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言文化范文
跨语言文化范文(精选7篇)
跨语言文化 第1篇
1 跨商务汉英语言文化互译中的“变通”
1.1 跨商务汉英互译“变”名
在国际商贸中, 很多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商标和品名, 随着舶来品一起被信手掂了过来为我所用。这些被信手掂了过来的商标和品名, 一般都有着极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于这些带有浓厚西方文化色彩的商标品名的英译, 我们要慎之又慎。例如, 可口可乐公司最初将产品打人中国市场, 将“Coca-Cola”音译成“蝌蚪嚼蜡”。一种饮料与“蜡”字联系在一起, 不禁使人想起“味同嚼蜡”, 喝这样的饮料真叫人倒胃口。尽管开展了广告宣传, 仍无人问津。后经公司派人调查, 发现问题不在产品本身, 而是商标名称的意象不当。于是, 重新命名为“可口可乐”, 随后便很快打入了中国市场。另一方面, 我国企业和商品也要走出去, 到国际市场上去销售。要将它们译成恰当的英语却是一件令人棘手、令人头疼的事情。例如, “金鸡” (鞋油商标) 在汉语中能让人们联想到“金鸡报晓”, “雄鸡一唱天下白”, 富含积极的文化内涵。但它的直译Golden cock, 却会给英美人士留下粗俗的不良印象。英语中的cock既可作“公鸡”解, 同时又具更深一层的俚语隐喻, 暗指生殖器官, 属禁忌词汇。因此, 不妨用不含消极修辞义的“rooster”替代“cock”, 以求文化信息的对等转换。又如, Tick Tock“淘淘” (儿童服饰) 、Timmy“添美食” (儿童食品) 、Master Card“万事达卡” (信用卡) 、Goodyear“固特异” (汽车轮胎) 等等, 这些商标品名都是采用音译或音义结合的归化翻译法。另外, 一些极具文化色彩的商务语汇互译, 也需要采用“归化”法来变化其中的名称, 如:经济作物 (cash crops) 、亚洲四小龙 (the Four Asian Tigers) 等。
1.2 跨商务汉英互译“变”色
作为表示物质的一个重要属性的颜色词, 在商务汉英中除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义以外, 还有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义。中国哲学讲“虚”, 中国文化注重神似, 如中国画追求托物寄意, 物我两化, 多模糊曲笔, 达形神兼备;而西方哲学讲“实”, 西方文化讲究科学精确, 如西洋画十分注意描写对象的比例准确以给人真实的感觉。这种文化气质反映在颜色词中, “红糖”体现了红色在汉文化中的重要和影响。红色是喜庆、成功的颜色, 故视觉上很看重和借重红色, 并习惯于将接近红色的事物 (尤其是褒义的) 笼统概称“红”。既然这种深颜色的糖有助于补血养身, 就褒称为“红糖”了;其实, 这种糖的颜色更接近棕色, 英语定名为brown sugar (棕色糖) 就比较精确。可见, 汉语对颜色词的使用, 比较模糊, 但却传神;英语使用颜色词倾向精确, 比较真实。正是这种虚、实、神、形的文化差异, 造就了汉英颜色词的“不对应”。因此, 汉英互译只有采用“归化”翻译法, 进行“变色”或“掉色”处理, 才能实现跨商务文化的有效交流。例如, 汉语“黑面包”的英语“变色”翻译是brown bread (棕色面包) 。另外, 汉英翻译“掉色”的例子有:白米 (rice) 、红利 (divident) 、绿色食品 (health food) 、黄豆 (beans) 等;英汉翻译“掉色”的有:white coal (水电) 、white goods (大型家用电器) 、black economy (地下买卖) 等。
1.3 跨商务汉英互译“变”序
大家都知道, 汉语是左分叉 (left-branching) 语言:状语成分, 包括状语从句, 一般都是放在主句前表达;定语成分, 包括各种修饰语都是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词前面, 可以按其数量无限地向左伸展, 如“中国将接待的第一位澳大利亚贸易代表团团长”。然而, 英语是右分叉 (right-branching) 语言, 中心词在前, 状语、定语可以向右无限伸展, 如“the first head of the TradeDelegation of Australia to be received in China”, “samples of the different qualities of material used” (所用的各种材料的样品) 。从上例可以看出, 汉英定语修饰语位置要颠倒过来才符合汉英表达习惯。
上例中的定语修饰语都是短语。即便是一些单个词, 汉英互译也需颠倒, 如:可利用的货币资金 (the money funds available) 、所需设备 (equipment required) 、由此造成的损失 (the loss sustained) 、上述商品 (the kind mentioned) 、所用的材料 (materials used) 、一个在国外的佣金商或代理人 (a commission representative or agent abroad) 等。此外, 汉英互译一定要注意汉英惯用语的固定词序, 如:the sum total (总计) , price current (市价) , body corporate (法人团体) 等。
1.4 跨商务汉英互译“变”性
汉英属于两大不同语系。它们在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上存在差异, 特别是在名词/动语、介词/动词等词性使用方面有着很大不同。由于汉语连动结构和兼语结构的特点, 动词在汉语句中用得较多;而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或名词化短语来表达动作、行为概念。因此, 汉英互译就要“变”性。例如:
1) 感谢您挑选在西格奈连锁酒店用餐。 (Thank you forchoosing to eat at a Signet House Restaurant.)
分析:上例中, 汉语句子使用了兼语结构和连动结构;而英译用了两个名词化短语:一个是动名词 (choosing) , 另一个是动词不定式 (to eat at a Signet House Restaurant) 。
此外, 英语介词使用非常频繁, 搭配能力很强, 含义也很丰富。英语介词的这种特点, 却是汉语所没有的。汉语的介词多是从动词演变而来, 没有形态变化, 介词与动词之间很难区别, 所以, 两者经常互换替用。例如:
2) 这是一艘开往美国旧金山的货船。 (This is a freight for San Francisco.)
