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观检测范文
表观检测范文(精选7篇)
表观检测 第1篇
隧道服役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病害影响, 导致隧道的结构以及其他必要服役附属设施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受到严重的削弱, 因而隧道的整体服役寿命难以达到设计要求。隧道中, 渗漏水是较为常见的病害, 并且曾被国家隧道协会 (ITA) 称为隧道的“天敌”[1]。而且, 隧道中的其他病害往往都与渗漏水有关。渗漏水不但能够引起隧道结构性能的劣化和隧道耐久性的不足, 同时也会引起隧道适用性恶化。但是, 从隧道服役过程来看, 渗漏水的背后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隧道结构上的裂缝。这些都是隧道中难以避免和克服的工程难题。隧道是典型的隐蔽性工程, 其结构的内部损伤往往难以在隧道日常维护中涉及到, 而是许多的维护措施都必须从隧道的表观损伤入手。我国《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2]和《上海市隧道养护基础规程》就明确规定了隧道表观检测实施的范围、内容以及频度;美国《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隧道检测手册》明确规定了隧道结构表观检测的内容、实施办法以及基于检测结果的隧道结构状态评估体系;在欧洲和日本也有类似的针对隧道维护的规范或者技术手册。目前, 国内的隧道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 许多隧道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维持其正常的服役可靠状态。因此, 有必要开展能够适用于国内状况的隧道表观损伤的检测方法以及基于隧道表观损伤检测结果的隧道结构服役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 以此来进一步完善隧道运营养护体系。
2隧道结构表观损伤的检测方法
2.1 隧道表观裂缝的检测方法
隧道结构的裂缝是隧道损伤的表现形式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它容易引起渗漏水等一系列对隧道结构损伤的病害发生。隧道结构裂缝的检测应包括以下内容:裂缝周围混凝土质量;裂缝分布位置;裂缝长度、宽度、深度;裂缝内有无异物和积水;荷载条件及周围环境条件, 包括温度和湿度变化;开裂时间及开裂过程中变化。裂缝长度与宽度的检测方法:目测法;仪器法;摄影法;光测法。裂缝深度的检测方法有:深度丝法;染式法;单面平测法;双面斜测法;钻孔对测法。检测成果的表现形式:裂缝分布位置的结构简图, 裂缝长度和宽度的代表值;裂缝长度、宽度、深度的检测成果表;裂缝的照片资料。
2.2 隧道渗漏水的检测方法
渗漏水检测应包括以下内容:渗漏位置—渗漏点在隧道纵向的位置;渗漏部位—渗漏点在隧道横断面的相应位置;渗漏状态。
检测方法有:目测法;人工检测法。
检测结果的表现形式有:隧道渗漏平面展开图 (包括渗漏位置、渗漏类型、渗漏水现象) ;各渗漏点渗漏类型与是否为重复渗漏点检测成果表;渗漏点渗漏水量检测成果表;渗漏点照片资料。
渗漏水的检测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隧道渗漏水状态的判断。在目前的隧道渗漏水通常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湿渍、渗水和渗流。检测判断方法分别是:湿渍现象一般在人工通风条件下可消失, 即蒸发量大于渗入量的状态。检测时用干手触摸湿斑, 无水分浸润感觉。用吸墨纸或报纸贴附, 纸不变颜色。检测时, 要用粉笔勾划出湿渍范围, 然后用钢尺测量高度和宽度, 计算面积, 标示在“展开图”上;渗水现象在加强人工通风的条件下也不会消失, 即渗入量大于蒸发量的状态。检测时用干手触摸可感觉到水分浸润, 手上会沾有水分。用吸墨纸或报纸贴附, 纸会浸润变颜色。检测时, 要用粉笔勾划出渗水范围, 然后用钢尺测量高度和宽度, 计算面积, 标示在“展开图”上。渗流现象在加强人工通风的条件下也不会消失, 即渗入量大于蒸发量的状态。检测时用干手触摸可感觉到水分浸润, 手上会沾有水分。用吸墨纸或报纸贴附, 纸会浸润变颜色。检测时, 要用粉笔勾划出渗水范围, 然后用钢尺测量高度和宽度, 计算面积, 标示在“展开图”上。
3工程实例
下穿滇池草海隧道是云南省第一条水下下穿隧道, 它是整个昆明市三环闭合工程的四个控制性工程之一。隧道底板、侧墙、顶板结构厚度均在1 m以上, 控制裂缝难度相对较高, 一旦裂缝逐渐发展甚至于有贯穿性的裂缝及渗漏水现象发生, 将严重危及隧道结构安全。对草海隧道的检测主要包括结构裂缝和渗漏水, 获得了该隧道左右两线的裂损和渗漏展开图以及现象的影响资料。隧道渗漏水现象如图1所示;渗漏水现象展开图如图2所示。
4结语
1) 隧道结构的裂缝和渗漏水会引起隧道长期服役性能的劣化, 裂缝和渗漏水的调查对隧道运营维护提供基础资料。2) 本文通过对隧道检测方法的研究和现场实践成果提供了一系列隧道服役状态检测和服役性能评价的基本措施。
参考文献
[1]J.A.Richards.Inspection, Maintenance and Repair of tunnels:International Lessons and Practice[J].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1998, 13 (4) :369-375.
[2]JTG H12-2003, 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S].
[3]上海市隧道养护技术规程[Z].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 2005.
