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精选10篇)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第1篇
第7周周练
1、圈出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横线上:
迫不急待不知所错完壁归赵
吉详如意信已为真毫无顾忌
2、选字填空:
雏秩婪郁羹讶忖隙
调()()鸟贪()惊()思()空()浓()()序
3、照样子写词语:
例:完(好)无(损)起()回()半()半()
神采(奕奕)小心()得意()
4、比一比,再组词:
壁()坚()侍()棋()璧()艰()待()旗()
5、将下列词语按要求归类
吃苦耐劳莫名其妙诗情画意悲喜交集不屈不挠鸟语花香 人物心情:
景色优美:
人物品质:
6、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写一、二句连贯的话。
情不心火为真
望而风雨成竹
7、抄写:先给句子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再把句子规范地抄写在下面的格子里。
画家向小姑娘介绍他拾到的贝壳你看这是沙蜊子这是大猫眼你要哪个随你挑
8、将句子补充完整:
(1)这个圣诞节,金吉娅不但送给了我们棒棒糖,(2)扁鹊能治好太子的病,是因为
9、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1)例:蔺相如责问秦王。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责问秦王。
蔺相如(靠着宫殿的一根柱子站定),(理直气壮地)责问秦王。
我做作业。
我()做作业。
我(),()做作业。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第2篇
一、根据拼音写句子
qiānlǐsîngãmáo ,lǐqīngqíngyìzhîng.二、比一比,再组词
展()融()馋()揉()燎()愈()辗()献()搀()糅()缭()愉()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寻找()依靠()悔恨()谅解()遗忘()嬉戏()
四、照样子写词语
例:又怜又爱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
例:橙黄橙黄例:一望无际.
五、回答问题
1、说说“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我不知道奶奶是笑我傻,还是笑杏儿多。”这句话的?
3、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有酒大家喝才香,有果子大家吃才甜。”这句话的?
六、课文理解
家是什么?1983年在卢旺达的一个真实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tiē qiâ()的注解。
卢旺达内战其间 ,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lí sàn sàng shēng()最后绝望的他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后,他bēi xǐ jiāo jí(),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有家了。”
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解释()真正()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希望()安全()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第3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背景介绍: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总是让用简单枯燥的识字教学来教学,结果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教学,我旨在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能够乐学,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用了“复习导入新课——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探究规律,区别‘礻、衤——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小结——自主识字,指导书写”这几个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比较“礻、衤”两个易于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区别易于混淆的“礻、衤”这一组偏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这学期的《识字4》我们已经辨析了“木、禾”“、艹”“日、目”和“冫、氵”这四组形近偏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形近偏旁带生字的形式出现的看图读韵文识字。
2.板书课题:识字7,生齐读。
【上课开始,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孩子们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
1.(多媒体出示图表)看看图表上列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3.生自由读韵文的第一、二行。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会读了的读给其他小朋友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互相正音。
4.不带拼音,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初步感知偏旁和韵文,让孩子们从画面中感受偏旁的区别。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能力、说话能力。】
三、探究规律,区别“礻、衤”,识别两个偏旁的字
1.了解“礻”的演变过程。
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读一读,找一找,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显示“礻”的演变过程,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图,读读词,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与神仙、祖宗等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礻”有关的字?指名说。
2.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1)出示“裙子、裤子、衬衫”,读一读,找一找,你们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衤”。)认识裙。
(2)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大都与衣服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衤”有关的字?指名说说。
(3)指名读,齐读这组词。
(4)连起来诵读第一二两行。
【通过观看部首演变,让孩子们对部首和字的印象深刻。这样,孩子们学生生字的兴趣也变得浓厚,更好地记忆了生字。】
四、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
1.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这三幅图。
神话:我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自由说说。如:嫦娥奔月、沉香救母、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
祝福:请学生说一句祝福的话。
祖先:如图中画的原始人,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让孩子们通过学过、读过的神话故事来理解词语,感知词语和图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一看到图就能想到“神话、祝福、祖先”】
五、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神话、祝福、祖先”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第二组词语“裙子、裤子、衬衫”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
2.齐读词语。
【通过总结让孩子们明白两个偏旁的汉字的规律,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类似这种偏旁的汉字进行分类。渗透到这类词语,让孩子们产生梳理同类词语的意识。】
