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老年骨科全麻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老年骨科全麻范文(精选7篇)

老年骨科全麻 第1篇

老年患者一般均存在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有吸烟史的男性患者常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常患有慢性咽喉炎等,对于这些特殊人群术前给予雾化吸入,以达到湿化与消炎气道,控制及预防呼吸道疾病,由于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预防性治疗和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76例,男62例,女14例,年龄在65~94岁,平均(71.2±4.4)岁,发生呼吸道感染8例(占10.5%),全麻手术均采用静脉麻醉,高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偏瘫,帕金森等合并复杂的内科疾病。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准备

术前1~2天医嘱予以雾化吸入,每日2次,(详细见2.5)。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环境清洁舒适,病房内温度22℃~24℃;湿度60%[1],每天开窗通风至少2次,每次不少于30 min,保持患者的床单位清洁、舒适。患者去手术室后,将床上用品彻底更换,并交待他人不得随便动用手术床,并用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床与床之间有窗帘相隔,既方便患者有良好的休息环境,又可以防止患者间的交叉感染,尽量减少外来人员的进入。

2.2 术后体位

患者术后麻药醒后回病房,为防止麻药未完全清醒,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性肺炎或误吸引起窒息。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及时垫棉枕或抬高床头30~45°,使膈肌下降肺膨胀,利于肺部气体交换,并松弛胸腹部肌肉改善呼吸。[2]

2.3吸氧及氧气雾化术后全麻患者常规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必要时给予面罩给氧,可根据患者自身身体状况来确定吸氧时间,保持氧饱和度在96%以上,以促进肺功能恢复;由于氧气的作用,使呼吸道粘膜干燥,分泌物变干结痂[2],通过面罩氧气雾化可将痰液稀释,增强肺部粘膜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排出,同时湿润作用可使患者感到舒适其中的消炎药物可减少呼吸道及肺部的感染,到达良好治疗效果。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

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清醒后,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双腿之间夹一软枕[3],予以健侧翻身,正确指导患者深呼吸,并在深吸气末从深部咳嗽,排出痰液,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咳嗽排痰的重要性。正确指导其拍背咳痰的方法,手五指并拢固定使掌侧成杯状,以手腕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奏地叩击胸壁,两侧交替叩击,嘱患者深呼吸后有效咳嗽,使气管内分泌物及痰液松动易咳出[4]。叩击力以患者承受力为限,无痰液者也需叩背,因为骨科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叩背有利于预防坠积性肺炎和萎缩性肺炎[5]。

2.5 雾化吸入、湿化呼吸道

常规术后3 d内给予面罩雾化吸入(也可据临床表现及个体差异而定),药液配置:NS15 m L+氨溴索15 mg+α-糜蛋白酶4000U或Dxm5mg,Bid或Q8 h,每次20 min左右,雾化后及时行翻身拍背,嘱患者深呼吸后屏气再用力咳嗽,(方法见2.4)此法有利于膈肌下降可增大气体交换量,有利于雾化液在终末支气管和肺泡沉降,以便于痰液排出,减少呼吸道感染及肺不张的发生,对吸烟时间长者更应加强翻身拍背。

2.6 进饮进食

患者麻药醒后,应改革传统方法(术后6~8小时)的进食时间控制,需根据患者自身状况或自我感觉来适当调整进饮进食时间,患者一般术后已在麻醉复苏室即PACU醒麻药,回病房后应查看病历术中及PACU的记录,有利于更好了解病情。判断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可问询患者一般情况能正确回答问题,也有患者因禁饮时间过长加上术中全麻行气管插管的刺激和喉部黏膜损伤,致使无法出声,只能作点头动作;嘱患者头偏向一侧,用棉签浸水少许,患者喉部可见吞咽动作,即可判断患者麻药已醒,应循序渐进的予以少量的饮水,先少量饮水5 ml,10min后予以15 ml,30 min后予以饮50 ml,以此循序渐进。若患者饮水后感觉及意识有所改善,2小时后或通气后无恶心呕吐者可正常饮水,并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避免空腹进食牛奶、香蕉等胀气食物。

2.7 止痛药的应用

手术患者后常因切口疼痛,插管后导致的不适感等,致使患者有意限制呼吸及咳嗽,护士应遵医嘱合理使用止痛药,即能减轻患者疼痛,又使其得到充分休息,保持体力;对于麻醉未醒者,避免使用抑制呼吸中枢和咳嗽反射的药物。

