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改善产妇生存质量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221

改善产妇生存质量(精选8篇)

改善产妇生存质量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收治180例剖宫产产妇,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90例。对照组中, 产妇年龄为21~40岁, 平均年龄为 (28.6±3.7) 岁;孕周为38~41周, 平均 (39.4±2.5) 周;体重54~81 kg, 平均体重 (67.9±5.2) kg。观察组中, 产妇年龄为22~44岁, 平均年龄为 (29.1±4.3) 岁;孕周为39~41周, 平均 (39.5±2.8) 周;体重为61~80 kg, 平均体重为 (68.4±4.3) kg。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产妇行常规护理干预, 护理内容主要有根据产妇的身体情况给予饮食指导、健康宣教等。观察组行综合性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 (1) 术前护理。精心布置产妇病房, 保持病房的安静、清洁, 保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在产妇入院后及时与其进行交流、沟通, 缓解产妇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提高产妇对手术的信心; (2) 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 要保持手术室安静, 要严格无菌操作, 并密切配合医生工作。及时与产妇交流, 并尽可能满足产妇需求, 缓解产妇的焦虑、紧张等情绪, 在必要时可进行肢体接触, 以安抚产妇; (3) 术后护理。手术后协助产妇取平卧位, 4 h后可搬动产妇, 注意动作轻柔, 以免引起渗血或疼痛。及时同产妇交流, 了解产妇的疼痛情况, 并积极安慰、鼓励产妇。可通过播放视频、音乐等方式来转移其注意力。对乳腺不通畅者, 可定时通过热毛巾敷贴按摩的方式, 尽快使乳腺通畅。对乳汁分泌过多者, 应指导其挤奶, 以缓解乳房疼痛。对产妇的身体状况进行密切关注, 对可下床的产妇, 应及时协助下床锻炼, 促进产妇恢复。

1.3 观察指标

(1) 以VAS疼痛评分对两组产妇术后疼痛状况进行评价, 按照无痛到剧痛分别记为0~10分; (2) 以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两组产妇的抑郁状况进行对比评价, 得分越高, 则抑郁状况越严重[3]; (3) 以我院自制量表对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 问卷满分100分, 根据得分分为:得分>85分为十分满意、得分60~85分为比较满意、得分<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 (十分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4]。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以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VAS疼痛评分及SDS抑郁评分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VAS疼痛评分和SDS抑郁评分分别为 (2.75±0.44) 分与 (42.93±3.75) 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5.41±1.16) 分和 (53.62±3.84) 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 (P<0.05, 表2) 。

3 讨论

对自然分娩困难的产妇, 临床上一般采用剖宫产术, 该手术可大大降低母婴死亡率。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剖宫产的手术指征也在不断放宽, 导致剖宫产率逐年升高[5]。与引导分娩不同, 剖宫产需在产妇的小腹部做10 cm切口, 切开腹壁与子宫, 取出胎儿。该手术创口较大、创面较广, 容易引起大出血、子宫内膜异位及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 导致母乳喂养困难, 不利于新生儿健康[6,7]。所以, 开展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母婴健康, 促进产妇预后具有重要意义[8,9]。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产妇的VAS疼痛评分及SDS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对剖宫产妇行优质护理可有效地缓解产妇的疼痛及抑郁状况。在护理满意度方面, 观察组产妇的满意度为93.33%, 对照组满意度为7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综合性护理可提高产妇的护理满意度, 效果确切, 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

可见, 对剖宫产产妇开展综合性护理, 可有效缓解产妇的疼痛程度, 护患关系密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不同护理模式在改善剖宫产产妇产后生存质量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将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8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90例产妇行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90例产妇行综合性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VAS疼痛评分和SDS抑郁评分分别为 (2.75±0.44) 分与 (42.93±3.75) 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5.41±1.16) 分和 (53.62±3.84) 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 (P<0.05) 。结论 加强综合性护理可有效缓解剖宫产产妇术后疼痛,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剖宫产,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余维.不同带教模式在剖宫产产后护理带教中应用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4) :91-92.

[2]李海微, 庄海虹.个性化护理模式与传统护理方法对剖宫产后患者精神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8) :2876-2877.

[3]戴莹.全面优质护理在剖宫产术后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20) :134-135.

[4]NEGISHI H, KISHIDA T, YAMADA H, et al.Changes in uterine size after vaginal delivery and cesarean section determined by vaginal sonography in the puerperium[J].Arch Gynecol Obstet, 1999, 263 (1-2) :13-16.

[5]EKSTR M A, ALTMAN D, WIKLUND I, et al.Planned cesarean section versus planned vaginal delivery:comparison of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J].Int Urogynecol J Pelvic Floor Dysfunct, 2008, 19 (4) :459-465.

[6]练博.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运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 (4) :472-472.

[7]张瑞永.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17) :33-34.

[8]王媛媛, 朱莉.探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5, 15 (55) :211-212.

