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科麻醉论文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儿科麻醉论文范文(精选5篇)

儿科麻醉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儿科,手术

全凭静脉麻醉 (TIVA) 指完全采用静脉麻醉药及其辅助药来对患者实施麻醉的方法[1]。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已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院自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儿科手术,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均为在本院手术的患儿, 男62例, 女28例;年龄2~12岁;体重12~44 kg;手术包括扁桃体手术、包皮环切术、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唇、腭裂修补术、隐睾下降固定术、斜疝高扎修补术、小面积烧伤早期切痂植皮术等;按照随机原则, 设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手术部位及类型等比较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0%及以上的患儿剔除, 术前体温正常, 无贫血, 无心肺肝肾疾病, 无药物过敏史。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儿手术前1 d测量血压 (BP) 、脉搏 (心率HR) 、血氧饱和度 (SPO2) 作为术前基础值, 术前常规禁食水。麻醉前常规准备好麻醉机、喉罩及气管内插管用具等。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01 mg/kg, 推入手术室前建立静脉通道。麻醉诱导观察组异丙酚2.5 mg/kg、咪唑安定0.1 mg/kg、瑞芬太尼1μg/kg, 麻醉维持观察组瑞芬太尼0.2μg/ (kg·min) 、异丙酚6 mg/ (kg·h) 持续泵注;对照组丙泊酚2~2.5 mg/kg、咪唑安定0.1 mg/kg、芬太尼3μg/kg诱导, 入睡后给以维库溴铵0.1 mg/kg、地塞米松0.1 mg/kg, 面罩给氧2 min后明视下气管内插管机控呼吸。术中根据患儿生命体征调整给药剂量和药物的输注速度。手术结束前3 min 停止静脉给药, 术毕充分止血, 清理气道, 待患儿苏醒后呼吸循环等系统平稳, 意识清楚后送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记录和比较两组麻醉苏醒、呼吸恢复、拔管时间及恶心、呕吐、烦躁、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和两组患儿术前、术中HR、收缩压、舒张压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麻醉苏醒、呼吸恢复、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观察组插管时、术中和拔管时心率HR、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表2。主要并发症为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

注:*P<0.05

注:*P<0.053讨论

小儿手术时间较短、刺激性强, 要求麻醉起效快, 镇痛作用强, 过程平稳, 无呼吸与心血管抑制, 消除半衰期短, 术后苏醒迅速, 无延迟性呼吸抑制及残留作用, 并发症少, 效果确切, 安全性高。近年来, 随着各种新型静脉麻醉药的临床运用, 全凭静脉麻醉越来越多用于临床麻醉, 它对呼吸道无刺激性, 不燃烧爆炸, 无污染, 对重要脏器功能无影响, 无空气污染, 还可使患者舒适。

全凭静脉麻醉要求静脉麻醉药具有可控性强, 起效快, 苏醒快等特点。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μ受体激动药, 具有独特的药代学特性, 半衰期极短, 给药后50~60 s即可达到峰值, 可被血浆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2], 代谢率为3~5 min, 消除半衰期为10~20 min, 代谢不受肝肾功能、血浆胆碱酯酶和个体差异的影响。强度是芬太尼的1.2倍, 无蓄积作用, 起效快、分布容积小、能够快速再分布和清除, 且与用药总量和输注时间无关。瑞芬太尼的这一特性使得该药具有可通过术中快速调整输注速度以满足术中深度镇痛的需要。但瑞芬太尼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呼吸抑制作用, 对循环功能也有明显抑制作用, 还可引起肌强直,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异丙酚由于其起效快及停药后苏醒迅速的显著优点, 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静脉麻醉药, 但其镇痛作用不明显, 必须辅用镇痛药, 但这些药物都存在停药后消除时间较长, 苏醒较慢等缺点, 恰恰抵消了异丙酚苏醒迅速的优点[3], 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恢复, 并可能降低术后患者的安全性。而瑞芬太尼与异丙酚合用, 可弥补异丙酚镇痛作用不足的弱点, 降低术中维持麻醉所需要的异丙酚血浆药物浓度,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具有协同作用, 术毕停药后能很快恢复, 特别适用于儿科手术。

参考文献

[1]黄宇光, 罗爱伦.21世纪医师丛书麻醉科分册.中国协科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63.

[2]曾因明, 邓小明.麻醉学新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6-77.

