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八上19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八上19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八上19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第1篇

微课《探源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 徐圆圆

内容主旨:以法国为中心,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是欧洲近现代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18世纪欧洲经济、政治发展的集中反映。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启蒙运动的含义和性质。

2、回顾历史、联系过去,感悟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体会法国的中心地位,了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动因和思想武器。

二、教学重点难点

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

环节1:呈现“信封”,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引出课题。环节2:释义启蒙运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启蒙运动的含义和性质。

环节3:回顾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欧洲的主要影响,补充法国专制统治、等级制度、天主教势力盛行的资料,讲清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设计意图:培养和强化学生回顾历史、联系过去的学习迁移能力。

八上19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第2篇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秭归县屈原镇新滩中学 谭复根

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中国近代史要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艰难曲折”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被张謇等施己所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所感染,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2、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教学方法

1、图文结合法。使学生从感性、理性两个层次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小组合作讨论法。适用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程和特征的内容。

5、讲解法。教具准备

1、计算机设备。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课时安排

/ 4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1899年5月23日,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它为什么这样引人注目?因为纱厂的创办人张謇,是5年前夺魁的状元。那时,中国社会地位的排列顺序是“士、农、工、商”,状元是“士”中的极品,最受人的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却是被士大夫们看不起的“末业”。一个状元竟然“舍本逐末”,这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怎能不引起轰动呢?更使人感到疑惑的是当时投资办厂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许多人都赔了血本,不敢再提办厂之事,张謇却反其道而行之,难道这个状元在办实业方面也比别人技高一筹吗?人们将信将疑。我们也来看一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二、新授

[投影]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请同学们预习教材,要求:

1、找出有效的历史信息:历史人物、事件、知识点,做上笔记;

2、完成长江作业自主学习部分。核实自主学习结果。

(三)师生互动

师:毛泽东主席说过:要谈中国的工业,必须要谈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出示张謇图像)。简介张謇。

张謇作为清末状元,毅然放弃高官厚禄,舍本逐末,创办实业,同学们知道他创办了哪些事业吗?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张謇创办的事业”。

张謇用兴办工业获得的利润,回报社会,创办文化教育机构,你知道哪些是国内首创的吗?(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张建为什么要创办实业?请同学们根据《大生纱厂厂约》,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张謇创办实业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挽回中国的利益)。

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出示。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组材料,思考:大生纱厂发展的一波三折,我们能得出什么认识?(在 2 / 4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最终归宿注定是悲惨的)。民族工业怎样才能健康发展呢?(国家独立、民族独立)。

张建创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下面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完成一个简表(教师出示简表)。

时期分为三个: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第一阶段特征:萌芽、缓慢发展,原因:封建制度的阻碍;第二阶段特征:进入“黄金时代”,原因:

1、辛亥革命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2、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链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面粉出口增长表,分析几个问题,再看“一战前后企业数目比较表”,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是中华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的重要原因,链接回),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人民发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第三阶段的特征:再度受挫,没有得到恢复和发展,原因是: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荣氏企业的兴衰是这一阶段民族工业特点的例证。(链接荣师兄弟和福新面粉公司图片)。请同学们看书提炼能说明荣氏企业发展的词语。

现在请同学们讨论归纳一下“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学生小组讨论——回答)(1)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2)发展上不平衡;(3)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三、课堂小结:

大家说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一三三”归纳一下。

四、考考你:(课堂检测)

五、布置课堂作业:完成长江作业的基础巩固部分。

板书设计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的萌芽

2、一战期间中华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3、一战后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1、整体水平落后

