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思维推导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31

思维推导范文(精选7篇)

思维推导 第1篇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 但大多数是使用常用软件处理信息。对于计算机程序的了解只限于能举例说明, 对它的本质知之甚少, 他们以前可能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编程, 因此, 程序和编程对学生来说, 有一定的神秘感。另外, 学生现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表达思想的能力, 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旨在营造和谐的生活化计算机程序体验课, 通过一系列的情境创设和学生探究、推导、体验等学习活动, 力求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程序在生活中起的作用, 自己动手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 进而了解利用计算机程序的特征与功能, 明确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意愿把这样的方法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其中, 本节课重在利用数学的“推导”思维引导学生进行算法与程序的设计, 更有利于培养其计算思维。

●情境导入, 引起对程序功能的思考

学生思考下列两个函数的二次函数图象, 尝试根据数学知识手绘函数图象。

教师用VB程序绘制二次函数图象。

师:说一说在手绘与程序绘制过程中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设计意图:比较手绘和程序绘图象, 让学生感受程序的效率。初步感受编程解决问题, 以及和生活的联系。

●自主学习, 感受程序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师: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 并回答下面问题。 (1) 举例说明, 计算机程序有哪些特点、用途, 与硬件的关系是什么? (2) 计算机语言有哪些, 发展过程与特点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自学理论知识, 并设置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程序的特征与功能, 从计算语言发展历程理解程序越来越方便的特点, 在掌握程序知识的同时提高编程的自信心。

学生进行活动, 自主学习并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对实例的探索, 研究如何绘制同心圆, 体验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1) 分析、提出问题:同心圆的特点是什么? (圆心相同, 半径不同。)

(2) 设计算法:调用Circle函数, 并讲解Circle函数中参数的意义。

Circle (4000, 4000) , 1000, vbred

圆心坐标 半径颜色

算法为: (1) 确定圆心; (2) 确定半径; (3) 确定圆的颜色。

设计意图:学生未接触过VB, 所以选取了代码简单易懂的同心圆, 只需一个Circle函数即可。圆心坐标相同, 半径大小不同, 其实就是确定Circle函数的三个参数。

(3) 开始编写程序, 向学生提示基本过程。

(1) 添加按钮控件作为执行按钮。

(2) 双击按钮进入代码编辑窗口。

(3) 编写代码 (如下) 。

第一句、最后一句程序自动添加是按钮的单击事件, 可以理解为程序的开始和结束。写两个语句, 即调用两次Circle函数, 画两个圆, 通过改变参数的值来画不同的圆。

(4) 调试运行:运行程序, 主要是VB软件的使用。

(5) 检测结果:测试的结果运行即可得, 如果得到的结果是同心圆说明结果正确, 否则需要检查错误的地方并且改正, 再次运行检测。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对编程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初步了解了VB程序软件和基本使用方法, 解密了编程的神秘感, 拉近了信息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小组合作, 在“推导”数学关系中深化计算思维

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VB, 如果采用与数学结合的方法让其理解、体验算法的设计, 学生能更容易地完成程序, 也可以更有思维深度地去化解程序中命令参数的应用难点。本环节采用的方法就是数学推导法, 也就是根据基本的算法与程序, 推导出更复杂、更有趣味的图形算法与程序, 提高编程时运用参数的能力。

设计系列任务, 笔者倡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以更直观清晰的实例探索推导程序的特点与功能。

小组任务一:按照编程的基本过程, 自主完成以下图形 (如下页图1) 。

设计意图:同心圆是圆心坐标不变, 半径变。任务一是不变半径、变圆心的横纵坐标。是对Circle函数的迁移与运用, 也是对编程过程的体验;为任务二做过渡, 让图形更丰富, 让算法与程序设计更有挑战性。体现用推导方式理解程序中参数变化对算法设计的影响, 以及体现程序的功能。

小组任务二:合作完成以下图形, 看看哪个小组做得快 (如图2) 。

小组活动:学生分为8个小组, 1、8组做图A, 2、7做图B, 3、5做图C, 4、6做图D, 其中核心的工作是分工进行数学推导, 计算各圆的半径和圆心。

设计意图: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发现知识的规律, 增强推导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条理性;懂得知识的迁移学习;体会程序画图的准确性和美感, 感受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功能;增强在推导思维与计算思维形成中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小组作品展示: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并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小组任务拓展:自由发挥, 绘制出自己的创意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 既加强对知识的应用也增强应用的灵活性, 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小组作品展示: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各个小组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个性设计。

●课堂小结, 梳理计算用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师:本节课大家对算法与程序的关系、程序的功能方面有何收获和感受?

