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A型肉毒毒素浓度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A型肉毒毒素浓度(精选9篇)

A型肉毒毒素浓度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和门诊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 诊断符合2006年在长沙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儿童康复、第九届全国小儿脑瘫康复学术会议上制定的小儿脑瘫诊断标准、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Ashworth分级在2级以上、随访半年以上的患儿46例, 共计87腿 (5例是偏瘫型) 。按注射日期单或双号随机分为两组。A组中有男14例, 女8例, 年龄最小为1岁6个月, 最大为16岁, 19名双瘫患儿、3名偏瘫患儿, 共计41腿;B组中有男14例, 女10例, 22名双瘫患儿、2名偏瘫患儿, 共计46腿;两组患儿经年龄、性别、体重、小腿痉挛程度的统计学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采用兰洲生物制品产生产的A型肉毒毒素衡力, A组小腿三头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浓度为50 u/m L;B组小腿三头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浓度为25 u/m L。

1.2 方法

1.2.1 注射

A型肉毒毒素的注射由该研究亲自操作, 用该科与诺诚公司研发的肌电引导仪的电刺激模式定位注射。注射剂量凭以往经验, 根据患儿小腿三头肌的大小和痉挛程度, 每腿在小腿三头肌注射的总剂量为15~100 u不等, 一般腓肠肌内侧头分2~3个点, 腓肠肌外侧头分1~2个点, 比目鱼肌分3~5个点注射。

1.2.2评定

评定内容包括: (1) 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的Ash worth分级; (2) 屈腿时诱发踝阵挛的强度, 分4个等级; (3) 伸腿时诱发踝阵挛的强度, 分4个等级; (4) 行走时足跟离地的高度, 分三个等级; (5) 蹲下时足跟离地的高度, 分3个等级; (6) 家长对患儿尖足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 分3个等级。

评定的1~5项由负责患儿治疗的PT师完成, 第6项由患儿家长完成。该实验采用双盲的方法, 治疗师和患儿家长都不知道患儿的分组和所注射的A型肉毒毒素的浓度。评定的时间为:注射前、注射后1、3、14、30、60、90、180 d各评定1次。以上6项指标出现一项或一项以上改善的时间定为起效时间;改善程度达到稳定的最初时间定为达峰时间;以上6项指标中有3项或3项以上较达峰时出现反弹的时间定为疗效持续时间。达峰时症状改善率在40%以下定为无效、改善率在40%~75%为有效, 改善率在76%~89%为显效, 改善率在90%以上为疗效满意。

1.2.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

肌肉痉挛评分明显下降, 运动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有效:肌肉痉挛评分下降, 运动功能得到改善。无效:肌肉痉挛评分无下降, 运动功能未得到改善。

1.3 统计方法

将该次治疗所得数据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以成组比较的t检验进行假设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两种浓度的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 药物作用的起效时间、疗效达高峰时间、疗效持续时间的对比见表1。

两种浓度的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的疗效对比见表2。

经统计学检验, A组和B组在起效时间、疗效达高峰时间、疗效持续时间、以及疗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所以, 本实验的结论是:用A型肉毒毒素50 u/m L和25 u/m L的浓度注射小腿三头肌, 在治疗小儿中枢性痉挛所致的尖足症状上, 疗效确切, 效果相近。

3 讨论

在小儿脑性瘫痪的患病率中, 痉挛型脑瘫比例最高, 约占全部病例的60%~70%, 表现为伸张反射、起立步行两腿呈交叉姿势、尖足, 膝关节屈曲挛缩, 骨关节内翻变形, 下肢肌张力增高, 各肌肉间的肌力不平衡, 不会坐、爬、站、行。

A型肉毒毒素的疗效持续时间较长, 通常为3~6个月左右, 期间可以让患儿在痉挛解除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 学习正确的姿势的和动作, 形成正确的运动模式, 矫正异常姿势。在A型肉毒毒素的疗效小时候, 患儿已被纠正的异常姿势并未得到反弹, 这很可能与运动后高危中枢对脊髓牵张反射的调控改善有关。

目前, 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中枢性痉挛正在普及, 其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充分的临床验证, 但在药物浓度的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分歧。目前得到共识的是:低浓度高容量有助于药物的扩散, 可用于较大的肌肉;高浓度低容量可减少扩散, 用于注射小肌肉可使作用更精确, 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那么, 究竟哪些肌肉用多高的浓度和容量会实现最佳疗效和最小不良反应, 这是值得临床深入研究的, 尤其是治疗小儿中枢性痉挛, 更须要精确地把握药物的浓度和容量。小腿三头肌痉挛是导致脑瘫患儿行走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A型肉毒毒素注射可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治疗浓度该如何掌握。通过该实验, 采用50 u/m L和25 u/m L这两种浓度的A型肉毒毒素注射小腿三头肌, 治疗小儿中枢性痉挛的尖足症状, 均为适合的治疗浓度, 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这两种药物浓度同样适合于注射与小腿三头肌类似的大肌肉, 如治疗髂腰肌、内收肌群、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肱二头肌、肱桡肌等肌肉的痉挛。综上所述, 针对小儿脑瘫小腿三头肌痉挛所致的尖足症状的临床治疗, 通过浓度不同分组进行的治疗测试, 观察的疗效结果没有因为浓度大小不同而引起疗效的不同。

参考文献

[1]李巍巍, 杨坚, 张颖, 等.康复训练结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C]//中国康复医学会运动疗法分会第十一届全国康复学术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2011.

