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二次安防系统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二次安防系统范文(精选12篇)

二次安防系统 第1篇

1 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目标实现及原则分析

1.1 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目标实现

电力系统当中的二次系统主要就是各级电力监控系统以及调度数据网络等所组成的比较复杂化的系统, 从二次系统的安防目标的实现来看, 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保护的重点是对电力闭环实时监控系统和调度数据网络安全的确保, 最为主要的就是对一些病毒以及黑客攻击等对系统的破坏进行防御, 避免由于这些原因造成系统以及大面积的停电事故发生[1]。从二次安全防护的目标来看主要有对病毒的防范以及防御破坏者的侵入, 对电力调度数据网络连续性的保障等等, 只有将这些目标得以实现才能够保障整体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

1.2 二次安全防护系统原则分析

对二次系统安全的防护过程中要能够遵循相应的原则, 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这些原则中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系统性以及可靠性、实时性, 还有风险和需求以及代价相互平衡的原则, 方便安全相统一的原则, 不断完善以及分布实施的原则等等。只有将这些原则能够结合实际的发展进行有效应用, 才能够真正的保障二次系统的安全运行[2]。另外在二次系统的安防功能层面, 能够在建立了完善二次安防系统后可有效对威胁源以及外部攻击等得到有效防止, 这样就能有效的避免大面积停电的情况。在建立过程中要能够充分的将以上的原则进行遵循, 促进电力网络的安全发展。

2 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结构及具体应用探究

2.1 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结构分析

从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结构层面来看, 对其进行划分时主要是结合工作区类型实施的, 是对不同分区系统以及不同业务间差别进行的反映, 然后在安全保护中安全区的不同所使用的防护水平以及安全等级也会存在着很大差异。当前的电力二次系统在特征以及安全上主要是将系统分成几个重要的区域结构。其中在实时控制区结构上, 电力二次安防控制系统当中这是比较关键的区域, 同时在安全等级上也是最高的, 这一区域当中电力调度生产以及业务系统的联系比较强, 并且有着闭环控制的功能以及在线监控功能, 在连续性以及实时性的特征体现上也比较明显[3]。

再者, 还有非控制生产区域结构, 这一结构和生产间的联系也比较密切, 在这一系统当中主要是通过故障录波管理模块以及水调自动化系统等模块所组成的。非控制生产区没有和控制生产相联系, 而在具体的运行中与一号安全区的相关业务系统联系是比较紧密的。而在这一生产区结构中在实际的数据信息收集过程中也是在小时以及分钟下实施的数据收集。除此之外, 在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结构中的管理信息区域结构中, 这是实施办公自动化以及生产管理的, 这一区域也是利用本地局域网以及和电力企业的计算机设备进行的连接, 在实际的信息管理过程中, 就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将业务分成不同业务网段实施管理。通过这些系统结构, 对电力系统的二次安全防护的效率提升就是基础性的保障。

2.2 二次安全防护系统具体应用探究

第一, 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具体应用过程中, 通过将入侵检测技术在其中加以应用就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管理信息区以及生产控制区都要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布置, 主要是对关键的业务系统的保护。在入侵检测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就能够及时的发现以及追踪安全事件, 同时也能够使用到协议分析以及模式匹配等等技术[4]。不仅如此, 在远程拨号的安全保护方面也比较重要, 主要是在系统的维护中, 尽量不用远程拨号方法对电力系统实施维护, 而确实需要的话就要在保护措施上能够做好, 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主要是对拨号密码进行定期的更换, 在权限上也要能实施限制等。另外, 将这一系统在横向网络的边界当中实施安全保护也比较重要, 只有充分的对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科学化的应用, 才能够真正的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二, 二次安防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加强对调度数据网的保护也比较关键, 调度数据网是实施在线稳定控制预测以及实施监控等方面的管理, 这也是专门提供给生产控制大区使用的广域数据网络。并且在调度数据网的保护过程中, 也能采用单独网络对组网实施设计从而来实现物理层的综合业务网的隔离效果[5]。在调度数据网的防护技术方面, 可通过配置交换机以及路由器安全核心技术, 限定交换机以及路由器的网络端口以及网络服务。还可通过对MPLS以及VPN等技术将电力调度数据网分为两个逻辑独立的子网, 然后再对控制以及非控制业务对非实时子网以及实时子网加强控制。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针对当前我国的电力发展情况, 对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的结构得到充分重视, 才能够真正的对电力行业健康长久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此次主要是从二次安全防护的目标以及原则, 二次安防系统的结构以及具体的应用重要层面进行的分析研究, 希望通过此次的努力对我国的电力发展事业的进步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郭璇.浅谈核电厂安防系统集成管理平台设计[J].电气应用, 2013 (12) .

[2]李宇成, 李广兴.论安防系统数字化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4 (19) .

[3]刘志强.解析苏州供电公司生产调度楼智能综合安防系统[J].中国公共安全, 2014 (Z1) .

[4]许思龙, 付奎, 刘祥玲.发电厂新型多防区数字安防系统[J].电力建设, 2014 (9) .

变电站二次安防系统实施方案 第2篇

本方案为了加强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确保电力监控系统及电力调度数据网络的安全,主要依据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第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和原国家经贸委第30号令《电网和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安全防护规定》编写。

变电站二次系统的防护目标是抵御黑客、病毒、恶意代码等通过各种形式对变电站二次系统发起的恶意破坏和攻击,以及其它非法操作,防止变电站二次系统瘫痪和失控,并由此导致的变电站一次系统事故。实施重点是强化变电站边界防护,加强内部安全措施,保障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主要包括变电站、换流站、开关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以及发电厂的升压站或开关站的信息安防应用。

变电站二次系统典型结构

变电站监控系统主要包括: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五防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安全自动装置、故障录波装置和电能量采集装置等;换流站还包括阀控系统及站间协调控制系统等,有人值班变电站还有生产管理系统等;集控站还包括对受控变电站的监控系统等。变电站二次系统逻辑结构如图所示。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按结构可分为分层分布式(站、间隔、设备三层)或全分布式(站、设备二层),如图所示。

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分区

按变电站的电压等级、规模、重要程度的不同以及变电站运行模式(有人值班模式、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模式、无人值守模式等)差别,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安全区划分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按下列原则确定。

220kV 以上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生产控制大区应当设置控制区和非控制区,其中生产管理系统仅适合于有人值班变电站。

对于不接入省级以上调度中心的110kV 及以下变电站,其二次系统生产控制大区可不再进行细分,相当于只设置控制区,其中生产管理系统仅适合于有人值班变电站。

变电站二次系统应用IEC 61850 国际标准时,应依据本方案的原则,将IEC 61850 规定的功能模块适当的置于各安全区中,从而实现国际标准与我国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有机结合。

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逻辑结构

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总体部署

对于220kV 以上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应该在变电站层面构造控制区和非控制区。将故障录波装置和电能量采集装置置于非控制区;对继电保护管理终端,具有远方设置功能的应置于控制区,否则可以置于非控制区。

对于不接入省级以上调度机构的110kV 及以下变电站的二次系统,其生产控制大区可以不再细分,可将各业务系统和装置均置于控制区,其中在控制区中的故障录波装置和电能量采集装置可以通过调度数据网或拨号方式将录波数据及计量数据传输到上级调度中心;在与调度中心数据通信的本侧边界上,可采用简单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须慎重 第3篇

关键词:二次开发;需求分析;信息化;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2

Secondary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hould be Cautious

Huang Daoxie

(Times Electric Co.,Ltd.,Zhuzhou412001,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ore and more companies begin to arm themselves with information system,it has became a common sense by most companies that using information system as a tool,IT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s a solution and improving company′s competition.To promote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ful implement and effective application in company,Secondary Development is unavoidable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mpany′s leaders,software appliers,personnel should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Information system′s Secondary Development and push it on gingerly;All Secondary Development must have strict Auditing flow and detailed paper record.only in this way can it make sure that Secondary Development be a way to dig information system′s potention,make company get more profits.

