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诗歌的太阳作文
俄国诗歌的太阳作文(精选16篇)
俄国诗歌的太阳作文 第1篇
太阳诗歌作文
太阳总是一会儿出来,一会儿进去;
太阳躲进云里去了,透过云层偷偷张望小草的生机;
太阳是个服装设计师,
太阳为天空披上不同颜色的衣服;
有时为天空穿上大红喜服给人感觉朦胧而又神秘;
有时为天空穿上灰色上衣像哭丧着脸似的;
有时穿上了黄色的连衣裙顿时光鲜亮丽。
准喜欢太阳
小草喜欢太阳,
小草偷偷地长高希望太阳亲亲它。
花儿喜欢太阳,
花儿悄悄地装扮希望太阳夸夸它。
向日葵喜欢太阳,
向日葵慢慢地发芽希望太阳青睐它。
小鸟喜欢太阳,
努力地歌唱希望太阳摸摸它。
我们喜欢太阳,
我们勤奋地学习希望太阳永远陪我们玩耍。
调皮的太阳
调皮的太阳,
扒开云层探头张望,
看到绿草的生机。
调皮的`太阳,
来到果园,
拿出蜡笔开始乱涂乱画。
把粗壮的树干画上几抹白色,
把梨子涂成了黄色,使人一看就想要咬一口。
调皮的太阳
来到山上
拿出颜料和水笔
把灰暗的大地染上了工黄色
把旁边的树叶涂成嫩绿。
调皮的太阳
躲进云里捉迷藏
急得蹦了万丈高
这么不听话的太阳
小心妈妈罚你一天不能出去玩耍
俄国诗歌的太阳作文 第2篇
为庄稼送去温暖、送去阳光、送去营养
农民伯伯见到我脸上乐开了花
俄国诗歌的太阳作文 第3篇
关键词:批判,意向,向日葵,太阳
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运动, 距今己经20余年。朦胧诗代表了当时最为先进与令人激动的思想与文学解放呼声。作为代表诗人之一, 芒克的诗自然深刻, 清新的歌唱交织着深沉的忧伤, 他的诗真正使长久被革命意识钝化的个人感觉融入到到诗中, 他的诗歌语言极少夸张的语言修饰与刻意的描摹, 形、意随心而动, 善于构筑一种似梦非梦的场景或情境。
有人这样评价芒克的诗作 :“芒克的诗简隽明亮 , 散发着青春健康的鼻息和心音。”【1】他的诗歌没有汪洋自肆的气势 , 也少有澎湃轩昂的气象 , 只是朴素的白描、单纯的意象、真淳的天性。他对思想的表述多是直白的 , 描写的也多是未经艺术变形的原生景象和感觉 , 散发着一望无际田野上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
1972年, 时处一个颂歌盛行的是个年代, 大多数诗人失去了自由吟叹内心的本能, 诗歌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 芒克在诗中喊出了对“天空”、“太阳”这些象征着高居民众头顶的政治独夫诅咒, 将中国当代主流诗歌久违的批判精神自觉地带进了他的创作中。他那极具颠覆意识的诗歌像是阴沉天空中的一道响彻天际的闪电, 刺痛了诗人的内心, 照亮了读者的双眼。
一、批判意向——“血淋淋的天空”
天空这个意向可以说是芒克诗作中最为早期和颠覆性较强的代表。就像著名诗评家唐晓渡所回忆的那样, “《今天》创刊号上的诗犹如心灵上的一次地震, 芒克的《天空》和北岛的《回答》是最主要的‘震源’。如果说读《回答》更多地像是经历了一场理性的‘定向爆破’的话 , 读《天空》就更多地像是经历了一场感性的‘饱和轰炸’:
太阳升起来 ,
天空血琳淋的,
犹如一块盾牌。
时至今日 , 我仍然认为这是新诗有史以来最摄人魂魄 , 最具打击力的意象之一。”【2】
芒克的这首《天空》在复杂的意象和象征中寄予了对现实世界的抗争精神和批判指向以及对正义的呼唤。“我始终暴露着, 只是把耻辱用唾沫盖住……天空, 天空, 把你的疾病, 从共和国的土地上扫除干净。”
“太阳升起来 / 天空——这血淋淋的盾牌”——诗中的色调多为白色、红色、黑色。但是将天空比作了血淋淋的“盾牌”, 特别是这一血淋淋的红色最具穿透力。这血的颜色, 是悲哀和不幸, 也是力量和生命。这首诗歌在颠覆“天空”的同时, 也流露着作者内心的悲哀, 传达出对于生命的怜悯。
有人说过, “一个相对宽松的时代, 对一个诗人的写作信念实际上是一种更严峻的考验。”【3】在芒克的诗作中, 我们没有看到那些高不可攀的对象, 没有感受到那种热血澎湃几近疯狂的热烈, 但是那些颠覆意识极强的文字背后力透着诗人心中对诗歌的独特思考。
二、解构传统——“阳光中的向日葵”
提及太阳, 诗歌中多把太阳比作神圣之上的权威性代表, 把太阳比作万丈光芒的伟人领袖。然而在芒克的诗作中, 太阳一改常见意向, 转而以三百六十度高难度转体, 以一种反常态意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阳光中的向日葵》可谓是芒克诗歌中极具批判性的典型代表。
“向日葵”这种植物在传统的诗歌中多是作为一种极富精神内涵的代表, 常常展现着诗人自身对现实生活的希望, 是一种对生的向往与追求。一般说来, 向日葵依靠太阳而生, 面向阳光, 追求供养。然而, 在芒克的笔下, 向日葵却努力摆脱太阳的束缚, 体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与独立的精神, 展现出强烈的人性光辉。
芒克诗中的向日葵不再是从前那种“仰望”的姿势, “转向”和“背向”太阳, 作者突破人与物的界限, 强行通过主观意志, 扭曲向日葵的自然属性, 将诗人将蕴含于内心的批判精神通过这样的解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在一个造神的年代, 芒克笔下的向日葵却这样肆无忌惮地“怒视”太阳, 并且大声喊出“即使没有太阳也依然闪耀着光芒”的“狂妄”怒号。这种赤裸裸地宣扬内心的诗句在那样一个口号一致的颂歌时代, 无疑在掀卷着整个诗歌浪潮。
有论者将这样的“向日葵”和鲁迅笔下的“狂人”作比较, 【4】两者都因对精神蒙昧的反抗而闪耀着明亮的理性之光, 这种敢于与时代主流话语背道而驰的勇气, 足以体现芒克不同凡响的勇毅刚强和作为思想启蒙者的卓尔不群。
多多曾说芒克是一个“自然诗人”, 又说他是个“大自然之子”, 因为他诗中的“我”是“从不穿衣服的、肉感的、野性的, 他所要表达的不是结论而是迷失”。那些出现在他诗歌中的批判意向简单却又深刻, 这些经典的诗作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中犹如一道道耀眼的闪电, 划过平静深邃的夜空, 光亮过后, 为我们留下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陈默《坚冰下的溪流—谈“白洋淀诗群”》[J].诗探索, 1994 (4) :87-92.
