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控机房范文
环境监控机房范文(精选12篇)
环境监控机房 第1篇
1、系统体系结构
监控中心服务器是整个监控系统的核心, 运行着实时数据库, 记录着历史数据, 担负着数据处理, 报警发布等功能。由于监控中心服务器十分重要, 所以大部分的监控系统对其采用双重配置, 冗余结构, 互为备用。两套主、备服务器支持数据校验以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同时提供对双机工作状态的在线检测。
2、系统功能
在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中, 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2.1 机房内供配电监控
电源参数监控:开关状态监控:发电机监控:防雷监控。
2.2 UPS系统监控
实时监视UPS整流器、逆变器、电池、旁路、负载等各部分的运行状态与参数, 并可修改UPS系统参数, 实现远程开关机等功能。
2.3 空调系统监控
实时监控空调各部件 (如压缩机、风机、加热器、加湿器、去湿器、滤网等) 的运行状态与参数, 并可修改空调设置参数 (温度、湿度等) , 实现空调的远程开关机等功能, 可通过重要参数的曲线记录直观地看到空调机组的运行品质。
2.4 漏水检测系统
在有可能漏水的水源周围敷设漏水绳, 一旦有水泄漏碰到漏水绳, 漏水绳上的监测点通过控制器将信号输到监控主机, 监控界面自动切换到漏水监测画面上并报警。
2.5 消防监控系统
通过数据采集器, 将消防控制器上的干接点变化信号送到监控主机, 实时监测每个区域的火灾情况。消防系统一旦报警, 系统即可联动报警, 加装部分辅助设备联动门禁系统打开所有的门锁, 并可以联动摄像机进行拍摄。
3、系统实现
3.1 系统配置
监控中心服务器和冗余热备服务器选用SUN公司的服务器和Solaris 10作为基础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 并采用磁盘阵列扩充存储空间。操作员站选用研华工控机, 用组态工具开发图形化的监控画面, 用VC++编程开发工具开发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服务、数据库服务。其内部设置了动态实时数据库、历史记录数据库、监控对象数据库等多种关系型数据库。整个监控系统设备通过以太网联接, 使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 T对监控设备进行维护。
监控系统的软件采用HR2000 SCADA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 ion) 系统, SCADA作为生产过程和事物管理自动化最为有效的工业控制软件之一, 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分布式的数据采集系统, 即智能数据采集系统,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下位机;另一个是数据处理和显示系统, 即系统的上位机。
(1) 系统上位机;采用以太网构成以计算机设备为核心, 以功能为模块, 以节点为单元的调度中心系统。通常配置有网络设备、后台数据处理机、操作员工作站、系统维护工作站、前置通信处理机等计算机设备, 以及打印服务器、打印机、扫描仪等外围设备以及模拟盘、大屏幕投影、ups不间断电源及系统软件资源等。
整个SCADA系统的数据通讯总体上采取的是客户机/服务器 (Client/Server) 模式, 即按需求传送数据。这种方式可大大减轻网络负担;提高网络各个节点之间的相互独立性;提高多路径访问能力和方便系统的扩充。这样监控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极为灵活的选择, 在需要集中数据库的场合, 可以选用性能较高的SCADA节点, 将所有实时数据集中在一个实时数据库中;在需要分布式数据库的场合则可以用多个SCADA节点将实时数据分布在不同的实时数据库中, 并保证各个节点能够同时高效地访问。
通讯节点机的作用是作为本地监控系统与上级或其他需要本地信息的远程节点的通讯接口, 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多种读写数据的方法, 并能方便的构成数据通信库, 通过标准的通信协议接口与用户指定的计算机通信。
(2) 系统下位机;下位机一般指各种数据采集设备, 在本系统中, 通用数据采集器就是所说的下位机。下位机与生产过程和事务管理的设备或仪表相结合, 时刻感知设备各种参数的状态, 并将这些状态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通过网络传递到上位机中。上位机系统再接受这些信息后, 以适当的形式如声音、图形、图象等方式显示给用户, 以达到监视的目的, 同时数据经过处理后, 告知用户设备各种参数的状态 (报警、正常或报警恢复) , 这些处理后的数据可能会保存到数据库中, 也可能通过网络系统传输到不同的监控平台上, 还可能与别的系统 (如MIS, GPS) 结合形成功能更加强大的系统;下位机还可以接受上位机的命令, 将控制信号发送到现场设备中, 以达到控制的目的。
3.2 系统软件的性能和特点
采用SCADA做系统的监控软件, 具有以下性能和特点:
(1) 遥测、遥信功能:包括数据的工程量值转换, 越限检查等;
(2) 遥控功能:可对操作对象进行远方控制, 包括控制命令的发布、控制条件的检查、模拟盘操作等;
(3) 告警处理功能:包括报警条件的设定、报警的发布、确认等;
(4) 历史数据处理功能:包括历史数据的收集、历史曲线的显示、历史统计资料的存储、历史统计报表的建立、打印等。
(5) 安全管理功能:包括个人帐户的建立、操作权限的检查、操作区域的划分、检查操作过程记录等;可对各等级的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口令级别设置和检查;确定每个操作员的操作权限, 并记录操作员的操作。
(6) 系统显示功能:包括各种单线图、曲线、图表等画面的显示;
(7) 系统组态功能:完成网络节点、路径、报警、安全等参数的设置功能。组态及在线修改工作易操作, 完全采用人机对话表格输入方式。可对各种用户画面和数据库进行在线修改、编辑和定义, 包括数据库生成, 画面生成, 控制监视、测量点参数的修改和删除, 调度任务的生成和修改等。
4、结语
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湖南铁通、河南铁通的多个通信基站机房的动力环境监控, 也成功应用于商品交易大厦的集中动力环境监控中。实践证明, 该监控系统方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对电信、银行以及其他企业的机房动力环境监控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童娇娇.通信电源监控系统中监控单元的设计[D].西安科技大学, 2009.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介绍 第2篇
一、概述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是一个综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新型传感技术等构成的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基于集中管理监控模式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率的技术手段,系统监控对象主要是机房动力和环境设备等设备(如:配电、UPS、空调、温湿度、漏水、烟雾、视频、门禁、消防系统等)。
二、机房环境监控的项目和内容
1、配电系统
主要对配电系统的三相相电压、相电流、线电压、线电流、有功、无功、频率、功率因数等参数和配电开关的状态监视进行监视。当一些重要参数超过危险界限后进行报警。
2、UPS电源(包含直流电源)
通过由UPS厂家提供的通讯协议及智能通讯接口对UPS内部整流器、逆变器、电池、旁路、负载等各部件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视,一旦有部件发生故障,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将自动报警。系统中对于UPS的监控一律采用只监视,不控制的模式。
3、空调设备
通过实时监控,能够全面诊断空调运行状况,监控空调各部件(如压缩机、风机、加热器、加湿器、去湿器、滤网等)的运行状态与参数,并能够通过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管理功能远程修改空调设置参数(温度、湿度、温度上下限、湿度上下限等),以及对精密空调的重启。空调机组即便有微小的故障,也可以通过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检测出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空调机组进一步损坏。
4、机房温湿度
在机房的各个重要位置,需要装设温湿度检测模块,记录温湿度曲线供管理人员查询。一旦温湿度超出范围,即刻启动报警,提醒管理人员及时调整空调的工作设置值或调整机房内的设备分布情况。
5、漏水检测
漏水检测系统分定位和不定位两种。所谓定位式,就是指可以准确报告具体漏水地点的测漏系统。不定位系统则相反,只能报告发现漏水,但不能指明位置。系统由传感器和控制器组成。控制器监视传感器的状态,发现水情立即将信息上传给监控PC。测漏传感器有线检测和面检测两类,机房内主要采用线检测。线检测使用测漏绳,将水患部位围绕起来,漏水发生后,水接触到检测线发出报警。
6、烟雾报警
烟雾探测器内置微电脑控制,故障自检,能防止漏报误报,输出脉冲电平信号、继电器开关或者开和关信号。当有烟尘进入电离室会破坏烟雾探测器的电场平衡关系,报警电路检测到浓度超过设定的阈值发出报警。
7、视频监控
机房环境监控系统集成了视频监控,图像采用MPEG4视频压缩方式,集多画面测览、录像回放、视频远传、触发报警、云台控制、设备联动于一体,视频系统还可与其他的输入信号进行联动,视频一旦报警,可同时与其它设备进行联动如双鉴探头、门磁进行录像。
8、门禁监控
门禁系统由控制器、感应式读卡器、电控锁和开门按钮等组成(联网系统外加通讯转换器。读卡方式属于非接触读卡方式,系统对出入人员进行有效监控管理。
9、消防系统
对消防系统的监控主要是消防报警信号、气体喷洒信号的采集,不对消防系统进行控制。
三、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功能
监视/监控功能:
传统的机房管理采用的是每天定时巡视的制度,比如早晚各一次检查,并且将设备的一些核心运行参数进行人工笔录后存档。这样取得的数据只限于特定时段,工作单调而且耗费人力。而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功能可解决此问题。
系统具有通过遥信、遥测、遥控和遥调,所谓“四遥”功能,对整个系统进行集中监控管理,实现少人值守和无人值守的目标。
系统可实时收集各设备的运行参数、工作状态及告警信息。本系统能对智能型和非智能型的设备进行监控,准确的实现遥信、遥调、遥控及遥调等四遥功能。即既能真实的监测被监控现场对象设备的各种工作状态、运行参数,又能根据需要远程地对监控现场对象进行方便的控制操作,还能远程的对具有可配置运行参数的现场对象的参数进行修改。
系统设置各级控制操作权限。如果需要并得到相应授权,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对系统监控对象、人员权限等进行配置;系统值班操作人员可以对有关设备进行遥控或遥调,以便处理相关事件或调整设备工作状态,确保机房设备等在最佳状态下运行。
