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范文
斑点叉尾范文(精选10篇)
斑点叉尾 第1篇
1 池塘条件
池塘一般要求为长方形,东西走向,面积最好为3667 m2~10667 m2,水深1.6~2.0 m,池底平坦,无淤泥或少淤泥,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
2 鱼种放养
2005年底,在放养前把池塘水先抽干,挖出过多淤泥,让池底冰冻日晒,使池塘土质疏松,以减少病害生物。鱼种下塘前半个月左右的时间,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使用量为60 kg/667 m2, 3 d后,施鸡粪等有机肥500 kg/667 m2,以培养浮游生物,消毒7 d后即可放鱼。
鱼种放养前,在水温10℃~15℃时,用3%~5%的食盐溶液浸泡5~10 min,以增强斑点叉尾鮰对疾病的抵抗力,防止或减少水霉病的发生。
3 放养模式
斑点叉尾鮰的养殖主要采取8︰2的模式,即主养斑点叉尾鮰占投放量的80%,搭配鲢鱼占投放量的20%。每667 m2放养体长15~20 cm斑点叉尾鮰500~800尾,共放养3 200尾,放养体重25 g/尾左右鲢鱼600尾,鱼种放养在春季4月底前完成。
4 饲料管理
斑点叉尾鮰是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摄食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和大型藻类,人工养殖条件下各种配合饲料都能摄食。斑点叉尾鮰需要的蛋白质含量大概在32%~36%,营养要求全面,青饲料以鲜嫩水草和旱草为主。有机肥以畜禽粪便等发酵的农家肥为主,无机肥主要是碳铵、尿素和磷肥。
养殖试验中采用鱼粉、玉米、麦麸、米糠等原料,适量加入无机盐、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剂配制成颗粒状饲料。为提高饲料利用率,随着鱼体的生长适时调整颗粒粒径,各种配料的粉剂在0.35~0.5mm之间,以便充分消化吸收。养殖初期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6%,投料时速度要慢,以引鱼体集中上浮吃食。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的摄食等情况进行控制掌握。斑点叉尾鮰喜欢弱光摄食,所以开始驯化投喂时间以黎明和傍晚为好,每天2次,通过10~15 d驯化后,以每天8:00和17:00定时投喂。坚持“四看”和“四定”原则,即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四定”就是定位,定时,定量和定质。
5 水质调控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疾病发生,斑点叉尾鮰对低氧耐受能力相对较差,为了防止浮头和泛池,要及时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7-9月每隔半月换水1次,换水量30 cm。水色变浓、透明度小于25cm时,应及时冲注新水。5-8月池水保持最高水位(2 m左右),透明度控制在20~30 cm。每月使用生石灰10~15 kg/667 m2全池泼洒,使池水呈微碱性,以利于鱼类的生长和疾病的防治。
6 鱼病防治
鱼病的防治工作是池塘养鱼的重要环节。除定期消毒外,还应坚持不投喂变质饲料。近几年主要出现的疾病及其防治如下:2007年3月,发现了小爪虫病,及时使用高锰酸钾溶液全池泼洒,同时将胡椒粉1 250 g、干姜500 g混合加水煮沸后全池泼洒,最后控制了病情的发展,如果仅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效果不理想。对于常见的寄生虫疾病,使用硫酸铜进行防治能得到控制。
斑点叉尾 第2篇
斑点叉尾t网箱健康养殖病害综合防治
斑点叉尾鲴网箱健康养殖主要病害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疾病和非寄生性疾病三大类,特别是养殖后期9~10月,以指环虫为主的寄生虫疾病引起的烂鳃死亡尤为严重,给养殖户带来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作 者:习宏斌 谢美珍 邹文岗 廖年根 作者单位:峡江县水产局,331409 刊 名:江西水产科技 英文刊名:JIANGXI FISHERY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1) 分类号:S9 关键词:斑点叉尾 不同模式池塘主养试验 第3篇
一、材料与方法
1. 池塘条件
选择3种池塘进行养殖试验,第一种是面积较小、蓄水较浅、淤泥较厚的池塘,第二种是面积较大、蓄水较深、淤泥较少的池塘,第三种是面积较大、蓄水较深、淤泥较厚的池塘,试验池塘分别位于赣州市水产研究所老所部和良种繁育中心,交通便利,地势开阔,环境安静,光照充足,进排水设施齐全,各池塘均配有1.5千瓦叶轮式增氧机1台。养殖用水为井水和河水,水质清新,无任何污染,溶氧为5~6.5毫克/升。鱼种下塘前10天左右,每亩池塘留水20厘米,用100千克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3天后加水至0.5米,第七天加水至1.2~1.5米。池塘详细情况见表1:
2. 鱼种放养
试验鱼种为自己培育的春片鱼种,种质符合斑点叉尾 生物学形态特征及无公害种质标准的要求,体质健壮、体灰色一致,体表光滑,黏液丰富,体两侧有不规则的斑点,无损伤、无疾病、无畸形,规格基本整齐。鱼种放养前用3%食盐水消毒3~5分钟。2006年两口试验池塘的斑点叉尾 鱼种放养密度为1000尾/亩,2007年4口试验池塘的斑点叉尾 鱼种放养密度为1500尾/亩,同时套养部分鲢、鳙鱼和彭泽鲫。放养时间分别为2006年1月10~12日和2007年1月25~28日。具体情况详见表2:
3. 饲养管理
①饲料与投喂。2006年试验所用饲料为沉性鲫鱼颗粒料,饲料直径为2~4毫米,粗蛋白含量30%~35%,鱼种下塘后的前两个月投喂破碎料,粗蛋白含量35%,以后逐渐调整饲料颗粒直径和粗蛋白含量。2007年试验所用饲料为浮性的斑点叉尾 专用料,粗蛋白含量32%~35%,饲料直径为2~4毫米,每天按鱼体重的3%~5%分两次投喂,上午8~9时1次,下午5~6时1次,用投饵机投饲。根据天气状况、鱼的吃食情况、水质好坏灵活调整投饲量。②水质管理。前期水深1.2米左右,4月份以后逐渐提高水位,每10天左右加水1次,每次15厘米,到7月份池塘水位达到最大。7~10月,每个月充换水1次,用20毫克/升生石灰全池泼洒1次。定期增氧,使池水溶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晴天中午开增氧机1~2小时,阴雨天下半夜持续开机增氧到天亮(或鱼不浮头为止)。斑点叉尾 商品鱼养殖阶段一般不施肥,且要注意外来生活污水不能流进池塘,以免影响鱼的品质。③鱼病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用20毫克/升生石灰、1.2毫克/升漂白粉、0.3毫克/升二氧化氯交替全池泼洒。杀虫剂注意不能选用敌百虫等对 鱼敏感的药物。在整个试验期间,没有发生严重的病害。