石子表观密度简易检测新方法探讨 第2篇
在现行标准JGJ 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中, 以液体天平法作为石子表观密度的标准检测方法, 以广口瓶法作为石子表观密度的简易检测方法。但在实际中用1 000 m L的广口瓶作为简易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 广口瓶口径不够大, 遇到大石子不容易装进去或倒出来;广口瓶容量不足, 通过试验1 000 m L的广口瓶装5 mm~10 mm的石子最多可以装1.4 kg, 远少于标准要求的质量数。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 从容器口径和容器容量两方面出发, 选用溢流水槽法 (溢流水槽的口径为19.4 cm, 高为23.8 cm, 并带有可方便开关的阀门) 和改进的广口瓶法 (广口瓶的容量为2 500 m L) , 在确保操作规范性和试验准确性的前提下, 通过与标准检测方法对比寻求一种简单易行、准确可靠的替代方法。
1 试验
1.1 标准检测方法
1) 仪器设备:液体天平 (天津天马衡基仪器有限公司) ;吊篮 (直径和高均为150 mm, 由孔径为2 mm~3 mm孔洞的耐锈蚀金属板制成) ;盛水容器 (有溢流孔, 并带有阀门) ;烘箱 (温度控制范围为 (105±5) ℃) ;温度计 (0℃~100℃) ;试验筛 (筛孔公称直径为5.00 mm的方孔筛一只) ;带盖容器 (冷却装置) ;浅盘和毛巾等。
2) 试验方法[1]。a.筛除石子中公称粒径小于5.00 mm的颗粒, 将筛上颗粒缩分至略大于表1规定的量的两倍, 用洁净水洗刷干净后, 分成两份备用。b.取一份试样浸入盛水的容器中, 容器内水面至少高出试样50 mm。c.浸泡24 h后, 将试样装入吊篮并移放到带有可控开关的溢流水槽 (水面至少高出试样50 mm) , 上下升降吊篮以排除气泡 (升降高度为30 mm~50 mm) 。d.测量水温, 通过溢流孔控制水面的高度使水面高度与溢流孔齐平, 用天平称取吊篮和试样在水中的质量 (m2) 。e.提起吊篮, 将试样置于浅盘中, 放在 (105±5) ℃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随后移入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取质量 (m0) 。f.用同样的方法称取吊篮在相同温度的水中的质量 (m1) 。
3) 表观密度计算公式:
其中, αt为水的温度对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
1.2 溢流水槽法
1) 仪器设备:烘箱 (温度控制范围为 (105±5) ℃) ;秤 (称量20 kg, 感量20 g) ;带有阀门的溢流水槽;试验筛 (筛孔公称直径为5.00 mm的方孔筛一只) ;毛巾、刷子等。
2) 试验方法:a.筛除试样中公称粒径小于5.00 mm的颗粒, 将筛上颗粒缩分至略大于表1规定的量的两倍, 用洁净水洗刷干净后, 分成两份备用。b.取一份试样浸入盛水的容器中, 容器内水面至少高出试样50 mm。c.浸泡24 h后, 将试样装入带有可控开关的溢流水槽 (此时溢流水槽的阀门关闭) , 注入部分饮用水 (水面高度应超过试样) , 通过左右摇晃 (或搅动) 的方法排除试样之间的气泡。d.排尽气泡后, 向水槽中继续添加饮用水, 开启阀门, 通过溢流孔控制水面的高度, 当水面高度与溢流孔齐平时, 关闭阀门, 擦干水槽内壁液滴和水槽外水分后, 称取试样、水和水槽的总质量 (m1) 。e.取出水槽中的试样倒入浅盘, 在 (105±5) ℃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随后将烘干试样移入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取质量 (m0) 。f.将水槽洗净, 重新注入饮用水 (通过溢流孔控制水面的高度) , 擦干水槽内壁液滴和水槽外水分后, 称取水和水槽的总质量 (m2) 。
3) 表观密度计算公式:
1.3 改进的广口瓶法
1) 仪器设备:烘箱 (温度控制范围为 (105±5) ℃) ;秤 (称量20 kg, 感量20 g) ;广口瓶 (容量2 500 m L, 磨口, 并带玻璃片) ;试验筛 (筛孔公称直径为5.00 mm的方孔筛一只) ;毛巾、刷子等。
2) 试验方法[1]:a.筛除石子中公称粒径小于5.00 mm的颗粒, 将筛上颗粒缩分至略大于表1规定的量的两倍, 用洁净水洗刷干净后, 分成两份备用。b.取一份试样浸入盛水的容器中, 容器内水面至少高出试样50 mm。c.浸泡24 h后, 将试样装入广口瓶 (装试样时, 应将广口瓶倾斜放置) , 注入部分饮用水 (水面高度应超过试样) , 用玻璃片覆盖瓶口, 通过上下左右摇晃的方法排除试样之间的气泡。d.排尽气泡后, 向瓶中继续添加饮用水直至水面凸出瓶口边缘, 用玻璃片紧贴瓶口水面沿瓶口迅速滑行。用毛巾擦干瓶外水分, 称取试样、水、瓶和玻璃片的总质量 (m1) 。e.取出瓶中的试样倒入浅盘, 在 (105±5) ℃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随后将烘干试样移入带盖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后称取质量 (m0) 。f.将广口瓶洗净, 重新注入饮用水至水面凸出瓶口边缘, 用玻璃片紧贴瓶口水面, 擦干瓶外水分后, 称取水、瓶和玻璃片的总质量 (m2) 。
3) 表观密度计算公式:
2 结果与讨论
本文通过上述三种方法分别对粒径为5 mm~10 mm, 5 mm~25 mm, 16 mm~31.5 mm, 20 mm~40 mm等的石子做了不同试验, 所得数据如表2~表4所示 (由于每次试验温度均控制为23℃, 所以水温对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值为0.006) 。
通过对比表2~表4的数据可以发现, 液体天平法和改进的广口瓶法所得数据较为稳定, 波动很小, 而溢流水槽法得到的数据波动较大, 并且有两组数据差值超过20 kg/m3, 说明改进的广口瓶法比溢流水槽法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强的可重复性。还可发现改进的广口瓶法比液体天平法测得的数值偏低15 kg/m3左右, 原因是液体天平法中的吊篮底部和侧壁的孔洞增大了水和试样的接触面积, 在相同试样质量的条件下, 使试样的体积减小, 所以测得表观密度值增大, 并且该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故可以在实际试验过程中在改进的广口瓶法测得数据的基础上加上修正值15 kg/m3作为最后的结果。
由于2 500 m L广口瓶不能完全装下最大粒径为40 mm的石子, 所以将最大粒径为40 mm的石子分成两次试验, 为判断两次试验是否会产生误差, 本文对比做了16 mm~31.5 mm石子分成两次进行试验, 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与一次全部装入试验对比发现分成两次试验时用改进的广口瓶法测得表观密度随试验次数的变化甚微, 说明改进的广口瓶法也可以通过分成两次试验实现对最大粒径为40 mm石子的检测。
