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并让孩子体会到你的爱
爱孩子,并让孩子体会到你的爱(精选7篇)
爱孩子,并让孩子体会到你的爱 第1篇
爱孩子,并让孩子体会到你的爱—— 听陈大伟讲座心得
陶行之先生告诉我们:“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发现:师生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可见,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由于这种爱的基础是平等的,因此,可以实现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的效果。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给老师的“你爱你的学生吗?”,另一个是给学生的“你觉得你的老师爱你吗?”老师给出的答案几乎都是肯定的“爱”,但是令人出乎预料的是学生的答案大多是“不知道”,或者“说不准”,甚至“不爱”。为什么老师的一片爱心换回的却是学生的否认呢?是老师说了慌还是学生说了谎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看似不可能的结果呢?
谈及老师,人们大多会这样评价,“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甘当人梯”等等。这是几千年来,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换来的,教师高尚的形象也早已深深烙刻在人们的心中。那么当代学生的不理解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体会到教师的爱。
记得有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教师曾经说过,“一个老师是不是真的爱他(她)的学生,学生第一眼就已经看出来了,所以与其装作爱着他们,不如真正的去爱他们”。
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在其专业领域可能暂时领先于学生,可以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然而教师并非事事优秀,并非有如圣人般完美,所以每位教师不用刻意在学生面前摆架子,仿佛高高在上,须知这么做只会拉大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难以亲近,或许正是教师的一时冷漠让一个具有天分的学生对专业失去了兴趣。既然教师就是常人,有诸多不足,不如开始就让学生知道自己也会犯错,也会被问倒,也会有所不知,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可以和学生一起研究某些项目,甚至请教学生,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学生所缺,这样才能与学生交心,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教学相长。
把后进生和优等生放在平等的位置。没有人敢说后进生今后不能成为有用之才,事业上一定不如优等生,人生不如优等生灿烂。一样是教师的学生,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渴望教师青睐的目光,赞美的语言。因为成绩的落后,他们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他们在课堂上提不起精神,害怕被教师喊起。如果教师放任自流,他们只会与群体越来越远,自暴自弃,甚至在集体内部造成不良影响。既然同样坐在教师的课堂里,后进生就有权利享受和优等生一样的待遇:认可、赞扬、欣赏。优秀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跌倒的地方勇敢的站起来,挺直腰板。课堂上,群体中,教师应该创造条件,提供机会给后进生展示自我,鼓励他们有勇气站起来。努力发现后进生的优点、长处,哪怕只是些许都应该认真的、真诚的给予表扬,让他们找回自信,可以和其他学生一道正常学习,主动学习,逐步培养学习兴趣,慢慢爱上学习,步入轨道。
平等的对待是教师爱学生的表现,而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平等是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的基础。仅仅在课堂上表现出色的教师算不上真正优秀。爱学生吗?还是只能在知识上加以指点,为他们排忧解难?学生愿意对你敞开心扉吗? 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学生生涯的这段时期都会遇到很多困惑,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过来人为他们解开许多迎面而来的问题。所以真正爱学生的教师,不论在课上还是在课后均会把关心和爱心送到学生身边。
