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变异现象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变异现象范文(精选7篇)

变异现象 第1篇

广告语言求新求异有一定的限度, 受到各种语用因素的制约, 广告创作中语言变异手段的运用, 能否引起受众注意, 能否为受众理解和接受, 这些都需要运用语用学的知识。广告语言求新求异, 突破常规的语言模式, 但不能违背语言交际的基本原则, 从语用上看必须是正常的、有效的。

汉语的语言文字内涵丰富, 形式丰富多样, 在消费者求新、求奇、求异的接受心理状态下, 广告语言必然要求打破语言常规的规范, 在挖掘利用汉语丰富语言文化内涵和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变异和创新, 追求语言的“新、奇、异”, 以吸引广告受众的注意, 激发受众的联想和想象, 并把这种联想和想象引向预测中的最佳效果。

一、广告语言变异的表现形式

但凡语言现象可以从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描写探讨, 广告语言变异的表现形式, 是相对于日常规范语言的变异和偏离而言的, 可以以日常规范的语言为参照, 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语音变异

汉语在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中, 形成了节拍、押韵、叠音、复叠、联绵、平仄、谐音、多音等多种富有韵味的语音手段, 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广告语同样可以巧妙地利用汉语的语音特征, 偏离日常语言的语音常

人生//百年, 难忘//湘泉。 (湘泉酒)

喝//金种子, 过//好日子。 (金种子酒)

饮酒//饮//贵龙, 醉心//不//醉头。 (贵龙酒)

喝//汇源//果汁, 走//健康//之路。 (汇源果汁)

广告语中还普遍运用押韵的手法, 利用相同或相近的同韵音节在韵脚的位置上有规则地反复出现, 从而使语言形成一种回环复沓的节奏韵律, 来获得与日常语言相异的语音效果, 以吸引受众注意, 加深受众印象。例如:

人生百年, 难忘湘泉。 (湘泉酒)

东西南北中, 好久在张弓。 (河南张弓酒)

要想皮肤好, 早晚用大宝。 (护肤品大宝)

农夫山泉有点甜。 (农夫山泉)

汉语音少义多的特点造成汉语同音字、近音字特别多的语音现象, 根据汉语语音的这一特色, 故意寻找字面上可以望文生义的同音汉字替换原词的个别语素。例如:

趁早下“斑”、请勿“痘”留。 (美容祛斑霜)

用同音字“斑”替换“下班”的“班”, 用同音字“痘”替换“逗留”的“逗”, 谐音双关, 意指用了该化妆品后, 难看的“斑”就下班了, 离开了, 难看的“痘”请离开, 不要逗留。幽默风趣, 妙趣横生, 给受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2. 词汇变异

广告语言中, 最常见的语言变异现象是词汇的变异。词汇变异的形式有:

(1) 创造新词。主要是新品牌的命名, 例如:健力宝、鲜橙多、达利园;

(2) 引进外来词。主要是对外国品牌名的音译, 例如:Super苏泊尔 (电饭锅) 、Casio卡西欧 (电子计算器) 、Sony索尼 (彩电) 。有的音译名兼顾意义, 例如:Crest佳洁士 (牙膏) 、Safeguard舒肤佳 (香皂) 。

(3) 旧义新解。运用词语时, 故意改变词语的附加色彩或偏离词语的基本意义。例如:“天下第一厚皮。” (鹤鸣皮鞋) “厚皮”本来是指责人的脸皮很厚, 是个贬义词, 但是用在皮鞋广告里, 反而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 成为了一个十足的褒义词, 这跟产品的特点是息息相关的, 因为皮鞋的皮厚才能保证质量。又如:“为足下增光。” (上海鞋油) “足下”是对人的敬称, 这里采用望文生义的手段, 偏离词语的基本义, 利用字面意义把“足下”和脚上的鞋油巧妙地联系起来, 幽默含蓄, 加深受众的印象。

(4) 仿拟词语。对人们熟知的流行语和成语进行改造, 既能轻松唤起受众记忆中的旧信息, 又能突出显示产品的新信息, 带来既熟悉又陌生的意外效果。其中仿造成语而创作出来的广告语非常多, 受众轻轻松松就能记住它们。例如:爱不“湿”手 (全自动洗衣机) 、“脑”当益壮 (健脑丸) 、饮“乳”思源 (牛奶) 。

3. 语法变异

广告语中还可以打破常规的语法规则, 创造出陌生化的表达形式。语法变异的主要形式有:改变词语的词性使词语超常搭配。例如:

白嫩肌肤。 (香皂)

年轻你的味觉。 (南昌某餐厅)

“白嫩”是形容词, 可以作定语, 不能带宾语。按常规的语法规则一般说成“洗出白嫩肌肤”, 这里将其用做使动, 使人们感觉到动态的“白嫩”的过程。“年轻”本来是个形容词, 在这里却被用作动词并和“你的味觉”搭配, 如果按正常的说法把这句话改成“使你的味觉年轻”, 就完全没有原来的韵味了。

把新鲜直接拉出来。 (某冰箱)

介词“把”后的宾语多是由名词性词语充任的, 此广告语突破语法常规将形容词放在宾语位置上,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喜, 非可乐。 (七喜碳酸饮料)

爱尚, 非蛋糕。 (爱尚蛋糕)

否定副词“非”按语法常规用来修饰区别词, 如:正规非正规。而在这里, 否定副词“非”却用来修饰名词“可乐”、“蛋糕”, 这是语法的超常搭配, 但正是这种不合规则的搭配引起受众的注意。

正常的语序颠倒。汉语是孤立语, 词序严格, 为了强调, 广告语言变换语序吸引了受众注意, 例如:

新大洲, 我有。 (新大洲摩托车)

一马当先, 无锡轻骑。 (无锡轻骑摩托车)

汉语正常的语序是主动宾的次序, “新大洲, 我有”, 把宾语放在句子之前, 突出了产品的品牌名称。“一马当先, 无锡轻骑”把谓语放在句子之前, 突出了产品与众不同的性能。

