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安提戈涅范文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安提戈涅范文(精选3篇)

安提戈涅 第1篇

一、生命意义的象征

在俄耳甫斯宗教传说中,酒神狄俄尼索斯·扎格列欧斯是宙斯与珀耳塞福涅之子。宙斯害怕赫拉会因为妒忌而杀害自己与珀耳塞福涅所生下的婴儿,便将扎格列欧斯托付给枯瑞忒斯监护抚育。但是赫拉打听到了婴儿的下落,便派遣提坦前去掳掠扎格列欧斯。提坦们抓住了他,并将他肢解。宙斯狂怒之下,用雷电击死了提坦们。阿波罗按照父亲的命令,将他兄弟扎格列欧斯的残骸碎片搜集到了一起,埋葬在特尔斐神殿内的神圣三角墙附近。 与此同时雅典娜拿走了扎格列欧斯的心脏,把他交给了宙斯,宙斯吞下了扎格列欧斯的心脏,然后生下了扎格列欧斯·狄俄尼索斯,他命中注定要分享父亲宙斯的荣耀与力量。

因此,在俄耳甫斯神话中,扎格列欧斯·狄俄尼索斯是生命永恒根源的象征(其永恒的生命源自他的父亲宙斯),也是生命与阴间死亡神结合的象征(通过他的母亲珀耳塞福涅)。他是那些不朽灵魂的统治者,这些灵魂在与自然与凡人的世界中死而复生,生而复死,持续成一个永恒的生命传奇。

第五合唱歌在全剧中的布局十分巧妙。第五合唱歌之前的部分写到安提戈涅被关进石窟,先知警告克瑞翁,克瑞翁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埋葬波吕涅刻斯的尸首并释放安提戈涅。第五合唱歌的后部分,通过报信人的长篇转述,安提戈涅、海蒙以及克瑞翁的妻子欧律狄刻全部自杀身亡,克瑞翁变成了茕茕独立的“孤王”。第五合唱歌某种意义上可以算全剧中“生与死”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安提戈涅虽难逃死罪但还活着,海蒙也没有因为安提戈涅的死亡而选择自杀,欧律狄刻也没有因为儿子的死亡而向克瑞翁下咒并选择赴死。在第五合唱歌之后,安提戈涅走向她必然的死亡,与此同时她的死间接导致了海蒙和欧律狄刻的死亡。 而第五合唱歌通篇在歌颂酒神,除却增加戏剧效果之外,请求酒神清除城邦污染,也许更看重的是酒神在生命意义上的双重象征。

第一重象征是生命永恒根源的象征。安提戈涅是人,人终究难逃一死,也不会具有永恒的生命。“如果我在应活的岁月之前死去,我认为是件好事。”她不渴望长久的生命,相反她渴望死亡。正是这种渴望死亡的心境,让她能够义无反顾的捍卫她认为正确的神法。最开始,她渴求妹妹的帮助,在受到妹妹的拒绝后,她告诉妹妹自己要义无反顾的去担这可怕的风险。在她的心中,为了埋葬哥哥而死,为了捍卫神法而死,这是光荣的事,是光荣地赴死。她认为,也许死亡反而能让她永久的和地下的鬼魂在一起,和她亲爱的人在一起不必屈就自己去讨凡人的欢喜,早死对她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短暂的生命没有什么好留念的,不如为了光荣的使命去死。她会得到死者的爱戴,她会永恒地和他们在一起。俗世的生命无需留念,在冥河边和亲爱的人永远的在一起,其实是另一种生命的永恒。

第二重象征是生命与阴间死亡神结合。尽管安提戈涅在与克瑞翁对质时信誓旦旦义正言辞,在赴往石牢的路上她还是害怕了。她开始幻想起俗世的幸福。她有未婚夫,并且他很爱她,可是她没有享受过迎亲歌和洞房歌之前就要嫁给冥河之神。尽管歌队长安慰他她这样死去是很光荣的,受到世人称赞的,她还是担心起自己死后的生活。连坦塔罗斯的女儿,一位神也死得如此凄惨,我是人,难道不会比神更加凄惨么?我作为人,根本不可能和天神同命,我现在去石牢接受处分,却没有一个朋友为我送行,我的确是捍卫了神法,可是这石牢却不是通往冥界的道路, 这座石牢让我既不在人世,也不在冥间。于是她选择了“怨”, 她开始怨恨自己所背负的命运,甚至开始怨她所尊敬的神明,她如此重视虔敬的行为,却要遭受迫害。在真正面对死亡之时,在生命真正要与阴间死亡神结合之时,安提戈涅的信仰一步步崩塌了,她开始害怕,开始崩溃,最后她选择了自杀。

