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垄双行双株范文
大垄双行双株范文(精选5篇)
大垄双行双株 第1篇
1. 田间株行距
玉米根系较发达, 机械深耕整地是玉米高产种植综合利用技术的基础。4月初以四轮拖拉机机组进行整地作业, 农机与农艺配套技术相结合一次完成灭茬、旋耕、起垄等项目。大行距B (垄间行距) 为72厘米, 小行距A (垄上行距) 为42厘米, 大垄宽 (A+B) 为114厘米, 满足了玉米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播种作业的农艺要求。同时, 行距增大、大垄双行内行株间错位种植, 提高玉米的通风透光和光合作用效率。
2. 播种
4月下旬以四轮拖拉机机组进行播种施肥作业, 玉米品种为丹玉405, 大株距C为70厘米, 大垄双行内行株间错位种植, 每亩密度3400株。在播种作业同时完成口肥、底肥的施入。口肥每亩施用复合肥10公斤 (含氮10%、含钾8%, 含磷23%) , 底肥施复合肥40公斤 (含氮23%, 含钾22%) , 玉米生育期间不再施肥。机械深施化肥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有效地防止肥料挥发流失, 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采用的种植机械是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的2BQM-2型气吸式玉米精密分层施肥播种机, 一次能够完成玉米双行双株疏密播种、分层院对该种植模式植株光合作用对比检测, 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平均光合速率明显大于常规垄作平均光合速率, 而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平均气孔导度、平均胞间CO2浓度、平均蒸腾速率与常规垄作相比变化不明显。施肥等作业。机具适应性强、作业效率高, 是实施玉米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机械化栽培技术的理想机具。
3. 田间管理
海城耿庄属平原地区, 活动积温3000℃以上, 适宜晚熟玉米品种丹玉405种植。该品种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色, 苗势强。株型半紧凑, 株高290~300厘米, 穗位高120~145厘米, 叶色绿色, 成株20~21片叶, 花药浅紫色, 颖壳绿色, 花丝绿色。果穗长圆锥型, 穗柄短, 苞叶中, 穗长22~27厘米, 穗行数18~24行, 穗轴粉色, 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玉米播种后喷施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 待小苗长到6~7片叶时进行间苗, 全生长期间免中耕作业, 有利于保护墒情, 只进行1次喷施防病虫药剂作业, 秋季9月下旬进行收获, 全育期140~145天。在同样栽培条件下, 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 玉米秸秆粗壮, 植株挺拔匀称, 长势明显优于同地块的传统玉米栽培模式, 而且苗均匀。从田间长势和中后期叶色变化趋势看, 肥量充足, 玉米植株生长良好。经辽宁省农业科学
4. 推广应用效果评价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 第2篇
1.精细整地 实行秋翻整地,要求翻地深度达25cm以上。结合翻地深施底肥,并及时耙耢平整土地,做到不漏耕,无坷垃,无垫沟。
2.起宽垄 做成垄底宽90~93cm,垄顶宽60~70cm的宽垄,即将原来60~65cm的3条垄合并成2条宽垄。起垄后及时镇压保墒。
3.施肥 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按测土配方施肥标准进行施用,施肥方法是氮肥总量1/3及全部磷、钾、锌肥用做底肥。
4.选用良种 选用种子发芽率不低于85%,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含水率不高于14%的优良品种。
5.种子包衣 选用17%的吉农四号或含量为63%的乌米毙干粉型多功能种衣剂,按照药与种1:40~50的比例拌均匀,荫干后播种。
6.播种时期及方法 当耕层5~10cm,地温稳定通过8~10℃时,一般在4月15~25日。采用机械或人工播種。墒情好的地块直接抢墒播种,墒情差的地块,要坐水种。覆土厚度3~4cm,并适时进行镇压。
7.进行常规田间管理
8.注意事项
大垄双行双株 第3篇
2007年以来,结合“粮食丰产工程”,在辽南海城耿庄地区进行了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机械化栽培技术模式试验、示范,目的是总结玉米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机械化栽培技术流程及应用效果,为该玉米种植模式在辽宁省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该地区土壤以黄土、黑土为主,多年来一直采用传统垄作玉米栽培技术模式,玉米产量难以提高。采用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机械化栽培技术模式,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 hm2,取得了大幅度的增产节本效果,平均增产1 500~2 250 kg/hm2,节约成本450元/hm2以上,增加效益2 250~3 150元/hm2。
