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土壤盐渍化评价研究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09-191

土壤盐渍化评价研究(精选4篇)

土壤盐渍化评价研究 第1篇

因此,本文尝试以国产GF-1高分辨率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基于对象级的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技术,结合多种成员函数建立规则集,据此进行田间尺度下的耕地土壤盐渍化信息精确提取。同时考虑了包括光谱特征在内的影像空间结构、拓扑关系及对象之间的向下空间特征等信息。再利用传统监督分类方法和野外样本实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和比较分析,据此探讨基于GF-1遥感影像并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实现研究区内耕地土壤盐渍化监测的效果。

1研究区与数据源

1.1研究区概况

渭干河-库车河流域三角洲绿洲(简称渭- 库绿洲)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北。地势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气候属于大陆性暖温带干旱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10.5~11.4 ℃,极端最高温度为40.8 ℃,极端最低温度-27.8 ℃,多年平均蒸发量超过2 000mm,多年平均降水量55.45mm,降水少,蒸发强烈。自然植被稀疏,以柽柳、 盐节木、盐穗木、花花柴等植被为主。绿洲及其外围盐类沉积规模大,矿化度及地下水位偏高,土层构成物颗粒细,透水性差,土壤普遍盐渍化,尤其在绿洲外围[19]。考虑到本文的研究目的,选取了绿洲荒漠交错带的一块受盐渍化影像较严重的耕地区域作为本文的研究区,如图1所示。

1.2数据源及预处理

本文的数据源即国产“高分一号”2m/8m影像数据,GF-1卫星是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突破了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与宽覆盖相结合的光学遥感等关键技术。该卫星搭载了2台2m/8m相机(三反同轴TDICCD相机,PMS1和PMS2)和16 m多光谱相机(由4台透射式CCD相机组成, WFV1-WFV4),幅宽为70km和800km。本文采用的PMS2影像同时兼有2m全色波段和8m多光谱波段,表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加强对2m/8m影像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科学与现实意义。研究区影像的成像时间为2014年9月15日上午,太阳高度角50.729 6°,太阳方位角166.305°,轨道号:85(Row)、 58(Path),影像包括4个多光谱波段:蓝(0.45~0.52μm)、绿(0.52~0.59μm)、红(0.63~0.69μm)、近红外(0.77~0.89 μm)。此外,还包括2014年5月野外实地采样数据和室内试验结果统计(如表6),包括土壤含盐量、含水量、pH值及土壤表观电导率等数据。另外还辅以1∶5万土地利用图、相关矢量图、采样点照片(图3)及相关文字资料等。

数据的预处理在ENVI5.1平台上完成,包括正射校正、图像裁剪、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GF-1卫星自带的RPC文件和DEM数据可用以完成正射校正,采用三次卷积内插法进行重采样并重新设定增益偏置参数以完成辐射定标,通过FLAASH大气校正后,再利用Gram-schmidt Pansharpen融合法将全色(2m)和多光谱(8m)影像进行融合。

2提取方法与流程

本文基于GF-1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技术提取盐渍地信息,并通过与传统方法的分类结果比较进行精度评价,信息提取流程如图2。其中,面向对象技术的处理单元并非单个孤立的象元,而为具有多种语义特征及关系特征的“同质”多边形,参考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光谱、尺寸、形状、纹理等特征,再加上专题辅助数据,建立不同的解译对象,从而有效弥补基于像元层次分类的不足。此方法能够提高分类精度,有效削减噪声干扰和“椒盐噪声”。一般而言,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方法由影像分割、对象层次构建、分类规则建立及信息提取等部分组成。

2.1分类方案的确定

以本文的研究目的为首要考量,结合影像特点及相关参考资料,并考虑到研究区特殊的下垫面自然状况和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中一些近似类别进行合并,将地表覆盖类型分为以下几类:未受盐渍化影响的耕地(以下简称“耕地”)、荒地、人造地物、受轻度盐渍化影响的耕地(以下简称“轻度盐渍化”)、 受中度盐渍化影响的耕地(以下简称“中度盐渍化”)、受重度盐渍化影响的耕地(以下简称“重度盐渍化”)、其他。具体方案见表1。