二、广告语言变异必须顺应受众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语境

广告语言变异偏离常规语言, 构造超越日常语言习惯相异的语言结构, 来引导受众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 通过受众自觉的认知识记来传达广告信息, 加深受众的印象。但引发注意不是广告商最终的目的, 还必须得到受众的理解认同。也就是说广告语言变异必须以实现广告的传播为前提, 广告语言变异必须顺应受众的认知能力。

广告语是面向大众的, 广告受众的认知特性是大众化的, 受众不是有意识地阅读和观看广告作品, 受众也不会有意识地去记忆广告词。引人注目的广告词句必须能使受众在片刻之间理解, 否则受众很快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广告语言需要具备较高的注意价值和记忆价值, 才能最终实现广告的功能。广告语中, 利用汉语的语音特征, 偏离日常语言的语音常规造成语音变异, 使语音要素富有节律美和韵律美, 朗朗上口, 易诵易记, 顺应大众的认知特性, 便于大众传播, 从而使广告语在媒介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

广告语言词汇变异的素材是人们熟悉的意义明确的语素, 这些熟悉的语素存储于受众认知语境的旧信息当中, 例如仿拟旧词是广告语常用的手段, 旧词选用的一般是成语、歌词等大众熟悉的经常使用的认知语言单位, 并且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易读易记。根据商品的特性, 对旧词原型的读音形式和书写形式稍作变动, 既能唤起人们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 激活熟语的整个表现形式, 又能吸引受众的注意, 符合受众的认知能力。

广告创作中语法变异偏离语法常规, 不符合语法规范, 但广告语不是语法教科书, 大家都能懂, 能接受还是可行的, 例如:“年轻你的味觉” (南昌某餐厅广告) , “年轻”作为形容词, 后面是不可以带宾语, 不符合语法规范, 由于句中所用词语是大众十分熟悉的, 受众能理解其表达的意思“让你的味觉年轻起来”。在语法常规的基础上稍作变动, 既引人注意又简单上口, 实践证明, 根据目标受众的认知能力, 在受众可接受、可理解的前提下作适当的语法变异, 是允许的。

广告语言变异要想被其目标受众接受, 还要适应消费者的认知语境, “认知语境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语境, 也是内隐性最强的语境, 因为它与交际者的知识背景、认知水平、心理能力、评判能力、审美能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是在同样的语言环境、现场语境以及同样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条件下, 人们对话语、言语作品的理解往往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交际者得认知背景有差异”。 (1)

生活习俗和背景作为受众语境的一个要素, 实际上也影响了广告语言变异的运用。如果广告语言变异超出了这个社会受众所能接受的范围, 那么这则广告在社会上不能引起社会成员的关注, 一旦语言变异触及了这个社会的文化禁忌, 甚至还会引起受众的反感。例如仿拟成语所作的广告词“自作自瘦’” (减肥药) 、“痔’始至终” (痔疮药物) 、“口蜜腹健’”会引起受众的排斥厌恶。

地域的文化和历史因素的不同促成不同的社会文化, 那么在此社会中生活的人也因为社会文化的不同对广告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 把国外的广告翻译成本国语言的时候, 译文一定要符合目标受众的风俗习惯。例如“Poison Perfume” (法国香水) , 意译为“毒药”, 根据原词的读音音译为“百爱神”, 音译名的意义跟原词的意义不一样, 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顾及国人的审美观念可能相对保守, 如果按词语原义意译为“毒药”, 可能不会被国人接受, 若音译为“百爱神”, 则顺应受众的文化语境, 给受众另一种联想。

三、利用受众的认知语境化语言超常为语用正常

关联理论作为探索交际与认知关系的语用理论, 对解释广告语言变异现象具有一定的作用。关联论认为:“在语言交际中, 听话人对世界的假设是以概念表征的形式贮存在大脑中, 构成一个人的认知环境’。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是由一系列可以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认知环境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这些信息构成一个人理解话语的潜在的认知语境。理解话语时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具体的情景因素, 而是认知环境中的旧信息。理解话语的过程, 就是认知环境中的旧信息和交际过程中的新信息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 受众在潜在的认知语境的协助下, 依靠以前储存于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 根据旧信息和新信息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借助言语解读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能体会、品味出广告作品的言外之意。换句话说, 广告设计者利用受众的认知语境, 在受众可理解接受的范围之内, 设计偏离语言常规的广告语, 可以化语言超常为语用正常, 既能让受众耳目一新, 吸引受众的注意, 又能为受众理解接受并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例如, 仿拟成语是广告语言创作中超常规运用比较常见的手段。成语具有浓郁的汉民族文化风格, 整齐凝练, 易读易记。广告设计者选择大众熟悉的成语, 对其语音形式或书写形式稍作变动, 受众在日常积淀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等因素构成的认知语境的协助下, 仍能补足缺损的语义信息, 激活原成语的表现形式, 并把注意力集中到体现商品新信息的偏离部分, 让受众清楚明白地获取有关商品信息。

爱不“湿”手 (全自动洗衣机)

此广告语仿拟成语“爱不释手”而来, 成语“爱不释手”是人们比较熟悉的语言认知单位, 该广告语只改动了原成语的一个字眼, 人们结合自身认知语境中日常积淀的旧信息, 完全可以激活整个成语的表现形式。用近音字“湿”对成语进行谐声替换, 谐声双关。一方面突出了该洗衣机的优点, 即洗衣全程自动化, 完全不需要沾水, 手就不会“湿”了, 说明了它好用、方便。另一方面保留了成语的原来意义, 表达了对产品的赞美, 顾客“爱不释手”, 正是因为洗衣机的全程自动化不会湿手而受到顾客的钟爱。

语言的超常规使用必须适度, 也就是说在受众的认知语境许可的范围之内, 不能改变的部分过多, 否则就不能引起受众对原成语的联想, 例如服装店广告语“衣伊布舍”、“衣布到味”, 应该是仿“依依不舍”、“一步到位”而来, 但改动了三个词, 与原成语的距离太大了, 受众除了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该店是与衣服布料有关系之外, 既不能联想到原成语所传达的美好意义, 也不能想象出该店有何特色, 基本失去了广告宣传的作用。

