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病范文
恶性血液病范文(精选8篇)
恶性血液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10年5月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85例, 所有患者均按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临床表现血象、骨髓象确诊, 其中男43例, 女42例;年龄13~77岁, 平均年龄 (45.6±15.9) 岁。临床均以发热为主要特征, 体温38.7℃~40.3℃。均出现相应部位的非特异性临床症状, 如呼吸系统症状为咳嗽、咳痰, 消化系统症状为腹痛、腹泻等。
1.2 实验室检查
患者入院时查IgG、IgA、IgM, 所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淋巴细胞转化率为0.02~0.21, 总E花环:0.16~0.67, 活性E花环0.03~0.38, 均较正常值低。
1.3 真菌培养结果
85例患者共分离出 41株真菌, 具体见表1。
1.4 真菌感染累及的部位
累及下呼吸道74例, 胃肠道7例, 泌尿系统1例, 真菌败血症3例。
具体见表2。
1.5 治疗方法
减少患者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依据药敏结果选用窄谱抗生素, 同时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 并给予支持疗法, 如加强营养, 输血、血浆、白蛋白等。抗真菌药物用法:给予制霉菌素, 视病情需要选用伊曲康唑200mg静滴, 2次/d, 两天后1次/d静滴, 应用2周后, 根据病情改为口服伊曲康唑或者氟康唑;或者给予氟康唑200mg静滴, 1次/d。
1.6 疗效评估
疗效评估分为三级:治愈:症状、体征、实验室及病原学检查均恢复正常;显效:病情明显好转, 但上述4项中有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效:用药后无明显进步或加重。
2 结果
85例患者经治疗后, 治愈23例, 显效29例, 无效33例 (包括病情危重自动出院者24例, 恶化死亡9例) 。具体见表3。
3讨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接受放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加之治疗后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往往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容易发生真菌感染。由于真菌感染缺乏特异的快速确诊手段, 常规所行血培养耗时长、检出率低, 常常会造成治疗上的延误。因此, 临床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 需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且可控的抗真菌药物。
真菌感染的致病菌种类较多, 主要的致病菌为念珠菌属、隐球菌、曲霉菌以及引起毛霉菌病的接合菌亚纲的真菌。其中以念珠菌居多, 约占75.60%, 在念珠菌属感染中又以白色念珠菌为主。本试验中, 白色念珠菌检出27例, 占65.85%, 较以往文献报道减少, 这可能与临床上氟康唑的大量应用、新的检测手段出现有关。
引起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最容易出现真菌感染的部位就是能与外界接触较多的部位, 例如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等, 他们或者与外界频繁进行空气交换, 或者经常进行物质交换。本研究 (表2) 显示, 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比例最大, 这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对于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的治疗, 选用窄谱抗生素, 同时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曲康唑或氟康唑, 是提高疗效、降低死亡的关键。本组8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 有效率达61.18%,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因此, 对于高度怀疑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及早进行抗真菌治疗, 是提高其生存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展新荣, 梁波, 王羽, 等.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7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8) :63-64.
[2]沈志祥, 陈秋生.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21) :1447-1448.
[3]SILVA V, DIAZMC, FEBRE N, et al.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n Chile:amulticenter study of fungal prevalence andsuscep tibility during a 1-year period[J].Med Mycol, 2004, 42 (4) :333-339.
恶性血液病 第2篇
摘 要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AmB)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的不良反应及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25例恶性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应用AmB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所采取的相应护理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可评价的23例患者中,19例有效,4例无效,其中1例死亡。结论:预防和早期发现并发症,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是AmB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真菌感染 两性霉素B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40
资料与方法
本组资料中25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9月收治的患者,男14例,女11例,年龄18~45岁。其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8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7例、非霍杰金淋巴瘤(NHL)2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多发性骨髓瘤(MM)1例。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两性霉素B(AmB)予以治疗,开始剂量5mg,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避光缓慢静滴16小时,输液前氟美松5mg入壶。输注3~4天无不良反应者,剂量递增,最多不超过25mg/日,疗程30~60天。
病原学检测:在痰培养和血培养中找到真菌3例,经验性抗真菌22例(涂片及培养阴性,经多种广谱抗生素联合用药96小时后体温及临床症状无改善者)。
疗效分析:根据卫生部1993年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种[1]。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 果
经两性霉素B治疗的25例患者中,1例因原发疾病死亡,2例因寒战高热未能坚持,在可评价的23例患者中,治愈2例,显效14例,进步3例,4例无效,其中1例死亡。
护 理
