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爱莲说文言文附答案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爱莲说文言文附答案(精选14篇)

爱莲说文言文附答案 第1篇

文言文爱莲说题目附答案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1)可爱者甚蕃 ( ) (2)不蔓不枝 ( )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C.水陆草木之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4: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参考答案:

小题1:(1)蕃:多。(2)蔓:长藤(枝)蔓。

小题2:D

小题3:略

小题4:写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衬托)

思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

对追逐名利的恶浊世风的厌恶与鄙弃。

小题1:

试题分析: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蔓”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生长枝蔓”。

小题2:

试题分析:D中二者都是“表转折“;A:语气助词/代词,哪里;B:很少/鲜艳;C:结构助词,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这里注意关键词“染”“濯”“妖”的理解。

小题4:

试题分析: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这里学生从借物喻人、象征、衬托等写作手法发,来理解对追逐名利的恶浊世风的厌恶与鄙弃。

爱莲说文言文附答案 第2篇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不蔓不枝

③亭亭净植 ④相与步于中庭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3】语段【乙】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体会它的妙处。(3分)

【小题4】请比较以上两篇选文。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周敦颐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苏轼被贬谪后的态度。(2分)

答案

【小题1】考虑;长枝节;立;一起(各1分)

【小题2】我唯独喜爱莲,它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在水里洗涤后却不显得妖艳。(2分)

【小题3】作者把月光比作清水,生动地表现了月光澄净、空明的特点(1分),以竹柏之影与月光相互映衬,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1分),写出了苏轼被贬官后达观的心境(1分)。

【小题4】托物言志(1分);旷达乐观(1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这里注意关键词“濯”“妖”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此处月光比作清水,生动地表现了月光澄净、空明的特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

试题分析:了解常用的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明确每一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学生作答时能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合理表述即可。一般用这里运用了写作手法,借助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爱莲说文言文附答案 第3篇

一、诵读法

正所谓“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由于文言文时代久远, 很多字词的用法以及句式结构都与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 在文言文教学时, 应当先让学生熟读文言文, 熟悉其中的句式、词语, 了解文中的语气, 培养他们的语感, 并进而尝试理解文中含义。“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文言文中的很多简单的句式和字词能在学生一遍遍的熟读当中自然而然地被融会贯通, 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缩短了教师的教学时间。因此, 在执教文言文时, 就需要教师主动引导学生去熟读并背诵文言文。在教学《爱莲说》这一课时, 对于其中的一些生词、多音词, 如蕃 (fán) 、予 (yú) 、淤 (yū) 、濯 (zhuó) 、亵 (xiè) 、噫 (yī) 、鲜 (xiǎn) , 就应当是在老师的带读下, 让学生认识并学会这些词的音和义。而后, 还要让学生按照要求听读全班学生齐声诵读, 以及让学生个人自由诵读, 或是上讲台为大家示范朗读。总之要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让他们熟读课文, 培养出充分的语感, 体悟课文情蕴。

二、质疑法

古语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质疑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执教文言文时, 要引导学生对不懂的地方大胆地提出疑问。“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只有帮助学生解决了内心的疑问, 从而让他们理解文意, 学到知识, 才能实现“授业传道”的目标。积极采用质疑法, 首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其后再由老师适度引导,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整篇课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质疑精神, 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如, 执教《爱莲说》一文时, 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陶渊明独爱菊而唐人甚爱牡丹?”鼓励学生思考并发言;在教师的鼓舞下, 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不同的答案, 此时可讨论争辩;最后教师再带着学生领会主题, 从而让学◎◎生明白了“世人好富贵而隐士好◎自然”的道理, 最终使学生们都对◎《爱莲说》吃得很透。◎◎

三、自主法

(一) 组成学习小组, 实现自主讨论学习

教育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 更要教授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因此, 在开展教学时, 教师应当让学生做到充分自主学习。引导他们组成学习小组, 对课文里的问题进行讨论, 博采众长, 集思广益, 进而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当他们出现实在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再加以点拨, 帮助解决。如此一来, 不仅可以让学生习得知识, 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克服困难的精神,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得学生能通过和伙伴的讨论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 自主翻译课文