告警功能:
a)无论监控系统控制台处于任何界面,均应及时自动提示告警,显示并打印告警信息。所有告警一律采用可视、可闻声光告警信号。
b)不同等级的告警信号应采用不同的显示颜色和告警声响。紧急告警标识为红色标识闪烁,重要告警为粉红色标识闪烁,一般告警为黄色标识闪烁。
c)发生告警时,应由维护人员进行告警确认。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根据通信线路情况确定)未确认,可根据设定条件自动通过电话或手机等通知相关人员。告警在确认后,声光告警应停止,在发生新告警时,应能再次触发声光告警功能。
d)具有多地点、多事件的并发告警功能,无丢失告警信息,告警准确率为100%。
e)系统能对不需要做出反应的告警进行屏蔽、过滤。
f)系统能根据需要对各种历史告警的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和打印。各种告警信息不能在任何地方进行更改。
g)系统除对被监控对象具有告警功能外,还能进行自诊断(例如,系统掉电、通讯线路中断等),能直观地显示故障内容,从而系统稳定具有稳定自保护能力。
h)系统具有根据用户的要求,能方便快捷的进行告警查询和处理功能。
i)系统告警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配置,如,告警级别、告警屏蔽、告警门限值等。
j)具有电子化闭环派单功能,实现派单、接单、维护、复单、销单的故障全处理过程。
配置管理功能:
a)当系统初建、设备变更或增减时,系统管理维护人员,能使用配置功能进行系统配置,确保配置参数与设备实情的一致性。
b)当系统值班人员或系统管理维护人员有人事变动时,可使用配置功能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授权。
c)在系统运行时,系统管理维护人员也可使用系统配置功能,配置监控系统的运行参数,确保监控系统高效、准确地运行。
d)系统管理维护人员也可使用系统配置功能,对设备参数的显示方式、位置、大小、颜色等进行配置,以达到美化界面的效果。
e)配置管理操作简单、方便、扩容性好,可进行在线配置,不会中断系统正常运行。
f)监控系统具有远程监控管理功能,可在中心或远程进行现场参数的配置及修改。
g)系统按片区、按专业进行配置,按片区、按专业进行显示。
安全管理功能:
a)系统提供多级口令和多级授权,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系统对所有的操作进行记录,以备查询;系统对值班人员的交接班进行管理;
b)监控系统有设备操作记录,设备操作记录包括操作人员工号、被操作设备名称、操作内容、操作时间等。
c)监控系统有操作人员登录及退出时间记录。
d)监控系统有容错能力,不能因为用户误操作等原因使系统出错,退出或死机。
e)监控系统具有对本身硬件故障、各监控级间的通信故障、软件运行故障自诊断功能,并给出告警提示。
f)系统具有来电自启动功能。
g)系统具有系统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
报表管理功能:
a)系统能提供所有设备运行历史数据、统计资料、交接班日志、派修工单及曲线图的查询、报表、统计、分类、打印等功能,供电源运行维护人员分析研究之用。
b)系统还具备用户自定义报表功能。
c)本系统可对被监控设备相关的信息进行管理。包括设备的各种技术指标、价格、出厂日期、运行情况、维护维修情况、设备的安装接线图表等。可以收集、显示并记录管辖区内各机房监视点的状态及运作数据资料为管理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查询服务。
四、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应用
在信息化建设中,机房运行处于信息交换管理的核心位置。机房内所有设备必须时时刻刻正常运转,否则一旦某台设备出现故障,对数据传输、存储及系统运行构成威胁,就会影响到全局系统的运行。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更有可能损坏硬件设备,耽误业务系统运转,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从现阶段在一些数据中心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管理优势已经得到体现,帮助用户解决了机房内很多环境保障问题。通过监控平台可以管理机房内大部分系统,大大节约了人力和物力。机房弱电集成监控项目的建设,对机房的环境结构、设备内容、服务需求和管理模式等4个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行了优化组合,从而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投资合理、高效方便、舒适安全的机房环境。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正在为今天大型数据中心计算机机房的正常运转提供可靠和一流的技术保障手段
环境监控机房 第3篇
【摘要】通信机房动力环境集中监控可以对机房电源、环境、空调、消防、门禁、图像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达到实时监测、实时记录、实时报警的监控目的,同时系统对所采集的各类数据进行存储备份并作自动分析,为通信设备的有效运行提供充分的决策支持。通过监控系统的数据报表对设备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有的放矢的进行维护,将故障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改变以往被动的维护方式,真正体现监控系统是管理和维护工作支撑的理念。
【关键词】机房安全;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数据采集;网络
一、背景
随着现代通信网络的逐步扩大,其发展速度之快,通信设备不断增加。通信规模迅速扩容,需要使用大量的动力设备,动力设备不仅种类繁多,而且随着电信体制的改革,先进的通信网络维护运行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由于设备的数量多,维护人员相对少,这样无疑增加了维护人员的难度,同时维护人员不但要经常巡视机房,而且还是经常对重要设备数据或信号进行抄表和测试,更要求能对系统出现的故障做出快速响应。
二、建设目标
面对当前通信机房管理维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经济、合理的投资,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现有通信机房的动力环境、保安、消防基础设施,构建可控制、可管理、易维护的集中监控系统,真正做到通信机房的无人值守。
三、关键技术介绍
1.计算机网络技术:集中监控系统的传输网络将要采用的就是串行通信方式,常用串行通信接口方式有三种:RS232,RS422和RS485。
2.传感器和变送器:传感器和变送器都是信号变换装置,它们把一种形式的信号变换成另外一种形式的信号(传感器),或者把另外一种信号变换成不同大小或不同形式的信号(电量变送器)。
3.一体化采集器:是集信号采集、设备控制、接口与协议转换、通信及网络功能于一体的模块化智能型采集器。
4.智能设备:智能设备本身能采集并处理信号,并提供智能接口,智能设备多种多样,如智能空调、智能油机、智能UPS、智能电度表、智能高频开关电源等等。
四、系统的总体设计
1、我采用的是和艾默生网络能源公司合作研发的PSM集中监控系统,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
故障告警,自动寻呼(BP、短信、电邮、语音电话),告警闭环管理;实时监视供电设备的运行;远程控制设备(如油机、通信电源);集中管理设备;门禁与维护人员考核;监视机房的环境、监视和控制空调;自动抄表、定制报表;数据查询,帮助故障分析、设备选型、人员考核。
2、系统结构和基本组成
本集中监控系统结构划分成三个层次,如图所示。
图中代号的含义为:SC——监控中心,配置服务器、业务台;SS——监控站,配置业务台、服务器;SU——监控单元,指监控主机,负责接入SM;SM——监控模块,指采集器、智能设备。
3、具体安装方案
站点设备安装:IDA一体化采集器。IDA由模块灵活组成,能测量模拟量、开关量信号,此外还具有设备控制、接口与协议转换、通信和网络功能。2)OCI-6接口转换器。RS232←→RS232/422/485接口转换与隔离。3)OCE。智能协议处理器,协议转换。
4、通信与组网设备
根据通信与组网设备在网络互连中起的作用和所承担的功能,可分为四类:1)通信设备:如Modem、DTU、DCM2000等;2)接入设备:如多串口卡、远程访问服务器、数据上网器等;3)交换设备:如路由器等;4)辅助设备:如收发器等。基于路由器的组网方案。特点:在通路两端都有一路由设备,SS和SU组成一个广域网。
五、系统配置及軟件应用
1、数据库
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服务器是整个监控系统的核心,所有的业务台和前置机作为客户在服务器上存取数据。中心服务器上主要安装操作系统、数据库和PSMS V4.39 Plus数据库软件,安装中心服务器要针对不同硬件、不同的操作系统、不同的数据库系统进行配置组合。
2、监控主机软件
监控主机又称前置机,位于PSMS数据采集子系统的顶端,硬件本身是一台计算机,安装NT或WINDOWS操作系统,通过多串口卡(或数据上网器)连接各采集器,调用各设备相应的动态库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后上报监控中心数据库服务器,监控主机处理信号为本地配置库,以艾默生公司的PSMS系统为例,主要功能如下:数据采集:监控主机通过相应设备的驱动程序与采集器或智能设备进行通信。例如:ida.dll是IDA采集器的驱动程序(动态库)文件名;oce.dll是OCE的动态库文件名。数据处理:依据本地配置库中的告警条件、存储周期及存储阀值对采集上来的数据进行判断。符合告警条件—〉产生告警数据。达到存储周期与阀值—〉历史数据。模拟量信号一天内的最大、最小值及平均值—〉统计数据。数据上报:(1)告警数据:立刻上报服务器并由实时监控台通过声光等方式提示值班人员。(2)实时数据:在监控主机上显示,实时监控台监控端局数据时上报。(3)历史数据:在上报线程空闲时上报。(4)统计数据:每天0点后上报。
六、技术总结
到目前为止,以集中监控系统为支撑的环境动力维护新模式已经被每个电信运营商所承认和采用。监控系统对各局的电源系统监控,使维护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对各局的环境电源设备情况进行了解,较大程度的减少了维护人员的工作量。监控系统的实时的、准确的采集动力设备运行数据,提高了对设备的预知能力。并且,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报表,这些统计提供了详细的资料,为以后决策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郑人杰,殷人昆.软件工程概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2]王世昌.计算机系统与网络技术开发及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1月.
[3]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安装手册.深圳:艾默生网络能源公司有限公司,2008年.
