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区域分级管理论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区域分级管理论文(精选4篇)

区域分级管理论文 第1篇

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 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 从而发挥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所长, 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1]。2015年9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5]70号) , 指出, 到2020年, 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区域性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在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促进跨地域、跨机构就诊信息共享, 确保转诊信息畅通。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 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真正使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成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及“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等问题的关键[2]。目前, 一些地区建立了基于乡村两级的云计算项目, 初步实现乡村两级信息共享, 但区域 (县、市) 分级诊疗综合平台尚未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医保三大领域的信息尚未完全实现共享, 同时, 我国信息标准“自上而下”建设[3], 往往缺乏一套统一、规范、标准的分级诊疗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规范, 造成转诊信息不准确、不及时、上下转诊病人流向不清楚、转诊疾病标准不统一。首诊机构与上级机构信息不对称, 信息交流不及时[4], 误转、滞转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建立区域内业务流程规范、信息标准、及时高效的分级诊疗综合服务平台非常必要。

1 业务需求分析

建立分级诊疗综合服务平台, 横向贯穿公卫、医疗、医保业务, 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优化医疗机构就诊流程。通过电子签约服务, 逐步引导患者合理有序流动。充分利用远程医疗资源, 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最终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为居民提供便捷, 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1.1 区域临床路径

利用医保信息系统不同医疗机构疾病谱大数据, 分析区域内不同医疗级别住院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对每一种病种推出ABC三个路径, A路径是该病常见表现及诊疗方法, 占70%以上, B路径是在A路径的基础上有稍微加重, 占20%以下, C路径是该病出现明显变异, 控制在10%以内。AB路径实行定额管理, C路径按项目付费。在传统的单病种临床路径的基础上, 按照疾病分组管理、分类支付的医保支付方式制定相应的临床诊疗路径、护理路径和患者路径 (健康管理协助) 规范。将路径规范加载到医院信息系统中, 并通过评价指标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信息系统包括电子打印医嘱、电子打印病历、电子临床路径+医疗路径版块、护理路径版块、病人告知版块。形成临床路径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 建立政策、临床路径等规则库, 医疗、药品等知识库, 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 通过与审核标准的比对, 实现对医院的医疗行为、服务流程、服务内容的智能审核, 对患者在各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明细及补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对定点医疗机构的不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进行及时查处。

1.2 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建立基于签约服务与临床路径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如图1所示。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的由家庭医生、公共卫生医师、健康管理师及二级以上医院医师组成的签约医生服务团队。组建县域区域医疗联合。将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为突破口制定签约服务包。而签约服务费则由公共卫生经费、医保资金及居民个人共同承担, 以此来推动公卫、医疗、医保三大业务领域间互联互通, 最终在该平台上实现三医联动。根据病情按ABC临床路径实行双向转诊, 协作医疗。

1.3 医疗机构应用

为了对建设模式研究的结果进行验证, 通过与医疗机构之间进行深入合作, 将分级诊疗综合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 与上、下级医疗机构中的HIS系统进行深度结合, 从患者首诊到患者康复结束治疗过程, 结合双向转诊、签约服务等服务形成一个可复制的医疗服务闭环。

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 成为家庭医生的服务对象, 在患病时通过家庭医生进行基层首诊, 家庭医生建立患者档案信息, 并根据患者症状提供相应诊疗方案, 根据实际诊疗情况, 当本地医疗水平可以完成诊疗过程, 则直接进行治疗至康复;或选择向上转诊, 并通过平台发送患者资料。

患者在上级医院诊疗过程结束后, 医生根据患者治疗和康复情况, 满足条件后, 将患者转至下级医疗机构的同时, 通过平台发送患者资料, 下级医疗机构同时做好接收康复患者的准备。

