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的诗欣赏范文
北岛的诗欣赏范文(精选6篇)
北岛的诗欣赏 第1篇
消失的钟声
结成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
扩散成一圈圈年轮
没有记忆,石头
空蒙的山谷里传播回声的
石头,没有记忆
当小路绕开这里的时候
龙和怪鸟也飞走了
从房檐上带走喑哑的铃铛
荒草一年一度
生长,那么漠然
不在乎它们屈从的主人
是僧侣的布鞋,还是风
石碑残缺,上面的文字已经磨损
仿佛只有在一场大火之中
才能辨认,也许
会随着一道生者的目光
乌龟在泥土中复活
驮着沉重的秘密,爬出门槛
北岛的诗欣赏 第2篇
ABSTRACT
BeiDao is one of main representative persons of the new period verse.In the thought content,the tragedy expression of his hero doctrine type state that at that time generation people’s disaffection and exasperation to the society that trample the personality;Criticizing and introspecting the human nature on the rui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rebuilding the star sky of the human nature, indicate the life direction for the young perplexed men and women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In the art style aspect,the cold expression method that he possess singly, cover the tone of dark and cold on the whole poems, plus the strange idea combination, break the poem art performance which is stale and smplified at that time .This text emphasizes to state the two big aspect of thought content and the art style in order to analyse the specific nature of BeiDao’s poems ,and analyse the position of BeiDao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Key words: BeiDao; Menglong verse; Thought content; Art style
诗与史之间:早期北岛的诗 第3篇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与人文学科及知识分子思想,曾有过数年的纷扰喧嚷。其时一场巨大的危机刚过,现实尚充满不明朗因素,但对未来的向往已在强烈地召唤着知识群体(当时在知识分子中颇具影响的“走向未来丛书”之命名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一期盼)。对中国知识群体和年轻一代而言,这是在一段漫长的压抑过后尝试着以一个阶级的面貌重新发挥历史作用的时代。如果将百年中国史视为面对共和危机与尝试解决危机的不断重复的历史,那么从中国现代史这一历史大脉络来看,这一群体的命运将始终不可避免地与未曾间断过的共和危机息息相关。总之,中国的知识群体和年轻一代在八十年代感觉周围的政治环境突然宽松下来,虽然压抑机制尤在,但却难藏其中暗涌的生机。
李泽厚的哲学和美学叙述受到青年学子的热烈追捧,几乎与此同时,北岛的诗作开始被广泛传阅。北岛“新诗”的魅力之一在于,其诗歌语言明显以逃离主流话语以及“文革”以来的新诗语言的方式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关心。关于北岛的诗与政治的关系,先来读一下一九八六年出版的《北岛诗选》扉页上的简介:
十年浩劫时期,他的诗开始喷吐郁怒的火焰。在正义和爱情遭到虐杀的日子里,他歌唱受难的土地;在只能选择天空的时刻,他歌唱自由的风,待到冬寒初解,大地苏生,他面对历史的废墟,唱出一代人的觉醒、沉思与追求。(载《北岛诗选》,广州:新世纪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五月版)
这是北岛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诗集(《北岛写作年表》,见北岛《零度以上的风景:北岛一九九三——一九九六》,台北:九歌出版社)。北岛于一九七二年“文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开始写诗,但其作品被广泛阅读并产生巨大的文学和政治影响,则是在整个八十年代。正如上述概括所言,他身处“正义和爱情遭到虐杀的日子”,其诗作所关心的,是历史真实的问题。正因此,北岛成为一代人的代言者。顾城(一九五六——一九九三)写于一九七九年四月的著名短诗《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也是出现在同样的语境中。
《回答》是北岛当时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它仿若新时代的《呐喊》,在八十年代“文革”阴影稍稍淡去的中国,震撼了年轻人的心灵。在鲁迅的批判性被意识形态阉割的时代,北岛用新诗有意无意地实践了被遗忘的鲁迅式的文学政治: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中略)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下略)
