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环境工程学知识点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环境工程学知识点(精选6篇)

环境工程学知识点 第1篇

必修3知识点总结

一、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相关系统: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包括: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内环境理化性质包括:温度、PH、渗透压等

稳态: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稳态意义:机体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呼吸作用分类: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有氧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生物体生命活动都需要呼吸作用供能意义:呼吸作用能为生物体生命活动供能;呼吸过程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新陈代谢类型

同化作用:自养型(包括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异养型 异化作用:包括需氧型和厌氧型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激素调节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形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植物向性运动是植物受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引起定向运动。植物的向性运动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其他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生长素是最早发现的一种植物激素。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浓度和植物器官种类等有关。生长素的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应用:促扦插枝条生根;促果实发育;防落花果。动物——体液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通过反馈调节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激素调节是通过改变细胞代谢而发挥作用。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血糖调节。

动物——神经生命活动调节主要是由神经调节来完成。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活动结构基础——反射弧 兴奋传导形式——神经冲动。

兴奋传导:神经纤维上传导;细胞间传递 神经调节以反射方式实现;体液调节是激素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来调节。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射活动——非条件反射、1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大大地提高了动物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神经中枢功能——分析和综合

神经纤维上传导——电位变化、双向 细胞间传递——突触、单向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器官共同调节作用下形成的。行为受激素、神经调节控制。

先天性行为:趋性、本能、非条件反射 后天性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 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主要方式:条件反射 动物后天性行为最高级形式:判断、推理

高等动物的复杂行为主要通过学习形成。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处主导地位。性激素与性行为之间有直接联系。

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性腺发育和性激素分泌,进而影响动物性行为。大多数本能行为比反射行为复杂。(迁徙、织网、哺乳)生活体验和学习对行为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判断、推理是通过学习获得。学习主要是与大脑皮层有关

二、生物与环境

1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

光: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光对动物的影响很明显。(繁殖活动)

温度:温度对生物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 水:决定陆地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生物因素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数量变化:“J”曲线、“S”曲线。研究数量变化意义:在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害虫防治方面。影响种群变化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

人类活动对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2生物群落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生态系统结构

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成分间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据此实现对能量的多极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一个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相反的关系。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低,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环境工程学知识点 第2篇

项目实施后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依据。

:对单项环境要素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的评价。二级评价:对单项环境要素的重点环境影响进行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一般评价。划分依据:1)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源项等)。2)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状况)。3)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4)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难)。

*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的技术原则:1与拟议规划或拟建项目的特点结合;2与拟议规划或拟建项目可能影响的区域环境相结合;3遵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法规、标准、技术政策和经审批的各类规划;4正确识别拟议规划或拟建项目可能的环境影响;5适当的预测评价技术方法;6促进清洁生产;7环境敏感目标得到有效保护,不利环境影响最小化;8替代方案和减缓措施环境技术经济可行。

*环境现状调查方法及特点:(1)搜集资料法:优点: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环境现状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获得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缺点: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他方法补充。(2)现场调查法:优点: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缺点: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3)遥感方法:优点: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一些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荒漠、海洋等。缺点:在环境现状调查中,使用此方法时,绝大多数情况使用直接飞行拍摄的办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地理位置、地质、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地面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土壤与水土流失、动植物与生态。社会经济、文物与景观、人群健康状况。:①是工程概况;介绍工程的名称、建设地点、性质、规模和工程特性,并给出工程特性表。②是施工规划;结合工程的建设进度,介绍工程的施工规划,对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的关系的规划建设内容和施工进度做详细介绍。③是生态环境影响源分析;对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生态环境影响的活动的强度、范围、方式进行分析,可能定量的要给出定量数据。④是主要污染与源强分析;项目建设中的主要污染物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和噪声发生源源强说明源性质主要污染物产生量。⑤是替代方案;介绍工程选点、选线和工程设计中就不同方案所做的比选工作内容,说明推荐方案理由,以便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工程选线、选址推荐方案的合理性。

:调查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土壤基本情况。调查中需特别注意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极端问题,如最大风级、最大洪水。生态系统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首先须分辨生态系统类型,包括陆地生态与水生生态系统,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系统,然后对各类生态系统按识别和筛选确定的重要评价因子进行调查。区域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包括人类干扰程度、资源赋存和利用,如果评价区存在其他污染性工、农业,或具有某些特殊地质化学特征时,还应该调查有关的污染源或化学物质的含量水平。区域敏感保护目标调查:即调查地方性敏感保护目标及其环保要求。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发展规划、环境规划的调查。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情况、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自然灾害等。调查方法:(1)收集现有资料;(2)收集各级政府部门有关土地利用、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珍稀和濒危物种保护的规划或规定、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