在患者就诊过程中, 平台根据患者诊疗过程判断患者是否属于入径患者, 若符合要求, 医疗机构则可直接将患者按照临床路径诊疗方法进行治疗。同时医疗机构通过对患者的诊治, 收集诊疗过程以及疾病相关信息, 完善临床路径及相关疾病知识库, 不断改善诊疗过程和医疗质量。

在就诊过程中, 相关监管部门通过平台对患者诊疗过程中的诊疗行为以及医保补偿情况进行监管, 保障医疗服务质量。

2 系统架构

2.1 平台技术架构

平台技术构架从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三个方面进行总体构架, 应用架构主要解决业务系统的功能结构问题;数据架构主要解决统一、可扩展的行业数据模型问题;技术架构主要解决在技术上如何对业务进行支撑的问题, 技术架构包含技术总体结构设计、技术框架设计、网络拓扑设计、部署结构设计等问题。平台技术架构如图3所示。

技术总体结构分为四层:应用基础设施 (LEAF) 、共享基础设施 (SOA基础设施) 、操作系统、基础设施四部分。

应用基础设施 (LEAF) :LEAF平台架构是应用基础设施的实现, 包括视图层、控制层、业务层、持久层和数据服务层, 如图4所示。

共享基础设施 (SOA基础设施) :采用IOC松耦合设计模式和SOA构架模式, 通过组件服务及组件服务的组合来实现业务功能, 支持业务的横向扩展。如图5所示。

基础设施构架:基础设施主要省级数据中心的建立, 包括网络、硬件、软件等一系列资源管理, 示意图如图6所示。

2.2 业务应用架构

通过六大基层业务支撑, 以双向转诊、临床路径、签约服务以及监管等服务作为功能组成部分, 构建分级诊疗综合服务平台, 对居民、医疗机构以及管理机构提供对应服务。

3 结果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如下:

3.1 双向转诊

该功能模块医生为符合转诊条件的患者办理转诊业务。包括患者个人基本情况、门诊信息、转诊信息和转诊意见等。

3.2 转诊监测

转诊业务动态监管是对医疗机构在转诊业务经办时动态监管转诊患者的转诊完成情况, 包括上转及下转信息。实现对转诊流程、转诊通道的优化配置, 逐步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目的。如图9所示。

3.3 签约服务

(1) 签约服务包管理

签约服务包管理模块涉及到服务包的新增、修改、审核、撤销审核功能。包括:服务包详细信息和服务项详细信息两块。如图10所示。

(2) 签约服务模式管理

签约管理包括个人签约和家庭签约两种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的签约模式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是签约家庭成员信息, 另一方面是签约医生或者签约团队信息。如图11所示。

(3) 签约团队管理

签约团队管理模块包括新增团队、修改团队、删除团队三块功能。团队信息包括团队名称、团队负责人、成员、联系方式、团队简单及隶属区域信息。

4 总结

为了实现医院与医院、医院与社区之间的服务共享和信息共享, 有效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形成全新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需要建立分级诊疗综合服务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实现区域内医疗、医保和公卫三大业务系统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 为分级诊疗的落实提供保障, 同时推进新医改的实施, 破除医改难题, 推动“三医”联动、内外联动、区域联动, 建设健康中国[5]。要重点结合医保政策, 通过调整不同医疗机构的医保报销比例, 医保报销进一步向社区医院倾斜, 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在医保报销比例方面的差距, 通过医保的“杠杆”作用, 引导患者分流下沉至基层就诊, 推动分级诊疗落地[6]。

分级诊疗综合服务平台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信息化手段, 对分级诊疗服务开展具有强大技术支撑作用。以信息化为载体, 实现医疗资源纵向整合, 有利于建立上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帮扶与协作机制, 可以有效提高区域诊疗智能化与精准化的应用效果。

面向管理部门, 以慢性病、常见病为切入点, 能够有效对区域就医进行有序引导和智能监管, 对资源利用和绩效做出科学评估;

面向医疗机构, 分散诊疗压力, 达到资源的上下流动;

面向居民, 可以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以签约服务为杠杆, 推动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虎峰, 王鸿蕴.关于构建分级诊疗制度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14 (01) :28-30.

