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减轻焦虑的方法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减轻焦虑的方法(精选6篇)

减轻焦虑的方法 第1篇

一、考试焦虑的定义与表现

1. 考试焦虑的定义。

到目前为止, 考试焦虑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不同的答案。Mandler认为考试焦虑就是一种单一的、潜在的或隐蔽的情绪状态。Spielberger指出考试焦虑是一个人处于某种特定环境下, 应对突发的担忧、精神错乱、紧张以及心理唤醒时的一种情绪倾向。另外, 还有学者从行为方面解释考试焦虑:我们在接受测验或置身于相似的情境中时会对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或失败给予过度关注, 伴随这一过程而出现的一系列现象的、生理的以及行为的反应就叫做考试焦虑。[1]总之, 考试焦虑被看做是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一种负面情绪。

2. 考试焦虑的表现。

学生的考试焦虑表现可以分为心理表现和生理表现两种。从心理角度来讲, 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的学生记忆力普遍下降, 并且注意力不集中, 在考试过程中, 这类学生不能集中精力答题, 反而将注意力放在考试时间、监考老师、其他同学的答题速度甚至考试成绩上。此时, 他们不是大脑一片空白就是被害怕的情绪所包围, 往往盯着试题看好几遍仍不能理解题目的含义。

与心理表现相比, 考试焦虑的生理表现更加明显, 比如呼吸不畅, 盗汗, 心跳加速, 肌肉僵硬, 坐立不安, 胃肠道反应或失眠等等。有时, 考试焦虑还能使血压升高、精神分裂甚至自杀。在2003年, 韩国的一名大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次学术能力测验后自杀, 另一名学生几天后也从一高层建筑物上跳楼自杀。经调查, 两起自杀事件均因考试过度焦虑引起。[2]由此可见, 学生普遍把考试看得越来越重, 他们在应对考试过程中的情绪变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个事例为我们在学生考试焦虑问题上敲响了警钟。

3. 考试焦虑的影响。

作为一种负面情绪, 考试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能通过考试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耽误了他们升学、毕业等人生的转折。另外, 考试焦虑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长时间的考试焦虑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焦虑情绪, 甚至出现自卑或自闭症状。同时, 长期的肌肉僵硬也会引起全身肌肉酸痛, 长期失眠还能引起头痛或精神衰弱。此外, 食欲减退, 精神萎靡不振, 头晕目眩以及高血压等都能转化为慢性疾病, 从而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

1. 内部因素。

(1) 自信心不足。

自信是帮助一个人成功的强大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Robert Rosenthal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从某个班级的花名册中随意挑选了几个名字, 并且告诉老师这些学生经过测试智商较高。之后, 老师便关注并鼓励他们, 这些学生也由于有了自信而努力学习。八个月之后, 哪些“高智商”的学生的成绩竟有了惊人的进步。这个实验证实了自信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的考试焦虑就是由于缺乏自信而造成的。要解决此问题, 我们首先应了解一下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Heider于1958年首次提出。他认为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 或者把它归于环境, 或者把它归于个人。如果归于环境, 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 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B.Weiner把归因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指出如果一个人把他的失败归因于其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那么他的行为激发就会减弱;相反, 如果个体认为造成自己失败的因素是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 那这将会激发他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和努力。[3]所以, 要看一名学生的自信心强不强, 首先要看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什么。大多数患有考试焦虑的学生往往把考试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愚笨等等, 从而影响其自信, 进而导致焦虑, 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 不能正确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也是导致学生不自信的一的原因。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 在所有高中生中仅有46%的学生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5%的学生会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Culler和Holahan认为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的学生普遍没有较好的学习技巧, 不能及时地理解和巩固平时所学知识, 等到临近考试的时候自然会产生焦虑情绪。[4]

(2) 对考试成绩的过高期望。

每个学生都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但有些人的期望值过高, 凭借自身的能力非常不容易达到。成就目标理论告诉我们有能力差异感的个体把追求高能力表现为自己行为的目标, 完成任务只是作为表现能力的一种手段。当某个学生个体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并不能达到预期的高度, 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 还有不少学生总是在和别人竞争, 以别人的成绩或名次作为自己的目标。我们说竞争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 但是当竞争演化为嫉妒或报复的时候, 焦虑就会随之而来。因此,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 看到自己的进步, 不要盲目的与他人比成绩。

(3) 考试失败的经历。

著名的心理学家Aida曾指出, 多次的考试失败的经历是导致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反复的考试的失败能加深学生对考试这一活动的负面印象, 甚至对某些学生来说, 仅仅一次考试的不成功就能在他们的脑子里烙上烙印, 以至在以后的考试中不断地重复失败的场景。Aida还指出, 消极的记忆可以影响学生的思想系统并促使他们做出相应的消极行为。陈祉妍 (2002) 通过一次中学生取样调查也发现, 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与其负面评价恐惧是成正比的。[5]例如, 一个曾经有过考试失败经历的学生再参加考试的时候, 一旦考试环境和他以前失败的考试场景相似, 比如相同的教室, 同一个日期, 同样的监考老师等等, 那以前的经历就会重新浮现在他的眼前,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不能集中精力答题, 大脑也会变得一片混乱。

2. 外部因素。

引起考试焦虑的外部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主要是来自家长、学校的压力, 以及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等等。

(1) 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压力。

“Test don’t hurt kids;people with tests hurt kids.”“Social pressures surrounding testing are more damaging than testing itself.” (Jay Parkes, Ph.D.2006) 。从这两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考试的外部压力对孩子们的影响很大。并且Dusek通过调查还发现有家长或老师过度施压而引发的考试焦虑从小学甚至学前班就开始出现, 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尤为明显。农村的家长把上大学作为孩子的出路, 城市的家长也希望孩子通过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这种“望子成龙”的心情让很多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挨打挨骂, 这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焦虑, 还有恐惧。另外, 老师们由于升学率的压力也采取各种方法刺激学生对考试的重视, 例如当众批评差等生, 公开学生考试成绩排名等等, 殊不知这种做法在无形之中伤了学生的自尊, 也为学生患考试焦虑症增加了筹码。

(2) 考试氛围的影响。

严肃的考试氛围也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情绪。有些学生本来考前状态还不错, 可一旦走进鸦雀无声的考场, 看到严肃的监考老师, 心脏就砰砰直跳。另外, 在考试进行的过程中, 有些学生还对考场中的环境较为敏感, 其他考生翻动试卷的声音, 答题时奋笔疾书的声音, 甚至出现提前交卷情况的时候, 这些学生就会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焦虑的情绪中, 大脑出现暂时性短路, 甚至手打颤而不能继续答题。

(3) 考前过度劳累。

众所周知, 考前休息很重要, 它不仅能缓解考生的疲劳, 还能有效降低考前焦虑程度。然而由于沉重的考试压力, 许多考生选择在考前“开夜车”, 这种“连轴转”式的复习方式不但不能巩固其所学知识, 反而严重损害了自身健康, 导致在考试当天出现发困, 疲劳等现象, 一旦遇到难题, 还可能当场呕吐甚至昏厥。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考试焦虑情绪。

