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爱情经不起等待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爱情经不起等待(精选4篇)

爱情经不起等待 第1篇

1. 欲望的解禁,爱情的萌芽

两部小说的时代背景都充满着躁动的特征,在爱情萌芽阶段,主人公尤其是《伤逝》里的子君和《了》中的盖茨比都表现出为了爱情冲动的形象和坚定勇敢的态度。

《伤逝》中,在涓生和子君刚结识的时候,子君还是“未脱尽旧思想束缚的”,此时的子君害羞难为情、自我束缚,却充满了自信与好奇,“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五四运动后社会处于躁动的局面,广大知识分子受到新观念的冲击,子君也不例外。她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在萌芽的爱情推动下,纵使面对家庭巨大的阻力,她还是冲动地选择抛弃原本的家庭,开始与涓生的同居生活,不顾旧思想观念,表现出坚定的态度:“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比我还透彻,坚强得多。”“她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了,没有看见;我骄傲地回来。”

与子君相似,当五年后的盖茨比再次相遇黛西时,也经历了起初的局促不安,继而跃跃欲试,最后在冲动中不顾黛西已婚妇女身份,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五年后的盖茨比和黛西第一次见面是在尼克的屋子里,当时的盖茨比和《伤逝》里的子君一样,都有着“欲望解禁”前的慌乱紧张和局促不安的复杂心理,但是接着,根据尼克的叙述,“他们两人分坐在沙发两端一切难为情的迹象也都消失了盖茨比身上却发生了一种令人惶惑的变化。他简直光芒四射一种新的幸福感从他身上散发出来,充满了那间小屋子”(83)。到小说第五章结束,盖茨比愈发显得坚定和勇敢,毅然“沉浸在强烈的感情之中”。(90)

不管是根据涓生的手记还是尼克的叙述,在欲望的解禁、爱情的萌芽阶段,子君和盖茨比无视家庭或社会的抗力,为了爱情的冲动形象和坚定勇敢的态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下面两人的爱情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2. 社会的现实,爱情的受挫

两部小说中主人公虽然开始了爱情的萌芽或新生,但因各自社会的现实,爱情逐步受挫。

《伤逝》中子君不顾家庭反对,离家与涓生开始封建时代所不齿的同居生活。一切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家庭的决裂、邻居的歧视、经济的拮据、家事的繁琐、生活的考验等社会现实无时无刻不在责罚和刁难这对苦命鸳鸯,他们的爱情生活逐步受挫。在涓生的手记里,鲁迅多次生动描述了子君去涓生的屋子的情景,周围群众犀利的眼光让人不寒而栗:“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

虽然五四运动后社会转型、人们观念转变,但不彻底,子君的离家、与涓生婚前同居等还是为当时社会所不容,注定遭到社会的责难和非议。涓生因此失去工作,而且两人的感情本身是建立在不平等的门第之上的,爱情注定遭遇挫折。有人曾评论《伤逝》:“与其说这是一个爱情悲剧,倒不如说这是一个社会悲剧。”社会的现实使两人内心变得愈发恐惧,涓生如此,子君也愈发脆弱简朴粗糙的柴米油盐生活折腾得她够呛,两人的爱情逐渐遭遇挫折,失去最初的勇敢与坚定。

盖茨比的爱情更是社会现实的牺牲品。五年前,黛西拒绝不富有的盖茨比而选择出身富豪家庭的汤姆。五年后,虽然盖茨比通过各种手段得到黛西的注意,两人开始了一段暧昧关系,但是盖茨比只是靠非法买卖发了横财,没有真正的社会地位,并受到以汤姆为代表的上层阶级的鄙视,盖茨比的爱情注定受挫,就像小说中叙述的那样:““他有意给黛西造成一种安全感;让她相信他的出身跟她不相上下相信他完全能够照料她。实际上,他并没有这种能力他背后没有优裕的家庭撑腰”同样的爱情,两次受挫,都离不开社会现实的打击。

3. 认识的朦胧,爱情的破灭

爱情的受挫固然离不开深刻的社会现实原因,然而,两部小说主人公其中一方(涓生、黛西)对待爱情态度的不明朗,另一方(子君、盖茨比)认识的朦胧,导致爱情的最终破灭。

《伤逝》里的子君和涓生同居后一段时间,各自的精神追求和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子君整日沉湎于家庭生活琐事,似乎变得越来平庸;而涓生则苦于无法改变子君的平庸,开始意识到自己当初的肤浅。在涓生看来,子君再也不是最初那个单纯的姑娘,而是充满了俗气、不再读书上进,甚至没有办法再进行思想交流和深层沟通的人。相比较子君而言,涓生似乎有着更高的追求,他喜欢花,喜欢读书,喜欢散步、聊天,对生活有着崇高的精神追求。他还渴望自由,追求非凡俗反平庸的富有冒险性和创造性的人生方式。子君天真地以为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即使平庸,即使局限于家庭琐事也心安,却不知涓生对待爱情的态度愈发不明朗。此时的涓生还反省、“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此时涓生对人生的新的感悟,带来的不仅是接下来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的改变,而且是对待爱情态度的改变。当他坦白地把心中真实的想法告诉子君,准备选择放弃与逃避时,预示着悲剧就要发生。此时的子君已没有办法再像以前一样回到自己曾经依附的叔父家中,也没有办法再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地活着。最终无法面对爱情的消逝,家庭破灭的残酷现实,终于用放弃生命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爱情追求。可以说,子君是爱情的牺牲品。

