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技术范文
IM技术范文(精选7篇)
IM技术 第1篇
IM全称是“Instant Message”,中文翻译为即时通信,是继Email后应用最广泛的即时沟通和接受互联网消息的技术,IM是完全基于TCP/IP网络协议簇而诞生的通信技术。得益于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1996年第一款IM软件诞生之后,IM的技术和功能也更加全面,语音视频,娱乐资讯,移动互联等多媒体移动性功能都得以实现。IM技术的不断成熟方便了网民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在Web 2.0时代,IM必将成为集沟通、电子商务、办公协作、搜索等议题的综合性平台。下面来解析一下IM(以QQ为例)的基础工作原理和开发的关键技术。
2 工作原理
典型的IM工作方式是:IM服务器记录通过验证的注册用户的相关信息(IP地址,TCP/IP端口号,IM版本,状态),为每个在线好友生成好友列表,连同相关信息(IP地址,端口号,IM版本号,状态)一起回发给在线好友。当两个用户要通信时,A用户通过服务器发来的好友地址和端口信息,向B用户发出消息,两者建立单独的聊天通道,点对点通信,没有经服务器中转,称为点对点通信。另外一种是在网络状况不好或者为了得到更安全的传输机制的情况下,采用服务器代理通信,服务器提供中转服务,用户发送的消息经服务器中转再发送放到B用户。此外还有离线代理通信和扩展方式通信(消息发送到手机,邮箱)。
以上网络通信的关键在于传输层的TCP和UDP协议,不同的底层协议产生不同的传输效果,目前常见的网络层次大致如表1所示。
目前国产QQ的传输性能最好,号称是最懂中国人的IM软件。
MSN是基于TCP协议的通信软件,QQ是一个基于TCP/UDP协议的通信软件,聊天时采用无连接的UDP协议,UDP协议排除了信息可靠传递机制,其效率比TCP高许多。QQ为保证快速,可靠传输,客户端使用UDP协议发出消息,使用服务器代理通信(因此现在的IP侦探仅仅依靠聊天是无法获取对方IP的),服务器收到该包,用UDP协议发回一个应答包,以保证消息无遗漏,之所以我们有时会看到客户端命名看到“消息发送失败”,但对方又收到这个消息,就是因为客户端发出的消息服务器已经收到并转发,但本地客户端由于网络故障没有收到服务器应答包。当然在UDP协议不能正常转发时,QQ也可以使用TCP,可以在QQ登录“设置”面板使用TCP协议。
文件传输和表情发送。QQ自带的表情是通过命令字形式显示,本地客户端收到命令字,会自动解释成相应的表情,自定义的表情由于在本地没有相应的命令字,所以是以文件形式发送,所以经常在某些手机QQ会有“好友发了一个自定义表情,无法显示”的消息。发送文件的计算机首先要通过消息服务器将其请求发送给接收计算机,当接收计算机同意接收的确认消息反馈到消息服务器后,消息服务器将据此设置好文件传输对话。随即,发送计算机与接收计算机就会在确定好的端口范围内,建立起TCP或UDP连接开始文件的检索与传输,这时候双方计算机获得的就是对方的真实IP,这就解释了某些IP侦探需要尝试发送文件获取对方IP。
3 C#开发
在TCP/IP协议中,唯一标识一个应用进程的是Socket,它通过网络层的IP地址和传输层的端口号来实现,通信的建立和数据传输都是通过该Socket来实现的,分为面向连接的流式Socket(SOCK_STREAM)和无连接的数据报式Socket(SOCK_DGRAM)。
基本步骤如下:
(1)建立一个套接字。
(2)绑定本机的IP和端口。
(3)如果是TCP,因为是面向连接的,所以要利用Listen方法来监听网络上是否有连接请求;如果是UDP,因为是无连接的,不需要侦听连接。
(4)TCP情况下,如果监听到一个连接,就可以使用accept方法来接收这个连接,然后就可以利用Send/Receive来执行操作了。而UDP,则不需要accept,直接使用Send To/Receive From来执行操作,因为在发送前并不知道对方的IP和端口,因此需要指定一个发送的节点才能进行正常的发送和接收。如果涉及到异步操作,程序向系统投递一个接收数据的请求,要为其指定一个数据缓冲区和回调函数,如果对一个套接字执行多个异步操作,它们不一定按启动时的顺序完成。
(5)如果不想继续发送和接收了,能close的就close,能释放资源就释放。
下面使用C#实现服务器+客户端简单聊天程序,给出了关键的思路和代码:
针对客户端,则不需要监听,也不需要启用线程进行委托。客户端向远程结点IPEnd Point
发送连接请求,建立连接后进行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功能,代码基本类似。
程序实现了通过客户端向服务器发消息,服务器回发收到的消息。程序已经在VS2010上调试成功,当然真正做成企业版的IM,还要涉及到数据库、安全性加密、通信优化、分布式等技术。
4 结语
传统的IM以其较强的用户黏着度和日趋完善的性能,统治着这个巨大的潜力市场。在Web 2.0时代,用户主动创造信息,选择信息进一步体现用户交互会进一步加强,如何增强网络新人类对网站的黏着度,而不单是对IM客户端的拥附,已经成为开发者的主攻方向了,现在某些门户网站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嵌入Web 2.0的IM,这类嵌入式IM在社区、交友、电子商务等类型的基于Web 2.0的网站上,应用已经较为广泛,例如QQ邮箱中的联系人聊天,搜狐小纸条,网页版淘宝旺旺。在Web 2.0时代,预计这种嵌入式的IM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要:介绍了IM的基本通信原理和开发的关键技术,以及使用Socket编程实现,并预测了未来IM的方向。
移动IM市场竞争升级 第2篇
8月20日, 易信官方便发布消息称, 从8月19日10点至20日10点, 易信正式发布24小时, 用户数量突破100万。同时, 发布首日即登上苹果商店应用排行榜总榜第三、社交榜第一, 此成绩超越了微信和微博。而目前的最新数据是, 短短3天, 易信用户数已突破500万。
从用户体验来看, 易信与微信在用户界面, 产品功能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仔细研究也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易信与微信的最大不同表现在全网互通, 无论用户属于哪一家运营商, 都可以使用易信, 实现了不同终端、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 这在以往是不曾有过的。