二、结果
试验结果详见表3、表4。
三、分析与讨论
1. 池塘条件对斑点叉尾 生长的影响
由试验结果可知,面积较小、蓄水较浅、淤泥较厚的1、3、4号池塘商品鱼平均规格0.73千克/尾,面积较大、蓄水较深、淤泥很少的2、5、6号池塘商品鱼平均规格0.75千克/尾,差异极小。1、3、4号池塘斑点叉尾 平均产量为911.2千克/亩,2、5、6号池塘斑点叉尾 平均产量为950.2千克/亩,有一定差异,但2、4、5、6号塘斑点叉尾
平均产量比1、3号塘高100.9千克/亩,平均相差11.8%。1、3、4号池塘斑点叉尾 平均存活率为89.3%,2、5、6号池塘斑点叉尾 平均存活率为94.7%,两者相差5.4个百分点。但密度较大的3、4号塘鱼种存活率与其他塘相比,有较大差异。因此,我们认为,池塘条件对斑点叉尾 的产量、存活率有较大影响,但对商品鱼规格几乎没有影响。
2. 池塘条件对养殖效益的影响
由实验结果可知,面积较小、蓄水较浅、淤泥较厚的1、3号塘平均亩利润为2386.9元,其他4口塘平均亩利润为2933.4元,相差546.5元,1、3号塘要低18.6%,差异显著。
3. 池塘条件对商品鱼品质的影响
我们对商品鱼鲜鱼进行烹饪加工,发现淤泥厚的1、3、4号池塘的鱼泥腥味(异味)较重,而淤泥极少的2、5、6号池塘的鱼则基本没有异味。经过市场调查,我们也发现有类似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淤泥多的池塘池底有机质较多,营养物较丰富,更容易产生蓝绿藻等与异味有关的藻类。要控制这些藻类,可采取的办法有:①选择淤泥极少的壤土硬底质或沙砾底质池塘;②常充换水或微流水,不施肥,控制蓝绿藻的过度繁殖;③放养一定数量的单性罗非鱼。
4. 放养密度与商品鱼规格、产量和效益的关系
本试验设计了每亩放养斑点叉尾 1000尾和1500尾两种密度,1、2号塘为每亩1000尾,3、4、5、6号塘为每亩1500尾。结果表明,1、2号塘斑点叉尾 商品鱼平均规格为0.89千克/尾,每亩产量为849.5千克,每亩利润为2623.4元;3、4、5、6号塘斑点叉尾 商品鱼平均规格为0.7千克/尾,每亩产量为965.1千克,每亩利润为2895.4元。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商品鱼规格变小,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养殖效益也提高。由于该鱼喜欢集群,适合较高的密度,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建议斑点叉尾 放养密度为1200~1500尾/亩,以获得较好的养殖效益。
5. 饲料种类对饲料系数的影响
本试验2006年使用沉性颗粒料,2007年使用浮性颗粒料,饲料系数分别为:1号塘1.81、2号塘1.92、3号塘1.57、4号塘1.52、5号塘1.62、6号塘1.65,沉性料的饲料系数平均为1.87,浮性料的饲料系数平均为1.59,差异显著。从每千克斑点叉尾 商品鱼的饲料成本来看,沉性料为6.05元,浮性料为5.99元,两者差异极小。在两者饲料成本相接近的情况下,为避免污染水质,建议使用浮性料为好。
四、小结
经过试验,池塘主养斑点叉尾 的理想模式是:池塘面积2~5亩,池塘底质为黏土硬底质,淤泥厚度≤10厘米,或选择有微流水的鹅卵石沙砾底质池塘。斑点叉尾 鱼种放养密度1200~1500尾/亩,占鱼种放养总量的80%以上。投喂浮性饲料,每亩斑点叉尾 产量可达900千克以上,产值可达1万~1.4万元,利润2100~3200元,比养殖常规鱼类高1~2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且商品鱼品质较好。在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保证商品鱼的品质和掌握适当的规模,要大力培育本地市场,扩大活鱼的销售量,并发展斑点叉尾 加工业。
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技术 第4篇
1 鱼塘清整与消毒
冬季成鱼捕捞后, 将池水放干, 对池塘进行清整, 清理池底多余的淤泥, 一般留10 cm左右的厚度即可, 将池底充分曝晒。在放养种苗前15 d左右, 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 可有效地消灭致病菌、寄生虫及孢子等, 降低侵袭性病害的发生率, 同时可改善池底土质[1]。
2 种苗消毒
在鱼种入塘前严格消毒, 用2%~4%食盐水浸浴5 min或用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30 min。在鱼种下塘15 d后, 用1.0~1.5 mg/L漂白粉泼洒1次。
3 水质调节
每20 d使用生石灰全池泼洒, 进行池水消毒和改良水质。同时, 应根据水质情况不定期使用水质净化剂改良水质, 饲料中定期添加多种维生素, 保持养殖水体的“肥、活、绿、爽”, 预防鱼病发生。
4 加强管理
每天坚持巡塘, 观察水质、水色和鱼的活动情况。发现死鱼及时捞出, 埋入土中。渔具要浸泡消毒, 可用2%~4%食盐水浸泡5 min, 或用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30 min。在49月疫病高发季节, 在食台或食场的周围用漂白粉对水泼洒, 每月2次, 预防鱼病发生[2]。
5 常见鮰鱼疾病防治
5.1 鮰鱼病毒病
引起鮰鱼病毒病的病原为鮰疱病毒I型, 通称斑点叉尾鮰病毒, 发病季节主要是水温在20℃以上的夏季。主要症状:皮肤及鳍基部出血, 腹部膨大, 腹水增多、淡黄色, 鳃丝苍白或淋血, 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 病鱼常驻垂直悬于水中或打转。解剖检查, 肌肉、肝、肾、脾等组织出血, 脾脏通常肿大变黑, 肠灰白无食等病理状态[3]。
防治方法: (1) 用0.1 mg/L强氯精全池泼洒1~2次; (2) 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板蓝根和“三黄粉”1 kg, 同时每天用病毒灵100 mg/kg体重制药饵, 连续投喂5~7 d。
5.2 鮰鱼肠道败血病
该病的病原为爱德华氏菌, 主要在春、秋季高发, 发病适温22~28℃。主要症状:慢性感染, 最显著现象是位于两眼之间的头顶中部被腐蚀成一个洞, 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 外部如针状的创伤, 深入到肌肉。在10~15 d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息气味。
