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塑料倡议书模板
白色塑料倡议书模板(精选5篇)
白色塑料倡议书模板 第1篇
开学季,市面上一种塑料书皮比较受欢迎,学生只要拿着新课本把课本套进去即可。虽然这种书皮比较省事,但其却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并且这种书皮并没有标明生产厂家、联系方式等信息。
但据笔者了解,这种塑料书皮含有一种有毒物质邻苯二甲酸酯,这种物质很容易从产品中释放出来,长期接触并摄入该物质,可能导致发育障碍。
市场上,几乎每家文具店都有销售这种塑料书皮。一家文具店的老板告诉笔者,这种书皮的销量很好,但对于其危害,这位老板“并不清楚”。
一些消费者在了解到这种书皮的危害后呼吁,为了孩子的安全,请家长谨慎选购,尽量不使用这种书皮,以减少对孩子的.伤害。不少学校也开始积极响应,鼓励学生自己包书皮,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少家长也表示,自己动手包书皮可以培养孩子废物利用、勤俭节约等意识,让孩子从小养成节约、环保、勤俭的好习惯,这样既环保又实用,何乐而不为?
白色塑料倡议书模板 第2篇
调查对象:塑料袋,白色污染中的重要角色。
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垃圾处理不是卫生填埋或焚烧回收热能,而是垃圾搬家,由市内运到郊外露天堆置或浅埋,一遇大风,重量轻、体积大的塑料废弃物,特别是超薄塑料袋则随风四处流散,漫天飞扬(戏称为“群膜乱舞”),或悬挂在枝头或电线杆上,被形象地比喻为线杆上的“万国旗”,或随流水漫延到江河湖泊、排灌沟渠等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白色污染主要是指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废弃塑料袋对市容、景观的破坏,如散落在自然环境、铁道两旁、江河湖泊的各种食品包装袋,或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这些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被称为视觉污染。
潜在危害是指塑料袋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分解而带来的长期的环境问题。其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土壤中大面积积聚的塑料袋(主要是农用塑料地膜)残留物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⑵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袋,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导致死亡。
⑶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袋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其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且长时间不易分解。混有塑料袋的生活垃圾也不适合堆积起来做化肥。现在社会上反映最强烈的是视觉污染,而对于塑料袋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大多数人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数据查询、计算、分析等
调查数据:杨帅家一周使用塑料袋34个,胥瀚文家一周使用塑料袋25个,李林倩家一周使用塑料袋100个,罗涵家使用塑料袋70个,彭思涵家使用塑料袋68个,薛世杰家一周使用塑料袋74个,经统计全组成员一周共使用塑料袋371个。小组平均每天使用塑料袋53个。小组平均每天使用的塑料袋可污染31800平方厘米的土地,合为3.18平方米,约等于3平方米。学校操场总面积约为1.8公顷,合18000平方米,假设每个塑料袋污染600平方厘米土地,小组每天丢弃的塑料袋6000天,即16年零160天,便可将整个操场污染。
网络查询数据:据有关部门统计1998年国内包装塑料近400万吨(包括自我配套用的在内),其中难以回收利用的一次性包装材料以30%计,则每年产生的塑料包装废弃物约120万吨;塑料地膜产量40多万吨,其废弃物由于混入了大量沙土,较难回收利用,通常农民把它们捞到地头烧掉,回收量甚微;一次性塑料日用杂品及医疗卫生用品约40多万吨,综合上述各项,塑料垃圾年产量达200多万吨。
近十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交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城市数目的增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大幅度增长。城市生活垃圾组成中的塑料废弃物也迅速增加。按重量计算,约占3-10%,按体积计占20-30%。
到 2000年 ,由于废弃塑料造成的污染约为 5 00 万t。而今后 10年累计污染量将达 35 00万~ 4000万t,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近年,我国因和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2000亿元,其中生态破坏1000亿元。据对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抽样调查 ,塑料包装袋 18~ 25亿个 ,人均每日 1个;农用薄膜每年约 675万平方米及几亿个饮料瓶。这些品种总重量全年在 5~ 6万吨 ,是城市固体废弃物(垃圾)总重量的 7%~ 10%。
