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临床输血学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临床输血学范文(精选7篇)

临床输血学 第1篇

案例教学是指把案例引入课堂, 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以其独特的理念与教学模式, 在法学、管理学、医学等领域的教育教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2]。我们也尝试在临床输血学本科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 并对两年来的经验及不足进行了总结。

1 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 采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手段, 将学习者置于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 积极参与, 平等对话和研讨,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3]。

案例式教学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情景案例教学课, 最先应用于医学和法学学科, 其后应用于管理和其他学科教育。案例式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 主要应用于法学、医学和商业等学科的高等教育中,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案例式教学已日趋规范, 对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尤其是在着重培养临床实践能力的医学教育中, 对提高医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及临床实践能力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4,5]。

临床输血学案例教学法是将临床输血病例应用于课堂教学, 通过学生参与病例讨论, 最后由教师总结其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随着医学整体发展需要, 在医学生中开展输血医学教育势在必行。只有经过适当的输血医学教育, 才能更好地使用输血治疗手段, 做到临床安全合理用血, 减少医疗纠纷, 节约血液资源。输血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单纯的理论知识堆砌式的教学方法, 只能使学生单纯的理解只言片语的概念, 而不能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临床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科特点, 采用案例教学法。根据不同的知识点来选择不同的案例, 让学生去摸索研究, 学会学习并解决各种临床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2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将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上, 从单项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流[6]。先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 在充分分析的前提下提出问题, 然后学习相关的理论, 并在理论学习后再次面对相关案例, 巩固对临床情况的认识以及对临床输血学基础理论的理解。

2.1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

在案例法教学中, 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 来自临床实际的案例, 不可太复杂。应遵循针对性、启发性、典型性的原则紧紧围绕临床输血学的基础知识、重点内容与常见情况进行选择。首先,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方案;其次, 运用案例的时间应恰当, 可选择在课前预习、课中或课尾。教师应将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贯穿于所选案例中, 并对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分析、归纳。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运用中融会贯通, 从而强化所学的基础知识。最后, 教师应合理设计问题, 将问题贯穿于案例讲解过程, 引导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下是我们在疑难血型鉴定的典型案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入院前在当地医院检查为AB型, 入院后血型鉴定 (1) 正定型抗-A4+, 抗-B±, 抗-A、B3; (2) 反定型Ac-, Bc-, Oc-。后经复查, 用高效价抗-B (效价为256) 复检, 抗-B2+; (1) 唾液中含A、B物质; (2) 红细胞可吸收放散抗-B; (3) 3个月后复查B抗原恢复正常。结论:AB型, 白血病导致血型抗原减弱。讨论: (1) 白血病患者血型抗原“变异”是变少 (弱) 不变多 (强) ; (2) 吸收/放散试验及唾液中血型物质检测有助于鉴定弱抗原; (3) 高效价抗血清有助于正确判定血型; (4) 一般反定型不受干扰, 因此不干扰主侧配血; (5) 疾病缓解后, 血型抗原恢复。通过此案例的教学, 不仅使同学们回顾了关于血型鉴定的基础知识, 还使同学们在讨论总结中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 从而强化了这一知识点的学习。

2.2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取决于教师的组织, 很多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不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案例的讨论学习中。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鼓励、引导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7]。

课前预习阶段:课堂教学之前, 教师先将案例发给学生, 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查阅相关文献并利用网络资源, 搜集相关信息积极思考, 初步形成案例中所提问题的解决方案。使得学生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在每一个病例学习中得到锻炼, 并且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案例讨论及总结:在案例讨论环节中, 可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 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分别讨论, 这样不同组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意见, 从而使学生对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先给出以下案例:男, 50岁, 因腰腿痛反复发作10年加重1个半月入院, 经MR检查示腰2/3、3/4间盘突出, 腰5骶1椎间盘突出, 腰椎管狭窄, 腰椎退行性变, 经手术治愈。术前:Hb 158g/L, HCT0.48, PlT 123109/L。术中、术后未查血常规, 术中失血量1, 000ml。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患者所需要输注的血液制品类型或治疗方案, 并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选择若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在讨论的最后, 由教师指出讨论中的正确与不足, 并进行重点内容的补充与归纳。通过学生完成案例作业,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解决临床问题能力, 而且可以作为教学反馈, 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

3 案例教学法的效果

案例教学是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规律的重要体现。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发现学习而获取知识, 只有通过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地根据以前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了解外在信息, 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并纳入认知结构中[8]。案例教学中学生主动查找文献, 辨析统计分析方法是否正确, 在实践中学习,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9]。