随后, 用改进的广口瓶法对不同粒径、不同产地的石子做了大量的试验, 并通过液体天平法进行对比, 均得到与上述数据相类似的结果, 说明改进的广口瓶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广泛的适用性。
溢流水槽法虽然克服了广口瓶口径问题和广口瓶容积问题 (不需要分两次装) , 但其灵敏性较差, 在试样质量发生微小变化时不能准确反映, 且稳定性较差。而改进的广口瓶法所用广口瓶口径为80 mm, 可以使石子轻松通过, 同时, 容积足够容纳石子最大粒径为31.5 mm的颗粒, 并且分开装时不会引入误差。所以综合考虑改进的广口瓶法可以作为一种简单易行、准确可靠的替代方法。
3 结语
本文选用溢流水槽法和改进的广口瓶法对5 mm~10 mm, 5 mm~25 mm, 16 mm~31.5 mm和20 mm~40 mm等不同粒径石子的表观密度进行试验, 并通过与标准检测方法进行对比, 发现改进的广口瓶法克服了1 000 m L广口瓶的口径和容量问题, 可以实现对最大粒径为40 mm石子表观密度的检测, 并且试验数据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可以作为标准中简易法的一种替代方法。
摘要:介绍了几种检测石子表观密度的方法, 通过比较液体天平法、溢流水槽法和改进的广口瓶法, 得出了检测石子表观密度的一种新方法——改进的广口瓶法, 进而探讨了该方法对不同粒径的石子和相同粒径不同试验次数的石子检测的准确性, 指出改进的广口瓶法是一种更高效、准确的石子表观密度检测方法。
关键词:石子,表观密度,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表观检测 第3篇
印刷电路板表观检测与识别系统中,光电图像的配准方法十分重要,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1]。国内外专家提出了很多配准算法。总的来说根据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区域(Area-based)的算法和基于特征(Feature-based)的算法。在高密度PCB光电图像的配准上,根据电路板上的四角具有同心圆的定位孔,采用基于特征的配准算法。
在图像圆环的检测方面,国内外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本文根据PCB光电图像的具体情况,采用基于改进的随机Hough变换的同心圆提取的方法,用RHT原理确定所求一定数量的候选圆参量,再利用这些参量确定圆附近的边缘点集,从而剔除干扰点与噪声,准确的找出圆心的位置坐标。这种方法在噪声较大或者圆弧特征受损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检测精度,并且克服Hough变换计算量过大、内存占用过多,检测速度不理想的缺点。
在基于特征的图像配准变换模型的研究中,Reddy等结合了相位相关和傅里叶-梅林变换(Fourier-Mellin Transform,FMT)的方法[2,3,4]应用在图像配准当中,解决图像之间存在尺度、旋转和平移变换的情况,但是算法内存空间占用较多,对图像尺寸有一定限制。本文采用空间数据坐标变换中的仿射变换理论,对仿射变换后的图像按原有顶点位置坐标和标准板尺寸进行二次裁剪,使图像和原有图像进行精确的配准。这种快速配准方法提取了图像的显著特征,减少了所需要处理的数据量,配准计算量减小,运行效率提高,同时较好地保持了图像的平移、旋转、缩放等方面的几何特征。
1 基本原理
1.1 改进的随机Hough变换
经典的随机Hough理论在圆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参数空间增多,计算量呈指数级递增。PCB定位孔为同心圆环,参数空间已经达到三维,如图1所示,这种变换因为内存空间的开销过大以及计算时间的剧增使得无法应用于PCB定位孔的检测。
本文提出改进的随机Hough圆检测算法减少同心圆环的计算量[3],算法步骤如下:
1)从数学上的推论可知,能够构成圆的三点必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对随机Hough变换随机采样到的三个点进行判断,如果三点共线,则将这三点返回边缘集合,重新采样。三点共线可以利用同一直线上两点之间斜率相同的性质作为判断,避免了后续方程式的求解,避免了无效的计算。
2)从图2中可以看到,A(x1,y1)、B(x2,y2)、C(x3,y3)三点位于同一圆上,连接AB和AC,做直线AB的中垂线m,直线AC的中垂线n。
圆上任意两条弦的中垂线即是圆的直径,两条直径相交且仅交于圆心一点[2,3,4,5]。鉴于此,可以对传统的圆参数方程进行改进,得到新的计算圆参数方程:
对上述方程求解,得到圆心坐标(a,b),将其代入式(1)即可求得半径r。
利用上述方法求解圆参数,相比传统的参数求解方程,少了更多的乘积、平方运算,可以加快计算的速度,降低对计算机内存资源的占有。
3)图像中具有数量众多的边缘点,对于任意一个边缘点,都用如上的开方运算方法来进行判定,显然浪费检测时间,降低了算法效率,根据几何圆具有内接正方形和外接正方形的特点,利用几何特性缩小边缘点选择的集合范围确定一个候选圆后,对未知的边缘点,只用计算它到候选圆心的距离,如果小于某个规定的阈值,则判断该点属于此候选圆。图3显示了一个侯选圆及其内接正方形和外接正方形。从图中我们可以得知,有可能落在侯选圆上的边缘点肯定位于其外接正方形和内接正方形之间区域(图3中的黑色区域),不在该区域的点肯定不会落在这个侯选圆上。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判断随机边缘点是否位于这个区域中,而不需要计算它到圆心的距离,节约了运算时间。
1.2 改进的仿射理论
图像处理中,根据标准信息来校正图像位置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其精度对整体系统的精度非常关键。图像空间数据坐标变换包括:大小缩放校正、平移、旋转变换。通过获取图像的几个控制点坐标,就能够得到系数,从而确定变换式为[5]
该方程里有6个未知数,通常情况下,在标准图像和待匹配图像上各取3对坐标点带入方程,能够求得系数,得到几何变换映射公式,如果选择的点越多,则计算出的误差越小。
根据PCB板上会提供34个圆形标志,作为定位控制点,综合系统所需精度和速度的考虑,在本文系统中,采用修正算法来调整图像的几何位置,利用双线性插值来调整图像的灰度值,以达到配准的目的。下面是本文改进的图像配准步骤。
1)根据两组坐标值,求得变换矩阵的系数,从左至右依次是标准点坐标矩阵、待配点坐标矩阵、变换矩阵,根据求出的系数,带入方程,计算仿射变换后的图像坐标。
2)修正图像尺寸。将变换矩阵带入计算后,由于计算出来的坐标可能会出现负数,或者原本在一条水平或垂直线上的两顶点,变换后在一条斜边上了,使计算结果与真实值不符合,需要利用顶点坐标和变换矩阵进行计算,对图像补齐边界,或者裁减边界,如图4所示。
4个顶点坐标与变换矩阵相乘计算过程如下:
由于数字图像具有宽、高属性,以左上角为图像的原点,水平向右为x轴,垂直向下为y轴,从上面的方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变换后的图像,左上角的顶点x根据T1x、T4x最小值求得,记为m1,y根据T1y、T2y最小值求得,记为m2;右下角的顶点x根据T2x、T3x最大值求得,记为m3,y根据T3y、T4y最大值求得,记为m4;然后将(m1,m2)映射为(0,0)点坐标,变换后的图像尺寸宽为(m3-m1),高为(m4-m2),得到的变换图像尺寸总是大于等于标准图像的尺寸[5]。变换图像并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配准图像,根据标准图像的尺寸,需要再次对尺寸做修正。修正算法步骤如下:
式(5)计算变换后图像的顶点坐标与标准图像的顶点坐标差值,根据所得结果,按如下修正:
1)若(35)1x(27)0或(35)x4(27)0,则取其中最小值,记为(35)m1,然后向下取整数,需要竖着裁掉左边|(35)m1|个像素的图像。
2)若(35)1y(27)0或(35)y2(27)0,则取其中最小值,记为(35)m2,然后向下取整,此时需要横着裁掉上面|(35)m2|个像素的图像;
3)若(35)1x(29)0和(35)x4(29)0,则取其中最小值,记为(35)m3,然后向下取整,此时需要在图像左边补上|(35)m3|个像素的黑色图像;
4)若(35)1y(29)0和(35)y2(29)0,则取其中最小值,记为(35)m4,然后向下取整,此时需要在图像上边补上|(35)m4|个像素的黑色图像。
2 实验结果和分析
采用本文提到的改进随机Hough变换技术对图5(a)和图6(a)中所示的PCB定位孔图像进行边缘提取,再通过改进的随机Hough变换PCB定位孔检测算法对得到的边缘图像提取圆特征,最后将算法得到的结果在原图像中拟合出来,如图5(b)和图6(b)所示,其中绿色曲线表示算法检测到的圆,红色十字架表示圆心位置。
从上述两幅图可以观察到,改进的随机Hough变换PCB定位孔检测算法对原图像中的定位孔特征进行很好的提取,无论是对于完整的PCB定位孔图像,还是部分圆弧特征丢失的PCB定位孔图像,模拟出来的绿色曲线紧紧贴合圆孔的边缘,检测精度很高,抗噪声能力好,环境适应能力强,对图像质量要求不高。表1为利用图5中两个PCB定位孔为实验样本,利用本文圆检测结果和真实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其误差范围在一个像素以内,新的方法能够保证圆检测的精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定位控制点圆心坐标求出后,图7是实例选取的一个图像变换的坐标,经过仿射变换后,可以确定,此时以(-241.3,-116.968 6)点来映射变换图像的(0,0)点,然后重新构建图像,根据结果,则需要裁掉左边242个像素、上边117个像素的图像,并且保持图像的长、宽尺寸为7 134和4 565。变换过程的图像如图8所示。
实验图像为7 134 pixels(长)4 565 pixels(宽),与传统的基于区域的配准方法,借助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方法计算互相关系数相比,处理时间从0.3 s降为0.14 s。不仅提高了计算速度、缩短了处理时间,同时改进了区域配准对旋转和畸变误差较大的缺点。实验中选出四种不同型号的PCB板,对比配准计算时间和匹配正确率,从表2实验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算法与传统的金字塔配准方法相对比,缩减了配准时间,提高配准精度,满足工业生产准确性和实时性的要求。
3 结论
在PCB光电图像检测中,为了提高检测精度,降低存储空间,减少计算时间,对文献[6-7]的随机Hough变换方法和图像配准的方法进行了改进。考虑到PCB定位孔可能出现的各种形式以及图像配准对精度的要求。本文对文献[4]中传统的随机Hough算法进行了改进,利用侯选圆的外接和内接正方形,判断随机边缘点是否位于这个区域中,缩小判断的范围并且不需要计算所有点到圆心的距离,快速地将定位孔从光电图像中提取出来,使之更加适合PCB定位孔圆心的定位。三个定位点得到之后,结合空间数据坐标变换理论并加入一系列修正措施完成最终配准工作。
对实际采集的PCB光电图像运用文献[9-10]方法与本文方法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分析证明了该算法检测精度高、环境适应能力强,能够很好的满足PCB光电外观检测系统图像配准的需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要:印刷电路板(PCB)表观缺陷检测是机器视觉检测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有效地利用参考法对印刷电路板光电图像进行检测,需要提高图像配准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Hough变换(RHT)和空间数据坐标变换理论相结合的配准方法,该方法在寻找配准目标和完成配准效率方面均有很大提高。利用PCB光电图像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提高检测精度,降低内存空间,减少计算时间等方面,该配准算法的优势明显。
关键词:印刷电路板(PCB),图像配准,随机圆检测,仿射变换
参考文献
[1]Reddy B,Chatterji B.An FFT-based technique for translation,rotation and scale-invariant image registration[J].IEEE Transaction on Image Processing(S1057-7149),1996,5(8):1266-1271.
[2]Xu L,Oja E,Kultanen P.A new curve detection method Randomized Hough transform(RHT)[J].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S0167-8655),1990,11(5):331-338.
[3]Xu L,Oja E.Randomized Hough Transform(RHT):Basic Mechanisms Algorithms and Computational Complexities[J].CVGIP:Image Understanding(S1049-9660),1993,57(2):131-154.
[4]Esa Rathu,Mikko Salo,Janne Heikkila.Affine invariant pattern recognition using multi-scale auto-convolut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S0162-8828),2005,27(6):908-918.
[5]柏长冰,齐春,宋福民,等.Hough变换快速检测圆形PCB Mark[J].光电工程,2005,32(9):75-78.BAI Changbing,QI Chun,SONG Fumin,et al.Fast detection of circular pcb mark using Hough transform[J].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2005,32(9):75-78.