防治方法: (1) 定期消毒水体环境, 用0.2~0.3 mg/L二氧化氯或1 mg/L PV碘液全池泼洒; (2) 在每吨饲料中添加“三黄粉”和五倍子、大青叶1 kg, 连续用药5~7 d。
5.3 鮰鱼柱形菌病
引起该病的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水温高于20℃时最易流行。主要症状:发病初期病鱼头部、体表稍有充血溃烂, 病情严重时, 病灶部位皮肤完全烂掉, 露出肌肉。被感染的鮰鱼鳃常发褐坏死而扩展至基部烂鳃, 病鱼可因败血病而死亡。
防治方法: (1) 用0.2~0.3 mg/L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每天1次, 连用2 d; (2) 用苦参、大黄、穿心莲、大青叶拌饵内服, 每吨饲料加入0.8 kg, 连用5~7 d。
5.4 鮰鱼肝胆综合症
主要症状:病鱼肝脏发白、粉红、土黄色、黄褐色、紫黑色、花色等。肝脏萎缩, 或网状, 或肿大, 或腐烂成小块状。脾脏发褐, 胆变大, 或外披银膜, 胆汁变黑, 或变红, 胆囊萎缩。
防治方法: (1) 合理配制高颗粒饲料, 力求营养平衡; (2) 提高饲料中VC、VE和氯化胆碱含量; (3) 发病期间可内服中草药, 每吨饲料中加入龙胆、柴胡、甘草粉、茵陈等0.5 kg, 连喂7~10 d。
5.5 鮰鱼小瓜虫病
病原为多子小瓜虫, 流行时间主要在春、秋季, 流行水温一般在15~20℃。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 100 g以下的苗种感染率极高, 尤其在鱼种下池初期体质未恢复或因管理不当鱼体质较差时感染率极高。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 几天内可使鱼全部死亡。鱼体寄生大量小瓜虫时会引起鱼类的极度不安, 鱼体易擦伤而继发引起皮肤溃烂。因此, 小瓜虫病常与溃疡病并发。
主要症状:病鱼体质差, 反应迟钝, 游动缓慢, 鱼体消瘦, 病鱼体色发黑, 体表还有许多小白点。病鱼皮肤、鳍条上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 肉眼可见, 部分病鱼眼角膜已变白, 经镜镜检可见小瓜虫幼体或成体, 寄生严重的鱼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灰白色的膜。病情严重的鱼鳃丝发白, 且溃烂, 黏液多, 镜检鳃丝上附着大量硅藻。解剖观察, 肠道内常充满透明液体或黄色黏液, 肠管透明无食等病理状态[4]。
防治方法: (1) 鱼种驯化摄食时, 营养一定要充足, 饲料蛋白质需求量为32%~35%; (2) 用0.4 mg/L二溴海因进行全塘泼洒, 并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和VC; (3) 采用中草药治疗, 用辣椒和生姜按2∶1比例煮水泼洒, 采用干辣椒15 kg/hm2、生姜7 500 g/hm2煎煮成300 kg/hm2汁水泼洒, 连续3 d, 视病情确定用药量; (4) 鱼病控制后, 用生物制剂全塘泼洒。
参考文献
[1]王硕文.斑点叉尾鮰常见病害的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3) :318, 321.
[2]廖城珍.斑点叉尾鮰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模式[J].科学养鱼, 2011 (12) :31.
[3]黄利.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对策[J].渔业致富指南, 2011 (20) :65-66.
斑点叉尾 第5篇
关键词:宽督车轮虫;乌鳢;扬子拟车轮虫;斑点叉尾;形态特征;分类
中图分类号: S94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285-02
乌鳢(Channa argus)是我国著名的经济鱼类之一,我国曾报道过少量寄生在乌鳢鳃上的车轮虫[1-3],世界上其他地区还未报道过在乌鳢身体上的寄生车轮虫。本研究采集的样本中,宽督车轮虫感染率70%,在涂片标本上,有的1个显微镜视野可见到3~5个宽督车轮虫标本。
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经济鱼类(1985年从美国引进原种进行驯化,于1989年繁育成功),属鲇形目(Siluriformes)北美鲇科(Ictaluridae)真属(Ictalurus)鱼类,它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肉质上乘等优点。寄生于斑点叉尾身体上的车轮虫,我国已经发现有矩形车轮虫(Trichodina rectangli Chen&Hsieh,1964)[4]、叉尾变钩车轮虫(Heterobladetrichodina punctatus Hu,2011 )[5]、圆钩拟车轮虫(Paratrichodina rotundiformis Tang,Zhao and Liu,2012)、柯氏拟车轮虫(P. corlissi Lom&Haldar,1977)[6]。国外发现寄生在叉尾身体上的车轮虫有富氏车轮虫(T. fultoni Davis,1947)[7]、异齿车轮虫(T. heterodentata Duncan,1977)[8]、盘状车轮虫(T. discoidea Davis,1947)[9]。本研究采集的样本中,扬子拟车轮虫的感染率80%,在涂片标本上,有的1个显微镜视野可见到10~15个扬子拟车轮虫标本。
1 材料与方法
寄主乌鳢和斑点叉尾于2013年采集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用寄主的鳃作涂片,用甲基绿-派洛宁进行活体染色,以显示车轮虫的细胞核结构。大多数涂片自然干燥后,用国际统一的干银法染色[10]显示车轮虫的附着盘结构和口围绕度。显影后自然干燥,再用高浓度乙醇脱水,用中性胶封片制成永久装片。用凤凰PH50-3A43L-A显微镜观察,借助MC-D500U(C)在100倍油镜下拍摄显微照片。车轮虫形态学特征的描述根据Lom倡导的“统一的特定方法(uniform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system) ”[11]进行;车轮虫附着盘中的齿体定位描述则依据Basson等提供的从车轮虫附着盘中央引线至齿钩边缘的“定位描述法”[12]进行,如图1所示。齿体定位图借助于CorelDRAW X4绘制,用CorelDRAW X4的标注工具测量数据[13],用Microsoft Excel 2010统计数据,一般数据统计模式为:min~max(x±s),即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幅线数和齿体数统计模式为:min~max(mode),即最小值~最大值(众数)。