改善产妇生存质量 第2篇

【关键词】高血压;个体化延续护理;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56-01

高血压属于临床高发疾病,该疾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容易引发人体多种并发症,如脑卒中、心梗等,甚至导致一定生命威胁。临床上以中老年患者为高发人群,同时容易有合并症所存在。病情发作初期没有太显著的身体表现,但是如果情况严重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昏迷、头痛、视力模糊、恶心等,甚至情况严重者可能出现失语或者偏瘫。而延续护理的处理方式则是在患者离院后进行家访或者电话回访来达到病情跟踪的目的,让患者能够得到更为细致的护理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来自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接诊的高血压患者80例,其中男性为48例,女性为32例;年龄范围从28岁至75岁,平均年龄为(57.3±5.3)岁;患者中排除了肾功能障碍、心梗、脑卒中等严重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无障碍性的沟通,意识清醒。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基本病情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性护理,对患者进行相关离院资料登记,进行常规的出院指导,同时要求患者进行3个月后的复诊,而后做生存质量的评估。观察组给予个体化延续性护理,首先离院时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同时进行专业的离院指导,让患者学会进行血压监测,并让患者配备血压监测仪,对血压监测情况进行记录。让患者对日常的饮食、排便、情绪波动的时间做记录,患者定期将监测情况拿回医院,让护理人员根据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理方式,同时之后定期进行电话回访或者家访,电话回访主要了解患者血压情况以及药物服用的依从性以及相关特殊问题。家访主要是对患者进行血压检测,同时对于患者的生活情况进行了解,进行针对性的饮食、作息、运动指导,制定合理的生活计划。最后在第三个月的时候进行生存质量评估【1-2】。

1.3 评估观察

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护理干预前没有显著差异。生存质量评估中包括个人的社会功能、精神状况、身体疼痛、生理功能、情感情况、基本健康情况等。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通过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下为不满意标准,60分至85分为基本满意,非常满意为85分以上者。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到是生存质量等数据经由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做检验,同时以p<0.05作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通过调查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在生存治疗各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5%,对照组为72.5%。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在离院后由于没有专业的护理监督,因此在治疗的依从性上会有所下降,其表现可能饮食、运动或者服用上不按照专业标准进行,而延续护理的方式可以有效的进行患者生活情况的监督,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让患者能够有效的配合治疗的进行,让其自发的对自身生活习惯和治疗进行积极配合,充分意识到规范配合对疾病控制的效果,提升自身的健康意识。同时由于高血压患者属于慢性疾病,长期服药对患者经济压力造成一定负担,因此患者会由于相关问题以及药物的副作用等产生较大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血压的控制,从而影响了其生存质量。特别是很多较为年轻的患者,因为过早的患有该病,在心理上会有比老年患者更多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血压的平稳性。而延续护理可以有效的通过电话回访或者家访对患者病情和心理进行适当的疏导,缓解其疾病带来的内心压力,及时的告知相关药物的使用情况和注意事项指导,让患者的血压尽可能少的受到情绪影响【3】。

在未来,这种延续护理将会成为护理工作的常态,有效的满足人们对品质化护理服务的要求,让患者得到更为有效的疾病治疗。当然这种服务需要患者的配合进行才能达到有效性,同时护理人员自身对于病情、患者的了解,以及自身的沟通能力都有较大的要求,不仅要给予患者疾病知识的支持,更多的是需要给予患者更多心理的支持,医病更医心,接触患者内心的要,让患者树立疾病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才能让治疗效果最大化。这种后续服务可能更多的需要社区医生进行有效的跟进,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各医院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社区医护人员对各区域病患的具体情况具有地理上的护理优势,对本区特色情况有充分了解,同时可以与患者拉近距离,得到更容易沟通的护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古云兰,崔秋霞,单君,等.个体化延续护理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2(15):1401

[2]向可菊,孟馨.延续护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11):342-344

改善产妇生存质量 第3篇

新型的健康评价方法生存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是近年国内外医学研究领域中广泛开展的一种全面健康监测手段, 能够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诸方面来全面评估人的健康状态。舰艇部队作为海军兵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保卫祖国万里海疆的重任。因此, 研究他们的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并提出适当的改善措施, 对加强舰艇官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生存质量的定义

生存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 这一术语最早运用于社会学领域, 是由美国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加尔布雷斯 (J.K albraith) 于1958年所著的《富裕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有些学者将生存质量译成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和生命素质等[1]。目前, 比较公认的是1993年在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研究组给“Quality of life”的定义:“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态的体验, 同时强调对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2]。Ferrell博士[3]认为, 一个人的生命质量至少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度量: (1) 身体健康状况。 (2) 心理健康状况。 (3) 社会健康状态。 (4) 精神健康状态。

2 军人生存质量状况

2.1 国内外军人生活质量状况

国外Barrett等学者[4]对美军现役军人1 163人, 预备役军人1 055人, 退伍军人22 558人, 以及非军人141 620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 美国现役军人的生活质量水平低于非军人, 且其近30天中有近半数的时间被报告有躯体功能受限、疼痛和睡眠不足等症状;预备役军人总体生活质量状况最好;退伍军人和非军人的生活质量状况比较, 两者无显著差异。Suparp等学者[5]对泰国某海军基地309名中年女军官进行生活质量状况调查发现, 61.8%的人生活质量呈中等水平。王斌会等[6]在对驻广东、湖南和湖北省的南方某战区海、陆、空官兵8 235人的生存质量测量与评价中发现, 官兵的生存质量状况一般, 生理条件较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好, 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差。空军官兵的生存质量最高, 陆军次之, 海军最差。

2.2 海军舰艇部队官兵生存质量状况

舰艇官兵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其活动空间狭小, 平时训练单调枯燥, 出海时间长, 接触人员范围小, 生活条件艰苦, 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更容易使人产生烦恼、激动、睡眠不良、精力下降和活动减退等症状, 以及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训练作战的高强度、高危险性、较高的技术要求和舰艇人员的岗位责任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这是诱发强迫症的重要原因。在内外环境综合影响下, 部分官兵长时间心理问题有积聚外化为腰痛、胃口不好等躯体疾病的可能性[7]。所以, 这一特殊人群的生存质量状况及成因值得我们关注。多项调查显示[8,9,10], 舰艇人员的焦虑状况显著高于焦虑自评量表 (SAS) 国内常模, 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地方常模和军人常模, 这些均导致舰艇官兵生存质量下降。