儿科麻醉论文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下肢骨折的儿童, 骨折端存在严重错位, 预计保守治疗效果差, 需进行手术。共80例, 其中男45例, 女35例;年龄4~15岁, 平均年龄 (8.0±1.5) 岁。

1.2方法术前30 min苯巴比妥钠3 mg/kg、阿托品0.01mg/kg肌内注射, 对于配合欠佳的患儿加注氯胺酮4~6 mg/kg, 咪唑安定0.05~0.1 mg。入室后面罩吸氧、建立静脉液路, 并用监护仪监测患儿各项体征。患儿取侧卧位位, , 以以66号号针针连连接接盛有0.9%氯化钠注射液的5 ml注射器, 注射器内留一小气泡, 选择S3或S4水平缓慢进针。遇轻微突破感并同时空针阻力消失, 注液时气泡不被压缩, 提示针尖已进入骶管。回吸无血液或脑脊液, 注入3 ml试验剂量局麻药;观察5 min无脊麻征象, 再一次性注入局麻药。麻药为0.2%盐酸利多卡因、0.75%盐酸左布比卡因和生理盐水等量混合物, 按1ml/kg剂量注入。

1.3观察指标骶管阻滞前、中、后和术毕患儿的心率、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

2结果

2.1麻醉情况患儿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自始至终均在正常范围内, 各时段指标相互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义 ( (PP>>00..0055) ) 。。见见表表1。

2.2其他情况所有患儿骶管麻醉镇痛均完全, 阻滞时间平均为 (223±18) min, 下肢肌力恢复至4~5级的时间为 (238±34) min。术中有24例儿童清醒, 加用丙泊酚2~4 mg/ (kg·h) 维持镇静。无呕吐、喉痉挛、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儿科下肢骨折后, 骨折端的解剖复位要求不如成人严格, 通过生长及塑性大多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特殊情况下, 骨折严重错位, 单纯采用保守方法难于纠正骨折, 这时必须采用手术方法进行纠正。针对儿童的特性, 采用合适的麻醉方式, 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是关系治疗成败的重要环节。过去多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 易造成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而全身麻醉费用高, 易导致术中缺氧和肺部并发症。骶管麻醉亦属于硬膜外麻醉的一种, 但具有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并发症少的优点, 在小儿麻醉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4]。

儿童皮肤偏薄, 皮下组织少, 体表标记清楚, 骶管穿刺成功率比成人高。传统的骶管麻醉, 需要识别骶骨角和骶裂孔, 然后经骶裂孔进针。统计学资料显示, 常人约有20%的骶管解剖有变异, 其中10%存在骶裂孔畸形和 (或) 骶裂孔闭锁[5]。此外, 小儿骶管内血运丰富, 穿刺易引起血肿;若局麻药注入血管, 还会引发局麻药毒性反应;有一定的几率造成全脊髓麻醉, 这是麻醉中最严重的并发症, 给儿童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6]。近年来, 根据儿童骶管解剖的特点, 发展处改良的骶管麻醉方法。儿童的骶骨没有骨性融合, 各椎体间由韧带或结缔组织结合, 硬膜囊在第二骶椎部位便截止, 因此改良的骶管麻醉设计从S2以下部位进针, 遇轻微突破感并同时空针阻力消失时, 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 即可注入麻药。改良后的骶管麻醉, 简化了操作, 提高了安全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选取本院接受改良骶管麻醉下下肢骨折手术80例儿童作回顾性分析, 旨在探讨骶管麻醉的麻醉效果。结果阻滞前、阻滞中、阻滞后以及术毕患儿心率、血压、脉搏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平稳,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儿骶管麻醉镇痛均完全, 组织时间平均为 (223±18) min, 下肢肌力恢复至4~5级的时间为 (238±34) min, 无呕吐、喉痉挛、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这与王晓燕等[7]、张勇[8]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骶管麻醉对于儿科下肢骨折手术可以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向晖.基础麻醉联合神经阻滞在小儿下肢骨折手术的临床研究.大家健康, 2014, 8 (1) :263.

[2]徐颖.氯胺酮基础麻醉复合骶管麻醉应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4) :27-28.

[3]李龙柏, 程金銮, 孙新远, 等.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 (6) :610-611.

[4]粟玉松.小儿氯普鲁卡因骶管麻醉下行下肢或会阴部手术的可行性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9) :82-83.

[5]陈茹, 徐福惠.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硬膜外麻醉在小儿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8) :402-403.

