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疗效和副作用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疗效和副作用范文(精选8篇)

疗效和副作用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近期我院就诊的初发或未经正规治疗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 (高血压组) 入选标准: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 (WHO/ISH) 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心肺肝肾功能不全以及感染、出血、栓塞等全身性疾病;女性正在妊娠或口服避孕药史;2周内使用肝素。正常对照组为25名健康体检者, 两组一般资料详见表1。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对象, 经两周内未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ARB和肝素的洗脱期后, 口服奥美沙坦 (上海三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20 mg, 每日1次口服, 治疗8周。高血压组于用药前、用药8周后分别测定血浆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 、一氧化氮 (NO) 、内皮素 (ET) 水平, 血常规、血生化等, 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ABPM) 。正常对照组测定HGF、ET、NO, 监测动态血压 (ABPM) 。计算两组血压平滑指数 (SI) 。

1.2.2 标本采集

所有受试者于清晨空腹平卧位抽取肘静脉血6 mL, 分别注入预冷的干燥试管4 mL和含7.5%ED2TA二钠30 μL和抑肽酶40 μL的试管2 mL, 4 ℃, 3 000 r/min离心10 min, 分离血清及血浆, 分装并置于-70 ℃冰箱保存待测。

1.2.3 血HGF、ET、NO的测定

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定血浆中ET (北京普尔伟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放免试剂盒)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 浓度 (南京弘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盒)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HGF (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试剂盒) 。

1.2.4 ABPM检测

两组均进行24 h ABPM 检查, 监测参数包括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 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 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用SI表示BPV 。包括24 h收缩压的平滑指数 (SISBP) 和舒张压的平滑指数 (SIDBP) 。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治疗后8周末坐位DBP为准, 显效:DBP下降≥10 mmHg (1 mmHg=0.133 kPa) , 且DBP已下降至<90 mmHg或DBP下降≥20 mmHg;有效:DBP下降<10 mmHg, 且DBP已下降至<90 mmHg或DBP下降10 mmHg~19 mmHg, SBP下降≥30 mmHg;无效:血压下降未达有效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比较采用校正的 t 检验及配对 t 检验, 两变量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高血压组降压效果

奥美沙坦酯治疗8周后, 40例高血压患者中, 37例达有效标准。治疗后收缩压的平均下降幅度为23.32 mmHg, 舒张压的平均下降幅度为20.56 mmHg。详见表2。

2.2 高血压组治疗前后NO等指标比较 (见表3)

2.3 不良反应

整个治疗过程中高血压组无明显不良反应, 用药前后患者的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3 讨 论

高血压患者中普遍存在内皮功能障碍, HGF是内皮细胞特异性生长因子, 不仅能促进内皮细胞增殖, 抑制细胞凋亡, 而且还能抑制黏附分子和ET的表达, 促进NO的分泌, 提示HGF在高血压内皮细胞损伤方面可能起到一定的修复保护作用[1]。本研究结果显示:EH患者血ET/NO, HGF较健康人均显著升高, 即高血压患者中存在内皮功能障碍。

RAS 的激活通过使血中AngⅡ增高和缓激肽分解加速两条途径使血管内皮功能减退。ET有促进AngⅡ释放的作用, 而AngⅡ又是内源性ET 表达释放的激动剂, 二者呈正相关调节[2] 。NO通过下调AngⅡ1型受体 (AT1-R ) 基因表达, 使AT1-R数目下调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作用, 从而抑制ET的分泌[3]。血浆HGF的水平可以通过多种生长因子调节, 如转化生长因子-2 (TGF-2) , AngⅡ,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FGF-2) 和HGF本身。而TGF-2和AngⅡ强烈抑制局部HGF的表达, FGF-2 和HGF本身可以使局部HGF表达增多[4]。本研究显示奥美沙坦治疗后ET/NO, HGF较治疗前降低, 但较正常对照组仍升高。说明AngⅡ受体拮抗剂奥美沙坦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程度不仅与血压绝对值水平有关, 而且与血压的波动程度即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SI包含了24 h内每小时血压变化的信息, 更能反映用药后血压变化的平滑程度, 且与基础血压水平无关[5]。本研究结果显示, 美沙坦治疗后SI较治疗前升高, 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 提示奥美沙坦可以平稳降压, 降低血压变异性。苏定冯[6]对去窦弓神经 (SAD) 大鼠研究发现, SAD后大鼠的血管平滑肌的内皮细胞功能确实下降, 同时, 形态学检查也见到内皮细胞损伤。血中AngⅡ浓度正常, 但主动脉、心、肾等组织中有升高趋势。用RT-PCR技术研究发现, SAD后16周左心室和主动脉的AT1受体的mRNA上调[7], 说明RAS与BPV增高有关。提示奥美沙坦可以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 即降低血压变异性, 来参与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

抗高血压治疗的效益主要来自降低血压本身, 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 应注意动态血压监测, 从而来评价降压药物的疗效, 还可以预测靶器官损害。

摘要:目的观察奥美沙坦对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效果和内皮保护作用。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 分别测定用药前、用药8周后血浆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 、一氧化氮 (NO) 、内皮素 (ET) 水平, 同时监测动态血压 (ABMP) , 计算血压平滑指数 (SI) , 并选取25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奥美沙坦治疗后ET、NO、HGF较治疗前降低 (P<0.05) , 但较正常对照组仍升高 (P<0.01) ;奥美沙坦治疗后血压SI较治疗前升高 (P<0.05) , 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1)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不全, 且血压变异性增高, 奥美沙坦在稳定降压的同时可降低血压变异性, 改善内皮功能。

关键词:奥美沙坦,肝细胞生长因子,内皮功能不全,血压平滑指数,血压变异性

参考文献

[1]陈建英, 陈晓于, 黄石安, 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肝细胞生长因子、血管紧张素、内皮素的变化及苯那普利的干预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 2004, 19 (4) :283-285.

[2]Clavell AL, Mattingly MT, Stevens TL, et al.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ion modulates endogenous endothelinin chronic canine thoracic inferior venacaval constriction[J].J Clin Invest, 1996, 97 (5) :1286-1292.

[3]Ichiki T, Usui M, Kato M, et al.Down regulation of angiotensinty-peI recept or gene transcription by nitricoxide[J].Hypertension, 1998, 31 (12) :342-348.

[4]Oni maru M, Yonemitsu Y, Tanii M, et al.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gene transfer can sti mulate hepatocyte growthfactor expressionir-respective of hypoxia-mediated downregulation in ischemic li mbs[J].Circ Res, 2002;91:923-930.