3 舰艇官兵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3.1 舰艇特殊环境的影响

天气和海况对人的状态影响很大, 如果遇到大风浪或闷热天气, 大家会感觉极差, 甚至有人因为忍受不了晕船造成的呕吐而萌生自杀念头。舰艇上伙食单一, 缺少新鲜果蔬, 再加上环境因素、心理压力, 上舰后一周大家就都没有了胃口, 所以, 胃肠病和口腔疾病发生率很高。舰艇上湿度大, 很多人反映患有风湿病和关节痛。舰艇官兵在工作中需长时间仰视仪表, 又没有适当的休息和活动, 患颈椎病的人很多, 导致舰艇人员生存质量明显下降。

3.2 业余生活的匮乏

舰艇上由于空间狭小、工作繁忙, 保密性要求等原因造成个体生活单调, 体育、娱乐活动很难开展, 手机、收音机等物品更不能私自带入, 与外界几乎没有沟通。这对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直接影响舰艇人员的生存质量。

3.3 不同年龄段舰艇人员生存质量影响因素

中年舰艇官兵考虑家庭问题较多, 夫妻分居的实际困难, 感情危机和子女教育都是问题的核心。年轻舰艇官兵则担心自己与社会隔离, 与现代生活脱节。二三十岁的舰艇官兵大多面临择偶难的问题。由于工作繁忙, 休假时间不固定, 假期长短不能保证, 再加上部队经常随命令迁移地点, 造成很多年轻人没机会接触异性, 更难于发展恋爱关系最终结婚。这些都极易造成舰艇官兵的心理浮躁、抑郁甚至妄想, 导致生存质量下降。

4 改善舰艇部队官兵生存质量的措施

4.1 改善舰艇部队官兵工作和生活环境

研究表明, 生活、训练环境和条件不同对生存质量的影响非常显著。因此, 不断改进舰艇上的生活训练环境和条件是改善舰艇部队官兵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潜艇艇员比护卫舰和驱逐舰舰员在感情、社会孤独量表总分上要高, 可见护卫舰和驱逐舰舰上舰员多, 相互交流多, 与外界交流方便, 比潜艇艇员有利于消除孤独感。加强舰员间的人际交流有利于舰员的心理卫生。塑造舰员良好的个性是舰员心理卫生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在未来的舰艇人员选拔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中文版 (WHOQOL-BREF) [11]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SCSQ) [12]可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并可作为舰艇官兵生存质量及心理咨询常用的测量工具之一。舰艇官兵在特殊的生活、训练环境和条件下, 其睡眠状况的好坏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是明显的和广泛的, 改善舰艇官兵的睡眠也是开展舰员心理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

4.2 丰富文化体育生活

在岸上部队中要多安排一些文体活动, 使官兵融入军队这个大家庭, 以避免紧张情绪, 培养战士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特别是有益的文体活动, 可以使人情绪高涨, 愿意从事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 克服心理缺陷, 调节不良情绪,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消除精神疲劳, 还可以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人为地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 军人在通过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 (生理、心理) 困难和外部 (环境) 困难的过程中, 必然会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进步的欣慰和失误的悔恨, 这种经常的磨炼对心理承受能力的增强有着积极的作用[13], 对提高生存质量有推动作用。

4.3 提供预防保健服务

部队应组织教育培训, 增强官兵的自我保健意识, 特别是心理保健意识。军人中有人出现心理问题能及时自察和发现, 及早沟通治疗。部队领导要多关爱军队技术骨干和从事艰苦工作的军人, 对他们要加强保健教育, 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 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以便及早发现疾病, 及时治疗。通过激发精神动力、塑造健全人格、提高思想境界、培养良好品质及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来预防和消除军人的心理问题[14], 提高舰艇人员生存质量。

4.4 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改善产妇生存质量 第4篇

1 资料和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对2012 年5 月至2013 年5 月来我院进行产检、分娩的284 例孕妇给予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 对2013 年6 月至2014 年6 月来我院进行产检、分娩的284 例孕妇给予阶段性护理干预,设为实验组。实验组产妇年龄21 ~ 34 岁,平均( 26. 6 ± 8. 2) 岁; 孕周38 ~ 42 周,平均( 40. 6 ± 1. 8) 周; 体质量46 ~ 68 kg,平均( 56. 6 ± 8. 2) kg。对照组产妇年龄22 ~ 35 岁,平均( 25. 9 ± 8. 4) 岁; 孕周37 ~ 43 周,平均( 40. 4 ± 1. 7)周; 体质量44 ~ 69 kg,平均( 57. 6 ± 8. 3) kg。两组样本在年龄、性别、孕周等基本情况上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1. 2 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1)抑郁自评表(SDS)和焦虑自评表(SAS)[6]:抑郁自评表是根据Zung抑郁量表改编而成,可以从主观上直接反映抑郁患者的感受。患者通过选择相应条目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描述计分,从而判断其是否有抑郁倾向,或其抑郁倾向的严重程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抑郁倾向越严重。焦虑自评表是与抑郁自评表非常相似的一种量表。患者也是通过选择相应条目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描述计分,从而判断其是否有焦虑倾向,或其焦虑倾向的严重程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倾向越严重。本研究以最终得分超过50分视为检出抑郁和焦虑。(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精神科医生编制,用以评价患者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本研究采用的是该量表前18个计分条目,总分0~21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将产妇最终得分划分为4个等级,>18分表示睡眠质量很差,11~18分表示睡眠质量一般,5~10分表示睡眠质量良好,<5分表示睡眠质量优秀。(3)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7]:该量表由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用以评定患者的生命质量、健康情况以及日常活动的感受,主要包括生理、独立性、社会关系和环境4个领域。每个领域包含相关条目,评分方法按照专用计算公式算得。总得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将产妇最终得分划分为4个等级,<60分表示生存质量差,60~70分表示生存质量一般,71~80分表示生存质量良好,>80分表示生存质量优秀。

