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灌注治疗范文
膀胱灌注治疗范文(精选11篇)
膀胱灌注治疗 第1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73例, 男60例, 女13例.年龄30-70岁.平均50岁。其中56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17例行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移形细胞癌70例 (95.9%) , 鳞癌1例 (1.37%) , 平滑肌肉瘤2例 (2.73%) 全部病例均在术后2~3周内开始膀胱内灌注.随访治疗2年, 随访100%, 治疗期间注意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B超, 其中8例复发.2年无瘤生存率89.1%。
2 方法
术后2~3周开始膀胱内灌注, 用10-羟基喜树碱 (10-HCPT) 10mg+20ml生理盐水溶解后, 嘱患者排净尿液后, 消毒尿道口, 男性患者由尿道口直接注入膀胱, 女性患者经导尿管注入膀胱。保留120分钟.患者取左侧、右侧、仰卧、立位四个体位各约30min, 2h后排出。每周一次, 连用8周后改为每月一次, 共8次。以后2个月灌注一次至2年。灌注中注意定期查血常规及尿常规, 白细胞下降低于3×10⒐/L停止灌注, 可用其他药物辅助治疗。灌注期间曾出现尿路感染4例 (5.47%) , 尿痛2例 (2.73%) 。
3 护理体会
3.1 灌注前护理
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 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向病人说明膀胱灌注的重要性及灌注方法、灌注后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灌注前2小时, 控制饮水或少饮水, 常规自行排尿。平卧, 放松肌肉。
3.2 灌注中护理
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插导尿管、注药。女性患者在确认尿管在膀胱内后排净尿液, 将准备好的10-羟基喜树碱 (10-HCPT) 10mg+20ml生理盐水稀释液吸入针筒注入膀胱, 完毕后用10ml生理盐水冲洗尿管, 拔出。男性患者先将药液注入后将空气推入感到扑的一声有气体进入膀胱即停止, 尿道中药液亦一并进入膀胱。嘱患者于灌注后2h不断翻转体位使药物与膀胱壁接触。如有少量外溢, 对皮肤刺激也很少。灌注中如损伤尿道及膀胱粘膜或细菌感染可引起尿路感染、尿痛、血尿等并发症, 如果在膀胱灌注前晚和灌注当天常规服用少量抗菌素可将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3.3 灌注后护理
膀胱结石的治疗方法 第2篇
1、腔内手术对直径较小、质地较疏松的结石可采用经尿道膀胱镜下碎石术。碎石的方法有机械、液电、超声、气压弹道、激光等。可根据医疗单位具体器械 条件及操作者的喜好自行选择。由于器械直径过大,容易造成尿道黏膜损伤,故所谓的“大力钳”碎石已很少被使用。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是气压弹道碎石和钬 激光碎石。术者需加强对术式操作的熟练度,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术中尽量击碎结石并将结石碎片冲洗干净。一般残余结石直径为1~2mm左右即能确保其自行排 出;术后需加强抗感染治疗,同时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结石排出。
2、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 对直径为1~2cm的结石,可在俯卧位下行ESWL治疗。但由于膀胱容量体积较大,结石活动度较上尿路明显增加,术中较难聚焦定位,碎石效果难以确定,目前较少采用。
3、开放手术 对结石较大或需同时处理膀胱其他疾病者,可行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术。其指征是:
①儿童膀胱结石。
②结石体积过大。
③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或尿道狭窄等需要开放手术治疗时。
④膀胱憩室内的结石,尤其是巨大膀胱憩室者。
⑤合并需要开放手术治疗的膀胱肿瘤。
⑥在膀胱异物基础上生长的结石。
⑦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进行腔镜手术者等。纠正结石的成因:膀胱结石的最大病因见于下尿路梗阻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膀胱颈部抬高等,因此对于明确梗 阻所致结石者应同时治疗梗阻性疾病。异物所致结石者应在取出结石的同时一并取清异物。控制尿路感染、加强营养对于抑制结石复发也具有明确的意义。如为神经 源性膀胱等无法纠正的原发疾病,可视具体病情及患者自身意愿决定是否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术。另外根据结石成分分析结果应用类似碱化尿液、抑制尿酸等药物,同 时养成大量饮水、低钙饮食的生活习惯亦能预防结石复发。
预后
膀胱灌注治疗 第3篇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电切术;膀胱灌注
【中图分类号】R69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098-01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黏膜过度增生性疾病,绝大部分病例都存在膀胱颈部、尿道病变的诱因。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方法较多,目前多以单纯性经尿道电切、电灼、术后膀胱灌注等为治疗手段[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中,男6例,女14例;年龄24~67岁,中位年龄46岁。主要症状为下腹隐痛及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与血尿,其中肉眼血尿2例,镜下血尿15例。合并膀胱结石1例,膀胱颈梗阻9例,尿道外口狭窄1例,处女膜伞1例。镜下见病变绝大多数位于膀胱颈部及膀胱三角区,极少数波及双侧输尿管口周围,最严重者输尿管口处于病变组织中,病变区域黏膜充血水肿,可见绒毛、滤泡及息肉样突起,均取组织送病理检查确诊为腺性膀胱炎。
1.2治疗方法采用电切镜行膀胱黏膜电切联合丝裂霉素膀胱药物灌注。电切所有病变黏膜及相邻的正常膀胱黏膜,切除深度为黏膜下层和浅肌层,病变严重者可切至深肌层,范围超过病变周围2cm。术后用化疗药物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术后留置尿管3d,术后1周开始灌注丝裂霉素20mg 加生理盐水40ml1次/周,共8次,以后改为1次/月,共10次。术后每3~6 个月行膀胱镜复查。
1.3疗效判断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膀胱镜检查正常,复查尿常规正常。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复查尿常规偶有红细胞或白细胞,膀胱镜检查病变较前缩小或消失。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复发,复查尿常规红细胞或白细胞无改善或复发。
2结果
20例均获6~24个月随访。17例治愈,症状完全消失,膀胱镜检查正常;好转2例,症状基本消失,偶有膀胱刺激征,膀胱镜检查正常;复发1例(术后4个月),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膀胱镜检查示三角区滤泡样增生,尿常规白细胞及红细胞阳性。该例再次经尿道电切治疗,并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随访12个月,症状消失,2次膀胱镜检查未见异常增生。
3讨论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膀胱上皮黏膜和黏膜下黏液腺的增生性病变,为良性的慢性膀胱炎性疾病,但随着病程的发展有恶变的倾向,有可能导致膀胱腺癌。目前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有移行上皮学说和胚胎学说,但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膀胱感染、梗阻、结石等慢性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正常膀胱上皮化生变化的结果[2]。本病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及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本组有膀胱刺激征12例,血尿17例。确诊主要依据膀胱镜检查并活检。膀胱镜检查结合病理组织活检对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膀胱镜检查具有以下特点:①病变主要位于三角区及膀胱颈部;②病变呈多中心性,常常散在,成片或成簇存在;③具有多形态性,乳头样、分叶状、滤泡样相混合存在,肿物顶端接近透明状,其上无血管长入;④输尿管管口多数窥视不清。以上特点与典型的膀胱移行细胞癌较易区分。但有些病例与滤泡型慢性膀胱炎及腺癌鉴别困难。对于局限性瘤样外观或病变广泛伴有糜烂出血,基底部融合质地较硬者,须考虑腺癌的存在或局部恶变的可能[3]。应提倡病理学检查作出治疗前诊断,活检时应多点取材,着重于糜烂出血处或病变基底部。目前治疗腺性膀胱炎手段很多,主要有单纯膀胱内灌注治疗、单纯膀胱电切、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黏膜剥脱术、经尿道汽化电切术联合药物膀胱灌注等。许多学者认为在抗感染等基础上,应用经尿道汽化电切术联合药物膀胱灌注化疗可能获得控制或根治。经尿道电切术对患者创伤轻微,可反复操作。术后膀胱灌注抗癌药物既可清除膀胱残存病灶,又可预防复发及恶变。腺性膀胱炎具有多中心性的特点,肉眼观察到和经尿道电切的是细胞增生明显部分,仅为病变组织的一部分,术后抗癌药膀胱灌注以加强疗效和预防复发。丝裂霉素是一种由放线菌族中分离出来的抗癌抗生素,属于类似细胞毒素类抗癌药物,在细胞内通过还原酶活化后起作用,可使DNA解聚,同时可阻断DNA 复制,高浓度时对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也有抑制作用。本组未有明显局部膀胱刺激征及全身毒副反应出现,除1例复发经再次电切外,经6~24个月随访证实效果满意,联合治疗有效率达95.0%。因此我们认为,经尿道电切联合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小敏,吴忠标,刘全明.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加膀胱药物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47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8,23(3):112-113.