[2]炤兰.A型肉毒毒素注射质量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 2011.

[3]肖曙光, 苏珍辉, 李丽媛, 陈艳平, 陈艳.A型肉毒毒素治疗小儿脑瘫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0 (6) :73-74.

[4]胡月光.脑瘫痉挛性马蹄足腓肠肌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观察[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9, 16 (4) :233.

[5]唐彦萍.胡月光.脑瘫髋内收痉挛性内收肌组织化学超微结构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0, 15 (1) :8.

[6]马彩云, 耿香菊, 等.A型肉毒毒素辅助综合康复治疗痉挛性双瘫疗效[J].临床医学, 2012, 22 (7) :36.

[7]黎钢, 曹学兵1A型肉毒毒素治疗肌痉挛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 2010, 23 (2) :77.

医学美容科A型肉毒毒素管理制度 第2篇

一、医疗机构使用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必须建立健全采购、保管、验收、领发、核对制度。

二、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必须从有资质的正规生产企事业或经销单位采购,必须由专人负责采购,必须索要生产及经销单位资质证明材料,并保管好备查

三、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必须由专人专柜加锁保管

四、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限要求2-8度冷藏或-5度以下冷冻保存,配制后冷藏,4小时内必须使用

五、为防收假、发错,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严禁与其他药品混放。

六、医疗单位供应和调配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必须由具有美容主诊医师资格的医生出具处方并签名。

七、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每次处方剂量不能超过2日剂量。

八、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的处方调配,必须有药师以上技术职称人员的进行复核人员并签名盖章后发出。

A型肉毒毒素浓度 第3篇

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为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面肌痉挛的患者,均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就其中首次治疗的40例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与长期重复治疗的40例患者(观察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

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均为97.5%,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A型肉毒毒素首次治疗和长期重复治疗临床效果均较为显著。

结论:面肌痉挛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与首次应用比较,长期重复应用在临床总有效率上呈一致性,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面肌痉挛临床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87-02

面肌痉挛常始于眼轮匝肌,后渐向其它面肌波肌,临床以一侧面神经支配肌群的无痛性、无规律、不随意、渐进性、阵挛性收缩或阵发性强直为特征,患者形象严重受损,对正常生活造成影响,使身心均背负着沉重负担,选择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案及时救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1]。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为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面肌痉挛的患者,均采用A型肉毒素治疗,就其中首次治疗的40例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与长期重复治疗的40例患者(观察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27-82岁,平均(50.5±12.8)岁;均与《实用神经病学》制定的相关诊断标準符合,有一侧面肌较长不自主痉挛病史。病程0.3-21年,平均(4.5±3.2)年,均为单侧发病,左侧48例,右侧32例,均经理疗、针灸、药物等一种或多种措施处理效果不佳。排除精神心理性疾病、肌纤维持搐、面肌抽搐等疾病引起的其它面部运动障碍。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注射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每支含100u,为玻璃瓶装冻干水溶性结晶品。依据痉挛的程度和部位取生理盐水在使用时稀释至25u/ml浓度,对痉挛侧口轮匝肌和眼轮匝肌用1ml注射器4号针头抽取药物后行多点注射。面部注射点每点0.2ml,取颊部,面部中、下,前额肌,鼻旁肌、颈阔肌注射;眼睑部注射点每点0.15-0.2ml,取上、下眼睑内、外1/3距离睑缘2-3mm处,及颞侧皮下,行皮下注射。一般情况下为10个注射点,50u总剂量,行30min的观察,若患者无异常可办理出院手续。有痉挛残存的患者在1周后可行1次追加注射,依据受累肌肉对注射剂量和部位进行选择。对照组均为首次注射,观察组均为采用A型肉毒素素治疗>4次,即长期重复治疗者。

1.3疗效评定。依据Shorr疗效评定标准,完全缓解:面肌痉挛强度由Ⅱ-Ⅳ级水平下降至0级;明显缓解:面肌痉挛强度由Ⅲ-Ⅳ级水平下降至Ⅰ-Ⅱ级;部分缓解:面肌痉挛程度由Ⅳ级水平降至Ⅲ级;无效:面肌痉挛程度无明显变化。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均为97.5%,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A型肉毒毒素首次治疗和长期重复治疗临床效果均较为显著。见表1。

