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鉴别范文
比较鉴别范文(精选8篇)
比较鉴别 第1篇
1 姜黄与片姜黄
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 表面深黄色, 粗糙, 有皱缩纹理和明显环节, 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 角质样, 有蜡样光泽, 内皮层环纹明显, 维管束呈点状散在。片姜黄为姜科植物温郁金的干燥根茎, 表面灰黄色, 粗糙皱缩, 断面灰白色至棕黄色, 略粉质。二者均味辛、苦, 性温, 归脾、肝经, 具有活血行气, 通经止痛的功效, 用于胸胁刺痛, 胸痹心痛, 痛经经闭, ā瘕等症。但姜黄含挥发油成分较高, 是片姜黄的7倍, 临床作用较强。
2 橘红与化橘红
橘红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皮, 其外表面黄棕色或橙红色, 存放后呈棕褐色, 密布黄白色突起或凹下的油室;内表面黄白色, 密布凹下透光小圆点, 脆易碎。化橘红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 外表面黄绿色, 密布茸毛 (柚的外表面黄绿色至黄棕色且无毛) , 有皱纹及小油室;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 有脉络纹。二者均辛、苦, 温, 归肺、脾经, 具有理气宽中, 燥湿化痰的功效, 用于咳嗽痰多, 食积伤酒, 呕恶痞闷。但化橘红含柚皮苷是橘红的2倍, 临床疗效较好。
3 拳参与重楼
拳参为蓼科植物拳参干燥根茎, 别名草河车, 其外表皮紫褐色或紫黑色, 切面棕红色或浅棕红色, 近边缘有一圈黄白色小点 (维管束) 。味苦、涩, 归肺、肝、大肠经, 清热解毒, 消肿, 止血, 用于赤痢热泻, 肺热咳嗽, 痈肿瘰疬, 口舌生疮, 血热吐衄, 痔疮出血, 蛇虫咬伤。重楼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 别名蚤休、七叶一枝花。外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 有突起的粗环纹, 可见圆形或半圆形的凹陷茎痕及须根, 切面白色至黄白色, 粉性或角质样。味微苦、麻, 性微寒;有小毒, 归肝经,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凉肝定惊, 用于疔疮痈肿, 咽喉肿痛, 毒蛇咬伤, 跌扑伤痛, 惊风抽搐。二者来源、性状特征及功效主治均有区别, 临床使用决不可混淆。
4 黄柏与关黄柏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 习称“川黄柏”, 其树皮较厚, 栓皮较薄, 树皮外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 内表面暗黄色或淡棕色, 具细密的纵棱纹。关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的干燥树皮, 树皮较薄, 栓皮较厚, 树皮外表面黄绿色或淡棕黄色, 内表面黄色或黄棕色。二者均苦, 寒, 归肾、膀胱经, 清热燥湿, 泻火除蒸, 解毒疗疮, 用于湿热泻痢, 黄疸尿赤, 带下阴痒, 骨蒸劳热等。但关黄柏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临床疗效较好。
5 金钱草与广金钱草
金钱草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干燥全草, 其茎扭曲, 表面棕色或暗棕红色, 有纵纹, 断面实心;叶对生, 呈宽卵形或心形, 基部微凹, 上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 下表面色较浅, 主脉明显突起, 用水浸后, 对光透视可见黑色或褐色条纹。味甘、咸, 微寒, 归肝、胆、肾、膀胱经, 利湿退黄, 利尿通淋, 解毒消肿, 用于湿热黄疸, 胆胀胁痛, 石淋, 热淋, 小便涩痛等症。广金钱草为豆科植物广金钱草的干燥地上部分, 茎圆柱形, 密被黄色伸展的短柔毛, 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 小叶1或3, 圆形或矩圆形, 先端微凹, 基部心形或钝圆, 上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 无毛, 下表面具灰白色紧贴的绒毛, 侧脉羽状;味甘、淡, 凉, 归肝、肾、膀胱经, 利湿退黄, 利尿通淋, 用于黄疸尿赤, 热淋, 石淋, 小便涩痛, 水肿尿少。二者来源、性状特征功效主治均有区别, 临床应区别使用。
6 通草与小通草
通草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干燥茎髓, 直径1~2.5 cm, 表面有浅纵沟纹, 稍有弹性, 断面平坦, 中部有空心或半透明的薄膜, 纵剖面呈梯状排列, 实心者少见;味甘、淡, 微寒, 归肺、胃经, 清热利尿, 通气下乳, 用于湿热淋证, 水肿尿少, 乳汁不下。小通草为旌节花科植物喜马山旌节花、中国旌节花或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的干燥茎髓, 旌节花表面无纹理, 有弹性, 断面平坦, 无空心, 水浸后有黏滑感。而青荚叶表面有浅纵条纹, 质较硬, 捏之不易变形, 水浸后无黏滑感。味甘、淡, 性寒, 归肺、胃经, 清热, 利尿, 下乳, 用于小便不利, 淋证, 乳汁不下。二者来源、性状特征及性味功效均有不同, 应区别使用。
7 葛根与粉葛根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 外皮淡棕色, 有纵皱纹, 粗糙, 切面黄白色, 纹理不明显, 质韧, 纤维性强。粉葛为豆科植物甘葛藤的干燥根, 表面黄白色或淡棕色, 体质量, 质硬, 富粉性, 横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浅棕色同心性环纹, 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数条纵纹。二者均味甘、辛, 性凉, 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 生津止渴, 透疹, 升阳止泻, 通经活络, 解酒毒, 用于外感发热头痛, 项背强痛, 口渴, 消渴, 麻疹不透, 酒毒伤中等症。但葛根所含有效成分葛根素是粉葛的8倍, 临床疗效显著。
8 粉萆薢与绵萆薢
粉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的干燥根茎, 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 质松, 略有弹性, 易折断, 新断面近外皮处显淡黄色。绵萆薢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或福州薯蓣的干燥根茎, 外皮黄棕色至黄褐色, 质疏松, 略呈海绵状, 切面灰白色至浅灰棕色, 黄棕色点状维管束散在。二者皆为味苦, 性平, 归肾、胃经, 具有利湿去浊, 祛风除痹的功效, 用于膏淋, 白带过多, 风湿痹痛, 腰膝疼痛等症。粉萆薢与绵萆薢虽性状有别, 但性味功效相同, 可以互相代替使用, 但粉萆薢醇溶性浸出物较高。