可见, 有效利用受众潜在的认知语境, 在人们认知可能恢复的限度内对语言进行适度的超常规运用, 可以使广告语化语言超常为语用正常。

四、利用语用预设化语言超常为语用正常

广告设计的目的是推销产品, 只有消费者了解了广告主的意图, 才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购买产品, 广告语言变异尤其能够使简单的语言蕴含不同侧面的含义, 吸引不同的目标受众, 这些意图可以通过语言的预设信息来获取。消费者在看到广告后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等对广告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再一次加工, 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预设是语义和语用研究的基本课题。语用预设, 是说话时假定对方已知晓的信息, 是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 或者是背景知识。对于成功的广告宣传来说, 预设是至关重要的, 交际双方只有具备一定的共有知识, 才能成功地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利用预设进行技巧的交谈, 把自己的话语建立在一个自己设想出来并对自己有利的预设之上, 并使对方产生错觉,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一预设。这是言谈的一种技巧”。 (3) 广告也可以利用这种言谈技巧吸引受众注意并为受众接受认可。广告语言变异作为一种吸引消费者的手段, 假设目标受众已知晓一定的背景知识, 利用预设设计对广告宣传有利的语用预设, 使受众接受这一预设, 将语言表层看似不符合情理的表达化为可以接受认可的得体表达, 使受众在特定的语境下推导出句中没有明说的内容。例如:

今年二十, 明年十八。 (白丽美容香皂)

其语用预设是使用美容产品可以使人看起来显得年轻, 虽然表面不合情理, 但是结合受众认可的预设信息就可以接受, 并获得精练而又含蓄的广告传播效果。

聪明不必绝顶。 (某生发水)

此例为仿拟旧词, 偏离原成语的基本意义并在原成语中间插入词语, 其语用预设为用脑过度的人容易谢顶, 虽然谢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一定是用脑过度的原因, 但用脑过度也是谢顶的原因之一, 广告设计者巧妙地利用这一预设, 消除了谢顶者的心理障碍, 拉近了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 使目标受众不知不觉中产生“谢顶是因为人聪明常常用脑而造成的, 不必生气伤心”这样的错觉, 由此能愉快地接受该广告所宣传的生发水产品。

广告中的“告知”一般仅仅起到了介绍产品的作用及功效的效果, 当语言要完成告知的任务时, 它的表现形式是正常的。在广告日益泛滥的今天, 仅仅是“告知”的话, 已经远远不能达到吸引消费者注意的目的。语言的“感知”功能渐渐成为广告语言的主流。“感知”要以受众的认知为基础, 用超常的语言变异形式给受众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广告语言变异必须以语用得体性为前提, 广告语言变异必须顺应目标受众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语境, 在受众可接受的框架内进行适当的偏离变异, 把握交际双方共知的背景知识, 巧妙设计语用预设, 精练而又含蓄地传达商品推销的意图, 获得良好的广告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周明强.现代汉语实用语境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3]严辰松, 高航编.语用学[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4]张仰奋.语言变异在广告语言中的效用[J].惠州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2) .

[5]白红爱, 郑成虎.从认知角度谈汉语广告语篇中对固化成语的偏离使用[J].汉语学习, 2001, (6-3) .

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 第2篇

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

网络语言随着人们使用网络媒介交流的数量增加而发生很大变化.它区别于传统的汉语,脱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语体,具有幽默、简捷、形象、生动等特征;但也同时出现了随意生编滥造的.现象,使汉语的规范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论述了网络语言的含义,网络语言类型及特点,最后提出了我们对待网络语言应有的态度.

作 者:郭建 GUO Jian 作者单位: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系,北京,100049刊 名:语文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年,卷(期):2008“”(6)分类号:H313关键词:网络语言 变异 态度

浅谈越南青少年用语变异现象 第3篇

关键词:越南语;青少年用语;语言变异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3-0067-01

一、语音变异

越南青少年的语音变异主要有三大类:声母变异,韵母变异,谐音押韵,声调变异不常见。

越南青少年用语的声母变异中有浊音清化的现象,如b→p,清音p很少作为声母用,一般只做韵尾辅音,作为声母使用的仅出现在一些外来词如:pin 。在越南语拼写规则中:ngh-ng, c-k是表示同音位的不同字母,发音相同,但是作为声母与韵母组合时有不同的范围,做声母时,k只能与e, ê, i开头的韵母组成音节,ng不能与i,e,ê开头的韵母结合。然而在越南青少年用语中,却出现k与o 结合如bàkon(bà con ), ng与i结合,如:ngi?n (nghi?n)越南青少年的声母变异是自由的,没有定性,如:già可以写成 d? 或gi?, ba con 可以写成pàkon ,bacon 或pà con。

越南语的韵母有单韵母和复合韵母,韵母可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构成。在越南青少年用语中,充当韵腹的主要是,a, o ,? ,?等单元音,也就是说越南青少年用语的韵母变异主要是韵腹变异,如:如:am→ um , ?n→ in, ap→?p等,归纳起来,越南青少年用语的韵母变异主要是韵腹发生变异,声调变异在越南青少年用语中很少见。

此外,越南青少年用语的谐音变异现象也较为常见,主要通过对一些固定的词组和短语进行改造,添加一些与原词无关的谐音成分,这样不仅使整个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富含音韵美,而且从中也能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感情色彩。如C? ?y s?p“c?p kè ?n mu?i mè”v?i h?n,Tr?ng b? d?ng c?a nàng ??n là ng?y th? con gà t?等

二、词汇变异

语言系统中,词汇的发展和变化是最显著的,青少年群体总是每个时代推动词汇发展变化的主力军,这点充分的体现在青少年用语的变异特点上,越南青少年用语的词汇变异在某个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越南语的词汇系统。

越南青少年用语的词汇变异形式主要有形素和词义的变异,所谓的形素即书写符号,越南青少年用语中,除规范字体外,还出现一些非规范的形素,有数字与字母的结合体、图形符号、英文缩写体,越文缩写体、变异字体等,如?o hai day→A2D,Hoa H?c Trò→H2T,Anh hai→A2,♀→n? ♂→nam,MV VIP,?H HN, ui→uiiiiiiiiiiiii等这些形素的变异主要是服务于越南青少年标新立异,彰显个性的需要,这些形素的变异有的是为了达到经济简练的效果如: Anh hai→A2,?o hai day→A2D,?H ,HN。有时是为了强调或是表达个人强烈的感情如:ui→uiiiiiiiiiiiii,quaaaaaaa,有时是为了是表达形象传神,幽默风趣,这是一种新的象形文字,如:♀→n? ,♂→nam,@代表e时代等。另外还出现英文移植现象,使青少年用语富有时代感,或是混用方言借词,主要为南部方言词和一些专业术语借词,达到标新立异的目的。