当一个学生向教师谈及自己生活中,心理上的困惑时,他(她)需要很大的勇气,同时表明他(她)对这个教师的信任和依赖。学生渴望能够从教师处找到满意的答案,即使教师一时无法解决这个“难题”,学生希望教师至少重视,能够认真对待。很多教师会持有一种想法,自己对学生的义务只在课上,课后走出教室,学生的事情与自己不相干。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说自己没有感觉到教师真正的爱,很可能原因不在课上这45分钟,而是在45分钟之外。
学生时代是心理波动巨大的时期,也是心理脆弱期,而教师很容易在课上发现学生行为举止与往日不同。曾经有个很喜欢上我课的学生,突然在一次课上无心听课,两节课从头至尾都趴在桌上,没有做一点笔记。课上发现这个现象之后,我在课间询问她原因,回答只是最近身体不舒服,而眉眼之间仿佛有事隐瞒,显然她有心事,想告诉我却很犹豫。照顾到她的自尊心,我悄悄问了和她关系不错的同学,给我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她最近与父母关系不好,父母常常说她不是,她和父母大吵了一架”,“她前些天问我安眠药多少钱”。学生是很单纯的,他们渴望每个人都爱着他们,宠着他们,而正如之前所说没有哪个人十全十美,他们犯了错,家长肯定会说几句,有时言辞难免激烈一些,但是出发点绝对是好的,学生一时钻了牛角尖,容易误解,甚至想不开了。了解到事情可能的严重性,我当即私下找了那个学生,倾听她诉说父母的误解,当她把一切事情说出来之后,我问她是不是真的恨父母,父母是不是真的不再爱她,她低头不语,显然她很犹豫。我问她在恼火时候讲话会不会讲究词句,有没有体会听者的感觉?她抬起头看着我,我告诉她即便是父母也会不挑词句,脱口而出一些可能伤害孩子的话,尤其是大为恼火的时候。很可能平息之后他们会为自己所说的话后悔,但碍着面子不好向孩子道歉,所以不用把人气头上过激的语言放在心头,甚至记恨讲话的人。那次讲了很多,后来那个学生说,当我单独找她谈话,认真听完她倾诉之后,她已经轻松了很多,当和我谈完之后根本没有轻生的念头了。
学生很年轻,他们激情洋溢,但也容易冲动过头,不顾后果。强力管制学生容易起到反效,不如融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感受的同时,也让他们知道教师的想法和看法,在不经意间指点他们不足之处,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爱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的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也绝非不可能,正如前面所说学生很清楚教师是不是真心爱他们,关心他们,所以教师付出了真心总会得到学生的认可,正如唐朝诗人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春风化雨般的,学生总会体会得到。
爱孩子,并让孩子体会到你的爱 第2篇
小孩子最不容易感到的爱,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和照料,比如你花大价钱为孩子择校,比如你衣食住行方面的精心,因为那是自他们出生后就有的,那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人们对任何习惯的东西都会看做当然性的而不加注意,所以他们“习惯了”、“不觉得”你们是在爱他,“养儿方知父母恩”那是后话。
小孩子最容易感受到不爱的是如下方面: 他想要你陪的时候你不在,经常不在; 他想要和你玩的时候,你不愿,或者他以为你不愿; 他想要的你不给; 他想做的你不许; 他觉得他的事情也是你说了算; 他想说的你不爱听,听了后批评他,谈后他觉得你不是一个好的谈话对象; 他太少得到你的真心称赞,要么是称赞太少,要么是你的称赞都暗含目的(比如鼓励他、要求他更好、改善你和他的关系等)他害怕你,你太严肃,或者太爱发脾气,或者对他的期望太高太强; 他感到你担心他,太多的担心,每一个担心都在关心之外搭配着不相信; 他犯错的时候,被你责怪,而不是被你体谅、被你帮助; 他失败的时候,被你贬低、问责或者被你催着做出保证,而不是被接纳和鼓励; 你希望他变成你喜欢的样子,而不接纳和喜欢他本来的样子,比如性格,做事风格,喜好等; 他从你这里经常吸收到压力,很大的压力,有时候甚至能从你这里吸收到羞耻; …… 如果这些是真的,那么孩子就无法相信你爱他,就会觉得你不爱他,如果他这么认为的话,无论你多么爱他,你的爱都没有发挥作用。太阳是颗恒星,他的灼热和明亮是恒定的,可是阴天的时候我们就感不到阳光,下雨的时候我们就冷,而有些植物也会因为见不到阳光而死亡,有些动物因为见不到阳光而生病。爱就像阳光,无论你心里的爱多么强多么大,如果孩子感觉不到,他就会觉得冷,就会处在阴暗中,就会不太健康,就会出状况。
我们看到无数的家庭和个人,无论是成年人的自杀、抑郁、恋爱困难、夫妻关系、性冷淡、人际交往障碍……,还是亲子领域的亲子关系不好、孩子过分叛逆、学业困难、适应困难、网络依赖、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其根源都是在“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古代父母对孩子“七不责” 精髓