[2]张明,范海涛,王颂,等.腺性尿道炎的电切治疗(附15例报告)[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6,10(5):386-388.
[3]庄乾元,梅伟,管维,等.腺性膀胱炎治疗分析(附89 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5(10):686-687.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的护理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9月—2011年3月行膀胱灌注治疗的病人66例, 男51例, 女15例;年龄28岁~85岁, 平均62岁;膀胱部分切除术病人, 术后每周化疗1次, 连续8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 治疗病人, 每周1次, 连续8次, 以后每周1次至1年。本组66例随访8个月~24个月, 复发者4例, 膀胱刺激征9例, 无一例死亡。
1.2 方法
将吡柔比星30 mg溶于5%葡萄糖30 mL中, 配成1 mg/mL的溶液。在无菌操作下插入导尿管, 先放尽残余尿液, 经导尿管缓慢注入药液后, 再注入10 mL生理盐水或10 mL空气, 使尿管内无药液残留, 然后抬高尿管, 反折拔出。让病人卧床休息。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膀胱灌注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减轻病人的恐惧及紧张心理, 使其全身处于放松状态, 并促发乐观积极的情绪, 增强治疗的信心。因此, 灌注前应详细向病人介绍膀胱灌注的必要性、可行性、优点、方法、效果、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使其心理有所准备。也可让接受过此治疗的病人与之交流, 现身说法, 从而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2.2 灌注前护理
告知病人灌注前8 h~12 h限制饮水量, 以减少尿液分泌, 维持膀胱内药液浓度。同时保证药液的适宜温度, 一般20 ℃~25 ℃为宜[3]。特别冬季, 将病人带来的药物在治疗室放置30 min, 使其接近室温, 以减轻不良刺激。
2.3 灌注中护理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技术, 手法要轻、稳, 遇到阻力时要停止插入, 以免损伤尿道黏膜。并与病人进行交流沟通, 分散注意力, 降低对插管的敏感度。
2.4 灌注后护理
灌注后让病人卧床休息, 药液保留30 min。在药液保留期间让病人平卧位、左右侧卧位、俯卧位交替变换, 每个部位7 min~8 min, 以保证药物与膀胱黏膜各个部位充分接触, 提高药物疗效。30 min后让病人排净尿液, 并大量饮水, 日饮水量不少于3 000 mL, 以促进排尿, 起到生理性膀胱冲洗作用, 减少药物的吸收。
3 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3.1 膀胱炎
膀胱灌注时间长, 膀胱黏膜被化疗药物灼伤, 易造成膀胱炎。病人表现尿频、尿急、尿痛和血尿等症状, 因此:①应控制药液留置时间, 延长保留时间并不增强疗效。②充分溶解药物。③严格无菌操作。④经尿管给药, 减少药物对尿道黏膜的刺激。
3.2 膀胱刺激征的处理
①轻微的尿频、尿痛, 是由于药物刺激膀胱黏膜下层神经所致, 多可自行恢复。②如果刺激症状明显, 首先要检查药物溶解是否充分和操作是否规范。如果操作方法得当, 则需延长药物给药间隔, 同时嘱病人多饮水或降低灌注液浓度。另外, 口服托特罗定2 mg, 每天2次, 可缓解症状。③如果发生血尿、尿道外口红肿严重刺激症状, 可暂停灌注或延长灌注间隔时间。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 如每天口服泼尼松30 mg~60 mg, 并逐渐减量。
3.3 膀胱镜检查
经尿道电切术后易造成尿道狭窄, 嘱病人定期进行尿道扩张。告知下次灌注时间, 定期复查。术后第1年每3个月行1次膀胱镜检查, 第2年每6个月检查1次。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4 讨论
膀胱内灌注化疗是预防膀胱肿瘤复发的有效措施, 吡柔比星是临床上常用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吡柔比星注入膀胱后, 可直接作用于膀胱肿瘤, 杀灭膀胱内肿瘤细胞, 包括膀胱切除术后的残余癌细胞, 减少和延缓肿瘤复发[4], 而且毒性少、病人痛苦轻、操作简便, 是目前临床上较为理想的膀胱灌注药物。
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的方法及护理。[方法]对66例行膀胱灌注治疗病人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护理, 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对66例病人随访8个月~24个月, 膀胱刺激征9例, 复发4例, 无一例死亡。[结论]细致的观察与护理可降低药物的副反应, 增强治疗效果, 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膀胱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护理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80-485.
[2]唐鸿生, 王斌.持续膀胱热灌注化疗技术方法的建立[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1, 26 (3) :206-210.
[3]张惠.膀胱灌注化疗的方法改进与护理[J].护理园地, 2010 (1) :2.
