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教学课件
虎门销烟教学课件(精选11篇)
虎门销烟教学课件 第1篇
《虎门销烟》一课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壮举,因此我在教学时,时刻把学生的情绪集中在“壮”这个字眼上,首先感受销烟前的隆重、壮观,让学生自己读了第二自然段之后从文中的“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看出场面的隆重、壮观,然后让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将要下令时的情景和销烟时的情景中发现“礼炮轰鸣”、“群情沸腾”,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把气势读出来;最后让学生想像自己也在现场,自己也在欢呼,体会出销烟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当学生们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其中后再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更是一种感情的迸发,学生们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当学生沉浸于虎门销烟的壮举中,沉浸于林则徐的英勇斗争精神中时,我来了一个大转弯,“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他。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今天我们却看到了一些格格不入的现象。目前zou私du品现象依然猖獗。那些大毒枭想尽一切方法从国外贩毒运毒。为了赚取高额的钱财,他们不仅残害着同胞的身体和灵魂,更在危害着国家的安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此时此刻,面对林则徐塑像,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学生过于拘束,没有能很好的表达。今天布置了小练笔,不知写得如何?有待明天继续!
在预习课文时,我补充资料:清朝末期,清政府贪腐无能,中国受到外国列强的肆意欺侮。但中国人中也有一股爱国的力量,他们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林则徐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主持的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它说明中国人不是好欺侮的。这次行动狠狠地教训了外国列强的嚣张气焰,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这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文。在本篇课文教学中,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和孩子们在历史中反思。
1、开课向学生介绍了鸦x战争,以及用数字让学生明白鸦x对中国国民国力的毒害。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然后从整体入手,说说你认为的虎门销烟是件怎样的事件?而引导到“伟大壮举”,以此为中心点,找出相关的段落来学习体会。
2、抓住文本,落实文字的训练。读通课文,抓住关键词、段来走进文本。指导朗读。让学生真真切切回到当时的历史年代。
3、回顾是为了更好的展望。了解历史是责任和义务,那么做好现在和以后更是大有必要。
目前zou私du品现象依然猖獗。那些大毒枭想尽一切方法从国外贩毒运毒。为了赚取高额的钱财,他们不仅残害着同胞的身体和灵魂,更在危害着国家的安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此时此刻, 面对林则徐雕像,你想说些什么?”
虎门销烟教学课件 第2篇
《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提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 教学是要让学生深入到这一历史事件中,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再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来深入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这一课我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鸦片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了解“虎门销烟”的起因和经过。体会林则徐与英帝国主义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将进行了交流,然后结合黑板上出示的大幅挂图找书上的词语来谈谈对虎门销烟这一事件的看法,首先让学生们感受销烟前的热闹、壮观场景,接着由学生自己读第二自然段并理解“涌”等词语,从而感受到看出场面的热闹,然后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场面;接着进一步引导从 “一袋袋”、“一担担”等词语中,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齐读、知道感情读等朗读行式把气势读出来;同时这种讲解销烟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深入角色的去朗读林则徐对外国人说的话,威严的气势,也让学生扮演角色演出来而体会出销烟这一壮举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大快人心的,体会出人民的那种爱国的感情。
