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精选4篇)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第1篇

《归园田居》(其三)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安全 教育

内容

交通安全

缺席学生

重点

品味语言,难点 体味诗歌的内涵。

关键

背诵诗歌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法

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过程 教师设计

学生活动

课前展示:《湖心亭看雪》相关知识。

两名学生主持,各组准备:

创境激趣: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学生感受

自主学习,展示汇报:

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引导并明确: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4.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各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汇报,实践创新: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给优胜组以热烈的掌声鼓励

板书设计:

田园生活——热爱归隐农村——自豪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使至塞上》王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安全 教育

内容

交通安全

缺席学生

重点

品味语言,难点

体味诗歌的内涵。

关键

背诵诗歌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法

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过程 教师设计

学生活动

课前展示:古诗背诵,看谁背的好背的快!

两名学生主持,各组准备:

创境激趣: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他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学生感受

自主学习,展示汇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2、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4、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各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汇报,实践创新: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崭新的面容、纯朴自然的诗风为我国诗歌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以至使“田园诗”从此成为一个流派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经久不衰。

给优胜组以热烈的掌声鼓励

板书设计: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渡荆门送别》李 白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

安全 教育

内容

食品安全

缺席学生

重点

品味语言

难点

体味诗歌的内涵。

关键

背诵诗歌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法

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过程 教师设计

学生活动

课前展示: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学生竞背。

两名学生主持,各组准备:

创境激趣: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学生感受

自主学习,展示汇报: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3.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明确: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c.“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赏析: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

各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汇报,实践创新:■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略

给优胜组以热烈的掌声鼓励

板书设计:首联:远渡的地点,此行的目的——颌联:写景(远)颈联:写景(近)——尾联:抒情(思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登岳阳楼》陈与义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安全 教育

内容

运动安全

缺席学生

重点

品味语言

难点

体味诗歌的内涵。

关键

背诵诗歌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法

诵读法,教师点拨

学法指导

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过程 教师设计

学生活动

课前展示:上节课内容。两名学生主持,各组准备:

创境激趣: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之交的大部分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也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记其事,本诗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学生感受

自主学习,展示汇报: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诗是一首言诗。全诗紧紧围绕“”字展开。

2.欣赏: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处着笔(二选一:A.大B.小),将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帘旌不动夕阳迟”,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xǐyǐ湖山欲暮时。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

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齐读背诵

各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汇报,实践创新: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略

给优胜组以热烈的掌声鼓励

板书设计:首联:——颌联:颈联:——尾联:

课后反思: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第2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

1.诵读,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重点

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诗词的意蕴

诵读法、体味联想法。

1.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2.教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2课时

同学们,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两位古代著名的诗人,其中的一位你们在前面的课文中已认识了,他是陶渊明,而另一位,同样也是田园山水诗的高手——王维。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居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 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练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不多,然而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1.《归园田居(其三)》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第二年,其时诗人正过着“躬耕自居”的隐居生活,《归园田居》五首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旧居、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2.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一)《归园田居》(其三)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分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2.自由背诵。3.检查背诵。(二)《使至塞上》

1.教师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导入。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3.竞背该诗。4.抽查背诵。

1.朗读《归园田居》(其三),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但使愿无违”的“愿”指什么? 指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3.请同学描绘诗的意境:要求用现代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本诗的内容。4.齐读齐背,体味诗意!5.赏读《使至塞上》。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作者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代的边关,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少数民族地区。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的沙漠浩瀚无边,烽火台燃起的那股浓烟,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劲拔坚毅。那横贯沙漠的黄河上,落日正圆。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无人行,直到萧关才遇到骑马的侦察兵。侦察兵告诉我,河西节度使还在最前线的燕然山。

6.这首五律诗写作者奉命出塞赴边宣慰,查访军情,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沙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融合起来写,写得气势雄浑,充满诗情画意。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家乡,对家乡的爱,是每个离开家乡、暂居他乡的人不变的情感,爱乡、思家,是许许多多作品的主题,在这些作品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一颗特别耀眼的明珠,现在,就随我一起欣赏它吧。

1.李白(701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威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两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磷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之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独特风貌的诗人。他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李白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有《李太白集》。

2.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京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京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音节响亮,形象丰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没有鄙俗,口语化略无平淡,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技巧方面,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诗人成就要大,无愧于江西诗中的改革派。

唐开元十四年(726年),诗人李白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渡 荆门送别》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舟中吟送的。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也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时,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一起伤感国事,借酒浇愁,写下数诗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1.(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学生讨论、交流