学习文言文, 弄清其中的词句是十分必要的。因此, 翻译文言文就不可避免。在文言文教学时, 教师大可放手尝试让学生完全自主翻译的做法, 再让学生指出翻译过程中的错误。如此一来, 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 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文言文的句式语法, 获得经验, 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之后若遇到没有学习过的文言文, 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弄明白其中的意思。如《爱莲说》里,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一句, 难点在于“蕃”字的意思, 而只要让学生弄明白了这个字的意思, 那么整句话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在学生翻译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于不认识的字词根据上下文意思进行大胆的推敲, 从而得出通顺合理的翻译。又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在翻译的时候, 教师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句式语法“出而”、“濯而”的类比, 而得出两句话意思其实相近的结论。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翻译课文, 不仅能让学生快速掌握一篇文言文, 还能让学生发现文言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晦涩难懂, 从而改变看法, 甚至喜欢上文言文。

四、练习法

任何知识的传授和掌握都离不开练习。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思, 掌握学习技巧。可以让学生们课堂练习, 也可以课后练习。总之, “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必要且适量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更能巩固其知识技能。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第4篇

1.A(应是“赴”。)

2.B(都是介词,用。A项第一个是介词,对;第二个是动词,做。C项第一个是代词,他们的;第二个是代词,其中的。D项第一个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3.D(这是和尚圣刚对权贵子弟的话语,与他们对待饭菜的直接态度关系不大。)

4.C(不是“烧菜的程序不当”,而是使君家做火锅用的炭火不当,有烟味。)

5.(1)弟兄列坐,矜持俨若冰玉。肴羞每至,曾不入口。主人揖之再三,唯沾果实而已。(2)①这是骄奢淫逸成性的人了,你邀请他们赴宴,行吗?(乃、召、可)②李使君特意为几位兄弟准备了一桌筵席,菜肴可谓丰盛洁净,你们为什么不稍稍吃一点呢?(特、丰洁、略)

二、韦陟

1.D(应是“派,派遣”。)

2.C(都是介词,跟。A项第一个是转折连词,却;第二个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而且。B项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可译为“被”。D项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他。)

3.A(这是描述韦氏家族的名望和门第。B项为韦斌不同他人的桀骜个性;C项为韦陟的简傲性格;D项为韦陟的清高饮食。)

4.C(文学和见识方面著名的,只是韦陟。)

5.(1)日加诲励/夜分犹使人视之/若允习读不辍/旦夕问安/颜色必悦/若稍怠惰/即遽使人止之。(2)①每吃完一顿饭,你去看看他家厨房里所扔掉的菜肴食物,何止价值万钱呢?(委弃、啻、直) ②自三事以下,没有不摘帽掸雪或抖掉衣服上的雪的,有人还移动他站立的位置。(莫、振、更)

三、芸辉堂

1.A(应是“还”。)

2.B(都是动词,做。A项第一个是介词,从;第二个是介词,介绍动作涉及对象,不译。C项第一个是介词,趁;第二个是连词,于是。D项第一个是表示修饰的连词;第二个是表示承接的连词。)

3.B(描写元载“紫绡帐”掠夺而来的来历。)

4.D(不是被皇帝收缴,是元载知道被皇帝发现了,不得不进贡给皇帝。)

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第5篇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21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①,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③。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④,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⑦。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辟命:征兆、任命。②仄陋:指地位底下的人。③岩穴:指隐士。④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吾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⑤孟津之河:黄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⑦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后裔、后代。

16.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 上 蒙 尘

1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自比于管仲。 采贤俊于岩穴。

B.先主器之。 君吴、楚之士。

C.而智术浅短。 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D. 将军岂愿见之乎。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18.解释句中加点词。

⑴凡三往,乃见。( ) ⑵先主遂诣亮。( )

⑶欲信大义于天下。( )⑷昔武王伐纣。( )

19.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0.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门描写。

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一个判断句。

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21.刘备为求贤而 (填一成语),由此可知,在对才人的认知上他与蔡洪是有共识的。蔡洪的主要观点是 。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了瞬发于