1、对众不责: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2、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3、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
4、饮食不责:正吃 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5、欢庆不责: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6、悲忧不责: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7、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如何保护孩子的负性情绪
进电梯的时候,看到一家三口。可爱的小女孩,两三岁的样子。我走进去站在里面,小女孩迅速移动到妈妈身后。我对小姑娘说:“你好,你几岁了?”她把脸紧紧地贴在妈妈的腿上,一声不响。妈妈低头对女儿说:“别不好意思,告诉阿姨你几岁了。”女儿躲藏得更深了。妈妈有点歉意地对我说:“她就是这么不大方,有点胆小。”旁边的爸爸也说:“快出来跟阿姨讲话呀!”直到他们离开,小女孩都没有开口。
10年前,我的德国老师西蒙教授在教学现场演示心理治疗。一位家长焦虑地向他求助:“我们7岁的女儿怕黑,不肯自己呆在房间里,怎么办?”老师的回答完全颠覆了我的理念:
“你的女儿很敏感,她很懂得保护自己。”然后,他翘起大拇指,对女孩子说:“你很棒!”本来缩在沙发上、紧张不安的小女孩子,脸色立即明朗起来,治疗结束时,居然兴高采烈的。我猜想是因为终于有人帮助她的父母更好地理解她了。
西蒙所演示的,正是“保护我们的负性情绪”。而电梯中的父母,以及我们通常所做的,则完全相反。我们常常批评、压制、否定、责备甚至呵斥那些表现出负性情绪的孩子。
其实,母亲在孩子刚刚降生的最初1年里,都做得非常好。当孩子哭闹时,母亲不是制止孩子哭,而是检查孩子是否饿了、冷了、尿了、受伤了。所有疑点都排除后,如果孩子还是不停地哭,母亲就会送孩子上医院—负性情绪提示我们,人正处在不良状态中,或者很不适应当时的环境。
我们要解决的,不是克制情绪或者压制情绪,而是去掉环境中不利的因素,或者积极主动地调整我们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环境。遗憾的是,当孩子长大后,我们却常常简单、“粗暴”地遏制这些具有保护意义的负性情绪。
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负性情绪,它会保护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远离危险。电梯中的母亲,发现孩子的躲避行为后,可以立即把孩子抱起来,给她直接的安全感,告诉孩子:“我知道,你不认识这个阿姨,所以有些害怕。”然后,把孩子的情况和对方交流。当孩子观察到母亲可以轻松愉快地和这个“陌生人”交流时,她就会慢慢放松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情境安全感评估”后,孩子也许就敢尝试接近陌生人了。
学会用心理学安慰朋友
当朋友伤心难过时,很多人要么好言相劝“别哭了,坚强点儿”。要么帮助分析问题,告诉他“你应该怎么做”,还有人会批评对方:“我早就给你说过……” 其实,安慰人也要讲心理技巧,要根据对方的心理活动,给予最贴心的抚慰。
要倾听对方的苦恼
由于生活体验、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等不同,形成了每个人对于苦恼的不同理解。因此,当试图去安慰一个人时,首先要理解他的苦恼。
安慰人,听比说重要。一颗沮丧的心需要的是温柔聆听的耳朵,而非逻辑敏锐、条理分明的脑袋。聆听是用我们的耳朵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不要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要急于做判断,要给对方空间,让
他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聆听时,要感同身受,对方会察觉到我们内心的波动。如果我们对他的遭遇能够“悲伤着他的悲伤,幸福着他的幸福”,对被安慰者而言,这就是给予他的最好的帮助。
要接纳对方的世界
安慰人最大的障碍,常常在于安慰者无法理解、体会、认同当事人所认为的苦恼。人们容易将苦恼的定义局限在自我所能理解的范围中,一旦超过了这个范围,就是“苦”得没有道理了。由于对他人所讲的“苦”不以为然,因此,安慰者容易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抗拒,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安慰者需要放弃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承认自己的偏见,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他所面临的问题。