[2]唐晓渡.《唐晓渡诗学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172
[3]张清华, 《2003年诗歌阅读札记》[J]《理沦与创新》, 2004年第二期
俄国诗歌的太阳作文 第4篇
晒死庄稼、小草和花朵
更不会放射也紫外线
俄国诗歌的太阳作文 第5篇
我想让遇到的每一个人过得幸福
愿世上没有仇恨和苦恼
欢歌笑语,大爱无边
俄国诗歌的太阳作文 第6篇
我想去一望无际的海边或辽阔的大草原
闭上眼睛感受生命的宽广
海纳百川,厚德载物
俄国诗歌的太阳作文 第7篇
“语言和想象是诗歌的一对翅膀,它把诗歌之躯带往那永不可知的地方……”虽然,儿童诗在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还不大,但是,儿童诗特有的语言和想象,恰恰是语文素养中最具核心力的要素。太阳、石头和风是大自然中最具典型特征的事物,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熟知且对它们满怀深情。为了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促使其领会诗人超凡的想象和新奇的语言,我们分别选择了以这三者为主题的儿童诗组诗。
(1)“太阳”组诗:张玉庭的《多么好的习惯》、林焕彰的《日出》、林武宪的《阳光》、德国诗人费里德里克·迈勒克的《太阳》和《太阳喝醉酒》(佚名)共5首。诗人赋予了太阳鲜明的人物性格:爱洗海水浴的勤快小子、一睡醒就不停地踢着蓝被子的调皮孩子、喝醉酒不小心撞倒在山头后的醉汉等。学生阅读组诗,会感受到太阳的奇丽和人类对太阳的亲近。
(2)“石头”两首:德国诗人克里斯蒂安·莫根施特恩的《疑难问题》和王立春的《夏夜——门前的石头》。王立春的这首儿童诗展示的就是一出童话剧,大胆的想象不仅超越了《疑难问题》中石头会飞的创意,还赋予了石头生动与丰富的情感,石头们在夜晚跑去听老赭石头讲故事,清晨赶回来安坐在门前时居然还满身大汗的。在整晚的想象世界里,学生也会随同大大小小的石头穿越时空,领略夏夜的神秘。
(3)“风”两首:英国诗人斯蒂文森的《刮风的夜晚》和路卫的《别人谁也不晓得》。细细诵读“那个人骑着马儿飞跑/他骑着马儿跑过去,忽然/又骑着马儿飞快地跑回来”,会猛然醒悟:哦,原来诗人说的就是风啊,世界上也只有风会不厌其烦地跑过去又跑回来。《别人谁也不晓得》,用诗中的最后一句话作为题目,其意象很明确:孤独的人儿孤独的心。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1)感悟儿童诗想象丰富、语言新奇、充满情趣、富有节奏等特点。
(2)唤起内在的诗情,激发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儿童诗欣赏能力。
(3)感受诗人通过丰富、独特的想象赋予太阳、石头、风等自然万物以生命、个性和情感,激发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
1. 感受“各异”的太阳
(1)引出“太阳”主题:请同学们先看一组图片(太阳),你看到了什么或你感受到了什么?