三、语法变异

从历时的角度上看,相对于词汇系统,语法系统的发展相当缓慢,但是,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在人们的言语活动中,语法的变异现象也很突出,越南青少年用语的语法变异现象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词类的活用,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做形容詞等,另一种是超常搭配,超常搭配又分为两类,一是语法层面上的超常搭配和语义层面上的超常搭配,语法上的超常搭配最常见的如:副词+名词,动宾结构带宾语,被字句反常规等,语义层面上的超常搭配搭配项富有修辞色主要是利用修辞格,这使得青少年用语诙谐幽默,新颖独到,比如bu?n chuy?n,S? ti?n b? n??ng s?ch等这些超常搭配,让听着听起来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表达方式在一些广告语,或是一些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可见青少年这一社会特殊群体接触新事物的敏感度极强,有一定的文学素养。

四、结论

越南青少年用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首先,越南青少年在选词和表达技巧上都体现了一定的语言艺术之美,从语音的音韵美,词汇语义的形象美到语法表达新颖独到之美,无不体现越南青少年驾驶语言的能力和艺术鉴赏力。然而越南青少年用语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变异现象,比如元音韵母和辅音声母的变异现象过于自由化,缩写字大多也是因人而异,很难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变异系统,这样会给交际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我们这种越南语学习者,有时候看得一头雾水,查字典也查不出个所然来。因此,对此应该给以其规范,对一些积极的变异给以固定下来,屏弃那些毫无意义又过于泛滥的变异现象。即做到取之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倪立民.语言学概论(第二版)[M].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3]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

[4] Lê Th? Thu? Vinh Ti?ng lóng hoa h?c trò th?i hi?n ??i,Ng?n ng? và ??i s?ng[J]. s?10,2007

常见药物变异现象及保管养护方法 第4篇

关键词:药物变异因素,药物变异现象,药物保管养护

药物特别是中药材在贮存过程中, 常因受到外界不良影响而发生变质, 其中尤以霉烂和虫蛀对药材的危害最大, 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更严重的是使中药降低疗效, 甚至丧失药用价值。因此, 研究药物科学保管方法对保证用药安全, 减少药材损耗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药物常见变质现象和养护保管方法分析总结如下。

1 常见的药物变异现象

药物变异是指中药材及炮制品在储存中受空气、日光及温度、湿度等影响, 或者在药物本身某些物质的分子活动作用下, 产生物理或化学的变化, 致使本身的颜色、气味、形态以及内部组织等出现各种异常的现象。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1) 虫蛀。是指中药材及炮制品发生被虫蛀食现象, 即害虫侵蚀药材内部引起破坏作用。药材经虫蛀后, 形成蛀洞, 产生驻粉, 破坏外形;花类药物虫蛀后整个花瓣散乱;较细的药材会被虫丝缠绕成串状或饼状;动物类的皮、肉、脏器会被被虫驻空。药材被虫蛀后, 虽残留未蛀蚀部分, 但因受到虫体及排泄物的污染, 其组织内部遭到破坏, 导致重量减轻等。蛀后药物会失去部分有效成分, 严重影响药品质量。

原因:中药材在采收前或采收时受到虫卵的污染, 在加工干燥时没有将虫卵清除干净而带到容器中, 或因容器不洁而附有虫卵, 在储存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害虫由外界侵入产卵孵化。

(2) 发霉。是指药物受潮后, 在一定温度的影响下, 其表面或内部寄生或繁殖有霉菌。这是由于大气中有很多霉菌孢子散落其间, 当落到药材表面, 在适宜的温度、湿度下萌发出菌丝, 菌丝会分泌秒酵素溶蚀药材的内部组织, 使其有效成分发生变化, 以致药效丧失。

原因:药物受到闷热影响, 其内部水分蒸发到表面, 霉菌在适宜的温度 (20~35°C) 、湿度 (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 湿度越大, 药材吸潮越多) 下自然滋长, 由表面逐步侵蚀到内部组织, 造成药材发霉变质。

(3) 变色:是指药物的天然色泽发生变化, 由浅变深, 由深变浅, 鲜艳变暗淡。因为各种药物都具有固定的颜色;颜色不仅是外表美观, 而且是物质的重要标志之一。花类、全草及含有多量糖分的根茎都可能受空气、湿度、温度、日光等影响, 失去原有色泽。

原因:温度上升至药物变色, 氧气消耗越多, 变色也就越快。如日光直射、发霉、虫蛀、火烘以及硫磺熏蒸后 (因硫磺可产生二氧化硫, 遇水生成亚硫酸, 有漂白和腐蚀作用) 都能使药物褪色。

(4) 泛油。是指药物所含挥发油、脂肪油、糖类等, 因受热或受潮而在药物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返软、发粘、颜色变深、发出败油气味等现象, 泛油可以改变药物原有的性质, 影响疗效。

(5) 气味散失。是指药物原有气味在外界因素影响下, 或储存日久发生散失或变淡。

原因:药物气味与成分有关, 由于酶的分解, 这些成分发生了变化;也可能某些挥发性物质挥发掉, 导致气味散失 (如细辛, 麝香等) , 因此, 气味散失也是药性受到严重影响的标志。

(6) 风化。是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类药材, 因与干燥空气接触过久, 逐渐变成粉末状态。易风化的药材如宣明粉、苦瓜霜等, 其药性会随风化有所改变。

(7) 潮解溶化。是指固体药材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 并在温热气候影响下, 其外部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 (如咸秋石、青盐等) , 这些药材变异后, 难以储存, 以致影响药物的疗效。