六、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读。
2.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4.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写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学中要做到扎实有效。我注重让孩子们先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比较两个偏旁的不同后,再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写字练习时,我们进行适当的讲评,并将孩子们写得好的字展示出来,让其他孩子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能够取长补短,在以后的练习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所以本节课我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揭示部首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汉字的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理解词语,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学习中认识词语,领会词语。在学写生字前,再一次回顾两个偏旁的区别,回顾本课内容,再一次强调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第4篇
一、拼音世界。
yùliàofúlǔlǒng zhàoxúnwènliáokuò
()()()()())chóudàixīngluóqíbùliánmiánqǐfú()()(二、学以致用。
1、用部首查字法查“窃”字,查②偷偷地;③谦指自己(意见)。在“窃窃私语”一词中应选义项
2、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有()可()有()有()有()难()有()必()
3、照样子,分别写出三个类似的词语:
A 湛蓝B 金灿灿
4、选择成语讲述有关王勃的故事:
风华正茂文思如泉手不停挥后生可畏
王勃从小就饱读诗书,14岁时就很有名气了,算得上()。他应邀参加滕王阁宴会,只是凝望了一会江边,便()、(),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都督听了赞不绝口:“想不到王勃小小年纪,能写出如此文章,真是()。”
5、来到著名的庐山风景区,仰望瀑布那壮丽的景象,我会想起大诗人的名句“。”我还读过他的《》,我想用、这两个成语来称赞他。
4、每当清明时节,你就会用“亲人或朋友的思念。
5句是:。
6、学习了我国省市自治区《简称歌》,我知道车牌各属于哪些省、市、自治区了,鲁A6436属于省,宁B0319属于自治区,沪A0023属于市。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的,像一个个。白荷花在这
些大圆盘之间。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有的还是,看起来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8、通过半学期的学习,我们随着课文游览了的庐山云
雾,结识了的刘翔和的朱德,感受了赶海时、等趣事。
9、“流连忘返”“意外”选一词造句:
《安徒生童话》阅读竞赛题
一、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丑小鸭冻死在湖面上,()救了她 ① 鸭妈妈②老婆婆③农夫
2、《野天鹅》中,妹妹编织()救了哥哥。① 披甲 ② 衣服 ③帽子
3、《海的女儿》中王子最后娶了()① 邻国公主 ②小人鱼③宫女
4、故事《飞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① 光靠嘴巴不能得到长久的幸福②光靠美丽不能得到长久的幸福
5、五颗豌豆中,第五颗落到()开花了。
① 窗台的花盆里② 鸽子的嘴里③ 水沟里
6、商人的儿子乘着会飞的木箱来到土耳其冒充()。
① 神 ② 富有的人③ 王子
7、《海的女儿》的小公主用()换了巫婆的药水
①眼睛②舌头③脚
8、《海的女儿》中,小人鱼最后杀了小王子了吗?()
①杀了小王子②没有杀小王子
9、《海的女儿》中的小公主最后化成了()
① 泡沫②海水 ③小精灵
10、《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最后在亮光中看到了()
① 烤鹅②圣诞树 ③奶奶
11、“皇上什么也没有穿”是()说
①一个小孩 ② 大臣③围观的人
12、《大劳克斯和小劳克斯》中,愚蠢的()投到河里死了。
①小劳克斯 ② 大劳克斯③教士
13、拇指姑娘跟()成了亲① 小癞蛤蟆②鼹鼠 ③花王子
14、《打火匣》中士兵用火擦破打火匣,马上出现了()
① 巫婆②狗③公主
15、《野天鹅》中()变成了野天鹅
①十一位王子②国王③妹妹
16、《笨汉汉斯》里的汉斯骑()去见公主①马 ②公山羊③车
17、《笨汉汉斯》里()娶了公主
①第一个兄弟 ②第二个兄弟③苯汉汉斯
18、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① 仙女② 天鹅③鸭妈妈
二、是非题(在正确的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9、在《海的女儿》中,巫婆说:“人鱼一旦死了便化成海水中的泡沫”()
20、《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
21、《皇帝的新装》中的两骗子称他们纺织的衣料非常美丽,最不称职的官员或最蠢的人是看不见它的。„„„()
22、《野天鹅》中11位哥哥白天要不停的飞,飞过大海,太阳落山了,他们才能够变回人形。„„„„„„„„„„„()
23、《野天鹅》中的妹妹不说话是为了救自己。„()
24、连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嘲笑,嫌弃丑小鸭,丑小鸭真可怜()
25、《打火匣》中士兵和公主结了婚,做了国王,狗也成了贵宾。„„„()
26、安徒生不是丹麦人。„„„„„„„„„„()
语文四年级下册周周练1 第5篇
班级:姓名:
课内积累: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波()壮()水平()()()峦()伟()()而起()峰()立()()不断()()万千突兀()()
2、把诗句补充完整。
(1)众鸟高飞尽。相看两不厌。
(2)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
(3)日出江花,春来江水。
课外阅读:走进丽江
丽江,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距昆明市六百余公里。它以雄伟的山川、古老的城镇、纯朴(pǔ)的民风著称。
丽江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呈八卦(guà)型放射状延伸,并分出无数条街道,整体形成网状布局。条条街道有小桥,小桥两边是人家,桥下有潺(chán)潺的流水,这是终年积雪的玉龙雪山之水渗(shân)透到黑龙潭(tán)而成的。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城内共有大小桥三百五十四座,可谓(wâi)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好一幅“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柳赛江南”的“高原姑苏”图景!
丽江最吸引人的,除了有“高原姑苏”风貌的古城外,就是白雪皑(ái)皑的玉龙雪山了。玉龙雪山距丽江古城西北十五公里,由北向南绵延近五十公里,有十三座山峰。最前面的山峰昂然挺立,其后峰峰相连,远远望去,云腾雾绕,好像一条银鳞闪烁的玉龙在蜿蜒(wānyán)飞腾。主峰扇子陡,海拔五千五百九十六米,为长江南岸第一峰,被誉(yù)为地球上“最温暖的雪山”。
丽江还有许多迷人的景观:有惊心动魄(pò)的虎跳峡,有万里长江第一湾,有三江并流奇观,还有母系氏(shì)族的最后乐园——泸沽(lúgū)湖及其神秘的摩梭(mósuō)人,在北边更有闻名遐迩(xiá’ěr)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
月色溶(róng)溶的晚上,漫步古城的小街,看着水中闪闪烁烁的灯光倒影,听着远处传来的隐隐约约的纳西古乐,你难道不会被这里的一切深深陶醉吗?
1.读短文,理解词语。
闻名遐迩:惊心动魄:
2.第三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3.用“~~”线标出文中的比喻句。
4.短文重点描绘了和,除此之外,丽江还有许多迷人的景观,如:、、、、。从作者的文笔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5.课文最后一句是句。你能换种说法吗?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第6篇
萧伯玉墓志铭 [明]杨士奇
夫孝百行之先也。孝可以通天地,格鬼神,而所愿必遂者,诚之至也。然考历代所纪,率皆不过十数人,岂以其道虽易实难而由之者鲜与?抑有之,或处乎幽敻寂寞之滨,世莫得闻之?