(1)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浓浓的乡思。2.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课下赏读杜甫的《登岳阳楼》,谈谈陈与义的律诗风格。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歌是陈与义学杜的成功之作。此诗颔联令人自然想起杜甫《登岳阳楼》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表现的宽阔宏伟的意境。颈联效法杜甫《登高》诗的笔法,同样也是表现“万里来游”、“三年多难”的漂泊不定的生涯,抒发离乡背井的感慨。但诗人并不生搬硬套,而是用“万里”、“三年”作对,既写出了逃难的路途遥远,又指出了逃难的具体时间,说明诗人学杜而不拘泥于杜,他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注意从切身感受出发,从具体情境出发,加以创新,自成一格,故能高出当时诸家一筹。

1.《渡荆门送别》解读。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落笔新奇有致。李白从五岁至二十五岁,一直在四川读书、学剑、游览山川名胜,此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过三峡,直向荆门外驶去,来楚国游览。首联虽是平叙事实,却遮掩不住诗人内心隐隐的激动。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形象描绘了渡荆门后长江两岸的壮阔景象: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渐渐消失了,一泻千里的江水奔入辽阔无际的原野,滔滔东流。写景中蕴含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具体写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 的江水中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这一联与颔联,把生在蜀中的人初次出蜀,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奇观感真切地写了出来。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写作者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字意为“仍然、照旧”,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5)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诗歌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想象瑰丽,不愧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中的江水形象,自然美附上人情美,给人一种美感享受。全诗以“渡远”为始,以“送行”为结,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溢着远别壮游、心胸开朗的舒畅激情。

2.《登岳阳楼》(其一)解读。

(1)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帘旌:楼上的帷幔、旌旗一类。这两句,上句写岳阳楼的地处形势,下句是说楼上冷清闲寂。

(2)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吴蜀横分地:地处吴、蜀之间。三国时东吴、蜀汉帝在湖北荆州一带进行争夺荆州战,岳阳为东吴屯兵之地。写出诗人登上岳阳楼,面对洞庭浩瀚汪洋的不凡气势,触景伤情。

(3)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凭危:凭高,这里指登楼。这两句是说,靖康元年(1126年)以来,自己从河南陈留避乱南奔,辗转至此,已行程万里,这三年中,备尝艰辛,于此登高望远,不禁感慨万千。化用了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楼》中“万方多难此登楼”的句意。

(4)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沧:青。“无限悲”明示了胸中悲情涌动,悲如“一江春水”,以静景反衬生活转徙不安,景之静难平胸中激荡之悲情。

1.陶渊明归隐山林之后,终于卸去了奔波官场、疲于应付的沉重的心理包袱,南山下的劳作,虽然辛苦,却是苦中有乐,苦中能寻找到曾经失去的自我。实现了自我,不必与世俗同流合污,也就“但使愿无违”了。此句应是诗眼,突出了诗人厌恶混浊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美,而这种迥异流俗的精神,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尤为难能可贵,试问,有几人愿意辞官,宁可过着躬耕自足的生活?几千年来,陶渊明都被人尊为隐逸诗人,但他身上体现的不愿向黑暗妥协的勇气也许更是我们应当学习的。

2.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只以寥寥的10个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由烽烟、夕阳、黄河组成的大漠景观图,这可以说是发前人所未发。而联系这首诗的背景可以知道,王维虽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实际上是受到了排挤,此时他的心情是孤寂幽愤的,而通观全诗,他的这种孤寂幽愤却巧妙地融入了对大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的描写中,可谓含蓄之至。也可以看出诗人是善于自我排遣的,他虽然处于孤寂的情绪中,却依然敏锐地观察到了大漠风景的奇丽和壮观,能够及时地捕捉到这种景象,这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有发现美的精神。

3.在诗的王国里,送别诗恐怕占据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这些送别诗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别具一格,因为送别作者的并不是人,而是那在作者眼中似乎有情有义的江水,这给人的感觉可谓耳目一新。

其实这种从对面着笔的手法常常受到诗人们的青睐,很多诗人在表达自己对人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时,往往不说自己如何想念,而是从对方入手,比如杜甫的“今夜郧州月,闺中 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还有贺铸的《鹧鸪天》:“空窗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等等。这就是诗人的创造,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创新精神,将它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

4.几千年前就有人告诉我们:“诗言志。”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古代的诗人们,尤其是不幸生于乱世的诗人们,在诗中往往将个人身世之悲,国破家亡之痛融合在一起,抒发了痛极、哀极的情感,令无数后人读之感慨万分。

