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引流管护理论文
术后引流管护理论文(精选7篇)
术后引流管护理论文 第1篇
1 临床资料
面部除皱术41例, 在耳前、耳后缘缝合切口的最低点各放置一硅橡胶管持续引流, 24~48h拔除。耳再造3例应用负压引流经耳垂部放置于皮肤深面, 放置4~5d。隆乳术18例, 于假体深面放置引流13例。腹壁整形术9例, 在低位放置引流管9例, 24~48h拔除。皮瓣修复术40例, 皮瓣下放置负压引流, 48~72h拔除。脂肪抽吸术204例, 于小切口处放置引流管, 24h拔除。巨乳缩小术11例, 负压引流11例。
2 引流管护理
2.1 正确选择引流物
按引流目的不同可分为预防性引流和治疗性引流。引流在整形外科手术中可起到辅助止血和防止血肿形成的作用。整形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血肿, 因此预防性引流是整形术后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引流的方式多采取橡皮片引流或硅胶管负压引流。引流物一般都是从原切口引出, 尽量不另做引流口。引流时间一般为48~72h, 放置时间过长将增加感染机会。治疗性引流主要用于皮瓣下的单纯引流。皮瓣涉及组织量大、覆盖范围广、充填腔隙大, 利用负压引流可使腔隙贴紧, 同时达到引流的目的。
2.2 引流物放置原则
整形手术在切口的缝合上要求无创或微创, 而引流物大部分从切口引出, 不另设引流口, 因此引流物应缝合固定, 引流要通畅, 避免引流不畅导致渗液、渗血积聚。固定包扎时防止引流管成锐角打折或受压, 防止血肿发生。对预防性引流可应用管径稍粗的带有多个侧孔的硅橡胶管引流, 以免渗液或血凝块堵塞引流管。引流物尽可能放置在较低位置或接近需引流的位置。隆乳术引流管一般放置在假体的深下方;面部除皱术时引流条放置在耳垂部或后颈部;应用皮肤扩张器时在扩张囊下方放置引流物;皮瓣手术时引流物置于皮瓣下。
2.3 引流物放置时间
引流物放置的时间根据其适应证、手术要求和引流量决定, 一般为48~72h。术后3~4d引流液转为淡黄, 量3~5ml, 即可拔出引流管[2]。
2.4 引流管护理
(1) 熟知引流管的作用和通向, 妥善固定, 以免脱落。 (2) 维持引流装置的无菌状态, 防止污染, 引流管皮肤出口处必须按无菌技术换药, 每天更换引流袋, 掌握引流管的拔管指征、时间及方法。 (3) 严格执行医嘱,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常识, 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 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 积极观察疗效, 及时向医师提供停药与换药的依据, 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 (4) 保持引流管通畅, 随时注意观察, 维持有效负压引流。还要注意引流管的固定, 避免移位、脱出。一般情况下, 手术后每小时挤压抽吸1次, 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准确、及时的反映病情, 及时进行处理。 (5) 应用引流管时, 要注意引流瓶的位置不能高于患者插管口的平面。搬动患者时, 应先夹住引流管;引流液超过容器1/2时, 即应倾倒, 以防因液面过高所致的逆流污染。 (6) 注意保持引流管与切口或黏膜接触部位的洁净, 每天用碘伏擦拭, 更换敷料。 (7) 分别观察记录引流物的性状、量, 外层敷料渗透及时更换并估计液体量, 引流管如无引流物流出可能是管道被堵塞, 如引流液为血性且流速快或多, 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3]。 (8) 做好病房内空气、物品、床铺的消毒隔离工作。 (9) 注意观察置管部位有无发红、肿胀, 分泌物等异常现象。
3 健康指导
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引流装置的目的及引流液的色、量、性质等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做好切口护理工作, 鼓励患者进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 补充全身营养;充分的休息;协助生活护理, 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使其树立积极配合治疗的信心, 根据医嘱和病情及时拔管。引流液逐渐减少或内容清澈无渗漏, 且24h引流量波动在10ml左右可遵医嘱由医师拔除引流管。拔管后注意引流处皮肤及组织有无异常情况。
4 体 会
引流管的护理要求护士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高度的责任心。本组病例治疗期间采用正确的管道护理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加强感染管理意识, 适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 术后恢复顺利, 引流管早期拔除, 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正芳.引流管护理单在普外科护理的使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3 (206) :1.
[2]张正英, 蒋小平.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修复儿童颈部瘢痕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13) :1970.