区划、生态功能规划及国内国际确认的有特殊意义的栖息地和珍稀、濒危物种等资料,并收集国际有关规定等资料。(3)野外调查。(4)收集遥感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并进行野外定位验证(“3S”技术)。(5)访问专家。(6)采取定位或半定位观测。

:1一般建设项目工程组成有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1)对外交通:需了解工程对外交通公路的走向,占地类型与面积,匡算土石方量,了解修筑方式。

(2)施工道路:连接施工场地,营地,运送各种物料和土石方,都有施工道路问题。(3)料场:包括土料场,石料场,砂石场,等施工建设的料场。(4)工业场地:工业场地布设,占地面积,主要作业内容等。(5)施工营地:集中或单独建设的施工营地,无论大小,都需纳入工程分析中。(6)弃土弃渣场:包括设置点位,每个场的弃土弃渣量,弃土弃渣方式,占地类型与数量,事后复垦或进行生态恢复的计划等。(7)重点工程明确:造成环境影响的工程,应作为重点工程分析对象,明确其名称位置规模建设方案施工方案运营方式。2.重点工程:一指工程规模比较大,其影响范围大或时间比较长的,二是位于环境敏感区附近的,规模不大,但造成环境一项却不小。(隧道、大桥特大桥,高填方路段,深挖方路段,互通立交桥,服务区,取土场,弃土场)3.全过程分析:选址选线期,设计方案,建设期,运营期,运营后期4.污染源分析:明确产生污染的源,污染物类型,源强,排放方式,纳污环境。

指分析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因素,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全部组成、一般特征和污染特征的全面分析,从项目总体上纵观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全局的关系,同时从微观上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工程分析的作用(工程分析分类:污染型建设项目、生态影响型)工程分析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弥补“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项目产污环节和源强估算的不足。1为各专题预测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定量评价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提供了可靠保证2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数据3为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为保护环境所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污染控制的目标

某水质因子的监测数据量少,水质浓度变幅大;均值法:某水质因子的监测数据量多,水质浓度变幅小;内梅罗法:某水质因子有一定的监测数据量,水质浓度变幅较大

1)、调查范围2)、调查时间3)、调查内容: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污染源调查及水质调查因子选择。4)、水质采样(河流,湖泊和水库)

期、平水期、枯水期;调查河段形状,平直或弯曲;湖泊、水库,根据评价等级、湖泊和水库的规模决定工作内容:湖泊、水库的面积和形状,应附有平面图;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划分;流入、流出的水量;水力滞留时间或交换周期;水量的调度和储量;水深;水温分层情况及水流状况。降雨,用于预测建设项目的面源污染;调查历年的降雨资料;根据预测的需要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评价等级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评价等级高且现有污染源与建设项目距离较近时应详细调查;例如,其排水口位于建设项目排水与受纳河流的混合过程段范围内,并对预测计算有影响的情况。内容:

1、污染源的排放特点(主要包括排放形式,分散还是集中排放;排放口的平面位置(阴污染源平面位置图)及排放方向;排放口在断面上的位置。);

2、污染源排放数据(根据现有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矿的工艺路线等选定的主要水质参数,调查其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变化情况等方面的数据);

3、用排水状况(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排水总量等);

4、废水、污水处理状况(主要调查各排污单位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事故状况

等)。

位置图;②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出口内径(m);③排气筒出口烟气温度(K);④烟气出口速度(m/S);⑤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或kg/h);⑥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⑦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频率。

范围内现有的噪声敏感目标及相应的噪声功能区划和应执行的噪声标准,评价范围内各功能区噪声现状,边界噪声超标状况及受影响人口分布和敏感目标超标情况。

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是在有效感觉噪声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评价航空噪声的方法,其特点在于既考虑在全天24h的时间内飞机通过某一固定点所产生的有效感觉噪声级的能量平均值,同时也考虑不同时间段内的飞机数量对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1)评价范围内现有噪声源种类、数量及相应的噪声级。(2)评价范围内现有敏感目标及噪声功能区划分情况。(3)评价范围内各噪声功能区的环境噪声现状、各功能区环境噪声超标情况、边界噪声超标以及受噪声影响人口分布。

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极坐标布点法,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6个;极坐标布点法,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2~4个点进行监测。

:(1):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0~1,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2)点源调查内容: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3)面源调查内容:面源位置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4)体源调查内容: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体源高度m;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体源的边长m;体源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

为:1河流为一维恒定流,污染物在河流横断面上完全混合;2氧化和复氧都是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是定常的,氧亏的净变化仅是水中有机物好氧和通过液-气界面的大气复氧的函数。