3.1 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临床输血学涉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多个领域, 在救治伤员时能够发挥其本身特有的作用。通过临床输血知识的学习, 结合其他方法也同样发挥着协同作用。医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实习阶段, 甚至正式从事临床工作后, 不善于把理论应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之中, 往往不能够制定出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学生通过临床输血典型案例的学习讨论, 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临床教学中, 就具体的外科或内科病例对学生提出是否需要输血, 输血治疗方案等问题, 学生以医师的角色参与实际的病例讨论,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新生儿溶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病例的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相结合进行病例讨论,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内科疾病的回忆, 还通过病例进行学习, 缩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开启了学生利用临床输血学知识解决实际病例的新思维。

3.2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 学生听。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参与教学, 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通过组织学生对病例相关问题的准备及讨论, 激活学生的思维, 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在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及给予输血治疗方案后, 教师应对学生的输血治疗方案作出点评, 指出学生在分析及治疗病情方面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阐述正确方法。这一切既需要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 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技能与临床经验, 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实践证明, 采用案例教学法, 不仅能够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传统的临床见习带教多为讲座式, 教师是主体, 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灌输知识, 导致学生处于消极状态, 接收程度较差, 学习效率较低。而在案例教学中, 学生和教师都是主体。通过案例讨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临床问题,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科学精神, 提高了教学质量。

4 案例教学法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 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准备工作。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 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全部知识点的教学, 因此必须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 同时一学期内不宜安排过多的课时采取这一教学法。其次, 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具备较好的组织引导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引导不好, 就会影响教学效果, 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最后, 案例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单个案例常常难以涵盖学生需要掌握的全部理论知识。案例讨论时也常会出现就事论事的现象, 或者发言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因此, 案例教学应与讲授法优化组合使用, 所需的基础知识由讲授法去完成, 临床实践以案例教学法来实施完成。

总而言之, 案例教学法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其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在临床输血学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 对促进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 比如案例的选择、课时的安排、课程的组织协凋等,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最佳方案处理这些问题, 以保证在采用案例教学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本文以案例教学法在临床输血学本科教学中的实践为依据, 在此基础上举例探讨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探讨其经验及不足, 以期提高对临床输血学案例教学的认识, 总结出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临床输血学,案例教学法,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田兆嵩.临床输血学 (第2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3.

[2]陈小喆.案例教学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23) :65-66.

[3]傅永刚, 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33.

[4]薛磊, 王来根, 潘铁文, 等.案例法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5) :1039-1040.

[5]陈继红, 罗和生, 董卫国, 等.案例教学法与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法相结合在内科学消化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0, 30 (2) :250-252.

[6]王纪中, 张丽霞.案例教学法应用初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报, 2000 (3) :51-52.

[7]黄英, 禚学军.案例教学法应把握的几个原则[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5) :133.

[8]张洪, 章军建, 张晓琴, 等.案例教学法在硕士研究生临床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17 (4) :686-688.

临床输血学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共抽取我院在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输血案例5820例, 其中有男性患者3016例, 女2804例, 年龄在12~78岁之间, 平均 (53±12.36) 岁。

1.2 方法

将统计的5820例输血案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 针对输血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有输血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误差发生率等。

2 结果

2.1 输血成功率

经统计发现, 自我院开始实施《临床输血规范》与《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以来, 输血成功率得以显著提高, 由2007年的52.98%升高至2011年的98.06%。各年输血成功率统计详见表1。

2.2 输血不良反应和误差发生率

经统计, 在2007年至2011年间, 各年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有免疫性反应和非免疫性反应。详见表2。

2.3 经血传播疾病检出率

在实施《临床输血规范》与《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以来经血传播疾病的检出率也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3 讨论

经本次研究我们得知提高输血安全的主要措施包括有以下几点: (1) 降低不必要的输血, 开展科学、合理使用血液, 对成分输血进行提倡, 同时对自体输血进行鼓励。输血治疗所存在的风险性警示临床医师在患者实施输血治疗的过程中, 应权衡利弊, 对输血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2]。 (2) 重视血液管理以输血工作, 对血液制品的监管工作进行有效加强。使输血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对于输血工作者以及一些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将血液安全、血液质量时刻作为所有工作的最主要前提, 应采取可能以及必要的措施使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得到有效降低[3]。 (3) 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筛选, 对自愿无偿献血予以大力提倡和鼓励。在献血者无偿献血前应对其展开严格的既往史筛查、体格检查以及严格的血液筛查等工作。在体检询问过程中, 要对高危人群的排查给予特别的注意。 (4) 对《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予以严格落实, 使检测水平得到提高, 并检测质量对予以保证[4]。 (5) 对输血制度进行完善。譬如说对医院输血委员会予以成立。对一些予以院内培训以及讲座活动有效开展。在输血前应对输血同意书进行签署。 (6) 将血液中的白细胞予以去除, 使白细胞引起的不良反应得以有效降低。 (7) 对血制品制备的无菌技术操作予以有效加强[5]。

摘要:目的 对降低临床输血风险和输血误差的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搜集我院在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输血案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统计发现, 我院在2007年至2011年间输血率、无偿献血率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献血者经血传播疾病、梅毒、乙型肝炎的检出率均发生明显降低。结论 规范临床输血和血液质量管理能够有效提高输血率和输血质量, 降低输血风险和输血误差, 值得临床注意。

关键词:降低,输血风险,输血误差,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钦辉, 高峰译.安全血液和血液制品[M].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艾滋病项目, 2006:120-121.

