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单纯及混合型
急性单纯及混合型(精选7篇)
急性单纯及混合型 第1篇
关键词:轻度急性单纯性软组织损伤,CRP,含量变化,临床意义
在临床中, 软组织损伤[1]时极为常见的一种损伤, 它通常是指肌肉、韧带、皮肤、筋膜、皮下组织、关节囊、滑膜等软组织及软骨和周围神经与血管的损伤。根据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根据损伤原因的不同又可分为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伤和物理性损伤。软组织损伤常伴有局部肿胀与疼痛、皮下瘀斑、肢体与关节感知障碍等症状, 但临床上常凭借患者的主诉进行判断, 缺乏客观的体征。所以寻找一个较为客观的标准作为轻度急性单纯性软组织损伤的指标, 对于临床医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测定CRP (即C反应蛋白) 的含量变化来探讨其在轻度、急性、单纯性软组织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具体讨论结果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性选取本院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所接受的轻度急性单纯性软组织损伤患者35例为观察组, 并随机性选取在同期接受本院体检的健康人群35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年龄为16~59岁, 平均年龄38.2岁, 其中男20例, 女15例。该35例患者均有外伤史, 在受伤后24 h入院就诊, 其中10例摔伤, 12例撞伤, 8例打伤, 5例扭伤。35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感和局部压痛感, 无肿胀、体温升高、瘀斑的临床体征, 无其他外伤, 符合单纯性软组织损伤的标准。为保证样本的单纯性, 本院在选取时排除了患有以下合并疾病[2]的患者:①肝肾功能异常者, 肿瘤患者, 感染性疾病患者;②风湿与类风湿患者;③存在影响CRP水平的疾病患者;④血液病患者;⑤近半年内接受过外科手术的患者。对照组的35例样本为我院体检健康人群, 年龄为20~62岁, 平均年龄39.3岁, 其中男20例, 女15例, 与观察组具有相同的排除标准。
1.2 采集方法
观察组在受伤后1 d内采集肘部静脉血4 ml, 对照组为入检后1 d内采集肘部静脉血4 ml。采用散射速率比浊法检验血清中的CRP含量, 详细记录观察组患者的受伤原因和受伤面积, 临床症状等, 并记录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RP值。
1.3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检验, 当P<0.05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对照结果显示, 观察组由于不同的受伤原因造成CRP含量不同的数据无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35例患者的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观察组中受伤的面积和症状的差异造成CRP含量不同其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利用SPSS软件,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软组织损伤是由于外力的作用且力的强度达到一定的值时诱发的损伤, 一般软组织损伤后基本的机制是由于软组织出血, 周围压力增加导致血液循环受阻, 产生疼痛与肿胀的临床表现。由于损伤处的细胞代谢出血障碍, 使体内炎性物质释放, 刺激到了神经, 所以患者常有疼痛难忍的感受。
CRP是血浆蛋白中的一种正常的成分, 全称为C-reactive protein, 即C反应蛋白。它在正常人体的血清中含量极其稀少, 但一旦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或损伤时, 它的含量就会在血浆中快速升高。常规的CRP的检测方法不能够检测出低水平的CRP的变化, 所以即使是在通过了CRP检测后, 医师仍应根据患者临床的病理表现进行诊断与治疗。本文所得数据表明, 在轻度急性单纯性软组织损伤中测量CRP含量变化是具有临床意义的, 且因为CRP不受季节与时间的影响, 也不受饮食与潜在疾病的干扰[3], 所以在任何时间测定CRP都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玉浩, 刘淑芬, 高春香, 等.C反应蛋白在轻度急性单纯性软组织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探讨, 河北医学, 2008, 14 (10) :1169-1171.