也许有人认为这些表现家国之悲的古诗已经距今太远,读了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虽然时过境迁,这些诗人们的悲哀早已随着历史随风飘去,可这种感情却是共通的,在山河破碎、身世飘零之际,谁没有这种切肤之痛呢?现在我们读这些诗,仿佛能够感觉到诗人在创作时的所思、所想、所感。体会出这种感情之后,也许身处于安定、和平环境生活中的我们才会更加懂得珍惜。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向我们描述了他的躬耕生活,全诗有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王维的《使至塞上》作于赴边途中,第一、二两句写自己来到“塞上”的原因;第三、四两句将自己比喻为随风而去的蓬草和振翅北飞的大雁;第五、六句描写了大漠中的奇丽风光;最后两句写侦察兵告诉“我”的话。

3.《渡荆门送别》主要有两层意思:作者李白出蜀至荆楚地时见到的壮观景色;从景物着笔,表现自己对故乡的留恋。

4.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写作者登上岳阳楼及见到的景色;后四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归园田居》(其三)用语平淡自然,诗意浓郁丰绮。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朴素如随口而出。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使至塞上》

比喻贴切生动,遣词精妙传神。

“蓬”“雁”多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诗人身为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也以“蓬”“雁”自比,曲折地表现出内心的抑郁和激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孤”“直”“长”“圆”等字都用得逼真传神。

《渡荆门送别》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瑰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几句是描写眼中所见之景,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美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含长江中游万里山势和水流的景象,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登岳阳楼》(其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全诗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抒情,景因情生,情因景生,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先写景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接着诗人怀古伤今,借景抒情,使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种种感慨 寄寓景中。又通过自己的经历“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使感情的表现达到了高潮。这时,诗人突然笔锋一转,以两句景物描写结尾,至此情景交融达到了顶峰,使得全诗含蓄深远,意味无穷。

种豆锄草辛勤劳作

归园田居夕露沾衣

无违意愿——甘愿归隐出使经历景色雄浑使至塞上 边塞风光意境开阔

叙事 船过荆门山、江

 渡荆门送别写景月、云抒情 思乡之情洞庭湖周边景象——夕阳西下登岳阳楼

日暮登楼抒发感慨——伤时感怀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第3篇

第一课时: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目标定向: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一、入境生趣。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操,可以叫“私谥”。

二、自学生疑。

1、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1

三、教师释疑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四、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 王维

目标定向: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自学生疑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了解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教师释疑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四、拓展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五、迁移探究

1、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2、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第三课时 渡荆门送别 李白

目标定向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德育目标

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教具准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渡荆门送别》,唐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李白,字太白,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号青莲居士。

二、自学生疑

1、学生自读,初步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师释疑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这一联中的“随”、“尽”、“入”三个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 5 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8、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五、总结。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说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乡”。

第四课时 登岳阳楼 陈与义

目标定向: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

1、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二、诗歌赏析

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三、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四、〖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五、迁移链接

(一)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岳阳楼的名联:

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课程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在上新课之前,请同学回顾一下,有没有学过下面几类诗,如果有,试试背背。

1.边塞诗 2.写景诗 3.送别诗 4.游记诗 5.思乡诗

二、诵读练习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 3.学生齐读 4.自由诵读 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三、作者简介 背景探寻

1.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1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

2.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3.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4.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这首诗是李白初游楚地之作。它以清新飘逸的笔触,描绘了沿江东下所见到的新奇景象,抒写了诗人从蜀中初到平原的喜悦心情和宽广胸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句用语奇妙,用阔大意象表现心中喜悦与豪情,历来被称为不朽佳句。末句写因江水而产生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却又鲜明地反映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乐观向上的精神。

四、诗作赏析

1.《归田园居》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全诗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2.《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明确: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诗中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3.欣赏《使至塞上》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讨论明确: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4.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讨论明确: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诗中“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写景的。

欣赏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 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

5.比较欣赏《归园田居》《游山西村》的异同。

同:《归园田居》《游山西村》都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都选择一天的农家生活剪影,都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异:《归园田居》是五言古诗,写了田园的劳作之乐,平淡而又富有情趣,朴素的语言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意诀官场、热爱田园、回归田园的意愿。风格质朴醇美。

《游山西村》是七言律诗,写自己在村民家做客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展示了农村特有的人情美、风物美、民俗美,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诗人虽赋闲在家,但仍有志报效国家,所以仅有重游想法,并无归隐之意。)诗风自然闲适。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精选4篇)八年级上册诗四首教案 第1篇《归园田居》(其三)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