(2)欣赏“太阳”组诗:很多人都歌颂过太阳,诗人写过太阳,诗里的太阳更是变化多姿,富有情趣。打开1号作业纸,大声读读这几首写太阳的诗。
(1)你最喜欢哪一首或是哪一句诗,告诉大家为什么喜欢。
(2)来,读读你最喜欢的这首,读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结:太阳像洗澡的孩子,像赖床的顽童,像温柔的妈妈,像个醉汉,这就是丰富的想象,让太阳像人一样有了不同的个性、脾气和情感。如果,我们对自然万物都充满着想象,那世界会是多么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群文阅读“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这一环节以“太阳”为议题,六首不同国籍、不同语言风格、不同想象角度的儿童诗一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新奇感和冲击力激发着学生自主地、粗略地读。之后,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自由交流,激起了学生对阅读自然主题的儿童诗的兴趣。同时,学生思维的缰绳放开,渐渐步入读诗的境地。】
2. 领略“新奇”的石头
(1)略读《疑难问题》。
(1)有一位外国诗人这样写过石头(出示《疑难问题》),教师读:一个石子儿飞得这么远/这么高——/身上没有一点儿羽毛/这本事不服也不行/真是太奇怪了/石头居然能飞。
(2)学生自由读,思考:这个疑难问题是什么?这会是谁眼里看到的石头呢?(学生回答:这是孩子、宇航员、小鸟、伤心的人、快乐的人……眼里的石头)原来,诗人把石头想象成了没有羽毛的会飞的鸟。
【设计意图:石头较之太阳,其意蕴离学生较远,于是,先由一首短小、充满稚气的童诗,叩击想象的大门。“这会是谁眼里的石头”这一问,能荡起学生想象的涟漪,引学生与诗人一起,用诗人一般的眼睛去观察世间万物,于是,“石头”一下子活了,变得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了,学生读诗的情趣递增。】
(2)师生共读《夏夜——门前的石头》。
(1)出示第1、2节,指名读:你以为门前的石头也睡了么妈妈/我们的石头在夜里从来不睡/他有事情要做你说过那块石头是从山上来的/你说过山那边有一块赭色的老石头/我们的石头在白天/总是一动不动地坐着/他在想老石头/和那些笑话/(有时候我也坐在他上面想那些事)。
能猜猜石头夜晚去做什么事?(学生猜测)
(2)出示第3节,教师读,想象情境:到夜里我们的石头就站起来/往山那边跑/老赭石头要讲一整夜的笑话/那是听不够的/你听见静静的夜里有时传来嗡嗡的响声么/那是整个山谷都憋不住笑呢/所有的石头都去/(有三儿家门前的那个一笑准露出豁牙子)/那块刚从地里探出头来的石头笑得直从头上掉土/有的石头在山坡上打着滚儿/把肚子都笑疼了/草儿们笑得颤颤的/不时地给老赭石头献几朵花。
A.多么有趣的石头!这几块石头又是怎么笑的?(出示图1:石头蹲在大树下;图2:石头躺在小溪里;图3:两块石头碰撞在一起)我们也来像诗人一样,根据石头的形状写写它会怎么笑,要注意用最贴切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想象。
B.全班交流:请几位同学来读读你们的作品,大家听听,最精彩的笑属于哪块石头。
C.小结:诗人根据石头的形态特点,写出了它像人一样有不同的笑,赋予了石头人的动作、思想和情感,读起来真有趣。
(3)出示第4、5节,指名读:清晨我们的石头就匆忙地赶回来了/跑得满身大汗/等你看到他的时候/他早已坐成原来的样子了/不信你摸他全身都湿透了呢。
不管你信不信夏夜石头听老赭石头讲笑话的事情,但你佩服诗人吗?佩服她什么?
(4)小结:诗人把孩子们不愿意睡觉的顽皮性格加到石头上,这样的想象是独特的,还用精妙的语言表现了独特的想象,读起来情趣十足。来,让我们一起回味这个美妙的夏夜吧。(配乐分角色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一节课里要读一组一组的儿童诗”,意味着除了朗读、默读,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扫读、跳读、欣赏式阅读、猜测式阅读……这些阅读技巧,使学生逐步感知诗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的思想感情。从“猜猜石头夜晚去做什么事?”到尝试用诗人般的想象和语言来描摹石头的“笑”,层层渗透各种方式的阅读,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更能让他们感受“憋不住笑呢”等儿童诗语言的新奇和精妙。】
3. 品赏“独特”的风
(1)自主欣赏“风”:来读读这两首写风的诗,感受诗歌的想象和语言,为诗歌加一个恰当而又新颖的题目。(出示未加题目的诗歌:斯蒂文森的《刮风的夜晚》、路卫的《别人谁也不晓得》)
(2)小组交流,推荐一个最佳题目,写在纸条上,贴到黑板上来,全班交流。
(3)小结:读诗能让我们放飞想象,锤炼语言,能让自然万物变得富有生命活力,让我们感觉世界是多么美好,生活是多么有滋味。
【设计意图:要在有限的单位时间里读多篇文章,这决定了“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有别于阅读单篇文章,其中运用得最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比较性阅读。在对同主题的材料进行比较性阅读时,学生会不断产生疑问,又会有不同的发现,阅读的主动性会逐渐提升。两首以“风”为主题的诗,作家不同,国籍不同,呈现出各异的语言风貌:斯蒂文森的《刮风的夜晚》节奏明快,感情强烈;路卫的《别人谁也不晓得》感情含蓄、委婉。给诗取个合适的题目,就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多向的交流平台,充分展现每位学生对情感独特的把握和传达,这正是群文阅读课程的方向——“将阅读过程变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儿童与诗歌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他们的想象力、纯真的童心以及自然清新的语言表达等特性与儿童诗的很多特性是相通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让童心和诗意闪烁出更夺目的光辉呢?本次导读活动旨在阅读自然主题组诗的过程中,感受儿童诗的大胆想象和新奇语言,激发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具有开创意味且有成效的做法有三。
1. 在熟悉的情境中激发读诗的兴趣
小学生对儿童诗充满着新奇感,但也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因此,阅读材料的选择要以学生熟知的事物为描写对象,学生在阅读这些优秀儿童诗时,就会有与诗人心灵相遇的感觉,从而感受到诗的意蕴,领悟一些写法,更重要的是能发挥其潜在的诗心,唤醒其沉睡的诗意,并以最原始的童真童趣焕发出来。于是,在以自然为题材的儿童诗中,我们选择了太阳、石头和风这三种各具鲜明特征的事物,学生熟悉它们且对它们满怀深情,当这些相同主题、不同风貌的童诗都聚集在面前时,学生的诗性油然而生,阅读的兴趣就产生了。
2. 在自主的阅读中发现读诗的乐趣
学生具有天然的、潜在的想象力,读诗就是要让他们焕发出最原始的童真童趣,进一步发展想象力。同时,学生缺乏成人一般缜密的写作构思和成熟的语言技巧。因此,在组诗导读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发现诗人的童心童趣童真,振开想象的翅膀;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感受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于是,我们采用自主赏读、师生共读、边猜边读、比较阅读、创想补白等阅读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学生一次次还原着诗人眼中的视像,一次次丰满着自己的想象,对于太阳、石头和风,因为扩充了想象的内涵,也就更容易领受语言的新奇和精妙。
3. 在分享的舞台上感受读诗的意趣
关于太阳的诗歌 第8篇
1、《日射》
唐李商隐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干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5、《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明天的太阳诗歌 第9篇
这一刻,止于乍现的冷光
你怎会,期待着明天的太阳
这一刻,黑暗中蕴藏着无尽的忧伤
在你的心中埋下笔和纸
用词语镶下岁月的诗行
如果你向往大海
向往从塔楼里放出的微弱光亮
你又怎会,期待着明天的.太阳
夜的冷风愈加凄惨
连承诺也被它给吹散
而你只向往明天的太阳
明天的太阳有着什么?