在教学“此时此刻,面对林则徐塑像,你还有什么想说的?”这一环节时,我将话题转移给了学生: “林则徐虎门销烟,震惊中外,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人们永远地记住了他和他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今天我们却看到了和格格不入的现象。目前走私毒品现象依然猖獗。一些不法分子想尽一切方法从国外贩毒运毒。为了赚取高额的钱财,他们不仅残害着同胞的身体和灵魂,更在危害着国家的安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此时此刻,面对林则徐,你还有什么想说的?”联系现在毒品泛滥的事实以及相关的资料,呼吁同学们远离毒品、拒绝毒品。
《虎门销烟》文本解读 第3篇
一、走进文本,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本文一共有7个自然段,按照通讯形式进行描述,开头重点描述了事情的场面,写出了人们对虎门销烟的态度,比如布告前的诵读,以及老人、青年、小孩等的表现,从侧面表明了群众对这件事的支持。具体描写当天的销烟情形,有地形描写,有销烟过程描写,有群众反应,也有外国商人的反应,从不同侧面写出了这件事情的影响力。与其他版本相比而言,S版教材中的场面描写较多,重点在刻画事件的同时,还烘托出了林则徐这个英雄人物形象,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整体把握这件事情的重大意义。
从顺序来看,这篇课文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从公示布告,到销烟当天,再到结果,课文第一部分着力描写的是人之多,人之喜;第二部分着力描写的是销烟场面,开头仅仅只用一句“林则徐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就表明了林则徐作为中国官员禁烟的决心。接着重点描写销烟过程,用“先……然后……又……再……”等关联词语,既详细描写了销烟过程,又传达出了中国人民对鸦片的痛恨之情。
二、走近编者,准确把握编者意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针对这篇课文,结合苏教版、冀教版教材进行对比辨析,教师能够准确把握编者意图。从文字排版来看,S版与其他版本最大的不同就是针对生字词采用行文中注音的形式,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能迅速掌握文本生字,在阅读过程中读准字音。
从文本内容来看,版本不同,其内容也有不同,侧重点也不同。虽然三个版本都有场面描写,但是苏教版重点简述事件,对于销烟过程描写比较详细,而对于其他描写则过于简略,或者一笔带过;而冀教版与S版则更多了一些侧面描写,比如冀教版重点描写了虎门销烟当天人之多、人之喜的场面;S版场面描写则跨度比较大,有公示布告的场面描写,也有销烟场面描写,其中重点提到了外国商人。对于刻画林则徐来说,三个版本描写的侧重点不同,苏教版没有提到,冀教版强调心理描写,而S版则采用语言描写,通过林则徐之口向外国人表明决心。我们对此进行辨析比较,就会发现S版更注重场面描写与人物描写。这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品析的重点。
三、走进课堂,优化整合教学环节
结合文本内容与编者意图,可以得知其场面描写以及对林则徐的品析是重点,其目的是突出这一事件的不同寻常。如果仅仅依靠文本,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有点难度,因而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适当拓展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对林则徐个人简历进行补充,对鸦片后续事件,即鸦片战争进行适当补充。
当然,毕竟这是语文课,而不是历史课。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语文特征进行教学。比如场面描写,这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几个层面,比如发布布告,就是按照诵读人、老人、青年人以及小孩等几个层次进行描写。同样也要让学生掌握习作“镜头”技巧,把握集体描写与重点描写之间的关系,比如外国商人的表现,林则徐的语言,等等。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品析,在准确把握文本主题的同时实现有效迁移,引导学生对场面进行描写,通过阅读指向写作,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言”“意”兼得。
新“虎门销烟” 第4篇
而在将近两百年后的今天,以目前涉毒案件的尖锐矛盾和司法手段来看,显然,新“虎门销烟”的序幕拉开了。同样涉毒处罚缘何不同
我们从媒体上了解到,有的涉毒案件采取惩罚手段是行政治安拘留,也就10天左右;有的案件严重一些,要判处有期徒刑,这是怎么划分的呢?