3讨论

A型肉毒毒素(Botox-A)与胆碱能神经末梢的特定受体通过其重链结合向细胞内进入,是厌氧肉毒梭菌在具体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七型外毒素,轻链发挥酶效应,对突触前膜乙酞胆碱的释放有抑制作用,进而对神经肌肉的传导起到阻断作用[2]。给予治疗剂量的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可使化学性去神经支配作用在局部引出,引发注射处区域肌肉有一过性萎缩和麻痹发生。给予适量的肌注剂量应用,可使肌肉痉挛得以缓解或迅速清除,相关姿势异常、震颤、疼痛、运动障碍等不良表现得以改善,又避免了肌肉收缩力减弱,可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水平的提高,故在对斜视、骨肉不明原因肥大、局灶性各种形式的肌张力障碍等症状治疗中均发挥了较佳效果[3]。但A型肉毒毒素为一种可致死的、不可逆的、强力的神经毒素,其安全性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一般情况下原发性面肌痉挛是因在出脑干处面神经受颅骨小动脉不同程度的搏动性压迫,引发面神元异常兴奋及伪突触形成,造成面部肌肉出现不自主痉挛。同时,小脑脑桥相仿的肿瘤、周围性面瘫、动脉静畸形、颅骨畸形、多发性硬化及动脉瘤等引起面部神经损害,可造成继发性面肌痉挛发生。两者在年龄、性别、左右侧分布上均较相似,但首发的具体部位存在较大差别。原发性面肌痉挛常于眼周肌肉处首发,后向口轮匝肌波及,病情严重者向痉阔肌累及;而继发性面肌痉挛临床特征为几乎上、下部面肌均同时受累。故在首先累及的面神经不同部位方面和病因方面两者存在差异。

针对面肌痉挛治疗的方案较多,具体包括:①手术:所采取的手术方法包括面神经切断吻合术、微血管减压术、经皮穿刺射频温控热凝术、面神经阻滞术、梳理术、电凝术、面神经阻滞术等,其中微血管减压术为目前临床唯一从病因出发,开展治疗的方法,效果理想,其它复发率均较高,且有程度不等的技术能力限制和创伤,患者依从性较差。②抗癫痫、安全、镇静药物应用,如氯苯氨丁酸、鲁米那钠、卡马西平、氯硝安定等,效果不肯定,仅部分患者起效。A型肉毒毒素在1979年由Scott等在自愿者身上首次应用,即获得了成功,后在神经科广泛使用,1985年Mauriello将其首先在面肌痉挛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其安全性有近期疗效已被肯定[4]。以往有报道称面肌痉挛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可高达75%-100%的显效率,平均为2.80-3.57个月的疗效维持时间,本次研究与其一致,因需反复注射,故面肌痉挛采用A型肉毒毒素长期应用的安全性和疗效被引起重视。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首次治疗比较,观察组长期重复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与其呈一致性,均为97.5%,提示复发的面肌痉挛采用A型肉毒毒素连续重复应用仍可起到较佳效果。结合其它文献显示,在疗效等级、达峰时间、起效时间上均保持不变,局部不良反应轻微,可自行在短期内恢复,无严重全身不良反应[5]。也有报道称疗效在重复应用后呈减弱表现,需改变肉毒毒素类型或增加注射位点及注射剂量才能使原疗效得以维持,认为其现象与机体有中和性抗体产生有关,重复应用药物时间>3-4月的间隔,或药物在较小剂量维持是有效的防止抗体产生的方法[6]。同时有报道称给予A型肉毒毒素重复应用后效果可增强,原因与心理安慰、药物的重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反馈在治疗后发生间接改变,运动反射被告抑制相关。

综上,面肌痉挛采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与首次应用比较,长期重复应用在临床总有效率上呈一致性,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华红,陈静嫦,吴河坪,等.肉毒杆菌素A水凝胶对大鼠骨骼肌远期作用的形态学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10):960

[2]顾娟,邹琼.A型肉毒素治疗面肌痉挛(附95例报告)[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5):85-86

[3]毛玲群,王云玲,林宝妹.A型肉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2,1.24(1):54-55

[4]Gordon MF,Barron R.Effectiveness of repeated treatment with botulinum toxin A across different conditions[J].South Med J,2006,99(8):853

[5]王锦玲,张旭.重复局部注射A性肉毒毒素治疗眼睑及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6,20(7):293-294