心理专家说的“放下自己的世界,去接受别人的世界”,就是这个道理。最好的安慰者,是暂时放下自己,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用他的眼光去看他的遭遇,而不妄加评断。
要探索对方走过的路
安慰者常常会感,到自己有义务为对方提出解决办法。殊不知,每个被苦恼折磨的人,在寻求安慰之前,几乎都有过一连串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探寻经历。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探索对方走过的路,了解其抗争的经历,让他被听、被懂、被认可,并告诉他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这就是一种安慰。
心理专家提醒安慰者一个重要的观念:“安慰并不等同于治疗。治疗是要使人改变,借改变来断绝苦恼;而安慰则是肯定其苦,不试图做出断其苦恼的尝试。”实际上,在安慰人的过程中,所提供的任何解决方法都很可能会失灵或不适用,令对方再失望一次,故而不加干预、不给见解,倾听、了解并认同其苦恼,是安慰的最高原则。
爱孩子,并让孩子体会到你的爱 第3篇
我是一名执教十多年的教师。在我的心目中, 教师是爱的使者, 没有爱的教育, 就像枯萎的花, 没有生机, 没有活力, 不能结出硕大的果实。如果有人问我:“你爱自己的职业吗?”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是的, 我非常爱。”因为我爱我的学生们, 他们就像我的孩子。我要用爱心之水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让他们健康成长。
你的心理没有阳光, 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每一个教师, 都应该有爱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实践着。对聪明的孩子, 我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品格和意志;对生病的孩子, 我少不了关心;对家庭贫穷的孩子, 我更少不了我的爱心记得我班有个女学生李缘, 父母离异, 而且父母都不要她, 她只好与婆婆一起生活。由于家庭贫困, 她总是穿一些不合身的旧衣服, 可能这些衣服是一些好心给她的;她从来不像其他孩子一样有零食吃, 往往饭都吃不饱。她很瘦、个子也比同龄人矮了许多, 就像非洲难民。由于家庭原因, 她非常自卑、内向。她不爱和别人说话, 也不和其他学生玩。我也很少见她笑。跟她说话, 她永远都是点头、摇头。叫她起来回答问题, 她从不开口。一年来在她身上倾注了我的爱和我的教育, 我时时都在关注、关心她。我会有时给她一些零用钱, 让她吃饱。在她生日的时候, 我会叫其他的同学偷偷的送一些礼物给她。为了培养她的自信, 我鼓励她大胆说话, 和其他同学交往。开始她的转变不大, 我想批评她, 骂她, 不管她。但理智告诉我, 我如果只是批评她, 她会更不知所措。所以对这样的孩子, 我具备了五心:爱心、耐心、关心、信心、细心。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她终于有了变化, 她开始说话了, 面对她每次小小的进步我都及时给予鼓励。我的表扬使她对自己更有信心了, 她开始融入到班集体了, 开始与其他同学一起玩了, 现在的李缘上课时还常常举手发言了!而且有一次我上课声音有点沙哑, 讲课有点吃力, 下课我正准备离开教室的时候, 她把她从家里带来的的一瓶泡的野菊花水给我, 害羞的笑着说道:“老师, 你的声音不好, 喝菊花水吧, 我的婆婆说喝了清热去火”。我当时简直都不敢相信, 因为以前的她从不主动和别人说话, 也不知道关心别人。是什么力量使她转变的呢?那是爱的力量, 教育的力量!
只要我们真心付出爱, 爱就会不知不觉来到我们的身边。我曾经教了一个平行班。那个班的学生成绩比较差, 有的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很差, 给他们上课简直令人头痛。我并不因为他们班的成绩比我教的另外的班差就讨厌他们。我会在课堂上花几分钟给他们讲一个小故事, 让他们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使他们学会如何去爱。我还自己花钱买了一些课外书, 放在教室给他们看。特别是《爱的教育》这本书不但让我也让许多学生感动。我会在课外和他们一起打乒乓, 和他们一起玩耍。尽管他们的学习不怎样, 有的学生却很讨人喜欢。我教英语, 要经常听写单词。有时下课了我不想麻烦课代表, 就自己抱作业本, 我想反正也要到办公室, 自己顺便就抱过去了。可是班上有一个男生, 他的成绩差, 也不怎么努力学习, 是一般老师眼中的“差生”, 我开始根本就没注意他多少。但他每次看见我抱作业的时候都会跑到我的身边来, 小声的说:“老师, 我帮你抱作业本。”然后抱着本子很快就走了, 本来上了几节课已很累的我, 看到这样的懂得关心老师的学生, 我的累马上就没了, 心情也好了。也许是我的爱让“差生”也有了生活的动力, 从而使我赢得了他们的爱。陶行知先生还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 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教育不是只为了分数, 也是为了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和有爱心的孩子。