2.8 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不但能去除口气,保持口腔清洁,还可减少寄生菌,防止细菌滋生,减少呼吸道感染机会,术后麻药醒后立即予以行口腔护理,一般术后两天早晚各1次,用生理盐水行口腔护理。在临床当中一般很容易忽视口腔护理这种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护理操作,因此须加强此参基础护理。

2.9 早期活动

手术后根据患者自身状况主张患者早期下床适量活动(除髋关节翻修术外),早期活动可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减少呼吸道感染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6],但需有医务工作者在旁边守护及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是老年体弱患者,下床活动应严格遵循序渐进的原则。

2.1 0 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因适应能力及心理防卫能力的下降、耐受力的减退、术后创伤、各种管道的限制及咳嗽时的疼痛,容易引起心里烦躁不安,焦虑,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里活动,特别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及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且体质较差者,应采取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安慰和关心帮助患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关键[7]。

3 体会

骨科老龄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全麻后加强呼吸道的管理,行面罩雾化吸入后应及时翻身拍背,有效咳嗽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至关重要。老年患者多数合并呼吸道、循环系统等疾病,加之心肺储备功能低下,应积极给予呼吸道管理:主要是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让患者及家属参与护理,有针对性的进行提前预防与干预措施,这对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肺功能、预防呼吸道感染、减少痛苦、增加舒适度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减少了呼吸道及肺部的感染机率,改善了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值得推广。

摘要:对骨科76例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全麻术后对呼吸道的干预措施效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护理体会。从术前宣教、环境准备、术后体位、呼吸道管理方面实施相应护理对策,为预防术后呼吸道感染提供客观依据。本研究主要从饮食护理与心理护理(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等方面进行总结,认为全麻术后予以面罩雾化吸入、拍背排痰等护理干预有利于控制及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全麻术后,雾化吸入,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孙迎春.140例全麻术后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5):138-139.

[2]陆海燕,刘薇群.气管切开术后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10,5(10):81.

[3]何海洪,吴晓玲.1例人工半骨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5,3:169-170.

[4]陈珠平,徐俐.围手术期老年全麻手术患者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护理进展[J].外科护理,2012,28:68.

[5]杜国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原因分析及其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19(2):18-19.

[6]王桂芝.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中医正骨,2002,07:57.

老年骨科全麻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201 5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6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80例, 均拟行手术治疗,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Ⅰ~Ⅲ级, 无安定剂及抗抑郁药物使用史;无心脏、神经系统手术史等影响本次观察的疾病或病史;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患者知情同意, 本次观察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硬膜外麻醉组40例与全身麻醉组40例。硬膜外麻醉组男28例, 女12例;年龄65~8 5岁, 平均 (7 2.1±7.1) 岁;体重4 5~8 2 k g, 平均 (62.0±8.1) kg;上肢手术12例, 下肢手术13例, 脊椎手术12例, 其他部位手术3例。全身麻醉组男27例, 女13例;年龄66~83岁, 平均 (73.0±7.5) 岁;体重45~81kg, 平均 (62.3±7.1) kg;上肢手术13例, 下肢手术14例, 脊椎手术11例, 其他部位手术2例。两组一般资料接近。

1.2 麻醉方法

1.2.1 硬膜外麻醉组

采用硬膜外麻醉, 术前0.5小时予东莨菪碱0.3mg或阿托品0.5mg肌内注射, 硬膜外穿刺后首先以2%利多卡因4ml做麻醉试验, 未见腰麻征则应用0.5%罗哌卡因, 剂量根据患者麻醉平面调整, 手术时间较长可考虑追加麻醉药用量。

1.2.2 全身麻醉组

术前处理参考硬膜外麻醉组, 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1mg/kg、芬太尼4μg/kg、丙泊酚1.5m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推注, 再行气管插管, 持续吸入1%~3%异氟醚。呼吸机呼吸频率设定为10~12次/min, 潮气量设定为8~1 0 m l/k g, 术中如需要则允许追加芬太尼或维库溴铵的用量。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术后7天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MSE) 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 (Mo CA) 量表测评患者认知功能, 两项量表满分均30分, 得分越高表示认知功能越好。观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 以MMSE量表得分变化为评价标准, 认为得分下降一个标准差即为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 P S S 1 3.0软件,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MMSE及Mo CA量表得分情况 (表1)

术前两组MMSE与Mo CA量表评分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的两项量表得分均呈先下降后回升的趋势, 硬膜外麻醉组这种波动较全身麻醉组相对较小, 术后7天得分与术前相比, 差异也较小,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