[2]吴建忠, 郭永建, 陈君海.建立安全献血机制筑牢血液安全第一道防线[J].中国输血杂志, 2010, 23 (10) :809-810.

[3]杨天楹, 杨成民, 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009:401-402.

[4]张新平, 霍金荣, 徐海锋.临床输血风险及风险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 2010, 20 (11) :40-41.

输血科在医院临床输血管理中的作用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2008年全院各临床科室的用血量、用血成分比例、临床输血申请单、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卡、血标本接收质量记录等资料。

1.2 方法

1.2.1 所有用血量均以单位(U)计算。

全血以200 ml为1 U,成分血由200 ml全血制备成1 U,血浆以100 ml为1 U,血小板每人份10 U计算。成分输血率(%)=成分血U÷(全血U+成分血U)×100%;红细胞使用率(%)=红细胞数U÷(全血U+红细胞数U)×100%

1.2.2 统计不规范申请单、不合格标本记录的例次及输血反应漏报并进行分析。

2 结果

2007~2008年医院临床用血情况见表1、图1。输血科在加强了对临床输血质量管理后,与2007年相比,成分输血率和红细胞使用率上升,全血的使用量下降,输血反应发生率下降。不合格的血标本、输血申请单例次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回报率达100%,见表2。

3 讨论

3.1 做好输血管理工作,规范临床输血医疗行为

由于临床输血的程序繁多,需要多方人员参与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每一工作程序都应符合规范,才能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为了规范输血医疗行为,提高输血工作的质量,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对临床输血的要求,制定了我院的临床输血申请程序、大量输血审批程序、血标本抽取和接收的操作标准等。输血科在加大对自身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临床科室输血工作的监控。着重在输血申请单的审核、血标本的签收及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的回收这三个程序上进行质量把关。通过监控可了解到临床医师对输血指征的把握程度,血液成分的选择及用量是否合理。对于不合理的输血申请,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建议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提高输血疗效回避风险。而对于不符合输血指征的输血申请,则劝导临床医师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减少输血导致的免疫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当发现填写不完整的输血申请单时,如项目漏填、特别是遗漏输血史或妊娠史的均予以退回,要求临床重新补填。重视血标本的质量,对验收不合格的标本或者发现申请单与血标本的患者信息不一致的均给予拒收,退回临床要求重新抽取。在纠正不规范的医疗行为过程中,不合格的输血申请单和不合格的血标本出现次数大幅度下降,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的回收已做到100%(表2)。规范的临床输血医疗行为和程序,使输血工作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3.2 开展输血检测新技术,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准确的ABO、Rh血型鉴定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首要程序。抗体筛查可以发现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避免因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3]。新技术的引用可使输血前检测更为准确可靠。微柱凝胶方法是建立在传统血型血清学的基础上的一项免疫学检测新技术,与传统的盐水法和凝聚胺法比较,它具有标准化、灵敏度高的特点,能检测到十分微弱的抗原抗体反应和不完全抗体。微柱凝胶技术在国外输血界已逐渐作为常规应用[4]。在2007年末我科采用了先进的微柱凝胶卡式免疫法用于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自应用以来,已检测出133例由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或不规则抗体所致交叉配血不和,而用盐水法和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其反应则显示不出来。如给这类患者输血会造成输注无效并易发生输血反应。对于这种情况,建议临床医师暂缓给患者输血,如必须输则应选用洗涤红细胞输注。有效避免和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由2007年的0.66%下降到2008年的0.55%。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输血的检测水平,同时也提高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

3.3 坚持进行科学用血的培训,更新临床输血观念

为宣传和推广临床输血的规范标准,树立输血新概念,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将“科学合理用血”的内容纳入了每年为年轻医师和进修医师设立的上岗教育培训班的课程。输血科每年都多次对年轻医师和进修医师进行“合理用血及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取得良好的效果。输血知识的宣传,让临床医师了解了输血的法规法律,提高输血风险意识,掌握输血指征和输血适应证。了解血液制品的功能,正确选择血液成分,知道在各种血液制品中因输注血浆和全血引起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很高,而全血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是引起输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5,6]。成分输血能避免或减少患者不需要的血液成分输入,并可减少引起不良反应、副作用和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在日常的输血工作中,输血科也经常就输血中遇到的问题与临床沟通,耐心解答临床的咨询,积极宣传输血新的观念,对不合理的用血进行干预。通过不断的努力,临床医师对各种血液成分的使用日趋合理,全血用量大为减少。红细胞使用率由2007年的88.62%上升到2008年的93.66%成分输血率由95.64%上升到97.53%。医院临床用血情况的变化,充分体现出输血科对临床输血指导作用,同时也说明了输血科良好的输血管理工作在临床安全输血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印则,兰炯采.加强血清学培训与研究,提高输血水平[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1):3-5.