引流管护理 第2篇
(a)手术后护送病人回病室时,需用二把血管钳钳夹胸引流管,搬动时动作要轻巧、慎防将引流管拔出而引起开放性气胸。(b)引流管及引流阍应就算置低于胸腔水平面60~100cm,太短会影响引流,过长则易扭曲增大死腔,影响通气。检查与水封瓶是否密闭,然后开放引流夹。
(c)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术后初期每30~60分钟就要向水封瓶方向挤压引流管1次,引流管要避免受压、折曲、滑脱、堵塞。水封瓶长玻璃管水柱是否随着呼吸上、下波动,正常3的水柱上下波动约4~6cm,如出现气胸或张力性气胸的早期症状,首先应怀疑引流管补血块堵塞。
(d)维持引流系统密封性,为避免空气进入胸膜腔,水封瓶的长管应置在液面下2~3cm并保持直立位。胸壁胸引流管戳口周围要用油纱布严密包盖。如水封瓶打破,应立即夹住引流管,另换一水封瓶,然后开放钳夹,鼓励病人咳嗽,深呼吸以排出进入胸膜腔内的空气;如胸引流管不断排出大量气体时而水封瓶又被打破时,不应夹闭胸管,应立即换一水封瓶,以免造成张力性气胸。如胸引流管接头部滑脱,应立即接上并用胶布固定,助咳排了进入的气体。
(e)病人体位:如术后血压平稳可给予半卧位;使胸腔容积增大,有利于呼吸及引流,并经常鼓励病人咳嗽与深呼吸促使肺膨胀。(f)密切观察胸引流液色、性质、单位时间内引流量,如果术后每小时引流持续在200ml以上3次应做好标记,瓶上贴上胶布条,标上时间,除采取输血、应用止血药外且需保持引流管通畅以防血块堵塞引流管,必要时进行开胸止血。正常引流量第一个24小时内约500ml,并记录引流量、色。
(g)如有引流量过多或且泡漏气严重,根据程度应适当减小胸引流瓶吸引负压,以防出血或影响肺泡裂隙的愈合。
(h)气泡的观察:一般在胸部手术后胸膜腔内有积气,肺泡漏气压力大于大气压力时,气体液体可以从长玻璃下端冒出,这属于正常。但在胸腔手术后,胸腔持续引流下且病人能很好的咳嗽,肺膨胀又良好,这种情况应改变,如在术后48小时骨仍有漏气应寻找原因,如有呼吸音降低、心率加速、气急、胸闷应密切观察有无支气管胸腊瘘发生。
(i)预防感染:一切操作应坚持无菌操作,以免把感染带进胸膜腔,换瓶拔出接管时要用消毒纱布包裹,护理前要洗手,水封瓶内一般要装消毒水500ml。拔管指征;两肺呼吸音清,无漏气,引流量24小时小于50~100ml。胸内虽有积液、积气,但胸引流管已阻塞,经各种处理无法恢复其引流功能。气胸患者引流侧胸腔肺完全膨胀,呼吸音恢复,夹管24小时以上无气急者。拔管后注意点:拔管要观察病人有否呼吸困难,气胸或皮下气肿,要检查引流口密盖情况,是否继续渗液,伤口渗出即时更换敷料。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
1、病人取半坐卧位或半卧位。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各类物品均要严格消毒灭菌,预防感染。
3、正确连接各管道,水封瓶用护架保护置于床旁,连接胸腔引流管的长玻璃管必须在水平面下3—4cm。
4、牢固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常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避免因胶管扭曲,受压而造成阻塞。引流瓶的液面应低于胸腔60 cm.5、密切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状、颜色、量及气体排出、水柱波动等情况,并详细记录.如有两条引流管,应分别记录。如每小时引流量达100毫升以上,应报告医生。
6、每日更换一次引流瓶及连接管.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先用两把血管钳夹闭引流管,然后换管.防止气体进入胸腔。每1—2小时更换胸壁引流口的敷料1次。
术后引流管护理论文 第3篇
关键词T型管引流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66
T型管引流用于胆总管和肝胆管手术,起到减压和支撑的作用,以保证胆总管缝合处不致因胆总管内压力过高而使胆汁外溢,同时可促进炎症的消退,有利于愈合,防止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做好T型管的护理具有重要意义。2008~2011年对胆道手术患者28例置T型引流管病例,对所进行的引流管护理作总结分析。
护理
妥善固定,以保持引流管通畅:在改变体位或活动是注意引流管的水平高度不要超过腹部切口高度,以免引流液反流。如观察胆汁量突然减少,应注意是否有胆红素沉淀阻塞或蛔虫阻塞,是否有管道扭曲、压迫。如有阻塞,可用手由近向远挤压引流管或用少量无菌生理盐水缓慢冲洗,切勿用力推注。