对环境的危害:导致酸雨的产生,破坏臭氧层,加剧温室效应,为老鼠,蚊蝇,细菌提
供了繁殖场所。塑料制品大都含有PVC和丙烯晴等有害物质,当其燃烧时会产生HCL,HCL是导致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生产泡沫塑料过程中使用氯氟碳化合物(CFC)和氟利昂,导致紫外线过量照射,使温室效应加剧,破坏大气生态平衡。料垃圾还会释放出很多种有毒化学气体,如二恶英。特别是其中的二恶英,会使人消瘦,肝功能紊乱,神经损伤,诱发癌症。由于废弃塑料包装物上的残留物质 ,如快餐盒的食物残渣、饮料瓶中的糖份等都会给蚊蝇和细菌提供生存和繁殖的温床 ,尤其是春夏季 ,一些常见微生物如芽胞杆菌属、无色杆菌属、八叠球菌属、旧球菌属等都可以在城市堆放或散落的塑料包装物上快速繁殖生长 ,同时也可引起大量蚊蝇孳生 ,危害城市公众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环境卫生。在多风季节 ,随风飞舞的塑料袋可缠绕到架空供电线上造成短路事故。
有效的治理措施:据悉,国内已有许多城市禁止使用此类产品。北京,自1998年1月1日起禁止生产和使用0.015毫米以下的塑料袋。西安,1999年11月1日严禁在市区内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在0.02毫米以下的一次性超薄塑料袋。天津,自2000年10月1日 禁止生产和使用0.025毫米以下的塑料袋。大同,自2001年5月1日禁止生产和使 用0.025毫米以下的塑料袋。成都市目前还没有相关禁令。
治理办法:治理白色污染可以借鉴国外3R1D,即减量、回收再用、再生利用、降解等的治理对策,实施省资源化(减容、减量)、再资源化(回收利用)、无害化(可降解)等措施。因为近年来开发了许多替代品如纸质、纸浆模塑、植物纤维、全淀粉等餐饮具。它们虽是采用天然材料为原料,比较易腐烂降解,但由于加入了防水防油剂,又增加了腐烂降,而且其降解快解和回收利用的难度,实践证明它们在用后回归自然仍需要一定的周期慢又相当大程度取决于环境条件。
事实上,白色污染不是塑料的悲哀,而是人们自身的悲哀。白色污染的源头其实并非物质或用品本身,而是人们的行为习惯。在我们调查中就发现,为了图方便,几乎人人都在用塑料袋装物品,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塑料包装物对环境的危害。
你知道吗?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共同的环保职责:关心环境质量,监督环境执法
参与政策建议,选择绿色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的绿色生活方式(5R生活方式)来参与环保: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评价,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让我们牢记:人类尊重自然是人类珍爱自己生命的需要。
附件一:
数 据 计 算 结 果
1、小组一周使用塑料袋总数:
34+25+100+70+68+74
=59+170+142
=371个
2、小组成员平均每天使用塑料袋个数(得数保留整数):
371÷7≈53个
3、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污染土地面积(假设每个塑料袋污染600平方厘米土地,得数保留整数):
600×53=31800平方厘米
=318平方分米
≈3平方米
4、本小组使用的塑料袋污染与学校操场同样大的土地所需时间(操场1.8公顷):1.8公顷=18000平方米18000÷3=6000天合16年零160天
白色塑料倡议书模板 第3篇
可降解塑料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国外可降解塑料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可降解塑料的研究开发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2年, 英国科学家G.J.L.Griffin申请了世界上第一个淀粉填充聚乙烯塑料的专利, 开创了可降解塑料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可降解塑料经历了较大的起伏, 90年代进入比较求实和稳定的发展阶段。近年来,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可降解塑料产业, 特别是在原料来自可再生资源或产业废气 (如二氧化碳等) 的可降解塑料发展中,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以加快其实用化与产业化进程。
美国是研究和开发可降解塑料的主要国家之一, 主要单位有十几家, 如塑料降解研究联合体 (PDRC) 、生物/环境降解塑料研究会 (BEOPS) 等, 他们的宗旨是进行有关降解材料合成、加工工艺、降解试验、测试技术和方法标准体系的建立。自20 02年至今, 美国市场对可降解塑料的需求以每年超过15%的速度增长, 特别是对生物降解塑料的需求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2年, 美国市场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将达到7.2亿磅、市场价值将达到8.45亿美元。目前美国ASTM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 已公布的生物降解塑料有关评价试验标准有ASTM D5209-92、ASTM D5210-92、ASTM D5247-92、ASTM D5271-92、ASTM D5338-92;光降解塑料有关评价试验标准有AST M D5071-91、ASTM D5208-91、ASTM D3826-92;环境安全有关评价试验标准有ASTM D5152-91等。
