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不同效应论文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不同效应论文范文(精选12篇)

不同效应论文 第1篇

自我参照效应 (self reference effect) 是指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其记忆效果要比其他编码条件下的记忆效果好的现象。Johnson和Gadon在2002 年验证了群体参照效应的存在, 发现与群体相联系的形容词具有显著的记忆优势作用。群体参照效应是指 (group reference effect) 与自己所在的群体相联系的信息记忆效果优于其他编码条件下信息的记忆效果。Bennett等人 (2009) 增加了外群体参照和他人参照加工任务, 再一次的证实了群体参照效应的坚稳性。我国学者杨红升和黄希庭 (2007) 在自我参照效应范式中加入参照认同群体加工任务, 以被试的国籍作为参照群体首次在中国人身上验证群体参照效应。杨红升和黄希庭 (2009) 进行了群体参照效应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 中国被试参照自己人群体 (中国人) 进行记忆加工的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参照美国人, 证明了文化背景会影响到有自我有关的记忆成绩。周爱保等人 (2012) 全面考虑各种参照条件, 选取三个参照群体 ( 家庭、学校、性别) , 在中国被试身上验证群体参照效应。据此, 本研究选取自小到大的3 个群体 (班级、学院、学校) , 从群体相对大小这一层面比较不同大小群体的群体参照效应之间存在的差异。

2. 实验

2.1 实验目的

验证随着群体的不断增大, 群体参照加工条件下的自由回忆率是否会降低。

2.2 被试

被试为各大高校随机选取在校大学生共40 名, 男17 名, 女23 名, 平均年龄为20.18 岁。全部都是在校大学生并自愿参与本实验, 视力或者矫正视力正常, 以前并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实验。

2.3 研究工具

本研究将使用E-Prime 2.0 软件编制相关的实验程序。

2.4 研究方法

2.4.1 研究材料准备

30 个贬义的形容词和30 个褒义的形容词, 每个参照框架下的12 个词按拉丁方平衡随机呈现。

2.4.2 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 (参照框架:自我、班级、学院、学校、语义) 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各个参照框架下的自由回忆率。

2.4.3 实验程序

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分心阶段和测试阶段。

在学习阶段在电脑上用E-Prime软件呈现需要学习的形容词, 时间为6min。然后在分心阶段给被试5min去计算100 以内的加减乘除, 尽量的准确快速的给出答案。在测试即自由回忆阶段, 让被试尽可能多的回忆在学习阶段呈现过的形容词, 时间为5 min。

2.4.4 数据收集和整理

把被试每个参照框架回忆的形容词的个数进行统计, 并输入到数据库当中。并采用SPSS19.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参照框架主效应显著, F (4, 40) =8.68, p<0.01, ηp2=0.18;多重比较表明, 自我参照加工框架下的自由回忆率显著高于语义参照加工框架下的成绩, p值小于0.01, 验证了典型的自我参照效应。自我参照加工框架下的自由回忆率显著高于班级群体参照、学院群体参照加工框架下的成绩, p值皆小于0.01;自我参照加工框架下的自由回忆率与学校群体参照加工条件下的成绩则是边缘显著, p值为0.058, 验证了典型的群体参照效应;学校群体参照加工框架下的自由回忆率显著高于学院群体参照、语义参照加工框架下的成绩, p值都小于0.05, 而与班级群体参照、自我参照加工框架下的成绩无显著差异, p值皆大于0.05, 不同群体群体参照效应的程度不同, 但是并不是随着群体的不断增大, 各个群体的群体参照效应不断的降低。

4. 讨论

自我参照加工框架下的自由回忆率显著高于班级群体参照、学院群体参照和语义参照加工框架下的成绩, 这也正验证了典型的自我参照效应和群体参照效应;而自我参照加工框架下的自由回忆率与学校群体参照加工框架下的成绩是边缘显著, 则表明并不是随着群体的不断增大, 群体参照加工框架下的自由回忆率会不断地降低。学校群体参照加工框架下的自由回忆率显著高于学院群体参照、语义参照加工框架下的成绩, 而与班级群体参照、自我参照加工框架下的成绩无显著差异, 那么,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学生认为班级是一个经常接触的群体, 班级内的成员联系比较紧密;而学校这个群体是走出学校以后, 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经常与别人讨论到的, 也就是说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中大学生们会被打上自己的学校这个烙印;但是与班级和学校相比较, 学院可能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接触的不是特别频繁。被试对群体的熟悉程度不太一样, 那么引起的参照效应也是不一样的, 对被试来讲他们熟悉的群体要比不熟的群体引起的参照效应可能程度会更强一点, 在这方面还可以再做一些相关的研究。群体参照效应是比较新的研究领域, 需要研究的方向还很多, 例如群体参照的相关研究机制问题、发展新的研究范式等都是探索群体参照效应的新的发展方向。

5. 结论

通过本文的实验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5.1 被试在自我、班级、学院、学校、语义这五个参照框架下有的自由回忆率差异显著;

5.2 被试在自我和语义这两个参照框架下的自由回忆率差异显著, 验证了典型的自我参照效应。

5.3 随着群体的不断增大, 被试的自由回忆率也不同, 表明不同相对大小的群体, 存在不同的群体参照效应。但是并不是随着群体的不断增大, 群体参照效应在不断地降低, 也就是说群体参照效应和群体的大小是相关的, 但并不是因果关系。

摘要:本文综合考虑各种参照框架, 确定了5种参照框架 (自我, 班级, 学院, 学校, 语义) , 在被试高校大学生的身上验证自我参照效应和群体参照效应的同时比较了随着群体不断地增大, 群体参照效应的变化。结果表明:被试在自我、班级、学院、学校、语义这五个参照框架下的自由回忆率差异显著;被试在自我和语义这两个参照框架下的自由回忆率差异显著, 验证了典型的自我参照效应;随着群体的不断增大, 被试的自由回忆率也不同, 表明不同相对大小的群体, 存在不同的群体参照效应。

关键词:群体参照效应,自由回忆率,自我参照

参考文献

[1]孟根.群体参照效应引发的熟悉感.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杨红升, 黄希庭.中国人的群体参照记忆效应.心理学报, 200739 (2) , 235-241.

[3]杨红升, 黄希庭.群体参照记忆效应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心理科学, 2009 (006) , 1287-1290.

[4]周爱保, 李琼, 史战, 吴慧芬, 张鹏英, 刘沛汝, 李玲.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性研究述评.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a, 32 (6) .

[5]Johnson, C., Gadon, O., Carlson, D., Southwick, S., Faith, M., &Chalfin, J.Self-reference and group member-ship:evidence for a group-reference effect.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2, 32 (2) , 261-274.

不同效应论文 第2篇

不同保鲜剂对月季切花生理效应的影响

以月季鲜花为试材,研究3种不同配方的切花保鲜剂对其保鲜效果及生理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3%蔗糖+200mg/L8-HQ+100mg/L柠檬酸+50mg/LAgNO3处理的月季切花的`瓶插寿命以及生理生化指标均达到最好状态,在22~30℃条件下处理6d,月季花仍可观,显著优于对照.

作 者:夏忠强 吴艳华 XIA Zhong-qiang WU Yan-hua  作者单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9 刊 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GRICULTURAL COLLEGE 年,卷(期):2009 11(2) 分类号:Q945.6+6 S685.12 关键词:切花月季   保鲜效果   保鲜剂  

不同材料在科学活动中的多元效应 第3篇

一、“大自然中显身手”——关注幼儿与自然材料的对话效应

大自然是活教材,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天然课堂。观察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最佳途径。我不仅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还积极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对话。通过让幼儿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农家娃娃玩中乐”——展现乡土材料的易操作效应

在农村,水、石、沙、土随处可见,触手可及。正是因为它们的平凡,所以易被人们忽视,但在幼儿的眼里,却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在户外活动时,经常有幼儿把小石子或小泥巴悄悄带到活动室玩,甚至午睡时还有幼儿拿着左看右看。由此可见,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物都很感兴趣,因此,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教育活动,如“有用的石头”“沙和泥土”“水的用处”等等。比如,在“沙和泥土”这一主题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活动:量沙、沙漏、认识泥土等,幼儿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沙和泥土的知识。在采集泥巴、玩泥巴、腌鸭蛋中,让幼儿亲自动手感知泥土不同颜色的不同作用。在玩沙、运沙、量沙中,幼儿增长了有关沙的知识,拓宽了视野,活动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本次系列活动最大的特点是:材料都是唾手可得的乡土材料,且这些材料经济、实惠、可塑性强。幼儿可以不断尝试反复操作,在家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实验。在收集乡土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还加强了与家长、社区的联系,实现了家、园和社区三方积极互动,形成了良好的大教育合力。

三、“小眼睛里大世界”——张扬废旧材料的环保效应

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在幼儿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材料,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做有心人,随时随地地收集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材料,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机会。我们将每周一定为“废旧材料回收日”,建议幼儿将前一周和家人一起收集的废旧材料拿到幼儿园进行归类,分别放到“可回收箱”和“不可回收箱”,以备后用。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了解简单的科学道理,加强环保意识,更懂得废物再利用的科学知识,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在“向下落的物体”时,我们很快就从“可回收箱”里找到了一些糖纸、羽毛、报纸、瓶盖等等,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教师加以适当引导,从中发现重的东西落得快,轻的东西落得慢,但当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时,落下的情况也不同。