我国对于涉毒案件可以分为《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两部法律进行处理。只要是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就构成了违法,按照严重程度进一步划分,严重的就由《刑法》进行处罚;不严重但是不可饶恕的,就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主要手段是拘留和罚款。
我们了解到,行政治安处罚的行为全部是较轻的违法案件,如向他人提供毒品,吸食、注射毒品,胁迫、欺骗医务人员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非法持有鸦片不满2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不满10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教唆、引诱、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非法种植罂粟不满500株或者其他少量毒品原植物,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少量未经灭活的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或者幼苗,非法运输、买卖、储存、使用少量罂粟壳等。
《刑法》中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第七节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在这一节中通过列举的方式规定了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走私制毒物品罪,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强迫他人吸毒罪,容留他人吸毒罪,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等。
这就能够解释很多读者的疑惑,为什么“房东”同时被公安机关带走,过了几天柯震东出来了,还公开道歉并召开记者招待会,而房祖名连成龙面都见不到,还被提请逮捕准备审判。这是因为,柯震东只是吸食毒品,危害性不大,被采取了治安拘留的行政处罚,而房祖名涉嫌容留他人吸毒,危害性较大,将面临最长3年的有期徒刑,当然,也可能被判处更轻些的刑事处罚——拘役或者管制。我想房祖名的毒品不会是其自制的,那么卖给房祖名的上家无疑面临的处罚就会更严厉了。
目前,我正在代理一起贩卖毒品案件,嫌疑人持有1.5公斤左右的冰毒,在准备交易400克时被北京警方当场抓捕,根据《刑法》他将面临最轻无期徒刑,最重死刑的处罚。市面上纯度较高的冰毒大约100元/克,但是交易时一般被卖到350-400元/克,涉毒案件不仅破坏了社会管理秩序,绝对有理由相信可以引起其他社会问题,例如卖淫、抢劫、盗窃等犯罪。刑法上的准确界定
我国是一个对毒品犯罪零容忍的国家,对于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也就是说,只要是涉毒犯罪,无论是不是发生在我国,亦或是不是中国公民,我国都有管辖权,这就是“普遍管辖权”如战争罪、破坏和平罪、违反人道罪、海盗罪、灭绝种族、贩卖毒品、贩卖奴隶、种族隔离、实施酷刑、航空器劫持等。
国际社会在100多年的禁毒历史中,先后进行了8次重要的禁毒活动。1909年2月1日在我国上海召开第一次国际性禁毒会议,1912年签订了《海牙禁止鸦片公约》,1924年的《关于熟鸦片的制造、国内贸易及使用的协定》,1925年的《国际鸦片公约》,1931年的《限制制造及调节分配麻醉品公约》《远东管制吸食鸦片协定》。1936年的《禁止非法买卖麻醉品公约》,1961年的《麻醉品单一公约》,1972年的《修正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的议定书》,1971年的《精神药物公约》,1988年的《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公约》。我国1989年加入了《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公约》,并积极开展国际禁毒合作。我国还缔结了多个双边合作协议,于2000年和2001年期间,与泰国、老挝、缅甸、越南达成《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02年与秘鲁签订了《合作议定书》。由此可见,我国不仅在国内对涉毒案件实行长期有效的严厉态势,在国际社会中防微杜渐,从源头进行侦查控制,践行“国际禁毒公约”的缔约国义务。“大麻合法化”实属可笑可耻
某些明星在涉毒案件处罚完结后,曾提出“大麻合法化”,作为一个论点,值得探讨。我国定义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以大麻为例,在荷兰就被合法化了,美国的某些州也立法通过了大麻合法化。我们看到了极少数国家“去犯罪化”了某些软性毒品,这些支持者认为,酒精、烟草都可以合法化,那么软毒品也具有合法化的可能,并且可以促进经济发展、降低犯罪率。软毒品是指有一定致幻作用,但依赖性相对较低的毒品,从成瘾的比例来看,大麻仅仅为9%,甚至比烟草的32%和酒精的27%要小很多。而与软毒品(soft)相对的,则是硬毒品(hard),硬毒品有很强的兴奋、致幻和刺激作用,很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海洛因,可卡因等绝大多数毒品都在其列。
可是,我们生活的国家与其他国家国情不同,我们刚刚从鸦片的屈辱历史中走出来,没有任何理由重蹈覆辙。我们看到了荷兰和美国的毒品合法化,却没看到同样是这些国家的“性交易合法化”“持枪合法化”“赌博合法化”,我们决不能看到某些国家的法律制度对某一小撮人有利,就去追求他国的立法价值,去褒扬他国的法律制度,去赞颂他国的民主自由。性交易、赌博、持枪同涉毒一样,都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路线,背离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基本道德观念,是不可能被合法化的,所以,鼓吹毒品合法化的支持者只有一条路,移民去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不要忘记前述的普遍管辖原则。
