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悲天悯人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悲天悯人范文(精选5篇)

悲天悯人 第1篇

关键词:金基德,电影,悲天悯人

一、画风唯美

金基德导演的大部分影片都拥有唯美宁静的影像风格,这与他多年积累的美术功底是分不开的。1998年上映的影片《雏妓》,精致的画风、极简的对白已经初步形成其个人风格。在此基础上,金基德擅长运用长镜头和高速运动镜头来追求唯美的“静态构图”画面,就连镜头之间的切换也是平和而缓慢的节奏。在影片《雏妓》中,妓女阿贞借住在房东家做起自己的“生意”,而房东也正是靠阿贞的“生意”招来顾客,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阿贞这个形象是边缘的、受欺压的,但影片在表现这些元素时,却是始终平静唯美。影片充斥着金鱼、鱼缸、镜子、船、塔、裸体画等符号象征,这些看似平常的物体在影片当中都具有各自的指向。裸体画、金鱼、镜子等遍布阿贞的生活,它们象征着人类本性里最原始的欲望;鱼缸则象征着禁锢和压抑;船则象征着征服;而塔则直观地象征着“菲勒斯”。

二、罪恶与救赎

金基德的每一部电影,都像在轻轻讲述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事。熟悉是因为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来自真切的生活甚至来自边缘,而陌生则是由于他们人性的复杂在金基德手中被无限放大,有些达到了惊世骇俗的效果。影片《坏小子》,游手好闲的男主角亨基在大街上遇见清纯靓丽的女大学生森华,一见倾心。在欲望的驱使下,他直截了当上前强吻了女孩儿森华。不料,森华作为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大学生,深受韩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影响,她认为亨基是微不足道的地痞流氓,没有社会地位,不配喜欢自己,更觉得被他强吻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当着围观的路人,森华狠狠甩了亨基一个耳光,并毫不留情地当众羞辱他。从此,亨基开始报复,以一个卑微者的身份设计陷害森华,把她从一个象牙塔里的女孩儿一步步逼向妓女,最终沦为风尘女子。在整个故事里,亨基对森华着实又爱又恨。他爱她,是出于本能,不可抑制。但人是社会的产物,阶级的划分把他们分隔太远,世俗不允许他们相恋,深受世俗影响的森华更不可能爱上他,甚至轻视他。但是,人生来平等,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力,社会的不公激起亨基心中的恨意。在他的设计策划下,森华每一次卖淫,他都在单面反光镜背后默默地看着。他看着森华或反抗或顺从,或痛苦或平静,任自己所爱的女人由别人欺压凌辱,他内心所承受的煎熬痛苦并不亚于森华。他以这种方式进行自虐,在对自己的精神折磨里,为自己赎罪。一开始的森华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亨基布下的陷阱,在他们平时的交流里,森华和亨基的关系在慢慢改变。森华逐渐接受了自己妓女的身份,与亨基之间社会等级的隔阂渐渐消除,最终在知道真相后,她也于事无补,还是乖乖顺从了命运,接受亨基。

三、悲剧的悲观主义

金基德电影里总是有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他的悲观主义总是能够引人深思,无形之中洗涤精神世界,从痛苦罪恶中超脱出来。《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金基德电影中最具东方神韵的一部。春、夏、秋、冬分别代表了男主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也象征了人类必经的成长、欲望、反思、救赎。童僧在玩耍时把石头绑在小蛇小鱼的躯体上,把快乐建立在他物的痛苦之上。这也说明,罪恶是人天生就有的。到了青年时期,情欲渐渐萌生,僧人爱上了前来养病的少女,与之坠入情网。在人一生中,青年时期情欲所产生的快乐可以说是那个阶段最摄人心魄的感觉。灿烂的夏季,僧人与少女偷尝“禁果”之后,偷偷还俗并且结了婚。他忍受不了自己的妻子和别人偷情,情欲所演变的占有欲终究化作怒火,他杀死了妻子。萧瑟的秋天,满面戾气的他回到寺庙,似逃避、似忏悔,在老僧的点化下篆刻《般若经》。犯了罪就必须得受到惩罚,第二天一早,他就被警察带走了。另一个冬天,两鬓斑白的他重新回到寺庙,洗尽铅华的他再次削发修行,在清寂的环境里为这一生赎罪。严寒冬天,一个年轻女人在寺庙门口抛弃了自己的婴孩,随后不小心掉进冰窟里,被动结束了生命。她抛弃子女的罪恶太过深重,以至于立马遭到报应。老僧收留了这个小孩,来年春天,小孩又像老僧最初的样子玩耍嬉戏。等到阅历甚至是错误累积到一定程度,人到中年就开始了自我反思,对人生的反思,这个过程是升华、沉淀的经过,通往老年的道路。而到了真正地老年阶段,就会像冬天一样平静敦厚。在这个阶段,人往往会做很多善事,心胸宽广不再斤斤计较,这是个漫长的赎罪过程。