大中型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浅谈 第4篇
为了能及早发现故障并进行相应应急处理, 早期较多数据中心都采用724小时值班制度, 由值班人员定期进行现场巡检以期能发现故障并进行处理。此种工作方式效率较低, 加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同时, 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以及运营成本的增长, 各企业均精简臃肿的人员结构, 以减少成本的支出。不能直接产生效益的科技部门俨然成为了人员裁减的大户, 这直接导致科技部门经常出现一人代理多个岗位工作的情况, 例如软件人员或者不太懂机房设备管理甚至根本不懂机房设备维护的人员在机房值班。但机房管理牵涉供配电系统、UPS系统、精密空调系统、消防系统、安保系统等多方面的知识, 对管理人员电力系统、制冷、消防等专业知识的综合水平要求较高, 安排非专业人员值班, 无疑又会给数据中心的安全运行带来一个不小的隐患。
在机房管理专业人员严重短缺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在建设中引入了机房环境监控系统, 以弥补值班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的缺陷, 通过对机房环境和系统设备的严密监测, 减少值班人员到机房现场巡检的次数, 减轻机房管理、维护人员的负担,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1 大中型机房的环境监控系统现状
大中型机房指一些银行、证券、电信、广电、政府机构等数据中心, 这类机房基本在建设的同时就已经融入了对机房环境和设备监控方面需求的考虑, 基本能通过多种告警方式 (例如声光告警、短信告警、电话告警等) 比较全面地实现对机房环境和设备的监控。
大中型机房环境设备监控系统普遍采用多用户分级管理、分布式部署的监控软件。现阶段, 大中型机房的环境监控系统一般存在两种形式:
◆各个环境设备系统分别配备一套监控系统 (此类监控系统存在于较早期建设的数据中心, 多为设备厂商自带的监控系统, 且各系统独立监控, 未经整合, 监控界面较多, 管理效率较低) ;
◆一体化集成型的环境监控系统 (即一体化统一制作的环境设备监控系统, 此类监控系统本身包含所有的环境和设备系统监控或留有接口供设备厂商的监控系统接入整合, 能在单一的界面内展示全部相关系统的监控情况, 便于统一管理, 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
2 环境设备监控系统的组成
2.1 电源系统 (动力系统) 的监控
(1) 供配电系统
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一般由高压进线开关、变压器、低压开关、配电柜、直流柜等组成。供配电系统监测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智能电量检测仪表对各级电力设备的输入和输出的电压、电流、频率、功率因数、功率、开关状态等参数进行监测。
(2) UPS不间断电源系统
UPS系统是为整个数据中心的IT系统稳定、不间断供电的关键设备, 对其进行实时监控显然是必不可少的。UPS系统的监控对象分为两大部分, 即UPS本机以及蓄电池组。
UPS本机监控在开关状态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对其输入开关、整流器、逆变器、电池开关、旁路 (静态旁路及维修旁路) 开关、输出开关等开关状态进行监测;在电气参数方面的内容是对UPS的输入和输出电压、电流、频率、功率因数、功率、电池电压、电池电流等进行监测。以上数据一般均通过UPS厂商提供的智能通信接口和通信协议来进行采集。
UPS蓄电池组的监控主要是对每块蓄电池的端电压和内阻进行监测, 以保证当出现电池老化现象时, 能及时进行老化电池的更换工作, 避免对其他电池的正常供电产生影响 (由于大中型数据中心机房UPS蓄电池数量较多, 对每块蓄电池进行监测的方案造价昂贵, 部分数据中心可能会采用对每一组蓄电池组的端电压和内阻进行监测的方案, 无法承受造价而普遍采用的方案则是在每次UPS短周期例行维护时对每块蓄电池进行端电压和内阻测试并记录) 。
(3) 柴油发电机组
为数据中心提供系统后备电源的柴油发电机组一般均采用分组并机模式, 以提高每路输出总功率以及供电可靠性。
对柴油发电机组的监控主要包括对供油油箱和油库的液位监测, 对输出电压、电流、频率 (转速) 及水温、油位、油压等参数的监测, 对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燃油阀开关状态等各种状态的监测, 以及对发电机组启停的远程控制。
2.2 精密空调系统的监控
精密空调系统的监控通信方式与UPS设备类似。一般精密空调厂商均可提供智能通信接口以及通信协议, 通过解析通信协议即可在监控软件界面上对精密空调系统各部件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监控的内容包括对压缩机、风机、电加热器和加湿器、除湿器、滤网、制冷管路压力、回风侧温湿度等参数和状态的监测, 以及通过软件对多台同系列的精密空调机组进行编组轮巡、启停设置。
2.3 消防系统的监控
消防系统监控的原理是对机房内预先设置各采集点的温度、烟雾颗粒浓度数据进行采集, 在同时满足温度和烟雾颗粒浓度超过监控阀值的情况下, 消防系统集中控制箱发出告警信号, 并将信号发给远程监控系统以及现场声光告警系统, 通知值班监控人员以及机房内的操作人员, 同时通过联动打开所有门禁系统门锁, 以便机房内操作人员尽快撤离。此外, 建议监控系统将消防系统集中控制箱的后备蓄电池电源状态亦纳入监测范围, 避免在发生火灾市电供电中断时消防系统瘫痪而造成无法估量的人员、财产损失。
在视频通信 (视频监控、视频会议) 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部分消防系统已开始将告警信号与视频系统联动起来, 一旦发生火灾, 监控系统将自动根据告警的信号采集点位置将离告警点最近的监控摄像头的视频图像自动切换至屏幕上, 以便场外值班人员、应急指挥决策人员更好地掌握机房内的火灾情况。
2.4 温湿度监控
(1) 机房整体温湿度监控
一般情况下, 机房整体温湿度监控均通过使用温湿度传感设备在机房内进行多点采样的方式来监测机房整体的温湿度情况。在机房层高较低的情况下, 应避免将温湿度传感设备安装于热通道或机柜顶端出风口正上方, 以免温湿度传感器所测数值被热回风影响, 对机房整体温湿度的反映失真。
在提倡绿色节能思路的指引下, 部分机房尝试利用监控软件预先为机房内的精密空调设置根据不同区域与该区域内的温湿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温湿度情况, 自动根据温度的降低而停止 (或减少) 压缩机运行;自动根据温度的升高而启动 (或增加) 压缩机运行;自动根据湿度的变化情况对加湿器的运行进行调节。
(2) 机柜内微环境监测
机柜内微环境监测即通过传感设备对每个机柜内的温湿度情况进行监测, 通过机柜内温湿度的变化情况判断设备的运行是否发生变化。由于每个机柜内的环境各不相同 (每个机柜内的设备数量、设备型号、相同设备启动的内核数量都不相同) , 所以对每个机柜内微环境监测的阀值设定, 成为较大的难题。阀值设置的范围过小, 监控系统将会每天产生数以百计的告警信息;阀值设置的范围过大, 则不能及时地反映机柜内的设备运行情况, 也就失去了机柜内微环境监测的意义。
基于上述原因, 笔者建议在机柜内微环境监测尚不完善的阶段, 考虑到造成湿度变化的原因较为复杂, 且湿度变化情况对机柜内设备运行情况的反映不如温度变化来得直接, 应暂时去除对机柜内湿度的监测, 仅保留对机柜内温度的监测。其次, 考虑到每个机柜内监测环境的不同, 在设置机柜内温度监测阀值时应尽可能地延长取样时间, 多采集每个机柜的温度值, 通过增加采样次数的方式来增加阀值的可靠性。
为满足消除机房内局部过热的需求, 有些静电地板厂商尝试使用可调节出风角度的出风地板来增加机柜前门的送风强度。该技术通过与每个机柜或一组机柜内温度监测值联动的方式, 自动控制出风地板, 调节其出风口角度以调整送风量。鉴于机柜内微环境监测整体技术尚未成熟, 暂不推荐使用该方式消除局部过热问题。
(3) IT设备内部微环境监测
IT设备内部微环境, 例如服务器内风扇转速与CPU温度等是最直接、最迅速影响IT设备正常运行的因素。但由于此部分监测不属于本文探讨范围, 在此不加讨论。
2.5 视频图像监控
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引入视频组播的概念, 将各通道采集的图像以控件组态的方式随意插入某个界面, 使用非常快捷、方便。同时, 借助于机房环境监控 (例如消防系统监控) 和闭路监控合二为一的方法, 可以随意实现机房环境系统与图像的联动控制, 一旦有异常事件发生, 监控系统可自动弹出告警现场视频图像画面, 即时录像并进行报警提示和处理。
2.6 漏水检测
漏水是每个机房需要防范的问题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由于机房漏水将对地板下的强电系统接线盒、航空插座等设备造成极大危害, 可能导致机房设备的瘫痪, 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因此在地板下安装漏水检测装置对每个机房都是非常必要的。
业内一般使用两种漏水检测设备, 一种为点式探测装置, 另一种为绳式探测装置。两种装置的原理相同, 均是发生漏水时水流将探测装置的探头两极导通, 形成回路, 使信号采集装置收到告警信号, 发出告警。
点式漏水探测装置安装时需求空间小、整个机房布置的总体费用较少, 但若每两个探头之间的区域内发生小面积漏水而又未向探头方向流动则较难即时检测到。绳式漏水探测装置则是在可能发生漏水情况的设备 (一般为机房精密空调) 周围进行环绕布置, 形成闭环, 一旦发生漏水, 向外扩散至绳式探测器圈定的范围内时, 则会立即发出告警。不仅如此, 监控系统软件通过计算绳式探测器被导通点至信号采集器的电阻, 可立即在监控告警界面上准确标示出漏水点, 从而为应急处理时准确定位漏水点节约宝贵的时间。绳式漏水探测器的造价比点式漏水探测器贵, 且需定期对漏水监测绳表面进行清洁, 避免因粘连灰尘等异物影响告警的准确性。
从发生漏水到检测到漏水并发出告警, 再到定位漏水点, 关闭供水阀门, 整个过程可能需耗时3~5分钟, 而3~5分钟的时间里, 漏水完全可能导致机房设备瘫痪情况的发生, 怎样才能缩短从发出漏水告警至关闭供水阀门之间的用时?答案是采用漏水自动切断供水装置。将漏水自动切断供水装置安装在机房精密空调的总供水管路上, 通过漏水告警信号采集器将漏水告警信号分流给漏水自动切断供水装置。一旦漏水告警产生, 漏水自动切断供水装置将在接收到告警信号后立即自动切断机房内精密空调前端水管供水;漏水告警解除后, 漏水自动切断供水装置接收到告警解除信号后立即自动恢复机房内精密空调前端水管供水。
2.7 智能门禁系统
智能门禁系统由门禁控制器、门禁卡、读卡器、电控锁、网络扩展器、门禁管理软件、管理计算机等构成, 可实现机房出入控制、进出信息登录、保安防盗、报警, 同时提供多种形式的联网功能。
智能门禁系统的优劣不仅取决于其软、硬件设备的质量, 还取决于能否在合适的位置、恰当的节点进行权限设置。
3 机房环境监控软件的功能
(1) 集中实时监视功能
与值班人员至机房巡检抄录各环境系统设备运行状态和参数的方式相比, 机房环境监控软件集中实时监控功能提高了值班人员采集数据的方便性与实时性。
(2) 报警和事件等优先级定义功能
根据设备运行异常情况对IT设备影响程度的差异, 机房环境监控软件可预先设置每个故障或异常状态的优先级, 对发生的事件进行分类, 从而提高值班人员对突发事件影响范围的判断。
(3) 运行历史数据记录和趋势分析功能
对机房管理者来说, 历史数据查询和趋势分析功能是机房环境监控软件的一个重要功能。从机房管理角度考虑, 需要拥有机房设备运行的历史数据,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 找出发展趋势, 发现故障隐患, 从而大幅度提高机房的管理水平。
(4) 用户管理功能
机房环境监控软件的用户管理主要是对环境监控系统的使用者进行权限管理, 避免未授权的人员随意修改参数设置或查看权限之外的内容。授权需要进行分级控制, 用户只能对自己权限级别所允许的菜单进行操作。
(5) 派单功能
机房环境监控软件的派单功能可根据维护计划, 对由于维护等计划内情况导致的告警, 从流程上进行规避。例如从建立一个维护计划开始, 生成一系列工单, 分配给每一位相关岗位的人员, 使其各司其职依次完成工单, 从而加强流程管理, 降低操作风险。