[5]糜涛, 李仁立, 涂玲.血压平滑指数评价缬沙坦平稳降压的作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4, 20 (4) :231-232.

[6]苏定冯.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的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3 (9) :863-865.

疗效和副作用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60例研究对象均为该院收治的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 所有患者经检查和诊断均符合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字同意。观察组患者年龄在40~7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6.2±5.7) 岁。病程为6~68个月, 平均病程为 (42.6±11.8) 个月。对照组患者年龄在40~7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6.7±5.4) 岁。病程为8~96个月, 平均病程为 (43.1±11.1) 个月。所有患者排除急迫性尿失禁、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以及其他相关疾病影响研究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使用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 取俯卧位, 上两针在骶骨边缘平第四骶后孔水平处进针, 使用0.4 mm100 mm长针刺入80 mm左右, 是针感至尿道;下两针在尾骨旁0.5寸, 使用0.4 mm100 mm长针斜刺入坐骨直肠窝方向100 mm左右, 使针感至尿道。完成后使上针下针分别于电针仪正负极相连, 调频率至2.5 Hz, 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1 h/次, 3次/周, 治疗4周。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电刺激治疗, 取患者俯卧位, 使用刺激治疗仪给予经阴道或肛门进行电刺激, 调频率为15 Hz和85 Hz交替刺激, 间隔时间3 min, 电流强度<60 m A, 20 min/次, 3次/周, 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症状评分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标准[3], 症状评分为0~24分, 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症状评分降低75%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改善, 症状评分降低50%~75%;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症状评分无明显降低。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症状评分

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比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明显较好。见表1。

注:t1为每组间治疗前后对比;t2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

2.2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7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压力性尿失禁是腹压增大后尿液不自主经尿道流出的一种常见疾病, 女性发生率远高于男性[4,5,6,7]。与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因素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年龄:女性高发年龄为45~55岁, 由于年龄的增大, 盆地及括约肌松弛, 雌性激素减少, 容易造成压力性尿失禁; (2) 生育:由于生育而造成盆腔部位的组织损伤容易导致尿失禁的发生, 所以生育的次数与尿失禁的发生率呈正比; (3) 盆腔脏器脱垂:是常见的压力性尿失禁伴随症状, 与盆腔中平滑肌的排列紊乱以及纤维化萎缩有关; (4) 肥胖:肥胖女性的发病率明显较高; (5) 遗传:有较明确的遗传相关性。目前临床上尚无明确的治疗方法, 但均认为锻炼盆底肌肉的收缩力比较有效。其中包括药物治疗、盆地肌肉训练, 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

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是由汪司右首先研制而出, 是一种锻炼盆底肌肉, 刺激神经的疗法。陈申旭等人在研究中指出[8,9,10], 其主要是采用中医针刺的特点, 使阴部神经受刺激而兴奋, 引起盆底肌肉的节律性收缩, 从而加强对盆肌的锻炼, 达到改善症状的效果。该方法主要可以避免患者的劳累程度, 可使患者被动的锻炼盆底肌肉强度, 无需患者主动收缩, 效果持久, 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该文使用该方法治疗该院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发现, 观察组的症状评分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与上述研究相符。

综上所述, 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对于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对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使用电针阴部神经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 探讨其治疗的作用机制与方法 。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 观察组使用电针阴部神经刺激治疗, 对照组使用传统电刺激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对比对照组患者, 症状评分改善明显较大, 总有效率90%明显较高 (P<0.05) 。结论 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对于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电刺激,压力性尿失禁,电针阴部神经刺激,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金玉.生物反馈监控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3) :104-105.

[2]汪司右, 张淑静.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3, 34 (8) :575-578.

[3]赵琳, 汪司右.不同频次阴部电针神经刺激疗法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3, 35 (5) :391-393.

[4]赵琳, 汪司右.不同治疗频次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13, 33 (12) :1088-1090.

[5]LI huan, WU Rui-fang, LI Rui-zheng.Clinical analysis of 135 cases with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J].Chin J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 2011, (21) :101-106.

[6]李环, 吴瑞芳, 光晓燕, 等.产后盆底康复时间选择对尿失禁及盆底肌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31) :3699-3704.

[7]刘青, 仇杰, 龙丽霞, 等.甘肃省女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2, 28 (10) :830-833.

[8]Vllestad NK, Stuge B.Prognostic factors for recovery from postpartum pelvic girdle pain[J].European Spine Journal, 2009 (5) :718-726.

[9]Strinic T, Bukovic D, Roje D.Epidemiology of pelvic floor disorder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female inhabitants[J].Collegium Antropologicum, 2007 (2) :483-487.

新闻细化处理的作用和副作用 第3篇

那么,新闻的细化处理既然如此常见,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一条新闻的时间、地点、数据有必要抠得那么精细吗?对新闻事实中的细节有没有不厌其烦详加描述的必要呢?

细化处理的第一个作用是增强受众记忆深度。古人说起写文章的诀窍,有句话叫做"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就是说文章要详略得当,这样才可疏密有致,相得益彰。新闻中被细化处理的部分就是在平淡无奇的新闻基底上被强化突出的部分。如果整篇新闻都是程式化的事实表述,就很容易流于平淡。把新闻中的重要部分进行细化处理,加以突出,可以达到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增强受众记忆深度的目的。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回归祖国、主权移交的关键时刻,当英国国旗徐徐下降时,其他电视机构一律用全景镜头记录,而香港本港台却慢慢地把镜头推向肃立的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当镜头推成他半胸特写时,只见彭定康垂头丧气、满脸悲戚,形象地向观众传达了彭定康此时"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复杂心情。此时,彭定康的表情作为被突出的细节,从交接会场这个基底上突现出来,这种历史性镜头叫人久久难忘。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宽泛的视野、空泛的描述是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集中在某一局部或某个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才会使新闻报道深深地印入人们的脑际。

细化处理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新闻真实感的加强。以《北京青年报》上的两则事故新闻为例:

"昨天上午,本市铁二中学生宿舍工地,一名只有右眼的残疾民工从正在拆除的旧楼三层摔下。"(《一残疾民工坠楼身亡》,2000.1.17);

"昨天上午10时30分,朝阳区马圈长途车站附近发生一起车祸。一辆车号为'京CZ2454'的212吉普车在人行道上撞伤两名70多岁的大妈。"(《两老太人行道上被撞伤》,2000.11.14)。