畏天悯人成语简介 第2篇

畏天悯人

wèi tiān mǐn rén

【成语释义】

畏:敬畏。敬畏天命,怜悯世人的困苦

【成语出处】

隋王通《中说周公》:“易之忧患,业业焉,孜孜焉,其畏天悯人,思及时而动乎?”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百科

悲天悯人 第3篇

1964年出生的李书磊上一次离开北京前的职位是中央党校副校长。他曾在这个副部级的职位上待了6年。在这6年里,李书磊几乎没有接受过媒体采访,“他的低调,是任何场合的低调,绝非刻意掩饰”。

他的部下给出了6个字评价:严谨、低调、务实。

14岁考取北大的“神童”

1978年,14岁的李书磊参加完高考后并不作多想,乖乖回家干活。一天,他正在黄河滩上放羊,他姐姐拿着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去找他,他在看到通知书的那一刹那,把羊鞭狂甩进黄河,“当时就想,这下子终于不用放羊了。”

相比大多数同龄人,他要早4年进大学,“神童”之名由此而来。

李书磊有一次对“神童”之名进行了解密:“我小学时连跳两级,跳级是因为在班里学的东西我大哥在家里都教过我了,听课没意思, 就逃学。逃学被老师逮着,我就装病,装肚子疼,肚子疼不好查。老师告状到我家,我爸就和我哥商量,让我跳级,跳了级,课都是新的,都不会了,就不敢逃学了。”

为什么选择北大?李书磊这样解释。

“在考大学之前,我在人民日报上看见一幅照片,是北大中文系工农兵学员高红十和她的同学在讨论长诗《理想之歌》的写作。高红十与《理想之歌》,我当然仰慕得很,但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诗,也不是诗人,而是他们围着的那张桌子:桌子有光可鉴人的桌面,他们的影子映在上面,在我眼中,那太漂亮了,太高级了。这桌子极大地打动了我,使我对北京大学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之心。”

44岁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

北大十年,同学们也教会了李书磊很多东西。

他们大都是高中毕业后闯荡过一阵子的人,工农商学兵五行八作的人都有,他们带给李书磊的简直是一部中国社会史。

李书磊后来谈起这段岁月,“同学们的经历与见识使我很快摆脱了中学时代通过报纸、课本认识世界的偏狭,加上当时正如火如荼的思想解放运动,我的思想与心智在不断的惊愕中进步。”

毕业后的李书磊走了一条坚定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自1989年12月起,他先后担任中央党校语文教研室主任、文化学教研室主任、文史教研部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主任,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培训部主任,校务委员、教务部主任。

其间,他还曾先后赴河北青龙挂职县委副书记,赴陕西西安挂职市委副书记。

2008年12月,年仅44岁的李书磊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官至副部级。其时,中央党校校长是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

敬佩白居易的悲天悯人

尽管身居高位,在中央党校同事心目中,李书磊还是习惯于用学者的语言与周围人討论问题,而非官员的语言。他通常的讲话,只对一个问题进行学理分析,同时又能与党的重大理论联系起来。

一方面,李书磊的学问在学界一直颇受好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李书磊闭户读书,写出了一系列重读经典的好文章。

那个时候,“李书磊”三个字堪称如雷贯耳,他的《为什么远行》《杂览主义》《重读古典》《文学的文化含义》《我观世音》等一系列书籍,不仅引起学界的注意,更在全国拥有相当可观的粉丝读者。

另一方面,李书磊海纳百川,由文到政,颇有见地。

“虽然是文学专业出身,但他对政治学领域也有自己的学理思考。他往往从政治哲学的高度,能够把我们的观点包容进去。”一位党校教师说,“他的见地就是能把年轻教师吸引住。虽然早就知道他有‘北大神童’称号,但仍然会被他的超然禀赋折服。”