,傅说举于 ,还有“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的 。

【参考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21题。(17分)

16.(2分)汉 室 倾 颓 / 奸 臣 窃 命 / 主 上 蒙 尘

17.(2分)D

18.(4分)(1)总共 (2)拜访 (3)通“伸”,伸张 (4)讨伐,征讨

19.(2分)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

20.(2分)B

文言文阅读《胡则》附答案 第6篇

则无廉名,喜交结,尚风义。在福州时,前守陈绛尝延蜀人龙昌期为众人讲《易》,二人得钱十万。绛既坐罪,遂自成都械昌期至。则破械宾礼之,出俸钱为之偿。

(《宋史列传第五十八胡则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因问以边策,对称旨 称:符合

B、微子,几败我事 几:几次

C、吏白夷人狡诈 白:禀告

D、张宗诲擿发之 擿:揭发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胡则“尚风义”的一组是( )

①已而果为则所料 ②籍为盈余,不之罪 ③则命贷钱三百万 ④已而偿所贷如期

⑤按验得实,出则知陈州 ⑥则破械以宾礼之,出俸钱为之偿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则果敢有才气,一次入朝奏事时,宋太宗询问他边策之事,他的回答深受太宗赏识,名字被记入了中书省。

B、李继隆因讨伐叛贼,长时间未能取胜,便想以粮草缺乏为借口回师,被胡则料中,这件事表现了胡则的才干。

C、胡则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时,对那些私自藏匿铜钱的官吏宽大为怀,并没有加以追查。

D、胡则为官有才干,也喜欢结交朋友,为他在官场赢得了美好的声誉。

11、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岂重货而轻数人之生乎?籍为盈余,不之罪。(5分)

答:

(2)则破械宾礼之,出俸钱为之偿。(5分)

答:

参考答案:

8、B (几:几乎,差点)

9、D

10、D (“在官场赢得了较好的声誉”错)

11、(1)我难道能看重财物而轻视几个人的性命吗?最后登记为铜场的盈余,没有给他们定罪。

文言文重岩阅读附答案 第7篇

文言文阅读(2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本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朝代的( ),他的代表作为( )。(4分)

小题2:在横线上填上原文。(2分) 、

小题3: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沿溯阻绝( ) (2)或王命急宣( )

(3)略无阙处( ) (4)不见曦月 ( )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在本文中具体描述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6:文章的最后一段描写的`是三峡哪一时节的景色?渔歌的引用给文章增添了什么色彩?(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三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小题2: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小题3:逆流而上有时通“缺”中断认为、觉得

小题4:(1)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练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小题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小题6:秋季引用渔歌渲染了秋季的悲寂、凄凉气氛。

小题1:

试题分析:《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

小题2:

试题分析:前句“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是写猿的叫声,在此提示下回忆课文内容,把前后句子多读几遍,唤起印象。

小题3:

试题分析:对这几个字词能记住含义就直接解释,记不清楚读读文段和句子,了解大意,在语境中推测字词的含义。

小题4:

试题分析:先把两个句子读一读,了解大概的意思,再把句中关键的字理解清楚,最后组成句子,个别不太理解的字,可以根据句意推断。

小题5:

试题分析:找到两个材料内容中的相同点,即都是写“猿声”,在文段中摘出写“猿声”的句子即可。

小题6:

阅读文言文《义犬》附答案 第8篇

潞安①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傅百金,将诣郡关②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下骑,乃以石投犬,犬始奔去。视犬已远,乃返辔疾驰,抵郡已暮。及扫腰橐③,金亡其半,涔涔汗下,魂魄都失,辗转终夜。候关出城,细审未途。又自计南北冲衢④,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逡巡至下骑所,见犬毙草间,毛汗湿如洗。提耳起视,则封金俨然。感其义,买棺葬之,人以为义犬冢云。

(选自《聊斋志异》 有删减)

【注释】①潞安:县名。 ②郡关:州府。 ③扫橐③:扫,清理。橐③,钱袋。④冲衢:交通要道。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既走,则又从之 (2)则封金俨然

(3)金亡其半 (4)感其义

11、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乃以石投犬”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俱以假山显

C、遂以名楼 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又自计南北冲衢,行人如蚁,遗金宁有存理!