学生活动:针对自己设计程序的过程与最终作品, 回答问题, 并谈感受。

设计意图:利用对算法与程序设计基本知识的总结, 帮助学生明确算法与程序的概念,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了解学生的编程感悟, 便于下节课深化推进具体的算法教学。

●教学反思, 思维的突破与理解程序本质的现实差距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 笔者认为本课存在以下一些优点与不足。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用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思考, 自主学习和任务驱动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思考, 学生实践。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 总结也由学生来回答, 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例贴近学生生活, 以数学为实例进行推导, 贴近学生的学习实践, 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计算机程序, 也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的逻辑性、条理性;小组合作加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也提高了任务完成的效率, 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采用拓展任务,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

思维推导 第2篇

语文在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巨大。与其说人文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个体发展和塑造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过程, 不如说是是一个从头到尾训练学生思维分析能力, 特别是具备一定的推导能力的过程。总所周知, 小学生正处在被塑造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 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心极为强烈, 活泼好动, 喜欢想象是他们的天性。学生们犹如一张纯白的纸, 正等着被画上五彩斑斓的梦。教师在此过程中, 尤其是在课堂授课的时候要因势利导, 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维推导训练, 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事物的发展, 认识好客观世界。目前,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逐渐扩大, 新的语言文化, 新的思想潮流不断涌向, 教学也要紧跟时代步伐, 让学生不断具备应该有的能力。

一、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 吸引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虽然一些课文可读性强, 对启发学生的思维有着很好的作用, 但是也有一部分文章对于现阶段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 虽然学生对此花了很多努力, 精心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 但是也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多媒体教教学可以使得课堂教学结构终演变成则由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 变成了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特别是多媒体播放的时候, 色彩艳丽、图文并茂, 改变了以往以教师单纯讲解为主, 集形、声、光、色于一体画面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会被吸引, 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

例如我在讲授课文《开国大典》的时候, 由于这个时间距离现在将近70年的历史了, 学生对此是陌生的。我认为, 如果讲述这种类型的文章的时候, 仅仅凭借着老师用嘴巴来授课, 学生很难或者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庄严肃穆而又隆重神圣、激动人心的场面。因此, 在上课的时候, 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剪辑过的电影《建国伟业》的片段。影片中流畅的画面以及令人震撼的音乐, 让学生不知不觉中热血沸腾。他们目不转睛的盯着视频, 很认真的看着, 仿佛进入了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当播放完影片的时候, 我让学生对着开国大典的油画进行思考, 思考画面中的领导人在此时此刻有着怎样的感觉, 学生尝试着推导, 大家议论纷纷, 思维的到了碰撞, 有利于他们更好的进入学习环节。

二、多鼓励学生进行阅读, 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阅读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我认为语文阅读应该是一种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 特别是对于推导能力而言, 阅读是激发学生潜在能力, 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因素。“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 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 为此,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唯有如此, 才会为学生推导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由此推动他们创造活力的涌现。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 特别是高年级的教材, 里面的文章可以说是都是经过很多的专家学者精心挑选, 每篇文章都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 不管在文字表达, 还是故事情节, 乃至中心思想中, 都有很多地方值得学生去学习。我在课堂授课的时候很注意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索、研讨, 把握作品所传递出作者的思维轨迹。此外, 课外阅读也显得很重要。我认为,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知识的补充, 必然会对课内阅读起到促进作用。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特别注重将课内文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两者一起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地毯式轰炸, 让学生学会自己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这样才能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如教授课文《美丽的金字塔》, 我在授课的过程中给学生印发了一篇课外阅读《金字塔之谜》, 这样让学生对这两篇文章进行阅读, 他们必然会对金字塔里面奇怪的事情充满兴趣, 如此一来便会思考为什么, 而这个思考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便是思维推导能力的进一步训练的体现。再例如课文《负荆请罪》, 这是一篇历史性很强的文章, 如果学生对此不了解一定的历史背景, 他们学习起来会印象不够深刻而吃力。我为他们推荐了课外文章《长平之战》, 这样, 学生在阅读之后可以将两者有机的结合, 不仅仅是开拓了视野, 更是学会热如何思考, 如何学习。