1.2.2干预程序

对照组孕妇根据临床资料只接受常规教育。常规教育主要包括产前告知产妇生产流程和产前营养需求,产后出院时告知产妇产褥期注意事项。

实验组在接受常规产前教育的基础上还给予阶段性护理。所有实验组产妇均接受同一组主管护师提供的阶段性护理干预,该组主管护师在产科工作3 年以上,经验丰富。护理过程中的所有知识讲解等均保持完全一致。

阶段性护理共分为4 次,每次4 h,每2 h之间休息1 h。4 次护理分别安排在孕妇妊娠中期、中晚期、晚期和产褥期。前3 次护理干预在医院进行,需要有伴侣陪伴,最后一次由主管护师上门进行。为了使阶段性护理干预收到更好的效果,本研究采用一对一的形式对孕妇进行护理干预。

第1 次护理干预安排在妊娠28 周左右,即妊娠中期。主要内容为调整孕妇心态,告知其正在经历家庭身份和社会身份的转化,向其推荐一些有关方面的书籍,帮助其做好当妈妈的心理准备。指导孕妇正确有效地进行胎教,正确选择营养品,告知孕妇在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选择上的注意事项以及产检的目的和作用,让其可以正确对待产检。详细地向孕妇讲解妊娠期运动对母体和胎儿的好处,指导其进行适当运动,帮助其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并鼓励其坚持每日适当运动。鼓励孕妇将自己的心理状态变化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记下日常妊娠期希望进一步了解的问题,在下一次护理干预时将记录问题与护理人员分享。

第2 次安排在妊娠32 周左右,即妊娠中晚期。主要内容为指导孕妇正确感受胎动,帮助其找到做妈妈的感觉,向其宣传顺产的优势,打消其对顺产的恐惧心理,向其发放顺产资料,并播放相关视频,让其更加直观地了解顺产。告知其一些生产技巧,增加其信心。鼓励孕妇多与自己的伴侣和家人进行交流,随时保持良好的心情。教育孕妇如何在孕晚期保证胎儿和母体的营养,哪些食材更加有利于妊娠中晚期食用,哪些食材应当尽量避免食用。与孕妇分享其日常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进行指导。鼓励孕妇将日记中的心理记录部分与伴侣和家人分享。

第3 次安排在妊娠38 周左右,即妊娠晚期。主要内容为告知孕妇进行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给予其婴儿模型以帮助其练习正确的喂养和怀抱姿势。告知孕妇母乳喂养的重要性,鼓励其坚持母乳喂养。告知孕妇产后护理身体的科学方式。教会孕妇判断是否临产,并将不同临产征兆对应的应对措施向其说明。告知孕妇入院生产时应该准备的物品,进一步增强其信心,安抚其焦躁情绪。

第4 次安排在产褥期,主要内容为给产妇提供心理支持,教育产妇护理新生儿的科学方式以及运动恢复体形的正确方式。再一次向产妇强调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同时告知其何时向婴儿饮食中掺入辅食以及如何营养配比,产妇产褥期自身营养应如何配比,哪些食材更加有利于产褥期食用,哪些食材应当尽量避免食用。鼓励产妇坚持每日运动,同时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并与伴侣分享。

1.2.3观察指标

通过产妇在妊娠早期和产褥期自行填写SAS和SDS评价产妇产后心理状态,由产妇在产褥期自行填写PSQI评价其产后精神状态,通过产妇在产褥期自行填写WHOQOL-BREF评价其产后生存状态,最终综合以上3 点评价产妇产后生存质量。

1.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 0 统计软件,对产妇的焦虑检出率和抑郁检出率采用 χ2检验,产后SAS和SDS得分以及产后出血量行独立样本t检验,产后出血率采用 χ2检验,PSQI得分和WHOQOL-BREF得分行秩和检验,P < 0. 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产妇产后心理状态对比

两组产妇的焦虑和抑郁检出率见表1。产褥期实验组产妇的心理状态好于对照组产妇( P < 0. 05) 。

2. 2 两组产妇睡眠质量和生存状态对比

两组产妇的PSQI和WHOQOL-BREF得分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两组产妇的PSQI和WHOQL-BREF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产妇睡眠质量及生存质量优秀和良好的人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产妇( P <0. 05) ,由此说明实验组产妇的睡眠质量和生存状态明显好于对照组产妇。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准妈妈和新妈妈们心理状态的健康以及产后生存质量[8]。产后抑郁和产后焦虑是女性精神状态异常的两种常见类型,均好发于产后6 个星期以内,持续时间不定,甚至可持续至幼儿上学前。产后抑郁以及焦虑是妇女不适应自身社会和家庭角色转变的一种表现。妊娠期和围生期妇女心理状态往往不稳定,为了提高产妇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在本研究的阶段性护理干预中着重强调了对产妇和孕妇的心理支持,在妊娠中期、中晚期、晚期和围产褥期产妇的护理中提供了适合于该阶段的心理疏导,产前增强产妇信心,消除恐惧,产后主要帮助产妇适应角色转换。结果显示,接受了阶段性护理干预的实验组产妇的心理状态明显好于只接受了常规健康教育的对照组,具体表现在实验组产妇SAS和SDS得分更低,抑郁和焦虑检出率更低,睡眠质量明显更好。