四、“小舞台上唱大戏”—— 一物多用,关注材料的迁移效应

每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同一种材料可以体现不同的作用。在科学活动“有趣的塑料瓶”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小不同的塑料瓶,紧接着我设问:“塑料瓶能干什么?”幼儿回答得很积极,伍杨天说:“可以当花瓶!”张研说:“可以当喝水的杯子。”我又接着问了几个问题:“除了这些用途它还能干什么?”“你会玩塑料瓶吗?”“我们来比比谁的玩法多?”激励的话语,立刻激起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小朋友纷纷进行尝试,没过多久,他们就用行动告诉了我答案:王宇开在塑料瓶下用玩具做了几个轮胎,当汽车玩具玩;旦旦用花花绿绿的纸装扮塑料瓶当花瓶用;吴若涵找了个皮球,把塑料瓶竖在她对面在打“保龄球”;杨沁怡呢,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把两只塑料瓶的口粘在了一起,在做“哑铃”操呢;还有伍杨天,将塑料瓶装满了水,在瓶上戳了个几个小洞放水,他告诉我们:他做的是“洒水壶”,他以前家里种花的时候玩过,这次是灵感迁移;还有小朋友把塑料瓶做成了漏斗!一个极其普通的塑料瓶在幼儿手里变得如此神气,焕发出新的生命和光彩。

只有不断地探索、总结,才能在各种有趣的科学活动中尽现各种材料的功能,体现材料的价值。在活动中,教师不再拘泥于发现材料,而更多的是使每一种材料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不同岩性Kaiser效应实验研究 第4篇

1室内Kaiser效应实验

1. 1实验步骤

( 1) 从全尺寸岩心上取4块岩心 ( 垂直方向1块、水平方向各相隔45°取3块) , 所取岩心为直径25 mm、高50 mm的圆柱体。

( 2) 将加工好的试件在105 ℃ 条件下烘干, 尽可能使岩样两端平滑, 以避免端部效应带来的干扰。

( 3) 用热收缩套套住岩心并将轴向与径向引伸计固定在岩样上, 用耦合剂将传感器固定在岩心侧面, 使传感器有效传递岩心发生破裂时的AE信号。

( 4) 将岩样放在刚性压机上, 设置加载速率25 N / s进行单轴压载实验, 同时打开示波器显示波形信号。

( 5) 通过分析实验得到岩心的声发射次数—时间与能量—时间的关系图, 找出不同岩心Kaiser效应的规律。

1. 2实验流程

Kaiser效应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将所制备的岩样放在加载台上, 用耦合剂将探头固定在岩样上, 然后通过MTS微机设置加载参数使装置对岩样加压。声发射仪记录岩样加载过程中的能量以及声发射次数随时间的变化, 通过对声发射仪绘制的能量—时间曲线和声发射次数—时间曲线进行综合分析, 选取合适的Kaiser效应点, 进而通过Kaiser效应点对应的载荷值来求取岩样所受的地应力大小和方位。

2实验结果分析

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很清楚地阐述了能量—时间曲线优于其他参数, 因为采用累积能量, 抑制了低能量AE的影响, 突出了大能量事件的作用[7,8], 从物理机制上能更好地表征Kaiser效应。因此, 该实验选取能量和声发射次数对时间的曲线来分析Kai- ser效应点[9,10,11,12]。

2. 1泥岩的实验研究

泥岩声发射次数—时间曲线如图2所示。泥岩能量—时间曲线如图3所示。

通过实验所得图形可以看出, 泥岩4个方向的声发射次数与能量均存在很大的差别, 这主要是由岩样的各向异性所导致的。泥岩在加载初期产生少量的AE特征, 在破坏前会产生较多的声发射现象, 这2个阶段分别反映的是岩石在加载过程中的初始压密阶段与最终的破坏阶段, 初始加载阶段岩样中的微裂隙少, 试样损伤程度小, 释放的能量弱, 反之, 最终破坏阶段释放能量较大; 泥岩具有较强的塑性, 其Kaiser效应点是很难判定的, 是因为泥岩由一定粒径的黏土矿物固化组成, 在加载的过程中变形较小, 试样各个阶段破坏不明显, 往往需要结合第2次、第3次加载抑制到摩擦所产生的声发射活动后才能准确确定Kaiser效应点[13]。

2. 2灰岩的实验研究

灰岩声发射次数—时间曲线如图4所示。灰岩能量—时间曲线如图5所示。

从图4、图5可看出, 灰岩AE事件发生得较少, 灰岩属于脆性较强材料, 在加载过程中所释放能量较少[14]; 灰岩对应的Kaiser点很明确, 是由于破坏时聚集的能量一次性都释放出来; 灰岩在加载初期处于原生裂纹的闭合阶段几乎没有声发射活动[15]。

3结论

( 1) 不同岩性地层的AE事件具有不同的数量、 能量特征, 它主要与岩石矿物颗粒坚硬程度、结构的均匀性和致密程度有关。

( 2) 在实验过程中如遇到首次加载中的Kaiser效应点不易判读的, 可以考虑施加二次加载, 这样可以压制摩擦型AE以及突出破裂型AE, 使得Kaiser效应点更加容易判别。

( 3) 泥岩的声发射活动最剧烈, 但是Kaiser效应点最不明显。灰岩的声发射事件较少, 但是Kai- ser效应点最容易确定。主要因为灰岩与砂岩是以脆性破裂和弹性变形为主, 不易产生塑性变形, 而泥岩具有很强的塑性。

( 4) 岩石在破坏前的声发射事件都存在一段平静期, 平静期的长短根据岩性以及取心方位的不同而不同, 这一重要特征对于岩体破坏的预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同效应论文 第5篇

不同静电场处理方式对大豆生物学效应的比较研究

分别研究了静电场预处理种子、静电场处理幼苗以及种子和幼苗累积静电场处理3种电场处理方式对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a(Chla)荧光动力学参数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静电场处理方式均能对大豆产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其中,静电场处理种子对大豆的影响相对较小,静电场处理幼苗对大豆的`影响较大,而对种子和幼苗累积静电场处理对大豆的影响最为显著.图2表1参11

作 者:习岗 曹永军 宋清 杨初平XI Gang CAO Yongjun SONG Qing YANG Chuping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广州,510642刊 名: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 ENVIRONMENTAL BIOLOGY年,卷(期):200612(2)分类号:Q689 S125关键词:静电场 大豆 生物学效应

不同效应论文 第6篇

关键词:成长机会;多元化;公司绩效;面板门槛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4-0069-06

Threshold Effect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under Different Growth OpportunitiesSUN Ge-bing1,3, LIAN Yu-jun2, HU Pei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2.Lingnan Colleg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njiang University, Wulumuqi 830046, China)

Abstract:Using panel threshold model by Hansen development from perspective of nonlinear growth theory, 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effect of diversification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 with different growth opportunities. The results show significant regime effects between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because of different growth opportunities. 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 are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for low growth firm and positively related or discounts disappear for high growth ones, this accounts for paradox of diversification discounts and propos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

Key words:growth opportunities; diversification; performance; panel threshold model

1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多元化战略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战略管理以及金融领域研究的焦点。国外理论界提出的“多元化折价悖论”现象在国内依然存在,即在理论上多元化相对专业化经营具有较低的经营绩效,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企业仍然热衷于多元化经营的扩张方式。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经济发展体现为行业发展不平衡和产业不断调整升级,不同企业所面临的成长机会差异很大,获得更多的成长机会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机之一,而基于成长机会与多元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却十分鲜见,在少有的研究文献中往往对成长机会进行人为的分类,这种方法很可能导致模型设定偏误等问题,由此得到的结论可能是有一定局限性[1]。

本文以2002~2006年沪深非金融67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获得公司绩效综合指标和成长机会综合指标,根据Hansen[2]发展的“门槛面板模型”,基于内生性分组的方法,进一步分析探讨多元化战略与公司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验证了不同成长机会下多元化与公司绩效之间的显著性区间效应,并为“多元化折价悖论”现象提供新的解释。

2 研究背景与假说

学术界关于成长机会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的研究已有较长历史,根据企业成长理论的演进脉络,成长机会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已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Miller和Modigliani[3]把成长机会定义为专利、商誉带来的商业机会,认为这种机会可以给企业带来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会持久存在的。Kester[4]和Danbolt[5]实证检验了成长机会的价值占公司市场价值的比例达到50%以上。上述研究没有考虑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越来越多的学者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注企业系统与内外环境之间的复杂的非线性作用,从而探求和研究企业的成长过程[6]。Art[7]运用复杂性科学的“吸引子”概念解释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提出了企业系统发展变化的“I”型模型。王英[8]以非线性动力学为工具研究企业发展的模式,提出企业发展的三阶段。曹廷求等[9]根据成长机会的中位数或平均值划分成高成长组和低成长组,认为成长性是影响公司业绩的重要因素,成长性是低成长组公司业绩的主要来源,而高成长组的业绩可能另有来源。杨兴全和梅波[10]采用同样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债务融资比例与低成长公司的价值正相关,与高成长公司的价值负相关。很多学者进一步研究了成长机会与经营绩效的非线性关系。连玉君等[11]利用门槛面板模型,验证了负债率与经营绩效间会因为公司所拥有的成长机会的多寡而呈现出显著的区间效应。Gary[12]通过模拟试验说明多元化的业务关联程度与成长机会存在显著性的门槛效应。由此可以推出,不同成长机会下多元化经营和公司绩效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关系,本文提出假设1:

nlc202309040045

H1 上市公司成长机会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不是严格的线性关系,成长机会与公司绩效存在多重门槛效应。