[2]焦伟,叶临湘.新形势下的医院输血科建设和质量管理[J].广西医学,2005,3(27):444-445.

[3]李勇,杨贵贞.人类红细胞血型学实用理论与实践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9-157.

[4]Cate J C4th,Reilly N.Eval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geltest for 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ing in a community hospital laboratory[J].Arch Patho-1Lab Med,1999,123(8):693697.

[5]于卫健,陈玫,叶萍,等.大连市6家综合性医院输血反应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36-237.

临床输血学 第4篇

关键词:输血,质量管理,输血安全

输血是现代医疗中重要的抢救、治疗手段和措施, 近些年来临床用血量不断的增加, 加强临床输血管理已迫在眉睫。安全输血是有效而无害的输血, 符合技术法律法规规范的合理输血, 有效达到治疗效果, 而且各环节员工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才能为临床用血提供保障。医疗机构输血科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面临的压力与风险也较大, 应引起主管部门与医疗机构的足够重视。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安全输血保证策略包括建立运行国家输血服务体系并实施输血管理体系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QMS) 。输血管理是输血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国际标准ISO9000-2000融入医疗机构输血科质量管理构建临床输血安全管理体系, 使输血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可提升临床输血服务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卫生部 (现卫计委) 《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本院输血科将法律法规的内容与IS09000-2000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科学整合, 持续改进, 确保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本院2004年输血科正式成立以来, 全院临床供血未发生因血液质量导致的医疗纠纷和医疗安全事故。以下对本院加强输血质量管理的建设和执行进行阐述。

1 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

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一个组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质量目标的体系。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包括该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组织结构和资源管理运行的全过程和持续改进的过程[1]。在以分管院长为首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 质量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及医疗、护理和输血科 (血库) 人员共同参与,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要求, 确定统一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建立完善适合本单位的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2,3,4]。输血是临床上救治患者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为了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2012年《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输血科必须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来推动临床合理用血, 确保输血不良事件和输血医疗纠纷的发生。

1.1 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建立

编制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保证输血安全。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 覆盖到供血者和受血者输血申请及输血前血液检测前、中、后整个过程, 对储血、配血、发血全过程进行控制。确保了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极大提高了供血库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其中《质量手册》是纲领性文件, 规定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程序间相互关系, 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准则, 属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主体文件。程序文件是承接《质量手册》、引出作业文件的作用。作业文件是供血库工作人员开展某项具体操作、试验操作步骤的文件, 是员工的操作指南。包括各类实验标准操作规程 (如SOP文件) 、关键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离心机、热合机、融浆机等) 和供血库相关规章制度 (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等) 。记录文件是记载实验室活动状态和过程的文件, 属于证据性和追溯性文件。也是质量记录文件, 是指与质量活动有关的记录, 如《输血记录单》、《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本及分析登记本》、《废弃物 (液) 处理登记本》。实验室日常工作的详细记录文件还包括《血清学实验室室内室间质量控制登记本》、《交叉配血登记本》等。质量手册由质量负责人编写, 上报主管院长批准, 另外文件资料由相关负责人编写, 但最终由质量负责人统一审核后发放。文件资料可根据其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存档, 文件室温存放, 做到防火防潮, 有专人负责保管资料室钥匙。已经归档的文件内容严禁修改。

1.2 管理机构的设置

根据卫生部 (现卫计委)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要求, 本院成立了以医疗副院长为主任委员、医务处、输血科和医院相关管理、临床、输血、麻醉、护理、检验等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贯彻临床用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制订本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负责本院临床用血的管理和技术指导, 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况, 开展临床用血质量评价工作, 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分析临床用血不良事件, 提出处理和改进措施;医院把临床输血安全列入全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内容由医务科和院输血管理委员会成立了考核小组, 针对临床科室成分输血率、输血申请单、输血同意书等各项记录填写的完整情况进行考核, 并评价临床各科输血适应证情况, 每周对临床科室和输血科进行考核或随机抽查, 发现差错限期整改并追踪整改效果。

1.3 人力资源管理

输血科工作人员均具备中等以上医学学历及初级以上检验卫生技术职称。按照医院床位数和医院年用血量来决定人员配置;并成立了送血队, 均有执业资格的护士承担。为实现对检验前各个环节质量的有效控制, 根据《岗位管理制度》、《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对参与各个环节的人员 (医生、护士、检验技师人员) 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 经过专门考核并获得相应资质才能从事相关操作, 所有证书、考核结果和工作人员签名均存档。制订年度培训计划, 每个人都要清晰地知道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要有熟练掌握临床输血相关知识来提高沟通、交流、服务于临床的能力, 明确自己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 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1.4 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管理

