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红楼梦人物诗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红楼梦人物诗范文(精选9篇)

红楼梦人物诗 第1篇

似梦非梦梦中梦,似谜非谜谜藏谜。

红楼一梦梦不尽,芳魂纷纷入梦来。

贾宝玉

神瑛侍者降凡尘,衔玉而出人谓奇。

游历红尘几春秋,寻忧觅恨为那般。

一腔心事诉与谁,唯有颦儿是知音。

但求与卿共死生,奈何月老错牵线。

林黛玉

绛珠临世为报恩,坠落红尘了情缘。

春花秋月吟不尽,芙蓉泣露泪未断。

五美吟中哀叹己,手帕题诗含意深。

可怜痴情成一梦,留与世人空悲叹。

薛宝钗

艳冠群芳花之魁,品貌端庄多贤淑。

人情事故无不晓,博古通今志青云。

色色皆知谁又及,面面俱到人称颂。

金玉良缘非良缘,孤鸾独栖守空房。

薛宝琴

才思敏捷年虽小,白雪红梅最耀眼。

梅花诗中花独艳,咏絮偏叹梅花梦。

雪景联诗藏大气,情缘深浅却无奈。

桃花行里桃花泪,怀古诗里实吊今。

史湘云

娇憨可爱一少女,诗词洒脱最风流。

菊花吟来皆傲世,海棠咏尽无人及。

雪景联诗独鳌头,柳絮题词实偶然。

正自庆幸得佳偶,湘江水逝梦不长。

贾元春

正月临世占春先,贤孝才德入宫闱.

石榴花开承玉露,鲜花著锦无限光。

爆竹震得妖魔恐,烟花稍纵即消失。

昙花一梦转眼逝,只剩几多恨无常。

贾迎春

爆竹声声除旧岁,梅花朵朵迎春开。

温柔可亲性懦弱,与世无争刁奴欺。

棋艺高超又如何 ,最终难算自身命。

可惜遇到中山狼,致使弱女扑黄粱

贾探春

杏花绽放三月三,命格不凡人称贵。

玫瑰花儿最扎手,精通书法几人晓。

兴利除弊人敬畏,推陈出新露微才。

代人和亲离故乡,断线风筝无归期。

贾惜春

饯别花儿四月四,形容尚小应惜春。

荣华富贵虚花悟,红尘一梦难入画。

三春勘破景不长,夭桃艳杏皆枉然。

可惜绣户侯门女,遁入空门心如灰。

秦可卿

小门小户一裙钗,嫁入豪门最费猜。

形容袅娜最可人,性格风流惹风骚。

庭院深深梦几许,富贵之家最龌龊。

只因失贞命不保,春梦散尽好事终。

英莲

元宵灯节祸起时,致使小姐变丫鬟。

明珠暗投落尘埃,清莲入泥遭辱没。

精华自是难掩藏,月影娟娟魂自寒。

无端遭受毒妇妒,致使香魂返故乡。

王熙凤

脂粉队里呈英雄,杀伐决断不寻常。

治家理财谁能比,嫉妒成性无人及

只为贪念来敛财,无辜性命皆枉死。

算来算去机关尽,可叹卿卿命不长。

红楼梦人物诗 第2篇

忆菊

步韵宝钗(蘅芜君)

凋寒处处惹怀思,常叹霜飞叶落时。只为岁华留印迹,可随风月寄相知。

轻拈残韵笺中洒,难掩深闺梦里痴。今日黄花腮锁瘦,他年双影却无期。

//

访菊

步韵宝玉(怡红公子)

曾向东篱借一游,才知秀色宿霜留。捡香入水斟思味,追艳诗芳碾客愁。

不负月吟秋韵醉,能成阕赋夜魂悠。黄花何怨骚人笔,散尽风华上卷头。

//

种菊

步韵宝玉(怡红公子)

谁把胚珠入土来,一朝撷梦伴春栽。根随俗味迎寒发,蕊待幽情逐月开。

高雅能吟千古韵,清醇酿得几豪杯。何怜秋倦黄花客,独立风霜绝世埃。

//

对菊

步韵湘云(枕霞旧友)

东篱菊叶比黄金,墨客携来探韵深。冷蕊成诗千古唱,寒香入阕几人吟。

潇湘梦里词疏愿,庭院花间念续音。莫负观园情切切,红楼结社赋光阴。

//

供菊

步韵湘云(枕霞旧友)

霜蕊烹茶水作俦,清香绕烛缀文幽。只因夜宿长生露,才得朋邀富贵秋。

月下同牵情浪漫,窗前常待梦交游。若非守住黄花地,何有诗姿为客留。

//

咏菊

步韵黛玉(潇湘妃子)

陶潜有梦笔刀侵,多少骚人续韵音。商隐不堪风月去,唐寅借得叶秋吟。

寒香缕缕欣君意,冷蕊翩翩慰老心。万朵金容飘世界,一花诗尽古来今。

//

七律:画菊

步韵宝钗(蘅芜君)

雅客书斋独自狂,丹青曼妙笔轻量。影凝绮丽窗前露,色傲幽清蕊上霜。

寄世千枝摇古韵,浮生一梦点秋香。骚人不问年华去,墨秀金黄染夕阳。

//

七律:问菊

步韵黛玉(潇湘妃子)

怎奈浮华变故知,今宵哪识旧东篱?若非香蕴千年后,岂有花开一季迟?

娇蕊霜中牵念许,金黄叶下惹谁思?可听秋梦年年碎,孤影何怜寂寞时?

