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肺动脉成像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肺动脉成像范文(精选10篇)

肺动脉成像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科接受CT肺动脉成像的PE患者70例。男33例, 女37例, 年龄23~67岁, 平均年龄 (46.4±2.6) 岁。体重量指数 (BMI) <30, 无碘过敏或心功能不全者, 检查前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2组:A组 (n=35) , 心电门控扫描;B组 (n=35) , 非门控常规胸部强化扫描。

1.2 检查方法

采用GE16排螺旋CT机, 自肺尖扫描至膈顶。所用对比剂碘海醇 (350mgI/ml) , 注射速率3.2~4.0ml/s, 剂量1.5ml/kg。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 将感兴区置在肺动脉干分叉层面脉主干, 触发阈值60HU。

1.3 扫描条件

A组根据BMI指标不同, 调节扫描条件, BMI≤24者, 管电压100kV, 管电流140~160mAs;BMI>24者, 管电压120kV, 管电流150~180mAs。对于心率≤75次/min者, 预设75%R-R间期为曝光时间窗, 心率>75次/min者, 预设40% R-R间期为曝光时间窗, 有效层厚1.25mm, 重建间隔1.0mm, 扫描时间6~12s。B组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 管电流260mAs, 应用实时自动曝光剂量调节自动曝光, 准直0.6mm, 螺距1.2, 扫描时间4~9s。

1.4 辐射剂量分析及图像质量评价

1.4.1 辐射剂量分析。

记录所有患者辐射量, 应用16排螺旋CT自动生成曝光剂量统计数值, 计算患者所接受辐射量。

1.4.2 图像质量评价。

将图像传至GE螺旋CT机ADW4.2工作站进行处理, 重建方法包括MPR、VR, 由2名高年资影像医师用盲法对2组患者的图像行评分。

1.4.3 图像纳入标准。

肺动脉干CT值≥65HU。选择心缘旁左肺上叶、舌叶、肺动脉矢状位、冠状位图像进行判断。

1.4.4 评分标准。

肺动脉血管显示清晰, 边缘清楚为3分;肺动脉血管显示较清晰, 边缘略模糊为2分;肺动脉血管显示不清, 边界模糊为0分。

2结果

2.1 资料比较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见表1。

2.2 辐射计量比较

根据CT机自动生成辐射计量统计显示, A组ED平均为 (4.75±1.21) mSv (2.20~10.62mSv) 。B组ED为 (14.61±1.16) mSv (11.12~16.98mSv) 。2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见表2。

2.3 图像质量比较

2组患者肺动脉干强化后CT值均≥200HU。2组图像质量评分的总分分别为101、85,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图像质量评分见表3。

3讨论

PE是脱落的血栓或其他物质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的病理过程, 血管阻塞后发生肺组织坏死者称为肺梗死, 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且死亡率较高, 临床容易漏诊、误诊, 对本病的早期明确诊断尤为重要。普遍认为DSA是诊断PE的“金标准”, 可以在检查的同时还能行溶栓治疗。但是随着螺旋CT扫描空间分辨率的不断提高, 能够直观显示PE的栓塞部位及栓塞程度[1], 使得螺旋CT检查在PE诊断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 心电门控技术可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结果显示, 门控技术能够有效消除心脏及胸部大血管的搏动所致星芒状及双边样伪影[2], 使得肺血管清晰显示, 甚至可明确亚段及以下水平脉栓塞, 对诊断PE具有重要意义。心电门控人工手动调节曝光计量明显减低曝光强度, 使患者所受的辐射计量显著下降, 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常规胸部增强扫描。16排螺旋CT心电门控肺动脉成像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逐渐成为诊断PE的有效、安全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江一峰, 叶剑定, 丁晓毅, 等.胸部低剂量CT图像噪声和伪影分析 (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44 (1) :37-40.

多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应用 第2篇

(山东省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山东宁阳271400)【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段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多排螺旋CT技术已經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诊断工作中,提供了诊断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使漏诊和误诊现象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降低。本文该技术的检查方法、适应症、临床应用的几个方面对多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关键词】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国分类号】R81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49-01 近几以年,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从1998年开始世界上的第一台4排MDCT问世, 到2004年底的时候,由通用电器公司推出的64排MDCT问世, 在这两种MDCT之间,经过了8、16、32排等三种过渡产品, 但是这样的多度只用了6年时间。“排”指的是CT扫描机探测器的阵列数, 一般情况下探测器的宽度随着排数的增多而变宽, 在一次扫描中所完成的宽度也就越大。有一些专家将多“排”螺旋CT称之为多“层”螺旋CT,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两者的定义是相同的, 即探测器有多少“排”, 在一次扫描的过程中就能够完成多少层图像的采集。1 检查方法和适应症状1.1患者准备:①保证患者的心电图能够保持同步化: 先稳定地将电极与患者洁净且干燥的相应胸部区域相连接;在对患者憋气后基础心率及其心率变化进行测定, 闭气以后的心率可能下降5-20次/分钟。②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及憋气,准确的进行定位与扫描, 在有需要时给予氧气等。③注射造影剂与采集图像的同步化:利用肘前静脉内导管注射的方法;对循环时间进行测定; 利用双筒的高压注射器, 注射高浓度的非离子型的造影剂以后注射相适合的生理盐水, 能够相对地对上腔静脉、右心室等高密度造影剂伪影进行防止。④放射线的辐射剂量:64排的MDCT对X线的利用率为95%,但16排的MDCT是90%。1.2 扫描方式:扫描模式目前有两种,一种是心脏的扫描,目的是观察心腔、瓣膜、冠状动脉、心肌和心包;还有一种是“胸痛三联征”扫描的模式,以观察肺动脉栓塞、冠状动脉、主动脉夹层为目的,还有冠状动脉的血管搭桥等利用非离子型的造影剂(350-370mgI/ml),三个时相注射,① 总量为60-80ml,流速是5ml/s;②总量为15ml,流速为3ml/s;③生理盐水是30ml,流速是3ml/s。确保冠状动脉以及左心室腔为真实动脉期的高峰,并且上腔静脉以及右心房室的显影一般较淡,伪影也较少。从开始自肘静脉注射时直到造影剂到达靶器官的时间称做循环时间,利用Smartprep扫描模式,个体的循环时间可以进行准确测量,进而确保图像采集与造影剂达到同步增强, 并且决定了造影剂的用量。针对某一些疾病,比如心脏肿瘤、缺血性心肌病等, 实行晚期(5-20min)再次扫描,对心肌灌注、肿瘤供血和染色进行观察。2 临床应用MD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优势:对于斑块成像、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指导冠脉支架、管腔狭窄诊断、搭桥手术和该手术的术后随访、不典型胸痛的筛查、心肌缺血性梗死、心功能分析等。2. 1 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① 冠状动脉的起源出现异常: 左、右冠状动脉可以分别起源于肺的动脉主干, 可以分别起源于同一主动脉窦,也可以同时起源于左、右的冠窦, 有时患者的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后方的无窦。② 冠状动脉瘘: 在患者的左、右冠状动脉发生均有可能, 一般情况下在左房瘘、右房瘘和右室瘘比较常见; 瘘管主要表现为起源于冠状动脉窦出现异常增粗和走行现象, 并可以直接以引流的方式进入心腔的冠状动脉的血管影, 此血管影一般情况下会有冠状动脉的分支出现。③ 冠状动脉的肌桥: 由于CT可以对冠状动脉和邻近心肌组织进行同时显示, 所以, 在肌桥的显示方面要比常规冠状动脉的造影技术好的多, 从而达到了避免冠心病假阳性的诊断的出现。在临床诊断方面,冠状动脉肌桥有时候会被误诊为管腔狭窄而置入支架后容易造成患者管腔出现破裂现象, 在支架术前进行CT检查, 可以对此种事故的发生起到很好避免效果。参考文献[1]王怡宁,金征宇,孔令燕,张竹花,宋兰,张抒扬,张立仁,林松柏,王沄,赵文敏. 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12(01):281-282.[2]苏雁英,王玉堂,时向民,徐勇. 冠状动脉造影成像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定性定量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32(44):562-563.[3]蔡锡福,郑绪宏. 冠状动脉钙化螺旋CT检查与冠脉造影的对比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6,17(04):186-187.[4]宋兰,张竹花,金征宇. 多层螺旋CT无创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和进展[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23(01):327-328.