三、减轻考试焦虑的方法

如何减轻考试焦虑是我们研究考试焦虑的主要目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得知, 考试焦虑包括三个部分:生理唤醒、认知反应和行为表现, 考试焦虑也对应出现三种类型, 因此, 我们应从三个方面来解决问题: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学习策略训练。

1. 行为疗法的应用。

行为疗法是使用通过实验而确立的有关学习的原理和方法, 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本疗法已被证实可以治疗恐怖、强迫、焦虑等精神症状, 效果明显。本文仅提出三种较为普遍的减轻考试焦虑的行为疗法, 即:系统脱敏法、合理情绪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

(1) 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 是最早应用的行为治疗技术之一, 是利用对抗性条件反射原理, 在放松的基础上, 循序渐进的使患者的神经过敏性反应逐步减弱直至消除的一种行为疗法。该疗法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J.Wolpe创设并使用。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情绪焦虑状态, 是一种对抗过程, 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6]根据这一原理, 我们把系统脱敏法分为三个步骤: (1) 列出并排列焦虑等级。应试者列出引起个人考试焦虑反应的具体刺激情境, 并将各种情境按程度轻重从弱到强顺序排列, 形成“焦虑等级” (如下表) (2) 放松训练。首先让应试者躺在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里, 放松身体的每块肌肉并进行深呼吸, 闭上眼睛想象平时比较快乐惬意的场景以放松精神。 (3) 想象焦虑情境。这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核心步骤。首先, 让应试者想象“焦虑等级”中的第一级情境, 当想象结束时, 注意观察其肌肉放松情况, 若有紧张现象发生, 就再次进行放松, 交替进行想象和放松, 直至此种想象情境不再引起肌肉紧张为止。这说明应试者已用松弛反应战胜了第一级焦虑, 然后进入第二等级, 用上述方法以此类推, 直至到达最高等级也能迅速放松。这时应试者就可以排除考试焦虑所带来的干扰了。 (注:每次脱敏的“焦虑等级”不应超过三个, 并且每次脱敏之前都要进行放松训练, 否则不会起到脱敏作用) 。

(2)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A.Ellis在美国创立的。这一治疗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及信念,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情绪给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 消除已有的情绪障碍。不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过程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我们用此疗法治疗考试焦虑的具体方案如下: (1) 在心理诊断阶段中,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 了解学生已有的问题并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 帮助他们搞清楚原因并解释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 (2) 领悟阶段则要帮助学生认识他的非理性信念是导致考试焦虑的真正原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很多学生经常将自己的焦虑与失败归因于智力水平低、学习能力差等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 从而使自己产生无助感, 任凭焦虑症发展下去。因此,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归因, 找出引发自己焦虑的诱因,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考试焦虑行为的矫治, 达到“治本”的目的。 (3) 修通阶段是这一疗法中在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教师主要是采用辩论的方法动摇学生的非理性信念, 最终让理性信念取代非理性信念。但在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讲究正确的疏导方式。虽然考试焦虑的表现大致相似, 但原因却不尽相同, 要帮助学生走出焦虑的深谷, 必须针对个体焦虑的不同情况, 对症下药。同时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情感关怀。学生的考试焦虑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 教师若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 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4) 再教育阶段是治疗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 学生应学会辩证的方法, 养成用理性方式进行思维的习惯。教师应培养其理性思维, 调节其焦虑程度, 并调整学生的期待水平, 帮他们制定可行性目标, 最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提高其自身应对考试的能力。[7]

(3) 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又称生物回授疗法或植物神经学习法, 是20世纪60年代在行为疗法的基础上由Ratt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心理治疗技术。该疗法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 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 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 进行有意识地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 通过内脏学习达到随意调节自身躯体机能, 从而消除病理过程, 恢复身心健康。实验证明, 心理反应和生理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心理社会因素通过意识影响情绪反应, 是不受意识支配的内脏活动发生异常改变, 导致疾病的发生。[1]生物反馈疗法根据这一原理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 然而要应用该疗法还需要一套高科技的仪器, 因此此疗法比较适用于医院, 在学校内还未见有应用。

2. 认知疗法的应用。

认知疗法目前被认为是减轻学生考试焦虑最有效的方法。吕建国通过对北京一所学校163名学生的实验调查也证明了此观点。

(1) 降低学生对考试的过分关注。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 学生越来越看重考试的成绩了, 尤其是高考, 在他们看来, 考试的失败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他们把自己的将来都放在这个单一的分数上, 这一想法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考试焦虑, 还会影响其以后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首先, 我们可以在考前为学生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 让他们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从严肃的考试氛围中跳出来;其次, 老师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判断一个学生好坏的依据, 而应尽量发现每位学生的优点, 鼓励其发展自己的长处, 以减轻对考试的过度重视。

(2) 增强学生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信是影响考试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 Pykeman也指出高度的自我效能感能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8]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自信心很强。Bandura认为成功和支持能增强人的自我效能感, 而失败和批评却降低自我效能感。根据此理论, 我们应该多多地表扬学生的每一次成功, 从而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积极性。这样也就不会再被考试焦虑所困扰了。此外, 老师还应帮助学生学会积极的、正面的“自我谈话”, 例如, “我能行!”“我已经准备好了。”“一次考试说明不了什么, 我会抓住下一次机会的。”

(3) 树立成功的榜样。

成功榜样的作用是老师不可忽视的。当老师为了鼓励某个学生而当众表扬他时, 其他同学都会下意识的向这位同学学习, 在多数同学眼里, 老师的话是绝对正确的。如果老师上课这样强调:“××这次做的非常好,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次考试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是一种很好的心理暗示法, ××用这种方法使自己在考试中克服了焦虑。”这无疑对学生是一种引导。很多学者也指出榜样对减轻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Bandura认为让患有考试焦虑的学生向成功克服此情绪的同伴学习很有意义。Sarason和Wine也通过调查验证了此观点。[1]

3. 学习策略训练的应用。

由于考前准备不充分也能引起学生的考试焦虑, 在这部分我们着重研究一下怎样通过进行学习策略训练帮学生学会学习, 巩固所学知识, 从侧面减轻学生考试焦虑情绪。

(1) 元认知策略。

学习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它首次被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此后有学者根据调查发现一个学生会不会学习就取决于他能否正确应用元认知策略。[9]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应用元认知, 如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学习目标, 作息时间表等等。同时, 学生也应按照自己的计划执行学习活动。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学习日记, 制作调查问卷等。

(2) 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相对于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更加具体、细化, 它主要包括一些学习方法。以英语教学为例, 记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教师可以用生词造句或把单词进行归类以帮助学习背记单词。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可以让学生模仿磁带读音, 背诵优美散文等等。

(3) 情感策略。

情感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而跟别人进行交流或自我调整。这在学习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据研究调查结果显示, 情感策略在学习策略中使用频率较低, 可见广大师生普遍忽略了情感策略。作为教师, 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提供轻松学习的空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另外, 教师还应把授课内容讲生动以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论

考试焦虑是困扰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一个普遍问题, 很多学生都因考试焦虑而在考场上失败, 为了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 本文从行为理论、认知理论和学习策略训练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同时, 考试焦虑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来自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很重要。家长应认识到考试焦虑的负面作用, 别在给孩子施加压力;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情绪, 不以分数评价学生;社会上也应减少一些关于考试成绩的舆论。让我们共同努力,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 考试焦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可能很快消除, 这个深刻的话题还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Zeidner, M.Test Anxiety:The State of Ar[tM].New York:Plenum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98.

