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范文

来源:盘古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81

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范文第1篇

1. 是在临床医学的领域内,引入了现代流行病学及统计学等有关理论,创新了临床科研的严格设计、测量和评价的临床科研方法学,用宏观的群体观点及相关的定量化指标,从患者的个体诊治并扩大到相应特定患病群体的研究,探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整体性规律,力求排除或防止偏倚因素的干扰,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使获得的研究结论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并对防病治病的循证实践能有重要实用价值。

2. 是临床医生在对病人的诊治决策中要谨慎、确切和明智地应用最近最佳的证据,并且必须与自己的临床专业知识相结合,同时要充分权衡这种决策对病人的利弊关系,要以病人的利益第一。当然这种决策的付诸执行,还必备五个前提:(1)、要有高素质的临床医生;(2)、要有最佳的研究证据(成果);(3)、要懂些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学;(4)、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医疗决策的首位;(5)、要有良好的医疗环境。

3. 是指疾病(或伤害)、早死对患者、家庭、社会和国家所造成的任何健康和/或经济、资源方面的的损失或压力与产生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危害程度,以及所带来的对疾病结局如死亡、失能和康复等的后果和影响。疾病负担不仅包括对患病个体疾病不同转归、寿命和健康程度造成损失,同时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压力。

4.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按照既定的统一标准将疾病、损伤和死因纳入相应的一定类目的一种系统分类。ICD 可用于对记载在多种类型的健康和生命纪录上的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进行分类。ICD的目的是允许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及在不同时间收集到的死亡和疾病数据进行系统的记录、分析、解释和比较。易于对数据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并可提供相应的其他健康状况信息。它适用于对各人群组一般健康状况的分析、对疾病发病和患病的监测以及与其他变量有关的健康问题。

5.国家级课题涉及对国家重大疾病的防治范畴,如每五个年度的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招标项目等。研究者按照国家的招标立题的项目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研究课题的申请书,经专家评审通过,并报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后,则正式立题进行研究

6. 是指由各级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商业与其他机构生产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印刷品和电子产品。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各种报告(进展报告、技术报告、统计报告、市场研究报告),也可以是论文,讨论进展,技术说明与标准,非赢利性的译文,著作,技术与商业文件,非赢利性的官方文件等等。但这些文献信息未经过严格评价,缺乏可信度,所以称为灰色文献。

7.是指根据检索目的和范围,合理选用主题词和副主题词,并与逻辑运算符(如逻辑和 “AND”,逻辑或 “OR”,逻辑非 “NOT”)、位置运算符(如WITH,NEAR,IN)、范围运算符(如“=”,“>”,“<”等)、截词符(如“*”)以及通配符(如“?”)等组成的搭配组合。检索策略有助于在短时间内实现查新查全、最大程度检索出与研究问题高度相关的文献或信息。

8.即根据原始论著进行综合分析、加工提炼而成,包括:Meta-分析、系统评价、综述、评论、述评、实践指南、决策分析和经济学分析等。

9.章,提高了发表文章的质量。一般来说,同行评审人员都不是编辑部成员,常常为某一领域和研究方法学上的专家。同行评审的目的是为了筛除设计不合理、不重要或难以解释、有缺陷的文章,以提高文章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的质量。

10. 要或兴趣,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论文中阐述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观点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用自己的观点和判断,将一系列相关文献,经过综合归纳、条理化,综合成文。

11. 系统评价: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方法,指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如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系统、全面地收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严格评价文献,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meta-analysis,荟萃分析或汇总分析),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

12.使研究对象以同等的机会被分配进入试验组或对照组中。

13.A措施,间隔一段洗脱期后再试验B措施;第二组第一阶段试验B措施,间隔一段洗脱期后再试验A措施,然后对比A、B两种措施的效果。

14.接影响研究或试验的真实性,可以通过询问、服用药物量的计算、临床反应和药物代谢产物的测定等方法做依从性评价。这些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一旦造成不依从的事实,将难以排除它对结果带来的影响。

15.凡属于特异性强且被解剖、病理以及生物学研究肯定的临床诊断称为金标准诊断。像肿瘤的病理学诊断、冠心病的影像学冠脉造影诊断等,已广泛用于诊断/筛查以及疾病预后研究。

16. 对象分别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然后接受相应的试验措施,在一致的条件下或环境中,同步地进行研究和观测试验的效应,并用客观的效应指标对试验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

17.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在设计上与一般随机对照试验一样,不同之处在于因随机分配的单位不同,是以一个家庭,一对夫妇,一个小组甚至一个乡镇等作为随机分配单位,将其随机地分配入试验组或对照组,分别接受相应的措施,进行研究。

18.