确定分类方案后,观察各对象特征,通过建立特征规则集提取地物信息。采集各地物类型的光谱信息,取均值建立地物光谱曲线(如图3),可以看出,未受盐渍化影像的耕地具有植物特有红边效应,可以采用光谱特征构建指数进行信息提取。随着盐渍化程度的加深,地表盐分聚积愈加明显,光谱反射率上限明显增加,且斜率相似。且其中B、G、R、NIR分别代表GF-1影像中的蓝、绿、红、近红外波段,括号内是中心波长取值。

2.2多尺度分割

2.2.1分形网络进化法FNEA

多尺度分割是面向对象技术的基础和关键,其分割质量直接影响信息提取的精度。其中分割尺度的确定尤为重要,需根据影像所包含地物类别及复杂程度来确定[20],并需经过多次试验,选取最优尺度,以防止产生过分割或分割不完全现象。 多尺度分割采用分形网络进化算法,该算法选取对象内异质性最小象元进行合并,从像素层自下而上进行分割,使得分割后对象间的异质性达到最大,从而提高信息提取精度。对象异质性(F)由光谱异质性(hcolor)和形状异质性(hshape)两部分组成, 其定义如下:

式中:w为颜色因子权重,1-w为形状因子权重,且0 ≤ w ≤ 1。形状异质性(hshape)由紧致度(hcompact)和光滑度(hsmooth)两部分组成,wcompact为紧致度的权重,1-wcompact为光滑度的权重,0 ≤ wcompact≤1。形状异质性由紧致度(hcompact)和光滑度(hsmooth) 两部分组成。

2.2.2影像分割试验

基于eCognition 8.0平台,采用分形网络进化算法对预处理后的研究区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根据以往经验和不断尝试,初步设置各波段的权重为1,分割尺度为25,形状因子0.2, 光滑度因子0.8,再将分割尺度以步长25的递增的方式对影像进行多次分割,通过目视解读和试验,得到影像对象在不同分割尺度下的特征(如表2)。结合实际下垫面特征及分割效果, 选则50,75,100三个分割尺度分别为1、2、3层的最优尺度,并针对不同地物进行提取和分类。图4(a)、4(b)、4(c)分别为3种最优尺度下分割结果。

2.3分类规则的建立

对影像进行分割后,即可以面向分割后的对象进行特征计算,建立分类规则了。基于地物对象与特征信息间的对应关系,建立了分类的层次结构及模糊规则(如表3所示),具体参数及阈值的判断是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实现的。参照该分类规则集,根据目标地物提取难易程度确定提取顺序:耕地- 荒地-轻度盐渍地-中度盐渍地-重度盐渍地-人造地物。

规则集的建立思路如下:level 3层中,鉴于植被信息对近红外波段较为敏感,以及耕地和其他植被信息的差异性,选择较为常用的植被指数NDVI和MSAV提取未受盐渍化影响的耕地信息I;荒地较盐渍地反射率偏低,且差值较明显,可通过计算平均亮度和色彩饱和度阈值进行区分;level 2层是本文的重点,需综合不同盐分指数和其他阈值共同参与分类,目前常用的盐分指数有很多种[21],其中正规化处理后的SI、NDSI应用较广且与土壤盐分相关性较强,因此利用这两个指数对被盐渍化影像的耕地信息进行分类提取;Level 1中的人造地物信息中居民区可用不对称性、密度等指数提取,道路则可用长宽比阈值函数进行提取。总之,基于规则集的信息提取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前一步的完成是后一步的基础,需考虑多种因素,结合多种指数,取长补短才能使提取效果更好。相关公式及参数详见表3后注。

3提取结果与精度分析

3.1提取结果

根据上文构建的分类层体系与规则集,基于面向对象方法进行GF-1影像耕地盐渍化信息提取的结果见图5(a)。为了评价提取效果,又利用经过预处理的GF-1研究区影像底图进行了传统最大似然分类,分类结果见图5(b)。

图5(a)为采用面向对象方法的耕地盐渍化分类图。该区域位于渭库绿洲某绿洲荒漠交错带,可以看出,盐渍地主要分布在该区域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呈块儿状分布。轻度盐渍地位于中度盐渍地与沙地、耕地的过渡地带,中度盐渍地交错分布在轻、重度渍地之间,可见该区域耕地受盐渍化灾害危害较严重。总的来说,图像整体异质性较强,经目视判读后发现误分现象较少,图像的可利用性强。图5(b)为采用传统最大似然分类法的耕地盐渍化分类图,可以看出图像的破碎化较严重,存在椒盐现象,且细节处理不够细致,经目视判读即可发现,尤其在盐渍化程度分级提取上存在大量、明显地错分和误分现象。