曾是你久未搏浪的故乡?
曾是你久未见面的爱人面庞?
它,伴着跫音在森林作响
似露,又似希望
这一刻,鲜花在那一缕晨光中
赞美太阳的诗歌 第10篇
划过夜空
留下美丽一场
虽然他们不曾记得
那一刻······
但我运动的轨迹还很长,很长
我愿做一棵小草
绽放青春的光芒
留下绿色一场
虽然他们不曾记得
那一刻······
但我的生命还很长,很长
从我诞那一刻起
就放射永恒的光芒
无论是耀斑
还是黑子
简论早期新疆与俄国的贸易 第11篇
一、新疆与俄国最初的贸易联系
最早与俄国建立贸易关系的是中国西部的厄鲁特蒙古部, 厄鲁特蒙古是中国蒙古族的一支,明代称瓦剌,游牧于蒙古大漠西部。16世纪末西迁到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中上游、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及准噶尔盆地一带。其内部分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统称为厄鲁特蒙古。
但是,很难以一个准确的年代来作为厄鲁特蒙古部与俄国通商开端的标志,一般说来,大致是以17世纪初为起点,即1600年。17世纪初,俄国势力扩张到西伯利亚,随即沿额尔齐斯河上游,与中国西部的厄鲁特蒙古部建立了贸易关系。但此时的厄鲁特蒙古部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往仍然是它主要的贸易,与俄国之间,则多交换的是奢侈品、武器等,厄鲁特牧民赶着成群的马匹前往俄国人所建在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城堡如托木斯克或博尔斯克,用以交换俄国人的商品。 “如象软革、铜锅、黄铜环、铁和水獭皮”。[1]中国的丝绸、锦缎等商品,早在公元10世纪就已传入俄国。在13—14世纪,这类商品经由中亚商贾,重又行销于俄国的各个城市。这些商品大都供应部落内王公贵族所需,民间生活用品占很小部分。17世纪初开始的厄鲁特与俄国的贸易,是新疆与俄国之间最早的贸易。从中国方面来说,厄鲁特与俄国的贸易补充了厄鲁特单一游牧经济的不足。而对俄国来说,俄国一方面对厄鲁特实行蚕食,同时又与他们建立起对自己有利的贸易关系,因此对俄国来说,与厄鲁特的贸易对其巩固西西伯利亚的殖民经济有重要的意义。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期,新疆与俄国在此时的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惠的性质。
二、清朝统一新疆后至19世纪上半期俄国在新疆的贸易
1.清朝统一新疆后到19世纪初俄国在新疆的违约贸易
1757年,清朝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统一天山以北。1759年平定南疆大、小和卓之乱,统一天山以南。清在伊犁惠远城设立了军政合一的地方机构——伊犁将军府,统一治理南北疆各地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伊犁将军府的设置标志着新疆社会和经济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新疆与内地的贸易随之繁荣发展。伊犁、乌鲁木齐成为关内客商聚集地。清政府鉴于中俄已在蒙古恰克图及东北额尔古纳河畔开辟了贸易市场,同时又有俄国官方商队定期进京贸易,同时新疆与内地的贸易也较为繁荣,因此决定不再对俄国开放西部通商,并将在伊犁等地的各类俄国人员查明身份送还出境,[2]俄国与新疆的贸易关系随之中断。
与俄国贸易的中断,并未影响新疆西向通商的发展,此时前来贸易的主要是哈萨克人。18世纪中期,占据中亚草原的哈萨克人分为三部,称为三个“玉兹”。1757年,清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中进入中玉兹,阿布赍汗上表臣服清王朝。同年秋,大玉兹也臣服清朝,清准许哈萨克人在新疆通商,是将其视为归附藩属,与对东向关内客商同等对待,并非对外商开埠。为便于管理,给予哈萨克人免税等优惠。哈萨克西部及北部与俄国接壤,俄国在哈萨克地区早已开辟了通商贸易,因此,在清朝与俄国新疆贸易不被准许的情况下,哈萨克商人利用地处新疆与俄国之间的地理条件,很快成为新疆与俄国贸易的中间人。将新疆的绸绢、布匹、茶叶等运往俄国,运回俄国杂货。对于哈萨克人等中亚商人的中介贸易,清政府并不禁阻,此时新疆社会经济处于稳定繁荣时期,城镇商业的繁荣为新疆西向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俄国国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彼得大帝在俄国实行了政治、经济改革,支持私人资本和私人工商业的发展,随着俄国改革的深入,对国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俄国发动了一系列扩张战争,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用于军费开支,扩大财源称为俄国经济的迫切需要。