1)点源调查内容: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2)面源调查内容:面源位置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3)体源调查内容: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体源的边长(m);体源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体源初始扩散参数的估算。

*垃圾填埋场的主要环境影响:1填埋场渗滤液泄露或处理不当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污染

环境工程学知识点 第3篇

产品创新能力已日渐成为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为了更好地实现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企业需要充分整合与自身相关的多种资源来指导未来的产品创新。而客户协同产品创新通过与客户、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及科研院所间的联合,可实现对组织优势资源的重新整合和有效利用,从而不仅可以满足企业产品创新对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的需求,还可以获取更多的产品创新知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获取竞争优势,最终达到为企业价值网络增值的目的[2,3]。对此,国内外学者从多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杨育等[3]提出了客户协同产品创新工作模型;Fox等[4]建立了包括客户在内的网络化虚拟团队工作过程模型;郭清等[5]对客户知识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中的客户创新知识概念、形态、价值进行了定义和综合分析;Cheng等[6]提出了包括客户在内的基于实例推理和TRIZ创新原理相结合的协同产品创新方法,并构建了实例推理框下的产品创新知识推送系统;Gloor等[7]建立了客户协同创新组织的网络模型COINs,并对该网络的动态性能进行了评估;杨洁等[8]基于粗糙集方法提出了面向约束满足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推送方法,并基于该方法构建了一套知识推送系统;张磊等[9]构建了创新平台工作网络拓扑结构框架,并提出了创新平台的归并请求模式及基于Java多线程同步和加锁机制的“归并请求”求解算法。

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模式是随着互联网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而形成的,但随着知识量的不断积累,各类知识分散、多样和异构的特征也日趋明显,再加上各主体专业背景、知识水平和兴趣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以及创新对象不同属性间各种复杂、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10],使得各主体的创意知识缺乏统一的描述方法,从而影响了创新主体间知识的获取和共享。对此,林敏等[11]借助复杂网络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知识转移与共享的网络模型,研究了网络结构对组织中知识共享的作用;Adela等[12]通过构建网络化的学习网格,使远程学习者可以在同步条件下,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实际需求进行知识学习和共享。然而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的知识共享是以创新对象为导航的动态柔性过程, 具有分布式、多样性和可重构性等特点[13],这就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知识集成机制和灵活可控的知识共享机制,以适应分布、异构的协同创新环境[14,15,16]。基于知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知识网格,可以对异构、广域和分布环境下的各种资源进行管理,通过分布的协作处理、抽取和挖掘技术,从数据源中获取有用信息,并把这些有用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连通,实现知识资源的全面共享,为知识管理提供统一的平台[17,18]。文献[19]针对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的知识生产、企业间的知识供应进行建模, 并提出基于知识网格的知识供应系统层次图以及各个层次的服务模型;文献[20]构建了一类知识网格服务不同主体的协同决策模型;文献[21]将网格技术、代理和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相融合, 建立了基于知识网格的复杂产品概念设计系统。上述研究结合本体、语义Web等技术为知识网格的应用提供了支持,使得知识网格成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虚拟组织知识共享平台。

为满足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组织知识共享的需求,本文首先分析并总结了该类创新模式知识共享的总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网格环境下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模型。通过面向客户协同创新知识共享原型系统的设计,验证了所提出模型及相关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1 知识网格环境下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模型

1.1 知识网格环境下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的特点

与单个单位或组织中的知识共享相比,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中不同主体间的创意知识表述和应用背景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影响了知识的获取与共享。知识网格作为广域范围的知识共享平台是一个智能的互联环境,它把分布的知识资源整合为共享的知识库,使用户或角色有效地获取、发布、共享和管理知识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服务。而且,在共享本体的指导下实现统一语义的知识共享环境,使得来自不同领域、地方、知识背景和单位的创新主体能够实现知识语义上的传递和相互理解。为此,从提高协同创新水平的角度出发,需要建立知识网格环境下联盟范围内的知识共享模型来整合和管理知识资源。结合客户协同创新的相关特性[2,5,9,10,22,23,24,25,26],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在宏观上,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组织为多单位、多主体参与的虚拟组织;在微观上表现为面向创新对象的矩阵式组织结构。为此,其知识的共享客观上要求以创新对象为中心进行管理,把知识集成到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从而实现知识的及时供应。

(2)具体到每个创新主体而言,可将其视为客户协同组织的基本共享单位。因此,为提高产品创新水平,要求各成员具备更好的开放性(即对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统一、一致的理解和共享),最终反映在知识共享上就是需要参与客户协同创新组织的各主体共同确立一种以创新对象为主导、组织范围内易于实现创意知识转化、具有统一语义描述的知识表述方法。