Keywords:Secondary development;Needs analysis;Informatization;

Personalized

一、信息系統二次开发的需求来源

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是指在已有的信息系统基础上,在系统提供的开发环境与编程接口基础上,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增加或修改软件的功能,进行某些功能的扩展或改进,以适应企业信息化的个性需求,达到自己想要的功能和效果。二次开发的好处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特色和个性化的需求,可以保证系统的成功实施,促使信息系统的功能得以最大化应用。

系统自身需求:

信息系统首先是软件系统,系统本身的BUG会使系统流程运作不畅,功能简单,无法满足企业的精细管理的需求,在本质上无法让用户接受,企业为实现实施信息系统的目标,只有通过二次开发来增强信息系统的功能。

每个信息系统软件都包含了一些从各个行业提炼而成的标准流程或功能,但大量的标准功能面对企业不同的业务情况和特殊的行业需求时,都无法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当企业确实存在的一些个性化的需求而系统又无法满足时,就只有通过对系统进行二次开发来解决问题。

中国企业的现有信息化,其重点目标应是将分散的各个系统整合起来,打破各系统之间的集成问题,形成一套满足企业全方位发展所需要的高度集成信息化系统,实现跨系统信息数据的共享,以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企业随着外部环境的快速变迁影响,原有的信息系统已经显得不足以支持企业流程的改变,为适应企业运筹管理的需要,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就成为许多企业提高管理优势的手段之一,企业通过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来解决企业发展引发的信息系统问题成为最快且最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将跟随企业的发展而持续跟进。

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可以解决系统实施及发展运行中的很多问题,但二次开发的同时也存在众多的风险。大多的二次开发往往会降低系统稳定性,易造成系统崩溃,信息系统是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各个模块之间是个有机的整体,若要修改其中的一个功能,其影响的可能不单单是现在这个模块的功能,很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模块的功能,信息系统就像人的血脉那样错综复杂,在二次开发的时候,如果因为增加的用户个性化功能触动了信息原有的大动脉,将会大大影响整个系统的整体性能,从而直接影响系统的稳定性。信息系统标准功能的开发,通常会有很多人参与,仅系统功能的测试,就有不少人把关,同样因为是标准功能,很多的企业都会用到,参与测试的范围更加广泛,质量比较有保证;但是,二次开发则不同,二次开发的往往是个案的需求,很可能只有少数客户或极个别用户使用,对二次开发的测试一般都很难严格把关,稍有不慎,就会触动信息系统的大动脉,进而影响信息系统的稳定性。

信息系统软件供应商在进行新版本的信息系统开发时,一般只会升级标准版本,根本不会考虑特定的用户在旧版本上所作的二次开发,如果企业不升级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新版本的长处就无法得以应用,如果升级,所有用户以前进行的二次开发工作大部分要重新修改或者重新开发,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系统升级的难度,对二次开发中数据库表结构改动较大、二次开发程度很高的系统几乎就无法再升级了,并且给后期的维护工作带来麻烦。因此,在进行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前,要做认真的分析对比,权衡是修改软件,还是改革现行管理流程,还是“双向位移”,两者都作一些修改,对修改的必要性、效果和代价要心中有数。并且若企业的二次开发数量过多的话,则后续二次开发就会遇到更大的困难。由于二次开发引发的麻烦,将导致信息系统的应用不顺,也就无法实现企业通过信息系统应用提高管理水平的初衷,无法体现信息系统的真正价值了。

二、信息系统二次开发的管控

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的需求很多,同时二次开发又存在很多的风险,企业面对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时,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怎样把好二次开发的原则也一直是众多信息工作者讨论的话题。面对大量的二次开发需求,如果因为害怕承担风险而拒绝二次开发,将不能使信息系统充分满足企业业务的需求,信息系统的价值也就无法充分体现,面对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时,究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坚持哪些原则,我认为有两点最重要:

其一,“能够少改别多改,若能不改胜少改”的原则绝对是正确的。

其二,系统的二次开发必须留有详细记录及有效的变更管理办法。

(一)把握二次开发的原则

怎樣把握好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原则,应当与企业为什么要实施信息系统的原则一致,其根本目标是希望通过实施信息系统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的流程,而不是仅仅提高某部门或某些员工的某种功能的工作效率,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固然重要,但任何东西都要有取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对一个管理工具而言,不是任何可以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的二次开发都要去做,当工作效率的提升反而会影响业务流程的稳定性时,就应坚决不做;即使此开发能对工作效率提升有用,但并未对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水平有所帮忙,也应该尽量少做。

1.从观念上把好二次开发关。在观念认识上,企业在强调用户自身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考虑信息的通用性,并且对于一些非技术的细枝像表格格式之类不要过分纠缠,而应该将重点放在软件的流程管理和设计上。信息软件中的管理流程很多都是从许多企业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许多用户的特殊之处都是由于流程自身的不合理产生的,应该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优化或重组,而不是一味修改软件以适应不合理的流程。千万别有通过二次开发解决一切问题的错误认识,不必要的二次开发尽量不做开发。

2.从基本原则上把好二次开发关。在进行二次开发前,我们应对二次开发进行详细分析,哪些开发需求可以在现有程序中直接更改,哪些开发必须独立现有程序单独开发,要从其功能、影响范围、运行效率、可维护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能独立开发运行的坚决独立开发。这样当信息系统版本更新时,二次开发出来的模块就可以无需修改或者只需较少的修改就可以应用于高版本的信息系统。

二次开发的需求必须控制好,在对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没有充分了解、业务流程还未正式确认之前就进行二次开发。业务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信息软件中流程一般比较抽象,大的方面与用户业务流程通常可以套上,细节部分不作修改也可以使用。在进行二次开发前,我们首先应仔细分析业务流程中存在哪些业务是本企业比较特殊而又必须客观存在的,哪些是临时存在以后会抛弃的,哪些是因为自己的流程不规范需要进行管理变革的,哪些是合理而又在信息软件中没有的,然后决定哪些特殊业务需要企业变革来解决,哪些特殊需求必须通过二次开发才能解决。同时,信息软件不是给一个人用的,每个用户都可能有自己想法,不可能都满足的,部分要服从大局。

为使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控制在受控范围之内,最大程度的减小二次开发的风险,方便后期维护,对所有的二次开发,都必须有完整的文档记录。二次开发的需求产生、开发需求的确认、开发方案的设计、开发的测试过程、开发的测试结果及测试数据等都应写成一份文档,永久的保存起来。这些文档资料都是企业宝贵的财富,如此,即使出现开发人员的流失及顾问更换,新到人员也有据可查,不会太大影响到信息运作的大局。完整详细的文档记录,也是信息系统得以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的基础。很多的信息系统项目都会做大量的二次开发,如没有详细的文档记录,几年时间后,原先参与开发的人员可能流失得差不多了,到后来,可能就没有一个人能清楚当初到底做了哪些开发、所做的开发到底实现了什么功能、所做的开发涉及到哪些模块、与其他模块有哪些关联,更不用说后期应该怎样持续修改完善了。对此,也有不少人认为,当时间比较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先开发,后补文档。从笔者经历的一些项目实施结果看,后补的文档质量根本就不能让人相信,都只是应付形式,特别是二次开发的功能测试环节,很多都没有严格按测试要求完成,有的仅仅按流程的正向功能草草测试下,走个测试过场,流程的逆向影响大都被测试者遗忘,给系统运行埋下不少的地雷。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信息系统这样重大而复杂的管理系统,二次开发的效率当然需要追求,但如果以牺牲流程的稳定性以及日后的可维护性的话,这样的开发效率是不值得提倡的,且应严格禁止。企业在做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前,必须进行规划,确认此开发是否对企业管理有所提升,是否有利于业务流程的顺畅,同时还应清楚,二次开发是服务于流程提升的,二次开发并不是越快越好,必须在保证二次开发的质量与可维护性有所保障的基础上追求开发效率。

(二)二次开发的文档记录

一个完整的二次开发文档记录,应包括如下五方面的内容:

1.完整的二次开发申请。开发需求申请是信息系统二次开发的源头依据,对需求的来源、业务背景、实际业务流程、相关问题的描述一定要详细清晰,详细的开发需求不但可以让开发人员尽快了解真实需求,有效指导开发人员进行程序开发,还可大大减少测试的时间,提高二次开发的质量与效率。

2.二次开发需求的确认。二次开发的需求必须控制好,相关审核环节必须严格把关,不要在还没有充分了解是否满足客户需求之前就进行二次开发,一定要清楚用户的业务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流程并未正式确认前,不要盲目进行二次开发,以免浪费开发人员的宝贵时间;同时,信息软件不是给一个人用的,每个部门或每个用户都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不可能都一一满足的,在发生冲突时,部分要服从大局。开发人员在进行二次开发前,开发需求一定要经过顾问、项目经理的审核确认,参与审核的人员一定要严格把关,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二次开发。某些重大的二次开发还需更高层次的领导参与审核,如有必要,还需由多模块、多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的评审团,开会讨论后决策决定。

3.二次开发的开发内容须详细记录。开发人员拿到经审核确认的二次开发需求后,在进行开发的同时,应详细的记录开发的设计逻辑、开发变更的内容、修改的表结构等技术相关的信息,形成一个详细完整的开发备忘录,对程序代码一定要做好详细的注释,便于后期再次开发或方便其他开发人员查阅。

4.二次开发的测试记录要详细。开发测试部分是二次开发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是确保二次开发成功的重要一环,在测试前应做好详细的测试规划,测试过程中做好详细的测试记录。测试工作一般包括模块内的功能测试、模块间的关联测试、相关流程功能的逆向测试,在测试的过程中,测试数据要有代表性、测试范围要尽量全面、测试的数据量不能太小,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要在生产系统中在线测试,并且需要申请者、顾问、开发人员共同完成,确保测试的歩骤合理、测试范围全面。在完成测试时,详细记录所测试的内容及发现的问题,指导开发人员持续修改开发。