一般护理:病房应定时开窗通风,光线充足。桌面和地面每日用0.05%含氯消毒剂擦拭,每日空气紫外线消毒1~2次,因真菌需紫外线长时间的照射,所以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另外,使用中央空调的病房要定期清洗送风管道。要增强无菌理念,严格无菌操作,在操作前后正确应用六部洗手法,来清洗双手,患者用物不能交叉使用,以防交叉感染。
心理护理:恶性血液病人往往对疾病预后而担心,时常产生恐惧和悲观等心理,当合并真菌感染时,由于生活质量的降低,很容易导致患者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和烦躁不安,丧失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为此,我们护士要多与患者交流沟通,动员患者家属及周围的朋友关心体贴病人,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因两性霉素B(AmB)不良反应严重,治疗时间慢长,所以在治疗前要对患者进行耐心的解释,告诉他们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该药的有效性,使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让患者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配合我们坚持按疗程输注。 饮食护理:由于两性霉素B(AmB)的胃肠道反应较大,而使患者出现食欲差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多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的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多进食含钾丰富的食物以及橙子、橘子、木耳、绿色蔬菜等水果,以纠正使用药物可能引起的电解质紊乱、低钾和低钠血症。
不应反应的护理:①肝肾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是两性霉素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与药物减少肾动脉血流、损伤肾小管而导致肾小管细胞凋亡有直接关系,大部分肾脏损害可逆[2]。用药前监测肾功能,治疗过程中尽量不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严格记录液体出入量,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减轻肾损害,指导患者多饮温开水。本组肾功能受损(BUN 11.8mmol/L,Cr 177.3mmol/L)3例。而肝功能的损害,本组有2例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表现为黄疸腹胀,给予谷胱甘肽及甘草酸二铵积极护肝治疗后,恢复正常,注意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肝肾功能。②低血钾护理。低血钾是两性霉素B(AmB)药物不良反应之一,因药物与细胞结合后,会造成钾外渗,使细胞内缺钾[3]。本组在常规补钾情况下,血清钾降至2.7~3.4mmol/L8例,临床表现为乏力,患者经加大口服钾剂量至4~6g/日,治疗3~5日得以纠正。1例患者出现严重低血钾(2.3mmol/L),经静脉补钾后恢复正常。③寒战高热。本组患者有畏寒、寒颤、发热6例,一般输入AmB药物30分左右开始出现畏寒,随后体温在原有基础上升高。我们要首先减慢输液速度,根据医嘱,应用苯海拉明或异丙嗪,寒颤时注意保暖,如寒颤持续时间长不易缓解时,可暂停输入。嘱患者多饮温开水,及时擦干汗液,更换湿衣服,为减少不良反应,在输注两性霉素B前,应用地塞米松5mg入壶,可减少不良反应。④周围皮肤损伤与静脉炎。AmB对血管刺激性较大,患者多次注射后,静脉可硬如条索,而且有明显痛感,严重者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头皮套管针与头皮针穿刺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为59%[4],应经常交换注射部位,宜选择上肢粗大,易固定的血管。对周围静脉穿刺困难有条件者输入AmB时,最好采用锁骨下静脉插管和PICC经外周静脉插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如出现静脉炎,采用如意金黄散外敷取得很好疗效。具体方法:取该药品1袋,用醋或茶水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为了保证其效果,外敷1层塑料薄膜,每日换药数次,有很好的消炎、消肿、止痛的效果。
讨 论
两性霉素B治疗真菌感染疗效确切,在临床上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毒性大[5]。因此,护士要全面掌握其不良反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发生的不良反应,减轻或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确保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中华内科杂志,2005,44(7):554-556.
2顾葆春,邢锐,文强,等.重症真菌感染病人应用两性霉素B的体会.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3):185-186.
3王越秀,黄美清,陈娟.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的监护.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22(9):1056-1057.
4 侯彩妍,王焕英,刘娜,等.两性霉素B治疗系统性真菌感染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A):8-9.
恶性血液病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9月~2008年8月住院的伴有肺部霉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1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内血液病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17~73岁,中位年龄45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2例,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5例为首次化疗患者,9例为复发或3次以上化疗病例。
1.2观察方法
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密切观察,收集体温、血常规、血和痰病原学结果、影像学诊断资料,抗生素及激素使用情况。
1.3肺部霉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在使用抗菌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肺部感染的临床症状,X线显示肺部阴影,怀疑霉菌感染,痰霉菌培养阳性,经抗霉菌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好转者。
2结果
2.1临床表现
14例患者均有发热,持续1周以上,多数38℃~39℃;11例有咳嗽,其中7例痰粘稠,呈粘丝状,不易咳出(占50%),1例有痰中带血,1例有紫绀及呼吸困难;体征:胸片检查11例(78.6%),两肺可见大小不等的点片状周围模糊阴影,2例见棉絮状阴影,1例为肺部球形病灶。
2.2致病菌
痰培养结果,14例中,1例先后培养出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占7.1%),9例为白色念珠菌(占64.3%),1例光滑念珠菌(占7.1%),1例曲霉菌(占7.1%),2例白色假丝酵母菌(占14.2%)。
2.3与病期和化疗强度的关系
14例中,5例为首次化疗病人,9例为复发、急变及3次以上化疗的患者,其中12例采用了较大剂量化疗。
2.4与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关系
14例中,白细胞0.5109/L 4例(占28.6%),0.5~2.0109/L 5例(占35.7%),2.0~4.0109/L 2例(占14.3%),>4.0109/L 3例(占21.4%)。中性粒细胞<0.5109/L 8例(占57.1%),<1.0109/L 3例(占21.4%)。
2.5与广谱抗生素应用的关系