[2]Parkes, J.Ph.D.“High Stakes, High Anxiety:Testing andStudent Stress”[EB/DL].www.unm.edu/parkes, 2006.

[3]罗增让.测验焦虑与因果归因[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 :99~103.

[4]王晓霞, 刘丽.学生考试焦虑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 (5) :29~31.

[5]陈祉妍.“中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12) :855~857.

[6]Egbochuku, E.O.and Obodo, B.O.“Effects of SystematicDesensitization (SD) Therapy on the Reduction of Test AnxietyAmong Adolescents Psychology”[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Psychology.2005. (32~4) :298~304.

[7]Lu Jianguo“.How to Cope With Testing Anxiety”[J].Journal of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2003, (22~4) :59~62.

[8]Bandura, A.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Behavioral Change[J].Psychological Review.1977. (84~3) :191~215.

减轻幼儿入园焦虑的实践探索 第2篇

进入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然而对幼儿来说,从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中一下过渡到有一定规则的集体环境中,犹如是“第二次断奶期”,极易产生不确定感和不可控制感,自然加深他们入园的不适与焦虑感。当幼儿入园后出现焦虑情绪时,家人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教师的情绪、态度及行为严重影响孩子的焦虑程度。所以,减轻幼儿的入园焦虑需从幼儿、家长、教师三方举措才能有效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

关键词

焦虑;分离焦虑;梯度作息;心理准备

每年的九月是幼儿园老师、家长、幼儿共同紧张焦虑的月份。幼儿园常常呈现出:孩子哭声一片;家长三步一回头,二步一招手;教师左手拉一个,右手抱一个,疲惫不堪、身心交瘁。到底怎样能够缓解幼儿入园这一难题,南皮一幼的教师们一直在思考着、探索着。从2009年8月份开始,园本以此为课题进行了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缓解教师的焦虑是前提

教师是幼儿进入幼儿园后的“重要他人”和“权威人物”,幼儿对父母的依恋情感能否安全转移到教师身上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照料态度和方式。教师的情绪、态度及行为,严重影响孩子的焦虑程度。所以,有效缓解教师的焦虑是有效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前提。

经调查,教师的焦虑主要表现在:1.害怕招收新生,面对新生不停的哭闹手足无措。2.面对家长的不配合怨声载道。3.面临繁重的工作量疲惫倦怠。

应对措施是对教师进行疏导与培训:

1.感恩活动:安排毕业班孩子及家长向教师慰问,使教师感觉千辛万苦的付出得到了心灵的抚慰与回报,从而激励教师工作的信心。

2.培训活动:充实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同依恋型的幼儿入园焦虑表现及消除对策。家长会出现哪些焦虑现象。家长工作的艺术性。争取家长积极配合与支持的方法等等。

3.交流探讨活动:教师之间交流教育新生的经验与措施,探讨更好的缓解幼儿及家长入园焦虑的方法。

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教师工作的热情,充实了教师的知识储备及实践的技能。从而使教师满怀信心,以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态度、有效的行为热情地接待家长与幼儿。

二、缓解家长的焦虑是保障

当幼儿入园后出现焦虑情绪时,家人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家长们则表现为心神不宁,送孩子入园后恋恋不舍,总希望再抱一下、望一眼;长时间在活动室门口、窗口甚至幼儿园外观看孩子,不愿离去;每天来园、离园时多次、长时间与教师交谈,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回家后更关注自己的孩子状况;有时为了让孩子在情感上得到安慰,就过分迁就或是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等等。这些都表现出了家长的焦虑。

家长焦虑的原因:

1.中国家长的过分溺爱与包办代替造成孩子的过分依恋,从而加重家长对孩子的依恋。

2.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不了解、不信任也是造成家长焦虑的主要原因。

3.家长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匮乏造成盲目的焦虑。

应对措施是入园前:

1.召开新生家长会。

首先是稳定家长情绪,消除家长消极的心态,让家长充分信任幼儿园和老师,帮助家长做好心理上的预防工作。其次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园概况及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及学习安排;最后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懂得幼儿教育不单纯是幼儿园教育,只有家园携手共同合作才能使幼儿顺利度过入园焦虑期。

2.新生家长专题讲座。

发挥家长学校堡垒作用,家长会后,召开新生家长专题讲座。让家长了解幼儿入园后可能会出现哪些焦虑现象,幼儿园采取哪些措施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情绪,如何家园携手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幼儿的入园焦虑;初步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教育孩子的 方法与策略。 掌握送孩子、接孩子的技巧,防止不适当行为。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入园的心理及物质准备。

3.积极做好家访工作。

新生报名分班后,负责新生班的教师利用假期做好家访工作。家访是减轻幼儿入园焦虑的重要一步。幼儿在自己的家中初次见到老师,会感觉老师像自己的朋友一样,比较容易产生亲切感,容易和老师熟悉、沟通;同时家长也可以初次熟悉老师;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幼儿家庭成长环境与家长教育理念的第一步。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幼儿、家长可以轻松的互相认识、初步了解、成为朋友。

入园后:

1、家园对话栏

新生班级开辟家园对话栏。教师把幼儿一日的表现及吃、喝、拉、睡等情况以表格的形式每天公布给家长,让家长全方位了解幼儿在园情况,请家长放心。并表明老师是耐心细致照顾每位幼儿并且关注每位幼儿的,同时家长有什么需求及注意的事项可以提出进行有效的双向交流。

附:南皮一幼新生入园情况交流表

2.网站、班级博客交流

开始两周,教师与家长没太长时间面对面交流,为了弥补特殊时期双向交流的缺憾,教师随时用摄像机、照相机、手机拍下幼儿活动的瞬间,利用网站、班级博客向家长传送信息,交流意见,消除家长的疑虑。

三、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

上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然而对幼儿来说,从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中一下过渡到有一定规则的集体环境中,犹如是“第二次断奶期”,极易产生不确定感和不可控制感,自然加深他们入园的不适与焦虑感,表现为哭闹、拒绝、发脾气,食欲变化和睡眠结构紊乱、排便习惯改变等也十分常见。

应对措施是入园前:

1.积极做好调查工作。

教师利用调查问卷了解本班幼儿的一些情况,包括孩子的成长环境,孩子的自理能力,特殊的爱好,性格特征等等。对孩子做到了如指掌,针对孩子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

2.做好预入园的体验。

正式入园前,组织家长带幼儿到幼儿园熟悉环境,参观班级寝室、活动室等场地,组织亲子游戏等。教师与家长亲切交谈,让幼儿感受父母与教师很熟悉,以促使幼儿放心地与教师交往。同时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可适当地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学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如:“吃饭、盥洗、穿脱衣服、独立入睡等,这样幼儿入园后不会有过多的顾虑。”

3.物质环境与心理准备。

(1)物质环境准备:带幼儿标志的舒适被褥,幼儿喜欢的毛绒玩具(幼儿可搂可抱),全家照或幼儿自己的大照片。干净、漂亮的绿化环境,最具吸引力的大型玩具,富有童真童趣的墙饰以及全家福墙饰(幼儿全家照),益智的桌面玩具,丰富的各种游戏区角等,给宝宝提供温馨的、快乐的空间。