涉毒案件,从微观上说关系着每个个体的健康和家庭幸福,从宏观上将关系着民族命运。我作为律师,看到了很多因为涉毒案件的悲剧,有的妻离子散,有的身陷囹圄,有的追悔莫及。在办案期间,有年迈的父母亲为儿子彻夜未眠,有娇媚的女友在铁窗外失声痛哭,有亲朋好友在我的办公室唉声叹气。这些涉毒人员浪掷了自己青春,辜负了亲人的期望,践踏了法律,丧失了尊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健康。
虎门销烟教学反思 第5篇
怀化市洪江区东方红小学
周枞阳
《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上课伊始,我用一组图片数据给学生们介绍鸦片的危害,适时的问他们:“看到这些图片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样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为体会后文鸦片销毁之后人们激动的心情作了铺垫。
教学中我以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我出示了这样一个自学题目:小组合作学习,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伟大壮举”?,孩子们在小组内先读,再找,最后再交流。从销烟前的场面、销烟的经过中体会到了虎门销烟的壮情。在指导朗读方面,描写销烟情景的语句要引导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豪迈气势;描写老百姓反应的语句时,要抓住“赞不绝口”、“笑呵呵”、“叫喊着”等词句,将学生带入情景,引导学生把兴奋激动的心情读出来。在抓住重点语句教学时,我还适时拓展做了语句的练习,如运用排比的方式来描述一个节日的场面;如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来描述销烟的场景;还有运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来写一段话,并加上恰当的动词。可能是给学生的时间不足够,所以效果不是很理想。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站在英雄林则徐的塑像下,我想说„„”大多数学生都是向林则徐表示感谢与敬意,也有学生是立志要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出力的,还有的说希望他再活过来为现代销烟继续做斗争的„„点到了本文的主旨。
存在的不足:
1、整堂课设计的内容较多,在实际操作中怕内容上不完,所以有些地方感觉比较急,如在句子训练时,如果能多给几分钟让学生去思索,相信会写出更好的句子。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第6篇
8.虎门销烟
广西柳州市景行小学王菁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交流,了解虎门销烟的背景。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虎门销烟时的壮观场面,初步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的意识。
5、模仿课文第2自然段的写法,练写一个场面。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壮观场面。
2、仿写片断——场面描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罂粟花)上课前,老师先让大家来欣赏一幅图画。你觉得这些花长得怎么样?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小结:这些花虽然有着美丽娇艳的外表,但它们的果实却能制成一种伤害人的身体甚至生命的,那就是鸦片,俗称大烟。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有关鸦片的文章——《虎门销烟》。(板书课题)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采用给课题加上时间、人物的方法,用一句话来说说。(理解“销烟”:销毁鸦片)
课题中的生字“销”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像?(板书:消)因为“销”的本意是溶化金属,所以是金字旁,一定要记住。
4、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销烟?相信你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许多。谁来介绍一下?
小结:(课件出示图片)自18世纪开始,英国就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赚取白银。到1838年已增至400万斤一年,中国流失白银达1亿两,造成清政府财政严重困难,百姓极度贫困。士兵吸食鸦片后战斗力日渐减弱,做工种地的吸食鸦片后劳动能力日益丧失,甚至失去生命。英国政府深知鸦片的危害,他们禁止本国人吸食鸦片,却别有用心地支持不法商人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无数的中国家庭因此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站出来一位民族禁烟英雄——林则徐,他被当时的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在虎门海滩上将收缴来的鸦片全部销毁。
过渡:大家想看看这大快人心的一幕吗?(播放课件)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1、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十九世纪的虎门,去观看林则徐虎门销烟 的场景。
观看视频,说说自己的想法。
2、过渡:你想亲自去感受一下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先过生字关)
出示生字词:历史值得虎门寨盐巴
销毁响彻二百多万斤欺侮
收缴一担锅烟渣卷进
咆哮嚣张
(1)自由读、开火车读(正音)、齐读。
(2)找多音字:担(dān dàn)、卷(juǎnjuàn)
3、开火车分小节读课文,思考:哪些自然段写了虎门销烟的经过?