[2]刘淑芬, 张玉浩, 刘学新, 等.CRP在轻度急性单纯性软组织损伤中的动态观察, 山东医药, 2008, 48 (27) :79-80.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诊断及疗效分析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4年以来我院收治并确诊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6例, 其中男性3例, 女性3例。患者起病表现, 发热, 淋巴结肿大, 部分患者出现胸闷, 皮肤瘀斑。患者的基本情况, 见表1。
1.2 诊断方法
根据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及患者免疫表型结果确诊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符合EGIL积分标准, 2个或2个以上系列积分均≥2分;免疫分型显示髓、淋二系均表达, 且EGIL积分一系≥2分, 另一系<2分, 但细胞化学染色支持此系表达;骨髓形态学显示明显的髓、淋二系白血病细胞特征并符合急性白血病的FAB分型的标准, 或细胞化学染色支持髓、淋二系表达的证据。
1.2.1 骨髓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取患者治疗前的骨髓涂片, 按FAB标准进行分型。按实验室常规的染色方法进行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指标包括:过氧化物酶 (POX) , 过碘酸+雪夫反应 (PAS) 。
1.2.2 免疫表型检测运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的检查方法。取化疗前患者肝素抗凝骨髓液, 分离、洗涤、计数细胞, 用显微镜观察并计算阳性细胞的百分率, 阳性率≥20%则视为阳性。所用单抗包括:CD3, CD4, CD5, CD7, CD8, CD10, CD13, CD14, CD15, CD19, CD20, CD22, CD30, CD33, CD34, HLA, DR, CD38, CD11b, MPO。
1.3 化疗方案
1.3.1 诱导缓解
本组报告的6例患者均接受了诱导化疗方案。有3例患者接受TOAD方案, 有2例患者接受DA方案, 有1例患者接受VDCP方案。TOAD方案:吡喃阿霉素第1~3天, 20mg/d;长春新碱第1d, 2mg/d;阿糖胞苷第1~7d, 150mg/d;地塞米松第1~7天, 10mg/d。DA方案:柔红霉素第1~3天, 每天40~50mg/m2;阿糖胞苷第1~7天, 每天100~150mg/m2。VDCP方案:长春新碱第1天、第8天, 每天1.5mg/m2;柔红霉素第1~3天, 每天40~50mg/m2;环磷酰胺第1天, 600mg/m2;强地松第1~7天, 每天40~60mg/m2。
1.3.2 巩固治疗
4例患者接受了巩固强化治疗, 方案以DA+VCP、EA、中剂量Ara-C和HE交替进行。
1.3.3 辅助治疗
对于化疗患者予止吐、碱化尿液及保肝、止酸等处理。如果患者Hb<80g/L, 应输注红细胞悬液;如果患者PLT<20109/L或者有活动性出血时, 输注血小板悬液;患者血清白蛋白<30g/L, 应输注人血白蛋白;患者白细胞及血小板低下时, 应予以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并发感染时, 应联合应用抗生素或抗真菌治疗, 并加强护理,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1.4 诊断及疗效标准
根据张之南和沈悌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进行评价[1]。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
本组报告的6例患者, 就诊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 发热, 部分患者出现胸骨压痛, 出血及淋巴结肿大, 脾脏肿大, 肝脏肿大。6例患者白细胞 (3.1~134.9) 109/L, 平均白细胞计数53.4109/L;血红蛋白浓度 (49~121) g/L, 平均浓度93.3g/L;血小板计数 (10~147) 109/L, 血小板平均计数87.4109/L。
2.2 FAB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
6例患者骨髓增生活跃, 4例形态学诊断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1例形态学诊断为AML-M1。细胞化学染色检查:3例患者POX呈弱阳性, 2例强阳性。6例患者进行PAS检查均呈出阳性, 多属中低度阳性。
2.3 免疫表型
6例患者进行了免疫表型分析, 见表1, 只有2例粒、淋二系抗原标志达到EGIL积分系统规定的2分以上, 可明确诊断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另外4例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最终也诊断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2.4 化疗及疗效
接受治疗的6例患者中有3例达完全缓解, 有1例接受了巩固强化治疗, 另有2例放弃巩固治疗, 后死亡。
3 讨论
临床上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并不多见, 属少见类型的白血病, 应引起注意。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发生在早期干细胞水平, 病变累及了髓细胞系、淋巴系, 而在工作中仅依靠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进行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2]。在有条件的医院最好做白血病免疫分型和电镜等有关检查, 以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目前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 而免疫表型检测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3]。化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均取决于诊断的确立。但因医院条件受限, 临床应用单抗检测的抗原数量不能满足EGIL积分系统的要求。但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不是免疫表型测定的唯一依据, 需要结合细胞形态学和化学染色进行综合的分析[4]。
目前对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亦也尚无统一的方案, 以往报道采用单一的诱导方案疗效欠佳。本组患者接受诱导治疗的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的占50%。本组报告的治疗, 应用了兼顾ALL和AML的标准剂量诱导化疗方案, 效果较满意。我们认为, 以往报道疗效欠佳, 可能与疾病诊断延迟及治疗方案等相关。
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及疗效。方法 根据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结果等进行诊断, 并各种化疗方案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接受治疗的6例患者中有3例达完全缓解, 有1例接受了巩固强化治疗, 另有2例放弃巩固治疗, 后死亡。结论 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诊断有赖于对细胞形态学、化学染色和免疫分型的综合判断。对AMLL的治疗应予兼顾粒、淋二系的诱导和巩固化疗方案, 缓解率较高, 但长期疗效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诊断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之南, 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168~210.
