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阿加莎克里斯蒂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阿加莎克里斯蒂(精选4篇)

阿加莎克里斯蒂 第1篇

阿加莎·克里斯蒂, 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 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 被誉为推理女王, 她的作品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1971年, 阿加莎·克里斯蒂因写推理小说而荣获不列颠帝国女爵士勋章, 成为阿加莎女爵士[1]。当然让她享有巨大声誉的离不开她的推理小说, 她自成一派的“乡间别墅派”推理小说及她的女性身份都成了这位高产作家的独特烙印。她的作品大多属于侦探小说, 因此获得了众多的读者群。从她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阿加莎·克里斯蒂对于人物, 特别是对于中产阶级的人物把握是极其精准到位的, 寥寥数笔就能让人物跃然纸上。鲜活灵动的人物也是一本好的小说离不开的基本要素。下面我们就以《白马酒店》为例探讨一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人物展现技巧。

1《白马酒店》的人物展现

小说通常通过以下方法展现人物: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容貌、姿态、服饰等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 (自言自语) 或对话 (与别人交谈) 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心理描写: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 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而克里斯蒂有其独特的人物展现方法, 这也是其侦探小说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

1.1 相互交错的人物关系

阿加莎·克里斯蒂致力于构思长篇侦探小说, 小说中人物众多, 情节复杂。她的小说中伏笔与线索比比皆是, 擅长用多侧面的表现手法来反映社会现实, 并在每一桩凶杀案的背后插入时代背景与风俗人情的描写。[2]据不完全统计《白马酒店》中共出现了35位有姓名的人物, 这些人物各成主体却又互相关联, 搭建成了整个故事的骨架。

首先故事是以高曼神父遇害事件为原点, 一方面以警察的调查视角为线索对人物的关系进行展开, 另一方面以历史学家马克的调查视角为线索对人物的关系进行展开。这两条线索互有交叉重合, 比方说柯立根先生即是马克的朋友又是警方的法医, 正是由于这种巧妙的人物关系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最后找出真凶的过程, 就是由马克和勒琼警督来共同完成的。

其次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交代出众多的人物关系。最典型的一个场景就是马克堂妹罗达的游园会结束后出现了全书中最多的人物, 人物构成有家庭教师、堂妹夫妇、牧师夫妇、侦探小说家、美术馆工作人员等。这些人物看似分散, 却暗地里有一根线牵引着。阿加莎·克里斯蒂巧妙地通过这根暗线将所有人物网络其中, 完成了密闭空间中人物关系的澄清。

借助前面两个人物大关系的引出, 作者为故事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读者也找到故事的脉络及走向。更好地读懂了整个故事, 产生了阅读的愉悦, 也惊叹作者独特的写作技巧的魅力。

1.2 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

读完这部小说我们不得不说作者是一个文字高手, 对于人物的形象的刻画非常到位。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奥利弗太太, 时至今日都有人把她当做阿加莎本人的一个侧面描写, 她在书中的首次出现, 也是带有一定的侧面描写性质:疯狂的踱步, 痛苦的闭眼沉思, 疯狂的用手抓灰色短发, 用力扯着, 从桌上拿起一些东西看也不看便随便乱放等[3]。把一个喋喋不休, 生活随意邋遢, 性子急的女性小说家的形象生动丰满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对于人物的正面形象描写克里斯蒂同样得心应手, 例如对于塔克顿太太的描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书中说道她涂着厚厚的唇膏, 嘴唇仍然显得薄, 脾气可能不太好, 下颚有点向后缩, 眼睛是浅蓝色, 给人一种老是在评判每件事物价值的印象, 着装昂贵, 打扮入时。把一位有钱但平凡刻薄吝啬又带点狠毒的中年妇女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正是由于克里斯蒂的这种娴熟的人物描写技巧, 使她笔下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 丰满立体, 更多地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1.3 简单而富有深意的人物语言

如果作者通过人物的关系给我们搭建了一个故事的骨架, 通过人物的刻画让每个人物更加的丰满具体, 那么故事中无处不在的人物对话才是整个故事的灵魂所在。

克里斯蒂尽管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 但她的文字精巧优美, 语言流畅自然。[4]初读克里斯蒂的人会觉得她的语言简洁明了, 实际上这是具有欺骗性的。这也是克里斯蒂有别与其他作者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些不断出现的人物对话中往往暗藏多重含义, 因此读者往往要等到结局时才能明白那些句子的真正意思。例如在小说中, 勒琼警督对于高曼神父被杀案的目击证人, 已退休的药店老板奥斯本先生在乡下居所的一次拜访结束后, 奥斯本先生最后说了一段话。“医生证明, ”他说, “医生算什么!要是他有我一半了解医生的无知就好了!他们就是那样的!医生算什么!”这句话在当时看起来很平常, 可是到了故事的结尾, 当犯罪团伙的幕后组织者浮出水面, 正是这位奥斯本先生运用了他的医学知识“铊中毒”杀人时, 我们再去理解他说的那句话的含义时才会发现作者原来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 只是我们当时不知道而已。