读者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后一条新闻比前一条精细度高,真实感强。前一条新闻只精确到日,后一条新闻精确到分,而且后一条新闻中关于肇事车辆的车号、型号的准确叙述,也大大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新闻的真实是记者感知的结果,而由记者把握的真实性并没有固定的量度单位,所以再现事实时空含量和实际的吻合,就成为衡量新闻真实性的一把标尺。新闻中的时空量度(时间、地点、数据)表述得越精细,就越容易检验它的真实与否。比如前面的《两老太人行道上被撞伤》,如果改成"昨天,北京的一个长途车站附近发生一起车祸,两个老太在人行道上被一辆吉普车撞伤",新闻要素也都齐全,但是不够精确,不易查验,比较模糊,真实性大受影响。

细化处理的第三个作用是强化新闻主题。对新闻进行细化处理的本质,就是"放大",新闻中被细化处理的部分 ,就是被记者拿着放大镜照给读者看的部分。这个部分当然不是无关紧要的,它或者是新闻真实的量度依据,或者是可以突出新闻事件、人物本质之所在的细节。前一种情况可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后一种情况可以揭示出事件和人物的本质,强化新闻主题。如1997年11月25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罚"要依法》节目中,记者在309国道采访乱罚款现象时,就使用了两个生动的现场语言细节来展示新闻主题:一个细节是当黎城交警刘代江信口将罚款由20元涨成40元时,一个司机对记者说:"算了,我给他们40元吧,再问就揍你了。"另一个细节是一个司机正在向记者反映乱罚款的情况时,发现有警车开来就说:"交警来了,我得走了。"这个新闻通过跟交警打交道的司机在采访过程中自然流露的语言细节,使个别交警乱罚款的恶劣形象呼之欲出,突出了应该依法罚款的新闻主题。

虽然新闻的细化处理有这样多的好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往往成了过犹不及,所以新闻也不是越细越好。实际工作中,因新闻的细化处理方法不当而引发的负作用也有不少,具体说来,主要有如下三种:

首先是不能泄露机密或隐私。新闻的细化处理要求把新闻中可以量度的要素报道得更精确,把新闻中可以突出的特点或主题的细节报道得更具体,而当这些"要素"和"细节"涉及到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时候,就不能不含糊一些了。这时如果一味追求新闻的细化,就是违背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行为。比如,我们在报道军中人物时, 就不能按新闻的细化处理原则写出他所在部队的编号,而是要含混一点,用"某"字来代替。

其次是不能渲染消极事实来吸引读者,使新闻成为诲淫诲盗的产品。那些对抢劫凶杀案件不厌其详的报道,会引发想犯罪的人的模仿;那些把公安部门的侦破思路写得一清二楚的报道,其细节的真实很可能导致犯罪分子反侦破手段的提高。因此,在对新闻的细化处理过程中,还必须从新闻价值和舆论导向的角度来探讨:事件报道中应该如何细化,怎样细化?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会出现有损新闻工作者声誉的新闻负作用。

疗效和副作用 第4篇

关键词:丹参,黄芪注射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临床疗效,药理作用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也简称为妊高征, 是临床常见, 而又可以严重影响母婴安全的一系列疾病[1]。经临床实践发现主要提前进行产前检查以及处理, 就可以显著降低妊高征孕产妇的死亡率。为探讨丹参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药理作用, 该研究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患者102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51例, 对照组51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丹参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妊娠高血压患者102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51例, 对照组51例。所有患者全部符合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观察组年龄最小的21岁, 最大的38岁, 平均年龄为 (27.12±2.89) 岁;孕周最短的24周, 最长的41周, 平均孕期为 (34.23±1.98) 周。对照组年龄最小的20岁, 最大的39岁, 平均年龄为 (26.78±2.78) 岁;孕周最短的24周, 最长的42周, 平均孕期为 (34.12±1.99) 周。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降压、利尿、解痉治疗, 同时给予黄芪注射液每次30 m L加入250 m L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治疗, 1次/d, 连续治疗10 d。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的降压、利尿、解痉治疗, 同时给予黄芪注射液每次30 m L加入250 m L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治疗, 1次/d, 连续治疗10 d, 和丹参注射液每次20 m L加入250 m L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治疗, 1次/d, 连续治疗10 d[2]。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优:患者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血压下降到140 mm Hg/90mm Hg以下, 没有蛋白尿和水肿存在。良: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血压虽没有下降到140 mm Hg/90 mm Hg以下, 但在150mm Hg/100 mm Hg以下, 可存在微量蛋白尿 (<0.5g/24 h) 。差:患者的临床体征没有显著改善, 各项临床指标没有变化, 血压>150mm Hg/100 mm Hg, <160 mm Hg/110 mm Hg, 存在蛋白尿 (>0.5g/24h) , 存在水肿, 存在轻度头晕, 没有转为重度妊高症, 或者病情恶化, 发展成为重度妊高症。优良率= (疗效优病例数+疗效良病例数) /总病例数100%[3]。

1.4 统计方法

实验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21例, 疗效良27例, 疗效差3例;对照组疗效优8例, 疗效良25例, 疗效差18例。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优良率上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虽然目前妊高征的病因还没有确定, 但是一般普遍认为和下列因素有直接关系: (1) 患者的子宫胎盘缺血, 常见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的初产妇, 患者会因为子宫的过度膨大, 和腹壁紧张等因素, 这些原因会导致患者的宫腔压力出现明显增大, 子宫胎盘内血流量会出现减少或者减慢, 会导致缺血、缺氧, 出现血管痉挛导致血压的升高。也有报道认为[4]胎盘或者蜕膜组织缺血、缺氧后, 会出现一种可加压的物质, 导致血管痉挛, 促使血压升高; (2) 免疫和遗传因素,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发现经产妇妊高征患者比较少, 同时妊高征患者的女儿出现患妊高征的比较多, 所以有人认为妊高征和孕妇的隐性基因或者隐性免疫反应相关基因有一定的关系; (3) 还有前列腺素缺乏的因素, 前列腺素类物质可以使血管扩张, 通常体内加压物质及降压物质是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使得血压维持在一定水平, 一旦血管扩张物质前列腺素出现减少, 人体的血管壁对加压物质反应性就会增高, 这样就会出现血压升高。