4、交流:
(1)2—5自然段写了虎门销烟的经过。
(2)开头、结尾又写了什么呢?指名读,分别找一个词概括:值得纪念、伟大壮举。(板 书:伟大壮举)
(3)重点理解“伟大壮举”。(师:“举”是举动、行为的意思,那么什么是“伟大壮 举”呢?相信你弄懂了“壮”的意思就能明白这个词的意思。出示词条,选义项,释词。)
(出示:给“壮”选择正确解释:a健壮有力;b伟大、有气魄;c增加勇气或力量;d 中国少数民族。)
三、精读课文,理解场面壮观
1、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次伟大壮举呢?默读第2自然段,划出能表现“壮”的词语或 句子。
2、交流:(相机板书:壮观、隆重)
△“这一天„„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
(1)天还是那样的天,海还是那样的海,树还是那样的树,为什么今天在人们的眼里就 显得格外美呢?(不同往日,将要发生一件大事——销烟,令人高兴)(讲述:其实景物本 身并没有变化,但它们却会因人们的心情而显得与往日不同。风吹得小树哗哗地响,伤心透顶的人会说“小树哭了”,心情愉快的人会说“小树笑了”“小树在唱歌”,而遇到困难受到打击的人会说“小树啊小树,连你也来嘲笑我”。简简单单的一句环境描写也能揭示人们的心情,这就是环境描写的魅力。)(板书:环境描写)
(2)指导朗读:突出“分外壮丽”、心情高兴。
△“一大早从各地赶来的男男女女„„挤得水泄不通。”
(1)哪里看出人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水泄不通”)(板书:人物描写)
(2)你还有什么词可以用来形容人多的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万人空巷、门庭若市„„)
(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赶来观看?(关心此事、禁烟愿望强烈)
(4)指导朗读: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 “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外国商人。”
(1)“彩旗林立”、“身着朝服”、“文武官员”说明什么?(事件重大,场面隆重)
(2)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还要邀请外国商人?)
交流:打击贩卖鸦片的不法商人,维护中国人的尊严,我们就是要告诉他们,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3)指导朗读:突出隆重、庄严。
3、小结:同学们,课文第2自然段用短短的三句话由远而近地为我们描绘了销烟现场的壮观场面。看似可有可无的环境描写却预示了有一件大事将要发生,一件令人高兴的大事将要发生,一件震惊全国震惊全世界的大事将要发生;而对于众多人物的描写,则直接揭示了饱受鸦片之害的中国人强烈的禁烟愿望和愉快的心情;这庄严隆重的场面也在告诉那些外国不法商人和他们的政府,中国人禁烟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请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再一次感受一下那庄严隆重激动人心的画面。
四、学习方法,仿写片断
1、在我们的校园中,像这样许多人聚在一起的热闹场面也有很多,你留心观察了吗?(开学典礼、六一庆祝大会、商品交易活动„„)
2、出示照片(商品交易活动),回忆当时的场景。
3、你能把这个热闹的场面写下来吗?(指导方法)
(1)环境描写:天气、搬桌子、摆放物品、布置展板、张贴标语
(2)人物描写:志愿者、购物者
4、练写片断。
5、交流、评议。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并初步学会了这种描写场面的方法。那么林则徐是怎么销烟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虎门销烟这个壮观的场面,弄懂为什么说:“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虎门销烟这个壮观的场面。
教学难点:
弄懂为什么说:“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虎门销烟》。2.课文讲了谁干什么事? 3.播放视频《虎门销烟》。二.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2—5自然段。
①出示要求:默读2—5自然段,用“———”画出描写人们高兴的句子。
②汇报,根据汇报相机指导朗读。
③谁能用“先„„然后„„又„„再„„”说一句话。④让学生们感受销烟的壮观场面(课件出示)2.学习课文6—7自然段。
①出示课件(文中插图)你看,当时林则徐说了什么?我们一起读读第六自然段,找出林则徐说的话。②理解林则徐说的话,并指导朗读
③请你来当林则徐还用这些话来教训教训一下外国商人。④外国商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听到这样坚定不移的话,当时是怎么样做的,请画出这些词。
⑤汇报(相机理解词语,并指导朗读。)
⑥出示课件:这一壮举,大长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灭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总结课文。
1.这一壮举是指什么? 2.为什么说:“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3.汇报
4.你看,这就是林则徐的雕像,你最想对林则徐说些什么?
5.师总结:同学们,远在清朝,这鸦片就危害到人民,危害到国家,课文中的鸦片,经过加工制作成我们经常听说的毒品之一,你知道的毒品有什么?因此,我们就要“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 四.布置作业。
这么长中国人民志气的故事,请讲给家里的人或周围的人听。板书:
销烟:先„„然后„„又„„再„„
虎门销烟
长志气
成群结队 人们:
人山人海 敲锣打鼓
水泄不通
„„
灭威风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第8篇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执教人:何芳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洋人的近两百万箱鸦片当众销毁的壮观场面,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学情分析:事件发生的年代久远,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课前先让学生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和观看这部影片,在全班进行交流。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鸦片的危害和硝烟的壮烈场面,通过分析理解硝烟的意义。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4.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硝烟的经过。教学难点:理解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教具学具:课件一套。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这里的“烟”指什么?你知道吸食鸦片有什么危害?(出示图片),假如他是士兵,会怎样?他是农民,又会怎样?假如一个国家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还有希望吗?