硬膜外麻醉组术后1天发生8例 (20.0%) , 术后7天发生2例 (5.0%) ;全身麻醉组术后1天发生18例 (45.0%) , 术后7天发生8例 (20.0%)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70、4.1 1, P<0.05) 。

3 讨论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虽属于轻度神经认知障碍, 但对老年骨科患者仍有较严重的不良影响, 如可能导致跌倒损伤等影响骨折部位恢复。

本文结果显示, 无论采用硬膜外麻醉还是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患者术后早期MMSE及Mo CA量表评分均呈下降趋势, 提示患者术后短期内认知功能障碍风险较高, 说明麻醉可能导致术后认知功能下降。不同麻醉方案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可能有差异, 本次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案者术后MMSE与Mo CA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应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者, 提示全麻可能更容易导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这可能是因为全麻药物能够通过血脑屏障, 通过神经毒素作用直接损伤中枢胆碱能系统、抑制脑蛋白记忆蛋白的表达[2]。同时, 由于老年患者中枢胆碱能系统本身即存在一定增龄性损伤, 因此更易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另外, 全麻药物残留还可能持续损伤中枢神经系统。而硬膜外麻醉的机制是从脊髓水平抑制伤害性刺激放射弧的形成, 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较轻。由此可见, 硬膜外麻醉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但考虑到两种麻醉方案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如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安全性较高、硬膜外麻醉药物用量较少等, 临床仍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最适合的麻醉方式。

综上所述, 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均可能引发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但前者对认知功能的损伤更轻, 这对老年骨科患者合理选择手术及麻醉方案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利东, 邓福谋, 朱晓红, 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老年胸科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 :75.

老年骨科全麻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择期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 (≥60岁, ASA分级Ⅰ~Ⅱ级) 按照抽签随机取样法均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长期服用麻醉性镇痛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史及意识不清, 无法配合治疗, 既往有精神病患者。A组患者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64~76岁, 平均年龄 (69.29±3.71) 岁;左侧骨折9例, 右侧12例, 膝关节置换术9例。B组患者中男15例, 女15例;年龄62~78岁, 平均年龄 (70.08±2.93) 岁;左侧骨折10例, 右侧8例, 膝关节置换术12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麻醉采用静脉靶控输注2.5~4μg/m L丙泊酚诱导 (marsh模型) , 芬太尼2μg/kg静注;待患者BIS值降到60后给予顺阿曲库铵0.2 mg/kg;3 min后置入喉罩, 听诊双肺呼吸音对称后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丙泊酚持续泵注1.5~3μg/ml (marsh模型) , 瑞芬太尼以0.1~0.16μg/ (kg·min) 泵注, 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 (200μg溶入生理盐水至50m L) 剂量为0.3~0.5μg/ (kg·h) , 每隔1小时追加顺阿曲库铵0.05~0.1 mg/kg;手术结束前30 min停用顺阿曲库铵和右美托咪定, 静注地佐辛5 mg、凯酚50 mg, 缝皮时停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术毕完全清醒后拔除喉罩送回PACU。B组患者超声+刺激仪引导下先行臀下坐骨N阻滞 (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 10 m L) ;再用股动脉旁“三合一”法, 于腹股沟韧带中内1/3下方2 cm, 触及股动脉搏动处外1 cm处30。朝向腹股沟韧带中点进针, 神经刺激器电流1m A, 频率2 Hz, 当出现显著的股四头肌收缩伴髌骨跳动时, 减少电流至0.3 m A, 缝皮时停用异丙酚, 神经阻滞导管内追加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5 m L;其余操作同A组。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分 (MMSE) 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6 h、24 h、72 h、5 d MMSE评分, 同时采集肘静脉血2 m L, 4℃3000 r/min离心, 分离血清标本,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测定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 并根据符明君[4]报道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POCD) 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SPSS 17.0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点MMSE评分、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比较

麻醉前, 两组MMSE评分、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6 h, 两组MMSE评分均明显下降 (P<0.05) , S-100β蛋白水平均开始呈现上升趋势;术后第5天, B组患者基本恢复正常, 而A组患者未恢复至麻醉前水平。两组术后6 h、24 h、72 h、5 d MMSE评分、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注:★组间比较, P<0.05;▲与麻醉前比较, P<0.05

2.2 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POCD发生率比较

A组苏醒时间为 (6.81±0.96) min、B组为 (6.28±0.73) min, A组拔管时间 (12.7±1.54) min、B组为 (11.9±1.47) min,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恶心呕吐及POCD发生率分别为33.3%、26.7%, B组分别为10.0%、3.33%, B组显著低于A组 (P<0.05) 。