目前, 国内的三大运营商纷纷选择不同的路线与移动IM合作。中国移动仍然坚守飞信, 希望通过自己的OTT应用参与市场竞争。然而飞信现在已经走过了其黄金时代, 虽然中国移动要重构飞信添加各种新功能, 但是步伐显得稍慢。中国联通前不久刚刚宣布与微信合作, 发布定向流量等向微信倾斜的政策。在三大运营商当中, 中国联通相对来说是微信流行之后的既得利益者, 由于其3G业务发展顺利获得了可观的流量收入, 因此中国联通向微信抛出橄榄枝, 未来还可能有更为深入的合作。中国电信向来较为低调, 这次与网易的合作可谓不明则已一鸣惊人, 易信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广泛关注。
在网易CEO丁磊看来, 微信没有开放通讯协议, 导致其他移动即时通讯产品无法与微信实现互通。因此, 易信会打造开放平台, 将其打造成超越产品的联盟。据了解, 未来网易的邮箱、新闻客户端、有道辞典、有道笔记等产品都将逐步搭载于易信。
在易信发布会现场, 搜狐CEO张朝阳、360总裁齐向东、京东商城CMO蓝烨也悉数登场“助威”。这一幕也给外界带来了无限的猜测和遐想。也许, 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在易信上甚至能看到搜狐论坛、京东商城这一切并不是没有可能。
基于构件的IM系统研究与开发 第3篇
关键词:软件复用,构件,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即时通信
0引言
如今, 即时通信 (简称IM) 软件已经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Web 2.0概念的提出, IM作为社会性软件的应用之一, 正在走向构件化、集成化、人性化、复杂化。
本文将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 (简称CBSD) 引入IM领域, 通过建立一个基于构件的IM模型“CBIM”, 描述了基于构件的IM系统的整体框架。通过对IM领域特性的研究和CBIM模型的分析, 以及一个符合MSNP9协议的构件的实际应用, 阐述了CBIM模型的可靠性、可行性、完备性和可扩展性。
1面向IM领域的构件化
软件构件是指在软件应用系统中可以明确辨识的构成成分, 包括源代码、需求、系统和软件的需求规约、系统和软件的构架、文档、测试计划、测试案例和数据以及其他对开发活动有用的信息[1]。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 随着面向对象语言和方法出现并成为主流的软件开发技术, 人们开始着重开展软件过程及软件过程改善的研究[2]。注重软件复用和软件构件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在近年来的学术和应用领域中成为热门。
领域是一组具有相似或相近软件需求的应用系统所覆盖的功能区域。通过领域工程得到的面向领域的构件数目大, 复用程度高, 并且, 其软件构架比一般意义上的软件构架具体、易操作[3]。
1.1IM领域的特定性
IM诸系统虽然在界面上、底层协议上甚至实现技术上都各不相同, 但IM领域作为一特殊的专业领域, 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可复用资源。这些可复用资源不是某一IM软件或者IM协议的孤立属性, 它依赖于IM领域内特定问题和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IM领域中, 各IM协议归根到底都是基于字符的。IM系统一般是基于TCP、UDP等协议建立连接, 通过C/S、B/S、集中式、P2P等多种模式综合建立起IM消息传递网络。如图1表示了一种IM系统结构:客户端A和客户端B以P2P的方式进行文件传输、多媒体语音/视频通信以及其他一些消耗资源和网络带宽较大的活动。而基于文字的通信等消耗资源和网络带宽较小的活动则通过服务器群转发。另外, 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之间还有消息发送与接收, 以完成一些协同工作如:登入登出, 改变昵称, 改变状态等。
1.2IM领域的内聚性
在IM领域内, 可复用资源是充分内聚的。IM领域的规约和实现知识的内聚性, 使得可以通过一组有限的、相对较少的可复用信息来解决大量问题。比如, 几乎所有的IM软件和IM协议都必须拥有一些基本的功能, 如:登录服务器、获取好友列表、与一个或者多个用户进行聊天、文件传输、多媒体通信等活动, 从服务器上注销及退出。
1.3IM领域的稳定性
在IM领域内, 可复用资源是充分稳定的。稳定性使得可复用资源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多次被复用。IM领域中IM的功能是稳定的, 即提供即时通信服务。那些与IM系统整合在一起的增值服务, 如:手机短信、在线游戏、虚拟人物形象等, 由于各个服务提供商自己定义的标准、所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差异较大, 不是IM领域级可复用资源, 而是该服务商的企业级可复用资源。
2CBIM模型
CBIM模型描述了基于构件的IM系统的整体框架。到目前为止, RFC 2778针对站点空间和即时通信模型, 给出了一个列席式即时交互系统完整的概述。RFC 2779则针对即时通信/空间协议需求条件, 定义了即时信息和空间协议 (IMPP) 的最小需求条件。这些都为CBIM模型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IM协议标准上的指导。
2.1CBIM与集成化IM软件的差别
当前, 国内外虽然也有一些集成多协议于一身的IM软件, 如gaim、Trillian、MyIM等, 前两者还支持插件式的IM协议管理, 但集成化与构件化还有相当大的差别。
第一, 集成化IM软件仅仅集成了多种IM协议, 不同的IM协议用不同的处理机制, 是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CBIM则分析了IM系统的构成成分, 并在其中辨识出了可复用资源, 是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