(8) 粘连。是指某些树脂类和熔点比较低的药材 (如乳香、没药、胶体药材等) , 受热后粘连结块。

(9) 腐烂。是指鲜活药材 (如鲜生姜、鲜生地等) , 在闷热的条件下, 易受细菌的侵蚀而发生败坏。药物一经腐烂, 不能再入药。

(10) 挥发。是指含挥发油的药材 (如当归、肉桂、沉香等) , 应受温度和空气湿度影响, 挥发油挥散而失去油润, 产生干枯或破裂现象。

引起药品品质变异的因素有内因 (中药自身因素) 和外因 (外界环境因素) ,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药品自身因素包括化学成分及其性质、含水量、细菌污染等。中药含水量及污染情况是发霉、虫蛀、变色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 含淀粉、糖类、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较多的中药, 易生虫、发霉、遭鼠害, 而含挥发油的中药易散失气味。

2 药物的传统保管养护方法

药物的保管与养护是一门研究药物在储存期间质量变化规律和科学防治方法的学问。我国先民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探索和积累完善, 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药材保管养护方法, 这些方法虽然仍有缺陷, 但实用性较强, 现总结如下:

(1) 硫磺烟熏法。在中药材保管中, 此法极为普遍, 是利用硫磺燃烧产生二氧化硫来杀灭霉菌、虫卵。一些含糖类、淀粉、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材, 如白芷、党参、独活、当归等多可以适用此法, 因为它们易在适宜的条件下吸潮生霉、生虫。此法可杀虫防虫, 但一般不宜施用过久, 否则会使这些药材产生泛油、变色、变质等。药材养护的原则是既要克制虫霉, 又要保持性味、色泽, 特别是药用疗效, 养护特别是硫磺烟熏时还应注重安全措施, 谨防火灾发生。

(2) 日光暴晒发。即在阳光下暴晒药材。该法除了含挥发油较多的和颜色较鲜艳的药材外, 均可适用, 其原理是药材经过强烈的日光暴晒后, 可使水分干燥, 杀死虫卵, 消灭霉菌;应注意, 晒后的药材必须摊放冷却后, 筛去灰屑, 刷去霉点, 入库储存。

(3) 明火烘烤干燥法。凡是不能日晒及不易晒透的药材, 均可用此法。但在烘烤的过程中要注意翻动, 防止烤焦。

(4) 硫磺熏蒸及烘烤结合法。适用于这种方法的药材本身含有水分, 又将近发霉、生虫, 施用时应先烘烤后再用硫磺熏蒸。

(5) 石灰干燥法。适用于不宜日晒、火烘且较贵重的药材。可在水缸或木箱底部铺生石灰, 其上垫纸, 放入药物以吸干水分。但要注意: (1) 湿药不宜存放, 防止沾潮起火; (2) 须勤检查、勤翻动, 防止破碎折断; (3) 有些药材如鹿角胶等的存放不宜用此法, 否则不成型, 易破碎。

(6) 密封冷藏法。即采用罐或缸装, 密封放置阴凉处。易风化的药物适宜此方法。

(7) 木炭吸潮法。适用于本身潮湿度较高的药材, 如额花类药材 (整件包装) 等。成包后放入木炭吸收余潮。

(8) 风吹阴干法。适用于须保持颜色、含挥发性物质、质地脆弱的药材。

(9) 交叉对抗法。如泽泻最易生虫, 但和牡丹皮交叉堆码, 却可防止泽泻生虫。

(10) 洗刷法。当某些药物开始发霉时, 可先洗刷再进行烘、晒处理。

(11) 河沙养护法。此法适用于鲜药储存。用湿河砂把鲜药窑起来, 使其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鲜活, 但要经常检查, 防止腐烂。

(12) 汽蒸法。可以对含糖分多, 已开始发霉、生虫的药物, 采用先蒸后晒烘的方法。

3 现代科学保管养护

随着现代科技在药材管护领域的不断应用, 新的养护方法层出不穷, 如远红外加热干燥法 (笔者所在单位就有一座温控远红外加热干燥室, 其优点有:能抑制霉菌生长, 杀灭微生物;操作方便, 能减轻体力等) 、微波干燥法、磷化铝熏蒸法、气幕防护法、环氧乙烷防霉法等, 说明中药保管养护技术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要使中药的保管养护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只有大胆探索、努力创新, 不断完善和发展传统技术, 这是提高中药质量, 更好地满足中医临床需要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王玉芬, 韩双红, 曲树明, 等.蜈蚣延缓衰老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1994, 19 (11) :685.

变异现象 第5篇

笔者深入河北省五所高校,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式,了解校园语言变异的主要类型, 以及大学群体对校园语言变异的认知程度及态度。问卷共发放230份,收回204份,有效试卷202份。内容涉及经常使用的校园语言、使用校园流行语的心理、对校园语言的态度及改善校园语言环境的建议四个方面,共计20小题。访谈对象为高校学生、学生工作者及管理人员,了解他们对当前校园语言环境现状的态度及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校园语言文化建设的策略,以期为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校园语言的变异类型

(一 )语音变异 。

在校园交际中,大学生常利用数字或字母谐音、叠音词等,创造性地传递特定信息,巧妙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如用数字“1314”替代“一生一世”,用“美眉”代表“漂亮姑娘”。这些用法形式简单、容易记忆,正好迎合大学生追求时尚、喜欢创新的心理,因此备受欢迎。

(二 )词 汇 变 异 。

在校园流行语中,大学生大量使用新创词、缩略词和旧词新意等,反映大学生特定的社会文化心态。如将“偶像”赋予“呕吐对象”的意思 ,将“天才”赋予“天生的蠢材 ”意思等。此外,“泄题门”、“李跑跑”、“打酱油”、“俯卧撑”等网络及热点新闻词汇成为校园语言的热门。

(三 )句 法 变 异 。

在校园流行语中, 汉语词汇和英语单词的混合形式及汉语词语与英语语法形式的混用构成了校园语言的另一种变异形式。如“你Out了”表示“某人落伍了”、“今天办事不顺,郁闷ing”表示“今天办事不顺 ,正在郁闷”。这种表达方式缩短了同学间的距离,使交际活动变得生动轻松。但是这样的搭配又有些不伦不类,影响汉语的规范表达。