[6]朱向晖.基础麻醉联合神经阻滞在小儿下肢骨折手术的临床研究.妇幼保健, 2014, 8 (1) :263.

[7]王晓燕, 宫建国, 修晓光.氯胺酮复合丙泊酚辅助小儿骶管麻醉效果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3) :3122-3123.

儿科麻醉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100例需行有创操作 (腰穿或骨穿) 的患儿, 均未合并呼吸道及心血管严重疾病。将患儿随机分成两组, 即氯胺酮组和水合氯醛组, 每组50例。氯胺酮组男32例, 女18例;年龄1岁-6岁, 平均年龄为3.21±0.57岁;水合氯醛组男35例, 女15例;年龄1岁-5岁, 平均年龄为2.78±0.66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由操作熟练程度相当的儿科医生进行穿刺, 氯胺酮组穿刺前给与肌注氯胺酮3-5mg/kg, 水合氯醛组穿刺前给与10%的水合氯醛0.25-0.75mL/kg灌肠。

水合氯醛灌肠方法:插管时选择质地柔软、合适型号的肛管, 且插管前应涂石蜡油。灌肠时, 一般取侧卧位或俯卧位, 固定患儿的双腿, 以便液体顺利进入结肠, 同时减少因药液直接刺激直肠产生便意。灌肠结束后, 将患儿肛周皮肤向肛门处捏紧, 一般20min左右, 不让孩子将药物排出, 同时诱导患儿转移注意力, 减少哭闹, 有利于药液在患儿体内停留较长时间、利于药液的吸收。

观察指标:分别在两组患儿给药后收集两组的起效时间, 持续时间, 穿刺过程中的配合程度, 药物副作用的情况。

1.3 穿刺配合度评价标准

良:患儿配合良好, 安静入睡, 能顺利完成手术;差:患儿不配合, 表现为不合作、躁动、恐惧、哭闹等。

1.4 统计学分析

氯胺酮组和水合氯醛组做组间比较, 全部数据资料输入ACCESS数据库,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起效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均全部入睡, 入睡时间为21-35min, 氯胺酮组 (50例) 21-24min入睡患儿为5例 (10%) , 25-29min入睡患儿为27例 (54%) , 30-35min入睡患儿为18例 (36%) ;水合氯醛灌肠组 (50例) , 1-24min入睡患儿为31例 (64%) , 25-29min入睡患儿为14例 (28%) , 30-35min入睡患儿为4例 (8%) ;两组同一时间段入睡百分率有明显差异,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两组持续时间比较

两组患儿麻醉状态均能持续1-2h, 持续3-6h患儿两组无明显差异 (P>0.05) ;两组无一例持续7-8h, 见表2。

2.3 两组穿刺配合度比较

氯胺酮组配合度良占62.0%, 水合氯醛灌肠组占96.0, 可见水合氯醛灌肠组患儿配合度显著优于氯胺酮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氯胺酮患儿有2例出现轻度喉痉挛, 经阿托品0.01mg/kg静注症状得到缓解;1例出现唾液分泌增多, 经阿托品0.01mg/kg静注, 头偏向一侧, 随时吸痰等处理症状得到缓解;1例出现哮喘发作, 经应用面罩吸氧, 地塞米松3-5mg静注, 氨茶碱2-4mg/kg静注等处置症状得到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而水合氯醛组无一例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水合氯醛组显著少于氯胺酮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儿科患者都是生理上和心理上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 他们不理解疾病造成的痛苦, 自制力差, 对陌生的环境感到不安, 易产生恐惧、紧张、胆怯的心理, 见针就哭, 挣扎、抗拒。然而儿科又存在很多有创的操作, 如:腰穿、骨穿等, 每一种有创操作对患儿都是一种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打击[3]。病情上的痛苦加上心理上的恐惧往往使患儿对有创操作存在极大的排斥心理, 表现的极不合作。同时也是对医生操作的一大挑战。反复的操作, 长时间的操作以及操作的成功率也影响患儿以及家长的情绪。

氯胺酮简是苯环己哌啶的衍生物[4], 是一具有镇痛作用的静脉全麻药, 可单独用于小手术全身麻醉, 也可用作为复合麻醉的组成药之一。水合氯醛具有催眠作用, 是一种安全的镇静催眠药, 婴幼儿水合氯醛灌肠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口服, 因为口服比较苦、涩, 孩子通常会拒绝服药。水合氯醛灌肠被广泛用于难以入睡, 不能配合有创术等检查的患儿[5], 一般患儿在用药后10-30min入睡, 睡眠时间因个体差异而不同。