据统计,1838年的中国,有两百多万人吸食着鸦片,朝廷的官员、军队的官兵、普通百姓,男男女女。吸呀吸,吸得他们一个个面黄肌瘦,骨瘦如柴;吸呀吸,吸得中国人白花花的银子流进了外国人的腰包;鸦片,给我们的民族带来耻辱,带来灾难!这时的人们多么希望有谁能站出来禁止鸦片,销毁鸦片,这一天终于来到了,那就是----(1839年6月3日),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设计意图: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同时注重将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进行链接,从而创设一种能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情境。
二、探究新知
1、自学目标
(1)轻声读课文。
(2)林则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用横线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简单写感受。
(3)将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组内成员听,并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阅读,训练学生边读边想,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且为整体感知课文作铺垫。
2、独立自学: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书上用“ ”找出相应的句子。设计意图:培养独立自学的能力。
3、合作互助: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交流。
4、集疑解难:
(一)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二)谈为什么是壮举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
(3)指导朗读。设计意图: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
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设计意图:师生充分交流,品读,体会林则徐虎门硝烟是一次壮举。
三、巩固训练:
5、达标检测
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后练习写。
6、评价总结:
师:林则徐的这次禁烟活动挽救了中国人的健康,挽救了中国无数家庭,更挽救了中国的未来,怎能不称为壮举呢?(板书:壮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设计意图:紧扣壮举,完美结局。附:板书设计
虎门硝烟
林则徐-----------壮举
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这课讲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外国列强肆意欺侮中国,但爱国爱民的中国人,在林则徐的带领下虎门销烟,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打击了外国列强的嚣张气焰。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搜集资料,了解鸦片对人的毒害。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鸦片的资料,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了鸦片对人的毒害之大,外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之多,从而为学生学习好课文做了铺垫。
2、以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我出示了这样一个自学提纲:读读课文2-5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句能表现“壮”,将这些词句画下来。再读一读,把你读懂的内容批到书上。学生先自主尝试,再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在这个自学提纲的引导下,从销烟前的场面、销烟的经过中体会到了虎门销烟的壮情。
3、感悟和指导朗读结合。在学生理解词句,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朗读能力。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交流,了解虎门销烟的背景。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虎门销烟时的壮观场面,初步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壮观场面。2.仿写片断——场面描写。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罂粟花)上课前,老师先让大家来欣赏一幅图画。你觉得这些花长得怎么样?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
小结:这些花虽然有着美丽娇艳的外表,但它们的果实却能制成一种伤害人的身体甚至生命的毒品,那就是鸦片,俗称大烟。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有关鸦片的文章——《虎门销烟》。(板书课题)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采用给课题加上时间、人物的方法,用一句话来说说。(理解“销烟”:销毁鸦片)
课题中的生字“销”和我们学过的哪个字很像?(板书:消)因为“销”的本意是溶化金属,所以是金字旁,一定要记住。
4.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销烟?相信你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许多。谁来介绍一下?
小结:(课件出示图片)自18世纪开始,英国就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赚取白银。到1838年已增至400万斤一年,中国流失白银达1亿两,造成清政府财政严重困难,百姓极度贫困。士兵吸食鸦片后战斗力日渐减弱,做工种地的吸食鸦片后劳动能力日益丧失,甚至失去生命。英国政府深知鸦片的危害,他们禁止本国人吸食鸦片,却别有用心地支持不法商人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无数的中国家庭因此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正是在这 样的背景下,站出来一位民族禁烟英雄——林则徐,他被当时的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在虎门海滩上将收缴来的鸦片全部销毁。
过渡:大家想看看这大快人心的一幕吗?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1.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十九世纪的虎门,去观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场景。
观看视频,说说自己的想法。
2.过渡:你想亲自去感受一下吗?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先过生字关)
出示生字词:历史 值得 虎门寨 盐巴
销毁 响彻 二百多万斤 欺侮
收缴 一担 锅 烟渣 卷进
咆哮 嚣张
(1)自由读、开火车读(正音)、齐读。
(2)找多音字:担(dān dàn)、卷(juǎn juàn)
3.开火车分小节读课文,思考:哪些自然段写了虎门销烟的经过?