分析:在上例中, 汉语动词“开往”就相应地译成了英语的介词“for”。
2 结束语
以上提及的“变通”归化翻译法可以帮助我们跨越商务汉英语言与文化障碍, 实现跨商务语言与文化的顺利交流。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跨性别交际语言的批评性分析 第2篇
1 分析的理论框架
“批评语言学”首先在Fowler1979年出版的著作《语言和控制》中提及。十年之后,Fairclough出版了他非常具有影响的著作《语言和权势》,提出“批评语篇分析”的概念,指出批评语篇分析的目的是挖掘语篇当中隐藏的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等。语篇、意识形态和权势是其核心概念,这三方面在研究跨性别交际中隐藏的权势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批评语篇分析的方法论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是分析语篇的主要工具。韩礼德提出了语言的三个主要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分析语篇时我们可以把其中的某个语言形式和这三个功能联系起来。研究将从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方面对三十部电影中男女主角的对话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
语篇功能是指把信息和语言成分组织成连贯的语篇,并把它与语境相联系的功能。它由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主位结构(Thematic Structure)、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和衔接(Cohesion)。而主位结构是在语篇中建立语篇意义的一种方式。它体现了说话者为了达到语篇连贯的目的在建立信息方面的努力。主位结构由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两部分构成。从主位结构的角度看,英语中大多数小句都包含主位和述位。主位是信息小句的出发点,剩余的部分是述位。韩礼德(1994:38)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的角度出发,把主位分为语篇主位(textual Theme)、人际主位(interpersonal Theme)和主题主位(topical Theme)。他把主位进一步分为非标记性主位和标记主位。概念主位是否同时作为小句的主语是区分标记主位和非标记主位的关键。如果小句的概念主位同时是小句的主语,它就是一个非标记主位结构,否则,就是标记主位。当说话者选择标记性主位,说明语篇一定存在某种意识形态或特殊的目的。
Thompson(2000)提出,衔接指的是说话者通过某种语言手段实现语篇的经验性或人际衔接的目的。衔接手段主要有五种:指称(Reference)、省略(Ellipsis)、代替(Substitution)、连词(Conjunction)和词汇(cohesion)。
2 语料分析
2.1 主位结构
主位结构是语篇功能的子系统之一。根据主位在句子中的功能,它可以分为主题主位、人际主位和语篇主位。不同主位的选择体现了说话者的不同目的。
1)Anna:You really don't get it.The story will be filed.
2)Ann:This is very unusual.I've never been alone with a man before.Even with my dress on.With my dress off,it's mos unusual.I don't seem to mind,do you?
(Sample extracted from the movie:Roman Holiday)
句子1)当中,两个句子的主位都是它们的主语you’和story’,因此它们的主位是主题主位;句子2)当中,划线句子部分的主位是外围修饰语(circumstantial adjunct),因此它的主位依然是主题主位。当说话者使用主题主位时,可以是表达自身的观点,也可以是直接介绍主题。
3)Ilsa:Richard,I tried to stay away.I thought I would nev-er see you again.But you're to my life.
(Sample extracted from the movie:Casablanca)
4)Anna:Of course you are right.It's just that I've dealt with this garbage for 10 years you've had it for 10 minutes.
(Sample extracted from the movie:Notting Hill)
5)Kathleen:Yes,yes,I would.Actually I'm expecting someone.Thanks.
(Sample extracted from the movie:You've Got Mail)
6)Roy:Shall we wake up suddenly and find it untrue?
Myra:Roy,don't be defeatist.
(Sample extracted from the movie:Waterloo Bridge)
句子(3)中,划线句子部分的主位是呼格Richard’,因此它的主位是人际主位;句子4)和5)中,划线句子部分的主位分别是of course’和actually’,都是情态修饰语,所以句子的主位依然是人际主位;句子6)的主位是shall’,同属于人际主位。无论是主位由呼格充当,还是情态修饰语或语气修饰语,话语的功能均是建立某种人际关系。
7)Harry(M):Amanda never said how attractive you were.
Sally(F):Well,maybe she doesn't think I'm attractive.
(Sample extracted from the movie:When Harry met Sally)
8)Ann(F):I'm terribly sorry to mention it.But the dizziness is getting worse.Can I sleep here?
Joe(M):It's the general idea.
(Sample extracted from the movie:Roman Holiday)
句子7)的主位well’是连续词(continuative),因此句子的主位是语篇主位;句子8)中划线部分的主位是连词but’,因此主位是语篇主位。从例子中可以看出,话语当中使用语篇功能,会使上下文之间连接紧凑,听者内心当中不会有话语突兀的感觉。
在电影的三十个节选中,男女两性不同主位的选择如表格所示:
统计分析显示男性在跨性别交际中多使用主题主位来表达概念意义,这说明男性在对话中更关注的是信息的交流。而女性不仅使用较多的主题主位进行信息交流,同时要比男性使用更多的人际主位去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她们希望能在平和的氛围中实现与男性成功的交流。女性在对话中之所以对人际关系十分关注,是由其自身地位所决定的,她们希望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劣势使得她们更加注意个人语言的使用。在跨性别交际中,女性在潜意识里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减少男性施加给她们的权力影响。
2.2 衔接手段
衔接手段的分析也是揭露跨性别交际中语言背后隐藏权势关系的有效方法。女性在跨性别交际中使用较多的衔接手段去实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因此,同男性相比,较少进行话题的转换,这说明女性在跨性别交际中更加注重合作原则的体现,更加关注听者的反应和参与。男性的话语充满了竞争性和挑衅性,他们往往倾向于控制话题和说话的机会。同时,不同衔接手段的选择也体现了跨性别交际中两性的权势关系。男性和女性在以下衔接手段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差异:省略或代替、连词和词汇衔接。与其它衔接手段相比,连词和词汇衔接是最有效的衔接手段,也是女性使用最多的衔接手段。无论是使用连词连接两个小句,还是重复对方说过的话语,均体现了她们在跨性别交际中合作的愿望。她们积极的完成对方提出的话题,并尽量避免给听者造成任何歧义现象。女性过于重视语言的使用也是她们对个人身份和地位敏感的体现。她们希望通过语言的使用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进而避免男性给她们施加的不安全感。和女性相反,男性在跨性别交际中使用较多的衔接手段是省略和代替。同其它的衔接手段相比,它们的衔接有效性要低一些。男性在使用省略和代替的衔接手段时,为了实现交际的成功,女性听者不仅要保持个人精力的集中,有时不得不在脑海里搜索需要的相关背景知识。这些潜意识里的要求,为男性在对话中争取到更多的权力。因此,衔接手段的选择体现了男性和女性分别处于领导和从属的关系。
3 结束语
以上通过语篇功能中的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的分析,揭示出在跨性别交际中确实存在权势关系。语言具有权势,权势同时选择了语言作为其手段。语言和人类的意识形态共同存在,并且二者均服务于权力本身,如帮助建立、维持或颠覆社会的某个权力关系。语言是男性和女性重返贯性角色的媒介。过去男尊女卑的想法已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里根深蒂固,虽然在现代社会有所改善,但也很难根除。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dward Arnold,1994.
[2]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2000.
[3]Thomas J A.The Language and Power[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
[4]Lakoff R.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New York:Harper&Row,1975.