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涉足新兴产业的企业可能获得各种优惠的扶持政策,政府监管存在不同程度的空白,对机会敏感的企业集团会成为新兴产业的先行者,率先进人成长机会较高产业的企业会迅速扩大规模,抢占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虽然有风险却可能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Williamson[13]认为单一企业因缺少内部资本市场的调节,必须通过外部资本市场进行投融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企业必须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并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而多元化公司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进行投融资,具有信息和激励的优势,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配置内部资源。Gertner等[14]认为内部资本市场可以通过选择新的投资项目克服市场不完善性,因此,通过多元化策略进入外部市场的公司能建立内部市场来配置稀缺资源。Khanna和 Palepu[15]认为,由于新兴经济国家在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政府管制以及共同的强制执行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制度空白,因此,多元化的公司可以通过内部市场配置优势或充当政府说客,部分弥补外部市场的不完善,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李善民和朱滔[16]认为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机会带动的高速增长面临重大调整,大量企业集团开始进行战略性重组,回归核心主业,但只是业务收缩。由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同和各个行业发展不平衡,进入较高成长机会行业的公司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超额利润,从而具有较高的公司价值;而处于较低成长机会行业的公司其业务扩张成本大于收益,可能出现多元化折价现象,本文提出假设2:

H2 对于成长机会较少的公司,多元化程度与经营绩效负相关,对于成长机会较高的公司,多元化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3 研究设计

为了避免人为划分成长区间带来的偏误,我们采用Hansen[1]发展的门槛面板模型,根据数据本身的特点来内生地划分区间,进而研究不同区间内多元化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先介绍单一门槛模型的设定,进而扩展到多门槛模型。

3.1 模型的设定和估计方法

单一门槛面板模型设定为

(1)成长机会指标

国内一些研究在选择公司成长机会的指标时通常采用总资产增长率。为了综合考察公司成长机会,本文参照曹廷求[9]等方法,选择市盈率(PE)、每股收益(MPR)、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ROS)、总资产增长率(TAG)和净资产增长率(NTG)五个反映成长性指标,为了降低成长机会指标维度,剔除重叠的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成长机会指数GI。为了使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选取了三个主成分因子,第一、第二和第三个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39.01%,25.32%和21.09%,这样其累积贡献率就到达了85.42 %,能够较好地代表五个原始指标的信息含量,我们以各因子的贡献率为权重构造反映公司综合成长能力的成长机会指数GI(门槛变量)

(2)绩效指标

为了和其他文献比较,本文选择拖宾Q值作为绩效指标,Tobin’Q值是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公司资产的重置价值的比率,但鉴于我国存在非流通股情况,参照陈信元[17]等定义如下:TQ=(流通股市值+非流通股数×每股净资产+负债合计)/总资产。但为了综合考察公司绩效,本文参照汪旭晖[18]等方法,选择每股收益(MPR)、每股净利润(MJR)、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主营业务利润收益率(ROT)五个反映绩效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绩效指数CP,两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就到达了90.9%,计算如下

(3)多元化指标

多元化的测度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产品、行业个数法、PPSR指数、Herfindahl指数、熵指数以及Wrigley类别法和Rumelt类别法,考虑到研究目标和同类研究比较,要采用基于SIC体系的Herfindahl指数来计算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即

(4)控制变量

选择公司规模、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①公司规模(lnS)。公司规模被认为是影响公司绩效和多元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把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并用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度量公司规模。②资本结构。西方的研究结论表明,不同的资本结构下最优的经营者报酬是不同的,本文采用当期资产负债率(RDA)来度量公司资本结构,且对资产和负债都采用账面价值。③股权结构。本文采用第一大股东所持的股数的比例(S1)和流通股比例(LS)代表股权结构。

4 实证检验与分析

4.1 门槛面板模型和检验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门槛的个数,以便确定模型的形式。由于在零假设下门槛参数不能确定,门槛效应检验是不确定的,这就是所谓“Davies难题”,Hansen[1]提出的“自抽样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本文分别使用绩效综合指数CP和成长指数GI、拖宾Q值与资产增长率TAG进行分析,依次在不存在门槛、一个门槛和两个门槛的设定下对(1)式进行估计检验,得到的F统计量和采用“自抽样法”得出的P值见表2。本文表2和表3与图1和图2仅仅针对绩效综合指数(CP)与成长指数(GI)门槛值检验过程进行分析,拖宾Q值与成长机会指标TAG的门槛值检验过程类似,本文不再赘述。我们首先对至少存在一个门槛(单一门槛)进行检验,然后进行双重门槛检验,结果见表2,效果都非常显著,相应的自抽样P值分别为0.000和0.000。因此,下面将基于双重门槛模型进行分析。可以认为不同成长机会下多元化对绩效的影响存在两个门槛值,二重门槛模型设定如下

借助图1、图2绘制的似然比函数图,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门槛值的估计和置信区的构造过程。门槛参数的估计值是指似然比检验统计量LR为零时x的取值,各个门槛估计值的95%置信区间是所有LR值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7.35(对应图中虚线)的构成的区间。我们可以根据这两个门槛值将上市公司按成长性分低成长(g≤0.081)、中低成长(0.0810.242)三种类型。

nlc202309040045

表4中列示了各个年份不同成长区间内公司的数目。可以看出,5年有近半数以上的公司都处于低成长区间,处于中等成长区间和高等成长区间内的公司大约占1/4左右,各个年份的分布情况类似。另一方面,从表3可以看出,成长机会分别存在两个不同的门槛,若按照中位数或平均值划分只能划分出两种成长机会,本文在研究中分别得出一个、两个门槛条件下多元化对公司绩效的回归结果,结果并不完全相同,限于篇幅本文没有详细列出,显然,对上市公司的成长区间进行主观线性划分是不合理的。

4.2 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及对比分析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比较分析成长机会、多元化和绩效的关系。首先通过Hausman检验,固定效应比随机效应效果更稳健,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由于固定效应可以消除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的因素如年度效应、行业特征、地区效应以及管理水平等因素对多元化绩效的内生性影响,这也是本文没有在模型中加入年度哑变量、行业哑变量以及地区哑变量的原因。为了提高稳健性,采用绩效指标CP和成长机会指标GI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变量系数结果列于表5固定效应模型1;拖宾Q和成长机会(总资产增长率TAG)指标进行回归,结果详见表5的固定效应模型1和模型2。可以看出,若不考虑成长机会的非线性特征,多元化程度总是与公司绩效是显著性负相关,这与国内很多学者如洪道麟[19]等结论一致。成长机会GI与CP 显著性正相关(系数为0.257),而固定效应模型2中拖宾Q和成长机会(总资产增长率TAG)出现系数很小的显著性负相关(系数为-0.0066),这说明使用综合指标与单一财务指标进行实证检验时可能出现不同的结论,这也验证了成长机会的门槛效应。为验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改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绩效指标,总资产成长率(TAG)或成长指数GI作为成长机会指标进行固定效应回归都得出多元化折价的结论。

依据样本的成长机会中位数划分成长机会的高低,本文采用成长机会综合指标GI进行划分,其中位数是-0.00177,当成长机会小于其中位数时设定为低成长机会,当成长机会大于或等于其中位数时设定为高成长机会,然后针对两种情形分别进行固定效应回归。划分后的样本变成非平衡面板数据,本文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方法,以绩效指标CP为被解释变量,变量系数回归结果见表5的低成长模型和高成长模型。可以看出,低成长机会下多元化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性关系,说明多元化没有损害公司价值,但高成长机会下多元化与公司绩效显著性负相关(回归系数为0.078),这与门槛效应回归结论不一致。这说明简单使用中位数进行非线性划分存在一定局限性,验证了使用Hansen门槛模型进行内生性划分数据的优势。

综上所述,考虑公司成长性差异的情况下,多元化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显著区间效应,提出的两个研究假说基本得到验证。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不考虑成长机会差异的固定效应模型、低成长模型和高成长模型三个结果不完全一致。固定效应模型和高成长模型中多元化程度与绩效都呈现显著性负相关,而低成长模型没有显著性关系,因此,如果不采用Hansen门槛模型,实证检验的结论基本是多元化折价,这与国内许多文献一致,但若考虑成长机会的门槛效应,就会出现显著性的区间效应。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应用Hansen发展的门槛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成长机会、多元化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论如下:

(1)成长机会存在显著性的双重门槛值。存在三个不同成长区间,表现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说明根据中位数划分低成长和高成长两个区间研究的结论是有局限性的;(2)我国上市多元化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性的区间效应。低成长机会时多元化与公司绩效没有显著性正相关关系,中等成长机会时,出现显著性负相关,而高成长机会时,多元化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或多元化折价消失,完全验证了多元化并不总是折价的结论。说明只要成长机会出现,即使已经多元化折价的公司也可能进行多元化扩展,抓住成长机会试图改善企业经营绩效,从而出现所谓“多元化折价悖论”现象;(3)追逐高成长机会是公司选择多元化策略的主要动机之一。说明公司多元化的动机不仅仅以现实价值为目标,更是通过多元化扩张策略进入新产业,抓住公司未来的成长机会,实现公司未来价值的发展。

本文研究对多元化经营决策有着重要的启示。(1)上市公司多元化行为具有明显的机会驱动特征。当外部投资机会涌现时,单纯固守在原来的行业将失去发展机会,选择并抓住成长机会进行多元化扩张,是公司迅速扩张的一个发展战略模式。因此,建立多元化决策之前的成长机会识别机制和多元化过程中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动态评价与管理机制,有利于减少多元化盲目的“扩张”或“归核”,提升多元化战略的绩效水平;(2)正如David[20]研究结论,任何成长机会都不会持久,这些机会势必在长期的竞争中因为达到均衡而消失。因此,企业必须敢于先行一步,勇于创新,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3)成长机会对多元化绩效的影响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双刃剑”。实施多元化必须控制多元化的速度和程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注意成本与收益平衡。多元化经营尤其是不相关多元化会产生新业务的认知风险和管理失控、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以及代理问题等,将吞噬多元化带来的行业机会收益。

参 考 文 献:

[1]Hansen B E.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9, 93(2): 345-368.