(3)在技术手段上,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系统的构建涉及知识存储方式、本体建模程序选择、访问端口、知识库融入网格程序接口等方面,为消除上述障碍,协同组织需要采用建立系统的框架模型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由此可见,知识网格环境下客户协同产品创新共享是根据创新对象的需要动态地构建跨组织边界的知识共享虚拟组织,并支持大范围的动态知识共享环境,以满足不同地域、领域和知识背景的创新主体对产品创新知识的需求,并最终达到有效提高产品创新水平的目的。

1.2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模型

利用知识网格在整合重塑知识资源方面的优势,并结合上述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的特征,对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资源进行管理,将地理上广布且归属不同组织的创新主体、具有异构特性的软硬件资源通过网络连接, 以产品创新对象为驱动引擎,实现知识资源间多向度灵活组合、分配、调度和聚合以及知识交换、交流和共享等功能。

图1所示为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模型。在该模型中,客户、供应商、制造商及相关科研院所等单位或组织通过登录开放知识网格服务系统(即网格环境)中的用户层和连接控制层,并经过访问身份验证、用户权限识别和网格系统安全认证后,针对创新对象,在协同决策、商讨的基础上,确定各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组织中的角色及所承担的创新任务,进而结合创新主体本人专业知识背景和兴趣偏好,激发非结构化的产品创意知识,包括外观创意、功能创意、色彩创意和结构等。这些多样和非结合化的创意通过领域本体来进行统一语义描述,形成结构化的产品创新知识,并与知识网格服务系统中的知识服务器节点相匹配。开放知识网格服务系统通过知识服务器及共享平台为产品创新所需知识提供统一的表示和操作视图,主要包括与外形创意知识、功能创意知识、工艺创意知识和结构创意知识相匹配的概念型知识、规则型知识和实例型知识等。当协同组织中成员或创新对象发生变化时,只需改变相应的映射关系就能满足新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组织的知识共享需求。

2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过程的关键点研究

2.1 客户非结构化产品创新知识转化

由于对产品功能和性能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同,客户创意知识常采用符合自己语言习惯的描述性语义方式对创意进行描述,反映在对产品创新知识的具体描述中,则更多的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数据。对此,有关学者往往采用质量功能展开(QFD)的需求分析方法,把主体产品创意类化为客户需求,然后在综合考虑各种设计约束的条件下,将上述类化后的需求转化为产品特性,并通过需求求解产品技术指标以达到产品创新的目的。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变换、企业产品创新模式的变革,尤其是客户专业技能技巧及感性认知的提高,使得客户创意表述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显然,基于QFD方法的知识转换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产品创新的要求[27]。

针对此,笔者通过构建“创意-问题-功能”模型(IPFM)实现客户非结构化的创意向结构化创意转化,以便于在知识网格环境下建立一个对外开放、方便快捷、安全可靠且能满足不同创新主体进行创意表达和语义交换的集成创新平台。

多样的客户创意决定了不同类型的创新问题域。本文中问题域的概念沿袭并扩展了SBF2模型[28],即在功能、行为、流和结构等知识概念层面的基础上,构建了“创意-问题-功能”转换模型(IPFM)及方法,如图2所示。在该转换模型中,分别包括一个创意类、问题类和功能类,其中,创意类有五个属性:名称、描述、类型、属性、创意相关功能,分别对应问题类的6个属性。其中,类型提供对创意/问题/功能本体中词汇的引用,而创意/问题/功能本体类型分为6类,即质量、能量、形状、信息、时间和综合6类基本问题/功能集;创意类型、属性和描述将分别与问题/功能类型、属性、关系、名称、层次、目标等关联起来;创意相关功能将问题与对应功能关联起来。功能类型和功能层次提供对问题/功能本体中词汇的引用,功能类型利用文献[22]提出的标准功能(便于问题/功能本体的形式表达及分类)。元功能、子功能和模块功能描述功能间的层次关系以及与产品部件的联系;功能目标表示功能的预定目标;功能相关部件和功能相关输入输出流分别将功能与对应部件和流关联。其具体转换过程描述如下:

(1)主体创意的描述。包括创意名称、创意表述、创意类型、创意属性和创意相关功能。

(2)创意/问题的对应变换。包括名称对应、描述对应、类型对应、属性对应、关系对应、层次和目标对应。

(3)问题的重要程度排序。基于模糊信息熵理论和二元语义方法对问题相关功能子模块进行重要性排序,以获得能够真实反映主体创意的产品知识,保证重要程度高的问题能映射到最终的新产品功能上。