安提戈涅前后的心理变化,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使之走向必然的死亡。“酒神”关于生命意义象征的双重性,表现的是人在追求死亡的意义和真正直面死亡时的两种不同态度。

二、人类双重本性的象征

在俄耳甫斯宗教传说中,提坦们将变成公牛的扎格列欧斯给吃了,宙斯看到自己的孩子已被宰杀时大怒,投掷下一道闪电烧焦了提坦们。人类从提坦们的骨灰中被塑造出来,因此人具有双重的本性:凶手们的骨灰产生了象征人类提坦本性的黑暗面;另一面则是由扎格列欧斯·狄俄尼索斯的鲜血产生的永生不死的灵魂(提坦们喝过扎格列欧斯的血)。终其一生,人类都在艰难的进行一种斗争,即保护他们永生的或神圣的本性不受侵害,而去除他们残忍的、提坦的冲动。

这种残忍的、提坦的冲动或许可以看成是人性格中的偏执与行为上的不审慎,这是人终其一生所需要克制的冲动;而永生的神圣的本性或许指的是人在内心深处的真心真性。

在对待神法与“人法”上,安提戈涅是近乎偏执的,这种偏执导致了她后来行事的不审慎。她开始时渴望妹妹与自己拥有一样的心智,希望妹妹能够协助她埋葬自己的哥哥。但是妹妹伊斯墨涅比较姐姐而言更加谨慎与隐忍,她深知即使不冒犯国王的权利两姐妹也不会好过,因此劝说姐姐放弃这种想法。安提戈涅认为妹妹这种做法是藐视天条,因此对待妹妹的态度也大为转变, 对妹妹进行了刻薄的讽刺。尽管安提戈涅对伊斯墨涅大加嘲讽, 伊斯墨涅也始终对姐姐温柔相待,她并不是怕死,在后来的剧情中她愿意为自己的姐姐担责,但安提戈涅却挖苦妹妹不过只是口头上的朋友。或许在安提戈涅的心中,妹妹一开始拒绝帮助她, 伊斯墨涅没有尽到埋葬亲人的义务,现在却要因为埋葬亲人这个理由去死,妹妹是不配的。这种偏执,正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残忍的、提坦的冲动,本应该尽力克制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安提戈涅为了捍卫神法光荣,却牵连了许多无辜的人,海蒙和欧律狄刻也献出了生命。

但安提戈涅也是一位具有真心真性的女子。她认为自己对已逝的亲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不论面对什么威胁,她都要将自己的亲人埋葬。面对克瑞翁的质问,她毫不畏惧,大胆承认, 是民主时代不服从的代表。在直面死亡时,她又流露出对尘世的眷恋,悲叹自己的命运,这也是一个无畏往前冲的女形象充满柔情的一面。

尼采认为酒神作为被肢解之神,具有二重性格,而个性化情况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和主因。性情决定命运,安提戈涅性格中的偏执,这种个性化的性格最终导致了她走向不可避免的死亡。

摘要:在希腊传说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出生有多种说法。在俄耳甫斯宗教传说中,他的出生过程赋予了酒神本身关于生命象征的双重性。人类的产生与酒神的身世息息相关,因此人类也具有双重的本性。本文将根据酒神关于生命象征的双重性和人类的双重本性来分析《安提戈涅》中的“酒神”意象。

关键词:酒神,双重性,安提戈涅

参考文献

[1]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M].//罗念生.索福克勒斯悲剧四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尼采,周国平.悲剧的诞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七英雄远征底比斯 海蒙和安提戈涅 第2篇

“你是教训我应该有理智吗?”克瑞翁轻蔑地说,“看起来你是袒护她,反对我。”

“我只是为了护卫你的利益才对你讲这番话的。”儿子激昂地说。

“我知道,”父亲愤怒地说,“盲目的爱情使你为罪犯辩护。可是,只要她活着,你就不能同她结婚。我决定,把她送到远方一个人迹罕至的岩洞里,只给她少许食物,免得杀戳她的血玷污底比斯城。在那里让她向地府的神祈求自由吧!她应该知道,与其听从死人的话,还不如听从活人的话。但现在对她来说已经太迟了。”

说完,他怒气冲冲地转过身走掉了。仆人们立即执行暴君的残酷的命令。安提戈涅当着底比斯人民的面被带进坟墓般的石洞里。她呼唤神衹和亲人,希望跟他们永远生活在一起,然后毫无畏惧地走进石洞。

波吕尼刻斯的尸体渐渐腐烂了,可是仍然没有掩埋。野狗和鸟类争相撕食他的尸体。当年曾经进谒过俄狄甫斯的年老的预言家提瑞西阿斯来到克瑞翁面前,向他预告灾祸的来临。他听到吃腐肉吃得过饱的鸟儿在吱吱喳喳地议论,说供在神坛上的祭品在熏烟中冒出了悲惨的晦气。“很显然,神衹们对我们发怒了。”最后他又补充说,“因为你亏待了俄狄甫斯的儿子。国王哟,你不能再固执了!糟蹋死者,这会给你带来什么光荣呢?”