3.2精度分析

首先,基于ENVI5.1的分类后处理功能进行精度评价,通过目视解译在影像上选取验证点,验证像元个数分别为:耕地11 835,荒地8 267,轻度盐渍化5 682,中度盐渍化6 214,重度盐渍化7 119,人造地物2 416。精度评价结果见表4、表5,可见面向对象法的信息提取精度明显高于最大似然法。然后,再根据野外实地采集的样点表层土壤进行理化试验,选取研究区内的10个样点,参考本研究区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方案(表1), 利用面向对象分类后的研究区GF-1影像[图5(a)],导入已知样本类型的采样点进行验证,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4,表5中可以看出,GF-1影像基于面向对象提取耕地盐渍地信息,总体分类精度为91.68%,Kappa系数为0.90, 效果较好;基于传统最大似然法提取盐渍化信息的总体精度为72.48%,Kappa系数为0.69,精度低于面向对象方法近20%。 表6利用随机十组实测数据检验的结果与理论类别也基本吻合,更加证明合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效果显著。

两种方法的分类精度有明显差异,首先是由于基于像元的传统分类方法对噪声更为敏感,椒盐反映严重,只有多尺度分割后的面向对象分类才能从根本上削减这种影响,而且只有高分辨率影像才能把面向对象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中低分辨率影像的空间细致程度限制了其分割和分类效果。此外,由于各类盐渍地分布交错,尤其是耕地环境中的土壤盐渍化受到人造地物,荒地等各类易混淆地物的影响,彼此之间光谱特征较为相似,无法通过单一指标实现精确提取。总之,在高分辨率影像目视效果清晰,判读准确的保证下,面向对象法可以充分考虑盐渍地的光谱、尺寸、形状、纹理等信息,加上模糊隶属度函数的灵活性,最终能够有效削弱错分、误分现象。

4结语

本文使用国产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基于面向对象技术实现了渭-库绿洲研究区内的耕地土壤盐渍化监测,并结合实地采样与传统最大似然法进行了精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国内外学者对土地盐渍化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关于耕地环境下盐渍化信息高精度监测的研究较少,传统方法耗时耗力,精度不高。通过研究,提出一种操作简便、精度较高的方法,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面向对象技术,结合下垫面地表覆盖现状,筛选出多个提取指标,进行田间尺度耕地土壤盐渍化信息精确提取,实验证明效果显著。

(2)在数据源的选择上,利用国产GF-1影像进行盐渍化信息提取,总体分类精度91.68%,Kappa系数为0.90,地物细节描述充分,分类精度高,可以精确反映农田受盐渍化影响的程度,可见,GF-1影像可以在农田盐渍化信息提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在方法的选择上,采用面向对象法分类的总体精度比传统最大似然分类提高了19%,Kappa系数提高0.21,实测数据验证效果同样理想。可见,面向对象方法在GF-1影像耕地盐渍化信息提取中具有很大优势,可有效减少噪声干扰,充分利用影像各类细节信息,进一步提高了高分辨率影像盐渍化监测精度。

(4)总的来说,继续深入研究如何充分利用GF-1影像精确的地物辨析能力和面向对象技术强大的信息提取能力进行耕地盐渍化信息的精确提取,在未来耕地盐渍化监测研究中具有重大潜力和深远的意义,也可为我国国产高分一号影像及其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必要的科学参考。

摘要:土壤盐渍化是制约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针对耕地土壤盐渍化的研究较少,常规土壤盐渍化的遥感监测主要是基于中低分辨率卫星,采用传统的基于象元分类方法,对盐渍化信息的细节描述不足,监测精度不高。使用国产GF-1影像,结合面向对象方法,针对耕地环境下的盐渍化信息进行精确提取和分类,再利用传统分类方法及实地采样数据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面向对象法和最大似然法的分类总体精度分别为91.68%和72.48%,Kappa系数分别为0.90和0.69。该技术能准确提取田间尺度下耕地盐渍地信息,在未来的农田盐渍化高精度监测研究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