(4)问题的功能形式表达。基于前文提及的功能分类,对于重要程度高的问题,用功能形式加以表达,并将不同的问题按照重要程度的高低归一到不同的功能形式上,形成基本的问题/功能集。

(5)问题向功能的转换。针对不同主体创意,采用不同的“创意-问题-功能”转换方法。对需求类创意/问题,基于质量功能展开方法进行转换;对感性创意/问题,采用模糊认知图、感性工学和模糊k均值算法进行转换;对于基于主体基本知识背景提炼出的创意/问题,采用聚类、关联规则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转换。

通过“创意-问题-功能”转换模型,将多样、不规范、非结构化的客户创意描述转换成统一的产品创新知识表达形式,并创建其知识概念本体,从而实现知识网格环境下协同创新组织各主体、各单位间产品创意和知识的无障碍共享及交流。

2.2 产品创新知识共享概念本体创建

产品创新知识概念本体是协同联盟内创建的与知识共享相关的本体术语集,类似概念的语义词典,主要用于转化后的结构化产品创新知识概念的定义、本体创建及概念间的上下位关系,从而为基于Web本体语义描述的知识表示语法结构奠定基础。本文通过定义七元组ITO=(ITOC,ITODs,ITORs,ITOM,ITOR,ITOA,I)来描述协同产品创新知识的概念。其中,ITOC表示主体对产品创新对象(innovation target ontology, ITO)的创意所属知识领域的概念;ITODs为概念ITOC上的一组属性的结构化的描述;ITORs为概念与其他概念间的关系集合,包括概念本体之间整体和局部的关系(“part_of”)、某个概念是另外某个概念的属性关系(“attribute_of”)、概念之间的实例关系(“instance_of”)、继承关系(“kind_of”)、等价关系(“same_of”)等;ITOM为主体创意作用于产品创新对象时所涉及的创新方法,包括可拓学方法、发明问题创新原理、关联矩阵和工程更改等方法;ITOR为执行主体创意时应予以配置协同创新组织的资源;ITOA描述创新任务相关的活动及其关系;I为产品创新成功案例集。同时,定义如下产品创新知识概念在OWL中的上下位关系:

定义1 概念匹配关系(concept matching relation, CMR)反映本体中的两个概念在本体图中的上下位关系。将两个概念ITOC1和ITOC2的概念匹配关系CMR=(ITOC1,ITOC2)的值域定义为集合Set={Equipollence,Containing,Becontaining,Irrelevant}。其中, Equipollence表示等价匹配,即两个概念等同或具有等价关系;Containing表示ITOC1⊇ITOC2 ,即ITOC2是ITOC1的子概念;Becontaining表示ITOC1⊆ITOC2,即ITOC1是ITOC2的子概念,反映在知识概念本体关系中是以“part_of”、“attribute_of”、“same_of”等具有上下位关系关联的概念类;Irrelevant表示两个概念不相关,匹配失败。

2.3 基于OWL的产品创新知识共享本体表示

在上述创建的产品创新知识概念本体的基础上,根据文献[14]和文献[20]的知识概念类别定义,从知识层次角度即概念层、规则层和实例层,来实现知识网格环境下基于OWL的产品创新知识概念的统一本体语义表示,究其原因是OWL作为W3C 推荐的用来描述Web服务属性及其功能的标记语言,能够使Web服务成为计算机可理解的实体[8,28]。

概念型知识的描述通过OWL中的陈述来表示,即主体、谓词及客体三部分构成一条陈述。其中,主体是产品创新知识刻画的创新对象, 谓词部分则刻画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客体是与主体有关联的属性或者属性值。于是,概念型知识的表示可由BNF范式定义如下:

<owl: ontology about=“概念型知识”>

</owl: ontology >∷= =

{“<rdf :Description rdf :about = ” <RDF 资源节点>“>”

{<属性及属性值>}1-n

“</rdf :Description>”}1-n

规则型知识是描述各产品模块或部件间逻辑关系的知识,包括基元命题和经过逻辑“●A”、“A¯”、“●B”、“B¯”运算组合而成的复合命题。一般被表示为:if A then B的形式,其中A是规则的前提条件,B是规则结论。AB被称为命题。然而,由于OWL并不支持命题之间的逻辑运算,为此需在OWL语言的基础上定义有关产品创新知识的相关基本规则类Rule、运算符类Rule Operator和命题类Rule Statement,从而转化为OWL支持的产品创新知识陈述及其之间的逻辑运算。其中,命题类又可以分为基元命题Element Statement和复合命题Composite statement。一条产品创新知识规则就是一个Rule的实例,前提和结论中的陈述则是Rule Statement的实例。于是,规则型知识表示的BNF范式可定义如下:

<owl: ontology about=“规则型的知识”>

</owl: ontology>∷=“<Rule rdf: ID = ” <规则名称> “>”

“<RulePremise rdf: resource = ” <规则的前提> “>”

“<RuleConclusion rdf: resource = ” <规则的结论> “>”

“</Rule>”

<规则的前提>∷=<基元命题>|<复合命题>

<规则的结论>∷=<基元命题>|<复合命题>

<基元命题>∷=“<rdf :Description rdf: ID = ” <基元命题标识> “>”

“<RulePredicate rdf: resource = ” <谓词对应的资源节点> “>”

{“<RuleArguments rdf: resource = ” <资源名称> “>”|

“<RuleArguments>” <参数> “</RuleArguments>”}m

“</ rdf :Description>”

<复合命题>∷=“<rdf :Description rdf: ID = ” <复合命题标识>“>”

“<FirstStatement rdf: resource = ” <基元命题> “>”

“<RuleOperator rdf: resource = ” <运算标识> “/>”

[“<NextStatement rdf: resource = ” <基元命题>|<复合命题> “>”]

“</ rdf:Description>”

实例型产品创新知识一般是由不同专业背景和兴趣偏好的创新主体对与创新对象相似或类似的实例,通过功能、结构类比并加上其本人的理解提出的。本文通过定义实例类Case,并将实例分成三部分进行结构化处理:即问题描述部分(Problem)、方案解决部分(Solution)和效果评价部分(Evaluation),分别用于描述实例发生的背景、原因,用于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对解决效果的反映及对类似问题的启示。然后把结构化后的实例属性按照问题描述相关属性(超类为HasProblem)、方案解决相关属性(超类为HasSolution)和效果描述评价相关属性(超类为Has Results)分为三种类型。于是,某实例具体结构化时所抽取的属性必定是其中一类的子属性,其知识表示的BNF范式定义如下:

<owl: ontology about=“案例型的知识”>

</owl: ontology >∷=“<Case rdf : ID = ” <案例名称< “>”

{<属性及属性值>}1 - n

“</ owl: Case>”

2.4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访问机制

在产品创新知识共享本体创建及统一网络本体语义描述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知识网格环境下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访问机制,实现协同产品创新过程中对各创新主体及各单位产品创意知识的请求处理、知识匹配、知识共享以及对产品创新知识库进行状态管理、更新、修改等维护服务。首先,通过定义一个三元组(DB,ΤCΡ,Set¯)来表示知识网格环境下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其中,TCP=(wsa,P)为产品创新知识的访问端口模型,wsa为知识网格环境下知识共享端口对应的网络地址,P=(P1,P2,,Pn),Pj为产品创新知识共享的接口的属性,j=1,2,n;Set¯为分布的各创新主体及单位通过知识网格共享接口TCP提交产品创意知识请求处理后,返回的产品创新知识集;DB是融入于知识网格的分布式站点服务器端的客户协同创新联盟知识库。然后,结合客户参与的产品创新过程,知识网格环境下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访问机制设计如下:

(1)客户协同联盟中各创新主体通过知识网格节点端口TCP=(wsa,P)提交非结构化的产品创意知识请求;

(2)创新主体非结构化的产品创意知识请求,经过“创意-问题-功能(IPFM)”模型实现客户非结构化的创意向结构化创意转化;

(3)构建结构化产品创意知识共享概念本体,并采用OWL对产品创新知识按照概念型、规则型和实例型,进行本体语义描述;

(4)将基于OWL描述的产品创新知识,按照不同的Pj接口属性推送到协同联盟的知识网格下与DB中产品创新知识按照概念匹配关系CMR=(ITOC1,ITOC2)进行匹配,有关知识匹配表示的BNF范式定义为

< ProductionInnovationKnowledge>∷=<Concept>;<Attribute>|<Resource>;<Attribute>

<conceptName>∷=<string>

<Attribute>∷=<attributeName> =’<attributeValue>

<attributeName>∷=<string>

<attributeValue>∷=<integer>|<real>|<boolean>|<string>

同时考虑到产品创新的相关约束规则时,可表示为

<DesignRule>∷=<RuleExpression><relationalOperator><RuleExpression>

<relationalOperator>∷= <’|>’|= ’|’|≥’

通过知识共享访问机制,对协同联盟成员的创意知识请求,按照“创意-问题-功能(IPFM)”模型实现知识网格注册表引导下的创意知识转换,然后基于OWL本体语义描述,把各创新主体知识请求变成对应的具有统一术语的概念本体,并在本体的帮助下从分布式知识网格服务节点的客户协同创新联盟知识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产品创新知识,使得创意知识共享成为可能。

