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山东范文
海上山东范文(精选2篇)
海上山东 第1篇
关键词:海上稠油油藏,地质特征,ODP油藏开发方案
1区域地质概况
月东稠油油藏是辽河油田首个海上稠油整体开发区块, 该区的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2007年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8000万吨, 面积16 km2。该区块地理上位于辽宁省盘锦市西南40 km的浅海地区, 油区水深2.7~3 m, 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中央凸起南部倾沒带向渤海方向的延伸, 所处构造带为海南-月东披覆构造带的南端, 海南断层的上升盘。主要含油目的层为馆陶组和东营组。
2油藏地质特征再认识
2.1地层特征
本区钻井揭露的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太古界 (Ar) 、古生界 (Pz) 、下第三系东营组二段 (Ed2) 、东营组一段 (Ed1) 、上第三系馆陶组 (Ng) 、明化镇组 (Nm) 以及第四系平原组 (Q) , 其中东二段、东一段和馆陶组为本区主要含油层系。在认真复核Nm~NgⅠ~NgⅡ~Ed1~Ed2间分层界限和沿用油层组与砂岩组分层模式的基础上, 为细化油藏研究, 建立了小层和单砂体分层模式, 采用标志层控制, 旋回对比, 逐级划分的方法进行地层对比与划分, 将含油层段划分为5个油层组9个砂岩组21个小层, 其中将东营组6个含油小层细分为13个单砂体。
从划分结果看, 对比关系清楚, 主力层地层厚度分布比较稳定,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非主力层受基底潜山影响, 局部超覆。分层模式较ODP方案编写时进一步细化, 为下步开发调整提供更加准确的地质依据。
2.2构造特征
采用最新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开展精细解释, 结合完钻井资料, 应用地震地质层位标定技术、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技术、三维地震分频技术、变速成图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相干体断层识别技术等。以“点—线—面—体”相结合的解释方法对月东地区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 使得区域构造格局更加清晰。
海南断层重新组合, 局部北移, 内部次级断层由4条增加到11条, 整体形态表现为依附于月东—海南边界断层, 向南东倾斜的复式鼻状披覆构造, 西南部地层倾角2~3°, 东部4~5°。内部被多条小断层复杂化, 宏观上由3个鼻状构造组成。受潜山古地形影响, 不同层位构造有所差别, 构造幅度下大上小, 自下而上各层构造形态有较好的继承性。
2.3沉积特征
(1) 沉积背景。东营沉积早期月东构造主体位置为一相对高地, 大部分地区出露地表, 四周被水体所围, 作为剥蚀区向周边小范围提供物源, 中后期盆地沉降, 水体逐渐淹没整个月东地区, 短轴物源逐渐减弱, 北东方向长轴物源供给逐渐加强, 末期断裂活动减弱, 水体退出该区, 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晚第三纪馆陶组沉积时期辽河盆地进入裂谷收敛阶段, 由断陷转为坳陷, 基底主断裂有不同程度继承性活动, 沉降中心由北向南, 由两侧向中心转移, 发育了冲积扇、泛滥平原相沉积。
(2) 相模式及微相划分。对于各层段相标志进行研究, 借助粒度概率曲线和C-M图进行分析, 确定相模式并划分沉积微相:东营组为三角洲相, 其中东二段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 由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河口坝、薄层砂、远砂坝等微相构成;东一段主要为三角洲平原亚相, 由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沼泽等微相构成;馆陶组为冲积扇, 主要发育辫状河道。
2.4储层特征
储层研究中, 除物性特征及分布规律外, 其余各项参数由于没有新增岩心分析成果与原认识保持一致。依据岩心分析及测井二次解释结果表明, 自下而上储层物性逐渐变好。NgⅡ、Ed1Ⅱ1为高孔、特高渗储层, Ed1Ⅱ2、Ed1Ⅲ、Ed2为高孔、高渗储层。平面上储层物性受沉积相带控制, 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河道和辫状河道分布区储层物性较好, 其他地区储层物性较差。
分布规律方面NgⅡ、Ed1Ⅱ1储层全区连续分布, 但与ODP方案对比整体减薄。其它层储层分布不连续, 整体减薄, 但分布范围有所增加。
2.5隔夹层特征
月东油田组与组间、段与段间及砂岩组间隔层均较发育, 平面上连片分布, 岩性为灰绿色泥岩、灰白色泥岩, 泥质纯。含油目的层间均发育稳定的泥岩隔层, 低电阻、自然电位平直特征明显, 泥质较纯;各含油目的层内部夹层不发育。
2.6油藏特征
纵向上, 自下而上依次发育Ed2、Ed1Ⅲ、Ed1Ⅱ2、Ed1Ⅱ1、NgⅡ、NgⅠ, 共6套主要含油目的层。平面上油层叠加连片, 但厚度变化大, 钻遇井最厚83.9 m, 最薄5.8m。总厚度由构造高部位向低部位逐渐变薄。