14例患者均用广谱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7 d以上,如:第3代头孢+氨基糖甙类。
2.6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的关系
14例中,有4例化疗方案中含肾上腺皮质激素,7例因输血及退热应用小剂量激素。
2.7治疗与转归
14例患者中,2例曲霉菌感染者给予二性霉素B 5~25 mg/d,持续2~3周,余12例用氟康唑400mg/d 2周以上,6例治疗1周内症状改善消失(占42.9%),5例治疗2周内症状改善消失(占35.7%),3例死亡(占21.4%)。
3讨论
3.1诊断
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较困难,患者的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1],与细菌感染难以区别,较有特征性的是患者咳痰呈粘丝状,不易咳出,胸片表现肺部棉絮状阴影。本组中有50%患者咳痰为粘丝状且较难咳出,胸片检查11例两肺可见大小不等的点片状周围模糊阴影,仅有2例出现棉絮状阴影,但痰培养均检出霉菌。因霉菌的病原学检查干扰因素多,检出率相对较低,故对有感染表现的患者应反复多次做痰液、血液霉菌培养及胸片检查,如存在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患者出现持续发热,如广谱抗生素连用7 d以上,发热仍持续或治疗有效后3~7 d热度再起;患者出现咳嗽、痰咳粘不易咳出等呼吸道症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1.0109/L,持续7 d以上出现顽固性发热或不明原因发热;在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下,胸片肺部所见仍有发展,在排除结核性情况后,应高度怀疑真菌感染。
3.2治疗
关于恶性血液病合并霉菌感染的治疗,由于近年来多种新型抗真菌药的推广应用,疗效已有明显提高。氟康唑为三唑类第3代广谱抗真菌药,高效低毒,现已成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时霉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对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感染的治愈率分别为88%,69%,44%,本组14例感染患者中,10例白色念珠菌、1例光滑念珠菌、2例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均用氟康唑400 mg/d正规治疗,10例获得治愈,3例死亡,死亡原因与原发病终末期亦有明显相关。目前有效的抗曲霉菌肺炎的药物不多,二性霉素B确有较好疗效,本文2例曲霉菌感染的患者经治疗后,均取得治愈。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霉菌感染的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4例患者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密切观察,收集体温、血常规、血和痰病原学结果、影像学诊断资料,抗生素及激素使用情况。结果14例中有呼吸道症状者11例,7例痰粘稠不易咳出,胸片检查11例可见大小不等的点片状阴影;白色念珠菌感染共10例(71.4%),曲霉菌感染2例;中性粒细胞<0.5×109/L者8例(占57.1%),<1.0×109/L者3例(占21.4%);均用广谱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7d以上;曲霉菌感染者给予二性霉素B,余12例用氟康唑治疗2周以上,6例治疗1周内症状改善消失(占42.9%),5例治疗2周内症状改善消失(占35.7%),3例死亡。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霉菌感染原因与强烈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有关;其早期诊断较困难,临床应引起重视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
关键词:霉菌感染,肺,恶性血液病
参考文献
恶性血液病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本院血液内科病房治疗的100例恶性血液病病人, 利用计算机随机对照表的方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2例, 女28例;年龄27岁~91岁 (65.80岁±15.12岁) ;观察组男24例, 女26例;年龄23岁~90岁 (66.40岁±13.30岁)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根据临床表现与骨髓穿刺活检报告由血液内科医生诊断为恶性血液病;②病情稳定, 无严重并发症者;③意识清楚, 能正确理解和回答问卷者;④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①视力、听力及沟通交流障碍者;②精神异常, 不愿合作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基础护理、饮食护理、对症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预防感染及使用化疗药物护理等。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干预。根据舒适护理理论, 确定干预内容:①主动与病人交谈, 了解其需求,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病人的理解与信任。②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 对伴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病人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缓解其不良情绪, 改善心理状况, 减轻身心不适。③评估病人的作息时间, 保证其足够的休息和睡眠。通过实施听音乐、放松疗法和转移注意力等非药物止痛方法帮助病人减轻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痛剂和止吐药。④鼓励病人家属参与其中, 为病人提供家庭社会等方面心理支持, 以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3评价方法及指标病人出院当天,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士采用舒适状况量表[2]、护理满意度测评表和健康状况调查量表[3]对病人进行舒适状况、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评价, 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后的舒适状况、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1.2.3. 1 舒适状况量表
由美国舒适护理专家Kolcaba研制, 共30个条目, 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环境舒适4个维度。满分为120分, 分数越高说明越舒适, ≤60分为低度舒适, 60分~90分为中度舒适, >90分为高度舒适。
1.2.3. 2 护理满意度测评表
研究者自行设计, 包括服务态度、操作技术、护理质量、人文关怀、保护隐私等5个方面。共设10个条目, 每个条目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 对应分值为4分、3分、2分、1分, 满分为40分, 分值越高表明病人满意度越高。护理满意度评价:<24分为不满意, 24分~31分为一般, 32分~35分为满意, ≥36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本组总例数×100%。
1.2.3. 3 健康状况调查量表