A型肉毒毒素浓度 第4篇

关键词:稀释浓度,A型肉毒毒素,上面部,动力性皱纹,疗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外在美, 皱纹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多、深, 特别是上面部皱纹, 影响最大, 除皱也就成为了人们尤其是女性之间最喜欢谈论的话题之一[1,2]。面部动力性皱纹是由于皮肤衰老与面部表情肌的长期反复习惯性收缩的结果, 其出现的部位、时间和数目因个人表情动作、幅度和习惯而不同, 典型的如额肌的抬眉纹、眼轮匝肌的鱼尾纹、皱眉肌的眉间纹等[3]。A型肉毒毒素 (BTX ̄A) 是国内目前广泛应用的面部美容生物制品, 具有独特的功效, 但不同的稀释浓度往往有着不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4,5]。为探讨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本文以我院2010年10月~2014年4月收治的80例上面部动力性除皱患者为研究对象, 就两种稀释浓度A型肉毒毒素的治疗疗效与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上面部动力性除皱患者。所有患者表情静态时, 上面部皱纹不明显;表情动态时头、皱眉或微笑, 各部位出现3条以上较明显的皱纹, 均签署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随机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A组患者中男2例, 女38例;年龄25~59 (32.8±5.4) 岁。B组患者中男1例, 女39例;年龄26~60 (33.2±5.2)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基础治疗:所有患者给予相同条件的辅助治疗与营养支持、护理等。药物制剂为: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国药准字S10970037) 使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浓度分别为50U/ml和25U/ml, 即配即用。注射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间距分点皮下注射法, 注射前进行回抽, 确认无回血, 注射后棉签压迫2~3min, 观察15min后, 未发生不良反应即可离院, 为防止药液扩散, 治疗后24h内不能进行洗脸或擦拭。试验设计:A组患者采用A型肉毒毒素的治疗浓度为50U/ml, B组患者采用A型肉毒毒素的治疗浓度为25U/ml, 治疗结束后, 随访6个月。

1.3 疗效评价标准[6]

根据治疗与随访记录,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药物起效时间、疗效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之间的差异。治疗疗效以治疗总有效率表示, 总有效=显效+有效, 显效:皱纹完全消失, 外观饱满光滑;有效:皱纹基本消失, 外观较为饱满光滑, 局部的肌肉组织尚可收缩;无效:皱纹仍存在, 外观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6]。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A组与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5%和9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药物起效与疗效持续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疗效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A组与B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5%和1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A型肉毒毒素是目前常用于面部美容的生物制品, 其主要作用于横纹肌周围运动神经末梢, 神经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产生抑制作用, 阻止神经递质传递, 从而引起肌肉出现松弛性麻痹, 使皱纹逐渐变浅、消退[7~9]。随着神经肌肉的连接重新建立, 在4~6个月后, 肌肉收缩功能又可以重新恢复, 而不产生永久性的神经损害, 这一点也符合目前的健康医疗理念[10,11]。在获得可靠、持久疗效的同时, 尽可能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疗目标之一[12]。本研究采用两种不同稀释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上面部动力性皱纹患者,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 A组与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95%以上, 药物起效时间均在7d之内,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充分的说明了A型肉毒毒素用于治疗患者上面部动力性皱纹, 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皱纹消失, 恢复饱满光滑的外观, 起效快、治疗疗效高。同时, 研究结果还显示, A组患者疗效持续时间显著长于B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我们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时, 剂量较大有着更强的麻痹效果, 疗效的持续作用时间也就越长。另外, 研究结果还显示, 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剂量较大的A型肉毒毒素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也较高, 在临床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及时的采用了对症支持治疗对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纠正处理后, 患者均自行恢复, 并未造成严重的后果, 但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患者的舒适度与医疗的信任感也是会造成一定影响的。

A型肉毒毒素治疗手足多汗症 第5篇

临床中多汗症常见于掌跖、腋下、大腿内侧、臀下等部位, 手足多汗症主要表现为手掌、足跖部位多汗。手部多汗症患者手掌湿润, 出汗时多伴有手掌湿冷, 长期下来手掌蜕皮明显, 常伴有皮炎, 严重影响手工操作。足部多汗而且长期穿戴鞋袜, 挥发欠佳, 导致足底皮肤浸渍发白, 合并细菌滋生而出现脚臭。在冬季, 因肢端湿冷, 容易导致冻伤、皮肤溃烂等。手足多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使患者饱受精神上的折磨。目前, 手足多汗症的治疗方法繁杂, 主要有: (1) 口服药物治疗法; (2) 局部外用药物治疗法; (3) 离子导入疗法; (4) 外科手术神经阻断疗法; (5) 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法等。2010年2013年, 笔者针对22例手足多汗症患者采用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方法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患者, 男9例, 女13例;年龄19岁~31岁;病程6年~18年。其中14例为手足多汗症, 8例为足部多汗症。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双侧手掌侧或足跖部多汗, 从青春发育期开始出现症状, 静息状态下亦有出汗症状, 活动后症状更加明显, 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本组22例患者中有20例具有家族遗传史。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全身检查无异常, 询问药物过敏史等。用典-淀粉 (minor) 试验测定大概出汗范围, 一般手掌每侧设计20个注射点, 足跖每侧设计20个注射点, 点间距约1 cm。A型肉毒毒素 (Botox) 100 U用生理盐水3 m L稀释, 于设计好的注射点, 每点皮内注射Botox 2 U。注射区域可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仿恩纳) 30 min后进行注射, 可减少注射疼痛感。注射时进针尽可能浅一些, 可以有效避免肌力减弱。注射后留观20 min~40 min, 防止药物过敏反应。