[2]朱士红, 王永志, 朱理平, 等.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2例[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9, 20 (2) :127.
[3]王书杰, 汪玄, 葛昌文, 等.12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与疗效分析[J].白血病-淋巴瘤, 2005, 4 (14) :201~204.
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观察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急性胃穿孔患者, 男性55例, 女性45例, 年龄20~67岁, 平均 (37.5±6.23) 岁。患者均有消化性溃疡病史, 突发的上腹部疼痛, 全腹部出现腹膜炎体征。随机分为2组, 单纯修补术50例, 胃大部分切除50例。排除急性阑尾炎等疾病, 选择准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两组患者在体重、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两组有一定的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X线、超声等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为胃穿孔。
1.3 治疗方法
单纯修补术组:所有患者术前密切监测心率、呼吸、血压, 采用硬膜外麻醉, 进行常规的消毒, 术中严格遵守无菌观念, 做右上腹直肌切口, 腹腔内探查胃穿孔部位, 清除食物残渣和腹腔内渗液, 穿孔口用干纱布包裹, 用温和的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缝合穿孔部位, 7号线全层缝合, 并且用大网膜覆盖, 放置引流管。胃大部分切组:术前准备、常规消毒、手术切口、探查穿孔部位及腹腔冲洗均和单纯修补术组相同。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穿孔部位,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胃肠吻合术或者胃十二指肠吻合术, 放置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胃肠减压、合理应用抗生素等, 通过液体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手术过程中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单纯修补术组50例, 35例显效, 13例有效, 2例无效;胃大部分切除术组50例, 28例有效, 16例有效, 6例无效。
1.4 疗效评价标准
手术疗效分为3个等级。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控制, X线或胃镜检查提示活动性溃疡存在, 药物不能控制症状。有效:患者有轻度的胃肠道反应或轻度的溃疡发作, 药物可以控制症状, X线或胃镜检查提示溃疡存在。显效:患者没有临床症状, X线或胃镜检查提示患者溃疡愈合或者静止。
1.5 统计学方法
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两个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见表3。
3 讨论
胃穿孔分为慢性、亚急性、急性三种, 消化性溃疡是胃穿孔最常见的原因, 溃疡的部位决定穿孔的类型。随着溃疡的进展, 逐步穿过肌层、浆膜层直至十二指肠和胃造成穿孔[1]。胃穿孔的诱发因素有高度紧张、暴饮暴食、长期服用破坏胃黏膜的药物、大量饮酒吸烟、溃疡加重等。急性胃穿孔的症状为呕吐、恶心, 腹痛, 休克症状, 发烧、白细胞增加等。大约5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症状, 可伴有便秘、腹胀等症状[2]。胃穿孔最典型的症状为突发的剧烈腹痛, 呈烧灼样或刀割样, 持续性疼痛, 从上腹部迅速扩散到全腹。急性胃穿孔的早期患者会出现轻度的休克症状。
急性胃穿孔的症状比较危急, 早期出现休克症状, 如不及时处理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急性胃穿孔初期患者面色苍白, 血压下降, 四肢发凉脉搏快而弱, 血压下降, 呼吸急促。发病大约2~4h后, 患者血压逐渐升高, 面色红润, 四肢温暖, 体温稍微高于正常。穿孔12h后, 出现腹膜炎症状, 全腹部压痛、反跳痛, 恶心、呕吐, 尿量减少、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心悸气短, 病情迅速恶化[3]。常规的治疗方法是急诊进行胃大部分切除, 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 但是胃大部分切除的患者术后胃内容积改变, 胃肠出入量的变化会导致患者术后食欲变化、消瘦、贫血等, 影响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单纯修补术治疗胃穿孔相对胃大部分切除术缩短了手术时间, 治疗效果较高, 术后并发症比较少[4]。患者的胃内容积大致不变, 患者术后调理相对比较简单和轻松。随着药物的发展, 单纯修补术后患者常规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 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缩短, 患者的胃肠功能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水平[5]。
综上所述, 急性胃穿孔采用单纯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比较明确, 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术后合理应用药物辅助治疗, 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陈圣才.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56例诊治体会[J].海南医学, 2009, 20 (8) :116-117.