若今抚之乐安之萧伯玉,其行有诚,世之知者寡也。方伯玉丧父时,生四阅月,其母育之,稍长,能服母之教以有立,十余岁,即躬任繇役,诣京师,不以公事忧其母。甫冠,坐累谪戍万里东海外。且行,辞其母,跽曰:“男子出门行四方,惟大人善自怡,勿以儿故戚戚自损。”伯玉虽外为好言壮色以宽母意,实中心悲念远去母不自堪也。即日素食,仰天而誓,冀复生还见母,有如不生还见母,终身不复饮酒食肉。既及戍所,久益颠沛艰难,而持行愈砺,恒曰:“吾不孝,不获侍吾母,又可倍其教而贻其忧乎?”戍之长官察其贤,皆礼重之,遣子弟从之学问。有过爱之,具醴馔强进之者曰:“非饮食莫养身体,爱身即爱母矣。”不听,而泣下澘然,酸楚不已,左右皆为感动。盖其心旦暮动息,无斯须不在母侧。后二十有七年,竟以公命得过家省母。时其母已七十余,尚康宁无恙。母子相见,欢如更生焉。《书》有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夫惟欲之出乎不善者,不可以望得于天,苟善矣,无弗得者,伯玉是已。无几,伯玉以疾卒于家,永乐乙未十一月也,享年四十有九。
伯玉自幼嗜学,博涉书史,喜为歌诗。而性耿介,不肯枉己徇人。急人之急,虽处穷厄,屡掷所有济人匮乏。其子仪,永乐乙未进士。仪卜其卒之明年某月,葬于乐安之某乡某原。先事奉状请余铭,余既得其行,又考知其世,为之铭。(选自《东里文集》,有删改)萧伯玉的孝道表现在哪些行为上?请简要概括。答: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丹霞记 袁 枚
甲辰春暮,余至东粤,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别买小舟,沿江往探。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攀铁索升,别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级,天然高下,绝不滑履。无级处则凿厓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到阑天门最隘,仅容一客。上横铁板为启闭,一夫持矛,鸟飞不上。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凿厓作沟,引水僧厨,甚巧。有僧塔在悬厓下,厓张高幂吞覆之。其前群岭环拱,如万国侯伯执玉帛来朝。间有豪牛丑犀,犁靬幻人,鸱张蛮舞者。余宿静观楼,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梦亦觉重。山腹陷进数丈,珠泉滴空,枕席间琮琤不断。池多文鱼泳游。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旧书,愈觉味得。立高处望自家来踪,从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约百里而遥。倘用郑康成虚空鸟道之说,拉直线行,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功也。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曰:“雁宕开自南宋,故无唐人题名;黄山开自前明,故无宋人题名;丹霞为国初所开,故并明碑无有。大抵禹迹至今四千余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黄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证也。然即此以观,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若因前贤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不许再参一说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选自《小仓山房续文集》,有删改)作者游览丹霞山后,有怎样的心得?请简要概括。答: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绅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凡戮有罪,犹待秋分,永宁吴尉弟湘,无辜盛夏被杀。崔元藻衔德裕斥己,即翻其辞,因言御史覆狱还,皆对天子,别白是非。权轧天下,使不得对,具狱不付有司,但用绅奏而寘湘死。绅虽亡,请从春秋戮死者之比。诏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贬德裕等。擢汝纳左拾遗,元藻武功令。始绅以文艺节操见用,然所至务为威烈,或陷暴刻,故卒坐湘冤云。
唐李绅既治淮南,决吴湘狱。持法峻,犯者无宥。狡吏奸豪潜形叠迹。然出于独见,寮佐莫敢言。评事李元将弟仲将侨寓江都,李公羁旅时,每馆于元将而叔呼焉。荣达后,元将称弟称侄皆不悦,及为孙,方似相容。
又有崔巡官居郑圃,与绅同年之旧,特来谒。才及旅次,家仆与市人竞。诘其所以,仆曰:“宣州馆驿崔巡官下。”仆与市人皆抵极法,令捕崔至,曰:“昔常识君,到此何不相见?”崔叩头谢曰:“适憩旅舍,日已迟晚。相公尊重,非时不敢具陈毕礼,伏希哀怜,获归乡里。”遂縻之,具罪笞二十。送过秣陵,貌若死灰,莫敢恸哭。
忽有少年,势似疏简,自云辛氏子,谒绅,晤对间未甚周至。先是白尚书寄元相公诗曰:“闷劝迂辛酒,间吟短李诗。”盖谓辛丘度性迂嗜酒,李绅短而能诗。辛氏即丘度子也,谓李曰:“小子每忆白二十二丈诗:‘闷劝畴昔酒,间吟二十丈诗。’”李笑曰:“辛大有此狂儿,吾敢不存旧矣?”凡是官族,相抉辛氏子之能忤诞。丞相之受侮,刚肠暂屈乎。又有一曹官到任,仪质颇似府公,李见而恶之。书其状曰:“着青把笏,也请料钱。睹此形骸,足可伤叹。”左右皆窃笑焉。又宿将有过请罚,绅云:“老兵倚恃年老而刑不加,若在军门,一百也决。”竟不免槚楚。(节选自《太平广记·酷暴三》)李绅在他人面前是如何恣意逞权的?请对相关典型例子加以概括。答: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李万超,并州太原人。幼孤贫,负贩以养母,晋祖起并门,万超应募隶军籍。战累捷,稍迁军校。从李守贞讨杨光远于青州,奋勇先登,飞石中其脑,气不属者久之。开运中,从杜重威拒契丹于阳城,流矢贯手,万超拔矢复战,神色自若。以功迁肃锐指挥使。
契丹入中原,时万超以本部屯潞州,主帅张从恩将弃城归契丹,会前骁卫将军王守恩服丧私第,从恩即委以后事,遁去。及契丹使至,专领郡务,守恩遂无所预。万超奋然谓其部下曰:“我辈垂饵虎口,苟延旦夕之命,今欲杀使,保其城。非止逃生,亦足建勋业,汝曹能乎?”众皆跃然喜曰:“敢不唯命。”遂率所部大噪入府署,杀其使,推守恩为帅,列状以闻。汉祖从其请,仍命史弘肇统兵先渡河至潞,见万超,语之曰:“得复此州,公之力也。吾欲杀守恩,以公为帅,可乎?”万超对曰:“杀契丹使以推守恩,盖为社稷计尔。今若贼害于人,自取其利,非宿心也。”弘肇大奇之,表为先锋马步军都指挥使。路经泽州,刺史翟令奇坚壁拒命,万超驰至城下,谕之曰:“今契丹北遁,天下无主,并州刘公仗大义,定中土,所向风靡,后服者族,盍早图之。”令奇乃开门迎纳。弘肇即留万超权州事,汉祖遂以为刺史。及征李守贞,以万超为行营壕砦使。河中平,拜怀州刺史。
