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管要求范文
保管要求范文(精选3篇)
保管要求 第1篇
《通知》提出,入汛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强降雨天气,洪涝、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各地汛期降雨将明显偏多,部分地区将有暴雨和大暴雨,并伴有短时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各级档案部门要高度重视汛期档案安全保管工作,针对今年雨量较大,次生灾害多的情况,提早做好各项准备,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档案安全万无一失。
《通知》要求, 各级档案部门要高度重视档案的安全保管工作, 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 把汛期档案安全保管工作作为档案工作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 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 确保档案的绝对安全;要全面落实防汛责任制, 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使安全防范工作思想到位、职责到位、指挥到位、措施到位;各级责任人要加强督促检查, 进一步完善有关预案, 组织应急演练, 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要严肃纪律, 服从各级政府和防汛指挥部的调度, 加强应急值守, 确保信息的及时上传下达。
厨房原材料保管规范要求 第2篇
1.0适用范围
本规范要求规定厨房对各类原材料保管要求以及检查规定; 本规范适用于各分店厨房。1.1职责部门
督导部负责本规范要求的制定、修改之起草工作; 1.2管理部门
营运督导部负责本规范要求组织实施工作。2.0 食品原材料保管要求
(1)食品原材料贮存区域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2)食品原材料贮存应当做到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
(3)食品原材料冷藏设备储藏时,必须生熟分开、荤素分开,防止交叉感染;(4)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5)不得向顾客出售腐败变质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影响顾客健康的食品。
(6)厨房未用完的半成品或原料必须冷藏的,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并经高温彻底加热
后,方可继续出售。
2.1低温原料保管
2.1.1冰冻原材料的储藏规范
定义:冰冻原材料的温度应保持在零下10℃以下,使食品完全处于冻结状态。(1)原料需要装入保鲜盒内、保鲜袋进行密封存放;
(2)实行先储存先提取的原则,轮流交替存货,防止原料贮藏过久,造成浪费。
(3)需要除霜或清理时,应将食品移人另一冷冻柜内,以利于彻底清洗冷冻库,通常应选择库
存最少时除霜;
(4)每日定期检查冷冻柜的温度情况; 2.1.2冷藏原材料的储藏规范
定义:冷藏原材料的温度要控制在2~5℃左右,以使储存的食品冷却而不冻结状态。(1)加工后半成品原料在冷却后,用干净的盛器或保鲜盒盛放;
(2)汁水类原料冷藏时,需要擦净瓶身或壶身外表,(3)外包装盒内注明原料品名、进货时间,实行先储存先提取的原则,轮流交替存货;(4)易腐的果蔬需要冷藏时,需清洗干净装入通气框内,放于冰箱内,每天检查,发现腐烂时
要及时处理,并清洁存放处;(5)每日定期检查冷藏柜的温度情况; 2.1.3冷冻、冷藏原料时注意事项
(1)存放时要距离间隔适当,不可堆积过高,达到最佳温度;
(2)存、取食品时需尽量缩短开启门或盖的时问,要减少开启的次数,以免库温产生波动,影
响储存效果;
(3)有强烈特殊气味的食品原材料(如虾、奶制品等)要于其他原料分开单独存放,应在密封 的容器中进行冷藏,以免影响其他食物。(4)指定专人负责冷冻、冷藏柜清洁工作;(5)定期进行冷冻冷藏柜的检查工作。2.1.2干货类原材料保管
定义:干货指香料、干菜、米面等原材料,贮存温度应保持18至21℃之间,存放区域保持 干燥。
(1)应整理分类,依次存放,保证每一种原料都有其固定位置,注明品名,便于管理和使用。(2)放置在层架上或柜内,保证原料至少离地面25厘米,离开墙壁10厘米,以便于空气流通