//

七律:簪菊

步韵探春(蕉下客)

年年花事为谁忙,只向钗头扮粉妆。蕊秀鬓端招客醉,香围紫陌惹人狂。

罗裙沾尽三秋露,眉黛私尝一径霜。若得知音娇面笑,早偷几朵带身旁。

//

七律;菊影

步韵湘云(枕霞旧友)

秋香一过梦重重,金色平分晚照中。雨沐花开情缱绻,霜来蕊秀月玲珑。

寒芳独守清魂在,瘦叶常支残念空。闲倚红尘多绮幻,徒留世事几朦胧。

//

菊梦

步韵黛玉(潇湘妃子)

东篱又见露华清,几度南柯负月明。古墨诗中寻旧影,黄花韵里结新盟。

窗灯欲挽红英落,岸水偏留锦瑟鸣。写尽秋歌何处寄,阑珊一梦觅思情。

//

七律:残菊

步韵探春(蕉下客)

不见东篱菊叶欹,何知秋老瑞华时。枝摇寒露冰茶入,蕊绽清芬月色披。

浅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诗 第3篇

一、林黛玉诗的内容分类

林黛玉的诗与她创作诗歌的情景, 即小说人物活动的背景是紧密相关的;所以, 今天我们就从林黛玉诗歌创作的情景入手对林黛玉诗歌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 林黛玉独处所作的诗, 包括《葬花吟》、《题帕诗三绝句》、《五美吟》、《桃花行》。这些诗既是独处所作的诗, 那么做这些诗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以炫耀诗才的, 而是为了排遣自己的情绪, 抒发自己的情志的, 所以这部分诗更直接接近黛玉的内心, 是她内心世界的直接反应, 文学性很强, 显得颇为重要。

《葬花吟》是黛玉葬花时低吟的为花所作的悼词, 整首诗洋溢着悲哀的调子, 字字滴血, 以花喻人, 青春虽如花般娇艳但终会随时光老去而飘零,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去时”, 落花正预示着人的归宿, 更为令人伤悲的是“尔今死去侬收葬, 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 而花之落“柳丝榆荚自芳菲”“梁间燕子太无情”又折射出世间的世态炎凉, 这不正是寄人篱下的黛玉经常体会到的吗?由此可知林黛玉在独处所作的诗多以悲情为主, 是她凄苦人生和哀伤心境的体现, 是她悲惨命运的预示。

(二) 在海棠诗社中所作的诗, 包括《咏白海棠》、《咏菊三首》、《螃蟹咏》。在诗社中所作的诗, 有题目、诗韵限制, 所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做出好诗极其不易, 其目的无非是在统一的格式下比谁的诗做得最好。黛玉才思敏捷, 这几篇诗作, 都是一挥而就, 且质量水平很高, 在诗社中算是上乘之作, 如《咏菊三首》, 更是位列诗社的前三甲, 充分表现了黛玉力压群芳, 具有大观园中其他女子所不具备的才智美。这些诗总的说来都是咏物诗, 咏的分别是海棠、菊花、螃蟹;在咏物的同时, 诗歌亦抒发了自己的情志。除附和宝玉的《螃蟹咏》外, 无论是《咏白海棠》还是《咏菊三首》, 林诗都抒发了自己独标傲世、冰清玉洁的品质和不可言表的哀苦。

(三) 元宵节元妃娘娘归省时, 命姐妹们所作的应制诗, 共有两首《世外仙缘》、《杏帘在望》, 这两首诗使黛玉在众人面前大大展露了一下自己的诗才, 不但才思敏捷, 而且俱是佳作, 自然受到了元妃的称赏, 《世外仙缘》被誉为众姐妹之作中的上等之作, 而《杏帘在望》是代宝玉作, 则压倒了宝玉自己作的诗为其所作诗之冠, 可见黛玉巾帼不让须眉的才华。

(四) 游戏时所作的诗。这些诗多是筵席时或日常生活起居的游戏之作, 内容无甚可取, 但也表现出黛玉青春少女活泼可爱的一面。

二、林黛玉诗的艺术特色

林黛玉用她的聪明才智写下的诗都是个性化的, 且无处不体现她的艺术才华,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 浓浓的哀音, 这也是她的个性特色所在。她的诗多抒发自己悲苦的心境, 这样的诗举不胜举, 《葬花吟》《桃花行》自不必说, 连在诗社中所作诗亦是如此。《咏菊三首》不正分别抒发了咏菊之苦, 寄人篱下之苦, 以及菊梦之苦吗?而在这些含有浓浓哀音的诗中大多有对自己悲惨结局的预示, 即含有自谶之意。她笔下的历史上有才华的美女也多不得善终, “红颜薄命古今同”, 《五美吟》中, 西施自沉, 虞姬自刎, 明妃出塞, 绿珠坠楼。

而究其哀音的根源, 宝玉曾在评《桃花行》诗说“林妹妹曾经离丧, 作此次哀音”;宝玉指出的“离丧”是指她的身世孤苦伶仃, 黛玉年幼母亲便去逝, 身边又无姐妹相伴, 虽有老父但终隔一层;但这只指出了其中的一方面, 笔者认为联系小说的情节, 应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寄人篱下的生活境况, 虽贾母对她宠爱有加, 但终由人供给吃穿, 偶有脸色也在所难免, 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葬花吟》)

2. 爱的凄苦, 在与宝玉的爱情生活中, 虽两人相爱但颇多猜疑之苦, 而两人之间偏有个金石说在阻挡, 况她无父母为她作主, 爱情无疑是没有归宿的, 这常常令她悲哀。

3. 体弱多病, 性格敏感偏执, 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体弱多病是她心境常苦, 而敏感偏执使她更容易体会常人难以觉察的孤苦伶仃和寄人篱下的凄凉, 以及爱情之苦。

4. 才华横溢的她纵有万般诗才, 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中无真正用处, 虽冰清玉洁但质本洁来还洁去, 终化为土灰, 这又怎能令人不悲?