周祖开国,从征慕容彦超,又为都壕砦使,以功授洺州团练使,预收秦、凤,改莱州。从平淮南,连移蕲、登二州,所至有善政。属有诏重均田租,前牟平令马陶,籍隶文登县,隐苗不通,命系之,将斩而后闻。陶惧遁去,由是境内肃然。
宋初,入为右武卫大将军,迁左骁卫大将军。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节选自《宋史·李万超传》)文言文中,哪些事件能说明李万超的勇猛?请简要概括。答:
答案解析
1.服从母亲的教诲;不因公事让母亲担忧;离开母亲之前忍住内心悲伤,宽言安慰母亲;发誓不见母亲,不食酒肉。
解析 题干的重点是“孝道”和“行为”,即要从语段中找出体现萧伯玉孝顺的行为。表现萧伯玉孝道的内容在第二段,从“能服母之教以有立”“不以公事忧其母”“虽外为好言壮色以宽母意,实中心悲念远去母不自堪也”“不生还见母,终身不复饮酒食肉”等语句可以看出他的孝道。参考译文
孝是各种品行中最重要的。孝道可以沟通天地,感通鬼神,而且内心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的,是因为有最大的诚意。但是考证历代的文献记录,达到至孝的人都不超过十几人,难道是因为孝道虽然看起来容易实际很难因而践行它的人很少吗?或者有这样的人,可能处在偏远冷清的地方,所以世上没有人听说过?
像现今抚州乐安的萧伯玉,他的孝道最为诚挚,世上知道的人很少。当萧伯玉父亲去世时,他才出生四个月,他的母亲抚养他,年岁稍长,他能服从母亲的教诲并有所成就。十几岁,他就亲自承担官府的徭役,到京师去,不因为公事而让母亲担心。刚二十岁,因受到别人牵累被贬谪到万里之外的东海戍守。临走时,他辞别自己的母亲,跪下来说:“儿子出门行走四方,希望母亲大人好好自我保养,不要因为儿子的事情伤心难过而损害身体。”伯玉虽然表面上用好言好语和豪迈的气势宽慰母亲,实际上内心因想到要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伤已经不能承受了。当日他决定吃素食,对天发誓,希望能再活着见到母亲,如果不能活着回来见到母亲,终身不再饮酒吃肉。到了贬戍的地方后,越是长期处在颠沛艰难的环境,(他)越是严格坚持自己的操守,他常说:“我不孝,不能侍奉在我母亲身边,又怎么可以违背她的教导,给她带来忧患呢?”戍地的长官知道了他的贤能,都很礼遇他看重他,派遣子弟跟他学习。有人十分爱惜他,准备美酒、美食强行进献给他,说:“没有好的饮食不足以养好身体,爱惜身体就是爱惜母亲。”但(他)不听,潸然泪下,悲痛不已,左右的人都被他感动。他的心早晚动止起居,没有一刻不在母亲身边。贬戍二十七年之后,竟然因为公务才得以回家探望母亲。当时他的母亲已经七十多岁,身体还很健康没有疾病。母子相见,开心得好像获得了新生。《尚书》有言:百姓所想要的,老天一定会听从。只要是不善良的人的欲望,不要指望从老天那里得到满足;如果是善良的人,没有得不到的,伯玉就是这样的。不久,伯玉因为疾病在家中去世,那是永乐乙未年十一月,他享年四十九岁。
伯玉自幼喜欢学习,博览书籍史料,喜欢写诗歌。他性情耿直,不肯屈就自己而顺从别人。他把解决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急务,即使处在艰难困厄的境遇中,也多次拿出自己的所有去救济别人。他的儿子萧仪,永乐乙未年考中进士。萧仪选择在他去世的第二年某月,将他安葬在乐安某乡某原。萧仪在安葬之前把他生前的事状交给我,请求我写墓志铭,我了解了他的事状,又考证了解了他的生平,替他写了这篇墓志铭。
2.名山大川被发现的时间有早有晚,被埋没的一定还有很多;知识无穷尽,未被理解的还有很多,因此不能局限于前人之见,要勇于开拓。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即文章的最后一段。然后从中找出与作者游览丹霞山后的“心得”有关的内容。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整合出来即可。参考译文
甲辰年暮春时节,我到达广东东部,听说仁化县有风景优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马峰下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顺江而下前往丹霞山探访。
船行了一天一夜,到达丹霞山。只见丹霞山到处是绝壁,没有可通行的小路,只有山的一侧裂开了一条缝,(这条缝)就像是被锯子斜斜地锯开的一样。人侧着身子进入,很久才找到路。拉着铁索向上攀登,别有一番天地。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树根作为斜坡的梯级,天然的参差起伏,绝不会使脚下打滑。没有树根作为梯级的地方就开凿山崖石头作为梯级,细数一下共开凿三百级台阶。到阑天门时山路最为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山路的尽处上面横放着一块铁板作为进出的门,若一人拿着长矛守卫,连一只鸟也飞不过去。山上的楼台庙宇很坚固也很宽阔,开凿山崖形成沟渠,把水引到寺庙的厨房,十分巧妙。有佛塔建在悬崖之下,悬崖像高高张开的布覆盖着它。佛塔的前面群山环抱,就像是各国的诸侯拿着玉帛来朝见。其间夹杂的山岭像巨大的牦牛或丑陋的犀牛,像大秦国魔术艺人的表演,像张开两翅的鹞鹰或舞蹈的蛮人。(晚上,)我借宿在静观楼,山高千丈;(我)紧挨着窗户站立,(山)压迫着人的魂魄,连梦中也觉得沉重。山的中部凹陷进去好几丈,泉水如珠子般悬空滴落,躺在床上听着泉水叮咚的声音连绵不断。山涧中有很多身上有着美丽花纹的鱼儿在游动。我放下笔砚静坐了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有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这是哪里。
第二天,(我)沿着原路下山,就像在整理旧书,更加觉得很有滋味。站在高处眺望自己上山的路,从江口到这里,就像蛇盘伏着,蚯蚓弯曲着,纵横交错无穷无尽,大约有一百里那么远。如果用郑康成“虚空鸟道”的说法,拉成直线行走,那么从五马峰到丹霞,一会儿就可到达。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就不是好文章。但从高处俯视山下,丹霞山确实十分陡峭,人不能不感到害怕,于是(我)坐在石阶上一级一级地挪步下山。
僧人问我:“丹霞山与罗浮山比较怎么样呢?”我说:“罗浮山的风景分散,找到一处美景的快乐补偿不了付出的辛劳,丹霞山凭着美景的集中胜出。”僧人又问我:“丹霞山上没有古碑是为什么呢?”(我)说:“雁荡山从南宋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唐代文人的题名;黄山明代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宋代文人的题名;丹霞山是本朝初期才开发的,所以连明代的碑刻也没有。从大禹时期到现在大概有四千多年了,名山大川,还有混沌而没有被开辟的,像黄河的源头,到元代才被探访到,这就是它的明证。然而从这点来看,山尚且如此,就更加明白圣人们的学说是无限广阔的。如果因为前代的贤士们偶然对经典作了一些注解,就马上想小心谨慎地禁锢后来的学者,不让他们再增加一点新的观点,这真是浅薄而荒谬啊,大概不应该这样吧!”