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 是全球应用最广的生活质量测评工具。此量表包含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 8个维度, 共36个条目。8个维度分别为生理机能 (PF) 、生理职能 (RP) 、躯体疼痛 (BP) 、总体健康 (GH) 、精力 (VT) 、社会功能 (SF) 、情感职能 (RE) 和精神健康 (MH) 。前4个维度属于生理健康方面, 后4个维度属于心理健康方面。该问卷得分范围为0分~100分, 生活质量总分为各维度的平均分, 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 采用方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舒适是指个体身心处于轻松自在、满意、无焦虑、无疼痛的健康、安宁状态时的一种自我感觉。舒适护理理论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舒适护理专家Kolcaba[4]于1995年提出, 她认为“人”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属性的统一体, 舒适是这一统一体整体反应的结果。Kolcaba认为, 舒适护理应作为整体护理艺术的过程和追求的结果, 使基础护理与护理研究更加注重舒适感觉和病人的满意度。1998年台湾萧丰富[5]提出, 舒适护理模式, 其理念是舒适护理应从生理、心理、社会以及灵性4个方面给予病人全方面的舒适, 强调护理人员应加强舒适护理研究, 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病人, 使其在接受治疗的同时, 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达到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最舒适, 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程度, 促进健康及疾病康复。随着医学模式发展, 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被临床广泛应用, 舒适护理是整体护理模式的延伸、拓展和创新。
恶性血液病不同于实体瘤, 不能通过根治性手术治疗疾病, 目前虽有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能使较多病人达到长期无病生存, 但绝大多数病人只能接受化疗甚至长期大剂量的化疗来挽救和延长生命[6]。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和治疗新药的不断研发, 恶性血液病的存活率、治愈率虽然明显提高, 但是病人仍然面临死亡威胁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病程长、易复发, 病人反复住院接受治疗, 需要照顾者提供相应的照护、帮助和支持, 增加了病人心理上和经济上的负担。此外, 由于疾病本身及长期化疗导致的不良反应, 造成恶性血液病病人的生理机能下降, 也增加了病人生理上的负担, 并导致病人舒适状况的降低和整体生活质量的下降。
有文献报道对恶性肿瘤化疗病人实施舒适护理, 病人可以处于松弛状态, 使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引起心率减慢, 血压下降, 增强胃肠运动和分泌功能等, 使机体的紧张水平下降, 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活动维持在一个良好的平衡状态, 帮助病人达到和维持其躯体、情感、精神的最佳状态, 降低病人的不适, 提高病人对护理服务的评价和治疗依从性, 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7]。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舒适护理干预后, 观察组病人的舒适状况得分、护理服务满意度、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病人的舒适状况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同时也提升了病人对护理服务和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本研究的顺利实施进一步证实了舒适护理可促进护患关系, 消除病人的负性情绪, 增加病人的舒适度, 提高病人的护理满意度, 对临床治疗有协同增效的作用[8]。
综上所述,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恶性血液病病人进行舒适护理干预, 能降低病人的不愉快程度, 消除病人紧张、焦虑和恐惧的不良情绪, 减轻躯体上的痛苦, 使病人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 生理上获得舒适感。本研究结果表明, 舒适护理能充分调动病人主观能动性, 明显改善病人的舒适状况、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促进了病人的康复, 发扬了整体护理的内涵。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恶性血液病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恶性血液病病人,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 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后的舒适状况、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人的整体舒适得分、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舒适护理能提高恶性血液病病人的舒适状况、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舒适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朱珂, 杨莹, 胡荣, 等.恶性血液病病人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9B) :2973-2975.
[2]王曙红.临床护理评价量表及应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46-149.
[3]Maor Y, King M, Olmerand L, et al.A comparison of three methods:The time trade-off technique, global healthy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SF-36in dialysis patients[J].Clin Epidemiol, 2001, 54 (6) :565-570.
[4]Kolcaba KY.The art of comfort care[J].Image J Nurs Sch, 1995, 27 (4) :287-289.
[5]萧丰富.萧氏舒适护理模式[M].台湾:华杏出版社, 1998:5.
[6]钟竹青, 刘竞, 蒋铁斌.恶性血液病病人化疗期间生活质量的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12) :1394-1396.
[7]俞惠艳.舒适护理对恶性肿瘤化疗病人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8C) :55-56.
恶性血液病 第5篇
化疗是恶性血液病病人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病人病程长, 常需要6个~8个周期化疗, 反复浅静脉穿刺会增加病人痛苦, 同时化疗药物对血管造成损伤及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1]。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化疗, 不仅可以减轻病人因反复静脉穿刺而带来的痛苦, 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外渗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 保证化疗过程顺利地完成[2]。我科2009年1月—2009年12月对56例恶性血液病增刊病人行PICC置管化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56例, 男35例, 女21例;年龄5岁~73岁, 平均39.8岁;其中非霍奇金氏恶性淋巴瘤43例, 霍奇金氏恶性淋巴瘤1例,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7例,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4例,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均采用美国巴德国际有限公司生产的4Fr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右上肢浅静脉穿刺50例, 左上肢浅静脉穿刺6例。均能一次顺利置管成功, 且能顺利进行化疗。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