5.二次开发失败的处理方式。二次开发可能因开发技术难关或理解用户需求原因会导致开发的失败,所以,开发人员在开发工作进行前,一定要考虑开发失败的挽救处理方式,未雨绸缪可避免开发失败时手忙脚乱,不同的开发需求失败时的处理方式不一定相同,但所有的开发都必须考虑开发失败时的处理方式,哪怕是一个小的开发也一样。如万一失败,除尽快恢复解决外,还需对失败的原因做详细分析与记载,因为失败的教训很多时候比成功的经验更重要,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从失败的教训中可得到许多宝贵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罗鸿.信息原理.设计.实施[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4

电力系统常规变电站二次系统建设 第4篇

国家电网电力系统建设中,变电站是一个重要的生产单位,它担负着电网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变电站中,二次系统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系统监控,实时操作,人机交互等作用。目前,主流的变电站二次系统区分方法是:数字化站,常规变电站,本文重点分析常规变电站的二次系统建设。

1 实施内容

1.1 前期工作

常规变电站是基于交互通信规约基础上的变电站,和数字化站二次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不需要建立模型。

在建立二次系统之前,应该明确变电站内所有间隔的信息,应包括:电压等级,对应二次装置类型,通信规约等。

统计好相关信息之后,应该对二次装置的型号和规约进行统计和分类。分类的依据可以分为:

(1)装置的作用,例如:测控装置,保护装置,保护测控一体装置。(2)装置的生产厂家。(3)装置的可行的通讯介质,例如:网线,485 通讯线。(4)装置的接入系统方式,主要是考虑是否需要通过规约转换装置。

1.2 系统的搭建

在明确了所有的通讯装置的通讯介质和通讯方法之后,开始系统的规划、搭建系统。

(1)交换机划分。

交换机在常规站中主要的工作是搭建基于103规约的综合自动化系统,交换机通过功能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小室交换机、中心交换机和调度网交换机,类比到数字化站为过程层交换机,站控层交换机和调度数据网交换机。

小室内交换机,主要负责搭载小时内的通讯装置。目前主流是小时内交换机通过各监控厂家的私有103 规约,建立和中心交换机链接。

中心交换机,主要负责整合站内所有的装置信息,转送给后台监控系统和调度数据网监控系统。

调度数据网交换机,主要是接受中心交换机的数据,将站内数据通过路由器打包送到各级调度。

在区分好各个交换机的作用之后,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是否需要对交换机划分VLAN。

(2)基于103 规约的装置接入。

此类装置的接入,主要通过带屏蔽功能双绞线接入到各级交换机来进行实施通讯。

(3)通过规约转换装置的接入。

此类装置需要接入,需要进行规约转换,主要方式是通过485 通讯线接入到规约转换装置,或者通过屏蔽双绞线接入到规约转换装置。

在搭建485 通讯介质接入到规约转换装置中时,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装置的通讯口数量都有限。可以通过“串葫芦”的方式将几个装置规划到同一个口上,规划到同一个口上的原则是:尽量安排同一厂家的同一种型号装置。如果实在做不到以上的要求,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同一种规约配置的装置规划到一个串口上。这里的规约配置应该包括:波特率、奇偶校验性、停止位等。

将此类装置全部接入到规约转换装置后,通过规约转换装置,将其信号转换为站内统一通信规约(私有103 规约)送出。

1.3 后台系统

后台监控系统的搭建,主要可以分为:画面制作:数据库的制作和后台单独通讯系统接入。

后台系统的画面制作,基础的画面制作应该包括遥信、遥测,具备简洁的遥控功能,结合地区公司的运维要求进行后台画面的绘制。对于每个断路器,刀闸,地刀的画面信息,应该明确显示出刀闸是否可以遥控信息,方式有很多种,例如:颜色区分、标注区分、可遥控五防解锁等等。对于工程师在调试的过程中遇到的工作要求,应该明确的区分开此类数据。

对于开关刀闸的遥控功能,笔者建议,对于可以遥控的开关刀闸,应该在和数据库的关联上关联遥控属性,对于不可遥控的开关刀闸,在和数据库的关联上,应该直接和遥信信息关联。

数据库的制作,常规站的后台监控的主要工作。在制作数据库时应该有以下几个注意点:

(1)应该将全站所有的设备记录在数据库一次性全部建立起来,方便后期工作。

(2)站内没有用到的遥信,也应该用备用遥信的方式输入到数据库里,方便后续添加方便。

(3)如果站内需要合并信号,应该在合并之前按照地区单位的要求合并,做到一步到位。

(4)数据库做完之后一定要进行不带电的模拟调试来核对三遥,来保证三遥信号的正确性。

对于后台独立通讯的系统,这里主要是指独立五防系统,目前很多地区都使用后台系统自带的一体化五防,但是还是要部分地区在使用独立五防系统。

独立五防系统通过中心交换机和后台实现五防系统的接入。在五防系统接入后,独立五防系统通过各自独立规约和同台系统建立连接,建立起完善链接后。应该完成后台所有开关刀闸位置和五防机对应位置的核对,再核对遥控使能功能后,方能投入使用。

1.4 远动系统的调试

远动系统对一个变电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常规变电站主要将受到的站内信号通过104 规约或者101 规约上送到调度系统。

远动系统也是有一个数据库,这种数据库目前国内主要有2 种模式:

(1)独立的远动数据库,将站内有用数据库挑选后发往调度,让调度挑选。后按照调度挑选的数据,在远动装置内制作一独立的远动数据库。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有,给后续的调试增加麻烦,每次更改需要相对熟悉的工程师到现场更改远动数据库。

(2)后台远动系统一体化数据库,本来远动装置和后台数据库使用同一数据库,只需要在调度部门选定好数据后,在后台内标志好远动使能,再让远动系统和后台数据库同步就可。

1.5 在调试过程中的一些建议

(1)如今站内通信方式很多,很多厂家的装置在系统搭建后也不是完全屏蔽了正在使用的规约,例如很多厂家的测控装置同时会发送61850 信号,保护厂家会发送私有规约信号等。这不但会给站内交换机带来很大的负担,同时也给查询网络报文带来问题。所以建议在组网的同时,有条件的厂家应该去除非规定通信规约的通讯方式。

(2)在核对远动信号之前,应该首先在站内核对至少三遍,第一次应该是和最终蓝图核对一遍,第二次应该不带电在屏柜处进行二次核对,第三次应该带点实际操作。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第5篇

生产技术部

2012.03.03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一、总则

1、为了确保本厂电力监控系统及电力调度数据网络的安全,抵御黑客、病毒、恶意代码等各种形式的恶意破坏和攻击,特别是抵御集团式的攻击,防止电力二次系统崩溃和瘫痪,以及由此造成的电力系统事故或,建立山西兆光发电厂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特此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明确了山西兆光发电厂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职责与分工、日常运行与管理、技术管理、工程实施、接入管理、安全评估、应急处理、保密工作等内容,山西兆光电厂各级部门应严格遵守。

3、本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电力二次系统安全管理制度,将电力全防护及其信息报送纳入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落实分级负责的责任制。

4、本制度使用于本厂电力二次系统的规划设计、项目审查、工程实施、系统改造、运行管理等。

5、依据

《电网和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及调度数据网络安全防护的规定》(国家经贸委[2002]第30号令);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电监会5号令);

国家电监会《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等6个配套文件(电监安全[2006]34号);

二、职责分工

各级相关部门的安全职责

1、生产技术部附则建立本厂内涉及电力调度的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并报调度中心审查。

2、仪电维护部附则本厂内涉及电力调度的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的落实、有关工程实施工作。

3、发电部及仪电维护部负责本厂内涉及到电力调度的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设施的巡视工作。

4、发电部及仪电维护部各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专责人员负责配合调度中心对涉及及电力调度的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进行评估。

5、仪电维护部负责配合调度中心处理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应急事件和日常出现的问题。

6、生产技术部负责定期向调度中心报送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情况,并及时上报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出现的异常现象。各级相关人员的安全职责

1、本厂主管安全生产的领导为本厂所管辖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第一责任人。

2、本厂所设置的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小组或专责人员,负责安全防护设备及有关措施的日常巡视和定期检查、分析工作,发现二次系统安全隐患的时间要及时进行处理,并按照有关规定立即上报。

3、本厂自动化专业人员负责管理本厂所属调度数据网络设备、横向物理隔离装置、纵向加密认证装置、防火墙、防病毒软件等二次系统公共安全防护设施。

4、二次系统各业务系统应设定专责人负责所辖业务系统的安全管理。

5、二次系统各业务系统的一般工作人员应该严格遵守各项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三、日常运行与管理

1、本厂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日常巡视检查应纳入日常运行工作中。

2、本厂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及各业务系统安全管理专责人员应定期巡视、检查和分析安全防护情况,并形成安全防护巡查分析日志。

3、本厂应按照安全防护方案制定相应的安全应急措施和故障恢复措施,在日常运行中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向上一级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并做好详细记录。