4 未来机房环境监控的发展趋势
(1) 软件全面化
机房环境监控软件应整合包含所有环境设备系统的监控界面, 能实时反映各系统的监控情况或数据;可采用分级管理模式, 设多级权限;形成简单实用的工单系统;各环境设备系统模块易于添加。
(2) 传输网络化
机房监控的发展应以统一化、网络化为方向, 网络化是指机房监控的数据最终都通过TCP/IP网络传输, 这样有利于机房监控的整合。
(3) 监控统一化
电信机房动力环境集中监控解决方案 第5篇
电信机房中运行的众多的关键设备,这些设备与机房的动力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良好可靠的机房动力环境对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信运营商 面临的问题包括设备运行环境要求高、机房多、人员配备少等。及时预见和分析设备故障,及时发现、排除设备故障,有效降低设备损坏情况的发生,减少维修的时间和费用,降低运营成本,对出入机房的人员实现科学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增强机房的安全防范,实现主管领导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或是在外地随时浏览各个机房的日常情况,智能化的环境动力集中监控系统可为设备的运行维护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监测项目
环境监测:对机房的温度、湿度、压差,漏水情况的实时监测需求;
设备监测:最重要的系统为供、配电质量监测、UPS电源监测、机房空调和新风机的监测;
安全管理:门禁管理、视频监控、消防报警系统、无人值守机房的防盗监测;
报警管理:短信息、电话、语音,声光报警;
三、系统框图
四、系统配置
监控主机
机箱:IPC-810A/6114P12/7271AT
主板:FSC-1715VN
配件:P42.8/512M/320G
管理中心
机箱:IPC-810A/6114P12/7271AT
主板:FSC-1717VN
配件:P43.0/512M/320G
采集模块:ARK-24000系列RS-485总线的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其功能是对机房周围环境、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与控制
模拟采集模块:ARK-24017
热电偶采集模块:ARK-24018P
数字I/O模块:ARK-24052D、ARK-24060
RS232转485:ARK-24520
五、功能特点
①实时对机房重点部位24小时视频监控,可数字录像供事后调用,
②系统可以连接大量报警设备,例如门磁,红外,烟感,玻璃破碎器等,一但捕获到异常信号,系统能自动报警,上传报警信息并进行本地及远程数字录像。
③在系统中可以加入门禁接口,可以将门禁系统无缝接入,加强对机房进出人员的管理。
④通过音视频监控使机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看到机房设备和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还可以当地的人员对话,加强机房管理的互动性。
⑤结合当地的配电系统,如一级配电,二级配电,UPS和防雷器等,工作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得到机房的电力供应情况。
⑥在系统中结合大量专业的环境监测设备,及时反应空调系统,温湿度,新风机和漏水监测等机房环境保障设备的数据。
⑦系统能对所有设备设置报警上下限,任何设备数据超出这个范围,系统能够产生报警信。并能在一定范围联动设备,例如录像、后备发电机、喷淋、新风机、空调等。
⑧监控系统具有友好的人机对话界面和汉字支持能力;故障告警有明显的声光电形
六、系统评价
电视台播出中心机房集中监控探析 第6篇
关键词:电视台;中心机房;集中监控
电视台的一个重要部门就是中心机房,它担负着播出节目的重要任务,所谓“播出无小事”。安全优质的播出电视节目是至关重要的,这代表了一个电视台的形象,因此,要求在播出岗位上工作的同志在具有较强责任意识和政治意识的基础上,还应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以及处理事故和应急的能力。就目前来看,存在着很多问题的:首先,图纸仅标注了线号的相对位置,往往与实际的位置存在很大差别;其次,许多大型设备的接线非常密集,线号容易被遮挡,不便进行查看;最后,在频道多而值班人员少的情况下,全面监听或监看基本是不可能的,这样就不容易发现和消除故障。现对中心机房集中监控措施进行了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监控的设备应符合一定的要求
1.网络化
每个设备都应该连接网络、可以寻找网址,在当今的网络化时代,一些设备生产厂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广播电视台的许多使用人员在选择设备时却往往对其忽视了,只注重设备其他方面的技术特性,导致在进行监控时,一些设备成了“盲点”。
2.具备开放协议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设备虽然可以连接网络,但是因为具有特殊的网络协议,所以不能和其他的设备在一个网络中共同进
行监控和管理。这就需要我们制订统一的标准,使用人员和生产厂家应共同努力,只有确保具有二次开发性的开放协议的存在,才能充分发挥硬件的作用。
3.硬件的模块化以及软件化
我们所使用的硬件大都性能优越、功能强大,但是它往往是独立的,其设置以及运行状况也只有生产厂家的专门仪器才可以了
解,这样的硬件可操作性比较差,但是我们所需要的是设置灵活并且容易进行操作的硬件系统。
二、采用智能化监控的方法
1.应能够对当前正在使用的信号流程进行准确的判断,在我们的系统中存在的信号流向一般有好几十路,它应该能够检测当前正在使用的那一路,并且做好将要使用的下一路信号流向的预警,即它的工作密切联系着播出工作。
2.日志功能非常完善,能够对设备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归类和存档,从而方便用户进行分析,如记录信号质量以及设备或信号出现错误时的信息。
3.具有一定的智能调度,在播出系统中一般都会有很多应急备份的设计,在主线路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它会向用户自动建议一定的应急方案,从而能够有效帮助值班人员进行故障排除。
三、建立完善机房监控系统防破坏预警机制
设置预警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在危害或故障出现以前,工作人员能够迅速接到相关的危机报告,及时赶到现场,对危机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避免发生事故。中心机房的集中监控如果要建立预警机制的话,首先,应使用灵活的阀值来设置各种侦测,从而及时发现各种潜在危机;其次,通过设置有效的预警机制,确保无论何时相关人员都能快速收到警讯;再次,对预警流程进行全面设置,从而保证不同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不同时间接收到程度不同的警讯。这样就可以确保在危机出现时,能够迅速把信息传送给相关的人员,从而有效地处理危机,实现预警机制的真正作用,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提高机房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电视台播出中心机房的值机人员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素质,将平时的监听监看工作认真做好,及时观察机房内相关的电流电压表等,并认真做好记录。同时值机人员应主动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以便在出现突发故障时能够冷静判断,准确定位发生故障的部位。并且能够准确操作设备,使其发挥最大性能,对系统的相关技术指标进行定期检测,确保各系统的运行稳定良好,从而“安全、准确、正点、及时”地播出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刘俊丽.关于广播电视台播出机房安全措施的探讨[J].科技传播,2010(16).
[2]唐凡富.中心机房安全播出的应急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4(31).
[3]黄琣,陈浩.基于B/S的电视台播控中心机房管理信息系统[J].电视技术,2009(23).
[4]耿新.关于电视台播出中心机房集中监控的思考[J].中国有线电视,2005(18).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安县广播电视局技术部)
环境监控机房 第7篇
关键词:监控系统,CSC,LSC,FSU,组网技术,网络拓扑,监控对象
一、前言
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是对分布的通信局 (站) 的电源、空调、油机、蓄电池、高低压配电等多种设备和环境的各种参数, 现场图像和声音等进行遥测、遥信和遥控, 实时监测其运行参数, 诊断和处理故障, 记录和分析相关数据, 从而实现通信局 (站) 少人或无人值守的目的, 并对设备进行集中监控、集中维护和集中管理。针对近年来移动基站频繁被盗、破坏的情况, 将基站的安防系统与动力监控系统结合建设也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将对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主要技术、组网结构、监控对象及内容等三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二、动力设备及环境监控系统中的主要技术
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由采集子系统、传输子系统、软件子系统组成, 采集子系统完成底端数据的采集, 传输子系统将底端采集到的数据传送到监控中心, 软件子系统完成系统设置、数据处理、告警产生、数据存储、系统功能等。
1、数据采集技术
在采集子系统中, 被监控信号的测量至关重要, 被监控信号按照特性可以分为模拟量和开关量。
1) 模拟量采集技术
模拟量是指随时间连续变化的量, 对于这些信号的测量, 需采用模/数 (A/D, Analogue/Digital) 转换设备将模拟量变成数字量后才能适合计算机采集。智能设备的模拟量信号由监控单元完成采集, 而非智能设备的模拟量信号需要增加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变送器等来完成采集, 将非电量信号转换为适合采集器输入特性的电量信号。
2) 开关量采集技术
开关量是指不连续变化的、具有确定的几种状态的量, 最典型的是仅有“0”和“1”两种状态的开关量。非智能设备的开关量信号采集也需要增加开关量传感器和采集器。
2、监控系统中常用的数据传输技术
1) E1中继传输技术
E1中继线路上传输2M的码流, 有信道化E1和非信道化E1两种资源。信道化E1 (CE1) 定义了帧结构, 每帧32个时 (TS0~TS31) , 其中TS0用于同步, TS16用于信令, 其余用于传输数据, 在动力设备及环境监控系统中, 2M的某一个时隙可以用于基站与端局监控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在基站2M的某时隙传送数据时, 需要在基站配置2M抽时隙设备, 在监控中心通过具有时隙交换能力的设备做半永久连接或增加DXC数据收敛设备, 传输监控数据。
非信道化E1中整个2M可以用于监控系统中两个传输节点之间大量监控数据的传输 (如监控系统传输汇聚节点到监控中心的监控数据传输) 。
2) IP传输技术
局站动力环境监控的串行数据, 通过传输设备转换为IP数据包, 并通过以太网口接入到已经建好的IP数据网络中, 监控中心的端局监控主机接入IP数据网就可以采集到各局站的动力环境监控数据。
3) 数字公务信道技术