2.1 置管前护理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置管的目的、必要性、可留置时间、置管过程中及置管时的密切配合要点, 做好心理护理, 消除病人紧张情绪, 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并让病人或家属签署PICC导管穿刺同意书。选择血管, 评估病人局部血管及皮肤情况, 本组6例右上肢浅静脉显露不佳, 为保证一次置管成功而选择左上肢浅静脉穿刺。了解病人出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及血黏稠度情况, 以防置管后穿刺点渗血不止和发生堵塞导管。准备好用物。仔细测量插管长度:病人取平卧位, 穿刺上肢外展与躯体呈90°, 用皮尺从穿刺点量起, 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的长度, 再加上3 cm即为插管长度。肘窝上10 cm处测量臂围, 做好记录。严格消毒穿刺部位, 包括穿刺点上下10 cm, 两边至边缘, 由专业护理人员进行穿刺操作。
2.2 置管中护理
置管中注意保暖。各项操作步骤均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在导管穿入至肩部时, 嘱病人头部转向穿刺侧, 下颌紧靠肩以防PICC导管进入颈内静脉。对送管困难时, 可轻微调整穿刺针, 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 或稍停顿后再送管, 不可强行送管, 如不行可改为对侧手臂穿刺。
2.3 置管后护理
置管后外留导管长度7 cm, 距穿刺口1 cm导管处安装固定套, 接肝素帽或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乙醇清洁局部, 用小方纱加压覆盖压迫穿刺点, 上盖无菌贴膜固定好, 行胸片检查以确定PICC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上端。记录穿刺者姓名, PICC放置日期, PICC类型, 导管型号, 导管头端位置, 插入长度及外露长度, 所穿静脉名称, 穿刺过程是否顺利, 固定情况。置管后24 h内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肿胀、硬结, 询问局部有无疼痛, 置管24 h更换贴膜;以后每周更换1次或2次, 同时更换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如有渗血较多、污染、潮湿立即更换, 更换贴膜时按标准换药程序[3]严格无菌操作, 沿导管方向自下而上仔细揭去旧的无菌贴膜。穿刺后同时用小冰袋冰敷穿刺点予止血消肿。告知病人及家属避免使用PICC置管一侧手臂过度活动, 勿提重物, 勿做引体向上等持重锻炼, 以防脱出。对幼儿病人嘱不要玩弄PICC外露部分, 以免损伤导管或把导管拉出体外。置管侧手臂不扎止血带, 不测血压;禁止盆浴或泡浴, 淋浴时, 先用塑料保鲜膜抱住置管肢体缠绕2圈或3圈, 上下边缘贴紧, 避免潮湿, 淋浴后检查敷料, 如潮湿即更换。严防并发症:①严密观察穿刺点,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恶性血液病增刊病人化疗后7 d~10 d为骨髓抑制期, 白细胞明显减少, 全身抵抗力低, 易发生感染, 应注意导管口周围可无红肿、疼痛、渗出,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注意检查观察导管口情况。本组病人23例分别在穿刺后10 d内出现置管侧肢沿静脉走向轻度发红、疼痛, 考虑为导管机械性引起, 即给予硫酸镁湿敷, 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 2 d~3 d后全部缓解。②经常查看导管固定情况, 注意有无打折、脱出、破损, 如有脱出切不可将脱出部分导管再送入。嘱病人及家属不可随意擅自撕下贴膜, 贴膜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时及时请护士按标准程序更换。进行治疗护理时避免牵拉导管, 更换贴膜时观察导管并记录体外导管长度, 以确认有无脱出, 贴膜衬纸上注明穿刺及更换贴膜日期。对贴膜过敏用无菌纱布, 缩短换药间隔时间。③出血量少时更换贴膜, 量多时局部放云南白药加压压迫止血。本组10例少量渗血, 经更换贴膜, 持续冰敷24 h后渗血停止。血液病病人化疗后骨髓功能受抑制, 增加出血倾向, 明胶海绵局部按压PICC置管口有明显减少出血发生率[4]。④每次输液结束用20 mL注射器充10 mL生理盐水正压封管;治疗间歇期一般每周对PICC导管进行冲洗、更换贴膜、肝素帽或输液接头。输液不畅时用20 mL生理盐水脉冲管。输入血制品等黏性较大的液体后, 应以等渗液体冲管, 防止管腔堵塞;输入化疗药物前后均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管。严禁使用暴力冲管。如发生导管堵塞, 可使用尿激酶边推边拉的方式溶解导管内的血凝块, 严禁将血块推入血管。本组病例无并发症发生。
2.4 出院带管护理
化疗间歇期病人需携带PICC导管回家。应详细向病人及家属告知出院带管的注意事项, 不可接触一些化学品如洗甲水等;学会自我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外渗等。注意保持局部清洁、查看贴膜上的日期、贴膜有无潮湿等, 定期回院或到有PICC置管的正规医院请专业护士更换敷料和冲管;恶性血液病增刊病人一般化疗间歇期为两周, 对路途远者, 出院时严格PICC更换帖膜并输液接头封盖好, 回院当天护士立即行消毒换药, 用20 mL生理盐水脉冲方式冲管。PICC携带病人每人发放一本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长期护理手册》, 并相互留下联系方式, 如有特殊情况及时联系处理。本组病人在化疗间歇期均带管回家休养, 无发生不良导管反应。
2.5 拔管护理
病人化疗周期结束需要拔管。拔管时向病人讲解拔管的过程, 消除紧张心理。病人取仰卧位, 嘱病人深呼吸, 缓慢拔出, 如遇阻力, 可稍停片刻, 用热敷置管静脉再拔。拔出后检查导管是否完整, 按压穿刺点5 min以上, 无菌纱布覆盖24 h, 嘱病人24 h内尽量减少穿刺肢体活动, 防止出血。本组27例拔管病人均能顺利拔管, 拔管后均行导管头细菌培养, 结果均阴性。
3 体会
PICC是在直视下置管, 在床旁即可操作, 且操作简单, 置管成功率高, 保留时间长, 易固定, 不影响病人日常生活。三向瓣可有效防止导管回血、进气, 无需使用肝素盐水封管, 可预防血液病病人的潜在危险[5]。恶性血液病增刊病人行PICC置管化疗, 可减轻病人痛苦, 保护血管, 并在化疗期间能始终保持静脉通畅, 且并发症少、轻[6,7,8]。置管期间经严格消毒换药、规范化应用导管, 宣教到位,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保证了恶性血液病增刊病人化疗周期的顺利完成,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素芳.PICC在血液病病人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4, 14 (4) :624-626.
[2]朱石洁, 卢向莉, 崔春梅, 等.PICC置管用于大剂量静脉化疗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 2002, 8 (7) :502-503.
[3]蔡玉兰, 谢甲年, 陈红平, 等.标准换药程序用于预防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的观察[J].护理研究, 2006, 20 (4) :902.
[4]曹娟妹, 周群英, 黄丽艳.明胶海绵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 :69.
[5]许梅娟, 胡冬梅.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在静脉留置输液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08 (12) :67-68.
[6]张艳.血液病化疗时预防静脉炎的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08, 22 (3A) :622-623.
[7]李娜.浅谈老年血液病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08, 22 (增刊1) :35-36.
