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洱海流域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洱海流域范文(精选3篇)

洱海流域 第1篇

云南省有九大高原湖泊, 在二次旅游创业中, 围绕高原湖泊流域开展的休闲度假旅游是其中一个重点。而高原湖泊流域休闲度假旅游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特色客栈休闲体验游。日益增加的客栈及其客人, 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 也给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极大挑战。因此, 建立高原湖泊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加强对入住客栈游客的教育, 提高其生态文明意识, 减少旅游活动对流域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是新时期保护高原湖泊, 促进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文章以洱海流域为主要研究基地, 力图通过对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 找到一条保护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的新途径。

一、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 洱海流域客栈发展状况。

洱海是云南省九大内陆高原湖泊之一, 是著名的大理苍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 是“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但是洱海水质依然面临着极大威胁。在针对洱海污染源的调研中, 有25%的被调查者认为旅游活动及旅游项目的开发是当前洱海的最大污染源[3]。而在洱海流域的旅游开发中, 客栈旅游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截止到2013年底, 洱海流域已有1500多家客栈, 并且还有部分在积极建设过程中。在双廊古镇, 客栈日平均入住率为95%, 游客平均停留天数为10天左右, 远远超过大理市统计平均每位游客停留1.3天的时间。2011年, 洱海流域客栈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日接待约3000人。这意味着客栈游客在洱海流域开展的旅游行为对洱海的影响要更大。

2. 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课题组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及网络搜索等方式, 对洱海流域地区针对客栈游客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

当前, 针对客栈游客进行的生态文明教育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在旅游管理机构设置方面, 没有专门的游客教育和管理机构。2012年, 大理州成立了云南省首家旅游发展委员会, 之后组建了导游服务公司、集散中心等, 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大理旅游业的管理和引导, 但并没有成立关于游客教育与管理的部门。旅游委下设的“培训教育科”的工作内容并没有涉及游客教育。在洱海保护局、大理市旅游局、大理州环保局等的政府网站上, 都没有出现对游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2012年完成的《高原湖泊流域客栈经营服务规范》中, 并没有就“游客教育”内容做出要求。在一年一度的导游年检及培训中, 也没有出现关于游客教育的课程。在《大理州“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大理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中输入“游客教育”和“游客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查找, 查找结果为零。客栈协会至今没有举办过关于对客栈游客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活动。在经营过程中, 多数客栈业主对游客的破坏行为并不过问, 也不加以干涉。只有少部分客栈内部粘贴有绿色宣传标语。

洱海流域随处可见“洱海清, 大理兴”,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等的宣传标语, 在一定程度上对游客起到了教育作用, 但是由于没有针对性, 教育效果非常有限。在针对客栈游客生态意识的调查中, 游客对洱海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及基础知识不够了解, 对哪些垃圾可回收, 哪些垃圾不可回收尚不清晰, 对生态行动的践行度不高, 对环境保护承担责任的意识很弱。

因此, 应当尽快建立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针对入住客栈的游客开展有效的教育, 提高游客的生态文明意识, 开展负责任的旅游行为, 减少对洱海流域生态系统的破坏。

二、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建议

鉴于当前洱海流域客栈数量的快速增长及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 结合客栈游客的特点, 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立应如下述。

1. 教育目标体系。

参考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 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应达到以下目标。

通过生态文明教育, 客栈游客应该了解关于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理解开展洱海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养成负责任旅游价值观, 自觉遵守洱海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 主动参与环保活动并进行宣传, 开展低碳旅游活动。

2. 教育内容体系。

内容的设置要以能够达到目标为原则。开展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1) “负责任的旅游”价值观的教育。游客的价值观对其旅游行为有较大影响。有什么样的旅游观, 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旅游行为。“负责任的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观, 是世界旅游组织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的。其核心是强调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负责, 对当地居民与文化负责, 对目的地发展与形象负责, 对其他游客负责”[4]。开展“负责任的旅游”价值观的教育, 让客栈游客改变传统只重个人享受, 认为目的地的环境、文化、发展等与自己无关的理念, 以负责的心态开展旅游活动, 从而有意识地减少一些不文明的旅游行为。

(2) 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开展游客教育, 不仅要让游客建立“负责任旅游”的价值观, 还应让游客了解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基础知识。具体为:洱海流域基本情况的教育, 包括洱海成因、构造, 洱海流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开展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迫切性等的教育。

(3) 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教育。针对游客已经出现或有可能出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 对游客进行教育劝说, 例如, 不能乱丢垃圾, 不要购买用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制作的餐饮制品、纪念品等;在客栈内部不大声喧哗、浪费水, 在不更换房间的时候, 不需要每天更换床上用品、低值易耗品等, 提倡“绿色消费”。不能下洱海钓鱼、游泳、捕杀珍稀鸟类等。