9 山豆根与北豆根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茎, 习称广豆根。根茎呈结节状, 上部有茎基, 下部着生数条根。根呈分枝状长圆柱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 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质坚, 断面皮部浅棕色, 木部淡黄色, 有豆腥气, 味极苦, 性寒;有毒。归肺、胃经, 清热解毒, 消肿利咽, 用于火毒蕴结, 乳蛾喉痹, 咽喉肿痛, 齿龈肿痛, 口舌生疮。
北豆根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干燥根茎, 呈细长弯曲状圆柱形, 有分枝, 较山豆根细, 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 有弯曲的细根, 并见突起的根痕和纵皱纹, 外皮易剥落, 质韧, 断面不整齐, 纤维细, 木部淡黄色, 呈放射状排列, 中心有髓, 味苦, 性寒;有小毒, 归肺、胃、大肠经, 清热解毒, 祛风止痛, 用于咽喉肿痛, 热毒泻痢, 风湿痹痛。
二者皆味苦、性寒、有毒, 归肺、胃经, 只是山豆根的味更苦, 有豆腥气。并且二者来源不同, 性状有较大差异, 功效虽有较大相近之处, 也略有差异, 因此有很多地区以北豆根作山豆根药用, 且将山豆根称为广豆根。由于二者非同种药材, 应加强辨别和宣传, 临床应区别使用。
1 0 大青叶与蓼大青叶
大青叶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 叶片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 上表面暗灰绿色;全缘或微波状, 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状;叶柄长淡棕黄色。质脆。
蓼大青叶为蓼科植物蓼蓝.的干燥叶, 叶片呈椭圆形, 较大青叶短, 蓝绿色或黑蓝色;基部渐狭, 全缘;叶脉浅黄棕色, 于下表面略突起;叶柄扁平, 偶带膜质托叶鞘。
二者皆味苦, 性寒, 归心、胃经,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用于温病发热, 发斑发疹, 肺热咳喘, 喉痹, 痄腮, 丹毒, 痈肿。但二者来源不同, 性状各异, 南方习用蓼大青叶, 北方习用大青叶。
1 1 京大戟与红大戟
京大戟为大戟科植物大戟的干燥根, 习称大戟, 呈不整齐的长圆锥形, 常有分枝, 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 有纵皱纹、横向皮孔样突起及支根痕, 顶端略膨大, 有多数茎基及芽痕, 质坚硬, 断面类白色或淡黄色, 纤维性, 味微苦涩, 有毒。
红大戟为茜草科植物红大戟的干燥块根, 呈纺锤形, 偶有分枝, 较京大戟细短, 表面红褐色或红棕色, 有扭曲的纵皱纹, 上端常有细小的茎痕, 质坚实, 断面皮部红褐色, 木部棕黄色, 味甘、微辛, 有小毒。
二者皆味苦, 性寒, 有小毒, 归肺、脾、肾经, 泻水逐饮, 消肿散结, 用于水肿胀满, 胸腹积水, 痰饮积聚, 气逆咳喘, 二便不利, 痈肿疮毒, 瘰疬痰核。二者功效相似, 但来源不同, 性状差异较大, 京大戟较红大戟毒性大, 不可混用。
1 2 麦冬与山麦冬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 呈纺锤形,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 有细纵纹。质柔韧, 断面黄白色, 半透明, 中柱细小, 味甘、微苦。
山麦冬为百合科植物湖北麦冬或短葶山麦冬的干燥块根, 湖北麦冬呈纺锤形, 较麦冬稍短、稍粗, 表面淡黄色至棕黄色, 具不规则纵皱纹, 质柔韧, 干后质硬脆, 断面淡黄色至棕黄色, 角质样, 中柱细小, 味甜, 嚼之发黏。短葶山麦冬较湖北麦冬稍扁稍长, 具粗纵纹, 味甘、微苦。
二者来源相同, 性状相似, 功效也相似, 均味甘、微苦, 性微寒, 归心、肺、胃经, 养阴生津, 润肺清心, 用于肺燥干咳, 阴虚痨嗽, 喉痹咽痛, 津伤口渴, 内热消渴, 心烦失眠, 肠燥便秘。市售商品中常混用, 但作为医药工作者应加以区分, 它们是两个品种, 应区别使用。
比较鉴别 第2篇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显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是一种思维能力,即比较思维能力。比较思维能力是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认知活动能力,它要求把若干不同的或相似的现象进行对照,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真伪及存在差异的原因,并从比较中归纳出具有实质性或有意义的结论。
通过比较,让学生鉴别问题的真相,认清问题的本质,明白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错的原因,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更让他们体会到很多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找到一个突破口,问题便会一层层地被暴露出来,等到问题的本质一出现,问题也就被解开了。而学生在学习中,总是感到很多问题无从下手,找不到突破口,“听听容易,做做难”是常有的事。比较与鉴别是解决问题的常见方法,对学生来说,不需要很高的思维基础。只要脑子里有这个意识,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比好坏、比对错、比优劣等,比较的目的当然是找出对的,找出好的方法,同时去发现错误的原因以免日后再犯。
【案例一】如图1所示,质量均为m的两个小球被长为L的三根细线连接。A为固定悬点,一水平外力F作用于C球上,AB沿着竖直方向,三根细线均拉直。求水平外力F的大小。
黏土分散性鉴别试验方法比较研究 第3篇
分散性黏土是一种在含盐量较低的水或纯净水中,细颗粒之间的黏聚力大部分消失,也可能会全部消失,土体表面颗粒极易从土体表面脱落,呈团聚体存在的颗粒体就会自行分散成原级的黏土颗粒[1,2]。它的工程特性是抗冲蚀能力很低,容易造成堤坝管涌、路基失稳等,因此危害性很大。
分散性黏土对水利工程的破坏作用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澳大利亚被发现。A.Casagrande[3]研究认为美国俄克拉荷马州Wister大坝在1949年第一次蓄水时就发生了严重的管涌破坏的原因是采用的防渗土料具有高度分散性。俄克拉荷马州在1950年后修建的1500多座防洪土坝中11座在蓄水后就遭受破坏[4]。Jeff[5]研究认为俄克拉荷马州的US 59公路路基在雨水作用下冲蚀破坏是路基采用分散性黏土造成的。F.Gutiérrez[6]研究发现西班牙的San Juan水库也是由于坝体防渗土料属于分散性黏土而遭受破坏。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初在黑龙江引嫩工程中由于采用了分散性黏土导致输水渠道出现大量的洞穴和管涌破坏[7]。1995年海南省三亚市的岭落水库发生溃坝,其原因也与土料属分散性黏土有关[8]。
目前对黏土判别的分散性有多种方法,较多采用的是1976年6月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第79次年会[9]期间提出的4个基本室内试验,即:碎块试验、双比重计试验、针孔试验和孔隙水可溶盐试验,这也是美国水土保持局(SCS)现在使用的试验方法。为了搞清这些试验鉴别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本文通过2个典型工程实例对同一试样采用碎块试验、双比重计试验、针孔试验三种鉴别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孔隙水可溶盐试验因设备原因未开展。
