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东方烹饪 餐饮企业的人才储备库
安徽新东方烹饪 餐饮企业的人才储备库(精选2篇)
安徽新东方烹饪 餐饮企业的人才储备库 第1篇
安徽新东方烹饪
餐饮企业的人才储备库
如今,有这么一群毕业生,他们早已跳出“就业大军”的圈子,当众多大学生为一个实习名额在苦苦争取的时候,而等待他们的是“毕业即就业”。
安徽新东方烹饪 助您走向成功
近年来,希尔顿、汉爵、两淮豪生、开元名都等知名餐饮企业纷纷来我院招贤纳才,新东方的“品牌人才”效应,让一届又一届的新东方毕业生实现轻松就业。
以希尔顿为例,国际连锁酒店巨头,他们在中国区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剧增。据安徽新东方烹饪专修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老师介绍:希尔顿人力资源部已多次向学院发来招聘信息。
前不久,希尔顿在安徽新东方烹饪专修学院举办的一场人才招聘
会上成功录用我院多名毕业生,主要为全国各地的希尔顿酒店补充人才。其中新东方毕业学子,凭借出众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受到希尔顿人力资源中国区总部的赞誉。
据希尔顿人力资源部门介绍:“此次从安徽新东方招聘的毕业生,在工作中都充分表现出很强的职业精神,他们的责任心和上进心更是出乎我们的预料。他们的表现,证明了我们选择安徽新东方作为长期合作伙伴的策略是正确的。”
作为国内烹饪教育的领航者,安徽新东方烹饪专修学院注重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双重培养,使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迅速适应职场需要,逐步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不仅是希尔顿一家,安徽新东方烹饪专修学院目前已为国内众多餐饮企业输送大量的技术精湛、适应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才,俨然成为这些企业的“人才储备库”。
安徽新东方烹饪 餐饮企业的人才储备库 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餐饮企业人才储备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和推动着职业教育的调整、改革和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储备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企业储备高校人才的必要性
(一)餐饮业发展的市场需求
餐饮业在第三产业中对经济的发展、内需以及就业市场的扩大有着积极的带动作用。餐饮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强。餐饮业需求的人员主要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其中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餐饮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调查数据来看,总体来说,餐饮企业人员结构有较大的偏差,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目前酒店餐饮的从业人员,初中及高中学历的约占总人数的90%;大专学历及本科学历的占总人数的10%。根据社会相关人事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酒店大专以上学历在占总员工平均比例为11.2%,餐饮从业人员的学历比平均水平要低6.2%个百分点。酒店餐饮从业人员中,主管以上人员来源主要是社会有相關经验人员占50%,学校相关人员占18%,社会非相关人员占18%。厨房主管以上人员来自社会相应人员占58%,学校相关人员26%;餐厅来自社会相关经验人员占63%,非经验人员占31%,来自学校的主管级别人员仅仅占6%。
餐饮企业的人才结构需要进一步改善。未来的餐饮业将向科技、信息、健康方向发展,从人力集中向技术和专业服务价值集中。
(二)餐饮企业的人才储备班优势
人才储备是指通过一定的配置手段,把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在工作第一线,逐渐培养高层次后备人才的一种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开发和积蓄机制。餐饮企业校企合作人才储备班是校企双方为了达到双方目标的一种培养人才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模式,餐饮企业在学校成立人才储备班(也称“储备干部班”),完成在学校选拔人才的预选机制,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在餐饮企业完成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训练,最终达到成为餐饮企业中基层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储备班的学生纳入企业的快速成长轨道。这种餐饮企业的人才储备班可以减少餐饮企业员工流失。人才储备可以服务餐饮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二、餐饮企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现状
我国的校企联合办学取得了一定的丰硕成果,诸多阻碍教学进步和企业发展的因素也逐渐暴露出来,需要我们在这一过程中逐一发现并且妥善解决。
(一)餐饮企业校企合作人才储备班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国家政策不够到位,政府推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政府出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制定人才规划的作用缺位,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政策法规,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及时、定期发布行业企业所需技能人才信息,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唤国家和省级政府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2.未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校企合作人才储备培养模式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一种利益的权衡过程。校企联合办学是需要校企双方的默契配合和双向沟通。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满足学生对职业院校的期望和要求。而企业通过合作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实现企业既定的发展目标。但是,诸多企业在联合办学的热情度上不够高,常常使得学校处于单方热情的局面。
3.合作动力不足,缺乏科学评价机制,实习管理工作未做到位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更关心的是产品的销售利润实现。企业为了节省用工成本,往往容易把学生当作简单劳动力来使用,企业指导老师没有及时合理的过程跟踪,没有科学的评价机制。实习管