该研究给予对照组患者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 给予观察组患者丹参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其中黄芪中的主要成分是黄芪甲甙, 具有固表利水, 补中益气的功效, 而丹参中的主要成分是丹参酮、隐丹参酮、异丹参酮, 这些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药用功效。经现代临床药理学研究表明, 黄芪可以有效抑制血栓素A的合成, 可以促进血管扩张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 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内的5-羟色胺合成及释放, 有效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 可以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环, 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和血液粘稠度, 具有显著的降压作用。有临床药理报道, 丹参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类型药物, 可有效纠正蛋白以及氨基酸的代谢紊乱, 可有效提高血浆蛋白的临床作用, 可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的损伤, 同时丹参对于患者的心、肺、肝、脑等多种器官、组织的缺血以及再灌注损伤情况具有明显改善功效。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可以严重的影响到母婴健康, 所以应该注意加强孕期的保健, 早期进行正确诊断以及系统、规范的临床治疗对于有效缓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病情及有效延长孕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并注意适时终止妊娠对于有效降低孕产妇以及围生儿的临床并发症以及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经分别治疗, 观察组疗效优21例, 疗效良27例, 疗效差3例;对照组疗效优8例, 疗效良25例, 疗效差18例。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优良率上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丹参联合黄芪注射液在治疗妊娠高血压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邢盈, 王立英.丹参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 (9) :1232-1245.

[2]张海平, 赵会元, 万欣.妊高征患者血清中氧自由基代谢水平变化及意义[J].医学检验与临床, 2007, 18 (6) :56-58.

[3]陈秀英.丹参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对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母儿结局的影响[J].海峡药学, 2010, 22 (1) :118-120.

疗效和副作用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在温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HBV-DNA>1×104copies/ml, HBV-DNA阳性≥6个月, 符合肝郁脾虚证的诊断标准, 符合慢性乙肝的西医诊断标准, 年龄18~65岁[3]。排除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精神疾病、糖尿病患者及妊娠或哺乳期女性。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达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2例, 女18例, 年龄24~55岁, 平均 (35±9) 岁;观察组患者中, 男23例, 女17例, 年龄23~56岁, 平均 (37±8) 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体重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德福韦酯片 (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 批号:20130524) 进行治疗, 10 mg/次, 1次/d。观察组患者采用柴胡解毒汤联合阿德福韦酯片进行治疗, 其中阿德福韦酯片, 10 mg/次, 1次/d;柴胡解毒汤包括柴胡5~10 g, 黄芩5~10 g, 白芍5~10 g, 芒硝5~10 g, 黄连3~5 g, 郁金3~5 g, 广木香3~5 g, 姜半夏3~5 g, 大黄3~5 g, 栀子3~5 g, 甘草3~5 g, 夏枯草10 g, 茵陈10 g, 每天水煎煮250 ml, 早晚各服用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原学变化、肝肾功能变化及血常规等。两组患者每月采用酶标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M) , 采用PCR法检测HBV-DNA, 以HBV-DNA>5.0×10-2copies/ml为阳性, 否则判断为阴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变化比较

治疗结束后, 两组患者血清ALT复常率、TBi L复常率及A/G复常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1。

2.2 治疗后血清HBV复制标志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结束后, 两组患者的HBe Ag阴转率、HBs 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抗HBe阳转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2。

2.3 治疗前后自然杀伤 (NK) 及细胞白细胞介素-2 (IL-2) 水平比较

经治疗后,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NK细胞活性及IL-2分泌水平均显著提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乙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目前对于慢性乙肝的治疗多采用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肝纤维化及改善肝功能等进行综合治疗, 其中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乙肝最关键的方法[4]。一般主要通过降低或清除病毒及HBs Ag的阴转达到理想的治疗慢性乙肝的目标。然而, 目前许多抗病毒药物很难彻底清除HBV, 而且许多慢性乙肝患者均会对抗病毒药物存在免疫耐受性, 并且在长期治疗过程中, 抗病毒药物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故对于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一般[5]。

阿德福韦酯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新一代抗乙肝病毒药物, 其机制主要是通过与d ATP竞争逆转录酶的结合位点, 进而阻断DNA链的延伸, 对病毒的复制产生抑制作用, 能够显著提高血清ALT、TBi L及A/G复常率, 对异性肝炎病毒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但还存在许多不良反应, 并且对于血清HBe Ag阴转率低, 不能产生较好的作用[6]。

目前, 中医辨证对于慢性乙肝的综合治疗的研究越来越多, 中医辨证法认为, 慢性乙肝的病程以病邪为主, 以及所谓的湿热瘀毒。慢性乙肝后期会对肝、肾、脾产生影响, 气血亏虚[7]。因此,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利湿、健脾补肾及保肝利胆功效的中药对于慢性乙肝具有一定的疗效。柴胡解毒汤包括柴胡、黄芩、白芍、芒硝、黄连、郁金、广木香、姜半夏、大黄、栀子、甘草、夏枯草、茵陈等多种中药。茵陈的主要功效为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黄芩具有护肝利胆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栀子具有促进肝循环及保肝利胆、清热解毒的功效[8]。上述中药经水煎煮称为汤剂, 对慢性乙肝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探讨柴胡解毒汤联合阿德福韦酯片抗HBV和调节机体免疫作用, 结果显示, 柴胡解毒汤联合阿德福韦酯片能有效降低乙肝患者的ALT、TBi L水平, 显著改善A/G、HBe Ag阴转率、HBs 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及抗HBe阳转率, 显著提高NK细胞活性及IL-2的分泌水平。

综上所述, 柴胡解毒汤联合阿德福韦酯片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有显著作用,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并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参考文献

[1]向讷, 王雅楠, 黄舟, 等.慢性乙型肝炎穴位贴敷疗法临床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 2016, 12 (11) :46-47.

[2]李游, 颜迎春, 王妍, 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5 (4) :1-3.

[3]张玉山.解郁肝舒胶囊联合阿德福韦酯、联苯双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2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 (13) :315-318.

[4]王晓彬, 范晓萍.替诺福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 (14) :100-102.

[5]王贵强, 王福生, 成军, 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5年更新版) [J].中国肝脏病杂志 (电子版) , 2016, 9 (1) :1-18.

[6]蔡红兵, 徐舒, 李鹏.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型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07, 39 (8) :28-29.

[7]刘顺庆, 卢雨蓓, 马国珍, 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研究综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7 (8) :1-4.