如果E1中继线路紧张, 而又没有IP承载网络, 也可考虑采用数字公务信道传送基站动力环境监控数据。由于一条链路上传送有多个基站的监控数据, 各个采集设备的上报波特率必须相同而地址不同, 上位机采用“分时轮巡”的方式采集数据。数字公务信道有广播方式的, 也有点对点方式的, 如果是点对点方式的, 还需要在每个基站上增加通信串口转换器来进行桥接组网。这种传输方式因采集速度慢、稳定性差而应用较少。
4) 短信传送技术
短信传送信息, 主要用于监控中心的告警输出, 当有告警产生时, 可以将相关告警通知相应的维护人员或值班人员, 对设备告警做相应处理。短信告警输出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采用无线MODEM的方式, 这种方式实现起来相对简单, 另外一种方式是监控系统软件通过短信中心来发送告警信息给维护人员, 这需要监控软件与短信中心通过一定的协议来实现, 需要双方的配合, 实现难度相对较大。
告警短信只能作为监控中心值班的一种辅助手段, 监控中心的值守才是主要手段, 因为告警短信有时延时较大, 特别是节假日, 由于客户的短信信息量太大, 短信是排队发送的, 延时会更大。
3、基本组网技术
根据局站与中心的连接方式可分为三种基本组网方案, 在实际组网时一般是多种基本方案混合组网。
1) 多串口卡组网技术
这种技术方案主要用于基站与监控中心的端局监控主机间的组网, 传输到多串口卡的端口上的数据是串行数据, 一个端口上可以是一个基站的数据 (如2M抽时隙点对点方式) , 也可以是多个基站的数据。
2) 基于路由器的组网技术
这种技术方案主要用于枢纽局监控单元 (SU) 与区域监控中心 (LSC) 间的组网、区域监控中心 (LSC) 与集中监控中心 (CSC) 间的组网。
3) 远程访问服务器的组网技术
这种技术方案主要用于数据量较大的远端局站与监控中心间的组网, 端局监控主机与监控中心局域网构成一个局域网。
早期建设的监控系统多采用第一种方式进行组网, 目前一般采用第二、第三种方式进行混合组网, 实现监控系统的全TCP/IP组网结构。
三、动力设备及环境监控系统网络结构
1、网络拓扑结构
目前在用的基站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多采用逐级汇接的三级网络拓扑结构, 由集中监控中心 (CSC, 省会城市) 、区域监控中心 (LSC, 各地市) 和现场监控单元 (FSU, 基站监控设备) 组成, 如图1所示。同时, 本监控系统还应满足与其它网管及EMOS系统互联的要求。
一般一个地区的监控系统由一个监控厂商承建, 而负责省中心 (CSC) 建设的厂商则需要实现与全省区域中心 (LSC) 的互联。根据相关标准的规定, 需要双方都要遵循C接口的规范, 才能方便的实现系统的互联, 满足CSC对全省基站的监控与管理。
A接口:为现场监控单元 (FSU) 与被控设备 (主要指智能设备) 之间的接口;
B接口:为区域监控中心 (LSC) 与现场监控单元 (FSU) 之间的接口;
C接口:为集中监控中心 (CSC) 与区域监控中心 (LSC) 之间的接口;
D接口:为区域监控中心 (LSC) 或集中监控中心 (CSC) 与其他网管或电子运维系统之间的接口协议。
监控单元FSU:FSU具有一定数量AI、DI和DO接口, 完成非智能设备的模拟量、数字量采集和控制;同时具有智能设备接口 (RS-232C、RS-422、RS-485、LAN、USB等方式) , 与智能设备通讯, 完成智能设备的监控。FSU通过连接各种电源、空调等智能或非智能设备以及各种环境量的采集器, 完成对监控对象的数据采集, 并且能接收监控对象的告警数据 (包括事件) , 通过B接口把这些数据上行传送给区域监控中心LSC。同时FSU也接收区域监控中心LSC下行传送过来的控制命令, 把这些控制命令发送至受控设备及环境量采集器, 对受控设备及环境量采集器直接进行控制。
区域监控中心LSC:动环监控系统根据以地市为维护单位的原则设置区域监控中心LSC, 负责对本地区所属电源设备、机房环境进行集中监控。LSC通过B接口接收现场监控单元 (FSU) 上行的数据, 动态显示监视对象的当前状态及参数。LSC通过C接口将监控数据上行传送给集中监控中心 (CSC) , 同时也通过C接口接收集中监控中心 (CSC) 下行传送过来的控制命令、参数设置、数据查询、时钟校准等信息, 并在需要的时候, 通过B接口发送给现场监控单元 (FSU) 。LSC具备遥信、遥测、遥控和遥调、告警管理、配置、安全管理、报表、通信管理、显示和打印等多种功能。
集中监控中心CSC:CSC的功能模块和LSC基本一致, 只是管理权限和级别更高。CSC接入多个区域监控中心LSC的数据, 并在同一操作平台、同一界面上显示和管理。
目前常见的监控系统的全TCP/IP组网结构如图2所示。
2、监控系统传输方式
在基站监控系统中, CSC和LSC之间有丰富的传输资源, 可以根据传输现状和维护的需求, 采用灵活的组网方式, 如采用IP承载网提供10/100M以太网端口, 完成LSCCSC的互连互通;基站FSU与LSC之间的传输资源相对较少, 常见的传输方式主要有抽取时隙方式、2M方式、IP方式。
“2M+IP”和混合方式是目前的主流传输方式, 如图3所示, 基站监控单元和监控中心之间采用SDH或PTN传输网络进行数据传送, 在监控中心和基站分别配置E1/IP网络转换器, 使监控系统组成一个局域网。若基站传输设备可以直接提供IP网络接口时, 也可将基站单元直接接入IP承载网络, 减少增加中间E1/IP转换设备。“2M+IP”和混合方式使得监控系统在逻辑上组成了一个IP网络, 每个基站监控单元配置IP地址, 方便维护和管理。
3、监控对象及内容
现场监控单元 (FSU) 位于监控系统的最底层, 根据机房监控对象及内容即可确定各FSU的基本结构。
被监控对象按功能分为动力和环境两大类, 动力类包括高压配电、低压配电、UPS、油机、电池组、空调等, 环境类包括、门禁、烟感、温度、湿度等。
被监控对象按采集方式分为智能设备和非智能设备两大类, 智能设备本身具有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 并带有智能接口, 可以与上位机通信;非智能设备本身不具备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 需要增加传感器、变送器和采集器来完成数据采集和上报。
按照上述分类, 通常移动基站监控对象的动力设备为:交流配电箱、开关电源、蓄电池、空调等;环境量为:温湿度、红外、烟感、水浸、门磁、智能门禁、图像监控等。通信局枢纽楼的监控对象动力设备为:高低压配电设备、柴油发电机组、不间断电源、逆变器、整流配电设备、电池组;环境量同移动基站一致。对于智能设备直接通过串口直接接入一体化采集器, 对于非智能设备则通过增加传感器、变送器后接入一体化采集器。
四、结束语
环境监控机房 第8篇
1 ARM处理器的性能特点简介
AT91SAM9260是第一个pin兼容像ARM7-based处理器与ARM9-based处理器家族共享相同的设计模式。允许不同的基于ARM内核的控制器间直接移植,它支持确定的、实时的系统,提供管理功能,有第三方支持兼容于8位微处理器。AT91SAM9260是基于ARM926EJ-S的处理器,带8 K字节指令和8 K字节的数据高速缓存。工作在210 MIPS,190 MHz工作时钟。内有8 K字节的SRAM与32 K字节的ROM,可以在最大的处理器与总线速度之间单周期访问,带扩展总线接口和SDRAM控制器和静态内存包括NAND Flash和Compact Flash,广泛的外围设置包括USB全速HOST与Device接口,1个10/100M Base T以太网MAC,图像传感器接口,多媒体卡接口(MCI),同步串行控制器(SSC),USARTS,主/从串行外围接口(SPI),1个三通道16 bit定时控制器(TC)、两个两线接口(TWI)、4个10-bit ADC和3个32-bit并行I/O控制器,多元pins to/from,这些外围是为了减少产品的PIN数。外围的DAM通道在外围接口与片内/外的内存中达到最大的数据传送。AT91SAM9260有一个特定的系统控制为高效率的系统管理,包括复位控制、关机控制、时钟管理、高级外围控制(AIC)、调试组件(DBGU)、周期间隔定时器、看门狗定时器和1个实时时钟定时器[2]。
2 系统工作原理与软硬件实现
2.1 系统结构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主要由集中监控中心设备、区域监控中心设备和机房现场设备组成。监控中心设备主要有数据库服务器,通信服务器、操作员工作站,WEB服务器等,它们通过多种通信通道TDL(有线/无线、专线/公网等)与区域监控互联,采集各站点的实时数据;区域监控中心设备主要有数据库服务器,通信服务器、操作员工作站,WEB服务器等[3],它们通过多种通信通道TDL(有线/无线、专线/公网等)与机房前端设备互联,采集被监控设备的实时数据;机房现场设备主要有前端处理器(一体化采集器)、传感器及智能设备等。系统结构,见第75页图1。
2.2 设备工作原理
本设备是将通信机房的动力信息(高压配电、低压配电、UPS、油机、电源、电池组)和环境信息(空调、门禁、烟感、温度、湿度、红外)通过传感器或RS232传至处理器,处理器将机房动力环境通过ETHERNET或CAN总线传至区域网管中心或上位机,是中心网管对机房动力环境实时监测和控制。
由于本设备所涉及的外接传感器较多,所以,外围加入了A/D转换芯片以满足要求,该设备直接使用了ARM内部的4个串口用来控制/传输现场设备及其相关信息,留有1个10/100M自适应以太网口,用来传输设备所采集到的告警信息[4]。现场总线是工业控制中的控制局域网,代表未来工业控制的发展方向。由于它的飞速发展,各项工业控制技术向现场总线靠拢,因此,该设备也开发了CAN总线接口,为设备能接入现场总线网络提供了保障。
2.3 软件设计
本系统应用程序采用结构化模块设计,有主程序和中断服务程序等组成。中断服务程序定时监测现场的相关动力及环境信息,并完成A/D转换或控制相关设备采取相应措施。当设备监测到告警信息时及时上传给上位机,上位机通过上下位机的通信程序随时监控现场相关的动力环境信息,同时,在软件中加入了软件看门狗,增强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4]。软件设计框图,见图2。
3 结束语
由于本系统在软件方面采用了很好的人机界面,可实时显示监控范围内所有站点、设备以及全部监控点的运行参数和状态,提供遥控遥测遥调操作接口,可对监控对象进行分层次、分类型的显示与管理,实时显示监控对象运行状态,能够及时详细地统计系统发生的告警信息,并声光提示。在硬件方面采用了多种传感器,加入以太网通信口,现场CAN总线,可很好的对机房动力及环境进行实时监控。该系统将对机房实时监控和无人值守提供很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煜,刘伟,郑连城.电信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解决方案[J].电信技术,2002(11):21-24
[2]王田苗.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例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符意德.嵌入式系统设计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销售企业计算机机房环境监控系统 第9篇
1 计算机机房环境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按照“严格、合理、可靠、经济、完善”和“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原则, 结合我司机房的具体情况, 需要对以下几个重要对象进行监控:
1) 对机房的UPS进行监控, 因为如果UPS主机发生故障, 或是蓄电池出现问题, 一旦市电断电时, UPS就启动不了, 机房一断电, 服务器、网络设备等非正常关机, 可能导致机器无法重新启动, 数据出现不可恢复性丢失, 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 对机房的精密空调进行监控, 目前我中心机房有两台精密空调, 由于机房设备的良好运行必须保证机房的温度适宜, 因此必须对空调的运行状况进行严密监控, 如果精密空调出现故障停止运行, 就会使机房温度升高, 而设备也容易因为温度过高出现死机, 或是烧坏等现象;
3) 对机房的漏水进行监控, 机房所有的设备都是电器设备, 然而所有的设备供电都是从防静电地板下布电源线, 当精密空调出现排水异常就会有水会溢出, 会引起地板下电线全泡在水中, 发会生电源短路烧坏机器, 甚至引发火灾;