[2]Hansen B E. Sample splittting and threshold estimation[J]. Econometrica, 2000, 68(3): 575-603.

[3]Miller M H, Modigliani F. Dividend policy, growth and the valuation of shares[J]. Journal of Business, 1961, 34(10): 411-433.

nlc202309040045

[4]Kester W. Today’s options for tomorrow’s growth[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4, 62(4): 153-160.

[5]Danbolt J, Hirst I, Jones E. Measuring growth opportunities[J].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2002, 12(3): 203-212.

[6]陈士俊,柳洲.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高技术企业成长机制研究论纲[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113-118.

[7]Art M. Containing chaos[J]. Canadian Business, 1987, 60(1): 62-65.

[8]王英.企业发展模式与优化[J].管理工程学报,1996,(1):55-60.

[9]曹廷求,孙文祥.资本结构、股权结构、成长机会与公司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04,7(1):57-69.

[10]杨兴全,梅波.成长机会、债务融资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2):70-78.

[11]连玉君,程建.不同成长机会下资木结构与经营绩效之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6,28(2):96-103.

[12]Gary M S.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growth via diversification[J]. 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 , 2002, 22(10): 369-386.

[13]Williamson O 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mence of contractuals relations[J]. The Journal Law and Econonmics ,1979, 22(10): 223-261.

[14]Gertner R, Scharfstein D, Stein J. Internatal versus external capital markets[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4, 109(4): 1211-1230.

[15]Khanna T, Palepu K. Why focused strategies may be wrong for emerging market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7, 75(4): 41-51.

[16]李善民,朱滔.多元化并购能给股东创造价值吗?—兼论影响多元化并购长期绩效的因素[J].管理世界,2006,(3):129-137.

[17]陈信元,黄俊.政府干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7,(1):92-97.

[18]汪旭晖,徐健.不同成长机会下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7):20-29.

[19]洪道麟,熊德华.所有权性质、多元化和资本结构内生性[J].经济学(季刊),2007,6(4):135-158.

[20]David D. Afterthougths on a controversy with MM, plus new thoughls on growth and the cost of capital[J]. Financial Managernenl, 1989, 18(2): 12-18.

不同效应论文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于20122013年在华池县中南部旱作农业区具有代表性的上里塬乡黄塬村及怀安乡怀安村2个乡镇进行, 区域海拔1 450~1 860 m, 无霜期120~150 d, 年平均气温8.4℃, ≥10℃的有效积温为3 556.1~3 683.2℃。年平均降雨量400~450 mm。供试土壤为黄绵土, 地类为川台地、塬地, 前茬为胡麻、小麦。试验采用农膜厚0.008 mm, 宽120 cm (由甘肃省天水塑料厂生产) , 供试大豆品种为冀豆17。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不同覆膜方式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设4种覆膜方式处理, 分别为全膜覆土穴播、全膜双垄侧播、常规半膜、露地穴播 (CK) 。3次重复, 小区面积28.8 m2。全部处理采用点播器播种, 每小区播种4垄8行。小区四周设走道, 外设保护区。

1.3 试验实施

全膜双垄侧播采取先起双垄 (小垄宽40 cm、垄高15~20 cm, 大垄宽70 cm、垄高10~15 cm) , 使大小垄相接处形成播种沟, 然后采用宽120 cm的薄膜全地面覆盖, 最后在沟内侧3~4 cm处播种[1,2]。大豆行距平均为55 cm, 穴距18 cm, 每穴播2粒, 留苗1株, 播种深度3~4 cm, 保苗10.05万株/hm2。全膜覆土穴播用120 cm的地膜全地面覆盖, 上面均匀撒1层厚1 cm左右的土, 然后采用人工点播器播种, 行距55 cm, 穴距18 cm, 每穴播1~2粒, 播种深度为3~4 cm, 保苗10.05万株/hm2。常规半膜覆盖垄宽55 cm, 用70 cm宽的地膜覆盖垄面, 行距55 cm, 穴距18 cm。其他播种规格同全膜双垄侧播栽培。露地穴播 (CK) 采用人工点播器播种, 行距55 cm, 穴距18 cm, 播种深度为3~4 cm, 其他播种规格同全膜双垄侧播栽培。试验地覆膜期为3月20日, 播种期为4月25日, 其他栽培管理措施相同[3,4]。试验地结合整地, 一次性施农家肥30 t/hm2、尿素225 kg/hm2、普钙450 kg/hm2、硫酸钾75 kg/hm2, 耙耱平整后划出小区, 然后按设计要求进行覆膜[5,6]。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生育期间观察记载大豆物候期和群体性状, 播前和收获后测定0~200 cm土壤含水量。播种期、出苗期、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分别测定0~100 cm土壤含水量和5~25 cm土层地温, 成熟后及时收获和考种, 并按小区计产, 分析温度、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关系等[7]。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覆膜方式对大豆生育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对各处理生育期5~25 cm土层温度测定结果表明, 全膜覆土穴播大豆平均温度17.5℃, 比露地穴播大豆平均温度17.6℃降低0.1℃, 说明地膜覆土后, 土层地温与露地接近;全膜双垄侧播大豆平均温度18.7℃, 比露地穴播大豆平均温度17.6℃提高1.1℃;常规半膜大豆平均温度18.0℃, 比露地穴播大豆平均温度17.6℃提高0.4℃, 生育期平均温度及有效积温较高 (表1) 。

(℃)

注:表中5~25 cm土壤温度为20112013年的平均值。气温平均为19.3℃。

2.2 不同覆膜方式对大豆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从不同覆膜模式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均值看, 3种地膜覆盖模式土壤含水量高于露地 (CK) 0.57~0.85个百分点。从4种不同种植模式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状况看, 土壤含水量在播种期至花芽分化期前都是比较稳定的 (除露地外) , 到开花结荚期波动较大, 由于2013年7月中旬雨量增多, 土壤含水量平均值上升, 随后略有降低 (图1~4) 。

全膜双垄侧播栽培在大豆的播种至结荚期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其他覆膜方式, 至成熟期, 差异消失, 且成熟期全膜双垄侧播大豆各层次土壤水分含量反而略低于露地穴播及半膜大豆。结果表明, 全膜双垄侧播技术能显著增加大豆生育期特别是分枝至开花期土壤水分含量, 从而大大缓解了春旱和初夏干旱, 有效解决了大豆生育期缺水的问题, 为大豆稳产高产提供了水分保障。

2.3 不同覆膜方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全膜双垄侧播栽培产量为3 541.67 kg/hm2, 比常规半膜增产753.48 kg/hm2, 比全膜覆土栽培增产267.36 kg/hm2, 增产效果好 (表2) 。

2.4 不同覆膜方式对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根据连续降雨量测定, 播前2 m土壤贮水量、成熟期2 m土壤贮水量、生育期降雨量和大豆经济产量结果, 计算得出不同覆膜方式大豆水分利用效率 (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全膜双垄侧播大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10.05kg/mmhm2。其中, 全膜覆土穴播大豆水分利用效率达到9.45 kg/mmhm2;半膜水分利用效率达到8.10 kg/mmhm2。露地穴播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平均为6.30 kg/mmhm2。全膜双垄侧播大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比露地穴播大豆增加3.75kg/mmhm2, 增长59.5%。全膜双垄侧播技术农田降水利用率为74.5%, 较露地穴播增加6.3个百分点;全膜覆土穴播技术降水利用率达到72.6%, 较露地穴播增加4.4个百分点;常规半膜降水利用率达到70.5%, 较露地穴播增加2.3个百分点;露地穴播大豆农田降水利用率平均为68.2%。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全膜双垄侧播能使微小无效降雨接纳, 通过富集叠加变为有效降雨, 减少水分无效蒸发, 显著提高了自然降水利用率, 还能提高地温, 增加有效积温, 使大豆提早成熟;同时全膜双垄侧播大豆, 经济性状好, 产量高, 效益好, 水分利用效率高, 适宜在华池县及同类地区示范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柏.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大豆水分效应试验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2007.

[2]宋春联, 周立奎.覆膜大豆膜上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J].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05 (3) :62.

[3]周宝库, 张喜林, 宦立海, 等.覆膜大豆增产效果研究初报[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4 (3) :6-8.

[4]郭志利.旱地大豆不同覆膜方式栽培效应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 2000 (1) :19-21.

[5]王立明, 陈光荣, 张国宏, 等.黄土塬区旱作大豆覆膜保水技术效果研究[J].作物杂志, 2011 (6) :95-98.

[6]彭伟, 王伟东, 周霁霄, 等.大豆覆膜栽培试验研究[J].中国农技推广, 2004 (2) :41-42.