[2]董国徽, 李玉勤, 袁德汉, 等.15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手术的临床疗效——单纯修补和胃大部切除对比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 2008, 8 (7) :690-691.
[3]何明才, 王成纯.十二指肠溃疡病穿孔行单纯修补术加内科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4) :98-99.
[4]易石坚, 李兰兰, 邓连兴, 等.腹腔镜行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修补手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7, 16 (6) :599-561.
1例急性单纯疱疹性脑炎的护理体会 第4篇
本病单纯疱疹病毒可广泛侵犯两侧大脑半球, 形成大小不等软化、坏死灶, 病灶内明显出血、坏死及空腔形成, 周围大量水肿。其临床表现:前驱期持续一到数天,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大多数有意识障碍、精神症状, 肌阵挛及癫痫发作, 严重者数日可至昏迷, 神经系统体症多种多样, 白细胞数日增多, 早期可见大量红细胞、蛋白轻中度增加, 葡萄糖及氯化物则大多正常。头部CT可见脑内低密灶, 有出血可见高密度灶。
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平人民医院于2006年8月23日收治1例急性坏死性脑炎患者, 入院时病情较重, 经积极治疗、细心护理, 于入院19 d后痊愈出院。下面谈一谈笔者在护理方面的一些体会。
1一般资料
患者, 女, 29岁, 于2006年8月16日左右自觉不适、热感、头痛, 3 d后抽搐发作, 并伴有呕吐, 右侧肢体活动障碍, 二便失禁, 反应迟钝, 在当地县医院头部CT扫描示左前额及右顶区低密度灶内伴有高密度病灶, 未确诊, 经对症治疗后无好转, 且病情加重, 于8月23日来本院求治。入院时神经尚清楚, 精神状态明显, 记忆力下降, 不知其家属年龄, 计算能力极差 (100-7=7) , 伸舌示意尚正常, 右侧肢体肌力3~4级, 病理反射阳性, 行头部CT扫描示左前额左顶部及右顶部低密度灶, 内中混有高密度灶, 诊断为:“急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伴脑出血。”经应用抗病毒、降颅压、止血、营养神经、地塞米松及干扰素等治疗后, 于9月3日病情明显好转, 精神症状消失, 计算能力恢复, 肢体活动基本正常, 又经两周后痊愈出院。
2护理体会
2.1 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 以促进患者很好的休息, 避免搬动。
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体温、血压、意识状态及瞳孔的变化。
2.3 抽搐
当患者烦躁不安抽搐时, 应设专人护理, 口腔内放牙垫, 将头偏向一侧, 使口腔分泌物自行流出, 将下颚托起, 防止舌后坠, 堵塞气管而引起窒息。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时, 应用吸痰器吸痰, 必要时给予吸痒。
2.4 注意脑疝的症状
脑疝是肿水肿颅内压增高的特点, 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和抽搐, 甚至昏迷、呼吸不规则或停止, 两侧瞳孔不等大。如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60 ml, 同时立即通知医生, 遵医嘱给予脱水剂及营养保护神经的药物。
2.5 用要护理
干扰素的应用, 抑制了病毒的复制。激素的应用降低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抑制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减少了醛固酮的分泌, 使钠及水潴留减少, 从而减轻了脑水肿。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输液速度, 保证用量准确, 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例如胃黏膜损害、低血钾、高血压等。
2.6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 减少皮肤受压。床铺要清洁、平整、干燥, 定时翻身, 温水擦浴, 按摩骨突处, 防止皮肤擦伤及感染。
2.7 心理护理
患者因行动不便, 二便失禁, 生活不能自理而烦恼。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和鼓励, 向患者说明通过治疗、护理能够痊愈, 使患者能够与医护人员很好的配合。
2.8 肢体能力锻炼