1 土体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试验土样选用了不同地方的2种土样,土样的物理性质列于表1。由表1中可见A1~A14组土样的比重为2.67~2.73。颗粒组成中黏粒(<0.005 mm)含量为28.2%~60.4%,大部分为30%左右。从界限含水率看,液限为22.4%~37.2%,塑限为13.7%~20.9%,塑性指数为7.2~16.8,属于低液限黏土(CL)或低液限粉土(ML)。
表中B1~B4组土样的比重为2.72~2.73。颗粒组成以黏粒(<0.005 mm)为主,含量为52.6%~55.8%。从界限含水率看,液限为41.0%~45.7%,塑限为21.5%~22.1%,塑性指数为19.0~23.9,属于低液限黏土(CL)。
2 土样的黏土矿物组成分析
为了了解2组土样的矿物组成,进行了X射线矿物物相定量分析,其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A1~A14组土样均不含蒙脱土,伊利土含量为6.5%~16.5%,绿泥土含量为0~4.4%,高岭土含量为0~9.4%。
由表2中B1~B4组土样可以看出,分析的土样中均不含蒙脱土和高岭土,伊利土含量为19.5%~27.0%,绿泥土含量为3.8%~14.9%。
3 分散性试验鉴定[7,10,11,12]
分散性黏土的性质与黏土的物理化学状态和土颗粒表面的电化学性质相关[9],而工程上常用的土工试验方法难以反映出土体的化学状态和土颗粒表面的电化学性质,所以不能用于鉴别黏土的分散性。目前国内土工试验规程中尚无分散性试验规定,依照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提出了双比重计试验、针孔试验、碎块试验等3种试验方法对土样进行鉴定试验。孔隙水可溶盐试验因设备原因未开展。
3.1 碎块试验
碎块试验是从胶体化学的基本观点出发的,认为某些黏性土在水中呈分散性是由胶体颗粒的析出造成的,因而采用胶体析出的程度不同作为判别标准。
将试验土样制成边长为7~15 mm左右的正方形土块。将制备好的土样放置水中,记录时间,依据土块在水中胶粒的分散性状况和水的混浊情况,将土样的分散等级分为非分散性黏土、过渡性黏土、分散性黏土、高分散性黏土4个等级。碎块试验判断标准为:高分散性黏土,严重反应,在整个杯底大量的浓胶粒悬液呈云雾状出现。通常,在杯的各个方向均可容易的看见土粒胶粒悬液;分散性土,中等反应,土块周围或表面明显地看到胶粒悬液产生的云雾状;过渡性土,轻微反应,在土块崩解的表面附近有轻微的肉眼可见的胶粒悬液产生;非分散性土,没有反应,土块水解后水中没有因胶粒悬液而出现的浑浊或稍混浊后很快又变清。
3.2 双比重计试验
双比重计试验认为黏性土往往呈团粒结构,遇水不易分解成单个黏粒,而分散性黏土在水中黏粒部分极易分散而被水流带走。因而对土样进行2次比重计试验来测定黏粒(<0.005 mm)的含量,求出它的比值,即分散度作为判别标准。第一次是常规的加分散剂的方法,第二次为非常规的不加分散剂的方法。
双比重试验中分散度的计算:
对土样的分散度的判断标准:非分散性土:分散度<30%;过渡性土:分散度30%~50%;分散性土:分散度>50%。
3.3 针孔试验
针孔试验是用来模拟,在一定的水头下,土壤孔隙壁上的颗粒抵抗一定动能水流的冲蚀的能力,表示分离颗粒所需的力。
针孔试验是采用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研制的试验装置,将击实到要求干密度的土样或原状土中心穿一直径为1.0 mm的轴向细孔,然后用蒸馏水(或试验要求用水)进行渗流试验,在各级水头下观察针孔受水流冲蚀的情况、水流流量和颜色。根据孔径的变化、水流流量和颜色来判断土的分散性能。针孔试验判别标准为:①分散性黏土:在50 mm水头下,10 min末,流量达0.8~1.8 mL/s,水流中度混浊~混浊,针孔的最终孔径不小于1.5 mm。②过渡性黏土:在180 mm水头下,5 min末,流量达1.2~2.8 mL/s,水流明显混浊,针孔的最终孔径不小于1.5 mm;或在380 mm水头下,5 min末,流量达1.8 mL/s以上,水流逐渐混浊。③不分散性黏土:在380 mm水头下,5 min末,流量不超过1.8 mL/s,水流清澈,针孔的最终孔径基本无变化[13]。
4 试验成果与分析
4.1 试验成果
按照上述试验方案对土样进行了分散性鉴定试验。其3种不同鉴定方法的分散性试验成果汇总见表3。根据试验结果综合判别黏土的分散性。
4.2 试验成果分析
由于鉴别分散性黏土的3种试验方法所考虑的机理、出发点不尽相同,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较为全面地判别土的分散性。因此,宜采用综合判别方法来判定其分散性,即当3种或4种方法中有2种判断为分散时,该土为分散性土。
通过对两个不同试验区共18组试样分别用不同方法进行试验。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18个试样试验结果中,有6个试样的分散性鉴定结果是一致的。
比较碎块试验的结果与综合判定的结果可以看出:当碎块试验鉴定得出8组土样的结果为分散或高分散时,其综合评定的结果也对应的为分散的;当碎块试验得出的结果为不分散(A1、A4、A5、A8、A9、A12、B3、B4号试样)时,综合评定结果部分为不分散(A1、A5、A9、A12、B3、B4号试样),部分为过渡性(A4、A8号试样)。可以得出碎块试验作为单一的试验来判别黏土的分散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碎块试验结果鉴定试样具有分散性或者高分散性时,土样一般具有分散性。
比较双比重试验结果与综合判定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双比重试验鉴定得出8组土样的结果为分散时,其综合评定的结果也为分散的。试验得出的土样分散度为77.2%~100%时,综合判别为分散性土;试验得出的土样分散度为68.7%~89.0%,综合判别为过渡性土的;试验得出的土样分散度为42.9%~69.9%,综合判别为非分散性土的。试验得出的结果比常用的鉴定分散性土的分散度判别标准要高。
比较针孔试验的结果与综合判定的结果可以看出:两者对应的鉴定结果有15个是一致的,不一致的结果中,综合判定结果为2个分散和1个不分散,而针孔试验鉴定的结果都为过渡性。可以得出针孔试验方法是较可靠的鉴别方法。
从以上试验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在碎块试验、比重计试验和针孔试验3种分散性黏土判别方法中,针孔试验是最有效和可靠的方法。
针对土样的矿物组成,18个试样中均不含蒙脱土,伊利土含量为6.5%~16.5%。由于伊利土是较不稳定的风化中间产物,伊利土如果全部脱钾,就与蒙脱土一样,具有蒙脱土的性质;部分脱钾的伊利土若大量吸附钠离子,就会像钠蒙脱土一样具高分散性[8,9,10]。根据这一情况推测,上述土样的分散性应是由伊利土引起的。
5 黏土分散性判别步骤
由于各种试验方法考虑的机理不同,因此单一的试验方法都不能较为全面地判别土的分散性,而采用综合判别则能较好地判定土的分散性。根据各种方法的可靠性和操作的简便性,基本确定分散性黏土的判别步骤:
第一步碎块试验,如果其试验结果为分散,则该土样为分散性土;如果试验结果为不分散或过渡性,则该土样需进行进一步试验判定。
第二步针孔试验,如果其试验结果为分散,则该土样为分散性土;如果试验结果为不分散,则该土样为非散性土;如果试验结果为过渡性且与碎块试验结果一致,则该土样为过渡性;如果试验结果为过渡性并与碎块试验结果不一致,则该土样需进行进一步判定。