膀胱灌注治疗 第5篇
【关键词】膀胱癌;膀胱灌注;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37-01
膀胱癌是发生在膀胱黏膜上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于泌尿生殖系肿瘤的榜首,同时位于恶性肿瘤的第9 位。膀胱癌的病理类型主要有膀胱尿路上皮癌、膀胱腺癌和膀胱鳞状细胞癌 3 种,其中膀胱尿路上皮癌最为常见,且患者数目占总膀胱癌患者数的90%以上,因此,膀胱癌主要是指膀胱尿路上皮癌。外科手术是治疗局限期膀胱癌的主要方法。手术切除肿瘤后,约有2/3患者复发,因此常用定期膀胱灌注治疗防止复发,目的是发挥抗癌药的细胞毒性作用,杀伤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微笑病灶或原位癌,从而减少膀胱癌的复发,使之成为膀胱癌整体治疗的有效组成部分。为避免患者出现中断治疗的现象,降低其治疗不适症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舒适度。本文就膀胱癌患者术后进行膀胱灌注治疗的护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32例,其中男性患者男18 例,女14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38.7±1.4 )岁。其中23例患者为单发浅表肿瘤,9例患者为多发浅表肿瘤;其中27例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5例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患者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等级均为Ⅰ~Ⅱ级。 手术1周后给予患者胱灌注化疗。
1.2 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针对膀胱癌有其多发性、易复发性、且需长期反复治疗的特点,护士需耐心向患者介绍膀胱药物灌注的必要性,不隐瞒病情,让患者了解膀胱灌注化療能使药物迅速在膀胱上皮内达到有效药物浓度,且全身吸收量少,不良反应少。使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取得信任与合作,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1.2.2灌注前护理:灌注应在早晨进行,嘱患者灌注前排空膀胱尿液,清晰会阴,治疗前4h少饮水,避免尿液生成过多稀释药物,缩短药物充分发挥作用的时间。注意药物温度,以20~25℃为宜,减轻膀胱刺激。灌注前,适当隐蔽的环境有利于减少暴露隐私带来的紧张感。同时护士在配化疗药物时要注意自我保护,戴双层胶手套等防护,避免污染。处于经期的女性患者或有泌尿系统感染时应禁止灌注。备齐所用无菌导尿管,选择较细的8~10号导尿管最适宜。
1.2.3 膀胱灌注的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最大程度避免损伤尿道粘膜。倾听患者主诉,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处理,如果患者感觉尿急、尿痛明显,可用利多卡因从尿道口灌入起表面麻醉的作用,以减轻患者的尿痛,灌注药液后再注入10ml 空气,以免药液残留在尿管内,气体还可以使膀胱壁扩张,有利于药液吸收。灌注完毕后,将尿管末端反折后拔出尿管,协助穿衣。
1.2.4 灌注后的护理:灌注药液后嘱患者保留 2 h,平卧 15 min 后多次变换体位,先顺时针方向,右侧卧位、俯卧位、左侧卧位各 15 min,再逆时针重复一次,确保卧床 2 h。 使药液充分接触膀胱各壁,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灌注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膀胱刺激征及全身不良反应,特别是老年人,注意有无发热、腹痛、血压降低、休克等,如为药物过敏所致,应立即停止药物灌注,放出治疗药物,按休克进行抢救。注意倾听患者的感受,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知识讲解,使患者了解治疗后不适感觉产生的原因与治疗效果的关系,不适感觉主要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疼痛感,严重时发生血尿,产生原因为药物反应和尿道插管造成尿道黏膜损伤。此外,护理人员还要给予患者正确的饮食指导,避免其吸烟、喝酒及使用辛辣食物,确保饮食的清淡,以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为主。
1.2.5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膀胱灌注后鼓励患者多饮水>3500ml/d,以加速尿液生成,稀释尿液中药物的浓度,减少药物对膀胱、尿道黏膜的刺激。护士或家属要经常提醒患者及时排尿,养成经常排尿习惯,降低膀胱内诱癌物质的浓度,并减少其与膀胱黏膜接触的时间。嘱患者严密观察有无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及尿道口有无红肿,一般这些症状膀胱灌注后 2 ~3d 消失,如持续尿频、尿急、尿痛、血尿2d 以上,嘱患者要及时就诊。护士应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告知医生,按医嘱适当减少药物的量或延长治疗间隔时间。
1.2.6康复指导:嘱患者定期复查,可早期发现复发并及时处理,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预防感染。注意会阴部清洁卫生,每天温水清洗外阴。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蛋白的清淡易消化饮食,适当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忌烟禁酒、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教会患者自行观察排尿情况及尿液颜色、性状,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来院诊治。
2. 结果
经过治疗,32例膀胱癌患者均康复出院。经过1年的回访,2例出现轻微的膀胱刺激征,大量饮水后消失。未见药物性皮炎和化学性尿道炎发生,无膀胱挛缩现象,无尿道狭窄。
3. 讨论
膀胱癌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其治疗时间较长,且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复发率,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膀胱肿瘤术后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进行膀胱灌注治疗,其主要是经过对化疗药物的灌注而实现局部治疗的效果,从而减少肿瘤的复发现象。临床实践认为针对膀胱灌注患者给予综合护理不仅利于保持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可有效控制并发症,对避免并发症给患者造成的二次伤害有着积极作用,还可提高患者的认识,进而对复发率进行控制,本次研究结果也支持这种方法。
综上所述,对膀胱肿瘤患者进行系统的术后膀胱灌注护理,有助于患者康复,提高治疗效果,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洪艳辉.膀胱肿瘤患者中断膀胱灌注治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刊,2013,03:547-548.
[2]王敬利.膀胱肿瘤患者术后膀胱灌注的护理干预[J].中外医疗,2014,02:146+148.
[3]孙明臣,李作吉,宿翠芳,孙桂臻.膀胱灌注防治膀胱癌的方法改进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322-324.