1729年开始的中俄恰克图贸易在俄国国外市场需求和财政收入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恰克图对华贸易占俄国对外贸易的7%——9%,占俄国在亚洲贸易的67.6%。可是由于战争和财政的需要,俄国很快觉得只是恰克图贸易还远远不够,因此力图开辟中国西部新疆市场,为此,俄国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不断向哈萨克扩张,18世纪末,俄国对哈萨克形成了包围,哈萨克此时无力承担中介人的角色,而不断向哈萨克腹地推进的俄国殖民城镇却扮演了这一角色,一些俄国商人从这里出发,在哈萨克王公处所取通商证明或信件,以哈萨克商人的名义进入伊犁等地,这既不破坏清政府禁止在新疆开辟中俄通商的政策,同时俄国商人还以哈萨克商人名义享受了免税等诸多特权。另有一些俄商干脆以走私方式潜入伊犁、塔城等地贸易,这些冒名或走私贸易,是清统一新疆后与俄国通商的先声。
不过这种冒名和走私贸易,清政府并非没有觉察,1768年,清政府规定哈萨克商人至伊犁、塔尔巴哈台贸易“只准贩马,不准携带俄罗斯物件,如违,从重治罪。”[3]因此在18世纪后半叶很长一段时间内,俄国与新疆的贸易往来较少,贸易品种和数量都有限。俄国商人运送货物中途无条约保证,又经常遭到游牧民族的抢劫,达不到预期的盈利。按照俄国人的说法:“只有那些坚强勇敢、勇于进取的人,才敢冒险把自己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到这一完全可能亏本的生意中去” 。[4]1790年,清政府再次通令新疆各地:“俄罗斯所产物件,不准入卡,大黄等物,不准出境”。[5]当年查获新疆商人张子敬一次走私俄国灰鼠、水獭、海龙、香龟、貂等细皮21 200余张。[6]由此可见俄国在新疆的违约贸易已具规模。乌鲁木齐也有数家商号经营俄商走私货物。俄国当局对此采取了支持的策略,使得走私俄商屡禁不止。
18世纪后半期俄商往来于新疆的路线,仍然是沿额尔齐斯河岸这条厄鲁特时期的旧道。1763年,俄国在额尔齐斯河右岸建立了布赫塔尔明斯克寨堡,俄商多从此地进入新疆,这里成为俄商对新疆开展贸易的货物集散地。1797年,俄国单方面颁布了经布赫塔尔明斯克前往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地贸易的《通商条例》,次年,在这里设立关卡,管理前往新疆的俄国私商。1803年,又设立海关,征收俄商出口货物税,这成为俄国对新疆开展违禁贸易的中心。俄商通过这些违禁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俄国政府也增加了财政收入。这一时期俄国对新疆的违约贸易有以下特点。
第一,中俄政府对新疆双边贸易态度相反。清政府从政治角度出发,要建设一个巩固安定的边疆,禁止俄国与新疆的通商,俄国由于国内财政、战争需要,则不顾禁令,支持俄商的走私贸易,其性质已由前期对厄鲁特蒙古的自发互惠贸易变为违禁走私贸易。
第二,接待俄商贸易场所性质发生了变化。17世纪初至18世纪上半叶,厄鲁特境内虽没有明确对外商开埠,但接待地具有对俄商开放的外贸商埠性质。清统一新疆后,俄商通过哈萨克等的中介贸易或以各种名目对新疆的走私贸易,都是以清藩属对内贸易的形式进行的。
第三,新疆输出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厄鲁特主要输出牲畜和畜产品。清统一新疆后,新疆输出货物以绸绢、土布、茶叶、瓷器、大黄为大宗。这反映了清统一新疆后,新疆经济由游牧迅速向农业屯田经济过渡的结果。
第四,西向与哈萨克等诸藩属的贸易管理严格,官为代办。清制定了《哈萨克贸易章程》,在伊犁惠远城外和塔尔巴哈台建立了专门交易的市场—贸易亭。规定了固定交易时间,商人行走路线、入卡稽查、官兵接护、官方代理贸易等具体方案。凡前来贸易的清各藩属和以各种名义进疆的俄商,均照此章程办理。
第五,中俄双方对这时期的俄国对新疆的违约走私贸易没有统计资料,粗略估计,18世纪末,年度交易额在20万卢布左右。
俄国对新疆的违约走私贸易对俄国来说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他们或走私或冒名哈萨克人前来贸易,从中获得巨大的利润以及享有免税等特权,同时俄国加强了对哈萨克以及新疆的殖民扩张。而清朝政府却远没有俄国获利多,不过清政府通过与哈萨克等诸藩属的贸易,加强了双方关系,稳定了新疆,因此也并非一无所得。
2.19世纪上半期俄商在新疆的无约贸易
19世纪初,随着俄国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俄国力图进一步扩大对华贸易。其中,恢复新疆对俄直接贸易是19世纪俄国政府对华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与俄国加紧对中亚哈萨克部的兼并相一致。而同时,清政府禁止在新疆开放对俄贸易的政策虽没有改变,但也有松动。一方面通令禁止,一方面也不排除在俄国官方正式提出西部通商问题时与之谈判的可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俄商与新疆的贸易非常普遍,哈萨克王公通商证明或信件此时已经不需要了,双方的贸易已为两国沿边地区接受。因此进入19世纪后,清政府再没有发出禁止新疆与俄通商的指令,俄国对新疆贸易从18世纪后半期的违禁贸易变为半公开的无约贸易。