第三步双比重计试验,如果其试验结果与以上2种试验结果中的一种一致,则该土样可判定为过渡性土或不分散性土;如果试验结果为分散性,则以针孔试验为准。
当以上3种试验结果相互不一致,不能确定土样的分散性等级时,应做孔隙水可溶盐试验等。
6 结 论
本文依据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提出的鉴定分散性黏性土都应做的4个基本室内试验,对2个典型工程的土样进行了黏土分散性鉴定试验,由试验结果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单一的试验方法不能较为全面地判别土的分散性,需采用综合方法判别。在碎块试验、比重计试验和针孔试验3种分散性黏土判别方法中,针孔试验是最有效和可靠的方法。
(2) 根据对近80个湿土样结果的统计分析,综合得出用双比重法判别土样分散性的范围比常用的国内外鉴定土分散性的分散度判别标准(非分散性土:分散度小于30%;过渡性土:分散度30%~50%;分散性土:分散度大于50%)要高。
(3)本文中的土样为分散性黏土,引起其分散性的矿物应为伊利土。
比较鉴别 第4篇
作为动词, “比较”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正是如此, 从古至今,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或主观思想往往都从比较开始, 即先通过比较识别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然后根据差异点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来, 根据共同点把相同事物归合在一起。这样就将事物区分成了不同类别, 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不同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才能对客观事物或主观思想有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解。举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冬日太冷, 要穿羽绒服, 而羽绒服无论是其具有的与普通衣服相同的共性 (有两只袖子、可以穿在身上……) , 还是其具有的与普通衣服不同的特性 (夹着羽绒、轻巧、比较保暖……) , 都是从羽绒服与普通衣服的比较中得来的。
二比较思想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比较思想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我们认识新事物时会不由自主地去比较、鉴别。所以, 比较思想在我们认识客观事物或主观思想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小学六年是他们认识新事物和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 他们会时时刻刻用比较的眼光去鉴别新事物。小学数学的知识环环相扣, 知识之间的联系紧密, 可能部分相同或相似, 但是又有其区别。基于以上三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培养小学生的比较思想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教学中运用比较, 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异同或者区别和联系, 从而轻松抓住新知识的本质来学习新知识, 会使数学教学事半功倍。比较是数学教学的必要手段, 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重要方法, 因此比较思想在小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三比较思想的应用
1. 比较思想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 因为它是其他知识学习的基础, 不建立正确的概念, 其他知识的学习都是妄言。教学实践表明, 在概念教学中, 要使学生经过抽象概括得到理性的认识, 首先要通过比较, 不与已有知识比较的新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困难的, 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概念教学中, 在给学生提供此概念的大量感性材料的同时, 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 适当地运用比较, 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步分辨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 也就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从而简化教学过程, 使学生轻松掌握概念。具体来说, 首先, 引入概念时应用比较思想。先分析这个概念与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是有联系的, 或者说是建立在哪个旧知识的基础上的, 再通过复习这个旧知识时应用比较思想自然地引出新概念, 使学生自然地去比较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为准确理解概念做好准备。例如:认识平面图形时, 先复习立体图形, 从立体图形上找出平面图形或用立体图形画出平面图形, 这样就突出了平面图形形态的外延和平面的本质。其次, 巩固概念时应用比较思想。建立了新概念后就要巩固它, 这时应用比较思想, 引导学生把新概念和一些易混淆的或相似的概念进行比较来达到巩固新概念的目的。例如:认识比以后, 拿比和分数、除法进行比较;拿比的各部分和分数的各部分、除法的各部分进行比较, 这样就能准确理解比了。最后, 学习和掌握概念是为了应用它来解决问题, 这时候运用比较思想, 比较什么时候能用, 什么时候不能用, 运用概念的优势和劣势。这个过程就是深化理解概念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例如:学习了乘法的概念和乘法口诀后, 解决“5个9相加的和是多少?”列乘法算式解决就比列连加算式解决更有优势, 并且这样的比较也能强化对乘法概念的理解。
2. 在解决问题时应用比较思想
解决问题是数学与生活结合较为紧密的一部分内容。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用比较思想能使学生在比较中更快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快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 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 解决问题中较难解决的都是几个简单数量关系复合而成的, 教学时可以把单一数量关系的和复合数量关系的进行比较。让学生先解决单一数量关系的问题再比较复合数量关系的与它有何区别, 抓住复合数量关系的关键, 把复合数量关系变成几个单一的数量关系, 把复合数量关系的解决问题变得简单, 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较难的复合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