3 讨论

随着全麻机制研究的深入和循证医学的发展, 麻醉药物的作用不会超过其药理作用时间, 其作用的靶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会在药物消除后恢复至用药前的状态这一理论被推翻, 麻醉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日益受到外科及麻醉界的重视[5,6]。POCD是指患者在术前并不存在痴呆等明显的精神异常, 而在术后出现精神活动、人格、社交活动及认知能力的变化等异常[7], 其发生可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并延长住院时间, 严重时可影响出院后的生活质量, 甚至导致死亡。

目前, 股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成为骨科患者常用的麻醉方法[8], 但是其对POCD发生的影响鲜有报道, 本研究以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MMSE评分均明显下降 (P<0.05) , 但随时间变化而逐渐改善, B组患者术后6 h、24 h、72 h、7d MMSE评分较高, 至术后7 d组已基本恢复正常, 与文献报道相一致[9], 提示相对于全身麻醉, 股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应用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对其术后认知功能影响小。此外, A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26.7%, B组率为3.33%,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理论, 考虑是随着年龄增长, 脑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等, 全身麻醉导致老年人对中枢抑制药物反应敏感性增加是POCD发生的原因。研究表明[10,11,12], 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β蛋白的变化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有关, 其已成为全麻术后POCD的发生、演变及最终结局的客观指标之一, 本研究中麻醉前, 两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6 h、24 h、72 h、7 d, B组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显著低于A组 (P<0.05) , 进一步证实了股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应用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对其术后认知功能影响小。

综上所述, 相对于全身麻醉, 股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应用于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对其术后认知功能影响小, POCD的发生率较低, 是老年患者适宜的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An JX, Fang QW, Huang CS, et al.Deeper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Early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After Micro 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Facial Spasm[J].Journal of Neurosurgical Anesthesiology, 2011, 23 (1) :12-17.

[2]肖春红, 郭安梅, 郭素香.不同麻醉方法对中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 (3) :271-273.

[3]许玲.长托宁与阿托品对全身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6) :169.

[4]符明君.不同麻醉药物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4) :3479-3481.

[5]徐俊峰.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13) :118-120.

[6]王爱梅.不同麻醉药物对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7) :22-23.

[7]吕金英, 周海燕,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 :677-678.

[8]卢智波, 藤琦.股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在股骨干骨折术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12, 15 (5) :64.

[9]许丽华, 叶克平, 牟朝晖, 等.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浙江医学, 2012, 34 (10) :769-771.

[10]Chaput AJ, Bryson GL.Postoperative delirium: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Can Anesth, 2012, 59 (3) :304-320.

[11]杨焱捷.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 2013.

老年骨科全麻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并由患者直系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2012年4—10月在本院择期进行全麻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 随机分为A组40例, 男19例, 女21例;年龄63~75岁;体质量47~66kg。B组40例, 男18例, 女22例;年龄61~74岁;体质量48~65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2ug/kg, 丙泊酚1.5mg/kg, 脑电双频指数保持在40~60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mg/kg, 90s后行喉罩置入。术中按需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维持肌肉松弛。七氟醚麻醉维持至手术结束。所有患者接受机械通气, 调整呼气末CO2分压维持在30~35mm Hg。麻醉诱导完成后, 开始安置止血带时通过靶控输注系统输注试验药物, A组以2.0ng/ml靶器官浓度输注瑞芬太尼至手术结束。B组以同样的方式输注0.9%氯化钠溶液。

1.3 观察项目

每10min观察记录患者HR、动脉收缩压 (SAP) 、舒张压 (DAP) 、脑电双频指数、呼气末七氟醚浓度 (Et SEVO) 、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 (ETCO2) 。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止血带阻断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止血带阻断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两组的平均HR、SAP、DAP、Et SEVO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应用瑞芬太尼会产生动脉血压、心率、心输出量和全身血管阻力降低等血流动力学改变。本研究表明, 在七氟醚全麻下的老年患者止血带充气过程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明显减少血流动力学压力的增高。然而, 止血带可以引起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或青光眼患者严重的高血压。麻醉诱导后的低血压是一个公认的现象, 并可能会被深麻醉加剧[2]。在此期间为了避免低血压恶化, 麻醉医师倾向于降低麻醉深度。动脉压直接升高可能是由于浅麻醉、止血带充气的疼痛刺激、全身血管阻力增加或肢体驱血所造成的中央静脉血液的充盈。使用止血带观测的迟发性高血压与来自四肢的外周伤害性刺激激活的N-甲基-D-天冬氨酸 (NMDA) 受体有关, 发生于充气后40~60min。