[2]孙向东, 姚山虎, 胡德华.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3 (04) :31-35.

[3]高昭昇, 向璨, 李泉, 等.广州市卫生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3 (02) :59-62.

[4]刘春富.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与分级诊疗结合模式研究[J].观察与思考, 2012 (08) :76-77.

[5]吴静娴, 何荣鑫, 王雪, 等.“三医”联动视角探究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J].中国卫生经济, 2016 (07) :44-46.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 第2篇

各科室:

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七、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皮肤和粘膜局部用药,以防耐药产生。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一般不用抗菌药物雾化吸入作为气道预防给药。

八、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会诊,制定给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九、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认真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妥善处理。

十、遵循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联合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一、抗菌药物分线原则:

一线药物(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线药物(限制性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

三线药物(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1)一般感染患者应首选一线抗菌药物治疗。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使用二线或二线以上药物治疗。(2)根据病情需用二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药敏结果作依据。若无药敏依据,应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无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

签名,或有感染等相关专业科室医师、临床药师的会诊记录。

(3)根据病情需用三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致病菌只对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药敏报告,若无药敏报告,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或科室主任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师、临床药师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

(4)根据致病菌种类及细菌耐药情况,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药物轮换使用。(5)感染科或检验科、药剂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信息的职责。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门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原则

一、门诊患者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原则上只能选择一线药。如因病情需要使用二线药物的,应经具有中级医师及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原则上禁止在门诊治疗中使用三线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应经具有高级职称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

二、门诊原则上应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需要联合应用的,只能选择两种一线抗菌药物。严禁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抗结核、抗麻风等治疗除外)。

三、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天(肺结核、慢阻肺等慢性感染性疾病除外)。使用时间在3天以上,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治疗,并应进行病原学监测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四、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的形式使用抗菌药物。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进行治疗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使用。

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

一、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原则:

(1)预防用药指征:患者具有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如果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一旦发生感染将引起严重后果。

(2)应在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基础上规范用药品种和给药方案。

(3)不能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新品种、价格昂贵品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联用作为预防用药。

(4)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综合考虑本院或本病区可能流行的致病菌、手术范围、手术部位与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病人机体状况等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其原则是: A、广谱、有效(杀菌剂而非抑菌剂)、能覆盖手术部位大多数病原菌。B、杀菌剂剂量要足够。

C、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用药次数。

D、宜静脉给药,一般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E、清洁手术(分甲、乙两类):

甲类:如疝、乳房、甲状腺、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等一般中小清洁手术,原则上可不用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可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介入治疗术可参照处理。

乙类:如心脏、胸部、头颅、骨、关节及有人工植入的大型清洁手术,以第一线抗菌药物为主。在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的介入治疗可参照此类用药。

F、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

如胃、肠、肺、耳鼻咽喉科、妇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及开放性创伤,原则上手术当日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可延长至术后48小时。如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可用至术后2~3天。

G、污染的手术:

如脓疡切开引流、化脓性胆管炎、骨髓炎、肠穿孔、腹膜炎等术前已明确感染的手术,从围手术期起即按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原则用药。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注意事项:

(1)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

(2)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便宜。(3)预防用药应有目的,针对一种或二种可能的感染菌选择药物,不能盲目采用广谱抗菌药或联合用药以预防多种细菌感染。

(4)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不能放松严格的手术操作及无菌技术,并应加强临床观察及消毒隔离措施。

(5)清洁肠道用药:施行结肠、直肠手术,于术前2-3天开始口服肠道制菌药物,以减少术后并发感染的机会。

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管理原则

一、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以期达到抗菌的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产生。

二、联合用药一般为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特殊情况可联用两种以上,包括抗真菌药。