建立完善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每件设备应有唯一性标签、标记, 应记录影响检验性能的每件设备, 包括设备的制造商名称、型号、序列号或其它唯一识别、接收时的状态等。对仪器设备的考察、购买、使用、保养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商品试剂日益增多, 不同厂家、产品之间, 同一厂家的不同批号之间都存在着灵敏度高低之差异。因此, 要严把试剂质量关, 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试剂和质控血清, 每一批试剂查对厂址、许可证号、生产批号、失效日期、保存温度及规格, 使用前做好室内质控对比, 一定要使用配套的试剂和校准品。按照试剂要求分类进行冷藏、冷冻、常温保存有效保证试剂的质量。

1.5 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 和室间质评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EQA) 是QMS构建的重要环节, 作者参加卫生部 (现卫计委) 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EQA, 在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每日实验前应进行IQC。EQA建立在IQC之上, 又以服务于IQC为目的, 是独立的经授权实验室监控本地区各实验室IQC的实效性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回顾性了解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 评估实验室的检测能力。IQC是输血实验室不可缺少的常规内容, 是质量保证的基本要求之一。IQC是说明一次实验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依据, 尤其是弱阳性质控品最为重要, 可间接反应检测试剂的灵敏度, 防止弱阳性漏检, 真实反映了试剂质量和实验室检测水平[5]。建立输血相容性室内质控SOP, 能够使室内质控的开展、实施、失控处理、失控原因等具有详细记录。

1.6 网络信息化管理

加强输血实验室信息系统数据或信息的完整性。临床用血量大, 出入库频繁, 管理工作繁琐, 通过与血站建立PASS联网系统对医院用血调配给予了强大的支持, 系统自动同步数据, 保证了医院数据的及时性、有效性、完整性。保证了血站能够及时获取医院库存用血情况, 制定相应用血调配。输血实验室通过建立实验室信息系统 (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 并与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实现对接, 实现整个管理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输血科信息系统的建立可全面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数据可靠性, 对血液成分能过进行有效的追溯、溯源。为防止系统意外瘫痪和数据丢失破坏, 实验室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制度》, 对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并对员工进行授权管理, 防止未授权的人员进入系统对数据的调取、修改、破坏实验室信息。保证血液出入库及相关信息的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可控性。

1.7 实验室环境管理

输血科是储血、配血、发血的核心场所, 因此对实验室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制定和实施《输血科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做好生物安全防护, 防止工作人员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根据生物安全要求输血科配、发血室按二级实验室标准建设, 防止交叉污染确保生物安全。出入污染区更换专用的衣服和拖鞋, 必要时戴口罩、帽子和手套。非输血科工作人员严禁出入实验室;室内保持安静、整洁、有序, 操作台面整洁, 地面清洁防滑。要求每天记录实验室温度和湿度, 对操作台和储血室紫外线消毒1 h, 用500 mg/L有效氯擦拭桌面和地面, 每周对储血冰箱用500 mg/L有效氯擦拭, 每月对实验室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院内感染环境学监测等。要求达到《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标准, 既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 (90 mm) 的细菌菌落数<8 cfu/10 min或<200 cfu/m3[3]。实验室内禁止吸烟、吃零食、喝水和存放食物。废弃物应消毒处理, 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分开, 专人收集后集中到指定地点焚烧。

1.8 临床输血过程及环节的质量控制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配合从临床输血的申请到受血者样本的采集送检;从配血、发血到临床输血、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馈;从推行成份用血到加强临床合理、科学用血;从监督落实有关输血法律法规的实施, 到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 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临床医护人员的配合与协作。因此, 临床科室与输血科人员之间良好的沟通和相互配合, 是确保临床安全用血的重要保证。

2 输血科的质量审核和持续改进

2.1 质量审核是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检查质量控制工作的完整性和核实质量体系的有效性。依据法律法规和用血管理制度, 本院建立由输血科、医务科组成的审核小组, 对人员资质、试剂仪器设备、实验室环境及各种记录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 查找问题, 及时纠正,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稳步运行、持续发展。

2.2 质量持续改进覆盖临床输血服务各个环节, 通过差错处理对每一次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都会对输血质量管理带来正面效应。定期对全部质量体系运行文件进行系统评审, 识别任何潜在的不符合项来源, 及时发现、纠正差错, 制定有力措施和实施全面有效的持续改进, 预防未来差错的发生。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上述管理机制及各环节的严格质量管理, 不断改进输血服务质量, 建立并实施科学规范的安全输注标准和监控体系, 真正实现临床血液安全输注质量改进的PDCA循环[6]。本院输血科严格执行卫生部 (现卫计委) 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并结合IS09000:2000的要求进行了血液质量质控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主动深入临床科室, 密切配合临床需要, 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开展新的实验项目和技术革新, 加强输血科质量管理的深度与广度, 实行全面质量控制;加强内部管理信息化、程序化、规范化, 强化临床输血管理,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曼海.加强输血管理保证用血安全.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11) :1807-1808.