恶性血液病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2月住院患者, 其中男性15例, 女性17例。中位年龄42.3岁 (23~78岁) 。32例患者中急性白血病21例, 多发性骨髓瘤5例,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 其中造血干细胞移植 (HSCT) 后患者共3例。
1.2 临床表现
32例患者均有高热 (大于38℃) , 且均经广谱抗菌素治疗5~7d后无效。除4例患者发热而无明确感染病灶外, 其他患者均有感染病灶, 其中呼吸系统是主要的感染部位, 按感染部位分别为下呼吸道23例, 口腔2例, 混合部位 (2个或2个以上部位) 感染3例, 部位为肺部和食道, 不明原因发热4例。
1.3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处于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的继发性侵袭性真菌感染。其诊断符合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 (EORTC/IFICG) 及美国真菌病研究组 (MSG) 诊断标准[2]。32例患者中确诊真菌感染8例, 其中6例为侵袭性肺曲霉病, 经胸腔积液培养确诊, 2例为肺部合并食道霉菌感染, 痰培养及胃镜下病灶培养均为白丝假酵母菌;高度怀疑9例, 胸部CT示双肺多发性结节实变影6例, 病灶边缘模糊, 周围有密度稍低的磨玻璃样影 ("晕轮征") 3例;可疑15例。
2 防护措施
2.1 正确评估
在患者进行化疗前, 评估患者全身机体状况和免疫水平, 常规做血、尿、粪、肝肾功能等生化检测以及心电图、B超、X线摄片等, 将机体调整到最佳状态。遵循个性化原则, 正确掌握所用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2.2 心理护理
恶性血液病患者往往心理负担较重, 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反复多次化疗以及化疗后自我形象的改变, 患者普遍存在对治疗和生活失去信心, 甚至拒绝治疗等。因此, 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关心患者的身心状况, 多与其及家属沟通, 取得信任和配合, 使患者能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规范合理用药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药物, 限制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 用药过程严密观察与感染相关的症状是否好转, 并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白斑、溃疡等。对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化疗药物者, 应给予支持治疗, 及时应用免疫增强剂;对广谱抗生素治疗, 超过5d发热不退, 临床高度怀疑真菌感染的病兆存在时应预防性应用抗真菌感染治疗[3], 根据真菌感染的部位和菌株选择正确的抗真菌药物, 如两性霉素B是治疗真菌性肺炎的首选药物, 但其不良反应较多, 输液时要严格避光,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常规抗真菌治疗疗效差时应及时更换为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新型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是一种新型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类抗真菌药[4], 和唑类药物中伊曲康唑与伏立康唑针剂等都以广谱的抗真菌作用而被广泛用于临床。用药期间观察患者体温及咳嗽、咳痰情况, 另外应用抗真菌药物可引起肝肾功能损伤[5], 所以要注意患者有无黄疸、纳差、乏力等临床表现, 定期化验肝肾功能,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4 加强环境管理
保持病房环境整洁, 空气清新, 定时开窗通风, 每天用紫外线消毒30min, 每日用500PPm的爱尔施消毒液擦拭患者床单元和湿式拖地, 定期对物体表面及空气进行卫生学监测, 及早发现病原菌, 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对粒细胞缺乏者, 尽可能住单人病房, 予以隔离, 限制家属探视, 必要时入住100级空气无菌层流病房, 实施保护性隔离。入室前用1:2000的洗必泰药浴30min后更换无菌衣裤入室, 进食无菌饮食。每天常规用无环鸟苷液交替滴眼、鼻、外耳道等, 便后常规坐浴。对粒细胞严重缺乏者可使用重组粒细胞击落刺激因子 (G-CSF) 皮下注射, 用药7~14d。
2.5 加强个人清洁卫生
做好口腔、皮肤、肛周护理是预防感染的重点。每天观察口腔黏膜和舌面是否完整, 评估口腔颜色及有无乳白色斑点, 选用碳酸氢钠漱口液、浓盐水、口消宁交替含漱数次, 每次3~5min。另外还给予5%碳酸氢钠20ml行超声雾化吸入, 2次/d, 效果较好。此外指导患者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 必要时可坐浴, 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穿绵质内衣裤, 对长期卧床的患者, 协助翻身拍背, 鼓励有效咳嗽排痰。
2.6 加强无菌护理观念及操作技术
医护人员接触患者时,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认真执行消毒隔离技术,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治疗护理操作。同时要强化医务人员的洗手意识, 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导致医院感染约占30%左右, 正确有效的洗手可祛除手上99%的暂住菌[6], 所以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2.7 加强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真菌感染的早期症状和体征, 观察口腔黏膜、痰的颜色、形状、大小便情况, 对发现口腔黏膜, 舌面覆盖有易剥离的白色薄膜或不明原因腹泻者, 应立即涂片找真菌。对免疫力低下粒细胞缺乏患者, 每日测量体温4次, 对发热经强力抗生素治疗5-7天体温仍较高者, 应考虑有真菌感染的可能, 及时汇报医生取患者口腔分泌物、痰液、粪便及血做真菌检查。白色念珠菌性败血症患者体温较高, 多伴有嗜睡、谵语等, 死亡率高, 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协助医生行分泌物真菌检查, 并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3 体会
真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 通常存在于人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黏膜, 当正常菌群失调或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致病[7]。恶性血液病患者因接受大剂量化疗, 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强效抗生素以及疾病本身等原因, 造成了中性粒细胞严重降低, 免疫功能明显下降, 极易罹患真菌感染。而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难度大, 费用高, 早期预防非常重要。因此正确做好评估, 及时发现真菌感染或疑似患者, 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加强病情观察, 加强全环境保护和个人卫生, 遵守无菌技术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对恶性血液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Cornely0A, Ullmann A J, Karthaus M.Evidence一based assessment of primary antifungal prophyIaxi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J].Blood, 2003, 101 (9) :3365.