二、校园语言变异原因

(一 )多语言环境 因素。

当今大学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多功能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语言使用习惯的群体交流,渐渐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共同语言,而这种语言多数情况下是语言变异后的产物。当前现实的语言环境、网络语言环境、媒体语言环境及政治语言环境不同碰撞,促成校园语言的变异,大学生通过使用这些变异的语言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语言环境的切换及交流。如“有木有”,也就是“有没有”,来自于地方方言 ;“屌丝、逆袭”来自于网络语言 ,等等。

(二 )大学生 心 态 因 素

不同于其他群体,大学生群体的经历相同点比较多,对学习、生活、就业及社会期盼等各种压力有共同感受,由此形成共同的心理状态,使用校园流行语是他们宣泄心情的重要途径。

具体来讲,大学生心理状态可分为“从众心理”、“仿效心理”、“防御心理”、“求异心理”。“从众心理”是过集体生活的首要心理,是大学生祛除孤独感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校园流行语的传播。“仿效心理”来源于各种媒体的影响,如电影中的台词、明星说过的话等。“仿效心理”可以使这些语言或加工过的这些语言迅速成为校园流行语。“防御心理”则是体现大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宣泄,因此,像“伤不起”、“吐槽”等词汇能成为校园流行语。最后来说“求异心理”,这是大学生自我个性展示需求形成的,目的是体现自我价值和个人魅力,如常见于微博的“任性”、“nozuo,nodie”等。

(三 )社 会 心 态 因 素 。

校园语言的变异是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折射, 是某些社会情绪的反映。当前,“90”后成为大学生主体,他们独立的个性与传统价值观相冲突。他们渴望自我展现,成为流行语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的主力军。“卖萌”、坑爹”、“吃货”这些词就是很好的印证, 这些校园流行语的传播为他们宣泄情绪提供了一个平台。

(四 )政 治 环境 因 素 。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宽松的政治环境允许多样化多层面语言环境共存,为校园流行语的存在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这个基础,各种“体”的流行语才层出不穷。除此,流行语与政治还有明显的相互作用。很多校园流行语来自于政治事件,如“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高频使用语句,用于讽刺目的。还有“我爸是李刚”等,这些词的流行扩大了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起到监督作用。

三、语言变异背景下的高校校园语言文化建设策略

针对校园流行语已融入校园文化中,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 使校园流行语的使用发挥积极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校园语言建设尤其重要。根据校园语言变异原因分析及调查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校园语言建设策略。

(一 )营 造 校 园 文化 氛 围 ,塑 造 优秀 的 人 物性 格 。

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可塑性比较大。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从塑造人物性格做起。首先要营造好的校园文化,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人文精神培育人、塑造人,使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 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人生坐标,积极奋进地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中。

(二 )加 强 现 代 汉 语 建 设 ,引 导 学生 正 确 对 待 多 语 言 环境 。

在塑造人物性格的同时, 更要突出现代汉语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学校和各种社团要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与传承现代汉语。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媒体语言、官方语言、方言等多语言环境,使校园语言建设在变异的前提下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 )规 范 语 言 ,促 进 现 代 汉 语在校 园 中 的 体现 。

学校要制定统一的语言使用标准,规范教师授课、学校标语、校园媒体及各种社团公共场合使用的语言,并把语言使用纳入考核指标,促进现代汉语在校园语言中的体现。同时不限制积极校园流行语在校园中的使用, 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补充。

(四 )开展 心 理 疏 导 ,使 学生 正 确 对 待 负 面 情 绪 。

学校应提供优质的心理疏导服务, 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针对校园流行语中体现的负面情绪及影响及时疏导,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使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学会在顺境与逆境中调整自我、激发自我。

四、结语

变异现象 第6篇

1. 中介语变异的普遍性

大量研究表明,二语习得者中介语变异现象可以发生在不同的语言层上,包括语音、形态、句法、甚至词汇等。

例如,在语音层上,Dickerson (1975)发现母语为日语的英语习得者对辅音字母组合中的/r/的发音准确度会随语言任务的不同而变化。受试者参加了三种不同的语言测试项目:1)读单词;2)读一篇对话;3)自由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二语习得者在自由讨论这一任务中发音准确率最低,在读单词任务中发音准确率却很高。

Tarone (1985)则是从形态学角度进行的中介语变异研究。研究对象是母语为日语和阿拉伯语的一些英语习得者。Tarone也采用了三个不同的语言测试任务:1)多项选择语法测试;2)口头访谈;3)受试者自我陈述。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对第三人称单数-s这一词素使用的准确度在以上三个任务中呈现出明显的变异:他们在语法测试项目中对该目标语形态的使用准确率最高,在自我陈述时对该形态的使用准确率却很低。

Hyltensam (1977, 1978)研究了二语习得者中介语在句法层上的变异。Hyltensam (1977)对瑞典语成年学习者的否定句习得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学习者对否定词的放置位置根据句子是从句还是主句,限定动词是助动词还是实义动词而呈系统变化。此外,Hyltensam (1978)还发现,瑞典语成年学习者中介语中的主谓倒置情况也取决于语境。在“是否问句”中,当限定动词是助动词时,倒置发生的几率比限定动词是实义动词时发生的几率大得多。

以上研究和其他无数类似实验都证明,二语习得者中介语变异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探索引起这种现象的各种因素,将有助于我们对中介语性质有更全面的认识。

2. 中介语变异的主要因素

Ellis (1985)认为,中介语可变性主要可分成两大类:情景可变性和语境可变性。情景可变性指的是学习者随一些非语言因素的改变而交替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形式,这些非语言因素又可分为两类:场面和人物。场面包括场景、活动类型和主题,而人物则包括语言使用者的个体特征和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语境可变性则是指语言使用者根据语言环境的不同而改变语言形式。

Tarone (1988:59)曾简明扼要地指出: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中介语变异产生的缘由主要有四种:(1)语言环境;(2)心理过程(如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等);(3)社会因素(如谈话对象、话题和社会规范等);(4)语言的功能。

