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善鼓琴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伯牙善鼓琴教学反思 第1篇
伯牙善鼓琴教学反思
石嘴山市丽日中学
马勇
2017年4月 日
今天,我上了一节《伯牙善鼓琴》的教学公开课。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我觉得自己在这几点上做得不够好。
一、教学设计流程不合理
我的教学切入点是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体现他是伯牙的知音。所以教学时,我从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入手,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证明钟子期的善听。学生很顺利便找到了课文第二至四句。在教学课文第二、三句时,我通过字眼“善”让学生体会到钟子期对琴声的赞叹之情。这时,我很直接地进入到第四句的讲解,总结出知音就是那个世上和你心心相印的人。这时,有一个拓展训练:给出一些词语如“明月皎皎,清风徐徐”等,让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话,进一步体会什么是知音。如果这一个训练能提到“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讲解之前,也许学生对知音这一意象的形成就更加深刻。
二、朗读指导不到位
语文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读,从朗读中去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因素。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二句时,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由于没抓住古文中语气词的作用进行指导,学生总是读不出味来。如果在教学时,在句意的理解上能更透彻一些,教师能范读几次,相信效果要好些。尤其在伯牙知遇知音的“喜”和失去知音的“悲”上对比讲解更深入一些,学生也许能读出更多的感情来。
三、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整堂课,学生是在教师每一句的分析中被动地跟着前行。在学生还没读懂文章的时候,教师已经迫不及待地进行下一个环节。理解能力稍好一点的学生还能学懂文章,可大部分学生由于教师没有给他们参与的机会,没有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只是按部就班地学完这篇课文。
四、教学评价不到位
课堂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失误,教师就应该提醒学生。可是,当学生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我往往是不置可否。如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你是从钟子期的语言中哪个字体会到他善听呢?”学生的回答多样,其实从“善”字就很能体会到这一点,有学生说到“兮”字,这个语气词本来是指导学生朗读的一个契机,可我却忽略了,转而又让学生来回答。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打击了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热情。这是很大的一个失误。
这是一堂失败的课,遗憾的课。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教学基本功,如:调控课堂的能力、评价的能力、肢体语言的合理使用等。今天这堂课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把这些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掉,也算是教学历程中的一份很好的收获吧。
伯牙善鼓琴教学反思 第2篇
1、导入新课:
走近《列子》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庄子有关资料学生交流)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 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的
、 、 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
列子,名 ,相传 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
2、做“导学案”“基础达标”14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二)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做导学案自主检测题
2、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 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伯牙善鼓琴优质课教学实录 第3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字词教学
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 3.表达运用
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伯牙鼓琴》一课突出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和伯牙痛失知音的痛苦。
1.预习提纲(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
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学会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反馈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设计意图】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六、补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课件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 七、对比关注编者意
1.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图片(教材第96页插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的魅力) 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伯牙鼓琴》中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为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设计意图】
伯牙善鼓琴教学反思 第4篇
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学生分享“朋友”的诗句
教师分享“朋友”称呼及来历。还有一种朋友被称为“知音之交”,那么,什么是“知音之交”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章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
题目中的“善”字在本文其他的句子中也出现过,意思是否一样?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充分地诵读了课文,回家也练习了朗读。谁愿意为我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呢?
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清楚了文中的两个主人公,分别是是谁呢?各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两个字回答。
伯牙如何“善”鼓,而子期又如何“善”听?
钟子期能够从伯牙的音乐之中,感知他的心意,他们彼此通晓音律,凭靠音乐来传递情感,并由此成为好朋友,成就了一段千古传颂的佳话。那这样的朋友称之为?
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结合文中伯牙、子期的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和同学、朋友相处?
一年之后伯牙寻访子期,看到子期的墓碑,在子期的墓前破琴绝弦。如果你是伯牙,写出你想说的话,表达对子期的情感。形式不限,可以仿写现代诗歌、也可写文言诗文。100字左右。
围绕这学期的教研主题“研学案的使用----目标分解下的作文教学”,使学生每课一得写作提示。即使在文言单元也要坚持这样的训练,学完《陋室铭》学生仿写铭文格式,给自己的卧室、文具盒等做了铭文。学完《爱莲说》学生以“爱 说”为题仿写文章。学习《郢人》让学生仿写文中极简的描写方法。本课的的拓展训练,设置想象内容,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人的“知音”,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题“知音难得”。
田绘冉
伯牙善鼓琴优质课教学实录 第5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情景感悟”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关于“知音”的诗句,学生自由朗读。师: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朋友的千古楷模。这中间还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
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检测预习1.出示学习单任务,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找难读的词句、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g,不要读成tāng。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
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3.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划分节奏。(重点指导语气词)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注释 (2)查阅工具书、相关资料 (2)联系上下文理解(3)结合插图理解(4)同学讨论交流等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3: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 生发挥想象说词语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补充“知音啊”)。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2.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学生思考:从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3.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五、朗读悟情,布置作业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诵读全文。
2.延伸拓展,作业设计。
(1)背诵《伯牙鼓琴》全文 (2)积累关于“友情”诗句。
伯牙善鼓琴教案 第6篇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娄慧芳
2017.05.03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本课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二则。《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中伯牙与子期不分阶级心灵相通的真挚情谊,是“知音”一词最动人的注解,令人感动不已。且文章虽是文言文,但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易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三:一是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而是体会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三是通过聆听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文言文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等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单好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且七年级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友情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知音”一词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友情,而至于文中包涵的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则以感悟熏陶为主,不作过深要求。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
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音乐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善鼓琴》——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了解名作(ppt了解名作)
1、《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今河南郑州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2、关于列子,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ppt列子的故事)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三、古文呀!重要的还是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者问同学老师。
卒()逢暴雨
乃援()琴
舍()琴
辄()穷其趣
子之听夫()
读古文仅仅把字读正确就行了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节奏和合理断句(ppt朗读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三)疏通文意,文言文翻译方法
• 留,即是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等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换,即是替换。(翻译时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 删,即指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它,不能硬译。• 补,即是补充。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期行》当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调,调整语序。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
根据大屏幕提示的关键词翻译全文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盛大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定能够领会。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伤感,于是拿过琴来弹了起来。起初弹连绵大雨的曲子,再弹奏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就能点明它的情趣。伯牙于是丢开琴感叹说:“好啊,好啊!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我可以把我的声音隐藏在哪里呢?”