急性单纯及混合型 第5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96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胃穿孔患者,其中男61例,女35例;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41.2±13.7)岁。发病到确诊时间30min~3d,平均(6.2±2.7)h。根据手术方法将96例患者分为两组,48例行单纯修补术患者为观察组,46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为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发病到确诊时间、合并症情况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胃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48例患者均采用单纯修补术治疗,首先采用硬膜外麻醉对48例患者进行手术麻醉:完成麻醉后于右上腹直肌处做一切口,探查穿孔部位,并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穿孔及周围,清洗干净后,实用7号线进行全层缝合,可借助大网膜急性缝扎固定[1]。术后治疗常规给予胃肠减压、抗生素防治感染,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胃穿孔是临床常见急腹症,易与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相混淆。由于穿孔后大量消化液进入腹腔,短时间即可对对腹膜及其他腹腔脏器产生强烈刺激,诱发化学性腹膜炎,造成剧烈腹痛和休克[2,3]。外科疗法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最有效方法,目前主要临床主要采用单纯修补术和胃大部切除术两种方案治疗急性胃穿孔。胃部分切除手术能够一次性彻底地解决患者的穿孔问题。将胃切除后,壁细胞和主细胞的数目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降低,胃酸分泌降低,且能够将溃疡本身切除。对有较大活动性出血和幽门梗阻的患者均可以起到治疗作用。但是,这种手术治疗的操作较为复杂,安全性较低,患者手术后恢复较慢。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有长期胃溃疡病史、穿孔部位较大的患者也应该采用胃部分切除手术[4,5]。单纯修补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对患者消化系统影响相对较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性较高,适用于对手术耐受能力较差的患者。
注:P<0.05
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单纯修补术可满足急性胃穿孔手术的治疗,且能最大限度保证患者手术安全,给手术耐受力差的患者提供有效安全保障。但是由于单纯修补术未对胃溃疡进行治疗,术后溃疡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单纯修补术必须配合术后规范的抗溃疡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联合治疗,有效的溃疡治疗方案是保证单纯修补术治疗效果的关键措施之一[6]。术后即刻对患者进行治疗以免溃疡复发造成新的伤害,甚至引发二次穿孔。
综上所述,单纯性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可满足临床治疗需求。
摘要:目的 研究单纯性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单纯修补术治疗的48例急性胃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46例采用胃大部切除术治疗的急性胃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性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可满足临床治疗需求。
关键词:单纯修补术,胃大部切除术,胃溃疡,急性胃穿孔
参考文献
[1]陈权.胃溃疡穿孔修补术式改进探讨与研究[J].中外医疗,2009,28(10):61.
[2]宋亚金.胃溃疡穿孔行穿孔修补术联合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9):192-193.
[3]林麦连.三联疗法联合双歧杆菌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9):163-164.
[4]陈新,刘阳伯.胃溃疡穿孔修补术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观察[J].河北医学,2012,34(17):2620-2621.
[5]陈国平,陈剑明.单纯修补、胃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效果对比[J].当代医学,2012,18(22):36-37.