2 结果

手部多汗症患者注射后2 d后出汗减少, 10 d后出汗停止, 手部肌力未见减弱;足部多汗症患者注射后4 d后出汗减少, 14 d出汗明显减少 (其中15例无明显出汗) , 随访3个月未见明显复发。术后6个月~8个月复诊均出现出汗情况复现, 但仍较注射前明显改善。12例患者均于注射后8个月进行二次注射, 注射后随诊1年未见明显复发。

3 讨论

手足多汗症由于肢端皮肤长期潮湿、浸渍常易伴发皮炎, 给正常的工作、生活带来不便, 当局部合并细菌感染时会出现溃烂及全身症状。多汗症患者因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精神上十分压抑[3]。多汗症的治疗方法比较繁杂, 目前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是每种方法都各有其不同的优缺点。 (1) 全身药物治疗主要应用抗乙酰胆碱类等药物, 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 它们虽然阻止乙酰胆碱释放而使多汗症状减轻, 但疗效较差, 达到临床疗效时即发生副作用[4]。临床上常见的副作用有口干、眼干、视力模糊、青光眼、便秘等, 令患者无法耐受。 (2) 局部外用药治疗常用药物有10%~30%氯化铝无水酒精溶液、10%甲醛溶液、50%戊二醛溶液、5%醋酸铝溶液等, 上述药物长期外用可能发生局部皮肤刺激性皮炎及其他副作用。 (3) 离子导入疗法适用于掌跖多汗症, 它以直流电将离子化物质导入真皮或皮下组织进行局部治疗, 由此引起表皮微小损伤而致汗管角化和阻塞, 但确切机制未明[5]。此治疗法后期需要每周2~3次做治疗, 比较繁琐, 效果也不是太满意。 (4) 外科手术神经阻断治疗, 对于手部多汗症, 将胸2交感神经切断, 止汗率高。其最大缺点是会发生代偿性多汗症。A型肉毒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从而阻断神经冲动。大、小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 当乙酰胆碱被阻止释放, 交感神经冲动传导受阻, 出汗即停止。本组的22例患者均采用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 未见副作用和相关并发症, 且疗效明显, 维持时间长。

综上所述, 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手足多汗症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且维持时间较长, 适合在基层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Sato K, Kang WH, Saga K.Biology of sweat glands and their disorders, Ⅱ, disorders of sweat gland function[J].J Am Acad Dermatol, 1989, 20:537-563.

[2]虞瑞尧.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多汗症[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 18 (3) :179-181.

[3]Odom R, Jumes W, Berger TG.Andrews Disease of the skin.Clinical dermatology[M].9th ed.WBSaunders Co.Philadelphia, 2000:7-8、973-974.

[4]虞瑞尧.多汗症诊断和治疗进展[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08, 1 (1) :6-7、61.

A型肉毒毒素面部除皱的临床观察 第6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行面部除皱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 均接受A型肉毒毒素面部注射治疗, 其中男性占有4例, 女性有60例, 年龄36-62岁, 平均年龄在 (46.56±3.42) 岁之间;8例鼻背部除皱, 12例额横纹去皱, 20例眉间纹除皱, 24例去除鱼尾纹。

1.2 治疗方法

应用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研发的A型肉毒毒素, 采用生理盐水对其作稀释处理, 维持浓度为4U/0.1ml, 每人次使用量为100U及其以下。注射方法:1眉间区除皱:将12~15u A型肉毒毒素注入皱眉肌内及降眉间, 3~5u注入皱眉肌外侧。所有注射点均处在眶缘lcm以上部位;2额部皱纹:采用单行注射, 并从肌肉强度出发, 施以多点注射, 一般5~7个点。以眼眉上3cm左右为注射点, 每点注射剂量处在1~2u间;3鱼尾纹;两侧各取3~6个点进行注射, 根据位置及皱纹深浅, 每点注入1~3u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4鼻背部除皱:择取3个左右的注射点, 每点注入2~3u A型肉毒毒素[2]。

1.3 疗效评定标准

1显效:面部皱纹基本消失, 面部形态处于饱满状态;2有效:面部皱纹部分消失, 面部形态明显改善;3无效:以上临床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 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面部除皱效果分析

本组选取的患者共64例,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后, 所取得的成果比较满意, 仅1例 (10.00%) 鼻部除皱术疗效不理想,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显著的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出现瘀斑、面部表情不自然、皱纹加重等现象, 通过针对性治疗后均缓解。

3 讨论

光老化的特征在于上述变化限于光暴露部位, 皮肤粗燥略最肥厚, 皮沟加深、皮嵴隆起, 出现皮革样外观, 即所谓粗深皱纹.如项部菱形皮肤。长期日光照射可引起皮肤角质增厚, 皮肤微循环也可以发生变化, 如毛细血管扩张或消失, 皮肤外观灰暗, 无光泽或呈灰黄色[3]。现阶段, 面部除皱手术已向微创技术方向快速发展, 在美容除皱中肉毒毒素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多为A型肉毒毒素。A型肉毒毒素主要是经由伴有神经毒性的蛋白, 在某种特殊作用机制下对乙酰胆碱 (突触前膜) 释放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而对面部组织形成去神经作用, 阻滞神经冲动传递, 麻痹肌肉, 最终将皱纹消除[4]。通常而言, 在面部除皱手术中, A型肉毒毒素浓度相对较低, 于注射完毕后其抗体滴度可实现自行下降, 但下降速度较为缓慢, 于整个疗效维持过程中可发挥其抗体作用。