19.的次数有关。

统计量的概率。它是以统计量的抽样分布为理论依据,根据统计量与自由度的大小来确定的。通过与检验水准α比较,可做出组间总体参数是否有差异的结论。

21. 是按一定的概率(1-)去估计总体参数所在的范围。可信区间包括准确度和精度两种属性。可信区间具有统计推断的功能,与假设检验相比,可信区间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既可以用来判断参数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同时可信区间能显示出差别的程度,并由此判断差别有无实际价值或临床意义。但可信区间不能提供确切概率。

22.人们知道待人处事应当遵循的准则,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自觉地按照一定规范来支配自己的行动。

23.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以研究医疗卫生人员与服务对象以及医疗卫生人员之间行为规范的一门科学。

24.

25.病因链与病因网络模型:多个存在联系的病因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条病因链交错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病因网,疾病的发生与病因网上的各个因素均有关。

26.即金标准诊断的全部有病病例中,诊断性试验的结果为阳性的病例所占全部有病病例的比例即为敏感度,。

27

验的结果为阴性的受试者所占全部无病受试者的比例即为特异度。

28. ITT是将所有纳入随机分配的病人,不管最终是否接受到分配的治疗,在最后资料分析中都应被包括在内。该方法可以保证两组具有可比性的随机化分配的优点,使结论更真实可靠。

29.干扰是指试验组的对象额外地接受了类似试验药物的某种有效制剂,从而人为地夸大了疗效的假象。(三)名词解释

30.和死亡等)的预测或事前估计,通常以概率表示,如治愈率、复发率、五年生存率等。

31.预后研究采用队列研究设计,其起始点称零点时间 (zero time) ,该起始点在研究设计时必需要明确规定,是在病程的哪一点起进行观察,在两个队列中的每一个研究对象都要用同一起始点,进行追踪和观察以及预后结局的比较。

32.: 是为达到某一目标,而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定最佳方案

33.: 是按逻辑、时序把决策问题中的备选方案及结局有机地组合并用图标罗列出来,它如一棵从左到右不断分枝的树,包括一些节点与分枝

34.是卫生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在卫生经济学理论指导下,用技术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对临床使用的药物、诊治方案、仪器设备等技术干预措施进行经济评价和分析,其目的是探讨最佳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案,评价医疗效果,以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同时为临床人员和政策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

:在已得出上述经济评价的结果后,测定当其中几个主要的变量如价格、成本、贴现率、结果的判断标准发生变化时,以及不同的经济分析类型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

36.HRQL量表所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或可重复的程度。HRQL量表应力求有好的信度,要能很好地被重复,同时量表本身所含条目的内部一致性也要强。信度变化范围在0  1之间,在临床研究中,信度应在0.70以上,这样就能确保HRQL测试结果的稳定性。量表的信度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重测信度与内在一致性检验。

37.HRQL量表所测试的结果符合被测者生存质量的真实程度。主要从表面效度、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等方面加以评价。

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范文第2篇

内蒙古第四医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救治中心,于2009-04/11集中收治手足口临床确诊病例604例,对所有病例资料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04/11共收治手足口病患者604例。其中男性352例,女性252例,年龄最小的患儿3个月,最大年龄29岁,平均年龄1.68岁。

1.2 研究方法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8-05-03发布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1],604例患者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对所有收集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记录其流行特征。 2 结果