肺动脉成像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的32例PE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为27~83岁。平均年龄为(64±4)岁。临床表现均为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并进行性加重。所有患者D-二聚体检查均阳性。1.2方法:全部患者均采用GE Light Speed VCT 64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常规先平扫后增强;对比剂为碘比醇注射液350 mgI/m L,按5.0 m L/s的流率先注入20 m L生理盐水,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及其他不适,按5.0 m L/s的流率注入10 m L的对比剂及20 m L生理盐水,监测峰值时间,按5.0 m L/s的流率注入50 m L对比剂,随后以5.0 m L/s的流率注入30 m L盐水。30 m L盐水的目的是维持肺动脉内的造影剂存在,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到膈肌水平。扫描结束后把原始图像传至AW4.4工作站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肺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形态及血栓部位,评价肺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进行分型,同时观察相应肺野有无实变、胸膜腔和心包腔有无积液、肺动脉有无增粗等其他异常改变。

2 结果

2.1 肺动脉显示情况:

所有32例患者主肺动脉、双侧肺动脉主干、叶动脉、段及亚段肺动脉共2 319支,其中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叶动脉256支,肺段肺动脉650支,亚肺段动脉1 413支。经AW4.4工作站图像处理系统处理后清晰显示1 688支。其中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叶动脉均清晰显示256支,显示率达100%;肺段肺动脉清晰显示595支,显示率为91.54%;亚肺段动脉清晰显示837支,显示率为59.24%;2.2 PE的影像学表现:PE的直接征象是肺动脉的充盈缺损或完全闭塞(见图1~3),一共受累血管206支。根据栓子的类型充盈缺损也表现为不同类型。其中有63支(30.6%)血管栓子位于血管中央,周围有对比剂通过则出现中央型充盈缺损;有52支(25.2%)血管栓子附着于血管壁一侧,表现为偏心型充盈缺损;有55支(26.7%)血管中血栓既有位于中央的血栓,也有附着血管壁一侧的血栓,表现为混合型充盈缺损;还有36支(17.5%)血管内栓子出现完全性梗阻,血管远端无对比剂出现,表现为完全梗阻性充盈缺损。

间接征象:32例PE患者中4例患者还出现肺梗死灶4例(见图4)、肺纹理稀疏22例、马赛克征10例、肺动脉高压12例、双侧胸腔积液4例、心包积液1例。CTPA显示直接征象表现为肺动脉腔内充盈缺损、完全闭塞及缺支即可诊断肺动脉栓塞,间接征象的出现有助于确诊PE。

3讨论

多层螺旋CT扫描成像技术越来越成熟,它与常规血管造影、磁共振比较优点有无创性及价格相对较低;而且检查更为方便、快捷,更容易让患者及家属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运用于诊断肺动脉栓塞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国外学者对多层螺旋CT技术与血管造影技术等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得出CTPA诊断PE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是94%~96%、94%~100%,可以作为是PE诊断的主要手段[2]。CTPA技术具有分辨率高、扫描时间快,最小可以检出直径为1.8 mm的血栓[3],误诊及漏诊的概率都很小。并且有学者提出CTPA技术可能取代血管造影技术成为诊断PE的一种可靠实用的检查方式[4]。

在本研究中,出现了63支血管有中央型充盈缺损,影像学表现为“悬浮征”或“轨道征”,占30.6%;偏心型充盈缺损占25.2%;混合型充盈缺损26.7%;完全梗阻型充盈缺损17.5%,并且CTPA技术同样能发现肺梗死、肺纹理稀疏、马赛克征象、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间接征象。

综上所述,CTPA技术可以通过MIP、MRP、VR等技术进行图像处理及分析,可以立体、直观地发现肺动脉血栓的分布、大小及范围等,并且它无创性、操作简便、可重复检查等特点,使得CTPA技术可以是PE患者诊断的首选方式,并且可作为评估疗效的有效检查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程显声.进一步提高肺动脉栓塞诊断与处理水平.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0, 23 (9) :517-518.

[2]Jones SE, Wittram C.The indeterminate CT pulmonary an-giogram:ima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atient clinical outcome.Radiology, 2005, 237 (1) :329-337.

[3]杨学华, 张保朋, 韩庆元, 等.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8, 24 (9) :1191-1193.