3.①盛夏之时便违反秋分时候斩杀罪犯的常规,斩杀无罪的吴湘。②无论到哪里都要大耍权威,对人很粗暴刻薄。③他位高显达后,要李元将自称为孙子才勉强接受。④对同科进士崔巡官不及时相见而不满,捆绑并杖打了他。
解析 文言文首句有“恣威权”三字,实为概括人物为人处世情况的中心句,也是题干依据,应在整体感知、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围绕设问而筛选出文中记述的有关李绅的几个典型“恣威权”的事例,要分条列举,用语简洁准确。参考译文
李绅凭自己以前是宰相而镇守一方,就恣意逞权威。凡斩杀罪犯,都要等到秋分的时候,而永宁县吴县尉的弟弟吴湘,却在盛夏之时便被无罪斩杀。崔元藻因怀恨德裕贬自己的官,就推翻了他(原来)的口供,因而便说,御史核实完案子回来,都应向皇帝禀告,以分辨清楚案子中的是非。可是有的人权势威慑天下,使御史不能回禀皇帝,案卷也不能到主管刑狱的官员手中,只是根据李绅的报告便将吴湘处死了。虽然李绅已死,也请参照《春秋》中惩罚去世者的事例。结果皇帝下令,削去李绅身上的三官,他的子孙不得做官,给德裕等人降职处分。提拔汝纳为左拾遗,崔元藻为武功县县令。最初李绅是凭借文学才华和节操受到重用的,然而他不管到哪里都必然要大耍权威,或者对人很粗暴刻薄,因而最终造成了吴湘的冤案。
唐朝时,李绅去治理淮南,审理了吴湘的案子。他执法极为严苛,对犯了罪的人绝不宽恕。因而那些狡猾的官吏和奸诈的豪强都隐藏起自己的行迹。然而慑于他的专政,幕僚们没有敢告诉他这些情况的。评事李元将的弟弟李仲将寄居于江都,当李绅在外奔波的时候,常到元将的寓所去住并称呼他为叔。而当李绅位高显达后,李元将自称是兄弟是侄儿他都不高兴,等到李元将自称为孙子,他好像才勉强接受。
有一个姓崔的巡官住在郑圃,他与李绅有同科进士之谊,特地来拜访李绅。刚刚到了旅馆,家仆与一个市民争斗起来。李绅质问那个家仆是干什么的,那奴仆说:“是宣州馆驿崔巡官的仆人。”他把那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捕来,说:“过去我曾认识你,既然来到这里,为何不来相见?”崔巡官磕头道歉说:“恰巧来到旅馆歇息时,天色已经晚了。相公是尊贵的人,不适当的时候是不敢来倾述尽礼的,希望能给予怜悯,放我回家乡去。”李绅还是把他绑起来,定罪杖打二十。把崔巡官送过了秣陵,他已面如死灰,也不敢哭一声。
忽然有一个少年,行为似乎很狂放,自称是辛家的儿子,来拜访李绅,见面对话时对李绅不够周到。以前白居易寄给元稹的诗说:“闷劝迂辛酒,间吟短李诗。”大概是说辛丘度性子迂腐而嗜酒,李绅个子矮而会写诗。姓辛的少年就是辛丘度的儿子。他对李绅说:“我一直都记得白二十二丈(白居易)的诗句:‘闷劝畴昔酒,间吟二十丈诗。’(闷了就互相劝饮昔日的陈酒,闲了就吟咏二十丈诗)”李绅笑道:“辛长兄有这样一个狂儿,我敢不与他保持老交情吗?”凡是官宦之家,都挑剔姓辛的少年放荡不羁。丞相这次受辱,也只好使自己刚烈的性子暂时委屈一下了。有一个曹官刚刚上任,那人的容貌体态气质都很像李绅,李绅见到他却很厌恶他,便描写他的形象道:“穿件黑官服拿着个笏板,也想到这儿来拿俸禄以外的吃饭钱。看见这副形体,就足以令人悲哀叹息的了!”他身边的人听了都偷着笑。有一个老将领因有过失来向他请求惩罚,李绅道:“老兵依仗着自己年老就认为不会受到处罚,如果是在军营中,应该判你杖刑一百!”最终也没有免除对他的鞭打。
4.①奋勇先登青州城。②被乱飞的箭射穿手掌,拔出箭继续作战。③率所部杀掉契丹使者。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到答题区间,阅读全文可知,有关李万超勇猛的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然后从中圈点出关键语句,如第一段中的“从李守贞讨杨光远于青州,奋勇先登”“流矢贯手,万超拔矢复战”和第二段中的“遂率所部大噪入府署,杀其使”等句。最后用自己的话将相关事例表述出来即可。参考译文
李万超,并州太原人。幼年丧父,生活贫困,担货贩卖来供养母亲。晋祖在并门起兵,李万超响应招募参军。作战多次获胜,被提拔为军校(任辅助之职的军官)。跟随李守贞在青州讨伐杨光远,鼓足勇气率先登城,飞石击中他的头,呼吸中断很久。开运年间,跟随杜重威在阳城抵御契丹人,被乱飞的箭射穿手掌,李万超拔出箭继续战斗,神色自若。因功升为肃锐指挥使。
契丹军队进入中原,当时李万超率所辖部队驻守在潞州,主帅张从恩将要放弃城池归附契丹,正值前骁卫将军王守恩在家服丧,张从恩就把后方事宜委托给王守恩,逃走了。等到契丹使者到达,他独揽州中事务,王守恩于是没有任何事可干。李万超激愤地对他的部下说:“我们这些人是挂在虎口的食物,性命危在旦夕,现在想要杀掉使者,保住这座城。这样做不仅是为了逃生,也足以建功立业,你们能做到吗?”众人都欢欣雀跃,高兴地说:“岂敢不听从命令。”于是李万超率领所辖部队大声呼喊着进入州府官署,杀掉那位使者,推举王守恩为帅,陈述情况使朝廷知道。汉祖听从他的请求,又命令史弘肇率军首先渡过黄河到达潞州,见到李万超,史弘肇对他说:“能够光复这个州,是你的功劳。我想要杀掉王守恩,任命你为统帅,好吗?”李万超回答说:“杀掉契丹使者而推举王守恩,是为国家社稷着想。现在如果害了他人,自己取得好处,不是我本来的心意。”史弘肇认为他很不寻常,上书推荐他担任先锋马步军都指挥使。李万超途经泽州,刺史翟令奇加固城垒拒不归降,李万超骑马奔驰到城下,告诉他说:“现在契丹人逃到北方,天下无主,并州的刘公主持大义,平定中原,所到之处敌人望风披靡,后归服的灭族,何不趁早做打算。”翟令奇这才打开城门迎接。史弘肇就留下李万超,让他代理州中事务,汉祖于是任命他为刺史。到征伐李守贞时,朝廷任命李万超为行营壕砦使。河中地区平定,他被任命为怀州刺史。周祖开国,李万超随他征伐慕容彦超,又担任都壕砦使,因功被授予洺州团练使一职,参与收复秦地、凤地的事务,改任莱州刺史。随周祖平定淮南,接连调到蕲、登二州任职,所到之处有良好的政绩。朝廷发布诏令重新均定田租,前牟平县县令马陶,户籍属于文登县,隐瞒庄稼收成不上报,李万超下令逮捕他,准备将他斩首以后再上报。马陶恐惧逃走,从此境内安定平静。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第7篇
1、直接写出得数:
714―=2+= 9127
55319-=3÷2=―=5―= 91242142、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845132315512+++4-(-)++-+ ***
3531731451711+-+ ++(-)***6
***16-(-)-(+)+--(-)248631036973
21***751+--++-+-***2863、解方程:
1511X-=++X=1 36244、列式计算:
11(1)从1里面减去与的和,差是多少? 23
21(2)一个数的6倍减去后得,求这个数? 33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第8篇