[5]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7]张晴.跨性别交谈中性别权力关系的批评性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2.
跨语言文化 第3篇
随着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文本情感分类技术已成为文本信息处理的热点。有标注的情感资源为文本情感识别研究提供了基础。目前,英文领域的语料资源有Senti WordNet[1],细粒度情感分析语料MPQA[2]等;中文领域有How Net情感词典,大连理工情感词汇本体等。然而,有标注的语料在不同语言下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当缺乏某种语言的有标注语料时,利用其它语言的有标注语料来辅助进行情感识别已成为一个热门课题。
跨语言情感分析CLSA(Cross Lingual Sentiment Analysis)是指利用已有语言的有标注语料,辅助另一种语言来进行情感倾向性分析。现有的CLSA技术有利用双语词典[3,4]或对齐语料库建立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再运用相似技术进行目标语言的情感分析。也有利用机器翻译技术[5],先将不同语言翻译成同一种语言,再在单语上应用情感分析方法。Wan等人利用机器翻译技术将有标注的英文文本与未标注的中文文本互译[5],再运用Co-Training算法进行中文情感识别。徐军针对机器翻译的不准确性问题提出了一种迁移自学习算法[6],通过自动标记训练集中的高置信度翻译样本,对分类器进行迭代训练。上述研究都是基于不同语料背景的。当已有语料资源的背景不同时,CLSA策略也有所区别。另外,情感资源迁移的策略与情感识别的方法密切相关,不能抛开情感识别方法而单独研究情感迁移策略。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da Boost算法的情感资源迁移方法。首先将小规模的目标语言训练集翻译成源语言,再与大规模源语言训练集合并构建初始弱分类器;接着运用Ada Boost算法训练多分类器;经过多分类器协同实现了跨语言的情感识别。
1 情感资源迁移
在语言学领域,语言迁移[7]指一种语言的知识对人们使用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例如借助母语的发音、结构规则等来使用第二语言[8]。如果母语的规则对目标语言产生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反之则称为负迁移。本文把语言迁移的概念应用于CLSA,将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描述为:(1)源语言:具有大规模有情感标注语料的语言;(2)目标语言:具有小规模有情感标注语料的语言。
情感资源迁移,是指将源语言情感资源向目标语言迁移,即:利用大规模带标注的源语言样本,和小规模带标注的目标语言样本,对目标语言文本进行情感褒、贬极性识别。在本文的研究中,使用的资源为源语言情感词典。针对跨语言情感资源迁移,本文主要解决了3个问题:(1)建立情感识别模型;(2)选取适合的机器翻译方法;(3)设计基于Ada Boost的多分类器协同策略。
2 情感识别模型
现有的情感识别主要有基于语义的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朴素贝叶斯是解决机器学习问题的最有实际价值的方法之一[9]。该模型通过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来估计文档d对于类别ck的后验概率,由此判断文档d的类别。式(1)是朴素贝叶斯多项式模型的类别计算式:
其中:P(ck)是在类别集合C上,训练集D中各类别的先验概率;wi表示待测文本d的第i个特征项;wt(wi)是文本d中特征项wi的权值。
本文以朴素贝叶斯多项式模型进行情感识别,将有标注的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样本作为训练集。首先计算文本的先验概率;再提取文本的情感特征,计算特征的条件概率;最后以后验概率最大的类别作为情感识别结果。
3 机器翻译方法
基于机器翻译的跨语言情感研究常采用3种翻译方式:(1)目标语言→源语言;(2)源语言→目标语言;(3)双向互译。由于本研究以情感词+否定副词作为文本情感特征,在提取情感特征时需要辅以情感词典。在现有资源只有源语言情感词典的背景下,如机器翻译的方法选择(2)、(3),则需同时翻译源语言训练集和源语言情感词典。受机器翻译正确率的影响,翻译产生的噪音会造成源语言训练语料的损失。另外,由于语言表达的差异,如“intresting”,“intrested”,“intreste”均翻译成“有兴趣”,翻译后经过去重,会造成情感词典大幅降维,导致情感特征的召回率降低。因此,本文的机器翻译选取了方法(1),即将目标语言翻译成源语言。
4 基于AdaBoost的情感资源迁移
4.1 基于AdaBoost的情感分类
在跨语言情感识别问题中,由于目标语言训练集极小,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形成的联合训练集上构建的情感分类器性能较弱。对此,本文采用了构造多个弱分类器协同工作的方法。Ada Boost是一种将各种弱分类器整合成强分类器的算法框架。它是Freund和Schapire[10]提出的。Ada Boost通过不断调整样本分布训练新的弱分类器[11],经过反复迭代产生一个包含各弱分类器权值的向量,各弱分类器的权值代表其在分类中的重要程度。Ada Boost算法基于机器学习领域的弱学习定理[12],认为如果单个弱分类器的性能优于随机猜测,则当弱分类器数趋于无穷时,强分类器的错误率将趋于零。
将源语言训练集记为R;目标语言训练集记为T;|T|<<|R|,即T的样本数远小于R。T翻译后形成源语言训练集记为Ts;情感类别记为Y={0,1};Ada Boost迭代次数记为K;弱分类器权值向量记为W。基于Ada Boost的跨语言情感识别算法描述如算法1所示。
算法1:
4.2 基于滑动窗口的最优弱分类器
对Ada Boost算法的最优弱分类器训练,采用滑动窗口更新训练集的方法,通过多次迭代训练最优弱分类器。
设第k轮迭代的分类器为hk,用hk为CRk添加分类标记,分类正确样本数为cnum,分类错误样本数为enum;设滑动窗口大小为scale;窗口滑动步长为step;窗口中的样本为集TNk;H为待选弱分类器集合;生成最优弱分类器hk+1的训练集为CNr;训练hk+1的算法描述如算法2所示。
算法2:
对滑动窗口的大小,如果scale<<cnum,则训练集较小,CNr与CNr+1的相似度增大。这一方面会使召回率偏低;另外,还会缩小各候选弱分类器的差异,使最优弱分类器的区分度相对较低。本文的研究表明,在scale取值为[cnum/7,cnum/3]时,分类性能不会出现显著差异。本文将窗口设定为scale=cnum/4。为增大弱分类器间的差异,窗口滑动步长设置为scale≥step,以避免两次训练选择重复样本。
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实验数据及评价指标
实验语料来自NLP&CC2013中文微博评测任务。其中源语言为英语,目标语言为汉语。源语言训练集选用MUSIC领域的评论性语料,共包含4000条评论性文本,其中正、负向各2000条。目标语言训练集选用MUSIC领域的评论性语料,共包含40条文本,其中,正、负向各20条(训练集中,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训练样本数与NLP&CC2013评测标准一致)。选用NLP&CC2013评测的有标注的结果集(MUSIC领域)作为测试样本集,其中包含目标语言样本814条,其中正类样本412条,负类样本402条。训练语料分布如表1所示。
采用MPQA[10]词典,其中包含正向词2789个,负向词6079个。机器翻译工具选用Microsoft Translater。实验结果以正确率、召回率为评价指标。
5.2 机器翻译策略比较
从测试样本集中随机抽取4组测试样本,每组样本数500(各组样本有交叉)。分别用方法(1):将目标语言训练集翻译成源语言,再在联合训练集上构建分类器UNB-A;方法(2):将源语言训练集和MPQA词典翻译成目标语言,再在联合训练集上构建分类器UNB-B。两个分类器的性能如图1所示。其中正确率和召回率为4组测试样本的平均值。
可见UNB-B的召回率明显低于UNB-A,主要原因是受机器翻译准确性的影响,以及中、西文表达的差异造成的。例如:
原文:Bread's music was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is!