同时,为了提高产妇的生存质量,在阶段性护理干预中,专业护理人员为产妇提供了很多适合于自身情况、符合不同阶段要求的专业知识。在妊娠中期和中晚期帮助孕妇均衡搭配膳食,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教育其正确感受胎动和正确实施胎教均能提高产妇产后生存质量; 在妊娠后期帮助产妇做分娩的准备也是减轻分娩痛苦、提高产妇生存质量的关键。对产妇生存质量的提升不仅仅限制于产前,在围褥期帮助产妇恢复身材、合理膳食。结果显示,接受了阶段性护理干预的实验组产妇生存状态都明显更好。

根据分析,以阶段性改变理论模式为基础的护理干预注重妇女在生育不同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根据其不同阶段不同的需求,给予针对性护理,从而达到护理效果最大化。在产前告知产妇顺产的优势,可以有效消除产妇临产时的焦虑,增强产妇信心。张春萍等[9]在分析了252 例临床产妇生存质量后发现,文化程度较高的妇女发生产后抑郁的概率更低,因其可以更好地接收相关知识。本研究向产妇宣教相关知识以期降低其产后抑郁发生率的结果与之相符。指导产妇进行有利的运动,也是为分娩做积极的准备,反映在生理上,即生理状态恢复更快[10]。在临产前及产后告知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等,有利于帮助其家庭角色的转变,从而减少产后抑郁焦躁等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基于阶段性改变理论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产妇产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从而提高产妇产后心理状态,还可提高产后睡眠质量,从生理和心理方面提高产妇产后生存质量。阶段性护理干预模式值得临床推广。本研究只针对于阶段性护理对产妇产后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没有对影响产妇产后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的各类影响因素进行逐一分析,有待将来的研究进行完善。

摘要:目的:探讨阶段性改变理论模式的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来我院进行产检、分娩的284例孕妇给予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来我院进行产检、分娩的284例孕妇给予阶段性护理干预,设为实验组。对比两组孕妇的产后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评价指标包括产妇焦虑自评得分(SAS)、抑郁自评得分(SDS)、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睡眠质量得分和生存质量得分。结果:根据两组样本的SAS和SDS得分,对照组焦虑和抑郁状态均显著重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得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阶段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产妇产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从而提高产妇产后心理状态;还可提高产妇产后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阶段性护理,产后抑郁,产后出血,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ZAUDERER C.Postpartum depression:how childbirth educators can help break the silence[J].J Perinat Edu,2009,18(2):23-31.

[2]MOTT S L,SCHILLER C E,RICHARDS J G,et al.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postpartum and adoptive mothers[J].Arch Women Ment Health,2011,14(4):335-343.

[3]SOCKOL L E,EPPERSON C N,BARBER J P.Preventing postpartum depression:a meta-analytic review[J].Clin Psychol Rev,2013,33(8):1205-1217.

[4]黄卫华.护理干预对母婴分离高危妊娠产妇身心状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789-1791.

[5]李晓红.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1):48-49.

[6]吴军,徐蕾,王荔源,等.社区产褥期妇女中医药综合保健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536-1538.

[7]李冠芳.产科护理干预对胎膜早破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126-127.

[8]杨迎春.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87-89.

[9]张春萍,陈益君.护理干预对产妇睡眠质量和产后出血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54-55.

改善产妇生存质量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低视力病人179例, 男99例, 女80例;年龄49.2岁±8.9岁。病例纳入标准: (1) 年龄19岁~69岁, 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 (2) 双眼中视力较好眼最佳矫正视力0.05~0.30; (3) 意识清醒, 认知功能正常, 无精神异常。排除标准: (1) 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 (2) 存在认知障碍及意识不清; (3) 具有乙醇或药物依赖史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94例, 男53例, 女41例;年龄48.5岁±8.7岁;文化程度:小学15例, 初中21例, 高中或中专27例, 大学及以上31例。对照组85例, 男46例, 女39例;年龄49.4岁±9.2岁;文化程度:小学13例, 初中17例, 高中或中专26例, 大学及以上29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文化程度及视力情况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病人均行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病人均于出院时发放《低视力病人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知识手册, 并告知病人日常注意事项, 开展出院指导, 并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院外延伸护理服务。 (1) 成立延续护理领导小组:由科主任和病区护士长任组长, 成员包括2名医生, 1名心理科医师, 5名护士, 主要负责延续护理措施制定、实施和评价, 组织开展有关培训及知识讲座等。 (2) 组织培训:由延续护理领导小组负责对参与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包括日常护理要点、操作要点、沟通技巧、心理辅导等, 并进行现场考核。 (3) 出院前指导:于病人出院前2d开始, 对病人开展一对一的出院指导, 为病人进行低视力健康知识讲座, 为病人进行助视器验配并免费发放合适的近用和远用助视器, 告知病人院外注意事项、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及近用、远用助视器使用方法等。 (4) 随访管理:随访采取电话常规回访和定期组织病友会的形式, 于病人出院第3天开始对病人进行电话随访, 第1个月随访3次, 第2个月随访2次, 第3个月随访1次。电话随访内容包括:了解病人近期视力情况, 提醒病人遵医嘱吃药;告知病人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项及如何进行康复训练;给予病人心理安抚, 及时解答病人疑虑, 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做好家属工作, 让家属参与到病人康复中, 给予病人更多的关爱、理解和帮助, 对出现视力持续下降的病人, 要求其尽快到医院复诊并增加电话随访次数, 对于视力稳定者则鼓励其坚持好的生活习惯及康复训练。30d组织1次低视力病人参加病友会, 让病人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和相互鼓励, 并让病情控制较好的病人分享日常康复经验。