(2) 在解决条件变化的问题之间进行比较。教学时, 先解决其中有一种条件的 (简单、直接的最好) , 再把解决变换条件后的问题与之进行比较, 这样就能“举一反三”, 通过一个数量关系解决更多的问题, 把知识点连成线、串成面, 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多变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 把解决逆向思维和顺向思维的问题进行比较。从思维的发展方向来看, 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先顺向再逆向的。把解决这二者问题的思路进行比较, 让学生先经历顺向的解题过程, 再去体验逆向的解题过程。在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体会这二者既相互依存, 又相互促进, 进而提高学生思维的完整性。
3. 比较思想在小学数学算法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何在小学数学算法教学中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应用比较思想无疑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 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在小学数学算法教学中的应用尤其如此。下面我用一节小学数学中“小数乘分数”的课, 粗浅地谈一谈比较思想在小学数学算法教学中的应用。
2014年, 最新的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在分数乘法这个单元新增了一个“小数乘分数”的内容。“小数乘分数”作为以前学生计算中的难点和易错点, 新教材专门安排一个例题来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
(1) 类比, 从共性中快速掌握算理。
有些数学知识有相同的地方, 也有不同的地方, 找出数学知识的相同点可以对它们进行类比整理, 使其系统化, 以“会的”带动“不会的”, 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顺向”发展。“小数乘分数”这个课时是课本中的例5, 前面已经有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算法作为基础, 可以利用比较它们的相似性来引入, 创造好的“思维定式”, 达到从共性中快速掌握算理的目的。
教学伊始, 先让学生完成下面一组练习:
学生说清算理, 并注意到先约分会使得计算简便 (这是学过的分数乘整数的内容, 学生应该能快速完成) 。快速完成后出示第二组题:
学生观察这组算式与以前所学的不同, 老师顺势引出课题:小数乘分数。
学生试着计算, 他们会发现其实这组算式也可以先约分, 再计算, 学生自己试着得出解法。从学生的汇报中得出小数乘分数与分数乘整数的算法相同, 计算时能约分的要约分, 约分时注意结果可能是小数。二者的差别仅在于此。
(2) 对比, 从差异中探索算法。
数学知识有其相似性, 但又有其不同特点, 找出数学知识的不同点, 可以把不同的概念、方法区分开, 从比较鉴别中营造自我探索的氛围。“小数乘分数”的算法经过第一环节的探索后, 趁热打铁, 再出示下面一组题:
学生观察这组算式与刚才的小数乘分数, 有什么不同? (不能约分了)
让学生试着计算, 他们会类比想到刚刚学过的分数乘分数, 可以在学生们的比较汇报中得出这种情况如何计算, 即从学生的汇报中得出小数乘分数, 能约分的要约分, 如果不能约分可以把小数转化成分数计算 (这样也就变成计算分数乘分数了) 。抓住学生讨论兴趣正浓的契机再出示下面一组题:
学生观察这组算式, 也不能约分, 但如果同样把小数化成分数很不方便, 相反, 另一个分数很容易转化成小数来计算。我们又可以让学生比较这二者的不同, 并从学生的讨论汇报中得出结论:如果不能约分也可以反过来, 把分数转化成小数来计算。
(3) 综合比较, 从共性和差异中快速掌握算理。
根据黑板上三组例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小数乘分数, 能约分的要约分, 如果不能约分可以把小数转化成分数计算, 也可以把分数转化成小数计算) , 并让学生再次观察三组算式各有什么不同, 提高学生对不同情况的处理能力。
(4) 比较拓展, 升华计算方法的应用。
在适量的三种类型的练习后, 补充以下几题:
学生试做后会发现, 约分后结果还是小数乘分数, 还需要再把小数转化成分数来计算。使他们体会到有些问题需要分几步才能解决, 计算方法要灵活运用才能又好又快地得到结果。
有了以上四个过程, 学生对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已经掌握得非常扎实, 更重要的是, 当他们再次遇到没学过的问题时, 会想我以前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先拿以前解决过的类似的问题去比一比、试一试吧, 从而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算法教学中应用比较思想, 不但能使学生快速掌握算理, 提高运算能力, 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动去探索算理, 掌握算法, 发展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总之, 无论是在概念教学、解决问题还是计算算法的教学上, 应用比较思想都能事半功倍地使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主动去思考的路径, 那就是去比较!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如果我们面前出现某种新东西, 而我们既不能拿它去与其他什么东西比较, 又不能把它同什么东西区别开来……那么, 我们就不能对它形成一种思想, 也不能对它说出一句话来。”
参考文献
[1]陈文红.“比较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1 (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第六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比较鉴别 第5篇
1 来源性状
1.1 徐长卿
为萝藦科植物徐长卿Cynanchumpaniculatum(Bge.)king.的干燥根及根茎。本品根茎呈不规则柱状,有盘结,长0.5~3.5cmm,直径2~4mm.有的顶端带有残茎,细圆柱形,长约2 cm,直径1~2 mm,断面中空;根茎节处周围着生多数根。根呈细长圆柱形,弯曲,长10~16cm,直径1~1.5 cm。表面淡黄白色至淡棕黄色,或棕色;具微细的纵皱纹,并有纤细的须根。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类白色或黄白色,形成层环淡棕色,木部细小。气香,味微辛凉。
1.2 白薇