(二) 黛玉诗多角度新颖, 不落俗套。如《咏菊三首》三篇即是如此:《咏菊》从人的视角写咏菊之苦, 无一字涉菊但无处不含菊;《问菊》通过问的方式引菊为知己, 而赞菊之高洁亦是自赞, 《菊梦》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写菊之梦, 朦胧而如临仙境, 并且写出了其梦后的悲伤幽怨无奈。黛玉立意的新颖独特, 正表现了其无人可比的才智美。

(三) 黛玉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对偶工整如上举“借的山川秀, 添来气象新” (《世外仙缘》) , 用典切而无迹“登仙非慕庄生蝶, 依旧还熏陶令盟” (《菊梦》) , 对比如“憔悴花遮憔悴人, 花飞人倦易黄昏” (《桃花行》) 而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用得最有特色的当属拟人手法的运用, 通常林黛玉诗中多把花拟人化, 以花自比, 引花为知己, “莫言举世无谈者, 解语何妨话片时” (《问菊》) , 写花高尚的品质以自况, “自从陶令平章后, 千古高风说到今”, 与花共命运,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葬花吟》) , 这样的写法为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使花拥有了生命力而别有韵致, 而诗人更易表达自己的情志。

(四) 黛玉的诗歌体裁多样, 有歌行体、四言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 曹雪芹这样的设置展现了黛玉超人的才华, 她无体裁不能应用, 无题材不不能驾驭。

三、曹雪芹代拟艺术特色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的林黛玉诗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而林诗的真正作者不是林黛玉而是小说的作者曹雪芹, 所以林黛玉林诗的成功, 是作为一个男作家的曹雪芹很好地处理了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 在代拟林黛玉的诗词时取得了的巨大的成功。曹雪芹在诗歌艺术技巧上的成功, 在论及林诗艺术特色时, 已有涉及, 在这儿我们就不再赘述。而除艺术技巧外, 曹雪芹的代拟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代拟的诗具有个性化特色。曹雪芹的代拟避免了传统代拟类型化的弊病, 消除了性别的差异, 深入林黛玉的内心, 体会她独有的女性的细腻敏感, 以林黛玉的笔写诗, 写出的诗无处不有林黛玉的影子, 无不是她的性格及心路历程反映, 显得自然无迹。这种个性化达到了这种程度, 随便拈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一首诗, 不必说出作者读者就能判别出诗的作者, 上文中所举宝玉不受宝琴迷惑, 猜对《桃花行》的作者是黛玉, 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2.这些诗与小说紧密结合, 反过来起到塑造人物性格, 发展故事情节和渲染气氛的作用。诗歌对林黛玉多愁善感、孤标傲世的性格刻画, 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诗歌必竟是诗人写出来的言志之作, 是照射诗人心灵的一面镜子, 如《咏白海棠》一诗, 写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 碾冰为土玉为盆”美丽花容及冰清玉洁的品质, “月窟仙人缝缟袂, 秋闺怨女拭啼痕”写海棠难以言表的哀伤, 都是黛玉自我写照。而黛玉诗中浓重的哀音, 在诗中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气氛, 与小说的情节相合;诗中的自谶, 则是对她未来悲惨命运的预示。

3.林黛玉的诗词体现了曹雪芹人生如梦、万事皆空的佛家思想。佛家认为人生是苦难的, 要想得到超脱就要抛却七情六欲, 皈依佛门。如《葬花吟》和《桃花行》行中, “质本洁来还自去, 不教污淖陷渠沟”,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原本娇艳的花总会随风飘零, 以喻人生亦逝, 青春无乐, 这种写法带有佛家的谶意, 警示红尘迷者, 人生如梦, 四大皆空, 而这虽是黛玉自况, 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曹雪芹佛家思想。

摘要:林黛玉是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中, 描写的兼具美丽、才情于一身的的女性, 她更是小说中唯一的女诗人, 小说中林黛玉的诗共有二十多首, 是《红楼梦》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四首菊花诗诗律分析 第4篇

【摘 要】 《红楼梦》中涉及较多诗词,本文将对其中四首菊花诗的平仄、对仗和押韵做深入分析,从这三个方面判断这四首诗是否符合近体诗创作要求。

【关键词】 菊花诗;平仄;对仗;押韵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书,其中的诗词数量十分可观,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红楼梦》中有诗81首,其中五绝4首,七绝26首,五律9首,七律37首,排律2首,乐府一首,歌行2首,数量可观且种类丰富。现取《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十二首菊花诗中的《忆菊》、《中菊》、《供菊》、《画菊》四首诗来分析诗律,探讨作者在做诗方面是否严谨。

一、分类

我国古诗可以分为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近体诗要求律诗为八句,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绝句四句,五绝二十字,七绝二十八字;排律十句以上。古体诗的字数和句数常不固定。第二,近体诗偶数句押平声韵,不换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可隔句押韵也可句句押韵。第三是平仄,近体诗要求句中平仄相间,对句平仄相对。古体诗平仄使用较随意。第四是近体诗要求尽量多用对仗,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其余都要对仗,古体诗则没有这一要求。