Romaine (2003:411)则将变异划分为两种:内部变异和外部变异。内部变异指的是由一些语言因素如语音环境等引起的变异;而外部变异则是由一些外部因素,或者说是社会因素引起的变异,包括讲话者的社会阶层、语体、年龄、种族等。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中介语变异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前者主要包括语言环境、语言功能和语言迁移,后者则主要包括场景、学习者个体特征(如:社会阶层、性别、年龄、种族等)、学习者心理过程(主要指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谈话对象、话题和社会规范等。

3. 对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的启示

二语习得者对目标语的使用在不同的语言任务中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准确率,这就要求语言测试者要将这一现象考虑在内,从而更全面、准确地测试学习者的目标语水平。对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来说,应从以下两方面提高测试的合理性:

3.1 测试项目的设计

学习者中介语变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测试项目时,语言测试者应全面考虑可能会影响学习者口语表达准确率、流利度和连贯性的种种因素,尽可能降低变异的几率,保证测试结果的稳定性。一些语言因素如语境、语言功能及部分非语言因素如学习者心理过程、个体特征和社会规范等较难操控,但场景、谈话对象、话题则可以通过测试者的合理设计减少对学习者语言产出能力变异的影响。

首先,口语测试的场景应尽量接近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Tarone (1998)指出,口语测试项目中应尽量有一个真实的谈话对象,以保证信息的真实交流。Shohamy (1994)也认为,口语测试中谈话对象存在与否,将极大地影响学习者对目标语的使用。事实上,在许多口语测试中,受试者都是在同一个想象中的谈话对象交流,或者“被迫式”地回答测试者的种种提问。因此,笔者建议,在口语测试中,可以采取两位或几位受试者就现实生活中的话题进行自由讨论的方式,或者是测试者转变角色,以受试者朋友的身份同其进行轻松对话,为受试者营造一个接近现实生活的语言使用环境。

其次,话题会对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如Smith (1992)发现,许多国际助教(ITA)在参加SPEAK (Spoken Proficiency English Assessment Kit)测试时,其英语水平在发音、语法、流利程度及全面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都会受到测试话题的影响。这些话题可分为普通话题和专业领域话题两种,即使其它因素都保持恒定,话题的改变也能决定这些ITA能否通过SPEAK。因此,测试者在设计口语测试话题时,应为所有的受试者采用类似的话题,并尽量避免专业性太强的话题的出现,从而保证测试结果的可比性。

3.2 测试结果的阐释

测试结果一般被直接用来对学习者的英语口语水平进行定位与评估。但是,中介语变异现象表明,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学习者对目标语的使用准确率、流利度等都会发生变化。而无论测试者怎样精心设计,语言测试环境都难以完全等同于真实的使用环境,因此,笔者认为,口语测试结果只能是学习者语用能力的近似体现,不能据此对其中介语发展水平进行绝对界定。同时,如果我们要对参加测试的不同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进行比较,我们应该清楚,比较结果不可能是学生水平差异的决对反映,因为,对学习者中介语变异因素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在设计口语测试项目时不可能全面考虑并控制所有可能会导致学习者目标语产出能力发生变化的因素。

此外,由于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者对目标语的运用情况会随语言任务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不同的语言测试项目对学生的语用能力有不同的影响,单靠某一项口语测试任务的结果很难判断学习者对目标语结构的习得情况。因此,对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评判应该基于一系列口语测试任务进行。通过学习者在不同的测试任务中的目标语使用情况对学习者英语口语水平进行判断,将有助于我们得出更客观、更合理的结论。

4. 结语

二语习得者中介语变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这也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在对学习者目标语产出能力进行判断时,我们必须综合考虑可能会影响学习者中介语变异的各种因素,以取得令人信服的数据,也为我们正确评估学习者的二语运用能力提供合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Dickerson, L.The learner’s interlanguage as a system of variable rules[J].TESOL Quarterly, 1975, (9) :401-407.

[2]Ellis, R.Sources of variability in interlanguage[J].Ap-plied Linguistics, 1985, 6 (2) :118-131.

[3]Hyltenstam, K.Implicational patterns in interlanguage syntax variation[J].Language Learning, 1977, 27:383-411.

[4]Hyltenstam, K.Variability in interlanguage syntax[J].Phonetics Laboratory Working Papers, 1978, 18:1-79.

[5]Shohamy, E.The validity of direct versus semi-direct oral test[J].Language Testing, 1994, 11 (2) :99-124.

[6]Smith, J.Topic and variation in ITA oral proficiency of in-ternational teaching assistants.Doctoral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92.

[7]Tarone, E.Variability in interlanguage use:A study of style-shifting in morphology and syntax[J].Language Learning, 1985, 35 (3) :373-404.

[8]Tarone, E.Variation in Inter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1988.

[9]Tarone, E.Research on interlanguage variation: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testing[A].In Lyle F.Bachman&Andrew D.Cohen (eds.) , Interfaces betwee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71-89.

变异现象 第7篇

习语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等。它是语言发展的结晶,更是民族文化的缩影。习语精练、短小、幽默风趣而且富有哲理,因此受到了广告设计者的青睐,被广泛运用到广告中。然而不同于直接引用,广告中的习语往往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异。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国内外学者分别对习语变异的分类、功能、修辞手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认知学、修辞学等诸多领域。然而基于模因论的广告习语变异研究相对不足,且少有提及到文化影响力。因此,本文将在模因论的框架下,探究中英文广告中的习语变异现象,旨在解读习语变异的产生和结合文化影响力解释其现象在广告中盛行的原因。

二、模因论综述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提出的解释文化进化的新理论。其核心概念模因由道金斯最先提出。模因被视为一种与基因相似的新的复制因子,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通过模仿而复制与传播。语言是模因的重要载体,模因的传播促进人类语言前进和发展。布莱克摩尔、海利根和我国学者何自然等对模因论研究颇深。主要观点如下:1模因的生命周期分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2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两种:基因型传播和表现型传播。3由模因论分析可知,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文化是语言变异发展的催化剂。

三、广告中的习语变异现象:习语模因复制传播的结果

习语具备成为模因的三大特征:变异性、选择性和保留性。因此,习语是语言模因,模因论可被用于研究广告中的习语变异现象。

1.习语变异的生成过程。习语模因的一生要经过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优胜略汰。

第一阶段是习语模因的同化。模因在此阶段需要取得宿主的注意、理解和接受。首先,习语简洁明了,容易引起人们注意。另外,习语背后饱含历史和故事,通常由师长进行教授,而且经过长期的学习,人们对习语有一定的认知,因而习语不难被理解和接受。