为萝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r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本品根茎粗短,有结节,多弯曲。上面有圆形的茎痕,下面及两侧簇生多数细长的根,根长10~25cm,直径1~2mm。表面黄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苦。
1.3 白前
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 stountonii(Decne.)Schltr.ex.或芫花叶白前Cynanchum g/aucescens (Decne)Hand.-Mazz.的干燥根及根茎。
1.3.1 柳叶白前
根茎呈细长圆柱形,有分枝,稍弯曲,长4~15cm,直径1.5~4m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节明显,节间长1.5~4.5 cm,顶端有残茎。质脆,断面中空,习称“鹅管白前”。节处簇生纤细弯曲的根,长可达10cm,直径不及1 mm,有多次分枝呈毛须状,常盘曲成团。气微,味微甜。
1.3.2 芫花叶白前
根茎较短小或略呈块状;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节间长1~2cm。质较硬。根稍弯曲,直径约1 mm,分枝少。
2 鉴别
2.1 徐长卿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10mL,密塞,振摇10min,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丙酮1 m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丹皮酚对照品,加丙酮制成1 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1]实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分别点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乙烷-乙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盐酸酸性5%的三氯化铁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褐色斑点。
2.2 白薇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30mL,超声处理20min,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 m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薇对照药材1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1]实验,吸取上述两种液体各2μL,分别点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5)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硫酸乙醇溶液(1→10),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3 白前
取本品粗粉1g,加70%乙醇10mL,加热回流1h,滤过,取滤液1mL蒸干,残渣加醋酐1mL使溶解,再加硫酸1滴,柳叶白前显红紫色,放置后变为污绿色;芫花叶白前显棕红色,放置后不变色。
3 功能主治
3.1 徐长卿祛风化湿,止痛止痒。用于风湿痹痛,胃痛胀满,牙痛,腰痛,跌扑损伤;荨麻疹,湿疹。
3.2 白薇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用于温邪伤营发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产后血虚发热,热淋,血淋,痈疽肿毒。
3.3 白前降气,消痰,止咳。用于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
比较鉴别 第6篇
一、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1.热稳定性
碳酸钠的热稳定性比碳酸氢钠大.通常在101.3 kPa下, 碳酸钠加热到1123 K熔化, 但是不会分解, 可碳酸氢钠加热到大约423 K即会分解.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比碳酸钠低.
2.水溶液的酸碱性.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水溶液均呈碱性.在相同温度和相同浓度下, 碳酸钠的pH值大于碳酸氢钠.
3.与酸反应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都能与盐酸等强酸反应, 但是碳酸氢钠与之反应比碳酸钠要迅速很多.原因主要是HCO-3只需要直接结合一个H+便生成了H2CO3了, 并进一步分解为CO2和H2O;而COundefined需要分两步先后各结合一个H+才能生成H2CO3 , 并且进一步分解为CO2和H2O.
4.溶解度
通常情况下, 大多数的酸式盐在水中的溶解度要比其正盐的溶解度大.这是因为酸式酸根电荷低, 半径大, 降低了正负离子间作用力的缘故.但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却不遵循这个规律, 碳酸钠的溶解度却比碳酸氢钠的大.这可通过溶解自由能变来说明.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的溶解度的主要原因是碳酸氢钠的溶解焓为一较在正值, 尽管它的溶解熵对溶解有利, 但还是抵消不了不利的溶解焓.第一, 在碳酸氢钠的溶解过程中不仅要拆散阴、阳离子间的吸引, 还要破坏通过氢键形成的双聚或多聚阴离子, 并且由于阴离子间的氢键结合, 妨碍它与溶剂水的结合, 这就使其晶格焓大于其水化焓.第二, 对于碳酸钠, 阴离子之间不存在氢键, 加之由于阴离子电荷比相应的酸式盐高, 故其消化程度大.
二、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分离
利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不同性质, 就可以对它们进行鉴别与分离.例如Na2CO3中混有少量的NaHCO3, 可用加热的方法除去;而如果NaHCO3中含有少量的Na2CO3, 可用制成饱和溶液使NaHCO3结晶析出的方法.
三、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鉴别
同样, 可以利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区别, 鉴别Na2CO3与NaHCO3的溶液, 有两种方法:第一, 可以根据它们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来判断.第二, 也可以应用下列方法鉴别:分别向两种溶液中滴加MgSO4, 有沉淀生成的为Na2CO3, 无沉淀生成, 且煮沸后才得到沉淀的为NaHCO3.
2Mg2++2COundefined+H2O=
Mg2 (OH2) CO3↓+O2↑
Mg2++2HCO-3=Mg (HCO3) 3
undefined2↑+H2O
若实验中两者兼有, 可先滴加过量的CaCl溶液, 正盐先沉淀;离心分离沉淀, 继续在滤液中滴加氨水, 白色沉淀的出现说明有酸式盐.