欧盟成员国中, 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发达国家在可降解塑料的研究与应用中也取得了不小的收效。如从2002年5月起, 德国卡塞尔地区尝试在生活中普及可降解塑料垃圾袋, 居民使用可降解塑料垃圾袋处理生活垃圾, 并进行堆肥试验, 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效果。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则致力于研究可降解洗发液瓶与其他一次性可降解商品包装。然而, 由于大多数可降解塑料存在力学性能一般、耐水性差、湿度低以及降解时间控制准确性差等缺陷, 目前仍不能完全使用可降解塑料代替传统塑料。
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 欧盟等国对塑料制品使用后的回收再利用更加重视。根据欧盟委员会修订过的指导性法律, 欧盟成员国应在20 08-2015年间对本国包装垃圾的再利用率提高到55%以上, 其中玻璃包装再利用率达到60%、金属包装达到50%、塑料包装达到22.5%、木制包装达到15%。欧盟委员会指出, 2001年仅包装垃圾再利用一项就使欧盟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减少了0.6%, 这表明提高包装垃圾再利用率不但可以减少包装材料对能源的消耗、节约建设焚烧处理场的费用, 而且可以减少包装材料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减少碳排放, 是一个非常切实有效的保护环境措施, 因此必须加强传统塑料强制回收工作。例如, 对回收成本较高的一次性塑料包装制品, 加收10~100%的回收税;对不能回收或难于回收的一次性塑料包装制品, 规定必须使用生物降解塑料。
我国可降解塑料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我国可降解塑料的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 我国开始将塑料棚膜用于稻田育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由于铁路沿线废弃的各种塑料垃圾给生态以及景观造成了严重破坏, 铁道部于1991年开始了铁路沿线“白色污染”治理对策的研究, 并于1995年5月起全面禁止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铁路站车上的使用, 用可降解以及易回收的材料代替。这也标志着我国可降解塑料产业的研发方向逐渐转向淀粉添加型塑料方面, 主要产品为聚烯烃或聚苯乙烯中添加或共混淀粉制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这些被冠上“生物降解塑料”或“光/生物降解塑料”名称的淀粉添加型降解塑料的研发和生产达到高峰, 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主要科研和生产单位超过50家, 挤出造粒生产线在百条以上, 总能力超过20万吨/年。
1999年1月, 原国家经贸委6号令颁布实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 (第一批) , 要求在20 0 0年底以前在全国范围内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此后, 国家有关部委和全国各地如北京、天津、哈尔滨、合肥、广州、大连等城市都相继颁布了禁令, 要求限期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推广使用环保类型的产品。然而, 历经10年, 大小饭馆、零售小贩使用的一次性餐盒依然以发泡塑料餐盒为主流, 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塑料产品也很少能够见到“生物降解”之类的标识, 许多研发生产生物降解产品的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转向出口市场。
另外,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2009年11月2日发布的《关于向社会征求对北京市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办法、标准 (试行) 意见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中, 要求以北京为试点, 从党政机关、学校、大型商场、宾馆饭店、公园、农贸市场、度假村、居住小区等场所着手, 开展生活垃圾“零废弃”管理, 并鼓励商场餐饮区不提供无偿的一次性快餐盒、一次性筷子及一次性水杯;党政机关单位、学校、宾馆、度假村、公园等餐饮区不提供一次性快餐盒、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水杯、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刮胡刀、一次性洗漱等用品。可以看出, 我国的产业政策正逐渐向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方向靠拢。因此, 可降解塑料产业只能作为解决我国“白色污染”问题的一个补充措施, 加强塑料产品回收利用才是解决我国“白色污染”问题的主要手段。
解决塑料废弃物污染与资源浪费的对策及建议
坚持“五化”原则
包装物废弃后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应得到高度重视, 应提倡对包装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低碳化以及安全化”的五化要求。