译文:Bread的音乐比这更有意思!
原文:Antony has a very interesting voice.
译文:Antony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声音。
其中,“interesting”在MPAQ词典中被唯一翻译成词语“有趣”;在翻译的文本中则分别是“有意思”和“有趣的”。这使得“有意思”和“有趣的”这两个情感特征都不能从汉语文本中被提取到,由此引起分类召回率较低。
5.3 情感资源迁移结果
为验证基于Ada Boost方法的有效性,以两个分类器为Base Line,选取测试样本集的全部814条样本进行对比实验:(1)在源语言训练集上得到的分类器SNB;(2)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联合训练集上训练得到的分类器UNB;(3)利用本文方法得到的分类器Ada NB。对Ada NB进行1~20次迭代,当滑动窗口scale=cnum/4,step=scale时,分类性能如图2所示。
可见Ada NB在迭代次数达到7时分类整体性能有所提高并维持稳定;当迭代次数达到15时整体性能趋于最优。但随迭代次数的增加,Ada NB的性能并没有继续提高,正类正确率和负类召回率略有下降,并在一定水平上维持稳定。分析其原因,认为本文的弱分类器只选取了训练集的部分样本,训练集较小,弱分类器只取得了局部较优的性能,召回率偏低,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分类器出现过拟合的现象。表2是各分类器的正确率和召回率。其中Ada NB分类器迭代次数为15次。
可见Ada NB的正类F值达0.749789,优于SNB分类器0.11,优于UNB分类器0.10;负类F值达0.693136,优于SNB分类器0.06,优于UNB分类器0.02。总体来看,Ada NB在一定迭代次数内的整体性能优于Base Line,获得了较为均衡的正确率和召回率。在NLP&CC2013评测中,其MUSIC领域评论的情感识别正确率最高达0.76,最低达0.50。本文实验将该评测的结果集作为测试集,即采用与该评测相同的测试样本集,正、负类的平均正确率达到0.71,优于该评测的平均水平,也表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6 结语
针对跨语言情感分析问题,提出了基于Ada Boost框架的情感资源迁移策略。以机器翻译为基础,将多个弱分类器以加权的方法构建成强分类器。在Ada Boost的每轮迭代中,提出以滑动窗口更新训练集的方法训练最优弱分类器。实验表明,采用的机器翻译方法可行的。基于Ada Boost算法的跨语言情感分类性能优于Base Line,在NLP&CC2013评测的MUSIC领域评论中,应用本文方法的平均正确率达到0.69,表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从实验结果看,跨语言情感识别的策略依赖于具体语料背景,并没有一个泛化的策略。下一步将在双向机器翻译、基于语义分析的方法方面对跨语言情感分析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针对文本情感分类研究中,有情感标注的语料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均衡问题,提出一种基于AdaBoost的跨语言情感资源迁移策略。首先将目标语言训练集翻译成源语言;再在联合训练集上运用AdaBoost算法;通过设置滑动窗口更新训练集,训练最优弱分类器;最后得到适用于目标语言情感识别的分类器。实验表明,从目标语言到源语言的翻译方法是可行的。基于AdaBoost的分类策略获得了优于Base Line的正确率和召回率,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跨语言文化 第4篇
所谓涉外英语广告主要是指通过传播媒体, 对进口国或地区所进行的有关产品、服务的信息传播活动。要将中国产品打出自己的品牌, 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 英语广告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品牌是一类特殊的专有名词, 它代表了商品和服务, 是商标中可以发出声来的文字部分。在今天激烈的竞争领域给品牌合适地命名, 有时比技术都重要, 因为科技可以模仿, 而已经确立的品牌名称却不容易模仿。
涉外英语广告创作及品牌命名的跨语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跨语言传播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会造成隔阂、误解甚至抵触反对, 使得涉外英语广告创作及品牌命名在传播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涉外英语广告及品牌名称存在直接将汉语逐字翻译成英语的问题。目前我国一些涉外英语广告及品牌名称, 由于忽视了潜在消费者的经验范围、文化背景和英语习惯表达法, 在文案创作上产生了不少问题, 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销售。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许多广告直接把中文简单地翻译成英文, 即直接将汉语逐字翻译成英语。
这样不注重文化差异制作的英语广告, 往往会产生很大问题, 导致营销的失败。
品牌命名存在语音和语义不适当的问题。品牌名称在全球市场上流通, 在跨语言环境和跨文化中传播, 一个品牌名称在另一种语言中存在跨语言传播上的问题, 一方面主要是发音困难、语音失误, 另一方面主要是文化歧义、消极含义以及给跨语言消费者带来的不利联想。
涉外英语广告创作及品牌命名的跨语言传播中应遵循一些方法
要在国外取得广告成功需要做到:广告信息对人们的经验必须是有意义的;广告信息必须与目标市场的观众的期望产生共鸣;广告信息必须没有冒犯敏感话题。
根据以上原则, 可以遵循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建一个全球性的广告主题, 并针对特定市场进行当地化和细分化。注意国与国之间的差异, 在大市场之后还有无数的市场, 向不同的文化群、向不同的人们传播信息一般会遇到很多困难。所以要对涉外广告的目标市场国的文化特征进行从里到外、由大到小的观察, 更细致的思考与分析就很有必要。
应充分利用中国文化的固有特点, 而同时又兼顾产品的目标对象。在广告创作中, 结合产品的特点和中国文化特色, 同时又提供给目标对象适当的解释并激发认同和共鸣。
例如:烹饪广告中可以巧妙地模仿“work of art”创作出“wok of art” (锅里的艺术) , “wok”是广东话“炒菜锅”。
注意文化差异的歧义, 使潜在的翻译和使用问题最小化。把握当地的文化偏好特别是禁忌。当广告目标随市场的不同而不同时, 为每个设定的目标市场制定目标。这样做时, 要注意文化因素的影响。