13、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义犬的“义”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参考答案:

10.(4分)①走( 跑 )②然(的样子 )③亡(丢失)④感(被感动 )

11.(2分)(B)

12.(2分) (他)又想到(来路)是南北交通要道,来往的行人像蚂蚁一样多,丢失的.银两(钱财)哪有存在的道理!(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材料附答案 第9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每空0.5分,共3分)

(1)略无阙处 ( ) (2)虽乘奔御风 ( )

(3)负势竞上 ( ) (4)望峰息心 ( )

(5)经纶世务 ( ) (6) 猛浪若奔 (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每句2分,共6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文:

【小题3】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每空一分,共3分)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小题4】两段文字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感情不一,说说具体有什么不同。 (4分)

【小题5】选取富春江或者三峡之美写一段导游词。(4分 )(不少于50字)

答案

【小题1】(各0.5分,共3分)

(1)同“缺”,缺口或缺失 (2)即使

(3)凭依 (4)使平息

(5)经营治理 (6)奔马或飞奔的马

【小题2】(每句2分,共6分)

(1)即使乘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江水快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乐趣

(3)(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

【小题3】(每空1分,共3分)

清、急 萧瑟凄清

【小题4】(共4分)

《与朱元思书》 中反映出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鄙弃,同时也含有避世归隐的想法。(3分)

《三峡》一文中通过描写三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5】(4分)略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阙”这里是通假字现象;“息”为使动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此处注意“奔”“疾”“良”“轩邈”等重点词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这里学生应理解作者写出山水的怎样特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5】

试题分析: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

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第10篇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蒲松龄《狼》)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 将寐. 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1. 解释句中加粗的字。

(1)目似瞑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啮其喉____________________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

(4)狼亦黠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D.而顷刻两毙

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闭眼 (2)咬 (3)多少 (4)狡猾

2.B

3.(1)一只狼径自走开,其中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蹭坐在(屠夫)前面。

(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揣测的恶意。

恩施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第11篇

恩施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18.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

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19.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

对:①

错:

20.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参考答案:

17.(3分)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18.(2分)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19.(3分)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文言文练习阅读附答案 第12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jù,家贫)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陈述)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消渴病)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薄:接近

B.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 感激:内心愤怒不已

C.遣使者四辈敦趣 趣:通促,催促

D.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除:官阶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周乃去,客密州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岑文本谓所亲曰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逆旅主人不之顾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 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之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7.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3分)

(2)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4分)

(3)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3分)

参考答案:

4、A (薄:看不起)

5、D ( A 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B 以,连词,表因果;连词,并列关系,又。C 所,所字短语,表示的人;与者构成固定结构,表凭借。D 之,都是代词)

6、B (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

7、(1)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重点词语:高、厚、装)

(2)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重点词语:条、切、怪)

(3)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做这样的事。(重点词语:暴、过、名)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官做了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孟子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第13篇

下面的短文选自《孟子》,请你阅读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②非不深也,兵革③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④,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⑦。

注释:①郭:外城。②池:护城河。③[兵革]指武器装备。④[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界限,这里名作动,指限制。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1.文中的“畔”是一个通假字,根据上下文,你能推断出它的.意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参考注释中给出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解释,说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两个字概括),《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中语句回答)。

4.(选作)选文条分缕析,论证非常严密,请你说一说上面选文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畔”同叛,背叛。

2.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3.人和 忠之属也

文言文阅读《范广》附答案译文 第14篇

A.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范广,辽东人。正统中嗣世职,为宁元卫指挥佥事,进指挥使。十四年,积功迁辽东都指挥佥事。

广精骑射,骁勇绝伦。英宗北狩,廷议举将材,尚书于谦荐广。擢都督佥事,充左副总兵,为石亨副。也先犯京师,广跃马陷阵,部下从之,勇气百倍。寇退,又追败之紫荆关。录功,命实授。俄进都督同知,出守怀来。寻召还。