师:同学们,故事翻译完了,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复述故事情节)
接下来咱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篇寓言故事
四、合作探究
1、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文中的哪一句话写出了这一点?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伯牙: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子期:伯牙弹奏,子期便可以领会。
3、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对知音,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何为
“知音”,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师:钟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4,、这篇寓言学完了,作者想透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明确: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总结:同学们,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弦已断,琴已破,心已碎,《高山流水》终成绝响,但伯牙和子期真挚深厚的友情却成为了千古佳话。让我们再一次伴着《高山流水》有感情的读一读这篇文章,再一次体会这段美好的感情。
作业:
1、背诵全文
伯牙善鼓琴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过程:
一、播放《高山流水》水墨动画,导入故事
(一)播放三分钟左右动画
(二)影片《高山流水》,讲的是一个有关知音的故事。看完了视频,大家能告诉我,动画里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吗?(生:伯牙和钟子期)没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伯牙善鼓琴》这篇课文。
二、朗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
(二)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全班分为八个学习小组,课前为八个小组各预设好不同的任务,由小组共同合作完成,并让小组提出疑问;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的同时,由全班各个小组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师作相应的补充。
(一)任务一:
1、题解《伯牙善鼓琴》;
2、课文出处;
3、简介《列子》。
(二)任务二:
1、检查生字词;
2、积累文言词汇,“善”“之”在文中的不同意义用法。
(三)任务三至任务七:解释文中重点字义,并翻译句子。
(四)任务八:
1、“高山流水”出自本文,请找出相关句子。
2、从哪两句话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3、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提出问题:
1、四、学生质疑,共同探讨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各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老师作点拨。
1、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写得更多的是钟子期?
2、何是知音?何是知己?两者是否一样?
五、教师小结
六、课外拓展
收集有关知音知己的诗文。
七、布置作业
伯牙善鼓琴教学反思 第8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猜一猜这首诗是关于谁的?(伯牙和钟子期)子期与伯牙之间的友谊千百年来广为传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两人真挚的友谊。
二、作者与背景
1.作者介绍
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背景介绍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三、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2.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明确: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3.重点字词
1.善: 善于,擅长 2.鼓: 弹奏 3.志: 志趣,心意
4.峨峨: 山高耸的样子 5.洋洋: 水流宽广的样子 6.得: 懂得,知道
7.卒: 同“猝”,突然 8.操:琴曲的一种 9.逃: 使……逃脱
10.善哉: 好啊
四、拓展延伸
1.“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明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提问: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高山流水(觅知音)
3.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五、知识延伸
管仲①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②游,鲍叔知其贤。已而鲍叔事③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④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⑤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⑥,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⑦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⑧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管仲:字仲,名夷吾,齐国颍上人,春秋前期齐相,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②鲍叔牙: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③事:侍奉。④进:推荐。⑤任政:执政。⑥贾:ɡǔ,做买卖。⑦见逐:被罢免。⑧多:赞扬。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C )
A. 鲍叔终善遇之 对待
B.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了解
C. 知我不遭时也 遭受
D. 子孙世禄于齐 享俸禄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
A. 鲍叔知其贤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乃设九宾礼于庭
C.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
D.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公辞焉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C )
例句:公子怪之
A. 鲍叔不以我为愚 B. 知我不羞小节
C. 召忽死之 D. 以身下之
六、作业
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300字左右的白话故事。
侯晓旭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 第9篇
1.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3.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4.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5.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6.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7.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8.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9.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10. 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善鼓琴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3.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4.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5.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6.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7.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8.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9.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伯牙善鼓琴阅读题及答案 第10篇
⑴伯牙善鼓琴( ) ⑵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
⑶更造崩山之音( ) ⑷志想象犹吾心也( )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B.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C.止于岩下。 吾于何逃声哉。
D.钟子期必得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翻译下列句子(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伯牙善鼓琴文言文阅读答案 第11篇
14. (1)擅长(2)好
15.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16.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伯牙善鼓琴教学反思 第12篇
(选自《列子·汤问》)
【乙】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节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10.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卒逢暴雨(2)乃援琴而鼓之 (3)皆宜远观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B. 伯牙游于秦山之阴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 远观则景物粲然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D. 伯牙乃舍琴而叹日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B.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C.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D.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2分)
(2)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2分)
14.伯牙“善”琴,甲文主要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他琴音的`高妙?董源“善”画,乙文怎样介绍他画作的奇妙?请简要分析。(2分)
阅读答案:
10.(1)同“猝”,突然(2)拿起 (3)应当、适宜(每小题1分,共3分)
11.C(2分)
12.B(2分)
13.(1)(伯牙)每次弹奏曲子,钟子期就能说尽它的旨趣(情趣)。(2)他们用笔非常粗放,近看画几乎不像任何事物。(每小题2分,共4分)
14.第一问:侧面描写,通过钟子期的“善听”来表现。第二问:先写董源的画“宜远观”,然后写“远观”和“近视”效果不同,最后以《落照图》为例加以说明。(2分,每问1分)
参考译文:
伯牙善鼓琴教学反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