了解当地文化上的差异、宗教、政治信仰、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注重以当地人们容易接受、理解的方式来传达广告的主题。了解消费者的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生活方式, 以及消费者的经验范围和文化背景, 即消费者对某一事物 (产品) 和与之相关的知识的了解程度。
解决涉外英语广告创作及品牌命名的跨语言传播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做法
广告英语和品牌名称的构成中隐含非常丰富的语言学知识和规则, 如构词学、音系学、语义学、语用学、传播学、社会语言学、营销学、心理学等学科。
在创作和命名时, 进行语言学特征分析检测, 多语言检测, 包括语音分析、语义分析以及检测, 可以删除不合格的语言和命名, 确保最终英语广告和品牌命名能够适应多语言环境传播, 在语音和语义上都有积极的含义或者没有消极意义。
语义因素检测。在品牌命名时, 语义特征是主要考虑因素。
英语广告创作和品牌名称的意义最好能够直接或间接和商品相关。特别是品牌具有提示商品特征的作用, 同时又要适应国际市场传播。为了确保一个全球品牌名称能够顺利地在世界市场上传播, 品牌命名必须进行语义分析。
语音层次检测。一般的语音检测是看英语广告创作和品牌名称是否在其他语言中容易发音或能够发音。
这主要是确保它符合其他语言的音位学规律、在其他语言中能够方便地发音, 发音相同, 不会碰到消极含义。
按照一定的程序和科学方法创作和制定英语广告和品牌名称。创作的过程不单单凭灵感, 而是应该走一条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 这一程序应该涉及不同学科的原理, 如营销、语言学、法律、市场调查等。
典型的程序是:广告词和品牌名称定位候选词和名称创造语言特征分析消费者测试, 从众多候选词和名称中一步步筛选, 最后制定出符合要求, 能够提示商品信息, 又可以在全球大多数语言中传播的广告词和品牌名称。
语言学专家的参与可以创作更适当的跨语言广告和命名。目前主要有两类机构从事广告创作和品牌命名工作, 一是广告公司, 一是专业命名公司。语言学家可以利用语言技能和语言学知识和各分支科学的原理为公司进行广告创作及品牌命名。通过语言学家的参与, 不但能够满足公司的广告和命名营销要求, 还能满足品牌名称的语言学特征、法律以及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要求。语言学家参与创作和品牌命名是一个趋势, 同时也是语言经济学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周晓、周怡:《现代英语广告》,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2].罗能生:《全球化、国际贸易与文化互动》,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年版。
[3].王光林:《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跨语言文化 第5篇
关键词:动补结构习得,跨语言对比研究,相似性,启示
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是儿童早期句法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许多学者都对这一课题做过研究。孔令达 (1994) 通过横向研究发现1.5岁至3岁是儿童语言动补结构发展的关键时期, 基本的结构类型和语义类型在这一时期己开始出现。周国光 (1997) 认为, 说汉语儿童习得句法结构的手段有模仿, 替换, 扩展, 关联及句法同化, 他们在掌握句法机构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的基础上, 通过句法分解与句法合成两种机制来发展不同的结构。之后他的另一研究 (2002) 发现说汉语儿童早期出现的使用否定词“不”的述补结构, 一共包括4类:述语+不+动词;述语+不+趋向动词;述语+不+过/上;述语+不+形容词。综观以上研究笔者发现, 目前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的研究对象仅限于说汉语儿童, 且研究方法多为为横向的观察法和话题法。英语里也存在动补结构, 而笔者在说汉语儿童和说英语儿童的语料中均发现了动补结构, 因此拟从跨语言对比研究的角度来探讨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的一些特点和启示。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及语料收集
研究对象包括3名说汉语儿童ZHZ (01;06;00-02;03;00) 、YZB (02;03;04-03;00;10) 、YZJ (02;03;04-03;00;10) ) 和3名说英语儿童Adam (02;03;04-03;00;10) , Eve (01;06;00-02;03;00) , Sarah (02;03;05-03;00;18) 。ZHZ的语料主要是通过每周一次的录音收集的, 每周对他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一个小时的录音及记录工作。每次录音完成后及时完成标音工作, 即根据CHILDES将录音转为文字材料。研究对象的活动环境涉及室内室外, 且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而YZB和YZJ的语料则是通过父母日志收集的。被试的父母每天都会将小孩当天新出现的话语进行记录。而3名说英语儿童Adam, Eve和Sarah的语料则是来自著名的Brown语料库。
2.语料分析及语料举例
在语料的筛选上, 不讨论出现在故事、诗歌和歌曲中的动补结构, 而且被试的自发性话语, 模仿话语及冻结话语均被排除掉。另外, 根据补语的语义类型, 将动补结构分成7类:动词+结果补语 (以下简称为动结式) , 动词+程度补语 (动程式) , 动词+趋向补语 (动趋式) , 动词+时间补语 (动时式) , 动词+地点补语 (动地式) , 动词+可能补语 (动能式) , 动词+数量补语 (动量式) 。对这6名被试早期话语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数量 (含动补结构句子的数量) 及百分比进行了统计 (结果见表1和表2) 由于在英语中没有动能式和动量式, 故笔者在表格中以“”标识出来。
表1动补结构各类型的数量 (见文末附表一)
表2动补结构各类型的百分比 (见文本附表二)
说英语儿童的例子: (1) 动地式 (Eve01;10) Isit that corner.
(2) 动程式 (Adam02;10) [//]I'm going fast.