肺动脉成像 第4篇

(广西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放射科广西贵港537100)【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具有很大的危害,如何找到一种经济、简便、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疾病进行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是许多医学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问题。本文从疾病的发病机制、螺旋CT血管成像的工作原理以及在疾病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充分了解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关键字】椎动脉型;颈椎病;螺旋CT血管成像【中图分类号】R681. 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48-02 颈椎病是指患者的颈椎发生退行性变而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等,可引发多种临床并发症[1]。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常见颈椎病,如何找到一种经济、简便、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该疾病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是许多医学工作者一直探讨的问题,螺旋CT检查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本文就关于其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开展综述如下。1 椎动脉型颈椎病概述1.1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含义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而导致椎动脉受到严重刺激或压迫,从而造成患者血管狭窄、折曲,继而发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此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其诊断方法却一直是医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诊断上多以临床症状,查体体征为主,影像学检查为辅[2]。1.2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及方面:①动力性因素:此因素引发疾病最为常见,主要是由于椎节失稳后钩椎关节松动及移位而波及侧方上下横突孔,以致于出现轴向或侧向移位而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引起痉挛等;②血管动力学异常:由于患者的年龄、颈椎活动量而引起椎动脉长期处于被牵拉状态,从而加速了血管的退变,而血管的弹性回缩力减弱后会促进颈椎的退变;③动脉硬化性改变:动脉硬化性的程度与患者的年龄成正比,会促进病变的过程;④椎间隙间距改变对椎动脉的影响:椎间隙间距的改变会导致椎动脉与颈椎骨骼之间出现折曲、弯曲等改变;⑤血管变异:血管数量的差异、口径不一、是否对称都与此病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3]。1.3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千奇百怪,但大多集中在头、面部症状,且一般都是发生在旋颈后,这一点就可以将本病与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相区别开来。一般来说,患者出现椎动脉型颈椎病后容易出现的临床表现有:眩晕、猝倒、头痛、视雾、暂时性视野缺损、青光眼、语言不清、吞咽障碍、咽反射消失、软腭麻痹、声音嘶哑、伸舌障碍、眼面肌抽动及面神经麻痹、有的还伴有针刺感等症状[4]。2螺旋CT血管成像的工作原理和与其他检查手段的比较2.1螺旋CT血管成像的工作原理的 螺旋CT血管成像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的一种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其工作原理是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通过在血管充盈对比剂后与其他组织的密度产生差异而成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准确地探测各种不同组织间密度的微小差别,是观察病变的一种较理想的检查方式,也是唯一能够将在三维重建血管和骨性结构关系下清楚显示椎动脉行走异常的影像学检查方法[5-6]。椎动脉型颈椎病螺旋CT血管成像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选定区域的容积数据采集,极大程度的避免了运动伪影,可以选择任意角度重建以显示椎动脉,其后期处理三维成像能够判断椎动脉狭窄、受阻部位、狭窄程度、原因及椎动脉畸形等,同时,进行检查后还可以显示血管内软组织例如血栓、钙化灶的对比。2.2螺旋CT血管成像中与其他检查手段的比较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中指出手术前需行椎动脉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其诊断还有其他的方法,包括X线、CT、MRI检查,这些检查基本上只能够反映出颈椎关节的骨性增生、颈椎不稳、椎间盘突出等变化,但不能直观显示椎动脉的异常情况,只能间接推断椎动脉的受压情况,经颅内多普勒超声检测虽然可以看到双侧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变化,但不能准确反映椎-基底动脉的管径及侧支循环情况。螺旋CT血管成像作为新兴的检查方法与以上几种检查方法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螺旋CT血管成像应用先进的计算机后处理技术,整体观明显,可以任意角度观察和分析动脉病变的形态,准确定位椎动脉病变,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同时显示椎动脉管腔、管壁及相邻组织结构的改变,同时显示椎动脉和椎骨等的关系,又可在原始图像进行横断面的观察,量化观察指标,进行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此外,螺旋CT血管成像经静脉给药,检查时间短,无机械损伤,可操作性强,检查费用相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较低[7-9]。3椎动脉型颈椎病在螺旋CT血管成像中的表现 椎动脉型颈椎病螺旋CT血管成像的图像表现为以下7种:椎动脉正常,管腔变细,椎动脉行走异常,血管硬化,局限性狭窄,走行迂曲和闭塞[10]。根据其图像表现可以看出,螺旋CT血管成像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椎动脉和毗邻结果同时显示出来,三维成像,既准确又直观的显示出病变。4螺旋CT血管成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临床研究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较为一致,但螺旋CT血管成像由于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更易被临床所接受[11]。并且,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鉴别出颈椎动脉狭窄是由于血管痉挛引起还是血管壁本身的病变而引起的,还能够观察与椎骨的解剖关系,而此种鉴别和功能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所不能实现的。此外,在横突孔和钩椎关节的改变中,不论横突孔是否有骨质增生,只要两侧椎间孔差值平均超过1mm则确定为两侧不对称,此时,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在原始的轴位图像上更清楚的显示出增生的骨质对椎动脉压迫的方向及程度,包括横突孔之间的差值,为手术进行椎动脉减压提供了有效的临床依据。钩椎关节增生所致的椎动脉痉挛或狭窄是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多由横突孔骨质增生、不对称引起[12-14],因此,螺旋CT血管成像清楚显示横突孔的变异后,即也能够顯示钩椎关节的变异,从而节省了诊断时间,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了有效的病理资料。虽然,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为临床较为准确的影像信息和检查结果,但其在临床的应用中仍有一定局限性。有文献报道,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螺旋CT血管成像中,虽然显示了椎动脉很细,但却存在椎动脉和横突孔均为正常的现象。这样无法准确、真实的反映出患者的病情,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于病例选择及观察指标上未经过严格的筛选,还有可能是操作者未将整段椎动脉进行重点分析,而只是分析了其中一段或两段,导致检查结果与实际病情不符[15-16]。无论怎样,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时候,均应当对病例进行选择,操作者也应当认真、负责对患者进行检查,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发挥螺旋CT血管成像的检查价值。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由于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无法用一种临床表现作为独立的发病原因去探讨,且影像学表现也较为复杂,因此,应当将多种临床因素综合考虑[17],例如,对久治不愈的严重的颈性头晕患者,可以行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能够将患者的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了解清楚,这样不仅能明确患者的病情诊断,更加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者是采用何种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5小结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极易发作的颈椎病类型,在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中都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且由于疾病的临床表现纷繁复杂,不易根据某一个表现作为疾病的发病机制,因此,采用有效、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椎动脉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发现可能存在的椎动脉畸形,受阻部位,椎动脉狭窄原因及程度,能够清楚地显示椎动脉与正常骨结构和肿瘤的关系以及双侧椎动脉的通畅情况,还能够将椎动脉附近的软组织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既避免了术前椎动脉栓塞或术中预防性结扎椎动脉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最大限度保护椎动脉,又可在术中发生椎动脉损伤时方便应处理[18-20],有利于制定手术策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但由于其在临床的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参考文献[1]牛宁奎,冯世庆.椎动脉三维CT成像的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09,15(10):770-772.[2]曹晓建,任亚军,蒋燕妮.椎动脉CT 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意义[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26(12):1220-1223.[3]吳静,牛广明,高阳.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影像学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45-47.[4]李峰坦,陈仁辉.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3):209-211.[5]韦峰,刘忠军,刘晓光.等.椎动脉CT血管造影在颈椎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7):487-488.[6]Stengel D,Rademacher G,Hanson B,et a1.Screening for blunt cerebrOvasculat injuries:The essential role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J].Semin UItrasound CT MR,2007,28(2):10l-108.[7]黄智勤.多层螺旋CT椎动脉成像的初步应用[J].中国厂矿医学,2007,20(3):273-274.[8]闫文明,张玲.椎动脉CTA对TLA的诊断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4):469-471.[9]吴立伟,袁戴海,单海荣.等.多层螺旋血管成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8):1065-1082.[10]Lell MM,Ditt H,Panknin C,et a1.Cervical CT angiography comparing routine noncontrast and a late venous scan as masks for automated bone subtraction:Feasibility study and examin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patient motion on image quality[J].InvestRadiol,2008,43(1):27-32.[11]齐献忠.TCD和CT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的对比观察[J].医学信息,2010,23(7):131-132.[12]曾少娇,周雪珍,陈晓东.3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CTA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46):11-20.[13]林伟华,沈庆隆,黄炎坤.64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逆向减影技术[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5):74-75.[14]Lai PH,Weng MJ,Lee KW,el a1.M uh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in diagnosing type I and type Ⅳ spin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J].AJNR Am j Neuroradiol,2006,27(4):813-817.[15]王文章. 3D-SCTA成像技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附19 例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06,8(1):96.[16]Olszewski J,Majak J,Pietkiewicz P,et a1.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ositional vertebral and basilar artery flow lesion and prevalence of vertigo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6,134(4):680-684.[17]许林,向明,王晓洪. 3DTOF-MRA颈椎动脉成像的临床价值与不足[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0):4166-4167. [18]关德增,梁毅,郑立球.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迂曲的评价[J].广西医学,2011,33(5):549-550. [19]Ren X,Wang W,Zhang X,et a1.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diagnosis and pathology of blunt vertebral artery injury[J].Spine,2006,31(18):2124-2129.[20]茹选良,陈天国,郝毅.等.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3(4):224-226.

肺动脉成像 第5篇

1一般资料:

30例病案,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22-70岁, 平均54岁。肺部正常10例, 肺动脉栓塞15例, 肺癌3例, 肺结核2例。患者均能配合扫描。 18-20G套管针埋置于上肢静脉并与高压双筒注射器连接。

2扫描方法及参数:

采用东芝320排CT。患者仰卧足先进于检查床, 两上臂上举。对患者进行吸气屏气训练, 并告知屏气过程中身体勿动及对待注药时的副作用要心情放松, 以得到高质量图像。扫描方式选用SureStart造影剂跟踪技术, 先做胸部定位像, 确定扫描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 至少包括整个冠状动脉, 自气管隆嵴水平到心脏膈面下2 cm, 从头侧向足侧扫描。扫描参数:120kV, 管电流为可变毫安, 机架转速0.75圈/s, 有效层厚0.5mm, 层间距0.25mm, 螺距53, 造影剂 (碘海醇35g) 注射速率4.0mL/s, 造影剂量70mL。先行扫描定位像, 确定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2cm至肋膈角。然后确定扫描监测层面, 将s&v 层面置于气管分叉下1cm, 确定监测层面为肺动脉干并同时启用两个ROI, 分置于肺动脉干不同位置, ROI的预设值为100Hu, 。先以相同的注射速率注入30mL的生理盐水, 检验套管针的安全性及稀释血液。然后开始注射造影剂, 当两个感兴趣区当中有一个ROI监测到100Hu时, 立即启动触发。扫描结束后, 利用0.5 mm层厚的原始数据, 根据实际需要可重建成最薄为0.25mm容积数据包, 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在心动周期R 波后的60% ~65%的心电相位窗。以每一个心电相位的心脏横断面CT 的原始图像数据为基础, 对左右冠脉及其各级分支影像, 采用VRT、MPR、CPR、MIP 等方式进行重建, 分别显示冠状动脉影像心脏三维图像, 而后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