4) 对机房温湿度进行监控, 机房的温湿度有国家标准, 夏季机房温度应在22±2℃范围内, 相对湿度应在45%-65%范围内, 冬季机房温度应在20±2℃范围内, 相对湿度应在40%-70%范围内;无论机房温湿度过高或是过低时, 都会影响机房设备的运行, 因此必须对机房的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控;
5) 对消防系统进行监控, 如果机房有火灾, 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对消防时时监控, 将火灾发生制止在萌芽状态, 以保证机房的运行安全。
2 计算机机房环境监控系统配备的子系统描述
根据上述的需求分析, 我司机房环境监控主要实施了:UPS监控、空调监控、漏水监控、温湿度监控、消防监控几个子系统。
UPS监控子系统:我公司机房目前使用的是一台GALAXY PW 80KVA的UPS, 根据APC厂商提供的Jbus协议及通讯接口卡对其内部逆变器、整流器、电池、充电器、旁路、负载等各部件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控。需要监控参数的主要包括输入输出电压、电流, 蓄电池组的电压和后备时间等;系统可根据用户要求显示和记录每个参数的变化曲线, 记录报警消息并对进行报警处理。不论出现任何故障, 系统都会自动报警, 将报警信息通过短信方式发送到管理人员的手机上, 同时打电话到预设用户进行报警, 方便即使处理报警故障。管理人员可以对UPS进行远程控制, 包括远程关UPS、远程开UPS、联动关UPS、联动开UPS等。
空调监控子系统:我司机房目前使用的是两台精密空调, 一台是HIROSS S20UA, 另一台是STULZ CSD442A;根据精密空调厂商提供的Jbus通讯协议, 对2台精密空调运行状态和主要被监测的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包含压缩机运行时间、空调的送风温湿度、回风温湿度、房间温湿度等;需要监测的工作状态包括压缩机、加湿器、控制器等的运行情况、漏水状态等;可在系统中记录并且显示各被控指标的变化曲线, 并实时的记录报警情况和进行报警处理。通过系统实现对空调设备的进行远程开关操作、设定工作温湿度。如有故障, 系统自动报警并按系统设定方式告之机房管理人员, 使其马上读相应的报警进行处理。
漏水监控子系统:因机房漏水隐患主要是2台精密空调, 故分别在两台精密空调周围地板下布置漏水感应线缆, 当漏水感应线缆感应到漏水发生时, 只要采集测漏主机的报警信号就可知漏水情况, 监控系统就会进行报警处理和复位。通过报警控制器将漏水报警信号传至监控主机, 主机再发送相关信息给管理人员进行处理。
温湿度监控子系统:在主机房安装了10个温湿度传感器来监控机房的温湿度变化情况。因为机房设备分布、发热量大小、送风分布等影响, 机房的不同区域的温湿度不尽一致, 加装温湿度监控系统是必须考虑的。实地考察机房的情况后确定在典型位置安装温湿度传感器, 监控系统通过采集温湿度传感器所检测的温度和湿度数据, 可实时地监控整个机房各个相应位置温湿度状况, 通过曲线实时记录和显示机房的温湿度数据及变化情况, 以及超过报警设定值后, 系统自动提醒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处理。
消防监控子系统:利用信号采集模块对消防控制器或烟雾探测器的信号实时采集, 并通过多串口卡将信息传递给监控PC机, 可实时监测火灾警状态, 一旦火警发生, 监视系统将显示报警信息并通知管理人员, 并将消防控制主机发出的报警信号, 接入工控主机, 实现联动报警。
3 计算机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硬件组成
机房监控系统对硬件的选用经过严格的选型、测试, 并在已完成的系统中进行了试用, 下面对该系统使用的几个主要设备的予以说明。
1) 监控PC机
监控PC机是计算机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 可使用工控机, 基于Win XP/VISTA/7等常用操作系统, 在该PC机上运行机房环境监控软件。监控主机的配置可选用:I3-2100 (CORE I3 3.3G 3M缓存) , 主板MATX/Q65/GN, 内存:1X2GDDRIII, 硬盘:500G (7200转) , 工控机的底板配备不少于10个PCI插槽, 19寸LCD液晶显示器。根据现场调研的需求, 还为机器配置了独立显卡、视频采集卡、语音卡以及电话语音系统。
2) 电话语音卡
电话语音卡计算机与电信网相连, 提供单路模拟电话接口, 可配置内线、外线和高阻录音模块, 卡上内置铃流模块, 单块卡插入监控PC机主板的插槽中, 即可实现模块类型任意配置的呼叫中心系统。
3) 多串口卡
该系统使用多串口卡作为信息采集的核心部件。信号采集模块将采集到的机房设备环境参数以协议数据通过不同的总线方式传递给多串口卡, 然后再将数据传给监控PC机。同时监控PC机对设备的控制命令又反过来通过多串口卡, 再传递给信号控制模块去执行相应的控制命令。一台主机一般只有一个串口, 然而通过一个多串口卡, 可以连接最多32个串口设备, 并接收到每个串口设备的信号。
4) 信号采控模块
信号采控模块主要是用来采集机房设备的模拟量及数字量信号, 再通过多串口卡把这些信号传送给监控PC机, 并接受监控PC机的发出的控制命令, 以对机房被监控的设备进行相应的操作。
5) 温湿度传感器
该系统使用温湿度传感器对被监控机房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实时监测, 当敏感元件监测到环境温度、湿度后, 输出智能数字信号。必须将该温湿度传感器装在最能代表被测环境状态的地方, 避免安装在空气流动不畅的死角处。
4 计算机机房环境监控系统软件组成及功能
4.1 机房监控系统软件由三部分组成:服务端软件 (Server) 、客户端软件 (Client) 、WEB远程浏览。
1) 服务端软件主要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及设备控制及数据存储等功能, 监控中心软件 (Server) 实现对所有机房的统一管理, 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并将原始数据及处理结果提交数据库进行存储, 同时提供监控管理中心、客户端软件 (Client) 、Web端软件的数据。并接受客户端软件 (Client) 发出的设备控制命令, 并将命令准确无误的发送到监控设备, 从而实现对监控设备的控制。当有设备故障报警时, 监控中心软件 (Server) 可通过电话语音、手机短信通知机房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报警处理。
2) 客户端软件 (Client) 为用户提供直观、友好的管理界面、实时数据显示界面、设备控制界面及报警界面等人机交互界面。用户可通过客户端软件 (Client) 实时查看各机房的实时数据, 并可在客户端软件 (Client) 中进行对各种设备的控制;当有设备报警时客户端软件 (Client) 可弹出报警设备画面, 并播放多媒体报警语音提醒机房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报警处理。同时系统提供专家诊断系统, 可帮助用户分析设备故障原因及故障处理方法。
3) 局域网内的远程浏览站可通过安装客户端软件 (Client) 或通过WEB浏览器访问监控中心主机, 实现与监控业务台完全相同的功能。
4.2 机房监控系统软件功能包含:报警管理功能、配置管理功能、安全管理功能、远程浏览功能。
4.2.1 报警管理功能
1) 报警级别管理
该监控系统具有报警级别管理功能, 可按照不同监控对象的报警事件而分为不同的报警方式, 能区分多级报警, 当系统出现报警时, 在监控中心以不同颜色和声音对来区分报警的等级、时间优先、次数频率等, 完善的报警级别管理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2) 报警方式
屏幕报警:无论出现什么报警事件时, 系统都会在用户使用的监控屏幕上自动跳出报警信息, 显示在屏幕的最上方, 同时提供画面闪烁和文字信息提示, 通知在线的操作人员;声音报警:出现报警事件时, 监控主机多媒体音箱便播放录制的报警声音, 以通知在现场的机房管理人员;并可以外接声光报警器。电话报警:当报警事件发生时, 系统将通过电话拨号方式, 自动拨打已设置好的多组值班电话, 及时的通知机房管理人员按照报警信息进行相应处理。手机短信报警:当报警事件发生时, 系统将通过GSM模块, 自动向设置在系统中的手机号码发送报警短信, 通知机房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处理。
3) 报警记录
每一条报警的详细信息 (含报警事件的内容、时间、报警值、报警级别、设备位置等) 都会在系统中有详细的记录, 报警日志数据储按用户的要求时限存在硬盘中, 方便今后的查阅和打印, 任何人不得对其进行修改。
4) 报警记录查询
可在监控系统中按用户输入的查询条件的进行报警过滤分类统计及打印。
5) 报警准确性
系统通过告警匹配、告警延时、告警过滤、告警分时段屏蔽等方式对告警进行确认, 只有在满足条件下的报警才认为是真正的告警, 从而充分有效的排除了各种干扰造成的告警误报, 保证了告警的准确有效。同时系统采集处理数据速度快, 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告警漏报的现象。
4.2.2 配置管理功能
1) 系统参数配置
具有修改操作权限的人员才可以对该监控系统软件的运行参数、数据管理参数、报警参数等按实际需要进行相关的配置和修改。
2) 监控参数配置
具有操作权限的人员才可以修改监控对象的监控参数, 如新增、删除、修改及报警输出的颜色、声音或输出方式的修改, 所有修改监控参数的所有操作均可在线进行, 不需要中断系统正常运行, 修改后只要保存即可, 操作简单易行。
4.2.3 安全管理功能
1) 操作权限管理
该监控系统对提供了多级口令和操作权限的管理。如有的操作员只能查阅监控数据;而具有高级权限的操作员可以通过监控PC机对被监控的设备执行控制命令;具有系统修改权限的操作员可以对系统属性和参数进行相应的修改;最高级的操作员可以修改系统的所有参数。不同的操作员只能在自己的操作权限内对系统进行操作, 不可能越限操作, 保证了系统的安全。
2) 系统操作记录
该监控系统将对所有操作员进行的操作进行详细的记录, 包括操作员工号、对哪些设备进行了什么操作所操作的设备、以及操作的时间等, 并且这些记录可以很方便地打印出来, 便于存档和查阅。
3) 系统自诊断
该监控系统的具有良好的自诊断功能, 当本地监控发生通信故障、远程通信发生故障、硬件设备出现故障等等, 系统都会自动产生故障报警时间, 立即通知机房管理人员排除故障。
4) 系统数据备份及恢复
若系统发生故障或因管理人员操作失误, 引起系统数据丢失, 系统会自行启动数据备份恢复功能, 使系统中的数据自动恢复到上一次正常的状态。当系统因操作不当、监控PC机操作系统出现故障或系统断电后重新启动操作系统时, 监控PC机操作系统重启后会自动启动机房监控系统, 因而系统具有更高可靠性。
5) 软件安全
只有获得正确许可权后才能拷贝软件程序到其他监控主机上运行, 否则所拷贝的软件程序将不能运行, 保障了用户使用该系统时应具有的软件安全性。
6) 容错能力强
系统容错能力强, 并有一定的自愈能力, 不会因用户误操作等原因使系统出错、退出或死机。
7) 数据加密功能
系统的所有传输数据均进行了加密, 保证了数据网络传输的安全性。
4.2.4 远程浏览
系统通过公司现有的内部局域网, 实现远程监控, 所监控的对象和监控中心具有等同的功能, 亦可针对不同的监控对象实现不同的远程监控。
5 结束语
该计算机机房环境监控系统投入使用半年来, 较好实现了对机房环境设备的统一监控与管理, 由于目前公司机房没有安装门禁系统, 没有安装新风系统, 机房也没有独立的防雷设施 (整栋办公大楼在楼顶有防雷设施) 。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就没有做门禁监控、新风监控、防雷监控等几个子系统。但我们充分考虑了以后会增加这些子系统的可能, 所以在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方面均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 为将来的系统扩展和维护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彦保.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技术[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