5、本厂应设立专责人负责挂历本厂或本部门的电力二次系统数字证书等安全设施。

6、对已按照病毒防护的系统,应设立专责人员跟踪软件升级情况及时离线更新病毒特征库。

7、应定期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安全区域之间旁路联通或短路连接问题、正向安全隔离装置的版本问题、系统弱口令问题、系统补丁修补问题、远程维护问题等。

8、重要时期为确保二次系统安全运行,禁止通过公网VPN和拨号访问对生产控制大区进行远方维护,落实切断措施(关闭调制解调器电源、拔掉电话线、拔掉串口线)。

四、技术管理

1、技术原则

1)、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总体原则为“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

2)、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主要针对网络系统和基于网络的电力生产控制系统。

2、本厂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主要内容

1)控制区业务系统:自动化远方终端装置;调速系统和发电控制功能;励磁系统和无功电压控制功能;网控系统;相量测量装置PMU;

自动控制装置PSS、气门快关;继电保护装置及有远方设置功能管理终端;华北电力调度数据网络接入路由器及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和系统。

2)非控制区业务系统:继电保护无远方设置功能管理终端;故障录波装置;优化调度管理系统终端;AGC/AVC性能监视管理系统终端等。

3)管理信息大区业务系统;OMS系统终端。

3、技术措施管理

1)在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生产控制区内,禁止以各种方式开通与 互联网的连接;限制开通拨号功能,对于维护工作必要开通的拨号功能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列入日常运行管理中,做到随用随开,建立严格的登记制度。

2)对生产控制区中的PC机要实施严格的网络安全管理,再介入前要对其进行防病毒和打补丁措施,做好接入记录。在网络边界运行的计算机应采用经过安全加固的Linux或Unix操作系统。

3)对于属于控制区、非控制区但部署在自动化机房以外的终端、工作站,应关闭或拆除主机的软盘驱动、光盘驱动、USB接口、串行口等。

4)所有接入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产品,必须通过国家制定机构安全检测证明。

五、工程实施的安全管理

1、安全防护方案的实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贸委30号令、国家电监会5号令以及本文件的有关规定。

2、本厂二次系统相关设备及系统的开发单位、供应商必须以合同条款或保密协议的方式保证所提供的设备及系统符合《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的要求,并在设备及系统的生命期内对此负责。

3、本厂电力二次系统各相关设备及系统的供应商必须承诺;所提供的设备及系统中不包含任何安全隐患,并承担由此引发的连带责任,终生有效。

4、本厂二次系统相关设备及系统的工程实施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

5、本厂新建的电力二次系统工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行业的有关安全防护标准、法规、法令、规定等、6、本厂的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实施方案必须经过其上级信息安全主管部门或其所属上一级电力调度机构的审核、批准,完工后必须经过上述机构验收。

7、未经履行相关手续及非调度中心安全防护专责或授权人员,任何人、任何单位不得进行任何涉及本厂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操作。

六、设备和应用系统的接入管理

1、本厂根据华北网相关规定,由华北网调度中心负责在华北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内进行设备、应用、服务的接入工作。

2、本厂接入华北电力调度数据网络的技术方案和安全防护措施方案须经调度中心核准,并备案。

3、本厂在二次系统中接入任何新的应用系统或设备,必须经该系统所属管理机构安全防护专责审查批准后,方可在安全管理人员的监管下实施。

4、加强系统接入的过程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厂商技术人员的安全监督、安全培训管理,包括对厂商技术人员的安全培训、安全制度落实以及厂商技术人员笔记本的安全管理。

5、对于要接入本厂二次系统新的安全防护装置要进行严格的离线测试及稳定性考研,编写详细的接入方案,并填写入深秋报告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后方可进行实施。

6、本厂应加强二次系统现有安全防护体系的变更管理,在进行网络结构变更前要具有详细的变更方案,标准结构变更后符合原系统相关业务的性能要求。填写变更申请报告,经过本厂安全防护主管部门的批准后方可进行实施。

7、对于本厂安全防护尚未满足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及相关文件要求的系统,特别是NCS、DCS系统都能必须彻底断开控制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及外部网络的任何网络连接。

8、对本厂进入华北网系统的二次系统及设备要进行安全性测试认证。

七、安全评估管理

1、本厂应将二次系统安全评估纳入电力系统安全评价体系。

2、安全防护评估内容包括:风险评估、演戏、漏洞检查、安全体系的评估、安全设备的部署及性能评估、安全管理措施的评估等。

3、本厂二次系统应每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估。

4、本厂二次系统的新系统在投运之前、老系统进行安全整改之后或进行重大改造或升级后必须精心安全评估。

5、对本厂生产控制大区安全评估的所有记录、数据、结果等均不容以任何形式带出本厂,按国家有关要求做好保密工作。

八、应急处理

1、本厂应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安全防护应急指挥机构。

2、本厂必须制定安全防护应急处理预案,建立全面的应急响应体系,制定规范、完整的应急处理和应急流程,定期进行预演或模拟验证,不断完善信息安全通报机制。

3、本厂发现所管辖的二次系统受到攻击或侵害,特别是电力生产控制大区出现安全防护事故、遭到黑客、恶意代码攻击和其他任务破坏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向调度中心和信息安全烛光部门报告,必须按应急处理预案立即采取相应的安全 应急措施。并通报有网络连接的相连单位(有关的调度机构及发电厂和变电站),以便采取快速相应和联合动态防护措施,防止事件扩大。同时注意保护事故现场,以便进行调查取证和事故分析。

九、保密工作

1、强化信息安全和保密意识,对二次系统专业安全防护设施、调度数字证书、本厂的安全防护方案及实施情况、调度数据网络结构及IP地址等参数配置、策略设置、信息安全评估和安全监察的相关情况、生产控制系统内部关键结构及设置等关键档案。以及系统调试、测试记录和验收报告等资料要严格进行安全管理,切实做好保密工作。

2、本厂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图纸、资料应齐全、准确,并及时进行更新,保持与实际相符。

3、凡涉及本厂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秘密的各种载体(印有保密字体的文件)、二次系统的相关文件、资料应设立安全防护档案专责人员保管。不得在没有想要保密措施的计算机系统中处理、存储和传输,做好废弃资料的处理,严禁随意丢弃。

4、安全防护档案资料未经本才安全防护档案专责人批准和记录,不得复制和摘抄。

5、所有员工不准在各类媒体上发表及本厂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论文或机密内容和信息。

十、附则

1、本制度由山西兆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仪电维护部负责编制,生产技术部负责解释。

浅谈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 第6篇

关键词: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101-0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我国各大电力企业在计算机网络上的应用已经被普及。而在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我国的黑客技术也在不断攻击各系统的漏洞。一旦系统被木马和病毒攻击引起系统瘫痪,则会让电力企业丢失大量的数据信息,让各方面的工作无法有序进行。因此,加强和重视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不少电力企业网络系统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

1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工作的基本概述

1.1 干扰电力二次系统安全运行的因素

干扰电力二次系统安全的因素有很多,而风险频发的地点一般在于继电保护室、通讯机房和监控系统。在二次系统安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旁路控制、窃听、黑客病毒和木马的攻击、非法使用、信息泄露以及违法授权等方面。这些风险对电力二次系统安全运行造成的干扰影响不可忽视,一旦系统遭到攻击则会让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失控、大量设备故障,甚至会让全厂断电、停止工作。

1.2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主要目标

由于各种各样的不安全因素对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运行产生着严重的威胁,为了避免风险的发生或者极力减少已出现风险对二次系统的干扰,对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工作的强力进行已经迫在眉睫。其中安全防护工作的目的在于强化系统的防御保护能力,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防止各种故障和事故导致系统崩溃发生等。同时,这也意味着将从根本上提高对二次系统的管理力度,以维护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运行。

2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现状和技术

2.1 防护现状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目前主要采取的措施分别在于安全分析、网络专用、横向隔离以及纵向认证四个方面。

①安全分析和网络专用。为了防止各种不安全因素对电力二次系统各区域造成威胁,系统将用安全分析的方式将系统进行分区。对系统安全区的规划标准是根据不同业务和数据信息的具体状况,将系统大致分为生产控制和管理两大区域。网络专用方面根据各方面分工的不同分别建立其相应的网络专区,防止各区域间网络数据的相互干扰。

②横向隔离和纵向认证。横向隔离是将安全分析环节中经过系统规划的各安全区域进行隔离。常用的隔离手段一般都是通过设备控制,将各区域进行隔离。而在纵向认证方面,系统应大幅度提高访问监控和用户认证的警觉力度,对系统信息进行密码保护,让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得以被强化。同时,通过纵向认证的方式确保系统中数据和信息的传输和交流实现安全监控。

2.2 安全防护技术

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技术具体在以上四个方面体现。其中,在各个已规划的安全区之间采取唯一的连接通道,以保证其安全性。为各安全区启用严密的防火墙程序,严格管理和控制系统信息。实行审核备案模式,设定网络协议和安全证书,必须保证在受到系统信任的情况下才能进行相关的连接和操作。对各安全区的主机进行管理,无关软件的清除以及USB的授权管理。同时,在二次系统上所有的操作和行为包括对系统的升级等动作都将被记录,且定期实施安全评估。