(4) 洱海流域少数民族风俗及基本礼仪的教育。洱海流域居住着汉族、白族、回族等多个民族, 而又以白族为主。多年的旅游发展, 已经让当地居民对游客的到来习以为常, 但是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依然会引起当地人的反感。由于客栈大多由民居改建而成, 游客与当地居民接触的机会较多, 游客需要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及基本礼仪, 学会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3. 教育支持体系。

教育支持体系包括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师资构成、教育载体、服务体系[5]等几方面。

(1) 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政府一直是洱海保护的主体。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 政府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洱海管理局、大理市环保局、林业局等相关政府部门, 应充分认识到对游客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当前, 我国关于游客教育的立法还没有。为了保障游客教育活动的开展, 应由大理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比如, 《大理州游客教育管理条例》等, 从政策上保证游客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旅游规划制定中, 应有关于游客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客栈经营服务规范》中, 应对客栈开展游客生态文明教育有明确的要求, 对不符合要求的客栈给予取消经营资格或降低其级别的惩罚。

大理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在机构设置上, 应成立专门的游客教育领导小组, 负责管理和监控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并划拨专项教育经费进行游客教育活动的开展。

(2) 师资构成及培训。教育体系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由于客栈游客的流动性特点, 旅游目的地针对游客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应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

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 客栈业主应该是最合适的教育者。一方面, 由于洱海流域客栈主要的吸引点便是不受污染的高原湖泊洱海, 因此, 洱海良好生态系统的维护对客栈经营者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 客栈业主是与游客接触最多的, 由客栈业主对游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会更好。其次是导游。当前, 入住客栈的游客中, 并不完全是散客, 还有一部分是通过旅行社的安排入住客栈的, 这部分游客与导游的接触较多。导游员在导游的过程中对游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也比较具有可操作性。负责游客教育管理的部门应定期对客栈业主和导游开展关于游客教育理论、技能及洱海流域生态知识的培训, 普及生态知识, 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使客栈业主们的生态意识从浅层过渡到自觉层次, 在与游客接触过程中, 引导和监督游客的旅游行为, 维护洱海的生态系统。

此外, 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中, 要把村镇干部发动起来。村镇干部在和客栈业主的联系中有较大优势。通过村镇干部对客栈业主进行洱海环保知识的宣传会有更好的效果。再通过客栈业主去影响游客。

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中, 协会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应该积极发挥客栈协会或科研院所的力量, 利用洱海保护月或者其他时间, 制作宣传展板, 到客栈比较集中的地方, 开展游客签名活动;到客栈内部分发宣传资料, 现场讲解保护知识;在游客教育中心播放专题影片, 举办专业教师讲座等方式, 开展针对客栈游客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最后是社区居民。在针对客栈游客的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 当地群众的主要工作是以身作则, 自觉遵守洱海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 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感染游客。同时, 对游客的一些有损洱海生态系统的行为进行干预, 以民间执法人的形式维护洱海的清澈。

(3) 教育载体。教育载体可以储存、复制或传递教育信息。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 可使用的教育载体如下表。

(4) 服务体系。在开展针对客栈游客的教育过程中, 政府各级部门应做好游客教育的服务工作。可以建立专门的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网站, 健全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的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 为客栈业主、导游及游客提供充分的信息。

4. 教育的评价体系。

游客教育属于非常规的社会教育, 游客教育的效果评价不能采取学校教育的评价方式, 而应该有自己的特点。结合游客教育目标体系, 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了解游客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前后生态文明知识、意识、价值观的变化。另一方面, 要看游客的旅游行为。可借鉴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方法对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行研究。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后, 游客的绿色消费行为有无增加, 例如, 是否自觉遵守洱海保护的一些规定, 不随便向洱海里扔废弃物, 对客栈内低值易耗品的消费有否降低, 床单、被套的更换次数是否有所减少等。

三、结语

通过游客教育干预手段来调节游客的旅游行为, 对促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是必需且可行的。客栈游客是赴大理的旅游者中与洱海接触最密切的, 其旅游行为对洱海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设, 将提高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的可操作性, 教育效果会更明显。此外, 对客栈游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可为以后更大范围内游客的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借鉴, 是实现洱海流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的一种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文首文, 徐洁华.游客教育的概念、体系与意义刍议[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94-96.

[2]余志健.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J].教育探索, 2007, (3) :67-70.

[3]董全亮.社会公众对政府履行洱海保护职能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8) :19-22.

[4]杨军.游客教育管理——关于旅游公共管理中游客管理的探讨 (之四) [N].中国旅游报, 2010-10-22 (011) .