疗效和副作用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23例, 男17例, 女6例。年龄19~56岁, 平均37.75岁;受伤机制:车祸伤14例, 坠落伤6例, 重物砸伤3例。无开放性损伤, 骨折椎体高度压缩程度为1/4~3/4。根据Dennis[4]的脊柱三柱理论其中稳定性脊柱骨折3例, 不稳定性脊柱骨折20例。手术距受伤时间6h~7d, 平均2.11d。

1.2 手术方法

麻醉:气管内全麻。以伤椎为中心常规后正中显露后路手术, 俯卧于外科脊柱架上, 以患椎棘突为中心, 显露伤椎及上下各一正常椎之棘突及椎板, 于上下关节突、椎板、横突连接处行横突截骨。咬除椎弓后侧骨皮质, 椎弓根定位钻孔, 以椎弓根探子探清伤椎及上下相邻各1个节段椎弓根走向, 丝锥攻丝, C-型臂X线透视后各拧入1枚长度合适的椎弓根螺钉, 椎板切除减压。安装螺钉联结杆, 拧紧角度螺帽, 利用角度螺栓所产生的撑开力, 使前柱撑开, 从而使椎体前缘的高度恢复, 依靠体位、外科脊柱架摇桥及内固定装置等多种方法复位, 再次C型臂X线机透视, 检查椎体复位情况, 复位满足后放置横连杆, 复位减压完成。冲洗后放置负压引流, 缝合伤口, 术后48~72h拔除引流管常规用药[5]。

2 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获得随访, 随访观测指标, 同样以伤椎为中心脊柱的X线正侧位片, 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X线片比较及随访时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检查。

(1) 测量伤椎椎体高度; (2) 测量胸腰段后凸角度即Cobb’角; (3) 记录神经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

注:椎体前缘高度比率=2病椎前高/上椎前高+下椎前高椎体后缘高度比率=2病椎后高/上椎后高+下椎后高

Cobb’角:骨折上下椎体后缘线相交之角, 胸腰段正常在10°以内统计学处理 (t检验) [4]显示:术前, 术后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率及Cobb’角差异性显著 (P<0.01) 有统计学意义[6]。

注:表中术前Frankel分级为入院急诊检查时情况

表中术后Frankel分级为1个月随诊检查时情况术后患者神经恢复按Frankel分级, 除3例脊髓完全损伤患者无明显变化外, 其余病例均有明显提高, 平均提高近2级。表1~2显示后路伤椎椎弓根固定椎板减压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术后神经恢复等方面临床疗效肯定。

并发症: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时间平均8周。本手术方式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情况如下:术后脑脊液漏1例, 伤椎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2例无断钉断棒病例, 脊柱后凸角度矫正丢失2例Cobb角平均大于25°余病例脊柱后凸度数保持无明显变化, 以上是随访1年时发现。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的资料也正在收集。

3 讨论

目前对前后路手术入路尚有很多不同意见, 胸腰椎后路手术解剖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操作较简单, 并且后路椎弓根短钉可使骨块得到间接复位。椎管后方椎板咬除可获得椎管后外侧减压, 该术式有效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解除脊髓的压迫, 减轻或避免脊髓继发性损伤, 纠正骨折造成的畸形最大程度的保留脊柱活动度减少运动节段功能的丢失, 同时对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延长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手术注意事项:后路钉棒系统为短节段后路椎弓根固定。术前须仔细查看脊柱X线片、CT片等影像资料, 对于存在多节段的损伤, 如相邻上下椎爆裂骨折、椎弓根骨折等不适用此系统。钉棒系统恢复伤椎前缘高度依靠于前纵韧带的完整性, 故对于伤椎前柱爆裂严重可能存在前纵韧带损伤者亦不适用。对于一些前柱压缩严重、脊柱后凸角较大的骨折, 术中拧入椎弓根螺钉后可发现在矢状面上螺钉与人体水平面的成角较大且上下螺钉所成角相反, 导致上下两钉的钉尾距离较大, 即使调整正反螺纹套筒至最长距离, 有时仍难以将螺钉尾部套入, 或虽勉强套入, 却无继续撑开余地, 造成螺钉联结杆无法植入。

参考文献

[1]胥少汀主编.实用骨科学[M].第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 599-635

[2]Holdsworth PW.Fractures, dislocations and fracture dislocations ofthe spine[J].Bone Joint Surg Am, 1970, 52 (8) :1534-1551

[3]胡有谷主编.脊柱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666-1764

[4]Denis F.The Three columu spine and its singnificanc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action thoracolumbar spinal in juries[J]I.Spine, 1983, 8 (8) :817-831

[5]田心义主编.骨折诊断与治疗选择[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373-380

疗效和副作用 第7篇

关键词:Harris评分,X线,全髋关节置换术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外科重建手术, 主要用于骨性关节炎、骨无菌性坏死、髋部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骨肿瘤等患者的临床治疗。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不仅可以明显缓解患者关节疼痛, 还可以使关节活动能力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 从而很好的纠正髋关节,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Harris评分是髋关节功能评价的一种方法, 广泛用于评价关节置换和保髋的临床效果, 而X线检查主要用于检查髋关节的假体放置情况, 以及评价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否。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疗效的研究有很多, 但是大多数文献仅仅采用其中一种评价方法, 很少研究采用Harris评分和X线检查进行联合评价[2]。本文通过选取8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 联合应用Harris评分和X线结果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评估, 旨在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 其中男性有48例, 女性有32例;术者年龄23~80岁, 平均年龄 (58±3.5) 岁;根据术前患病类型, 15例为骨性关节炎, 27例为骨无菌性坏死, 32例为髋部骨折, 2例为骨肿瘤, 4例为强直性脊柱炎。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随访, 并分别采用Harris评分和X线检查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后一个星期进行X线检查和Harris评分, 并在随访期内复查4次, 采用X线机拍摄进行手术的髋关节正侧位。Harris评分从4方面进行:患肢疼痛占44分, 关节功能恢复占18分, 关节活动能力占5分, 患者行走能力占33分;总共100分, 低于70分评价为差, 70~79分评价为中, 80~89评价为良, 89以上为优。X线评价分为优良、差两个等级, 患者髋关节假体放置良好、髋臼外展角平均为 (45°±10°) 、前倾角平均为 (15°±5°) , 无关节半脱位、脱位、松动、骨折或异位骨化低于Ⅱ度、旋转中心移位、假体衬杯磨损等情况, 则评价为优良;若患者术后髋关节假体放置不妥, 出现半脱位、脱位、假体松动、骨折或异位骨化超过Ⅱ度、旋转中心移位、假体衬杯磨损等, 发生其中任何一种情况均评价为差[3]。