《了》里的盖茨比,与《伤逝》中为了爱情义无反顾的子君相似,奉爱情至上,却不知另一方对待爱情态度根本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明朗和坚定。盖茨比天真地以为:有了金钱就能重温旧梦,赎回失去的爱情和爱人。但是,他错了,因为他所爱黛茜是现代社会腐化的产物“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再度与黛西相遇,盖茨比听她随意摆布,把黛西的挑逗当做是爱情的回应,然而黛茜不过是寻求一种刺激。于是,当盖茨比决定要黛西和他一起共同面对汤姆的时候,黛西不明朗的态度显露出来:“她惊惶的眼睛显示出来,不管她曾经有过什么企图,有过什么勇气,现在肯定都烟消云散了。”最后,当盖茨比被开枪打死后,最终并彻底地成为爱情的牺牲品,与《伤逝》里的子君的命运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认识的朦胧,由于一方爱情态度的不坚定、不明朗,子君的爱情最终消逝了,盖茨比的爱情梦也终究破灭了。

4. 结语

两部小说主人公的爱情之所以经历萌芽、挫折和最终破灭这样相似的发展脉络,与小说各自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都表达了当时社会现实的虚情寡义和腐败,同时也折射出了小说主人公(作为时代特定人群的代表)的性格弱点。以涓生为代表的新知识分子脆弱、动摇和孤独的性格弱点,以及以黛西为代表的美国当时上层阶级虚伪、自私和冷漠的性格弱点。通过对两部小说比较研究,不难发现两部小说都印上时代的烙印,处于这样躁动的时代,爱情在欲望的解禁下萌芽,因社会现实受挫,最终在一方态度不明朗、另一方认识的朦胧下破灭,并以生命的终止徒增悲哀和伤感。通过比较,引出了对躁动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精神荒芜、道德缺失的思考。

摘要:本文在研读中国一代文豪鲁迅的《伤逝》和美国重要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两部杰作基础上, 试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依据两部小说中主人公的爱情从开始萌芽、受挫到最终破灭的发展脉络的相似性, 从欲望的解禁、社会的现实和认识的朦胧三个角度对两部作品进行对比解读, 探讨主人公爱情悲剧命运的原因, 思考特殊社会背景下人类生活本质的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伤逝》,《了不起的盖茨比》,爱情悲剧

参考文献

[1]曹桂玲.一抹女性意识的亮色——《伤逝》中子君形象再审视[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6, 5 (2) :124-125.

青春经不起等待 第2篇

青春是一泻瀑布,宣誓了坚贞和不屈教人在挫折中不懈追求!

青春是一道彩虹,点缀了整片天空,让大地充满光彩!!

青春是一把火炬,点燃了所有的期望让人们激情饱满的在黑暗中继续前进。

青春更是一道亮点,在我们匆忙而又平淡的一生中华美灿烂!

青春为什么那么完美呢?因为它短暂而且唯一,一个人的一生只会也只能有一次青春。

青春既然只有一次,我们为什么不把这情景剧表现得欢畅淋漓呢?难道必须要等到青春谢幕才开始惋惜?惋惜青春以前悄悄来过,以至与在它走了之后,你才明白它以前悄悄的来过。

我们的青春如此多娇,可为何总感觉失落,甚至是万念俱灰呢?或许青春只是太美,美到一个回眸都会让人尽收眼底,一个微笑都会激起人们内心的轰动,一个转身会让人回荡一生,一个离去会让人会痛不欲生。青春的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都会让人刻骨铭心。

理智、聪慧的人留意翼翼,一丝不苟的安放着自我的青春,驻足在青春的天地里,追求奋斗着自我的梦想,在青春的桥梁上铺满通向成功的道路,在青春的纸张上谱写属于自我的乐章,在青春的路途中亮出自我独特的风采,静静的收获青春。这样的人即便时隔多年,一不经意回忆起来,记忆中的青春依旧华美,依旧真实,只是回忆中的青春又多了几分韵味,除了拥有当年的辉煌与灿烂,还有人们对他的追忆与纪念,更多的是怀念。这样的青春即便已经离去,到了记忆中依然栩栩如生,让人记忆犹新。

无知、堕落的人呢?怀着一份饱满、剔透的青春,却无处安放,甚至都不明白“我的青春究竟由谁作主”?这样的人主宰不了自我,安放不了自我的青春,只能让完美的青春成为时光的祭品!!!!!!所有有好处的事情都不会在那里停留,久而久之,青春走了,连回忆都没有了,走的那样干脆而又不留一丝痕迹。