三、利用案例教学,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思维分析能力是思维推导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 是经过感知、理解、评价三个不同的阶段, 但是思维活动却是贯穿这三个阶段的始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 强化他们的分析能力, 需要想办法通过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让他们通过眼睛对文字的识别将抽象的符号变成具体的信号传入大脑, 然后进行思维分析。我在讲课的时候, 采用利用案例教学,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文章联想到自己的日常的生活,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螳螂捕蝉》、《最大的麦穗》、《爷爷的芦笛》等这些乡土趣味很强的文章的时候, 必然要牵扯到与大自然亲近的这个话题。我通过这种类型的文章给学生讲述自己小时候在农村的所见所闻等等, 然后也让他们思考自己如何和大自然亲近的等等。学生对这类话题特别感兴趣, 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他经常到村子里去捕捉知了, 有的学生说他奶奶家后面有个小菜园, 他经常和奶奶一起为蔬菜浇水, 有的学生说到了咒骂, 他们会与小伙伴们到公园的草坪中踢球等等。大家的心扉敞开了, 思维分析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立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J].教育评论, 2013.4.

劈尖干涉的公式推导 第3篇

1、实验原理及实验装置

用劈尖干涉测细丝直径的实验装置基本结构[3]如图1所示,劈尖是由两块光学平板玻璃板叠放在一起,在一端插入细丝,则在两玻璃间形成了空气劈尖。钠光灯发出的单色光,经半透半反镜反射后垂直入射到空气劈下表面,被空气劈下表面反射回的反射光与被空气劈上表面反射回的反射光在空气劈的上表面产生一组与棱边平行且间隔相等的明暗相间干涉条纹。

2、测量公式推导

在本文中以明纹为例,设第k级与第k+1级明纹之间的距离为c,两明纹处空气厚度差为△t,如图2(b)所示,由几何关系知,斜边c与直角边a的夹角为θ。由于显微镜镜筒平移方向与空气劈尖下表面平行,所以,直接测得的是水平方向上距离a,而不是两明条纹之间的距离c。因此在推导中取θ角的正切值:

3、结束语

在文献[1,2]中,将θ角的正切近似为正弦的做法不仅没有必要,反而不够合理,因为在实验中所能直接测得的是水平方向距离a,而不是两条纹之间的距离c。本文直接用θ角正切值以及三角形的相似关系对该公式进行推导,显得更为合理。

摘要:在JCD3型读数显微镜系统下,对用劈尖干涉测细丝直径的公式进行推导,并指出在有些文献[1][2]中对该公式推导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劈尖干涉,细丝直径,公式推导

参考文献

[1]赵斌,陈明伟.金属线胀系数的测定[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4,23(2):109-110

[2]焦正君.劈尖干涉条纹间距的推导及应用[J].物理教学探讨.2007,25(303):44-45

[3]郭军.基于等厚干涉原理的液体折射率测定装置[J].大学物理.2010,29(4):46-48

概率加法公式的简单推导 第4篇

正确的给出事件的概率是概率论学中的最基本问题。然而, 基于概率加法公式对多个事件和事件概率的计算一直是个难点问题。因此, 关于概率论加法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例如在加法公式推导方面, 黄斌[1]利用图示法推导了概率的加法公式, 对加法公式给出了一种较直观的理解方法。在加法公式应用方面, 张守平[2]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讲解, 对加法公式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技巧给出了详细的说明[3,4]。本文将利用简单的两个事件概率加法公式, 推导出3~5个事件的概率加法计算公式, 通过总结归纳多个事件概率加法公式的一般规律, 给出n个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概率加法公式的进一步理解。

二、概率加法公式推导

(一) 两个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设A、B为任意两个事件, 则A和B的事件概率可通过下式计算:

对该公式的证明可见参考文献[5]。

(二) 三个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设A、B、C为任意三个事件, 则A、B、C的事件概率可作如下推导:

又因为P (T∪C) =P[ (A∪B) C]=P (AC∪BC) , 再次使用公式 (1) 得:

结合等式 (2) 、 (3) 、 (4) 和 (5) 即得三个事件的概率加法计算公式:

(三) 四个事件的概率加法计算公式

设A、B、C、D为任意三个事件, 则A、B、C、D的事件概率可作如下推导:

又因为P[ (A∪B∪C) D]=P (AD∪BD∪CD) , 利用公式 (6) 得:

结合等式 (6) 、 (7) 、 (8) 即得四个事件的概率加法计算公式即:

(四) 五个事件的概率加法计算公式

设A、B、C、D、E为任意三个事件, 则A、B、C、D、E的事件概率可作如下推导:

又因为P[ (A∪B∪C∪D) E]=P (AE∪BE∪CE∪DE) , 利用公式 (9) 得:

结合等式 (9) 、 (10) 、 (11) 可得五个事件的概率加法计算公式, 即:

(五) n个事件的概率加法计算公式

基于以上推导过程及结论, 利用数学归纳法, 不难导出有限个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三、结论

本文我们基于两个事件的概率加法计算公式, 并结合事件的运算法则, 得到了3~5个事件的概率加法计算公式。通过分析和归纳推导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得到了n个事件的概率加法计算公式。

摘要:基于两个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推导出了35个事件的概率加法计算公式。通过总结多个事件概率加法公式的一般规律, 得到n个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关键词:概率,加法公式,归纳法

参考文献

[1]黄斌.用图示法推导概率的加法公式[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19) :139-140.

[2]张守平.浅谈概率中一般加法公式的应用[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78-80.

[3]张海永.概率加法公式新定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 :544-546.

[4]张健.逆事件公式与加法公式的运用[J].唐山学院学报, 2004, (4) :84-85.

一个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举例 第5篇

例1:求直线y=x-1与抛物线y=-14x2的两交点间距离。

解:设直线y=x-1与抛物线y=-14x2的两交点分别为A(x1,y1),B(x2,y2),由 ,则 ,又 y1=x1-1,y2=x2-1,故 ,所以 : 即:直线y=x-1与抛物线y=-1/4x2的两交点间距离为8。由此例推广到一般就有:若直线y=kx+b(k存在)与二次曲线y=f(x,y)相交于两点A(x1,y1),B(x2,y2),则弦AB的长

例2:已知直线x-y-4=0与圆x2+y2-12x-4y+24=0相交与A、B两点,求|AB|。

解:设交点坐标分别为A (x1,y1)、B (x2,y2), 联立方程组: ,消去y并整理得x2-12x+28=0,则两交点的横坐标x1、x2就为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又△=(-12)2-4128=32>0, 故 , 所以,所求弦长

例3:已知直线y=x+m被椭圆4x2+y2=1截得的弦长 为2(5)1/2/5,求实数m的值。

解:设已知弦的两端点坐标分别为A(x1,y1),B(x2,y2),联立方程组: ,消元整理得:5x2+2mx+m2-1=0,则x1、x2就为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且△=(2m)2-45(m2-1)=20-16m2,又弦长 ,解得: 。当k=0时,得到相交弦平行于x轴或与x轴重合的特例,这时弦长

例4:已知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为(1,-1),且抛物线与x轴的两交点间的距离为d,当d=3/2时,求其解析式。

解:根据题意,可设所求抛物线为y=a(x-1)2-1,即y=ax2-2ax+a-1, 抛物线与x轴的两交点横坐标分别为x1、x2是方程ax2-2ax+a-1=0的两根,则 ,即4a/a2=9/4,解得:a=16/9。所以,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16/9x2-32/9x+7/9.

简析言外之意及其推导 第6篇

焦点, 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 焦点是说话人试图传递给听话人, 希望引起听话人关注的部分, 这个需要突出的部分说话人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在语言学中, 焦点的研究一般都是语义学家们所关心的。所以本文不做展开。

通过对句子焦点的认识, 听话人可以准确理解话语的表达重点。此外, 句子的意义还可以通过对命题的预设、蕴含关系、包孕关系、词汇意义的描写得到基本解释, 这些描写对句子意义的解释是必要的, 但不是充分的。因为一个句子除了焦点和它的语义蕴含命题之外, 还有很多言外之意, 而这言外之意是要通过语用蕴含命题的推导才能得到解释的。

一、一些概念

语用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句外的意义。句外的意义是通过说话人和语境、背景等因素来推导的。语用学家们为语用蕴含命题的推导先后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工具概念。下面简列一些用于研究言外之意的领域最常见的概念。

语境对解析言外之意的作用:在传统修辞学中, 言外之意, 即话里没有说出来的本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现代语用学中Grice最先提出“会话含义 (conversational impliculture) 理论”。他把会话含义分为两类:一般性会话含义和特殊性会话含义, 并认为大部分违反或利用会话准则得出的, 需要依赖语境才能推导出的含义是特殊性会话含义, 也就是本文所界定的言外之意的范畴。