(3) 动趋式 (Adam02;11) D (o) you want me get in[=in toy airplane]
说汉语儿童的例子 (YZB02;03-03;00)
(1) 动程式:我吃得好快。
(2) 动量式:让我玩一下。
(3) 动能式:我jiu4不开这个瓶子。 (jiu4为娄底方言, 相当于拧’)
(4) 动时式:我再玩一分钟。
(5) 动趋式:把这个挂起来。
(6) 动地式:我跳到这里。
(7) 动结式:火车修好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考察被试语料中这五种动补类型, 即动趋式、动地式、动结式、动程式、动时式, 笔者发现:在说汉语儿童语料中, 动趋式、动地式和动结式是三种主要的动补类型, 而说英语儿童的语料中则有两种主要的动补类型:动趋式、动地式;2岁3个月开始是说汉语儿童动程式发展的重要阶段, 而说英语儿童动程式的习得要晚于说汉语儿童;说汉语儿童和说英语儿童动时式的习得都比动程式更晚, 习得时间尚不清楚。
此研究结果显示, 说汉语儿童同说英语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存在较大相似性, 同时也表现出一些不同。相似性在于这二个方面, 第一, 他们的语料中动趋式和动地式这两种动补类型所占的比例都较大。第二, 大多数被试的语料中均未出现动时式。而不同点主要有两点, 第一, 说汉语儿童的语料中出现了较多的动结式例子, 而说英语儿童的语料中未发现这一类型, 第二, 说汉语儿童在02;03-03;00这段时间中所习得的动程式出现了较大的增长, 而说英语儿童的动程式依旧很少, 仅有一两例。
(1) 研究分析认为儿童早期各动补类型习得的先后顺序主要和语义认知难度、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有关。相关研究显示:程度补语和时间补语比方向补语和地点补语更为抽象, 属于补语范畴里的边缘成员, 习得难度比后两种要大。因此, 动程式和动时式习得的时间比动趋式和动地式要晚。而且, 路径’图式是人类基本认知图式之一, 汉语和英语均属卫星框架语言, 该类语言中的动词往往须将路径’独立出来, 用其他成分 (如介词, 趋向动词) 来单独表示, 因而儿童在早期语言发展中均较多使用表达路径’的方向补语和地点补语。
(2) 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和母语的特征有关。
动结式在汉语里是一个高度能产的结构, 比如, 吃饱了, 吃撑了, 吃反胃了, 等等。而英语的动补结构也不是一个能产的句法格式, 某个结果补语通常只能与某个特定的动词搭配。例如英语中用做补语的sick一般只能跟在动词eat之后:A.Heatehimself sick. (√)
B.He ate himself ill/nauseous/full. () 此例显示, 英语的动词与补语之间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eat后既不能带上与sick语义相近的ill, 又不能带上其他概念的形容词, 如nauseous (反胃) , full (饱) 等。母语的特征直接体现在儿童习得的语言上, 因而说汉语儿童和说英语儿童在动结式习得方面出现了如此大的差别。
(3) 再者, 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也受到言语输入的影响。言语输入在儿童语言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证实。笔者在对被试儿童照看者的语言进行统计后发现, 说汉语儿童照看者经常使用动程式, 如, 你吃的好快哦’, 你跑的好快哦’, 你跳的好高哦’, 你画的好好哦’。而在说英语儿童的语料中很少发现大人使用动程式, 仅发现you're sitting very close’, you were running fast’这两例。因此说汉语儿童的语料中出现了更多动程式的例子。
三.启示
儿童母语习得所具有的特点和规律总能给二语习得带来一些启示。了解这些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提高二语习得的效率。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被认为是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学习汉语时碰到的一块顽石, 要征服这块顽石, 笔者认为可以从本研究结果中获取一些启示。
启示一:合理运用母语思维, 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在二语习得中, 参照母语习得的经验和体会, 是二语学习者的一种自然倾向。既然说汉语儿童和说英语儿童均先习得动趋式和动地式, 后习得动程式和动时式, 那么外国学生在学习动补结构时可以参照这一习得规律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掌握汉语中的各种动补类型, 同时对汉语同英语中同类型动补结构异同进行总结归纳, 充分利用正迁移来促进对汉语的学习。
启示二:创造有利于汉语学习的语言环境。本研究显示出言语输入对儿童语言习得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鉴于此, 笔者认为可以加大动结式、动能式和动量式的输入频率, 这三种动补类型或在英语中只有少量例子, 或没有对应形式。通过加强相关的言语输入就能够加深外国学生对这三类的印象, 促进对它们的内化。
儿童早期动补结构习得的跨语言对比研究表明, 说汉语儿童和说英语儿童对这一结构的早期习得状况既存在一些差异, 也表现出了较大的相似性, 如习得顺序, 主要的动补类型, 受到言语输入的影响。这一研究也给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带来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孔令达.儿童语言中的述补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 1994 (4) :42-47.
[2]周国光.汉语句法结构习得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7.
[3]周国光.儿童使用否定词“不”及其相关否定结构状况的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 2002 (4) .
[4]石毓智.语法的概念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张钊.汉语儿童述补结构的习得研究.首都师范大学, 2008.
[6]王寅.认知语法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7]Tomasello, M.&Todd, J.Joint Attention and Lexical Acquisition Style.First Language (4) 1983:197-212.
跨语言文化 第6篇
关键词:性别语言,语音语调,话语,篇章,趋同性
性别语言是指男性和女性具有性别特征的语言及某种语言中用来区别男性与女性的语言现象。性别语言的研究已遍布口语和书面语中各个方面,其异同之处是语言学领域不可或缺的课题。
一、语音语调
语音语调是区分性别语言特征的最基本维度。Lackoff认为,女性语言在语音层面的文体特征是规范化。在语调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具表现力。女性使用升调的频率高于男性,表现出女性对他人的尊重或犹豫不决。剧中50段对话的统计数据显示,男性升调次数为59次,女性升调次数为61次,男性的升调次数非常接近于女性,且主要表现在询问并征求女性建议或是在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例如下面两组对话:e.g.1:Laura(F):Isn't that great?Ted(M):So great.Laura(F):Aren't they cute?e.g.2:Laura (F):You are?Well,then we'llsee you on the plane.Ted (M):No.Barney!Don't you get on thatescalator!And don't you dare get on that subsequent escalator!