瑞芬太尼通过急性耐受的变构机制刺激不同亚基 (NR1A/2A, NR1A/2B) 组合成NMDA受体[3]。七氟醚与瑞芬太尼联合给药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抑制NMDA受体, 从而中和瑞芬太尼对这些受体的刺激[3]。因此, 使用瑞芬太尼与七氟醚不会加重缓慢发生的NMDA受体介导的止血带疼痛和继发性高血压[4]。

本研究中, 两组Et SEVO值是完全不同的, 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BIS在参考范围内, 0.9%氯化钠溶液组需要使用比瑞芬太尼组更多的七氟醚。另外, 瑞芬太尼是否通过μ受体阻断介导的反应抑制止血带充气的血流动力学反应目前还不清楚, 有待进一步研究。

输注瑞芬太尼可以减轻七氟醚全身麻醉下老年患者使用止血带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压力增加。

摘要:目的 探讨七氟醚全身麻醉下老年患者使用止血带过程中连续输注瑞芬太尼对动脉血压 (BP) 、心率 (HR) 改变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4—10月在本院择期进行全麻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 随机分为A组 (采用瑞芬太尼) 和B组 (采用0.9%氯化钠溶液) , 每组40例。每10min观察记录HR、动脉收缩压 (SAP) 、舒张压 (DAP) 、脑电双频指数 (BIS) 、呼气末七氟醚浓度 (EtSEVO) 及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 (ETCO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止血带阻断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的平均HR、SAP、DAP、EtSEVO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输注瑞芬太尼可以预防七氟醚全身麻醉中老年患者因止血带充气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压力增加。

关键词:瑞芬太尼,七氟醚,麻醉,止血带

参考文献

[1] 贾立勇.丙泊酚和七氟烷全麻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3) :23-24.

[2] 温翔宇, 王莉.丙泊酚麻醉期间引起机体低血压的可能机制[J].上海医学, 2010, 10 (1) :959-961.

[3] 刘玥, 郑亚国, 顾小萍.NMDA受体拮抗剂预防瑞芬太尼诱发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1, 31 (10) :1170-1174.

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苏醒的护理 第5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苏醒,护理

随着医学上的不断进步,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寿命也在不断的延长。所以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数量上会明显的增长。老年患者因为机体重要的器官在不断的退化, 生理储备和代偿功能也在消减, 应激能力、免疫能力和手术耐受力都在不断地下降。为了减少术后并发症和预防合并症的复发, 对高龄患者在麻醉苏醒期间要精心的呵护和观察, 让老年患者安全的度过麻醉期, 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护理的分析, 平均年龄均在65~85岁, 将它们分成两组, 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个小组人数分别为60例。将两组治疗结构进行对比性分析。

1.2 方法

将两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有效的护理并进行观察分析。防止了老年患者因麻醉后出现的并发症状, 促使老年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的体阔。

1.3 护理方法

1.3.1 做好心电的监护:

老年患者在全麻术后安置在重症监护室内, 护理人员要做好48 h内连续心电监护并备好各种抢救的器械和药物[1]。因为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大龄化, 抵抗力下降在进行全麻苏醒期时随时可能出现窒息、意外损伤、休克等症状, 所以医护人员对老年人的监护是十分重要的, 严密观察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对血氧细胞的饱和度要特别进行观察, 以便及时发现麻醉恢复期所阻塞所致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1.3.2 呼吸道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肺部组织纤维化导致呼吸代偿能力下降, 气管内的纤维活动能力在不断地下降, 全麻术后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较多, 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的肺炎、肺气肿大的患者则可能引起窒息, 因此, 应将患者平卧、头部偏向一侧, 防止患者出现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护理人员注意将患者的棉絮置于口鼻, 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强弱, 老年患者的肺部功能下降, 加上全麻镇痛的联合效应, 影响老年人的正常呼吸。当患者出现烦躁、发绀、呼吸困难的时候护理人员要及时的查明原因。当有异物刺激到喉部时期, 呼吸科出现瑞鸣音, 此时应立即去除诱因, 加压给氧, 如果还不可缓解就采用粗针头在环甲膜下刺入进行急救。必要时还可进行气管内插管铺助呼吸[2]。

1.3.3 保持循环系统的稳定:

有些患者还患有其他疾病, 如肺部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等, 手术时由于创伤面积过大, 导致出血多, 加之麻醉的影响导致老年人的心功能不全, 心源性水肿。因此护理人员要每隔15~30 min进行血压测试、脉搏、呼吸、心率、观察一次, 并检查毛细血管和皮肤的温度变化[3]。如患者如果出现脸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 休克等症状护理人员就要及时的报告给医师, 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1.3.4 对于老年患者疼痛的护理:

全麻苏醒后的患者会感到伤口疼痛难忍。老年患者常会出现脉搏增快。血压上升, 出汗, 护理人员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要使用镇痛泵, 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4]。

1.3.5 日常护理:

注意保暖, 防止损伤, 老年人全麻后的体温通常过低, 因此注意给老人保暖, 增添衣物和被子, 冬季可将室温调到22~24℃或者用热水袋取暖[5]。但是注意热水袋温度不要>50℃, 并且要隔着毛巾, 不要直接接触皮肤, 以免烫伤。当患者出现躁动不安时要及时的进行约束并加床档保护, 以防止老人坠床等事故发生。对于老年人要做到等量输血、输液、既要补足但又不需要给心脏太大负重感, 所以护理人员要及时的记录患者24 h出入量。老年人的牙齿松动、病菌易感染, 所以护理人员要加强老年人患者的口腔护理, 每天用口灵清洗口腔2~3次, 防止肺部感染。对于老年人患者要注意皮肤的护理, 患者的皮肤预防功能差, 所以护理人员要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干燥、床铺平整、干燥、清洁、可以采用气垫床进行翻身按摩, 加强大小便护理和营养水分的供给。

及时的做好家人与患者的工作, 让他们了解老年患者全麻苏醒后常见的症状及其一些急救措施, 从而取得患者家人的信任, 这样更好的利于医师的治疗和患者康复起到积极有效的目的。

2 结果

经过正确的护理方法促使患者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 促使患者更好的恢复健康, 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3 讨论

老年患者全麻术后容易产生心理焦躁不安、体温降低、低氧血症、呕吐等并发症。因此全麻苏醒后的护理观察是十分有效的, 及时的实施护理措施可以尽快恢复患者的意识, 使患者处于良好的状态, 从而缩短了苏醒时间, 避免了苏醒期的并发症发生, 确保了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正确的护理促使患者苏醒期内更安全、舒适, 从而更好的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 老年人全身麻醉是理论与技术的完善, 合理的护理方法应广泛的应用到医学上去。有效的护理可促使患者病情好转, 减少感染、提高救治功能, 最终使老年人生命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陈书珍.细节管理在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9) :210-211.

[2]樊雨舟.老年全麻手术患者恢复期的安全防护[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5) :677-678.

[3]张彦芳.老年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1, 9 (8) :148.

[4]钟桂芳.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当代医学, 2008, 14 (7) :123-125.

老年骨科全麻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手术患者120例, 年龄60~93岁, (平均76.5±0.3) 岁, 男81例, 女39例。120例患者合并高血压57例, Ⅱ型糖尿病12例, 其中胸外科手术12例, 普外科手术88例, 泌尿外科手术12例, 骨科手术8例, 全部病例排除活动性肝病、中风、后遗症、神经和精神系统疾病或服用相关药物的患者。

1.2 方法

120例患者中全凭静脉麻醉40例静吸复合麻醉80例下完成手术。全麻术前用药全部为苯巴比妥钠0.1 g, 盐酸戊乙奎醚0.5 mg;诱导期用咪唑安定0.05~0.08 mg/kg、芬太尼0.2 mg、丙泊酚1~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维持期间间断芬太尼0.1 mg/h和维库溴铵4 mg/h, 输注泵泵入丙泊酚3~4 mg/kg/h, 部分患者辅助异氟醚间断吸入。术毕常规用新斯的明2 mg阿托品1 mg拮抗肌松药残留作用, 需要时纳洛酮0.1~0.4 mg拮抗芬太尼的作用。所有患者术中监测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输液量、出血量、尿量、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气道压, 危重患者监测中心静脉压。

1.3 观察指标

患者入ICU后于手术后第1天开始应用ICU谵妄的诊断意识评估法 (the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intensive care unit, CAM-ICU) 进行谵妄评估, 同时观察VAS、Ramsay值、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于术后1、2、3、4d, 每天上午9时30分, 下午3时30分各记录一次。获取信息的方式:询问患者、值班医护人员、护理记录单、病程记录。手术后发生谵妄的患者观察到谵妄症状消失。CAM-ICU诊断标准: (1) 精神状态突然改变或起伏不定; (2) 注意力散漫; (3) 思维无序; (4) 意识程度变化。若患者有特征 (1) 和 (2) 或者特征 (3) 或者特征 (4) 就可诊断为谵妄。