[2]Ascioglu S, Rex J H, de Pauw B, et al.Defining opportunist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with cancer an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s: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J].Clin Infect Dis, 2002, 34 (1) :7.
[3]姜铧, 万楚成, 章正华, 等.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并发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 2006, 21 (15) :1118~1120.
[4]刘正印, 王爱霞.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6, 31 (2) :69.
[5]孔海燕, 林汗慧, 等.伊曲康唑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不良反应监护[J].护理与康复, 2007, 6 (1) :64~65.
[6]尚少梅.医院感染与洗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1) :78~79.
恶性血液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抽样患者为该院就诊的86例患有恶性血液疾病细菌感染的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25例, 女18例;年龄19~73岁, 平均51.7岁;治疗组中24例, 女19例;年龄18~71岁, 平均52.1岁。
1.2 方法
对照组:静脉滴注,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0.5 g/次, 3次/d;治疗组:静脉滴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0.5 g/次, 3次/d。对两组患者恶性血液病细菌感染症状治疗效果、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3]。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痊愈:症状消失, 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细菌清除率达到100%, 相关检测结果全部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生命体征基本恢复平稳, 细菌清除率超过80%, 部分检测结果恢复正常;有效:症状表现有所改善, 生命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有所恢复, 细菌清除率超过50%, 但没有达到80%, 仅有少部分检测结果恢复正常;无效:症状、体征、相关检测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均没有任何改善, 细菌清除率没有达到50%[4,5]。
1.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 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恶性血液疾病细菌感染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恶性血液疾病细菌感染症状治疗效果为:痊愈8例, 显效9例, 有效13例, 无效13例, 治疗总有效率69.8%;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恶性血液疾病细菌感染症状治疗效果为:痊愈14例, 显效18例, 有效9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95.4%。两组症状治疗效果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治疗期间并发症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有10例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23.2%;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4.6%。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恶性血液病会导致患者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及免疫力显著降低, 经过化疗后通常会导致基本内的中性粒细胞严重缺乏, 易合并出现程度严重的感染现象[6]。其细菌感染症状主要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 发生感染的部位主要以口腔、呼吸道、肛门为主, 部分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感染灶; (2) 化脓灶在实际临床中非常少见; (3) 明确病原菌的实际难度相对较大; (4) 感染病情的进展速度快[7]。
作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药物的一种,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在我国临床的应用历史已经有很多年, 是目前临床医学界公认的高效广谱抗菌素类药物的一种, 对于重症感染症状的治疗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是一种继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后新型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药物, 对临床常见的一些需氧菌、厌氧菌、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均具有相对较强的抗菌活性, 相关临床研究[6]结果表明,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不仅仅具有非常强的抗菌能力, 且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比较理想。帕尼培南-倍他米隆药物中, 帕尼培南具有非常强的抗菌活性, 而倍他米隆却基本不存在任何抗菌活性, 其在患者体内主要发挥对帕尼培南转移至肾皮质进行抑制的作用, 使该物质在肾组织的蓄积减少, 从而使药物引起的肾毒性降低[8]。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患有恶性血液疾病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86例患有恶性血液疾病细菌感染的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平均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方案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恶性血液疾病细菌感染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对患有恶性血液疾病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恶性血液疾病,细菌感染
参考文献
[1]扶云碧, 孟凡义, 魏永强, 等.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88例恶性血液病细菌感染的疗效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 (2) :141-142.
[2]姜中兴, 孙玲, 孙慧.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恶性血液病细菌感染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06, 27 (20) :72-73.
[3]杨帆, 张婴元, 郑丽叶, 等.帕尼培南倍他米隆的临床评价[J].中华内科杂志, 2000, 39 (2) :107-110.
[4]魏永强, 孟凡义, 叶昌雄, 等.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发热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4, 4 (4) :228-230.
[5]江明, 郭新红, 陈蓉, 等.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观察[J].新疆医学, 2005, 35 (3) :11-12.
[6]李建军, 贾永前, 崔旭, 等.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初始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细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 (7) :452-455.
[7]李娟, 刘俊茹, 陈美兰, 等.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合并感染中的经验性应用[J].中华内科杂志.2011, 50 (2) :157-158.