图像后处理分析软件包括MIP、VR、VE、VIP。各种常用图像后处理技术中, MIP既能清晰显示肺动脉的解剖学形态, 又能显示其与周围组织关系;在完整显示肺动脉的解剖学形态方面, VR优于MIP, 但不能显示血管腔内情况;VIP优势在于单条血管的跟踪观察;在显示肺动脉分支, 尤其是细小分支时, VE能跟踪血管发现血管的分支及其走形, 并了解管壁是否光滑, 在这一方面优于其他后处理技术。肺动脉成像的各种后处理技术中, MIP和VR两者联合应用对解剖学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显示很好;VIP及VE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3讨论:

肺循环是小循环, 造影剂从右心室进入左右肺动脉的路径极短, 循环极快。而要在整个肺动脉充盈最佳时机扫描采集数据就需要制定优化扫描程序。肺动脉在含气肺组织的衬托下本身密度就较高, 亚段以下肺动脉狭窄阻塞需要比其更高的密度做陪衬。肺动脉强化的效果取决于其管内碘剂的浓度, 在造影剂种类固定的情况下, 要提高血管内碘的含量就必须提高注射速度及进行适时扫描。而注射速度的提高要考虑病人血管耐受程度和扫描时间窗。一定量的造影剂, 注射速度越快, 血管内碘剂浓度越高, 但血管内的对比剂充盈时间越短, 可供扫描的时间宽容度越窄, 错过扫描的最佳时机的几率就越大。本例中采用用4mL/s推注70mL造影剂所需时间为15s, 而造影剂达到设定阈值100Hu后需要9s, 启动扫描程序嘱咐病人吸气后屏气需要5s, 然后开始扫描, 实际扫描时刻为第14s, 基本符合注射时间等于扫描时间。后续注入的30mL盐水有助于将末梢造影剂推入目标血管并维持造影剂充盈量。扫描范围上缘起始于升主动脉弓2cm即可, 起始位置太高延长了管球中心到达肺动脉干的时间, 影响了扫描时间与对比剂在血管内的通过时间的匹配。

扫描计划中, 使用了两个ROI感兴趣区并将其分开放置于靶目标的不同区域, 并设置成相同的预设值, ROI面积不宜太小, 大小约为肺动脉断面的1/3为宜。目的在于确保准确启动扫描, 有些病例由于放置偏差, 加之心脏搏动或病人移动或放置区有团块状血栓, 可能造成监测不准而耽误时机。在工作中, 有时会遇到病人身体虚弱或心功能差造成造影剂充盈松散, 结果造成动脉不成团注状充盈, 肺动脉显影欠佳, 或着其他原因造成触发扫描提前, 尽管如此, 段以上肺动脉栓塞仍可诊断。

冠状动脉疾病螺旋CT成像的难点在于心脏节律波动大和心脏搏动快, 最佳心率60次/min, 最佳节律波动<5次/min。否则易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的断裂, 部分缺失, 管壁模糊, 管腔显示不清。心率越快冠脉显示率越低, 运动伪影越明显, 影响冠脉血管越多。所以检查前调整好心率及心脏节律最重要。影响冠状动脉成像的原因还包括升主动脉对比剂浓度、屏气情况等。

4结论:

肺动脉成像的关键是在造影剂注射速度, 扫描螺距及管球旋转速度三要素相互配合的前提下, 通过设置合适的ROI阈值并置于肺动脉干是决定成像的成败。注射速度要适合于扫描时间窗。本案中5例病案未能充盈满意, 与患者体弱、心肺功能减退导致射血无力, 不能团注充盈有关。大多数病案成功说明640层CT肺动脉成像扫描技术参数可行实用, 并且薄层的容积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 降低了部分容积效应, 为图像后处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基础, 提高了对外周肺动脉的显示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耀强, 刘美莲等, 64层CT在肺动脉栓塞检查中的成像方法[J].医学影像, 2008, 46 (19) :111-112.

[2]黄凯玲, 田军章等,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图像的后处理技术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9 (5) :525-529.

[3]刘建新, 刘剑等, 对比剂智能跟踪与预试验肺动脉MSCT成像的对比研究[J].放射学实践, 2008, 23 (12) :1380-1382.

[4]王青, 马祥兴等, 16层螺旋CT肺血管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 (7) :711-713.

肺动脉成像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为37~84岁。病患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6例、胸痛胸闷4例、咯血2例、晕厥2例、咳嗽4例。

1.2 检查设备及检查方式:

运用西门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64排螺旋CT设备。检查时让病患处于仰卧状态,对胸部进行CT平扫并进行增强扫描,其扫描范围从胸廓开口处到膈顶;平扫厚度为5 mm,层间距为5mm,然后将优维显(370 mgI/mL)通过高压静脉器注从肘正中静脉注入,注射速度为3.5~4.0 mL/s,共80~100 mL,采用智能跟踪触发技术,测试点在肺动脉主干上,延迟期5S,准直器为0.6,将所有数据通过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来展现肺动脉及分支的显示。

1.3 图像分析:

肺动脉分支按照Remy-j ardi命名、分段标准[2]的方法来计算,将肺段动脉分为20支肺段动脉、40支亚段肺动脉,图像观察包括肺窗(肺窗1500/-500 HU)、纵隔窗(40~80/300 HU);肺窗观察肺实质内的改变,纵隔窗观察循环血管及纵隔结构,并根据肺动脉强化程度进行不同调节。

2 结果

2.1 PE血管情况:

本组18例PE患者中,共发现肺动脉受累共136支,2级肺动脉共12支,其中右肺动脉7支,左肺动脉5支;肺叶动脉受累22支;段肺动脉受累55支;亚段支受累约47处

2.2 CT表现:

PE的横断位轴位图像结合MPR、MIP、VR等重组重建图像的直接CT表现为肺动脉内各种形态的充盈缺损,本组共发现栓子136个,表现为完全闭塞型为31支(血管截断征)(图1),表现为肺动脉管腔完全闭塞,远端血管无对比剂充盈;中心型为45支,表现为栓子位于管腔中央,周边为高密度对比剂,呈“飘带征”,当扫描层面垂直于血管长轴表现为“靶征”,当扫描层面平行于血管长轴时表现为(轨道征)(图2);偏心型为60支,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血栓偏于管腔一侧或附着于管壁,呈“半月征”(图3);其他间接征像包括肺内灌注不均(3例)、肺内渗出性病变(2例)、肺不张(1例)、肺动脉高压(2)、胸腔积液(5例)及心包积液(3例)等。

3 讨论

3.1 PE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表现:

PE是常见病,因其临床表现多样,故易导致漏诊及误诊,急性发病时间少于2周,慢性PE发病时间超过2周,传统肺动脉造影一直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检查,存在并发症、禁忌证,临床风险大,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CT飞速发展及普及,肺动脉CTA为肺栓塞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无创快捷、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对PE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高达94%~96%、94%~100%[3],PE的CT血管成像表现比较多样,直接征象包括管腔内充盈缺损,可为:中心型(包括靶征及轨道征),偏心型(半月征),完全闭塞型等,同时,在慢性肺栓塞患者中,血栓可发生机化、钙化,其密度会增高明显(图la);间接征象包括:①局限性肺纹理分布灌注不均,表现为“马赛克征”,②肺动脉高压,表现为肺动脉增粗,③胸腔积液,④心包积液,⑤节段性肺不张,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成像方面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3.2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优势特点:

64层CT具有超强的时间分辨力、良好空间分辨力、极高的密度分辨力,对全肺扫描可在5S内完成,几乎大部分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若采用较薄的层厚,将大大增加Z轴方向的的分辨力,在图像后处理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力,肺动脉分支的细小部分血栓更容易检出;让心脏附近的肺部小动脉血栓提升检出率;可以选取任意层厚、多方位角度的显示肺动脉血管结构或病变情况的成像,可有利于判断病变的具体程度;没有动脉损伤和中风的问题,不会因下腔静脉滤网而受到局限,可以用于随访性复查和疗效的评估[4]。