[6]乔闹生,叶玉堂,莫春华,等.印刷电路板光电图像畸变校正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9,20(11):1548-1551.QIAO Naosheng,YE Yutang,MO Chunhua,et al.Study on distortion correction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 photoelectricity image[J].Journal of Optoelectronics Laser,2009,20(11):1548-1551.
[7]SHU Zhilin,QI Feihu.A novel algorithm for fast circle detection using randomized Hough transform[J].Computer Engineering(S1582-7445),2003,29(6):86-89.
[8]Wei G W.Generalized Perona-Malik equation for Image Restoration[J].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S1582-7445),1999,6(7):165-167.
[9]LI Zhimin,LIN Yuewei,HUANG Jun.Preprocess algorithm of PCB line detectio[J].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S1004-924X),2007,15(2):272-276.
表观检测 第4篇
1 资产负债表观与利润表观的区别
资产负债表观是指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制定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准则时, 应首先定义并规范由此类交易产生的资产或负债的计量, 然后再根据所定义的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在资产负债表观下, 利润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资产负债表观认为, 企业的收益是企业期末净资产比期初净资产的净增长额, 而净资产又是由资产减去负债计算得到的。
2 资产负债表观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体现和运用
2.1 会计要素
在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 采用全面收益理念的资产负债表观来重新定义会计要素。基本准则中首先定义了资产, 使之成为所有会计要素的共同基础, 并明确规定“符合资产定义, 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 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另将负债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新的基本准则还引入了“利得”和“损失”这两个新的概念。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引起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2.2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 不再强调会计核算的13个一般原则。将权责发生制原则改为会计核算的基础, 将一贯性和可比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的质量要求, 将历史成本原则作为会计计量属性, 取消了配比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2.3 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资产负债表观注重资产的真正价值, 认为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 因此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对部分资产和负债项目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将未实现的利得, 分别计入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体现了全面收益的资产负债表观。新准则规定存货发出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 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3 使用资产负债表观的必要性
一定时期的会计准则制定与一定时期的会计环境密切相关。过去, 我国的会计准则倾向于利润表观, 是由我国当时的会计环境决定的, 其后果之一就是将不能与当期收入相配比的费用挤到资产负债表中, 极大削弱了资产和负债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按照资产负债表观, 应该注重相关性原则的应用, 将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不符合资产定义的项目剔除出资产负债表。
3.1 资产负债表观下, 更加注重交易的实质
传统的利润表观中, 会计的核算计量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和配比原则, 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资产、负债造成的价值变动, 收益反映的仅仅是企业账面的业绩, 破坏了会计信息之间的相关性。
3.2 资产负债表观有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利润表观下, 确认的收益没有与资产、负债联系起来, 递延、应计、摊销等会计程序的使用, 使利润的核算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管理当局存在操纵利润的可能。
摘要:从利润表观与资产负债表观的实质入手, 分析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理念变化, 得出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理念上更科学、使我国的会计环境更优化、与国际财务报告趋同与等效的结论。
浅析建筑结构表观裂缝原因 第5篇
1 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1.1 温度应力缝:
主要是不同的材料有着自身不同的膨胀率和收缩率。新建房屋在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后, 不同材料的交接处就会出现裂缝, 主要是因为不同材料间的填充料是刚性的;其次是工程期交错的不合理, 间歇时间不够。再者是由于天面层保护措施层设置不够, 经长时间的太阳暴晒, 也会出现温度应力, 从而产生裂缝。
1.2 结构疲劳破坏而产生的裂缝:
很多时候是在设计阶段时安全系数偏小, 比如悬臂梁、大跨度梁等, 某些设计人员没有到工地现场去, 只会根据计算结构画图, 其实施工过程中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 比如砼配合比小于设计值, 浇筑时振捣不密实, 梁板在强度不符合施工强度时以继续赶工, 工人对结构的保护不够重视, 这些因素如果都发生在一起, 就很容易造成结构的疲劳破坏从而产生裂缝。
1.3 基础沉降较大, 沉降不均造成结构失去平衡, 导致的裂缝。
这种裂缝是致命的, 很难有好的方法处理, 而且处理起来工程会很大。这主要是设计时或基础施工时对地质的分析不认真, 比如说桩基, 设计时候没有考虑到持力层下有软弱下卧层, 群桩效应的应力叠加, 没有折减应力叠加范围的桩承载力;施工时还没达到持力层就收桩, 或是穿过了持力层才收桩, 都会造成桩基下沉, 这些都是产生裂缝的原因。
1.4 结构设计不合理产生的裂缝。
设计阶段结构构件截面突变或因开洞、留槽引起应力集中;构造处理不当, 现浇主梁在有次梁相交处节点没有设附加箍筋, 或附加吊筋;以及露天的结构板没有增加温度构造面筋网或拉通板面筋;墙下无梁时, 板底没有另外附加板底筋, 以及各种结构缝设置不当等因素均容易导致混凝土开裂。
1.5 结构受荷后产生裂缝。
这里面原因很多, 施工中和使用都可能出现裂缝。如拆模板过早或方法不当, 材料堆放, 运输, 吊装时垫块或吊点位置不当, 施工超载等。而最常见的是钢筋混凝土梁、板等受弯构件, 在使用荷载作用下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在承受了30%-40%的设计荷载, 就可能出现裂缝, 肉眼一般不能察觉, 而构件的极限破坏荷载往往都在设计荷载的1.5倍以上。因此一般情况下, 钢筋混凝土构件是允许带裂缝工作的。在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中, 规定裂缝的最大宽度为0.2-0.3mm, 这些裂缝称之为无害裂缝。对于那些裂缝宽度超过规范规定, 以及不允许开裂的构件上出现裂缝, 则均视为有害裂缝, 需要做通过分析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
1.6 养护管理不到位引起的裂缝
许多施工单位并不重视砼养护这一环节, 尤其是墙体和柱梁的保温保湿养护不到位, 容易产生收缩裂缝。我们发现很多产生裂缝的主体结构, 是在浇筑完3~6个月内出现裂缝。除去荷载问题外, 主要是环境温度和风速引起的收缩变形所致。有些地下室不及时复土;上部结构不及时做好封闭;出入口长期敞开, 屋面防水层破坏不及时修补等。这些与施工和业主对结构维护缺乏认识有关。钢筋混凝土结构与其他物件一样, 都存在“热胀冷缩”的特征, 尤其是大跨度或超长结构更为明显, 因此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养护是十分重要的。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 不管出现什么样的裂缝, 总的一句话, 就是设计和施工阶段都要细致认真, 做到事前控制比事后处理好几亿倍, 亡羊补牢为时就过晚了。对于事前控制, 在这里我想谈几点, 本人一直就从事结构设计, 到工地现场看得比较多, 以下是我一些个人观点:
(1) 考虑外墙的厚度对产生裂缝的影响, 外墙起码要在180厚以上, 产生温差的开裂概率想对会小一点。
(2) 尽量把跨度设计的小一点, 有时侯多加一条柱带来的后果会很理想, 梁跨比较经济, 结构比较稳定安全, 裂缝出现的概率也会小点。
(3) 在施工时要全面挂钢网, 挂钢网前必须对所的柱与墙、墙与梁之间的缝要先行防水处理并找平, 挂钢网要拉紧与墙贴实, 要全部采用膨胀螺丝固定。
2 结束语
从上述我们可看出, 建筑楼房表观裂缝的产生, 原因可以是多个方面的, 这些引发裂缝的主因, 都是我们在建筑质量控制工作中进行预控和管理的重点, 有些环节在安排上的欠妥或管理上的缺失, 直接引发了裂缝的产生。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高度重视这些可能造成裂缝问题甚至质量问题的环节, 只有从源头上抓起, 从源头上进行严格控制, 本人相信, 裂缝的发生频率和程度都将得到有效控制, 只要我们解决了结构裂缝等质量问题, 建筑质量才会得到保障, 建筑技术才会得到发展。
摘要:本文以楼房建筑表观裂缝这一现象为论题, 从现场管理的角度出发, 详细分析了造成这一问题和现象的主因, 以便为广大建筑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楼房,表观裂缝,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第6篇
1 DNA甲基化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序列的胞嘧啶核苷酸的特定位置共价加减甲基基团的一种变化。甲基化反应进行的程度受到DNA甲基转移酶 (DNA methyltransferases, DNMTs) 的控制。在脊椎动物中, 甲基基团的共价加减反应只会发生于启动子区域的胞嘧啶与鸟苷酸含量丰富的区域, 即所谓的Cp G岛 (Cp G islands) [5]。
1.1 低甲基化
在机体正常的生理条件下, 位于启动子区域外的大约80%的Cp G二核苷酸结构处于甲基化状态。全基因组的甲基化程度降低或者处于低甲基化状态会导致信使RNA水平受到抑制。结肠癌患者的DNA总体水平处于低甲基化状态, 是首次阐述的表观遗传调控的异常情况[6]。低甲基化状态通过促进有丝分裂导致染色体重组, 引起基因组不稳定现象如基因缺失, 易位等发生肿瘤。DNA低甲基化状态还与原癌基因如c-Jun、c-Myc及c-Ha-Ras的激活作用有关[7]。目前的研究证实, 肿瘤组织的DNA大部分都处于低甲基化状态, 低甲基化加速癌变进程[8,9]。
1.2 高甲基化
通常, 高度甲基化发生于特定的某一基因。基因组启动子区域Cp G岛的高度甲基化状态基因的转录沉默, 随后导致蛋白表达的缺失。肿瘤抑癌基因的高甲基化被认为是基因沉默致等位基因缺失或突变的一种途径[10]。细胞周期、DNA修复、血管生成、致癌物质的代谢、细胞凋亡以及细胞间相互作用等生物事件都涉及基因的高甲基化。另一方面, 基因的高甲基化同样会发生于正常的生理进程, 例如, 女性的第二X染色体巴氏小体 (Barr body) 失活期间存在基因的高甲基化。此外, 基因的高甲基化还是一种与衰老以及抑制甲基化诱导的重复DNA序列转录以保持基因组稳定性的生理过程。
1.3 DNA甲基化的检测方法
组织标本DNA或外周血及机体其他分泌体液如胆汁等的甲基化程度的检测有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法。这些方法充分利用DNA的稳定性检测甲基化的程度。在DNA甲基化测序方法发明之前, 人们常常利用甲基化敏感的同裂酶检测DNA甲基化程度。这种方法的一个主要缺点是, 少于5%的甲基化胞嘧啶被错估在给定的DNA序列中。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 一种高灵敏度检测甲基化程度的方法即对DNA亚硫酸盐修饰方法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经过亚硫酸盐修饰后, 未甲基化的胞嘧啶转变为尿嘧啶, 而发生甲基化的则不发生转变。随后, 采用与甲基化DNA序列相匹配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 定性或定量的甲基化特异PCR方法 (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SP) 检测甲基化程度被广泛使用[11]。MSP法的优点在于积极显示甲基化的胞嘧啶, 以及描绘出给定DNA序列的基因整体甲基化状态。结合了实时定量的MSP方法则能够给出测定样品甲基化等位基因的百分比。