安提戈涅 第3篇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悲剧到达了西方戏剧的第一个巅峰, 索福克勒斯可以视为三大悲剧作家中的成就最高者。他出生于公元前496年于雅典附近阿提卡的科罗诺斯, 正值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几乎在索福克勒斯去世后的不久, 生于公元前384年的亚里士多德便在西方的第一本文学批评著作《诗学》中将他的剧本《俄狄浦斯王》作为分析的典范。18世纪后, 它被翻译到各种语言中去, 研究者也越来越关注这一文本。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多次涉及剧本《俄狄浦斯王》和《菲罗克忒忒斯》,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影响了一大批的文学研究和创作实践。相较于《俄狄浦斯王》这一文本对西方文化思想产生的重大影响, 《安提戈涅》似乎没有如此有名。但事实上, 细细追究起来, 西方对这一文本的研究也丝毫不为逊色。尤其是近年来, 伴随女性主义思潮的涌起, 该文本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安提戈涅》不仅被古典主义者一再重新阐释, 也被诗人荷尔德林、西默斯·希尼, 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格雷特·维尔, 哲学家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 心理分析学家雅各布·拉康和斯拉沃热·齐泽克, 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者伊利格瑞和巴特勒所涉及。像《俄狄浦斯王》一样, 诸多人文科学的研究者和理论家们都从这一部悲剧中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养分。

本文将着重探讨在哲学领域中, 西方自18世纪以来至20世纪, 几位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是如何看待《安提戈涅》这一文本的。

一、黑格尔论“神律”与“人律”的冲突

黑格尔在他的著作《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中对《安提戈涅》的分析引起了之后在哲学领域的诸多讨论和研究。他认为, 《安提戈涅》的悲剧源于“神律” (divine law) 与“人律” (human law) 的冲突, 即安提戈涅在剧中一直强调的自己的行为动机———遵从神的指示和律法与克瑞昂凭借君主权力、按照个人意志行使的城邦律法之间的冲突, 黑格尔进一步解释道:

因此, 这是一本非常推崇家礼的著作, 即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 说明家礼主要是妇女的法律;它是感觉的主观的实体性的法律, 即尚未完全达到现实的内部生活的法律;它是古代的神即冥国鬼神的法律, 谁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出现的”;这种法律是同公共的国家的法律相对立的。这种对立是最高的伦理性的对立, 从而也是最高的、悲剧性的对立;该剧本是用女性和男性把这种对立予以个别化。1

在这里, “两种最高的伦理性的对立”, 意味着“神律”作为观念世界的行为准则和“人律”作为现实世界的行为准则产生对立, 这两种行为准则是两个崇高的平行世界里的神圣法则, 它们的存在都具有合理性, 但本应保持互相敬畏的两个世界, 因国王克瑞昂的一道命令而导致以“人律”来粗暴地压制“神律”, 作为对波吕涅克斯的惩罚, 他的尸体不能被掩埋, 灵魂便不能安息。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触犯了“神律”, 因此上天降下更重的惩罚在克瑞翁身上, 使之年老时丧子丧偶, 最终孤独终老, 正如“合唱队”中所唱:

智慧是幸福的最主要的部分,

对神的虔敬一定不能违背,

傲慢者的出言狂妄,

必遭神的有力打击。

这种教训使人老来变得智慧。2

这种悲剧性冲突最后和解的方式:分别以安提戈涅的自缢而死和克瑞翁的家庭破裂为代价, 这也暗合了黑格尔所认为的历史前进说中的“正—反—合”的发展规律。即先有一种绝对不可被推翻的观念, 再有一种与之绝对对立的观念, 最后两种观念因某种原因被互相抵消瓦解, 历史进入下一个阶段, 并循环往复。在黑格尔看来, 存在着一种“永恒正义”, 它并非一种外在的评判力量, 而是直接存在于冲突之否定中, 它通过否定双方的片面性而揭示自身:“只在双方都同样地屈服了以后, 绝对正义才获得完成, 伦理实体才作为吞噬双方的否定势力, 或者说, 作为全能而公正的命运, 显现出来。”3黑格尔的这一解释被后来的研究者逐渐延伸到了伦理学和法学的领域中, 学者们集中关注一个问题, 即当伦理与法律相冲突时, 立法者该如何解决这一冲突。