土壤盐渍化及其治理措施研究综述 第2篇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及其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土壤盐渍化是当今世界上土地荒漠化和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世界性的资源问题和生态问题.土地盐渍化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较准确的`分析土壤盐渍化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变异尺度,揭示其分布规律来防治区域土壤盐渍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提出了盐清化的相关概念,然后对导致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因素及其土壤盐渍化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进行全面阐述.结论表明土壤盐渍化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导致这种变化的驱动力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足够有效地揭示人为和自然因素与土壤盐渍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而且可以此来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土壤盐渍化的综合性建议以及土壤盐渍化研究中急待解决的研究课题及其有效的研究手段,从而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土壤盐渍化研究的内容及水平打下了牢固基础.

作 者:买买堤・阿扎提 艾力克木・卡德尔 吐尔逊・哈斯木 Mamat・Gazat Alkam・Kadir Tursun・Kasim 作者单位:买买堤・阿扎提,Mamat・Gazat(阿克苏渭干河流域管理处水盐监测站,新疆,新和,842100)

艾力克木・卡德尔,Alkam・Kadir(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吐尔逊・哈斯木,Tursun・Kasim(新疆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土壤盐渍化评价研究 第3篇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 临沭县保护地蔬菜栽培面积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也困扰着广大的种植户, 为此, 笔者开展了此项工作的调查, 现把情况总结如下:

1 调查研究工作

2011—2012年以来, 先后走访了临沭县8个镇街的80多位农户。以调查问卷的方式, 通过农户反映和实地观测, 调查相关信息, 信息内容主要包括:种植年限与土壤盐渍化的关系:化肥投入情况:作物产量变化与盐渍化程度的关系;盐渍化土壤的外观特征;盐渍化土壤与植株农艺性状变化;土壤次生盐渍化与土壤酸化的关系等, 同时, 采集一定数量的土样进行化验分析, 根据化验结果, 结合调查问卷掌握保护地蔬菜土壤盐渍化基本情况, 并提出相应对策。

2 基本情况

2.1 盐渍化土壤的外观特征

调查发现一般大棚作物种植2~3年后开始出现问题:一方面土壤表层出现“青苔”、“红化”、“白霜”等异常现象;另一方面土壤表现为明显的板结现象。出现“青苔”时, 一般地表湿度大, 检测发现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一般达到1‰~2‰;出现“白霜”时即土壤表层积累一层盐霜, 百姓称之为“白碱”, 此时土壤盐分可达2‰~4‰;出现“红化”时, 土壤表面出现大量紫球藻, 使土壤表面呈现砖红色, 此时土壤盐分含量可达到5‰。在调查的80农户中, 21个大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次生盐渍化现象, 占调查对象的26%。

2.2 土壤次生盐渍化与蔬菜农艺性状变化的关系

2.2.1 影响生根。

次生盐渍化土壤种植的蔬菜往往表现为:秧苗栽植后缓苗慢, 红根、黑根多, 白根少, 根系不下扎, 严重时, 根系变褐色坏死, 容易造成烂根烂苗, 甚至植株停止生长, 从下向上逐渐干枯。

2.2.2 生理性萎蔫。

次生盐渍化土壤种植的蔬菜叶片缺乏活力, 表现为叶面积小、叶色加深、无光泽, 严重时中午出现萎蔫, 晚间缓慢恢复正常。同时植株生长缓慢, 分枝少, 容易落花落果。

2.2.3 病害明显增多。

一方面蔬菜缺素症明显增多。如小叶病、番茄脐腐病等;另一方面各类生理性土传病害频发。青枯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从种到收都会发生。

2.2.4 蔬菜产量下降。

以辣椒为例:土壤盐分超过2‰时, 产量一般下降5%~10%;当土壤盐分超过3‰时, 产量一般下降10%~25%;土壤盐分超过5‰时, 产量一般下降25%~30%.