DNA测序方法也常被应用于亚硫酸盐修饰处理的DNA检测中, 目的是确定高度甲基化或低度甲基化的特定区域。这是一种检测不同程度甲基化特定区域特别有用的, 且有助于特异性更高的MSP检测时引物及探设计的方法。现在人们熟知的焦磷酸测序是一种基于聚合原理的DNA测序 (确定DNA中核苷酸的顺序) 方法。它依赖于核苷酸掺入中焦磷酸盐的释放, 而非双脱氧核苷三磷酸参与的链终止反应[12]。
PCR技术的一个缺陷是只针对目标候选基因进行实验。近来, 高通量技术、全基因组及芯片平台技术应用于肿瘤组中特定的甲基化类型的检测。甲基化DNA免疫沉淀法 (methylated DNA immunoprecipitation, Me DIP) 是一种富集甲基化DNA的方法。它依据的原理为基因组DNA可以被超声波裂解而随意地进行修剪, 同时被特异性5-甲基胞苷的抗体免疫沉淀。这种技术可以用来测定整体基因组甲基化程度以及鉴别异常甲基化的基因[13]。甲基化Cp G岛扩增 (methylated Cp G island amplification, MCA) 是基于在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酶如仅在未甲基化位点进行剪切, 在胞嘧啶于鸟苷酸间留下平端SmaⅠ酶对基因组DNA的消化作用的一种方法[14]。
2 染色质修饰
染色质是由组蛋白与DNA组成的。组蛋白是染色质的蛋白组分, DNA分子与其紧密结合, 构成核小体。组蛋白翻译后有多种修饰的方式, 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以及泛素化等。这些修饰反应会影响组蛋白与DNA分子的相互作用, 从而导致基因转录、DNA修复与复制、染色体的重排生理过程发生改变。
目前, 对于赖氨酸残基乙酰化修饰是研究的比较透彻的组蛋白修饰反应。总体上, 组蛋白乙酰化与转录激活相关联, 而去乙酰化则与转录抑制有关。乙酰化作用可中和位于组蛋白尾部的赖氨酸残基电荷, 减少组蛋白尾部与DNA结合键的长度。这种现象表明核小体更加容易接近转录因子而发挥生物学作用。组蛋白的甲基化作用对转录过程起到积极地或消极地影响。伴随着DNA的甲基化作用与组蛋白不同类型的修饰同时发生, 染色质的修饰效果将会发生明显改变。这一领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15,16]。对于染色质修饰的检测手段目前有质谱分析方法与DNA测序技术。质谱分析方法可以很方便且准确地对染色质的修饰程度进行检测。但是, 这些技术仅局限于实验室使用, 而且对仪器设备的要求较高。为了阐述组蛋白修饰的真正生物学意义, DNA序列的详细信息也是必需的。最佳的检测技术为染色质免疫沉淀反应 (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 IP) 联合特异地与组蛋白修饰变化反应的抗体DNA测序技术[17,18]。
3 印记基因丢失
基因组印迹是一种在基因组DNA水平上对双亲等位基因特异性的修饰作用, 这种作用发生在胚胎发育早期, 具有不包括DNA序列变化, 但影响基因调控以及引起两个等位基因不同表达的特性。它是一个基因的特定亲本等位基因或其所在染色体在配子或受精卵中发生的基因外遗传学修饰[19], 与该等位基因的表达或不表达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印记基因成簇地分布在很大的染色体区域, 在发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印记基因具有单等位基因表达的特点, 即仅从亲代中的一方获取拷贝体。常染色体基因中大约1%的基因为印记基因。由于基因表达仅仅取决于亲代中的一方, 所以子代基因的表达在很大程度生依赖于亲代生活的环境条件。研究表明, 一些疾病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Angelman综合征、隐睾-侏儒-肥胖-低智能综合征 (Prader-Willi syndrome) 以及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与印记基因丢失关系密切[20]。
4 非编码RNA
在非编码RNA的研究中, micro RNA的研究最为清楚。micro RNA长度大约为22个核苷酸片段, 受长片段的非编码RNA或基因内含子所编码。micro RNA在核内转录, 再经历一系列变化最终成为成熟体发挥生物学功能[21,22]。micro RNA可能通过两种方式抑制m RNA翻译成为蛋白质。若micro RNA是m RNA的直接补充序列, 那么micro RNA则与m RNA结合同时通过RISC复合体将其降解。若micro RNA的序列不能与m RNA进行很好的匹配, 则micro RNA部分结合于m RNA的3′末端, 从而抑制转运RNA的活性, 导致翻译不能进行[23]。常见的短链RNA为小干涉RNA (shot interfering RNA, si RNA) 和微小RNA (Micro RNA, mi RNA) 。RNA无论以反义转录本存在的、非编码的RNAs, 或RNAi均能导致异染色质形成, 并且在有丝分裂中可以遗传的转录沉默。micro RNA完全有能力如通过调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分子从而控制核染色质结构的表观遗传途径方式, 调控靶基因表达。
此外, micro RNAs与肿瘤的表观遗传学进程密切相关, 其可能通过协同肿瘤细胞内相关经典的致癌基因或者下调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 来影响肿瘤的进程。肿瘤细胞系中micro RNAs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某些基本行为方式, 如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凋亡[24]。micro RNAs除了在肿瘤抑制及肿瘤诱发中发挥作用, 其还被认为是肿瘤相关药物抗性主要基因的调节因子。目前认为micro RNAs作为肿瘤相关药物抗性主要基因的调节因子存在两种机制:一种是遗传学机制, 另一种为表观遗传学机制。虽然关于化疗后基因改变的证据是有限的, 但是已有大量研究揭示耐药肿瘤细胞在化疗后发生显著地表观遗传学改变[25,26,27]。同时, 还表现在micro RNAs表达的变化方面[28]。如Lujambio等[29]研究指出, mi R-148的高度甲基化状态导致其自身的表达向下调节, 可能的机制为mi R-148可以加强乳腺癌细胞中DNMTs的超表达的正反馈。若给予乳腺癌患者DNA脱甲基化药物制剂治疗, 则会减弱乳腺癌肿瘤的生长及抑制肿瘤转移。
5 环境对表观遗传影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环境因素如二手烟、酗酒、病毒性肝炎、工业污染以及碳排放等在疾病发生的早期阶段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表观遗传能够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解释[30]。据文献资料记载, 二战期间 (1945~1945年) , 占领区的荷兰被德军实行严格的食物供给限制政策, 每日的食物仅仅为2个土豆、2片面包及1片甜菜根。60年后, 与他们同性别的兄弟姐妹相比较, 饥荒时期怀孕母亲遗传给后代的基因依然包括印记基因IGFR2。据推测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为饥荒时期怀孕母亲的叶酸摄入不足导致。另外一份针对单卵双胞胎生命的不同时期进行基因甲基化与组蛋白修饰研究表明, 年轻时期双胞胎的表观遗传机制几乎一致。但是, 到了50岁时, 两者表现为显著的差异, 提示环境因素可以改变表观基因组的表达[31]。
6 表观遗传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