理过程形式化,配备的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工作的参与度不足、缺乏热情和责任心。导致学生因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的实习目标,对实习工作没有兴趣。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习阶段的实习管理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4.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师资力量是人才储备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都是学院派,即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无实践操作技能,显然是不能满足职业教育需要。同样,职业院校从企业引进的指导教师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不扎实。
三、餐饮企业校企合作储备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为了真正培养餐饮企业的人才,需要开拓企业人才储备与大学生实践互动的双赢局面。
(一)政府支持促进高校企业对大学生联合培养的机制
在政府立法的形式下,明确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突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推动作用,企业应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建立由行业、企业主导的校企合作机制;制定鼓励行业、职业院校的优惠政策,如政府可以尝试通过减免税收、为高校在政策导向和经费上予以相应的支持等优惠政策;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必须委托职业院校进行职工培训,并把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的一项重要指标;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共建产业化公共实训基地,确定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基地,从政策上保证校企合作制度化。
nlc202309011908
(二) 利用项目合作企业重点培养未来储备人才
企业和高校着重发现人才,把适合企业发展的学生纳入自己的人才库,优化内部结构,激发内部活力。建立企业的人才库。根据大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表现综合评定,通过学徒式培养接受更多更专业的实际经验与技能培训。其次,进行针对性强的有效培训。进行岗位与级别双重培训。不同层次的员工制订不同的培训目标和深度。例如,一线的餐饮服务操作人员,加强其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人力资源部门还可以协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尽可能地去给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和具体路径。对具备未来管理者的潜质的学生,应分析并量身定做培训课程,加强其短缺能力的培训和综合培训。
(三) 加强在校在企业期间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通过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心理座谈的方式来让学生了解校企合作人才储备培养模式的意义。聘请一些优秀的毕业生来校现身说法,与学生分享沟通。教师要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教育教育以保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出现岗位不理想、不适应岗位要求、中途离岗、违反纪律、不满薪酬等問题,校企应该加强双方沟通,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引导工作,教育学生明确实习工作的良好心态,摆好自己的位置,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德育教育工作,双方弥补单方德育教育的不足。
(四)适应行业企业需求定期调整课程设置
从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加大对课程设置的调整力度,作好课程之间的统筹,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避免停留在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浅层次上。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要及专业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展开教学工作。在理论学习阶段和实践技能操作阶段,要制定合理计划,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形成比较完整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校企合作人才储备培养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影响因素。职业院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其次,职业院校应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聘请经验丰富和技术一流的能工巧匠来校任教,以推动校企合作人才储备培养模式的实施和运作。
四、总结
餐饮企业校企合作人才储备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校企联合办学的这种新型模式尽管还处于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发展初期,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有效基础保障下,学校和企业通过不断地尝试和领悟,终将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开拓出一片更加光明的天地,从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餐饮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世亮.探索建立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人才储备制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11).
[2] 池云霞、梁艳清.高职教育校企结合的深层探索.职教论坛,2006,(4).
[3]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2-133.
[4] 潘建中.工学结合结硕果,校企合作路漫漫——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3).
[5] 李若云.浅谈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23).
[6] 魏玉梅.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30).
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社科院与南华工商学院合作基金项目“伯顿餐饮连锁企业管理人才的素质结构分析及开发”(编号12KHZ01)之阶段性成果;教育厅2013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顼目: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南华工商学院为例。
安徽新东方烹饪 餐饮企业的人才储备库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