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小斗士反思
艾滋病小斗士反思(精选7篇)
艾滋病小斗士反思 第1篇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
课文讲述了南非黑人儿童恩科西身患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与他一样患病的艾滋病病人的动人故事。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描写具体,用词准确生动,融科学知识、语言积累、思想启迪于一体,为启迪学生的思想智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要想使学生被课文中的主人翁恩科西感动,就要让学生和文本文字有共鸣。为了能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小主人公身上的品质,我首先让学生了解了艾滋病,了解其被称为“世纪杀手”的冷酷无情,从而为下面的学习打好铺垫。在学习中,我抓住课题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进行展开:你认为什么人可以称为“斗士”。学生踊跃回答,明白只有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之为“斗士”。在分析、理解文本内容时,通过老师的范读、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感悟恩格西的“不幸、顽强、抗争”。了解恩科西是如何与社会偏见作斗争和如何呼吁人们一同关心其他艾滋病人的,从而加强对“斗士”的深层理解。最后引出关注艾滋病防治问题的国际性标志——“红丝带”,增长知识,了解它的象征意义。
要想使学生被课文中的主人翁恩科西感动,就要让学生和文本文字有共鸣。首先突出恩科西的“不幸”。让学生找、读描写恩科西的“不幸”的句子,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终于”“轩然大波”等重点词的意思。这样学生知道了恩科西的不幸主要表现在:1.在六月一日儿童节那天,他离开了人世。2.生下来就携带艾滋病病毒,注定了即将死亡的命运;3.在年幼时失去了母亲,缺少亲情;4.受到别人的歧视、冷落,无法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学生朗读时对恩科西充满了同情。其次突出恩科西的“顽强斗争”。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文中从哪儿看出恩科西是艾滋病的小斗士?”学生们边默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接着,抓住第3自然段中的几个数字、竟然、挺等重点词引导学生体会,学生都能感受到恩科西顽强的生命力。结合《补充习题》上的写话练习,我设计了这几个场景请学生想象写话:当疼痛袭来时,恩科西 ;每天,面对一大把一大把难吃的药片,恩科西 ;恩科西的身上扎满了密密的针眼,当医生又一次举起针筒时,恩科西 ;这个写话练习降低了难度,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的想象非常丰富,不仅有恩科西的动作,还有他的想法等等,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也进一步体会到恩科西的顽强。同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了解恩科西是如何与社会偏见作斗争和如何呼吁人们一同关心其他艾滋病人的,从而加强对“斗士”的深层理解。
艾滋病小斗士反思 第2篇
由于学生课前没有有效地途径自己搜集资料,为了让学生对艾滋病这种可怕疾病有个初步认识,教学中,我就地取材,从课文中挖掘了一些语言,让学生初步感受,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图片,学生对艾滋病有了感性的认识,为学习下文设下感情基调。
教学中,主要采用研读文本的方式让学生深切感受,通过抓关键词语品读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和个性化的解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不幸的遭遇是小主人公恩科西无法改变的,在不幸的命运面前,恩科西没有选择悲观失望,而是坦然面对。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力量。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中的“挺”字和第五自然段中的两组关联词语来感受恩科西的顽强与付出的不懈努力。
《艾滋病小斗士》对我的影响大 第3篇
这学期, 我们学了26篇课文, 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第15课《艾滋病小斗士》。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名叫恩科西的小朋友, 他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 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世界上永远会有善良的人, 一位白人妇女基尔约翰逊收养了他。九岁时, 恩科西被拒绝上学, 后来由于媒体的干预及养母的不懈努力, 恩科西才得以走进学校。而我们都是三岁走进幼儿园, 七岁就进了小学的呀!恩科西非常顽强, 他曾被邀请到美国出席艾滋病研讨会。在南非举行的国际艾滋病大会上, 恩科西的一番发言震撼了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的心灵。2001年初, 恩科西的病情开始恶化, 在所有孩子最应该快乐的日子国际儿童节那天, 他悄悄地离开了世界。多么的巧合, 让我们心痛的巧合!
读了这篇课文, 我想对艾滋病人说:“面对疾病, 就应该像恩科西一样, 坦然一些, 不要悲观消沉, 应该继续带着快乐去生活。”我也想对那些对艾滋病患者另眼相看的人说:“你们应该关心艾滋病患者。一点点的关心就能给他们活下去的勇气。”另外, 我还想对所有健康的人说:“教育家陶行知告诉我们, 健康是生命之本, 有了健康的身体, 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我是不是很棒?陶行知的这句话是本学期学的课文《陶校长的演讲》中的。学用结合真好!