人物对话的运用, 也是克里斯蒂处理故事情节的法宝之一。语言的意义是由语言环境决定的, 按巴赫金所说, 对话语的理解要依赖其超语言环境。超语言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话双方对环境的基本认识;对话双方的共有知识;对话双方对话题的共同评价。[5]对于人物对话中的多义性, 才是作者暗藏的玄机。当到了故事的尾声, 出现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对话, 正是这次对话, 使得故事出现了关键性的发展。奥利弗太太给马克打了一个电话, 在电话中奥利弗太太告诉马克由于她家的佣人生病, 她请了一个新佣人, 而这个新佣人正是马克已逝的教母家的佣人, 奥利弗太太正是和这位佣人的聊天中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在电话中奥利弗太太告诉马克“一件引起我关注的事”。她这样说:“可怜的太太, 受了那么多苦, 她脑子里的那个东西害了她, 她以前身体一直很健康。看她在疗养院里, 一头美丽浓密的白发全掉在枕头上, 真可惜, 就这样一把一把掉下来!于是, 马克, 我想我的朋友玛丽·德拉方丹, 她的头发也掉了!我记得你说在切尔西一家咖啡店看到与人打架的那个女孩, 也是被人抓下很多头发。头发不会那样轻易被拔掉的, 马克, 你试试拔拔你的头发, 一点点就行, 连根拔, 只试试!你会发现, 马克, 她们那么轻易掉头发是不自然的。那一定是一种很特别的病———其中定有奥秘。”[3]正是由于这段对话使马克重新思考了高曼神父遇害事件, 揭开了铊中毒的真相, 从而将坏人绳之以法。总之, 读克里斯蒂的小说就如同倾听机智明人的对话。这些对话是书中的灵魂所在, 牵引着读者将故事读完。

2 结语

《白马酒店》作为阿加莎·克里斯蒂众多侦探小说的一本, 它在人物展现方面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它带领读者走入一个悬疑的空间, 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在这些或重要或不重要的人物引领下, 读者不知不觉走入故事的谜局, 领略故事的魅力, 追寻故事的结局。作为一个女性作家, 作者在故事的结尾除了揭露肮脏的罪恶, 又送了我们一个温情的大礼。她创造了一个新的人物关系, 马克·伊斯特布鲁克先生和凯瑟琳·柯立根小姐在共同的探案过程中产生了美妙的感情, 有情人终成眷属。

参考文献

[1]Matthew Bunson.The Complete Christie:An Agatha Christie Encyclopedia[M].New York:Pocket Books, 2000:4.

[2]刘文洋.《白马酒店》中人类认知的发展[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2) :51-54.

[3]Agatha Christie.The Pale hor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8.

[4]王安忆.华丽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J].当代作家评论, 2005 (5) :48-65.

阿加莎克里斯蒂 第2篇

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受邀来到海岛黑人岛上。他们抵达后,接待他们的却只是管家特夫妇俩。用晚餐的时候,餐厅里的留声机忽然响起,指控他们宾客以及管家夫妇这十人都曾犯有谋杀罪。众人正在惶恐之际,来宾之一忽然死亡,噩梦由此开始了。

他们在自己的房间里都发现了这首儿歌

十个印地安小男孩,为了吃饭去奔走;

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

九个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

倒头一睡睡死啦,九个只剩八。

八个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里去猎奇;

丢下一个命归西,八个只剩七。

七个印地安小男孩,伐树砍枝不顺手;

斧劈两半一命休,七个只剩六。

六个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

飞来一蛰命呜呼,六个只剩五。

五个印地安小男孩,惹是生非打官司;

官司缠身直到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印地安小男孩,结伙出海遭大难;

鱼吞一个血斑斑,四个只剩三。

三个印地安小男孩,动物园里遭祸殃;

狗熊突然从天降,三个只剩两。

两个印地安小男孩,太阳底下长叹息;

晒死烤死悲戚戚,两个只剩一。

一个印地安小男孩,归去来兮只一人;