和清扫,并随时保持层架和柜内的干净,防止污染。
(3)一般情况下,香料类使用塑料桶或保鲜盒分类盛装,干菜类、米面类使用箱子盛装,原材
料应带盖密封,以防受潮和湿热霉变;
(4)需添加新料时,必须将陈料倒出后,再添加新料,一般情况下,陈料放于新料的上面;(5)合理申购干货类原材料,避免造成积压,影响品质;
(6)定期检查原材料质量,有虫害现象立即处理,并将盛器清洗消毒。2.1.3调味品类保管
定义:调味品可分汁水状、粉末状,膏状,须按照调味品标签上规定贮存要求进行。(1)常温贮存瓶装调味品,未使用完应带盖密封,应保留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贴,便于管理和
使用;
(2)常温袋装调味品(如盐、味精、胡椒粉等),拆开后,倒入专用盛器类,添加新料时,必须
将陈料倒出后,再添加新料,一般情况下,陈料放于新料的上面;
(3)低温冷藏的膏状调味品,未使用完应带盖密封,存放冰柜前应擦净盛器外表,保留生产日
期和保质期标贴,便于管理和使用; 2.1.4油脂类保管
定义:油类可分为植物性油脂(如色拉油、菜籽油)存放时应避免高温和阳光直射的区域; 动物性油脂(如猪油、牛油、鸡油等)储藏于冷藏柜内。
(1)植物性油脂,开启后倒入专用油缸内,剩余应带盖密封存放于阴凉干燥的柜内,厨房收市
后,应将油缸从炉灶移至工作柜上,加盖,避免杂物落入;
(2)动物性油脂,每餐取适量倒入调料缸中,剩余应带盖密封存放于冷藏柜内,厨房收市后,擦净盛器外表,加盖或加膜存放冷藏柜内;(3)必须用完后再进行二次添加;
(4)应保留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标贴,便于管理和使用。3.0 原材料品质控制检查 3.1 检查内容
3.1.1原材料贮存区域清洁卫生 3.1.2原材料存放防护要求 3.1.3原材料保质期限 3.2 检查周期
3.2.1 员工每餐自查一次(负责区域内); 3.2.2厨师长每餐抽查一次;
3.2.3值班厨师每餐收市全面检查一次; 3.2.4营运督导部每周不定期检查一次。3.3检查控制流程
5.3.1员工自查时,出现不合格应立即纠正,合格后通知值班领班进行检查;
3.3.2值班领班检查中发现不合格,要求相关岗位厨师立即纠正,并对纠正内容进行验证,记录
《厨房收市检查表》上;
3.3.3厨师长抽查中发现不合格,要求值班领班对员工进行现场纠正和指导,厨师长对纠正内容
进行验证,并记录在工作日志本上;
3.3.4督导部现场检查中需填写《品质督导表》,出现不合格时,提出建议措施和整改时间,要求酒店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完毕,并对整改后的有效情况进行验证和评价。4.0 支持性表格
《厨房收市检查表》
浅析档案保管模式与档案后保管模式 第3篇
在接下来的档案保管模式的阐述过程中, 笔者所表述的“档案保管”指的都是针对档案保管广义层面而言的, 即:泛指档案日常管理工作。在论述档案保管模式之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模式”的定义, 所谓“模式”是指“某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出自:《现代汉语词典》) 。根据“模式”的定义, 笔者认为, 档案保管模式是可以这样理解的, 即:“档案保管模式”是指将有保存价值的文件作为档案保管起来的标准形式。按照《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根据“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 对国家全部档案, 必须设置全国规模的档案机构进行管理。又由于各单位的性质不同, 所以出现了不同的档案机构, 其中包括公共档案馆 (国家档案馆、专业档案馆) ;内部档案机构 (企业档案馆、档案室) ;档案行政管理机构 (各级档案局、处等) ;新型档案机构 (文件中心、档案寄存中心、档案事务所) 。不同的档案保管机构, 虽然形成了档案保管模式的多元化, 但保管对象都是一致的, 在电子文件出现之前主要保管的是档案实体, 档案实体是指各种档案材料本身, 它是由档案内容和载体两部分构成的[1]。
二、档案保管模式的基本特征