我则认同, 语境是交际过程中表达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和不表现为言辞的的主客观环境因素。语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上下文语境; (二) 情景、语境; (三) 社会文化语境。

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 由Gric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 认为一个成功的言语交际必须依赖于交际双方的配合, 否则说话的双方前言不搭后语, 便无法构成一个成功的交际行为。合作原则内容包括4条准则:

质的准则 (Quality principle) ;

量的准则 (Quantity principle) ;

关联准则 (Relevance principle) ;

方式准则 (Method principle) 。

言外之意是通过说话人故意违背以上的准则传递出来的。听话人对说话人故意违背合作原则所传递的言外之意的推导过程将在本文的后半部分展开。

为什么说话人会故意违背合作原则?Leech认为, 这是说话人为了遵循一个更高的原则, 即礼貌原则。为了遵守礼貌原则而违背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是Leech于1983年在《语用学原则》中提出来的, 这个原则是用来作为Grice所提出的“合作原则”的救援原则。Brown跟Levison也提出了礼貌原则的次准则“面子保全原则” (Face-Saving Theory) 或称“面子威胁行为” (尽量减少对面子的威胁) 。礼貌原则也有4条准则: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 ;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 ;

赞同准则 (Agreement maxim) ;

同情准则 (Sympathy maxim) 。

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是否也会突破礼貌原则呢?突破礼貌原则的条件是什么?有学者 (黄锦章) 提出, 比礼貌原则更高的原则是道德原则 (或称文化原则) , 说话人为了遵循道德而违背前面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比道德原则更高的原则是自卫原则。

黄锦章所提出的这两条原则以及其中的准则对言语行为中的许多现象有非常好的解释力。除此之外, 黄锦章还提出了与上面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平等的另一条原则:美感原则。其中包括两条准则:生动准则和幽默准则。

关联理论 (Relevance Theory) :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 其中包括两条原则:认知原则 (人们的认知倾向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关联) 和交际原则 (自身所传递的信息是最佳关联的) 。关联理论认为, 话语的关联程序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 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 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处理努力可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 关联性越强, 话语就越直接, 认知所耗的脑力越小, 给受话者带来的认知负荷越小;关联性越弱, 话语就越隐含, 消耗的脑力越大, 受话人的认知负荷越大。交际中说话人对认知负荷增减的利用就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的利用。

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Austin在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1962) 中提出。这本书是Austin于1955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詹姆士讲座作的12次讲演, 奥斯汀死后由厄姆森 (J.O.Urmson) 编辑出版。他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类:

言内行为 (locutionary act) :以言表意的行为, 这是一种“说出了一些什么”的行为, 对它的研究就是对具有意义的语言单位的研究。

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人们在说出某些话语的同时, 也完成了许多行为, 如陈述、允诺、发誓、命名等。这是由传统、习俗、惯例等决定的。

言后行为 (perlocutionary act) :说话带来的大批量。人们在以言表意或以言行事的同时, 相关的话语也会对说话人、听话人等思想、感情和行为产生某种影响和后果, 这也就完成了语效行为。

说话人通过言内行为表达字面意义, 言外行为表达说话人的意力, 听话人如果接受言外行为, 带来后果或变化, 就是言后行为。以上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 就导致交际失败。

说话人如何用语言表自己的意图, 听话人又如何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这是言语行为理论的中心课题。言语行为理论还关心人能通过语言做什么, 怎样通过语言做这些事情?为此Austin提出了言有所为的3个条件:

1.说话都必须是具备实施某一行为条件的人;

2.说话人对自己要实施的行为必须有诚意;

3.说话人不能对自己说的话反悔。

除此之外, Austin还提出了五种言外行为:裁决型 (verdictives) 、行使型 (executives) 、承诺型 (commissives) 、行为型 (behabitives) 、阐述型 (expositives) 。后来, John Searle、Paul Grice、R.Chisholm、Zeno Vendler等人对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作了更为系统的研究和发展。

