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的整体概念层次分析
IPad的整体概念层次分析(精选9篇)
IPad的整体概念层次分析 第1篇
IPad的整体概念层次分析
iPad作为一款平板电脑。其定位介于苹果的智能手机iPhone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之间,通体只有四个按键,与iPhone布局一样,提供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观看电子书、播放音频或视频等功能。以下是对iPad在网络营销中,产品的整体概念的五个层次的分析:
1)核心利益层次。iPad提高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观看电子书、游戏、图片、播放音频或视频等功能,并支持简单的办公。这是都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经常而且也比较喜欢的消遣方式。
2)基本产品层次。iPad是一款电子产品。样式新颖,采用了极高水平的工业艺术设计,这对消费者是一个很有力的卖点,满足了消费者的审美的心理需求。
3)期望产品层次。iPad具有很强大的硬件配置,同时采用了苹果的ios操作系统,屏幕尺寸9.7寸,机身也比较薄,具有很好的便携性和易操作性;同时电池的续航能力也比较强,能达10小时;提供wifi和3G的网路连接方式,是Ipad的实用性大大提高。苹果采用了全球顶尖的生产制造工艺,很好地保证了iPad的产品质量······这些都很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期望。
4)附加产品层次。消费者可以通过itunes到App Store苹果应用程序商店中购买和下载应用程序,当然有些应用程序是免费的。iPad的主屏幕上显示了各种应用图标,点击一下便可直接进入到相应应用。此外,主屏幕菜单也可支持定制,你可以把喜欢的程序或网页显示在上面,可以用自己的图片作为背景,也可进行各个图标的位置安排,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设置。同时还提供了各种配件,大大地丰富了iPad的可玩性。
5)潜在产品层次。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对iPad的操作系统进行升级,同时每年还对iPad进行更新换代,满足消费者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层次分析 第2篇
一、数学概念教学的现状分析
我们的数学概念教学通常采用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形式,另一种则是概念同化.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绝大多数数学教师采用的方式是后一种,也就是说将概念的本质属性展现在学生面前,并罗列出来定义、名称和符号,进而揭示其内涵和外延. 对于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简单明了,通过有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明白学习的概念,因而这也被称作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为基本的方式.
但是,关于概念同化教学方式,只是建立在一般的学习理论之上,并且较为偏重的是概念的逻辑结构教学,从而忽视了数学概念本身的重要含义. 就此而言,数据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过程,不仅是逻辑分析的对象,也是具有现实背景和丰富寓意的教学过程. 基于此,务必要做到返璞归真,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其能够对于各项要素的多样化运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学生主动建构的学习原理.
二、数学概念学习的错误分析
从以往的大量实践经验当中能够看到,在关于数学概念的学习当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错误,主要原因就在于,在概念形成的过程当中,各个阶段和各个层次都有可能带来错误概念的产生,因此可以称其为“过程性错误”.
1. 概念意向形成中的错误
在数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过程当中,数学概念意象始终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其是构成数学概念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生在记忆和运用数学概念的过程当中,大多是将其与概念意象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概念意向和概念定义之间不仅存在着联系,也是有一定区别的,前者主要特征是直观性、主动性和模糊性,因此,概念意象的贫乏或者不恰当,很容易就会带来错误概念的产生,而用意象去代替概念也会带来诸多的错误. 譬如说,很多数学概念都是在日常生活的概念当中抽象发展而来的,而正是因为日常概念存在着较为宽泛的特征,多以才会对于学生的抽象概念理解存在偏差,在学习“垂直”相关概念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受到日常生活的影响,因而会将地平面作为参照来进行“垂直”概念的 理解,以此来代 替“互相垂直”的概念.
2. 概念联系中的错误分析
对于概念之间的联系始终贯穿于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当中,要逐步形成数学概念,从而建立起来与其相关联的概念,这种概念主要包括上位、下位以及并列. 对于数学概念本身来说,其性质是知识节点,为了能够更好地形成知识网络,也需要在其中建立相应的联系加以说明. 由于联系的对象和方式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并且联系的强弱程度和数量也存在着差异,所以产生的错误的形式也是存在着差别的. 譬如说,我们经常会看到概念联系呈现出僵化的错误,主要表现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时候,并不能够主动地去建立概念内部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而是单纯地凭借着记忆来进行表达,或者利用语言来进行表达,在这种情况之下,其所掌握的概念是较为孤立的,所掌握的概念内部对象也呈现出来较为僵化的特征. 事实上,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只是将概念分离开来,孤立地去理解它们,僵化地会用每一个概念. 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学生对于每一个概念都很熟悉,但是问题终究解决不了. 或者说学生对于相关的概念定义都能够熟练背诵,而在运用的时候却感到不知所措. 甚至有的时候还会存在着概念联系“不恰当”的错误,主要表现就是学生概念学习和运用中的不恰当,就学生作业的情况来看,这种“不恰当”主要可以表现在三种情况,首先是将概念的非本质特征作为概念的本质特征,与其他概念之间形成联系,最终必将带来干扰,进而产生错误; 其次是将概念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混为一谈,最为常见的就是把概念当中的某些性质作为概念的整个本质特征,最终所带来的就是较为明显的“思维混乱”,甚至有些错误联系实质上对于概念是一种“歪曲”. 最后是出现思维“恋旧”的限制错误,如在学习正数与负数的时候,有的学生往往会认为- a一定就是负数,这种想法显然是由学生平时的思维惯性所导致的,最终又不知不觉地将a限制在正数的范围当中.
三、教学建议
1. 树立建构主义教学观并精心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通过以往的教学实践能够看出,关于数学概念并不能单纯地由教师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需要依靠每名学生依据现有的知识和经验来主动地进行建构. 在这样一种前提条件之下,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得学生能够亲身体现、建构数学概念. 基于此,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还可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拥有更多的现实背景. 在关于问题设置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问题的内容能够充分揭示相关数学概念的现实背景和形成过程,并且难易程度不易偏高或者偏低,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顺利展开. ( 2) 在数量方面,要做到适量原则,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取得充足的活动体验. ( 3) 充分考虑到问题设计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能够得以激发.
2. 渗透教学知识形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关于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不单纯是数学知识产生的灵魂所在,更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那么必然会帮助学生展开思维,从而懂得建构概念的真正内涵. 对于教师而言,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理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提升,引导并且在教学当中归纳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与此同时,教师切不可孤立各个数学思想和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因为这门学科本身就充满逻辑性,只有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才能够使得学生思维更加灵活.