恶性血液病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诊治的6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其中男40例, 女22例, 年龄8~71岁, 平均 (44.21±6.48) 岁。全部患者均符合《血液病诊断、疗效标准》并确诊。
1.2 方法
染色体标本来自患者骨髓, 通过RPMI-1640培养基, 根据 (1~2) ×103/μl, 与有核细胞相接种。24 h短期培养法或应用直接法 (对于临床疑似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 抽取骨髓或外周血液, 1.0~2.0 ml, 加入美洲商陆, 在RPMI-1640培养基内进行培养, 时间为72 h) , 加入秋水酰胺, 注意收集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然后常规低渗、固定再进行制片。通过R显带技术分析收集的20个分裂中期细胞, 实验异常克隆或核型分析参考《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 (ISCN) 》进行[2], 大于或等于2个细胞存在同样的染色体结构重排或增加, 或是3个细胞存在同样的染色体丢失, 这时可确定为1个异常克隆。
2 结果
本组6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 染色体异常者30例, 阳性率约为48.39%;其中, 数量异常者5例, 结构异常同时数量异常者1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者23例, 核型异常者13例, 约为56.52%, 该病染色体畸形病变复杂, 并且累及大部分染色体, 产生频率比较高为M1, 检出t (9;22) , 共有1例;M2, 检出t (8;21) , 共有8例;M3, 检出t (15;17) , 共有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者7例, 核型异常者3例, 约为42.86%。其中, 伴有其他异常者2例, 14q+者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者4例, 核型异常者1例, 约为25.00%。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者9例, 核型异常者4例, 约为44.44%。其中, 1例患者属于单纯t (9;22) ;3例患者伴有其他异常, 或是复杂Ph异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者3例, 核型异常者2例, 约为66.67%。骨髓增殖性疾病者3例, 核型异常者1例, 约为33.3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者10例, 其中核型异常者4例, 约为40.00%, 表现为畸形病变复杂, 累及较多的染色体, 包括7q-者1例, +8者1例, -7及5q-者1例, 1q+者1例。多发性骨髓瘤者3例, 核型异常者2例, 约为66.67%, 详见表1.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染色体急性病变非常复杂, 能够累及所有染色体, 即为结构异常与数量异常, 但是大部分染色体没有特异性畸形病变。以往研究专家报道指出, 染色体数量异常, 或是复杂性急性病变的AML化疗治疗效果较差, 临床预后效果不良[3]。本次研究发现, M1中t (9;22) 共有1例;M2中t (8;21) 有8例。有关研究文献[4]中发现, 90%的染色体会发生急性病变, 该类畸形病变会引起AML1-ETO融合基因形成。本次试验中1例患者急性淋巴白血病t (8;21) , 提示在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中, 存在出现这类畸形病变的可能。M3中t (15;17) 有4例, 这类畸形病变将会引起PML-RARA融合基因形成, 本次试验中2例患者t (15;17) 伴随异常, 2例患者涉及其他异常, 6例患者核型正常。Sucic等专家学者研究指出, 细胞遗传学分析显示缺乏t (15;17) 的APL约为9.0%, 这可能是因为正常骨髓细胞较多, 掩盖了t (15;17) 异常细胞的存在, 或是可能因为/隐性易位0在显微镜观察下难以辨别[4]。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者7例, 核型异常者3例, 约为42.86%。其中, 存在比较多的为t (9;22) , 或是伴有其他异常者2例, 这与以往文献[2]报道的结果相比略低;另1例14q+患者, 累及染色体包括5号、7号、9号、11号、14号、20号等。相关研究人员试验发现, Ph+成人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儿童组, 其他临床指标与患者生存期的比较, 差异性不显著, 但是存在t (11;14) 、+mar、t (4;11) 、Ph等特异性染色体异常的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较差[5]。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者9例, 核型异常者4例, 约为44.44%。其中, 1例患者属于单纯t (9;22) ;3例患者伴有其他异常, 或是复杂Ph异位, 不但累及了9号、22号染色体, 而且还累及了7号、8号染色体。变异Ph易位t (17;22) 者1例, 1例患者存在2个Ph;1例患者除了存在Ph以外, 而且还伴有染色体异常, 包括+mar、+8、+20、11P、14P、+10。通常认为额外染色体异常可能与疾病的急变或加速发展有一定联系, 同时染色体变异相比形态学要早, 所以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染色体实施动态监测非常重要。本次试验中, 9例急变期或加速期患者能够观察到Ph染色体, 其中4例患者不但有Ph, 而且还伴有t (10;15) 、+19、+10、-13+mar、-13。本次研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者10例, 其中核型异常者4例, 约为40.00%, 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的克隆性染色体畸形病变率50%~70%相比略低, 7q-者1例, +8者1例, -7及5q-者1例, 1q+者1例。表现为畸形病变复杂, 累及较多的染色体, 没有发现染色体易位现象。以往传统的形态学检查中缺乏MDS诊断的依据[6,7], 尤其是没有病态、反应性病态造血改变的难以做出鉴别诊断, 但染色体分析能够为MDS提供十分重要的依据, 克隆性畸形病变提示恶性疾病的可能, 但是正常核型仍然无法将MDS排除。
再生障碍性贫血者4例, 核型异常者1例, 约为25.00%。本次试验显示, 骨髓增殖性疾病者3例, 核型异常者1例, 约为33.33%。主要是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其他恶性血液病还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但是由于本次研究的病例数较少, 存在一定的纰漏。但是, 该类的病理机制与造血干细胞异质性改变具有紧密联系, 具有染色体畸形病变的可能, 也就是在各种致癌因素影响下, 导致造血干细胞基因发生突变, 或是基因表达调控出现异常, 以致于血液细胞失控性增生, 进而造成恶性血液病的发生[8]。
综上所述, 染色体分析能够为恶性血液病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重要的证据, 但是染色体分析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制备的标本质量非常重要, 一般只对20个左右中期细胞进行分析, 现阶段荧光原位杂交 (英简FISH) 技术以操作方法简单、灵敏度较高等优点成为染色体分析的关键补充。
参考文献
[1]吴敏华, 容伯芬, 陈妙婵, 等.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在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 2011, 16 (24) :98-99.
[2]王化泉, 邵宗鸿, 曹燕然, 等.染色体异常核型数量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进展和预后相关性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6, 27 (1) :28-31.
[3]张水生, 刘秋莲, 熊玲, 等.骨髓细胞形态检查质控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 2011, 8 (5) :40.
[4]程洪波, 李伏泰, 罗敏智, 等.动态监测恶性血液病血清VEGF浓度临床价值的探讨[J].实用临床医学, 2011, 16 (4) :733-734.
[5]薛永权.染色体异常在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11, 27 (6) :520-523.
[6]杨国镇, 王贵杰.染色体t (15;17) 检测在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的意义[J].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8, 30 (1) :31-32, 36.
[7]李正发, 朱宝生, 沈晓梅, 等.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细胞染色体核型和bcr/abl融合基因表达观察[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5, 18 (2) :79-81.
恶性血液病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