本组研究对象为2008年8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有创操作 (腰穿或骨穿) 的患儿, 随机将他们分成两组, 即氯胺酮组和水合氯醛组, 每组50例, 氯胺酮组穿刺前给与肌注氯胺酮3-5mg/kg, 水合氯醛组穿刺前给与10%的水合氯醛0.25-0.75mL/kg灌肠, 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后的起效时间, 持续时间, 穿刺过程中的配合程度, 药物副作用的情况, 结果发现, 两组患儿均全部入睡, 两组同一时间段入睡百分率有明显差异 (P<0.01) ;两组患儿麻醉状态均能持续1-2h, 持续3-6h患儿两组无明显差异 (P>0.05) , 两组无一例持续7-8h;水合氯醛灌肠组患儿配合度显著优于氯胺酮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氯胺酮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在麻醉恢复期有幻觉、躁动不安、恶梦及谵语等精神症状, 其次是在术中常有泪液、唾液分泌增多, 血压、颅压及眼压升高;偶有一过性喉痉挛及气管痉挛。水合氯醛可引起恶心、呕吐、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在本研究中, 氯胺酮患儿有2例出现轻度喉痉挛, 1例出现唾液分泌增多, 1例出现哮喘发作,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而水合氯醛组无一例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其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本研究中, 水合氯醛组麻醉效果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归功于以下几点:1) 它的作用温和, 起效快, 持续时间长, 不易产生蓄积中毒, 没有明显后遗效应;2) 插管时选择了质地柔软、合适型号的肛管, 且插管前涂石蜡油, 避免造成患儿疼痛;3) 灌肠时, 取侧卧位或俯卧位, 固定患儿的双腿, 以便液体顺利进入结肠, 同时减少因药液直接刺激直肠产生便意;4) 灌肠结束后, 将患儿肛周皮肤向肛门处捏紧, 一般20min左右, 不让孩子将药物排出;5) 患儿情绪患儿哭闹、挣扎时, 腹部压力增加会使灌入的药液流出, 导致效果不佳, 本组护理人员实施了诱导患儿转移注意力, 减少哭闹等措施, 以利于药液在患儿体内停留较长时间、利于药液的吸收。

由此可见, 虽然水合氯醛的麻醉持续时间相当于氯胺酮, 但其麻醉起效时间、配合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氯胺酮, 故对于行有创操作 (腰穿或骨穿) 的患儿来说水合氯醛灌肠法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且麻醉全过程的护理配合可以减少患儿的痛苦, 提高穿刺成功率,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从而更好的促进患儿的康复,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在儿科有创操作应用中的护理体会。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8年8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行有创操作 (腰穿或骨穿) 的患儿, 随机将他们分成两组, 即氯胺酮组和水合氯醛组, 每组50例, 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后的起效时间, 持续时间, 穿刺过程中的配合程度, 药物副作用的情况。结果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配合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有明显差异 (P<0.01或P<0.05) ;但麻醉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水合氯醛灌肠麻醉法配合有效护理措施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少, 有很大临床价值,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同麻醉方法,儿科,有创操作,护理

参考文献

[1]黄晓红, 李沁晏.两种不同药物镇静方法对小儿腰椎穿刺制动效果的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4) :36-37.

[2]王颖, 曲静, 李赫.小儿麻醉的护理配合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0) :179.

[3]罗琼.小儿腰穿术前使用水合氯醛或安定镇静的效果观察[J].重庆医学, 2002, 31 (5) :415-416.

[4]方敬, 王长浦.氯胺酮、异丙酚辅助小儿腰椎穿刺术68例护理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 30 (2) :250.

儿科麻醉论文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该院儿科收治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患儿病例, 抽取其中的78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 每组39例。对照组中包括有男22例, 女17例, 年龄3~14岁, 平均 (6.5±3.2) 岁, 其中肠套叠16例, 肠梗阻15例, 血管瘤8例;观察组中包括有男21例, 女18例, 年龄4~13岁, 平均 (5.7±3.1) 岁, 其中肠套叠17例, 肠梗阻15例, 血管瘤7例。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行手术治疗。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以1∶1的比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 对照组采取γ-羟基丁酸钠进行术前麻醉, 观察组采取丙泊酚进行术前麻醉, 对比分两组患儿麻醉后诱导特性以及相应的诱导维持期循环变化。