不同材料在科学活动中的多元效应 第8篇

一、“大自然中显身手”———关注幼儿与自然材料的对话效应

大自然是活教材, 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天然课堂。观察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最佳途径。我不仅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 还积极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思考, 在观察中学习, 在观察中对话。通过让幼儿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 使他们对周围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农家娃娃玩中乐”———展现乡土材料的易操作效应

在农村, 水、石、沙、土随处可见, 触手可及。正是因为它们的平凡, 所以易被人们忽视, 但在幼儿的眼里, 却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在户外活动时, 经常有幼儿把小石子或小泥巴悄悄带到活动室玩, 甚至午睡时还有幼儿拿着左看右看。由此可见, 他们对身边的自然物都很感兴趣, 因此,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于是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教育活动, 如“有用的石头”“沙和泥土”“水的用处”等等。比如, 在“沙和泥土”这一主题中,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活动:量沙、沙漏、认识泥土等, 幼儿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沙和泥土的知识。在采集泥巴、玩泥巴、腌鸭蛋中, 让幼儿亲自动手感知泥土不同颜色的不同作用。在玩沙、运沙、量沙中, 幼儿增长了有关沙的知识, 拓宽了视野, 活动了他们的思维,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本次系列活动最大的特点是:材料都是唾手可得的乡土材料, 且这些材料经济、实惠、可塑性强。幼儿可以不断尝试反复操作, 在家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实验。在收集乡土材料的过程中, 我们还加强了与家长、社区的联系, 实现了家、园和社区三方积极互动, 形成了良好的大教育合力。

三、“小眼睛里大世界”———张扬废旧材料的环保效应

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 因此要在科学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 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在幼儿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材料, 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做有心人, 随时随地地收集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材料, 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机会。我们将每周一定为“废旧材料回收日”, 建议幼儿将前一周和家人一起收集的废旧材料拿到幼儿园进行归类, 分别放到“可回收箱”和“不可回收箱”, 以备后用。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活动, 了解简单的科学道理, 加强环保意识, 更懂得废物再利用的科学知识,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在“向下落的物体”时, 我们很快就从“可回收箱”里找到了一些糖纸、羽毛、报纸、瓶盖等等, 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 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从中发现重的东西落得快, 轻的东西落得慢, 但当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时, 落下的情况也不同。

四、“小舞台上唱大戏”———一物多用, 关注材料的迁移效应

每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而且同一种材料可以体现不同的作用。在科学活动“有趣的塑料瓶”中, 我为幼儿提供了大小不同的塑料瓶, 紧接着我设问:“塑料瓶能干什么?”幼儿回答得很积极, 伍杨天说:“可以当花瓶!”张研说:“可以当喝水的杯子。”我又接着问了几个问题:“除了这些用途它还能干什么?”“你会玩塑料瓶吗?”“我们来比比谁的玩法多?”激励的话语, 立刻激起了幼儿探索的欲望, 小朋友纷纷进行尝试, 没过多久, 他们就用行动告诉了我答案:王宇开在塑料瓶下用玩具做了几个轮胎, 当汽车玩具玩;旦旦用花花绿绿的纸装扮塑料瓶当花瓶用;吴若涵找了个皮球, 把塑料瓶竖在她对面在打“保龄球”;杨沁怡呢,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把两只塑料瓶的口粘在了一起, 在做“哑铃”操呢;还有伍杨天, 将塑料瓶装满了水, 在瓶上戳了个几个小洞放水, 他告诉我们:他做的是“洒水壶”, 他以前家里种花的时候玩过, 这次是灵感迁移;还有小朋友把塑料瓶做成了漏斗!一个极其普通的塑料瓶在幼儿手里变得如此神气, 焕发出新的生命和光彩。

不同效应论文 第9篇

关键词:胡麻,施肥水平,增产效应

胡麻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 种植面积约66.7万公顷。宁夏是我国六大胡麻主产区之一, 年播种面积在6.67万公顷左右, 占油料作物的85%以上, 以固原市种植面积最大, 因此固原素有宁夏“油盆”之称。多年来, 由于栽培粗放, 自然灾害频繁, 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改变胡麻生产中的低产面貌, 笔者于2005~2007年对胡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2007年采用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 进行6.67hm2丰产示范试验, 平均产量2 321.7kg/hm2, 比一般大田增产60%以上, 最高产量达2 970.3kg/hm2, 创山区胡麻产量最高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品种为宁亚16号、宁亚17号。供试肥料为尿素、磷酸二铵, 有机肥为圈土粪。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头营科研基地和原州区头营镇农科村和二营村进行, 为半干旱川道区, 有灌溉条件, 土壤为浅黑垆土, 有机质含量0.9%~1.0%, 前茬为春小麦。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单向试验和综合试验相结合, 先后进行了大面积丰产综合栽培试验和不同密度、种植方式、氮磷钾需要量、品种对比等试验, 并在使用过程中进行了定点、定时观察, 分期测定植株与土壤养分动态、植株生长量、干物质积累以及田间土壤含水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水平与方法对胡麻的增产效应

2.1.1 有机肥不同用量对产量的影响。

在一般土壤肥力水平下, 随着有机肥 (人畜圈粪) 用量增加胡麻产量也随之提高。试验表明:施有机肥22.5t/hm2, 产量2 103kg/hm2;施有机肥45t/hm2, 产量2 289kg/hm2;施有机肥75t/hm2, 产量4 216.5kg/hm2, 增产率分别为2.0%、20.6%、23.2%。2007年大面积丰产田绝大部分田块有机肥用量在60t/hm2左右, 平均产量2223kg/hm2。由此看出, 增施有机肥是胡麻增产的重要措施, 它不仅能促进当年增产, 而且能保证下茬作物的增产。

2.1.2 氮、磷化肥作基肥对产量的影响。

除有机肥作基肥外, 配合使用氮磷化肥, 对胡麻增产有显著效果 (见表1) 。

注:试验品种为宁亚17号, 处理A为有机肥60t/hm2+尿素150kg/hm2+三料过磷酸钙135kg/hm2, 处理B为有机肥60t/hm2。

在株数相同的情况下, 施尿素150kg/hm2、三料过磷酸钙135kg/hm2作基肥, 产量为2 487kg/hm2, 增产率为25.03%。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增施化肥作基肥, 克服了有机肥肥效慢的缺点, 保证了胡麻出苗后速效态养分的供应, 使幼苗生长健壮, 根系发达, 前期有一个旺盛的营养生长。根据2005~2007年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得知:施纯氮、磷2kg、3kg, 5kg、4.5kg, 8kg、4.5kg, 纵型期百苗干重分别为1.2g、1.95g、2.27g, 快速生长期分别为18.8g、20.8g、23.8g。表明随着氮、磷化肥作基肥用量的增加, 前期干物质积累也增加, 为后期生殖生长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

2.1.3 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对产量的影响。

根据多年植株中养分含量分析和2005年、2006年正交试验结果:在当地生产条件下, 每生产50kg胡麻籽实大约从土壤中吸收纯氮3.8kg、五氧化二磷0.71kg、氧化钾2.54kg。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 植株分枝数、结果数显著提高;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 千粒重显著增加;氮磷水平都提高时, 结果数、千粒重、单株生产力显著提高;随着施钾量的增加, 工艺长度增长, 但对产量无明显的影响。氮磷配比合理可相互促进胡麻吸收、同化, 提高肥效, 增加产量。在2年的试验中, 氮磷钾的最佳配比为3∶3∶0, 即氮磷各6kg, 钾不需使用, 氮磷为1∶1时, 比氮磷为1.5∶1.0、2∶1、1.0∶1.5、1∶2均增产5.72%~15.80%。

2.2 不同群体结构对胡麻产量的影响

胡麻产量是由结果数、每果着粒数和单株粒重构成的, 合理的群体结构就是在群体最大发展的前提下, 保证个体健壮的生长发育, 达到多结果、多结粒、增粒重的目的。2006年种植的宁亚17号株数316.2万株/hm2, 产量1 889.3kg/hm2;2007年同一品种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 株数354.8万株/hm2, 产量2 184.6kg/hm2;株数在450万株/hm2以上, 产量超过2 250kg/hm2 (见表2) 。

由表2可看出, 株数229.5~376.5万株/hm2的田块, 个体发育好, 单株产量性状理想, 单株产量在0.6g以上。但是, 由于密度稀群体小, 尽管单株产量高达0.85g, 产量只有1 345.5~2 169.9kg/hm2;株数在495~657万株/hm2, 单株产量性状虽不及稀植的, 但株数在远远超过低密度, 增加株数所提高的产量, 补偿并且超过了增加株数而单株产量降低所减少的产量, 产量均在2 250kg/hm2以上。但并不是意味着株数越多越好, 株数657万株/hm2比519万株/hm2增加了138万株/hm2, 产量却增加无几。因此, 胡麻产量2 250kg/hm2以上的合理群体结构, 株数应在450万株/hm2, 单株结果7个, 单果着粒数8粒, 千粒重9g为理想。2007年产量2 250kg/hm2的田块基本上都达到了合理的结构指标, 因而获得了比较理想的产量结果。

注:试验品种为宁亚17号。

3 结论与讨论

(1) 胡麻丰产技术是一项综合栽培技术,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是前者的保证, 良种与良法, 施肥与灌水, 保苗与防虫, 如果某一项技术失误, 将会前功尽弃。

(2) 胡麻全苗是丰产关键, 全苗受播前土壤水分状况、整地质量以及播种技术的影响, 因此抓好选地倒茬、整地保墒、冬灌蓄墒和适时早播、采用机播是保证全苗的重要措施。

(3) 在当地生态条件下, 胡麻每生产50kg籽实, 大约从土地中吸收纯氮3.8kg, 五氧化二磷0.71kg, 钾2.5kg。在施有机肥的基础上, 氮磷化肥的适宜比例为1∶1, 比其他配比增产5.72%~15.80%。即施有机肥60t/hm2, 尿素150kg/hm2, 磷酸二铵225kg/hm2, 产量可达2 250kg/hm2以上。

(4) 胡麻需水的高峰期在快速生长期, 当胡麻进入快速生长期时, 应灌头水, 孕蕾期灌二水, 灌浆期可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墒情决定是否灌三水, 全生育期灌2~3水为宜。

(5) 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使群体在发展过程中有比较合理的结构, 试验表明:产量2 250kg/hm2的指标, 合理的群体是株数450万株/hm2, 单株结果7个, 单果着粒数8粒, 千粒重9g为宜。在有灌水条件的川道地区和阴湿区选用宁亚17号新良种为主栽品种, 3年试验结果比宁亚16号增产10%以上。

参考文献

[1]索全义, 郝虎林, 索凤兰, 等.氮磷化肥对胡麻产量形成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1 (S3) :18-19.