1.3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布一致性检验, 采用Pearson列联系数进行关联度检验, 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Harris评分低于70分的有13例, 其中4例X线评价为优良, 9例评价为差;评分为70~79分的有14例, 其中7例X线评价为优良, 7例评价为差;评分为80~89分的有18例, 其中11例X线评价为优良, 7例评价为差;评分超过89分的有35例, 其中29例X线评价为优良, 6例评价为差。患者Harris评分和X线结果见表1。

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等级的X线评价结果进行Harris评分的一致性分布检验, 结果显示χ2值为10.2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使用Pearson列联系数测定两种评价方法的关联度, 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 (r=3.91, P<0.05) , Harris评分较高的患者X线片结果评价为优良的居多, 占82.9% (29/35) , Harris评分较低的患者X线片结果评价为差的居多, 占69.2% (9/13) 。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段之一, 尤其是股骨头坏死晚期患者, 应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帮助患者有效缓解关节疼痛、尽快恢复关节功能。对于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疗效评价, 部分研究采用Harris评分法, 从关节疼痛、髋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畸形等四个方面着手, 主要评价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情况[4]。另一部分研究则采用X线结果进行评价, X线片不仅可以完整记录假体放置情况, 还能够观察术后机体感染、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两种评价方法均尤其优点与不足, 如X线检查不能很好的反映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改善, Harris评分法得计分方式复杂、度量标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适用性较差等。联合应用Harris评分和X线评价可以有效弥补单独使用Harris评分法的不足, 不仅可以客观的评价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 还能全面反映患者的假体放置、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可靠[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不同等级的X线评价结果进行Harris评分的一致性分布检验, 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两种方法的趋向性一致;Pearson列联系数检验结果显示, 两种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 (r=3.91, P<0.05) , 但关联性不高, 故而不能单纯使用某一种评价方法。综上所述, Harris评分与X线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为显著正相关, 单纯采用其中一种评价方法均不能全面评估患者术后疗效, 联合应用Harris评分和X线评价可更为全面、客观的反映关节恢复状况。

参考文献

[1]杨建波, 刘玉波, 高峰, 等.全髋关节置换术40例X线检查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 16 (10) :1662-1664.

[2]陈成旺, 潘孝云, 薛恩兴, 等.应用股骨近端解剖X线测量均衡全髋关节置换术双下肢长度的临床分析[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4 (9) :678-681.

[3]刘克贵, 曲广运, 张树栋, 等.锥形钛合金非骨水泥股骨柄全髋关节置换术34例随访一年X线结果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22 (4) :274-276.

[4]彭昊, 陈森, 郑慧锋, 等.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疗效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 21 (15) :1502-1507.

疗效和副作用 第8篇

匹伐他汀由日本日产化学公司和兴和株式会社公司开发, 于1999年11月在日本注册, 并于2003年7月17日首次在日本获得批准上市, 其化学名称为: (+) -双{ (3R, 5S, 6E) -7-[2丙基环-4- (4-氟代苯基) -3-喹啉基]-3, 5二羟基-6-庚烯酸}钙盐, 分子量为880.98。匹伐他汀在药动学、代谢与排泄, 体内活化形式上与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等亦有不同, 且因用量少, 作用强, 而属于第3代他汀类药物, 现就其近年来最新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药代动力学特征

匹伐他汀口服后1小时血浆浓度可达高峰, 高脂肪餐使其高峰浓度降低43%, 匹伐他汀推荐剂量:1、2与4 mg/d, 服药时间无限制。临床试验表明人体对匹伐他汀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与吸收率。其生物利用度 (80%) 和蛋白结合度 (96%) 高, 吸收快 (tmax=0.5~0.8 h) , 作用持久 (t1/2=11 h) , 健康志愿者空腹给予单剂量匹伐他汀 (0.5~0.8mg) , 其药物浓度峰值 (Cmax) 在药代动力学上与剂量成线性比例关系, 匹伐他汀及其内酯从尿液中排泄的不足2%, 连服7天后, Cmax上升1.7倍, 但t1/2 (11 h) 不变。6名志愿者空腹口服匹伐他汀 (2.0 mg) , 在服用后24 h即可从血浆中检测到匹伐他汀[1]。

匹伐他汀只有极少部分经过CYP2C9代谢, 研究发现主要的排泄路径是经过肝肠循环在粪中排泄, 其在体内的分布具有肝选择性[2]。

2 与其他他汀类降脂药物疗效比较

与普伐他汀比较:Saito等报道, 匹伐他汀2mg/d与普伐他汀10 mg/d比较, 血清LDL-C下降率分别为38%与18%, 有显著差异 (3) , 表明两药在相应剂量下, 匹伐他汀对降低LDL-C更有效。

Saito等将患者随机分为2个平行组, 一组给予2 mg匹伐他汀和普伐他汀模拟片, 另一组给予10mg普伐他汀片和匹伐他汀模拟片, 共治疗12周。治疗后匹伐他汀组 (共127人) :LDL降低约37.6%, 目标 (<220 mg/dl) 有效率约为75%;TC降低约28.2%, 目标有效率约为72%。治疗后普伐他汀组 (共113人) , LDL降低约18.4%, 目标有效率约为36%;TC降低约14%, 目标 (<140 mg/dl) 有效率约为36%。可知在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中匹伐他汀降LDL和TC显著优于普伐他汀组 (P<0.05) 。此外匹伐他汀降低TG、Apo B、Apo C-Ⅱ和Apo C-Ⅲ的作用强于普伐他汀, 但是两者升高HDL、Apo A-Ⅰ和Apo-Ⅱ的作用相似[1]。

与阿托伐他汀比较:Coroft等报道, 经匹伐他汀治疗后动脉粥样斑块纤维脂质沉着与斑块大小的减少比阿托伐他汀多些[4]。

Yuji Yoshitom等在比较低剂量匹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研究中, 将患者非随机地分为2组:一组为70名患者每日给予1mg匹伐他汀片, 另一组为67名患者每日给予10mg阿托伐他汀片, 治疗12周。治疗后匹伐他汀组:LDL值降低约28%, TC值降低约38%, HDL升高约3%, TG值降低约11%。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LDL值降低约29%, TC值降低约41%, HDL升高约7%, TG值降低约21%。两者对LDL-C、TC和HDL的作用上无明显差别, 但阿托伐他降低TG的作用强于匹伐他汀 (P<0.01) [5]。