《忆菊》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种菊》怡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供菊》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画菊》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从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开看,这四首诗均属于近体诗,是七言律诗。

二、平仄

根据平仄分析的规律,分析出《忆菊》为仄起平收式,每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种菊》为仄起平收式,《供菊》和《画菊》为平起平收式。用普通话分析四声分析这四首诗,发现《忆菊》中的“蓼”、“白”、“听”;《种菊》中的“秋、篱、昨、不、活、犹、冷、秋、泉、惜、好、绝”;《供菊》中的“酌、隔、人、也”;《画菊》中的“出、淡、神、脱、掇”不合平仄。其中《忆菊》中的“蓼”;《种菊》中的“秋、篱、不、犹、冷、秋、泉、好”;《供菊》中的“人、也”和《画菊》中的“淡、神”属于一、三、五不论的情况,即在七言律诗中,第一、三、五个字有时候可以不论平仄。中古四声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宋代后,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分为上声去声,入声派入三声,入声字消失。但是按中古音入声字属于仄声,其中《忆菊》中的“白”;《种菊》中的“昨、活、惜、绝”;《供菊》中的“酌、隔”;《画菊》中的“出、脱、掇”均为入声字,所以是符合平仄的。而《忆菊》中的第六句“寥寥坐听晚砧痴”平仄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但是根据读音来判断实际平仄为“平平仄平仄平平”,“听”不是入声字,也没是一三五不论的情况,也没有拗就,这里这个“听”是否属于不和平仄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研究。

三、押韵

近体诗要求用韵十分严格,偶数句要押平声韵,中途不可换韵。《忆菊》的韵脚为“时、知、痴、期”。根据平水三十韵,押的是上平声“四支”。《种菊》的韵脚为“栽、开、杯、埃”押的是上平声“十灰”韵,《供菊》韵脚为“幽、秋、游、留”押下平声“十一尤”,《画菊》韵脚为“量、霜、香、阳”,押下平声“七阳”韵。这四首菊花诗用韵讲究,韵脚都是同一个韵中的,符合近体诗要求。

四、对仗

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意思相对或是相反、结构相同或是相近的两个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使两句之间形式上相互映衬、内容上相互补充。四首菊花诗都符合格律诗颔联颈联对仗的规则,并且有些对的较为工整的工对。如《画菊》的颔联“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中,“聚”和“攒”都有“聚集,收敛”之意,词性相同词义相近;“叶”与“花”都属于草木类名词;“泼成” “染出”都是作画的技巧,并且都是动补结构;“千点”对“几痕”,两者都是数字加单位,“千点墨” “几痕霜”都为偏正结构。

陈独秀先生曾经说过:“我尝以为如有名手将《石头记》琐碎的故事尽量删削,单留下善写人情的部分,可以算中国近代史的文学作品中代表著作。”随后,茅盾先生作出了回应,他认为“大观园众姊妹结社吟诗,新年打灯谜,诸如此类的风雅故事”可以删削。笔者私认为,从四首菊花诗的诗律来看,不论是平仄对仗还是押韵都还是十分考究符合近体诗要求的,虽不能直接推断《红楼梦》中的诗歌首首做得合乎标准,但可以推断作者有很深的诗词造诣并在诗歌创作上下来很大的功夫,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唐作藩等编著.古代汉语(下)[M].商务印书馆,2011.

[2]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出版社,2006.

[3]王士超.红楼梦诗词鉴赏[M].北京出版社,2004.

浅和《红楼梦》里菊花诗 第5篇

步韵湘云(枕霞旧友)

秋香一过梦重重,金色平分晚照中。雨沐花开情缱绻,霜来蕊秀月玲珑。

寒芳独守清魂在,瘦叶常支残念空。闲倚红尘多绮幻,徒留世事几朦胧。

浅和《红楼梦》里菊花诗 第6篇

步韵宝钗(蘅芜君)

凋寒处处惹怀思,常叹霜飞叶落时。只为岁华留印迹,可随风月寄相知。

轻拈残韵笺中洒,难掩深闺梦里痴。今日黄花腮锁瘦,他年双影却无期。

浅和《红楼梦》里菊花诗 第7篇

步韵湘云(枕霞旧友)

东篱菊叶比黄金,墨客携来探韵深。冷蕊成诗千古唱,寒香入阕几人吟。

潇湘梦里词疏愿,庭院花间念续音。莫负观园情切切,红楼结社赋光阴。

红楼梦人物诗 第8篇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有关《红楼梦》的文献资料,以及园林文化与植物文化的资料、民风民俗的文献,以潇湘馆为例对大观园中主要人物的居住环境和人物性格的相关性做出了简要的概括分析,提出了人物居住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塑造有非常紧密的关联。

1. 背景

第二十三回元春命众姐妹和宝玉搬进大观园去住,当宝玉问黛玉住哪一处时,黛玉笑答道:“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幽静些。”[1]这是黛玉的自招自供。可以说,竹子是黛玉的人格写照。我们解读了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也就基本上了解了黛玉的内心世界和性格。

潇湘馆在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是黛玉的住所。此处为元春归省时“第一行幸处”,赐题匾额“有凤来仪”。此处是奉元春命住进大观园时黛玉自己选定的。她在这里伴随着修竹、诗书、幽怨、孤独和泪水,度过了一生。