不同效应论文 第10篇

负债结构是指整体负债中不同组成成分之间的构成关系。传统意义上的负债结构大多是指负债的期限结构。事实上, 从不同角度观察负债会产生不同的负债结构定义:按照偿还期的长短, 可以将负债分为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 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负债的期限结构;按照资金的来源, 可以将负债分为银行贷款、公司债券、商业信用等, 不同组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负债的类别结构;按照偿还的优先级别, 可以将负债分为融资租赁、抵押债务、普通债务和次级债务等, 不同组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负债的优先级结构。以下分别从负债期限结构、类别结构、优先级结构角度分析其对负债治理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研究假设。

1. 负债期限结构与负债治理。

西方学者对负债期限结构与负债治理早有研究:Jensen (1986) 、Hart和Moore (1995) 认为, 短期债务通过清算威胁可以减少经营者对自由现金流的任意决定权, 而公司的长期债务可以阻止经营者进行利己的无效率扩张;Myer (1977) 认为, 短期债务有助于解决企业的投资不足问题, 当企业的短期债务先于新投资项目到期时, 原有债务不再影响股东的投资动机, 而原有债务人也无法分享新项目的收益。理论上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都具有正面治理效应, 但两者在治理效应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从我国资本市场来看, 国有控股公司占绝对多数的现实决定了在企业融资过程中行政力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行政干预的直接后果是负债的软约束, 企业可以短债长用而不用承担相应的责任, 从而使短期负债丧失了对自由现金流的约束效应。对长期负债来说, 国有控股企业管理层的行政属性和考核机制的短期化极大地削弱了长期负债对于无效率扩张的约束效应。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假设一: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与企业绩效之间均存在负相关关系, 且长期负债比短期负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强。

2. 负债类别结构与负债治理。

银行贷款是企业最主要的负债融资来源。银行作为专业性金融机构, 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其优势在于获取信息的能力强、成本低, 在特定条件下, 还可以直接介入企业内部管理, 因此银行有可能在企业负债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银行贷款的治理效应也受到制度环境的诸多制约。在我国, 国有银行与国有控股公司之间的准亲缘关系使其之间的信贷关系严重扭曲, 从而制约了银行贷款治理效应的发挥。发行企业债券是企业融资的另一种重要手段。企业债券主要通过债券市场的价格机制来间接实现治理效应。企业债券的优势是流动性好, 债权人能够很方便地卖出债券。但其弱势是, 由于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有较高要求, 以致企业债券难以表现出正面的治理效应。商业信用是企业中较普遍的负债形式, 其特点是期限相对较短, 且一般有具体交易活动作为基础。相比于前两种负债融资类别, 商业信用的治理效应更弱。这是因为商业信用除了债务关系, 还涉及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交易关系, 如果债务人在交易中占据强势地位, 债权人将很难对其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假设二:银行贷款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而企业债券和商业信用与企业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3. 负债优先级结构与负债治理。

负债融资的优先级决定了债权人对于企业权益要求权的优先级顺序, 反映了其权益得到保护的先后次序。Stulz和Johnson (1985) 认为, 当企业通过发行具有优先权的抵押债务、融资租赁等为新项目融资时, 由于其优先级高于原有负债, 因此能限制财富从股东向原有债权人转移, 从而能够有效抑制股东的投资不足行为。当债务人的道德问题非常严重时, 监控企业的债权人必须是优先级债权人, 而且最好是唯一的优先级债权人。这是因为, 如果监控职能由次级债权人承担, 监控收益将首先保证优先级债权人的权益, 在满足其索取权以后的剩余收益才能由次级债权人分享。如果企业的清算价值还不足以满足优先级债权人的权益要求, 那么次级债权人将得不到任何收益, 其也就没有监控企业的动力。以上分析表明, 相比于次级债务, 优先级债务能发挥更明显的治理效应。由于上市公司负债优先级结构的准确数据无法获取, 因此本文对负债优先级结构对负债治理的影响仅做理论分析, 不做实证检验。

二、负债结构对负债治理效应影响的实证分析

目前, 国内大多数实证研究是从整体负债水平的角度来考察负债的治理效应的, 本文拟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对负债结构与负债治理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我国证券市场2006~2008年三年间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所有数据均取自北京色诺芬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开发的CCERTM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系统。为了增加实证结论的可靠性, 对样本进行了部分剔除: (1) 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 样本中剔除了金融、保险类公司; (2) 剔除了ST公司以及交易状态不正常的上市公司; (3) 剔除了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 (4) 剔除了总资产收益率严重异常的样本。经过上述筛选, 共有3 784个观察值进入到样本中。

2. 指标选取。

(1) 被解释变量。在公司治理研究中, 公司绩效的计量一般采用公司价值和财务绩效两类指标。其中, 公司价值指标一般选用Tobin's Q, 该指标在国外资本市场研究中被广泛运用, 尤其对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市场有效性强的国家, 该指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我国, 由于资本市场制度不健全, 投机气氛浓厚, 使该指标的使用受到较大限制。相比于Tobin's Q值, 公司财务绩效指标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公司财务绩效的衡量一般采用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其中, 净资产收益率包含了负债融资的杠杆效应, 不符合衡量负债融资治理效应的需要。因此, 本文采用总资产收益率 (ROA) 作为被解释变量。总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

ROA=净利润÷[ (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 ÷2]100%

(2) 解释变量。针对上文提出的假设, 本研究采用资产负债率 (DAR) 、短期资产负债率 (SDAR) 、长期资产负债率 (LDAR) 、银行贷款占资产比率 (BKAR) 、企业债券占资产比率 (BDAR) 、商业信用占资产比率 (CRAR) 五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DAR=[ (期初负债+期末负债) ÷2]÷[ (期初资产+期末资产) ÷2]100%

SDAR=[ (期初流动负债+期末流动负债) ÷2]÷[ (期初资产+期末资产) ÷2]100%

LDAR=[ (期初长期负债+期末长期负债) ÷2]÷[ (期初资产+期末资产) ÷2]100%

BKAR=[ (期初银行贷款+期末银行贷款) ÷2]÷[ (期初资产+期末资产) ÷2]100%

BDAR=[ (期初企业债券+期末企业债券) ÷2]÷[ (期初资产+期末资产) ÷2]100%

CRAR=[ (期初商业信用+期末商业信用) ÷2]÷[ (期初资产+期末资产) ÷2]100%

(3) 控制变量。参考国内外已有研究, 本文设置了以下控制变量: (1) 公司规模 (LNSIZE) 。LNSIZE用公司年末账面总资产 (以亿元为单位) 的自然对数值来表示。 (2) 成长能力 (GROWTH) 。本文用净利润增长率来表示成长能力。 (3) 行业虚拟变量 (IND) 。考虑到行业宏观经济因素对公司绩效存在影响, 本文设置了IND, 用来控制行业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 行业虚拟变量根据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分为13类。 (4) 年度虚拟变量 (YEAR) 。为控制年度间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本文设置了年度虚拟变量。

3. 实证模型。本文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负债比例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针对假设一:

模型1:ROA=α0+α1SDAR+α2LNSIZE+α3GROWTH+β∑YEAR+γ∑IND+ε

模型2:ROA=α0+α1LDAR+α2LNSIZE+α3GROWTH+β∑YEAR+γ∑IND+ε

针对假设二:

模型3:ROA=α0+α1BKAR+α2LNSIZE+α3GROWTH+β∑YEAR+γ∑IND+ε

模型4:ROA=α0+α1BDAR+α2LNSIZE+α3GROWTH+β∑YEAR+γ∑IND+ε

模型5:ROA=α0+α1CRAR+α2LNSIZE+α3GROWTH+β∑YEAR+γ∑IND+ε

另外, 本文还将附带检验资产负债率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则有:

模型6:ROA=α0+α1DAR+α2LNSIZE+α3GROWTH+β∑YEAR+γ∑IND+ε

其中:α0为截距;α1、α2、α3、β、γ分别代表模型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1) 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表1表明, 资产负债率、短期资产负债率、银行贷款等指标与总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商业信用与总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长期资产负债率、企业债券与总资产收益率之间则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注:**表示在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表示在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2) 描述性统计。由表2可知, 2006~2008年三年中样本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其离散程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由表3可以看出, 除长期资产负债率呈上升趋势外, 样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短期资产负债率及其他负债指标在三年中均呈现下降趋势。

(3) 回归结果及分析。对于上述模型, 本文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对全部样本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分析软件采用SPSS18.0。回归结果见表4:

注:*、**、***分别表示回归系数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括号中的数值表示t值。

整体上, 从各模型的调整后R2、F值、P值、DW值情况来看, 上述6个模型均具有显著统计意义, 拟合度也比较理想。

首先, 从模型6的回归结果来看, 资产负债率的回归系数为-0.115, t值达到-10.604, 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其次, 从与假设一对应的模型1和模型2来看:模型1中短期资产负债率的回归系数为-0.090, t值达到-7.933, 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短期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模型2中长期资产负债率的回归系数为-0.111, t值达到-5.420, 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长期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且这种关系较短期资产负债率更强。以上结果支持假设一。

最后, 从与假设二对应的模型3、模型4和模型5三个模型来看:模型3中银行贷款占资产比率的回归系数为-0.191, t值达到-15.155, 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 表示银行贷款占资产比率与总资产收益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模型4中企业债券占资产比率的回归系数为正, 但结果并不显著, 表示企业债券占资产比率与总资产收益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模型5中商业信用占资产比率的回归系数同样为正, 但结果也不显著, 表示商业信用占资产比率与总资产收益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以上结果完全支持假设二。

三、总结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负债结构对负债治理效应的影响, 并运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基本上支持了研究假设。因此得出结论: (1) 我国上市公司负债融资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说明负债融资不仅未对公司财务绩效产生正面作用, 反而表现出显著的负面效应。 (2) 我国上市公司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都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且长期负债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比短期负债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强。这说明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对公司财务绩效都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 而且长期负债的负面效应更为强烈。 (3) 我国上市公司银行贷款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都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说明银行贷款对公司财务绩效产生了显著的负面效应, 而企业债券和商业信用对公司财务绩效无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 我国上市公司的负债治理现状呈现全面弱化和恶化的状态, 需要我们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环境中进一步深入探寻原因, 并探索改善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兴全.企业债务融资结构综述与启示.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6;5

不同效应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日光温室;秋季栽培;厚皮甜瓜;播种期;品质;熟性;商品性

北京本地生产的甜瓜供应期主要集中在5月中旬至6月中下旬。“十一”黄金周是人们节日休闲、消费的旺盛时期。甜瓜营养丰富,适口性好,食用方便,而且品种花样多.配上精美包装可作高档馈赠礼品,满足市民走亲访友之需:此时又是旅游、观光、采摘的盛期。观光园中多姿多彩香甜可口的甜瓜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既可吸引游客.又增加了瓜农的收入。据调查,北京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的甜瓜667 m2收入6 000-8500元,而“十一”前后上市的效益为9 000~12 000元,每kg售价比平常增加4~6元。市民到园中采摘,效益会更高。

厚皮甜瓜生长发育需要温暖干燥、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气候条件。北京地区秋季由于前期高温高湿、强光照、后期低温等气候特点,甜瓜栽培比春季难,风险性大。播期是影响秋季栽培厚皮甜瓜成熟采摘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生产上厚皮甜瓜秋季日光温室栽培播种期非早即晚.早的6月中旬即播种,待“十一”前后采摘甜瓜已过熟;晚的7月中旬播种.节日到了甜瓜还未成熟。过早过晚都会影响采摘甜瓜的品质和经济效益。为此,笔者于2008年进行了秋季日光温室一特白甜瓜不同播种期生产效应比较试验.以确定京郊气候条件下秋季日光温室栽培厚皮甜瓜在“十一”前后成熟采摘适宜的播种期,供生产者借鉴。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适合观光采摘的一特白厚皮甜瓜.由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选育,种子由北京北农西甜瓜育种中心提供.该品种早熟、优质、抗病、高产;果实膨大快.转色早:高圆形果,自皮,外观漂亮;浅绿肉,肉厚,种腔小,肉质细腻.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18%;成熟后不脱蒂。

1.2试验设计

本试验为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3次重复。试验于2008年秋季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顺义区北务镇闫家渠常家蔬菜基地日光温室内进行。温室长77m,宽7.5m。试验设6月23日、6月29日、7月2日和7月5日4个播种期.每处理小区面积42 m2(畦连沟距1.4 mx畦长7.5 mx4畦).定植128株,总面积577.5m2(77mx7.5m)。试验区2边设保护行.地膜覆盖,吊蔓栽培,单蔓整枝,双行定植;窄行距0,3m.宽行距1.4m;2行交错定植。株距0.4m。667m2定植2 032株。各处理田间管理措施一致。

1.3栽培条件

1.3.1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地为壤土.未进行过肥料和根结线虫试验。每667 mz沟施底肥腐熟猪粪6 m3、尿素20kg、三元复合肥50 kg,同时喷撒杀虫杀菌药(每667 m。施用辛硫磷30 mL,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1 kg对水15 kg均匀喷撒沟内),掺匀耙平,封土埋沟,沟上做成高畦.畦间距1.4m。

1.3.2播种育苗及定植种子用55℃温水烫种.常温浸种6-8 h,28℃恒温催芽。采用10cmx10cm营养钵育苗.分期播种。苗龄均为20 d,分别于7月13、19、21、25日定植。

1.3.3田间管理主蔓13-16节子蔓预留瓜.瓜前1叶摘心,主蔓25~30节打顶,人工辅助授粉,每株定瓜1个。遮阳网适当遮阴,采用滴灌技术进行肥水管理.随膨瓜水每667m2追施多种微量元素肥10~15 kg。收获前10~15 d停止浇水。其他田间管理同一般甜瓜栽培。

1.4测定与分析方法

每个处理在坐果蔓雌花开放当天挂牌标记。记录开花期、坐果期及果实成熟期,取平均值。果实成熟期每处理选5个具代表性的果实测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肉厚,取平均值;记录口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电子数显糖度计。成熟期每小区随机取10个成熟果实用电子称称质量.计算平均单瓜质量。各小区单采单收.记录实际产量。记录整个生长期温室内温、湿度和光照度。试验数据分析采用随机区组、单因素、新复极差测验法(LsR),进行数据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播种期对一特白甜瓜生育进程的影响

甜瓜定植至开花授粉前为营养生长阶段.6月23日到7月5日播种各处理的开花授粉期分别为8月10、16、20和23日。其中6月23、29日播种的营养生长期均为28 d,7月2、5日播种的均为29d,差异不大;此期温室内8:00、14:00的日平均空气温度和日平均光照度均呈现由高到低的趋势.20:00的日平均空气温度变化不明显,而日平均空气湿度均呈现由低到高的趋势。说明在试验播种期范围内,温室内空气温、湿度和光照度对甜瓜营养生长期影响较小。

坐果节位和果实发育期是甜瓜熟性的表现。在各处理管理措施一致的情况下.播种期是影响甜瓜熟期的重要条件。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平均坐果节位为13.6-14.7节,差异不明显。果实发育期随播期推迟有延长的趋势。6月23日播种的最短。为33 d;6月29日和7月2日播种的比6月23日播种延长2 d:而7月5日播种的果实发育期最长.为37d。全生育期7月5日播种的最长。为86 d;6月23日播种的最短.为81 d;各处理全生育期随播期推迟依次增加1-2 d,与果实发育期趋势一致。此期温室内日平均空气温度和8:00、20:00的平均空气湿度没有明显的规律和差异。而日平均光照度和14:00日平均空气湿度则是由低到高(表3)。说明秋季厚皮甜瓜日光温室栽培在适当的时间范围内推迟播种.对植株的营养生长和果实发育影响不大。而播种期超出一定的范围。果实发育期和全生育期将明显延长。

采摘上市期:6月23日播种的成熟期正值中秋节前后.于9月13-17日采摘:6月29日播种的在9月25-30日采摘:7月2日播种的在9月26日至10月1日采摘;7月5日播种的基本在lO月1日后采摘。据此认为在试验范围内,厚皮甜瓜“十一”前后采摘以7月2日播种为好,不仅甜瓜成熟度好.而且效益理想。

2.2不同播种期对一特白甜瓜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2.2.1单瓜质量一特白甜瓜平均单瓜质量高低排序为:6月29日播种,1.42kg>6月23日播种,1,27 kg>7月2日播种,1.17 kg>7月5日播种,1.09 kg。

2.2.2产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6月29日与6月23日、7月2日、7月5日播种的处理间667 m2产量差异显著,而6月23日与7月2日、7月5日播种的差异不显著。而6月29日与7月5日播种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试验播期范围内.667 m2产量6月29日最高,后依次为6月23日、7月2日和7月5日.其中6月29日的产量极显著高于7月5日播种的产量。

2.3不同播种期对一特白甜瓜品质的影响

试验结果显示:6月29日播种甜瓜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18.1%,但边部最低,为8.7%;7月5日播种甜瓜中心可溶性圊形物含量最低.为17.4%。4个播种期甜瓜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异未达极显著水平。7月2日播种的边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10.8%。中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异最小.口感好。6月29日播种的肉厚3.67cm,在4个播期中最高.但4个播种期间差异不明显。各处理间果实商品性和口感差异不明显。总体看在试验设定的播期范围内,不同播期对厚皮甜瓜品质的影响不大。