(2)心理准备:让妈妈经常告诉孩子:宝宝,你长大了,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有漂亮的老师,亲爱的小朋友,老师会给你讲故事、教你唱歌、跳舞、做游戏,小朋友会和你一起做游戏,妈妈会每天按时接你回家等等。

入园后

1.梯度作息。

第一周允许家长晚一小时送孩子早一小时接孩子,防止幼儿第一次离开家长时间过长造成孩子认为爸妈不要我了或把我忘了的恐惧心理。第二周要求家长接送孩子一天比一天延长10分钟,第三周逐步与幼儿园同步。慢慢让幼儿过度。

2.营造充满爱意的心理环境。

教师言谈举止要更多的体现母爱的温柔、亲切、耐心,表达爱意要更主动、外显,使孩子尽快亲近老师。做孩子的妈妈、朋友。消除幼儿的害怕心理,使幼儿逐步感到安全、舒心、放心。

3.引导宝宝与中班孩子交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最愿意与年龄稍微大的孩子接触,并喜欢模仿他们的行为,所以请中班的小朋友来做客或到中班做客是非常有效的活动策略。在游戏中,中班孩子会主动照顾小弟弟小妹妹。小妹妹小弟弟也会模仿大哥哥大姐姐。孩子在游戏中体验了快乐,获得了安全感,从而逐渐喜欢幼儿园,喜欢同伴。逐渐消失分离焦虑。

4.个别对策。

对于班级特殊的孩子(极度反抗回避的孩子)教师要多与幼儿照顾,让其对教师产生依恋,获得安全,并且与家长注意沟通,共商对策,如:实行弹性作息,允许家长的短暂陪同等等。

减轻焦虑的方法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10月在唐山迁安市中医医院手术室接受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椎管内麻醉、局部麻醉;②神志清楚,对答切题,有自知力;③评估术前情绪无异常;④愿意配合研究。符合条件者80例,男34例、女性46例;年龄22~65岁,平均(38.6±4.6)岁,<50岁48例,≥50岁32例;高中以下学历62例,高中及以上1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麻醉种类进行组间均衡,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的心理护理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舒适护理,包括心理舒适、生理舒适、环境舒适、社会舒适。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焦虑水平进行测评。

1.3 评价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2]评估患者的焦虑水平,该量表包括20个条目,每条以1~4级评分,<50分为无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

1.4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术中、术后焦虑水平评分比较,结果见表1。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1)P<0.05,2)P<0.01;与观察组比较,3)P<0.01

3 护理

3.1常规心理护理

①术前1d由手术护士到患者床前进行访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用恰当的语言介绍手术室环境,术前应做的准备,简单介绍手术过程和一些成功案例,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鼓励支持、解释安慰、积极暗示与疏导。②术中手术人员的说话、行动和工作时尽量做到“四轻”,监护仪和高频电刀发出的声音尽量控制在最小音量,以减轻对患者的不良刺激。③术后及时访视患者,术后1d均要到患者身边进行探视性问候,告知其手术顺利,了解术后伤口疼痛情况,帮助患者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对患者的积极配合治疗给予鼓励。

3.2舒适护理

①心理舒适:术前手术室护士用和蔼的微笑,亲切的语言安慰和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针对不同病例讲解成功的实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帮患者解开心结以达到心理舒适:a.目的是增强患者的安全感,使患者精神上放松。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特重的患者,可以介绍有关专家、教授是怎样反复研究病情并确定手术方案的,使患者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是十分了解的,对手术是相当负责的,以增强患者的信任感。b.术中对清醒的患者巡回护士要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随时给予安慰。尤其是进行各项操作前一定要提前告知患者,说明目的,使患者正视现实,稳定情绪。同时主动和患者交谈或聊些家常,随时了解患者需求并分散其注意力。c.贯彻保护性医疗制度,不要高声喧哗,也不要窃窃私语,同时整个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说话要注意口径一致。d.对突发意外情况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切忌让患者感到慌乱和紧张。②生理舒适: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颠簸、碰撞,将患者送入安静的房间。熟练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副损伤,给予患者生理舒适:a.巡回护士和麻醉师及手术医师要技术过硬,尽量做到实施在患者身上的每项操作一次成功,避免不应有的重复操作,增加患者痛苦。b.为患者摆放手术体位时要符合舒适卧位的基本要求,避免体位不当给患者造成不适或副损伤。c.对于导尿、中心静脉穿刺等操作尽量安排在患者麻醉成功后,可以减少疼痛刺激和患者的不适反应。d.器械护士术前应熟悉手术步骤,了解手术医师的不同习惯,备齐手术用物及器械,熟练配合,避免因物品不足等原因而延长手术时间。e.术前用药常包括腺体分泌拮抗药物,会使患者感到干渴不适,为使患者舒适,可用药棉湿润口唇。③环境舒适:创建适宜的手术环境,使患者产生舒适的感觉:a.术前按标准调节好术间的温湿度,室温控制在22~25℃,湿度50%左右。术间的物品仪器摆放整齐有序,在患者入室后护士可简单介绍手术间环境,以减轻其陌生感。b.根据患者需求播放轻音乐或喜爱的歌曲,以创造轻松的环境分散其注意力。(4)社会舒适:创建和谐的手术氛围,稳定患者情绪,满足其社会舒适要求:a.护士和手术医师主动热情的跟患者打招呼、问候患者,让其受到充分的尊重,满足心理需求。b.巡回护士随时传递家属或朋友对他们的问候,善意的告知有好多家属亲人在外面等待,使其感知家庭的支持。c.手术人员之间要互相尊重,严禁打闹,对有争议问题的讨论要避讳患者,避免增加患者的不安。d.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及时为患者盖被减少不必要的身体暴露。

3.3采用以上舒适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焦虑水平较对照组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舒适护理对缓解手术患者的焦虑水平有积极作用,提升了手术室护理服务水平,应予重视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洁.舒适护理模式之我见[J].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0):23.

减轻焦虑的方法 第4篇

关键词:公园植栽植物景观;焦虑情绪;植栽密度城市;广东园林

中图分类号:S609.9

文献标识码:A

自古以来,自然环境对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的影响深远,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也影响了还在观赏中获得了身心健康和欢乐人类的身心健康,内心的不满与郁闷得到缓解,进而获得宁静与舒畅的心境。伴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地区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而成为密集的高楼大厦云集以及,遍布繁忙的交通路线,的环境,快速的城市化使人们很难近距离接触到真正的大自然。与自然的距离逐渐拉远,嘈杂、拥挤的环境常常使人们长期处于焦虑焦躁的精神状态。而公园则常常成为了城市居民周末休闲放松的首选,这主要取决于公园里的植物景观给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恢复心灵平静、忘记烦恼、缓解压力的环境,使人们可以在心理和生理上获得舒缓,因此城市公园是提供人们正面帮助的绿地空间[1]-[2]。