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餐桌上还有十个小瓷像。从第一天晚上开始的几天时间里,每天都有人按着儿歌里述说的方式死去,每死一个人,餐桌上的瓷瓶就会少掉一个。一时之间,人人自危,都希望能找出一个办法拯救自己的生命。

可是海上起了大风浪,不可能寻得救援或者逃出生天。唯一的求生办法就是找出凶手。

谁是凶手呢?荒岛已经被他们搜寻数遍,不可能有容身之处,所以凶手必然在他们中间。幸存着的人们彼此怀疑,彼此试探,可是一切的警戒一切的提防还是没有能阻止那最后一刻的到来。风浪停息了,岛上的明争暗斗也停息了,只留下了十具尸体无人生还。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表面上看,马尔斯顿似乎只是偶然失手飘车撞死了两个小孩,但实则是明知故犯、不知悔改(不但不认为自己犯罪,反而将吊销一年的驾照推给死者,并在逃过法律惩罚后,继续飙车)的社会危险分子;罗杰斯夫妇似乎只是由于营救时间太短,无意造成主人的死亡,实则是凯觑主人遗产而有意拖延营救,最终成为害死主人的敲诈勒索者;阿姆斯特朗似乎只是倒霉地撞上一个病入膏育的患者,最终没有成功施救,实则是酗酒失手、违背医德的玩忽职守者;隆巴尔德出于自我保护,似乎别无选择,实则是贪生怕死,丧尽天良(带走剩下的全部食物,并理所当然认为非洲人死不足惜)的种族主义者和殖民者;韦拉似乎只是营救不力,最终没有救回西里尔,实则是为谋取私利(帮胡戈争取遗产,进而与其结婚)不择手段(诱使和放任西里尔淹死,并骗取孩子母亲的同情和信任)的卑鄙小人;麦克阿瑟似乎只是安排失策,导致下属死于战场,实则是以权谋私(为了报复情敌)的滥用职权者;布伦特为维护声誉,赶走了怀有身孕的女仆似乎合情合理,实则是以伦理道德标榜自身却毫无人性的假卫道士;布洛尔似乎只是秉公办案,实则是名副其实(作假证,害死兰多尔,罪行恶劣)的假君子;莫里斯似乎只是逼于生存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实则是见利忘德(贩毒,诱惑少女吸毒)的无耻之徒。这些罪恶之徒看似虚构之人物,其实不然。他们或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如传统腐朽礼制的捍卫者布伦特小姐就是上个世纪贵族社会虚假道德的产物;或是道德沦丧、自私自利的社会危险分子,为着金钱、私利、权欲,不惜破坏社会的正常运转。他们或以上压下,凌辱着地位卑微者,或以下欺上,算计着财富拥有者,又都侥幸钻了法律的空子,逃过了法律的制裁。

更深刻的是,在作品结尾处,作者借凶手的自述既揭开了案件的谜底,又塑造了具有双重性格的沃尔格雷夫形象。于是在凶手“我十几岁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的个性是个矛盾集合体“首先,我具有充满浪漫情调的幻想除了浪漫的幻想,我还有其他与生俱来的性格特征。只要看见死亡或者亲手造成死亡,我肯定会像虐杀狂那样高兴但是,我也同时具备与之矛盾的性格特征强烈的正义感”的自述中,人们不难发现,这种看似戏剧化的凶手正是现实生活中强烈主张正义,却无法申张正义之人的极端代表。虽然最终他借谋杀实现绝对公平正义有待商榷,但是由他引发的“正义难以申张”问题却深入人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伦理与法律的融合统一。

总之,借人物塑造,阿加莎一方面揭示出人性贪婪、自私、罪恶的真实面貌,折射出受害者受冤、无处申诉的现实,完成了“文学反映生活”、“文学即人学”的文学使命;另一方面又表达着伦理与法律和谐发展的现实诉求,践行着“文学净化灵魂”的社会功用。从这两个意义上来说,她的作品不仅是通俗的,又是严肃的,更是富于社会内涵的。