1.文件和档案管理的分阶段性。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分别运行, 文件、档案管理的全部目标和要求被分解到不同的阶段、环节和步骤之中。文件作为形成机关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原始记录, 首先对机关的行政管理工作具有全方位的现行效用, 是机关工作的工具、凭据。后来随着文件针对的业务活动的办理结束, 文件的现行效用逐渐消失并进入半现行阶段。但此时文件对机关的参考作用依然存在。直到最后, 绝大部分半现行文件因为第一价值退化而彻底丧失现行作用, 只有一小部分文件逐渐显现出长远的历史价值, 成为非现行文件, 具有保存价值的非现行文件就转化为档案被永久保存起来。因此, 文件的价值形态变化贯穿于文件的整个运动过程, 它是决定各阶段文件不同特点的最根本因素, 从而导致了文件的阶段划分。
2.文件来源的唯一性。在档案保管时期, 保管的档案都是以实体档案为主, 因此是一个实体机关与文件群体唯一对应的关系。档案作为特定机关、组织或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产物, 在产生和处理过程中会形成多方面的历史联系, 诸如来源联系、时间联系、内容联系和形式联系等。其中档案与形成者之间的来源联系是首要联系, 也是最根本的联系, 因为只有在明确档案形成者的前提下, 揭示档案的内容、时间和形式联系才有意义, 才能全面深刻地反映形成者的活动原貌。假如割裂来源联系, 其他联系的科学性就无法保证。
三、档案后保管模式的内涵
1.对后现代主义的解读。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盛行的哲学思潮, 在人们思想领域产生了变革的作用, 它不像以往的思想流派有具体的理论基础, 各种冠以“后”名的理论是各具特征的。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 起源于建筑领域, 经过法国后萨特哲学和文学批评的发展, 影响到人类所有的学科。从语义学角度理解, 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针对现代主义之后出现的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现代精神的文化现象而作出的一种非限定性的概括。但这其中的“后”并非时间概念, 而是一个与现代主义在观念上不同的概念, 用来指从现代主义时期就开始出现的一切非现代主义性质甚或反现代主义精神的思潮, 是众多的经常处于冲突之中的思潮、态度、倾向的混合体。总之, 后现代主义的基调是讽刺, 立场是怀疑, 不相信任何表面的东西, 而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打破任何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一哲学思潮对于西方档案界冲破过去的思维定势, 吸纳其他领域思想成果的启蒙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它开启了档案学研究以多维的视角和整体观思考问题的先河。后保管主义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具体体现, 它是电子文件管理出现的必然产物。特里·库克在1996年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系统阐述了后保管模式。他认为:纸质文件的观念是现代的, 电子文件的观念是后现代的。他所提倡的后保管鉴定法 (以职能活动为依据的宏观鉴定) 和后保管著录法 (描述多个立档单位间职能关系) 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倾向[2]。
2.档案后保管模式的内涵。所谓“后保管模式”就是针对档案工作长期以来以实体档案管理为中心的“保管模式”而发展变革来的, 从理论解释来看, 如果说电子文件只是一种在本质上与传统纸质文件相同的载体, 它与传统档案文件的差异只不过在于记录形式上, 那么档案工作势必会沿着原有的轨迹和思路继续下去。但事实上, 面对电子文件及其管理, 原有档案学基础理论很快暴露出其理论逻辑起点局限性, 对文件运动过程中的阶段性划分并不适应电子文件的管理特点。由此, 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本框架形成的原有档案学基础理论受到了全面的冲击, 进入了档案学“后保管时代”研究时期。它是将传统理论中对实体对象实态文件的关注转变为对文件、文件形成者及其过程的有机联系、目的、意图、相互关系、职能和可靠性的关注, 它是一种以来源为中心, 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所有这些都远远超越了对文件进行传统的档案保管, 因此称为“后保管模式”。