在此前的研究中,早有国外学者提出了植物栽植景观的有无、种类、配置的情形、数量的多少将少都会对影响人们的情绪产生影响。研究证实证明当环境中具有较多的植物栽植时,人们会产生正面的情绪[3]-[-4];国外部分研究也证实树木的数量、色彩、枝叶疏密度、株高、树形、胸径、树冠面积、乔木面积、树群天际线、栽植列数、与树群数量等因素,皆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情绪有所产生影响[5]-[-7]。相对而言,国内则有部分学者关注的多是了植物保健疗效、园艺治疗等方面的研究[8]-[-15]。,而关于植物景观给影响人们的情绪感受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鉴于此,本文将着重尤其还没有针对公园的植栽植物景观密度、色彩、植栽植物景观环境是否降低焦虑情绪进行研究报道。本研究以城市中居民最方便、容易进行的园艺体验活动—观看公园的植栽,来探讨现代城市人关注的焦虑情绪问题,讨论充满绿意的环境是否能产生减低焦虑情绪的效果。

1 研究方法

1.1 植栽植物景观景观选取标准

(1)、 植栽植物景观密度:指拍摄的景观幻灯片中,植栽植物景观的绿视率(ratio of visual green,定义为幻灯片中植栽植物景观呈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本文采用了如下标准:低密度的绿视率为0-~20%,中密度的绿视率为40%-%~60%,高密度的绿视率为80%-%~100%。处理1的人工组绿视率为0,完全由建筑和铺装组成;处理2的植栽植物景观混合组绿视率平均为60%-%~80%,由中密度和高密度的植栽植物景观组成。

(2)、植栽植物景观色彩:为处理三3中的变量。拍摄的景观幻灯片中,具有绿色植物以外的开花或观叶植物,其比例占植栽植物景观总面积50%以上的定义为多色彩组,其它各组控制在以绿色植栽植物景观为主(即基本不包括开花或观叶植物)的情况。

(3)、环境丰富:栽植环境中包含了造园四要素的小品、水、石、植物等四要素。

(4)、环境单一:栽植环境中没有其它的景观要素,单纯只有植物。

1.2 受测者

以厦门某高校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和部分不同行业、年龄层的民众为主要受测对象。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50份,扣除问答漏项,共获取收回有效样本问卷422份,有效率达到93.8%,其中高校学生380份,普通民众42份。

1.3 测试方法

测试问卷内容参考Spielberger的状态焦虑分量表[16]。受测者填写测试前的状态焦虑分量表问卷,强调填写时强调应当以个人当下的直观主观感受为主。填写完毕,约暂停后过一分钟,再给受测者浏览幻灯片,每组共6张,观看时间约2-~3分钟,然后填写测试后的状态焦虑分量表问卷。每张问卷共20题,四个选项,得分越高显示越焦虑。测试结束以后运用EXCEL软件和统计学方法对所测分数进行归纳整理,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得出结论。

2 结果分析

2.1 各处理组减轻焦虑情绪效果

本研究以成组t检验进行分析,观察各组在观看幻灯片前后受测者的焦虑情绪是否有显著改变。

由表1可看出,后测与前测得分有显著差异者包括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至处理6、处理9及处理10等共七组,且其差异是后测分数显著低于前测分数,表示这七组的受测者在观看该组幻灯片后焦虑情绪极显著得到减轻(P≦0.01)。处理9受测者在观看该组幻灯片后焦虑情绪显著得到减轻缓解 (P≦0.05)。其它组别前后测的分数虽然也有增加和减少的都有,但皆无显著差异,表示这些组的刺激对受测者的焦虑情绪并没有影响,包括处理1-——人造物组、处理7-——低密度组。

2.2 植栽植物景观的有无对减轻焦虑情绪的影响

采用两样本等方差处理检验,双尾概率0.000,远小于0.05。说明观看人工组的处理1和观看混合植栽植物景观组的处理2对降低缓解焦虑情绪的效果作用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植物栽植中色彩及数量皆丰富的公园植物景观可以减轻有效缓解焦虑情绪,而只有人造硬质的景观并没有减轻焦虑情绪的效果则不能,因为受测者的注意力被大量的植栽刺激所吸引,而产生恢复效果,降低焦虑。

2.3 受测者不同对植栽植物景观对缓解不同受测者减轻焦虑情绪效果的影响作用

处理2和处理10的幻灯片内容完全一样,观看的都是具有不同的植栽植物景观环境、植栽植物景观密度和色彩丰富的栽植混合组。处理10的受测组为笔者调查的受测者是区别于处理2学生组的社会民众,力求为求取样广泛,此组涵盖了各职业、年龄段,与处理2的学生组所测试的方法和内容与处理2完全均相同。将这两个受测组以独立样本处理t检验进行分析,经计算可知采用的方法是两样本等方差处理检验,双尾概率P=0.866,大于0.05。说明同样的刺激植物景观对受测者减轻焦虑情绪的效果影响并没有因为受测者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可以看出本实验具有相当的信度。

2.4 植栽植物景观环境和密度对减轻缓解焦虑情绪的影响

处理4、处理5、处理6三组都具有丰富的栽植植物景观环境,这三组的不同之处是各组的但栽植密度不同。处理7、处理8、处理9三组具有单一栽植环境。运用多因数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栽植环境和植栽植物景观密度的显著性(Sig.)分别为0.009和0.002,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不同的植栽植物景观密度和栽植环境的丰富或单一对于减轻受测者的焦虑情绪影响有显著差异。

2.4.1 植栽植物景观密度对减轻焦虑情绪的影响

处理4、处理5、处理6三组都具有丰富的栽植环境,对这三组进行单因数方差分析,对应显著性Sig= 0.004,远小于0.05,因此不同的栽植密度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对处理4、处理5、处理6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数据表明(表2),仅处理5对减轻受测者的焦虑情绪程度显著高于处理6,其它处理之间减轻焦虑之间减轻焦虑效果不显著。说明在环境丰富的植栽植物景观的环境下,对降低减少焦虑情绪效果最好的是中密度、,其次是低密度、,最次为高密度最差。低密度的植栽植物景观,由于植物在环境中占的比例太小,起不到较大的景观效果作用不明显;而过于茂密高密度的植栽植物景观,则会造成一定的封闭感,使得观赏者有感到压抑感,对于陌生环境便会继而本能地产生防备心理,从而不利于降低焦虑情绪消除焦虑感,所以公园植物栽植景观不一定随着种植并非密度越高,越能减轻受测者的焦虑情绪。

处理7、处理8、处理9三组都具有单一的栽植环境,对这三组进行单因数方差分析,对应显著性Sig.=0.039,小于0.05,因此不同的栽植密度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对处理7、处理8、处理9进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数据表明(表2),仅处理8对减轻受测者的焦虑情绪程度显著高于处理7,其它处理之间减轻焦虑效果不显著。这说明在单一的植栽植物景观环境下,降低焦虑效果最好是中密度、其次是高密度、最次为低密度。所以公园植物栽植不一定随着种植密度越高,越能减轻受测者的焦虑情绪。