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了公益广告片《橘子》, 画面是这样的:
一个西北农村女孩告别乡亲去城里读书, 临走前, 父亲送她一个橘子, 握着饱含亲情的橘子, 女孩对父亲的背影依依不舍。这时画面打出字幕:“一个橘子有多重?”几年后, 女孩报考美院, 在考场门口遇到了一位卖橘子的老人, 在她走进考场前, 一场大雨从天而降, 女孩赶去用一把伞为老人和两筐橘子挡住风雨, 而自己却在那场决定前途的考试中迟到了。这时画面出现了“两筐橘子有多要紧?”的字幕。多年后, 女孩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她带领孩子们到野外写生, 学生将一幅稚嫩的画递到她的面前, 画的是一棵结满果实的橘子树, 女教师欣慰地笑了。广告片最后的字幕是:“教育不仅仅为了知识, 爱才是果实。”是的, 爱是教育的果实。正如朱永新所说:“教育没有情感, 没有爱, 就如池塘没有水, 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情感就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
在我的教学工作中, 我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 真正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和孩子一起运动、游戏、学习, 带领他们走出学校, 走向自然, 走向社会。我成了孩子最要好的朋友。我用真诚换取孩子们的信任, 用爱心呵护他们的成长。有一份耕耘, 就有一份收获。在我的努力下, 孩子们懂事了, 懂得了怎样做, 懂得了如何去爱。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而教师就是护花的园丁, 我们一定要用我们的爱心之水浇灌他们, 让他们健康成长, 结出丰硕的果实。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 教师的工作是快乐的。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就是我们的快乐, 孩子们的成功就是我们教师的成功, 当我们看到桃李满天下时, 那是何等的幸福。
有一幅长联是这样写教师的: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 三尺讲台四季晴雨, 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 教必有方, 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 八索文思七纬地理, 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 诲人不倦, 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处处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第4篇
拿出一点时间。保持有意义的接触一个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留出15分钟的时间给孩子。在这个时间里你不是父母,也完全抛开你的工作,孩子就是你的老板。坐在地板上和刚刚学步的孩子玩玩具;帮助你12岁的孩子做一个手工作业;带着你的初中生去买几张音乐唱片。
这时你一定要记住孩子是这个时间的主宰。你要按照他的指导去做,少提建议和约束。这些时间里,孩子能在你而前尽情表现自我,他们才有一种被爱和被接受的感觉。
如果你实在没有15分钟,少一点也不要紧,关键是你要在短暂的时间里充满爱意地看、听、积极地参与、满足孩子的兴趣。
变化一下语言。你对孩子的语言有着神奇的力量,不同的词、不同的顺序、不同的语气都能表达不同意思,在孩子心里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孩子放学回来,又生气又伤心地说“今天老师冲着我发火了。”你不要马上生硬地说“她肯定有她的理由。”你可以说“你一定感到很尴尬吧!”这样的话表示了你的理解和爱。孩子觉得你是站在他的一边的。当然,这样说并不代表你要纵容他的任何行为,稍后你还是要切人正题,其实在你表示了理解之后,孩子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
又比如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到门前就喊“我们的球队赢了!”这时你不要只答应一声知道了就行了,或者说快把外套挂上。你应该用具体的问题表示你的兴趣和关心,“比分是多少?”“你们怎么踢得这么好?”这样的对话,才会让孩子感觉到你想知道更多,你对他的事感兴趣。对孩子来讲,兴趣是最能证明你的爱的。