2.1 流行特征

2.1.1人群分布 散居儿童357例,占发病总人数59.11%;幼托儿童224例,占发病总人数37.09%;学生20例,占3.31%;其他3例,占0.49%。

2.1.2 地区分布604例病例多来自呼和浩特市旗县区,其中新城区193例(31.95%)、玉泉区75例(12.42%)、回民区102例(16.89%)、赛罕区136例(22.52%)、市辖旗县共40例(6.62%)、其他盟市病例共58例(9.60%)

2.1.3 年龄分布 其中不足1周岁者38例占发病总人数的6.29%;1岁至3岁者321例,占53.15%;3岁至7岁者220例,占36.42%;7岁至14岁者19例,占3.15%;大于14岁者6例,占0.99%(其中>20岁者4例)。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至7岁,其中1~3岁居多构成比为53.15%。

2.1.4性别分布 男性患病352例,构成比58.28%;女性患病252例,构成比41.72%。性别患病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05, p>0.05 )。

2.1.5 时间分布

604例手足口病例患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份,共发病例520例,构成比为86.09%,见图1。

2.2 临床资料 604例手足口病患者出疹前有发热者532例,占88.08%。皮疹形态为粟粒状红色丘疹和疱疹共存,红色丘疹相对较多。疱疹周围有红晕,疱疹稍高出皮面,极个别明显高出皮面,类似水痘。就诊时手足口均有皮疹者521例占86.26%。部分病例只有手口皮疹、臀部皮疹、腹部大腿内侧皮疹、口腔咽部充血滤泡;观察后,出现典型手足口病表现。5例重症病例合并有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604例病例均获治愈。

3 讨论

该组手足口病例主要在春末、夏秋季流行,以3岁年龄组发病最高与相关报道一致[1],因此3岁人群是防治的重点人群。职业分布中以散居儿童居多与国内多篇报道相近[2~4],可能与这部分儿童所在的看护环境接触范围广、手卫生意识差、消毒措施不到位、看护人员健康知识缺乏等有关。手足口患儿中男孩经常与小朋友玩耍的比例显著高于女孩[5],这与手足口病疫情情况相符[6] 。故做好看护人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适时对看护环境进行有效消毒对控制手足口疫情起着重要作用。

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是CA16和EV71,但EV71引起症状较重[7],且常易引起严重并发症, EV71已逐渐成为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8],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多发于4~8月份,潜伏期2~7d,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9~10],隐性感染和不典型的轻型病例多,该组病例与上述规律基本一致。重复感染可能由不同菌株亚型引起,亦可能是不同时间流行的EV71基因转换[11]。因此加强病原种类鉴定检测并以此分类管理治疗对指导临床诊治极为重要。

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4 年8 月2015 年8 月来治疗的120例2 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研究, 按照周围血管病变诊断标准分为观察组 (并发周围血管病变, n=62 例) 与对照组 (无周围血管病变, n=58 例) 。 男性69 例, 观察组32例、对照组37 例;女性51 例, 观察组30 例、对照组21例。 患者体质量在48~80 kg之间, 平均体重为 (60.33±6.17) kg。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空腹抽静脉血5 m L, 使用美国贝克曼AU2700 生化分析仪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 离心时间控制在5 min, 其转数设置到3500 /min。 对两组患者均建立信息库, 录入患者姓名、性别、病程、血压等指标。

1.3 观察指标[2]

观察两组糖尿病患者的性别、体质量、年龄、病程、血压、血糖含量、脂质代谢有无差异性。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4.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P<0.05 患者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发现, 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体质量、血糖含量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年龄、病程、血压、脂质代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主要是以下肢为主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引发周围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与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慢性高血糖、血液动力学转变等多种因素有密切联系, 此病作为2 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 会导致下肢缺氧、缺血、感染等, 并且部分患者会并发脑神经血管病变[3]。

本研究发现, 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体质量、血糖含量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有关学者[4]的报道基本相符。 分析原因后我们认为可能是2 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均有一定病程, 尤其是糖尿病存在并发症的患者在日常用药、饮食上均实施了严格控制, 使得患者血糖差异不明显。 同时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和性别、 体质量无关系的主要原因是该指标不属于周围血管病变的指征。