第二, 集成化IM软件即使通过插件实现一定的柔性, 也仅是在具体实现中处理不同IM协议的整合。CBIM则在需求分析、系统建模、系统设计上已经具备了构件化思想, 编程实现仅是软件开发中的一个环节。
第三, 集成化IM软件是根据已公布的IM协议资料或者采用破解IM协议的办法得到的不完整资料开发出的软件。由于各IM协议的资料并不完整, 或者资料挖掘的程度有深有浅, 造成不同的IM协议不得不区别对待。CBIM则基于IM领域的特定性和IM系统的理论指导, 脱离具体的IM协议, 在更高的层次上予以抽象。
2.2CBIM的系统结构
CBIM模型利用分层的思想, 描述了一个基于构件的IM系统框架。在该框架内, 每一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并向其上一层提供服务。
如图2所示, CBIM在客户端可分为四层, 即:应用层、逻辑层、协议层、传输层。CBIM模型在这四个层次上分别抽取可复用资源, 并建立该层次的构件。对比传统意义上的仅在应用层抽取共性的集成式IM软件, CBIM在四个层次上都强调了构件化。这四个层次上的构件各司其职、协同工作。在服务器端, 根据不同的IM协议, 客户端需要与不同的服务器群 (如图2中的IM a) 或服务器 (如图2中的IM b) 进行通信。
2.2.1 应用层
应用层是用户与界面之间交互的平台, 该层确保用户界面的响应和反馈。应用层上的可复用资源大多为UI控件, 常见的有:Button控件、Tab控件、Tree控件、RichEdit控件等。
2.2.2 逻辑层
逻辑层是应用层与协议层之间的桥梁, 该层确保将用户的操作解释为逻辑命令并传递给协议层, 或者从协议层传来的逻辑命令中解析出具体意义并通知应用层显示给用户。逻辑层基于IM领域的特定性对IM系统所共有的基本功能予以逻辑上的描述。逻辑层可以看作为界面和协议分离的接口。逻辑层以下部分对界面设计者而言是不可见的。而逻辑层以下的开发人员只需根据逻辑层定义的接口进行具体实现, 不必考虑其界面的表现方式。逻辑层上的可复用资源就是IM领域内的领域级可复用资源。
2.2.3 协议层
从CBIM系统结构图中可看出, 协议层负责区分具体的IM协议。该层确保将逻辑命令转换成符合某IM协议语法的命令或消息, 或者从符合某IM协议语法的命令或消息中解析出逻辑命令。从协议层往下, CBIM模型开始区别对待不同的IM协议。
如表1所示, 假设有一逻辑命令ChangeStatus用于修改当前用户的状态为“在线” (online) 。“IM协议1”使用命令标识加参数的格式 (实际符合MSNP9协议) :CHG代表命令标识, 12是这条命令的事件ID, NLN为状态标识码, 0为客户端标识码, 各参数以空格间隔, 以回车换行符结尾。然而, 在“IM协议2”中, 相同的命令各参数就以下划线间隔。“IM协议3”甚至以“参数名=参数值”的形式表示, 各参数以分号间隔, 状态标识码变为了online, 没有了客户端标识码。而“IM协议4”中参数间的顺序被打乱, 并以两个分号表示结尾。由此可见, 不同的IM协议对于同一逻辑命令, 往往定义成不同的格式。因此, 协议层上的可复用资源是基于特定IM协议的。在同一协议中, 其格式符合一定规范, 具有一些共性, 而这些共性就是协议层上的可复用资源。
2.2.4 传输层
最底层的传输层是IM实现运作的基础, 该层确保到达通信对方或者服务器的命令、消息、数据等能正确无误地被传输。由于从协议层开始区分不同的IM协议, 不同的IM协议实现传输的技术也不尽相同。例如, 大多数IM协议是基于UDP或TCP协议建立连接的, 技术上有的IM通过建立Socket实现通信, 有的甚至直接在HTTP协议上加以扩展 (如某些基于Web应用的IM协议) 。因此传输层的可复用资源是基于传输方式的。
2.2.5 CBIM四层的特点
CBIM的四层结构层次分明、联系紧密。其各层处理的对象、抽取的可复用资源、复用级别以及各自的特点可归纳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 CBIM的四层结构使得IM系统结构清晰、易于维护。
2.3对CBIM的分析和评估
IM领域所具有的特定性、内聚性和稳定性为CBIM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奠定了基础。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IETF) 研究和开发了四种IM协议标准:IMPP、PRIM、SIMPLE、XMPP。其中PRIM与SIMPLE、XMPP较类似, 现在已经不再使用。SIMPLE和XMPP这两个协议, 都符合RFC 2778和RFC 2779。这些都为CBIM的完备性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
对于任何IM协议而言, 随着以前的错误和漏洞逐渐被修正, 新的功能不断被完善, 其可扩展性也是CBIM考虑的问题之一。构件化、模块化、分层等方法本来就是为了增加软件复用, 降低维护成本。在具体实现中, 按照CBIM采用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 只要保持IM总体的结构不变, 维护的代价也会相对较小。继承、参数化、运行时刻绑定等技术手段的应用也会增加灵活性和可变机制。
3一个MSN构件的实际开发
近几年中, MSN已历经数次修订, 目前有MSNP8、MSNP9、MSNP10等版本。MSNP8已经比较古老, 而MSNP10有一部分资料还不完全, 因此, 本实验构件基于已经比较成熟的MSNP9开发。
3.1MSNP9协议
在MSNP9协议中, MSN客户端必须至少和两种MSN服务器连接。一种是“通知服务器”NS (Notification Server) 。NS提供一个列席服务。建立到NS的连接是进行MSN会话的基础。它保留着用户会话期间的在线信息。另一种是“交换服务器”SB (Switch Board) 。SB提供一个即时通信服务。用户在需要即时通信服务时, 通过NS连接到SB。SB保存了各用户的即时会话信息。在同一时刻有两个会话意味着要同时连接两个SB。在MSN系统中不能直接在各用户间建立连接, 必须通过SB代理。SB也可以开启其他服务, 例如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等。
客户端与服务器间的信息都是以命令格式进行传递。命令由命令标识和参数组成。命令标识为三个大写字母。除四种特殊命令外 (有效载荷命令、错误命令、异步命令、PNG命令和一些SYN应答) , 所有一般命令都有一个事务ID (Transaction ID) , 并且以新行 (rn或n) 结束。大多数命令都至少有一个参数, 参数间用空格分隔。