三、联合用药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况:(1)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药物难以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耐药菌感染,特别是院内感染。(4)为减少各药物单一使用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

(5)需长期用药,有利于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如抗结核治疗。

临床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1)选择药物和设计给药方案时,必须考虑:药物的肾毒性、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如正在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时,应估测对药物清除率的影响。

(2)根据肾功能不全程度应调整药物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

二、肝功能不全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药物对肝脏毒性反应及肝功能减退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避免使用肝毒性明显的药物。

三、新生儿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一般应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使用或慎用氯霉素、磺胺药等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禁止使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新生儿不宜肌肉注射。

四、小儿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注意:

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8岁以下儿童不用四环素类药物,18岁以下未成年人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五、妊娠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必须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及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的改变,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在必须用药时,应选择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六、哺乳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在乳汁中浓度低、安全性高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并按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使婴儿从乳汁中摄取的药物降至最低。

七、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老年人因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减退,药代动力学过程有明显变化,特别是由于肾功能减退而致药物血浓度增加,不良反应也增加,应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并依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

一、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遵循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分级管理原则。使用抗菌药物在病历中有相关性记载,并纳入病历质量考核。

二、检验科加强开展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试验工作。协同院感办定期公布致病菌,细菌药物试验及耐药情况,并向全院发布相关信息。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尽量做到以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试验为依据。

三、药剂科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深入临床、监督临床用药,提出合理化建议,调配处方时发现抗菌药物滥用应拒绝调配。协同有关部门收集、整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技术信息,定期向全院发布。

四、实行抗菌药物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制度,每季度对用量较大、用药总金额畸形和异常增长的品种,组织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进行全面分析,经认定为不合格的品种,医院对其进行调控(限量或淘汰)。对确定为临床需要的品种,将采取临床科主任负责制,所属科室医师开具该品种,都需科主任签名同意。

五、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负责对临床医师和各科室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评价。每季度抽查10%以上医师用药情况,定期对门诊处方及归档病历进行审查、定性和质量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定期公示、通报。

高校财务分级管理探析 第3篇

关键词:高校 统一领导 二级学院 分级管理

1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的弊端

①管理层次过多、管理僵化,资金使用平均主义严重,经费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资金闲置和浪费。②二级院系作为办学主体,缺乏足够的财务自主权,缺乏办学积极性与活力。③预算编制不精细,对分配给二级院系的经费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④二级院系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尚未建立或完备,学校缺乏对二级院系财务的监督和管理。⑤尚未形成对二级院系的绩效考评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⑥在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方面,该收的钱没有收上来,该省的钱没有省下去。

2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优势

①分级管理体制下,二级院系成为学校统一领导下的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享有对教学、科研、行政事务以及经费的相对较大的管理权,也就是享有了对“人、财、物”的管理权,真正意义上成为拥有一定权利和责任的办学实体,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和经费的使用效率,也能够提高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活力。②有利于使二级学院树立“量入为出、开源节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效益优先”的原则,树立科学的理财意识和经费使用意识,合理地使用和调配资金,把资金用在最需要和最值得的项目上,也能够防止二级院系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增强其勤俭节约的意识,在发挥资金使用自主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3 如何有效实施财务分级管理模式