[2]蒋亮, 钟凤朝, 魏子辉, 等.基层医院输血科工作现状及改进.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19) :3758-3761.

[3]苗桂芬.加强医院血库管理, 提高输血安全.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9) :208.

[4]许丽影.基本提高输血质量的输血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5) :278-279.

[5]刘延, 周菁, 孙玮.试论输血科质量体系的建立.北京医学, 2005, 27 (4) :229-232.

临床输血安全工作体会 第5篇

1 建立完善的输血管理制度[1]

据《临床输血规范》等相关文件规定,对临床输血的具体实施制定了严谨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是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前提。首先是申请临床用血的开单医师,实施具体操作的临床护士和检验员,这几个岗位都要有具体要求细则;其次是注重平时的宣传力度,注重培训指导,使得每一位参与临床输血的医护人员都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能,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第三是参与临床输血的所有医护人员都要树立安全输血意识,时时刻刻把输血安全工作记在心中,以杜绝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

2 严格复查血型避免医疗事故发生[2]

在临床输血治疗中,为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在严格遵守各项规定规范的同时,还要及时的为每一位需要临床输血的患者建立档案,详细记录输血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住院号、输血时间以及输血目的等信息,以备患者再次就医需要输血时快速调档查阅,以对患者及时采取正确的输血治疗。输血前,必须准确鉴定患者的血型,无论以前是什么血型,都应以本次鉴定结果为准,血型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注意事项:(1)整个过程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对患者血型要反复验证,正反定型,最终印证后才能发出报告。血型鉴定最好用试管法;(2)确保试剂的有效性,不使用过期的、不合格的产品;(3)为避免患者反复抽血验血,延误最佳配血时间,开单医生严格按照化验单填写血型;(4)采集患者血样的医务人员,要严格核对患者信息,做到不误抽错抽血液样本;(5)需要在手术过程中输血的患者,为了不耽误手术进程及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应在手术前做好血型鉴定及备血工作;(6)为避免患者因自身因素造成的血型定型困难,在平时要多多查阅资料,采取多种定型方法。

3 交叉配血试验是关键[3]

临床配血前要对患者的各个相关资料进行核对,其中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民族、药物过敏史以及输血史等,为临床输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理论依据。配血过程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详细标注,避免混淆,多次核对,确保无误,实时观察,溶血标本禁止使用。一般是盐水配血试验与凝聚胺配血试验两种方法同时进行,患者血标本必须是3 d以内的新鲜标本,红细胞浓度为2%~5%,红细胞、血清混合悬液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的比例规范加入,两种方法交叉配血试验一致性对于结果的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配血后的血液样本,在4℃~6℃的环境下保存7 d。针对需要经常性输血的患者,要及时的抽取新鲜血液样本进行试验,避免因体内产生新的抗体而导致意外发生。

4 输血患者标本采集、输血前血液核对及输血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临床采集血液样本时,采血护士要反复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等。核对无误后签字确认,才能进行临床输血前的标本采集,做到不误抽错抽血液样本。

输血前,医护人员一定要到患者床旁再次核对患者信息,核对交叉配血试验报告单与血液血袋信息(尤其是献血员编号、血型、血液类型、血量、有效期),并再次检查血液质量情况,经医护双方确认无误签字后方可输血,并作好相关记录。

输血过程中,一定要有专人看管,发现情况,及时汇报同时做出适当处理,并作好记录,且把情况上报给输血科。

总之,输血有一定的危险性,但即使是这样,对有些疾病的治疗也是必须的。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各环节工作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恪尽职守,对患者生命负责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使每个输血患者的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也是医务工作者最大的心愿。

参考文献

[1]闻慧琴,张循善,卞茂红,等.现代临床安全输血的再探讨.临床输血与检验,2013,15(3):302-304.

[2]龙芸.输血管理对规范临床输血行为的影响.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2):1501-1502.

