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传播之弊端
手机媒体传播之弊端(精选3篇)
手机媒体传播之弊端 第1篇
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会妨碍师生情感的互动。语文课的魅力在于教师有感情地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 激活思维, 形成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 而不当的媒体使用会弱化情感, 降低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有位老师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文时, 选用了很多故宫建筑群的图片, 师生之间没有了信息反馈与情感交流。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 教师与学生都已“目中无人”, 缺少了必要的情感交流, 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 富有感性的课堂双边活动已被冷冰冰的多媒体取代。
过多地使用多媒体会造成学生思维的单一化。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内容选用是教师选定的, 素材要靠教师自己去搜集, 这就等于老师在课前就已为学生准备
陕西省米脂县第一中学李琴
了一个“笼子”, 课堂上老师就是要花时间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笼子”, 学生必须按教师预设好的路线思考, 学生的主动性降低, 教师的思维行为主宰了课堂的一切, 学生的活跃思维受到抑制, 思维被动, 缺乏个性, 又如何能自由发展呢?
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导致课堂教学过程的僵化。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特点, 每一堂课实际过程都是教师无法预测的, 这就给课堂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 我们在上课时会发现精心打造的教案到了课堂便有点“力不从心”, 也正是由于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时却异常地生动活泼, 精彩纷呈。可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固定程序, 僵化了原本灵活的课堂。有位老师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 原本设计得很好, 准备先请学生在读课文后找出他“预定”好的优美的段落起来读一读, 然后再用多媒体出示这几段文字。可是学生没有按老师的意图找出来, 他找了一段老师认为根本不重要的话, 这样原先设计好的方案泡汤了。可见, 任何程式化的僵化的课堂教学都将是失败的。
过多地使用多媒体会弱化教材的本体地位。初中语文书上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编辑而成的, 其系统性、序列性、科学性是其他载体所无法比拟的。可是有的教师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 从上课到下课, 文本都由多媒体加以演示, 重点的段落都在屏幕上显示, 学生眼睛盯的是演示屏幕, 思维是跟着屏幕上的内容变化而变化, 这毕竟不是原汁原味。教学中只有做到了以文为“本”, 以教材为“本”, 学生才可能和这些艺术大师们的丹青妙笔展开真正的“对话”。
手机媒体传播之弊端 第2篇
“品”由三个“口”字组成,也就是说,说它的人多了(当然是传播好的口碑,而且还包还各种媒体传播)一个品牌也就诞生了,久而久之一个名牌也就诞生了。
去年8月份在北京培训,中间休息,就顺便想看一下周边手机零售市场情况,当我来到西单附近时,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不知向何方走?恰巧一位老大爷路过,我上前就问:“大爷,这里那边有手机店啊?”北京人就是热情,拉着我的手就说:“小伙子,买手机吧,到电信大楼,国营的,质量可靠,走,我带你去,正好顺路。”不由分说,就把我带到电信大楼,看着老大爷离开的背影。我在想,如果每家手机店都能做到如此深入人心,还怕销售业绩不好吗?
手机店的品牌建立起来,最重要的还是要传播出去。例如去年4月份我们接到广东某手机连锁企业的咨询,这家通讯企业有15家手机店,但在当地区域市场内没有任何知名度,该企业计划拓展为50家,也想吸收加盟或合作,但由于其品牌度低,被认可度与谈判法码都受到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解决的是如何进行品牌的有效传播?
我认为,有效传播简言之,一是要做宣传,二是要做正面宣传,三是要重复做正面宣传,
【支招一】:量力而行择媒体。手机零售企业须根据自己的经营规模、范围、目标顾客定位来选择传播的载体。无论选择平面、电视、分众传媒等各种载体,重点要与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相匹配。
【支招二】:网上“飞文”免费传。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网上搜索了解产品、企业已成为消费者判断企业品牌的重要方式。因此,手机零售连锁企业可充分运用网络上的免费资源来进行品牌传播。
【支招三】:促销炒作巧借力。手机店促销创意不能仅为短期销售服务,同时也要兼顾品牌的传播,例如中域电讯的几次促销策划,与体育事件、希望工程、环保绿化等社会公益事件相“嫁接”,得到社会广大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即宣传了企业的品牌形象,也促进了手机的销售。可谓事半功倍!
总之,所谓传播,总结为“宣传”加“播种”,只有播种下好的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宣传才会有效,品牌传播才会有力!酒香才能家喻户晓!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弊端 第3篇
一、激发兴趣缺乏理性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的观点与孔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主张意旨相同。多媒体课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把抽象、理性的书本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给学生运用直接经验学习间接知识,弥补其直接经验的不足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展示形象过于繁琐
目前,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大都为了展示与教材有关的形象画面,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形象的展示呈现单纯化倾向。有时,教师为了增加形象展示本无可厚非,但若因此忽视了语感方面的训练,就会使语文课变味儿。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削减了学生对作品语言的品味、涵泳机会,难以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使学生的理性思維,特别是高层次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角度说,多媒体手段的滥用势必造成其语言运用能力的退化。
为避免这一弊端,当学生利用多媒体材料间接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生动直观的学习之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感知结果进行抽象概括,才能把感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在运用演绎的推理方式从已有的概念、定理出发去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或者运用归纳的推理方式从现象、过程中总结规律、把握本质的过程,都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教育过程。因此,播放画面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抽象概括,以避免为展示形象而展示的单纯化倾向。
三、板书内容不够合理
因多种复杂原因,目前多媒体软件所展示的内容多为知识性的、文字演示为主的,是课本文字、插图、传统板书的电子化延伸。而且文字表述的内容太过详细,本应以“看”为主的课堂内容,变成了教师“朗读文稿”式的东西。不少教师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为追求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新、奇、特,结果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徒有新奇之效,而少有经济实效之利。
我们知道,多媒体教学能够用一体化的声、图、像部分地代替书本的文字符号,产生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上述做法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图解,功能类似于投影片,只是增加了电子翻页的功能,仍是属于智能化程序化较低的“刺激—反应”类型的东西,交互性差,而忽略了计算机人机对话的本质功能。这是违背多媒体运用的基本原则的。
使用多媒体进行板书的设计与展示,应该选择那些粉笔加黑板不方便书写的内容或形式,因字数太多随堂板书易浪费时间的内容。如与课文有关的作者、时代背景资料、引用的诗文、名句等,需要做比较的典型句子、语段,以及其他能够提供新知,创设教学情境,活跃思维,练就能力的材料。
可以相信,随着多媒体不断走进语文课堂,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教学模式将被打破,先进的教育技术将使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得更为宽广。
(作者单位 河南省柘城县实验中学)
手机媒体传播之弊端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