一、学情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34名。作为三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在听方面,绝大多数同学能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存在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有话却不知如何说起的现象,还有待于提高。写字作为学生的强项,半数学生能做到真正的“入体”,结构美观,线条流畅。在阅读教学中,大部分同学朗读课文能做到正确、流利,但缺乏感情;关于学习方法的教学有待于深入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写作方面,部分学生基本能写出生动、具体且富有丰富想象的片段。部分学生写的语句没有条理,错别字较多,且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为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作文基本功薄弱。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编排
本册教材分4各部分:
1)、课文
8个单元
40篇课文
2)、古诗诵读
8次
8首古诗
3)、综合练习
8次
4)、作文
14次
课文分8个单元,每个单元5篇,共40篇课文。本册教材的生字为348个,继续积累词语345个。课后练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阅读芳草地”,主要是提示阅读要求,指导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第二是“词句活动室”,安排少而精的字、词、句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增加口语表达和交际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每个单元前还编写了学习“导语”,主要介绍本单元学习内容和阅读练习的重点。本册教材各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为:
一、二单元,预习课文;
三、四单元,复述课文;
五、六单元,理解词句;
七、八单元,提出问题。
“古诗诵读”安排在各单元中间,每单元一首,全册教材共8首、“古诗诵读”的教学,重在朗读和背诵,只要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不要做过多讲解和分析。
“综合练习”安排在单元末尾。本册“综合练习”的编写,减少了单项训练,增加了训练的综合性,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字、词、句,及时安排学生参加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了确保“综合练习”的训练时间和训练质量,本册教材为每次“综合练习”安排了2个课时。教师要保证课内练习时间,尽可能当堂完成,改变课内指导课外完成的不正常情况。
三是作文教材与阅读教材分开编写,编排在阅读教材之后。本册作文教材的命题与设计切合小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亲身经历的、喜欢写的事,也让他们有充分想象、自由创作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2、教材的基本特点
1)、坚持以读为本,帮助学生练好朗读、默读、复述等阅读基本功,让他们学会阅读。
2)、改革练习设计,提倡探究、体验、合作和实践的学习方式。
3)、坚持以人为本,改革作文教材,让学生自由写作,轻松表达。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2、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万字。
3、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学写想象中的事物,能展开想象和幻想,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学习写日记。
4、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说几句话、一段话,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能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能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二)、教学难点
1、练习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加以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了解课文的大意,理解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或课文中的文字复述课文。
4、把课文读得自然、流畅,理解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四、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生字348个,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里的意思。能比较熟练地运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阅读和各项语文实践活动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汉字,注意辨析同音字、音近字和形近字。
2、继续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注意区别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读准三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进行口语交际。
3、积累本册教材中学过的345个词语,按要求积累其他词语,不断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的作用。部分词语能学习运用。
4、学过的句子会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学习本册教材中的常用句式,继续积累句子,部分句子能学习运用。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顿号、冒号和引号的一般用法。
5、听人说话,能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能抓住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转达。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注意礼貌语言。在交谈中能听清别人的意思,对不明白的地方,会提出询问。