3.2MSN构件简介
本构件参照了CBIM模型的分层结构, 解析了MSNP9协议的主要部分, 实现了官方MSN客户端的部分功能如:登录MSN服务器, 和官方MSN客户端互通, 进行文字聊天、群聊, 切换联机状态, 隐身登录, 管理好友名单等。本构件也实现了一些官方MSN客户端所没有的功能如:通信对方窗口关闭时给予消息提示, 联系人名单的群操作, 界面优化等。本构件的开发环境为Visual Studio.Net 2003, 开发语言为C#和C++。
3.3基于CBIM四层结构的MSN应用举例
下面以用户A向用户B发送文字信息为例, 说明在CBIM框架内使用MSNP9协议进行文字聊天的工作流程。假设, 用户A和用户B都已经登录了NS并且为在线状态, A向NS申请了一个SB邀请B加入聊天, 并且B成功登录A申请的SB。这时A发送一条文本信息“Hello.”给B。
如图3所示, A、B分别表示两个MSN客户端用户。NS和SB表示MSN服务器。虽然NS和SB实际上都是服务器群, 但对于一个用户来说, 逻辑上只能和一个NS进行连接, 不过只要有多个聊天会话存在, 则可以与多个SB连接, 而且NS和SB在服务器端存在着通信以协调工作。故当A向B发送文本“Hello.”的时候, 根据MSNP9的规范, A会向SB发送MSG命令, SB则向A发送ACK或NAK反馈, 以通知A消息发送成功或失败。如果消息发送成功, SB则向B以MSG命令转发A的“Hello.”。
根据CBIM的四层结构, A在应用层上输入“Hello”并单击发送按钮, 调用逻辑层的SendMSG接口, SendMSG在协议层被解释为符合MSNP9规范的MSG命令, 如图4所示。然后, MSG命令通过socket被发送往SB, 再由SB转发给B。B的传输层通过socket接到数据传给协议层。协议层发现其是MSN命令, 于是将MSG命令解析, 调用逻辑层的HandleCommand接口。HandleCommand通知了B在客户端界面上响应, 最终B客户端的聊天窗口中出现一句字体为Arial Black, 风格为常规, 颜色为蓝色的“Hello.”文本。
实验表明, MSNP9协议能够在CBIM模型下得以成功实现。参照CBIM模型能够充分利用可复用资源, 降低IM协议的维护成本。
4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了IM领域的特定性、内聚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 引入CBSD思想, 提出了CBIM模型, 对其可靠性、可行性、完备性和可扩展性进行了阐述, 并以MSNP9协议为实验对象, 实际开发了一个MSN构件。在CBIM框架内, 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目前, CBIM只给出了客户端部分比较详细的体系结构和分层思想, 下一步工作重点将放在服务器端的构件化实现与客户端相应的构件化改进上, 将来可进一步研究文件传输、多媒体语音/视频通信等高级功能实现构件化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上海构件库.http://www.sstc.org.cn/AboutComponent/CompIntro/WhatIsComp.aspx
[2]杨芙清.软件工程技术发展思索.软件学报, 2005, 16 (1) .
[3]杨芙清, 王千祥, 梅宏, 等.基于复用的软件生产技术.中国科学:E辑, 2001, 8.
[4]施炜, 贾晓晖, 乐嘉锦.构件检索的刻面索引研究.计算机科学, 2005, 7.
IM网络模型与仿真算法的建立 第4篇
关键词:IM网络模型,仿真算法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即时通信(IM)系统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普及,目前,IM系统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普及,网民可以通过IM系统进行沟通交流、娱乐消遣,实现文字、语音、视频的实时互通交流。同时,许多组织还借助其来提高业务协同性及反馈的敏感度和快捷度。IM系统允许两个用户之间实时的进行一对一(如QQ中好友之间的对话)或是一对多(如QQ群里的交流模式)的通信,每一个用户都有一个用户名和一个好友列表,列表中可以是该用户经常交流的其他用户的用户名,也可以是偶尔交流或是由于某种需要只进行过一次交流的用户名,同时还包括用户所加入的有某种用途的群或社团。这些好友既可以是用户的工作同事,也可以是用户的亲朋好友。这种IM用户间的相互连接关系构成的逻辑网络就是IM网络[1,2,3,4,5],从某种意义上说IM用户的好友列表定义了一种internet中的虚拟社会关系网络,也是一种复杂网络。因此,本文可以利用复杂网络的思想对IM网络进行科学的研究及统计学分析。本文利用图论的知识对IM网络进行拓扑建模,并建立仿真算法对模型进行结果分析。
1 IM网络拓扑模型的建立
IM网络是遵循无标度网络相类似的动力学特征来进行演化和发展的,那么可以利用无标度网络的建模思想和方法来进行IM网络的拓扑建模研究工作。即建模基础是无标度网络的BA模型[1,2,3],同时考虑IM网络与之不同之处以及IM网络拓扑演化过程中特有的机制,对BA模型进行改进,得到符合IM网络演化特点的拓扑模型。基于前面对模型假设和演化机制的分析,在BA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后的IM网络演化模型如下:
1)增长:初始网络具有m0个节点n0条边,每次增加一个新的节点,连接到m个已存在的节点上(mn0);
2)局域优先连接:在网络中己存在的节点中随机选择M个构成节点集Ω(mMm0+t),新节点j与网络中己经存在的节点i相连的概率与节点i的度凡、节点j的度kj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3)引荐机制:以概率在节点i所拥有的好友中选择一定比例(设为r1)的节点,对每个被选中的节点j,随机选择他的两个邻接点,在被选中的邻接点间添加边。在每个时间步内增加一个新的节点,整个IM网络经过t个时间步的演化后,就形成一个节点数为N=m0+t的网络。
2 仿真算法的建立
为易于仿真,本模型采用下面的运算规则直接仿真。t=0:m0个节点n0条边(在m0个节点间随机连接)。每个时间步,执行下述4个步骤:
1)添加一个新的节点,新节点上带有m条边(mm0)。