1.2.2 麻醉方法

在麻醉前对患儿的呼吸、血压、心率等进行测定, 而后分别采取60~80 mg/kg的γ-羟基丁酸钠和1.5~2.5 mg/kg的丙泊酚进行静脉麻醉, 观察指标包括:诱导注射疼痛发生率、诱导期不良反应、诱导时间、记录气管插管时和插管后不同时间患儿的血压和心率变化、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清醒程度;以及停用异氟醚后到首次呛咳、对简单指令有反应、气管拔管、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时间等[2]。

1.3 统计方法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诱导期

经统计发现, 诱导期观察组患儿血压水平为 (100±23) / (70±12) mmHg;对照组患儿血压水平为 (128±22) / (81±11) mmHg, 显然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儿心率 (84±32) 次/分;对照组患儿心率为 (110±46) 次/分, 观察组较对照组低 (P<0.05) 。观察组患儿注射疼痛者10例, 发生率为25.64%, 对照组注射疼痛者6例, 发生率为15.38%, 观察组较对照组高, 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维持期

经统计两组患儿简单指令反应时间、拔气管插管时间、能正确回答问题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 丙泊酚在儿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注射疼痛为丙泊酚全身麻醉诱导的常见现象, 有学者指出在注射前加入少量的利多卡因或者是经大静脉注射能够有效降低注射疼痛的发生, 该组患儿均经踝部静脉注射, 结果发现, 两组患儿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研究表明, 丙泊酚诱导会使患儿的血压下降, 该组患儿丙泊酚组血压明显较γ-羟基丁酸钠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该组患儿的心率水平较γ-羟基丁酸钠组低, 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在维持期发现,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然两组的简单指令反应时间、拔气管插管时间、能正确回答问题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现为观察组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4]。综合以上, 儿科手术患儿应用丙泊酚诱导会对循环产生明显的抑制, 术后苏醒时间相对较短, 临床效果比较显著, 值得关注。

摘要:目的 探讨丙泊酚 (异丙酚) 在儿科手术麻醉应用过程中诱导特性以及相应的诱导维持期循环变化。方法 随机抽取在2010年11月—2012年11月间该院儿科收治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患儿病例78例, 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分别采取γ-羟基丁酸钠和丙泊酚进行麻醉, 而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麻醉过程中的诱导特性和诱导维持期循环变化。结果 诱导期两组患者血压水平以及心率变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维持期两组患儿的对简单指令反应时间、拔气管插管时间、能正确回答问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丙泊酚麻醉后在诱导期不会诱发患儿的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现象, 维持期患儿的恢复时间短, 麻醉效果显著, 值得关注。

关键词:丙泊酚,诱导特性,诱导维持期循环变化,γ-羟基丁酸钠

参考文献

[1]刘勇.丙泊酚和氯胺酮与γ-羟基丁酸钠和氯胺酮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比较[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 (6) :467-468.

[2]孔晓光, 周易, 甘玉芬, 等.丙泊酚和羟丁酸钠用于婴幼儿唇腭裂修补术麻醉的临床比较[J].海南医学, 2007, 18 (6) :111, 168.

[3] Nilsson LK, Nordin C, Jonsson EG, Engberg G, Linderholm KR, Erhardt S.Cerebrospinal fluid kynurenic acid in male and female controls-cor-relation with monoamine metabolites and influences of confounding fac-tors[J].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2007, 41 (1/2) :144-151.

儿科麻醉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的40例患儿中, 男性有23例, 女性有17例, 年龄在3~11岁, 体质量在121 g~33 kg之间不等, 30例患儿的心肺功能都很正常, 没有其他的并发症。有26例患儿进行阑尾炎手术, 有3例患儿进行海绵状血管瘤手术, 6例患儿进行腹股沟疝手术修复, 5例患儿进行多指畸形手术切除。

1.2 方法

两组都在患儿手术之前给予0.1 mg/kg的咪达唑仑, 肌内注射0.01 mg/kg的东莨菪碱, 同时建静脉通道, 让患儿吸入七氟醚来维持麻醉, 1.1~1.5 L/min的新鲜气流, 观察组同时给予3 mg/kg的丙泊酚、0.03 mg/kg的布脱啡诺, 对患儿的呼吸频率、脉搏、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 从而根据情况来调整七氟醚的吸入浓度[2]。