在本文研究中, 应用A型肉毒毒素 (4U/0.1ml, 每人次使用量为100U及其以下) 行面部除皱, 结果显示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仅1例鼻部除皱术疗效欠佳。综上所述, A型肉毒毒素面部注射进行面部除皱临床疗效颇佳,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摘要:目的 了解A型肉毒毒素面部注射进行面部除皱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4例行面部除皱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应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面部注射治疗, 分析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64例患者经由A型肉毒毒素面部注射治疗后, 所取得的效果较为理想, 仅1例鼻部除皱术疗效欠佳。结论A型肉毒毒素面部注射进行面部除皱临床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面部除皱,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杨红华, 高景恒.A-型肉毒毒素在面部除皱方面的应用[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0, 11 (2) :89.

[2]张克勤.肉毒毒素面部注射进行面部除皱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18) :2-3.

[3]刘玮.皮肤光老化[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3, 32 (7) :424-426.

A型肉毒毒素浓度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例痤疮患者中, 男10例, 女18例, 年龄18岁-28岁, 病程18个月~3年不等, 平均为23个月, 皮损为Ⅰ-Ⅱ度 (参照pillsbary分类法) 。28例患者均有皮脂溢出, 面部毛孔粗大, 治疗前均无明显红肿、化脓, 且停用其他治疗方法。

1.2 治疗方法

生理盐水稀释衡力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至20u/ml备用, 将患者眼面部用清洁度较高的泡沫型洁面乳清洗干净, 尤其注意病变部位的油脂, 再用75%酒精棉球消毒术区, 待局部干燥后, 在痤疮处皮内用皮试针分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 至注射处发白发硬 (同做皮试方法) , 每点注射0.1ml, 间隔1cm, 视痤疮分布范围调整注射总量。本组注射总量20~50u。注射后观察30min, 无异常情况发生方可允许离开, 以免发生过敏反应, 并嘱其注射后4h内避免脸部按摩、睡觉或剧烈运动, 以免药物扩散过度引起副作用。

2 疗效与结果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治疗后实际情况进行疗效判定, 以治疗后15d为判定时间, 术后观察3个月。疗效指数= (治疗前皮损总数-治疗后皮损总数/治疗皮损总数*100%) 。治疗评定分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痊愈:疗效指数≥90%, 显效:60%≤疗效指数<90%, 有效:20%≤疗效指数<60%, 无效:疗效指数20%<。将痊愈, 显效, 有效的病例合计为有效病例计算总有效率。

3 结果

28例患者经一次治疗后, 15d后治愈12例, 显效10例, 有效6例, 总有效率大100%。术后3个月共回访16例, 未见复发。

4 注意事项

过敏性体质者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注射部位感染者;神经肌肉疾病, 如重症肌无力患者, Lambert-Eaten综合征, 运动神经病等患者禁用。孕妇或哺乳期妇女禁用, 对蛋过敏者不建议使用, 三个月内不能重复治疗。

5 讨论

A型肉毒毒素浓度 第8篇

1 临床资料

20022008年治疗眼科眼睑痉挛患者74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7例, 男性22例, 女性15例, 年龄45~65岁, 平均55岁;观察组37例, 男性25例, 女性12例, 年龄43~63岁, 平均53岁。两组排除有明显支气管哮喘者和明显高血压 (血压≥22/12 k Pa) 者。

眼睑痉挛的分级标准:0级:开睑痉挛症状;I级:外部刺激时瞬目增多;II级:眼睑轻微颤动, 无功能障碍;III级:睑痉挛明显, 有轻度功能障碍;IV级:严重的睑痉挛, 有明显功能障碍, 如影响阅读、行走受限等。两组性别、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见表1。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用兰州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制的注射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 使用时用生理盐水稀释为25 U/m1浓度。每点注射于上、下眼睑内、外侧及外眦颞侧眼轮匝肌内, 注射点4~10点, 每点注射量为0.1 ml。每例每次总剂量不超过2 ml (50U) 。对照组:采用复方樟柳碱II号 (0.005%樟柳碱1 ml、维生素B1250 mg和2%普鲁卡因0.3ml) 。双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 (注射前普鲁卡因皮试) , 每日1次, 15次1疗程。

2.2 疗效标准

(1) 完全缓解:外源刺激无睑痉挛, 达半年以上者。 (2) 明显缓解:睑痉挛强度减轻一半, 发作期间显著延长, 或睑功能好转半年以上者; (3) 部分缓解:睑痉挛强度减轻一半以下, 发作期间延长或睑功能改善2~6个月者; (4) 无效:治疗后睑机能无改善[1]。