二、尼采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说

黑格尔之后对古希腊悲剧作出详细分析、并且较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是尼采。黑格尔和尼采的哲学思考, 对于他们之后的哲学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 深入探讨了西方文明起源之一的古希腊悲剧和精神, 并由此提出对当时德国文化和德国精神的看法与改造。尽管他书中涉及的悲剧主要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但是他的解读也可以作为阐发《安提戈涅》的参照。尼采认为, 事实上, 希腊人一直被西勒尼智慧所困扰。西勒尼指出, 人生最美妙的东西是:不要生下来, 不要存在, 要成为虚无。次等美妙的事是:快快死亡。希腊人被灌输着这样的人生价值观念, 认识和感受到了人生的恐怖和可怕。于是, 为了继续存在, 尼采认为, “他们不得不在这种恐怖面前设立了光辉灿烂的奥林匹斯诸神的梦之诞生”4, 通过奥林匹斯诸神的艺术的中间世界不断去克服生之恐怖, 用对个体和生存价值的肯定与赞美完成对西勒尼智慧的颠覆———梦之假象提供了他们获得精神救赎的可能性。但这种解脱只是暂时的掩盖与隐蔽, 在人性的本源之处依然无法逃脱西勒尼智慧的审判。也就是说, 只有个体化的消除与毁灭, 才真正获得了西勒尼智慧。因此, 在这一层面上, 尼采将个体化状态视为一切苦难的根源, 要求将其视为某种无耻下流的东西, 而将个体的破碎认为是通向希望之所在。所以可以发现, 在面临关乎生命的选择时, 安提戈涅和她的妹妹伊涅墨斯作出了不一样的决定。安提戈涅不畏惧死亡, 甚至把死亡视为通往救赎之路。他们的父亲俄狄浦斯也早已做出残酷的预言:“谁还会娶你们呢?/啊, 孩子们, 没有人会的。/你们显然只有不结婚, 不生育, 枯萎而死了。” (《古希腊悲剧喜剧集》, 第326页) 安提戈涅用自己的生命应验了这一预言, 使得悲剧的内在情感力量得以深化。在尼采看来, 像安提戈涅所代表的古希腊精神中, 个体的受苦和毁灭并非洪水猛兽, 而是达到世界本质的必经过程。酒神精神力量使得个体突破自身的表象, 与原有的痛苦和恐惧融为一体, 成为此种情感力量本身, 并沉浸于忘却自我的迷醉之中。安提戈涅对死亡的欲望与执着在之后以拉康为代表的心理分析学派中有了更深入的探讨。

三、海德格尔关于“存在之思”

20世纪30年代,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在他的《形而上学导论》中提出了对《安提戈涅》中第一合唱歌的哲学阐释。值得注意的是, 从黑格尔开始, 德国哲学家均对古希腊文学和哲学有着深入研究, 他们往往借助某一文本来证明和推演自己的逻辑体系, 并对时代思想产生深刻认知与影响。《形而上学导论》的第四章第三节中, 海德格尔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解释《安提戈涅》的第一合唱歌 (choral ode) , 第一合唱歌中主要赞颂了人的勇敢智慧, 但同时提出警示:不可逾越神权和法律, 若是有所违背, 必将付出代价。短短的38行诗句中, 海德格尔几乎逐句展开自己的哲学思考。他从最具深意的第一句入手“奇异的东西虽然多, 但没有/一种能像人这样奇异” (《古希腊悲剧喜剧集》, 第357页) , 首先他提出了两个概念:deinotaton和deinon, 这二者均指存在的无限神秘。deinotaton意味着处于最神秘存在状态的事物, 而deinon则是“起制胜作用的意义之下的可怕者, 这个起制胜作用以同样的方式逼出惊慌失措的恐怖来, 逼出真的畏来, 就像逼出聚精会神而在内心搅动的默默的惊恐一样”5, 它是一种原初的、客观的、无利害的、暴力的和一体的力量。它的本质特点是对主体的暴力反叛。接着, 海德格尔认为, 人既被这种deinon包含的力量所统治, 同时他们本身作为暴力实施者也存在deinon这种力量。因此, 人类是用暴力来对付暴力的生物, 在这意义上, 他们被视为最神秘的存在———deinotaton, 而这也是人类本质的特征。神秘而无法捉摸意味着一种没有归属感, 而人类就是暴露在这种无归属感之中。在海德格尔的观念中, “暴力”不是我们通常意义所认为的暴力行为, 施行暴力类似于创造和确认自我的力量, 从政治意义上来说, 是在城邦 (polis) 中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由于本身使用了一套完整的概念术语, 解读起来非常的晦涩, 在对《安提戈涅》的阐释中, 他更多地是从人本身存在的状态来解读, 认为安提戈涅带有暴力性的违抗是人本身存在的一种无归属感的困境而造成的, 即, 她希望通过违抗来确认自我存在。