曾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提出中央党校要成为一流学府。李书磊对此有自己的思考。他经常对教师们说:“外界评价中央党校的老师讲话敢讲,我更希望外界说我们的老师很有学问。”

李书磊曾自称最敬佩白居易。 在他看来,白居易“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用佛家的无差别心洞见人生,他避免了人们常用的那种等级偏见。”

从《琵琶行》到《长恨歌》,白居易不仅体察了下层的苦难,为歌妓的遭遇而湿了青衫,也还给了帝王“人”的角色,同情作为一个帝王内心的痛苦与无助。

悲天悯人 第4篇

关键词:迟子建,万物有灵,悲天悯人

在思潮迭起的文学史的长河中, 东北作家迟子建是特立独行的一位, 她始终行走在文学潮流的边缘, 从容地书写她那独具地域色彩的经验世界。她的作品就像她喜欢用的“月亮”意象一样, 朴素、清新、婉约、沉静, 笼罩着月华般淡淡的忧伤。她笔下的民间世俗生活, 平实鲜活, 悲欣交集, 善恶之中透着关怀与悲悯, 笔墨之下闪烁着独特的灵性与诗意。细读迟子建的小说, 能读出两个不同而相互佐托完美地融契在一起的世界, 一种是大自然和笼罩着神灵之光的人的生活, 清新, 灵性而神秘, 氤氲着浪漫气息。另一种, 则是普通人, 更贴切说, 是民间底层人们朴实、平淡、温暖, 不乏艰辛、苦涩甚至悲情的生活世界。这两重世界的书写, 既体现出迟子建独特而卓越的艺术观念与个性, 也展现出一个优秀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的生活与生存的深切关怀和爱意。

(一) 万物有灵的世界

生长于北国极地的迟子建, 是大自然化育的文学精灵。在中国当代作家中, 迟子建是为数不多的执着于一方土地的抒写, 执着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和变幻, 并将之表达得那么灵性而富于诗意的作家。故乡的景物和人物是迟子建写作的基础和最初的构成, 在谈及自己成为作家的经历时, 她首先提到的是她童年在故乡的所见所闻, 她说:“我的故乡有广袤的原野和森林, 每年有多半的时间是在寒冷中生活。大雪、炉火、雪爬犁、木刻楞房屋、菜园、晚霞这都是我童年时最熟悉的事物, 我忆起它们时总有一种亲切感, 而它们最后也经常地出现在我的作品当中。我想没有童年时被大自然紧紧相拥的那种具有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经历, 我在读大兴安岭师专中文系时就不会热爱上写作。”[1]对大自然的钟情, 使迟子建在作品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诗意、温情的世界。读她的小说, 都会为其中细腻、灵动的自然描写所吸引。她就像一个擅长风景画的画家, 用一根神奇的画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天边飞着晚霞, 深一块, 浅一块的。它们有的大红, 有的金黄。那大红的像炉膛的火, 粉红的像小猫的舌头, 金黄的像大公鸡的尾巴。” (《北极村的童话》)

“在北国是无法阻止大雪降临的, 上帝把寒冷季节中最温柔最灿烂的景色播在这里, 本身就造成了一种雄壮和神秘气氛。雪的色彩极为绚丽, 它时而玫红, 时而幽蓝, 时而乳黄。雪光呈现玫红时是朝霞初升时分, 那时炊烟在鸡啼之后升起。雪光展现幽蓝时是在傍晚时刻, 这时所有的恋人都在祈祷黄昏的消失。雪光隐现乳黄时星月稠密, 树林中所有的鸟都因眷恋美丽的景色而放弃歌唱。” (《原始风景》)

“如果你在银河遥望七月的礼镇, 会看到一片盛开的花园。那花朵呈穗状, 金钟般垂吊着, 在星月下泛出迷幻的银灰色。当你敛声屏气倾听风儿吹拂它的温存之声时, 你的灵魂却首先闻到了来自大地的一股经久不衰的芳菲之气, 一缕凡俗的土豆花的香气。你不由在灿烂的天庭中落泪了, 泪珠敲打着金钟般的花朵, 发出错落有致的悦耳的回响, 你为自己的前世曾悉心培育过这种花朵而感到欣慰。” (《亲亲土豆》)