糖尿病导致的周围血管病变包括微血管、 大血管病变和心脏微血管病变导致的心力衰竭、 心率失调和心肌疾病等。 研究发现, 两组年龄、病程、血压、脂质代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相关学者[5]研究所得结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中认为伴有高血压疾病的并发2 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产生周围血管病变现象, 主要原因是高血压疾病会促进血小板因子不断聚集并且释放出生长因子, 对患者内皮细胞造成损坏, 从而导致细胞、脂质等被长时间堆积并且迁移, 最终导致周围血管病变现象[6,7]。 其中脂质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等, 糖尿病患者出现脂质代谢异常现象有可能导致更多脂质, 多余的脂质大量沉积到患者血管壁中的各个组织中, 从而出现大量泡沫细胞, 使得血管粥样斑块形成[8,9,10]。 同时研究发现, 糖尿病患者如果体内含有多余脂质还会使血管硬化以及脂肪病变现象, 从而对患者的血管功能形成影响, 最终为血管病变的发生提供便利, 本研究中发现观察组糖尿病合并周围血管病变患者均有脂质代谢异常现象出现。

综上所述, 2 型糖尿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主要因素包括病程、血压、血糖、脂质代谢等。 在临床上积极纠正患者脂质代谢异常现象对预防周围血管病变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患者的流行病学, 为以后预防患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了2014年8月—2015年8月来治疗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研究, 按照周围血管病变诊断标准分为观察组 (并发周围血管病变, n=62例) 与对照组 (无周围血管病变, n=58例) 。对患者各临床指标进行观察, 分析引发周围血管病变的流行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体质量、血糖含量均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两组年龄、病程、血压、脂质代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与病程、血压、血糖、脂质代谢有密切联系。在临床上积极纠正患者脂质代谢异常现象对预防周围血管病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临床流行病学观察

参考文献

[1] 王晗, 顾勤, 滕士超, 等.351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8 (5) :440-442.

[2] 杨维娜, 王璇, 蓝茜, 等.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34 (1) :73-76.

[3] 杨正国, 王霜, 杨波, 等.542例2型糖尿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医药前沿, 2013 (6) :33-35.

[4] 赵灵燕, 毕力夫, 张亚军, 等.基于决策树方法的2型糖尿病患者痰浊证与临床指标关联模式的建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3) :297-299, 318.

[5] 张学敏.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3) :166.

[6] 丁奇峰, 王恩江, 王珏, 等.武警河北总队医院20年间周围血管病变住院患者构成比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 (4) :303-306.

[7] 黄钟声, 黎清现, 汪继胜, 等.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9) :140, 141.

[8] 胡小飞.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及危险因素探讨[J].当代医学, 2014 (8) :134-135.

[9] 张霄, 欧阳松云, 孙培宗, 等.规范治疗老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的疗效[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3, 32 (11) :1141-1144.

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范文第4篇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

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

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模拟法(模型方法)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描述性研究法

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范文第5篇

摘要:结合医用高等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在医用高等数学授课过程中构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模式。建立了与专业相关的案例库,引入了数学实验,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学校综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数学实验

DOI: 10.13256/j.cnki.jusst.sse.2019.03.017

A Casestudy Teaching Method and Mathematical Experiment in the Course

of Medical Advanced Mathematics Based on PBL Teaching Model

ZHOU Yanli1,LI Xiang2,HOU Liying1

(1.Department of Arts and Sciences,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 Health Sciences,Shanghai 201318,China;

2.College of Science,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advanced mathematics and medical advanced mathematics,a projectdriven,problemoriented PBL teaching model is construct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medical advanced mathematics.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realized by setting up the case database related to majors and introducing experiments into mathematical teaching.It is found that this type of inquiry teaching model can help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nd selflearning ability,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medical practical problems with mathematical knowledge,as well as to promo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ense.