4.交流:
(1)2—5自然段写了虎门销烟的经过。
(2)开头、结尾又写了什么呢?指名读,分别找一个词概括:值得纪念、伟大壮举。(板书:伟大壮举)
(3)重点理解“伟大壮举”。(师:“举”是举动、行为的意思,那么什么是“伟大壮举”呢?相信你弄懂了“壮”的意思就能明白这个词的意思。出示词条,选义项,释词。)(出示:给“壮”选择正确解释:a健壮有力;b伟大、有气魄;c增加勇气或力量;d中国少数民族。)
三、精读课文,理解场面壮观
1.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次伟大壮举呢?默读第2自然段,划出能表现“壮”的词语或句子。
2.交流:(相机板书:壮观、隆重)
“这一天„„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
(1)天还是那样的天,海还是那样的海,树还是那样的树,为什么今天在人们的眼里就显得格外美呢?(不同往日,将要发生一件大事——销烟,令人高 兴)(讲述:其实景物本身并没有变化,但它们却会因人们的心情而显得与往日不同。风吹得小树哗哗地响,伤心透顶的人会说“小树哭了”,心情愉快的人会说“小树笑了”“小树在唱歌”,而遇到困难受到打击的人会说“小树啊小树,连你也来嘲笑我”。简简单单的一句环境描写也能揭示人们的心情,这就是环境描写的魅力。)(板书:环境描写)
(2)指导朗读:突出“分外壮丽”、心情高兴。“一大早从各地赶来的男男女女„„挤得水泄不通。”
(1)哪里看出人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水泄不通”)(板书:人物描写)
(2)你还有什么词可以用来形容人多的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万人空巷、门庭若市„„)
(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赶来观看?(关心此事、禁烟愿望强烈)(4)指导朗读: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外国商人。”
(1)“彩旗林立”、“身着朝服”、“文武官员”说明什么?(事件重大,场面隆重)
(2)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还要邀请外国商人?)交流:打击贩卖鸦片的不法商人,维护中国人的尊严,我们就是要告诉他们,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3)指导朗读:突出隆重、庄严。
3.小结:同学们,课文第2自然段用短短的三句话由远而近地为我们描绘了销烟现场的壮观场面。看似可有可无的环境描写却预示了有一件大事将要发生,一件令人高兴的大事将要发生,一件震惊全国震惊全世界的大事将要发生;而对于众多人物的描写,则直接揭示了饱受鸦片之害的中国人强烈的禁烟愿望和愉快的心情;这庄严隆重的场面也在告诉那些外国不法商人和他们的政府,中国人禁烟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请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再一次感受一下那庄严隆重激动人心的画面。
四、学习方法,仿写片断
1.在我们的校园中,像这样许多人聚在一起的热闹场面也有很多,你留心观察了吗?(开学典礼、六一庆祝大会、商品交易活动„„)2.你能把这个热闹的场面写下来吗?(指导方法)
(1)环境描写:天气、搬桌子、摆放物品、布置展板、张贴标语(2)人物描写:志愿者、购物者 3.练写片断。4.交流、评议。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
六、板书设计:
虎门销烟
伟大壮举 壮观 隆重
七、教学反思:
《虎门销烟》这篇课文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时代距离学生生活太远,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片、文字资料、时代背景的影片,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再现了课文内容。构建起“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读,设身处地地想来读懂课文,感悟到了其中的道理,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认识了毒品的危害,感受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伟大意义,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第10篇
1、学习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走进虎门销烟现场,感受老百姓激动的心情,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教学媒体:自制《虎门销烟》课件(文字、图片、声像),教师运用电脑等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虽已到了中年段的末期,但由于生活的年代与虎门销烟事件相隔久远,因此,对鸦片给当时中国造成的危害不甚了解,所以对老百姓当时的欢呼雀跃、销烟的历史意义也没有直接的感受,这些客观情况造成了对课文理解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到1839年6月3日,林则徐领导广东军民在虎门寨销毁了二百多万斤鸦片。
2、这节课,让我们穿过历史长河,跨越时空,去销烟现场看一看那值得纪念的一幕。
二、精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课文。再次阅读,你们又有哪些疑问呢?请在书中做个记号。
(一)质疑
(是怎么销烟的? 为什么采用盐巴、石灰销毁鸦片的方法? 老百姓为什么那么高兴? 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
(二)交流
1、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是怎么销烟的?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
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
(1)通过这句的介绍,你能说说销烟有哪几个步骤吗?