综合评价.6月29日播种的甜瓜各项指标表现优良,分析原因初步认为.主要是北京地区气候特点的影响.6月29日播种期比6月23日推迟6d,坐果期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果实糖分等同化物质积累:7月2日播种的比6月23日播种的推迟9d.生长后期气温下降.果实发育期受到一定影响。但中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异最小。口感好:而7月5日播种由于推迟时间稍长.甜瓜生长后期气温下降.植株生长势减弱.果实发育期延长.对果实品质和产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4不同播种期甜瓜经济效益比较

甜瓜是京郊传统的经济作物.在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十一”是市民郊游采摘集中期,也是对甜瓜需求的旺季.市场需求很大。因此.“十一”成熟上市的甜瓜经济效益高。试验结果显示,7月2日播种的667 m2产量虽居第3,但效益最高.为14694元,7月5日次之,6月29日第3,6月23日最低。据实际调查,北京地区平日上市的甜瓜2元/kg左右,667 m2收入3 600元左右.而“十一”前后成熟上市的甜瓜每kg 6元左右,效益增加显著,667m。效益在9 000元左右(采摘销售效益更高)。

3讨论

(1)试验结果仅是本试验设计播期范围内的初试结果.有待于在生产上试用检验。(2)本试验是早熟厚皮甜瓜一特白的初试结果.其他品种尤其是熟性较迟的品种有待另行试验。(3)本试验仅研究了吊蔓栽培、单蔓整枝条件下对一特白厚皮甜瓜生育进程及产量、品质的影响,对地爬栽培、多蔓整枝条件下厚皮甜瓜“十一”前后成熟的适宜播期还有待研究。(4)本试验设计的播期范围较窄(6月下旬至7月初).而生产上实际应用的较宽(6月中旬至7月中旬)。笔者以后有条件时将进行播种期范围更大的比较试验.以找出厚皮甜瓜适宜的播种时段。

4结论

不同效应论文 第12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广西荔浦县浦芦乡黎村, 地理位置为北纬24°58′, 东经110°15′, 属中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7.5℃, 最冷1月平均气温6.9℃, 最热7月平均气温31.8℃, 极端最高温38.5℃, 极端最低温-5℃, ≥10℃的有效活动积温为5 500℃, 年均降雨量1 780 mm, 笋期雨量580 mm, 相对湿度80%。试验林为毛竹纯林, 海拔350~600 m, 雪灾前从未施过肥, 平均立竹量2 625株/hm2, 平均胸径8.8 cm, 平均竹高13.5 m。林缘和林内植被主要有杉木、米槠、枫香、乌桕、牛耳枫、继木、茶、蕨、沿阶草等。

1.2 试验方法

根据雪灾竹林的状况, 选择3处地形、受灾类型和数量、原有立竹量、竹龄结构、经营水平基本相似的雪灾竹林 (所选择的试验竹林都是春季出笋量大, 当年孕笋少) , 对翻蔸竹、破裂竹、折断竹、弯曲竹的清理设3种处理, 处理1:长笋前 (3月) 一次性砍除翻蔸竹、破裂竹、折断竹, 并按有用竹材销售;处理2:选择性砍伐 (3月先砍除翻蔸竹、破裂竹, 7月以后再砍伐折断竹) , 并按有用竹材销售;处理3:长成竹后 (10月) 一次性砍伐翻蔸竹、破裂竹、折断竹, 并按有用竹材销售。每处理面积为600 m2 (20 m30 m) , 3次重复。同时在3月对试验林地内的毛竹施毛竹专用肥 (南宁力源) 1 kg株和尿素200 g/株, 9月施三元复合肥 (15-15-15) 500 g/株, 翌年重复施肥1次;2年内禁止砍伐正常竹和采挖竹笋。竹笋出土后统计出笋时间、出笋量, 11月调查成竹量、成竹率、新竹平均胸径、平均高;研究结果采用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雪灾竹不同清理方式对当年和翌年新笋量、成竹量、平均胸径等均有不同的影响;不同清理方式成本也不同。

2.1 雪灾竹材不同清理方式对出笋量的影响

根据表2方差分析结果, 不同处理对出笋量无显著差异 (F

2.2 雪灾竹材不同清理方式对成竹量的影响

根据表3方差分析结果统计, 不同处理对成竹量有显著差异 (F>Fa) 。由于雪灾竹不同清理方式对留养母竹影响较大, 一次性清理 (处理1) 减少了母竹的数量, 仅靠竹鞭营养供应新竹生长是有限的, 许多竹笋长出以后, 由于营养供应不上而死亡, 因此新竹成活率低;而选择性清理和长竹后清理, 则保留了大量的母竹, 这些母竹虽然受到雪灾影响, 但一部分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物和输送营养, 因此, 新竹成活率高。将不同处理的成竹量进行多重比较得表4。由表4可知, 处理2与处理1、处理3与处理1之间差异显著, 处理2与处理3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示选择性清理和长竹后清理对成竹量影响不大。

2.3 雪灾竹材不同清理方式对新竹平均胸径的影响

根据表5方差分析结果, 不同处理对新竹平均胸径有显著差异 (F>Fa) 。经多重比较, 处理2与处理1之间差异显著, 处理2与处理3、处理3与处理1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6) 。

由于雪灾竹不同清理方式对留养母竹的数量不同, 一次性清理 (处理1) 母竹数量急剧减少, 许多竹笋长出以后, 由于营养供应不上, 生长受到影响, 造成新竹个体小;而选择性清理和长竹后清理, 则保留了大量的母竹, 这些母竹虽然受到雪灾影响, 但一部分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物和输送营养, 因此新竹个体相对较大。处理3与处理1之间差异不显著, 可能与原竹林的平均胸径有一定关系, 但从数据来看, 处理3比处理1大。

注:各项数据均为处理面积的量。处理1和处理2的雪灾竹材按10元/条计, 处理3的雪灾竹材8元/条;一次性清理砍工费3元/条, 选择性清理4元/条。

注:q0.05 (3.6) =4.34, D=4.34 (41.11/3) 1/2=16.07。

注:q0.05 (3.6) =4.34, D=4.34 (0.38/3) 1/2=1.54。

2.4 雪灾竹材不同清理方式对新竹平均高的影响

根据表7方差分析结果, 雪灾竹材不同清理方式对新竹平均高有显著差异 (F>Fa) 。将不同处理的竹高进行多重比较:处理2与处理1、处理2与处理3、处理3与处理1之间差异均显著 (表8) 。

2.5 雪灾竹材不同清理方式对雪灾竹销售额和利润的影响

雪灾竹不同清理方式对灾竹材的经济效益有所不同。处理1当年收入高, 清理灾竹也方便, 但对新竹的生长不利;处理2对当年收入低, 清理灾竹困难, 但对新竹的生长有利;处理3效果为中等, 当年灾后竹材损失较大。根据表9、表10方差分析, 雪灾竹不同清理方式对销售额、利润有显著差异 (F>Fa) 。将不同处理的销售额、利润进行多重比较:销售额处理1与处理3、处理2与处理3之间差异显著, 处理1与处理2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11) 。利润处理1与处理3之间差异显著, 处理1与处理2、处理2与处理3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12) 。

注:q0.05 (3.6) =4.34, D=4.34 (0.022/3) 1/2=0.37。

注:q0.05 (3.6) =4.34, D=4.34 (1 624.89/3) 1/2=101。

注:q0.05 (3.6) =4.34, D=4.34 (1 468.22/3) 1/2=96.01。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雪灾竹林不同清理方式对当年和次年新笋量、成竹量、平均胸径等均有不同的影响。笋前一次清理效果最差, 虽然对当年新发笋量影响不大, 对当年成竹量、翌年发笋量影响较大, 但清理灾竹方便, 灾材收入也高。翌年以后, 笋前一次清理的平均胸径还是增长得慢, 未能达到9.0 cm;选择性清理效果最好, 当年和翌年新笋量以及成竹量最多、平均胸径最大, 只是清理灾竹困难, 但对新竹的生长有利。翌年以后, 选择性清理和新竹定型后清理的竹林基本恢复到正常年份生长量, 平均胸径达到10.0 cm以上。新竹定型后清理的竹林效果中等, 灾后竹材损失较大。

国内专家对冰冻灾后毛竹受害类型大致分为翻蔸竹、破裂竹、折断竹、弯曲竹、棚架竹等5种[1,2,3,4,5,6,7], 其实后二者从实际意义看属于一类, 它们均对竹子本身成活没有过大的影响, 通过施肥抚育或者断梢以后, 它们会自然恢复生长, 只是竹龄较大的 (一般六年生以上) 恢复很慢, 对这部分老龄弯竹在新竹定型以后直接砍伐即可。破裂竹和折断竹要注意留存去舍, 破裂竹是从离地1 m以上压弯爆裂成长条, 直到梢部, 竹子本身基本存活不久, 这部分灾竹连同翻蔸竹可以即时砍伐利用;而折断竹是毛竹竿2 m以上部位压弯折断, 中间破裂长度短, 植株本身在一定时间内不会死亡, 并可以继续进行光合作用, 输送水分和养分, 这部分灾竹可以留存到新竹定型以后再砍伐利用。

不同效应论文范文

不同效应论文范文(精选12篇)不同效应论文 第1篇自我参照效应 (self reference effect) 是指和自己相关的信息其记忆效果要比其他编码...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