1 玉米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机械化栽培技术流程
1.1 整地
玉米根系比较发达,机械深耕整地是玉米机械化高产种植综合利用技术的基础。
4月初,以29.4 k W四轮拖拉机组进行整地作业,农机与农艺配套技术相结合,一次完成灭茬、旋耕、起垄等作业项目。大行距B(垄间行距)为720 mm,小行距A(垄上行距)为420 mm,大垄宽(A+B)为1 140 mm,满足玉米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播种作业的农艺要求。同时,行距增大、大垄双行内行株间错位种植,有利于提高玉米的通风透光面,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
1.2 播种
4月下旬,以20.58 k W四轮拖拉机机组进行播种、施肥作业,种植玉米品种丹玉405号,大株距C为700 mm,大垄双行内行株间错位种植,株数为51 000株/hm2;在播种作业时,同时完成口肥、底肥的施肥作业。口肥施复合肥10 kg(含氮10%、含钾8%,含磷23%),底肥施复合肥40kg/0.067 hm2(含氮23%,含钾22%),玉米生育期间不再进行施肥。机械深施化肥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通过深施肥,能有效地防止肥料的挥发流失,有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另外,作物根系具有吸收养分与水的能力,对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肥害,促进玉米高产有着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 田间管理
在玉米播种后,喷施除草剂进行除草。待苗株叶6~7片时,进行间苗。在玉米生长期间免中耕作业,有利于保护墒情,只进行1次喷施抗病虫药作业,秋季9月下旬进行收获。
2 玉米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机具
该种机械化种植模式由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的2BQM2型气吸式玉米精密分层施肥播种机完成,一次能够完成玉米双行双株疏密播种、分层施肥等作业功能。机具适应性强、作业效率高,是实施玉米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机械化栽培技术的理想机具。
3 特征表现及种植结果
3.1 生育期
辽南海城耿庄属平原地区,活动积温3 000℃以上,适宜晚熟玉米品种丹玉405种植。试验、示范区于4月下旬在该地区进行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机械化播种,9月下旬收获,全育期140~145 d。在同样栽培条件下,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玉米秸秆粗壮,植株挺拔匀称,长势明显优于同地块的传统玉米栽培模式,而且苗均匀。
3.2 施肥量
采用统一施肥,施口肥10 kg/0.067 hm2(复合肥含氮10%、含钾8%,含磷23%)、底肥40 kg/0.067 hm2(复合肥含氮23%,含钾22%),中间不再进行施肥。从田间长势和中后期叶色变化趋势看,肥量充足,玉米植株生长良好。
3.3 产量
该种玉米种植模式密度为大行距B(垄间行距)720mm,小行距A(垄上行距)420 mm,株距700 mm,理论株数48 600株/hm2。2009年9月22日,经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检测,株数为48 600株/hm2,产量为14 062.5 kg/hm2。
3.4 光合作用
2009年7月31日,8月14日,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对该种种植与传统种植模式进行了光合作用对比检测。从检测数据来看,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平均光合速率明显大于常规垄作平均光合速率,而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平均气孔导度、平均胞间CO2浓度、平均蒸腾速率与常规垄作相比变化不明显,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增强了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
3.5 植株性状
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紫色,苗势强。株型半紧凑,株高290~300 cm,穗位高120~145 cm,叶呈绿色,成株叶片数20~21片,花药呈浅紫色,颖壳呈绿色,花丝呈绿色。果穗长锥型,穗柄短,苞叶中,穗长22~27 cm,穗行数18~24行,穗轴呈粉色,籽粒呈黄色,粒型为半马齿型。
4 推广应用效果评价