小核相对于大核的位置,采用Lom于1958年引用的Dogiel于1940年提出的标准[11],即:+y位,小核在大核一臂的外侧;-y位,小核在大核臂端的对立侧面;-y1位,小核在大核一臂的内侧。
2 结果与讨论
2.1 宽督车轮虫
2.1.1 分类 门:纤毛门(Ciliophora);科:车轮虫科(Trichodinidae);属:车轮虫属(Trichodina);种:宽督车轮虫(Trichodina kwando Van As&Basson,1992 )。寄主:乌鳢(Channa argus);寄主科:鳢科(Channidae);寄生部位:鳃。采集时间为2013年5月,采集地为四川泸州(28°51′20.41″N,105°23′25.43″E)。
2.1.2 描述 中等大小的车轮虫,身体直径32.2~45.0(40.2±3.9) μm,附着盘直径25.2~37.8(33.0±3.9) μm,齿环直径15.2~25.0(20.8±2.8) μm(图2)。缘膜宽6.1~8.8(7.2±0.7) μm,齿体数20~22(21)个,幅线数7~8(7)条,齿体纵长10.3~13.2(11.7±0.7) μm,齒钩长3.4~4.7(4.1±0.3) μm。齿钩矩形,前端宽阔,外切缘平整,骨突比前缘低,齿钩前缘未触及到y+1轴,钩突不明显,仅部分标本可见,齿钩后缘几乎和齿钩前缘平行,齿钩连接窄而长。齿锥圆形,宽1.2~1.9(1.6±0.2) μm,齿锥顶点距y-1轴超过1/2,x轴上锥形大于x轴下锥形,x轴下锥形几乎平行于x轴。齿棘连接短,齿棘长5.2~6.6(5.9±0.3) μm,棘突不明显,仅少数可见;齿棘较粗,平行于Y轴但齿棘顶点略向后,齿棘顶点圆形(图3-a)。口围绕度375°~387°(381±6)°,细胞核马蹄形,2个端点被弯曲,外径28.3~31.5(29.9±1.6) μm,厚5.5~6.7(6.1±0.6) μm;小核球形,直径5.3~5.4(5.4±0.1) μm,位于-y1位。
2.1.3 讨论 宽督车轮虫是1992年于南非赞比西河的金斯利非洲脂鲤(Micralestes acutidens)以及尖齿小鲑脂鲤(Micralestes acutidens)的鳃上发现并描述的。本研究从乌鳢鳃上发现的车轮虫,从形态和统计数据上都基本与宽督车轮虫相同,只是齿体数略有差异(20~22个VS 25~27个),寄生在乌鳢鳃上的宽督车轮虫齿体数较少。宽督车轮虫是我国的新记录种,也是亚洲新记录种,乌鳢是宽督车轮虫的首记录寄主。
nlc202309010031
2.2 扬子拟车轮虫
2.2.1 分类 门:纤毛门(Ciliophora);科:车轮虫科(Trichodinidae);属:车轮虫属(Paratrichodina);种:扬子车轮虫(Paratrichodina yangtzeus Hu,2008)。寄主: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寄主科:北美鲇科(Ictaluridae);寄生部位:鳃。采集时间为2013年5月,采集地为四川泸州(28°51′20.41″N, 105°23′25.43″E)。
2.2.2 描述 小型车轮虫,圆柱状或圆台状,身体直径25.3~30.2(28.1±1.5) μm、附着盘直径20.0~24.8(23.0±1.4) μm、齿环直径12~15(13.7±0.9) μm (图4)。缘膜宽2.1~3.1(2.6±0.3) μm,齿体数19~23(21)个,幅线数4~5(5)个,齿体纵长5.4~7.9(6.9±0.7) μm,齿长1.9~4.1(2.5±0.6) μm,齿体间排列松散。齿钩长2.5~40(3.1±0.4) μm,齿钩窄镰形,骨突略圆形,比外切缘低,齿钩前缘的齿钩凸点几乎接近y+1轴,钩突明显。齿椎宽0.6~1.4(1.0±0.2) μm,齿椎顶点距y-1轴还不到1/2。棘突不明显,仅少数标本可见。齿棘长1.6~2.9(2.4±0.4) μm,细而直,指向附着盘中央(见图3-b)。口转绕度180°~190° (185±5)°。细胞核大核马蹄形,外径16.8~17.1(16.9±0.2) μm,厚3.6~3.8(3.7±0.1) μm;小核球形,直径2.0~2.4(2.2±0.2) μm,小核-y1位。
2.2.3 讨论 扬子拟车轮虫(Paratrichodina yangtzeus)是2008年笔者在长江中的鲇鱼的鳃上发现、描述并命名的[14]。本研究是从斑点叉尾鳃上取得的车轮虫,在齿体形态和统计数据上基本和寄生在鲇鱼鳃上的扬子拟车轮虫相同,因此被认定为扬子拟车轮虫。斑点叉尾是扬子拟车轮虫的首记录寄主。本研究还说明,斑点叉尾容易感染多种车轮虫。
参考文献:
[1]陈启鎏. 病原体分类[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101-110.
[2]陈启鎏,谢杏人. 淡水鱼类寄生壶形科(Urceolariidae)纤毛虫三新种的描述及科分类问题的讨论[C]//中国淡水鱼类寄生虫论文集.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105-115.
[3]胡银亨,赵元莙,唐发辉,等. 重寄生车轮虫的新分布和再描述[J]. 动物学杂志,2005,40(4):91.
[4]胡银亨,蔡礼元. 矩形车轮虫的再描述[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6):3052-3054, 3116.
[5]Hu Y H. 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Heterobladetrichodina n.g.(Ciliata:Trichodinidae) with a new species from Ictalurus punctatus in China[J].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2011,60(3):334.
[6]Tang F H, Zhao Y J, Liu C N. Two trichodinids of Paratrichodina(Ciliophora, Peritrichida, Trichodinidae) infecting gills of Ietalurus punetaus from Chongqing, China[J]. Afric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iy Research,2012,6(9):2145-2149.
[7]Hoffman G L, Lom J. Observations on Tripartiella bursformis, Trichodina nigra and a pathogenic Trichodinid, Trichodina fultoni[J]. Journal of Wildlife Diseases,1967,3(4):156-159.