临床输血病历检查的意义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某院2009年~2010年临床住院患者输血病历随机抽调200份进行检查分析 (其中外科病历共1115份, 抽取100份;内科病历共1000份抽取100份) 。

1.2 方法

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资料 (性别、年龄、科室、临床诊断和情况) 、输血前相关适应症指标检测、输注血液品种、数量和时间、输血后相关指标评估 (疗效) 、输血评价 (合理性) 、输血过程记录、有无交叉配血记录单、有无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不良反应记录。

2 结果

注:每项病历按7项次计算。

3 分析

3.1 输血不良反应记录

200份输血病历中共有70份无输血不良反应记录、输血反应回报不及时。《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十三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 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 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对此临床输血工作者应予以高度重视。

3.2 输血后相关疗效指标评估

200份输血病历中共有26份病历无输血后相关疗效指标评估。根据科学合理用血, 血液输注后, 应做相应的疗效评估, 以便制定更适合患者的用血计划。

3.3 输血治疗同意书

200输血病历中共有24份无输血知情同意书, 少部分缺陷表现有三: (1) 填写不完全。输血治疗同意书没有认真填写输血史及孕产情况。 (2) 签名不完备。有的输血治疗同意书没有医师签字, 有的缺少签字日期。 (3) 有的医师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时间延后于输血时间。《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六条是这样的:决定输血治疗前, 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 意, 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

4 讨论

4.1 在医疗活动中, 由于病历书写质量缺陷导致的医疗纠纷屡见不鲜[1]。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8条规定:“书证应当提交原件”, 故医方应当把握好客观事实的记录, 即使发生“医疗纠纷”, 可以提供客观存在的原始材料, 也是反应诉讼证据的最本质特征。输血病历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真实及医护记录不一致等将埋下医疗纠纷隐患。《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条、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 医疗机构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材料应包括病历资料原件, 这就要求临床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时应注重保全原始医疗文书, 并保证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规范性。在鉴定材料的真实性问题上, 医医学会的专家无法核实认定, 但根据《鉴定办法》第16条规定, 如果当事人提供的材料不真实, 医学会有权终止组织鉴定。

4.2 根据卫生部政法发{2005}28号文件规定, “医疗机构

违反《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不如实提供相关材料或不配合相关调查, 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能进行的, 应当承担医疗事故的责任”。由此患方在诉讼过程中不可能去探讨纠纷诊疗行为否存在过错, 而转向力求证明病历是否虚假、伪造的, 这样一来病历被证明为虚假病历就丧失了证据力, 医疗单位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如何预防因输血而导致的医疗纠纷, 最基础的工作应是规范输血行为。具体而言, 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把握以下四点:首先, 输血前医生应如实告知患者其血液检测结果, 在输血同意书上注明, 并取得病人或家属签字认可[2]。输血治疗同意书应项目填写完整, 内容填写准确;签字日期应晚于检验报告回报日期 (结果未回报要注明) ;临时医嘱应有检验项目。其次, 应按要求进行输血前常规检测, 这对减少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第三, 配血及发血过程要求记录完整, 有献血者和患者血型、血型的复核者、配血者、交叉配血记录和签字、供血者的储血号码等的记录, 同时取血与发血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结果等。只有确保上述内容准确无误后, 双方才可签字并发出血液。第四, 应做好患者输血的病程记录、输血过程的护理记录和产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回报记录。首次输血要求有输血前病程及输血过程描述, 再次输血要求有评估记录, 在临时医嘱单中要有程序合理的医嘱记录, 同时应建立有效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

4.3 检查显示, 大部分输血病历均有规范的输血表单, 但存在书写记录缺项、不及时、涂改、归档不全等一般缺陷, 无输血过程记录和输血护理记录、无输血不良反应回报等较严重缺陷。因此, 医院管理层需加强对医护人员培训, 端正其临床输血记录的态度和行为。同时, 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科学合理用血的知识培训, 不定期对科室临床用血情况进行考核, 并定期或不定期对临床输血病历进行督查。此外, 医院应建立临床用血等级审批制度并严格执行。主管部门要支持输血科工作, 加强输血科职能;对于不按照临床用血审批制度执行的临床用血, 输血科可以拒绝配血。同时加强安全输血知识的学习, 并指导临床医师用血。

摘要:目的 探讨在临床输血工作管理中, 通过对临床输血病历的管理, 防范因输血导致的医疗纠纷。方法 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 制定医院临床输血病历的管理办法, 对某院2009年~2011年临床住院患者输血病历随机抽调200份进行检查分析 (其中外科病历共1115份, 抽取100份;内科病历共1000份抽取100份) 。结果 大部分输血病历均有规范的输血表单, 但存在书写记录缺项、不及时、涂改、归档不全等一般缺陷;无输血过程记录和输血护理记录;无输血不良反应回报等较严重缺陷。结论 通过对临床输血病历检查的结果反馈沟通后, 医护人员对临床输血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识和风险意识有所增加。

关键词:临床输血,输血病历,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王森, 任建玲, 郑丽萍, 等.防止因病案书写不当而引发医疗纠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1, 17 (10) :610.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第7篇