3 结果

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后平均6天见效, 疗程平均16 w;对照组有效者用药后平均4天见效, 停药后又出现痉挛,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 见表2。

4 讨论

眼睑痉挛是眼轮匝肌痉挛性收缩, 它没有下面部肌肉阵挛性抽动, 持续痉挛时间可长可短。痉挛表现为非意志性强烈闭眼的不断重复, 常伴有Charco征。以往采用中西药物、针灸治疗效果均不理想。面神经减压术虽有一定疗效, 但有神经损害, 甚至可导致面瘫, 且因有一定复发病例而开展较少。A型肉毒杆菌毒素是厌氧芽胞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大分子蛋白毒素, 该毒素能抑制周围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乙酰胆碱的释放, 引起肌肉松弛性麻痹, 持续6~7周或更长时间后, 神经末梢会发出新的纤维与肌肉重建联系。此时肌肉可恢复正常的收缩功能[2], 发挥其治疗功效。国外有关研究发现, 只有高浓度的肉毒杆菌毒素才能通过血脑屏障, 临床应用小剂量的肉毒杆菌毒素注入局部痉挛的肌肉, 迅速与肌肉结合, 剩下极少量进入血液循环被清除, 因此, 无全身及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的可能。本组结果提示, 局部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眼睑痉挛明确有效。本文用该药治疗局部注射, II级有效率为94.44%, III级有效率为90.00%, IV级有效率为88.88%。对照组II级有效率为82.35%、III级有效率为82.23%, IV级有效率为75.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P<0.01) , 疗效持续16周左右。副反应随症状开始改善而出现, 但局部副反应轻微、短暂, 多自然恢复。复发患者可重复注射, 在首次注射1周即可重复注射, 剂量可较首次略有增加, 但以1月内不超过200 U为宜。在注射中熟练掌握注射部位和深浅程度, 肉毒素用量适度, 可以防止眼睑下垂和暴露性角膜炎的发生。可以说, 局部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治疗眼睑痉挛的有效方法, 易被患者接受, 有临床推广实用价值。

关键词:肉毒杆菌毒素A,眼睑痉挛,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增玉, 于秀浚, 张晓.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睑痉挛的病理与临床研究[J].实用眼科杂志, 1996 (14) :172.

A型肉毒毒素浓度 第9篇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Meige综合征患者18例, 男7例, 女11例, 年龄31~57岁, 平均 (42.3±5.6) 岁;根据Cohen以及Albert分级:Ⅱ级3例, Ⅲ级6例, Ⅳ级9例;病程0.5~11年, 平均 (6.3±1.7) 年;13例患者经过药物、针灸以及中药治疗, 5例患者未经任何药物治疗;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情绪紧张、过度劳累时病情加重 (发生面部痉挛少到数秒多至数分钟) ;所有患者符合门诊Meige综合征诊断标准, 均排除其他影响治疗结果的疾病。

治疗方法:使用药物:A型肉毒毒素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规格:100单位/瓶;剂型:冻干粉针剂;主要组成成分:A型肉毒结晶素。治疗方法:用生理盐水稀释浓度:2.5 U/0.1m L, 轻轻摇晃, 直至药物完全溶解。遵循个体化原则, 根据患者的痉挛部位大小及痉挛程度调整注射点数。选择上下眼睑内外侧以及外眦部颞侧皮下肌肉及眉部内、外及唇部以及下颌肌肉进行多点肌内注射。治疗1周后患者仍有残余痉挛症状可再次进行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 如病情复发时应加大剂量注射治疗, 最大剂量5.0 U/0.1 m L, 每次注射剂量不超过55 U, 1个月总剂量不能超过220 U, 注射治疗后患者不能清洗注射部位, 避免发生感染。在注射过程中, 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 注射位置准确, 使用剂量正确, 尽量缓缓注入, 减少药物渗漏。注意事项: (1) A型肉毒毒素具有剧毒, 此药物必须要有专人进行保管, 发放此药品必须要有主治医生的门诊处方或其他证明, 并严格按照危险药物流程进行管理。 (2) 此药物稀释后, 应立即使用, 也可放置冰箱中, 但4 h之内必须使用完毕。 (3) 按照此药物的适应证、规定剂量使用, 注射治疗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学习或专门进行训练的人员。 (4) 凡发热或有肾病、心脏、肺部等系统疾病的患者以及孕妇慎用此药物。 (5) 准备1:1 000的肾上腺素, 对出现过敏反应时急救。 (6) 注射后, 应留院30 min进行短期观察。 (7) 过敏性体质以及对此药物过敏患者禁用。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患者病情的程度按照Cohen和Albert分级为:0级、I级、Ⅱ级、Ⅲ级以及Ⅳ级; (1) 显效:Ⅰ级患者和Ⅱ级患者经过治疗后, 痉挛症状消失降至0级, Ⅲ级患者和Ⅳ级患者通过治疗后降至Ⅰ级; (2) 有效:经过治疗患者临床痉挛症状明显缓解, 但痉挛症状情况偶尔出现; (3) 无效:经过治疗患者临床痉挛症状无明显改善, 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结果