[8]Martins M L, Marchiori N, Nunes G, et al. First record of Trichodina heterodentata(Ciliophora:Trichodinidae) from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cultivated in Brazil[J]. Brazilian Journal of Biology,2010,70(3):637-644.
[9]Lom J, Hoffman G L.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some species of Trichodinids (Ciliata: Peritricha) parasitic on fishes[J]. J Parasitol,1964,50:30-35.
[10]Klein B M. The “dry” silver method and its proper use[J]. J Protozool,1958,5(2):99-103.
[11]Lom J. A contribution to the systematics and morphology of endopasitic Trichodinids from amphibians, with a proposal of uniform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J]. J Protozool,1958,5(4):251-263.
[12]Basson L, van As J G. Trichodinid ectoparasites (Ciliophora: Peritrichia) of freshwater fishes of the family Anabantidae from the Okavango River and Delta (Botswana)[J]. Folia Parasitologica,2002,49(3):169-181.
[13]胡銀亨. 用CorelDraw标注工具测量显微标本[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增刊1):198-200.
[14]Hu Y H. Description of Paratrichodina yangtzeus sp. n. (Ciliophora: Trichodinidae) from the freshwater fishes in the Yangtze river, China[J]. Wiadomos'ci Parazytologiczne,2009,55(1):53-57.邹立军,庄远红,龚 婧,等. 翘嘴鳜胚胎发育期间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287-289.
美国斑点叉尾综合死亡症治疗实例 第6篇
1 养殖概况
养殖户王老板, 养殖面积4667 m2, 平均水深2.3 m, 共放养鱼1.6万尾, 平均78 g/尾, 大头鱼苗5 000尾, 平均450 g/尾, 罗非鱼苗7 000尾, 平均25 g/尾。配备3 kW叶轮式增氧机一台, 养殖用水为地面雨水。投喂鱼浮性颗粒饲料 (粗蛋白32%) , 每天投喂两次, 日投饵量60 kg。
2 发病过程
2013年5月7日突然发病, 天气间隔性暴雨, 死亡罗非鱼123尾, 表现为体表有红色小点, 肛门红肿, 摄食量比往常明显增大等, 养殖户4月28日曾用1%阿维菌素溶液全池泼洒杀虫及5月3日泼洒生石灰300 kg进行病害预防等。
3 病害确诊
2013年5月10日上午笔者亲临现场检查。水体水温28℃, pH值7.3, TN-NH30.4 mg/L, N-NO20.10 mg/L, DO 5.2 mg/L, 硬度13 mg/L, H2S 0.001 mg/L。水体藻相以绿球藻、栅藻和小球藻为主, 其次有少量的新月藻和中型螺旋藻等, 水体有少量的异尾轮虫等。病鱼检查:鱼体腹部及躯体两侧有红色小红点, 尾末端微黑色, 镜检鳃部有少量指环虫和车轮虫, 鳃丝肿胀, 解剖可见肾脏肿胀发黑, 肠道之间鱼油白色酸败, 鱼油几乎包埋整个肠道, 肠道内有红色液体, 诊断为细菌引发的出血化水性肠炎、鱼油酸败和病毒性肾炎等造成的鱼综合死亡症。
4 治疗套餐
治疗采取内服外用, 中西结合, 辩证治疗的治疗套餐方案, 每天投饵量降为50 kg。
第14天:100 kg饲料用“胰肾病毒康”200 g, “高稳维生素CAE”350 g, 5%“硫酸新霉素”200 g, “鱼虾康”400 g, 联合拌饲内服4 d。
第5天:“草鲫四病灵”+“多效硫酸铜”按每667m2平均1 m水深各用25 m L+100 m L, 混合化水遍洒治疗。
5 治疗结果
2011年7月18日养殖户反馈治疗效果, 内服第4天死亡8尾, 死亡量明显降低, 水体泼药后停止了死亡, 治疗效果明显。
6 分析总结
鱼为无鳞水产动物, 水体泼洒药物禁止使用过氧乙酸、甲苯咪唑及聚酯类杀虫剂, 防止药害的产生。
泼洒“草鲫四病灵”和“多效硫酸铜”混合液, 不仅可杀灭指环虫和车轮虫, 同时能有效杀菌治疗出血病等, 具有杀虫杀菌的双重效果, 但要注意均匀泼洒和晴天使用。
先内服4 d有效治愈体内病变, 减轻病情, 在鱼体恢复体力后泼洒外用药, 可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 相反, 如果先使用外用药, 很可能因鱼体弱难以忍耐药物的毒性而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内服“胰肾病毒康”主治肿肾, “高稳维生素CAE”起到止血、治酸败和增强体质的作用, 硫酸新霉素主治肠炎, “鱼虾康”广谱消炎, 四药联合内服可相互促效, 达到快速消除综合症的治疗目的。
斑点叉尾鮰常见病害的防治 第7篇
病害发生后, 应正确诊断, 合理用药, 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性和理化特性。根据症状和病原作出正确诊断, 多数疾病的后期会出现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 临床上常见的有车轮虫和细菌混合感染的烂鳃病, 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肠炎等, 这时必须有针对不同病原的治疗方案, 确诊后选择药物, 并采用合理的投药方法。慎用抗菌药物, 如果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性疾病, 必须认识到鱼类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 过分依赖抗菌药物, 而忽视饲养管理及水质环境的改善常常是病害防治失败的主要原因。使用药物后应填写“水产养殖用药记录”。渔药的使用和休药期按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执行, 杜绝使用禁用药物。
1 出血性败血病