观察记录胆汁的量及形状:胆汁引流一般每天300~700ml,量过少可能因T型管阻塞或肝功能衰竭所致,量多可能是胆总管下端不够通畅,正常胆汁呈深绿色或棕黄色,较清晰,无沉淀物。颜色过浓、过于稀薄(表示肝功能不佳)、浑浊(感染)或有泥沙样沉淀(结石)均不正常。同时注意观察体温及腹痛情况、小便颜色及黄疸消退情况。一般术后24小时内T型管引流量约300~500ml,呈黄色或黄绿色、清亮,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本组病例有1例术后第3~5天出现胆汁增多,1100~1450ml,胆汁内未发现沉淀物,黄绿色,患者未诉不适。针对病情,给予继续观察,术后第6天引流量开始逐渐减少。
保持无菌,防止逆行感染:每天换引流袋,并检查有无破损,注意无菌操作,平卧时引流袋应低于腋中线,防止胆汁逆流造成逆行性感染。
T型管周围皮肤的护理:每日清洁消毒T型管周围皮肤1次,并覆盖无菌纱布,如有胆汁渗漏,应及时更换纱布,并局部涂氧化锌软膏保护。应严格按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拔管护理:28例病例均术后12~14天拔除T型引流管,其拔管指征为黄疸消退、无腹痛、无发热、大小便正常、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颜色呈透明黄色或黄绿色,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及絮状物,可考虑拔管。拔管在X线下经T管行胆道造影,了解胆道下端是否通畅,若胆道通畅,可夹管3天;若无发热、腹痛、黄疸,即可拔除T型管。拔管后1周内,应警惕胆汁外漏,甚至发生腹膜炎,观察体温有无黄疸和腹痛发作,以及时处理。
观察患者全身情况:胆道疾病术后患者的营养支持,早期以胃肠外营养为主,静脉输入水电解质、氨基酸等改善全身营养状况,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胃功能恢复并有肛门排便、排气后,指导患者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低脂饮食。
T型引流管护理注意事项
要保证引流畅通无阻,经常观察“T”形管内有无炎症腐蚀的血块、坏死脱落的组织、脓性分泌物、泥沙样结石、蛔虫等堵住管腔,如有要立即处理,采用如冲洗、挤压、导丝疏通等办法。
要随时注意皮管有无扭曲、压迫,并及时纠正。只有保证“T”形管引流畅通,才能使胆道内含毒、含脓的胆汁快速引流到体外来,病情才会迅速好转。
在患者翻身时,要注意“T”形管牵拉过度而滑掉,尤其是手术后周内。一旦不慎“T”形管滑掉,轻者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重者会引起胆汁性腹膜炎及败血症,患者会出现腹膜刺激症状(用手一压腹部,即会出现反跳痛),腹胀及休克等,有明显高热、寒战、脉搏快,出现黄疸,并有呕吐,最终导致再次手术的危险。
讨论
重视术后引流液的观察及对T型管的精心护理,是保证手术效果、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HT][FL)][HJ]
[FL(3!@(0,0,0,40)K2]
脏等远离胰腺病灶器官的炎性损伤是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的直接原因。血液滤过可显著降低SAP患者血液TNF-a、IL-1b、IL-6、8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而以IL-10为主的抗炎细胞因子却呈上升趋势。CVVH治疗SAP的重要机制之一是清除细胞因子、内毒素和炎症介质,研究较多的有白三烯、血小板坏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等。本组资料表明,通过血液滤过患者的血脂也明显下降,与文献报道一致[5]。血液滤过不能滤过甘油三酯,但是血液滤过器却可以吸附血脂,而达到迅速降低血脂的作用,这在临床工作中获得了显著疗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用血液滤过治疗SAP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草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9):53.
2朱明丽,柴惠红,李莉.连续性高通性血液滤过治疗严重脓毒血症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1):252-253.
3朱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内高压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13):1457-1460.
4汤耀卿.重症胰腺炎的监测与治疗[J].中华实用外科杂志,2003,23(1):62-64.
5何葵,桂培根.连续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评价[J].南华大学学报,2004,32:199.