急性单纯及混合型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整群选取的该院收治的72 例急性胃穿孔患者, 收集时间为2011 年9 月—2014 年9 月。 将这72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36 例) 和观察组 (36例) 。 其中, 对照组中, 男22 例, 女14 例, 年龄分布为22~73 岁, 平均年龄为 (46.2±7.1) 岁;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2 h~2 d, 平均时间为 (5.7±1.1) h;有胃溃疡病史者26例。 观察组中, 男21 例, 女15 例, 年龄分布为21~72岁, 平均年龄为 (45.9±7.2) 岁;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3h~2 d, 平均时间为 (5.8±1.0) h;有胃溃疡病史者27 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待患者入院后, 给予两组患者胃肠减压和禁食水, 让患者取半卧位, 给予患者抗感染抗炎治疗。 如患者出现休克症状, 还应给予患者抗休克治疗, 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对照组患者采用胃部切除术, 方法为:行硬脊膜麻醉, 在患者的上腹正中作一切口, 对穿孔部位进行常规的探查;给予患者腹腔冲洗, 清理患者腹腔内的食物残渣和积液; 根据实际病情, 对患者的胃部组织进行切除;切除结束后行胃十二指肠吻合或胃空肠吻合。
观察组患者采用单纯修补术, 方法为:行硬脊膜麻醉, 在患者的上腹正中作一切口, 常规探查患者的穿孔部位, 采用盐水给予患者冲洗穿孔部位;缝合患者的穿孔病灶, 所用缝合线为7 号丝线, 缝合后用大网膜进行覆盖, 对病灶部位进行固定和结扎;根据患者的病情, 在有必要的情况下, 留置腹腔引流管。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及手术时间。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治疗后, 未出现死亡病例, 手术治疗均成功,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 (45.2±6.1) min, 对照组为 (157.8±19.1) min, 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3.695;P<0.05)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情见表1。
3 讨论
目前, 救治急性胃穿孔,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治疗[3]。 胃部分切除手术是一种彻底的解决患者穿孔问题的方法, 它能将胃溃疡本身切除, 胃切除后, 患者的胃蛋白酶和胃酸的分泌降低, 胃主细胞和壁细胞的数目减少[4]。 这种治疗方法对治疗存在幽门梗阻和较大活动性出血的患者, 具有较好的效果[5]。 但是, 胃部分切除手术的安全性较低, 操作较为复杂, 患者行该种手术后恢复时间较长[6]。
单纯修补手术的手术时间短, 安全性较高, 是一种简单便利的手术方式。 但是, 单纯修补手术对患者的胃溃疡没有进行治疗, 因此术后极易复发[7]。 在治疗过程中, 采用该种治疗方法需要对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胃溃疡。对于胃穿孔1 d内、无其他合并症、出血量较少的患者, 单纯修补手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该研究显示,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治疗后, 未出现死亡病例, 手术治疗均成功, 无显著差异;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明显偏少, 这一结果说明单纯修补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缩短手术时间。 该研究结果与韩安亚等[8]的研究相一致。
综上所述, 急性胃穿孔患者应用单纯修补术治疗, 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 仍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申乐.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疗效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8 (3) :37-38.
[2]Zhou G, Su L, Su Z, et al.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between simple perforation repair and subtotal gastric resection in treatment of acute perforation ofstomach[J].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2014, 12 (9) :190-192.
[3]赵小立.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疗效对比[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1 (10) :213-214.
[4]江文华.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6) 6:104-105.
[5]布和, 李迎春, 郑林.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15) :49-50.
[6]曾赟裘.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 :2806-2807.
[7]肖义成.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11) :37.
急性单纯及混合型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08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5例急性胃穿孔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患者年龄在26至74岁间,平均年龄为(43.6±5.3);病程在1.5h至4d间,平均病程为(13.6±2.5)h;疾病类型:9例空腹穿孔,14例饱餐穿孔;发病部位:20例前壁穿孔,5例侧壁穿孔;23例患者有过胃溃疡症状。以同期收治的15例急性胃穿孔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在27至73岁间,平均年龄为(42.8±5.1);病程在1h至3d间,平均病程为(13.2±2.3)h;疾病类型:6例空腹穿孔,9例饱餐穿孔;发病部位:9例前壁穿孔,6例侧壁穿孔;12例患者有过胃溃疡症状。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发病部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比较。
1.2 手术方法