2.2.5 品质下降, 商品性差。

如萝卜、莴苣出现空心, 肉质变硬;黄瓜蜂腰、大头、弯瓜;叶菜类叶色暗、茎叶硬, 食味差;茄子底部发黑腐烂, 番茄僵果等等, 严重影响蔬菜的商品价值。

2.3 化肥投入情况

2.3.1 养分投入大大超过蔬菜需要。

通过对20个黄瓜种植户实地调查表明:黄瓜平均产量为6 971.4kg/m2, 而使用化肥的数量:氮为141.9kg/667m2、磷为195.9kg/667m2、钾为82.9kg/667m2。对比每667m2产量7 000kg大棚黄瓜的养分吸收量, 氮为19.1kg/667m2、磷为9.1kg/667m2、钾为24.3kg/667m2, 显然养分投入大大超过蔬菜的实际需要, 氮为7.4倍、磷为21.5倍、钾为3.4倍。

2.3.2 养分投入极不平衡。

从20余个调查用户来看, 氮肥用量最低的为52.39kg/667m2;最高的为134.91kg/667m2, 平均为89kg/667m2;磷的用量, 最少的只有16.09kg/667m2, 最大的高达150.24kg/667m2;钾的投入普遍很少, 一般在15.17kg/667m2~61.08kg/667m2之间。显然养分投入极不平衡。

2.4 蔬菜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与土壤酸化的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 保护地土壤p H值与含盐量呈极显著负作用, 即土壤p H值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加而降低。据此, 我们选择当年、1年、3年、5年、7年、10年棚龄的种植户各10户取土化验, 化验全盐量和ph值, 并求出平均值。化验结果见表1, 从表一来看, 保护地土壤的盐分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p H值随着土壤盐分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化验还表明, 硝酸根、硫酸根等强酸阴离子特别是硝酸根含量在全盐含量中所占比例上升, 是导致土壤ph值下降的重要因素。

3 原因分析

造成大棚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很多, 主要原因如下:

3.1 棚室自身环境有利于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式

棚室蔬菜生长期间由于受棚膜保护, 降雨不能对棚内土壤进行有效淋洗, 是大量多余的盐分被遗留在土壤中;再加上土表一般都覆盖地膜, 棚室相对温度比较高, 使土壤水分蒸发快土壤溶液中的盐分会随土壤毛细管作用上升到土壤表层, 从而使耕作层集聚了大量的盐分, 从而一步步导致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较严重的现象。

3.2 与不科学的水分管理有关

据调查农户浇水习惯仍以大水漫灌为主, 滴管技术推广有限, 灌水次数频繁, 使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 形成板结层, 大空隙减少通透性变差, 盐分不能渗透到土壤深层, 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下来。缺乏排水排盐措施, 也是普遍存在而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3 不合理施肥

3.3.1 化肥滥用。

一方面因为现在保护地蔬菜生产过程中, 化肥使用量过多, 使土壤含盐量增加, 大量使用氮肥使土壤游离态氮素积累过多, 特别是硝酸铵等化学肥料使用量过大, 更容易造成大棚内土壤盐渍化、板结, 使大棚内的土壤通透性下降;另一方面化肥配比不合适, 而蔬菜的选择性吸收导致某些盐分残留过剩。

3.3.2 有机肥的不合理使用。

一方面投入量不足或者过多, 比如有的农户大量使用鸡粪同样出现养分过剩导致次生盐渍化的发生, 有的农户情况相反, 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同样出现盐渍化严重的现象;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户使用不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这种有机肥要在大棚中完成腐熟过程, 腐熟过程中大量的氮被挥发掉, 使一些硫化物、硫酸盐、有机盐和无机盐残留于耕层土壤内, 造成大棚内土壤板结、盐渍化。

3.4 连作重茬

棚室由于多年连作重茬, 导致土壤酸化严重, 土壤酸化同时又加重了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后氨化菌、硝化菌等有益微生物受到抑制, 影响了肥料分解, 同时也使某些微量元素缺乏, 导致土壤盐离子不能交换, 导致盐分富集。

4 防治措施

4.1 科学施肥

该法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土壤盐渍化的加剧, 减轻土壤盐渍化并不等于不施化肥, 而是要科学的、合理地施用。施用化肥要根据大棚土壤养分测定结果和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 本着平衡施肥的原则, 缺啥补啥, 缺多少补多少, 在追肥时应选择中性肥料和复合肥料, 不可施入新鲜人粪尿, 追肥后应及时覆土或浇小水。