肝胆外科术后的引流管护理体会 第4篇
1 临床资料
2009~2012年本院共接收肝胆手术患者50例, 男23例, 女27例, 患者年龄最小32岁, 最大74岁。单纯放置腹腔引流管患者22例, 同时放置腹腔引流管和“T”型引流管者28例。
2 护理方法
2.1 腹腔引流管
(1) 所有的操作都必须在无菌要求下进行, 引流管要比出口平面低, 避免造成逆流, 让患者受到感染[1]。对引流口的引流液渗漏情况进行了解, 观察患者附近的皮肤有无红肿破损。 (2) 详细记录引流液情况, 对性质、颜色、气味等进行观察。如果引流液的情况出现了变化, 则很可能是存在并发症, 患者如果有腹胀和发热症状, 要对引流管堵塞和脱落情况进行检查。 (3) 固定好引流管, 不要让其受到挤压和折叠, 患者病情允许的话, 可以抬高床头, 促进引流。 (4) 患者的主诉是对患者的病情和疼痛情况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 (5) 一般患者的引流管在其没有进行引流后的24 h就可以拔除了, 从时间上看, 大约是术后的3 d左右。
2.2“T”型引流管
(1) “T”型引流管是在胆总管的下方, 从戳口穿出, 在腹壁处缝好。将引流管固定好, 让其通畅, 避免挤压和扭曲。引流袋的位置在腹部切口高度的下方, 平时的活动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平卧状态需要在腋中线以下, 防止逆流, 过度引流会导致胆汁流失, 也是要注意的地方。当“T”型引流管堵塞后, 需要进行加压冲洗, 但是术后1周是禁止该操作的。 (2) 更换引流袋, 使用碘伏擦拭接头部位。 (3) 观察记录胆汁的量、色、质及有无沉淀物。胆汁正常为金黄色或墨绿色, 清亮而无杂质, 术后初期, 由于胆道炎症、水肿、胆汁分泌功能低下, 每天引流量维持在150~200 ml, 随着炎症的消退, 胆汁分泌功能逐渐恢复, 引流量也随之增加, 可达300~600 ml, 至胆道下端梗阻消失时, 胆汁流入肠道部分增多, 而排出体外部分减少[2]。如果引流量没有减少, 表示患者的胆道存在远端梗阻的症状, 其胆汁有比较严重的流失情况, 老年以及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 会有食欲不佳、乏力、血糖低等症状。突然的胆汁减少以及无法引出的时候, 可能是“T”型管脱位、阻塞造成。应立即行“T”型引流管造影。“T”型引流管的引流需要根据患者的引流液性质、颜色进行病情判断, 胆道炎症和消退由棕黄色转为金黄色, 随着炎症的消退, 胆汁变为澄清, 沉渣减少。术后1~2 d胆汁显混浊的淡黄色, 以后逐渐加深, 清亮, 显黄色。若呈褐色, 混浊, 则可能有出血, 感染, 应报告医生。术后2周左右, 患者的腹痛、黄疸等都消除了, 为患者进行夹管以及胆道造影对其下端的堵塞情况进行了解, 患者没有堵塞的情况则可拔管, 在此之前需要自饭前和饭后进行夹管1 h, 对患者饱胀、腹痛、黄疸等情况进行观察。
3 并发症护理
3.1 引流管脱出
为了避免引流管的脱出, 在接引流袋后, 要对其进行固定, 将其缝合在缝线结扎部位, 引流带挂在可见处, 不影响活动的地方。翻身的时候, 应该将其拎起, 引流袋必须比引流管出口低。对处于麻醉中的患者, 要防止无意识拔管。
3.2 引流管阻塞
引流管术后会被胆液、血块堵塞, 所以要进行疏通, 操作时必须要轻, 防止导致其抽吸, 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4 小结
术后放置引流管能够促进患者的恢复, 临床中具有比较好的效果, 能够起到引流和支撑的目的, 避免并发症。基础护理确保引流管通畅, 防止出现梗阻以及感染等症状。临床中提供肝胆外科术后引流管护理是为了让患者的病情得到比较好的恢复, 尽早的恢复健康状态, 改善生活品质。
摘要:研究分析肝胆外科手术患者的引流管护理方式。外科手术使用肝胆引流管的目的是让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 避免出血梗阻和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产生。因此临床中选择肝胆引流管护理是让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保障的方法, 对改善并发症情况具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肝胆外科,引流管,护理
参考文献
[1]翁小杰.从护理投诉谈加强护理管理.护理管理杂志, 2010, 11 (5) :46.