(1)对照组:给予患者胃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方式后,于右上腹处的直肌取适宜长度的切口,对胃部穿孔位置进行有效探查和明确,胃部穿孔部位应用适量生理盐水进行清洗,并将腹腔内部积液与穿孔处食物残渣有效清除。依据手术切口情况,对远端处胃部组织病灶有效切除,再依据患者情况,在胃部空肠处进行吻合手术或者十二指肠处进行吻合手术。术后给予适量的抗生素进行感染控制,并留置相应的引流管[2]。(2)研究组:给予单纯修补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呈平卧体位,给予硬膜外麻醉方式后,在上腹部中间部位取长度在15至20cm的手术切口,将皮肤打开后,深入到皮下组织,直到腹直肌处的前鞘,然后将腹直肌有效分离,将其后鞘打开,通过壁腹膜后,可进入到腹腔内部,对胃部穿孔病灶进行有效探视[3]。将胃部病灶处食物残渣和渗透积液有效清除,这时胃部穿孔部位应用无菌纱布进行压迫,而腹腔内部则用适量生理盐水进行清洗,最后利用7号线对胃部穿孔处进行有效缝合,通常情况下需缝合3到4针。术后给予抗感染、抗炎及胃肠减压等治疗措施。当患者病情有所恢复,能够正常进食后,幽门螺杆菌进行有效根治,即给予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活动时间、并发症等进行密切观察和记录。
1.3 临床疗效标准[4]
治愈:经过临床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完全消失,术后复诊表明患者胃部穿孔病灶及胃溃疡症状完全消失,且胃部功能完全恢复。显效:经过临床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改善较为显著,术后复诊表明患者胃部穿孔病灶及胃溃疡症面积缩小了>80%,且胃部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有效:经过临床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得到改善,术后复诊表明患者胃部穿孔病灶及胃溃疡症面积缩小了>50%,但是<80%,胃部功能有所改善;无效:经过临床治疗后,患者腹痛症状未得到改善,术后复诊表明患者胃部穿孔病灶及胃溃疡症面积缩小了<50%,胃部功能未得到恢复。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主要通过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数据用均值标准差(±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由χ2进行验证,组间对比则由t进行验证,如果P<0.05,表明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由表1可知,研究组25例患者中,治愈11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15例患者中,治愈6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0%,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对比分析
由表2可知,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活动时间及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
由表3可知,研究组:1例感染,1例器官衰竭,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1例感染,1例休克,1例器官衰竭,1例十二指肠残端萎缩,并发症发生率为26.7%,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胃穿孔属于严重的急腹症状,其主要是由于胃部受到幽门螺杆菌的严重感染,胃载膜防护功能有所减弱,胃酸分泌紊乱等原因导致的,当患者胃部穿孔之后,胃内容物将进入到腹腔,对腹膜产生刺激作用,导致患者出现腹部疼痛症状,并引发腹膜炎、休克、感染等并发症,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要求医务人员保持高度责任心,当患者诊断为急性胃穿孔时,应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才能对病情进展进行控制,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
现阶段应用于急性胃穿孔的手术术式主要有两种,即胃部分切除术与单纯修补术。胃部分切除手术作为现阶段胃溃疡性穿孔的重要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消除胃溃疡病灶及穿孔病灶,但是手术患者必须满足以下适应症,即存在恶性病变、幽门梗阻、胃部出血、无休克症状、穿孔病程12h内,腹腔感染程度较低等。但是胃部分切除术会导致患者消化道的手术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在手术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导致患者出现出血、营养障碍、吻合口瘘及胃部感染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命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其在临床治疗中受到一定限制[5]。而单纯修补术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等特点,在急性胃穿孔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单纯修补术手术适应症主要有穿孔病程超过24h,轻度出血,未出现幽门梗阻症状。随着单纯修补术在急性胃穿孔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其复发率相对较高,并不能对胃溃疡及穿孔病灶进行有效根治。而胃部分切除术虽然能够有效将胃溃疡及穿孔病灶有效切除,但是治疗时间相对较长,只能应用于胃穿孔病程在12h内患者,同时这种手术术式具有操作复杂、术后康复慢、手术时间长、安全性低、并发症多等缺点。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急性胃穿孔患者,分别给予不同的手术术式,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与胃部分切除术组相比,单纯修补术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优,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及活动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单纯修补术在急性胃穿孔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更为显著。
总之,给予急性胃穿孔患者单纯修补术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及活动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实践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刚.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8(05):89-90.
[2]龚耀辉.急性胃穿孔行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12(10):76-78.
[3]汤金剑.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8(07):86-87.
[4]薛玉龙,刘建洛.单纯修补术与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6(03):56-57.
急性单纯及混合型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