1.1 症状
发病初期斑点叉尾鮰各鳍条基部充血, 病情严重时鱼体腐烂, 活动呆滞, 食欲下降至停食, 可导致死亡[1]。
1.2 防治方法
一是用生石灰25 mg/L全池泼洒, 连续3~5 d。二是用卤素类制剂, 按不同种类的用药量连用3 d, 均匀和水泼洒。三是磺胺间甲氧嘧啶 (20 mg/kg) +土霉素 (200 mg/kg) +VC (<20 mg/kg) 与饲料混合后投喂, 每天1次, 连续5~7 d。
1.3 注意事项
一是土霉素勿与铝、镁离子及卤素、碳酸氢钠、凝胶合用。二是生石灰不能与漂白粉、有机氯、重金属盐、有机物混用。
2 细菌性肠炎病
2.1 症状
肛门红肿外突, 轻压腹部有黄色液体外流, 基本停食。
2.2 防治方法
一是用盐酸土霉素55~70 mg/kg体重投喂, 每天1次, 连续7~10 d。二是用大黄5 g/kg体重+黄芩2 g/kg体重+黄柏3 g/kg体重与饲料混合投喂, 每天1次, 连续5~6 d。
2.3 注意事项
土霉素勿与铝、镁离子及卤素、碳酸氢钠、凝胶合用[2]。
3 烂尾病
3.1 症状
病鱼的尾鳍部位腐烂, 严重时尾鳍骨外露, 并导致其他鳍条同时出现腐烂。
3.2 防治方法
一是用大黄150 mg/L+黄芩90 mg/L+黄柏60 mg/L混合煮水全池泼洒或网箱挂袋防治, 每天1次, 连续3次。二是用磺胺甲恶唑100~200 mg/kg混合饲料投喂, 连续投喂5~7d。三是在饲养过程中, 要注意保持池塘中良好水质, 仔细操作勿使鱼体受伤, 定期用20 mg/L生石灰或0.2 mg/L稳定性二氧化氯对饲养池进行预防消毒。另外, 用五倍子1.5~2.0mg/L煎水全池泼洒可预防此病[3]。
3.3 注意事项
磺胺甲恶唑不能与酸性药物混用。
4 小瓜虫病
4.1 症状
病鱼的鳍条布满白点, 严重时全身布满, 引起批量死亡。
4.2 防治方法
一是干辣椒10 g、干姜70 g煎煮水全池泼洒。二是1 m水深用混杀王300~450 m L/hm2对水750 kg/hm2稀释, 均匀泼洒。三是取鱼虫内服净150~200 g用面粉打成糊状搅拌在100 kg饲料中, 粘牢晾干, 按鱼吃食量投喂, 连喂2~3 d。
5 车轮虫病
5.1 症状
寄生于鱼鳃上, 鳃丝充血, 严重时鱼的鳃丝腐烂。
5.2 防治方法
可用0.5 mg/L硫酸铜与0.2 mg/L硫酸亚铁混合液, 或0.7 mg/L硫酸铜, 或15~20 mg/L福尔马林向全池泼洒。也可用苦楝树叶225~300 kg/hm2沤水, 每7~10 d换1次, 有抑制车轮虫繁殖的作用。或用鲜枝叶375~450 kg/hm2, 煎汁全池遍洒。
6 粘孢子虫病
6.1 症状
粘孢子虫主要是侵袭鱼体皮肤、鳃瓣及鳍条, 形成胞囊, 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活动迟缓, 体表产生较多黏液。
6.2 防治方法
一是用15~30 m L/L福尔马林溶液浸洗病鱼30~60 min, 每天1次, 连续5~7 d。二是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使水体中药物浓度达到0.3~0.5 mg/L。三是及时清除病鱼, 将其深埋于远离水源的地方, 做无公害处理。也可口服盐酸左旋咪唑2~4 g/kg体重试治, 每天1次, 连用10~25 d。
7 锚头鳋病
7.1 症状
虫体寄生部位多在鱼体的口腔、鳃部、鼻孔和体表, 病鱼往往烦躁不安, 在水面乱窜。
7.2 防治方法
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使水体中的药物浓度达0.2~0.3 g/m3, 有较好效果。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要根据饲养水温的高低, 灵活掌握用药间隔时间, 如水温为22~25℃时, 每间隔5 d, 要重复用药1次, 并且要连续用药3次[4]。这是因为每次用药只能消灭尚在水体中自由生活的锚头鳋的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 通过不断消灭其幼虫, 方能达到彻底治疗这种寄生虫病的目的。
摘要:介绍斑点叉尾鮰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包括出血性败血病、细菌性肠炎病、烂尾病、小瓜虫病、轮虫病、粘孢子虫病、锚头鳋病等, 以供养殖户参考。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
参考文献
[1]宋萍.斑点叉尾鮰的养殖技术 (下) [J].科学养鱼, 2011 (3) :82.
[2]刘文君.斑点叉尾鮰的养殖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 2011 (1) :38.
[3]何斌.斑点叉尾鮰疾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J].渔业致富指南, 2010 (24) :42-43.
斑点叉尾鮰套肠病发病情况分析 第8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2015年4月10日至5月25日先后对安徽省天长市川桥水库和高峰水库以及合肥丙子渔场等个体养殖户进行了斑点叉尾鮰发病情况调查, 并对往年治疗斑点叉尾鮰套肠病的药物用法用量进行了调查。
1.2 试验仪器
剪刀、镊子、解剖刀、载玻片、盖玻片、吸管、放大镜、显微镜等。
1.3 调查方法
主要是前往发病的鱼塘或水库网箱, 观察鱼体在水中的活动情况, 并打捞3~5条症状典型、半死不活的病鱼上来, 先用肉眼观察体色有无异常、体表是否弯曲, 解剖查看体内脏器有无病变, 用显微镜观察体表、鳍、鳃等部位的黏液。对病变部位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向养殖户了解发病情况、既往病史、发病后是否及时用药以及以往所用的药物和剂量[3]。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属革兰氏阴性菌, 广泛分布于水、土壤、植物根系, 人和动物的体表与消化道中,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生化反应不活跃, 但能快速分解麦芽糖而迅速产酸[4]。
2.2 流行情况
2005—2007年, 斑点叉尾鮰套肠病开始在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中流行, 特别在2006年4—6月, 几乎所有当地养殖斑点叉尾鮰都发生过, 有些甚至整箱死亡。斑点叉尾鮰肠套病是一种细菌性传染病, 常与肠型败血症误诊。该病主要是由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5], 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 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量死亡。一般每年3月下旬或4月开始发病, 发病季节主要在春夏, 3—9月是其发病期, 3—5月为高发期。发病水温多在16℃以上, 病程随着水温的升高而缩短;一般病程在2~5 d, 发病率在90%以上, 严重可达100%。发病池塘一般水较肥, 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都超标, 增氧条件差[6]。