2)在初始网络中已经存在的节点里随机选择M个节点,构成节点集Ω(mMm0+t),每个节点被选中的概率为,以概率在节点集Ω中选择m个节点,将步骤1中添入的m条边连接到选中的m个节点上。
3)随机选择np r0对节点,在被选中的节点对间添加边(己经连接的不做处理)。(np为当前网络中存在的节点数)
4)以概率随机选择nm r1个节点,对每个被选中的节点j,随机选择他的两个邻接点,在被选中的邻接点间添加边。(已经连接的不做处理)。(nm节点i所拥有的引荐人总数)
现在将上述算法的仿真过程进行如下描述:
l)设置初始化参数:m0(初始网络节点数)、n0(初始网络边数)、t(演化时间)、r0(边的增添速度)、r1(边的增添速度);
2)原始网络拓扑图的生成:在初始化参数的基础上,生成原始网络的邻接矩阵,此邻接矩阵是一个对称矩阵,随机生成m0个节点,根据邻接矩阵确定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作出此网络的拓扑图;
3)在原始网络拓扑图的基础上做t步的网络演化;
4)生成最终的网络拓扑图:经过t步网络演化后,按邻接矩阵中反映出来的点与点之间的关系,连接相应的节点对,生成最终的网络拓扑图。
3 仿真原理及相关算法
网络以邻接矩阵的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节点间有边存在记为1,无边存在记为0,如图1所示,图(b)即图(a)所对应的邻接矩阵。节点数目的增长相当于矩阵中维数的增长,边的增加即将矩阵(b)中相应元素改为1。
3.1 节点度分布的计算
一个节点拥有的度是该节点与其它节点相连的边数,度是描述网络局部特征性的基本参数,对矩阵的第i行求和可得节点i的度数。度分布p(k)定义为随机选择一个节点,度为k的概率,计算方法即p(k)等于网络中度为k的节点数占网络总节点数的比例。
3.2 聚类系数的计算
对与节点i相连的节点构成的ki行ki列邻接矩阵元素进行求和再除2,即得节点i的邻接点间实际存在的边数ei,以图1(a)中节点A为例,节点A的邻接点间实际存在的边数即节点B、C、E构成的邻接矩阵如图2,计算得eA=2。
计算得每个节点的聚类系数,对网络中所有节点的聚类系数求平均,即得整个网络的聚类系数。
3.3 平均最短距离的计算
Floyd算法是Floyd于1962年提出的用于计算所有节点对之间最短路径的算法。该算法中,先将邻接矩阵中非直接相连的节点间距离设为无穷大,对角线上的值设为0,其余元素保持不变,记为初始距离矩阵,如图1(c),按式1循环更新距离矩阵,a从1循环到N即得节点对间的最短距离矩阵。m0=
其中uij是距离矩阵第i行第j列的元素,代表节点i,j间的距离。每对节点的最短距离后,即可求得整个网络的平均最短距离。
4 IM网络拓扑仿真结果分析
利用MATLAB[3,4,5]对IM网络拓扑演化模型进行仿真,并对所生成的IM网络的各项统计特征值进行计算。仿真生成的网络如图3所示。其中模型中各参数分别为:
m0=100,n0=300,m=10,M=50,r0=5*10-4,r1=5*10-5,T=300。
从仿真结果图3可以看出,仿真生成的IM拓扑网络的节点度分布并不服从幂律分布,这一点与无标度网络不同。这说明IM网络中节点度很大和节点度很小的节点数量都比较少,大多数节点的节点度都处于某一个范围内。下文通过与真实的IM网络中联系人个数分布进行对比(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两个分布在趋势上大致符合,即IM系统中拥有少量好友和大量好友的占少数,大多数IM用户拥有的好友数都处于一个范围内。
图5给出了IM网络演化模型的平均聚类系数C随网络规模t的变化关系,发现在网络规模较大时,IM网络的聚类系数与网络规模没有明显的依赖关系。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在网络规模较小时(如1000步之内)聚类系数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而快速增大;当网络规模在1000步以上时,聚类系数基本稳定在C=0.95附近。总体来说,IM网络拥有较高的聚类系数。
综上所述,IM网络的节点度不服从幂律分布,度数极小和极大的节点出现的概率较小,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同时,具有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较高的聚类系数和清晰的社团结构。
5 结论
IM网络演化模型在本质上反映的是IM用户之间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了解IM网络的统计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和分析其上消息、病毒等的传播特性,更好地进行IM消息传播干预机制的研究。
1)该模型结合局部范围择优连接机制、熟人引荐机制对BA模型进行扩展,生成的网络中节点度分布不服从幂律分布,度数极小和极大的节点出现的概率密度较小,与问卷调查数据得出的联系人个数分布形状较为接近。
2)通过对IM用户行为特征的调查研究发现,IM用户使用点对点方式的频率高于群组方式,同时群组方式的消息传递针对性较差,且IM用户对群组消息的关注程度较弱。因此,本文主要研究IM系统中点对点方式下的消息传播情况。
3)IM拓扑网络具有显著的小世界特征,较大的聚类系数和明显的社团结构,与真实网络情况十分接近。
4)本模型仿真结果说明该模型的演化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真实IM网络的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史明江,李翔,汪小帆.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即时通讯病毒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11):110-115.
[2]YangGang,ZhouTao,WangJie,etal.Epidemic spread inweighted seale-free networks.Chinese Physics Letters,2005,22(2):501.
[3]Morenol Y,Pastor-Satorras R,Vespignanil A.Epidemicoutbreaks in complex heterogeneous networks.Eur.Phys.J.B,2002,26(4):521-529.