Ca2+ +COundefined=CaCO3↓
Ca2++2HCO-3+2NH3H2O=
比较鉴别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科学方法,比较法
“比较是一切理解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的一切, 如果我们面前出现某种新东西, 而我们不能拿它去用什么东西比较, 又不能把它同什么东西区别开来那么, 我们就不能对它形成一种思想, 也不能对它说出一句话来。”
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在科学教学中, 比较法既是教师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又是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能够广泛地运用比较这一科学方法,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学习, 就能够在许多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有助于掌握有关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爱因斯坦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公式: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他把“正确的方法”列为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作为科学教师更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包括比较法在内的各种科学方法。
一、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法类型
1. 列表比较法。
列表比较法是指教师在讲解科学概念、原理时, 通过提示事物的内部联系, 归纳出相同点、不同点或共同的规律, 并以表格的形式加以表示, 它能使烦琐的知识简单化、系统化、规律化, 便于学生归纳比较、灵活记忆, 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时可以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的生活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方式等进行列表比较, 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很快就能知道这五个纲进化的大致历程。
如在“人类的自身保护”这一章学习中, 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只怪自己记忆力差。其实, 如果学生善于分析与比较就很容易弄明白。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学后思考:这两种免疫所打击的“敌人”相同吗?“卫士”相同吗?所用的“武器”相同吗?再让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共同联系。学生很快就能分析如下:
如蒸发与沸腾的比较:
再如质量与重量、酸与碱、氧化与还原等等都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让学生把比较的结果归纳列表, 最后告诉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要学会去反复分析、比较, 从而真正理解, 而不应该抱着盲目“硬记”的态度。通过如此多次训练, 同学们也慢慢体会到了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当然让学生注重科学方法的掌握, 教师也责无旁贷。
2. 实验比较法。
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比较十分重要。如一些学生受生活体验影响错误地认为是风使空气温度降低, 所以吹电风扇凉快;此外酒精的温度比气温、水温低。通过比较性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感受事实。
实验一:
取三支相同干燥温度计, 并读数。 (设均为35℃)
实验二:
以上实验通过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很快就让学生从认识的误区中走出来。在自然科学中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现象, 发现事物的本质区别。
3. 分析比较法。
受认知水平限制, 大多数初中生还无法通过比较来认识事物的本质。他们不理会两种事物之间的可比性, 也无法体会到比较的作用。不少学生碰到许多科学问题时只会分别作答的方法, 而不去做比较的操作。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分析判断,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 进而通过比较等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分析、归纳, 便于学生分辨、理解、记忆和掌握。
如让学生比较FeO、Fe2O3、Fe3O4三种物质中铁元素的百分含量的高低。大多学生会选择通过分别计算后排序, 没有意识到三者存在可比性。其实若注意到这三种物质均由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答案就可直接比较得到。
解答的方法:
分析比较的方法:
分析:如果可以使三种物质氧元素含量相当, 再通过比较氧元素含量相同的情况下三者铁元素的数量关系就可以比较出铁元素含量的高低。
1.取氧原子数的最小公倍数建立相当关系:120
得:12FeO、4Fe2O3、3Fe3O4
2.三者铁元素的数量比分别为
12Fe:8Fe:9Fe
3.比较可得:三种物质铁元素百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
FeO、Fe3O4、Fe2O3
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得三种物质铁元素百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FeO、Fe3O4、Fe2O3。在自然科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来解答的内容实在太多了, 因此教师更加要重视“比较”这种操作思维的传授, 强调“比较”在学习中的作用, 设计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掌握“比较”这种思维操作方法。
如在“浮力”这一节教学中有这样一题:有一重为5牛顿, 体积为600厘米3的物体, 把它放在水中时, 它是处于什么状态?浮力为多大?我们可用两种方法来确定物体的沉浮状态:
方法一: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方法二:比较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通过分析比较, 学生就能够发现其实是运用比密度方法有时解浮力题时显得更简单些。在这里我们运用了特殊方法使解题变得更简单,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以外, 一些文献中介绍的比较方法还有归纳比较法、联比法、群比法等等, 从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来看, 以上比较方法似乎都和分析比较法存在联系, 而且不同类型比较法之间也存在整合关系。比如在实验比较中我们经常会同时使用列表比较,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似乎没有必要去过于关注比较的形式, 而应该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采用比较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科学问题上。
二、比较法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1. 通过比较, 揭示规律。
科学规律是科学现象及其本质在客观条件下的规律性反映。规律的总结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 学生所学到的规律基本上都是通过对大量实验结果分析、比较而得来的。如阿基米德定律的形成就是通过比较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而得出的;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比较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而得出的。此外, 牛顿第一定律以及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等等, 都是通过反复比较而得出的。可以说没有比较的方法, 很多科学规律就无法被人们发现, 更谈不上去理解这些科学规律。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除了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去理解这些科学规律外, 更应该在学生的科学思维中培植“比较”的意识, 并藉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运用比较, 澄清概念。
科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通过人们科学思维后的产物。在初中科学教学中, 如何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 理解科学规律, 认识和掌握科学概念, 一直是科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科学中抽象的概念很多, 特别是其中有些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呢?俗话说: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分析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 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 在学习化合、分解、置换三种反应时, 通过对不同的化学方程式来进行比较, 理解反应类型:前多后一是化合, 前一后多是分解, 前二后二、一单一合是置换, 这样分析、归纳比较后就容易掌握概念。又如, 元素、原子、分子、溶解性、溶解度等概念以及单质、混合物、化合物、纯净物等概念通过列表比较法, 可以清晰地对比澄清, 如能结合实例讲解, 学生就不易混淆。通过比较, 可以有效澄清科学的概念,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 善用比较, 突破难点。
比较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于教师在教学中突破一些教学难点有不错的效果。例如, “二氧化碳”一节的教学中, 当教师利用实验讲解到石蕊试液遇碳酸变红色时, 如果采用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这样的实验,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直观感受到的结果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是二氧化碳与紫色石蕊试液反应使之变红色。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比较法来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准备A、B、C三支试管, A、B试管中装有蒸馏水, C试管中装有稀盐酸, 先将二氧化碳通入A试管, 再用胶头滴管将石蕊试液分别滴入A、B、C三支试管, 然后比较A、B试管颜色的变化, 再比较A、C试管颜色的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通过这样的比较, 就使学生明确了其中的奥秘,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 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 教师可以选用光合作用来与之做比较:光合作用是合成有机物, 储存能量, 需要光, 在叶绿体中进行;而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 释放能量, 有光无光都在进行, 任何活细胞都可进行;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而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 放出二氧化碳。通过这样的比较, 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两个生理作用的理解。
4. 多用比较, 锻炼思维。