第二阶段是习语模因的记忆。这个阶段要求模因在人脑停留尽可能长的时间。首先,习语精简,比起长和复杂的表达,它更具记忆优势。再者,习语作为民族语言的结晶,常用于日常书面及口头表达。重要性和较高的利用率利于人们长时间记忆。

第三阶段是习语变异的表达。习语模因被同化和记忆后,需要被宿主用语言或其他有形的方式表达出来。变异在表达过程中出现。广告制作者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从记忆中选取习语模因,对其重新编码,通过广告方式表达出来。

第四阶段是习语变异的传播。在此阶段,变异后的习语通过大众媒体或物质载体进行大势传播,感染更多宿主。

2.习语变异的复制传播模式。广告中的习语变异是习语在内容或形式上发生一定改变而形成,因此属于模因的表现型传播。分三种情况:

(1)同音异义嫁接。职来职往,前途宽广——电视栏目口号;Where there is a wheel,there is a way——轮椅广告。

以上两个例子都属于同音异义嫁接。用同音字“职”代替习语“直来直往”中的“直”,广告语“职来职往”一方面透露出这是一个关于职场、职业的节目的宣传;另一方面令人联想起原本的习语“直来直往”,暗示观众这是一个评委客观、公平公正的节目。轮椅制造商则利用“wheel”和“will”同音仿制出广告词“Where there is a wheel,there is a way”,突出轮椅给使用者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借助原习语“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鼓励使用者要坚持不放弃。

(2)同形联想嫁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汽车;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香烟广告。

东风汽车广告看似直接搬用历史名句,实则暗中联想嫁接了品牌名“东风”。寓意东风牌汽车是通往幸福舒适生活的关键。同理,香烟广告“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中的英语单词“ends”也与另外的解释“烟蒂”相联系,可理解为一支烟的烟蒂好则整支香烟就好。广告以此突出这一品牌香烟烟蒂的高品质。

(3)同构异义嫁接。微力进无止境——2014微博年度盛典宣传语;All roads lead to Holiday Inn——假日酒店。

微博宣传语“进无止境”模仿了习语“学无止境”的结构,宣示了新浪媒体不断更新完善和与时俱进的决心。假日酒店广告则借助了习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反映出酒店如当年的罗马般兴盛和无处不在。

四、文化影响下的广告中的习语变异

广告中习语变异的产生从语言内部因素来看是习语模因复制转化的结果。从语言外部因素来看,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影响力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习语变异继承了习语中的传统文化。广告中的习语变异继承着原本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广告也正是利用这些传统文化因素来吸引人们和引起共鸣。

(1)承载价值观念。人定胜烟——香港戒烟公益广告。

家合人和,万事盛兴——保利地产

个人主义是西方国家盛行的价值观。由于长期被英国殖民,香港人也深受个人主义的影响,“人定胜天”的观念符合大众的认知。因此,利用广告“人定胜烟”来宣传戒烟能更好地被接受。保利地产广告则是由习语“家和万事兴”改编而成,它符合了东方集体主义价值观,从而吸引消费者。

(2)体现民族心理和信仰。大吉大“栗”——板栗店广告;They are a match made in heaven——Seiko情侣手表。

中国人普遍有趋吉的心理,因此含有福禄寿喜等概念的习语经常被用于广告创作。板栗店利用“大吉大‘栗’”把板栗和吉利联系起来,促进销售。Seiko则运用习语“Marriages are made in heaven”中包含的西方关于爱情婚姻的信仰推销旗下的情侣表。

2.习语为达到特定交际目的而变异。习语虽然承继着传统文化因素,但是并不总是满足广告的需要。因此,为了达到特定交际目的,习语变异应运而生。

(1)迎合广告和市场策略。一箭钟情,一箭如故——箭牌口香糖;Tide’s In,Dirt’s Out——汰渍洗衣粉。

广告往往是为了推广品牌和产品功效。箭牌口香糖改写了习语“一见钟情”和“一见如故”,自然地植入了品牌名称,让人们对箭牌印象深刻。汰渍则仿照了习语“Ale in,truth out”的形式,突出了其洗衣粉的特效:有汰渍,没污渍。

(2)传播企业文化。苹果电脑,不同凡“想”——苹果电脑;Where there is a way,there is a Toyota——丰田汽车。

除了推广品牌和宣传产品,广告中还时常传播着企业文化。苹果电脑利用广告语“不同凡‘想’”传播了企业的创新及创造力。无独有偶,丰田也借助“Where there is a way,there is a Toyota”宣扬了其潜心研究与创造,不断开拓,时刻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的纲领。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广告中的习语变异是习语模因复制转化的结果:习语变异产生于习语模因的表达阶段。习语变异属于表现型模因的传播,包括同音异义嫁接、同形联想嫁接和同构异义嫁接。文化影响习语变异在广告中的产生及运用:一方面,习语变异继承了习语模因中的传统文化,利用了如价值观、民族心理和信仰等文化因素来吸引人们和引起共鸣。另一方面,习语的变异是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如迎合广告及市场策略和传播企业文化。研究验证了模因论对广告中习语变异现象的解释力;增强了人们对广告中习语变异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这类广告或宣传策略的理解;为广告设计者提供有用的指引。

摘要:习语变异是一种语言现象,在广告语篇中广泛存在。本文将在模因论的框架下,探究中英文广告中的习语变异现象,旨在解读习语变异的产生和结合文化影响力解释其现象在广告中盛行的原因。研究表明,模因论对广告中习语变异的产生有强大的解释力,习语变异因习语模因复制传播而产生;模因论为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文化影响习语变异在广告中的产生及运用:习语变异继承了习语模因中的传统文化,同时习语为了达到特定的广告目的而产生变异。

变异现象范文

变异现象范文(精选7篇)变异现象 第1篇广告语言求新求异有一定的限度, 受到各种语用因素的制约, 广告创作中语言变异手段的运用, 能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