3 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策略

①强化监控系统的网络安全屏障。为了保证目前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强化监控系统的网络安全屏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想要让监控系统的网络安全屏障功能得到强化、智能地拦截掉不必要的服务,则必须从二次系统的监控装置和隔离装置上入手。提高隔离装置的隔离性能和监控装置的严密性,禁止不安全和不受信任的信息通过其进入到系统内部。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系统受到不安全因素的攻击。

②网络隔离装置集中控制。简化不必要的程序,免除双端修改程序等措施在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工作上体现出了网络隔离装置集中控制的重要性。这样的措施即将把所有的安全任务都落实到隔离装置上,因此,隔离装置的性能和安全筛选强度上也都必须有相应的提高。简化双端程序将避免电力系统操作中一些多余的测试和设定工作,而将隔离装置进行集中控制也将更方便于工作人员对系统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同时,大幅度提升系统信息的安全可靠性。

③进行网络存取和访问的监控。所有工作人员在进行网络存取和访问时都会经过系统的监控和记录。在所有的操作过程中信息是否安全、是否有不恰当的行为都会受到系统的智能检测。同时,系统会根据预设信息自行判断,当系统安全可能受到威胁时将会监控装置将会自动报警。

④防止监控系统信息外泄。为了防止监控系统信息外漏,不为外部攻击创造条件。工作人员在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对漏洞的修补和对系统的定期维护。只有在不断地反复的检查和关注下才能让外部攻击无计可趁,只有认真仔细地考虑好和分析出每一个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细小内容才能从整体上促进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御性能的提高。

4 结 语

综上所述,电力二次系统的安全防护管理工作主要在于对外攻击的防御,对系统不安全因素和信息的隔离、过滤,以及对系统内部信息的保密管理等。除了在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工作中大量地应用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以外,为了保证系统信息的安全性,企业应该对内部信息管理人员进行慎重的把关。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责任意识将是确保电力二次系统安全运行以及有效发挥防护技术性能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力.中山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2] 章政海.电厂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设计研究[J].电力信息化,2013,(1).

[3] 金学成,孙炜,梁野,等.电力二次系统内网安全监视平台的设计和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1,(16).

电力二次系统的新发展 第7篇

根据全国二次防护总体框架要求, 电力二次系统, 必须将所有的重要业务系统与办公信息系统隔离, 这样就必须在安全隔离区内部署一套企业级的防病毒中心, 同时由于安全防护框架的要求, 该套防病毒中心必须能在全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共享应用, 达到全网统一规划, 建设及实施统一的防病毒策略, 以取得良好效果。

1 防病毒中心的定位

一套完整的企业级防病毒中心应包括中心服务器, 分服务器, 服务器端, 客户端, 邮件服务器及网关服务器。中心服务器主要提供病毒代码的升级与分发, 同时也作为也作为防病毒中心的数据库服务器, 接受各种病毒报告以及向上一级防病毒中心提出告警, 分服务器提供与中心服务器基本相同功能;客户端, 不管使用何种操作系统, 都必须有相应的防病毒软件进行安装防范;服务器端与客户端类似, 不同的服务器类型如ALPHA, SUN及不同的操作系统, 也需要安装相应的防病毒软件;目前邮件已成为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个好的邮件或群件病毒防护系统可以很好地和服务器的邮件传输无缝结合, 完成对服务器和邮件正文的病毒清除;网关是隔离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的重要设备, 在网关级别进行病毒防护可以起到对外部网络中病毒的隔离作用。

目前自动化系统安全隔离区内的网络业务及业务系统服务器很多, 设备类型, 操作系统种类纵多。隔离区内主要是业务系统的各类服务器, 邮件服务器根据二次防护总体框架, 隔离区内不允许使用邮件服务, WEB等服务, 特别是在安全区Ⅰ内严禁使用, 隔离区内外中间使用专用网络隔离设备, 所以不需要选用邮件服务器组件和网关选件。因此, 自动化系统隔离区内防病毒中心的定位就是中心服务器, 分服务器及服务器端和客户端选件。

选定防病毒中心后, 还要对整个防病毒中心部署与实施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和解决方案。对于自动化系统网络来说, 防病毒并不只是保护某一台或几台服务器和客户端, 需要建立起多层次, 立体的病毒防护体系, 而且要具备完善的管理系统来设置和维护防病毒策略, 实现从服务器到工作站的全面防护, 形成一个涉及全网, 从上到下, 立体的, 完整的基于广域网的病毒防护体系。

首先, 应确立防病毒中心的管理模式, 为了实现整个网络的防病毒产品和策略的统一, 集中, 智能管理, 尽可能少地影响网络和计算机性能, 调度自动化系统防病毒中心应采用分层控制, 集中管理模式;也就是说, 在整个调度自动化系统内联网系统我们制定并采用统一的防病毒策略, 同时调度中心, 各分局分别部署一台中心服务器, 各自管理自己的网络 (如需要, 系统总中心也可管理各分中心网络) , 各分中心防病毒服务器与系统总中心相联, 病毒代码由总中心分发更新, 总中心的病毒代码更新采取离线方式:由专职人员定期到隔离区外去拷贝经过病毒查杀的病毒更新码;各分中心所辖的客户端则由分中心分发病毒代码更新。

其次, 要部署防病毒中心, 就必须了解自动化系统安全隔离区内的网络拓扑结构。根据二次防护总体框架, 安全区Ⅰ和Ⅱ内主站的每个业务系统都分配在不同的VPN内, 安全区Ⅰ和Ⅱ之间通过防火墙隔离, 相同安全区内的各业务系统之间也通过防火墙隔离;同时安全区Ⅰ和Ⅱ, 在纵向上分别形成2个不同的VPN通道, 原则上互不通信。因此, 考虑防病毒中心设置时, 必须符合这种特殊的网络结构, 保证防病毒中心在分发, 安装以及配置时畅通。

同时, 对安全隔离区内的所有业务系统, 服务器进行统计, 要求防病毒中心必须覆盖所有网络内的服务器。

根据上述要求, 在安全隔离区内部署防病毒中心, 由于各业务系统均十分重要, 存在许多网段;其次, 防病毒中心必须覆盖调度自动化系统内的所有业务主机, 包括广域网内的变电站系统, 集控站系统, 各分局自动化系统等。因此, 应将防病毒中心也看作为一个业务系统, 安排独立网段, 并在纵向形成单独的VPN通道, 通过路由重分布, 将需要访问该VPN的网段路由发布进该VPN, 实现网络互通。通过各级防病毒中心服务器, 对安全隔离区内各业务系统网段上的主机进行客户端软件的安装, 升级, 配置, 病毒代码的更新以及一些日常管理工作, 形成一个全区域的病毒防护体系。

2 结语

病毒防护工作, 并不是简单的建立一个防病毒中心就能解决的, 防病毒工作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在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的同时, 需要运用管理手段建立起内部的病毒防护和运行管理工作体系。运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管理水平, 通过有效的管理来保证防病毒系统的高效运行, 使防病毒工作制度化, 确保自动化系统安全, 稳定, 持续地运行。

参考文献

电站电气二次系统综合研究 第8篇

一、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

考虑到工程的重要性,就其电气二次设计时应确定以下几点目标:

1)为避免短时间内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设计时采用最新的水电站技术;

2)充分利用计算机在自动化领域的重要作用,尽量减小人力投入;

3)为提高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倡使用数字设备,加强操作的智能化;

4)发展远程控制技术,实现自动化。

(二)原则

由于本电站从设计到施工乃至设备采购等涉及面的广泛性,二次设计时应制定以下原则:

1)以沉余的方式对出现故障后对整个机组造成安全威胁的硬件,以保证电站安全稳定的运行;

2)确保主设备运行安全信息准确传递;

3)辅助系统若未与电站主设备控制和操作有直接关系的,不与现地控制单元直接互联。

二、计算机监控及发变组的保护配置研究

(一)计算机监控系统

1)网络结构方面。左岸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分厂站层信息网、下层控制网和现场总线网3个层次,这种方式对不同类型信息的分层传递十分有利,提高了其传递过程中信息的可靠性。三峡左岸电站功能分布和数据分布方式的计算机整个监控系统无主结构,工作站中与监控有关的实时信息全部直接来自LCU,数据库的出现故障与否对电站设备的监控及控制没有任何的影响。

2)现地控制单元方面。经过大量的调研和比对,寻找到一种配置相对简单、电缆接线相对较少,且有效增加系统的可靠性的方案:采用1个机箱、双CPU、双电源模块、双以太网及双现场总线模块。

3)信息连接接口的方式。对于信息传输较为频繁的线路,通过远程I/O模块与主线相连的信息采集模式,但注意I/O模块安装距离不能过远;采用硬接线和现场总线并用的方式采集励磁、调速以及继电保护等系统的信息;辅助系统除跳闸、停机等的信号不直接与计算机现地控制单元相连接,这样可有效的减少电缆接线的数量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二)发变组保护误动分析