减量化目前, 我国每年塑料废弃物在750万吨以上, 每年消耗的各种塑料包装袋多达1000亿只, 约消耗500万吨树脂原料。仅以北京为例, 根据环卫集团统计的结果显示:2009年北京垃圾日产生量近2万吨, 其中塑料废弃物质量占垃圾总量的10%、约2000吨。因此, 减少塑料制品消耗量才是解决我国“白色污染”的首要问题。
对包装物实行“减量化”, 即提倡企业及消费者“不用、少用、重复使用以及回收利用”塑料制品。2008年开始实施的限制超薄塑料袋政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超市用量减少了7成以上, 重复使用各种购物包装的现象蔚然成风, “少用塑料袋, 造福下一代”已经开始生根发芽。另外, 国家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 (GB 23350-2009) 也于2010年4月1日正式实施, 该标准对食品与化妆品的包装设计、层数及空隙率都做了明确规定。由于目前大部分食品与化妆品使用的都是塑料包装, 因此, 该标准的实施有望减少我国塑料包装制品的消耗量。
资源化塑料本身就是石油资源, 废弃后应该分类回收、合理利用。采用可降解塑料生产的产品, 其目的就是要求产品在废弃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明显的化学结构变化而引起某些性质的损失, 即所谓的降解, 因此, 这种塑料几乎没有回收利用的价值。如果一味的追求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塑料, 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还可能浪费宝贵的粮食及石油资源, 造成新一轮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200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也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采取措施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提高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水平。因此, 从政策角度上鼓励和提倡的是废弃物的“资源化”。
无害化塑料制品在废弃后不应对环境造成危害, 回收利用是塑料实现无害化的最佳途径。虽然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对于可降解塑料降解产物安全性检测的研究表明, 大部分降解产物对土壤肥力和土壤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均无不良影响, 但这些结果还只是初步结论, 有待今后进一步的鉴定以表征降解产物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最终确认其是否对环境没有危害。
低碳化2009年12月7日, 中国政府代表团首席谈判代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召开新闻发布会, 称中国承诺2020年前单位GDP碳强度降低40~45%, 这不仅标志着中国节能减排并推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取得进展, 也标志着中国的低碳经济正式与国际接轨。因此, 塑料制品的碳排放量将成为今后衡量塑料制品是否环保的一个重要标志。未来的产品制造企业将不得不考虑企业的能耗问题, 在产品上标注其碳消耗和碳排放将成为新的产品标识, 也将成为绿色产品的新坐标。而减少制造塑料所用石油资源的开采就是在推动中国政府向低碳化目标迈进。
安全化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及食品包装的安全性, 食品用塑料包装的“安全化”问题也凸显出来。已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等产品的安全性做出了明确规定。由于可降解塑料的化学结构要求能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明显变化, 因此, 如果将可降解塑料用于食品包装, 其安全性将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科学、务实、理性对待可降解塑料
塑料制品质量轻、结实耐用、不易分解, 这些都是塑料的特点, 而不是缺点, 因此, 我们大可不必“谈塑色变”。我们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塑料优势, 扬长避短, 对塑料进行合理使用, 将塑料“中性化”而非“妖魔化”。对于可降解塑料而言, 应该本着科学、务实、理性的态度。
长久以来, 我国的可降解塑料研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政府部门盲目制定政策、标准部门盲目制定标准、生产企业盲目投资、研究机构盲目研发和转让、新闻媒体盲目宣传、行业协会盲目推广乱收费、消费者盲目使用上当受骗。这7个“盲目”也导致了我国可降解塑料“面壁十年图降解, 头破血流全覆没”的尴尬局面。因此, 无论政府部门、生产企业、新闻媒体还是消费者, 对于可降解塑料都应该保持科学、务实、理性的态度, 不仅要看到可降解塑料的优势, 也要看清它的潜在缺陷。
另外, 全社会还应警惕某些被“降解”和“环保”外衣包裹的劣质甚至是不合格产品对消费者以及降解塑料行业的危害, 特别是国家早已明令淘汰的发泡餐盒, 甚至用有害废塑料制造的所谓“降解餐盒”。