6、清楚明白地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在说话练习中能说几句连贯的话,能具体地讲述故事,能简要转述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能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见闻。
7、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提高默读能力,能借助资料解决阅读中的部分疑问。能复述课文大意,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熟记教材规定的名句,能背诵全部古诗,能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片段。
五、具体措施
1、教师要树立努力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摒弃得过且过的思想。要在实践中思索。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养,以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净化学生。
2、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创造教育,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一切符合教学目标的创造性活动。
3、发掘学生思维活动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逐步学会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多思、多写,扩大他们的阅读面,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第9篇
大海像位幽默智慧的老人,总爱抛出一个个谜语,引逗人们去揣摩、探究。
1831年7月10日,一艘船在地中海航行。忽然,船上的人们看见附近的海面水汽弥漫,波涛汹涌,海水像是沸腾了一样,还不时从海底传来隆隆的闷雷般的响声。不一会儿,一股烟柱冲天升起,随即扩散成一个蘑菇状的汽云,情景十分壮观。入夜,那片海域更是光辉闪耀,瑰丽夺目。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着实令人费解。
一周以后,这艘船在返航途中又经过这里,船员们惊奇地发现海面沸腾的地方出现了一座小岛。又过了一周,地质学家霍夫曼赶来考察,小岛已经高出海面20米了。不到一个月,小岛竟然长到海拔60米,周长近两公里。后来,这个岛被命名为格雷海姆岛。
新岛的诞生,立即引起周围国家的关注,各国纷纷宣布把该岛划归自己的版图,从而引发了一场新岛归属的激烈争论。就在外交家们争论不休的时候,大自然却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新岛不翼而飞了。同一年底,人们再来这里,只见波涛万顷,别无他物。据说,1950年小岛又在海上露了一次面,随之,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真是太神秘了!后来,人们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这是海底火山在作怪。海底火山众多,一旦火山爆发,喷出的熔岩就在海底不断堆积,形成水下山。水下山高出海面,便形成了岛,就是火山岛。堆积物要是坍塌,低于海平面,火山岛就消失。如果火山继续爆发,随着熔岩的堆积,火山岛就可能再次出现。
《神秘的小岛》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智、慧、揣、摩、弥、质、霍、爆、熔、坍”10个生字,并积累“揣摩、弥漫、扩散、波涛汹涌、瑰丽夺目、争论不休、不翼而飞、无影无踪”等词语。能用联系上下文及其它方法理解词语,学习给文中有关词语找意思相近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了解课文分成“小岛真是太神秘了”和“其中的奥秘”两大部分。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懂得大自然的奥秘要靠人类去探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意思,理解并积累“揣摩、弥漫、扩散、波涛汹涌、瑰丽夺目、争论不休、不翼而飞、无影无踪”等词语。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了解课文分成“小岛真是太神秘了”和“其中的奥秘是什么”两大部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引入,揭示课题
1、欣赏描绘大海的图片。 师:大家看,这就是我们所向往的大海,大海有时风平浪静,有时又波浪滔天,真是变化莫测,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大海都不一样吧,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心目中的大海
2、师:关于大海,还有许许多多人们猜不透的迷呢。来,自己读读这句话。 出示:大海像位幽默智慧的老人,总爱抛出一个个谜语,引逗人们去揣摩、探究。
(1)学习生字:慧、揣
(2)指名读,正音“揣”。理解:揣摩
(3)再指名读,齐读。
3、今天这位幽默智慧的老人又抛出了其中的一个谜语,让我们一起去揣摩、探究一座神秘的小岛,揭开它的谜底。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神秘”
1、昨天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知道这座神秘的小岛叫格雷海姆岛。(指导读好岛的名称)它就在地中海。 板书:格雷海拇岛、地中海
2、检查字词。 出示生字: 智 慧 揣 摩 弥 质 霍 爆 熔 坍
师正音:“熔、爆”形声字 “ 揣”的读音 “质”的声调 比较组词。 揣( ) 爆( ) 坍( ) 熔( ) 端( ) 暴( ) 塌( ) 容( ) 出示词语。朗读: 幽默、揣摩、水气弥漫、波涛汹涌、扩散、蘑菇状、闷雷般、瑰丽夺目、令人费解、争论不休、碧涛万顷、忽隐忽现、坍塌、不翼而飞、爆发、熔岩
3、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找一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写出小岛是非常神秘的?
4、交流; 出示: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真是太神秘了!
(1)指名读,板书:忽现忽隐
(2)齐读。
5、理清层次,理解内容。
(1)课文的哪几节写了小岛忽现忽隐?(2-4节)
(2)那么课文的第五节又写了什么?