二、言外之意推导

所谓言外之意指的是说话人所要传递的信息和说话人实际所说的言语的字面意义之间似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需要通过一定的推导过程才能获得说话人真正要到达的意义, 这样的话语意义叫做言外之意。而实际上, 以目前学号所使用的“言外之意”所真正涵美的内容来看, 仔细推敲起来, 所谓的“言外之意”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假性言外之意, 表面上看起来说话人的话语和前文并无内容上的联系, 而实际上说话人所要传递的意义和所说话语之间存在着属性的蕴含关系;另一种是真性意外之意, 说话人所谈的话语和他实际上要传递的意义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听话人需要通过会话原则和一定的相关性联系进行推导才能获得说话人所要传递的意义。一般说来, 假性言外之意比较容易理解 (当然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 或许并不容易) , 真言外之意的理解相对要困难一些, 因为其推导过程要复杂些。

假性言外之意的推导

任何一种语言中的词都有一定数量的属性, 这些属性是这一社会成员所共同约定的 (语义公设) , 词的属性是听话人作语义推导的基础, 如果不了解这一语言社团的词的属性, 将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需要指出的是, 在一个语言社团中, 在任何言语交际过程中, 听说人并不需要将词的所有属性推导出来, 听话人只需要根据特定的上下文或语境去推导众多属性中的某一些特定的属性, 只要能推导出那个特定的属性, 就能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因此, 上下文和语境成为听话人推导的前提。

真性言外之意的推导

如果一个言语单位的意思不是通过该单位的语言单位的分析得到的, 而是通过语境、说话人, 并且通过会话原则在语言单位之外搜寻双方合作的纽带、搜寻话语与语境以及说话人之间的关联性的分析才能获得, 这样的含义才是真正的言外之意。这种分析在语用学中是最为常见的。这种语用学分析所依赖的会话原则主要是: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道德原则和自卫原则。除了这些原则之外, 要寻求话语的解释还要依赖听话人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如果缺乏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话语的言外之意也不能得到解释。

所谓关联性, 这是一个普遍的会话原则, 说话人尽可能提供与会话语境相联系的信息, 所提供的信息能够得到语境的解释, 或者在语境中得到解释。信息与语境的关联度越高, 话语的理解越轻松;信息与语境的关联度越低, 话语的理解越困难。上面例子中的会话语境条件越严格, 关联度也就越集中, 推导的选择也就越少, 对言外之意的推导难度也就越低。

参考文献

[1]俞东明《.什么是语用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2]何兆熊《.语用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3]王德春《.现代语言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4]黄锦章《.现代汉语格系统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5]金立鑫《.语言研究方法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及应用 第7篇

方法一、等差数列法

由成等差数列,令其公差为d,则

①2-②2得4cx=4ad,

把③代入①,

得④,

将④式两边平方,并设a2-c2=b2即可推得椭圆标准方程为

评注:此法不仅使推导过程简洁,而且从④式易得椭圆的左焦半径公式用同样的方法不难得到右焦半径公式

方法二、三角代换法

由2 a.可设

即cx=a2(2cos2α-1),故有2acos2α=a,代入①式得,两边平方,并设a2-c2=b2即可推得椭圆标准方程为(a>b>1).

评注:三角代换法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学习时应注意感悟和体会.

方法三、分子有理化法

将左式分子有理化得,

①-②得,两边平方,并设a2-c2=b2即可推得椭圆标准方程为(a>b>1).

评注:用分子有理化法化简根式,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提高运算速度和解题效率

例解方程

成等差数列,令其公差为d,则有

把③代入①,并两边平方得36x2=125,

故.

经检验均为原方程的解.

解法2:由

②2-①2得8x=25 (sin4α-cos4α)8x=25(1-2cos2α).

故有代入①式得

两边平方得经检验均为原方程的解.

将左式分子有理化得

①+②得,以下解法与2同,即可得方程的解为.解法4:原方程.可变形为.所以原题可转化为求椭圆上y=1的点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问题.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当y=1时,,求得.此即原方程的解.

评注:前三种解法是椭圆标准方程的不同推导方法的具体应用,解法4则是从方程的形式与结构入手,挖掘其几何背景,并运用转化的思想解题.所谓一题多解,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要善于对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增强从不同角度寻求问题的切入点的意识,训练运用不同方法对问题进行有效突破的思维策略.

思考题

1.在ΔABC中,,求tanA.(答案:-2-)

(答案:

2. 解方程|x-2|+|x-5|=10.

思维推导范文

思维推导范文(精选7篇)思维推导 第1篇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 但大多数是使用常用软件处理信息。对于计算机程序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