丹玉405号玉米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种植,适宜密度为2 600~3 000株/0.067 hm2。2009年,辽南海城耿庄地区采用该种栽培技术模式进行试验、示范100 hm2,种植密度为48 600~51 000株/hm2,产量达14 062.5 kg/hm2。玉米大垄双行双株疏密种植机械化栽培技术,较好地解决密植与通风透光的矛盾,可使整个玉米群体通风透光良好,增加了玉米种植的有效生长株数。同时,能够充分提高光能及水肥利用率,有利于玉米根系发育及田间管理,充分发挥密植的增产作用。试验表明,在同样施肥水平下,在与传统栽培方式株数相同的情况下,大垄双行双株栽培玉米的秸秆粗壮,植株挺拔匀称,穗大,籽粒饱满,长势明显优于同地块的传统玉米栽培模式,而且无大小苗现象,取得了大幅度的增产节本效果,平均增产1 500~2 250 kg/hm2,节约成本450元/hm2以上,增加效益2 250~3 150元/hm2。
5 结语
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 第4篇
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技术, 是将原来两小垄 (垄距60~65cm) 合成为130cm宽的大垄, 在垄上种两行玉米, 小行间距40cm, 大行间距80或90cm的不均匀行距进行种植, 即两垄并一垄, 一垄种双行种植方法。大垄双行种植技术利于植株通风、透气、采光, 提高光合作用, 促进养分的转换。同时也利于田间作业管理。利用大垄双行种植技术, 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面积, 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 改变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对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防止水土流失, 提高雨水利用率, 使土壤蓄水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玉米产量, 实现增收增效。
1 选地与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 土质疏松, 土层深厚, 通透性好, 有机质含量丰富, 排水良好, 有洁净水源, 便于浇灌, 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 病虫害少的地块, 利于植株健壮生长。坡耕地、沙岗地和肥水条件差的地块不宜采取大垄双行种植玉米。选好地块后要秋耕精细整地, 要无垡块、无坷垃、无根茬、无堑沟。利用复式联合整地机进行深松、耙茬和碎土, 翻耕深度20~30cm, 避免耕翻深度不够或漏耕。未进行秋季深耕的地块, 必须要在春季灭茬、上顶浆、打垄。垄底宽120~130cm, 垄顶宽90cm, 垄面要力求细而平整, 垄向要直, 无漏耕, 起垄后及时镇压保墒。
2 播种
2.1 选种与备种
要实现稳产增收, 选种是关键。要到有资质、信誉好的正规销售部门购买, 以免购到伪劣种子造成巨大的损失。要选择低水分、耐密或半耐密, 中熟或中晚熟品种。种子要纯度高、出芽率高, 出芽率应在90%~95%, 含水率不高于14%。将购买的良种进行筛选, 剔除半粒、残粒或杂质, 防止出现弱苗病苗。播前1周左右要适当晒种, 将种子置于平坦、干燥地方晒种, 晒种2~3d, 以提高可种皮的透气性和种子的理化性能。
播种前1周将晾晒的种子进行包衣处理, 也可用35%多福克1∶70比例, 或用16%的乌米净按照药与种1∶50比例, 或用0.75%黑败悬浮剂1∶40比例拌种, 阴干后播种, 可降低丝黑穗病、顶腐病、蝼蛄、小地老虎等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确保植株良好生长。根据所栽品种可适量增加10%~15%种植密度, 以提高产量。包衣或拌种要掌握好药物的使用量, 严禁加大用量产生药害。
2.2 适时播种
先施肥、后坐水、再机播。当5cm土温稳定在8~9℃, 地上温度稳定在8~10℃, 最低气温稳定在10~12℃时即可播种。利用播种机精量播种, 大行距90cm, 小行距40cm, 覆土层不宜过厚, 3~5cm为宜, 覆土过厚会影响芽苗破土。播种后及时镇压, 要压匀、压实, 保证苗全、苗齐, 促进出芽率。芽苗出齐后要及时间苗、补苗、定苗。去除小苗、弱苗、病苗, 尽可能留大苗、壮苗, 补齐缺苗, 确保苗全、苗齐、苗壮, 间苗定苗时尽量做到一次等距留苗。
3 肥水管理
玉米喜肥, 植株高大, 需肥量较多, 吸收能力强, 要保证生育期养分充足。要基肥、种肥、追肥相结合, 施肥要均衡。
a.基肥要结合整地施足基肥, 基肥要深施、施匀, 避免漏施。增施有机肥, 并要充分腐熟腐透, 减少病害。氮肥总量的1/3作基肥, 再配施以磷、钾、锌肥。施肥深度在种下15cm为宜, 施加基肥深浅要适宜, 过深则会失去基肥效率, 造成出芽慢、芽不齐;过浅种子接触肥料, 又会造成烧种、烧苗现象, 影响出芽率。
b.追肥大喇叭口期进行追肥, 2/3氮肥作追肥, 再配施以磷、钾、锌肥。将肥料追施于双行中间, 利于植株吸收。也可采用多元素复合肥进行追肥。追肥前清除杂草, 去除病弱株, 避免争抢养分及水分, 影响养分供应。追肥时可适量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或用20%硫酸锌300倍液叶面喷施, 促其长势。拔节期后, 用98%磷酸二氢钾300倍液喷施2~3次, 利于补充叶面营养, 促进生长早熟。追肥的同时进行除草。拔节期前后要及时掰除分蘖, 去蘖时尽量减少对主茎造成损伤。
c.浇水与化控结合天气、降水、土壤墒情等方面的情况适时适量的浇水追水, 可结合追肥进行浇水。如遇到高温、干旱、少雨天气, 在玉米各生育期要及时浇水喷灌, 避免缺水造成植株生长不良。植株长至7~11片叶时, 公顷用化控剂450mL, 对水225kg进行喷雾, 间隔7d再喷一次, 可有效控制营养生长, 促进玉米生殖生长。
4 虫害防治