(3)师:课文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这神秘的小岛。
三、层层深入,了解“神秘”
1、自读课文2-4节,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是何时出现?又何时消失?用直线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2、交流
(1)一周以后,这艘船在返航途中又经过这里,船员们惊奇地发现海面沸腾的地方出现了一座小岛。
指导读句。 师:辽阔的海面上突然出现了一座小岛,这着实让人感到惊奇。
(2)就在外交家们争论不休的时候,大自然却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新岛不翼而飞了。 理解:争论不休、不翼而飞。 指导读好“争论不休、天大的玩笑、不翼而飞”这三个词。 指名读句子,谈谈感受,体会小岛消失的不可思议。
(3)据说,1950年小岛又在海上露了一次面,随之,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指名读,理解“无影无踪”,其实,“消失得无影无踪”就是前文中提到的“不翼而飞”,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法使语言更生动。 指导读句;
3、小结:小岛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一会儿又出现,随之又消失,这就是忽现忽隐。这座小岛真是太神秘了! 齐读句子: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真是太神秘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词语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些什么?
二、研读课文
1、在自读2-4节时,还有哪些令人称奇的景象也让你觉得小岛是十分神秘的?
(1)忽然,船上的人们看见附近的海面水汽弥漫,波涛汹涌,海水像是沸腾了一样,还不时从海底传来隆隆的闷雷般的响声。不一会儿,一股烟柱冲天升起,随即扩散成一个蘑菇状的汽云,情景十分壮观。入夜,那片海域更是光辉闪耀,瑰丽夺目。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着实令人费解。
① 教师引读,理清层次。
② 结合文字,谈谈感受。
③ 图片观摩;海底火山爆发时的情景。体会情景的壮观,并理解“弥漫、波涛汹涌、扩散、魅丽夺目”等词语,指导读好相应的句子。
2)又过了一周,地质学家霍夫曼赶来考察,小岛已经高出海面20米了。不到一个月,小岛竟然长到海拔60米,周长近两公里。后来,这个岛被命名为格雷海姆岛。
①指导朗读;结合“又过了一周、不到一个月、竟然”、“高出海面20米、长到海拔60米、周长近两公里”等语句,体会小岛长得快,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非常神秘。
②文中在描写格雷海姆岛出现和隐没的过程中,用了不少表示时间的词语,除了这些还有的也请圈出,并想想它的作用。(如“1831年7月10日、一周以后、1950年”,时间短、变化多,更显小岛的神秘)
5、小结:看来,不仅是小岛忽隐忽现让人觉得神秘,就是这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也让人捉摸不透啊,着实令人感受到它的“神秘”。 齐读句子:这个忽现忽隐的小岛真是太神秘了!
三、揭示奥秘,训练语言
1、师:课文的2-4节写了小岛的神秘,好比是一个谜语的谜面,那么这个谜语的谜底也就是这个小岛之所以神秘其中的奥秘又是什么呢?这个谜底是谁揭晓的呢?请大家读读第5节,完成填空。
2、出示:原来这是海底火山在作怪。海底火山众多,一旦 _____, 喷出的_____就在海底不断堆积,形成_____。水下山____海面,便形成了岛,称为 ____。堆积物要是___,低于海面,火山岛就_____了。如果火山继续____,随着熔岩的堆积,火山岛就有可能再次
3、用句式说话:人们看见小岛忽隐忽现,是因为 。
4、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格雷海姆岛,体会到了它的神秘,我想它一定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你还知道大海有哪些谜?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做个有心人去查一查,明天我们来交流。 齐读:大海像位幽默智慧的老人,总爱抛出一个个谜语,引逗人们去揣摩、探究。
《神秘的小岛》教学反思
《神秘的小岛》是一篇科学性的文章,全文共五小节:第一小节引出下文,二、三、四小节描述小岛忽现忽隐的现象,第五小节则是小岛忽现忽隐的原因。备课时,我还注重寻找这五小节的语言特色:一、二小节描写细致,语言生动。三、四语言平实,通俗易懂。第五小节语言严谨,科学性强。我觉得如果按照常规上法,很容易把这堂语文课上成科常课。所以只有根据教材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语言才能算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反复研读,我把本课语言积累的重头放在第一和第二小节。第一小节是一句描写大海的拟人句,通过对不同情况下海面的观察,帮助学生积累了描写大海的好词和好句。第二小节对海面沸腾后的情节描写十分细致生动,尤其是描写汽云的一句比喻句,借助学以致用的环节帮助学生积累运用。
三、四、五小节是课文的重点,首先我采用自读理解的方式让学生找出小岛何时现,何时隐。通过预习,学生能很快找到描写小岛忽隐忽现的句子,然后分析它忽隐忽现的原因,也就是重点研读文章的第五节,通过反复阅读来理解这段话,再通过填空的形式来练习,熟练了之后再请学生复述,这样他们不仅能理解小岛忽隐忽现的原因,也能熟练地掌握课文的内容,一举两得。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第10篇
迫不 绿草 如意
望而 高 烈 小心
——
二、整理句子,并加上标点。(6%)
1、一块 蓝天 像 透明的 丝手帕 这片
2、前有 后有 追兵 强敌 紧急 情况 十分
三、把比喻句补充完整。(8%)
1、千万颗雨点落在水面上,好像 。
2、这里山清水秀,风景迷人,就像 。
3、平静的湖面犹如 一样。
4、我用手轻轻碰了一下含羞草,它就像 一样低下了头。
四、根据课文完成填空。(13%)
1、“雨丝细细的,柔柔的,像花絮一般,随风飘散,然后轻轻地把种子撒在大地上。”这是一句 句,把 比作 。我还知道细细的春雨像 、、还像 。
2、这春天的雨打在篷顶的波浪板上,发出“ ”的声音;打在树林的叶子上,发出“ ”的声音……xīlìxīlì(写出汉字) 、啪啦啪啦、哗啦啦各种声音汇合在一起,整座森林就像 。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周周练7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