2、发展不平衡

/ 4

3、发展短暂且艰难曲折

八上19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第3篇

19世纪的最后20年, 澳洲殖民地的女权运动蓬勃兴起, 广大妇女借助自办的报纸、杂志等各类媒体, 抒发对于迫害女性至深的传统家庭桎梏的不满和反抗, 以及她们对于澳洲这方新天地美好社会未来的憧憬。在这个时期, 较为著名的女权主义者自办刊物有路易莎劳森的《黎明》, 它也是整个女权运动期间发行周期最长的期刊。从1888年5月开始每月一刊, 发行了17年, 杂志的订购不仅遍及澳洲几大殖民地, 而且在欧洲和美洲也拥有大量读者。创刊人劳森进一步指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妇女们的疾苦无处诉说, 她们自己的主张没有受到尊重, 《黎明》期刊的出版起到了为女性呐喊的喉舌作用。”[1]一本著名的女权主义刊物《妇女之声》发行于1894年8月9日, 由妇女参政同盟发行, 创刊人是接受女子教育较多的中产阶级人士麦伯克沃伦斯坦霍姆女士, 她还是两个著名的女权组织妇女文学社及新南威尔士州妇女参政同盟的创始人和主要领袖。与这两种女权刊物相比, 《女性天地》的出现较晚一些, 它诞生于1900年的9月, 每月发行一次, 至1905年3月截止, 创始人为澳洲的第二代女权主义者, 年轻的维达古德斯通。参加过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女权主义者代表大会的古德斯通更是清晰地指出澳美两国女权运动的区别所在, 即美国的女权主义者大多为受过教育的中产阶层人士, 富有的女性对争取权利和参与政治不感兴趣, 备受剥削的工薪阶层又没有任何力量去争取, 只能听任于政党机器的摆布;而澳洲的女权运动不仅包括那些睿智和思想先进的成员, 更能将社会各阶层的女性囊括在内。[2]

二、以女性成立的各类社团、俱乐部、协会等为活动单位

维多利亚时代“家庭天使”的女性观对大量英裔澳洲移民影响甚大。在澳洲公民殖民地形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妇女最主要的活动空间仍然以家庭为主, 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寥寥无几。19世纪末, 随着澳洲经济建设的推进, 相当数量的女性得以进入社会公共事务领域展示才能, “私人空间”与“公共领域”的内涵被重新估价, 造成女性对于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逐渐漠视和淡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各类女性社团的大量集中出现。19世纪末在澳洲影响最大的女性社团组织是1891年成立于悉尼的妇女参政同盟, 在亨利帕克斯提交的一份包含有女性选举权的改革提案被否决之后, 女权主义者加快了步伐, 不仅联合了黎明俱乐部和基督教妇女禁酒同盟的成员, 而且与英国女权运动的骨干建立了联系。同盟旨在提高公众对女性选举权的关注, 激发女性的参政热情, 同盟在1892年向殖民地总理乔治迪福递交请愿书, 督促他将女性选举权提上立法机构的日程;1895年又向殖民地总理乔治瑞德提交相似的请愿书。由于宗旨的相似性, 参政同盟与各类女性文学社团有良好的互动作用, 很多女性都同时加入这两类组织。她们在文学社团中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引导, 在参政同盟中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 这种结合的效果最有力的佐证便是1882年成立的澳洲基督教妇女禁酒联盟的成立。

三、联邦运动背景下的女权主义

很多女权主义者将自己看作澳洲的开拓者和先驱者, 致力于建立一个新社会。1848年出生于新南威尔士州的女权运动骨干路易莎劳森在80年代运动的最初几年, 撰写了一系列以“澳大利亚”为标题的抒情诗, 表达了作为澳洲一分子的自豪和对于殖民地地位的不满和反抗。女权主义者如劳森尽管同情土著人受压迫的境遇, 但她并不承认白人的建国行动将导致这些原始居民流离失所和文化毁灭。但是受到西方庸俗社会进化论和白人种族主义的影响, 劳森仅认为土著人是一个“可怜的正在消亡的种族, 虽然可以友善相处, 但对他们的恶劣境遇不负有责任”。[3]1902年出台的《联邦选举法案》通过禁止土著人投票将他们排除在联邦选举之外, 而且女权主义者们也从未公开地将土著妇女的选举权问题纳入她们对议会的游说范围之内, 亦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曾有过土著妇女成为了众多的大选组织中的一员。[4]

联邦选举法承认了白人妇女的选举权, 却有耐人寻味的一面:这部法案是白澳政策的直接体现, 它将有色人种排除在选举权之外, 如何保持人种的纯洁?除了立法阻止有色人种移居澳洲之外, 也暗含着一种婚姻的指向性:白人妇女应尽可能不与有色人种结合以保持后代的种族纯洁。澳洲女性尽管以获得选举权作为女权运动的最大成功, 却仍然在男权政治家的操纵下难以获得甚至是最基本的婚姻自由, 这难道不是澳大利亚第一次女权运动最大的悖论吗?