3. 数学对象的建构需要多次反复强化才能形成
一个数学概念从“过程”到“对象”的建立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较为抽象,在很多时候并不能够通过实物表现出来. 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反复强调,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并且“对象”的建立要注意其简练文字形式和符号的表示,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大脑当中建立健全数学知识的直观结构形象. 当然,对于教师而言,更要注重对于知识的“概型”的建立,从而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帮助学生在大脑当中建立完整的数学概念的心理图式.
浅谈数学概念教学的层次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数学概念;数学思维;层次分析
一、新旧理念下数学概念教学模式的层次分析
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大多采用“属+种差”的概念同化方式进行。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给出定义、名称和符号; 2、对概念的进行特殊分类,揭示概念的外延;3、巩固概念,利用概念解决的定义进行简单的识别活动; 4、概念的应用与联系,用概念解决问题,并建立所学概念与其他概念间的联系。这种教学过程简明,使学生可以比较直接地学习概念,节省时间,被称为是“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方式”。但是,仅从形式上做逻辑分析让学生理解概念是远远不够的。数学概念具有过程——对象的双重性,既是逻辑分析的对象,又是具有现实背景和丰富寓意的数学过程。因此,必须返璞归真,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概念的现实原型、概念的抽象过程、数学思想的指导作用、形式表述和符号化的运用等多方位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使之符合学生主动建构的教育原理。
二、新课改理念下的概念与法则的教学案例
1.代数式概念。代数式(字母表示数)概念一直是学生学习代数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多学生学过后只能记住代数式的形式特征,不能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代数式的本质在于将求知数和数字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运算。认识这一点,需要有以下四个层次。(一)通过操作活动,理解具体的代数式,问题一:让学生用火柴棒按下面的方式搭正方形,并请填写好下表。 问题二:有一些矩形,长是宽的3倍,请填写下表。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同类意义”的数表示的各种关系。(2)探究阶段,体验代数式中过程, 针对活动阶段的情况,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①问题一中3n+1,与具体的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②把各具体字母表示的式子作为一个整体,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意义?(需经反复体验、反思、抽象代数式特征:一种运算关系;字母表示一类数等)。 这一阶段还包括列代数式和对代数式求值,可设计下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代 数式的特征:①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________册。②温度由t℃下降2℃后是_________℃。③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x,那么它的面积是_________. ④如果买x平方米的地毯(每平方米a元),又付y立方米自来水费(每立方米b元),共花去_______________元钱?(3)对象阶段,对代数式的形式化表述。这一阶段包括建立代数式形式定义、对代数式的化简、合并同类项、因式分 解及解方程等运算。学生在进行运算中就意识到运算的对象是形式化的代数式而不是数,代数式本身体现了一种运算结构关系,而不只是运算过程。这一阶段,学生必须理解字母的意义,识别代数式。(二)探究规律:把以上算式作为整体综合进行特征分析:同号相加、异号相加、一个数与零相加等的过程和结果对照总结规律,理解运算意义。(1)形成对象:把各种规律综合在一起成为一完整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并产生有理数和的模式:有理数+有理数=①符号②数值这一阶段还包括按照有理数和的模式及具体的运算律进行任意的有理数和的运算和代数式求值的运算等。(2)形成图式:有理数加法法则以一种综合的心理图式建立在学生的头脑中,其中有具体的足球比赛的实例、有抽象的操作过程、有完整的运算律和形成的模式。而且通过以后的学习获得和其他概念、规则的区别与联系。
三、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对比分析
与新课改理念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缺少“活动”阶段,对概念的形成过程没有充分体验,学生数学概念的建立靠教师代替快体验、快抽象。反映出的情况有:1.过快的抽象过程使得只能有一少部分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难以引发全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大部分学生理解不了数学概念,只能靠死记硬背。例如学生学习有理数运算很长时间,还经常出现符号运算错误,这就是学生对有理数运算没有理解而造成的。2.由教师代替学生快体验、快抽象出数学概念,即使是能跟随教师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学生其学习活动也是不连贯的,建构的概念缺乏完整性。例如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的概念,经常出现a+a+a×2=3a×2,25x-4=21x,5yz-5z=y等错误,这是因为学生没有进行必要的“活动”,使“探究”的体验不完整需用造成的。又如在求解方程中出现(x+2)2=1=x2+4x+4=1=……等错误,说明学生还停留于运算过程层面,对方程对象的结构特征不理解。3.学生建构概念的图式层面是学习的最高阶段,在现有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难以达到这一层面。例如,为什么要学习解方程?解方程的本质是什么?