[4]刘常星,胡晓峰,司光亚,等.基于小世界网络的舆论传播模型[J].系统仿真学报.2006(l8):3608.
IM技术 第5篇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的普及, 电商正由PC端转至移动端。许多植入支付功能的社交应用平台都在试图拉动商户, 为移动支付功能造势。
以社交IM为阵地的移动支付正在改变着大家的生活, 社交与电子商务融合也成为趋势。但专家认为, 整个移动支付的过程中涉及到消费用户、商户用户、移动运营商、第三方服务提供商、银行等多个参与者, 因此安全问题包括了支付平台内部数据传输的安全、支付平台数据存储的安全、用户机密性的银行卡账户等复杂多样的形式, 同时移动支付动态的IP地址更使得安全问题升级。
点评:植入支付功能后的社交平台对商户的吸引力更显著, 然而背靠的移动支付是否可靠还是问题。对用户而言, 安全是关键。尽管支付越来越便利, 但安全问题一旦得不到解决, 用户仍然不会轻易尝试。
谈谈IM工具中的病毒式营销策略 第6篇
1.1、IM的概念及其使用现状
自1996年四位以色列青年人发明第一款网络即时通讯工具ICQ,即“I Seek You”以来。这类支持在互联网上面实时聊天、发送消息等功能的通信工具在随后短短10年左右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嘱目的发展。即时通讯,简称IM,是英文Instant Messaging的缩写,中文翻译成“即时通讯”。根据美国著名的互联网术语在线词典NetLingo的解释,其定义如下:Instant Messaging(读成I-M)缩写为IM或IMing,它是一种使人们能在网上识别在线用户并与他们实时交换消息的技术。
如今即时通讯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最常使用的电子通讯工具从目前中国市场来看,就有腾讯QQ、MSN Messenger、雅虎通、淘宝旺旺、阿里巴巴贸易通等不下几十种。从其分类来看,有个人类如qq,商务类如阿里旺旺等。其市场竞争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其占有的网民资源也是互联网之最。据腾讯公司2007的年报统计,其注册用户已经超过7亿,qq的单月活跃用户已超过1亿,其拥有的消费者市场令人叹为观止。从《Netguide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相关市场分析显示2008年,即时通讯市场规模增长率为37%,可达65.1亿元人民币。
1.2病毒式营销的含义及其基本要素
病毒式营销并非指依靠传播病毒来开展营销活动,而是指通过用户口碑传播的原理,使得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它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数以千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是一种常用的网络营销方法,经常用于进行网站推广、品牌推广等。由于这种传播是用户之间自发进行的,因此几乎是不需要费用的网络营销手段。
对于病毒式营销,一般应包含下列几个要素: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无须努力的向他人传递信息的方式;信息传递范围很容易从小向很大规模扩散;利用公共的积极性;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利用别人的资源。
二、病霉式营销在IM工具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病毒式营销的基本要素,我们发现同样作为免费产品的IM工具有其特殊的优势,根据目前市场上主流IM工具的功能,IM工具中的病毒营销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进行:
2.1网络头像和人物表情道具的应用
IM工具作为一类网上通讯软件,其强大的虚拟人物塑造功能和聊天表情道具往往让无数网民为之疯狂,所以把营销推广元素加入IM网络头像和表情道具中是非常有效的病毒营销策略之一。借助于庞大的IM用户传播群体,携带产品基本信息的头像和表情可以迅速的在网上进行推广。
如摩托罗拉公司在微软MSN即时通信软件中设计了摩托罗拉拇指小人的卡通形象“指小宝”,这一卡通形象设计简洁生动,指小宝的形象分为男生和女生两种,MSN的用户可以选择喜欢的形象作为自己的病毒式MSN头像网络聊天时的形象代言。此外,“指小宝”还有很多有趣的动画表情,可以让用户在聊天的过程中,向朋友发送符合语境的表情。并且这些表情和头像都是可以复制的,因此用户在网上聊天的同时就将摩托罗拉公司的手机营销信息传给自己的朋友。
2.2群的建立
群是IM工具中一项独特的功能,最早在QQ中出现,QQ群具有话题集中的特性,因此QQ群也成为病毒营销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它可以让QQ用户中拥有共性的小群体建立一个即时通讯平台,实现多人同时在线交流的功能。比如可创建“安家置业”、“我的大学”等群,每个群内的成员都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并可以再邀请朋友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到一个群里面相互聊天沟通。这给病毒营销创建了极好的机会,群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口碑的方式在交流过程中向群内用户宣传营销信息,同时还可以不断吸引群外用户加入,参与宣传讨论。
2.3机器人聊天
聊天机器人就是通过软件程序的设置,可以和IM的使用者进行人工智能聊天的一类软件。最开始的时候聊天机器人被用来打发IM上没有聊友时候的寂寞时间,用户将它添加入好友名单,每次发信息时,它就会从记忆库中调出相应的回复,跟人不同,它可以24小时在线永不疲倦地陪你聊天。它不只是一个玩具,而且还是一个可以将互联网内容嵌入的新平台,它可以将互联网应用服务整合进入聊天机器人,并通过对自然语义的理解来驱动。,同时使得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在除通过浏览器发布信息的途径外又多了一个渠道宣传信息。
如腾讯公司的小Q妹妹等,上海赢思软件公司赢思在全球知名的即时通讯平台MSN.Messenger上推出的小I智能机器人这些都是是机器人营销的经典代表。它通过与新东方在线、九州梦网等网站合作,小I整合进了地图搜索、网上订票、下载音乐、查询分类信息等功能,并且这些功能可以全部通过自然语言的询问来实现。对于企业就可以充分的利用这类小机器人来进行营销传播。
2.4空间传播