3.1 分配内容 二级院系作为办学主体,其经费开支范围一般包括:人员经费、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自主创收留成等四大部分。①人员经费。人员经费包括基本经费及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两大块。其中,基本经费包括各类人员的工资,即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绩效工资、奖励绩效工资、教师超课时工作量等经费;各二级院系招聘的一般都是专业人才,职能部门的人员不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因此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由二级院系自由调配更能体现其使用效益,二级院系对于这项经费应该建立专项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经费支出要做到预算明确、审批手续完备、账目清楚、内容真实、核算准确,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②教学经费和学科建设专项经费。二级学院教学经费主要包括公务费和业务费。公务费是指按照学校公用经费定额管理规定核定的经费,包括办公费、邮寄费、电话费、差旅费等;业务费是指实习实践教学经费、专用材料费、文印费、体育维持经费、学生活动经费等。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的开支范围包括:小型仪器设备购置、图书资料及期刊订阅、学术交流、科学研究、预备费等,二级学院要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做到严格预算、突出重点、统筹规划、专款专用、独立核算。③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包括各级各类横向、纵向课题经费,二级院系对于科研经费必须要做到专款专用、严格审批,防止出现虚列支出、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虚开发票等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④自主创收留成。二级院系通过开设专业辅导班、合作办学、开展社会有偿服务等方式取得收入,一般学校规定上交比例,其余留作二级学院自有经费,用于学院建设及日常开支,但是这部分经费往往沦为二级学院“小金库”,学校应该制定严格的政策,使二级学院要对科研经费进行严格预算和支出审批,防止贪污腐败、挤占挪用行为的出现。

3.2 分配原则及方式 首先要以二级院系的基本情况为依据,考虑二级院系职工人数、学生数、专业性质、专业数、教学任务、学费收缴进度等因素来确定;其次要体现二级院系学科的发展状态,按照其发展阶段来安排资金量的大小,并要给重点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优秀学生等一定系数的倾斜;再次要体现不同院系的特点,比如理工科院系、文科院系以及基础学科院系要在定额标准上体现差异;第四,要体现学校的发展导向,重视高校重点学科和品牌学科的建设。

3.3 核算原则 高校要按照“集中核算”的原则,由财务处对核定的二级学院经费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和管理,统筹安排高校各级各类资金。二级学院经费的使用、发放和报销手续全部集中在学校财务处进行,财务处还要负责各二级学院的预算制定、预算执行及决算,审计处要负责对二级学院的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好地体现“经营学校、全员参与”的理念。能够在学校层面“大财务”的全局观念下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搞好统筹和资源共享,注重外延建设,保障全局重点项目,有效避免重复购置和资产闲置,杜绝资金体外循环和“小金库”现象;也能够在二级学院层面下放财权,给予其充分的资金使用和调配权,变单纯用财为自我理财,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自主安排资金,搞好学科内涵建设,激发起服务社会增加创收的积极性,使各二级学院真正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办学实体,增强其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

参考文献:

[1]任义.高校财务分级管理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2,10.

[2]周勇.高校分级管理体制下新的财务问题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会员分级管理方案 第4篇

为了更好的稳定客户源,今制定以下方案把会员分等级进行管理,发挥每个员工的潜力,服务好所在门店的每一位会员。服务流程:

一、调出门店的会员数据,调出门店会员每月消费金额,按等级把会员分为ABC三个级别

二、A级会员月消费在***元以上,由门店销售能力强,服

务能力强的A级员工进行服务;B级会员月消费**元以 上,由门店销售能力销售、服务能力在B级的B级员工 进行服务;C级会员月消费**元,由门店销售、服务能 力C级的员工进行服务

三、如果C级员工通过学习和考核晋升为B、A级级员工,那就把服务的客户转交由门店其他C级员工进行服务,以此类推。

四、每位做服务的员工均可借助门店的活动(特价产品、促

销信息等)提前预约自己服务的会员过来消费,会员所 消费的金额,记在个人头上,提成算给个人。

五、店员除了服务现有的会员外,还可以办理会员卡、建立

客户档案(直至200个会员)增加新的会员,这些新会 员办理会员卡后,交给办卡的员工服务,如果经过3个 月,调出数据,分析该顾客的消费情况,根据顾客的消 费情况,把顾客移交给与之匹配的员工进行服务。

六、员工服务的会员不够200人次的,每人限定办理会员卡

*张,直至有200会员客户为止(有移交会员的也参照 此方案)

区域分级管理论文

区域分级管理论文(精选4篇)区域分级管理论文 第1篇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 不同级别的医疗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