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 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一切事物的本质属性只有在相互比较中才能鲜明地得以显示。而这个比较的过程, 包括了大量的分析、梳理、筛选、归纳、思辨等思维活动。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法开展学习, 可以有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 上面例子中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就需要运用比较的方法, 从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得出答案。又如, 在讲水分子的大小时有一个经典的比较:如果我们把水分子比做乒乓球大小, 那么乒乓球就相当于地球的大小。这样, 学生对细微抽象的事物, 就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全新的认识。在科学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 还要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更要教给学生一种科学的思维, 而引导学生多带着比较的意识去思考科学问题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比较法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 比较法运用有着广阔的空间, 它是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思维训练的有效载体, 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而它在具体运用时也有一定的方法。
1. 明确比较内容。
在设计运用比较法时, 教师要对比较的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 紧扣教学主题, 明确比较内容。还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例子, 这既是学习的重点, 又是学习的难点, 学生往往感到复杂难懂, 难以记忆和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将两者做比较, 明确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比较点, 帮助学生理清头绪, 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 挑选比较对象。
在教学中, 作为比较的对象, 除了在内容上有比较的意义, 还需要具有比较条件。一般的基本条件有三种。 (1) 同类型但不同属性的事物或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与另一种植物;一个植物群落与另一个植物群落。 (2) 不同类型事物或规律的比较等。如: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等。 (3) 特征相近或相反的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呼吸作用实质与光合作用的比较;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比较。
3. 制定比较标准。
明确了比较内容, 选取了比较对象后, 教师需要把收集好的比较对象的材料按照可比较的形式罗列编排起来, 以此作为比较的标准。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利用各方面比较材料, 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明确学习目的, 使抽象的概念量化、具体化。如果不确定比较的标准, 就会导致比较上的混乱。当然, 教师制定比较的标准需要符合科学原理, 最好以校本教研等形式在备课组、教研组内进行研讨, 只有教师具备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才能够带给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体验。
4. 选择比较方法。
比较的方法有许多, 笔者介绍的是常用的几种比较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有不同的实际运用。对于不同的比较内容应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比较方法。比如许多生物学上的概念适合使用列表比较法;一些化学、物理方面的知识应用实验比较法具有特别有效的作用;在复习阶段采用分析比较法有不错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比较方法, 也可以对方法进行创新运用, 比如善于制图的教师在使用列表比较法时就可以尝试图表比较法, 更直观生动, 也当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归纳比较结论。
比较法是一种方法, 说白了是一种学习科学的工具, 因此归根到底是为了得出科学结论,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认识比较的主题, 明确比较的标准, 探究比较的内容,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获得科学的结论, 从而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获得感性的体验和理性的认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 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 比较法只要运用得当, 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和需要灵活运用。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果“科学知识”是“鱼”的话, “比较法”或可称为“渔”的一种。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合理应用比较法开展教学, 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的提高, 值得广大科学教师继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 (79) 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
比较鉴别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2月我院确诊并手术治疗的大肠恶性肿瘤患者110例共计122枚。男59例, 女51例;年龄43~76 (66.5±1.3) 岁。所有患者均经结肠镜检查及活检确诊为大肠恶性肿瘤。110例患者就诊时便血53例, 便秘31例, 腹痛伴腹泻26例。所有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行CT和强化CT检查, 并择期手术。经手术活检病理结果证实110例患者共计122枚大肠恶性肿瘤。
1.2 方法
检查前6~8h将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与2000ml温水混合, 在2h内匀速服下。扫描前肌注低张药, 待肠道充气符合标准后开始扫描。采用GE公司的Lightspeed 64排螺旋CT, 扫描参数120k V, 100~150m A, 层厚1.25mm。扫描范围从膈顶至盆腔下缘仰卧位扫描, 先行腹部平扫, 后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 (300mg I/ml) 90 ml, 注射速率为3.0ml/s, 对比剂注射后50s进行实质期扫描, 延迟3min对ROI进行再次扫描。采集到的图像传输到ADW4.4工作站上, 图像处理后对肿瘤进行观察评估[2]。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 肿瘤检出率及对瘤体部位、瘤体形态、生长方式的检查符合率等。
1.4检查结果的评估
由两名以上高年资医师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评估肿瘤的生长部位、肿瘤形态及生长方式, 同时观察周围淋巴结核临近脏器情况, 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3]。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敏感度与特异度
强化CT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注:与CT组比较, *P<0.05
2.2 检查符合率
强化CT组肿瘤检出率和瘤体部位、瘤体形态及生长方式符合率均高于CT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例 (%) ]
注:与CT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诊断大肠恶性肿瘤的检查方法里结肠镜检是最有效的也是首选的方法, 镜下可直观观察肿瘤形态, 通过病理活检还可判断出肿瘤分期、肿瘤类别, 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有效信息。然而结肠镜检属有创检查, 许多患者耐受不了, 同时也无法判断肿瘤浸润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周围脏器转移等。CT和强化CT在这几方面有着结肠镜检无法比拟的优势。既往研究表明CT及强化CT可有效评价大肠恶性肿瘤的TNM分期, 并可用于肿瘤预后及复发的预测[4]。本研究旨在分析CT和强化CT在诊断大肠恶性肿瘤的差异, 结果显示强化CT不论是在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上均优于平扫CT;在辨别肿瘤形态、明确肿瘤生长部位和生长方式上, 强化CT的准确性也明显高于平扫CT。这可能是因为平扫CT受密度分辨率的限制, 从而较难显示肠壁黏膜和黏膜下层。肿瘤大都是富于血供的组织, 注射CT对比剂后可显著提高组织的密度对比度, 提高肿瘤检出率与分辨率, 因此强化CT的使用对于肿瘤的诊断至关重要。然而强化CT由于使用对比剂, 会有过敏反应和其他毒副反应的发生, 同时重度心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过敏史患者均应当谨慎评估造影可行性, 严格把关强化CT的适应证[5]。
大肠癌发病率高但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 除定期体检检出者, 大多数患者均是在有明显症状之后才就诊, 此时肿瘤大多已是中晚期。因此中老年人定期体检对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肠恶性肿瘤十分重要。本研究显示强化CT在大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上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检出率也高达90.2%, 同时兼具无创性, 除既往研究表明的可帮助制定手术方案外, 还可应用于大肠恶性肿瘤的筛查。同时也应普及大肠癌的相关知识, 提高患者警觉性和就诊意识。
摘要:目的 探讨CT和强化CT在诊断和鉴别大肠恶性肿瘤的准确性差异。方法 将110例共计122个大肠恶性肿瘤确诊患者分别采用CT与强化CT对所有大肠恶性肿瘤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 肿瘤检出率及对瘤体部位、瘤体形态、生长方式的检查符合率等。结果 强化CT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强化CT组肿瘤检出率和瘤体部位、瘤体形态及生长方式符合率均高于CT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强化CT较CT在大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敏感度与特异度及瘤体生长情况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临床应注重强化CT的应用。
关键词:增强CT,大肠恶性肿瘤,灵敏度,特异度
参考文献
[1] 高硕徽, 赵吉生, 刘坤, 等.增强CT结肠成像在结肠癌术前TN分期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1 (31) :26-27.
[2] Regge D, Neri E, Turini F, et al.Role of colonograph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Eur J Radiol, 2009, 69 (3) :404-408.
[3] Duman M, Tas S, Mecit EA, et al.Preoperative local staging of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MDCT[J].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12, 59 (116) :1108-1112.
[4] 南琼, 董坚, 陈娅蓉, 等.螺旋CT和B型超声检查在大肠恶性肿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肿瘤杂质, 2012, 21 (5) :482-485.
比较鉴别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