膀胱灌注治疗 第6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为我院自2006年5月~2010年10月收治的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60名, 其中男性45名, 女性15名, 年龄在39~75岁, 平均54.5岁。其中49例为初次发病, 11例为复发。单发51例, 多发9例。肿瘤直径0.3~4.0cm, 均呈菜花状, 有蒂。所有病例均经超声、CT或磁共振检查, 及膀胱镜检查术取活检及术后病例证明为浅表性膀胱肿瘤。按照病理分期:Tis8例, Ta11例, T141例;按照病理分级:G1为45例, G2为15例。
1.2 方法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腰麻条件下行手术治疗, 采用英国Gyrus等离子双极气化切割系统。控制电切功率160W, 电凝功率80W, 采用0.9%氯化钠溶液作为灌洗液。电切镜在直视条件下进入膀胱内, 观察肿瘤大小、位置、数目及与输尿管开口的关系。先找到肿瘤的基底部, 根据传统TURBt切除手术方式, 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基底部至深肌层及肿瘤基底周围2cm的正常膀胱黏膜[1]。肿瘤位于输尿管开口位置, 准确判断位置及关系, 快速应用切割环切除。电切手术结束时, 用无菌蒸溜水多次灌注冲洗膀胱, 术后留置三腔气囊导尿管, 持续或间断冲洗1~5d。6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于手术后1周内开始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 每次30mg, 每周1次, 共8次, 以后每月1次, 连用10个月, 总疗程12个月。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20~47min, 平均34min。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少, 均为输血, 无一例发生膀胱穿孔。术后留置三腔气囊导尿管, 行持续或间断膀胱冲洗, 导尿管的留置时间为1~5d, 平均3.5d, 拔除尿管后观察1~2d出院。术后无尿路感染、继发性出血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能耐受药物灌注治疗, 均无全身毒副作用出现, 13例出现轻度膀胱刺激症状, 经多饮水后1~2周内消失4例出现镜下血尿, 大约10天后消失。各项辅助检查的结果在膀胱灌注前后无明显变化。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5个月~5年, 其中7例出现复发, 复发率为11.67%。经再次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之后, 随访至今无复发。
3 讨论
目前在有关膀胱肿瘤的治疗方面,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膀胱肿瘤局部切除并结合术后的膀胱内灌注药物化疗或免疫制剂治疗是被大家公认的首选治疗方式。而在浅表性膀胱癌方面, 它占所有膀胱肿瘤的70%~80%, 本病的治疗目的是局部病变的治疗及对复发的预防方面, 大多可以经过手术切除或电切镜下电切除取的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 其有50%~70%的术后1年内的复发率[2]。这就给治疗上带来了一定的麻烦。近年来, 各种化疗药的出现, 是化疗药物的膀胱灌注在防治肿瘤的复发方面显现出很好的疗效, 并且认为在进行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术后灌注时, 可以采用术后单次灌注疗法, 而不必做长期灌注治疗, 目前认为TURBT术后立即行化疗药物单次灌注可防止TURBT过程中的癌细胞种植, 使复发率减少50%。YamamotoyY等[3]经过研究发现吡柔比星在进行膀胱灌注时毒副作用低, 一般不会引起白细胞减少、贫血、肝肾功能损伤等全身性化疗反应。有研究发现:吡柔比星不仅可有效达到预防肿瘤复发的目的, 毒副反应又少, 是目前用于膀胱癌术后预防复发的较理想的膀胱灌注化疗药物[4]。本研究中,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切除肿瘤,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膀胱穿孔、出血等各种并发症, 术后应用吡柔比星进行膀胱灌注, 均无全身药物的毒副作用出现, 短期内有膀胱刺激症状或血尿, 经多饮水, 对症处理后, 很快消失, 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5个月~5年, 其中7例出现复发, 复发率为11.67%。经再次膀胱肿瘤电切术及膀胱灌注治疗后, 随访至今无复发。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那彦群.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M].见:郭应禄.腔内泌尿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97-104.
[2]陈晓, 李贤羿, 韩志文, 等.TUR-Bt术后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预防复发的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 2001, 28 (6) :447-448.
[3]YamamotoyY, NasuY, SaikaT, et al.The absorption of pirarubicin instilled intrav-esically immediately after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J].BJUInt, 2002, 86 (7) :802-804.
膀胱灌注治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25~80岁,平均62岁。病程6天~6个月,临床表现均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合并有肾功不全、高血压病、冠心病及糖尿病者6例,术前均行B超,CT及膀胱镜检查并取肿瘤组织活检病理确诊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为GⅠ~GⅡ级,TNM分期为Ta~T1期,肿瘤直径1.0~3cm,并行IVU检查,排除肾盂及输尿管肿瘤。肿瘤为初发者29例,复发者2例,单发者30例,肿瘤位于左侧壁13例,右侧壁8例。顶壁6例,三角区2例,颈部1例,多发1例。
1.2 治疗方法
应用美国I_aserseope公司生产的非接触式绿激光治疗系统,激光功率80W,应用美国ACMI汽化双鞘镜(23F,30o),冲洗液为生理盐水。手术操作在电视监视下进行,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腰麻或骶管麻醉,取截石位,置入膀胱镜,用生理盐水充盈膀胱,观察膀胱内肿瘤的位置、大小、数目、形态,以及肿瘤与双侧输尿管开口的位置关系等。经操作孔置人绿激光光纤,同时将激光功率调至80W。将光纤出光口对准肿瘤蒂部,从蒂部开始汽化切除肿瘤,膀胱壁上直到见到膀胱壁肌纤维,深达浅肌层为止,避免过深出现膀胱穿孔,再汽化肿瘤四周2cm范围的膀胱黏膜。在肿瘤汽化过程中,根据肿瘤位置采用左右或上下移动激光呈刷状汽化肿瘤组织,局部照射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引起局部组织碳化或汽化过深,出现膀胱穿孔。如遇出血,可将激光功率调到60W进行止血。在肿瘤边缘距输尿管口不足2.0cm时,先向输尿管内放置双J管,避免术中损伤输尿管口,引起术后输尿管口狭窄,双J管留置4周取出。术后留置尿管3~5天,术毕立刻给予灌注化疗药物,THP30mg溶入30ml 5%葡萄糖溶液中行膀胱灌注,保留30分钟后排出。按上述剂量,术后前8周每周膀胱灌注一次,以后每4周一次,再灌注8次。每3个月复查一次膀胱镜。
1.3 疗效观察
观察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保留尿管时间,随访近期有无复发等情况。
2 结果
本组31例患者均一次汽化完成,手术时间10~49min,平均33min。术中几乎不出血或出血量很少,无患者需要输血,未发生闭孔神经反射,无膀胱穿孔,无水中毒及THP中毒出现。术后留置尿管3~5天,膀胱内无出血,也未行膀胱冲洗。拔出尿管后12例患者有尿频,嘱患者适当多饮水,5天后尿频都逐渐消失。1例后期出现尿道狭窄,经过定期尿道扩张治疗后好转。每3个月复查一次膀胱镜,出现血尿随时查膀胱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诊时间4~24个月,1例19个月时复发,再次行本组治疗方法治疗,并继续随访。
3 讨论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表浅性膀胱肿瘤占膀胱肿瘤的70%~80%,大部分采取保留膀胱的手术治疗[1],传统开放性手术有损伤大、痛苦大、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等不足,为患者所不愿接受,所以,表浅性膀胱肿瘤的治疗已逐渐被微创手术治疗所替代。
1996年后,Reza Malek[2]将输出功率为60W的KTP激光应用于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治疗上,文献报道[3,4,5,6],KTP激光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前列腺增生汽化治疗上,并有良好的效果。近些年来,KTP绿激光又逐渐用于治疗浅表膀胱肿瘤。波长为532nm的绿激光的能量通过光纤将其传送到肿瘤组织上,能量被肿瘤组织中的血红蛋白选择性的吸收,使得肿瘤组织单位体积聚集能量的密度很高,由于Starpulse微脉冲技术的作用,使得每次微脉冲持续时间是4.5ms,微脉冲的持续时间比热能从浅表组织扩散的时间短,热能被限制在浅表组织内,即热限制,从而产生非常有效的组织汽化效果,使肿瘤组织被汽化,直接毁灭肿瘤组织,减少肿瘤细胞的弥散。同时,在留下的组织表面产生一层凝固层,凝固层产生了很好的止血效果,也使深层组织及动静脉及淋巴管凝固闭塞,有效减少术中肿瘤细胞通过淋巴及血液途径转移[7]。术中出血少,可为术者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使手术变得更容易掌握及操作。KTP激光能量无电场效应,不会刺激闭孔神经引起反射[8],因此,对于膀胱侧壁肿瘤,也不会出现因闭孔神经反射而引起的膀胱穿孔及血管损伤,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对于输尿管口周围2.0cm以内肿瘤,术前可先在输尿管内留置双J管,可减少输尿管口损伤狭窄的出现。THP是由日本研发的一种半合成的新型蒽环类药物,广泛用于多种实体肿瘤及血液肿瘤的化疗,能够迅速进入细胞核,抑制DNA聚合酶的活性,阻止核酸的合成,使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在G2期使细胞不能进行分裂,导致肿瘤细胞的死亡,达到治疗目的[9]。THP也可进入正常组织内,因此可使术后肿瘤病灶周围组织中残留的肿瘤细胞被及时消灭,有效减少术后肿瘤局部复发。膀胱灌注THP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膀胱刺激症,故在术后即刻为患者行膀胱灌注后,留置尿管3~5天,能明显减轻患者膀胱刺激症状引起的不适。