表观遗传调节基因表达的事件已经作为解释发育生物学以及人类疾病病因的研究机制。例如, 癌组织的高度甲基化使得许多细胞通路的多基因被沉默[32]。通过研究这些基因, 可以了解癌症的产生及发展。目前, 相关研究的大部分主要集中于单个基因, 而没有深入进行相关基因沉默的功能研究。随着人类全基因组基因芯片平台技术的发展, DNA甲基化将被更深入的阐明其生物学功能。从表观遗传连同其他遗传信息共同获得的分子信息来看, 可以对肿瘤及疾病形成一种全新的分类体系。这个理论上的分类系统目的是用来阐述患者总体的预后情况、术后病情复发风险、化疗的反应等信息的肿瘤生物学内容。
随着人们对疾病发病原因相关知识的积累, 有希望掀起高效治疗疾病的新药物制剂的新时代。对DNA的表观遗传修改具有潜在的可预防或者可逆转的作用。例如, 通过抑制DNA甲基化转移酶 (DNMTs) 的作用就可以阻断DNA甲基化发生, 结果导致子代细胞启动子区域Cp G岛的脱甲基化, 随后引起肿瘤抑制基因的持续表达以及肿瘤生长因子的表达受到抑制。目前, 一些DNA脱甲基化化合物如5-氮杂胞苷 (5-azacytidine) 、5-氮杂-2′-脱氧胞苷、普鲁卡因胺, 已经被人们深入研究。但是, 毒副作用限制这些药物的广泛使用, 使其仅仅被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治疗中。有研究预测, 脱甲基制剂可能被用来加强传统化疗方式的效力[33]。此外, 还有相当一部分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 (HDAC) , 如曲古抑菌素、丙戊酸、丁酸钠等被用来治疗癌症。这些药物通过阻塞多重HDACs的作用导致组蛋白乙酰化的增加。
总之, 表观遗传学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对表观遗传中各种因子突变导致疾病的研究的复杂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表观遗传学对基因信息是如何转录、翻译成蛋白质和表型的调节具有深远的影响, 将为人类疾病的治疗指引方向, 为设计新方案、研制新药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表观遗传学被定义为研究可遗传的基因表达改变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它既不同于基因突变, 也不依赖DNA序列的改变。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对人类健康具有长远而广泛的影响。饮食及环境因素可能会潜在的改变表观遗传调节的水平及范围, 因此, 对于表观遗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解释生活习惯与疾病发生间的关系。此外, DNA表观遗传修饰变化可以作为早期癌症及癌前病变检测的生物标志物, 对于癌症的诊断、预后及治疗大有裨益。逆转表观遗传对基因的调控代表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或药物设计模式。
食品和营养的表观遗传观点和展望 第7篇
食品和营养的表观遗传观点
食品和营养有着一定的表观遗传性,主要观点为以下几方面。
DNA甲基化
所谓DNA甲基化,即利用甲基转移酶对胞苷进行甲基化修饰,这种修饰对改变染色体结构十分有用,虽然每种甲基化的功能不稳定也不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食品与营养很有可能利用功能性成分通过DNA甲基化的作用来改变,整合染色体,从而改变涉及到身体健康酶的活性,使人身体更加健康。就以叶酸为例,叶酸作为一种B族维生素,具有水溶性的特点,其携带的甲基基团虽然并不能直接为DNA甲基化带来影响,但却会使其他甲基获得供体营养,如果在孕妇饮食中添加叶酸,会改变胚胎早期甲基化过程,在胎儿发育的过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会随叶酸量的提升而达到平均值,从而完成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在组蛋白末尾处的赖氨酸残基会形成单一的或者二三甲基化与乙酰化,由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调节平衡,在每个八聚体构成的组蛋白分子中,会缠绕DNA双链,组蛋白的氨基端可以被翻译,而后进行修饰,传递信号,主要传递和修饰的点有赖氨酸和精氨酸残基的甲基化、乙酰化、泛素化等。对于食品和营养的表观遗传观点来说,这些修饰的内容可以互相作用,对染色体的变化方面有重要影响,如果使用搭配得当,可能会产生抑制疾病的作用,例如癌细胞、炎症细胞等。不仅如此,组蛋白甲基化还对肥胖症有一定作用,经实验表明,组蛋白甲基化状态会使代谢基因产生改变,抑制Jhdm2a功能的丢失,避免高脂血症生成的可能。
染色质重塑
染色质重塑即ATP-依赖性染色体重塑复合物的重塑,可以使染色质结构重新组装,能够接受转录因子与修复酶的结构,对DNA的修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这种复合物还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一定程度上抑制癌症的发生。染色体重塑还作用于胚胎干细胞,影响胚胎的发育和转录,反映到实际意义中,就是可以阻断癌细胞的分化,使生物胚胎期就具有降低癌症发作的能力,例如,绿茶的茶多酚已经通过试验明确的表现出其降低皮肤癌细胞生存能力的作用。
食品和营养表观遗传存在的传代问题
对于食品和营养表观遗传来说,最关键的因素是其表观遗传是否可以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遗传,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表明,食品和营养表观遗传确实存在传代遗传特性,母体对外界环境的反应和自身的发育与疾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这些联系中总会有一些表现型通过遗传、胚胎等传递给下一代,更多的表现型不仅会遗传给下一代,还会传递到以下几代,由此可见,对于人类来说,母体的饮食与表观遗传高度相关,这是由于生殖细胞会因刺激而受到编程,从而遗传给三代或多代。
食品和营养的展望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食品和营养表观遗传存在传代的问题,而食物是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品中,营养则是为生物提供能量与动力的主要内容,因此,食品和营养可以称为生物进化的基本条件。针对这一点,通过各方面研究可以得知,适宜生存在这个世界中的生物都需要依靠食品和营养,而更适合社会环境的基因型会选择能够改造自身遗传物质的食品与营养,食品和营养的未来发展不仅为填饱肚子、提供能量这么简单,而是在科学的基础上为人们带来与生存发展更匹配的基因型,发挥着保证人们身体健康、抗病能力强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在遗传方面,越来越多的食品和营养元素具有改造、重塑的能力,只要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论证和可靠的试验,搞清楚食品和营养是怎样影响遗传,又怎样有助于遗传的,是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一方面,研究食品和营养的表观遗传观点将为食品和营养的发展提供基础的理论保证,从而证明食品和营养的有机联系,将其成果付诸实践。
结论
表观检测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