参考文献

[1][2]Susan Magarey.Passions of the First Wave Feminists[M].Sydney: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Press.2001:91, 64.

[3]Marilyn Lake.Getting Equal:The history of Australian Feminism[M].Allen andUnwin, 1999:22.

19岁博士的启蒙教育 第4篇

让孩子在故事中和书本结缘

小时候,从文特爱听故事,他几乎每天晚上都是躺在爷爷或奶奶的怀抱里,听着故事进入梦乡的。有一天,小从文问爷爷:“为啥您和奶奶肚里有那么多好听的故事?”爷爷指着家里那成堆的书籍告诉他:“是从书上看来的!如果你和书交上了朋友,它不但能让你知道很多故事,還能教会你好多知识和本领。”天真的小从文一听,来了兴致:“爷爷,就让我和书交朋友吧!…‘好啊,不过现在你还小,不识字,先让爷爷奶奶教你识字,你字识多了就能和书交朋友了。”小从文记住了爷爷的话,也渴望着能尽早和书交上朋友。

没过几天,爷爷就给从文买来一些图画版的儿童读物让他看,同时,也教他少量的汉字。当从文一岁多的时侯,奶奶就开始教他拼音,老人家自己动手制作拼音字母卡片,然后钉到墙上,天天教从文。

兴趣至上,循序渐进助孩子成长

从文长大一点,奶奶又把他带到校园里。课间,他能同那些活泼可爱的小学生们一起玩耍;上课了,他常常从教室的后门将小脑袋探进教室,看老师讲课,听学生们读书。回到家里,小家伙就学着学生的样子,拿过爷爷奶奶的书咿咿呀呀地念个不停——不过,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听不懂他在念什么!那时从文才两岁多。

“既然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此之浓,我们就因势利导,在他基本掌握拼音之后,开始教他认字识数吧!”爷爷奶奶这样商定。于是,爷爷专门买了一块小黑板,开始每天在黑板上写三五个汉字,出几道数学题,然后教读、讲解。从文边玩边学,不到一天,就滚瓜烂熟了。第二天爷爷测试一下,再教新的,而且增加数量。这样一环扣一环,小从文就是在爷爷奶奶的启蒙下,懂得了象形文字山、石、水、火的具体含义,也学会了加减乘除运算。爷爷奶奶的简单而富有规律的教学,对幼小的肖从文颇有吸引力,从一开始,他就对那些生字新词和数学题目极感兴趣。

顺水推舟,为孩子准备学习的空间

有一次,爷爷奶奶都要上课,小从文没有人照顾,就被奶奶带进课堂里。小家伙像模像样的坐了一节课,也老老实实的听了一节课。奶奶发现他比较安静,而且挺守课堂规矩,从此就经常把他带到教室里。爷爷专门给他准备一条小板凳,让他同那些比他大五六岁的孩子一起听课。于是,小从文便有了到小学生课堂上“蹭课”的机会。这既帮助他复习了爷爷奶奶在家里教他的知识,又培养了他的兴趣。

小从文4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先后退休,这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小从文的学习。此后的两年里,小从文不仅听遍了爷爷奶奶肚里的所有故事,而且在以前所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学完了小学六年的全部课程。

链接

历史八上18-19 第5篇

九一八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

经过: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翻屋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中国守军不战而退,军政大员四散逃避。结果:日军占领沈阳,相机占领东北三省,短短四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锦绣河山,全部论于敌手。

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中国人民在东北地区的抗战:

东北各族民众与为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是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一二九运动:

时间:1935年12月9日 领导人:中国共产党

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意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的新高潮。西安事变:

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

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七七事变

时间:1937年7月7日

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结果: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第二次国共合作

建立: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意义: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调集30万兵力,进攻上海,中国出动70万军队,一次次打退了日军的进攻。

历史八上《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6篇

【内容标准】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民主和科学、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基础知识。归纳整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地位作用等。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内容涉及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弘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传统腐朽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促使人们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树立起民主、科学的意识和信念。

【教学要点】 要点:新文化运动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贡献、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分析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标实验版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中的第7课。虽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中国社会越来越黑暗,革命者最初的理想并没有实现,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只有发动新文化运动。【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还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因此,将“感知材料—探究”的学习程序应用于本课。而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电脑以及网络操作基础,为课堂网络探究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

2、学生平时喜欢竞争,民主气氛比较浓,又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他们的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导入新课】

出示:中医诊病的图片,医生通过询问病情——得出结论——对症下药——调理体质的步骤,来救治人们身体上的病痛。药者医人身

体,书者医人灵魂。20世纪初,有这么一群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以手中的笔来救治当时中国的灵魂,以文艺救国。

【新课探究】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出示:袁世凯身着古装率百官祭孔拜天的图片。思考:民国初建,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什么要模仿封建帝王的样子,忙于祭孔祀天?补充:介绍袁世凯倒行逆施、企图圆皇帝美梦的历史事实。说明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企图维护专制统治,复辟帝制。

出示:北洋军阀割据形势表。补充: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各派系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虞我诈,争斗不已。思考:各派系混战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各派系企图实现军阀独裁。

得出结论:封建复古思潮泛滥。(袁世凯卖国媚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分裂与混战,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缺乏民主与科学的觉悟。)

2、开始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上海——北京(北大)。思考:为什么北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呢?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引导他们得出1917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大校长后,锐意改革,不拘一格,网络各路人才,使北大逐渐形成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风气。

6、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或口号):

民主(Democracy“德先生”)和科学(Science“赛先生”)。其实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

7、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①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与军阀独裁;②提倡科学,反对盲从与迷信;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8、文学革命

(1)兴起的标志: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掀起了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主要作品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

9、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崭新的思想理论武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好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10、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上,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②它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引导人民同封建专制与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带领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化的过程。【真题训练】

1、“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出自(D)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李大钊

2、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B)

A、民权与平等 B、民主与科学 C、科学与平等 D、自强与求富

3、如果老师让你查找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资料,下列刊物中你应该首选的是(A)

A、《新青年》 B、《民报》 C、《万国公报》 D、《时务报》

4、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它们(A)

A、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B、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C、都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 D、都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思潮

5、“一九一七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这句话应出自(D)

A、陈独秀的《新青年》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鲁迅的《狂人日记》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6、材料阅读

材料一:“西洋人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的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我们已经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 ——陈独秀

材料二:“……这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李大钊

(1)材料一中的“德赛两位先生”指什么?(民主和科学)(2)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3)“中国废了君主”是指什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4)上述材料的内容出现于什么运动中?(新文化运动)

(5)材料二中的“新纪元”、“这种潮流”指什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6)材料二中,为什么说“新纪元”的创造是艰难的,“这个潮流”是不可拒的?(社会主义革命刚刚兴起,作为新事物,它的发展必然遭到旧制度的阻扰和破坏,所以说“新纪元”的创造是艰难的;同时,他又代表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因此又是不可抗拒的。)

(7)为了迎接“这个潮流”,李大钊是怎么做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八上19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第7篇

夯实基础典型题

1、近代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与洋务派论战 C.与立宪派的论战

D.同复古主义思想斗争

2、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A.《每周评论》的创刊 B.《青年杂志》的创刊 C.《科学》杂志的创刊

D.《天演论》的发表

3、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

(①民主②科学③自强④求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阶层是

()

A.先进的知识分子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中国共产党员

5、见下图,此人创办了《青年杂志》,使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兴起。此人是())A.鲁迅

B.胡适 C.李大钊

D.陈独秀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有

()

①《新青年》②《万国公报》③《民报》④北京大学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7、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