绿激光汽化结合THP即刻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是一种操作简单,可重复使用,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John P,Stein GD,Mties A,et al.Prognostic markers in bladder cancer.A contemporary review ofthe literature[J].J Urol,1998;160(3 Pt 1):645-659
[2] Kuntzman RS,Malek PS.Brett DM,et al.High-power(60-Watts)potassium-titanylphosphate laser vaporization prostatectomy in living canines and in human and canine cadavers[J].Aurology,1997;49(5):703-708
[3] Malek RS,Kuntzman RS.Barrett DM.Highpowerpotassiumti-Tanylphosphate laser vaporization pmstateetomy[J].J Uml,2000;163(8):1730-1733
[4]洪发宝,蔡伟,符伟军,等.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26(1):17-19
[5]徐月敏,张炯,金重睿.KTP激光汽化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4;25:631-633
[6]裴振东.绿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50例报告[J].黑龙江医学,2004;28:849-850
[7]金重睿,徐月敏,吴登龙,等.绿激光汽化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5(5):343-344
[8] Pietrow PK,Smith JA Jr.Laser teatment for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carci-nota of the bladder[J].J Endourol,2001;15(5):415-418
膀胱灌注治疗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来我院诊治的腺性膀胱炎患者128例, 均经膀胱镜检查及病理切片活检确诊。其中男35例, 女93例;年龄30~65岁, 平均 (47.8±7.9) 岁;病史3个月至3.2年。膀胱镜检查结果:膀胱颈部炎症48例 (37.5%) , 膀胱三角区炎症42例 (32.8%) , 膀胱侧壁炎症21例 (16.4%) , 膀胱颈部合并三角区炎症17例 (13.3%) ;伴膀胱颈后唇抬高35例 (27.3%) 。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
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尿道膀胱汽化电切术, 术中行硬脊膜外阻滞麻醉, 切除所有病变黏膜及相邻1.5cm的正常膀胱黏膜, 切割深度达浅肌层。合并膀胱颈梗阻者, 应用前列腺汽化术或膀胱颈电切术解除梗阻;合并膀胱结石者, 应用气压弹道碎石术。
1.2.2 术后处理
术后留置导尿管5d, 常规给予抗感染治疗7d。7d后, 87例 (68.0%) 采用20mg丝裂霉素+40ml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41例 (32.0%) 应用30mg吡柔比星+40ml生理盐水进行膀胱灌注。药液保留2h, 且每30min进行一次体位变换, 包括仰卧、俯卧、左侧卧、右侧卧, 每7d 1次, 共8次;以后每30d 1次, 共10次。术后前3年内每3、6个月复查膀胱镜1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没有任何的疾病相关症状, 尿常规检查正常, 膀胱镜复查显示黏膜正常, 随访活检报告正常;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缓解, 但间歇性尿路刺激症状偶有发生, 在尿常规检查中偶有血尿, 膀胱镜复查显示黏膜正常或偶见散在病灶;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缓解, 或症状消失, 或缓解后再次复发, 膀胱镜复查结果显示黏膜改善不明显。治愈加好转合计为总有效。
2 结果
128例患者术中均未发生膀胱穿孔, 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2.6±0.4) 年, 治愈99例 (77.3%) , 好转23例 (18.0%) , 无效6例 (4.7%) , 总有效122例 (95.3%) 。其中6例 (6.1%) 复发, 未发生癌变。
3 讨论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泌尿道腺性病变, 由腔内形成柱状上皮导致, 腺性输尿管炎、腺性肾盂肾炎及腺性尿道炎等其他部位尿路炎症也可能发生该病变, 其病变起因中炎症只是一个方面, 这些炎症都是由于正常膀胱尿路在受到膀胱炎、梗阻、结石或过敏体质等慢性刺激后发生的[2]。腺性膀胱炎典型的病理表现为在黏膜的固有层内看到腺体, 腺腔衬以立方或柱状细胞, 一层或多层移行上皮细胞在其外围绕[3], 个别腺体扩张, 大量分泌物在腔内出现, 部分有钙盐沉积。腺性膀胱炎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 但也有恶变的可能性。膀胱三角区和膀胱颈部四周均为病灶的多发部位, 因为这些部位是尿液流体动力的着力点, 没有黏膜下层, 有固定的位置, 此外尿道逆行感染和膀胱炎症也多发于这些部位[4]。
腺性膀胱炎患者一般以膀胱慢性非特异性尿路刺激症状为临床表现, 如尿急、尿频、尿痛等, 还有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一般情况下先进行抗感染治疗, 如果病情没有得到明显好转再进一步检查, 通常会延长患者的病程[3]。本组病例均行B超检查, 其中76例 (59.4%) 发现膀胱病变;52例行静脉尿路造影检查, 发现肾积水17例 (32.7%) ;116例行CT检查, 结果无明显异常41例 (35.3%) 。以上结果可能是由于在腹部探查时图像质量较差或患者病变较小造成的, 所以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使用常规泌尿系统检查敏感性较差, 不能完全明确诊断, 而膀胱镜检及活检是诊断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手段。
临床上有多种方法治疗腺性膀胱炎, 其中最常用、能收到较好疗效的方法包括经尿道膀胱电切术、激光烧灼术及药物膀胱灌注等[5,6]。先去除感染、梗阻或结石等与膀胱慢性刺激有关的病变, 然后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要综合考虑病变的类型、部位及范围等。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经尿道膀胱电切术已成为泌尿外科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一种有效方法[7]。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部视野清晰, 所以采用经尿道手术治疗操作起来更为容易, 且术中发生膀胱穿孔或尿道括约肌损伤的可能性较低。术后应用丝裂霉素或吡柔比星进行膀胱内灌注治疗, 残留的病灶被有效清除, 可预防病情复发及恶化。术后随访, 本组病例治疗总有效率达95.3%, 未发生癌变。
总之, 腺性膀胱炎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汽化电切术联合膀胱内药物灌注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 可以考虑作为该病治疗的首选方法。此外, 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注意是否复发或有恶化倾向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便尽早发现、及时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汽化电切术联合膀胱药物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128例腺性膀胱炎患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尿道膀胱汽化电切术治疗, 手术中对患者进行硬脊膜外阻滞麻醉。在手术结束后进行常规抗感染, 采用丝裂霉素或吡柔比星等化疗药物作膀胱灌注。结果 手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治愈率77.3%, 好转率18.0%, 无效率4.7%, 总有效率95.3%。有6例 (6.1%) 复发。结论 采用经尿道膀胱汽化电切术与膀胱药物灌注联合治疗腺性膀胱炎效果良好。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经尿道膀胱汽化电切术,膀胱内药物灌注
参考文献
[1]李学成.经尿道汽化电切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腺性膀胱炎30例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 18 (4) :63-64.