1.2.2 评价指标

分别于出院前、干预1个月和干预3个月时利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对病人焦虑状态进行评估[5]:共包括20个条目, 采取4级评分法, 轻度焦虑:50分~59分;中度焦虑:60分~69分;重度焦虑:≥70分。利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病人抑郁状态进行评估[5]:共有20个条目, 4级评分法, 采取标准分评价法, 轻度抑郁:53分~62分;中度抑郁:63分~72分;重度抑郁:≥72分。利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 对病人自我效能感进行评价[6]:共10个项目, 4级评分法, 低于20分为自我效能感低, 20分~30分为自我效能感适中, 高于30分为自我效能感高。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时, 利用中文版低视力者生活质量量表 (CLVQOL) 对病人生活质量进行评估[7]:总分125分, 包括调节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读与精细工作能力、远视力能力4个维度, 采用5级评分法, 得分越高, 表明病人生活质量越高。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同组病人不同时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低视力作为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眼科疾病, 病人由于视力低下不能看清外界事物, 自理能力受到限制, 日常生活需要家属照顾, 给病人精神带来巨大压力, 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 同时也给家属带来一定的负担[8]。目前, 临床上对该病治疗效果有效, 因此, 日常生活中良好的用眼习惯的形成及正确的护理操作对改善病人视力尤为重要。延续护理作为医院内护理在院外的一种服务延伸, 是对病人院外生活指导、用药指导及心理辅导的有效补充[9]。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干预1个月和3个月时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说明低视力病人出院后继续接受延伸护理服务, 可有效减少病人焦虑、抑郁情绪。分析原因, 观察组病人在院外可继续接受护理服务, 可及时解决心中疑虑, 对低视力相关知识的了解, 有助于对战胜疾病树立了信心, 同时, 心理辅助和家属的理解和帮助, 也有利于改善病人不良情绪。自我效能作为对某一事件能否成功完成的主观判断, 是人们对自我行为的一种信心和肯定[10]。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自我效能感评分呈上升趋势 (P<0.05) , 观察组病人干预1个月和3个月时自我效能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说明随着延续护理的实施, 病人自我效能感评分提高, 提示病人逐渐对战胜疾病树立了信心, 这可能主要与病人对疾病的了解, 护理人员和家属对其帮助和指导以及病友会“榜样”的力量有关[11]。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干预3个月时调节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读与精细工作能力、远视力能力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说明延续护理可有效改善低视力病人生活质量, 对于低视力病人来说, 由于视力低下是造成其自信心受挫、生活能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 而延续护理措施宗旨在于让病人在院外继续获得良好的护理, 从生活、用药、心理等方面对病人进行护理, 让病人了解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 也让家属给予病人帮助和支持, 让病人从内心接受疾病, 从而有效改善了病人生存质量。

改善产妇生存质量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喉癌患者中随机抽取62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2例。年龄43~68岁,平均年龄(58.3±4.2)岁。所选患者职业有工人、农民、教师等,进行的手术有全喉或部分喉切除术,并发有其他恶性肿瘤或复发患者排除在外。按照随机分配与自愿的原则将其平均分为A组和B组。两组一般资料的具体比较见表1,其各项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手术前对A、B两组患者均实施相同的护理措施,而手术后A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性的护理,B组患者则采用延续护理模式,具体有:

1.2.1延续护理实施的方法手术后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做好充分的健康教育工作,为患者制定联系卡,对患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建立患者的信息档案,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护理人员每周会对患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延续护理,及时有效地与患者进行互动沟通。并在档案中记录每次沟通时的新信息与问题,以为下次观察和解决做好准备。

1.2.2延续护理实施的内容1心理支持:患者在整个患病期间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对此应鼓励患者及时有效的将内心的不快发泄出去,真实表达自我的真实感受,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增强其战胜病痛的信心。2护理支持:手术后应实时做好患者的呼吸道、造瘘口以及并发症的护理工作。对其饮食、语言功能的训练等给予相应的指导。3家庭社会的支持:有效的家庭支持对于患者手术后的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有条件的家庭可通过举办喉癌联谊会等方式,邀请手术后恢复好,心理状态乐观的患者对传授经验心得,增强患者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4信息支持:医护人员应及时告知患者自身疾病的相关信息,应采取怎样的恢复措施加快恢复。

1.3 观察指标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定两组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其中生活质量的评定含角色、躯体、情绪、认知及社会功能[4]。每项得分为1~5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 越好。心理状 态的评定 依据焦虑 量表[5]。具体分为正常、焦躁、恐惧和悲观四大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以上患者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手术后两组患者是生活质量得分情况如下表2,A组患者总生活质量得分为 (45.64±9.06)分,B组为(57.77±6.98)分,A组明显低于B组;且在患者 角色、躯体等各项功能得分中A组分数也都 要低于B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心理状态比较