这首诗写于一九七三年,一九七八年定稿,首刊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创刊的油印版《今天》。《诗刊》一九七九年第三期转载时,写作日期因某种原因被标为一九七九年(二○○九年五月二十九日在東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北岛研讨会”上北岛本人的说明)。在“文革”后的诗坛,这一诗的呐喊引人注目,立刻被广为传诵。有论者指出此诗的朗诵体特点,与流行于“文革”的朗诵体之间存在若即若离的关系(如Gregory Lee,China’s Lost Decade, Lyon: Tigre de Papier, 2009, p.113);也有论者指出北岛早期诗作受到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体诗体影响(是永骏:《北岛手记》,大阪:《野草》杂志第四十期)。虽然北岛早期作品既在摆脱“文革”时期诗歌及语言的同时,仍然多少承袭了作为“文革”时期主要大众传媒之一的朗诵体诗(本文所说的“北岛早期作品”主要指他出国前的作品),但差别也是一目了然的。首先,“文革”朗诵体诗的运营主体曾是“革命”的主流以及“革命群众”,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新诗已经成为表达个体独立意识的语言媒体;其次,北岛的诗作在新奇的比喻、语言的密度和张力上与“文革”新诗有着明显不同,也极大地提升了其审美价值。例如,“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一句就带有强烈的超现实意味。黄昏天空被形容为“镀金的天空”,意象突然冷峻而趋金属性,下一行的“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也因之有了冷凝之感。它也暗示着这是“红太阳”照耀过的“金光灿烂”的天空。“飘满”二字暗示其被喻体本应是漫天的晚霞,但这断非惯性语言意义常识中的良辰美景。相反,在诗中主格的视野中,它是历史的斑斑记忆。如果没有“在那镀金的天空中”做铺垫,“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之超现实效果也不会如此强烈。“弯曲”,影射无数冤死的亡灵,也暗指他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痛苦的姿态。该诗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诗中主格意识中的死亡图景。“告诉你吧,世界,/我—— 不—— 相—— 信!”此一宣告在当时的年轻读者中有着深远的回响。
不可否认,北岛的早期个别诗作确实追求诵读效果。这和他一直注意节奏等诗歌的音乐性要素有关。新诗难就难在既要追求错落有致的意象配置、浓密有序的意义衍生,又必须有节奏声响的形式经营。三者之间实际上不可分割(笔者曾经从语言学角度,以“〈形+音+义〉=意”的公式去考察这一关系,并且将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新诗史称为“音的反省史”。日文拙著《〈修辞〉という思想:章炳麟と漢字圏の言語論的批評理論》,270—274页)。关于节奏的重视,北岛本人曾在一本介绍国外现代主义诗人的《时间的玫瑰》中反复提到其重要性。比如他在谈及诗翻译时说:“推动一首诗的动力来源是不同的,有时是一组意象,有时是音调或节奏。”他还强调“语感”,并如是定义说:“所谓语感,就是汉语中的节奏感,及对每个词自觉的控制。”(北岛:《时间的玫瑰》,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二○○五年版,19、215页)
北岛自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去国(据北岛二○一○年四月二十三日在香港城市大学城市文学节的发言),经过与海外现代主义尤其是斯堪的纳维亚现代主义诗人交流多年后,他在一篇访谈中谈道:
现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回答》,我会觉得惭愧,我对那类的诗基本持否定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我们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没法不受影响,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写作中反省,设法摆脱那种话语的影响。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这是一辈子的事。(《中文是我唯一的行李—— 北岛访谈》,《书城》二○○三年第二期)
对此,吴晓东曾经评论说:
北岛对新诗潮时代的反省,无论是站在个体生命的新阶段还是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屋建瓴的视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美学上尤其是合理的;但却是反历史的。把《回答》一类的诗作视为“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则把其中反叛的意义也一同抛弃了。(《从政治的诗学到诗学的政治—— 北岛论》,《新诗评论》二○○九年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岛的诗励志文章 第4篇
关于文学,
关于恋情,
对于穿梭世界的旅行。
现在我们深夜喝酒,
杯子遇到一起,
读北岛《给孩子的诗》有感 第5篇
我并不算是一个诗歌爱好者,读这本《给孩子的诗》,更多的是因为好奇。这本小小的书,到底选择了怎样的诗歌,才能吸引到孩子们的目光?回想孩童时,我对诗歌的印象总是模糊的,没有小说的前因后果,没有散文的轻松明快,就是简单的字词和上口的韵律;离开校园后,诗歌更是在我的生活中难以寻觅踪迹,直到,我充满好奇地翻开这本原是给孩子的诗——
将书中的101首诗通读一遍,竟然对很多首诗歌都觉得熟悉,读起来朗朗上口,甚至能脱口而出下一句。一本书读下来,顿时觉得酣畅淋漓,甚至有着再读一次的冲动,原来读诗竟是这样的神奇!