③鲁迅

④胡适

⑤毛泽东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

8、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 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③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有人欲考察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情况,你应该建议他去

()A.北京 B.上海

C.南京

D.广州

10、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

()A.人文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列宁主义

D.民主和科学

11、在中国近代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是

()A.陈独秀

B.鲁迅 C.李大钊

D.胡适

12、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开始,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宣传

()A.民主和科学

B.马克思主义 C.新道德和新文学

D.西方自然科学

13、下列的文章中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有

()

①《敬告青年》②《狂人日记》③《庶民的胜利》④《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4、新文化运动是()

A.空前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 D.反对北洋军阀的群众运动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5、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是()A.北洋军阀的统治 B.专制愚昧和迷信 C.儒家传统道德 D.封建文学和文言文

16、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维护其统治 B.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北洋军阀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

17、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A.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 C.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 D.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

18、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是中国落后的表现,应予废除而代之以拼音文字,这种现象表明

()A.新文化运动彻底清除了封建残余

B.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C.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彻底的思想革命

D.新文化运动也存在局限性,有绝对否定的偏向

19、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高举“科学”的大旗,其直接目的是()A.反对专制 B.反对愚昧 C.反对旧道德 D.反对旧文学 创新题

20、对东西方有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是某一文化运动的特点之一,“打倒孔家店(即打倒孔子的一切)这一口号出

()

A.洋务运动中

B.戊戌变法中 C.新文化运动中

D.辛亥革命中

21、如果老师请你查阅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资料,下面刊物中你应首选

()

A.《民报》B.《新青年》C.《时务报》D.《湘学报》

2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下列人物中在中国最早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

A

B

C

D

23、下图是小明发现的一张旧报纸,这张报刊的内容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

要内容,请你猜猜这张报纸最早创刊是在()

A.1915年

B.1916年

C.1918年

D.1919年

24、在近代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创办刊物,著书立说,宣传进步思想,他们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下图刊物出现于下面的什么运动中()

A.洋务运动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5、前期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26、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是指()

①反对迷信盲从②反对封建专制③反对军阀独裁④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7、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提出“师夷之长技”的主张,欲效法西方长处,变革中国社会。按实践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制度②思想文化③器物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二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材料三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材料四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请回答:

(1)请分别说出这四则材料的作者。他们共同在20世纪初的中国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2)材料一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3)请结合四则材料说一说这次运动有哪些内容?

(4)材料四的作者歌颂的是什么?请你列举出他的两篇文章

(5)这次运动有何意义?

探究题

29、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充满了坎坷,许多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zhí)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李鸿章创办的近代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办客观上有何进步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3)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 是指什么?为宣传“德、赛两先生”,陈独秀等人发起什么运动?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4)综合上述材料,请简要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 30、(2006年温州市)20世纪前期,我国发生了一场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这场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31、(重庆市2006年)下图杂志创办于()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运动期间 D.新文化运动期间

32、(2006年安徽省)创办《新青年》并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的皖籍名人是()

A. 蔡元培 B.李大钊 C. 陈独秀 D.胡适

33、(2006年舟山市)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近代中国各个阶层的仁人志士不断地向西方国家学习,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在下表的字母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他们向西方学习的许多东西都适合中国,这就告诉我们:

34、(2005年重庆市)(1)读图,回答问题。

(1)右图所示刊物的创办者是谁?他提出了哪两大口号(或高举哪两面大旗)?

(2)该刊物后来改名为《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哪一运动的主要阵地? 开放研究典型题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以来,为了救国,传统不断遭受批判、遭受毁灭;而为了激发爱国热情,传统又不断被神话、被夸张,让人爱得不着边际、不实在。当我们仔细思考一下爱国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可以爱的,真的少得可怜,我们甚至都不能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多爱自己一些……

材料二:爱国,救国的动力;救国,新文化的目标;最后,当我们再也无法高举我们的民族标志——传统文化之时,我们发现存亡的危机仍然时刻存在。新文化,能给出一个爱国的理由吗?新文化,究竟在救国还是在卖国?如果,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国人一直用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放弃来标榜新的文化,用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消化的西方各种思潮来充饥、以填补人文生活中形成的空白,那么,我们必须像崔健呼喊的那样:从头再来!