很多的IM工具提供了空间服务,在网页空间中,用户可以使用论坛、相册、共享文件等多种交流方式。网页空间可以写日志、分享相册、音乐等等。作为一个完全私人化的网上空间,IM使用者可以完全开放或者仅邀请自己的好友参观访问。
用户只需点击IM好友中的空间选项就可以参观访问朋友的网上天地,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病毒营销载体。当你的网上空间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后,你所推广的企业产品品牌信息就会随着你的网上空间的迅速传播而快速传播开来,从而充分起到口碑的效果。
三、IM工具中病毒式营销的注意点
3.1创建合适的病毒源
做为低成本的病毒营销策略,它最重要一点的就是运用了目标消费者积极地参与的热情,突破了消费者心理戒备上的防火墙,促使他能从纯粹的受众转变为信息的积极传播者。所以病毒营销的关键点是“病毒”的制造,因此在IM工具中开展病毒营销的首先需要创建合适的、有吸引力的营销信息。
在制造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创建待宣传信息。IM工具的使用者大部分都为年轻的网民,他们时尚,追逐新事物,往往属于那种“意见领袖”型的目标消费群体,是最容易接受“病源体”并感染给其他人的先知先觉者。新奇、好玩、时髦、有趣的网上信息,一般往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会迅速的在其周围的群体中宣传开来。所以企业在病毒制造过程中一定要抓住IM使用者的消费特点。3.2灵活运用病毒的生命周期
病毒营销信息往往具有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周期,所以在IM工具中进行推广时一定要适时地把握节奏。一般病毒营销信息的传播过程呈现S形曲线,在传播开始时速度相对较慢,因为受众有一个接受过程,对于自发的、扩张性的信息推广,它并非均衡地、同时地、无分别地传给社会上每一个人,而是通过类似于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渠道,产品和品牌信息被消费者传递给那些与他们有着某种联系的个体。而当其扩大至受众的一半时,也就是口碑效果突现的时候,传播速度会急剧加快并爆发式蔓延,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上信息越热的时候其传播得也越快越广。在这一时候,应该趁热打铁,彻底迅速的占领目标受众市场。但当信息接近最大饱和点,传播速度又逐渐下降的时候,此时,针对病毒营销传播力的衰减,一定要在受众对信息产生免疫力之前,将传播力转化为购买力,才有可能达到最佳的销售效果。
3.3遵守公众道德
首先企业在开展病毒营销过程中一定要遵守社会公德,千万不可误导公众,这样往往会产生很糟糕的负面效应。其次企业在开展病毒营销过程中要讲诚信,很多网民一谈起这种口碑宣传就痛恨不已。因为在他们心理,这类靠口碑传播的信息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病毒。往往在信息通过IM聊天窗口传播时会携带有常人无法察觉的“病毒代码”,这类代码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了传播者的电脑,并且很难清除,更有甚者能监视网民的网络行为。对于这类企业,一旦传播内幕公布于互联网,会严重影响该企业的健康发展。最后,切忌低俗化的病毒营销信息的制作与宣传。虽然低俗化的、炒作的网络信息能迅速在IM中传播开来,但是这类信息置媒体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不仅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名誉,更误导了社会舆论。
参考文献
[1]、梁冰.E时代病毒式营销的应用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0)
[2]、刘德良.时通讯: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营销传播平台.中国机电工业,2007,(6)
[3]、华先平.追踪“病毒式营销[J].法人杂志,2007,(04)
IM技术 第7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药品
采用荷兰帕纳科公司生产的X'Pert PRO MPD型X射线衍射仪 (XRD) 分析样品的晶相, 辐射源为Cu Kα, 管电压40 k V, 管电流50 m A, 扫描范围 (2θ) 为5~40°。采用日本JEOL公司生产的JEM-21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分析样品的形貌。采用JY公司生产的HR 800型拉曼 (Raman) 光谱仪分析样品的结构, 光源波长 (λ) 为325 nm。固体核磁测试采用瑞士生产的BrukerAV-500型核磁共振 (NMR) 仪器。
实验所用原材料均为市售分析纯试剂。白炭黑, 型号为A 380, 德国德固赛公司生产。氢氧化钠, 分析纯, 纯度为96%, 天津市永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氯化铝 (Al Cl3·6H2O) , 分析纯, 纯度为97%, 天津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生产。模板剂, 溴代1, 5-二氮-甲基吡咯基戊烷 (SDA) , 参照文献[17,18]方法制备。
1.2 实验步骤
称取一定量氢氧化钠、氯化铝和有机模板剂, 先加入适量去离子水溶解, 后缓慢加入白炭黑, 剧烈搅拌直至体系形成均匀的凝胶。配制工作完成后, 在最终凝胶中, n (Si O2) /n (Na2O) /n (Al2O3) /n (SDA) /n (H2O) 为30∶x∶y∶4.5∶1 200, 其中x为7.0~15.0, y为0.25~2.00。将制得的凝胶转移至聚四氟乙烯内衬水热晶化釜中, 于443 K条件下动态晶化1~9 d。晶化完成后将物料取出反应釜, 洗涤并干燥, 可获得IM-5分子筛原粉。
2 结果与讨论
2.1 晶化产物的表征
2.1.1 XRD