1)机组保护状况及误动分析。出现误动的原因主要有:各个部门信息交接不到位、产品质量不合格、设计原理不够完善。以往需要一整套的机组保护:

a.各装置之间串并联线路出现断线;

b.分属装置数量多,出错概率大;

c.回路复杂),必须采用主机之下的一体化(即双主机双下线)的设计方案,有效的从各个方面减少误动发生的概率。

零部件质量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解决:

a.加强生产管理体制的管理,在生产环境中铺设防静电地面,有效减少故障发生率;

b.提高各芯片的使用性能,缩减硬件配件数量,减小故障率。设计原理不够完善的问题,通过分析原因、完善保护判据来解决,一体化后,将原件数据全部导入装置,既便于数据的采集,进而完善保护判据,有效减少误动故障的发生率。

2)配置的重复与误动的关系。机组保护双重配置后,便产生了故障率随着配置设备的翻倍而成倍增加的说法,此说法片面,设计原理若不够完善的话,仅仅配置单套保护同样会发生误动故障;采用主后一体化后,减少了大量配件的安装及使用,恰好解决了因双重配置而带来的误动故障的发生率,双重配置后,配置两个中央处理器,对于误动信息的处理可以做到双管齐下,有效减少误动故障的出现。由此可见,双重配置不但没有增大误动的发生率,反而使之降低了,客观反映出主后一体化的方案切实可行。

三、结语

三峡左岸水电站已投产运行机组运行良好,通过主后一体化设计方案的采用,有效的降低了误动故障的发生率,设计的目标基本达到,通过对误动主要原因(各个部门信息交接不到位、产品质量不合格、设计原理不够完善)的分析与研究,实现了各项设备的协调运转。

摘要:本文以三峡左岸大坝为例谈电站电气二次系统的综合研究,三峡左岸为保证主要机电设备运行满足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技术先进性的要求,在设计阶段对计算机监控、继电保护、机组励磁等二次系统中的主要技术问题进行了反复的比较选择。计算机监控以光纤为传输介质选择3层网络结构。在保护屏A中配置裂相保护和完全纵差保护统称继电保护,并按1-2-3分支和4-5分支形式在发电机定子中性点侧进行分组;在保护屏B中设置不平衡保护。以法国LENOIR ELEC公司的直流接触器为DC灭磁开关,开关的额定分段能力在4000V时21KA、5600V时15KA,能够达到各种情况的要求标准。对三峡左岸电站二次系统的设计、目标、原则以及计算机监控和发变组继电保护方面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着重介绍。

关键词:二次系统,目标及原则,主要技术问题,三峡左岸电站

参考文献

[1]DL/T866-2004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选择及计算导则[S].2004.

[2]袁季修,盛和乐,吴聚业.保护用电流互感器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一种家庭废水二次利用系统 第9篇

关键词:家庭废水,二次利用,液位继电器,自动控制

1 前言

目前,全球性的缺水问题对居民节约用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本课题前人已经做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存在一些不足,有的过滤效果不佳,有的使用不便,有的能耗较高,有的需占用大量空间,未能得到推广。

本项目的研究利用了活性炭层过滤颗粒杂质,利用海绵吸附油污,采用一只100W交流电机及继电器控制电路实现自动控制,降低能源消耗,并合理利用厨房中水槽下及天花板上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缺陷。适用于任何家庭中有二次利用价值的废水,其创新性主要在于实现自动或手动两种控制方式,采用多层过滤,且过滤层可定期更换等。实现功能:(1)集水箱(处理箱)水位达到上限时自动向蓄水箱抽水,达到下限时自动停止抽水;(2)蓄水箱水位达到上限时自动停止向蓄水箱抽水,达到下限自动开始抽水;(3)控制系统失效时由手动开关控制抽水;(4)集水箱(处理箱)和蓄水箱都设有溢流口。

2 系统组成

本系统包括一个100W电动机水泵、一个置于厨房中水槽以下的集水箱(处理箱)、一个设置于天花板以上的储水箱和由液位继电器、中间继电器、水位控制器以及开关等电器元件组成的控制电路。集水箱(处理箱)和储水箱均由防锈能力较强的锌铁皮制成。

2.1 集水箱(处理箱)

集水箱(处理箱)内部由固定隔板分为两部分,由“人工选择机构”决定“含油污”和“无油污”的废水分别进入这两部分进行处理[1];无油污废水处理部分设置有废水过滤层,过滤层由上下交错的,且可更换的刚性隔板和一层活性炭层组成;含油污废水处理部分在无油污处理部分过滤的基础上,在活性炭过滤层之前设置一由海绵和铁筛组成的油污吸附层;集水箱(处理箱)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溢流口和排渣口;集水箱(处理箱)的侧壁设置控制水泵自动开、停的液位控制器及当水位过高时的报警装置。如图1所示。

2.2 储水箱

储水箱设置于厨房天花板之上的隐蔽空间,其一侧设置有溢流管,底部设置有出水管。

控制电路的各个探头安装于集水箱(处理箱)和储水箱的侧壁;水箱之间以管道相连。

3 系统工作过程

如图2,无油污废水从水槽1经人工分水机构2流入集水箱(处理箱),废水从隔板4翻越经活性炭层5进行处理。含油污废水经水管流入集水箱(处理箱),废水从隔板4翻越经海绵吸油层后再经活性炭层5进行处理。6和7分别是水满溢出口和排渣口。集水箱(处理箱)的另一端连接水泵,水泵和继电器[2]、水位控制器组成控制系统。A、B、C、D、E是由水位控制器控制,(5)、(6)、(7)由继电器控制。水位达到A点,水位控制器控制水泵抽水,下降到B点停止抽水;当储水箱10的水位到达E点时水位控制器控制水泵也不再抽水(无论集水箱3中水量多少)。在水泵停止抽水、溢出口6被堵导致水位上升到(5)时继电器控制的报警装置将报警。水泵与储水箱10用PVC管相连,储水箱的排水口与马桶11连接,加以利用。

1.水槽2.人工分水机构3.集水箱(处理箱)4.隔板(海绵吸附层)5.活性炭层6.水满溢出口7.排渣口8.电动机水泵9.PVC管10.储水箱11.马桶(5),(6),(7),A,B,C,D,E.水位控制器和液位继电器探头

3.1 废水的过滤

集水箱(处理箱)用固定刚性隔板分为两部分。无油污处理部分又被分为4个部分。含油污处理部分被固定在箱壁上的隔板、海绵吸油层和活性炭过滤层分为5个部分。如图3所示。

3.1.1 无油污废水的过滤

当无油污废水从进水口进入集水箱(处理箱),即进入第一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靠连通器原理接通,废水在这个空间里经过足够时间的沉积,除去了密度较大的颗粒杂质。

当水位达到第二块隔板的高度时,此时废水已经过了足够时间的沉积而从第二部分翻到第三部分。第三块隔板是为钢丝网和活性炭夹层。从第二部分翻过来的废水经过活性炭层的过滤进入第四部分。

3.1.2 含油污废水的过滤

当含油污废水从进水口进入集水箱(处理箱),即进入第一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靠连通器原理接通,废水在这个空间里经过足够时间的沉积,除去了密度较大的颗粒杂质。

当水位达到第二块隔板的高度时,此时废水已经过了足够时间的沉积而从第二部分翻到第三部分。经过海绵吸油层吸附油污后进入第四部分,再经活性炭层的过滤进入第五部分。

3.2 废水的抽取、储存

当第四部分水位达到上限位置时,水位控制器控制电动机[3]带动水泵自动向储水箱抽水;当水源不足,即第四部分水位达到下限位置时,水位控制器控制电动机自动停止抽水;储水箱水位达到上限位置时,水位控制器控制控制电动机停止抽水(无论集水箱(处理箱)中水量多少都不再抽,若集水箱(处理箱)中水量过多则由溢出口排入下水道)。

水位控制器和继电器安装如图4所示。

A、B、C、D、E由水位控制器控制,5、6、7由液位继电器控制;A为储水箱上限水位控制点,水位上升到A点水与探头接触,水位控制器自动断泵;B为储水箱下限水位控制点,水位下降到B点水与探头脱离,水位控制器自动开泵;C为上、下水箱公用线,放在上、下水箱的最低点;D为集水箱(处理箱)下限水位控制点,水位下降到D点,水与探头脱离,水位控制器自动断泵;E为集水箱(处理箱)上限水位控制点,水位上升到E点,水与探头接触,水位控制器自动开泵;5为报警水位控制点,水位上升到5点,开启报警器;6为报警下限水位控制点,水位下降到6点,解除报警;7放在水箱最低位。