材料三:近年来,颇多论著指摘新文化运动应对本世纪激进主义泛滥负责。认为这个运动激进地“全盘反传统”,造成中国文化的“断裂”,妨碍“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国现代化不能顺利实现的重要原因。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是古今中西文化的大讨论,其基本内容之一,是集中和尖锐地批评以儒学为主的中世纪意识形态已不适应现代生活。时至九十年代,仍有人为此愤愤不平,说此举是“走向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歧途”或是“造成中国意识的危机”。

材料五: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文学革命,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有人也目之为造成文化“断裂”的激进。时至今日,这类责难恐怕已不值得认真答复。面对琳琅满目的现代文学和硕果累累的人文和社会科科学,这样的“断裂”和“革命”,肯定会赢得多数人的赞许。

请回答:

(1)你是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

(2)你怎么看待新文化运动“全盘反传统”?

(3)“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文学革命,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赢得多数人的赞许”。用你所了解的知识说明(举出实例)。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典型题

1、D

2、B

3、A

4、A

5、D

6、D

7、C

8、B

9、B

10、B

11、C

12、B

13、D

14、A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5、A

16、A

17、A

18、D

19、B 创新题

20、C

21、B

22、B

23、C

24、D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5、B

26、B

27、C

28、(1)这四则材料的作者分别是陈独秀、胡适、鲁迅和李大钊。新文化运动(2)民主和科学(3)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4)歌颂的是十月革命,《庶民的胜利》和《布 尔什维主义的胜利》。(5)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探究题

29、(1)①上海轮船招商局(或江南制造总局);②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维新派)。

(3)①民主、科学;②新文化运动;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或不能全盘西化,或洋为中用等)

(4)先学习西方的技术(或器物),再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聚焦中考典型题 30、C

31、D

32、C

33、A:地主阶级洋务派(或洋务派)B:君主立宪C:资产阶级

民主D:陈独秀(等)E:学习外来文化时要有所取舍,结合中国实际,不能全盘西化。

34、(1)陈独秀。民主和科学(2)新文化运动。开放研究典型题

八上19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第8篇

这周五下午,我们学校举行了 “科技其实并不难”继首届“科技运动会”两项大型活动,主要有九个活动展区,有趣味小实验、有科普知识小问答,有制作动漫,还有机器人大战等等。

我们先去看看趣味小实验,这个展区让我印象最深的试验是用“木棍捅木筒底部包着的纸”,大学生哥哥问我们拿木棍能捅破木筒底下的纸吗?我们异口同声的说:“能”。大学生哥哥又问:“你们想想,如果把盐撒进去纸会被捅破吗?”这时候大家的意见就各不相同了,有人说能捅破,可有人却说不能捅破。这时大学生哥哥请了一名女生过来,交给这位女生捅破木筒底部纸的方法,结果意外发生了,这名女生按照大学生哥哥的方法还是捅破了纸。原因就是大哥哥没把木筒底下的纸包紧,盐全部撒了出来。哥哥们又给大家示范了一次,那就是先把木筒底用纸包好、用皮筋把纸绑紧,然后把很多的盐倒进包好的木筒里,这时候奇迹出现了,这次大家怎么也不能捅破木筒底部的纸了。我们都看得目瞪口呆,觉得很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事实。

还有一件比较幸福、激动的事情,那就是我抽了两道题,“航空第一人是谁?发明地动仪和地震仪的发明家是谁?”我的回答是:“杨利伟、张衡。” 通过这次“科技其实并不难”继“科技运动会”,我懂得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原理,让我受益匪浅。也告诉我在今后除了要学好老师上课讲给我们的知识外,还要多看关于科学的课外书,多了解科学知识,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使自己在今后能了解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四年级三班通讯员:许佳薇

八上19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八上19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精选8篇)八上19 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第1篇微课《探源启蒙运动》教学设计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 徐圆圆内容主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