2 结果

2.1 术后谵妄发生率

术中静吸异氟醚麻醉80例患者发生谵妄15例 (18.75%) , 120例患者术后1~4 d有术后谵妄20例, 发生率16.7%, 其中普外科14例:发生率15.9%, 胸外科:发生率16.67%, 泌尿科:发生率16.67%, 骨科:发生率25%。观察调查中发现:术后谵妄的20例患者中, 恶性肿瘤12例。术中或术后出现低血压和低氧血症7例。

2.2 术后谵妄发生时间

在120例患者中共有20例发生谵妄, 均在术后2 d内发生, 第1天有14例发生, 第2天有6例发生, 持续时间最短的1 d, 最常的4 d。

3 讨论

谵妄的特点为急性起病, 通常在数小时内发生, 病情波动症状在24 h内出现、消失或加重, 有明显的波动性, 有研究表明谵妄有很高的漏诊率, 只有40%的医师能够常规筛查并且发现谵妄[1]。CAM-ICU是专为ICU患者研发的一套使用可靠的术后谵妄评估方法, 虽对某些ICU患者有些局限性, 但仍可作为术后谵妄的评估方法, 平均只需2 min就能完成谵妄的临床诊断, 准确率高。临床观察调查显示老年非心脏手术全麻术后发生谵妄的发生率为16.7%, 同时还发现在异氟醚复合麻醉下, 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比率高于没有复合麻醉的患者, 表明老年患者的脑血流量相对较少, 脑代谢降低, 中枢神经递质减少而导致脑功能低下。因此在围手术期应调控老年患者的血压, 改善脑部的氧供, 可减少其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2]。马长松等[3]认为, 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6.3%, ELY等[4]研究报道ICU患者的谵妄发生率为83.3%, 远高于临床观察调查结果。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诊断的方法不同外, 观察人群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可能是主要原因, ICU由于其特殊的环境, 使患者更易发生谵妄, 多项研究表明, ICU患者谵妄的发生率要远远高于普通病房的患者[5]。本组病例显示, 有术后谵妄症状的组的年龄明显高于无症状组, 术前用药采用了盐酸戊乙奎醚, 但并未增加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6]。在手术类别的比较中发现, 骨科的发生率最高, 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明显高于良性疾病患者, 考虑这类患者可能是由于手术应激反应较强以及术前或术后长伴有营养不良或酸碱代谢平衡紊乱等因素, 增加了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因此要针对谵妄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 通过改善围手术期管理, 加强监测等干预措施来预防减少其发生。

参考文献

[1]Laurila JV, Pitkala KH, Strandberg TE, et al.Detection and docu-mentation of dementia and delirium in acute geriatric wards.Gen Hosp Psychiatry, 2004, 26:31-35.

[2]贾宝森, 张宏.异氟醚及七氟醚复合麻醉下老年患者脑氧饱和度与术后认知功能的关系.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4, 24:348-351.

[3]马长松, 马春野.老年术后谵妄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 1999, 19:72-73.