笔者在此文中所指的“后”并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那种落后于某事物的“后”, 而是以“后”来达到超越某事物。因此后现代所说的“后”是要永远保持对于现有事物和现有秩序的超越状态, 换句话说, 永远之“后”的后现代主义, 就是永远在一切现有事物之“前”。这样, 后现代主义以其“后”的优越地位, 永远居“前”。从这个意义上说, “后保管”概念是对“保管”概念的超越。“过程代替结果, 动态代替静止, 结构代替内容, 时空的回溯性代替孤立性”———这正是分析、理解科学、社会组织和经济活动时, 以特里·库克为代表的后现代档案学者所高喊的口号。总的来说,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调是讽刺, 立场是怀疑, 精神实质在于“解构”, 对传统理论的否定、颠覆和再认识, 这一点也切合了面对电子文件对档案界的挑战、档案学自身的变革。它提醒档案学者要经常对体现优势的思想进行思考, 根据环境的变化发展新思维。
后保管模式的基本信条就是:作为档案专业人员, 如果要在电子文件管理领域中扮演合适的角色, 从根本上不能再把自己看做物理实体的看守者。后保管模式将传统理论对实体保管对象的关注, 转变成对文件、文件形成者及其过程的有机联系、目的、意图、相互关系、职能和可靠性的关注。正如澳大利亚档案馆堪培拉分部档案员格雷戈·欧塞尔在《电子文件的保管》一书引言中写道:“这种策略是由档案成分变更带来的对传统方式的一种偏离, 同时也该认识到, 在电子时代, 实体保管不再是保管策略的核心要素。对电子文件而言, 所必须要做的是, 被识别、被控制及易捕获, 使其尽可能长期地对政府和社会发挥价值。”后保管模式的基本内容由三部分构成:第一, 新来源观, 特里·库克认为在“电子环境中, 如果档案人员不积极介入文件的形成和保管过程, 文件将可能不存在或至少不能被鉴定、保存、编目、提供利用。”第二, 宏观鉴定, 档案鉴定既需要反映档案价值, 同时也要有实践意义、实用性, 并体现效益原则。因此对电子文件要求进行宏观鉴定。第三, 知识服务是“后保管模式”的目的, 档案工作者由实体保管员向知识提供者的过渡, 最终实现档案管理由“保管时代”向“后保管时代”的过渡。
四、档案后保管模式的特征
1.文件与档案的不可分离性。电子文件的产生, 使文档一体化管理真正成为可能。文件与档案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存在阶段, 它们在物质形态、社会本质及其所含信息的本源性上是完全同一的, 两者只有运动阶段的区别而无本质的不同。传统档案保管把文件的归档作为文件与档案的分界线, 对其进行分别管理, 这种作法在手工操作时期可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电子文件的产生, 使两者之间的界限模糊了。因为从文件的起草、传输到归档、鉴定、整理、保管以及再利用, 均可以通过电脑网络进行, 即文件工作与档案工作在同一工具上联为一体。这样, 前阶段文件的质量就会直接决定后阶段档案的质量。如果仍沿用过去的文件与档案两段管理方式, 不仅割断另外两项工作的内在联系, 而且有悖于利用先进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之初衷, 进化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难以成立的。
2.电子文件来源的不唯一性。计算机与远程通讯手段的结合, 关系数据库的普遍使用以及超国界网络的出现, 使得不同机构使用共同的数据和共同参与形成一批数据不仅成为可能, 而且成为日益增多的事实。突破了一个实体机关与文件群体唯一对应的传统档案保管模式。这样一来, 档案数据往往源于各种不同结构组织体, 单一来源的概念发生了改变。运用传统的机构来源概念来解释电子时代的档案实践很可能就会有力不从心之感[3]。
摘要:本文在国内外档案学界关于后保管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档案保管在概念理解上的广义和狭义之间的区别之处, 以及在分析档案保管与档案后保管内涵的基础上, 创新性地总结了档案保管模式和档案后保管模式的特征。
关键词:档案保管,档案后保管,模式,特征
参考文献
[1]朱玉媛.档案学基础[M].武汉大学出版社.
[2]傅荣校.重新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后保管时代的来临[J].档案管理, 2008. (1) .
保管要求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