腹腔引流管护理 第5篇
腹腔引流是在腹腔内置一引流管或引流条将渗血、渗液或消化液等引流到体外的一种外引流术。(一)腹腔引流器材 ⒈ 单腔引流管
根据创面大小和引流量选择适当粗细的引流管,并根据需要末端剪成数个侧孔。⒉ 双套管引流管
为两根直径不等的橡胶管,细管插入粗管内,使两管末端平齐,粗管和细管之间借负压吸引相互流通;另外,可从细管内注入冲洗液行冲洗用。⒊ 烟卷引流
又名雪茄引流,用狭长型乳胶套内卷入纱布制成,形似雪茄烟,具有虹吸作用。⒋ 其它
皮瓣引流、U型管、蕈头导管等。(二)腹腔引流的目的
⒈ 预防血液、消化液、渗出液等在腹腔或手术野蓄积。
⒉ 排除腹腔脓肿脓液和坏死组织,防止感染扩散,促使炎症早日消退。
(三)腹腔引流的并发症
⒈ 感染
由于引流管留置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组织反应,细菌滋生,发生感染。
⒉ 慢性窦道形成
由于置管时间长、反复感染、异物刺激等原因所致。
⒊ 引流管滑脱
因引流管固定不牢,多于病人活动时脱出。
⒋ 引流管压迫肠管
可能会导致肠梗阻、肠坏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⒌ 拔管困难
若固定缝线过紧,或留置引流管时间过长,引起拔管困难。
⒍ 其它
出血、阻塞等。
(四)腹腔引流病人常见的护理诊断
⒈ 有感染的危险:与留置腹腔引流管有关。
⒉ 知识缺乏:缺乏与留置腹腔引流管注意事项有关的知识。
⒊ 部分自理缺陷:自理缺陷:与留置引流管活动受约束有关。(五)腹腔引流的护理
⒈ 妥善固定
将引流袋用别针固定于床边或衣服上,严防因翻身、搬动、起床活动时牵拉而脱落,并减少引流管牵拉引起的疼痛。
⒉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量、气味、性状
注意引流液的变化,以便随时了解病情发展的趋势。
⒊ 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及时观察引流管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引流液是否外漏或渗出等,并定时换药。
⒋ 保持引流管通畅 管腔内有脓块、血凝块、异物等会引起引流不畅。如发现病人突然出现腹胀、伴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检查管腔有无阻塞或引流管脱出。
⒌ 严格无菌操作
更换引流袋或换药时注意无菌操作,且每周更换2~3次无菌引流袋,先消毒引流管远端引流管口后再连接,以免引起逆行性感染。
⒍ 倾听病人疼痛的主诉
术后引流管护理论文 第6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共有护士14名, 包括N0级3名, N1级6名, N2级2名, N3级2名, 护士长1名, 其中N0和N1级护士属于低年资护士。2012年10月2013年6月我科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204例, 其中包括自发性气胸34例, 创伤性血气胸29例, 肋骨骨折内固定术42例, 肺叶切除术93例, 胸腺瘤2例, 食管癌4例。其中发生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缺陷6例, 包括胸管堵管2例, 胸管脱管2例, 病情观察不及时1例, 体位不正确1例, 均与低年资护士有关, 科内通过各种护理干预, 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和专业知识, 无类似缺陷再次发生。
2 护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胸管堵管
2例肺叶切除术后患者中夜班N1级护士未定时挤捏胸管导致患者堵管、引流不畅。低年资护士不重视对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挤捏, 认为水封瓶内水柱波动明显就不用挤捏管道;其次低年资护士不知晓如何正确挤捏胸管, 导致血凝块部分或全部堵塞管道, 胸管引流不畅。
2.2 胸管脱管
1例肺叶切除术后患者下床小便, 胸管与胸瓶的接头处脱落;1例自发性气胸胸管向外滑出3 cm, 护士未及时发现, 导致胸腔内气体未有效排除, 增加留管时间。N1级护士未向患者强调应从患侧下床, 患者从健侧下床导致胸管牵拉过重脱管;N0级护士交接班不仔细, 未认真交接胸管的置管刻度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导致未及时发现胸管滑出。
2.3 病情观察不及时
1例肺叶切除术后患者, 2 h引流出500 m L液体, 中班N1级护士未及时巡视发现, 交班时发现后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未向医生汇报。
2.4 患者体位不适
1例肋骨内固定术后当日, 半卧位时间过长, 患者感觉不适后将床摇平, N1级夜班护士长时间未将患者半卧或扶起, 导致患者出血600 m L未及时引流出, 不利于病情观察。护士不知晓体位对于引流的重要性, 未意识到体位不正确的严重后果。
3 对策
3.1 加强低年资护士培训, 增强其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平。