3.3 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血管成像上的影响因素

3.3.1 扫描技术:

①常规平扫是必要的,通过从胸廓开口到膈顶的基本扫描来对肺病变情况进行初步的评判,其对于发现肺动脉血栓密度来鉴别急慢性PE具有帮助;②扫描参数及感兴趣区的选择,扫描速度应越快越好,在心率较快或严重呼吸困难屏气功能差的患者成像技术因相应调整,以加快扫描速度,提高检查质量;③尽可能采用薄层准值,能提高小栓子的检出率。

3.3.2 后处理技术,

采用适当的层厚重建横断面图像及适当的后处理技术,如MPR、MIP、VR等,MPR能多角度重建、全方位观察管腔情况,对栓塞的部位,形态及内部结构显示直接,并通过辨认肺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关系,来提高周围肺动脉的识别率,MIP类似血管造影的图像,能够清晰显示肺动脉血管树,主要观察到血管的延展和内部充盈或缺损状态,有利于临床医师理解,将肺动脉的部位和程度以更直接的形象展现给临床医师;VR的图形较为逼真,可以清晰立体的展现肺部血管的解剖关系,对于充盈缺损较大的情况显示更具优势,但是对于较小的情况则容易误诊或遗漏;文献报道对栓子的显示率,依次为MPR、MIP、VR,分别达到1 00%、90.7%、70.8%[5]。

总而言之,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血管造影方面,对于肺栓塞的确诊有极大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是一种快速、无创、精准的高效检查手段,能清楚显示肺栓塞的直接及间接征象,同时能立体的直观血栓的数目、大小、分布部分及范围,便于评估临床的治疗疗效及随访复查,故可以列为PE诊断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曹程,戴汝平,荆宝莲,等.电子束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5):295.

[2]Riedel M.Diagnosing pulmonary embolism[J].Postgrad Med J,2004,80(4):309.

[3]贾飞鸽,彭珂文,汪春荣,等.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对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6):40-43.

[4]Remy-JardinM,Remy J,Deschildre F,et al.Diagnosis of pulmpnary embolism with spiral CT comparison with pulmonary angiography and scintigraphy[J].Radiology,1996,200(8):699-703.

[5]Jones SE,Wittram C.The indeterminate CT pulmonary angiogram:imag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atient clinical outcome[J].RadioIogy,2005,237(1):329-337.

[6]杨学华,张保鹏,韩庆元,等.64排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9):1191-1193.

肺动脉成像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 临床怀疑为肺栓塞的患者32例,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4例, 年龄45~78岁, 平均56.4岁。患者绝大多数表现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 V, 管电流110 m As, 准直器宽度 (64×0.6) mm, 螺距1.0, 重建层厚0.6 mm, 重建增量0.4 mm, 检查前禁食4~6 h, 对比剂为碘帕醇注射液 (370mg I/ml) , 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 注射速率4.5ml/s, 注射完毕后以相同速率注射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 (用以增加靶血管对比剂浓度及减轻上腔静脉伪影) 。扫描范围肺尖至肺底, 采用从足侧向头侧扫描, 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屏气不佳的影响及减少上腔静脉内高浓度造影所造成的伪影[6]。扫描周期为3.87~5.24 s。采用Bolus-tracking团注追踪+自动触发技术, 靶血管选择肺动脉主干, 触发阈值60 Hu, 触发后延迟5 s开始扫描。

将32例需要进行肺动脉CTA检查的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A组、B组、C组、D组, 每组各8例。相对应的对比剂用量为25、35、45、55 ml, 其余参数4组患者均相同。所得图像均进行多平面重建 (MPR) 及容积再现技术 (VRT) 重建, 并测量肺动脉主干、左心房CT值、肺动脉主干与上腔静脉的CT差值, 并观察肺静脉的显影。

1.3 图像分析:

由2名CT主治医师和2名CT主管技师, 采用盲审法分别对4组病例肺动脉及细小分支的显示等情况进行评判分析。

2 结果

见表1。A组一病例肺动脉主干CT平均值<200 Hu, 肺动脉细小分支充盈不满意, VRT提取困难, 判定为检查失败 (图1) , B、C、D组病例均检查成功。31例病例中共诊断肺动脉栓塞6例、正常25例。A组所有病例的上腔静脉CT平均值均明显低于肺动脉主干, B组病例测得上腔静脉CT平均值略低于肺动脉主干, 肺动脉各级分支充盈良好, VRT重建满意 (图2) 。C组、D组测得的肺动脉主干CT最高平均值及最低平均值均高于A、B 2组, C组病例上腔静脉CT平均值与肺动脉主干CT值大致相仿, 而D组所有病例上腔静脉CT平均值明显高于肺动脉主干 (图3) , 2组病例均形成明显的上腔静脉硬化伪影。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着对比剂用量的增大, 左心房与上腔静脉的污染程度也相应增加, 造成图像后处理时VRT提取困难, 工作量加大, 并且可能造成VRT图像的信号缺失 (图1) 。

Hu

图1 A组病例CT横断位表现测得肺动脉主干CT平均值190.8 Hu, 上腔静脉CT平均值109.5 Hu, 肺动脉细小分支显示不佳

图2 B组病例CT横断位和VRT表现 (a:测得肺动脉主干CT值375 Hu, 上腔静脉CT值164 Hu;b:VRT重建后肺动脉各级分支显示良好, 肺静脉无干扰, 无信号缺失区)

图3 D组病例CT横断位和VRT表现 (a:测得肺动脉主干CT值716 Hu, 上腔静脉CT值1 455 Hu, 有明显硬化伪影;b:VRT重建难度加大, 上腔静脉处信号缺失, 形成“黑斑”)

3 讨论

目前绝大多数文献中对肺动脉CTA检查的对比剂用量无明确的标准, 都是采用较大剂量的对比剂, 较大剂量的含碘对比剂有可能会导致CIN。64层螺旋CT扫描速度很快, 可等于或快于对比剂密度峰值在血管内的推进和循环速度, 所以只要保证扫描点追随对比剂峰值区域, 而无需注射大剂量的对比剂来保持长时间范围的峰值长度, 因此, 理论上可以减少对比剂的用量[7]。临床上药物中毒所致的急性肾衰竭病因中, 对比剂仅次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居第2位, 且已成为院内发生急性肾衰竭的三大病因之一[8]。肺动脉CTA检查可以采用低剂量对比剂, 其他扫描方式不变。在不影响肺动脉栓塞检出的前提下可以极大减少检查者的对比剂用量, 减少CIN的发生率。本试验将需要检查的病例分成25、35、45、55ml 4组, 旨在研究64层螺旋CT肺动脉检查中最佳的对比剂用量。笔者发现64层螺旋CT在行CTPA检查时对比剂的最佳用量为35 ml, 此时肺动脉充盈满意, 上腔静脉污染少, 研究中笔者在注射35 ml对比剂完毕后以相同速率注射50 ml0.9%氯化钠注射液, 这样可以增加靶血管对比剂浓度, 并可使外周静脉中残余的对比剂迅速通过上腔静脉, 有效减轻上腔静脉硬化伪影, 笔者认为这也是提高检查成功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比剂用量为25 ml时, CTPA检查存在一定的失败率, 而有文献[9]报道256层螺旋CT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究其原因在于64层螺旋CT扫描速度不够快, 扫描时间窗过短。而当对比剂用量超过45 ml, 扫描启动时, 上腔静脉内仍残留大量对比剂, 造成上腔静脉的CT值高于肺动脉, VRT提取肺动脉时造成信号缺失, 形成“黑斑” (图3) , 图像后处理难度加大。本研究中A、B组在上腔静脉的污染及VRT的提取方面优于C、D组。

综上所述, CTPA检查采用低剂量的对比剂是完全可行的, 关键在于对比剂的用量要与CT的扫描速度相匹配。

参考文献

[1]葛全序, 毕可森, 丛培霞, 等.80 kV 64排多层螺旋CT低辐射肺动脉成像[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9, 29 (5) :535-539.