可见青春是多么的短暂,也是多么的经不起等待,它不仅仅多姿多彩,不仅仅变化莫测,而且天差地别,但无论什么样的青春,都经历过痛苦的洗礼,经过艰难坎坷的磨练,经过无数次的挣扎和斗争,只是有的青春就此夭折了,不再反抗,也不再坚持,而有的青春却继续茁壮成长,成就了梦想,也成就了一个人的一生。

很多人都抱怨为什么青春给了我们一双飞翔的翅膀,却不给我们飞翔的机会!可又有几个人会这样想呢?既然青春给了我们一双飞翔的翅膀,我们就能够创造机会不停的飞翔。

尽孝,经不起等待 第3篇

之所以震撼,是因为激起心灵深处的涟漪,它既让我明白了母爱的深厚与伟大,又让我明白了老年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如果您的母亲目前还这样生活,你还笑得出来吗”这一句附言更是画龙点睛的震撼之笔,那层层涟漪就是由此而生,渐向远去。

记得有一次陪母亲去姥爷家,姥爷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又43天没来了。看到日历牌上画满了“正”字,全部的笔画加起来正好有43笔。当时我很奇怪姥爷为什么要画这些“正”字,现在明白了,那是一种爱的期待与牵挂。尽管我家距姥爷家仅有70公里,但现在忙碌的都市生活几乎耗尽了所有的业余时间,“探家”那熟悉的字眼在时间面前常让人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子女学业耽误不得,工作耽误不得,和朋友的聚会不去不行,无奈之下一再将探望亲人的事搁浅。

直到姥爷去世,心中一片怅然,方才惊觉。搁浅的不仅仅只是一次次与老人见面的机会,还有对老人的责任与义务,更重要的是老人良久的期待,无边的牵挂。就在我们这样肆无忌惮地伤害着深深爱着我们的亲人的时候,亲人对我们的回家仍然兴致昂扬,忙前忙后地为我们张罗在他们看来最为丰盛的饭菜,唯恐有半点怠慢。

然而如今,一些现象不由得让人忧心忡忡。赡养纠纷案件逐年上升,反映遗弃、虐待和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事时常见诸报端。古语道:能养只是五成孝。那些连“养”都做不到的人,孝更是无从谈起。

有些爱经不起等待 第4篇

有些爱经不起等待

场景1 春季,一条马路上。路旁一排树,嫩绿嫩绿的。

远景跟拍 妈妈走在路上,身影弱小,步履缓慢。

场景2 某单元楼里,儿子打开房门,妈妈进来。

二人对话 儿子:妈,看你,又走这么远,不累吗?等有空我会去看您的。

妈妈:没事,妈知道你忙,慢慢过来,也不觉得累!(妈妈将手里的保温瓶递到儿子手里。)给,你最爱吃的......

(儿子接了个电话,立刻匆匆忙忙向外走):妈,我这有个急事,您自己待会儿,等有空我就会去看您。

场景3 儿子的房里

妈妈望着儿子的背影呆呆地站了一会儿,转回身,一点点地在儿子房里打扫起来

场景4 妈妈走出单元楼,望望天空,天已经快黑了。妈妈站在楼门前望着儿子回家的路,许久,儿子始终没有回来。

场景5 儿子房里

镜头推进餐桌 桌上是一桌子丰盛的饭菜。

场景6 那条马路上

季节变换 夏,烈日当空,妈妈时而用衣袖蘸一蘸汗水。

秋,秋风吹落一地黄叶,妈妈不时的整理一下衣领。

冬,满地的积雪,树一棵棵毫无生气地站在那里。妈妈的帽子和围巾上结满了白霜,嘴边不断蒸腾着雾气。

场景7 那条马路上

妈妈继续这么走着,步履越来越蹒跚,直至拄着拐棍。

场景8 妈妈的家里

妈妈躺在床上,输着液。房门开了。妈妈迫不及待地硬撑着身子,一只手拄着床,另一只手颤抖着,用力地伸向儿子。

镜头转向儿子 儿子来到床前。

镜头越过儿子,重点拍妈妈 妈妈一把将儿子的手攥在手里,紧紧地拉在胸前。

二人对话 妈妈:(微微颤抖的声音)多待会儿吧,好久就想到你那去,走不动了......还好吗?

儿子:(握着妈妈的手)好!

(很快儿子接了个电话):妈,您好好歇着,等有空我再来看您。(急匆匆地离开了。)

场景9 妈妈的家里,床空空的。

镜头转向床边的柜子 柜子上摆放着妈妈的遗像。镜头拉近。

场景10 儿子站在那条马路的路口,望着远方:路空空的......

眼前现虚景 病榻上妈妈那苍老颤抖的手在用力地召唤着......

爱情经不起等待

爱情经不起等待(精选4篇)爱情经不起等待 第1篇1. 欲望的解禁,爱情的萌芽两部小说的时代背景都充满着躁动的特征,在爱情萌芽阶段,主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