3 原型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3.1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原型系统设计

为实现协同产品创新中的不同创新主体知识共享,构建了知识网格环境下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系统,其基本框架组成如图3所示。协同创新联盟各单位及创新主体把需要共享的知识封装为知识网格节点,并注册到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的知识共享中心,包括产品知识、产品专利、产品实例、产品模型、创新工具、产品设计、知识地图、创新方法等各类知识服务器,并且每个知识服务器都是知识网格中一个节点。各主体通过登录基于Web服务层应用程序的客户端界面来进行创意知识发布与获取服务知识发布接口对知识进行语义描述,然后通过Jena应用程序接口实现OWL文件的解析和语义匹配实现对产品创新知识资源的注册、请求处理、匹配及共享。

该网格系统的开发平台基于Intel、Windows XP软硬件系统和Globus Toolkits3。首先在获取创新主体产品创意知识的基础上,利用Stanford大学的Protégé3本体建模语言对产品创新知识进行描述和整合;然后采用MySQL作为数据库,Jena2.3作为本体解析器进行本体的解析、开发、程序推理及存取;利用XML的SOAP协议,建立基于Web Services体系结构的不同创新主体知识服务网格节点。该网格节点不仅负责维护系统中的基本本体和目录本体,同时兼作UDDI私有注册服务器,设计中采用集成工具包JWSDP(Java Web services developer pack)中包含的JWSDP Registry Server实现UDDI注册表的设计。

系统在使用时,不同创新主体通过本地知识服务网格节点Protégé-owl Api实现对客户产品创意知识本体的查询操作,并以附件方式把本体文件下载到本地计算机,然后通过Protégé等本体建模工具进行浏览或本体扩展。

3.2 应用示例

M公司主要从事手持电钻的研发和生产,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钻空效率高、手柄处防滑性强且不同型号钻头容易更换的产品最受市场欢迎。于是M公司市场部和技术研发部选取部分有积极创新意图的用户会同供应商、销售商及相关科研院所组成客户协同产品创新联盟,通过发挥各自的产品创新知识优势,并借助于基于知识网格环境的产品创新知识共享系统及集成到其内部的TRIZ创新工具包实现产品的创新设计。首先协同联盟各参与产品创新的主体成员通过各自的知识网格节点端口TCP=(wsa,P)提交非结构化的产品创意知识请求,并利用知识网格节点中知识服务器完成产品创意知识请求,并通过上述“创意-问题-功能”模型、产品创新知识共享概念本体及语义表示方法将相关非结构化创意知识表达转换成基于OWL的结构化产品创新知识表述,结果显示:①增大功率,满足高钻孔效率需求;②增强摩擦性,满足防滑性需求;③增强可操作性,满足易更换性需求。然后运行TRIZ创新工具软件Goldfire,进入知识网格节点服务系统中的创新知识匹配搜索,可得出与上述创意需求相匹配的3条创新原理:“18振动”、“40复合材料”和“12等势性”;再通过该系统进行知识共享发布,更进一步对各参与单位知识网格节点服务端知识库搜索匹配,得到该类型手持电钻的具体创新方案:

(1)采用表面滚花条纹的高摩擦系数材料并附加指环来增加防滑性;

(2)设置专门的振动电机,该电机在使钻头小幅前后振动的同时,可缓和齿轮传动引发的振动,使运行更平稳,从而提高钻孔效率;

(3)钻卡内部与钻头底接触部分预置同极磁铁,这样在安装钻头时就存在反向预置力,一方面在松掉钻卡后钻头可以自动弹出,另一方面在紧固钻卡时可产生预紧力,增加紧固作用,提高安全性,也未增加产品的复杂程度。

4 结束语

为了提高产品创新过程中各主体及单位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水平,本文对知识网格环境下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模型及其关键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创意-问题-功能” 模型(IPFM),解决了产品创新设计活动中部分创新主体非结构化创意向结构化知识转换的问题;其次,针对结构化后的产品创新知识,在建立其概念本体并定义其上下位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OWL的产品创新知识本体语义表示方法,将各种产品创新知识按照概念型、规则型和实例进行统一描述,从而保证了知识本体的稳定性和通用性,也有利于对知识的整合以及属性、词汇的扩展,并最终实现了知识网格环境下对协同联盟范围内各类知识进行无障碍交流、传递和共享目标。最后,通过某型号手持电钻的创新设计过程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知识共享模型和原型系统的有效性、可行性。