PBL teaching model;casestudy teaching method;mathematics experiment

2014年9月,李克強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之后,关于“双创”的这一提法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引起社会和高校广泛关注。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发文倡导“双创”,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

指标,体现了国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创新是未来飞速发展时代的关键要素,创新在高校不仅仅是氛围营造和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方式须不断改革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种下创新的种子。笔者所在的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不仅为学生搭建了许多“双创”平台,还为广大教师创造条件进行教学改革。笔者也积极响应号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将“枯燥”的高等数学变得“有味”。笔者讲授的医用高等数学是学校所开设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不仅能为学生的数理统计、物理、化学、医学统计学以及相关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思维、解题方法和数学知识,还能为他们将来成为医务工作者,在工作和科研中学会用数学方法和思维模式解决医学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在医学领域中,医学学科的数字化发展使得生物控制论、数学生态学、生物数学、生命科学、数量遗传学、定量病理学等学科应运而生。从17世纪开始,有不少科学家利用数学知识研究医学问题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1-2],为医学成果的丰富、研究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这无疑用事实证明了数学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巨大潜力。

传统的高等数学授课模式“定义—定理—证明—例题”的讲授套路,虽然能够传授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但过于沉溺理论推导细节,忽略数学与专业尤其是笔者所在的医学专业的融合,让学生很难体会到数学基础课在医学专业中的重要作用。这不利于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解决生活工作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医学学生归纳抽象和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医学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对医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这些不足不符合医学专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传统教学现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积极、愉快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通过案例使数学知识和医用专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通过数学实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做到“以提出问题为核心,探讨问题为手段,解决问题为目的,在寻求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一、PBL+医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意义

PBL教学模式是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是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PBL教学法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创,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首次提出,80年代后期在北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在国际上除了医学界普遍采用PBL教学模式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通识学科的教学工作者也在不断地尝试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教师在具体的病例中提炼出典型的案例,由学生通过研究分析这些案例,提出自己的推理思路,给出最终的诊断方案。PBL授课模式,以项目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医用高等数学课程设置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奠定必要的知识理论基础。医用高等数学教学运用PBL 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问题,问题主要是通过案例提出,案例成为构建PBL教学模式的关键。

PBL+医学案例教学模式为医用高等数学教学开拓了新的思路,医学案例为医用高等数学课堂提供了保障,强化了高等数学和医学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创新了教学理念,更新和优化了教学方式方法,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的目的[3-4]。

目前,PBL教学模式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国最早在1986 年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原西安医科大学引进。这种教学方法先是用于医学教学,现已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管理学科等),如文献[5]研究了基于PBL模式高等数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文献[6]把PBL教学法融入在《西方哲学导论》通识课程教学中,文献[7]探索了PBL教学法在微机原理课程中用法,文献[8]研究了大学英语分科教学背景下学术英语PBL教学模式。

二、建立数学与医学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库

随着医学与现代科学的发展,数学与医学学习研究越来越密不可分,如药物动力学、生物医学、数量遗传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等医学分支都有数学的应用。在运用PBL思想开展教学的核心是基于问题的开展教学,医学问题的数理分析和数学归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这样的数学医学问题按照知识点进行归类,结合医学专业构建相应的数学医学教学案例库。

对于数学医学教学案例的构建已经有许多很有成效的研究。如对于细菌繁殖问题,可以利用极限方法确定时间t后细菌的总量[9]。周期性静脉注射的一室模型[10],通过分析得知,随着注射次数n的增加,体内血药浓度有上升趋势,当n趋于无穷大时,体内血药浓度趋于一个稳太水平,同时利用极限找到了药物治疗浓度有效范围是最小有效浓度和最小中毒浓度之间。对于咳嗽问题的研究[11],利用导数知识可以确定单位时间内空气流过气管的气体体积最大值,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咳嗽时气管收缩(在一定范围内)有助咳嗽,能促进气管内空气的流动,从而使气管中的异物能较快地被清除。利用相对误差研究心输出量,这个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于危重病人的监护更是重要的生理指标,通过测量每分钟人体的耗氧量及血液中氧的浓度可以算出心输出量,由相对误差可以得知测量值的微小误差将导致心输出量计算结果的较大误差。单位时间血流量、心脏输出量的测定、药物吸收总量、药物有效性的测定、颅内高压与颅内容积的关系、医学影像中平面影像的面积问题及立体影像的体积问题、胰岛素平均浓度的测定、燃料稀释法确定心输出量[12]等等,这些医学问题可以利用定积分的相关知识解决。利用微分方程的知识,可以处理毛细血管中液体流速的分布问题、传染病的传播规律的研究、体内药物浓度的变化规律、血流速度、恒速静脉滴注的一室模型、主动脉压、肿瘤生长的数学模型、静脉输液问题、胰脏是否正常的判定等等。利用全微分、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可以讨论尿素的清除率。利用几何级数可以分析药物在体内的残留量的问题,在药物的治疗中调整维持剂量具有重要的作用[13]。