通过科内每月2次的缺陷自报, 将不良事件在科内公开, 使其他护士都能从此不良事件中吸取教训, 改正不足, 同时科内讨论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另外向低年资护士强调护士的职责与义务, 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应及时汇报医生并协助处理, 增强其法律意识。业务能力培训包括:胸腔闭式引流管的作用、放置位置、护理规范、识别潜在危险因素, 并能采取防范措施, 意外情况的处理等[2]。定时查房提问, 不定时抽考, 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均能掌握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基本知识, 并能熟练评估引流管的安全性, 落实各项护理措施。
3.2 胸管妥善固定
3.2.1 妥善床边固定
科内胸瓶均使用医用绷带穿过胸瓶挂钩系于患者床边, 两侧挂钩均用透明胶布固定, 既能防止挂钩脱落亦不影响引流液的观察。同时指导患者认识到妥善固定的重要性, 使其不擅自将胸瓶放于地面上。指导患者翻身时动作减慢, 防止牵拉胸管。
3.2.2 搬运妥善固定
患者检查搬运时, 将胸管用双钳双向夹闭, 并将胸瓶挂于轮椅侧边或放于患者双腿之间, 避免胸瓶滑脱倾倒, 空气进入胸腔导致气胸。
3.3 保持引流通畅
3.3.1 保持适宜体位
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 无其他禁忌证时, 采取半卧位, 以利于引流液的排出。若患者半卧时间过长需平卧时, 亦应每小时将患者半卧或将患者扶起端坐, 协助其有效咳嗽深呼吸,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3.3.2 有效挤捏胸管, 保持胸管通畅
手术当日需每0.5 h~1 h挤捏胸管1次, 预防血凝块堵塞胸管。若出现引流量突然减少, 水柱波动变得微弱, 挤压时存在阻力, 则可能出现堵管, 应有效定时挤捏胸管。挤捏方法:近端堵塞, 用止血钳夹紧引流管的远端向胸腔方向挤压, 再慢慢地分开夹紧的引流管, 以免发生倒吸引流管中的液体;如疑远端引流管堵塞, 可用一只手固定引流管, 另一只手握紧引流管朝引流瓶方向滑动, 通过挤压可使血块移走[3]。
3.3.3 引流液的观察
术后患者应按照分级护理及时巡视病房,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若每小时引流液>200 m L, 连续3 h, 有活动性出血, 及时汇报医生并协助处理, 当班引流液超过500 m L, 护士应向医生汇报, 以便医生根据患者手术出血情况及时给予处理。
3.3.4 严密交接班
护士交接班时注意观察患者胸管的刻度是否与标识的刻度一致, 查看患者胸管置管处的记号是否向外滑出, 若有及时汇报处理;护士交接班时要注意检查胸管的各处接头是否连接紧密, 保持胸瓶的密闭性, 避免接头松脱导致脱管;交接班时用特殊交班本记下接班时的引流量, 以便于观察患者引流情况。注意交接水柱波动情况, 引流管通畅时, 可见到玻璃管中的水柱随呼吸上下波动;若无波动, 可让患者做深呼吸或咳嗽;若仍无波动, 表示引流管不通, 应检查原因并及时处理[4]。
3.4 健康教育及时有效
3.4.1 指导患者有效地深呼吸, 有效咳嗽、咳痰。根据患者的病情正确指导吹气球, 进行呼吸功能训练, 促进肺复张, 有利于病情恢复。
3.4.2 科内制定胸管健康教育手册, 包括胸管的作用及重要性、放置位置、如何保持通畅、如何观察引流的异常情况、胸管脱管后的紧急处理、胸管的拔管指征、如何有效深呼吸、如何有效咳嗽、下床活动注意事项等内容。向放置胸管的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 配合护士讲解, 以提高患者的知晓程度。
3.5 清理呼吸道
3.5.1 指导患者有效咳痰的方法, 根据病情必要时为患者叩背协助排痰, 教会家属如何叩背, 以便随时协助患者有效咳痰。若患者不适宜叩背, 护士应在其床头放置“禁止叩背”的警示牌, 以做警示。
3.5.2 根据患者咳痰的有效程度、痰液的黏稠程度, 适当给予雾化, 协助排痰。
3.5.3 无力咳嗽可用吸痰管吸痰或刺激气管排痰, 刺激气管排痰前患者取坐位或斜坡位, 用拇指或示指在吸气终末用力向内压胸骨窝处的气管, 并同时横向滑动, 可重复多次以刺激气管诱发咳嗽[5]。
4 讨论
低年资护士入科时间短, 经验少, 专科知识欠缺, 对某些胸外科疾病的严重性不知晓, 对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中的风险认识不足, 忽视患者的健康教育, 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发人群。通过对低年资护士进行疾病相关知识、胸腔闭式引流相关知识的培训, 能有效提高其护理水平, 保证胸腔闭式引流管患者的安全,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
[2]王秀粉.胸腔闭式引流术后不安全因素与护理对策[J].河北医药, 2011, 33 (21) :3348-3349.
[3]刘星星.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18) :93.
[4]刘岩.胸腔闭式引流术的观察与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12) :1509-1515.