1807年,第一支俄国商队在穆尔塔金的带领下,进入塔城,开始了近代新疆中俄商队贸易的历史。此时还是私商在做贸易,到1813年,西西伯利亚当局派出一支官方商队,商队携带32.1万卢布的货物,返回时带100万卢布的茶叶、大黄等,获利可观。在政府和私商的促进下,1821年这一年,俄国仅仅在谢米巴拉金斯克出口货物价值已达141 817银卢布。当时,俄商运入新疆的货物主要有皮革、呢子、棉纺织品、毛织品、毛皮、铜铁制品及日用杂品。新疆输出的主要为绸缎、茶叶、大布及杂品。茶叶输出额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迅速增长,1842年输出总值5.96万卢布,1851年为57.98万卢布,尤其红茶的输出额大幅上升。
40年代以后,俄国对新疆的贸易已过渡到以规模较大的商队贸易为主,贸易额有明显增长。19世纪上半期俄国对新疆贸易处于出超,每年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俄国。40年代后,由于新疆对俄茶叶的输出增加,双方贸易差距缩小,但总的来说俄国在这时期获得了大量的白银。随着双边贸易的发展,新疆天山以南各主要城镇市场逐渐为俄国商品所占据。阿克苏在19世纪30年代已成了中俄商品交易的大市场。为了谋取厚利,新疆商人也开始避开清军的稽查,私自越界进入俄境易货,此时双方的无约贸易蓬勃发展。
三、19世纪后半至民国前新疆与俄国的不平等的条约贸易
新疆与俄国的贸易受到清政府的严格控制,俄商要缴纳3%的商品进口税,主要的贸易口岸在伊犁,每年贸易额也比较少,对此,俄国很不满足,19世纪后期,中国西北发生叛乱,沙俄乘机以武力威胁,逼迫签订了《伊塔通商章程》十七款,这是新疆与俄国订立的最早的商约。从此,俄国发展神速,很快占到新疆对外贸易总额的80%多以上,新疆逐渐变成沙俄工业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
1.1851年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法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通商大门,俄国失去了独享与中国通商的垄断地位,英法俄在内地竞争十分激烈,这促使俄国急于打开英法无法涉足的新疆市场,因此俄国政府多次致函清政府理藩院,要求开放新疆中俄贸易,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已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因此,虽对开放新疆不甚满意,但也不敢断然拒绝,于是双方从1846—1851年间进行了陆续的谈判,在谈判期内,清政府一直处于弱势的被动地位,谈判按照有利于俄国利益的方向发展。
1851年8月6日,中俄签署《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除了俄国提出在南疆的喀什噶尔通商未同意外。中方几乎接受了俄国提出的全部要求,这项章程中有关双方通商的各项规定字面上适用于两国,但俄国并不在自己境内设立对等开放的通商口岸,中国商民无法享有其中规定的权益,俄商却在伊犁、塔尔巴哈台享有免税贸易、设立领事、建立贸易圈等片面优惠,这是中俄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俄国打开了新疆的大门,不过为了避免英国等对俄在新疆贸易权益的注意,俄对此条约秘而不宣,独占新疆市场。
由于有了条约保证,1852年后俄国对新疆贸易额急剧增长。新疆输出仍以茶叶为主。不久,俄国利用军事手段对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国领土不断蚕食,这令中国军民十分愤慨,1855年8月26日夜,塔尔巴哈台人们抗议俄军侵占当地金矿,点燃了俄在此贸易圈内的草堆,引起大火。俄方利用这一事件要挟清政府进一步扩大在华权益,紧接着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和《天津条约》以及《塔尔巴哈台议定赔偿条约》。俄国在新疆的贸易因此不断扩展,得到了更多利益,而此时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军费紧张,为此清政府在新疆征收华商厘金,值百抽一,这种独征华商,免征俄商的收税方式,削弱了华商对俄贸易的地位,从此,新疆的贸易更是多为俄商所垄断。
2.《中俄北京续约》及俄国在喀什噶尔的贸易
俄国在喀什噶尔贸易始于19世纪初,当时假中亚商人名义前往的。1847年,俄国要求清政府开放被拒绝,1851年,再次要求被拒。1860年,俄国通过《中俄北京续增条约》攫取了这一权益,第六条规定“试行贸易,喀什噶尔与伊犁、塔尔巴哈台一律办理,在喀什噶尔,中国给与可盖房屋、建造堆房、圣堂等地,以便俄罗斯国商人居住……以上应给各地数目,应行文喀什噶尔大臣,酌核办理。”[7]
下表是1840—1854年新疆西部中俄贸易统计,由此看出从1851年条约签订后俄国贸易额的飞速增长。
3.《伊犁条约》与新疆对俄国贸易的扩大