读一首好诗,感受的是文字和旋律的美好。再没有一种文体能够像诗歌这样,将文字和旋律完美融合在一起,无论是默默阅览,还是轻声吟诵,又或是大声朗读,都将文字和旋律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受众是不解其意的孩童,或是焦躁繁忙的成年人,都会自然地让人觉得舒畅和愉悦。诗人能够赋予文字生命,描绘雨燕是“它使雷电枯竭,它在晴空播种,它若触着地面,便会粉身碎骨”,描绘老虎是“你金色辉煌,火似地照亮黑色的林莽,什么样超凡的手和眼睛,敢塑造你这可怕的匀称”,文字肆意组成了一幅画、一首歌,带给读者的是震撼的美。
读一首好诗,畅游的是想象的空间。诗歌要表现的内涵是那么的多,但它愿意使用的字却是那么的少;但每个字与每个字之间,都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每一行与每一行之间,都是一个无边的宇宙,轻易就引人走进一片神奇的天地。跟随诗人的脚步,我们学会聆听万事万物,“星星们高挂空中,千万年一动不动,彼此在遥遥相望,满怀着爱的伤痛”;跟随诗人的笔触,我们探索神奇的世界,“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正如诗中所说的,“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透过诗歌,我们直面自己的内心,倾听内心的声音,在想象的世界自由地翱翔。
读一首好诗,发现的是生活的美好。生活的浮躁,遮住了我们发现美的眼睛,但诗人们却用自己的笔,担当起世人的眼睛,发现那些身边被忽略的美景。他们既对着自然诉说情话,“当我还在你的面纱胖游戏,像花儿依傍在你身旁,倾听你每一声心跳,它将我温柔颤抖的心环绕”,又发现城市中的风景,“来自不同地方的水果,各有各叙说自己的故事,橱窗有最新的构图,革命孩子和新款鞋子押上韵”;他们既歌颂秋日的平静,“少有这样的天气,没有风,残留的叶子,点缀着枝头,为树干编织,金黄的袖口”,也歌颂寒冬的寂静,“隆冬像暗夜一样,将穗状的雪串挂在树上”.他们歌颂太阳、天空、河流,他们歌颂稻束、花朵、树木,他们歌颂山、歌颂海,歌颂一切美好的事物,用自己的笔、自己的诗,唤起人们心中的美好。
读一首好诗,铭记的是内心的希望。诗中往往带着不同的情绪,有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也有悲伤“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全书的最后一首诗,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年少时不识哀愁,时隔多年再次读到这首诗,竟然觉得鼻子发酸。多么简单而美好的愿望,但又有几个人能够抛却浮华,实现这样的梦想?美丽的愿望和诗人的结局更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用自己的生命,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归根结底,诗人是一群热爱生活的生灵,不论爱与恨,无关求生或赴死,他们都热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用诗句拥抱生活——他们在哀愁中寻找快乐,“亲爱的朋友,我们就要分手,一同来歌唱吧,在你出发的时候”;他们在失望中依然乐观,“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你仅仅度过了它”;他们在孤独中等待希望,“在温驯的孤独里,我等待,霞光突然地,闪亮”;他们在悲伤中保持宁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他们在黑暗中仍关爱着别人,“当你用隐喻释放自己的时候想想别人,那些丧失说话权利的人。当你想到那些遥远的人们,想想你自己,然后说‘我希望自己是黑暗中的蜡烛’。”生活永远是硬币的两面,我们无法拒绝,但只要心中依然有着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线,就可以坦然接受,甚至敞开心扉,说上一句“你好,哀愁”.曾经以为,诗歌并不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但现在我相信,诗就像种在我们身体里的情绪,从小到大,一生都未曾远离。如果我们不再读诗,说明世间的浮华与烦躁,已经侵蚀了我们的内心。
给孩子的诗,也适合给每一个曾经是孩子的你,适合每一个心中仍然充满希望、仍然热爱美好的你。
北岛爱情语录阅读欣赏 第6篇
1、在威尔士的诗歌传统中,由两种诗人组成。一种是由宫廷供养的诗人,一种是到处漂泊靠卖唱为生的游吟诗人。宫廷诗人要经过韵律和基督教寓言的严格训练,出口成章,歌功颂德。不同的宫廷以激烈比赛的方式选出桂冠诗人,分别由各威尔士大公豢养。十三世纪诺曼人人侵。