术后引流管护理论文 第7篇
1 新型三腔T管的应用
传统T管对胆汁进行引流主要弊端[1]: (1) 手术中遗漏的小结石难以经T管排出; (2) 可能出现引流不畅的现象; (3) 因胆汁外漏引起各类感染; (4) 胆道冲洗不能及早进行; (5) 胆汁丢失多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应用新型三腔T型管引解决了传统T管在冲洗上的不足。其制作方法:将传统的T型引流管按常规修剪, 在距T管长臂尾端2cm~3cm的T管臂上用12号针头从腔内刺出腔外, 将1 根硬脊膜外麻醉导管 (软冲洗胶管) 头端引入T管腔内, 退出12 号针头, 将硬脊膜外麻醉导管头端直接送到T管短臂一端穿出。同法将另一根硬脊膜外麻醉导管在T型管长臂的另一侧臂上穿入T型管内, 直送到T管短臂的另一端穿出, 抽去硬脊膜外麻醉导管内的金属丝[2], 就做成了新型三腔T型引流管。与传统T管相比新型三腔T管有很多优点。首先, 新型三腔T管将冲洗时间提前, 可术后立即进行冲洗, 且可以灵活地调节位置与深度, 减轻了由腹部手术等引起的肠胃反应;其次, 新型三腔T管的引流与冲洗可同时进行, 冲洗液与引流液分道而行, 不会引起胆道内外压的变化;再次, 由于冲洗时不会引起胆道内外压的变化, 因此冲洗可持续、间断或根据病情进行人工加压;最后, 新型三腔T管在冲洗时不需要专人看管, 减轻了护理强度, 且便于护理管理的进行。
另外, 新型三腔T管也需要一个完整且坚固的T管窦道。以下是如何促进良好窦道的措施:第一, 根据影像学的资料, 选择适合病人的T管型号, 在制作新型三腔T管时T管的外径应略小于胆总管内径。第二, 缝合胆总管固定新型三腔T管时不宜过紧, 在缝合时不能损伤胆总管壁3点和9点的营养血管, 血液循环的通畅有利于窦道的形成。第三, 在安置新型三腔T管时T管长臂以与胆总管垂直且与腹壁最短的距离引出体外[3]。第四, 加强病人术后营养有利于窦道的形成, 减少窦道形成的时间;若安置引流管后出现的胃肠反应影响进食时, 应告知医生, 采取相应措施 (如针刺胃、大肠、小肠的相应穴位) 可减轻症状[4]。
2 新型三腔T管的护理
2.1 采用加强型T管固定带, 预防T管脱落T管皮下埋藏的方法因其手术简单、创口小, 明显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常应用于需长期胆道引流的病人[5]。无论是传统T管还是新型三腔T管外端都处于游离状态, 极易因为牵拉而脱出, 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尤其是全身麻醉尚未清醒的病人, 更易烦躁, 会出现不自主的运动, 因此在病人尚未清醒期间应加强巡视并妥善固定新型三腔T管。采用加强型的T管固定带, 即在腹带上新增加一条与腹带水平的T型管道, 长15cm~20cm, 角度要求与腹腔内的T型管在同一水平线, 且为了适应不同体型的病人, 在T管固定带的一端采用弹力绷带, 最后将两端粘合即可。使用加强型的T管固定带后, 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显著提高, 具体表现为疼痛减轻, T管牵拉、扭转、脱出减少, 易保持病人的个人清洁, 伤口美观, 术后恢复快[6]。对T管已脱出的病人, 根据脱位的情况及病人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T管重置, 在重置过程中要耐心细致, 决不可强行置入, 暴力插管可能损伤肠管引起肠瘘[7]。
2.2进行主动性引流, 保持T管通畅新型三腔T管将引流由被动性改为了主动性, 保持了引流的通畅, 从而预防了胆道感染。传统T管引流的原理是根据胆总管的压力将残余的结石排出体外, 引流时过于被动。而新型三腔T管则能主动引流, 其原理如下:T管经改良后分为T管、冲洗管与引流管3条管道;冲洗管与引流管在T管内部;冲洗与引流同时进行, 冲洗液与引流液各行其道;冲洗过程中不会引起胆汁和冲洗液滞留和胆道内外压力的变化。所以, 当管道有堵塞或引流液过于黏稠时, 可以通过加快冲洗液的滴速对胆道进行主动性引流。护士应在病人术后定期检查引流管的通畅情况。在冲洗时遵医嘱在胆道冲洗液中加入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等药物制成改良的冲洗液, 提高了残石取尽率, 减少了取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8]。由于头孢曲松钠可致胆囊结石[9], 因此病人在住院期间严禁使用头孢曲松钠进行抗感染处理。