1864年新疆爆发反清起义,俄国趁机于1870年7月出兵入侵伊犁,强占伊犁10年之久,俄国一方面扩大伊犁的贸易,一方面到天山以北四处贸易,这都违反了章程中只在伊犁、塔尔巴哈台贸易的规定,这段时间,由于新疆战乱,难民四起,华商多半逃回内地,俄商几近垄断了新疆各地的市场。清军由左宗棠统帅西征进疆,物资十分匮乏,清政府一是在各军驻地屯田,补充军需;一是向俄商采办粮食。1875年6月,俄贸易考察团与左宗棠签订运粮合同,获利丰厚。收复新疆清廷拨饷银三千多万两,相当一部分流入俄商的口袋。1878年初,清军收复新疆,俄商在各地的重建过程中,乘机扩展自己的力量,1879年,仅乌苏一地已有80多家俄商店铺。
金额单位:万银卢布
选自《新疆对苏经贸问题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1987年
1865年,浩罕军官阿古柏入侵喀什噶尔,在南疆建立政权。1868年,俄国与阿古柏签订了《自由通商条款》的贸易条约,但阿古柏政权与英国关系更为密切,因此俄国在南疆贸易比较艰难,阿古柏入侵势力在1878年被清军赶出新疆,清拒绝承认俄与阿古柏订立的条约,禁止俄商在南疆通商。
清军收复新疆后,伊犁仍为俄兵驻守,拒不交还,于是1879年中俄就交收伊犁、新疆与俄通商举行正式谈判,最终1881年2月签订《伊犁条约》和《改订陆路通商章程》。1884年,新疆建立行省,俄国对新疆贸易全面展开,此时俄国除享有条约规定的优惠,还比华商拥有更多的优势,首先,在战乱年间,俄国已垄断了新疆市场,其次俄商形成了一个资本雄厚的集团。
新疆镇迪道(今天山以北巴里坤至精河一线)行政管理上原属甘肃省,新疆建省后划归新疆,这一地区传统上是关内商人的市场,但俄商却不断深入这一地区,遭到了华商的抵制。在这种情况下,1896年4月13日,乌鲁木齐成立新疆中俄通商总局,管理中俄通商事宜。俄商利用条约的特权屡屡挤兑华商,使得华商在疆很难立足,1892年,新疆巡抚认为只对华商征税不公平,奏请停征华商货税,12月得到清政府批准,新疆成为全国唯一免税贸易省份。
19世纪90年代后,新疆对俄贸易已经与俄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密切相关,输入新疆的俄国产品数量和价值上占首位的是棉纺织品。第二位是铁和铁制品,还有食糖、火柴、煤油、少量瓷器等。而从新疆输入俄国的主要是牲畜和畜产品。如皮、毛、肉、油脂、肠衣。俄国的工业产品大量输入新疆,新疆的棉花、畜产等原料也流入俄国的工厂。
单位:万银卢布
选自厉声《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新疆与俄国的贸易,在《伊犁条约》签订后发展迅速,原因有俄商有免税权,华商需抽税;俄政府奖励商人运货到新疆;新疆建省后各项事业都需工业制造品,俄货正好倾销;新疆与俄毗连,而与关内交通不便;俄商资本雄厚,新疆金融大权完全被俄商所操纵,这使得新疆市场,几乎全为俄货所独占。俄国借政治上的特权来获得经济上的暴利,新疆与俄国间的贸易早已从最初的互惠平等贸易转为一方呈绝对优势的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新疆完全成为俄国的原料供应市场和商品倾销地,这种状况在后来的很长时间也没有得到改变。
摘要:我国新疆与俄国较早就有了贸易关系,但双方的贸易从一开始就是以不对等的方式进行的。之后,俄国更是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新疆领土,经济上渗透掠夺新疆资源,新疆在此过程中成为俄国的原料供应市场和商品倾销地。
关键词:贸易,条约,新疆,俄国
参考文献
[1]伊.亚.兹拉特金.准噶尔汗国史(1635-1758)[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何秋涛.朔方备乘:卷48[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
[3]清高宗实录:卷814[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俄]尼.维.鲍戈亚夫连斯基.长城外的中国西部地区[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清高宗实录:卷1361[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清高宗实录:卷1366[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赞美太阳的诗歌 第12篇
在这风雨中,
黑暗中奋斗,
敢于藐视风雨寒,
敢于藐视乌云暗。
你用尽了全力,
穿越过重重险阻,
突出重围的那一刻,
你的光显得微弱了,
却温柔的不伤我的眼。
我可以放肆的看着你,
看你血色的殷红,
那殷红中渗透着一丝明净的爱怜,
深深打动着我的心。
我愿深情的为你歌唱:
美好的太阳,你如此勇敢
黎明的太阳诗歌 第13篇
这孤僻的天空,用面具伪装的世界。
你在其中沉沉浮浮,拼命振动羽翅,
又能做些什么?
呵,不过是为这片死寂,
添点惹人喜的暗红。
被暴风所打击的你啊!
冲破翅膀的那刻,
冰山也听不见你撕心裂肺的叫喊。
被孤独所吞噬的你啊!
当寒冷像矛戟般刺入你的胸膛,
你惊恐地望着一切。
你张大满是欲望的嘴,
你瞪大满是谎言的.眼,
你看见了什么?
是戴着假面的笑着的人,
是死神的笑容。
亲爱的你啊!
你能否用利喙,刺破无际的黑暗?
最爱的你啊!
又能否用羽翼,扇去血腥的凛风?