四、新课改理念下数学概念教学的策略
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概念教学是由学生活动、探究到对象、图式的学习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规律性。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数学概念教学采取以下策略:1.教师要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活动中。为了使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首先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这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能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形成过程;(2)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习活动能顺利展开;(3)适当数量的问题,使学生有充足活动体验;(4)注意趣味性,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引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2.体现数学知识形成中的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方法是知识产生的灵魂,把握数学知识形成中的数学思维方法,是学生展开思维、建构概念的主线。学生学习中要给予提示、建议并在总结中归纳。另外,要设计能引起学生反思的提问,如“你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样得出的?”“你为什么怎样做?”……使学生能顺利完成由“活动”到“探究”,“探究”到“对象”的过渡。3.数学对象的建立需经多次反复。 一个数学概念由“探究”到“对象”的建立,有时既困难又漫长(如函数概念)。“探究”到“对象”的压缩、抽象需要经过多次反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直至学生真正理解。“对象”的建立要注意简练的文字形式和符号表示,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数学知识的直观结构形象。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和应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的心理图式。
IPad的整体概念层次分析 第4篇
产品设计是一项基于知识和经验的复杂创造性活动[1]。其过程分为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概念设计是整个设计的最初阶段, 同时也是产品开发过程中最具创造性的阶段。研究表明, 产品设计成本的80%-90%是由概念设计阶段决定的[2]。由于概念设计的理论和计算机支持较弱, 长期以来主要取决于设计师的经验和创意的灵感, 导致设计效率不高, 设计结果不稳定。 TRIZ理论为概念设计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向和一套适合操作的方法, 将TRIZ理论引入概念设计中, 帮助设计师高效的产生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概念方案。
由于概念设计是一个“设计-评价-再设计”的过程, 所以, 对概念设计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十分重要。目前在概念设计评价方面除了传统的专家评价法外, 运用较多的还有模糊评价法[3]、层次分析法[4]、灰色评价法[5]、质量功能配置[6]和基于知识的评价法[7]。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概念方案进行评价,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 由于产品概念设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设计过程中许多设计因素都是模糊的和不确定的, 因此, 仅仅依靠这些方法还不够完备。本文以市场上比较流行的3G智能手机的设计为例, 利用TRIZ理论进行概念方案设计, 然后综合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 最后量化择优, 得出优选方案。
1 TRIZ理论与产品概念设计
1.1 TRIZ理论概述
发明问题的核心是解决冲突和矛盾[8]。TRIZ理论中的矛盾消解策略对解决设计问题中出现的物理和技术冲突非常有效。TRIZ理论提出用39个通用工程参数高度抽象的描述冲突对象的重要属性, 并把39个参数的改善和劣化分别作为矩阵的行和列, 组成冲突矩阵。矩阵中列描述的技术特性为冲突中改善的一方, 行代表恶化的一方, 然后将40条发明原理作为解决冲突的参考解按规则填入矩阵中, 形成冲突解决原理表, 如表1所示。 实际应用时, 先将问题进行抽象转换, 并用39个参数描述, 然后在表中查出相应的解决原理。
1.2概念设计实例-智能手机概念设计
智能手机是一种由掌上电脑演变而来, 像PC机一样, 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 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及游戏等第三方提供服务的程序, 并通过此类程序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 且能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它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传统手机仅用于通讯功能的概念, 增加了手机的娱乐性和实用性, 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和欲望, 尤其受到年轻人和追求时尚的朋友的青睐。
由于智能手机是一款集通讯、娱乐和应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智能终端, 所以在进行概念设计时, 既希望有简洁、轻便、小巧的造型以便于携带, 又希望有足够大的屏幕及合理的界面规划, 以便于打电话发短信等操作及舒适的观看视频和网页等。由此, 产生了一系列冲突, 如: 静止物体的质量、可操作性和面积。通过查询功能参数表及冲突解决矩阵, 发现需要改进的技术参数是33―可操作性, 对应于冲突解决矩阵中的34行;而发生恶化的参数是2―静止物体的重量, 对应于冲突解决矩阵中的第3列。其中推荐的发明原理有6 (多用性) , 13 (反向) , 1 (分割) , 25 (自服务) ;通过比较分析, 原理6多用性可以实现此功能, 即将智能手机的屏幕和主要部件进行多用性处理。通过分析, 选出当前市场上最流行的几款智能手机概念设计方案以供选择。
以上设计方案都是从多用性角度出发, 考虑用户的上网及通讯等需要和习惯得出的三种不同的造型和结构, 并形成三款备选方案。
2概念设计方案评价
2.1评价数学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涉及评价对象的多种属性, 设评价时建立的m个因素的集合为U={u1u2um}, n个评语的集合为V={v1v2vn}。评语集合视具体情况而定, 文中取为V={优秀, 良好, 中等, 较差, 极差}。若用rij表示第i个因素对第j种评语的隶属度, 则可由因素论域与评语论域之间的模糊映射关系建立如下评价矩阵。
在进行评价前, 应考虑评价者对各种因素的重视程度, 即各因素的权, 它可以看成是因素集U的模糊子集, 记为:
把A与R的合成B看作评价者综合各种因素后对评价对象作出的最终评价, 即模糊综合评价。 于是,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为:
“o”是模糊算子, 对此算子的定义不同, 则对应的综合评价模型不同, 本文取为 (⊕ ) 。 最后根据B中各因素权值的大小可以得出方案的优劣层次。
2.2评价指标分析
在概念设计中, 进行评价前首先要对方案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体系的建立既要全面, 又要突出重点, 同时还要有独立性和可量化。本文涉及的智能手机评价指标较多, 需分层处理, 首先将评价目标划分成外观、功能性和经济性三个因素子集, 每个因素集再相应的划分出几个因素, 最后把每个因素按其程度划分为若干个等级, 建立如图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3G智能手机概念设计以外观设计为主, 综合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概念方案进行评价, 最后得出优选方案。
2.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评价系统中, 评价指标的权重对评价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赋予不同的权重将产生不同的结果,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对于智能手机外观设计而言, 指标主要是:
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基本步骤如下:1) 构造判断矩阵;2)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3) 一致性检验。
具体实施如下:
1) 构造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步骤。判断矩阵一般由专家或权威人士给出, 或通过一定规模的问卷调查综合得出结果。
本文通过一个25人的样本调查结果, 结合产品外观设计相关专家讨论分析, 通过引入标度值来对I中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做出判断, 从而形成判断矩阵Ai (ajk) (i=1, 2, 3) , 其中, 矩阵中每一元素表示两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由于智能手机外观的各种指标中没有一种指标占绝对主导的地位, 而且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喜好, 为权衡指标之间的相对关系, 得到更加客观的结果, 判断矩阵中的取值大都在5以下。标度值的具体含义如表3所示。
2) 计算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计算得到的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后便是各指标的权向量。由于实例数据量较大, 本文中应用Matlab仿真软件进行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近似求解。
得出特征值:
得出特征向量:
进行归一化后得到权重向量:
3) 一致性检验。专家在构造判断矩阵时难免会因个人偏好产生认识上的不一致, 为判断结果是否合理, 需进行一致性检验。依次计算一致性指标, 确定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当矩阵维数n5时, RI=1.12。得出:
由此可知, 随机一致性指标CR1, CR2, CR3, 均小于0.1, 其相容性较好。
3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时, 先对单个因素作单因素评价, 即先对评价指标I中的每一个指标进行评价, 得到评价结果, 然后建立综合评价矩阵, 对各方案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调研以后, 组织专家及相关人员进行讨论, 对指标I进行单因素评价, 得出结果:
根据单因素评价结果, 构造综合评价矩阵R。
根据综合评价模型, 进行综合评价, 得出:
当评价结束后, 以最大隶属原则, 可以得到方案的级别。但是这样的结果比较粗燥, 表示不够准确。有时当几个评价结果相近时, 很难抉择出优选方案。特别是像本文中设计的方案, 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评价时更是难以取舍。所以, 对评价的结果需做量化处理。实用的方法是通过打分, 以分数的高低确定方案的优劣。本文记90-100为优秀, 80-90为良好, 70-80为中等, 60-70为较差, 50-60为很差。建立如下量化模型:
由于i=) 3, 2, 1 (iw向量已归一化, 因而求得的iBi=) 3, 2, 1 (向量也是归一化的, 即, 所以, 模型简化为:
由此计算, 得出结果:
同理, 可以求得:S2=88 .3, S3= 89 .1
通过量化以后, 可以清晰的得出方案3较好, 可充分满足用户对阅读文档和网页的大屏幕的要求, 因此, 可选择方案3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设计。 同时, 可预测未来智能手机发展方向为大频幕, 窄边, 按键减少方向。据此, 可对新智能手机的研发和设计进行一定的指导。
4结束语
本文以3G智能手机为例, 综合应用TRIZ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产品的概念创新设计。 作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TRIZ理论, 能够帮助设计师很快产生概念方案, 而这些方案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然后综合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价, 从而快速实现产品的创新设计。TRIZ理论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综合应用为产品的概念创新设计提供了一个方向, 但该方法的普适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因此, 如何将这些方法有机的结合以及建立一个完备的“设计-评判”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史琦, 杜江, 李原, 杨海成.基于实例推理的产品概念设计模型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2, 20 (2) , 203-207.