2.3观察引流物性质, 及时发现并发症胆道术后24h内胆汁引流量为300mL~500mL。恢复进食后每日可有600mL~700mL, 以后逐渐减少至200mL左右。量少可能是T管阻塞或肝功能衰竭所致[10];量多则可能是胆总管下段堵塞。因此, 当胆汁引流量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医生, 给予对症处理。如果病人出现了感染征兆可对病人的胆汁进行培养。对革兰阴性菌感染, 除了给予抗生素治疗外, 还应给予吸氧。吸氧可提高机体血氧含量, 促进肝细胞再生修复, 加速内毒素清除及代谢产物的排泄, 减轻或消除内毒素的作用[11]。另外,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对引流物中的炎性因子 (CRP、TNF-α、IL-6) 进行早期检测。炎性因子早期异常升高可作为早期胆漏的诊断参考依据[12]。
2.4保持引流口皮肤无菌, 预防感染新型三腔T型引流管内口端直接与腹部的脏器相通。因此, 保持引流口的局部无菌对促进伤口的愈合以及预防感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护士应每日用乙醇消毒引流口处, 擦净引流口的分泌物, 并用无菌纱布将其包裹。同时, 为了预防由于空气污染导致的腹腔感染, 在每次注水冲洗完毕后, 将注水管夹闭放置, 通气入口处用无菌纱布包裹, 包裹以不影响通气为标准[13]。护士应告知病人在用温水擦浴时, 不可将引流口及纱布打湿。若引流口出现黄色分泌物时, 应及时向医生反馈信息, 并给予对症处理。
2.5正确拔除新型三腔T管, 预防胆漏由于T管修剪不当、胆总管缝合过紧、胆管压力过高、身体素质等因素[14], 致使在正常拔除T管时, 容易伤及窦道薄弱处, 从而引起胆漏。新型三腔T管引流一般安置3d~4d, 然后根据引流物的颜色及性质判断何时拔管。如果流出的胆汁颜色较淡, 24h引流量小于20mL, 腹部无阳性体征者, 可先拔除内芯改为单腔引流管[15], 如引流量及性状无明显变化, 则可以2d~3d后拔管。由于新型三腔T管易冲洗、不易堵塞的优点[16], 特别适合于年老体弱、癌症、有放疗史、肝硬化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贫血及长期使用激素等应延迟6周左右拔管[17]的病人。
3 出院指导
3.1 带管出院的指导每个行胆道术后病人的病情不一样, 有些高龄及营养状况不好的病人需延长拔管时间。所以待T管造影无异后, 这些病人常常带T管回家休养, 待时机成熟时再回院行T管拔除。护士在病人出院前1d应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自护T管的培训, 并在护士的监督下给予护理实践, 争取在病人出院前就能熟练掌握T管的护理要点。T管的自我护理培训有效促进病人掌握T管的护理知识和方法, 有利于带T管出院病人的家庭护理[18]。病人带T管出院后可能会因护理不当而发生感染。因此在培训期间还应教会病人正确的堵管方法。传统的堵管方法易使T管脱出, 造成不良后果。而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帽堵管符合无菌要求, 具有密闭性好、易于护理、费用低的优点[19], 且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
3.2 饮食指导胆石症是营养过剩所引起的“富贵病”之一, 胆石症与肥胖的关系反应与代谢综合征的有相关性[20]。代谢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血管病危险性增加。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胆石症及相关疾病的控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众所周知, 长期进食高脂、高胆固醇食物会引起固醇类胆结石。但是长期素食会造成营养失衡, 引起脂代谢发生异常, 从而影响胆汁的成分和性质, 容易导致胆色素性结石[21]。因此合理进食一些清淡低脂的饮食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胆结石的发生。人们在生吃瓜果时要洗干净, 饭前便后要洗手, 防止蛔虫卵及细菌进入肠道, 引起胆道继发感染。护士应指导术后康复的病人养成吃早餐的习惯, 避免暴饮暴食。人们在进食大量食物的情况下, 富含硫酸盐、含碳酸氢钠的水也能维持机体体重, 保持肠道通畅, 有助于降低胆结石的致病风险[22]。戒烟戒酒。同时, 作息时间要规律, 避免熬夜。
3.3 药物指导护士在病人出院时应向病人及家属进行用药指导。对女性病人, 由于在卵巢黄体的作用下, 在妊娠期间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明显增高。建议其服用维生素C 100 mg, 每日3次, 这样会降低血液中的血脂浓度, 从而减少胆囊结石的发生[23]。告知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和用药时的注意事项。
4 小结
术后引流管护理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