(2)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有3个步骤
(3)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
2、害人的鸦片就这样被销毁了,观看的老百姓非常激动,你们从哪儿感受到的?
追问:成千上万的人大声叫喊、大声欢呼,此情此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见?
3、文中还有哪些描写,也让我们觉得这销烟现场像过节一样呢?读一读。
4、千上万的老百姓为什么那样的激动、兴奋,?
(当时的中国老百姓给鸦片害惨了。那时侯,鸦片如同一个恶魔,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许多中国人沉迷于鸦片中,中毒上瘾。)
请看下面一组真实的照片:(出示历史照片)
虽然,他们的面容不一,却有着一样瘦弱的身体,为什么?因为鸦片!鸦片使得他们不思劳作,鸦片使得他们倾家荡产!
大片的田地荒芜,大量的白银外流。多少老百姓在痛苦地.挣扎,又有多少年轻的妻子泪眼相伴!
最可怕的是:当时的军队中,许多士兵手拿两杆枪,一杆是作为武器的枪,锈迹斑斑;另一杆就是烟枪,油光锃 亮。当时的中国人被西方称为“东亚病夫”。
现在,深受其害的老百姓看见鸦片被销毁,怎能不激动不兴奋?!
他们会激动地叫什么?喊什么?
谁再读读第四节?
让我们走近些,再看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看录像)
5、目睹这壮举的除了有受到鸦片残害的中国人,还有应邀前来的外国商人。林则徐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呢?
(看看中国人销烟的决心,警告)
那,外国商人看到了,会是什么样子呢?
正如第6节所说的,他们的嚣张气焰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据史料记载,销烟前,外国商人根本不相信林则徐会把鸦片全部销毁。此时,亲眼目睹销烟过程的外国商人在懊丧之余,也不得不佩服林则徐。当时,就有外国商人向林则徐脱帽致敬。(出示史料照片)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第11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烟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难点:懂得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图揭题
1、出示图片,提问:这图上的人物是谁呢?你了解他的什么事呢?教师简单介绍林则徐。
2、揭题,解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事情。介绍虎门的地理位置,鸦片对人民的毒害,理解销烟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朗读。教师随时指出读错的音节。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的大致经过怎样?学生指出同学读错的地方。
(3)齐读课文,然后回答思考题学生交流。
三、指导书写
1、学生齐读生字,找出易写错的字。
2、指导按笔顺书写。
3、学生描红。
4、讲解“寨,徐,泄,斤,侮”的五笔拆分方法。学生练习盲打。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齐读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3)为什么这个日子值得纪念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从哪儿看出了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学生交流。板书: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壮观的场面。
(3)讨论:
①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说明禁烟大快人心)
②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说明政府禁烟决心很大)
③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让外国人看看中国人民的威风)
(4)齐读课文。
3、学习三至五自然段
(1)默读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画出课文中具体写怎样销烟的。根据出先再然后的顺序。
(3)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等词语体会销烟的巨大成果。
(4)指导朗读,让学生结合“礼炮轰鸣”“群情沸腾”“成千上万”“激动得跳啊,叫啊”“响彻”等词句的理解,想像当时欢场雷动的场面,体会到虎门销烟得民心,顺民意。
(5)齐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2、指导朗读。让学生抓住“沉重地打击”“不可欺侮”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3、回读第一自然段,你现在明不明白为什么说“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呢?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销烟的成果及意义来说一说。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完成课后第5题齐读文中销烟经过的章节,注意动词的使用。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课外完成。
虎门销烟教学课件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