2. 竹子的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竹子被人们赋予了多种文化特质,而以相思痴情、高雅脱俗尤为重要。竹子的意象就是带着这种文化信息走进中国文学艺术的。竹子有节,经过漫长的文化积淀,象征高风亮节,高雅脱俗。魏晋时,阮籍、嵇康等七人常常聚集竹林,肆意酣畅,饮酒赋诗,忘情世俗,人称竹林七贤。宋代苏东坡《于潜僧绿竹轩》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相思痴情的竹子意象是和古老的、美丽感人的湘妃传说联系在一起的。传说远古时期,天子舜外出巡视各地,死在苍梧。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听说后即时追赶到湘江,因伤心和思念攀住竹子痛哭不已,眼泪滴到竹子上,随即成为点点斑痕。此后,这种竹子就称斑竹。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又称湘妃竹。

而文人骚客素来都喜欢歌咏竹子,也就留下了湘妃泪染青竹成斑的动人诗篇。唐李益有“湘竹斑斑湘水春”,宋王有“湘妃泪染竹痕斑”之句,唐刘禹锡有《潇湘神》词:“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3. 潇湘馆与竹子

竹不是柔弱杨柳,没有拂杨婀娜之姿和脆嫩易折之茎秆;它不是桃李之树,没有春华秋实、荣枯兴衰之变化。竹坚韧难折,历严寒而不凋零,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象征着执著追求的坚定品格。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坚持正义、追求真理,时时会遇到不解或压制,甚至受到打击或摧残,只有对真理、自己的理想坚贞不屈的追求,才能在沉闷黑暗的生活夜空中划出闪电般的光芒,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作品《红楼梦》中,潇湘馆的景物特征为翠竹和清泉。翠竹最能代表黛玉的高洁和坚贞,以及在宝黛爱情悲剧中的悲剧性格。整个大观园里只有潇湘馆里有竹子,黛玉就住在潇湘馆,也只有黛玉能够住在潇湘馆。那里有文人的刚正不阿、有气节、有骨气、有竞争和不馁、有黛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种植了一片竹林,“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与别处的花团锦簇迥然不同,可说是万紫千红中的一点翠。这也是最妙的设计与黛玉的性格最合拍。其中也借娥皇女英以泪挥竹,洒泪成斑的爱情故事,隐喻黛玉的命运。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写黛玉之死。“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唯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在这典型的小环境中,伴送离魂归天的不是笙歌红烛,而是竹声,也证明了只有象征高洁和坚贞的翠竹,才配陪伴高洁的灵魂归去。只有潇湘馆千芊幽篁,发出沙沙的声音,伴着她魂归故里,留下千年的哀怨。

“未曾破土先有节,已至凌云心仍空”,对于爱的追求应像竹一样,坚定而脱俗。娥皇女英的眼泪虽然已干,但追寻爱的脚步没有停止;林黛玉香魂虽逝,但百年不变的誓言依然能够让人相信。

4. 竹子与林黛玉

《红楼梦》在很多地方有意渲染黛玉与湘妃的关系。黛玉住的地方叫潇湘馆,屋内挂的帘子是湘妃竹帘。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更是让探春直接点明了这一层关系:“当时娥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那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做潇湘妃子’就完了。”结果呢,大家都拍手叫妙,就是黛玉也低了头不言语,这说明黛玉本人是认可的。第三十四回中当宝玉送给黛玉两方旧手帕时,她神痴心醉,又可喜又可悲,就在帕上题诗,其一曰:“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运用湘妃的典故,表达了对宝玉的深情和对未来的忧愁。在《红楼梦》中有很多这样的情节,都彰显、强化了黛玉爱哭、忧愁、痴情的性格。

因此,居则有竹,无竹使人俗,变成了人们的审美心理。黛玉爱竹,正揭示出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高雅脱俗的品格。当然,这和竹本身的观赏价值是紧密相连的。竹给人清幽安静的感受。于庭前屋后、窗外水边植之。日出有清荫,月照赏清影,风来听清声,露凝看清光,雪停有情趣,自觉环境幽静,意态潇然,超然尘外,营造出一个青竹摇曳、清静幽深的意境。这在《红楼梦》中有着生动的描写。第二十六回写黛玉“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宝玉去看黛玉:“看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正是潇湘馆。宝玉信步走入,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走至窗前,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斯景、斯境,活现出潇湘馆的幽静的韵致。

在大观园里,她绝调出尘,静观周围发生的一切;顾影自怜,感叹寄人篱下;多愁善感,不知将来的归宿可以说,潇湘馆“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的环境设置为塑造黛玉的形象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黛玉就是潇湘馆,潇湘馆就是黛玉。她像一朵幽谷之花开于斯、长于斯,最后又在幽寂凄静的斑斓竹影下暗暗凋谢,“质本洁来还洁去”,为宝玉、为爱情而泪尽,幽怨地魂归离恨天。如果没有潇湘馆内外的典型环境的精心安排,尤其是那“千百竿翠竹遮映”,黛玉的形象将会失色不少。

5. 结语

人居环境描写是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都离不了环境。曹雪芹在《红楼梦》里非常注重人居环境的描写,而且能通过这些住所的描写烘托、渲染出人物的个性和气质,使人物居住的环境很好地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

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花草树木被人们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品格。[2]因此,人的居住环境与人的性格关系密切,通过居住环境、房舍装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情。曹雪芹深谙中国古代文化,在大观园中精心创造了各人物的居住环境,通过厅前屋后的花木、内部的陈设来反映、烘托各自的性格。借内景与外景、主体与客体、场景与心境的相互交融,使人们如沉醉在人景难分的艺术意境之中。就是人物的寓所卧室也成为他们精神气质的物化形态。如潇湘馆的书房气,怡红园的脂粉气,秋爽斋的男儿气,蘅芜园的冰冷气,稻香村的寡欲气,从而显示出寓室主人各不相同的精神气质,成为他们个性化的物质外相。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红楼梦人物诗 第9篇