[2]Netten B D.Vingerhoeds R A.EADOCS:Conceptual Design in Three Phases——An Application to Fibre Reinforced Composite Panels[J].Engng Applic Artif Intel1.1997, 10 (2) :129-138.
[3]VANEGAS L V, LABIB A W.Fuzzy approaches to evaluation in engineering design[J].ASME journal of Mec hanicalDesign, 2005, 127 (1) :24-33.
[4]AYAG Z.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evaluating conceptual design alternatives in a new development environment[J].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5, 43 (4) :687-713.
[5]周庆忠, 曾慧娥.机械产品设计方案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J].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1, 38 (3) :6-8.
[6]邓丽, 刘阶萍, 查建中.基于QFD和CBR的产品方案设计综合评价[J].高技术通讯, 2005, 15 (3) :44-47.
[7]宋玉银, 蔡复之, 张伯鹏.基于实例推理的产品概念设计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8, 38 (8) ;5-8.
IPad的整体概念层次分析 第5篇
IPad的整体概念层次分析 第6篇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简称VR) 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让使用者从听觉、视觉、触觉、甚至味觉的模拟产生对其真实性的误判断, 从而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等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虚拟现实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距离其产业革命的时机正逐步逼近。随着谷歌、微软、HTC等科技巨头的介入, 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15年国内多家公司开始布局虚拟现实市场, 虚拟现实技术及其相关概念股票在我国的二级市场得到了大量资本的青睐, 部分涉足虚拟现实技术的上市公司股价在短期内均出现了较好的表现。
虚拟现实技术细分可包含显示硬件制造、内容呈现平台构建、视听触展示及后台配套设备等关键技术领域, 二级市场中涉及相关技术领域的上市公司多达三十多家, 而目前尚无对该概念上市企业财务绩效分析的相关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层次分析法对现有虚拟现实概念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 帮助投资者分析相关上市企业经营状况, 理性投资。
2 虚拟现实概念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财务绩效分析方式通常有杜邦分析法、沃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 本文采用的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是将决策目标划分成目标层、中间决策层、方案层等多个层级, 通过专家评分对每个决策要素进行评分, 并根据评分结果生成判断矩阵, 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统计软件计算各个层级、各个指标的权重, 最后计算样本企业的财务绩效综合得分。国内相关研究中, 魏玉平、李旭、常丽娟、孙立国等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制造业、商业银行、电子行业上市公司进行了财务综合评价。
评价指标的确定是层次分析开展前的关键步骤, 评价体系及指标的建立通常应遵循合理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客观性等原则, 本文参照国内多名学者的层次分析指标分别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中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四个大类和12个细分类指标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具体见表1。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层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用分层的思路来逐步解决问题, 划分层次并利用各层之间的总分关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指标间的相对权重, 所确定的权重要能反映出指标间的重要性、隶属关系, 由此建立的模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有序性。在此基础上, 将样本的实际值与对应的指标权重计算获得综合得分, 以此作为评价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本文, 主要利用层次分析法来评价虚拟现实概念上市公司的综合财务绩效。
运用Yaahp9.0统计软件, 将相关专家按两个指标之间重要程度的评分进行评定, 专家组按照对该行业的了解首先对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再采用l-9标度法来赋值, 并填入矩阵, 就构成了判断矩阵导入到判断矩阵的目标层、中间层、备选方案。写出判断矩阵, 同时进行一致性检验。具体见表2~表5。
其中, λmax=4.2172, 一致性比例=0.0813<0.1通过一致性检验。
其中, λmax=3.0183, 一致性比例=0.0176<0.1通过一致性检验。
其中, λmax=3.0092, 一致性比例=0.0089<0.1通过一致性检验。
其中, λmax=3.0539, 一致性比例=0.0518<0.1通过一致性检验。
其中, λmax=3.0537一致性比例=0.0517<0.1通过一致性检验。
通过Yaahp9.0软件, 可以计算出各层级之间的重要性比重以及指标相较于决策目标层的权重结果, 将上述指标权重汇总得到总体的指标权重, 具体见表7。
由表7可看出, 在此层次分析结果中, 成长能力权重比重较大, 为0.3788其中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权重系数占比达0.2231。因虚拟现实技术属于新型技术领域, 前期技术爆发阶段会给上市公司带来可观的收入, 但是其收入的质量、持续性有待考证, 而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是衡量公司成长性较为可靠地指标, 故本文在专家评分阶段侧重于考察上市公司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成长性, 并对其赋了较大的权重。
4 虚拟现实概念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实证评价
4.1 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取样本来源为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 根据公司年报和对外披露信息中所提及的关于公司 (或其子公司) 设计虚拟现实设备制造、软件或系统平台搭建、配件制造或控股虚拟现实制造企业的信息, 共提取35个样本。样本财务数据均取自上市公司披露的2015年年报。
4.2 数据标准化
本文所选取的财务指标中部分指标为正向指标, 如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等。部分指标为负向指标, 如资产负债率。为了不使各类不同指标之间的不同属性影响评测结果, 本文通过SPSS19.0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4.3 综合得分计算
根据上述权重与样本数据计算的结果, 建立评分模型:
其中, Z是上市公司财务综合评分;W是各项指标的权重;P为去量纲后35家上市公司的指标值。依据上述公式得到2015年35家虚拟现实概念上市公司的财务综合得分及排名, 具体见表8。
从计算的得分结果可看出排名靠前的几家公司均是当前A股市场中涉足虚拟现实领域的龙头企业。
具体来看, 联络互动于2015年联合美国的Avegant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视网膜眼镜, 并2016年宣布联合雷蛇等众多投资方打造VR电影, 目前联络互动在国内VR、智能穿戴设备等硬件领域位于行业上游。其2015年销售毛利率达71.51%, 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达91.06%。
暴风集团自上市起便创下连续39个涨停的记录, 随后爆出财务数据不佳, 股价整理下挫, 2015年暴风集团涉足虚拟现实领域, 旗下暴风魔镜VR头盔已推出至第五代, 公司在采取调整布局结构, 提升品牌形象等手段后净利润同比增长率达313.23%, 营业收入增长68.85%, 重新回到向上发展轨道。
顺网科技目前在国内覆盖网吧约10万家, 公司预计从现有B端 (网吧端) 入手打造现在虚拟现实平台并逐步拓展至C端 (内容端) 实现虚拟现实从硬件到内容的全面布局。