在以上两例中,女性和男性的对话中出现反意疑问句和感叹句,都是升调。这里女性的反义疑问句期待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结合实际情境考虑,Ted不希望Barney上电梯,这里的感叹句是结合说话者的强烈情感而形成的,其本质是希望对方有所答复的反问句。因此在这两例对话男女的语调都是以上升为主。
二、话语
模糊限制语(hedges)是男女口语交际中频繁出现的元素。Lackoff认为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女性多用它来传达不确定感。分析50段对话后的数据显示,男性的模糊限制语使用次数高达65次,而女性是48次。在这部剧中,男性在对话中的随意感较强,在同异性交流的过程中渴望营造出轻松的氛围,拉近彼此的距离。因此才有和理论不相符的结果。男性和女性使用模糊限制语虽然是受到不同原因的影响,但是两者在总体使用数量上是近似的。
委婉语(euphemism)的运用是对他人尊重的礼貌性表现。Lackoff把女性的语言特征归为“过度礼貌”,间接表达较多。相比之下,男性的表达会直接地多,礼貌程度也远不及女性。在对该剧的数据统计中,男性和女性使用委婉语的数量均为22次。并且,男性表达感谢的次数超过女性。委婉语的使用自觉程度和受教育的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剧中的角色都是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年轻人,不论男女,都有礼貌性的意识。因此,在委婉语的运用方面,男性和女性的情况大致相同。
粗话(dirty words)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而电视剧需要考虑对受众的影响,在撰写脚本时应有所控制。同委婉语的使用情况相反,Lackoff认为男性表意直接,更具有进行咒骂的倾向;女性总体而言则很少说粗话。对剧中台词的调查数据表明,粗话出现在男女对白中的频次分别为男性15次,女性11次,虽然有一定差别,但总的来说差别较小。粗话是对情绪的宣泄,宣泄的情绪既可以是积极情绪,也可以是负面情绪。强烈情绪的表达并无明显的性别之分,在很多情况下是出于本能的需要。
空泛性形容词(‘empty’adjectives)的使用并无重要意义,却在日常对话中有很高的出现频次。Lackoff指出,女性尤其对空泛性形容词的偏好性很强,与男性的语言习惯形成鲜明对比。据统计,剧中男性使用空泛性形容词次数达到48次,女性是45次。男女使用的频次相当,主要是因为剧中人物关系紧密,互动积极,对白生动,男女用词风格具有一致性。
三、篇章
话题的打断(interruption)和男女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对该剧的调查数据也呈现出明显的不一致:男性打断话题11次,女性3次。在这一方面,男女语言并无趋同性特点。
话题的转移(transition)是对话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某一发话者不可能无休止占据发话者的地位,而是由会话参与者交替发话。在交替发话过程中必然出现转移话题的情况。统计结果表明,男性话题转移次数为15次,女性为10次,二者数据较为接近。和话题打断不同,话题转移的过程自然,并且也是对话进行的需要。这个方面存在的趋同性是必然的。
最简反馈和话题打断在对话过程中的作用是消极的,但其消极程度不及话题打断,出现频次也多于话题打断。剧中男性最简反馈出现15次,女性的最简反馈出现20次,频率差距不大。更容易给出最简反馈的是话题的非主导者,男性与女性都可成为话题的非主导者,趋同性也因此存在。
文化跨界融合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第7篇
关键词:文化跨界融合,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组织创新,产业互联体系,经济集约化发展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转型的一个取向,产业融合是产业进化的必然趋向,并带动了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调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态势是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可见,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叠加动力,更好地促进经济升级提质增效。
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经济转型的一个新路径,表现在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经济集约发展等方面,从而促进了经济转型( 见图1) 。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创意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长走向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增长模式,同时依托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带动经济整体增长,并注重经济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为创意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催发传统产业的升级,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产业形态,引导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文化创意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丰富城市发展内涵,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城市为载体的经济生态系统,使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再者,文化具有精神价值性和道德引导性,能够激发人们积极的精神动力和健康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现代治理体系,为经济增长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其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将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生动力。
( 一)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文化跨界融合,一是把无限性的文化创意资源植入到产业体系中,提升了可配置的资源数量和质量; 二是在产业融合过程中,文化创意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能力; 三是产业融合催生的竞争效应使得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合理配置,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 二) 促进消费提升
文化创意产业更多的是为提供精神产品而发展的,这就使得消费从物质性产品需求升级到精神性产品享受,促进了消费层次的提升,拓展了市场消费的空间。文化创意产业更多的是遵循供给创造需求的经济逻辑,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创新创造的文化产品充满并扩容了精神消费的空间,使得文化市场成为一张无限发展的经济网。此外,文化创意深入渗透到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带动了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尤其是数字技术应用及产业融合的快速普及,正快速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文化消费的特性决定了消费者对于文化生产具有更强的导向性,消费者完全可能成为文化生产要素的一部分,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取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消融为一体,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创意性消费扩展了产品的多样化生产,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提升,使得文化创意在生产方和消费方都发挥了价值增值的作用。
( 三) 促进就业创业增长
产业融合丰富了产业形态,增加了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产品融合往往需要多种技能的综合,也能够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就业增长以及高技能的就业结构提升,必然会带来收入增加。
当前,我国鼓励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多的是为知识阶层的创新创业提供支持,他们的很多创业项目都是融合文化创意于新兴业态,随着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全域拓展,会诞生出更多的创意创新创业项目,打造出更为广阔的创客空间。
( 四) 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的普遍融合性将带动产业融合更广泛的发展。而产业融合会促进企业网络的发展,提高区域之间的联系水平,加强区域资源流动,提升经济效益,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产业融合要求企业之间要建立更广泛更密切的联系,互通有无,共享共赢。企业可以通过契约链接、产权链接、关系链接、模块化链接、集聚链接、互联网链接等链接机制构建紧密合作的企业网络组织,探索新产品的生产、新市场的开发、新的商业模式的打造( 洪振挺,2013) 。产业融合带来了企业网络组织的发展,打破了区域之间的壁垒和障碍,这就拓展了资源的配置领域,使得企业资源在不用区域不同部门之间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将催生新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诞生一系列新兴的 “文化创意+ ” 业态,形成一个新型的产业生态系统,促进产业升级发展。
( 一) 适应产业链解构、重构,引领产业链融合增值
随着分工的细化、技术的进步和经济资源的全球化配置,传统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出现分离并发展为独立产业的趋势,同时进行的是产业链环节的进一步细化、新增和重新衔接,使得产业链的解构与重构并存成为一种产业演化的新常态。
产业链的解构即价值创造活动不断地外部化。在价值链的外部化过程中,很多产业环节将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出现了很多配套性的新业态; 产业链的解构伴随着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促使产业价值链的融合,导致产业的边界模糊化,融合后的产业比原有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大的利润空间。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与其他的传统行业的关联性强,并且涉及产业链各环节,对产业链具有重要的增值意义,将文化创意融合于相关产业,能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能有效推动相关产业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上移,获取较高的行业价值分配。同时,文化创意产业还会极大刺激产业链的延伸,融合形成新的价值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 二) 促进传统产业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
文化跨界融合的理念引领更多产业的创新发展,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方式,增加企业经营的文化内涵,促进产品与业务结构升级和更新换代。一方面,在产品研发上融入更多的文化要素,促使产品创新、产品种类增多,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使消费者获得更多更新的物质体验和多样化消费选择,提高产业附加值。另一方面,在服务提供上增加传统服务业的文化体验,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使消费者获得愉悦的精神体验,由此实现服务的价值提升,促使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利润产业的升级,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因此,促使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把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等向其他相关产业渗入,可以提升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并推动产业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创意生产,把文化创意植入到相关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可以适应和引领人们生活方式,创造持续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规模扩张和需求结构升级。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提升居民服务消费水平; 二是通过 “一意多用”提供个性商品,促进居民个性消费增长; 三是通过品牌授权,促进居民高档消费增长( 见图2)( 任旺兵等,2013) 。[1]