2.4.2 植栽植物景观环境对减轻焦虑情绪的影响 植物景观

环境丰富组及环境单一组都具有进行低、中、高的植栽密度三个处理。环境丰富组的低、中、高植栽密度对降低受测者的缓解焦虑情绪的效果作用均达到极为显著,其中中密度效果最佳,;但是环境单一组只有中密度的植栽才能达到极显著减轻焦虑的效果,似乎环境丰富组优于环境单一组。若是以独立样本处理t检验分析比较二组的中密度,从计算可知采用的方法是两样本等方差处理检验,双尾概率0.033,小于0.05,所以,得到二者前后测分数差的确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栽植物景观植的环境类型不同会影响减轻焦虑情绪的缓解焦虑的效果。由从这两组的比较中对比可以了解,同样拥有中密度的植栽植物景观密度的景观,虽然具有减轻缓解焦虑情绪效果的较佳效果,但如果栽植环境能在此基础上加入传统造园的其他要素如水、石、建筑小品,相比之下,减轻焦虑情绪的效果会更好。

2.5 植栽植物景观色彩对减轻缓解焦虑情绪的影响

处理3(多色彩组)的植栽植物景观密度涵盖了处理5和处理6,故将处理5和处理6合并后与处理3进行检验。双尾概率0.024,小于0.05,所以在同一植栽植物景观密度下,植栽植物景观色彩组与其他非色彩植物组对减轻缓解受测者的焦虑情绪的效果作用有着具有显著性差异。即植栽,色彩组对减轻受测者的焦虑情绪的效果比同一密度的绿色植栽组效果更佳,达到显著水平。

3 讨论与建议

3.1 结果讨论

3.1.1 植物栽植具有能普遍有效地减轻缓解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和纾解压力的效果

Kaplan的注意力恢复理论认为在现代的都市环境中,视觉复杂、噪音、强度及移动性高,工作繁重及压力大等使人的直接注意力过多消耗,容易变得疲倦[17]。疲劳容易使人注意力降低,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冲动、缺乏耐心、焦躁易怒等负面情绪的情况。植栽具有多方面的优良效益已日益成为大众的共同认识,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在很长时间内,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被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并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已朝宏观的方向发展。植栽的社会效益到了近期才被重点地进行研究,但还仅仅限于对植栽的面积、植栽的形态、枝叶疏密度、胸径、树群天际线、栽植列数和植物保健疗效、偏好喜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在植栽景观与减轻人的焦虑情绪效果的探讨,目前还属于比较新的研究范围,其研究途径也跟其他学科领域有交叉,因而产生的一些观点较以前有更开创性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具有植物栽植的公园自然景观可增加心理效益、降低都市繁忙生活生活的压力和缓解人的焦虑情绪,进而改善身体健康达到疗愈效果。

本 Kaplan的注意力恢复理论认为在现代的都市环境中,视觉复杂、噪音、强度及移动性高,使人的直接的注意力过多消耗,容易使人变得疲倦,工作压力和繁多也造成注意力的大量消耗而产生疲劳的现象[17]。注意力疲劳的结果则易使人降低注意力,影响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冲动、缺乏耐心、焦躁易怒等负面情绪的情况。研究通过从城市公园的植栽植物景观密度、色彩、植栽丰富度环境等因素入手,将感性理论用具体的数据加以量化,以科学的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得知数量和色彩丰富的公园植物景观能够显著地缓解受测者的焦虑情绪,且对不同身份年龄的受测者效果均明显。进而可以得出结论:公园植物景观可增加心理效益、缓解都市人的焦虑情绪,进而改善身体状况并达到疗愈效果。发现公园里的适宜的植栽景观营造出极佳的休息环境,可使人在观赏的视觉体验中获得舒适与宁静,使心理的疲劳消除产生恢复体验,观看者本身保留了较多心力可用于应付其它可能成为压力的压力事件,减轻焦虑不安的情绪。

3.1.2 植栽减轻焦虑情绪的效果具有普遍性

从实验的结果可以得知,数量和色彩丰富的公园植物景观能够显著地减轻受测者的焦虑情绪,缺乏植栽或其它的公园人造硬质景观并不具备以上效果。测试结果显示植栽对于减轻焦虑的效果具有普遍性,虽然取样上参与调查的学生和部分民众的代表性仍然有限,结合本研究和相关研究显示[18-22],可以认为学生团体样本与一般大众的评估结果具有高度是一致。可以说明实验结果并不会因为受测者的不同而有所影响。

3.1.3 植栽减轻焦虑情绪的效果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公园景观中植栽密度、色彩及栽植环境不同都会影响其减轻焦虑情绪的效果,基本上密度适中、色彩愈丰富、栽植环境愈多样、开阔,减轻焦虑情绪的效果愈好。

在植栽密度研究中发现,无论植栽环境丰富还是单一的植栽场景,植栽密度高于80%的公园景观在降低人焦虑情绪效果不如植栽密度(40-60%),原因可能是植物密度高,即该处的植栽覆盖程度高,此类型的公园场景为密林,且林下灌木比较密集,视线受阻,观赏者普遍觉得视线不清晰,视线不能穿透植被。开放度不高,植被覆盖高,移动方向不明,增加了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公园营造植被茂密,视野封闭的高密度植栽景观不利于减轻人的焦虑情绪。

在植栽环境研究中发现,栽植环境较单一无人工景观搭配、纯自然植被的公园景观,只有达到中密度才能显著减轻焦虑情绪,且效果并没有随着植栽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由此不难推知,缺乏植栽和过于单调的、封闭,缺乏人工景观(景观、山石、小品建筑)的浓密的植栽景观应该不太能够产生减轻焦虑情绪的最佳效果。与受测者访谈和问卷分析,原因可能是单一的茂密的植被,视觉的阻挡可能造成封闭感,茂密的植栽,无人工景观(小品、建筑、水景)易使受测者或观赏者对于陌生自然公园景观便会本能地产生防备心理,从而不利于降低焦虑情绪。当公园植栽环境中能适当搭配的水景、创意的山石小品、建筑等,使单一的植物景观增添新的元素,亦可以有效地吸引人们兴趣和增加与环境互动的机会,增加人们的正向反应,从而减轻焦虑情绪。

所以研究中公园内单一的植物环境且缺乏植被的景观不能达到减轻人焦虑情绪,过分茂密的植栽景观也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3.2 关于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的建议

本研究结果同时证实,植栽植物景观可减轻对焦虑情绪的正面效益,带来正面的社会效益,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更大的帮助,虽然其效果受植栽植物景观密度及栽植环境配置情况等因素有所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园景观调适居民的精神状态,建议在景观规划中应注意几点: 但不可否定的是绿化的存在是必要而有效的。因此该研究结论对我们的实践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启示。

(1)、要充分发挥植物的观赏特性,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上,要体现植物的叶、花、果实具有要有丰富的色彩,把握色彩调合的原则,并利用将不同的草花灌木进行组合,设计,产生出不同的图案和花样,营造出平静或是活泼等正向的视觉感受,更好地减轻人的焦虑情绪和压力。公园植物景观应利用好草花和灌木等鲜艳色彩优势进行空间的营造。

(2)、进行植物景观营造时候,如不重视视觉的感受,种植过密、造成下层林木和灌木密集,阻碍观赏者的视线,容易使观赏者在景观视觉和方向感产生不确定性,影响到减轻观赏者焦虑情绪的效果。未来在公园设计中,特别在植被茂密的密林景观中,应适当的地疏除下层和灌木,保持林木间隙,保持视觉的通畅。

(3)、适当的地引入观花、观叶植物并搭配园林景观小品、景石及各类水景形式,形成多种变化的园林造景,则植栽的密度可以用较少的量就达到较好的减轻则缓解焦虑情绪的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 Chiesura,A.(2004). The role of urban parks for the sustainable cit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68(1),):129-138.