2、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3、最让我困惑不解的是:一放电影,银幕后的宫墙绿瓦就消失了。我追问父亲,但由于表达不清,所答非所问。后来才明白竟有两个世界银幕上的世界暂时遮蔽了现实世界。
4、谁校对时间,谁就会突然老去。
5、在这一点上,蔡其矫比安贫乐道的惠特曼走得远得多,他用自己一生穿越近百年中国的苦难,九死而不悔。他对任何形式的权力结构保持警惕,毫不妥协,从而跨越一个个历史陷阱:在金钱万能的印尼,他离家出走;在革命走向胜利时,他弃官从文;在歌舞升平的时代,他书写民众疾苦
6、一生中,我多次撒谎,却始终诚实地遵守着,一个儿时的诺言。因此,那与孩子的心,不能相容的世界,再也没有饶恕过我。
7、当一个小人物冲向大时代,有多少伤害埋伏左右。
8、世界小得像一条街的布景,我们相遇了,你点点头,省略了所有的往事,省略了问候。也许欢乐只是一个过程,一切都已经结束。
9、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我不懂它的语言,他不懂我的沉默。我们交换的,只是一点轻蔑,如同相逢在镜子中。对于自己,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我畏惧黑暗,却用身体挡住了,那唯一的灯,我的影子是我的情人,心是仇敌。
10、那时我们还年轻。穿过残垣断壁苍松古柏,我们来到山崖上。沐浴着夕阳,心静如水,我们向云雾飘荡的远方眺望。其实啥也看不到,生活的悲欢离合远在地平线以外,而眺望是一种青春的姿态。
11、上学的机会是受人控制的,但读书与实践才是获取知识的主要课堂,在这个学校中学习的权力只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是任何人都剥夺不了的。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这比任何名牌大学的校徽重要得多!北岛《城门开》
12、在我看来,蔡其矫的诗歌成就终究有限,说来原因很多,包括与现代诗歌史的短暂与断裂有关。然而,这丝毫不影响他的重要性,因为他展现了更为宝贵的生命价值。
13、游吟诗人转向对诺曼人征服的颂扬,于是亚瑟王和骑士精神的浪漫故事传遍整个欧洲。凯尔特游吟诗人离开自己的家乡。
14、我和这个世界不熟。这并非是我撕裂的原因。我依旧有很多完整,至少我要成全我自己。
15、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看太阳和蓝色的地平线。
16、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17、中国人在西方,最要命的是孤独,那深刻的孤独。人家自打生下来就懂,咱中国人得学,这一课还没法教,得靠自己体会。
18、至少我要成全我自己
19、如果你是条船,漂泊就是你的命运,可别靠岸。
20、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21、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22、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23、明天,不这不是告别因为我们并没有相见尽管影子和影子曾在路上叠在一起象一个孤零零的逃犯明天,不明天不在夜的那边谁期待,谁就是罪人而夜里发生的故事就让它在夜里结束。
24、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
25、从卖气球的人那里,每个孩子牵走一个心愿。
26、我和这个世界不熟。这并非是我安静的原因。我依旧有很多问题,问南方问故里,问希望,问距离。我和这个世界不熟。这并非是我绝望的原因。我依旧有很多热情,给分开,给死亡,给昨天,给安寂。我和这个世界不熟。这并非是我虚假的原因。我依旧有很多真诚,离不开,放不下,活下去,爱得起。
27、是笔在绝望中开花,是花反抗着必然的旅程,是爱的光线醒来,照亮零度以上的风景。
28、我是因为一场大火搬到纽约的。当然,大火只是个形象说法,是指生活的某种非常状态。到纽约的第二天,我一觉醒来,才凌晨四点,从十九层楼的窗户望去,纽约好像着了大火,高楼大厦燃烧,千百块玻璃呈血红色,黑鸟盘旋,好像一幅末日景象。原来是我的闹钟仍走着加州的时间,差三钟头,纽约只不过正日出而已。
29、“我没够到云彩,但并不意味云彩不存在。”艺术并非爱好,而是死亡的召唤。
30、一个灯笼遵循的是,冬天古老的法则;我径直走向你,你展开的历史折扇,合上是孤独的歌
31、走吧,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走吧,路呵路,飘满了红罂。
32、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
北岛爱情语录阅读欣赏
]
北岛的诗欣赏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