手术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如表3。A组心理正常患者仅占16.13%,远远低于B组的74.20%,而A组心理悲观的患者高达16.13%,远高于B组的6.45%。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喉癌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该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6,7]。当前在喉癌的治疗方面,临床主要提倡以手术、激光、放疗、以及化疗等方法相联合的综合性治疗。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完善,对头颈部癌的治疗重点已经从强调提高生存率变为在提高生存率的同时,提高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喉癌患 者康复的 重要指标[8,9]之一。另外,癌症患者由于对手术恐惧以及手术后语言障碍等原 因会产生 巨大的心 理压力,产生不良 情绪[10,11]。如Bussian等研究报道17.30%的部分喉切除患者和22.20%的全喉切除患者诊断出患有精神疾病[12]。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喉癌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以及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成为医护人员当前所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一定的护理措施可发挥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患者在出院后因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督促,又常常导致疾病的复发等状况,其生活质量会有所下降。延续护理利用电话等信息化工具对患者进行延伸式地健康教育。该护理模式可及时了解患者出院后的治疗效果及遵医行为,并能根据患者身体恢复状态给以相关治疗保健等方面的指导,有效增强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沟通,促进患者健康。在延续护理模式下,手术患者可接受护理人员专业地指导,能从患者生活各方面入手,在饮食、锻炼等方面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可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后续治疗计划,从心理、并发症等方面给予支持护理,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当前该方法已应用于子宫内膜癌、高血压出血以及心肌梗死等方面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3,14,15]。本文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延续护理模式的喉癌患者在手术后无论是在总生活质量得分方面还是心理正常患者所占的比重都要远高于仅采用常规性护理的手术患者。即对喉癌患者在手术后实施延续护理,可使其医疗和护理服务从住院期间延伸到出院以后,可有效避免患者从医院到家庭所出现的脱节,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探析延续护理对于改善喉癌患者手术后生存质量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实效性。方法: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来绍兴市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喉癌患者中随机抽取62例,按照随机分配与自愿的原则将其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接受常规性的护理,B组患者则给予延续护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评定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总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结果:A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体得分为(45.64±9.06)分,B组为(57.77±6.98)分,A组远低于B组;从心理状态方面来看,A组有5例患者处于正常心理状态,占该组患者的16.13%,而B组却有23例患者为正常心理状态,占74.20%,B组远高于A组。且以上两组比较在P<0.05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常规性的护理措施,对喉癌患者实施延续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其手术后的生存质量,缓解患者抑郁焦躁等不良心理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改善产妇生存质量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共收治产妇202例,患者年龄为20~3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27.5±3.3岁。本组产妇均为初产妇、足月分娩,且全部为单胎。随机分组,对照组年龄为20~31岁不等,平均年龄为27.2±3.4岁,孕周为37~41周,平均孕周为38.2±1.2周,体重为52~82kg,平均体重70.5±4.5kg;阴道分娩65例,剖宫产36例;新生儿体重为2.6~4.5kg,平均体重为3.3±0.7kg。观察组年龄为20~32岁不等,平均年龄为27.6±3.2岁,孕周为37~41周,平均孕周为38.5±1.1周,体重为51~82kg,平均体重70.4±4.7kg;阴道分娩64例,剖宫产37例;新生儿体重为2.6~4.6kg,平均体重为3.4±0.7kg。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按照常规母乳喂养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运用穴位配合乳房按摩的方式进行护理,具体的操作方法:取产妇仰卧位,身心放松,并将胸部完全暴露出来,身体其余部分用被单覆盖。护理人员先消毒双手,运用消毒的毛巾为产妇清洁双侧乳房,再运用温度为40~45℃的温热毛巾热敷双侧乳房3~5min。将专用的植物按摩精油涂抹于患者乳房上,环形按摩乳房,即从产妇锁骨下胸骨柄两侧开始环绕乳房一周,开始顺时针按摩,之后运用同样的方法逆时针按摩。从产妇乳房根部向其乳头方向用五指梳抓乳房3~5min,再取乳根穴、合谷穴、膻中穴、少泽穴等穴位进行掐、捏等刺激1分钟。用四根手指有节奏性的从产妇胸壁周围向其乳头方向拍打乳房壁3~5min。用手将产妇的乳房整个托起,并上、下、左、右抖动乳房3~5min。用一只手将产妇一侧乳房托住,另一只手运用食指、拇指与中指捏住产妇的乳头并向外侧牵拉,10~20下/次。此外,为了防治产妇哺乳时乳房疼痛,妊娠4~6个月期间可用温毛巾每日清洁乳头,从而增厚产妇的乳头表皮,增加其弹性,以利于新生儿吸吮。护理人员还应指导产妇选择合适的文胸,以预防产后乳房下垂,进而对乳汁分泌产生影响。

1.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泌乳开始时间与泌乳量充足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泌乳开始时间和泌乳量充足等方面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乳房肿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母乳喂养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母乳喂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纯母乳喂养患者72例,混合喂养患者22例,人工喂养患者7例,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乳汁分泌不足在产后产妇中极为常见,这种状况将对新生儿母乳喂养带来一定影响,导致产妇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的主要原因为乳房肿胀和乳腺导管不通畅等[3]。中医学认为,导致产妇产后乳汁分泌不足的原因分实证和虚证两种,虚证主要是由产妇分娩时失血过多导致的,而实证则是由伤肝或情志不愉快所导致的[4]。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对于虚证可起到补益气血、疏通乳络的功效,对于实证可起到清热解毒、疏肝解郁、通利乳络的功效。乳房按摩可使产妇的乳房得到充分运动,从而改善产妇乳房的血液循环,促进乳汁分泌,减少产妇术后出血量,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临床中认为,影响产妇产后乳汁分泌的因素较多,例如营养因素、睡眠质量、情绪因素、新生儿吸吮时间、吸吮次数以及产妇及家属的主观因素等[5]。穴位配合乳房按摩的护理方式是一种较为简便、安全的促进乳汁分泌的护理方式,经济实用、不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只需要1名专业的护理人员根据穴位按摩即可,疗效较好,产妇及其家属易于接受。此外,在整个穴位配合乳房按摩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可对产妇及其家属展开健康宣教,告知其母乳喂养的好处、正确的哺乳姿势、按需哺乳的重要性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泌乳开始时间和泌乳量充足等方面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乳房肿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母乳喂养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纯母乳喂养患者72例,混合喂养患者22例,人工喂养患者7例,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由此提示,给予产妇穴位配合乳房按摩护理的护理方式不仅可促进产妇乳汁分泌,有助于改善产妇乳房肿胀情况,还有助于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提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狄晓芸.穴位按摩配合乳房按摩对产后乳汁分泌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0):43-44.