洱海流域 第2篇

(第3号)

按照重大决策听证制度的要求,《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听证会的听证报告已经形成,并经州人民政府法制局审查。现将听证报告中有关听证情况和听证意见采纳情况公告如下:

一、听证会的基本情况

听证会于2010年12月17下午14:30—17:00在大理州农业局2楼大会议室举行,州农业局副局长、州畜牧兽医局局长左新主持,决策发言人大理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倪喜云到会。其他参会人员到会情况为:17名听证代表,实到13名(见附件),听证监察人1名。

听证会按照下列议程进行:

(一)听证主持人介绍了参会人员情况,工作人员宣读听证会纪律;

(二)听证主持人就举行听证会的有关事项作了说明;

(三)听证决策人就听证稿的主要内容作了说明;

(四)各位听证代表对听证稿发表意见和提问,听证决策人回答了提问;

(五)听证决策人就听证代表的发言内容和有关情况进行了询问,听证代表作了回答;

(六)听证主持人对听证会作了简要总结。

二、听证代表对听证事项的意见

各位听证代表对听证稿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现将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情况汇总如下:

1、有的代表认为《规划》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切实可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有的代表认为《规划》的编制依据要增加2008年州人民政府第一号公告。

3、有的代表认为《规划》要与环保部门的有关规划相衔接。

4、有的代表认为《规划》的综合效益分析不够充分,需充实完善。

5、有的代表认为要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补偿机制。

6、有的代表认为洱海流域奶牛当量、农药化肥使用量削减比例、主要土壤类型面积等指标要再核实。

7、有的代表认为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确实急需解决好各级工作机构和工作经费问题。

三、处理建议

听证代表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州农业局认为应当充分予以采纳,进一步完善《规划》。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附件:

参加听证会的听证陈述人(听证代表)名单

沈 兵 大理州环保局副局长 王继林 大理州统计局副局长 方杰兴杨旭辉杨逢春冯 辉初光琪陈国琛李会民杨怀钦李丽槐许煜泰金平忠大理州政府政研室调研员 大理州洱保办副主任

大理州委政研室农业农村科主任科员 大理州法制局副科长 洱源县农业局副局长 大理州政协委员

洱海流域 第3篇

近二十多年来, 随着洱海流域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不断加剧, 流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洱海水质日益下降, 逐步由贫营养化过渡到中营养化, 目前正处于中营养向富营养湖泊的过渡阶段, 水质已由20世纪90年代的Ⅱ到Ⅲ类发展到现在的Ⅲ类水临界状态。这说明近几年来洱海流域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给洱海水质带来的威胁有增无减[1]。从洱海水污染现状与发展形势来看, 如不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则洱海的水污染与富营养化发展趋势难以遏制, 社会经济发展将面临着严峻挑战, 以后将付出成倍或几十倍的代价。因此, 阐明洱海流域产业结构与污染负荷的相关关系, 科学制定流域污染总量控制与各类区域入湖污染负荷削减方案, 建立基于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确定涵盖农业、工业、旅游业产业结构调整及配套社会综合保障体系改革的社会经济发展友好模式, 是最终实现洱海富营养化防治的根本途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依据陆域控制单元划分及区域污染分摊, 拟合出洱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与污染物之间的耦合关系, 并对模拟出的结果进行分析, 最后给出社会经济结构与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 解析出流域社会经济结构的污染贡献度, 为进一步探讨和设定流域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布局奠定基础。

本文的研究思路:首先, 对洱海流域1999年2008年近十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2], 利用SPSS软件拟合图形, 并根据图形的特征给出回归模型, 然后利用SPSS软件分析得出模型回归方程, 最后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为流域社会经济结构优化提出建议。

2.问题分析和模型构建、求解

通过模型―层次分析, 我们主要从产业结构、城乡空间结构及土地利用方式的三维视角, 探讨流域社会经济结构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耦合关系。

2.1产业结构与污染物排放量关系研究

此处, 产业结构与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耦合关系, 具体是指工业、农业、旅游业三产业的产值与主要污染物COD、TN、TP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运用SPSS软件中的绘图功能生成以上四个变量的矩阵散点图, 如下图所示 (图2、图3见下页) :

从图中可以看出TN、TP、COD污染物排放量与其他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 于是我们给出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undefined

其中i=1, 2, 3, j=1, 2, 3, i=1表示TN, 2表示TP, 3表示总COD;j=1表示工业, 2表示农业, 3表示旅游业, Pol为污染物排放量, 单位为千吨, Ind为产业产出量, 单位为十亿元。

运用SPSS软件, 对TN排放量与工业、农业、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得到如下数据 (见表1) :

于是我们得到第一个回归方程为

Pol1=7.34+1.59Ind12+0.16Ind13

归方程统计检验值如下:R2=0.991, F=313.189, sig=0, 从模型结果分析可以得出:模型拟合优度为0.991, 农业对TN污染排放量的影响较大, 几乎是旅游业影响的十倍。用同样的方法得到TP、COD排放量与工业、农业、旅游业之间相关分析数据及回归方程:

Pol2=3.624+0.072Ind22+0.034Ind23

该回归方程统计检验值如下:R2=0.977, F=126.68, sig=0, 从模型结果分析可以得出:模型拟合优度为0.977, 农业对TP污染排放量的影响较大。

Pol3=18.732+0.502Ind31+0.933Ind32+1.8Ind33

该回归方程统计检验值如下:R2=0.998, F=812.693, sig=0, 从模型结果分析可以得出:模型拟合优度为0.998, 旅游业对COD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最大。

2.2土地利用方式与污染物排放量关系研究

在这一部分中, 我们主要研究流域七种主要的种植业的种植面积与主要污染物COD、TN、TP之间的耦合关系, 下面我们运用SPSS软件中的绘图功能生成以上八个变量的矩阵散点图, 如下图所示 (图6见下页) :

由近十年数据拟合的矩阵散点图, 可以得出以上七种种植业的种植面积与三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 给出模型如下:

undefined

i=1表示TN, 2表示TP, 3表示总COD;j=1表示水稻, j=2小麦, j=3玉米, j=4蚕豆, j=5油料, j=6烤烟, j=7蔬菜, ;t表示年份;Pol为污染物排放量, 单位为千吨, lan表示种植面积, 单位为万亩。

我们对TN排放量与七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关系, 运用SPSS软件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得到如下数据 (见表2) :

Pol1=-0.907+0.093lan11+0.078lan12+0.144lan13+0.129lan15+0.099lan16+0.192lan17

该回归方程统计检验值如下:R2=1, F=53316.522, sig=0.003, 从模型结果可以得出:模型拟合优度为1, 蔬菜的种植面积对TN排放量的影响最大, 而蚕豆几乎对TN污染物排放量不产生影响。用同样的方法得到TP、COD排放量与各种作物种植面积之间相关分析数据及回归方程:

Pol2=-1.852+0.084lan21+0.063lan22+0.034lan23+0.212lan25+0.215lan26+0.067lan27

该回归方程统计检验值如下:R2=1, F=975.831, sig=0.024, 从模型结果可以得出:模型拟合优度为1, 烤烟的种植面积对TP排放量的影响最大, 而蚕豆几乎对TP排放量不产生影响。

Pol3=-0.794+0.123lan31+0.112lan32+0.190lan33+0.190lan35+0.150lan36+0.275lan37

该回归方程统计检验值如下:R2=1, F=5941311.095, sig=0, 从模型结果可以得出:模型拟合优度为1, 蔬菜的种植面积对COD排放量的影响最大, 而蚕豆几乎对COD排放量不产生影响。

3.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从模型 (1) 的结果分析可得农业对污染物排放量贡献较大, 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我们建议可重点调整农业, 即优化农业的种植模式, 例如, 我们可以增施有机肥技术模式, 以更好地实现控TP减TN和COD的目的;其次是调整工业, 即鼓励污染轻的高新技术行业 (例如电子业) , 限制污染重的工业的发展 (例如造纸和印刷业) ;最后是调整旅游业, 可深度挖掘旅游资源, 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重塑和深化洱海流域的旅游形象, 升级旅游产品, 要特别重视和处理旅游业所引起的污染问题, 特别是分散的旅游点所造成的污染问题。从模型 (2) 的结果分析可得出, 蔬菜、烤烟、油料的排污量比较大, 因此在土地利用方式方面, 我们可以考虑, 在有关地区, 结合当地的地形, 增加蚕豆的种植, 合理限制烤烟的种植, 优化蔬菜的种植 (可推广蔬菜的大棚种植) , 扩大小麦和玉米的种植, 这样可以有效实现TN、TP、COD的较小排放,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洱海流域水质污染的发展速度, 实现洱海流域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4]。

摘要:洱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是洱海水污染发展到富营养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文中先从流域的社会经济结构出发, 利用SPSS软件, 生成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方式与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散点图, 据此建立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然后利用SPSS软件给出模型结果和相关数据分析。通过研究, 解析出流域社会经济结构对污染的贡献度, 为进一步探讨和设定流域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布局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社会经济结构,污染物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土地利用方式

参考文献

[1]龚琦, 董利民, 王雅鹏.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洱海流域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与支持体系构建.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论文集 (下卷) [C].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0.2135-2138.

[2]云南省政府编制.大理州统计年鉴 (1999—2008年) .

[3]马艳, 董利民.洱海流域农村面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1, (3) :150-153.

洱海流域范文

洱海流域范文(精选3篇)洱海流域 第1篇云南省有九大高原湖泊, 在二次旅游创业中, 围绕高原湖泊流域开展的休闲度假旅游是其中一个重点。...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