无论是比喻、拟人的形象生动, 还是语言的绚丽灵动;无论是环境描写, 还是景物刻画, 都来得细腻浪漫, 流转自如。而那些诸如晚霞、炉火、雪光、土豆花、月亮的景物描写, 则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诗意盎然且又纯真美妙的童话世界, 可见出作者依然保有一颗真纯的童心。自然景物在迟子建温婉的笔调下变得可感可触, 自然贴切。自然界中的一切在迟子建的笔下都是有生命的, 蕴涵着默默的温情, 她曾说:“我一直认为, 大自然是这世界上真正不朽的东西, 它有呼吸, 有灵性, 往往会使你与它产生共鸣。”[2]这样的景物描写在迟子建的小说叙述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它们不仅能对作品的篇章结构有起承转合的作用, 而且更重要的是, 大自然寄托着作者的审美情感与理想。“大自然亲切的触摸使我渐渐地对文字有了兴趣。我写作的动力往往来自它们给我的感动。”[3]“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 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面对壮阔的大自然的时候, 我一方面获得了灵魂的安宁, 又一方面觉得人是那么的渺小和卑琐, 只要我离大自然远了一段日子, 我就会有一种失落感。”[4]

受萨满教和民间文化的影响, 迟子建相信万物有灵论。萨满教认为自然皆有灵性, 崇尚原始的旺盛的生命力与个性自由, 相信有灵魂存在。而迟子建小时候也常常听到父老乡亲们讲鬼故事和民间传说, 受之影响, 她的小说中不仅大自然充满灵性, 人的身上也有神力, 人的生活也笼罩着神性的光芒。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鄂温克族的百年史诗, 也是迄今为止表现萨满文化的最经典的文学作品。主人公们对自身生命的认识是“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 我要在山里, 把它还给神灵”。妮浩萨满为死去的孩子唱的神歌就鲜明地体现了他们的死亡观:万物皆有灵, 人死后灵魂永在。妮浩萨满是这个部落的最后一个萨满, 她已泯灭了人神界限, 她为了挽救一个个生命, 失去了一个又一个孩子。这样的牺牲完全不是儒家意义的“舍生取义”, 而是植根于自然的、人性的, 是超越了人性的最质朴的、最壮烈的、最美丽的牺牲。神性之光启迪了人类的蒙昧, 照亮了生命本身的力与美, 引领了精神家园的构建与升华。如於可训所说, “迟子建的作品是泛神’或泛灵’的, 万物有神或万物有灵, 可以看作是她的作品尤其是她早期作品的一种主导的文化观念, 尽管这种文化观念对于她本人来说未必自觉, 但却浸润在她的作品的字里行间”。[5]迟子建说“我写萨满时内心洋溢着一股激情, 我觉得, 萨满就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化身, 这也契合我骨子里的东西。”“萨满通过歌舞与灵魂沟通, 那种喜悦和悲苦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我所能够体会到的。”[6]由此可见, 迟子建对萨满神性的书写蕴含着她对自然、生命的感悟和精神理想的追求。

除此之外, 我们也能从迟子建其他的作品中看到这种灵性与神性之光。比如:

这时豁唇突然发现在雾间有一个斜斜的女人飞来飞去, 她披散着乌发, 肌肤光洁动人, 她飞得恣意逍遥, 比鸟的姿态还美。 (《逆行精灵》)

她感到她和曲儿之间的那团红光已经慢慢地走出房子, 穿过屋里的空地, 穿过门, 走向起风的空气中。风掀动着无层次的尘埃, 一片茫茫无际的土黄色笼罩着世界。 (《遥渡相思》)

走到桥头的时候, 我忽然在黑压压的人群中发现了禾。我发现他完全因为走到桥头时心怦然一跳, 接着我感觉到人群中有一个人的眼睛冷冷地亮了一下, 他的身影就是这样被突出出来了。 (《炉火依然》)

我已经是第三次来到河岸了。河岸上没有行人, 远远近近都飘飞着轻盈的雪花, 对岸的渔村因为苍茫而若隐若现。 (《九朵蝴蝶花》)