景泰元年二月,亨出巡边。时都督卫颖统大营,命广协理。三月,寇犯宣府。敕兵部会诸营将遴选将材,佥举广。命充总兵官偕都御史罗通督兵巡哨,驻居庸关外。数月还京,副石亨提督团营军马。

亨所为不法,其部曲多贪纵,广数以为言。亨衔之,谮罢广,止领毅勇一营。广又与都督张軏不相能。及英宗复辟,亨、軏恃“夺门”功,诬广党附于谦,谋立外籓,遂下狱论死。子升戍广西,籍其家,以妻孥第宅赐降丁。明年春,軏早朝还,途中为拱揖状。左右怪问之,曰:“范广过也。”遂得疾不能睡,痛楚月余而死。成化初,廷臣讼广冤。命子升乃袭世职。

广性刚果。每临阵,身先士卒,未尝败衄。一时诸将尽出其下,最为于谦所信任,以故为侪辈所忌。

(选自《明史》)

14.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都督佥事 擢:提拔

B.寻召还 寻:不久

C.亨衔之,谮罢广 衔:怨恨

D.广数以为言 数:数落

15.下列各项,全都表现范广“性刚果”的一项是

①广跃马陷阵,部下从之,勇气百倍 ②俄进都督同知,出守怀来

③每临阵,身先士卒,未尝败衄 ④英宗北狩,廷议举将材,尚书于谦荐广

⑤其部曲多贪纵,广数以为言

A.①②⑤ B. ①③⑤

C.②③④ D. ②③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宗被俘后,廷臣商议推举将才时,尚书于谦推荐范广。

B.石亨所为违法,其部属大多贪财骄纵,范广多次劝说石亨。石亨怀恨心中,制造谗言使

朝廷罢免了范广。

C.景泰年间,皇上诏令兵部会合军中诸营将领遴选将才,大家一致推举范广。

D.由于范广与都督张軏不合,被诬陷党附于谦,谋立外藩,在景泰年间被处死。

参考答案:

14. D (多次,屡次)

15. B (②做官镇守情况;④范广被举荐情况)

16. D (不是景泰年间,应是英宗复辟后的事情)

【参考译文】

范广,辽东人。正统年间,他承袭世袭职位,为宁远卫指挥佥事,后晋升为指挥使。十四年(1449),他积功升至辽东都指挥佥使。

范广精于骑射,骁勇绝伦。英宗被俘后,廷臣商议推举将才时,尚书于谦推荐范广。范广因此被提拔为都督佥使,充任左副总兵,为石亨的副将。也先进犯京城,范广跃马上前,冲锋陷阵,部下紧随着他,勇气百倍。敌寇后退,范广又追至紫荆关,将敌击败。朝廷给他记功,并实授官职。范广随即晋升为都督同知,出守怀来。随后又应诏回京。

景泰元年(1450)二月,石亨出巡边境。当时都督卫颖统领大营,范广奉命协理。三月,敌寇进犯宣府。皇上诏令兵部会合军中诸营将领遴选将才,他们一致推举范广。于是范广奉命充任总兵官偕同都御史罗通督兵巡哨,驻扎于居庸关外。数月之后,他返回京城,协助石亨提督团营兵马。

石亨所为不法,其部属大多贪财骄纵,范广多次劝说石亨。石亨怀恨心中,制造谗言使朝廷罢免了范广,使他只能统领毅勇一营。范广又与都督张軏不和。英宗复辟后,石亨、张軏依仗“夺门”之功,诬陷范广党附于谦,谋立外藩,于是将范广下狱,处以死刑。将他的儿子范升贬戍广西,抄没了他的家,把他的妻儿、府宅赐给降人。第二年春,张軏早朝之后回家,在途中拱手作揖。左右奇怪地问他,他回答说:“范广刚才经过这里。”于是便生病不能入睡,痛苦了一个多月后去世。成化初年(1465),廷臣为范广辩冤。朝廷才命其子范升继承世袭职位。

爱莲说文言文附答案

爱莲说文言文附答案(精选14篇)爱莲说文言文附答案 第1篇文言文爱莲说题目附答案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