[2]李世强, 侯建平, 张祺, 等.腺性膀胱炎不同方法62例临床诊治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16) :2082-2083.
[3]苏必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8) :18-19.
[4]汪洪.经尿道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4) :35-36.
[5]陈杰翔, 李利.经尿道汽化电切联合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药, 2012, 32 (1) :5-6.
[6]王晨, 徐菲, 章新展.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防治腺性膀胱炎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中国药业, 2012, 21 (5) :73-74.
膀胱灌注治疗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 -2013年8月到本院 治疗的CG患者120例。入选标准:1符合《2011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诊断标准及手术指征[2];2经规范抗生素治疗后,尿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但膀胱刺激征仍存在;3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或糖尿病、高血压而无法耐受手术及化疗药物者;2伴有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膀胱癌,尿道狭窄及其他不适合插尿管者;3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4术后病理诊断为移行上皮癌、慢性膀胱炎者。将120例患者采用SPSS 17.0产生的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4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治疗方法
4组患者均实施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常规腰麻或硬膜外麻醉,采用F24膀胱尿道镜(德国Stroze公司生产)、Olympus双极等离子电切镜(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实施手术,电切功率调整为140~180 W,电凝功率调整为60~80 W,将病变黏膜及周围1~2cm组织切除,深度控制在浅肌层;切除膀胱三角区、膀胱颈局部的病变组织后采用球性电极反复电灼烧创面,但输尿管口处病变切除后不予电灼烧,防止狭窄。术中常规留置22三腔导尿管,并用生理盐水间断膀胱冲洗3d,抗感染治疗3~5d。
4组术后均给予吡柔比星(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72496414)膀胱灌注治疗,将30mg吡柔比星注射液溶解在5%葡萄糖40mL中,经导尿管灌注。A组术后即刻(1~24h)单次灌注;B组术后即刻灌注,随后1次/周,连续灌注6次;C组术后1周单次灌注;D组术后1周灌注,随后1次/周,连续灌注6次。每次灌注前夹闭导尿管,灌注后嘱咐患者调整体味,依次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各5~7min,确保药物在膀胱内保留30min后将导尿管松开。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6个月 ~2年的随访,平均随访 (14.21±3.83)个月,期间每3个月复查一次膀胱镜、 B超、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对可以复发者及癌变者行组织活检。
1.4疗效标准[2]
1治愈: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完全消失,膀胱镜、超声检查显示病灶消失、黏膜光滑,病理活检报告正常;2好转:上述症状基本消失,膀胱镜、超声检查显示病灶较治疗前显著缩小;3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变, 病灶无变化或扩大。治疗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4组均顺利完成手术,B组、D组总有效率高于A组、C组,而B组总有效率高于D组,A组总有效率高于C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 A 组比较 Z=8.37,aP<0.01;Z=3.92,bP<0.05;Z =4.41,c P<0.05;与 B组比较 Z=15.00,dP<0.01;Z=3.95, eP<0.05;与 C组比较 Z=4.02,P<0.05。
2.2复发率、癌变率比较
4组癌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复发率高于B组、D组,D组复发率高于B组,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 A 组比较 Z=7.08,aP<0.01;Z=0.08,bP>0.05;Z =3.96,c P<0.05;与 B组比较 Z=9.02,dP<0.01;Z=3.79, eP<0.05;与 C组比较 Z=3.92,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4组术后均未出现肝、生功能异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A组治疗后2例膀胱刺激征,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C组2例膀胱刺 激征,发生率为6.67%。B组3例恶心、呕吐,2例白细胞减少,3例膀胱刺激征,发生率为26.67%,与A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2,P<0.05)。D组2例恶心、 呕吐,3例白细胞 减少,2例膀胱刺 激征,发生率23.33%,与A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Z= 3.89,P<0.05);B组、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腺性膀胱炎虽为良性病变,但临床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复发率较高。经尿道电切术以其微创、可反复操作及疗效理想而成为CG的首选手术方法。近年研究发现,经尿道电切术虽能很好解决尿路梗阻表现, 但术后易复发。综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CG患者单纯行经尿道电切术,术后复发率为6% ~35%[4,6,7]。 术后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等抗癌药物不仅能清除残存病灶,还可预防复发及恶变。
吡柔比星是新一代蒽环类细胞毒性抗癌药物,其可抑制癌细胞DNA聚合酶的活性,进而阻断癌细胞的增殖。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后会迅速被膀胱黏膜吸 收,10min左右即可进 入黏膜下 层,而全身的 吸收量少,毒副反应较轻。但临床目前尚无规范的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方案。