[2]Ramadan SU, Kosar P, Sonmez I, et al.Optimisation of contrast medium volume and injection-related factors in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64-slice CT study[J].Eur Radiol, 2010, 20:2100-2107.

[3]黄伟, 徐益明, 邵瑾, 等.64层CT管电流调制肺动脉成像:100kV与120 kV对比[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 (10) :1960-1963.

[4]肖圣祥, 柴春华, 肖文波, 等.肺动脉CT三维血管成像低剂量扫描的应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0, 30 (1) :358-359.

[5]王道萍, 王丽君, 袁香亭, 等.MSCT肺动脉成像高浓度低剂量对比剂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8 (3) :265-267.

[6]汤振华, 连庆峰.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20 (7) :971-973.

[7]殷月慧, 王荣芳, 孙希芹, 等.双源CT肺动脉栓塞低剂量高浓度优维显对比剂的应用[J].医疗装备, 2009, 22 (6) :51-52.

[8]陈登海.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12 (7) :1267-1269.

肺动脉成像 第8篇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

肺动脉栓塞 (pulmonary embolism, PE) 又称肺栓塞, 是因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了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所致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是许多疾病的严重并发症, 目前在我国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 已经成为临床中居第三位的急性心血管系统疾病。近年来, 随着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MSCTPA) 技术不断完善, 使肺动脉的显像达到了质的飞跃, 已逐渐成为安全、可靠、无创的诊断方法。本研究对18例PE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评价MSCTPA技术在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经临床拟诊并行MSCTPA确诊的PE患者18例, 其中, 男12例, 女6例;年龄35~82岁, 平均47.6岁;均以胸闷、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 其中, 胸痛11例, 咳嗽、咳痰8例, 发热4例, 咯血1例, 肝癌介入术后2例, 长期卧床2例, 同时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典型肺栓塞三联征者7例, 合并胸腔积液2例。所有患者D-二聚体检查均为阳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机扫描检查。患者取仰卧位, 头先进, 常规先平扫后增强, 明确扫描范围;增强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 (300 mg I/ml) , 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 速率3.0~3.5 ml/s, 造影剂总量80~100 ml, 延迟时间15 s;通过实时对比剂追踪系统于肺动脉干水平取感兴趣区, CT值达100 Hu时触发扫描, 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上水平至膈面水平。扫描参数为:螺旋扫描方式, 120 k V, 200 m As, 层厚1 mm, 准直0.75, FOV 300。扫描结束后把原始图像传至Philips EBW.V.35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首先, 在平扫轴位状态下先观察血管壁是否有钙化斑块, 且大致观察肺动脉的走形, 然后对双期增强图像应用最大密度投影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 及容积再现 (volume rendering, VR) 技术, 并调整适当的窗宽、窗位及其层厚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或任意方位观察肺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形态及血栓部位, 评价肺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并进行分型, 同时观察相应肺野有无实变、胸膜腔和心包腔有无积液、肺动脉有无增粗等其他异常改变。

2 结果

2.1 肺动脉的显示情况及栓塞部位

本组18例PE患者两侧肺动脉主干、叶动脉、段及亚段肺动脉共1 299支, 经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 (MSCTA轴位原始图像) 及MIP、MPR、VR技术处理后清晰显示950支, 其中, 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叶肺动脉均清晰显示, 显示率为100% (144支) ;肺段肺动脉显示325支, 显示率为90.3% (325/360) ;亚肺段动脉显示481支, 显示率为60.5% (481/795) 。病变血管共198支, 左右肺动脉干栓塞7例9支 (25%, 9/36) , 其中, 左肺动脉3支, 右肺动脉6支;叶肺动脉栓塞11例27支 (30%, 27/90) , 其中, 左上肺叶动脉1支, 右上肺动脉2支, 右下肺动脉20支, 左下肺叶动脉4支;段肺动脉栓塞98支 (30.2%, 98/325) , 亚段肺动脉栓塞64支 (13.3%, 64/481) , 主肺动脉均未见栓塞。

2.2 直接征象

直接征象是CT诊断PE的主要依据, 表现为肺动脉腔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 肺动脉的连续性中断。本研究共分析了198支病变血管, 根据形态可以表现为以下4种病变类型, (1) 中心型缺损:46支 (23.2%) , 栓子游离于血管腔内, 对比剂位于血管壁和栓塞块之间, 呈“悬浮征”或“轨道征” (图1b、1c、1e) ; (2) 环壁缺损:42支 (21.2%) , 栓子紧贴血管内壁分布, 局部血管变窄 (图1e) ; (3) 附壁缺损型:74支 (37.4%) , 血管腔边缘区见无对比剂的低密度区, 边缘可规则或不规则 (图1a) ; (4) 完全性阻塞:36支 (18.2%) , 整个动脉断面的低密度区, 局部未见对比剂, 多表现在肺段动脉和肺亚段动脉 (图1d) 。VR图可显示两侧肺动脉完全阻塞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图1f) 。

2.3 间接征象

CT平扫时肺窗所见肺部改变包括:肺梗死灶4例 (图1a) , 局限性肺野透亮、肺纹理稀疏12例, 马赛克征象6例, 肺动脉高压8例, 两侧胸腔积液3例 (图1a) , 心包少量积液2例 (图1a) 。

3 讨论

PE是各种性质的栓子栓塞肺动脉后引起的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包括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 临床上以来自腔静脉系或右心腔的附壁血栓脱落而致的肺动脉栓塞较为常见, 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PE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昏厥等, 轻者可无症状, 重者表现为低血压休克甚至猝死, 因此, 对PE的及早诊断显得尤为重要。MSCTPA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为正确、及早、无创伤性诊断肺栓塞提供了可能。

图1a:左右肺动脉附壁型缺损及右肺上叶后段肺梗塞, 左侧胸腔积液;图1b、1c:左肺动脉及右下肺动脉中央型缺损;图1d:左右肺动脉完全性阻塞;图1e:左肺动脉环壁型缺损及右下肺动脉中央型缺损;图1f:两侧肺动脉充盈缺损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PE的MSCT征象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PE最直接的征象为肺动脉内完全或部分充盈缺损, 血栓与管壁合为一体呈不规则增厚, 肺动脉断面细小、闭塞。根据Remy-Jardin等[1]的分类方法, 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分为4种类型, (1) 中心型缺损:栓子位于血管腔中央, 四周有造影剂环绕, 即“轨道征”, 此为肺动脉栓塞的重要征象。本组有46支表现为此类型。 (2) 环壁缺损型:栓子紧贴血管内壁分布, 血管中心为高密度造影剂, 栓子内侧呈环形凹向或凸向血流, 尤其好发于血管分叉处, 提示血栓已被肉芽组织机化。本组有42支表现为此类型。 (3) 附壁缺损型:栓子粘附在血管腔的一侧, 表现为偏于管腔一侧不规则的充盈缺损, 周围可见造影剂, 此型最多见。本组有74支表现为此类型。 (4) 完全性阻塞:肺动脉完全阻塞, 栓塞的血管呈低密度, 其远端血管无造影剂充盈, 呈典型的“血管截断征”, 主要见于肺叶及肺段动脉, MPR及MIP技术对栓子发现较为满意。本组有36支表现为此类型。本研究显示间接征象包括, (1) 肺梗死:表现为以胸膜为基底的楔型实变, 尖端指向肺门与相应的肺动脉相连, 边缘为磨玻璃样渗出, 常多发, 大小不一, 内可见充气支气管征。本组有4例表现为此征象。 (2) 局限性肺野透亮、肺纹理稀疏:本组有12例表现为此征象。 (3) 马赛克征:马赛克征即非梗死性肺渗出, 是由于栓塞造成的相应肺区的血液灌注减少、不均匀, 与正常肺灌注区形成斑片样不同密度排列, 是PE的一个重要间接征象[2]。本组有6例表现为此征象。 (4) 肺动脉高压:表现为中心性肺动脉扩张及右心室扩大。本组有8例表现为此征象。 (5) 两侧胸腔及心包积液:栓塞部位为胸膜 (心包膜) , 肺组织中的血管活性物质及炎性渗出使胸膜 (心包膜) 充血、水肿及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本组共5例表现为此征象。