1.3 统计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对患儿的资料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形式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40例患儿的手术过程都很顺利, 都在停止麻醉药物后的30 min里苏醒, 说明了联合使用七氟醚、丙泊酚、布脱啡诺可以明显缩短患儿苏醒时间, 两组相比, 观察组患儿的苏醒时间更快,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在麻醉过程中, 对照组有2例患儿出现了喉鸣, 没有明显的缺氧现象, 这可能因为和麻醉深度有关, 所以就降低了吸入七氟醚的浓度, 患儿的不良症状逐渐消失。40例患儿中没有出现呕吐、恶心情况, 患儿在手术过程中也没有明显躁动, 在清醒以后, 患儿都能自然呼吸, 在观察15 min的时候, 没有出现发绀、缺氧等现象, 都安全的送回病房。

3 讨论

传统的儿科全麻方法就是氯胺酮麻醉, 此麻醉效果很好, 起效也很快, 对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影响比较小, 但是会增加呼吸道的分泌物, 增加呼吸道管理的难度, 而且药物的代谢时间比较长, 苏醒的时间比较慢, 在患儿苏醒的时候还会因为疼痛感哭啼。布脱啡诺是阿片受体的激动剂, 对于受体的阻断作用比较弱, 和喷他佐辛类似, 此药物的镇痛效果要比吗啡好3~7倍, 能够缓解患者中度、重度的疼痛感, 有着不多的镇静效果[3,4]。丙泊酚是种新代的长链制剂, 是静脉注射的一种全麻药物, 能够减轻患者注射部位的疼痛感, 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起效的时间比较快, 因为患儿体内的代谢过程和成人相似, 所以此药主要是经过生物转化而形成葡萄糖醛酸的结合物, 从而加快代谢[5]。在患儿体内, 异丙酚的分布容积要比成人大, 总体的清除率比较高, 但是和成人相比, 需要更快的静脉维持素率、更多的诱导计量, 和硫贲妥钠相比, 异丙酚对于喉、咽的反射抑制更有效果。七氟醚是种吸入型的全麻剂, 诱导速度比较高, 对于心率的影响比较小, 而且在手术的时候血液动力也较为平稳, 抑制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效果和异氟醚较相似, 使用也很安全[6]。诱导2 min 4%的七氟醚就能让患者意识消失, 也不会刺激到呼吸道, 能够松弛气道的平滑肌, 适合在面罩下进行快速诱导, 其强化作用要比恩氟醚、异氟醚更强, 而且麻醉的剂量也比较小, 在手术以后患儿可以更快的苏醒, 但是七氟醚的镇痛效果不是很好, 因此就可以和丙泊酚联合使用, 从而减少麻醉的用药剂量, 获得好的镇痛、镇静效果, 这样就可以减少患儿在苏醒的时候出现躁动、不适问题。该研究证明了联合使用丙泊酚、布脱啡诺辅助七氟醚面罩吸入可以让进行短小手术的患儿尽快苏醒,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丙泊酚与布托啡诺联合辅助七氟醚面罩吸入对于儿科短小手术的麻醉后苏醒时间有何影响。方法 选取40例进行短小手术的患儿, 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患儿注射氯胺酮, 给予七氟醚面罩吸入来维持麻醉, 观察组联合注射丙泊酚和布脱啡诺, 给予七氟醚面罩吸入来维持麻醉, 然后观察两组患儿的苏醒时间、手术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经过观察后发现, 观察组患儿的苏醒时间要明显的比对照组苏醒时间短;对照组有2例患儿出现了不良反应, 观察组没有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进行短小手术的患儿, 联合使用七氟醚、丙泊酚、布脱啡诺可以明显缩短患儿苏醒时间, 而且安全有效, 还有一定的镇痛、镇静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七氟醚,丙泊酚,布脱啡诺,患儿

参考文献

[1]梁红英, 贺北平.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与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2, 10 (6) :642-643.

[2]孟庆贤.吸入七氟醚与静脉注射丙泊酚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诱导的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5) :20-22.

[3]王立志.七氟醚复合丙泊酚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厂矿医学, 2009, 22 (5) :583-584.

[4]索爱军.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门诊短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6) :47-48.

[5]Kylasam S, Mos K, Fijtin S, et al.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VII fol-lowing pediatric cardiac surgery[J].Journal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2009, 24 (2) :116-121.

儿科麻醉论文范文

儿科麻醉论文范文(精选5篇)儿科麻醉论文 第1篇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儿科,手术全凭静脉麻醉 (TIVA) 指完全采用静脉麻醉药及其辅助药来...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