环境工程学知识点 第4篇

【关键词】 地球 地理 陆地 地质构造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10-01

高中地理“陆地与海洋”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在历年的高考知识点中都是必考的,或作为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描述准确性;或作为填空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熟练掌握;或作为读图题或者材料分析,由于这一部分的知识点考察形式灵活,题目多变,且是考察的重点,因此多年以来都是作为复习的重点,在此,笔者只对陆地部分的易混淆知识点的把握作一些论述,引导学生正确掌握。

一、易混淆知识点把握

1. 岩石成因分类示意图:

要弄清楚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者之间的关系,只需要理清楚他们的成因,明白三者之间的转化顺序为:岩浆经过冷却变成岩浆岩,若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如风化、水流侵蚀、水流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成变质岩,若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如温度压强的改变)就会变成变质岩,而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都可以经过重熔作用变成岩浆。特别是在做选择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概念的把握和三者的相互转化次序。

2. 地质作用包括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3. 地质构造的类型:

褶皱构造里要分清是向斜还是背斜主要是明白向斜和背斜的成因,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结合图像判定。在外力侵蚀条件下才会有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而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例如典型的例子有:庐山和泰山就是地垒;而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就属于地堑。还要注意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4. 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①流水侵蚀作用——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最具代表性的是喀斯特地貌)。弯曲的河道的成因:凹岸侵蚀,凸岸沉积(因此港口宜建在凹岸)。②流水沉积作用——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③风力侵蚀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④风力沉积作用——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要注意区分外力作用以及受其影响产生的常见地貌,比较容易混淆,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

5. 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以下三种: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影响因素热量)——纬度地带性。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影响因素水分)——经度地带性。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影响因素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要区分陆地环境的地域差異,主要看其影响因素是什么。有其影响因素决定属于哪一种地域差异。

6.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要求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要首先仔细分析题设条件中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然后再做出相应的解答。

7.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雪线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的降水量丰富、背风坡降水量少)。

二、典例分析

例1. 地质工作者在下列各地分别发现不同化石,请分析地质构造:

(1)A-B-C的地质构造为 依据是: .

(2)C-D-E的地质构造为 依据是: .

(3)A-B-C-D-E的地质构造为 它是由于 形成的,该地区地下岩层按成因分类多属于 .

解析:在外力侵蚀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外力侵蚀之后背斜成谷,中心岩层老,两侧岩层新,向斜中心岩层新,两侧岩层老。背斜和向斜都属于褶皱构造。

答案:(1)背斜;中心岩层老,两侧岩层新。

(2)向斜;中心岩层新,两侧岩层较老。

(3)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沉积岩。

三、结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白生活在陆地上,应该比谁都要关心陆地的环境,学习好陆地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不仅是应对高考中对地理学科的考察的需要,而且也是应对地理环境变化的需要。了解陆地环境是爱护陆地环境的前提,爱护环境,是每个地球上生活的个体的义务!

环境与稳态高考生物知识点 第5篇

1.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3.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5.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7.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主要是由Na+内流形成的。

8.神经冲动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反。

9.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信号转换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0.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

11.血糖的来源有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的转化,去路有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12.调节血糖平衡的激素主要有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

1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4.激素调节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

15.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具有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较长等特点。

17.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热量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散热等。

18.由下丘脑合成、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19.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

20.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21.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内环境稳态高中生物知识点 第6篇

2、血浆pH稳态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人的食物(如蔬菜、水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这些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进入血液,就会使血液的pH发生变化。

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原理: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H++HCO3- ==== H2CO3

H2CO3 ==== H2O+CO2 ↑(从肺部排出)

例如: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

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 OH-+H2CO3 ==== HCO3-+H2O

例如: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

3、体温恒定

人和高等动物具有一定的体温,且相对恒定是进行新陈代谢(生化反应)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人体产热是能量代谢的结果,安静时人体产热主要来自内脏(肝脏、肾等),运动时主要来自骨骼肌,可比安静时高出10余倍。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常打“寒战”,产热量明显增加。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当气温达到35℃以上时,人体散热主要通过汗液蒸发这一条途径。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因为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能够维持动态平衡,主要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4、水平衡、盐平衡、血糖平衡、体温平衡

5、反馈调节:正反馈和负反馈

反馈是一个过程的结果返回影响过程的现象。

正反馈:正反馈是结果对过程产生促进作用,即反应的产物反过来促进反应的进行。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类似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浓度也升高的关系。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环境工程学知识点

环境工程学知识点(精选6篇)环境工程学知识点 第1篇必修3知识点总结一、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相关系统:循环、呼吸、消化、泌...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