2.3 症状和病理变化
该病的致病病原和病理变化特征都是在水生动物疾病中罕见的。由于斑点叉尾鮰发生套肠症时, 常常伴随多种致病菌的综合感染, 如嗜水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等, 因此在套肠症发生前和发病时常常会有一些伴随症状。发病初期病鱼游动缓慢, 靠边或离群独游, 食欲减退或丧失, 鳍条基部、下颌及腹部充血、出血。病鱼鳃丝肿胀发白, 有大量黏液, 随病程的发展, 病鱼腹部膨大, 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色素减退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褪色斑, 大的褪色斑块直径3 cm, 以后在褪色斑的基础上发生溃疡。病症发展到后期, 鱼体体表出现大面积出血症状, 体表出现大块溃疡, 头顶或下颌处出现一溃疡斑, 深可见骨, 病鱼肛门红肿出血, 有的出现脱肛现象, 腹部肿大, 大量腹水, 肝脏土黄色或发白、质地变脆, 肠道出现一处或多处套叠, 甚至出现肠溶断。经解剖发现, 腹腔内充满大量淡黄色的腹水, 胃肠道无食物, 且局部充血;肠道充血肠腔内有大量含血的黏液, 在后肠出现2个肠套叠, 发生套叠和脱肛的肠道明显充血和坏死 (图1、2) 。有些鱼还见前肠回缩进入胃内的现象。个别病鱼鳔充血。
2.4 治疗方法
在治疗时, 可外用复合碘或沐菌消Ⅲ型消毒, 内服氟苯尼考+硫酸新霉素+应激宁Ⅲ型。其中, 氟苯尼考的用量为混饲鱼每千克体重投饵投喂10~15 mg (以氟苯尼考计) 即相当于每千克鱼体重0.10~0.15 g (以按5%投饵量计, 每千克饲料用本品2.0~3.0 g) , 1次/d, 连用3~5 d。
3 讨论
3.1 鱼种选择
选用健壮无病的优良苗种。鱼种尽量就地培养, 减少搬运, 下塘或进箱前进行鱼体消毒, 病死鱼要及时捞出深埋, 而不能随处乱扔。
3.2 加强饲养管理
水质、气候突变的时候要注意防病, 改善水体环境条件, 坚持“四定”投饲, 放养密度不宜过大, 以免增加本病发生的机会, 并经常加注新水。日常养殖过程中, 采用华扬内服保键制剂 (应激宁+三黄散) , 定期投喂[7]。
3.3 药物预防
本病是在开春后 (3月下旬或4月初) 开始发病, 发病水温多在16℃以上, 要及早预防, 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制剂 (如应激宁、三黄散等) 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3.4 及时治疗
发病后及早治疗, 内服与外用消毒同时进行。套肠症发病严重时, 鱼几乎不吃食, 因此当池塘中有发病征兆或少量发病时, 就要及时进行治疗, 以免错过时机, 造成损失。
摘要:斑点叉尾鮰套肠病是近几年在我国发生的一种新型的细菌性传染病, 危害很大, 已经连续几年造成了大批的斑点叉尾鮰发病死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斑点叉尾鮰套肠病是由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引起的, 主要在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初开始发病, 主要发病季节是在春夏, 3—5月为其高发期, 发病的鱼体鳍条基部、腹部等处充血、出血, 肛门红肿出血, 有的出现脱肛现象, 肠道出现肠套叠现象, 可以通过外用复合碘或沐菌消III型消毒, 内服氟苯尼考、硫酸新霉素和应激宁III型进行治疗。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套肠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参考文献
[1]叶金明, 杨显祥, 姜增华, 等.国内渔药使用现状、问题及合理化建议[J].中国水产, 2007 (5) :65-69.
[2]战文斌.水产动物病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3]童桂香, 黎小正, 韦信贤, 等.斑点叉尾鮰触套肠症的病原鉴定及其药敏特性[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9 (6) :475.
[4]黄惠影, 石云金, 江水来.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病的防治浅析[J].江西水产科技, 2011 (3) :39.
[5]林雪峰, 朱丹, 周文裴, 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析及药敏试验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28) :73.
[6]耿毅, 汪开毓, 陈德芳, 等.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 2006 (5) :28-31.
斑点叉尾鮰水库网箱养殖技术 第9篇
1 水面选择与网箱设置
斑点叉尾鮰生长的适温范围0~38℃, 要求选择水源稳定、无污染、水流较缓、相对安静的水域进行养殖, 尽可能远离航道、码头, 水深不低于6 m、透明度不低于60 cm, 溶解氧达到5 mg/L。一般使用网箱规格为5 m5 m2 m或4 m7 m2 m, 呈“井”字形或“品”字形排列。
2 鱼苗放养
选择健康的鱼苗进行放养, 苗种进箱及换箱前用3%食盐水消毒。目前网箱养殖鮰鱼, 可以按50 g/尾的鱼种养成成鱼, 或者采用分级放养, 第1级10 cm规格鱼种养至100g/尾, 第2级为100~1 500 g/尾。每箱放养规格必须一致, 不能大小混养。鱼种放养密度:10 cm左右规格为350~400尾/m2;50~100 g/尾鱼种为100~250尾/m2。为调节水质, 可少量搭配鲢鱼、鳊鱼, 不可搭配草鱼、鲤鱼、鲫鱼等与其争食的鱼类。由于斑点叉尾鮰属于无鳞鱼, 苗种进箱及换箱时应小心操作, 以免造成机械损伤, 影响生产和产量[1,2]。
3 科学投饲
饲料应选择经检疫部门备案的斑点叉尾鮰专用全价颗粒饲料, 蛋白质含量32%~36%, 沉淀和膨化饲料均可。水温在8~32℃条件下均可投喂。一般鱼苗阶段投喂量占鱼体8%, 成鱼阶段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 投饵量应根据鱼群活动、鱼种规格、水温、实际摄食量等情况灵活选择, 5~21℃每天投喂2次, 投喂时间为6:008:00和17:0019:00, 上午占40%, 下午占60%。投喂应掌握“少、多、少”、“慢、快、慢”的原则。掌握投喂速度与投喂量, 每次投喂量以鱼不再集群抢食为准。另外, 斑点叉尾鮰有昼伏夜出的习惯, 故夏季可利用其喜欢在阴暗处觅食的习性, 在网箱附近挂上黑光灯诱虫, 利用昆虫作为斑点叉尾鮰的饵料。