月东油田整体上油藏类型多样, 油气水关系复杂, NgⅠ仅分布在月东301井区, 为边底水油藏;NgⅡ和Ed1Ⅱ1全区分布, 单层厚度大, 净总比高, 构造高部位发育气顶, 为气顶边底水岩性-构造油藏, 有统一的油气界面;Ed1Ⅱ2、Ed1Ⅲ、Ed2连续性差, 为岩性构造油藏或岩性油藏, 具有单砂体成藏特征, 其中Ed2零星发育薄层气层。
3结论
海上山东 第2篇
中国—东盟合作的有效公共平台
为了推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从2004年开始,每年一届的东博会不断升级、完善,成为中国与东盟政商各界合作的公共产品。在这个平台上,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从未停歇。
东博会走过的13年,是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盛年锦时。13年来,东博会紧扣中国—东盟自贸区各阶段的发展进程,汇聚和代言11国各界声音与共识,服务了中国—东盟合作更加务实、深入,成为双方增强政治互信、推动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有效公共平台。
政治互信的“大舞台”。中国与东盟在各领域开展的交流合作,离不开高层的倾情推动。据统计,12年来,东博会共举办了143个高层论坛,共有59位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2500多位部长级贵宾出席东博会。通过开幕大会演讲,领导人会见、部长级磋商、政商对话等多场高层交流活动,双方领导人得以不断碰撞出合作的“火花”,并由此将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在各领域的政策及产业发展方向的高层信息从东博会举办地广西传向世界,从而把国家层面的合作共识推进到企业、地方层面实施。
经贸合作的“助推器”。推动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畅通和双向投资是每届东博会的重头戏。自诞生之日起,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主题的东博会,就从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合作等方面推动双方企业、商协会的有效对接。从商品到服务,从资金到项目,通过东博会,各国客商既获取到有价值的商机,也获得满盆满钵的丰收硕果。数据显示,仅第12届东博会,就有6.5万客商、85家采购商团参展参会,成功签约了62个国际和107个国内经济合作项目。其中,在中马“两国双园”商机推介会上,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区两个园区就与来自全球的投资商签下了60亿元的投资额,生动诠释了“互利、合作、共赢”的东博会理念。
文化交融的“金桥梁”。作为唯一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办的国际盛会,东博会也是双方民众相互了解的最佳平台。不管是万众瞩目的南宁民歌艺术节,还是精彩纷呈的汽车拉力赛,亦或是文化旅游论坛等交流活动,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双方民众得以相互了解彼此的风情文化,从而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尤其是会期推出的“魅力之城”专题,涉及文化、旅游、教育等诸多领域,将中国与东盟的友好交往由国家层面深入到城市之间,让东博会成为促进双方社会人文交融的“金桥梁”。交流增加理解,互信促进合作。借力东博会,目前东盟10国均已成为中国游客出国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双方互为主要旅游客源对象。2015年,双方人员往来超过2300万人次,互派留学生人数超过19万人。
中国—东盟利益共同体的务实平台
中国东盟,梦想相通,利益相连。为中国—东盟自贸区量身定制的东博会,将中国与东盟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中国和东盟关系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成为中国—东盟利益共同体的务实平台。
12年来,在东博会的辐射效应下,中国的机械设备、电子电器、建筑材料、轻工业品等优质产品日益受到东盟采购商的青睐,而东盟国家的咖啡、水果、珠宝玉器、橡胶等特色商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如今,在中国—东盟的推动下,承载着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使命的东博会就像古代丝绸之路一样,连接着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不断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数据显示,1991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时,双方贸易额只有79.6亿美元。2004年,首届东博会举办后,双方贸易额实现1000亿美元。此后,随着东博会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双边贸易额不断突破,并于2015年达到4720亿美元,是1991年的59倍。
与此同时,不仅在贸易领域,借助东博会平台,双方在产能合作、港口与物流、电力、金融等诸多领域的合作项目也遍地开花结果。