老年骨科全麻 第7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全麻术,低体温,防治,护理

手术后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手术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进行全麻手术操作时, 受麻醉药和人体调节功能之间相互抑制作用的影响, 手术后很容易出现体温降低。体温降低对患者身体状况将会带来直接影响,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患者抵抗力降低、伤口愈合时间长以及凝血机制出现问题等。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老年患者全麻术后低体温及其防治的护理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取2013 年10 月至2014 年10 月于我院接受全麻手术的老年人患者共180 例为研究对象, 均经过检查后确诊为老年人全麻后低体温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90 例,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50 例, 女性患者40 例; 患者年龄62 ~ 82 岁, 平均年龄74. 23 岁; 患者体重52 ~ 75 kg, 平均体重62. 14 kg; 手术前体温36. 5 ~ 37. 9 ℃ , 平均体温37. 1 ℃ 。对照组患者男性55 例, 女性35 例; 患者年龄62 ~ 79 岁, 平均年龄69. 54 岁; 患者体重51 ~ 73 kg, 平均体重63. 24 kg; 手术前体温36. 6 ~ 37. 7℃ , 平均体温37. 2 ℃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手术前体温以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患者常规保温护理, 如在患者上半身盖上薄被等保温措施; 观察组患者采用Warm Touch TM充气式保温装置 ( 奥古斯丁医药Bair Hugger200 型) 提供保温护理措施, 并备好一条保温毯, 将保温毯覆盖在患者肩部和上肢位置, 将温度控制在38 ℃ 左右,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 1 ) 护理人员应该将手术室内温度控制在23 ℃ 左右, 90 例老年患者在手术之前严禁用药, 进入手术室后, 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等检查, 检查结果满足手术需求才能进行手术治疗。 ( 2) 护理人员还应该准备好适量全麻诱导静注芬太尼、3 mg/kg的异丙酚以及1. 6 mg/kg的琥珀胆碱, 利用气管插管将麻醉维持静注本可松、咪唑安定以及异氟醚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 3) 手术过程中必须将食管探头放置在食管中部位置, 中心体温以食管温度为依据, 护理人员做好监测和记录工作。手术过程中以中心静脉压 (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 和血压变化情况为依据对患者进行输血和补液操作。

1. 3 观察指标明确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麻醉诱导后不同时间段的体温、输血量、失血量等相关指标, 并比较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清醒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等指标。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 0 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均数 ± 标准差 (±s ) 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各项指标比较对照组手术后输血温度为22. 9 ± 0. 5 ℃ , 输液量2 365 ± 546 m L, 失血量530 ± 149 m L, 输血量345 ± 157 m L, 手术时间155 ±35 min; 观察组手术后输血温度为22. 1 ± 0. 6 ℃ , 输液量2635 ± 563 m L, 失血量419 ± 156 m L, 输血量289 ±146 m L, 手术时间103 ± 23 min, 观察组术中的失血量、输血量、所需时间均小于对照组, 因此, 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各项指标比较情况如表1 所示。

a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2. 2 两组患者术后观察指标观察组手术术后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 ( P < 0. 05) 。两组患者手术后相关指标如表2 所示。

a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老年人接受全麻手术后低体温变低的原因有多种, 其主要原因包括: ( 1) 气管插管和麻醉对体温的影响。利用气管插管后, 鼻腔和上呼吸道加温加湿的作用不明显, 导致低体温气体直接进入患者肺部, 患者体温由此降低2 ℃ 左右。麻醉药物的使用导致患者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受影响, 在血管扩张作用的影响下, 麻醉剂降低了患者身体新陈代谢的作用, 导致患者体内温度丢失[1]。 ( 2) 低温环境, 手术室内环境温度较低也会导致患者体内温度扩散。 ( 3) 手术中失血、术后失血以及输液量也会严重降低患者体温。 ( 4) 老年人身体素质较差, 其肌肉力量随着年纪的增加而不断减少, 手术过程中自身体温也随之降低。

全身麻醉后低体温对老年患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1)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老年患者接受手术后身体机能明显减弱, 体温降低后患者体内循环系统也会受到严重影响[2]。 ( 2) 低体温会直接导致老年患者血液系统的变化。 ( 3) 低体温还会对老年患者呼吸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 4) 低体温还会让患者切口受到感染、麻醉苏醒时间拖长以及产生寒颤等现象[3]。

术后低体温防止措施如下: ( 1) 护理人员必须定期对老年患者进行体温检测, 检测位置以鼻咽部和鼓膜为主[4]。 ( 2) 护理人员还应该保持患者居住环境的清洁, 合理控制室内温度。 ( 3) 对患者进行体外升温护理, 如给患者盖上棉毯或者棉被等。 ( 4) 体内升温措施。给患者输注血液加温。 ( 5) 手术结束后, 护理人员还应该加强患者营养供给, 为患者体温的回升打下坚实的基础[5]。

综上所述, 临床上在进行老年患者全麻手术时, 可以在手术后进行低体温防治护理措施, 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 提高预后质量, 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谭佳琦, 肖树.老年患者全麻苏醒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4, 13 (6) :95-97.

[2]曾艳花.肠穿孔术后麻醉复苏期低体温老年患者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院, 2013, 12 (1) :73-74.

[3]陈志芬.电热吹风器在全麻术后低体温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 (13) :1800-1801.

[4]车红英, 庞晓军, 梁华珍.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7 (18) :155-156.

老年骨科全麻范文

老年骨科全麻范文(精选7篇)老年骨科全麻 第1篇老年患者一般均存在一些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有吸烟史的男性患者常患有慢性支气管炎;从事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