4 日常管理
采用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 应当注重日常管理工作, 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应当落实到位:一是经常刷箱清除网上附着物, 操作时要轻, 尽量减少对鱼的刺激, 要充分保证箱体水流畅通。二是定期检查和记录鱼类生活情况, 将每天投喂量、摄食、水温、病害、死亡等内容记录在案。三是在枯水期、汛期及时调整网箱, 以免斑点叉尾鮰生长受到影响, 造成损失。
5 病害防治
杜绝使用违禁药品, 高毒、高残留、三致毒性的药物和对水域环境有严重破坏且又难以修复的药物。坚持预防为主, 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鱼病多发季, 每15 d用消毒剂泼洒消毒1次, 用大蒜素、穿心莲等药物拌饵预防, 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VC, 增强鱼的抗应激能力[3,4]。
常见危害严重的病害及治疗方法如下。一是春季流行水霉病, 鱼体受伤或虫咬过后, 长出白色棉毛状水霉, 可采用水霉净泼洒、浸泡, 外用二氧化氯泼洒, 连续防治3 d。二是高温季节 (79月) 出血病, 鱼体起白斑、下颚充血, 严重时鱼体肌肉充血, 肉、油变黄。可采用抗生素和VC内服, 外用药物采用二氧化氯、季铵盐络活碘泼洒、挂袋。三是春秋季节 (45月、810月) 流行孢子虫。鱼体症状为鳍条布满小包, 严重时体内带有孢子。可用消孢灵或嘉虫灭内服, 连续防治2~3 d。四是89月流行套肠, 常发生于鱼大量吃食时期, 鱼体发病后表现为肠套叠, 死亡率极高。可采用护肝药+氟本尼考+VC内服, 连续防治7 d。五是春、夏季节流行小瓜虫, 水温10~20℃, 发病后鱼体布小白点。于14月用灭瓜灵防治, 每10 d浸泡1次, 再用福尔马林泼洒消毒处理。六是23月流行低温出血病, 水温低于10℃, 鱼运输措施不到位, 不及时调理易导致发病, 症状为鱼下颚部、肝脏、肠道充血, 鱼游动无力, 头向上, 死亡率高。防治上, 鱼种下箱时带水操作, 及时护理, 可用护肝药+抗生素+VC内服, 外用季铵盐络活碘包浸2次, 且泼洒二氧化氯防治。七是24月流行腐皮病, 发病手鱼体两侧出现斑点状白斑、溃烂、脱皮, 死亡率高。可用护肝药+抗生素+VC内服, 用水霉净+季铵盐络活碘浸泡20~30 min, 共防治2次, 用聚维酮碘围浸挂袋, 且泼洒二氧化氯。八是黄鱼片。该病症状为加工鱼片变黄色, 不会导致死亡, 但影响加工, 导致经济效益受损, 出箱前30 d用VC+氟本尼考内服, 防治5 d即可。
参考文献
[1]乐瑞源.斑点叉尾鮰小体积网箱养殖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 2010 (1) :37, 30.
[2]甘琼.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的技术探讨[J].渔业致富指南, 2010 (3) :41-43.
[3]苏健.小体积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试验[J].重庆水产, 2011 (3) :22-24.
斑点叉尾 第10篇
1 池塘条件
池塘为沿海围滩养殖池塘, 面积192×667 m2, 滩面水深1.7 m, 堤坝水泥坡, 四周有较深的环沟, 8台3 k W增氧机, 投饵机4台, 水源充足, 水质清新无污染, 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2 放养准备
池塘经过清淤整圩后, 放清池水露出滩面, 只在四周环沟中用清塘净清塘, 10 d后开始进水。
3 苗种放养
斑点叉尾鱼种用4%的食盐水浸泡3~5 min, 异育银鲫鱼种用30×10-6高锰酸钾另加敌百虫浸泡5~10 min, 放养情况见表1。
4 饲料投喂
全程投喂蛋白质在28%~31%“丰环”牌全价鱼沉性颗粒饲料。水温在10℃以上开始投喂, 一天投喂一次, 日投喂量为吃食鱼体重的0.5%;水温上升到15℃以上每天投喂两次, 早上8:00—10:00投喂日投喂量的40%, 15:00—18:00投喂日投喂量的60%。根据水温、鱼体规格投喂蛋白质含量不同档次的饲料, 依据天气、水质、吃食状况确定日投喂量, 控制在吃食鱼体重的1.0%~3.5%。水温较低时以检查吃净为准;水温正常投喂时以集中上浮摄食、颗粒饲料不沉入池底为宜。
5 水质管理
进种前用80目的纱绢 (筛网) 过滤加水至1 m深, 平时采用只进不排、夏天高温季节加注新鲜水、每次加水不超过15 cm、清塘前一次性排清的水质管理方法。进水后施用基肥, 每667 m2施用磷肥4kg、尿素2 kg、发酵好的有机肥75 kg, 以后每10~15d施用一次生物肥, 适时使用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及底改等生物制剂, 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
因斑点叉尾对溶氧的要求较高, 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开启增氧机。增氧机的开启方法为:晴天中午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其他时间早晨开。
6 病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 定期内服三黄散、板兰根等中草药, 外用二氧化氯及碘制剂消毒。整个养殖过程没有发生重大病害, 只是出现少量的套肠病和爱德华氏病。斑点叉尾套肠病的症状是肠道部分重叠, 不吃食、肛门红肿外突, 治疗方法是内服盐酸多西环素和多维, 不严重时可减料或停料, 效果很明显。斑点叉尾爱德华氏病的症状是病鱼在水体中作痉挛式的螺旋状的游动, 鱼体头部溃疡、穿孔, 治疗方法是内服氧氟沙星加多维。
7 捕捞方式
斑点叉尾采用捕大留小多次捕捞的方式陆续上市, 其他品种最后一次性起捕销售。
8 试验效果
8.1 结果
养殖结果见表2。
8.2 经济效益
塘租按一年半计算为32.6万元;饲料支出175万元;鱼种27.56万元;水电2.3万元;渔药、肥料、人工、捕捞、利息、杂支等53万元, 总支出290.46万元。总收入368.6万元, 纯利78.14万元, 平均效益4 069元/667 m2。
9 小结
此次斑点叉尾与异育银鲫混养试验的饵料成本是9.34元/kg, 比单独主养斑点叉尾可降低饵料成本0.3元/kg, 主要是异育银鲫能起到食场清道夫的作用。
斑点叉尾与异育银鲫混养时各自降低了放养密度, 鱼病发病情况要比单独主养鱼或者是鲫鱼的情况要好。
斑点叉尾与异育银鲫混养时要注意斑点叉尾的放养规格要比异育银鲫的规格要大, 否则会影响斑点叉尾的吃食与生长。
斑点叉尾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