关键词:《红楼梦》;诗歌翻译;修辞;“三美”;得失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04-03

一、前言

作为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1]对中国文学史影响非同凡响。自19世纪以来,已经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英文全译本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英国汉学家卫· 霍克思( David Hawkes) 和约翰· 敏福德( John Minford) 的合译本(下文中简称霍译)The Story of the Stone[2]和杨宪益、戴乃迭的英文全译本(下文中简称杨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3]《红楼梦》虽属小说体裁,但作者曹雪芹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曲赋,它们构成了《红楼梦》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最唯美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结构紧凑,语言凝练,用字含蓄委婉,读来琅琅上口,并且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趣,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享受,即意蕴、声韵、形式三美的统一,因此,谈到诗歌翻译自然要想到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三美”理论。对《红楼梦》的研究浩如烟海,但从“三美”理论对两个英文版诗歌翻译特色的比较尚不多见。本文基于许渊冲“三美”翻译理论分析《红楼梦》中景、物诗的修辞翻译,对杨宪益、戴乃迭与大卫· 霍克思和约翰· 敏福德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探究其从音、形、义、意境等方面如何再现原著诗词所呈现的修辞美和意境美。

二、“三美”论

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被誉为“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译者”。[4](许渊冲,2003)。他在翻译理论方面有颇多造诣,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翻译理论,“三美”论便是其中之一,是许渊冲最早在“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 一文中提出来的。他引用外国某作家的话说“Prose is words in the best order; poetry is 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进而觉得“绝妙好词就是具备意美、音美、形美的文字”(许渊冲,1984)。许渊冲在其译著《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一书序言中也说道:“我把中国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总结成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并进一步解释道:“所谓‘美’,指意美,音美,形美。”他的三美原则是把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对写文章要“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应用到文学翻译上。他指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5](许渊冲,1984)。中国诗词非常讲究“言不尽意”的“弦外之音”,重含蓄,字少意多。汉语诗词英译时要特别注意传达原诗的这种意象美。从音韵上讲,就是译诗也应具有英诗的节奏美和押韵美。英译时,可考虑用头韵或尾韵译之,使富于韵律美的原诗,在译诗中也能保存其歌咏性和音乐性;从形式上讲,是与原文句式特点,层次结构的对应。译文不仅要在形式和意义上忠实于原文,更要让读者有美的享受,达到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

三、《红楼梦》中诗歌的“三美”

到底以什么标准、按什么原则对诗词翻译做出评判,方能更准确,更合理?我们认为“三美”论可以在《红楼梦》诗词的翻译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西语言和文化差异,要在译文中把诗歌的三美完完全全表现出来,对于译者来说是件难事,在此,我们以《红楼梦》中景、物诗的修辞翻译,对霍译和杨译本进行对比,探究其从音、形、义、意境等方面如何再现原著诗词所呈现的修辞美和意境美。从“三美”的视角进行透视与分析,希望以理论验其成果,以微见著,验证“三美论”对《红楼梦》诗词翻译的价值及意义。

1.意美。

意境美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是音韵美和形式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对于诗歌的 “意美”,许渊冲认为:“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5](许渊冲,1984)。“意美”是“三美”标准中的关键。首要条件是译者要对原诗有较为深切的理解。在这方面,如果译者对诗中的用词理解不透,或缺乏相关背景知识,那就会常常出现错译、误译,从而使读者无法真正理解诗人的措辞用意以及字里行间透露的丰富情感。下面以海棠诗一首为例,从隐喻的翻译重点探讨两个译本对“意美”的再现程度: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咏白海棠》,《红楼梦》第七十回)

The carmine hue their summer sisters wore

These snowy autumn blossoms envy not.(霍译)

Immaculate its shadow on autumn steps,

Pure as snow and ice its spirit by dew stone. (杨译)

这两句用的是倒装句式,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洗出胭脂秋阶影,招来冰雪露砌魂。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表现白海棠在秋阶、露砌之上尽显自己高洁的身影和灵魂。

此联有四个意象,“胭脂”,“冰雪”,“秋阶”,“露砌”。霍译省译了“秋阶影”和“露砌魂”。他的重点在花,夏日海棠(summer sisters)与秋日海棠(autumn blossoms),通过二者颜色对比,carmine(胭脂色)与snowy(冰雪般),更加突出秋海棠的朴素淡雅,高洁自爱的品性。宝钗含蓄表达了自己的与秋海棠一般的品性。并且原诗动词为“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霍把动词译为“wore” 和 “envy”,同样保留拟人手法,也表达了秋海棠珍重自爱不愿嫉妒他人的形象,译出了宝钗的目的所在。但霍译解读仅止于此,殊不知这咏花之句却隐喻着宝钗的结局。

杨译完整保留了原诗的意象,写出了白海棠在秋天的台阶上留下了洁净的影子,带露的石砌旁招来了如冰雪般纯净的灵魂。霍译通过颜色对比突出白海棠的高洁,杨译以影写花,以冰与雪写魂,写出了白海棠的冰清玉洁。秋阶与露砌本是带有凄清之意的意象,以此来衬托海棠花,不止写了纯净无暇的海棠,也写出了孤芳自赏的海棠。借花喻人,于花则是如冰雪般洁净;于人却是孤芳自赏,喻凄冷孤寂之处境,暗喻了薛宝钗最终寡居的命运。这两句隐喻的意境传达上,杨译处理得更好。