天音控股财务绩效得分排名靠后, 究其原因是2015年4月天音控股子公司天音通信增资暴风魔镜, 占股权比例5%。但其传统的手机分销业务受市场整体下滑影响费用增加, 利润减少, 移动转售业务影响力不足, 公司2015年出现了2.27亿亏损。同时, 华讯方舟研发的全彩、通透型头载显示设备能够实现虚拟现实头戴显示功能, 在VR硬件制造领域排名靠前, 但其运营情况并不稳定, 2013、2015年公司分别亏损1.6亿和2.7亿, 2015年净利润下滑高达1998.08%。
5 结论
通过层次分析法对A股市场35家虚拟现实概念公司的财务绩效分析可看出,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个新的市场热点, 大多数公司近年来才逐步涉及, 部分科技类和互联网公司倾向于从VR基础设备着手, 而部分传统行业企业则更倾向于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进驻虚拟现实领域。真正具有投资价值、持续性和成长性的公司很难仅从股价的变化体现出来。因此透过对以上公司的财务分析, 能较为清晰的识别真正具有成长潜质的投资标的, 帮助投资者理性投资。
摘要:利用样本企业2015年年报数据,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A股市场35家虚拟现实概念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4个大类共计12个指标进行财务绩效分析, 并根据综合得分对各公司进行排名, 通过财务评价排名分析方便管理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做出更合理的认识, 也为投资者做投资决策提供了更全面的财务信息。
关键词:虚拟现实,财务绩效,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1]李志刚.虚拟现实:布局, 在爆发前夜[J].电器, 2016, (06) :22-24.
[2]林燕云.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上市公司财务质量评价[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11) :40-42.
[3]魏玉平, 叶姗.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武汉城市圈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综合评价[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5) :75-80.
[4]李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上市商业银行财务竞争力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 2013.
[5]常丽娟, 贾婷.基于层次分析法 (AHP) 的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17-22.
[6]孙立国.电子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 2012.
[7]邓雪, 李家铭, 曾浩健等.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方法分析及其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2, (07) :93-100.
[8]曾维林.农林牧渔行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分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2, (03) :29-31.
第二层次概念教学 第7篇
关键词:台湾历史教育;第二层次概念教学;历史素养
20世纪90年代,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启动了大规模的历史课程和教学改革与实验。1992年,在经济与社会研究协会的资助下,我国台湾地区和英国伦敦大学的历史教育专家联合开展了一项名为“历史的概念和教学取向”(Concepts of History and Teaching Approches,CHATA)的国际历史教学研究。1994年6月,伦敦大学的学者李·彼得(Peter Lee)和周孟玲合作完成《儿童学习历史的进程》一文,成为“历史的概念和教学取向”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此文中,李·彼得对历史“第二层次概念”进行了阐释:“‘第二层次概念是学生对历史知识建立的基本观念。这些第二层次的概念并不是历史概念(concepts in history),而是历史的概念(concepts of history)。”因而,可以说“第二层次概念”不是指具体的史实性概念,而是存在于学生认识历史、探索和发现历史、依据个人经验理解历史的活动范畴中,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进程中运用的一系列思维概念,主要指时序、延续与变迁、因果、神入、证据与陈述等。
台湾历史教育学界对历史学科“第二层次概念”探索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由具体历史内容转移到第二层次或结构性概念。经过20多年的发展,“第二层次概念教学”已经得到了台湾中学历史教师的普遍认同,形成了广泛的研究群体,并成为台湾历史教学的亮点和特色。
一、五类历史方法和策略
“一种本体论、叙事取向的知识观,容易把知识绝对化、客观化、静态化”[1],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坚持科学知识观的引领。历史学科的知识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概念——实质概念,即历史上的重要事实内容,如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是学生了解历史的必备材料。例如,学生记得许多过去重要的大事,也能记得它们的意义,表示学生对于历史概念很熟悉,这是第一层次概念。第二层次的概念——历史的概念,其功能是组织历史,包括延续、变迁、原因、神入、证据与陈述等,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因此,这五类概念也是历史分析、推理和解释的操作程序和方法策略。
(一)时序
“时序”是一种界定与区分时间的方式,历史学科的“时序”是违反日常习惯的。例如,“20世纪60年代是个激情和叛逆的年代”,在这个历史表述中,“20世纪60年代”通常指1963年至1973年,这与我们通常将1961年到1970年视为“20世纪60年代”不同。
第二层次中的“时序”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时序”概念不同。在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根据历史主题而设定分期的标准,故时序概念划分的学理根据是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历史学划分时代的标准,不是根据普世的纪年标准,而是史学家认为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特色的事件或人物,来作为起点与终点。
(二)因果
“因果”是事物之间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客观联系。在历史学科中,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如原因方面可以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根本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等。因而学生需要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探究历史动机,并用包含意图的语言,如“因为”“所以”等,表述历史发展中的多重因果关系。
(三)延续和变迁
历史学科中的“延续”和“变迁”是指长时间的过程与状态,在“延续”过程中某些主要的历史状态没有发生变化,而在“变迁”过程中,在历史因素(如历史事件、人物等)的刺激和变化作用下,历史主题发生转换并呈现出不同的历史意义。事物的变化有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发现其发展趋势,且要发现在变迁趋势中,有其稳定不变的延续现象。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后汉书》中记载“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遵奉并服事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这段话鲜明地包含了“延续”与“变迁”两种历史“第二层次概念”:从天子到庶人“各有等差”的累世公卿和各阶层不敢逾越的奴隶制社会等级制,在延续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后,从信陵君等四君子开始,逐渐发生变迁,进而社会秩序呈现变迁的状态。
(四)神入
“神入”是指我们想要理解过去,不应从现在的和自己的观点出发,而应从历史人物的时空背景中去认识。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历史年代的不同,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面对历史,我们必须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行为、信仰与价值。因此,“神入”概念强调避免以今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去分析某一历史阶段的情况。