3.3 系统的安全

在集水箱(处理箱)进水的第一部分上部开有一个溢水口,在储水箱的上部也开有一个溢水口。这两个溢水口都直接与下水道相连。集水箱(处理箱)上的溢出口如果被渣滓封堵不能正常排水,在水位达到溢出口中部时液位继电器控制的报警装置将启动提醒人们排渣;储水箱边的溢出口是防止水位控制器出现异常情况,在储水箱水满时不能控制电动机停止工作所设的应急排水口。在集水箱(处理箱)的下部开有一个排渣孔,用于在清洗水箱时排出渣滓。系统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可以将隔板从箱体里抽出来,分别对箱体和隔板进行清洗。

4 系统的特点

(1)自动控制使用方便:本系统只需接通电源,即可在水位控制器和继电器的控制下自动完成各功能。若控制部分出现故障还可人工控制电动机起动或停止。

(2)设有多重过滤:在集水箱(处理箱)中设置有多重过滤层,一二块隔板相互交错以去除密度较大的颗粒和漂浮在水面的杂质,第三块活性炭层将进一步净化水质。

(3)处理过的水有多种用途:可用于冲洗便器,洗刷墩布、拖把、浇花、养鱼等。

(4)过滤层可定期清洗或者更换:过滤用的隔板、活性炭层都可以反复使用,定期清洗或者更换。

(5)本系统成本低廉:本系统所用材料均为市场廉价产品,造价低。电动机的额定功率[4]为100W,流量为0.5m3/h,电动机抽5m3水才用电1kWh。

5 结论

继电保护二次系统状态在线监测 第10篇

关键词:继电保护,监测系统,在线监测

我国电力系统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在继电保护二次系统中, 其运行环境日趋复杂化, 继电保护二次系统若是出现故障, 极有可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严重的甚至将会危及到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所以电力技术工作者对继电保护二次系统的监测与状态评估工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竭力通过精准把握其运行状态, 使二次系统的稳定运行得以保证。从现在来看, 以往传统的检测和状态评估已满足不了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需求, 构建一个全新的在线监测系统, 促进全面开展继电保护二次系统状态的评估工作, 已经成为当代电力系统技术发展中的核心任务。

1 当前继电保护二次系统在线监测的构建

1.1 系统的有关概述

在原有具备成熟系统的条件下, 加入状态监控装置、数字采集单元与数字录波装置等于新系统中, 智能操作箱完全代替传统操作箱, 采用光缆作为信息传输通道, IEC6 1850 (变电站网络与通信协议) 作为其信息传输的标准要求, 上述方案与原有系统的组合构成新的闭环在线监测系统, 从而使二次系统状态的在线监测得以实现。

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 合并单元能够就地对模拟量进行采集, 而智能操作箱可以进行采集状态量, 最终在线监测工作系统中可以获得全部的数据信息。而模型与各项数据信息都是在IEC6 1850 (变电站网络与通信协议) 信息传输标准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 交换机可对这些模型与信息进行汇总及整理, 而接受数据传递的是综合监控装置与故障录波装置, 同时可记录有关的数据模型, 在后台接收到信息之后, 要想进行分析线监测工作的各项实时数据, 可采取可编程控制程序 (PLC) , 它可以有效实现有关各类型的逻辑评估判断与状态检测工作。

1.2 工作相关分析

1.2.1 就地采集模拟量

该项工作是由PT/CT的端子箱与合并单元两者合作进行开展的, 后者安装于前者旁, 两者可进行采集继电保护装置的各种电压、电流的输入量, 再以IEC6 1850 (变电站网络与通信协议) 格式把有关数据传输至综合测控装置中。其中交流电压信号主要是以并联形式进行的, 而交流电流信号的采集主要是以钳形测量装置开展的, 并且在接收端处配备速断熔丝。以规约转换器来实现数据信号的格式转换, 此装置能把全部的信号转换成为IEC6 1850 (变电站网络与通信协议) 格式。且规约转换器在对全部信号进行采集的同时, 还能够应用通信装置生成采集信息报告, 将信息报告作为文件进行存储, 以有助于作为以后数据处理的重要依据。

1.2.2 采集状态量

智能操作箱可以进行接收保护装置、测控装置的开入与开出状态量, 采取空接点作为其信息采集接入的方式, 在采集信号当中不会使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转受到影响。智能操作箱可以代替常规操作箱完成所有的相关操作, 并且能够实施监测二次回路。智能操作箱对变位信息进行传递会采用GOOSE的方式, 有利于综合监控装置接收并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 然后对二次回路运行状态的监测进行获取。

1.2.3 整合处理数据信息

综合测控装置作为系统中数据整合处理的重要装置, 它经由IEC61850协议和监测系统进行有效连接, 以对数据信息进行获取, 然后再加以整合分析。在综合测控装置的运行当中, 交换机为系统提供支撑会以其时钟同步功能进行。还有网络故障录波分析器装置同样可以整合处理有关信息, 它可以用来进行记录与分析故障电压、电流的信息。

1.2.4 评估状态的检测

此项工作的实施是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与可视化软件来实现的, 可视化系统能把不同信息以状态图与曲线等形态进行显示,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逻辑图显示保护元件的状态也能够让可视化得以实现。在线监测装置对输出、输入回路状态的检测中, 经由装置的开出和开入输入量得到显现, 同时能够应用继电器接入点对状态检修的有关需求发出报警信号。

2 继电保护二次系统的状态评估工作

二次系统的状态评估工作主要有:对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研究、结合数据信息进行系统状态的判定、研究改善故障状态的策略该3个方面, 经由该3个方面的工作, 会使二次系统的运行状态最终得到有效改善。以下就对各个方面的工作作出具体的分析:

2.1 对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研究

在线监测系统捕获到各项数据信息后, 将会统一的整合处理这些信息, 然后经由对各项数据显示的系统状态加以细化分析, 检查二次系统有无存在哪些问题, 并详细记录好发现的问题。而对于获取及分析系统荷载与功率输出方面的数据, 需要更好地同正常状态下的数据信息进行比较, 从而可以显示出系统运行的详细状态。在地各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当中, 应重点分析电能效应与供电传输的有关数据, 促进全面有效分析系统数据信息, 使在线监测系统的稳定运行得到保证, 进而把继电保护装置与二次回路列入周密的监测之内。

2.2 结合数据信息进行系统状态的判定

为了发现信息资料所显示出不寻常的运行状态, 将正常状态下的数据信息与监测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对比, 这些是在确保全部信息在检测完后所进行的, 然后更好地进行分析各项异常产生的原因, 这主要是为了状态调整的开展所提供的信息支撑。

2.3 研究改善故障状态的策略

通过进行检测与状态评估继电保护二次系统, 当发现系统中有故障状态的存在, 则更加要进行分析研究其故障状态, 找到出现故障状态的缘由, 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对应策略, 保证二次系统的可靠安全运行。详细而言, 主要是从监测数据信息显示的故障内外部因素, 比如潮湿、发热等, 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相关的二次回路, 第一时准确对存在问题有所发现。然后经由深化分析也能对二次回路零部件的功能正常情况加以有效判断, 发现当中有问题的存在, 经由技术的修理或者更换, 可让二次回路的工作恢复至良好状态。当有出现二次回路处在高危的状态之时, 监测系统会不断地发出报警信号, 技术工作者应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维修工作, 致使二次系统的运行恢复至正常状态。

3 结束语

二次安防系统 第11篇

【关键词】二次设备;智能电网 ;传感器

1.智能变电站设备

1.1 电子式互感器

传统电磁式互器由于使用了铁芯,不可避免地存在饱和及铁磁谐振等问题,难以实现大范围测量,同一互感器很难同时满足测量和继电保护的需要。电磁式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不能开路,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不能短路,否则将危及人身及设备安全。电磁式互感器由于绝缘降低,运行中经常发生爆炸现象,危及电力系统安全运行。

针对传统电磁式互感器的缺陷,电子式互感器逐渐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电子式互感器分为有源与无源两种,其中全光纤电流互感器为无源型,它基于磁光法拉第效应原理,采用光纤作为传感介质,不存在铁磁共振和磁滞后饱和,同时具有频带宽、动态范围大、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1]。

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ECT/EVT)与保护设备的接口实现途径,从系统可靠性和技术发展两个方面考虑,一般采用数字化。即:对ECT/EVT 所输出的电流、电压信号进行就地数字化后,通过光纤、合并单元、网络设备等传输至保护、测控设备。采样值数字化传输是数字化变电站区别于当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技术特征之一。

1.2 智能开关设备

与常规变电站开关设备相比,智能变电站在应用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开关设备信息化。智能化的开关设备将监测更多设备自身状态信息,全面实现对开关设备的物理状况、动作情况、运行工况等方面的信息化实现;在自动化功能方面,进一步实现智能化,在控制功能、状态自检测、状态检修等方面实现智能化控制操作;设备信息及智能功能,可通过网络实现与上级系统及其它设备的运行配合,自动化程度更高,具有比常规自动化设备更多、更复杂的自动化功能;具备互动化能力,与上级监控设备、系统及相关设备、调度及用户等及时交换信息,分布协同操作。