中国可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可降解塑料经历了30年的发展, 在技术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1993年6月, 中国塑料工程学会成立了“降解塑料研究会”, 标志着我国可降解塑料的研究开发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尤其在一次性医疗材料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一次性医疗材料中不宜回收利用的部分, 每年需求量达30万吨;人造骨骼、人造皮肤、手术骨钉、手术缝合需求量也在5~10万吨左右。因此, 可以说我国的可降解塑料产业市场需求量很大。但是, 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可降解塑料产品成本过高、加工技术不成熟、降解时间控制准确性差、易产生新的浪费与污染以及在食品包装领域的安全性差等缺陷。因此, 总体来讲, 可降解塑料在我国并未真正得到应用。
所谓“环保塑料”, 实际上应该满足易回收、易处置、易消纳3个特点。而可降解塑料只符合“易消纳”这一个特点, 在回收处理方面甚至还不及普通塑料。因此, 不能一味的使用可降解塑料替代普通塑料来解决我国的“白色污染”问题, 应该根据不同塑料的特点“因塑利塑, 因废利废”。对于车间内干净的边角料, 可以回收继续用于生产;对于已销售的塑料产品, 由于不可避免受到污染, 可以回收用于生产非食品用塑料制品;对于难以回收利用的复合型塑料制品, 应该降级使用, 生产塑料填充的地砖、井盖等;而在垃圾袋、一次性医疗材料等领域, 可降解材料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降解餐具、降解塑料购物袋以及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的研究开发要紧跟国家政策和标准的变化, 切勿盲目上马、盲目推广。
校园使用白色塑料袋的调查报告 第4篇
1.设计调查表
为了能够准确地进行调查,同学们精心设计了如下调查表(表1)。
2.调查方式与过程
调查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入班调查,二是校园随机调查。入班调查,由地理老师联系高一到高三每个年级的两个班,利用晚自习三节自习课调查。校园随机调查,选在下午5:50的课外活动时间。共发放调查表556份,有效调查表505份。
3.调查统计和汇总
调查结束以后,同学们对结果进行了详细的统计,转化为百分率,并把高一、高二、高三的调查表对比到一幅表上,直观有效,便于分析(表2)。
4.调查结论及分析
(1)从早餐到晚餐,学生外出就餐人数比例增加,但使用塑料袋比例降低。学生受作息时间影响,早晨6:20起床,6:50上第一节早读,时间紧张,所以外出就餐的人数最少,不管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外出就餐比率最低,正因为时间紧,所以少数外出就餐的同学,绝大多数是用塑料袋带回来,故使用塑料袋的比例最高。而下午的时间最宽裕,晚上是自习课,外出时间宽松,学习压力较小,故外出就餐比率最高,但是因为时间相对宽松,所以在外直接就餐比例大,用塑料袋带回来的比例最低。可见,时间的宽紧,是影响学生是否用塑料袋非常重要的因素,和外出就餐的比例,并不绝对呈正相关。
(2)从高一到高三,学生外出就餐比例增加,使用塑料袋比例也逐渐增加。随着学生从高一升到高三,对学校食堂的餐谱和周边环境越来越熟悉,另外,自主意识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规定和要求执行力也有所下降,外出就餐的比例有所增加。但是从高一到高三,学业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时间也越来越紧张,使用塑料袋的比例也在增加。
(3)学生的环境意识淡薄。高一学生的环境意识和遵纪意识较强,高二、高三学生的环境观念受现实和学习时间的影响较大,使用塑料袋的比例增加,环境意识下降。可见,学生的使用塑料袋习惯和环境意识,并没有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加,明显改善,而是更多地受学习压力、学习时间以及周围同学的影响较大,没有形成稳定的环境意识和观念。
5.意见及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情况,特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从高一到高三,学校应形成整体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断加强对环境意识的教育;第二,加强管理,必须要有配套的规定和制度,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如实施班级量化考核制度;第三,改善学校食堂的餐饮质量和就餐环境,满足不同档次的需求;第四,校方、物业和城管部门结合,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对校外的小摊小点,规范管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改善学生就餐卫生条件。
白色塑料倡议书模板 第5篇
控制小城市白色污染研究-以明光市塑料袋污染为例
摘要: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一通知的.下发,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但大多把目光放在大城市.其实,当前白色污染特剐是塑料袋污染在小城市已经十分严重,急需控制.本文以安徽省明光市的塑料襞污染为例,对控制小城市白色污染进行初步研究.作 者:丁蓓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期 刊:科技信息 Journal: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X5 关键词:白色污染 小城市 控制 对策
白色塑料倡议书模板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