与辛伐他汀比较:一组对104例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前瞻性研究匹伐他汀与辛伐他汀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发现:共95名患者 (59名女性, 36名男性) 完成8周试验 (匹伐他汀组49名, 辛伐他汀组46名) 。匹伐他汀组为2 mg, 口服, 1次/d, LDL-C水平降低38.2%, 辛伐他汀组为20 mg, 口服, 1次/d, LDL-C水平降低39.4%, 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别 (P=0.648) 。按照NCEPATPⅢ标志, 匹伐他汀组LDL达标率为93.3% (46/49) , 辛伐他汀组达标率为91.3% (42/46) , 两者之间未见显著差异 (P=0.709) [1]。

最近几年的临床试验对几种他汀类药物进行比较总结[6]见表1。

3 匹伐他汀临床应用的特征

3.1 降低LDL-C的临床研究

在日本实施的一个匹伐他汀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剂量发现临床研究中, 匹伐他汀1 mg在应用12周后, 降低LDL-C达到34% (n=81) , 匹伐他汀2 mg在应用12周后, 降低LDL-C达到42% (n=75) , 4 mg降低LDL-C达到47% (n=76) 。在一个Ⅲ期的临床研究中, 使用匹伐他汀2 mg治疗12周的效应, 同普伐他汀10mg的效果比较, 匹伐他汀2 mg组降低LDL-C达到38% (n=120) , 普伐他汀则为18% (n=105) 。在另外一个治疗8周的Ⅱ期临床研究中, 匹伐他汀4 mg降低LDL-C达到46% (n=25) 。在欧洲和韩国实施的临床研究, 获得了几乎相同的临床结果。在韩国实施的一个治疗8周的临床研究中, 匹伐他汀2 mg降低LDL-C达到38% (n=49) , 同对照组辛伐他汀20 mg (n=46) 的效果相同。在欧洲实施的一个治疗12周的临床研究中, 匹伐他汀2 mg (n=315) 和4 mg (n=298) 降低LDL-C分别达到38%和45%, 效果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 mg (n=102) 和20 mg (n=102) 相同。对30例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 也评估了匹伐他汀的疗效。匹伐他汀2 mg在治疗8周后降低LDL-C达到40%, 4 mg在治疗8周后则达到48%。

3.2 升高HDL-C的疗效更明显

目前多数他汀类药物对降低LDL-C、TG的疗效较好, 但对升高HDL-C的疗效相对较不明显。由于HDL-C的降低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升高HDL-C的临床意义更显重要, 但当前多数他汀类药物升高HDL-C的作用相对较差。匹伐他汀通过升高apo A1而升高血清HDL-C水平。Yokote等将匹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比较, 用药12周后, 两者降低LDL-C分别为42.6%与44.1%, 降低TG分别为3.2% (P=0.0331) 与1.7% (P=0.221) , 有显著差异[7]。Furui等报道匹伐他汀对低水平HDL-C (<40 mg/dl) 患者升高幅度达22.5%[8]。

3.3 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研究

2型糖尿病是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降低血脂对预防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十分重要。他汀类是降低非糖尿病与糖尿病的血脂紊乱的关键性药物, 但有些他汀类药物对血糖的控制不利, 有些则无影响, 甚至可以改善血糖控制。Kawai等人的研究表明, 匹伐他汀除了降低LDL-C与TG水平外, 对血糖控制无不利影响。因此, 认为匹伐他汀对糖尿病的患者可预防大血管病变的发生。而阿托伐他汀及一些其他的他汀类药物对糖代谢有不良影响, 可增加糖尿病的发生率, 对血糖控制有不利影响[9]。据Nakata等的报道, 匹伐他汀对血清葡萄糖与Hb A1C升高仅仅0.01%到0.02%, 对细胞摄取葡萄糖无影响, 而其他他汀类药物则摄取有减少[10].Yokote等报道阿托伐他汀可使糖尿病患者血清糖蛋白水平升高, 而匹伐他汀则无影响, 因此更适合用于糖尿病或代谢综合症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7,11]。

对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尿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 (L-FABP) 水平升高与糖尿病肾病进展相关, 而匹伐他汀可降低L-FABP的水平, 因而可缓解糖尿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害[12]。中等肾功能损害 (肾小球滤过滤30~60 ml/min/1.73 m2) 与肾功能不全需透析剂量减为1~2 mg/d (最大剂量为2 mg/d) , 严重肾功能损害 (肾小球滤过滤<30 ml/min/1.73 m2) 而未进行透析者, 不宜使用匹伐他汀。

3.4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研究

匹伐他汀对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 据JAPAN-ACS的一项大规模、前瞻性、随机性的研究,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在血管内超声指引下行PCI, 通过8~12个月跟踪研究, 经匹伐他汀4 mg后, 冠状动脉斑块减少16.9% (13) 。因此认为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斑块消退有益, 而匹伐他汀宜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

4 安全性与耐受性

4.1 临床研究

匹伐他汀1、2、4 mg/d与其他他汀类药物比较耐受性与安全性良好。日本多个临床研究表明, 有主观症状与客观表现的不良反应有5.6%, 但严重不良反应仅0.9%, 主要为r-GTP与CK水平轻度升高, 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相似。因不良反应停药为2.8%, 亦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相似。一项大规模、长时间的前瞻性研究 (LIVES) 对19925例匹伐他汀安全性进行研究, 轻度不良反应占10.4%, 为CKP升高 (2.74%) , ALT升高 (占1.79%) , AST升高 (占1.50%) , 偏头痛 (占1.08%) , r-GTP升高 (占1.00%) 。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相似[14]。

Kajinami等人调查发现:35名高脂患者分别以1、2、4 mg/d口服匹伐他汀。在1mg/次/d, 2次/d组与安慰剂组 (服用4周) , 可以观察到给药组与非给药组非常显著的差异。给药组患者总胆固醇 (TC) 显著下降 (各剂量组分别下降20%、28%、30%和26%) , LDL水平分别下降 (32%、37%、43%、41%) 。除个别病例出现GOT、GTP水平轻度上升外, 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有效剂量被定为2mg/d或1 mg/次, 2次/d。匹伐他汀较常见的副作用有肝酶升高, 肠胃不适, 头痛、耳鸣, 但症状不重, 与其他他汀类药物比较相似[15]。