环境监控机房 第10篇
电力行业机房属于电力运转整个流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信机房集中了所有的各项重要的通信设备, 这些设备种类繁多, 设备运作环境要求严格。另外, 电力机房分布于各个变电站及供电所及各调度中心, , 其分布非常广泛, 这给维护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近年来, 精益化管理已经逐步的深入电力企业的方方面面, 就通信机房而言, 要实现精益化管理, 出路就是机房的管理自动化, 实现机房自动化监控管理, 能够使维护管理人员即使远在万里, 通过远程监控实现全市范围内的机房工作状况的全监控, 减轻维护管理人员必须到现场巡视的工作压力, 并能够及时发现机房的异常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处理, 从而提高供电企业的管理效率, 大大提升了安全电力生产的目的。
一、我国电力无人值守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
电力通信机房环境监控系统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机房内的运行设备、运行设备的动力环境状态等进行监控和传递信息、图像、记录保存数据, 使得机房维护管理人员能够及时的通过传递来的数据发现问题, 并及时的进行维护。就其监控的设备而言, 大致包括了供配电系统、空调、消防、电源等设备。由于技术的限制, 早期的传统监控系统只能对供电机房进行简单的监视, 以及传递报警信息, 没有实现视频的远距离监控、空调设备的远程遥控等, 如一些机房内安装的空调多是家用智能空调, 在机房的环境中总是处于自动运行的状态, 无形中加大了机房的电力消耗。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维护管理人员无法通过更为详细的信息了解机房故障的原因, 也就极大地增加了维护管理的难度。
二、实现机房无人值守集中监控管理的措施
2.1以汕尾供电局通信机房环境监控系统为例
汕尾供电局通信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监控主站设在局调度大楼通信室, 连接下面的通信机房:一个 (500KV) 站:茅湖站。四个220KV站:星云站、桂竹站、海丰站、虎地站。19个110KV站:汕尾站, 香洲站, 滨海站, 可塘站, 尖山岭站, 公平站, 梅陇站, 金岸站, 鹅埠站, 吉水门站, 马田站, 河田站, 河西站, 博美站, 南塘站, 甲子站, 碣石站, 沙埔站, 东洲站。其它还有:明珠楼, 旧办公楼, 城南所, 海丰局, 陆丰局, 陆河局。站点呈多且分布广泛的特点, 为了实现更为高效的管理, 实现主站即可对全站点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系统就必须实现更为高效的无人值守集中监控的能力。
2.2无人值守集中监控系统的实现
目前有很多的电力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技术实现了机房的无人值守集中监控, 大大的提升了机房的维护管理能力。本文从所在企业的角度阐述该系统的实现措施。在构建机房的无人值守监控管理系统的时候, 采取的是两层结构在实现系统的构架, 而系统的主要网络则采用的是IP/3G网络, 借助该网络, 能够实现数据、图像、视频等信息的快速实时传递。同时, 借助运营商的无线基站分布的广泛性, 能够实现当前绝大部分的机房的数据传输。系统的两层结构分属不同, 因此, 在构建两个层面的连接的时候, 该系统采用的是TCP/IP或是无线3G网络进行连接。
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
2.3系统的构建
系统的第一层, 也就是无人监控系统的主脑区域, 属于整个系统的管理中心。因此, 在该层中, 主要的监控设备就是: (1) 服务器即是管理整个监控系统的高性能计算机, 承载着整个网络的其他计算机提交的服务请求。因此, 要求该设备必须能够进行高速的计算运转、数据管理等能力; (2) 中心软件; (3) 后台报警系统;基于这三个设备的组成系统, 该层将能够实现对管辖范围内所有配电机房的监控。
系统的第二层主要是由各类的安装在各个机房内的监测装置构成。要实现对机房内的绝大部门的监控管理, 我们的无人看守监控系统的第二层安设了多种的监控设备, 包括了视频、红外可视监控设备;线缆的防盗监控设备、变压器、配电柜、等机房内的动力运行监控设备, 另外, 还有消防专用的光、烟、电等的感应设备, 以及环境温度、湿度、空调开关等的环境监控设备。
2.4系统的优势
2.4.1系统更加的灵活多变, 适应性更强
由于该系统采用的是C/S和B/S这两种监控模式, 这就使得在机房监控方面, 既能够实现单独机房的监控, 也能够实现多个机房的集中监控管理。
2.4.2易于升级, 便于配置
系统的网络服务器预设了充足的接口, 能够为以后的监控设备的增加预留下足够的空间, 如需要增加其他类型的报警器材的时候, 只需要添加进入该接口即可实现系统的升级。
2.4.3设备运行稳定
强大地网络及服务器, 为网络的稳定运行, 设备的长时间、可靠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三、通信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运行保障
经由上文的阐述, 我们知道了通信机房无人看守环境监控系统的重要性, 且其所涉及的多是电子元件等精密设备, 因此, 为了保障通信机房的正常运行, 需要我们注意以下的问题:
3.1电气环境
通信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运行需要良好的电气环境, 所谓的电气环境, 即是指防静电和防电磁。机房内的电子元器件多是半导体的材料, 在静电的环境中, 极易因为静电积累之后形成静电电压, 进而击穿这些电子元器件。而电磁干扰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机房系统正常运行的罪魁祸首。
针对于静电的防护, 主要可以采取几点, 一是在墙和地板铺设防静电地板;二是值班人员需穿戴不起静电的工作服装;三是尽量减少机房内的人员活动, 降低静电的产生。
针对电磁干扰问题, 通信设备一般都会带有辐射, 因此, 通信设备要远离电子元器件这些设备或是做屏蔽措施, 避免因为电磁干扰影响到电子元器件的运行。
3.2湿度、温度的控制
通信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运行需要良好的温度环境。尤其是交换机, 由于其工作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一旦这些热量不能及时散开, 聚集的热量过高, 就会造成交换机的损坏。
通信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运行同样需要良好的湿度环境, 南方多雨水, 湿度大, 回南天更是湿气严重, 而通信机房内的很多设备又必须要在干燥的环境运行, 过大的湿度, 会使得一些原器件运行不畅, 影响了数据的正常。当然, 过于干燥的环境也不行, 容易产生静电, 因此, 要做好湿度的控制。
3.3尘埃的控制
空气中的尘埃大量积累在电子设备上或是电路板内, 极易造成电气设备的短路损坏。安装必要的除尘设备, 清除室内的尘埃, 能够为通信机房内的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通信机房的维护管理
4.1硬件的维护
在进行硬件的日常维护的时候, 不能够随意的插拔接插件或是电路板, 维护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定期的检查, 定期的做除尘养护工作。维护管理的内容包括对设备的运行状况的检测;对处理器的负荷的检测;对报警提示信息的处置;更换有故障的设备、部件;
操作期间要按照厂家的规范进行, 且在维护的期间, 要做个人的除静电措施之后, 才能进行维护管理工作, 个人的除静电包括“带防静电手镯、触摸金属机壳释放静电”等。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维护, 如电路板的修理, 则需要联系厂家进行。
4.2软件的维护管理
软件的维护管理主要针对的是软件所承载的数据的删减、增加、修改, 软件功能的测试检测、数据的拷贝, 软件的定期病毒查杀, 等等。在进行这些数据的定期维护期间, 一旦出现软件的故障而无法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处理的时候, 则需要厂家的技术支持, 做好与厂家的沟通联系, 能够为企业的通信机房的维护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
五、结语
做好供电企业通信机房环境监控的维护管理, 需要我们的维护管理人员充分的了解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 了解系统的构成, 了解系统的维护规范, 只有坚持严格的维护管理规章, 才能保证通信机房环境的正常, 保证通信机房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提高电力调度的通道可靠性, 从而实现供电企业精益化管理的目标, 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
摘要:通信机房环境监控系统集中监控的实现, 是供电企业精益化管理、安全管理向前迈进的一个重要步骤。本文在阐述当前我国的通信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 重点论述了当前更为先进, 能够解决以往系统无法实现的监控能力, 极大提升了自动化管理的水平。同时, 在充分认识现代通信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合当前的维护管理措施。
关键词:通信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维护,管理
参考文献
[1]关光炳.通信机房环境设备监控系统与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 2009, 35 (31) :362—364
[2]张宏杰, 耿多, 李瑛莉.机房监控系统方案及关键技术[J].宁夏电力, 2010 (5) :33-36
试析电视台发射机房环境改造 第11篇
关键词:发射机;热量;机房环境;风道
中图分类号:TN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04-01
一、概述
发射机在整个电视信号传播系统中功率是最大、热耗最高的设备。随着数字电视和手机电视技术的发展,我们单位又增加了几套电视发射系统,这些机器长期工作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就会进入机房依附在设备内部,导致发热器件散热条件恶化,发射机长期在高温下运行,会降低使用寿命,当空气中湿度大时还会出现微短路现象,所以机房环境对机房内发射机运行状态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不及时进行改善,就会导致电子元件劣化,加速材料的老化、变形、脱裂,从而降低设备的工作性能及安全性。
二、机房环境对发射机影响的因素
所谓机房环境就是提供和保持设备正常运转所需要的工作环境。机房环境的好坏对充分发挥设备系统性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机房环境的组成要素主要有:温度,湿度,空气清洁度,电磁干扰和静电等,它是一个复合体,这些要素之间又相互影响着。根据我国计算机设备的工作环境制定了国家标准,对计算机工作环境温度的要求如下: 根据标准要求机房内尘埃的粒径大于或等于0.5μm,存在的个数应小于或等于18000粒/cm3。无线电干扰场强在频率范围内0.15MHz~1000MHz时不大于是120dB,磁场内磁场干扰场强不大于800A/m(相当于100e)。