2015年,为了顺应国际产能合作的发展趋势,第12届东博会发挥自身平台优势,率先推出国际产能合作系列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带动中国与东盟优势产能的合作、技术转移和金融服务等,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项目对接洽谈会上,60多家中国企业与泰中罗勇工业园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东盟国家产业园区代表、投资促进机构及项目业主进行洽谈对接,现场达成合作意向项目11项。另据不完全统计,东博会期间通过各类项目洽谈会成功签约的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达34项,涉及机械制造、汽车配件、能源建设、建材生产、有色金属等领域,例如,中国中车在马来西亚建立了首个“铁路工厂”,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的整车制造基地项目已启动建设等,为双方未来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博会为中国—东盟园区合作提供最佳服务。在2011年的第8届东博会上,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亲自见证两国签署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合作文件并为园区揭牌。2012年6月,中马双方签署了《关于马中关丹产业园合作的协定》。两个园区成为世界上首个互相在对方建设产业园区的姊妹区。东博会还推动建成了中印产业园、中泰崇左产业园等产业园区,为推动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和东盟国家开展合作提供重要载体。
“从2004年首届举办以来,东博会共吸引了45万名客商参展参会,展示了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商品、项目、产业园区、城市、科技、旅游等多方面的商机,推动了双方企业、行业和商协会的有效对接,东博会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促进政治、贸易、投资、文化等各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雷说。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平台
中国东盟山水相连、理念契合。
中国与东盟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诉求让彼此走到了一起。2004年,在首届东博会开幕大会上,中国和东盟11国嘉宾将采集自11国母亲河的水汇聚一起,托起了东博会的会徽,开启了中国—东盟合作新篇章。在2007年东博会开幕大会上,11国嘉宾共同启动合作的“巨轮”,释放出中国—东盟同舟共济的心声。金融风暴的背景下的2009年,中国和东盟各国在东博会开幕大会以点亮灯塔的形式,表明各方通力合作、共克时艰、化危为机的信心??在东博会的平台上,中国与东盟始终同呼吸,共命运。“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双方和本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东盟国家时,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这一愿景不仅承载着人民的心愿、国家的期望,同时也为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此后,构建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也就成了牵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务实合作的高频词,也成为以“互利共赢”为宗旨的东博会的重要之举。
在第12届东博会举办期间,双方围绕命运共同体建设开展了系列活动:在当年举办的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上,来自中国和东盟10国的智库专家围绕“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主题进行了头脑风暴,其中不少建设性的建议被相关国家政府和机构采纳,为双方进一步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中国—东盟信息港正式落地,信息港将构建以广西为支点的中国和东盟信息枢纽,建立一个更加紧密、更加务实的网络空间共同体;《中国—东盟海关互联互通合作研讨会共识》的签署,为服务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促进区域内信息、物流、资金的安全畅通提供有力支撑;“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的举办,为中国—东盟民心相通铺设了坦途??
与此同时,在东博会多领域合作平台的聚焦下,中国—东盟科技合作联委会、中国—东盟企业家联合会、中国—东盟科技创新政策中心、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平台等合作机制也得以落实,既巩固了原有的高层对话,同时也更好地服务双方经贸、人文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和务实了中国—命运共同体建设。
海上山东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