目前, 多种影像检查手段可用于PE的诊断, 影像学的检查方法包括常规X线平片、同位素检查扫描、超声心动图、MRI、肺动脉造影 (DSA) 、MSCT等, 其中, 前3者存在敏感度及特异度较差等问题[3], 影响了对PE的诊断;MRI检查的时间长、速度慢;而DSA是公认的诊断PE的“金标准”[1], 但该方法为有创性技术, 不能成为常规检查方法。MSCTPA诊断PE不仅敏感性高, 而且特异性强, 在检测肺动脉主干、肺叶和肺段动脉栓塞的敏感性达86%~100%, 特异性达92%~100%[4], 已逐渐成为主要的PE诊断无创性检查方法。

MSCTPA采用容积扫描及血管成像技术, 层厚更薄, 速度更快, 血管中造影剂浓度高, 加之工作站强大图像后处理功能, 更易显示肺动脉完整直观的空间解剖图像和内部结构, 包括对血管及其分支走向、血栓形态、大小、管腔局部狭窄程度进行精确定位, 同时可鉴别诊断急性和慢性PE, 为临床及时救治和进一步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参考[5]。本研究中图像后处理成像采取了MSCT血管成像与MIP、MPR、VR相结合的技术, 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或任意方位观察病灶的形态及结构, 可完整和直接显示肺动脉的解剖形态。MIP成像数据取自三维容积数据中密度最大的像素值, 主要优势是可以真实地反映组织的密度差异, 清晰显示经造影剂强化的血管形态、走行、异常改变及分布范围, 对肺动脉及其次级血管分支显示良好, 并能观察全肺肺动脉的整体情况。MPR技术是利用螺旋CT容积扫描数据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平面重建, 具有很好的各向同性, 能在多个平面从不同方向显示肺血管的解剖结构并直接观察栓子的位置、范围, 使得病变的定位更为准确、客观。本组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机扫描疑似PE患者18例, 在Philips EBW.V.35工作站采用MIP、MPR、VR技术对血管进行图像后处理, MIP、MPR均清晰地显示肺动脉栓塞的部位、类型、范围及栓子形态, 尤以MPR技术显示最佳。王青等[6]报道MPR对水平走向的肺段及亚段动脉栓塞的诊断起重要作用。VR技术是三维血管实时重建技术根据要求任意显示高密度的血管或较低CT值的小血管, 可获得真实的三维图像显示肺动脉管径、分支、粗细、稀疏情况, 血管空间关系显示好, 图像立体感强, 3~5级肺动脉小分支可清晰显示, 可多方位任意角度旋转观察肺动脉的空间立体形态, 且有深度感, 是诊断PE不可缺的重建方法;缺点是对小的斑点状充盈缺损显示效果差[3]。

综上所述, MSCTPA的MIP、MPR、VR图像后处理技术弥补了DSA操作中旋转的盲点与重叠点, 充分暴露肺动脉内栓子的空间解剖细节[7], 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且成像快速、准确、安全、无创, 应将其作为确诊PE的主要检查方法, 逐渐取代DSA而成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金标准”。

参考文献

[1]Remy-Jardin M, Remy J, Wattinnc L, et al.Central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diagnosis with spiral volumetric CT with the single-breath-hold technique-comparison with pulmonary angiography[J].Ridiology, 1992, 185 (2) :381-387.

[2]黎庶, 孙应实.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2 (z1) :63-64, 67.

[3]陈耀强, 刘美莲, 梁立华, 等.64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诊断价值[J].广西医学, 2008, 30 (6) :824-826.

[4]Schoepf UJ, Holzknecht N, Helmberqer TK, et al.Subsegmental pul-monary emboli:improved detection with thin-collimation multi-detectorrow spiral CT[J].Radiology, 2002, 222 (2) :483-490.

[5]张维君, 温绍君, 马函英, 等.急性肺栓塞的介入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5) :268-269.

[6]王青, 马祥兴, 李传福, 等, 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 (8) :711-713.

肺动脉成像 第9篇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急症,是指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通过破裂口进入中层,随着血流压力的驱动,逐渐在主动脉中层内扩展,导致血管壁分层,形成异常通道或夹层血肿1。我们将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应用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6月—2012年6月共收集主动脉夹层患者42例,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36—76岁,平均(51.61±10.73)岁。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胸、后背或(和)腹部撕裂性疼痛,持续性难以忍受,并向腹部放射,伴有胸闷气促、大汗淋漓、烦躁不安,甚至濒死感等。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SIEMENS Definition AS 128层全身CT扫描机。扫描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先行平扫,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盆腔。然后行增强血管成像扫描,使用自动高压注射器将75—100ml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以3.8—4.0ml/s的速率,经右肘前静脉注入。在主动脉根部水平中心选择感兴趣区,应用实时对比剂追踪系统,当CT值达100HU时自动触发扫描,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上方2—3cm至耻骨联合平面。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80—250mA,原始数据扫描层厚为1mm,间距1mm。

1.3 图像处理与分析 扫描结束后将原始数据传到Syngo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分析。所有图像均由2名主治医师或以上的影像科医师共同分析。

1.4 主动脉夹层分型2 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夹层血肿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也可向分支延伸为Ⅰ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夹层血肿仅累及升主动脉为Ⅱ型;内膜撕裂口位于胸主动脉峡部,夹层血肿扩展可仅限于膈上胸主动脉或膈下腹主动脉为Ⅲ型。

2 结 果

2.1 CT平扫征象 42例患者CT平扫图像显示,22例可见主动脉扩张或呈椭圆形,30例可见主动脉壁点片状钙化,其中19例钙化灶向内移位;5例可见线样分隔,内膜片可辨认。20例胸腔积液,多为两侧。8例平扫无明显异常。

2.2 CT增强征象 42例患者真腔及假腔均可辨认,呈“双腔征”,一般真腔较小,密度早期较高,假腔较大,密度早期较低。典型的患者,真腔与假腔交界面呈鸟嘴样改变,并且可见真假两腔之间呈线形、弧形或飘带样低密度影为内膜片,以及内膜片连续性中断处的内膜破口。

2.3 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 ①病变范围及分型:可清晰分辨真、假腔和内膜瓣,内膜瓣表现线状低密度影,准确定位病变的范围及分型,即Ⅰ型8例、Ⅱ型3例和Ⅲ型31例。②内膜破口数量及位置。均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其中5例显示存在多个破口。破口位于主动脉弓20例、升主动脉14例、胸段降主动脉6例和腹主动脉9例。③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主动脉弓三大分支受累5例、腹腔干受累6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3例和肾动脉受累19例(双肾动脉受累2例和单侧肾动脉受累17例)。④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的显示情况:MPR和CPR结合轴位图像,均可清晰的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VR及MIP不能直接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