4.2 药物相互作用

他汀类药物常与其他的药物并用, 如使用降压药、糖尿病、冠心病用药, 均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增加合用药物或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 或可能增加药物副作用。但LIVES研究表明, 匹伐他汀与上述药物合用并无不良的副作用发生[14]。有报道, 虽确切机理不明, 匹伐他汀与红霉素合用时, 匹伐他汀剂量不超过1 mg/d, 与利福平合用时剂量不超过2 mg/d, 可能使骨骼肌副作用增加与贝特类药物合用时应慎重。

4.3 骨骼肌副作用

他汀类药物引起骨骼肌副作用受到广泛关注。Oida等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引起CK升高的骨骼肌副作用为144/4805, 匹伐他汀为154/7930。说明匹伐他汀引起骨骼肌副作用较阿托伐他汀显著减少[16]。

Yasushi Saito等在匹伐他汀和普伐他汀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研究中发现:匹伐他汀组 (匹伐他汀2 mg+普伐他汀模拟片, 口服, 1次/d) 有3人因为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终止试验, 其不良反应为头痛、腹痛、慢性丙肝加重和嗜睡。普伐他汀组 (普伐他汀10 mg+匹伐他汀模拟片, 口服, 1次/d) 有2人因药物相关的抽搐和晕厥等不良反应终止试验。2组间均未发现严重的药物相关性不良事件, 匹伐他汀组有2名患者ALT显著上升 (>3倍) , 普伐他汀组有1名。匹伐他汀组有5名 (4%) 患者存在与药物相关的CK升高, 其中1名 (1%) CK>1000 IU/L, 匹伐他汀组有2名 (2%) , 患者CK上升, 但是所有CK上升的患者均无临床症状。两者不良反应之间无显著差别[17]。

在匹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比较研究中, Yuj Yoshitomi等发现所有患者均能够较好的匹伐他汀 (1 mg, 口服, 次/d) 或阿托伐他汀 (10 mg, 口服, 次/d) 。未发现与治疗相关严重副作用。未发现严重的肌肉、肾或肝毒性。未发现任何患者的肌酸激酶上升3倍以上[5]。

在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 研究匹伐他汀 (2 mg, 口服, 次/的) 与辛伐他汀 (20 mg, 口服, 次/的) 疗效及安全性发现:匹伐他汀组不良反应 (15.4%) 小于辛伐他汀组 (37.3%) , 临床证实, 本品对改善血脂水平是有效的, 其中匹伐他汀组的药物不良反应是:胃不适 (1.9%) 、LDL升高 (1.9%) 、CK升高 (3.8%) 、TBIL升高 (1.9%) 、γ-GTP升高 (1.9%) 、总蛋白升高 (1.9%) [18]。

4.4 对肝功能的影响

使用匹伐他汀前宜注意肝功能、转氨酶, 在加大剂量或使用12周后宜复查。当转氨酶大于正常上限3倍不宜使用。在对12例男性肝硬化患者给予匹伐他汀单日2 mg剂量后, 检测其在血清中的浓度, 并同6例健康的没有肝病的男性志愿者结果相比较。结果显示肝功能改变无显著性差异.

4.5 对老年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对6例65到71岁的老年患者和5例22到24岁接受匹伐他汀2 mg连续5天口服给药的患者, 比较两者的血清中匹伐他汀和匹伐他汀内酯的药代动力学数据。结果显示, 两者的血清中中匹伐他汀和匹伐他汀内酯的药代动力学数据没有什么差异。由此表明, 年龄对于匹伐他汀的药代动力学数据几乎没有影响[18]。

4.6 对血糖的影响

有多个临床研究已经报道了他汀药物应用后出现血糖恶化的情况。匹伐他汀对于血糖代谢的效应已经由多个临床研究所报道。对79例从未进行过他汀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给予匹伐他汀1 mg或者2 mg连续治疗8周, 评估其对空腹血糖, Hb A1c, AST, ALT, γ-GTP和CK值的影响, 在匹伐他汀应用后, 空腹血糖值 (从8.2±2.7到8.3±2.1 mmol/l) 和Hb A1c值 (从7.3%±1.6%到7.3%±1.5%) 没有见到统计学有意义的变化。实验室异常值得变化也没有统计学以上的差异[18]。

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比较匹伐他汀2 mg (n=95) , 普伐他汀10 mg (n=85) 和阿托伐他汀10 mg (n=99) 对于血糖控制的前瞻性影响。结果发现只在阿托伐他汀组观察到了空腹血糖值和Hb A1c值得恶化。

一个基础性的研究, 以比较匹伐他汀, 普伐他汀, 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由胰岛素对于血糖摄取的影响。在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组观察到血糖摄取的减少, 而匹伐他汀和普伐他汀组则没有观察到什么变化[19,20]。

5 结论

各种他汀类药物作用不都一样, 表现在匹伐他汀是一个强效他汀药物, 其初始剂量在降低LDL-C方面同阿托伐他汀相同, 并且其药物相互之间的作用发生较少。虽然, 各种降低LDL-C药物正在开发过程中, 但他汀作为主要的治疗脂质异常症的药物仍然不会改变。因此, 匹伐他汀初始剂量在降低LDL-C方面同阿托伐他汀相同, 并且其药物相互之间的作用发生较少等特点有潜力成为治疗脂质异常症的标准药物。

匹伐他汀其降低TG的作用和升高HDL-C的效应的特点可以用于提高总的脂质情况。尤其是, 在升高HDL-C能力方面, 匹伐他汀优于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的这些特点特别适合于治疗代谢综合症患者, 这类患者在发达国家尤其受到关注, 因为是CHD的高危险因素。匹伐他汀适合于治疗代谢综合症患者的理由如下:首先, 在大多数代谢综合症患者中血清LDL-C水平通常不高, 但这类患者由于是CHD的高危险因素需要降低LDL-C到足够低的水平。其次, 代谢综合症患者其TG值比较高, 而HDL-C值比较低, 而单个他汀类药物治疗并不能获得满意的脂质改善效果。由于匹伐他汀是一个强效他汀, 并且其药物相互之间左右发生较少, 所以不必担心代谢综合症患者同时合用抗高血压和/或抗糖尿病药物。因此, 匹伐他汀有潜力成为治疗代谢综合症患者的标准药物, 适合于综合性地改善代谢综合症的脂质水平。

疗效和副作用范文

疗效和副作用范文(精选8篇)疗效和副作用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近期我院就诊的初发或未经正规治疗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