国内外学者对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单次与多次灌注孰优孰劣。贺飞等[3]研究报道,单次灌注组与多次灌注组膀胱刺激征缓解率、癌变率及复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多次灌注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单次灌注组(P<0.05)。但Descazeaud等[4]却得到相反的结论,多次灌注组总有效率、复发率分别为92.0%、10.0%,总有效率高 于单次组的63.2%,复发率低 于单次组 的37.6%,而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本研究中,B组、D组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C组,复发率则低于A组、C组, 与Descazeaud报道基本 相符,证实多次 吡柔比星 膀胱灌注疗效 优于单次 灌注组,且能有效 预防复发。 Rau等[5]进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对于浅表 性膀胱肿瘤而言,吡柔比星 膀胱灌注 可以使肿 瘤复发率降低39%,而长期灌注肿瘤复 发率比单 次灌注下降19%。本研究中,4组患者以乳头状瘤型、滤泡样型CG为主,病程较长,单次膀胱灌注吡柔比 星无法有效清除残留病灶。
有关吡柔比星膀胱灌注的争议还包括术后即刻与术后1周后灌注。部分学者认为,经尿道电切术后需进行膀胱冲洗,即刻膀胱灌注抗癌药物会降低其有效血药浓度,影响疗效[6]。侯琳等[7]则报道,术后即刻膀胱灌注高浓度抗癌药物,可有效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 术后1周后再灌注抗癌药物,给残留癌细胞增殖提供机会。刘陈黎等[8]研究报道,经尿道电灼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吡柔比星,3~24个月复发率为12.5%,低于术后1周灌注的24.6%。本研究中,术后即刻灌注的A组、B组总有效率高于1周后灌注的C组、D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发现,即刻灌注的A组、B组复发率也低于1周后灌注的C组、D组,与刘陈黎等报道基本相符,提示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吡柔比星疗效优于术后1周后灌注。经尿道电切术出血较少,术后只需间断性膀胱冲洗,在术后即可灌注吡柔比星,无需担心膀胱冲洗导致血药浓度下降。
膀胱灌注治疗 第10篇
关键词 输尿管肿瘤 药物灌注 节段性切除
患侧肾、输尿管全切加膀胱袖状切除术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标准术式,但对于已发生肾功能不全或孤立腎患者而言,术后可能需要终生血液透析或肾移植。因此,对于这类患者应在切除恶性肿瘤的同时保留肾功能,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术后肿瘤复发。2004年4月~2009年2月对4例原发性输尿管肿瘤患者实施了输尿管节段性切除,术后在保留双J管的情况下行丝裂霉素膀胱灌注以预防肿瘤复发,疗效满意。
资料与方法
本组4例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46~58岁,平均51岁;左侧2例,右侧2例;输尿管上段1例,中段2例,下段1例;合并多囊肾2例,血肌酐分别为88μmol/L和163μmol/L,慢性肾小球肾炎致慢性肾功能衰竭1例,肌酐195μmol/L,孤立肾1例,肌酐69μmol/L;2例经超声及强化CT发现原发性输尿管肿瘤,2例伴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经超声、平扫CT及输尿管镜检查诊断;肿瘤大小约0.8cm×0.4cm~2.1cm×1.7cm,平均约1.3cm×0.8cm;肿瘤伴轻度肾积水3例,中度肾积水1例;临床表现均为不同程度的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血尿时间约2~12天,平均时间约7天。
治疗方法:4例患者均行开放手术。术中游离病变处输尿管,将肿瘤及上下约1cm正常输尿管组织一并切除,行端端吻合术,并放置双J管。术后2周开始行丝裂霉素30mg加生理盐水40ml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8次,后每个月1次至1年。6个月时更换双J管,1年后拔除。每6个月行尿脱落细胞学、肾功能、泌尿系超声、膀胱镜、胸片及CT检查。
结 果
术后病理肿瘤分级Gl 1例,G2 2例,G3 1例;病理分期Tl 1例,T2 2例,T3 1例。术后随访19~36个月,平均29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19和25个月时因发现左肺转移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而终止随访;另2例患者在36个月随访结束时均未发现泌尿系肿瘤复发及输尿管狭窄,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约2个月时出现尿频、血尿及患侧腰部疼痛,经尿沉渣、超声、CT及膀胱镜检查证实为泌尿系化学性炎症,嘱患者多饮水并膀胱灌注间隔时间的延长,症状逐渐缓解。本组4例患者在上尿路灌注期间均未出现进一步的肾功能损害。
讨 论
肾盂、输尿管、膀胱黏膜及后尿道均为移行上皮,由于移行细胞癌发生的多中心性和肿瘤种植等原因,常造成移行细胞癌的多发性或术后的肿瘤复发。双切口肾输尿管全切及膀胱袖状切除术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传统标准术式,但对于孤立肾脏、双侧肾脏疾病或肾功能不全患者而言,在根治性手术后将面临肾功能的丧失和终生的血液透析或肾移植,这类患者可能需要保留肾功能的手术治疗。
近端输尿管癌,在行输尿管节段性切除后,约50%的患者将出现远端输尿管肿瘤的复发[1],即使行肾输尿管全切及膀胱袖状切除术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复发率仍20%~50%[2],因此,输尿管肿瘤局部切除术后肿瘤的复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上尿路肿瘤的保留肾脏手术早在1945年就被Vest首次提出,但许多年后才被医学界所接受。Zincke和Neves对孤立肾患者实施了上尿路肿瘤的输尿管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发现这些患者的肿瘤学结果也是可以接受的。目前,为保存患者的肾功能,对于上尿路肿瘤的治疗已经从复杂的开放手术发展到最低侵袭性的输尿管镜治疗,低级上尿路肿瘤的输尿管镜治疗也提供了合适的肿瘤学结果[3],但由于输尿管镜本身存在一定的应用限制如灌注流量低、操作渠道和视野较小等,因此在输尿管镜下还无法切除一些较大的肿瘤。本组4例患者肿瘤体积相对较大、浸润较深,因此均采用了输尿管节段性切除、端端吻合的手术方法。
膀胱灌注治疗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2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其中男36例,女6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8.2±2.5)岁。所有患者均B超、静脉尿路造影、CT、膀胱镜检查发现,且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移行细胞癌,其中G1期22例,G2期17例,G3期3例;Tis期5例,Ta期7例,T1期23例,T2期7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无痛性肉眼血尿33例,反复发作膀胱刺激征9例,单发膀胱肿瘤32例,多发10例;初发34例,复发8例;合并膀胱结石5例,前列腺增生7例。排除严重泌尿系统或全身感染、心肝肾严重功能障碍、伴有其他肿瘤性疾病、吡柔比星不耐受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经尿道行膀胱肿瘤电切术,具体操作如下:连续硬模外麻醉满意后,协助患者取截石体位,采用电切灌洗液作为冲洗液,直视下经尿道插入电切镜至膀胱,观察膀胱肿瘤大小、数量、分布、形态及与输尿管开口位置的关系,并观察有无膀胱结石及前列腺增生,根据不同膀胱肿瘤情况采取不同肿瘤电切术予以切除,对带蒂小肿瘤需经基底部予以切除,对无蒂或瘤体>2.0 cm,可经基底部外侧1~2 cm处正常膀胱黏膜,从一侧由外向内蚕食样逐渐切除,使肿瘤逐渐变小,直至切除肿瘤基底,深达浅肌层,最后创面彻底电凝止血,无菌蒸馏水反复冲洗膀胱,留置三腔气囊导尿管。对多发肿瘤者遵循先小后大,先易后难的原则切除膀胱肿瘤。
术后24~48 h内,进行第一次灌注,治疗前排空膀胱,行膀胱内吡柔比星注射液灌注治疗(由深圳万乐药业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10930105规格10 mg/瓶),将吡柔比星40mg(4瓶)溶于生理盐水40 mL,经导尿管灌注于膀胱腔内,灌注治疗期间每15 min协助患者更换体位一次,膀胱灌注药液保留45 min后叮嘱患者排空膀胱,1次/周,连续治疗8次,两周1次,共8次,再改为每月灌注治疗1个月1次,持续治疗12个月。术后每3个月到院复查1次,复查尿常规、尿路B超、膀胱镜、尿落细胞学检查及肝肾功能,并记录患者全身及局部反应,两年后6个月复查1次,如有可疑病变,即行活检以明确有无肿瘤复发。