(五)证据与陈述
“证据”是个关键的概念,因为它让历史成为可知、可靠和可信的。人们无法亲临现场,目击过去事件的发生与结束,但可以试图透过证据建构过去的图像。“证据”概念要求学生对史料进行深入解读、甄别和推理,批判性地展现史料的佐证效果。
历史的“陈述”与“证据”密切相关,透过对“证据”的分析,让学生做出对过去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信服力的介绍和说明。“陈述”的内容往往取决于史料所能提供的信息,学生透过带有问题意识的深度阅读,分析史料内涵,针对史料所能解释某些关于某问题的想法提出意见。这就是第二层次概念中“陈述”的概念。
二、研究队伍广泛、高效且专业
台湾历史教育界从《儿童学习历史的进程》一文的刊发起,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验,“第二层次概念”已经得到中学历史教师的普遍认同,形成了广泛的研究群体。
关于“第二层次概念”在历史学科教学应用中的科学性、可行性,台湾历史教育专家和中学一线教师进行了大量探索,形成了一支由历史学家引领、一线历史教师广泛参与的研究队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林慈淑教授、刘静贞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萧忆梅教授。此外,还有教学经验丰富且在“第二层次概念教学”方面作出发展性贡献的一线历史教师,如“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的庄德仁、新竹实验中学的陈冠华、台湾政治大学附中的蔡蔚群等。
1995年,台湾“清华大学”举办主题为“历史思维与历史教学”、面向中学历史教师的暑期进修班,提出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作为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该进修班的研讨和学习非常强调历史学科本质的反思和“第二层次概念”。1996年,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周梁楷[2]指出,历史课程不是仅在史实层次上“打转”,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必须注意到各种不同年龄层的学生所具有的不同历史思维能力。如果强调学习历史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那么教学的重心就应该转到历史知识结构或“第二层次概念”的探讨上来。
台湾东吴大学历史系教授林慈淑是台湾“第二层次概念”的积极倡导者和领军人物。她认为,“历史学是一种知识形式,有其特殊的致知概念与方法。历史教育除了传达历史知识外,更要借此帮助学生了解形成历史知识的学科概念,以及历史知识的特性,使其熟悉历史思维方式”。[3]
部分大陆学者也积极投入“第二层次概念”研究。1996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在译文——《简介英国对学生历史意识的最新研究》[4]中指出,第一层次概念只是一种载体,承载着具体的历史名词(如“秦始皇”“辛亥革命”),而“第二层次概念”才是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的思维过程中所采用的模式,因而发展学生的“第二层次概念”,应是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
2005年,台湾政治大学附中历史教师蔡蔚群在《没有学生的历史课》[5]一文中反思台湾社会弥漫的“历史无用论”和历史教改中的动荡,提出台湾的历史教育亟需厘清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学生该如何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思考”的历史认识主体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重视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因果”“神入”“变迁”等。学生不能被动地去接受所谓的“学界共识”,而应该具备历史检验、推理和解析能力。“唯有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经验与认知错误,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检验与澄清,一种有意义的历史教学才能成为可能。”
阅读素养不仅指理解文本的表面文义,还应该包括理解文本的背后意义与隐藏意义,如作者书写文本内容的目的与策略。“历史具有两层意义,历史叙述策略和历史概念是史学家呈现过去历史事物的技艺所在,其正是理解历史如何呈现的‘背后意义与隐藏意义,也是学习历史第二层意义的极佳素材。”[6]
三、注重发展学生各项历史能力,
提升学生历史素养
李·彼得在《为什么学习历史》[7]一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即“一个擅长某种技艺的人,会为如何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说得清楚感到困难”,即便他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技艺妙诀讲清楚了,但对于求知者而言,仍会由于缺乏足够的阅历而感到不适用。历史知识不是积累而来的,历史学习进程也不是简单的史实堆砌,而是学习者建构起来的。历史“第二层次概念教学”思路值得我们借鉴。第一,应该反思学生认识历史的思维进程是怎样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变迁”概念,引导学生更多地思考变迁是怎样发生的、“变”在哪里、“变”的过程是怎样的、“变”的性质及特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变”等问题,为学生打开认识历史的新视角。第二,应该区分历史第二层次中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的不同。
历史教学的重点,除了让学生了解和铭记历史之外,还需让其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和策略,发展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历史表述能力等。我国著名的历史教育专家孙立田和任世江曾在《论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一文中指出,“对历史思维能力进行分类研究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环节,势在必行”[8]。“第二层次概念教学”一方面展现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进程的关注,注重学生历史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养成;另一方面,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历史素养,如“时序”“神入”“因果”等概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理性思考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所带来的挑战。
四、立足教育实践的变化,
从实际出发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台湾学生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显示,其在阅读中普遍缺乏高层次的反思与评鉴能力。对此,台湾历史教育界提出,应在教学中将历史学科的素材作为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教材[9],可从理解历史叙述策略和历史概念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因果”“神入”“证据”“延续与变迁”等,培养学生反思与评鉴此类素材的素养。
近年来,欧美国家掀起了“学做历史学家”运动,其有两大基本内容,一是“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二是“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10]。台湾历史教育界以“第二层次概念教学”为基本架构,积极开阔新的思路和方向,与其他地区相互交流,为“第二层次概念教学”赋予新的教育内涵。2014年,台北教育局为促进两岸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经验与两岸历史教育的分享、交流,以“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Reading Like A Historian):历史阅读素养”为主题,开设面向公私立高中职历史教师的免费短期课程。期间,邀请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李宏图教授与台湾历史教育界同仁一起进行了“山姆·温伯格(Sam Wineburg)史学教育理论初探:以‘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为中心”“试论‘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在台湾历史教学的应用与改进”“利用文本阅读进行教学的几点想法”等专题讨论,将“历史素养”“学做历史学家”等理念融入历史“第二层次概念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知识的教育学立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5).