还是最终,
赞美太阳的诗歌 第14篇
我努力收集着你的光芒
生命在某个黑夜里湮没
我就在那个时候苏醒
地火从天灵奔涌而出
我的孤独是一座寂静的火山
它跪在你的面前
祈祷你重现
从炼狱中走出的理想
带着你子宫的血
气宇轩昂地穿过都市的水泥森林
寻找你遗失的耳朵
太阳,炙烤着灵魂的烈火
无论你是灾难、狂飙、磨石
无论你是骗子、毒妇
我都需要你的能量
太阳,奔驰不息的烈驹
你的轨迹我不想盲目遵循
你的光芒我也不奢望拥有
虽然我逃不出你的手掌
遥远的星辰在召唤
诱我攀爬在文学的山峰
那些魔力的语言瞬间擦亮
一个个无人问津的桃花源
我就是那现实与梦幻的孽种
我就是一列脱轨的列车
我在某个黑夜里沉沦
我在某个时候上升
落日的余辉被蝙蝠们打捞
灌进文学的坟墓
滋养我干枯的灵魂
以墓碑作桨,黑棺作船
在大地上飞驰
在天空中穿梭
在上帝的后花园偷食禁果
在恶魔的酒窖里写火焰的诗
将一帖良效的狗皮膏
糊住鼻青脸肿的僵尸的脸
将手伸进豹子的嘴里
取出它懦弱的胆
在黑暗的城堡做邪恶的修士
骑着扫帚去撕下那些虚假的脸皮
去茅山带上桃木剑和符箓
挑战山洞里玩飞头降的修罗
太阳,跑得无影无踪的太阳!
夸父的行为非常愚蠢
后羿的弓箭又难寻找
我只能将你的一点余辉储藏起来
当第一颗星升起的时候
取出来将它铸成一把剑
木马长嘶,夜风烈烈
俄国诗歌的太阳作文 第15篇
一、图片运用助理解
图片资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在本课教学中, 灵活的运用图片资料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 导入新课, 增趣课堂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本课时, 我把歌曲《纤夫的爱》中的纤夫, 和图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的纤夫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也使学生获得了美的感受和熏陶, 同时更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二) 过渡课堂, 增加联系
在由俄国农奴制改革向日本明治维新过渡时, 我使用了《时局图》, 通过图片, 学生很容易找到雄踞中国东北, 窥视中国华北的黑熊通过改革强大后的俄国, 同时, 通过《时局图》, 学生会看到和俄国有同样侵略野心的、“光芒辐射”中国的日本。教师趁机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国土如此狭小的日本, 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对中国下手, 并且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呢?学生众说纷纭, 归结起来是因为中国落后了, 落后就要挨打;而日本强大了, 强大的原因就在于日本近代史上的一次改革, 由此导入本课的第二个大标题明治维新。
(三) 挖掘图片、帮助理解
明治维新的措施很繁杂,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挖掘图片的内涵来帮助学生理解, 增强记忆的效果。
二、妙用表格, 提升教学效果
利用直观形象的表格进行梳理, 可以把纵向和横向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纵横串联, 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交叉网, 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 加强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体把握, 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应考能力。尤其在中考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力度加强, 越来越强调知识的理解、比较、迁移、整合、重组, 趋向综合性发展的形势下, 运用表格教学, 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 归纳内容, 延伸课堂
在讲到日本明治维新内容时, 我设计如下表格:
通过这张表格不仅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改革的内容, 而且便于PPT中超级链接各项改革的图片, 便于内容的理解, 同时有助于归纳最能体现明治维新性质的内容是经济方面;有助于日本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努力发展教育。此外, 更有助于“中国从明治维新成功中吸取经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比如日本从封建落后、闭关锁国的落后国家经过改革而强大, 通过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而发展, 从中可以归纳出给中国的第一个启示是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从日本大力发展教育方面的改革给我的第二个启示是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中国要坚决执行科教兴国战略;从日本经济上和军事上的措施, 使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军事力量的大为增强, 从中我们获得第三个启示是要走富国强兵之路;从古代向繁荣的中国学习, 到了近代中国闭关落后了, 他转而向先进的西方学习, 从中我们获得第四个启示善于向外学习别人长处,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二) 课堂总结, 归纳异同
通过这一张表格, 不仅把一节课内容系统调理化, 而且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构架, 便于学生对两次改革形成有效的对比, 进而找出改革的异同点, 既便于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同时也便于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有效的记忆, 同时还可以便于老师检查学生的接受和把握情况。
(三) 中外联系, 突破难点
近几年, 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 考试开始由单一的知识点的考查, 向知识点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 要兼顾中外历史、古今历史的融会贯通, 注重学生的综合、归纳、分析能力的培养。由此, 我在讲完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 提示学生十九世纪末中国也有的一次相似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学生很容易想到戊戌变法, 进而引导学生把两次改革进行比较, 归纳出两者的异同点。对于改革的性质 (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和改革的结果 (日本成功、中国失败) 学生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但是对于同在19世纪中后期进行的改革, 为什么日本能够成功而中国却失败原因分析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为此, 针对初中生学生的特点设计出表格。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顽固派势力的强大、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等等;而日本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的顽固势力幕府被推翻、最高的统治者明治天皇积极主动改革, 并且以具有超强战斗力的中下级武士为强大的后盾、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市民积极参加和支持、变法的法令措施得以彻底的贯彻和实施。
总之, 通过以上图表教学, 学生在扩充知识面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分析、概括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把握了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 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 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正如陶行知所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 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 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摘要:九年级上册第十九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课内容涉及到两个国家的两次改革, 内容繁杂、枯燥, 而且极易混淆。针对本课知识点多、中考考点多、课堂容量大、难点难突破等方面特点, 本人在教法上主要采用了图片和表格教学。
我的太阳诗歌 第16篇
经历无数个凄凉
你一旦破乌云而出,
崭新的崭新的换了个模样!
含着湿漉漉的水汽
含着对新的一天的希望
含着泥土的芬芳
含着普照大地的理想
你喷薄而出
其道大光!
一切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
都是你的眷恋你的牵肠!
你滚烫的胸膛
射出的无尽的希望
世界因你明朗!
啊,我的`太阳
让我佩服你的百折不回,
让我佩服你的古道热肠
让我佩服你的万道霞光!
我心中的太阳!
俄国诗歌的太阳作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