艺术特色

八位客人和两位仆人收到的字迹潦草、内容大体相同、署名难辨的邀请信。然后,在布洛尔前往海岛时又遭遇了一系列的悬念:预言“最后审判日近在眼前”的老人;别墅客房里关于十个小兵人的童谣;餐桌上摆放的十个小瓷人;客人第一天晚上用餐时的罪行指控录音;布伦特朗读的圣经文段。悬念的纷至沓来使故事变得生动曲折,作品的可读性被强化,读者的主动参与性被最大程度激发,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笔触推测谁是凶手。更重要的是,这些悬念的设置还突显着人物性格、预示着凶手的意图、变幻着叙述节奏。如8位客人收到的虽然都是内容大致相同的邀请信,但是信件语气和侧重点却大不相同。如给沃尔格雷夫的信件是以老朋友闲谈和享受自然的口吻发出邀请的,给韦拉的信件是以雇主提供工作的语气发出的,给布伦特小姐的信件则是以朋友度假、远离现代人生活的名义发出的。表面上看似乎是随意设置,仔细审慎,不难发现这样设置的原因一方面重在突出人物身份和性格,另一方面旨在变幻叙述节奏。之所以以老朋友闲谈和享受自然的口吻邀请沃尔格雷夫,正好突出他作为著名法官功成名就的高贵身份和出于职业特性对于神秘原始的热爱;以雇主语气邀请韦拉,在于突显她对金钱和权欲的渴望,侧面也彰显其身份的卑微;以远离现代生活度假的名义邀请布伦特,则旨在强化布伦特的贵族身份以及她忠于传统、反对现代的迂腐性格。于是,在8位客人前往海岛别墅的过程中,读者发现《无人生还》不同于传统单一的线性历时叙述,而是以空间或人物为中心的共时叙述,故事情节也更生动曲折,迭宕起伏。又如十个小兵的童谣、十个小瓷人预示着凶手的谋杀计划和谋杀过程;布伦特阅读的圣经字段:“外邦人陷在自己所掘的坑中:他们的脚被自己暗设的罗网缠住。耶和华已将自己显明,他已施行审判:恶人被自己的所作缠住了。恶人都必须归到阴间”,既蕴含着凶手申张正义的意图,又使故事前后呼应,也就打通了文本各章节的脉络。

在《无人生还》中,阿加莎设置了不少隐喻。一开篇,她就在悬念丛生的信件中加入了别墅主人UN0这个极富隐喻的署名。正如小说主角在质疑主人身份时所讨论的那样,UN0是个极富于基督教意味的名字,代表的是一个未知数,看似恶作剧的凶杀案在暗讽现实生活中无辜者受冤、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的同时,赋予了深刻的审判内涵。虽然如此,作者并不急于彰显小说的深刻社会意义,相反,她无限期地将故事延宕,从而让故事一波三折。如小说原本讲述的是法官的“正义谋杀”案,但是在展开主线之前,作者不断地让客人和仆人讲述十桩谋杀案,并且借符合布伦特性格特征的抗议与托辞“不存在什么辩护问题。我从来就是凭良心办事。我没有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将故事再度搁置。后来布伦特对韦拉供认和澄清女仆事件,以及凶手自述,合并成了合情合理的补充。于是在布伦特和凶手的补述中,小说原本单一的直陈方式被打破,案件也在录音控诉、直陈和补述中变得丰满,发人深省。又如罗杰斯太太、沃尔格雷夫、阿姆斯特朗的遇害,作者故意声东击西,制造死亡假象,将死亡延宕让罗杰斯太太晕倒,被救醒,饮毒而亡;韦拉遇惊,众人前往营救,沃尔格雷夫死亡(金蝉脱壳);阿姆斯特朗失踪、尸体漂回海边。在这种延宕中,故事叙述的空间被无限打开,众客人的相互怀疑和内心恐惧一次又一次被深化和显露。

在小说的叙事视角上,克里斯蒂也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这部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双视角叙述。特别之处是,小说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是不停地切换的。小说的第一章就为这种手法奠定了基调。这一章分作八节,分别是八个主要人物的内心独白。八个人分别对被邀请到印第安岛去这一事件进行了分析和联想。本章中读者对于每个人物的背景和性格有了初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读者开始进入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分享人物对世界的不同体会。

随着故事的进展,视角的切换进一步向我们展现出了形形色色的人格和价值观。在同一件事情上读者可以看到布伦特小姐的清高与固执、维拉的浪漫气息和恐惧、沃格雷夫的老于世故、隆巴德的玩世不恭、阿姆斯特朗的瞻前顾后以及罗杰斯对秩序近乎偏执的追求。这种视角的变换使得人物不再是平面的人性的样本,而是不同生活态度的代表。读者不禁会随着布伦特小姐思考道德的含义、随着维拉体会爱情的无私和自私的矛盾、随着沃格雷夫看透世人百态、随着隆巴德体味及时行乐的心情,跟阿姆斯特朗一样担心生活的种种陷阱或者欣赏罗杰斯身上体现的英国旧时代的余味。