艾滋病小斗士反思 第4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顽强的生命力、坚定的意志、可敬的爱心,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懂得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3.能科学地认识爱滋病,懂得关心、帮助爱滋病人。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恩科西为什么被人们称作“艾滋病小斗士”?
2.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不幸的小男孩,他叫(生齐说——恩科西)。
2.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小恩科西?(关键词:南非黑人小男孩、1989年出生、2001年6月1日去世)
3.哪位同学能谈一谈对艾滋病的了解?
过渡:从这位同学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染上艾滋病是非常不幸与痛苦的。我们的小恩科西又是怎样的不幸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近他,去感受他与艾滋病顽强斗争的一生。
二、 读中感悟
1.感悟“不幸”。
(1)恩科西遭遇了怎样的不幸呢?打开课本找一找,找出有关的语句,划下来,体会一下恩科西悲惨的命运。
(2)生自读课文。
(3)讨论交流:
①“一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不久母亲又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
师:我们来看几张艾滋病儿童的照片,你看到了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在南非,每天都有近200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婴儿降生,这些孩子中有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
“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当学生找到此句时,教师出示这句,并发问:再读读这句话,要特别注意哪些词呢?并说说从中你悟出了什么?“竟然”:一方面说明恩科西生命力顽强、意志坚定。另一方面说明他能活这么长时间出乎大家的意料。“挺”是什么意思?用“坚持”、“撑着”这些词换它好吗?为什么?从这个词你能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②“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了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投影)
(如果学生找不到这句话,教师则提示说:“其实,艾滋病给他带来的痛苦又何止这些?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A.理解上下文说说“轩然大波”在这儿指什么?
B.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全校的大多数老师是什么反应?(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当恩科西好不容易走进课堂,准备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的学生是什么反应?(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当恩科西第二天准备继续上学的时候,得知恩科西是一名艾滋病患者,他们又是什么态度?(学生想象一下,说一说)
C.他们怕什么?(大家怕被传染上艾滋病)他们愿意接受恩科西吗?(不愿意)
D.是呀!身患艾滋病的恩科西被他们拒之门外。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恩科西,你最想得到什么?(得到别人的关爱,像正常儿童一样上学)
E.后来事情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由于媒体的干预以及养母的不懈努力,小恩科西才得以背上书包去上学。
2.感悟“抗争”。
过渡:面对巨大的不幸,恩科西是如何抗争的呢?5、6、7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他所做的三件事,你能把它们分别概括出来吗?
讨论交流。
(1)出席艾滋病研讨会,不断呼吁。
出示第五自然段。
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的词语?并说一说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教师抓住“纤弱”这个词语,深入发问: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身体虚弱、已经不行了)教师追问:在这种情况下,小恩科西他想到的是什么?他又是如何做的呢?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2)出席2000年的艾滋病大会。
①那么,此时已到艾滋病晚期的恩科西,已经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联系全文,大家描绘一下。
②是啊,我们都很清楚,此时的恩科西,已经骨瘦如柴,身体极其虚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小恩科西仍然坚持发言。那么,哪位同学能够有感情地读一读他的发言。此时此刻,他心中想到的,依然是——他的心中,永远只有别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关心他人、有爱心)
的确,小恩科西是令人敬佩的,发言是感人肺腑的,他道出了所有艾滋病人的心声。所以,“震撼了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的心灵”。
③当所有与会代表看到骨瘦如柴,已到生命最后一息的恩科西站在面前的时候,当他们听到他那感人肺腑的发言后,各国代表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④教师小结:是啊,小恩科西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令人感动。从他的发言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他代表所有艾滋病患者,在与社会抗争。这抗争其实在唤醒人们,应给予艾滋病患者足够的尊重与帮助。
(3)对未来充满希望。
从中你可以悟出什么?(小恩科西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帮助更多的艾滋病患者)
3.感悟关注。
过渡语:恩科西如此热爱生活。顽强斗争,令人感动。可是艾滋病冷酷无情。(音乐起)恩科西的病情开始——(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
(1)当你听到这个消息,你的心情怎样?此时此刻,你又想说些什么?