2 结果
本组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膀胱肿瘤电切术,瘤体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手术时间30~75 min,平均(42.3±5.8)min,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膀胱穿孔、大出血、水中毒及电切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经吡柔比星灌注治疗后,均发生尿急、尿频等膀胱刺激症及膀胱区不适症状,但均可耐受灌注治疗,叮嘱增加日饮水量后得以明显改善,有3例肉眼血尿,经抗炎、止血等对症治疗后得以改善,灌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肝肾功能异常改变。
随访6个月至4年,平均(13.4±1.5)个月,随访期间,39例未复发(占92.9%),3例复发(占7.1%),均未多发性膀胱肿瘤,复发病例均再次行膀胱肿瘤电切术及膀胱灌注治疗。
3 讨论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大多为移行细胞癌,约70%~80%的膀胱移行细胞癌为生长于固有膜以上的浅表膀胱肿瘤。目前,膀胱肿瘤电切术是浅表性膀胱肿瘤首选疗法,该术式局部切除效果好,患者耐受性强、创伤小、恢复快,且手术易操作,但手术难以达到治愈目的,术后复发率较高,且复发后约有30%左右患者病情可进展成浸润性癌或向远处转移,病情恶化程度增高[2]。有临床研究表明[3],术后复发可能与术中瘤体残留、细胞脱落种植及未发现的上皮癌前病变等因素有关。因此,消除残余癌灶、杀灭残留肿瘤细胞,并治疗潜在的上皮癌前病变,是降低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率和防止肿瘤浸润或转移的关键。
近年来,临床常于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辅以化疗药物或生物反应调节剂行膀胱内灌注治疗,以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消除残余病变或原位癌,防止肿瘤深层浸润,避免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治疗,进而达到提高患者生存率,保留膀胱及性功能,从而改善生存质量的治疗目的[4]。目前,膀胱灌注药物较多,如丝裂霉素C、干扰素、吡柔比星、等,但大多存在较高毒性反应,不但影响患者治疗的耐受性,而且易产生耐药性,反而增加术后复发率。因此临床在选择膀胱灌注药物时,尽可能选择全身吸收量少、毒副不良反应轻,且短期内在局部膀胱上皮内维持较高的有效药物浓度,并对肿瘤细胞高度敏感,有较强肿瘤细胞杀灭作用的药物[5]。
吡柔比星是目前膀胱肿瘤术后预防复发的理想药物之一,本品是一种新型半合成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在其化学结构中,在阿霉素的氨基酸4位基础上增加四氢吡喃基,可迅速进入肿瘤细胞内,并直接嵌入DNA双链间,提高DNA聚合酶的抑制作用,有利于阻止DNA复制和转录,在G2期中止肿瘤细胞增殖,增强抗肿瘤活性,促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本品进入肿瘤细胞迅速,可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中保持较高浓度,癌细胞摄取快,半衰期短,仅极少量被吸入血,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从而降低全身不良反应[6]。
本文研究中,于膀胱肿瘤电切术后,采用吡柔比星作为术后膀胱灌注药物,本品在膀胱肿瘤组织内弥散速度快,在膀胱内长时间地保持高浓度药效直接作用于肿瘤,杀灭膀胱术后残余的肿瘤细胞,防止肿瘤细胞种植,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延长术后无瘤期,同时可减少全身用药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避免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治疗,进而可保留膀胱,以此保留患者的性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有研究报道,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2个月内是肿瘤复发的高峰期[7]。为此,本文研究中,对42例患者于术后1周开始行吡柔比星灌注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8周,以降低术后高峰期内肿瘤复发率。另外,据吡柔比星在膀胱肿瘤组织内具有弥散快的特点,需在药物灌注后保留药液45 min,并协助患者调整体位,以充分发挥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灌注治疗期间常并发膀胱刺激症及膀胱区不适症状,轻者可于24 h自行缓解,部分症状严重的患者,需停药并积极对症处理,再继续灌注治疗。本文研究结果显示,42例患者经膀胱灌注治疗后,均发生膀胱刺激症及膀胱区不适症状,并有3例肉眼血尿,经对症处理后得以缓解。
本组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瘤体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经吡柔比星灌注治疗1年,术后平均随访(13.4±1.5)个月,未复发率92.9%,复发率7.1%。据廖国强等研究报道[8]。65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肿瘤电切术后,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术后随访2年,复发率4.6%。该研究结果与本研究均提示,膀胱肿瘤电切术后,使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术后远期肿瘤复发率较低。
综上所述,在膀胱肿瘤电切术基础上,辅以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肿瘤复发,且全身毒副作用反应少,可作为浅表性膀胱肿瘤理想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海利,郑周达,林天旗.经尿道电切联合吡柔比星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疗效分析[D].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9):1408-1409.
[2]杨先天,赵海岩,温峰.钬激光联合吡柔比星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3):345-347.
[3]张振丰,刘晓强,蔡启亮,等.输尿管El旁浅表性膀胱肿瘤的微创治疗[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3,28(4):258-259,262.
[4]仲锋,马鸣.经尿道电切联合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肿瘤72例[D].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34(2):110-111.
[5]李大鹏.应用经尿道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5):51-52.
[6]王刚,龚晋迁,张军卫.经尿道钬激光切除或电切治疗浅表性胱癌6l例体会[J].重庆医学,201l,40(3):278-280.
[7]杨云波,马迁明,梁国喜.经尿道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3,15(2):166-167.
膀胱灌注治疗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