关键词:成分输血,临床应用

成分输血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血液各种有效成分分离, 分别制成纯度高或浓度高的制剂, 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 补充患者所需的血液成分的输血方法。成分输血具有疗效高、不良反应少、应用合理、经济的优点。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血库用血统计记录。所有用血量以ml计算, 成分1 U血为200 ml, 成分包括悬浮红细胞 (RBC) 、洗涤红细胞 (RBC) 、浓缩白细胞 (WBC) 、浓缩血小板 (手工PC) 、机采血小板 (PC) 、新鲜冰冻血浆 (FFP) 等。

2结果

树立成分输血的观念, 充分发挥血液的作用, 增加用血的安全性。一般临床大部分都能够使用成分血, 并且收到较好的效果。采取贮存部分血浆, 比如:血库贮存A、B、O、AB血浆各存2000 ml, 对于一些临床急诊输血可先输红细胞, 再补充血浆、晶体液、胶体液, 以解决临床的燃眉之急, 这样就免之了急诊送血, 减少了患者的费用, 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成分用血的比例。

3讨论

随着血液免疫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输血学的临床实践, 对于输用全血所产生的弊端, 已越来越被科研工作者所认识, 以至把输用全血视为一种潜在的“毒剂”。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组成, 而每一种成分都有其独特的复杂的多种抗原性。迄今为止在世界上除同卵双生的人的血型相同外, 还没有发现两个血型完全相同的人[1]。异型抗原物质进入受体以后, 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与输入的血型抗原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并贮存在体内, 当受体再次接受输血时, 体内产生的这些特异性抗体便与输入的相同型的抗原 (或红细胞, 或白细胞, 或血小板, 或血浆蛋白) 结合, 便产生一系列轻重不同的输血反应-抗原抗体相结合的同种免疫复合物反应。严重的输血反应可导致受血者死亡。

成分输血的原则是只给患者输注其需要的血液成分, 从而避免或减少输注患者不需要的血液成分, 降低风险, 减少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2]。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输血治疗方案。一般需补充以下血液成分:;补充红细胞, 增加血容量, 增强携氧能力;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纠正出血;补充粒细胞、免疫球蛋白等提高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抵抗力等。①红细胞输注, 主要用于需要输注红细胞的患者, 适用于:任何原因引起的慢性贫血均可输注浓缩红细胞, 因对血容量影响较小, 不会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肺水肿;急性失血如无全血时, 可输入代浆血;洗涤红细胞最常用于因输血而发生严重过敏者和输血后有反复发热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患者、有严重细菌感染而经抗生素治疗24~48 h无效时;当白血病或, 可输少白细胞的红细胞;②粒细胞输注应用浓缩白细胞应十分慎重, 因为输入粒细胞可引起输血副作用。主要适应证:当患者骨髓移植后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时, 输白细胞可能减低合并严重感染的危险, 但引起不良反应的弊病可能更大;新生儿败血症, 可明显减低其死亡率。输粒细胞时必须用与患者ABO和Rh同型的血液, 若HLA血型相配则更为有益。③血小板输注适应证于血小板数减少:一般血小板数<20×109/L且合并出血时应输入血小板;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药物或肝肾功能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等。④血浆及血浆蛋白输注, 血浆适用于:患有导致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的疾病, 如DIC等;肝功能衰竭而伴有出血倾向时;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过量等。⑤新鲜冰冻血浆含全部凝血因子, 可用于凝血因子缺乏患者;Ⅷ因子浓缩剂可用于甲型血友病止血治疗及出血的预防;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制剂, 一种混合血浆制成的冻干制剂, 含有维生素K依赖性的Ⅱ、Ⅶ、Ⅸ、X因子, 可用于乙型血友病出血的治疗。

成分输血是利用手工或机械的操作方法, 将血液中的不同组成成分完好地分离, 并有效地贮存起来。临床医生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际需要, 即缺什么血液成分就针对性地输用什么血液成分。成分输血的优点很多, 包括针对性强、浓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一血多用等, 具体如下:制剂容量小, 浓度和纯度高, 治疗效果好 因为每一种血液成分在制备过程中都要经过提纯、浓缩, 其容量很小而浓度和纯度很高, 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例如:400 ml全血加保存液50 ml, 总容量为450 ml, 但制备成2个单位浓缩血小板的容量只有25~30 ml, 只相当于全血容量的1/15, 却含有全血中60%以上的血小板。

全血的血液成分复杂, 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的机会多。如果使用单一的血液成分, 就可避免不需要的成分所引起的反应, 减少了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由于病毒在血液的各种成分中不是均匀分布的, 因而各种成分传播病毒的危险性并不一样。白细胞传播病毒的危险性最大, 血浆次之, 红细胞和血小板相对较安全。如贫血患者, 不输注全血而输注红细胞, 避免了大量输入不必要的白细胞和血浆, 减少了感染病毒的危险。

参考文献

[1]俞善丁.临床基础检验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57.

临床输血学范文

临床输血学范文(精选7篇)临床输血学 第1篇案例教学是指把案例引入课堂, 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