治疗结果:18例Meige综合征患者通过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有11例Meige综合征患者临床痉挛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 治疗显效率61.11%;5例Meige综合征患者临床痉挛症状有所缓解, 治疗有效率27.77%;2例Meige综合征患者临床痉挛症状无缓解, 治疗无效率11.11%;治疗总有效率88.89%。

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8例Meige综合征患者通过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 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眼睑下垂症状, 眼睑下垂发生率16.66%;1例患者出现下睑后退症状, 下睑后退发生率5.55%;1例患者出现瞬目减少症状, 瞬目减少发生率5.55%;所有患者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A型肉毒毒素治疗Meige综合征后有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 总不良反应率27.77%。所有发生不良反应患者3~8周后, 不良反应症状消失。

复发率:经治疗后, 有7例患者再次出现Meige综合征临床症状, 复发率38.88%, 经再次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 痉挛症状明显缓解或治愈, 治疗复发有效率100%。

讨论

Meige综合征是由法国神经病学家Henry Meige于1910年首次发现的一种锥体外系疾病, 因此, 此疾病由这位神经病学家的名字命名。当时医学上认为引发此类疾病是面部神经系统错乱, 从而成为“面中部痉挛”, 因而常被误诊、延诊以错误治疗[3]。再后来Meige综合征又被称为Hrueghel综合征、眼睑痉挛口下颌部肌张力障碍等。该病症的临床症状为眼睑痉挛、口面部不规律收缩, 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头后仰身体前屈以及痉挛失声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Meige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分为3型: (1) 眼肌痉挛型; (2) 眼睑痉挛合并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型; (3)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型。传统上治疗Meige综合征是给予口服治疗癫痫的药物、中药以及针灸、镇静药物等, 但治疗的效果不明显, 刚开始治疗时病情稍有缓解, 但治疗中期效果不明显, 甚至痉挛状况还加重, 尤其口服癫痫药物和镇静药物的不良反应很多, 给患者身体及心理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A型肉毒毒素是肉毒梭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细菌外毒素, 该毒素属于高分子蛋白神经毒素, 也是毒性较强的生物毒素之一, 此毒素是白色疏松体, 经生理盐水溶解后颜色为澄清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 其治疗原理是抑制周围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乙酰胆碱的有效释放, 并引起肌肉松弛性麻痹, 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痉挛症状, 此作用能持续3~5个月, 伴随新的运动神经末梢的发芽与运动功能连接, 重新组建神经肌肉内部构造, 神经传导以及肌肉得到逐渐恢复[5]。有部分学者指出Meige综合征患者, 不能长期注射该药物, 长期注射该药物会在患者体内产生抗体, 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主张3个月内不宜重复使用该药物。A型肉毒毒素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如在治疗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半侧面肌痉挛、脑卒中后遗症、脑瘫等方面, 而在去皱美容方面已得到了广大爱美人士的认可。

经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18例Meige综合征患者通过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有11例Meige综合征患者临床痉挛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 治疗显效率61.11%, 5例Meige综合征患者临床痉挛症状有所缓解, 治疗有效率27.77%, 2例Meige综合征患者临床痉挛症状无缓解, 治疗无效率11.11%, 治疗总有效率88.88%;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眼睑下垂症状, 眼睑下垂发生率16.66%;1例患者出现下睑后退症状, 下睑后退发生率5.55%;1例患者出现瞬目减少症状, 瞬目减少发生率5.55%;总不良反应率27.77%;有7例患者再次出现Meige综合征临床症状, 复发率38.88%, 经再次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 痉挛症状明显缓解或治愈, 治疗复发有效率100%。

综上所述, A型肉毒毒素的缺点是不良反应率稍高, 复发率稍高, 但对复发患者再次进行注射A型肉毒毒素, 其治疗效果不减, 部分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跟患者对药物的接受能力以及操作有关, 因此, 注射位置准确, 使用剂量正确, 至关重要, 是治愈、缓解Meige综合征患者的保障。A型肉毒毒素治疗Meige综合征具有治疗效果明显、操作简单等优点, 值得临床借鉴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立青, 吴升平.Meige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15) :7109-7111.

[2]Czyz CN, Burns JA, Petrie TP, et al.Long-term botulinumtoxin treatment of benign essential blepharospasm, hemi-facial spasm, and Meige syndrome[J].Am J Ophthalmol, 2013, 156 (1) :173-177.

[3]万新华.临床实践中肌张力障碍的诊治难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3, 46 (3) :145-147.

[4]杜伟, 王凯悦, 王为珍, 等.7例眼睑痉挛型Meige综合征临床误诊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2, 12 (1) :57-59.

A型肉毒毒素浓度

A型肉毒毒素浓度(精选9篇)A型肉毒毒素浓度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