由于缺少作为故事主线的侦探及其探案过程,这部小说可以自如地展现一般侦探小说所缺少的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和感悟,使得读者可以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与书中人物的人生体悟发生共鸣。

《无人生还》还融合了犯罪小说之外的故事类型。如文中对不少人物,特别是布伦特小姐和维拉的心理活动有着大段描写,有些段落接近意识流小说的写法。小说结尾处沃格雷夫的自述也采用了心理小说的常见手法。这种心理小说的典型特征深化了小说对人性的揭示。

作品影响:

克里斯蒂的小说《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There None)最初于1939年以Ten Little Niggers的书名出版,后曾改为Ten Little Indians。1943年小说由作者本人改编成话剧上演,后来这个故事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而作品的累计销量已超过一亿册。

这部小说被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和广大侦探迷们誉为其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在侦探小说的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克里斯蒂在自传中提到这本书“线索既清晰明快又令人迷惑不解,可解释又合情合理”,并且她自己“比评论家更清楚写这本书是多么不易”。作为英美侦探小说的代表作品,《无人生还》非但在情节构思和叙述技巧上有其独到之处,更超越了解谜和彰显正义的传统侦探文学主题。

作者简介: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她的著作英文版销售量逾10亿册,而且还被译成百余种文字,销售量亦逾10亿册。她一生创作了80部侦探小说和短篇故事集,19部剧本,以及6部以玛丽维斯特麦考特的笔名出版的小说。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

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重现等 第3篇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室主任孙顺林介绍,这套全新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推理系列”,有些按照以往大陆出版过的经典译本,又加以重新整理从而更贴近于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有些如《人性记录》、《空谷幽魂》、《罗杰疑案》等几部作品则启用了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更资深的翻译力量重新翻译,以保证这套新版译文的权威性和精确、优美。所有这些特点,必将使其成为推理小说谜们所追寻的珍藏版本。

被《纽约时报》称为“神秘的第一夫人”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包括法国已故总统戴高乐、英国玛丽皇太后、金庸等都是克里斯蒂的“粉丝。”

金庸这么评价她的作品:“写作功力一流,内容写实、逻辑性顺畅,也很会运用语言的趣味,阅读她的小说,在谜底没有揭露前,我会与作者斗智,这种过程令人非常享受!她作品的高明精彩之处在于:布局的巧妙使人完全意想不到,而谜底揭穿时,又十分合理,让人不得不信服。”

据悉,“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推理系列”其余 26部作品将于今后一两年内出齐。其中2006年底将出版《ABC谋杀案》、《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等8部,最后18部预计于2007年左右出版。

新闻出版单位财务工作研计会

在乌鲁木齐如开

席普

本刊讯随着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化、推进,财务管理在新闻出版单位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为满足广大试点单位的改革要求,6月9日,全国书市开幕之前,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产业发展咨询中心在乌鲁木齐主办了“新闻出版单位财务工作研讨会”,有关新闻出版试点单位和出版集团、发行集团、出版社、报刊社的财务负责人近百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分别就文化体制改革进展情况、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财税政策、出版发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出版发行单位改制的实务操作、出版发行集团财务报告报表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研讨。

这次会议为期三天。此前,在今年的4月15~17日,该中心在昆明也召开了“新闻出版单位财务工作研讨会”,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中央编译社读者服务部开业

主营马列主义书籍

贾向云

本刊讯6月28日,中央编译出版社读者服务部在一片鲜花掌声中隆重开业了。这是国内第一家以马列理论、政党学、政治学、社会科学类图书为主的读者服务部,它的成立既方便了局内职工购书,又给广大热爱中央编译版图书的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给中央和北京各机关、企业团体提供了极好的图书团购服务。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四部小说推荐 第4篇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1934)《东方快车谋杀案》

When the famous Belgian detective, Hercule Poirot, boards theunusually full Orient Express as it travels from Istanbul to Paris, he is allprepared for a relaxing trip home. He realized that he was mistaken whena passenger was murdered. Poirot got sucked into the case knowing thatthe murderer is cunning and still on board. When he determines that thebody was a renowned kidnapper/killer, he begins to wonder aboutconnections between the passengers and the victim. A misplaced button,overheard conversations, and a monogrammed handkerchief.., allbecome clues as Hercule Poirot interrogates the snow-trapped travelersand comes to his own conclusions.

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克里斯蒂(精选4篇)阿加莎克里斯蒂 第1篇阿加莎·克里斯蒂, 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 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 被誉为推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