耐心表露情感。对孩子各种情感的表露要有耐心,父母是孩子情感智力的主要指导者,要抓住每一次孩子不安的机会,告诉他们这种感情的来源,怎样抚慰自己,解决冲突。
在限制孩子行为的同时,也要证实他情感的表露。比如,你刚刚学走路的孩子非要爬到厨房的桌子上,当你阻止他时,他大发脾气,就要打滚。这时你不要抛下他不管,而是要告诉他“因为我不让你爬桌子,你就气得发疯是不是。”让孩子知道每一种情感的来源,并帮助他接受他,慢慢地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孩子在生气、害怕、失望、悲伤和喜悦最需要父母的帮助,再没有比这个时候更能建立你们的亲密关系的了。
培养孩子控制情感的能力和培养他的智力一样重要,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儿童“情商”的开发,情商高的孩子会有很好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与人相处的能力,在今后的社会中会更有发展。
爱和约束并行。你有没有意识到爱和约束可以在同时表达?对孩子一些错误行为的限制,会在短时间内让孩子不高兴,但过一段时间。你合理的约束会让孩子知道你在意他,你有兴趣和能力来关心他。
你可以继续说不,不过可以加上一些爱的信息。比如你可以说:“我不允许你骑车去超市购物,那很不安全,你知道我多么爱你,不想让你有一点危险。”
会有一段时间,你可能感到你总是对孩子唠叨、责备。其实,这种建立在爱的基石上的行为是很容易被孩子理解的,尽管有时他们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他们在内心会因为你的唠叨、责备感到有强烈的依靠、他们知道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总有你在那里等候。这一点对孩子今后对爱的表达和接受也重要。
你的温暖、值得依赖的反应,会给孩子安全感,使他们更敢于探索,更敢于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他们会更自立,建立更好的生活圈。
爱孩子,并让孩子体会到你的爱 第5篇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留言:
也许你的孩子还不识字,你可以画一幅画。孩子们往往会因为这出乎意料的留言感到惊喜。你可以把纸条放在他们的口袋里、餐盘下、书包里等。
贴便利贴:
便利贴在所有年龄段的孩子中都很流行。在家中准备许多便利贴,你可以把你想说的都写在便利贴上。当他们看到便利贴,便会记住你爱他们。
写日记:
买一个特殊的笔记本,可以由你的孩子挑选。每天花两三分钟时间记录下你的孩子们每天干的有趣的事,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读到自己小时候的生活,会倍感珍惜。如果每天固定时间记录,会更容易被记住。
“纹身”:
可以用笔在孩子手臂上画一个特殊的图案,告诉他这是一个特殊的纹身。代表着你的爱。如果你的小孩很害羞,你可以告诉他这个纹身是你们之间的秘密,代表着你爱他,并且鼓励孩子也在你手臂上画纹身。
装满“吻”的盒子:
准备一个漂亮的空盒子,告诉孩子里面装满了你的“吻”。当他们想念你的时候,可以打开盒子,取出一个吻。
特殊暗号:
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特别的暗号,代表“我爱你”。小孩子们都喜欢独特的暗号,无论你什么时候发出暗号,它都会回应。
特别的书:
指定一本孩子最喜欢的绘本作为你们之间特别的书。在睡觉前,无论你读没读其它的书,都再读一下这本特别的书。
特别的称呼:
给孩子取一个特别的昵称,比如小孩喜欢看《蜘蛛侠》可以叫他“蜘蛛侠”。这是只有你们两个知道的秘密,对孩子来说是特别的。
特别的歌:
你的爱为什么被孩子关在门外 第6篇
下面是一对母子的对话——
儿子:“天天把我的球抢走了。”然后他坐在房间里生闷气,砸枕头。
妈妈:“你很生气吧!”
儿子:“气死我了!”
妈妈:“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好的。”
儿子:“他太讨厌了!”
妈妈:“嗯。”
儿子:“妈妈你说怎么办?”
妈妈:“儿子,你想怎么办呢?”
大家看看这段对话,是不是特别像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相处的态度?咨询态度是指咨询师要永远在来访者的斜后方,陪伴着来访者,而不是在前面拽着来访者。在这个陪伴的过程中,小孩的情绪由高涨到缓和,再到平静下来,最后就可以讨论问题了。这时候妈妈给予了孩子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作为家长,千万不要着急,把自己认为好的人生经验特别积极地给予孩子,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不然,在你主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就会让孩子丧失自我发展的空间,他们的能力有时候就被限制住了。
2.孩子在学校遇到了困扰,家长如何与孩子对话?