在形式上,杨译霍译都是遵从原诗的行数,译为两句,字数相近,整齐有美感。原句采用倒装句式,杨译保留其手法,采用adj+n+prep+n,格式上下对应。霍译格式为n+v,有紧凑感,读起来上口,并且以“not”结尾,表意外与上句押元韵,很是巧妙。

从音韵上讲,霍译两句开头押头韵,“the”和“these”;并且“summer”,“sister”在句内押头韵,较为齐整,有节奏感。而杨译的处理方式是在两句押辅音韵/s/,“shadow”,“steps”,“snow”,“spirit”,“stone”,结尾处“steps”与“stone”构成视韵,以“s”开头,读起来绵延悠长,舒缓缱倦,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2.音美。

许渊冲先生谈到音美时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5](许渊冲,1984 );“不同之语言有不同之音律。”[6](吕叔湘,1988)。诗歌翻译的“音美“主要表现为音律美,即音韵美,此外还有节奏美等。展现“音美”就是最大可能地传达原文的音韵、节奏。原文用韵脚,译文也尽量用韵;原文有平仄,译文就用轻重音来补偿。当然,这些重现、替代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灵活多变的,不是僵硬滞涩的。许渊冲很讲求押韵和句数,认为在翻译中除了要传达诗歌的意境美之外,还力求使译文具有严格的韵律和句数,使译文也拥有原文严谨的结构和美感。以两个译本在诗歌叠词英译中主要对“音美”的彰显为例: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秋窗风雨夕》,《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All night the pelting rain and soughing wind

Accompany her tears for one now gone. (杨译)

杨译用了两组拟声词“pelting”和“soughing”分别对应“脉脉”和“飕飕”。“pelting”不仅表现雨连绵不断的降落,还突出了雨的急降,猛落,写出人物绵绵无尽的痛楚,且痛楚之深广和巨大。“飕飕”也是象声词,既形容风迅速通过,又有一种萧飒﹑衰败之貌。 “soughing”是飒飒响动的声音,表现了风来的不仅疾速,也吹动树木枝叶一齐发出声音,加重了肃杀、凄苦的气氛。总之“pelting”和“soughing”描绘出一整夜霏雨连绵,风声尖利,犹如青灯前伴着离人一起哭泣的画面;同时“pelting”和“soughing”押韵/ing/,加上拟声词本身独具的节奏性,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原文的音韵美。另外“pelting”和“soughing”都是现在分词,词性相对,在句中都做形容词分别与名词搭配,极具有形态美。杨译在这组叠词的翻译上,达到了三美的统一。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南柯子》,《红楼梦》第七十回)

Once in the air you start

The creatures of the wind,the breezes’sport. (霍译)

In vain the willow trails long slender branches

Hanging strands of silk are they. (杨译)

原句是典型的对偶句,意美,音美,形美皆具。“空挂”对“徒垂”,“纤纤缕”对“络络丝”,各组意义相近,词性相同,对仗工整。“纤纤缕”、“络络丝”喻柳条虽然如缕如丝,却难系住柳絮,因而有“空挂”、“徒垂”。

从形式结构上看,霍译将两句合为了一句,将相对的两个词合为了一个词,显然失去了原诗的对仗美;在音韵上,内韵“creatures”和“breezes”压/i:/韵,“start”与“sport”既押头韵,又押尾韵,产生了一定的音乐美,但由于上下两个句子字数不等,整体读来仍欠节奏感,音乐性不强。在这一点上,霍译的形式影响了音美。再从意象上看,霍译用“creatures ”代柳条,不能展现出原文中如缕如丝的细长柳叶,因此由于霍译在意象上的把握偏失,原文体现的意美自然就失去了。

杨译上下两句字数也不完全对等,但和霍译相比,更加平衡,在形式上比较接近原文。在叠词的翻译上,“纤纤缕”译为“long slender branches”,两个形容词很好的表现柳条的细长柔美;“络络丝”译为“strands of silk”表现出丝丝缕缕的柳条如丝绸般柔顺,视觉美感跃然纸上。在音韵上,杨译抑扬明显,读来顺口,较有节调,另外“slender”、“strands”、“silk”以/s/音押头韵,从而与原词在音韵美上达到了对等的效果。

3.形美。

许渊冲先生向来注重保持诗歌翻译中的“形美”,尽管他把“形美”列在“三美”中的第三位。但根据前面所提及的许渊冲先生对“三美”的关系阐述中,形美虽列于后,却也是烘托诗歌关键——意美的必要条件。他给形美下的定义就是: 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5](许渊冲,1984 )。“形”主要是针对诗歌的体裁而言,红楼梦中古典诗词的长短、对仗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英译时“形美”的保留显得些微棘手。因此,在翻译中应尽量做到保持译诗的行数与原诗的行数一致,恰当分节以保持原诗的大致形式。下面以大观园题诗一首为例,从对偶修辞重点探究“形美”在诗歌英译中的体现程度:

名园筑何处,

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

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

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

宫车过往频。(《世外仙源》,《红楼梦》第十八回)

To fairy haunts far from the world’s annoy

A royal visit brings a double joy.

A thousand borrowed beauties here combined

In this new setting new enchantment find.

Its odors sweet a poet’s wine enrich;

Its flowers a queenly visitor bewitch.

May she and we this favor hope to gain:

That oft-times she may pass this way again! (霍译)

Who knows where this illustrious garden lies?

Far from the dusty world this paradise.

Here streams and mountains lend their fair delight

Enhanced by many a novel scene and sight.