(2)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
师引读:
①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痛切地说:“又一条年轻的生命离我们去了,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天灾,恩科西就是榜样。”(投影)
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感叹: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失去了一个勇敢的声音,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投影)
三、 介绍“红丝带”
过渡:人类面临的天灾越来越多,像禽流感、非典,恩科西的顽强不屈,给所有的患者做出榜样。今天,英雄的恩科西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震撼人心的呼喊,时刻响在人们的耳边,留在人们心中。联合国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这一天,红丝带将会飘扬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1.简介“红丝带”(投影)。
大家想想,红丝带有什么含义?(投影)
2.同时,各国人们都在身体力行,关心着艾滋病人。(投影)
(1)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国家总理温家宝等一些领导人,都到医院看望艾滋病人,并与他们亲切握手、拥抱,并与病人共进午餐。——听老师这么一说,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正常的交往是不会被传染的)
(2)许多青少年学生也纷纷加入了关心艾滋病人的行列。
四、 总结全文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认识了与艾滋病顽强抗争,不断呼吁人们关心、爱护艾滋病病人的小斗士——恩科西。作为恩科西的同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先把要说的写下来,再说给恩科西听。
2.指名读。
3.总结:恩科西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与命运的抗争,给更多的艾滋病人带来了希望,也使人们更加了解艾滋病患者。他的生命短暂而辉煌,就像一根红丝带,永远飘扬在我们心中!
板书:
15 艾滋病小斗士
不幸
小恩科西小斗士
抗争 (顽强不屈、有爱心)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 第5篇
1、牛老师能有条不紊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艾滋病的可怕,感受恩科西面对天灾,是那样的坦然,无所畏惧。感受他拖着瘦弱的身躯为艾滋病患者奔走呼吁,顽强与命运抗争,感受他对未来无限的憧憬。这个小斗士形象慢慢的在学生脑中变得丰满起来。
2、牛老师制作的课件能拉近文本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起到很好的铺垫和渲染作用。
3、教师始终感情饱满,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 第6篇
我认识到:语文教学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的心灵“进入”文本,而要让学生的心灵真正“进入”文本,离不开“文本”、“生活”和“教师”的力量。那么,怎样在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让学生心灵“进入”文本,在文本的世界里充分体悟和感受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用心构思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首先,教学时我抓住“恩科西的身体非常虚弱,随时可能死去”这句话,让学生品读“虚弱”,从体重、外貌、体质等方面想象恩科西此时是怎样的状况,读出“非常虚弱”、“随时可能死去”中所饱含的痛心与怜爱。同时,联系上文“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让学生透过“挺”字想象恩科西这些年来所遭受的折磨;联系恩科西报名上学时的“轩然大波”,想象其可能遭受的歧视和嘲笑、疏远和排斥,体会其生活的艰辛、残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对恩科西顽强抗争的由衷敬佩。
其次,由于学生与“艾滋病小斗士”的生活相距甚远,与文本内容存在着一种先在的隔阂。因而,教学时,我事先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艾滋病的细节化、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资料;让学生观看一组身患艾滋病儿童的图片,通过那些骨瘦如柴、口吐白沫、满身针眼的儿童画面,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艾滋病魔的严重危害;联系生活中一个“随时可能死去”的人的表现,体会恩科西“坦然面对”的难能可贵等,充分唤醒和激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丰富和扩充学生缺乏的生活经验,优化文本的“生活化”处理。比如:当问到“当恩科西遭受艾滋病魔百般折磨时,他会怎样做”时,很多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他会咬紧牙关默默地忍受着,不喊一声疼”等。
艾滋病小斗士教学反思 第7篇
我请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段,说说恩科西的悲惨遭遇表现在几个方面,学生们在朗读课文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悲惨表现在三个方面:1、生下来就携带艾滋病病毒,注定了即将死亡的命运;2、在年幼(4岁时)时失去了母亲,缺少亲情;3、受到别人的歧视、冷落,无法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学生们在总结时对恩科西充满了同情,想想自己吧,年龄与自己差不多的恩科西是多么的可怜!
学习第三段,我请学生读书思考:“文中从哪儿看出恩科西是艾滋病的小斗士?为什么?”学生们边默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作了批注。我又请学生相互讨论发表看法,学生们总结出“热爱生命、坦然面对、顽强斗争、关心他人、梦想未来”几点。我请学生用上这些词以总分总的形式说一段话,学生说:“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他十分热爱生命,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一边与艾滋病病魔顽强斗争,一边关心其他的艾滋病患者,同时他还梦想着美好的未来。他真是名副其实的小斗士!”
艾滋病小斗士反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