有一个高中生,自己很爱学习,成绩也很好,但是他有一个特点,他总想在课堂上把自己会的知识都说出来,这样能够给他带来自恋的满足。但是,他的这些行为引起了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的嫉妒,这些同学下课还会找机会攻击他,所以他就很气愤,跟同学发生了冲突。
他回家把在学校的遭遇跟父亲说了之后,父亲批评了他一顿,告诉他要低调,用心维护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结果,他心里更难受了,还因此跟父亲越来越疏远了。
后来,他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困惑。
咨询师:“你觉得很委屈、很不公平,这种情绪很正常,因为学习好却受到打击,回到家里还得不到父亲的理解。其实,作为学生,认真努力地学习是应该值得肯定的好习惯,而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把自己的挫败和不满发泄到你身上,这种做法的确是有问题的。”
通过双方的互动、理解和铺垫,他的情绪渐渐平静了,并且接受了咨询师的建议——低调地表达自己的学习见解,从而避免他人的攻击。
其实这样的建议,此前他的父亲已经告诉过他,但是由于他父亲的方式太直接他才不肯接受。所以说,学会与孩子平等对话、情绪互动,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重视 第7篇
4岁的小福喜欢画猴子,每天都画一幅送给我。我不遗余力地鼓励他,说:“这幅画的线条非常优美,颜色搭配得很好看,每一只猴子都各有姿态,妈妈就像是到了动物园一样!”小福听了乐滋滋的,兴致高涨。连续两个月,我都会收到不同的猴子图,以为下一个达·芬奇要诞生了。
然而好景不长,一天,哥哥豆豆跟小福说:“这不是猴子,是减肥了的熊!”小福突然就不画了。或许是新鲜感和热情减退,或许是哥哥的话让他觉得自己画得不好,我用尽了办法鼓励也没用。
8岁的豆豆练架子鼓也是如此,尽管我是他最好的听众,每次都恰如其分地送上掌声,他也回报我一次比一次更完美的演奏。但他的兴趣还是在一点点减退。终于有一天,他跟我摊牌:“妈妈,我不想练鼓了,天天对着这么一堆东西,烦死了!”
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做梦都在回味那些每天收到小福萌萌的猴子图,欣赏豆豆敲打架子鼓帅帅的日子。但是,我又不能逼迫孩子,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小福3个月都不摸画笔,每天跟豆豆讨价还价般练习架子鼓的时间。
周末的一天,我看到兄弟俩又在玩一款叫作“松果王国”的游戏。他们每个周末有两小时的电子时间,这款游戏,哥俩已经玩了一年多。我忍不住说:“不就是搬松果、建房子吗?也没啥好玩的啊!”没想到豆豆很认同地说:“对呀,我也觉得游戏很无聊,但喜欢每次升级之后的感觉。”他告诉我,每次升级,游戏里都会撒花庆祝,画面炫酷,音乐也振奋人心。他玩一个小时,就是为了升级时的那两分钟,感觉自己太帅了!
豆豆的话让我心头一动:游戏中的撒花庆祝,其实不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要的仪式吗? 我也可以把它用在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中啊!
生日前夕,我悄悄地对小福说:“妈妈好希望小福送一幅画作为我的生日礼物哦!”小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很快,一幅有山有水、有草地有房子的画就送到了我面前。这次,我不仅真诚地表达了赞赏和感谢,还对他说:“看到这幅画,我就像来到了一个山坡上,有水从山脚下流过,微风轻轻地吹过我的脸庞。我觉得美妙极了,妈妈要把这幅画裱起来,挂在我的床头!”接着,我郑重其事地找来黑色卡纸,把画贴在卡纸的最中央,看上去既简单又大方。我把小福的画小心地贴在墙壁上,退后两步,静静地欣赏。整个过程中,小福一直站在我的身边,他的脸上满是喜悦与自豪。
第二天,他又画了一幅画给我,我马上把它裱好贴在墙上。第三天、第四天……他都会出其不意地送来一幅最新的画作。我给他开辟了一面作品墙,专门用来贴他的画。就这样,他画画的兴趣又回来了!
有了搞定小福的经验,我知道怎么对待豆豆了。我在他的房间里布置了一个观众席,并在门上贴上标志,上面写着“豆豆演奏会第一场”。每个月,我们家都会举办一场小型的家庭演奏会,豆豆负责演奏,我客串主持人,老公和小福是观众兼粉丝团。
豆豆虽然以前也喜欢敲鼓给家里人听,有时还强烈要求练习时要有一个人旁听,但是,为他专门举办演奏会,让他觉得非常的自豪和享受。他为了演奏会,更加努力地练鼓。比起其他物质的承诺与奖励,演奏会让他发自内心地想去做得更好。
这就是一种仪式,让人觉得自己被重视,让某件事变得与众不同,让某样东西显得有价值。
我从仪式中获得了很多灵感。后来,豆豆烦恼自己写不好作文时,我把他的日记配上插图装订成书;我和老公给小福办了一个小型画展,邀请他的好朋友来参加。虽然都是不完美甚至有些拙劣的作品,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了更多的信心与热情。小哥俩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我觉得好幸福,谢谢你!”我知道,那一刻,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来自爸爸妈妈的支持与爱。
爱孩子,并让孩子体会到你的爱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