经过教学尝试与实践,通过PBL模式结合典型医用案例的教學模式,实现了高等数学与医学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创新了教学理念,优化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实践创新应用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与数学实验的有机结合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医用高等数学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案例成为重要的纽带,也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增加了共性共识。但数学本身的抽象性还是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MATLAB软件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可视化功能,可以进行数值计算、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图像处理、动态仿真、信号处理等[14]。将MATLAB软件引入到数学教学中开设数学实验课,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去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医用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将构建的案例与数学实验相结合,既是理论知识、计算机应用与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机结合,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平台。通过MATLAB软件可视化动态图形方式直观地展示结果,能够加深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學动力和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借助微分方程,使学生深入理解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如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如利用静脉注射案例展现数学知识和数学实验在这一领域的重要性。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学实验,观察单次快速静脉注射、单次恒速静脉注射、周期性快速静脉注射、周期性恒速静脉注射的直观图形,通过图形能较简易地研究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过程。下面给出对应的静脉注射类型的模型以及MATLAB软件作图。

单次快速静脉注射模型,此时不考虑给药速度和时间,瞬间完成给药,根据药物浓度变化率与药物排出率成正比,得出药物在体内分布与排除的微分方程模型

x(0)=D0

dx(t)dt=-k·x(t)

x(t)=V·c(t)

(1)

式中:D0为药物的初始剂量;k为药物消除率常数;x(t)为t时刻的药物浓度;c(t)为t时刻的中心室的血药浓度;V为表观分布容积。

由式(1)可得

c(t)=D0V·e-kt

(2)

利用MATLAB软件得到图1,图形的可视化结果与式(2)吻合。从图1可以直观地得出结论:单剂量快速静脉注射时,血液浓度随着时间的增加呈指数形式减少。

当采用单次恒速注射给药时,可得图2,说明在注射时间内,血液浓度随着时间缓慢上升;注射结束后,血液浓度随着时间的增加呈指数形式减少,表明药物最终从体内排出。

利用微分方程,我们还可以建立传染病模型,通过模型研究传染病的传播机理和传播途径,分析受感染人数的变化规律,寻找控制疾病蔓延的手段等,为疾病防控部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定量依据,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更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案例教学法,高等数学成为医药学的有机载体,以应用为目的,体现了高等数学在解决医药学问题的重要性。案例与数学软件相结合,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奠定基石,为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效手段,为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和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提供广阔空间。

四、总结

PBL教学模式是把提出问题(知识引入)、分析问题(知识构建)、解决问题(知识应用)整个教学过程置于具有实际背景的情境中,让学生置身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自身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创新

能力和自学意识。医学数学模型案例具有实际应用背景,利于PBL教学模式情境设置。同时,问题是PBL教学模式的核心,恰好问题可以通过医学数学案例提出,这为PBL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PBL教学模式与医学数学案例相结合,体现了高等数学知识和医学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更新了教学理念,优化了教学手段,提升了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实践证明:在针对医学类学生的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医学案例和数学实验等创新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实践创新应用型人才以及推动临床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从职业教育角度来看,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具备了职业情感、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素养,也是教师逐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自我培养创新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张双德,王育强.生物医学的数学化及医科数学教育的改革[J].工科数学,2002,18(3):55~59.

[2] 洪俊田,增德辉.数学建模教学对医药类专业的重要性[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19(1):102-103.

[3] 陈利娅,赖霞.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3(4):32-34.