基肥深施, 追肥限量:用化肥做基肥时要深施, 作追肥时尽量少量多次, 同时注意选择好含硫含氯的肥料, 最好是将化肥与有机肥混合施于地面, 然后耕翻, 追肥一般很难深施, 故应严格控制每次使用量, 可根据不同蔬菜不同的生长状况适当增加追肥次数, 以满足蔬菜对养分的需求, 不可一次施肥过多, 造成土壤溶液的浓度短期升高, 影响蔬菜的生长发育。

提倡根外追肥:植物主要依靠根部吸收养分, 但叶片和嫩茎也能直接从喷洒在表面营养溶液中吸收养分。在保护地栽培中, 由于根外追肥不会给土壤造成伤害, 故应大力提倡。如尿素和磷酸二氢钾, 还有一些微量元素都可以作为根外追肥。

4.2 改良土壤

可通过深翻土壤, 打破土壤结构, 将上层全盐含量较高的表土层翻到底层, 可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深耕并掺入适量沙土, 可降低地下水位, 减少土壤盐渍化发生的几率。可在秧苗种植或移栽时亩施腐熟优质农家肥4 000kg, 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可使作物秸秆直接还田, 还田后, 其腐解过程中可吸附利用土壤中的矿质元素, 同时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善土壤透气性。

应该根据土壤特性合理施用有机肥。矿质土中宜多使有机肥, 逐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粘土中加大有机肥施用的同时, 应向土壤中掺入适量的沙子, 加强土壤的渗水能力, 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壤土中可按照蔬菜不同时期长势合理施肥, 原则上做到长效肥和短效肥结合, 有机无机结合, 做到平衡施肥。

对于土壤盐渍化严重的棚室可起出耕作层表土换用新土, 如肥沃的生茬园土或腐叶土 (置换土层的厚度为5~15cm) , 可明显减轻土壤盐离子危害。

4.3 合理灌水

大水漫灌往往容易造成土壤板结, 进而加重土壤盐渍化。应用滴管技术即可满足作物生长对水分需求, 又可减少灌水量和灌溉次数, 从而保证土壤团粒结构不被破坏, 延缓耕作层盐渍化速度。近年来,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值得提倡。

最近年来, 部分农户采取在棚内设置排水沟, 利用排水沟排水排盐, 也是较好的改良措施。

4.4 撤膜淋雨

利用换茬空隙, 撤膜淋雨熔盐或灌水洗盐。夏熟蔬菜收获后, 揭去薄膜, 在雨季如有10d可不盖膜, 日晒夜淋, 对于消除土壤障碍有显著效果;早高温季节进行大水漫灌, 地面盖膜使水温升高, 这样不仅可以洗盐, 而且还可以杀死病菌与地下害虫, 有利下茬蔬菜高产稳产。

4.5 加强轮作

蔬菜轮作或休闲一段时间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大棚蔬菜连续种植几年后, 种植一季粮食作物对恢复地力、减轻土壤盐渍化, 减轻蔬菜生理病害和病菌引起的病害都有显著的效果。

4.6 土壤调酸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过来, 土壤酸化又加重了土壤次生盐渍化, 因此, 土壤调酸是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方法主要有减少酸性肥料和生理酸性肥料的投入、增施碱性的肥料如石灰和钙镁磷肥、同时增施有机肥等能有效减轻和缓解土壤酸性的肥料。

4.7 其他技术

土壤盐渍化 第4篇

土壤盐渍化 (soil salinization) 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 水分蒸发后, 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也称盐碱化。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 总面积约1亿公顷。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 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在盐渍土上, 特别在碱土上施化学改良剂, 如石膏、硫酸、矿渣 (磷石膏) , 因土地类型不同, 施入量也不同, 施用时间长短取决于当地的经验和资金的状况。施用改良剂后需用大量水冲洗, 在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应用困难, 而且成本高。但是, 用这种方法能使土壤积水从379天降到145天, 渗水从292毫升到605毫升。化学改良尽管成本高, 但是从经济效益看是有益的。

土壤盐渍化评价研究

土壤盐渍化评价研究(精选4篇)土壤盐渍化评价研究 第1篇因此,本文尝试以国产GF-1高分辨率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基于对象级的面向对象信息提取...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