[2] 刘康立 、.邻里公园环境与情绪体验关系之研究.[D].台北:国立台湾大学,2006.

[3] Hull, R.B & Harvey,A. Explaining the emotion people experience in suburban park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89,21(3), ):323-345.

[4] Sheets,V.L., & Manzer,C.D. Affect, cognition, and urban vegetation some effects of adding trees along city street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991,23(3),):285-304.

[5] Schroeder, H.W. Estimating park tree densities to maximize landscape esthetic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86, : 23:325-333.

[6] Schroeder, H.W. and O. Brian. Viewer Preference for Spatial Arrangement Park Trees :An Application of Video-Imaging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4,18(1):119-128.

[7] Assenna, T., S. Asakawa and T. Aikoh. Preferences for and attitudes towards streetflowers and trees in Sapporo, Japan. Landscapeand Urban Planning,2004, 69:403–416.

[8] 李树华、张文秀. 园艺疗法科学研究进展.[J]. 中国园林,2009,(8)::29-33.

[9] 陈慧娟.景观与园艺疗愈介入大学生压力减缓之研究.[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2007.

[10] 修美玲、,李树华.园艺操作活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的初步研究.[J]. 中国园林.2006,((6)::46-49.

[11] 雷艳华、,金荷仙,等. 康复花园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国园林,2011,(4);:31-36.

[12] 杨欢;,刘滨谊,等. 传统中医理论在康健花园设计中的应用.[J]. 中国园林,2009,(7):22-27.

[13] 任全进、,于金平,等. 江苏药用保健地被植物及其在园林绿地中的应用.[J]. 中国园林,2009,(7):33-36.

[14] 陈晓庆、,吴建平.园艺疗法的研究现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9):41-45.

[15] 班瑞益. 园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 南方护理学报,2001,(8):8-10.

[16] Spielberger, C. D., Gorsuch, R. L., Vagg, P. R., and Jacobs, G. A.. Manual for the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M].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83.

[17] Kaplan,R & Kaplan,S.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8] Brown, T. C and T. C. Daniel . Modeling forest scenic beaut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to Ponderosa pine. USDA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Paper RM-256.1984

[19] Brown, T. C and T. C. Predicting t scenic beauty of timber stands. Forest Science.1986 ,32(2)471-487

[20] Sommer,R.H. Guenther, P,A. Barkere and J.P .Swenson. Comparison of four methods of street tree assessment. Journal of Arboriculture , 1993,19(1):27-34

[21] 章锦瑜、辛佩甄.景观元素影响偏好与复杂度认知的研究。.[J]. 东海学报,2007,48:155-163

减轻焦虑的方法 第5篇

20世纪60年代, 人们就把焦虑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及其实践的焦点。焦虑 (anxiety) 是指个体由于预感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或克服某种障碍, 使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 表现在心理上即一种失败感、挫折感、内疚感或自我怀疑。焦虑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Oxford认为外语学习焦虑是一种在语言学习情景下的焦虑, 是学习者在对新语言学习尤其是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害怕心理, 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一个主要因素。外语学习焦虑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自己外语交际能力的过低评价, 从而在外语学习中感到紧张和畏惧。

二、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及种类

(一) 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 过低和过高的焦虑都对外语学习有消极影响, 属于退缩性焦虑。过低的焦虑水平使个体不能排除情境中无关因素的干扰, 个体意志消沉、行为松懈, 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过高的焦虑则使个体紧张, 思维混乱, 同样不能准确检索信息。在外语学习中, 过高焦虑是语言学习者经历的一种心理状态, 已成为制约外语成绩提高的一个严重障碍。因此, 教师应采用适当的策略来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 避免焦虑水平过高或过低, 使焦虑达到适度水平, 激发学习动机,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焦虑, 学生往往表现为掌心出汗, 心跳加快, 惧怕、不安、紧张、烦躁, 注意力无法集中, 失眠等。外语学习上的焦虑可表现为回答问题“冻僵”, 思维迟钝, 常常忘记刚刚所学的单词和词组。学生的下意识里, 甚至导致逃避外语学习的行为。Horwitz等 (1986) 对学生的外语学习焦虑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比如, 焦虑的学生会避免用外语表述, 口头表达吞吐, 表意含糊, 他们抱怨单词发音较长, 语法规则过难和复杂。外语学习焦虑的表现多种多样, 焦虑的学生会避免与教师目光接触, 不敢正视教师;上课教师提问时, 低头紧张, 总是坐在最后一排或者逃课。考前坐立不安, 失眠或熬夜;考试时手心冒汗、紧张, 过高的焦虑使个体注意变得狭窄, 注意的转移力降低, 思维混乱, 不能检索正确信息。过多的焦虑会使学生感到不安、失意、自我否定和怀疑, 自信心大大降低, 畏缩不前, 学习效果差。

(二) 焦虑的种类

Horwitz等研究者在把外语学习焦虑分成三个方面:1.交际畏惧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主要体现在听说读方面, 学生在大脑里形成并能用母语清晰表达, 但因为英语词汇限制和语法不通或听不懂别人所说, 造成表达的恐惧和受挫。2.考试焦虑 (test anxiety) 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考核时, 学生产生的焦虑即为考试焦虑。3.否定评价恐惧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源于学生自信心不足, 教师过度改错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产生内心恐惧。

三、外语学习焦虑

(一) 教师的课堂行为与低焦虑外语课堂行为

教师作为外语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贯穿者, 在学生课堂外语学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外语课堂中, 大多数学生会担心在教师及同伴面前犯错。他们认为被教师当面纠正, 在同伴面前产生挫败感并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因此, 教师使用恰当的语言与学生沟通, 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 耐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对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 教师应多鼓励少负面评价;在学生没有很好的完成任务时, 教师应包容学生的表现, 鼓励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坚决避免指责、批评、讽刺学生等极端行为。

(二) 精心设计、合理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难易适当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 有目的地选择教材, 悉心熟悉教材, 精心策划, 采取启发式、激励式、诱导式等的教学方式, 设计学生感兴趣和适合学生学习程度的话题和内容, 确保大部分学生完成学习活动。比如, 阅读课中小组竞赛,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 鼓励学生自愿主动地回答问题或做角色扮演, 个人表演等。教师在提问时, 要注意策略, 多提开放性的问题。

(三) 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英语学习焦虑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多媒体网络化, 给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以新的契机。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学习有着传统课堂环境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课堂信息量的大和信息渠道多样化。多媒体的发展给外语教学模式带来了改革, 给课堂带来趣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 吸引学生注意力, 利用视觉效果使其身临其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增强内在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从降低英语学习的焦虑。