[4] 李明伟.试论“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等数学教学[J].高教学刊,2017(2):112-113.

[5] 任秋萍,任世军,周光明.基于PBL模式高等数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7,37(4):73-75.

[6] 秦瑜.PBL教学法在《西方哲学导论》通识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169-170.

[7] 胡树煜,王琢.PBL教学法在微机原理课程中的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6):206-207.

[8] 李立,杜洁敏.大学英语分科教学背景下学术英语PBL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2014,35(5):55-58.

[9] Grossmon S I.微积分及其应用(上、下册)[M].周性伟,译.天津:天津大学科技出版社,1988.

[10] 方积乾.微积分初步与生物医学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1.

[11] Ellis R,Gulick D.微积分[M].章平,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2] 李心灿.高等数学应用205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3] Goldstein L J,Lay D C,Schneidei D L,et al.Calulus and its Applications[M].3rd ed.[s.l.]:Prentice Hall,1982.

[14] 樊爱军,王开发.Matlab在医学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3):331-333.

(编辑: 程爱婕)

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9例EHF患者均符合卫生部1997年制定的《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收集2002年4月至2011年7月我院流行性出血热住院患者资料。男27例, 女12例, 最小的14岁, 最大74岁, 平均 (45.36±15.55) 岁。典型病程8例。

1.2 时间分布

1~4月10例, 5~7月8例, 8月0例, 9~12月21例。

1.3 方法

检测指标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尿蛋白、血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将将无明显内脏出血并且未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 (30例) 分为2组, 综合性治疗组为对照组 (18例) , 在综合性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针剂 (复方丹参注射液或舒血宁或血栓通或丹红注射液) 的为活血化瘀组 (12例) , 于发热期开始, 至出院时结束。比较2组血肌酐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肾损害检出情况

100%EHF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 87.2%的患者出现尿素氮、肌酐、尿酸三项中至少1项升高, 76.9%出现血肌酐升高。23例患者行腹部彩超检查, 8例 (34.78%) 双肾皮质回声增强, 其中2例形态饱满甚至增大, 其中1例双肾结构模糊。

注:表示入院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表示2组比较Scr上升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2.2

临床表现 (表1)

2.3 实验室检查

2.3.1 血液系统变化本病早期白细胞减少或在正常范围, 平均4.94d入院, 入院时多数患者白细胞升高, 3例白细胞减少到 (2.17~3.2) 109/L, 5例白细胞在正常范围。病程中WBC始终未超过10109/L的有7例, 比例7/39 (17.95%) 。所有患者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白细胞最高值、血小板最低值变化情况, 见表2。

2.3.2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肾功能改变情况 (表3)

2.3.3 EHF患者不同血肌酐最高值水平与PLT最低值和WBC最高值关系 (表4)

2.4 治疗与转归

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性治疗。针对各期的病理生理改变, 采取预防性治疗及防治合并症的治疗措施, 特别是于早期给以抗病毒治疗及液体疗法。对重症患者及时抗休克、预防出血及肾功能衰竭。本研究39例患者, 1例于入院第2天死亡, 该患者有2型糖尿病, 入院5d前出现发热、身痛, 渐出现面部浮肿, 躯干出现紫斑, 尿少, 入院前1d血压测不出, 尿量600mL, 入院当天晨起恶心呕吐呕血, 测血糖40mmol/L, 继而出现ARDS、糖尿病酸中毒, 死于脑疝。3例进行血液透析, 经过3~5次透析, 2例好转, 但血肌酐仍在400umol/L左右, 另1例因“神志昏迷半天”入院在急诊ICU住院治疗, 同时出现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 进行血液透析、心肺复苏等治疗后痊愈。4例有明显消化道出血, 经过治疗痊愈。其余30例, 无明显出血并且未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 分为2组:对照组18例, 综合性治疗;治疗组12例, 在综合性治疗基础上给予活血化瘀针剂, 于发热期开始, 至出院时结束。观察其对血肌酐 (Scr) 的影响。经统计, 2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结果, 见表5。