这些有关幽灵、神迹、梦境的描写显示出迟子建意义世界的有“神”。此外还有《向着白夜旅行》, 写的也是“我”与一个幽灵结伴出游北极村的故事。迟子建自己认为:“也许由于我生长在偏僻的漠北小镇的缘故, 我对灵魂的有无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在那里, 生命总是以两种形式存在, 一种是活着, 一种是死去后在活人的梦境和简朴的生活中频频出现。不止一个人跟我说他们遇到过鬼魂, 这使我对暗夜充满了恐惧和一种神秘的激动。”迟子建的小说沐浴着神灵的恩泽。“我在大兴安岭出生和长大, 没有很厚的家学的底子, 所以东北文化对我来说更多体现在小时候听历史传奇、乡里乡亲的神话鬼怪故事。”“我的故乡因为遥远而人迹罕至, 它容纳了太多的神话和传说。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房屋、牛栏、猪舍、菜园、坟茔、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等, 无一不沾染它们的色彩和气韵。我笔下的人物显然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平常所指的按现实规律生活的人, 而是被神灵之光包围的人。”[7]有了这样的成长背景, 我们便能理解迟子建经验世界的神秘性。

(二) 悲天悯人的情怀

除了灵性与诗意, 忧伤与温情也是迟子建小说情调的关键词。忧伤不是无谓的多愁善感, 而是作家洞察人世生活苦难之后的悲悯, 忧伤之中的默默温情更是对普通人平实、温暖, 不乏艰辛、苦涩甚至悲情的生活的理解与关怀。

迟子建自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相信每一个优秀作家都是具有浪漫气息和忧愁气息的人。浪漫气息可以使一些看似平凡的事物获得艺术上的提升, 而忧愁之气则会使作家在下笔时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从而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韵味。”无疑《酒鬼的鱼鹰》这篇小说就具有独特的韵味, 许哎呦、寒波等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 在她们卑微的一生中体现出人性的美好与日常生活中所包涵的忧伤与困苦。作者对这样的人物寄予了无限的同情与理解, 在他们身上, 迟子建为逝去的平淡生活写就一首首淡淡忧伤的挽歌。

在迟子建的中短篇小说中, 还有不少作品都写到了人生世事的忧伤、缺憾与无奈, 如《雾月牛栏》中继父的失误、内疚与死亡, 宝坠的弱智与母亲的不幸。《白银那》中卡佳丧命于熊掌之下的惨痛;《逆行精灵》中豁唇的残疾与被遗弃, 老哑巴的孤独与自杀;《日落碗窑》中王张罗孩子的夭折, 关老爷子梦见老伴时的心酸, 吴云华的跛脚和丈夫前妻之死留给她内心的恐惧等等, 这些都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人生的残缺与悲凉。这种对人生的种种不幸、痛苦、忧伤与无奈的写作体现了她对现实人生清醒的洞察, 她仿佛要通过这些带着悲剧意味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的, 时时处处都伴随着缺憾、悲哀、无奈与忧伤。

迟子建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世间万事万物, 以感同身受的体验抒写人的生存困境, 更以不屈的信念为不幸的人们寻找这出路。长篇小说《穿过云层的晴朗》就是这样一部小说。评论家吴义勤如是说:“在《穿过云层的晴朗》这部小说中, 迟子建借一只狗的眼光看世界, 不仅在艺术的探索上很有新意, 而且其书写日常生活时的那种轻灵、诗意、神性的风格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那种毁灭的诗意、凄楚的美感, 以及对残酷美学’的深度揭示都有令人颤栗的艺术力量。确实如此, 文学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对人的黑暗荒谬虚无持拯救的态度。我们之所以需要文学, 就是文学应该而且可以对一切黑暗和不幸作精神担当, 作灵魂拯救。”[8]

即使是处理的重大的社会事件如“文革”, 迟子建的笔墨也是摈弃了残酷的暴力叙述, 转而轻描淡写, 侧重于温情的表达, 这类小说, 除了《穿过云层的晴朗》, 还有《花瓣饭》、《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在《花瓣饭》中, 那个被批为“苏修特务”的女人和那个“臭老九”男人之间那种不弃不离、相互扶持而又真挚、浪漫的情感是笼罩全篇的彩虹。迟子建通过文学审美化和抽象化的处理, 用人伦情怀和人文关怀去填充苦难的深度, 为一个个沉甸甸的社会重大历史事情镀上温情的光芒。“那是一种在沉重、庸常的生活中慰藉人心的温情, 一缕穿透黑暗的生存夜空的希望之光, 这种希望之光又不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承诺, 她如同一年一度如期而至的元宵、秧歌一样, 成了支撑人们生活下去的理由。从而成为人们苦难生活的救赎。”[9]迟子建的小说正是这样, 字里行间流露着的温情和诗性之爱, 从而打动人心, 让人回味无穷。