高发的害虫有玉米螟、蚜虫、粘虫等, 害虫的发生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因此, 及时防治害虫的发生发展, 是获得产量稳定的关键措施之一。玉米螟可用BT粉剂450g进行喷雾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300g, 对水450kg叶面喷雾防治;粘虫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50mL, 对水450kg叶面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黄明玲.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 2014 (5) :49.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试验研究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黑龙江省明水县地处黑龙江省中南部, 为高纬度寒温带气候区, 无霜期较短, 春季气温较低, 播种期滞后, 农作物生产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明水县属第3积温带, 年平均积温2 300~2 500℃, 无霜期125d。试验于2005~2009年在黑龙江省明水县双兴乡双泉村试验地进行, 土壤为黑钙土, p H值7.1, 有机质2.8%, 碱解氮168.5mg/kg, 速效磷19.4mg/kg, 速效钾189.11mg/kg。
1.2 供试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哲单37。该品种属高淀粉品种, 优质高产, 适合密植且拱土力强, 易出苗, 株型好, 叶片收敛上举, 高抗大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 抗倒伏, 适应性强。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 分别为玉米大垄 (130cm) 双行栽培 (A) 、玉米65cm小垄常规栽培 (B) 。
1.4 试验方法
选择前茬为大豆茬的地块, 进行伏秋整地, 翻耙、起垄、镇压, 结合起垄将底肥施入垄底[1], 施农肥37.5t/hm2, 播种时施二铵300kg/hm2、硫酸锌30kg/hm2、硫酸钾75kg/hm2, 化肥要深施, 并进行种肥隔离[2]。将5%甲拌磷颗粒剂30kg/hm2与种肥一同施下。
各处理均于5月3日播种, 其中130cm玉米大垄双行栽培处理, 行距30cm、株距25cm, 保苗6.15万株/hm2, 播种后及时进行镇压[3,4];玉米65cm小垄常规栽培处理, 单行播种, 株距28cm, 保苗5.25万株/hm2。追肥分2次进行, 第1次在拔节期, 追施尿素157.5kg/hm2, 第2次在抽雄前, 追施尿素112.5kg/hm2。出苗后进行铲前深松或铲前趟一犁[5]。头遍铲趟后, 每隔10~12d铲趟1次, 做到三铲三趟。除草可用4%玉农乐900m L/hm2+38%阿特拉津1.5L/hm2茎叶喷雾。在玉米喇叭口期, 用BT乳剂2.25~3.00kg/hm2制成颗粒剂撒入喇叭口或对水450kg/hm2喷雾。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调查结果
由表1可知, 处理A由于植株间通风透光良好, 水肥气热合理均衡, 各生育期均较玉米65cm小垄常规栽培处理有所提前, 其中在拔节期较处理B提前1d, 抽雄期和吐丝期较处理B提前2d, 而成熟期较处理B提前5d。
(月/日)
2.2 产量调查及效益分析
由表2可知, 处理A在穗长、穗粗、秃尖、百粒重等方面都明显好于处理B。其中, 处理A穗长较处理B长0.7cm;穗粗较处理B粗0.1cm;秃尖较处理B少0.2cm。处理A产量高达7 885.5kg/hm2, 较处理B (6 996.0kg/hm2) 增产889.5kg/hm2, 增加经济效益1 014.9元/hm2, 经济效益较好。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研究可得出, 玉米生产采用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措施, 增加了通风透光, 能达到增加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同时也提高了玉米的品质, 实现了优质高效农业。
摘要:研究玉米大垄双行栽培对产量效益的影响, 结果表明:玉米采用大垄双行栽培, 产量高达7 885.5kg/hm2, 较小垄常规栽培增产889.5kg/hm2, 增效1 014.9元/hm2, 经济效益良好。
关键词:玉米,大垄双行栽培,产量,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楠, 王慧茹, 班亚伟, 等.玉米高产开发田间管理技术[J].种业导刊, 2009 (8) :21.
[2]解美珍, 谢为民.红壤旱地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1998, 10 (1) :17-24.
[3]孙凤, 于占国, 张凤.玉米大垅双行栽培技术及其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4) :190.
[4]卢柳梅, 邹小红, 屈向华, 等.“免深耕”土壤调理剂应用效果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 2007, 19 (3) :109.
大垄双行双株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