[2]周洁.产后乳房穴位按摩促进乳汁分泌及减少产后出血量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5):35-36.

[3]刘颖,单春剑,夏家爱.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在促进乳汁分泌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全科护理,2015,13(8):696-697.

[4]张卫华.穴位乳房按摩促进产后产妇乳汁分泌的护理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11(11);409-410.

改善产妇生存质量 第8篇

关键词:个性化延续护理,高血压,生存质量,护理效果

高血压是临床上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高危因素,其较易诱发冠心病、脑卒中及心脏、肾脏等脏器功能损伤,因此控制血压水平是目前临床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措施[1]。临床研究报道,我国高血压疾病的控制率约为6.1%,在予以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约有75%患者其血压未能有效控制,所以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依旧是一个棘手问题。个性化护理服务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家庭访视等信息化工具对患者进行教育,在医务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建立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模式,维护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该方式是一种从医院向社区服务转变的护理模式[2]。本文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22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探讨,并比较常规护理和个性化延续护理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疗效,现将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22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WHO制定的有关“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标准,且舒张压超过90 mm Hg或/和收缩压超过140 mm Hg,所有患者均无心肌梗死、肾功能障碍及严重脑卒中疾病,且患者神志清楚,签订知情同意书。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个性化延续护理组,其中常规护理组患者共100例,女41例,男59例,年龄45~75岁,平均(53.1±1.8)岁,病程1~5年,平均(3.3±1.1)年,个性延续护理组患者共120例,女54例,男66例,年龄42~76岁,平均(54.3±2.0)岁,病程1~6年,平均(3.1±1.0)年。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规范化的治疗,血压控制后离院。

1.2.1 常规护理组

常规护理组患者予以常规健康护理:(1)护理人员根据心内科离院护理采取常规护理,同时予以患者用药、饮食和运动指导;(2)3个月后叮嘱患者来院复诊,并指导患者填写生存质量表。

1.2.2 个性化延续护理组

个性化延续护理组患者予以个性化延续护理服务,具体内容如下。(1)制定健康教育手册:通过查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同时结合本院高血压管理实践情况制定健康教育手册,采取德费尔法予以专家咨询,最终由专家决定。(2)基于探讨需要,经本科专家讨论后,制定小组成员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具有2年以上护士工作经验及10年以上心血管内科科室工作经验;(2)具有良好协调、表达和沟通能力;(3)专科护士;(4)为心血管内科骨干护理人员及带教老师。根据上述条件选取8名医护人员,并经过系统性培训,培训内容重点为高血压健康教育方法、内容、重点培训突出个性化延续护理服务观念、电话和家庭随访联合进行,培训结束后对医护人员进行理论基础知识以及模拟病例考察。(3)个性化延续护理组成员如实填写健康资料评分表,对患者采取常规出院指导,同时予以24 h动态血压监测,叮嘱患者可携带监测仪器回家,向患者介绍24 h内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排便、饮食和情绪激动等记录在日志上。(4)通过开办各种讲座或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第2天患者出院后,小组成员对患者特殊情况登记本及动态血压监测仪器予以收回,具有副主任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参照患者特殊情况登记表及动态血压值结合患者健康手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健康宣教方案。(5)第3天对患者采取电话随访,及时掌握患者个体化延续护理健康内容落实情况,针对不同患者具有的问题采取健康指导。(6)第10天对患者予以家庭访视,并携带便携式血压计测量患者血压,对具有心理问题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同时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7)对于血压不稳定者叮嘱其3个月后来院复诊,指导患者填写生存质量表,对于需要回院就诊患者医护人员通过电话方式提早告知,同时交代相关准备工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生存质量改善情况采用方积乾教授译制的中文版SF-36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主要分为8个维度,包括生理功能、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精神健康、生理职能及躯体疼痛。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有效护理后,个性化延续护理组患者生理功能、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及精神健康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理职能和躯体疼痛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慢性基础性疾病,也是引起心脑血管类疾病最为常见的因素,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负担[3]。国外和国内研究证实,有效维持患者血压水平,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4]。但是由于控制血压受到较多因素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是一项重要因素。当高血压患者血压基本控制出院后,若得不到延续性护理服务,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不足,引起血压波动变化较大,从而影响其生存质量[5]。所以对高血压出院患者延续护理服务采取重视十分重要。延续护理服务是指医护人员从医院服务转移至家庭中来的一种护理服务模式。延续护理服务可有效掌握患者离院后的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有效发挥患者及其家属积极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增加血压控制率及改善患者预后生存质量[6]。

据2002年我国居民健康和营养状况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患病人数达到2亿人次,且患者患病年龄越来越低[7]。所以在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方面,单单依靠医院医护人员予以院内护理远远不够,加强高血压患者院外日常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8]。笔者所在医院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笔者所在科室治疗的220例高血压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及个性化延续护理。结果显示,经过有效护理后,个性化延续护理组患者生理功能、健康状况、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及精神健康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生理职能和躯体疼痛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个性化延续护理服务可对高血压患者实现延续性和持续性护理,保证患者离院后获得专业护理服务,该方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伟彦,张仙春,张小迎.延续护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5(7):1780-1782.

[2]王红梅,方淑贞.延续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院后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4,13(5):482-484.

[3]何依娜.延续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院后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74-276.

[4]张积慧,杜莉萍,叶绿,等.延续护理对高血压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5):14-16.

[5]向可菊,孟馨.延续护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1):1219-1221.

[6]崔金爱.延续护理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12):255-256.

[7]韩桂芳.个体化延续护理对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z2):299-300.

改善产妇生存质量

改善产妇生存质量(精选8篇)改善产妇生存质量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收治180例剖宫产产妇, 将其...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