3 讨 论

动脉夹层是指由于某些因素的存在下,导致内膜局部撕裂,受到强有力的血液冲击后,其逐步剥离、扩展,形成真、假两腔。常见的因素包括马凡综合症、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炎性疾病等。主动脉承受直接来自心脏跳动的压力,血流量巨大,所以主动脉夹层的最大危害就是破裂出血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和分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通CT平扫和增强扫描,虽然常可诊断主动脉夹层,但是很难发现主动脉内膜破口,临床分型更加困难,为临床治疗提供信息有限。我们采用MS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内膜破口部位和数量,以及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等。文献还报道,该方法对于术后瘤体的变化、管腔有无再狭窄、有无附壁血栓形成以及支架的位置、形态均有很大的诊断价值3。主动脉夹层患者MSCT血管成像表现:①主动脉形态不规整、管径增大和管腔扩张;②可见真腔与假腔之间的内膜片,表现为细条状或线状低密度影;③内膜瓣影的连续性中断,即内膜破口,此征象是临床评估和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指标4;④双腔征,即主动脉形成真、假两腔,轴位图像上可见有鸟嘴征。鸟嘴征是指在假腔内由主动脉夹层内膜瓣与主动脉外壁形成的锐角,其内可见造影剂填充或者有血栓形成,此征象为最好的鉴别主动脉真、假腔的征象,因为此征象只出现于假腔中,且在急性和慢性主动脉夹层中均会出现,是鉴别主动脉真假腔较为可靠的征象之一;⑤假腔内附壁血栓形成和胸腔积液等。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显示的影响:①MPR属于二维重建模式,可以在矢状、冠状和任意斜面方位上显示,对内膜破口、内膜瓣和血栓范围等诊断,具有较大的优势5。②CPR可以将走行纡曲的血管拉直,在同一平面图像上显示,与MPR效果相当。③MIP采用每条射线上密度最大的像素重建,对病变细节显示效果较差。④VR可显示病变的全程,以及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但是很难显示破口。每一种后处理技术均有其优势和不足,我们要熟练应用每一种后处理方法,多种方法相结合,同时密切联系轴位图像进行诊断,从而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闵德庆,王敏,桂颖颖.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6):106—107.

[2] 赵保安.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影像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063—3064.

[3] 韩家发,王琼娅,刘青.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8):47—49.

[4] 刘浩,郭静丽.16層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2):44—46.

肺动脉成像 第10篇

资料与方法

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冠心病患者90例, 临床多表现为胸闷、心悸、胸痛等症状, 排除呼吸、心率配合不佳患者, 排除心律不齐、血管显示段无法达到诊断要求、严重钙化患者。其中男68例, 女22例;年龄44~81岁, 平均 (59.5±5.6) 岁;其中并发高血脂、高血压患者44例, 糖尿病13例。对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治疗, 其中左主干支架14例, 回旋支51例, 前降支37例, 右冠状动脉39例, 冠脉病变血管共计141支。

方法:对所有入选研究的患者均分别实施CTA与CAG检测。在实施CTA检测前, 将患者心率控制在65次/min。对心率过快患者, 嘱其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30 mg左右, 待心率稳定后, 实施检查。取所有患者仰卧位, 扫描过程中嘱患者屏气, 首先实施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 从其胸部轮廓入口处到其心脏膈面下段3 cm处定位图像, 然后进行平扫, 从患者气管分叉下端2 cm处扫描至心脏膈面下端3 cm处, 包括其左右冠状动脉开口部分与主动脉根部, 向下覆盖至心脏下端边缘部分, 设定层厚0.624~1.25 cm, 螺旋距离 (0.375~0.275) :1, 设定扫描参数0.36s/360°, 设定电流280m A, 电压120 k V, 显示野200 mm, 矩阵512×512。带钙化积分采集完毕后, 于患者主动脉工层面进行扫描, 并将其作为监测兴趣区。团注造影剂, 待达到阈值后, 实施容积扫描, 应用心电门控重建技术。并注射优维显, 经由患者上肢肘注入, 控制注射速率4.0 m L/s。进行延迟扫描, 设定参数0.37 s/360°, 电压120 k V, 电流500 m A, 层厚0.75 mm, 螺距0.375~0.275, 显示野200 mm, 矩阵512×512。记录CT图像。

图像重建及评估:将90例冠心病患者的CT图像传输至工作站。冠状动脉钙化 (CAC) :使用计算机, 采用心脏软件包将CAC灶标记为彩色, 从其根部逐层观察图像, 并于不同的钙化分支部分进行标记, 使用计算机软件计算出病灶数量、面积及钙化评分。参照冠状动脉通用标准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血管狭窄程度= (狭窄部分距心端正常血管距离-狭窄部分直径) /狭窄部分距心端正常血管距离×100%。正常狭窄:狭窄程度50%以内;中度狭窄:狭窄程度50%~75%;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5%~100%;血管闭塞:狭窄程度100%。对冠状动脉的分段则严格按照美国心脏协会所制定的冠状动脉动脉9分段法实施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纳入本次研究的90例患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得出冠状动脉病变116支, 其中轻度狭窄45支, 中度狭窄46支, 重度狭窄25支;与冠状动脉支架符合度82.27%。经冠状动脉CTA成像检出病变冠状动脉138支, 其中轻度狭窄54支, 中度狭窄48支, 重度狭窄36支;与冠状动脉支架符合度97.87%。结果提示, 冠状动脉CTA检测诊断病变显示率明显优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诊断,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讨论

在冠心病发生、进展与转归的过程中, 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进而引起管腔狭窄, 且斑块的性质是决定血管狭窄程度的根本依据[2]。一般来说, 钙化斑块稳定性较强, 且不易脱落与破裂。非钙化斑块稳定性则相对较弱, 较易破裂, 进而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产生, 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3]。因此, 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诊断对疾病的治疗与控制有其积极的指导价值。

冠脉CTA属于无创性检查的范畴, 能够充分利用变速扫描与多扇区扫描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扫描的时间, 同时具备较高的空间分辨力, 避免了呼吸伪影的产生, 改善了图像的显示质量, 不仅可以清晰显示患者冠状动脉的病变部位, 同时可鉴别其钙化斑块、混合斑块、软斑块的形态, 相较传统CAG检测而言, 优势显著[4]。但由于采取冠脉CTA检测图像的成像效果受到患者心率变化的影响, 因此, 在受检前, 必须将患者的心率控制在<65次/min。

在评估冠状动脉粥样化斑块的具体形态时, 需重点观察斑块的大小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同时注意斑块的表层形态, 诸如粗糙、光滑、溃疡等类型。判断斑块生物学性质, 有无钙化特征, 斑块内出血、纤维增生等。虽然当前评估冠状动脉病变及狭窄程度的金标准为血管造影, 当冠脉造影属于有创性检查的范畴, 相较冠脉CTA检测而言, 危险程度比较高, 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可接受性差, 且无法准确鉴定斑块的成分及其稳定性, 而选用冠脉CTA检测, 能够准确判断斑块的狭窄程度, 评估其病理成分, 确定其稳定性, 且与血管造影检测符合度比较高, 且有其无创性优势, 安全性较高, 操作简单, 可接受度高, 在冠脉病变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 在冠脉疾病的临床诊断中, 选用冠脉CTA检测有其明显的无创性优势, 能够清晰定位患者的病灶部位, 显示斑块的性质, 且显示率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 (CTA) 与冠状动脉造影 (CAG) 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9月-2013年9月收治冠心病患者90例, 分别实施CTA与CAG检查, 比较2种检查诊断结果。结果:90例患者行CAG检测得出冠状动脉病变116支, 其中轻度狭窄45支, 中度狭窄46支, 重度狭窄25支。经冠状动脉CTA成像检出病变冠状动脉138支, 其中轻度狭窄54支, 中度狭窄48支, 重度狭窄36支。冠状动脉CTA检测诊断病变显示率明显优于CAG诊断,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冠状动脉CTA检测有其无创、高效的优势, 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案。

关键词:冠状动脉,CTA,CAG,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贺太平, 杨天佑, 杨创勃, 等.冠状动脉CTA成像对冠心病临床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附108例冠状动脉CT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照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9, 18 (4) :202-206.

[2]SUSHMA Singh, 靳激扬.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4, 12 (3) :247-254.

[3]李宁, 李海涛, 葛庆峰, 等.256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狭窄病变的临床价值[J].天津医药, 2014, 13 (1) :24-26.

肺动脉成像范文

肺动脉成像范文(精选10篇)肺动脉成像 第1篇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科接受CT肺动脉成像的PE患者70例。男3...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