( 三) 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 2001) 曾指出: “产业融合为企业提供了扩大规模,扩大视野范围,开发新产品、新服务等巨大商机,企业会演化出新的组织形式”。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不仅催生出新产品和新服务,还催生出新业态,比如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催生出文化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与农业融合发展了创意农业,还有文化地产、互联网文化产业等,这些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且在不断地推进与传统产业的相互融合,引发传统产业的分化、解体和重组。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还可以孕育出新的经营模式。例如旅游业和农业的融合所孕育出来的观光农业,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模式,将蔬果采摘融入农家乐不仅为农民创收、扩展农业产业链以及改变农产品结构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带来了旅游业以及宾馆、交通、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发展的新契机。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把产业链与价值链匹配起来,为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案,将重新整合与划分产业结构,建构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新的盈利空间。
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还可以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以文化创意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比如北京定福庄的发展模式就是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拓展城镇化发展的创意空间,引领一种生态化的文化新生活,形成生产、生活、生态 “三态合一” 的产业发展新体系。
文化创意驱动的新型城镇化,就是在制度创新、文创集聚、生态增效、多元协同、区域联动的条件下,以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动力,围绕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而构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见图3) 。
文化创意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一方面包含文化创意对新型城镇化的驱动作用。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存在影响作用。具体来说,城镇化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文化创意资源、科技、资金、人才这四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从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制约作用,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如图4 所示,文化创意和新型城镇化之间通过内层要素圈和外层发展圈的动态耦合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
三、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是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常态,在不断地技术更新、要素提升、市场创新和消费升级等动态产业环境下,产业处在一种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特别是随着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强,由文化创意产业引领的新一轮的产业融合发展将带动更多的传统产业进入转型升级通道; 另一方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要求,经济转型的方向是集约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这需要更多地依靠创意创新驱动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最具有创意色彩和创新意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和融合性,文化创意具有创意资源无限性、创意生产无污染、创意消费无极限等产业特征,文创产业融合将为经济发展带来一个新的高增长点,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一条新路径。这种融合发展将带来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进而构建经济发展的新范式。
( 一) 促进产业组织变动,形成新竞合关系
产业融合促进了产业组织关系的变化,同时改变了产业竞争格局。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融合,使得融合产业内的企业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中,随着产业融合的不断拓展,会有更多的新进入者参与到竞争中来,从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竞争。同时,发生融合的企业间开展的广泛合作,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竞争,产生一种新的竞合关系,这是一种企业建立在合作中的新型的竞争模式。
产业融合伴随着企业网络的出现,使得产业竞争表现为一种基于企业网络的竞争状态。企业网络强化了市场竞争,并使得竞争更加多样化,表现为企业网络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网络中的企业与外部企业的竞争、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以及企业网络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等多种竞争类型( 洪振挺,2013) 。
产业融合中的竞争与合作,催生更多种类的融合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模式。竞争效应促使产品价格下降和服务质量提升,增加产品差异性和服务多样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合作效应促使企业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文化内涵,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 二) 推动产业组织创新,构建产业互联体系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改变了产业组织关系,新的产业组织关系要求新的产业组织模式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了产业组织的创新。产业融合促使企业和产业边界的变化,将形成新的产业组织结构,并逐渐演化出新的组织形式。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是一个交互创新的过程,创新产生的盈利激励不断扩散,使得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产业融合中来,并通过价值链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网络型组织。网络型组织是信息化动态环境中与产业融合相适应的一种组织形式。网络组织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经济与组织创新要求的新型组织模式,它能够使组织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环境变化( 周振华,2013) 。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并产生了基于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基础上的多种业态的融合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物联网使商品互联,网商平台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生产领域的创意设计来,文化创意的融合还是一种思维的互联; 因此,建立在商品互联、人的互联和思维互联基础上的产业互联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常态组织形式,推动了产业组织的创新发展,传统的产业组织模式向网络型组织发展,产业互联体系得以构建并迅速发展,进而产业结构也相应地调整。
( 三) 创新产业空间组织,促进产业融合性集聚化发展
从理论上说,产业的演进具有空间集聚发展的规律,从实践上看,产业集群发展表现为空间的集聚,在政策推动下,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和文化园区的规划发展都是要促使产业集聚发展。产业聚集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产业链的衔接,提高经济效益,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另一方面,产业集聚也会促使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协同经济和融合经济。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在现有的文化创意园区的集聚发展和工业园区的集群发展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的融合性集聚化发展,顺应产业发展新趋势,创造产业发展新模式,使经济效应得到最大化发挥。
四、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进经济集约化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消耗、低污染等特征,其本身就是一种集约型产业,通过把文化创意融合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产业链环节或者延伸发展新的产业环节,可以促进创意设计、绿色生产、文化营销、高端发展,提高融合产业的附加值和集约化程度。
( 一) 提供大众创业战场,发展创造型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大众业创提供了新战场,为知识经济融入提升传统产业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当前的大众创业,更多的是在新兴领域的创造活动,而巨大的市场空间是在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市场融合领域里,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是大众创业的主要阵地。产业融合提供的广阔市场空间为大众创业提供了可能性,进而为创造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
( 二) 营造万众创新氛围,发展创新型经济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及其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就是要营造一种创意创新氛围,让创意创新变成直接生产力,引领新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创意创新型经济。鼓励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就是要推动创意设计在传统产业环节的创新创造作用,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建立新的生产体系和服务模式,引领新生需求,发展创新型经济。
( 三) 发掘文化创意资源,发展人文型经济
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发展载体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使文化创意资源得到高价值的体现。随着融合发展的深植入和广覆盖,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意资源将得到发掘和充分利用,真正使文化创意资源成为重要的产业要素,不断提高文化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推进人文型经济的发展。
( 四) 推进低碳环保生产,发展绿色经济
文化创意的低消耗、低污染特征,使得其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可以推进清洁生产、节能设计、环保消费等产业链的低碳化,促进经济的绿色化发展。此外,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环境的建设和文化生态的发展,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关键要素,有利于绿色经济的构建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旺兵.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文化驱动新型城镇化研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
[3]陈柳钦.产业融合效应分析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经济前沿,2007(5).
[4]洪振挺.基于企业网络的市场结构分析[J].中国市场,2015(48).
[5]王宋涛,洪振挺.粤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力资本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市场,2012(7).
跨语言文化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