(四)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研究证明, 考试焦虑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呈负相关, 正是因为对考试结果的不确定性的担忧, 所以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非常重要。为了降低学生的测试焦虑, 英语教师在教学各环节都必须尽力设置和监督能反映课程教学的测试, 根据所教的方式来测试所教过的内容。某些测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焦虑, 测试内容或题型与学生花大量时间学习或训练的完全不同。此时, 学生就会感到高度焦虑。换言之, 测试中测试内容和形式与教学相悖, 学生就越感到焦虑。因此, 从教育者的角度, 要不断完善测试题型以及测试内容, 以及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 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学生阶段学习的成果, 应该通过考试和平时两方面体现。如果测试的设置能科学、合理地反映课内所强调和课内做过的相似练习题, 尤其是当学生遇到他们在课堂上所训练过的题型时, 焦虑感就会大大地降低。由于有考试焦虑的学生常常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并且感到达不到最好便是学习无用或放弃。因此, 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既要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 使学习者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进步, 产生成就感, 增加自信心。

四、结语

减轻焦虑的方法 第6篇

关键词:盐酸帕罗西汀,乳腺癌,焦虑症状,药物干预

乳腺癌根治手术对女性来说具有双重威胁,除癌症本身带来的恐惧外,即将面临乳房切除从而失去女性性征,这种女性特殊意义的丧失所引起的心理反应更甚于癌症本身[1]。加之随后的放化疗等等,患者的焦虑症状往往会持续至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影响患者的康复。我们于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应用盐酸帕罗西汀(商品名“赛乐特”)口服对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焦虑症状进行药物干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1.1 入组条件

(1) 经影像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癌者。 (2) 择期行乳腺癌切除术,包括保乳手术。 (3)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广泛焦虑症的诊断标准[2]。 (4) 既往无精神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 (5) Hamilton焦虑量表(HAMA)评定14分以上[3]。 (6) 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50分以上[3]。

1.1.2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乳腺外科的乳腺癌患者中,选出符合条件者6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平均年龄(45.7±11.4)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6.2±11.7)岁,两组年龄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用药方法

入组病例于术前一周开始服药,手术当天因术前准备停药1~2d。治疗组:口服帕罗西汀20mg,每日一次,连服4周。对照组:口服阿普唑仑1.2~2.4mg/d,连服4周。治疗期间禁用其他类似药物,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并作详细记录。治疗前、后各查血、尿常规,肝功能及心、脑电图一次。

1.2.2 量表评定

采用HAMA及SAS量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四周末进行评定。用副反应量表(TESS)[4]于治疗后每周末评定一次。临床疗效根据HAMA减分率分为4级:痊愈(减分率为80%~100%);显著进步(减分率为60%-79%);进步(减分率为31%~59%);无效(减分率≤30%)。

1.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中文SPSS软件进行χ2和t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93.3%,显效率为(痊愈及显著进步)70.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90.0%,显效率为66.6%,经χ2检验两组有效率和显效率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HAMA及SAS评分比较

两量表评分在治疗第1、2周末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3、4周末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帕罗西汀起效较阿普唑仑慢。治疗第四周末,两组HAMA及SAS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自身对照t检验,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5)。见表2。

(ν=n1+n2-2)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将各条目治疗后得分≥2 (TESS定义为轻度以上)视为不良反应。帕罗西汀组的恶心、厌食、失眠及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阿普唑仑组,而嗜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阿普唑仑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如口干、出汗、便秘、头晕、头疼等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且反应的程度均较轻,多数随用药的时间而减轻,未出现因不良反应中断治疗者。

注:组间比较经检验:显效率χ2=3.45, P>0.05;有效率χ2=19.86, P<0.05

3 讨论

乳腺癌是妇女最为恐惧的疾病之一,在治疗中和治疗后会产生许多心理危机。目前该病的综合治疗已使80%的患者达到5年生存,但在手术及放、化疗前后,面临乳房缺失,会因女性特殊性征的丧失而担心婚姻危机、性生活受损、上肢活动水平下降,以及担心不能胜任工作、家庭经济拮据、社会地位下降等问题而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适当的担心是人体的正常反应,但过度的恐惧和担心会导致抑郁状态,甚至发展为焦虑症。表现为焦躁不安、忧虑重重、惶惶不安、唉声叹气、茶饭不思、彻夜不眠,常伴有植物神经紊乱,如心悸、出汗、四肢发冷、肌张力增强、胃肠道紊乱,严重的焦虑可出现心血管症状,如胸闷、气急、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5]。给手术及麻醉风险的评估造成影响。

目前,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药物,如三环类抗焦虑药(TCAS),可逆、不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1s)治疗有效,但对心脏、肝、肾等脏器副反应大;高效的苯二氮卓类药物长期使用会产生药物依赖及成瘾性,不宜长期使用[6]。帕罗西汀是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其治疗焦虑症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观察发现对焦虑症状有效。有资料显示,中枢5-羟色胺(5-HT)具有重要的保持警觉和抑制焦虑作用,特别在背侧中缝核能抑制与焦虑相关的行为。帕罗西汀能选择性抑制突出前膜间隙对5-HT的再摄取,从而使5-HT在突出前膜间隙出的浓度增加,从而达到抗焦虑的目的[7,8,9]。帕罗西汀与组胺受体、肾上腺素受体、毒蕈碱受体及多巴胺受体亲和力低,应用时与这些受体相关的不良反应非常少见。本组观察结果显示,帕罗西汀治疗乳腺癌患者的焦虑症有效率为93.3%,显效率为70.0%,与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结果相仿[9]。

HAMA及SAS评分结果显示,帕罗西汀治疗乳腺癌患者焦虑症疗效与阿普唑仑相当,对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效果均较佳。帕罗西汀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头痛、口干、出汗、厌食及便秘等。由于帕罗西汀的高选择性,避免了阿普唑仑等传统抗焦虑药物常见的抗胆碱能作用,因而不会出现严重的恶心、头痛、口干、出汗、厌食及便秘等不良反应。其次,帕罗西汀对心脏快钠通道无影响,不会引起心内传导组滞,使手术麻醉更为安全。另外,帕罗西汀只需每日服药一次,服用方便,有利于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现已是治疗焦虑障碍的一线用药[3]。

本组研究结果证实帕罗西汀缓解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的焦虑症状疗效肯定,安全有效,服用方便,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恐惧、不安的痛苦心理,利于术后恢复及术后放化疗的顺利进行,提高生活质量及远期生存时间,使她们能尽快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孙莹.乳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心理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8, 28 (4) :676-677.

[2]沈渔村.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60-462.

[3]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出版社, 1999:235-253.

[4]张明园.副反应量表 (TESS) [J].上海精神医学, 1990, 2 (增刊) :63-65.

[5]张培琰, 吉中孚.精神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8:529.

[6]陈远光, 陈晓岗, 王传跃, 等.国产丁螺环酮片与安定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 1998, 31 (1) :43-46.

[7]Baldwin DS.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paroxetine in socialanxiety-disorder[J].Int Clin Psychopharmacol, 2000, 15 (Suppl1) :19-24.

[8]陆峥, 张明圆, 蔡军, 等.帕罗西汀治疗社交焦虑症的多中心开放性治疗验证[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2, 35 (2) :115-118.

减轻焦虑的方法

减轻焦虑的方法(精选6篇)减轻焦虑的方法 第1篇一、考试焦虑的定义与表现1. 考试焦虑的定义。到目前为止, 考试焦虑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