智能开关设备[2]是将信息技术、传感器与传统高压电器组合,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新型传感器和电力电子技术建立断路器的二次系统,形成具有智能功能的高压电器。其主要特点如由微机控制、电力电子组成的执行单元,可按电压波形控制跳、合闸角度,精确控制跳、合闸过程的时间;新型传感器与微机相配合,独立采集运行数据,可早期检测设备缺陷进行故障预报;采用传感器技术对高压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记录、分类和评估,为设备维护、维修提供决策。

监测信息量最大化、判定方式多样化、综合监控手段和专家人工智能方法等可使对故障的判定更加准确和及时。采用网络连接技术,整体信息共享,在断路器与断路器、断路器与间隔层、变电站层之间建立标准化的通信网络,是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的重要基础之一。

未来智能开关设备的特点及功能主要有:

①智能操作功能

智能开关设备可直接处理设备信息并独立执行本地功能,如采集开关设备运行状态信号、控制操作等功能。

②智能控制功能

智能开关设备的智能控制功能应能实现在最佳状态进行开断,按电压波形控制跳、合闸角度,精确控制跳、合闸时间,减少瞬时过电压,并能实现定相位合闸、定相位分闸,按照指定的程序顺序控制。

③开关设备工作状态的在线监测与诊断功能

在线监视功能应能实现对设备的各项电性能,磁性能、温度、开关机械和机构动作情况进行在线监视,以满足状态检修、状态监测以及状态评估的需要,并据此提出检修计划,安排实施。

④功能集成

具有保护、测控、录波、测量计量功能。

⑤开关设备的数字化通信接口

智能开关设备应具备数字化通信接口,以 IEC61850 通信规约接入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具备设备就地调试、打印的接口等。

2.相关技术与二次设备

2.1 在线监测技术

以往对于变压器、断路器等变电站一次设备的工作状况多年来普遍采用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预试制度,即定期停电后进行预防性试验(离线)来掌握其信息以决定能否继续运行,存在需要停电、试验真实性和实时性差等缺点。

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是通过在线监测各种变电设备的状态参数,反映设备健康状况,实现变电设备状态的在线监测,同时采用专家分析系统进行科学的诊断和分析,以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的异常征兆,发出报警,避免发生设备事故,并可为设备状态检修提供基础数据;系统投入实际运行后,可以延长预防性试验的周期,替代预防性试验。

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采集变压器、断路器&GIS、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等主要高压设备状态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实时显示、诊断分析、故障报警、参数设置等,实现对变电站电气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的系统化和智能化,使其具备自身状态信息管理、诊断、评估和控制的功能,通过与智能综合组件结合或集成,构成具有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控功能的统一实体实现其智能化。

同时,进行可视化展示并发送到上级系统,为智能电网实现基于状态检测的设备全寿命周期综合优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全面提升设备智能化水平,实现电网安全在线预警和设备智能化监控。

2.2 合并单元

合并单元作为数字互感器、智能化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保护、测控和计量设备的中间连接环节,其主要功能是接收一次设备的信号,并对采样的数据进行汇总。根据二次接入设备的要求,输出相同或不同的数值和开关信号,同时可接收二次设备的输出信号,至智能化一次设备。

2.3 网络化的二次设备

智能变电站系统网络化的二次设备架构采用三层网络结构: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

站控层包括监控主机、远动通信机等。站控层由计算机网络连接的系统主机、工作站、远动主机、保护信息子站等设备组成,提供变电站内运行的人机联系界面,实现管理控制间隔层设备等功能,形成全站监控、管理中心,并可与调度中心、集控中心、保护信息主站通信。智能变电站相比传统变电站,整个站控层网络采用IEC61850通信标准,其模型描述能力大大提高、装置互操作性大大增强。

间隔层一般按断路器间隔划分,具有测量控制单元或继电保护元件。站控层、间隔层设备组双光纤以太网,间隔层保护测控设备直接连接到站控层网络中。间隔层由各种不同间隔的装置组成,这些装置直接通过局域网络或者串行总线与变电站层联系;也可设有数据管理机或保护管理机,分别管理各测量、监视元件和各保护元件,然后集中由数据管理机或保护管理机与变电站层通信。过程层是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结合面,或者说过程层是指智能化电气设备的智能化部分。

过程层的主要功能分为三类:

(1)实现运行电气量检测;

(2)运行设备状态检测;

(3)操作控制命令执行。

智能断路器或紧凑型断路器设备、数字互感器及变电站中低压侧的保护测控一体化,实现了变电站机电一体化设计。

3.总结

本文通过对智能电网变电设备与技术的探讨,得出结论,实现智能化变电站对我国变电站的自动化运行和管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的技术和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文恕.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协议IEC 61850介绍[J].电网技术,2001,25(9):8-9.

锅炉二次风量控制系统浅析 第12篇

保证燃料在炉膛中完全燃烧是锅炉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合理的风煤配比是影响炉内燃烧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燃烧系统二次风自动控制系统投运的状况并不理想。为了提高风量测量的可靠性,风量变送器要考虑冗余。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原因有二:一是作为风煤配比好坏的氧量信号测量可靠性、准确性和实时性差;二是二次风执行机构不灵敏。而要做到这点,必须有适当的风量和燃料量相配合,即要有合适的空燃比。某300MW机组的风量系统有一次风、二次风两部分组成。其中二次风主要用来帮助燃料在炉膛中燃烧,一次风主要用来携带煤粉。二次风由一台二次风机供给,采用改变二次风机变频器的转速来控制送风量的大小,使烟气中的含氧量保持最佳值,从而保证锅炉燃烧系统配置最佳空燃比,使锅炉达到最高的热效率。

按照燃料元素分析,要使燃料完全燃烧,实际送风量要比理论空气量多一些,实际风量比理论风量多多少可用过剩空气系数α衡量,α=V/V理论。实际空气量过高时,会增加风机的耗电和排烟损失;空气量过低,又会增加不完全燃烧,使锅炉热效率降低,保持锅炉热效率最高的α为1.2~1.4之间。过剩空气系数α还可用炉膛出口烟气中含氧量的百分数O2%衡量。在完全燃烧情况下,过剩空气系数α与O2%关系为:undefined

由此可知,O2%与α成反比。

2二次风量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

氧量空燃比串级系统用氧量信号校正空燃比系统的误差。这是目前采用的比较普遍的控制方案,如图1所示。该系统副环能快速保证最佳空燃比,至于给料量误差,可以用烟气中的含氧量作串级校正。

3二次风量控制系统总体结构及分析

3.1氧量修正系数的形成

主蒸汽流量经函数发生器转换成氧量设定值,锅炉尾部烟道在省煤器附近左右各安装有一个烟气含氧量测量点。烟气含氧量测量点“二取中”后的平均值作为烟气中含氧量的实测值。以上所得的氧量设定值与实测值比较后,得其偏差信号,送往氧量校正器的入口,经PI运算的输出信号就是氧量修正系数。

3.2风量偏差信号的形成

送风量信号的测量值是通过得到二次风机的出口风量信号经校正后与一次风机出口流量经校正后的信号相加得到得,由于风量信号测量的准确性直接受风温的影响,故风量信号需经风温校正。再经氧量校正就是总风量测量信号。图2为一次风量和二次风量分别进行校正后求和得到的总风量信号,这个信号送入PID控制器作为被调量。

总风量指令信号的形成是通过计算得到的,总燃煤量为三台给煤机燃煤量信号的总和,对应于总燃煤量BM所需要的风量VM与总燃煤量成正比。即

VM=f(BM)=KMBM

式中,KM为常数,其取值范围为0.95~1.05 ,具体数值应根据燃用煤的成分决定。同理,总燃油量所需的风量也于总燃油量成正比,即

Vu=f(Bu)=KuBu

总燃料量(BM+Bu)所需要的总风量为(VM+Vu),与负荷指令信号及最小风量信号进入大选模块,大选模块的输出就是总风量指令信号。

风量偏差信号为风量指令信号与总风量测量信号的偏差。该风量偏差送到风量控制器再经过一个手/自动切换器和两个两路切换开关后成为二次风机的变频指令。

3.3控制系统的跟踪

当控制回路均处于手动方式时,控制系统处于跟踪状态。由乘法器将零信号引入,切断了风量偏差信号,因此,二次风机的变频指令为零,为控制回路的手/自动无扰切换创造了条件。在跟踪状态下,PI调节的输出应跟踪二次风机的变频器反馈。

图3为二次风量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

以上是本人对二次风量控制系统的粗浅认识,肯定还存在缺点和不足,随着设计和调试工作的不断深入,对二次风量控制系统的理解将会更加全面和透彻。

参考文献

[1]华东电业管理局.热工自动控制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

[2]张建华.热工仪表及自动装置[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黄新元.电站锅炉运行与燃烧调整[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二次安防系统范文

二次安防系统范文(精选12篇)二次安防系统 第1篇1 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目标实现及原则分析1.1 二次安全防护系统目标实现电力系统当中的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