迟子建的文学创作, 正是带着这样强大的审美功能, 才让我们感受到她的诗意灵性和温暖如光的人文关怀。她的小说如同润物细无声的细雨, 点滴浸润着人们的心田, 使那些被现实人生重负挤压得干枯、扭曲、冷漠、坚硬、丑陋的灵魂重新变得滋润、健康、温馨、柔和、美丽。这正是迟子建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独特之处, 也是她的作品耐读和受人喜爱的原因。

参考文献

[1]方守金, 迟子建.自然话语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文艺评论, 2001 (3) .

[2]方守金, 迟子建.自然话语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文艺评论, 2001 (3) .

[3]迟子建.我说我.假如鱼也生有翅膀.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200.

[4]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自序) .雾月牛栏, 华文出版社, 2002.

[5]於可训.主持人的话.小说评论, 2002 (2) .

[6]迟子建, 周景雷.文学的第三地.当代作家评论, 2006 (4) .

[7]迟子建.谁饮天河之水.北方的盐,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6:238.

[8]吴义勤.狗道与人道——评迟子建长篇小说《穿过云层的晴朗》.当代作家评论, 2004 (3) .

我见过那样一双悲天悯人的眼睛 第5篇

这天又传来消息,说是要枪毙一个恶毒攻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现行反革命分子,我当然又早早地在那个老位置等着。到下午一点半,车队才缓缓开了过来。通往刑场的那条狭窄的单行道两边挤满了男女老少。

犯人被押下车。我看见他很年轻,打红勾的布告上说他二十二岁,高高的个子,身材长得比芭蕾舞演员还要匀称;那时的犯人都要剃成光头,他不知怎的却还留着一头乌黑的长发,白衬衫,蓝长裤,一张很单纯、很秀气的脸,尤其是那双眼睛,竟然像婴儿一样清澈、明净,最使我疑惑的,是他脸上的表情,以前那些犯人被押下车时,不是满腔愤恨,就是一片茫然,当然,也有吓得魂飞魄散,像死猪一样被拖起走的,但他却是满脸怜悯的神情,好像我们这些看客倒成了一群被送往屠宰场的羔羊。

夹道围观的人群踮起脚来看,吊起颈子来瞧,削尖脑袋往里钻,突然,一个小孩被挤出人群,摔倒在离他只两三步远的路中间。人们一下子愣住了。整个世界也一下子静止了,凝固了。人们紧张地盯着眼前的场面。那孩子也吓得目瞪口呆魂飞魄散。我以为犯人会从孩子身上踩过去,或者狠狠踢上两脚,反正总是个死嘛!没料到他彎下腰,竟想去把孩子扶起来。他忘记自己的双手已五花大绑被捆得紧紧,当他意识到这一点时,身后的押解人员一把揪住了他的头发。他疼得呲牙裂嘴。一个老头把孩子拖回了人群。他望着那个摔得流出了鼻血的孩子满脸愧疚。我还清楚地听见他小声对那个孩子说,真、真对不起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喜欢看热闹了。只要有热闹的场面,就远远地躲开。

他是带着一种异样的微笑走上刑场的。那神情,我后来只在一只梅花鹿的脸上见过。

听人说,行刑的人要他跪下,他不肯,一脚把他踹倒,他又站了起来,一个年纪大的“监斩官”上前对他说,天父地母,你马上就要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难道不应该跪下请她接纳吗?更何况你的一生就这么半途而废,辜负了母亲的期望,还不赶快跪下请罪?他一愣,老老实实的跪下了,但刚跪下,又向旁边挪了个位置,“监斩官”感到奇怪,上前去查看,原来那儿有一群蚂蚁正在搬家

三十年后,有人在报纸上写文章颂扬他,赞美他,作者正是当年写文章揭发他,批判他的那一位。

悲天悯人范文

悲天悯人范文(精选5篇)悲天悯人 第1篇关键词:金基德,电影,悲天悯人一、画风唯美金基德导演的大部分影片都拥有唯美宁静的影像风格,这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