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二首杜甫其二
绝句二首杜甫其二(精选6篇)
绝句二首杜甫其二 第1篇
【年代】:唐
【作者】: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内容】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赏析】: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多么绮靡,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周溶泉徐应佩)
绝句二首杜甫其二 第2篇
作品简介
《绝句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作品原文
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字词注释
花欲燃:花红似火。
白话译文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作品鉴赏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作者简介
读杜甫《绝句(其三)》 第3篇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作于代宗广德二年 (公元764年) , 这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 而且诗人的好友严武又重镇四川, 避难梓州的杜甫于是返回了成都草堂。在浣花溪畔的草堂里, 面对这一派生机盎然的初春景象, 作为爱国主义诗人的杜甫不由得心旷神怡, 兴之所至, 挥毫写下了本诗。
上联写的是动景, 勾勒出春回大地所带来的新气象。这应是初春的一个晴日, 惠风和畅, 轻舞的杨柳绽开了朵朵新绿, 成双成对的黄鹂欢快地跳跃其间, 不时发出声声清脆悦耳的鸣叫;晴空万里, 只只鹭鸶排着一行整齐的队形飞向无际的苍穹, 洁白的羽毛点缀着湛蓝的天空, 越来越远。这两句言简意赅, 色彩鲜明亮丽, 清新淡雅的气息溢于言表, 极富艺术感染力。十四个字中就有“黄”、“翠”、“白”、“青”四种颜色, 而且用翠映黄, 相映成辉;用青衬白, 赏心悦目。《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 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 青’上方见得白’, 此说有理”。诗人简直就是丹青高手, 把颜色调配的如此和谐统一。而且这两句写的又是近观之景, 声形并茂。一个“鸣”字借声音绘出了黄鹂的千姿百态, 一个“上”则借动作写足了白鹭自由翱翔, 越飞越高, 越来越远的情韵。诗人还化俗为雅, “个”、“行”本平常之极, 但用在这里却直观形象, 意味无穷, 可见“诗圣”之名绝非浪得虚名。
下联写的是近景, 描绘放目远眺所见的秀美景象。杜甫草堂面山临水, 其西有岷山, 即诗中所提的西岭, 山高雪厚, 终年不化, 故云“千秋雪”。草堂东有合江亭, 由蜀入吴, 常常在此登船, 所以诗人在此看到了即将远航万里, 直达东吴的“万里船”。上句的“窗含”, 点明了诗人是透过草堂的窗户, 极目远眺, 看到了西山雪岭上终年不化的白雪, 此时这一切都凝固成了一幅以窗为框的岷山雪景图。下句写的是诗人放眼门外, 停泊着许多船只, 展现了想象中的扬帆万里之景。同时“千秋”对“万里”, 一极言时间之深远, 一极言空间之广袤, 正可谓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反映出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另外, “万里船”还隐含对比, 有诗人对昔日战乱之时交通阻隔, 而现在是畅通万里的深深感慨, 也隐曲地表明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这就不同于早期的“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更近似于“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纵观全诗, 对仗工整, 动静相生, 远近相成, 其最大的特点就体现在浓情与淡景的和谐交融之中。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 而景生情, 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 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 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 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
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赏析 第4篇
绝句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绝句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1绝句二首·其二原文: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烧。
过:过去。
何:什么。
译文
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绝句二首·其二赏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绮靡,十分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绝句二首·其二简析
《绝句·江碧鸟逾白》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绝句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2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翻译
碧绿的江水把鸟儿的羽毛映衬得更加洁白,山色青翠欲滴,红艳的野花似乎将要燃烧起来。
今年春天眼看着又要过去了,我返回故乡的日期到底是何年何月呢?
注释
逾:就是愈,更加的意思。
欲燃:将要烧起来,这里是形容鲜红的颜色。
欲:好像。
何日:什么时候。
归年:回去的时候。
鉴赏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创作背景
这是《绝句二首》中的第二首,是诗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公元764年(广德二年)暮春,当时杜甫在成都的草堂。
鉴赏二
这是杜甫客居四川时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的春光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沉重的乡思。
前两句写景,第一小句写江水和水鸟,江水碧绿,衬托出乌的羽毛更白,一个“逾”字,借衬托而显露其颜色。第二小句写山和花,一个“欲”字,由拟人更突出其姿态把“江”、“鸟”、“山”、“花”四种实物涂上一层碧绿、青翠、莹白、绯红的油彩。景色清新,沁人心脾,充满动感。
后两句笔意一转,抒发感情,第三小句写春景物虽好,但已匆匆飞逝,触景生情。并着力地勾出了第四句“何日是归年”。春归人未归,沉沉的伤感,缕缕的分愁,一笔涌出,发自心灵深处。言已尽而意无穷,使人置念不已。
本诗的艺术成就,首先是情景交融。其中第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以景寓情,情深意长。其次是以叙景寄乡思。在春光融融的一片暖色中,本可因物而喜,却透露出诗人的怀乡愁思。言婉意深,独具风致。
绝句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
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
注释
逾:更加、更多。
欲:好像。
然:燃烧。
过:过去。
何:什么。
赏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杜甫绝句二首 第6篇
《绝句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绝句二首杜甫其二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