[2]周梁楷.教育改革应以学科本质为重[J].清华历史教学,1996(5).
[3]历史教学法专题[EB/OL].http://www.docin.com/p-916592868.html,2015-11-19.
[4]汤普森,叶小兵(译).简介英国对学生历史意识的最新研究[J].清华历史教学,1996(5).
[5]蔡蔚群.没有学生的历史课[J].清华历史教学,2005(16).
[6][9]历史阅读与有效教学[EB/OL].http://203.68.236.93/xoops2/modules/tad_uploader/index.php?of_cat_sn=27,2015-12-24.
[7]李彼得.为什么要学习历史[J].清华历史教学.1997(8).
[8]孙立田,任世江.论历史思维能力分类体系[J].历史教学,2014(6).
[10]邓凌雁.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美国中学历史教学新理念研析[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 2014(06).
整体语言教学的概念重构 第8篇
1. 作为学习方式的整体语言教学
为了行文简洁,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整体语言教学”简称为“整体语言学习方式”。将“运用整体语言学习方式进行的学习”简称为“整体语言学习”。
语言是一个整体, 语音、语法、词汇在语言使用中不可分割地联结为一体。听、说、读、写言语活动互相联系, 互相推动。交际能力离不开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需要表现为交际能力, 这一切都表明了语言在本质上的整体性, 所以学习语言首先要抓整体学习。整体语言学习的基本表现形式, 从语言材料来说是课文、对话、整篇文章和整本原著的学习。以文为单位, 以话语为单位的整体学习, 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联结在一起, 结构和功能联结在一起, 语音、语法、词汇联结在一起, 语言和言语联结在一起, 各个方面的学习互相渗透、互相支撑、互相补充, 学习效率必然会高。整体语言学习的基本表现形式, 从言语技能来说是情景、语境、微观社会和宏观社会与语言使用的结合, 或者说是广义的交际 (包括生活交往、文化交流、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 。然而对交际能力的理解, 不能只是行为能力, 而应该包括生成或创造能力。换句话说, 交际的底蕴乃是文化、思想、思维、认知。交际的本质也是一种生成和创造, 而且是一种综合性的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创造。[1]所谓生成就是创造, 人在使用语言时, 既创造了大量的句子, 又创造了大量的语篇、文章。对于语言学习来说, 生成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念, 生成意味着高效率, 意味着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如果整体语言学习最后归结为包括句子和话语的整体生成能力的提高, 那是很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
2. 作为教学策略的整体语言教学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 整体语言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发、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整体语言学习活动, 来完成该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策略可以简称为“整体语言教学策略”, 而实施整体语言教学策略的教学则可以称之为“整体语言教学”。
教师的整体语言教学策略和学生的整体语言学习活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实施整体语言教学策略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开展整体语言学习活动, 进入运用整体语言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状态, 即“整体语言学习状态”。一般来说, 在语言教学中, 如果教师不实施整体语言教学策略, 学生就很难进入整体语言学习状态;如果学生未进入整体语言学习状态, 那就意味着教师未实施整体语言教学策略或虽已实施但未达到预期目的。但整体语言教学策略与整体语言学习方式又有本质的区别。整体语言教学策略的实施主体是教师, 整体语言学习方式的实施主体是学生。在教师成功实施整体语言教学策略的情境下, 学生既是整体学习活动的主动者, 又是教师整体语言教学策略的受动者。
整体语言教学强调语言的整体性, 反对把语言肢解成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它强调口头语言 (听、说) 和书面语言 (读、写) 之间的互动性及内在联系, 认为在自然的环境中, 儿童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与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十分相似。“整体语言教学”具有几大主要教学原则: (1) 把语言的三要素 (语音、词汇和语法) 看做一个整体; (2) 把听、说、读、写看做一个整体; (3) 把学与用看做一个整体, 外语学习的目的是用其所学的语言去表情达意, 执行社会功能; (4) 把学生与教师看做一个整体; (5) 把学生的需求与现实教学环境看做一个整体,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取向 (Learner-centered orientation) 。[2]
3. 作为课程的整体语言教学
为了行文简洁, “作为课程的整体语言教学”简称为“整体语言教学之课程”或“整体语言课程”。我们可以从整体语言课程的课程内容、课程的运行过程、课程主体三个方面探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整体语言课程的课程内容具有广延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广延性是整体语言课程的课程内容在范围上的主要特点。整体语言课程强调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相辅相成, 不可顾此失彼。此外, 广延性还表现在语言和生活息息相关, 语言来源于生活, 生活创造了语言, 学习语言应紧扣生活, 让学生在实践语言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语言的工具性能, 从而提高语言能力。整体语言课程的内容还具有情境性的特点。整体语言课程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是客观情境的反映, 没有情境就没有语言的意义, 语言的交流活动离不开语言情境。所谓语言情境即情景和语境。任何有意义的, 任何形式的语言交流, 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语言必须通过交际活动才能真正掌握, 交际是学习语言的目的, 而情境是交际活动的基础。[3]
整体语言课程的课程运行过程具有体验、合作、互动的特点。整体语言课程认为, 学习英语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的, 整体语言课程除了体现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外, 还应该体现学生体验生活的类型与方式。[4]如课程中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 使学生体验合作、自主、互动的学习方式, 在实践中体验英语国家的文化、生活, 体验着去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和魅力。通过“体验”, 学生才能和语言及生活三者融为一体, 从而增强语感, 增强语言交际能力。
整体语言课程的主体有两大特点:教师的促进和学生的参与。为了使学生克服自我封闭心理,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pair work, group work和class work等活动, 努力用语言做事。这些协作式教学活动把师生双方的注意力引向他们最需要的学习内容之上。这样的课堂氛围是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 它能更有效地让学生产生参与课堂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沈银珍著.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唐力行.关于我国英语教师对整体语言教学的意见调查报告[J].外语界, 1998.
[3]Krashen, Terrell T.D.The Natual Approch Oxford:Petgamon Press Ltd, 1983.