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发射机房内安装有三套500W数字电视发射机,一套手机电视发射系统,另有两套5KW模拟电视发射机,机房内采取民用空调制冷方式,发射机内配有鼓风装置,从室内抽风向发射机功放单元通风管道鼓风然后由发射机顶端吊层排到室外,所以存在着以下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一)发射机功耗大,导致夏季机房内室温达不到设计要求,机房内外存在很大负压极易积尘,不仅增加了机房的清洁工作量,而且影响发射机的使用寿命。产生的原因是机房内抽风形成了与室外的负压,导致室外空气通过门窗向机房内进行气流流动。(二)现在多数发射机采用的内置风冷式鼓风降温,冬季下雨时因气温低,发射机工作结束时有凝露现象发生,夏季因发射机部局温度过高而保护,有时室内温度达到27℃时而仍然出现功放块保护现象,影响到发射机的正常运行。(三)发射机机房内冷却系统均采用民用空调只能手动控制,需要人为操作,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四)发射机采用的内置风机风冷式鼓风降温,增加了噪声污染。对值班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损伤。
四、改造方案
经过对同级电视发射机房进行实地考察,先写出改造方案,根据改造方案我们把发射机机柜进行改装,把发射机内原装鼓风机摘掉,新加工风道把功放散热腔体直接与发射机底部冷风通道相联接。采用下送风上抽风方式,下面是三种改造方案:(一)外循环方式。送风方式是一个单独房间内进行的,外部空气经过初次除尘再由精密制冷设备降温再除尘后进入有鼓风用的轴流风机房内,通过一台风量75000m3/h的轴流风机,将洁净的温度比较低的风分成六个冷风通道分别送入机房内每个发射机的底部进气口,这就彻底杜绝了带有尘土和脏物的空气进入机房,解决了机房冷却滤尘的问题。冷却后的热风经由发射机顶部排风管道排到机房上吊层的回气管道。回气管道由六个10000m3/h的排风扇向室外抽热风。这样机房内(80平方米)室温只要两台3P民用空调就能满足调温的需要。(二)也可以采用内循环方式。经过机柜内功放单元加热后的风出来后的风经发射机顶部排风管道排到机房上部的回气层。由机房顶层空间经过密封通道送到精密空调进气口,经空调降温后送到单独鼓风房间。然后通过一台风量75000m3/h的轴流风机抽风到发射机的底部进气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内循环系统。(三)为了提高发射机房的滤尘效果,在发射机房的旁边加一个两级蒸发式空气处理机。空气处理机实际上是一套水洗风系统,进入机房的空气要经过五道过滤,首先通过三道较粗的滤尘网滤除大颗粒的灰尘和脏东西,再经过两道循环水幕滤除细小的尘土颗粒,最后通过一台风量为了75000m3/h的轴流风机将洁净的温度比较低的风送入机房,这样也能够彻底杜绝了带有尘土和脏物的空气进入机房,解决了机房冷却滤尘的问题。冷却后的风经发射机顶部通过排风管道排到机房上部的回气层。由机房墙壁上的排风扇抽到室外。
五、注意事项
以上三种改造方案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发射机底部进气口应使用可调节风口板,针对不同功率的设备机柜调节对应风口板的通风率,大功耗设备机柜应保持风口板通风率更大,以获得更大的出风量(常见风口板通风率最大为40%)。在机房环境监控系统中若使用自动调节风口板,还能根据温度探头获得的设备温度变化,对风口板出风率进行自动调节。(二)在每个发射机顶端热风出口处应根据发射机功率大小安装一个风压传感器,与该发射机主控板连接,这台发射机出风量达不到标准该台发射机就不能开机,显示风压故障。在冷风通道内安装温度传感器,用来控制发射机总配电系统。在整个封闭风冷通道内和机房内都要安装烟感、气体消防喷头等消防设施。(三)每个机柜的进风量要大于额定抽风量,使机柜内风压大于机柜外的风压,这样就能保证机房内的风压大于室外的风压,以免室外的空气进入机房内。 (四)机房降温系统、顶层抽风设备、机房内的空调都与发射机配电系统相连接,只要发射机开机,相应的风冷降温系统就自动开机运行。
六、结束语
对电视台发射机房冷却系统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到机房内的发射机数量所产生的热量以及每个机柜内自带的风机所产生的风量,要保证通过每一个机柜内的风量要比原先设计的量要大的多。我们根据机房的实际情况,本着节约改造经费为目的,采用了第一种方案,经过精心的设计合理的调整设备布局,避免改造中存在的风险。并在系统投入前进行认真调试,确保机房内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满足了机器运行的要求,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使电视发射系统运行更加稳定可靠。
参考文献:
[1]《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年11期
[2]浅谈数字电视播出系统的实现[J].中国科技博览
环境监控机房 第12篇
一系统建设
系统的建设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系统框架,项目规模往往是确定拓扑结构的首要因素,网络结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运行维护的需求,使系统稳定性高、可靠性好、实时性强。对于监测规模大的配电系统,监测数据量巨大,监测对象包括电量仪表、UPS、ATS、精密空调、消防、电缆温度、温湿度、漏水等供配电主馈线路及关键设备,平均每个监测对象都有数十个以上测点,为适用于设计较大规模系统并减小开发设计周期,结合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设计方法,先自顶向下初步建立系统框架,逐步分解系统,再自底向上细化终端。
1.自顶向下建立系统结构
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由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决定,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监控系统是集散式三级汇接网络,自上而下由主站层,通讯间隔层和现场设备层组成。对于大规模监测,其监测布点广、监测模块数量多,需分解系统,按照机房的重要性和监控内容划分监测功能区,在各区域划分监控管理范围,形成相对独立的监控子系,并逐步建立主站层,通讯间隔层和现场设备层,如图1。
(1)主站层
主站层中心服务器,汇集通讯间隔层打包的数据,对报警信息和历史数据集中管理,在线监控现场设备运行状态,实现预警报警,采用性能优越的实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大规模现场设备运行状态信息管理。为提高系统可靠性,对该层分别进行冗余设计和可靠供电设计。
冗余设计:中心平台设置互为备份专用服务器,如图2.在主服务器崩溃时,系统切换至备用服务器服役,主服务器恢复后切回并将备用服务器数据备份至主服务器。服务器配置数据库和报警管理软件,处理下层上传数据,数据库的选择根据数据处理量进行匹配,考虑系统设计延展性,可通过数据库集群技术再行扩展。采用C/S结构,设置客户端,进行远程浏览与访问。
可靠供电设计:监控系统用于监控配电系统的工况,由于监控系统本身由被监控的配电系统供电,所以,为避免配电系统掉电使监控系统瘫痪,给监控系统配置独立UPS电源,根据需要配置UPS的容量保证充足的后备供电。
(2)通讯间隔层
通讯间隔层成为主站层与现场设备层的通讯枢纽,将其按照功能、监控对象重要性及其规模划分成多个模块,各模块由专用服务器组成,作为子系统独立运行分散中心服务器处理数据的压力。由于中间层服务器型号、数量需由底端,无法在自顶向下设计中得到量化,需在自底向上设计中明确了前端设备测点(数据量)来确定。
a.通讯组网
通讯间隔层与主站层大多数都是采用TCP/IP网络通讯,极特殊情况下因受通讯条件的限制会采用串行通讯方式,而在特殊设备的特殊要求采用PROFIBUS网络(如采用SIEMENS的PLC作为通讯子站),实际为保证中小型系统不受干扰,多采用局域网。与现场设备层通讯的下行网络极大多数使用现场总线方式,智能监控设备常用现场总线有RS232、RS422、RS485、CANBUS、PROFIBUS等,选用哪种取决于现场智能仪表或第三方智能设备,目前市场大多数设备具备RS485接口,支持标准的、开放的Modbus直接与智能设备通信[4]。
b.通讯及子站
该层的子站承担了数据处理、存储、转发等压力,因此,其可靠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为此,对网络数据及设备加强存储和抗干扰处理。
为减少双网络的复杂性和设计成本,双网线主备铺设、交换机冷备份,根据需要考虑服务器是否配置双网卡。用于集中管理各模块下行网络监测设备的子站一般有嵌入式服务器(工控机)、串口服务器、HMI、PLC。动力及机房环境监控中,多采用嵌入式服务器,在顶层中心服务器出现瘫痪时,嵌入式服务器独立处理并存储监控数据,在中心服务器恢复正常后自动上传数据。相比只作数据收发的串口服务器而言其性能更优越。子站出现故障时,客户端可发生离线报警和在线显示。
c.数据解析
在三层构架中,采用“局部解析-集中管理”方式,将通讯子站设置为子系统中心用于解析处理采集信息,中心服务器集中管理所有子站报警事件和历史数据,这种方式既可以分散处理数据压力提高系统响应实时性,还能加强数据保存能力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以往监控系统的规模小,监控系统多采用中心解析方式,将智能设备协议数据直接透传到监控中心,现场监控单元对采集的智能设备协议不做任何处理,虽然其组网简单,但扩容性差,仅适用于小规模需求。
(3)现场设备层
现场设备层位于配电现场中,实现对主进线路,智能设备(智能仪表和ATS等),非智能设备(负荷隔离开关等)监测,图3为现场设备层管理子系统。
2.自底向上量化系统
自顶向下确立了系统基本框架,框架中未能量化的信息,必须通过监测配电系统采集设备的具体型号与通讯协议来明确服务器与设备通讯的接口、数量等,自底向上逐级细化子站模块。
(1)采集结构
服务器与底层设备通讯匹配进行有效数据通讯,常用设备采用通讯方式有RS485 (RS232)现场总线和网络,特殊设备(专用设备和非智能设备)有其专用的通讯协议,经过专用通讯转换设备后通过总线或网络与服务器通讯,设备及其通讯连接方式如图4。实际上服务器通过轮询访问总线上前端监测设备,实时性会随设备数量增多而大大降低,一般根据国标30s报警响应时间或更低实时指标来限制同一串口总线上所挂设备数量。
(2)通讯子站数量及类型
子站数量取决于处理采集数据量(测点)和子站的数据处理能力,一般通过经验和现场数据记录来统计评估测点总量,布点数量与单位时间的测点数量之积,如表2。但为了便于运维管理,还要考虑机房的分布,须再次分配子站并划定其管理的范围。子站选择成熟稳定产品。
二实例
以南方电视台监控系统设计为案例,证明以上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南方电视台所改造监控系统布点监控涉及配电房和机房共18个,分布在三层楼里,对配电主线路和关键设备的物理监测点达169个,监测内容1117项.进行监控布点优化后物理监测点达145个,监控内容865项。按照上述方法建立系统架构,共设8台嵌入式服务器管理南方台18个机房,设备选型如表3。
经系统联合调试,各设备均稳定运行,可准确显示与故障报警;数据采集存储量平均为15G/月,数据存储时间可保证在1年以上;各类报警发生反映到监控中心的响应时间在15s以内,符合国家标准和实际要求;在外电中断时,监控系统UPS可维持60分钟以上的后备供电。
三结束语
本文基于模块化结构设计思想,提出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方法设计配电与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可根据需要满足可靠性、实时性、扩展性等性能要求。目前,所建设的监控系统已投入运行半年,证明系统架构设计合理,运行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张穗晖,邱传铎.朱春明电视台动力智能监控系统初探[J]中国有线电视.2005.3(4)
[2]莫桂成.梅锋绿色数字电视机房的动力环境建设[J]中国数字电视.2010.9(7)
[3]连晋生.张惠明动力设备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J]电力学报.2001,16(3)
环境监控机房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