Scents heady as the wine from Golden Dell

Bind all in these jade halls with flowery spell;

Blessed by Imperial favor, we would fain

Welcome the royal visitant again. (杨译)

诗词讲究平仄,译成英语可以考虑用抑扬格和扬抑格,也可以用抑抑扬格和扬抑抑格;中国诗主要是七律和五律,七律译成英语可以考虑用亚历山大体,也就是指每行十二个音节的抑扬格诗句,五律可以考虑用英雄提,也就指每行十个音节的抑扬格诗句。[5](许渊冲,1984)。原文是一首五言律诗,霍译基本采用五步抑扬格的格律来翻译原诗,与许渊冲的阐述相合。“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两句对偶尤为漂亮,而且互相衬托,互相补充。在翻译时,两个译本运用不同的结构来对原著接近解读,杨译采用意译,放弃了原文的格式,而霍译大体采用原著原有的格式,“Its odors sweet a poet’s wine enrich; Its flowers a queenly visitor bewitch”,译句也有互相补充的意味,将原文的意境表现的很完整,也很完美。两句译文均为十个音节,音步大体为抑扬格,而且霍译为了增添译文的音乐性,全诗是两句一押韵,韵律为:aa bb cc dd,在这两句中,“bewitch”和“enrich”押尾韵,且/w/音与/r/音相对,且在句中“odors”与“flowers”也尾韵,“wine”与“visitor”中开头辅音/w/与 /v/ 相似,使得译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且霍译的译文只有六、七个单词,十个音步,短小精炼,与原文五言律诗形似,两句相对,重复“its”,“flower”与 “odor”相对,“visitor”与“wine”相对,“bewitch”与 “enrich”相对,大体再现了原文的对偶结构,达到了形似,甚至形美。但杨译将原诗译为:“Scents heady as the wine from Golden Dell;Bind all in these jade halls with flowery spell”。根据英诗的格律来判断,两句译诗只是在结尾用“Dell” 和“spell”压尾韵,并没有按照传统的英雄体或者亚历山大体,相比于霍译的版本,杨译的版本在形美与音美上稍微逊色一筹。

另一方面,在这两句当中,两个动词尤其传神,一个“融”,一个“媚”,描绘出一幅花红印面,香气满堂,诗词歌赋同赏之景。而对这两个动词的处理上,两个译者也不尽相同,霍译依照原著的格式,采用了两个动词 “enrich” 和 “bewitch” 。在这里,具体指香气丰富了金谷酒中,使得喝酒的诗人所作诗歌更加优美。“enrich” 将原文的“融”字所表达的意境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而 “bewitch” 这一个字的表意较原文稍有差池,原文想表达花印人面红之意,而霍译笔下显现的景致更是花美醉人之意。而杨译的版本并未将两个动词明显译出,而是将动词转化成形容词等其他词性或短语来表达。因而,在意美的传达上,杨译较霍译稍微逊色一些。

比较而言,杨译更加忠实原文,在意美的再现上做得更好;而霍译追求诗歌的格律、音韵、节奏的美感等,因此在音美和形美的再现上要更突出。根据许渊冲“三美”原则,可以总结出“意美”为先,然后是“音美”,而最后是“形美”。这三个因素在诗歌翻译中是至关重要的,形成了互补,相互依存的综合性实体。然而无论是哪一部分,在英译中都是建立在对原文深刻正确理解基础之上的。仔细分析了以“三美”理论为原则翻译的诗歌,表明在诗歌翻译中“三美”原则的重要性,再次证明了诗歌翻译的可行性,同时也论证了“三美”原则的应用是有效的和必要的。

结语

“三美”齐备是一种理想的译诗主张,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三美”论。在翻译诗歌时既要传达出原诗内容和意境,又要竭力再现古典诗歌的音形之美。然而,就中英诗歌互译而言,要避免对“三美”的追求走到极端,全部而不肯放弃“三美”中的任何一项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因此,对于许教授的“三美”论,我们应采取科学的、批判性继承的态度。

以上通过几首景物诗的翻译对比分析、欣赏,力图使读者理解掌握“三美”论,然而,“三美”论是许渊冲教授在多年勤奋的翻译实践和潜心的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格律诗英译的最高标准,并非几首译例能够诠释清楚。其实现有赖于实践者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使得“三美”原则在今后的中诗英译中成为可以依靠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红楼梦》诗词的翻译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由于文化差异的限制和语言音、形、义美学生成机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要把其美感完整无缺地在英译本中展现出来是很困难的。通过对《红楼梦》的部分景物诗的分析,希望能以小见大,提高我们对文学特别是诗歌翻译作品的鉴赏能力。把两种译本甚至多种译本作对比研究,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比较使得讨论和研究变得更加方便,以期能开阔他人的视野,提供进一步讨论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2]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1981。

[3]Yang Hsien-yi&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1。

[4]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6]吕叔湘,许渊冲. 中诗英译比录·序言. 香港: 三联书店,1988。

作者简介:刘欢(项目负责人),(1990.07.20-)女,籍贯:湖南,工作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历:本科在读(大四)。

指导老师:曾文华 职务/职称:副教授

注:华中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名称:《红楼梦》中景、物诗的修辞美及其翻译研究

红楼梦人物诗范文

红楼梦人物诗范文(精选9篇)红楼梦人物诗 第1篇似梦非梦梦中梦,似谜非谜谜藏谜。红楼一梦梦不尽,芳魂纷纷入梦来。贾宝玉神瑛侍者降凡尘...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