在IM-5分子筛动态水热晶化合成过程的不同阶段, 产物的XRD表征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 反应1~3 d时, 2θ为15.85, 26.1, 30.5°处不但出现明显的方沸石 (ANA) 衍射峰, 而且峰值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大, 这说明硅铝凝胶首先转变为ANA相。反应至4 d时出现了IM-5沸石的衍射峰, 同时ANA的典型衍射峰强度显著变弱。继续延长反应时间, ANA衍射峰强度继续减弱, 至第7 d时ANA相完全消失, 在2θ为7.60, 8.70, 9.20, 12.20, 18.60, 22.50, 22.90, 23.25, 24.00, 24.85, 28.60, 29.90°处出现了IM-5的完整特征峰。反应时间延长至9 d时, IM-5分子筛的典型特征峰与反应至第7 d时的峰相比, 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1.2 TEM
在IM-5分子筛动态水热晶化合成过程的不同阶段, 产物的TEM照片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 凝胶体系反应1 d时, 产物以无定形物为主, 伴有少量ANA相生成。反应2~3 d时, 片状ANA沸石逐渐增多, 尺寸为200~300 nm, XRD表征结果也证明第3 d得到了高结晶ANA沸石。第4 d出现了板条状IM-5晶体。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 片状方沸石尺寸逐渐变小, 并转化为颗粒较大的IM-5沸石。至第7 d获得了高纯度IM-5分子筛, 长度为400~600 nm, 宽约100~150 nm。反应时间延长到第9 d时, 晶体大小和形貌仍没有明显的变化。显然, TEM表征结果不但与XRD观测结果完全一致, 而且TEM观测结果还说明在反应过程中, ANA既是体系首先生成的晶体产物, 同时又是生成IM-5分子筛必然的中间物种。在水热晶化过程中, 无定形硅铝不能直接晶化为IM-5分子筛, 而是先经历某一中间相, 这显然与其他常规分子筛的晶化过程不同。
2.1.3 Raman光谱
反应1~9 d时产物上清液的Raman光谱表征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 在反应的初始阶段, 600 cm-1处没有出现[Al (OH) 4]-的特征峰, 证明Al完全进入固相参与沸石形成。495 cm-1处的峰为硅氧四面体与铝氧四面体形成的四元环无定形凝胶。441, 910 cm-1处出现弱峰, 800 cm-1处出现单聚硅物种[[Si O2 (OH) 2]2-]的强峰, 607 cm-1处出现二聚硅物种的峰, 这说明在反应前期, 不同聚合态的硅源同时进入到液相体系中。反应1~4 d为ANA分子筛的成核阶段, 在此阶段单聚硅物种和二聚硅物种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ANA的形成是溶液中2种形态硅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反应5~9 d时二聚态硅逐渐消失, 单聚硅物种仍然存在于溶液中, 可以推断二聚态硅是形成ANA分子筛的必要硅物种。对照结果显示, Raman谱图与XRD及TEM表征结果是一致的, 即从第5 d开始, ANA存在量极少, 至第7 d时ANA完全被转变为IM-5分子筛, 之后不再发生变化。转变过程是ANA在高温高压强碱环境下溶解, 溶液重新形成以单聚硅源为主的液相生长环境。在结构复杂的双季铵盐模板诱导下, 单聚硅物种参与了IM-5分子筛晶核的形成, 并在溶液中与生成的IM-5分子筛呈动态平衡状态。
2.1.4 NMR
在IM-5分子筛的形成过程中, Si—Al连接变化的29Si固体高分辨魔角旋转 (MAS) NMR研究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 反应1~3 d时谱线宽化, 这是在此阶段多种硅物种同时存在且形成的低硅分子筛中Al含量相对较高共同作用的结果。反应4~7 d时谱线变窄, Si (0Al) 信号偏向高场, 谱图中出现Si (0Al) 信号和极少量Si (1Al) 信号。在此阶段, 双季铵盐模板剂占据沸石的孔道, 阻碍了阳离子进入, 为新沸石的成核起到了诱导作用。在生成的高硅分子筛中, Al含量相对很少, Si—Al偶极作用大幅度减弱, 使谱线变得尖锐。反应至第9 d, 谱线没有明显变化。核磁观测结果表明, 硅物种的存在形式是反应速度的控制步骤。从反应开始至第4 d, 大量硅源转化为单聚态硅, 反应体系的硅铝比提高, 在模板剂的诱导下生成了高硅IM-5分子筛。与此同时, 液相中的硅源被消耗, 液相体系的硅酸根离子平衡打破, 迫使低硅ANA沸石被破坏, 最终全部转化为IM-5分子筛。
反应过程中产物的27Al MAS NMR表征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以看出, 反应1~3 d, Al谱中仅在52×10-6附近出现1个骨架铝单峰, 在此过程中谱线逐渐变得尖锐且向低场偏移, 说明体系中的铝完全进入反应, 参与着沸石骨架的形成。当反应4~7 d时, 谱图中仍然出现了1个骨架铝单峰, 谱线向高场方向偏移且峰值比前3 d增大。可以推断, 体系中铝原子所处的环境再次发生变化, 出现转晶过程, 晶化获得的沸石对称性更高, 这与XRD及TEM表征结果相符合。
2.2 IM-5沸石的水热晶化机理
XRD, TEM, Raman, NMR表征结果同时说明ANA为合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间产物。IM-5分子筛的晶化生长过程首先是硅物种参与形成无定形硅铝凝胶, 然后无定形硅铝凝胶晶化为ANA中间相, 最后ANA转变为IM-5分子筛。
添加原料的硅铝比[n (Si O2) /n (Al2O3) ]为40, 所用硅源为粉状白炭黑。根据分子筛的液相成核机理, 由于硅源的溶解是控制沸石形成速度的步骤[19], 所以在反应体系中, 初始n (Si O2) /n (Al2O3) 应远小于40。在此过程中, 二聚硅物种占据主导地位, 低硅铝比环境易诱发ANA沸石的生长。研究[20]发现, ANA沸石能作为其他沸石的前驱体, 这印证了ANA通常作为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出现。
在实验过程中, 随着反应深度的逐步增加, 由于白炭黑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可溶性硅 (二聚态硅物种完全消失, 主要为单聚硅物种) , 所以硅源溶解导致的速度控制作用不断减弱。向体系中加入的双季铵盐模板的定向孔道诱导作用占据优势, 致使体系中存在的单聚硅铝物种转变为IM-5分子筛。另一方面, 在反应过程中各种物料间的关系发生变化, 如液相n (Si O2) /n (Al2O3) 提高也会导致ANA继续生成且使稳定存在的条件遭到破坏, 在双季铵盐模板及已生成IM-5晶体的双重作用下, ANA最终转晶为IM-5分子筛。
3 结论
IM技术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