四、拉康及他人的欲望阐释论

心理分析学家雅各布·拉康在他的第七期研讨班报告《精神分析的伦理学》提到了安提戈涅伦理的维度。他的理论主要是在无意识的领域, 而在这一领域人是由欲望的法则主导的。对于拉康而言, 文本的冲突是在morality和ethics6之间的冲突。如果是有道德地行动 (ethically) , 意味着不是遵从外在的国家或社会团体的法则, 而是遵从个人的欲望。在这一意义上, 安提戈涅是一个例外的人物:“她有着某种同时吸引着和困惑着我们的品质, 威吓着我们;这个可怖的, 自我的受害者打乱着我们的思路”7。拉康把安提戈涅的欲望的特殊品质解释为不是为他人的欲望, 而是一种对死亡和自我毁灭的欲望。拉康认为:“安提戈涅把想要实现纯粹的死亡的欲望推演到极致。她成为了欲望的化身。”8安提戈涅把生与死之间的空间缩小, 她认为生与死是一体的。安提戈涅的欲望来自她禁忌的母性, 在这一层意义上, 它不仅仅是自我毁灭的, 还是一种带有犯罪意味的欲望。并不偶然地, 他还将安提戈涅和萨德侯爵相比较:他们都试图想要遵循他们特有的欲望, 这种欲望既让他们成为了外部法律的违反者, 也成为了一位以纯粹欲望吸引我们的充满魅力的人物。

拉康的这种解释给予了其他心理分析学家以启示。例如后来的拉康式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将安提戈涅视为一个“极权主义的原型”人物, 她拒绝任何理性的说服而是执着于自己的决定, 并且齐泽克使用了拉康意义上的术语“真实的伦理道德”:这是一种既不关注善的的想象形式也不关注某种普遍责任的象征形式, 而是关注他人的无条件的命令。对于齐泽克而言, 一种拉康式的“真实的伦理道德”暗示着道德行为不是由普遍的法则形式所决定的而是事实上打破规则:“道德行为是对合法范式的一种违背———与刑事犯罪不同, 它重新定义了一种合法范式。”伦理行为不仅仅是遵从善———它产生了一种新的被认为是好的形式。在这一意义上, 安提戈涅的违背城邦的姿态可以被视为是“真实的伦理道德”的具体化显现:通过坚持为弟弟下葬, 她蔑视了对善的占有统治的定义。他们将安提戈涅视为是一个僭越者, 但她超越一般所被普遍善的概念, 并忽视了社会团体的象征性的律法。因此, 在齐泽克的观念中, 安提戈涅打破社会规范并按照个人伦理重新建立了新的秩序规范。

通过对《安提戈涅》这一文本的哲学思考, 可以发现, 除了黑格尔将女性视为“神律”的代表, 而把男性视为“人律”的代表的观点为后来很多女性主义批评家所诟病。尼采、海德格尔、拉康及齐泽克的观点都试图赋予安提戈涅的行为以合理性与正面内涵, 作为女性的抗争, 自她的形象诞生以来, 引发无数的解读阐释, 可见这一人物的永恒魅力和索福克勒斯所代表的古希腊智慧的光辉与灿烂。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 著.范扬, 张乞泰, 译.法哲学原理[M/OL].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2][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著.张竹明, 王焕生, 译.古希腊悲剧喜剧集[M/OL].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5.

[3][德]黑格尔, 著.朱光潜, 译.精神现象学[M/OL].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4][德]尼采, 著.孙周兴, 译.悲剧的诞生[M/OL].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 2015.

[5][德]海德格尔, 著.熊伟, 译.形而上学导论[M/OL].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 2007.

安提戈涅范文

安提戈涅范文(精选3篇)安提戈涅 第1篇一、生命意义的象征在俄耳甫斯宗教传说中,酒神狄俄尼索斯·扎格列欧斯是宙斯与珀耳塞福涅之子。宙...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