IPad的整体概念层次分析 第9篇
关键词:网球 技术动作 概念 力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48-02
网球运动在我国普通高校已经拥有了二三十年的开展历史,参与其中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但由于网球技术动作难度高的特性,致使大多数学生练习起来比较费劲,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继续练习和对网球技术动作的深入体验。对网球技术动作的概念和力学原理作深入浅出的分析,可以帮助网球参與者们更好地理解网球运动规律和网球文化,有助于改变学生不合理的击球动作,提高练习积极性,为网球运动在高校中的广泛持续地开展,提供一些帮助。
1网球技术动作的整体概念和要求
对于网球技术动作的理解,绝大多数学生是通过教师的课堂示范与讲解和观看网球比赛途径得到的,因为有直观印象的先入为主,所以在练习过程中很少再仔细研究网球技术动作的深层次内容,完成动作往往是依葫芦画瓢,粗放而不够精细。建立正确的、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是快速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我们从击球效果的技术要求来反推网球技术动作的整体概念,分层次、分阶段地提出技术动作要求。
(1)击球过程要以身体与来球合理的位置关系为前提。球类运动的共同规律,就是人体与球在运动时的相对位置和时机要恰当。球经过运行到达另一位球员身边,击球或出球时需要人体在一瞬间和某一极小范围内把力量作用于球上,提前或错过了都会影响球的再次运行效果。只有适时地移动身体和做好身体姿势,调整好身体与来球合理的位置关系,让人体的运动节奏跟上球的运动节奏,才能保证人体协调地发力。在击球失误的原因里,球员与球的位置关系不当占了很大比重,同时这个问题也容易被学生所忽视,从而成为学生练习网球技术动作的首要障碍。
(2)网球击球应该有一定距离的平推。网球运动场地大,球速快,掌控难度大,所以在击球时必须对来球要有一个控制过程,才能使回击出去的球有力,并且顺利通过球网。在这个过程中,球拍的拍面必须保持短暂的沿出球方向的平推过程,无论是正反手抽球,还是发球、放小球都要有球拍平移的过程。
(3)击球时球拍还要对球有一个包裹的过程。这个过程使球适度旋转起来,不致于平击出界或下网。在动作过程中,需要在击球时身体保持自然与放松状态,而发球动作最能体现这一规律。在挥拍击球时,身体和手臂如果不能随球向前上方跟进,人体僵硬无弹性,就会破坏发球的动作链,降低球拍对球的包裹性,从而增加发球失误的风险。
(4)整个击球过程必须是从零开始的完整过程。如正手抽球的击球是从身体后侧的引拍开始一气呵成的动作过程,而非像多数学生那样引拍只引一半,球拍位于身体的侧面,或开始引在后侧,但在准备击球时,下意识把拍子带到了体侧,最终还是从体侧开始挥拍,这些都破坏了击球过程的完整性,也削弱了击球力量;同时,击球过程还应该理解为是一个从零开始的逐步加速过程。仅仅完整地做好挥拍击球动作还不够,提高出球速度要求拍头具备快速的击打速度,快速拍头速度来源于手臂鞭打的加速度。
2网球技术动作的力学原理
分析网球技术动作的力学原理,有助于我们找到合理的发力方法,使整个动作更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和力学结构,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与理解网球运动。
以正手抽球动作为例。球员判断来球并移动到位时,身体呈如下姿态:身体左侧面对球网,胯部后屈,膝关节呈微曲状态;在球网方向上,左脚与右脚处于左前方与右后方的相对位置,右脚前脚掌着地,并指向右前方;左手臂前伸,手指适度紧张,右手持拍后引,手臂微曲,拍头指向斜后上方;头部转向前方,双目紧盯来球。开始挥拍时,由右脚蹬地开始;再同时转动胯部和肩部,腰部适度紧张;左手臂逐渐屈臂领着身体沿身体纵轴向左转,肩轴带动右手臂向前甩动,手腕后屈,让右肘关节和手腕加速向前推送,接着甩动手腕,使球拍在身体右前方将球击出;最后右手臂要继续甩动,至左肩位置结束,同时左手在此处接住球拍。这个过程中,头部要保持相对稳定,在来球被击出后再转动看球。
以上过程可分为准备击球和击球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身体侧对球网和膝关节弯曲,使身体在出球的反方向上呈回旋与压缩状态,形似拧转的“麻花”和压缩的“弹簧”,为击球阶段的发力提供力量来源。左手臂前伸与右手持拍后引,形成两肩力矩上的近似平衡,使负重的右臂和右肩得以放松。
在第二阶段,右脚蹬地,将身体重心向出球方向转移,为击球提供了一个由后向前的力量;左手臂屈臂领着身体沿身体纵轴向左转,为右肩提供了一个转动速度;这时腰部适度紧张,为下肢力量向上肢力量传递提供一个相对稳固的传导媒介;肩轴带动右手臂向前甩动到一定角度时,要适时“减速”,从而让手臂加速向前,形成一个角速度,为手臂的鞭甩提供速度;手腕后屈,使球拍落后于右肘关节和手腕,是为了让全身力量全部传递到拍头上,而非球拍超越右肘关节和手腕,致使力量还没有传递上来时,拍面已经击到了球。同时也是为了给球拍提供一个向前平行推进的过程;接着甩动手腕,是为了使拍头速度更快;右手臂要继续甩动,至左肩位置结束,是为了使手臂的鞭甩速度不至于突然下降,也是为了给击球提供一个包裹的效果;最后左手在左肩处接住球拍,是为了使右手得以放松,更是为了帮助球拍迅速回到身体中间,快速准备下一拍。在整个过程中,头部不能做太大幅度的晃动,在来球被击出后再转动,是为了使头与脚在纵轴上提供相对的稳定,从而在身体与头脚连线间形成一个大的“角速度”。
通过对正手抽球动作的力学原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首先,身体的各个运动环节都用到了,没有多余的部分,它们是一个整体。
其次,发力动作都是基于最原始的身体运动结构和力学基本理论,并不复杂。
第三,合理动作的完成必须是在身体相对放松的状态下才可以实现,只要有一个运动环节出现僵硬情况,就会破坏整个发力过程,影响击球效果。
以此类推,其他网球技术动作的发力原理与正手抽球的关键要素类似,网球参与者可以借鉴正手抽球动作的力学原理分析,来体会其他技术动作的发力过程。
IPad的整体概念层次分析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