3 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明了。近年来研究提示汉坦病毒感染为本病的启动因子, 病毒感染后又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并产生免疫病理损害, 从而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产生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等临床过程。肾脏肿大, 脂肪囊又水肿及出血, 尤以皮髓交界处最为严重[2]。本研究有23例患者行腹部彩超检查, 8例 (34.78%) 双肾皮质回声增强, 其中2例形态饱满甚至增大, 其中1例双肾结构模糊。尿中有蛋白者高达100%, 肾功能异常达87.2%。本病少尿阶段死亡率高, 本组有1例死亡 (死亡率2.6%) 即发生在少尿阶段。所以应积极干预, 减轻肾损害。

本研究发现, 血白细胞的变化对肾损害出现时间的预测、损害程度的预测都是很好的指标。白细胞在病程第 (5.69±0.50) 天升至最高, (3.68±0.64) d后降到正常, 而在病程第 (8.03±0.67) 天血肌酐升至最高, 可见在时间上, 白细胞最高值的出现早于血肌酐最高值约2.5d, 当白细胞降至正常的时候, 血肌酐升至最高, 肾损害达到高峰。由此可见, 白细胞的变化可以作为临床预测肾损害出现时间的良好指标。病程中白细胞最高值越高, 血肌酐最高值越高, 肾功能损害程度越重。白细胞最高值在15109/L左右, 肾功能正常或肾损害发展至肾衰竭代偿期;而白细胞最高值在20109/L左右时, 肾损害多发展至肾衰竭失代偿期、肾衰竭期。

本病无特效治疗, 主要针对各期的病理生理改变, 采取预防性治疗及防治合并症的治疗措施, 特别是于早期给以抗病毒治疗及液体疗法。对重症患者及时抗休克、预防出血及肾功能衰竭, 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中医理论认为, 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是感受温邪疫毒, 进而酿生热毒、瘀毒、水毒, “三毒”几乎贯穿病变的整个过程[3]。血瘀是其重要病理机制之一。本研究表明, 在综合性治疗的基础上, 全程给予活血化瘀针剂 (复方丹参注射液或舒血宁或血栓通或丹红注射液) 可明显降低血肌酐上升幅度, 减轻肾损害。其机理可能与活血化瘀药物的下列机理有关[4]: (1) 改善血液流变学, 抗血栓形成, 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 改善微循环:改善微血流, 使微血流加速, 改善微血管形态, 解除微血管痉挛, 减少攀顶淤血、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微血管周围渗血、水肿; (3) 改善血流动力学。

4 结语

EHF白细胞最高值的变化对判断肾功能损伤出现的时间、损伤程度有意义, 在综合性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针剂, 疗效优于综合性治疗, 可减轻肾损害的发展。

摘要: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肾损害与发热期白细胞的关系及转归。方法 对39例EHF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分析, 进行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尿蛋白、血白细胞、腹部超声等检查, 并进行统计分析。将无明显内脏出血并且未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 (30例) 分为2组, 综合性治疗组为对照组 (18例) , 在综合性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针剂的为活血化瘀组 (12例) , 比较2组血肌酐的变化情况。结果 100%EHF患者出现蛋白尿, 血肌酐最高值出现在病程第 (8.03±0.67) d;比血白细胞升至最高值晚约2.5d。白细胞最高值升至15×109/L左右, 血肌酐在正常范围或发展至肾功能代偿期, 而当白细胞最高值升高至20×109/L左右, 多肾损害多发展至肾衰竭失代偿期、甚至肾功能衰竭期。活血化瘀组血肌酐最高值低于对照组。结论 EHF白细胞最高值的变化对判断肾功能损伤出现的时间、损伤程度有意义, 综合性治疗加用活血化瘀针剂, 疗效优于综合性治疗, 可减轻肾损害的发展。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肾损害,白细胞,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季午.传染病学[M].第3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84.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81~385.

[3] 郭立中, 金妙文, 王志英, 等.周仲瑛教授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学术思想探析 (一) [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6 (6) :401~403.

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范文

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范文第1篇1. 是在临床医学的领域内,引入了现代流行病学及统计学等有关理论,创新了临床科研的严格设计、测量和评价的临...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